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2024-05-20

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思路(共8篇)

篇1: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海城小学 陈兴跳

当我们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往往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习作题材经常如出一辙,没有任何新颖性,甚至与一些作文参考书中的例文非常雷同;同时,学生习作似乎没有什么“亮点”,体现学生个性化,能倾吐自我心声的文章实属罕见。于是,教师们常常把抱怨投向学生:为什么不会写作文?为什么总不开启思维想想写些什么?为什么写作水平就那么低,连400字的文章也写不出?自始而终,我们教师们只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于学生的智力水平与能力问题上,根本未曾想过症结就在于自身的教学。

曾经有位学生交给我一本空白作文本内夹一张纸条:老师,我不会写。我非常生气,问这位学生为什么不会写,这位学生的回答竟让我感到触动:老师,我不是不想写作文,而是尽管你在课堂上讲了很多写作方法,可我就是不会写,我想了一天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原来,我在课堂上的作文指导一切都付诸东流,这不得不让我开始注意寻找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要求,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很显然,这要求给我们语文教师的启示就是:作文课堂教学应是以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有效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习作时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作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呢?我认为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一、从重视教师的习作方法指导向重视学生的习作感悟转变

过去,我们语文教师非常重视习作方法的指导,文章的“开头———过程———结尾”用什么样的方法写,怎样写都一一讲述得深刻透彻,甚至整节课时间都用于指导上,但往往这种指导总会导致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毫无创意。学生的个性化容易受到压抑,自然在习作中自我表达的情感也不会流露。然而,要张扬学生自身的习作个性,主动习作极需要依靠学生自身的习作感悟,哪怕教师在作文课堂中只讲了一篇文章开头如何写,只要学生一旦有了习作感悟,他就能按自己的思维发展很快把过程、结尾写出。学生习作感悟就如同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感一样,有语感,对文字的理解当会顺理成章。因此,我们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从指导与培养学生习作感悟比对学生只进行习作方法指导更为重要。

培养学生的习作感悟,我们可以依靠学生阅读文章,体会写法去培养。例如教师在上作文课前布置学生从文章杂志上找一篇自己喜爱的文章,然后带进课堂进行集体交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写法。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除体会自己的文章写法外,还体会了其它许多别的同学喜爱的文章的写法。这样,由学生自己感悟总比老师一味传授写作技巧的效果好得多。

二、从重视学生习作的结果性向重视学生习作的发展性过程转变

假若教师以看学生习作结果来衡量学生的学习将会产生低效率的作文教学水平。因为我们的教师往往从学生习作的字数,学生习作中的文字表达的优美与否,文章结构这些结果来看待学生的习作,这很容易导致教师向学生的习作提出高要求。对于不会写或写不好的学生只会挫伤他们的写作自信心,让学生怕写作文以致写不出文章;对于能写的学生则让他们在习作中只向老师的目标迈进,凑字数、抄袭选文,乱套结构的现象屡屡出现。学生习作根本谈不上有独特的个性,而且这也只不过是“要我写作文”而已。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习作的发展性过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写记事作文时,他首先给学生一个字:“雨”,让学生在用上这个字写上一句总起句,写得好的马上给予表扬,然后再给另一词语:“汽车”,要求学生用一段话把“雨”和“汽车”联系上,由于这种重视了习作的发展性过程,而且并非一下子要求学生写的字数很多,所有的学生都能写出了一段话,而且每位学生所叙述的内容也不同,有的叙述了一则交通事故,有的叙述了自己上学迟到的事情,有的叙述了母亲坐汽车送雨衣的故事,有的叙述了让座的事情,有的则叙述了“偷车事件”等。学生习作完全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张扬了个性,作文教学实效大大提高。

篇2: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学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其中,占据主要潮流的还是创新教学,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主要地位,主要是因为创新型人才具有强大的创造力,能够促进创新型社会的形成。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小培养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思考,多解决问题,养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促进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本文旨在对小学二年级数学实行创新教学的原因和思路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思路

引言:小学是学生形成学习思维和习惯意识的重要时期,小学数学作为学生理性思维的启蒙学科,更是承担着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问题的重任,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型教育的教育目的及意义。数学这个学科,在很多学生心中都是一个难度偏高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就采用创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也能始终保持创新思维,保持对数学学习的新鲜感。

一、为什么要实行创新型教学

创新型教学的优势不言而喻,但是,仅仅凭着这点优势就可以改变传统的教

学方式而轻易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吗?这样做的风险是否太大,当然不是,传统教学的弊端束缚了它培养人才的能力,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所以我们需要对此做出改变。

(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适合创新型人才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一个不能越过去的坎。所谓“填鸭式教学”就是指老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题,一味的向学生传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初中、高中生都很难接受,更不惶论是刚刚接触课堂知识的小学生了,他们的知识面不足以理解老师说教授的知识,如果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会引起学生的困惑,再加上小孩子注意力难以持久,就会导致學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足以长久保持学生的兴趣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小孩子的兴趣总是很难保持长久,经常三心二意,可能刚开始上课还会听得很认真,但是如果老师讲课的内容不够有趣,他们很有可能就不会再关注老师的教学内容,那么就会导致老师的讲课毫无效果,偏离教学目标,学生也不能从课堂上掌握知识。

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

(一)、营造学习情境

创设学习情境,一直是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的具体表现。老师在教

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相对应的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比如说在学习第四章线段的初步认识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在上课之前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做一个挑战。”通过这样的话语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一步步走,从老师的教学中认识线段,最终完成这个挑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做游戏或者挑战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从具体的情境中明白老师所教授的重点。

(二)、将数学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

我们常说,孰能生巧,数学学习也是这样,通过不断的应用对知识点进行更好的巩固和掌握。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也要运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比如说在学习加减法实际问题之后,老师就可以让学生今天回家跟着妈妈去买菜,帮妈妈算账,并记下公式,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再来跟大家分享。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得到锻炼,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将数学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理解。

(三)、鼓励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创新型人才的一项要求就是会思考、会动手,这就要求学生拥有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鼓励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扩大学生的整体局势观。比如老师在学习完乘法和除法之后,就可以将两者合在一起,写出题目让学生来解决,也可以在其中加入加减乘除,鼓励学生思考,可以说“我们看看谁的算法更简洁。”之类的话,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思考自己的计算方法和别人的区别。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问题,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遇事先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在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小学

数学学习过程中就让学生培养创新型的学习思维,有助于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各种复杂的公式和理论,如何更好的将创新型思维运用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就需要每一位人民教师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蒋灿.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高中生学习:师者,(06).

[2] 张桂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

[3] 赵娇.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对话研究[D].陕西师范 大学,.

篇3: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一、课内课外, 努力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教师要把语文课上活, 使学生喜欢学、乐意学、教师要认真备课挖掘教材中的一些富有情趣的东西, 让课堂成为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堂, 从而调动学生兴奋地情绪,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情趣教学正是通过调动学生积极心理因素, 使之产生某种学习激情的教学方法, 精神面貌很自然会成为学生习作中的模特儿, 也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

二、贴近生活, 创作来源于生活实践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这就是要求我们想方设法地去贴近生活, 充实丰富学生的生活、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小学生的作文要从学习、生活中的内容入手, 因此, 多开展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身心活动, 在丰富的生活中提炼、感悟, 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在活动时, 教师要力求体现童真趣, 别出心裁, 比如可以结合常识课, 告诉学生, 泥鳅能预测天气, 布置学生养泥鳅, 观察泥鳅的天气变化前的表现, 并把观察到的情况写下来。平时也可指导学生观察庭院里的花卉, 观察菜园里的蔬菜, 把它们的形状、颜色等描写下来, 从而丰富了生活内容,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效果自然比较好了。

三、观察感受, 在生活中积累素材表达自己的心路历程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写一些自己经历的事, 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如:农村的孩子到山上挖冬笋、竹林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挖到冬笋之后, 发现了什么样的迹象可以预测那里有冬笋, 而且, 根据这些迹象, 怎样挖才能挖到冬笋, 挖到冬笋时, 心里感觉怎样, 这些写下来就很真实而有趣。有些孩子到田里捡过田螺, 在什么时间去捡田螺最合适?根据什么迹象才能捡到田螺, 捡到田螺时的心情怎么样?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生动有趣。

四、明确要求, 作文练习要系统训练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跳一跳摘桃子”,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文要从低年级的看图说话开始, 中年级的片段练习要多样, 高年级的重点应放在篇章训练上, 文体偏重于记叙文, 应切实落实在有中心内容的恰当要求上,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 年级不同, 对学生的作文训练要求各有侧重。如:让学生多写身边的人和事, 写《我的妈妈》、《我的爸爸》、《我的生日》等, 这些与自己生活最接近的内容, 最容易写, 也最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而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也最能感动人。

前面说的是作文教学中的激趣与导练, 接着谈谈怎样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作文的评改应以学生的自改为主, 教师的评改要少改, 教师的评讲多表扬, 多鼓励兼以探讨为妥。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 该怎么改, 让学生自己去改, 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吗?养成了自改的能力, 这是终身受用的。”指导学生掌握自改作文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习惯, 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既然自改作文这样重要, 那么, 应如何培养自改作文的能力呢?

其一, 树立榜样, 激发兴趣。教师讲清“玉不琢, 不成器”, “文成于改”的道理。让学生明白自改的意义, 通过讲述古今著名文学家反复锤炼, 修改文章的故事, 给学生树立榜样, 激发学生自改的兴趣, 也可就地取材, 树立典型榜样。选一些平时作文优秀的同学, 做自改作文的经验交流, 共同探讨自改作文的方法。当然, 有时教师也可示范修改, 引发学生自改的兴趣。通过示范修改, 传授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和要领, 同时让学生从示范中发现问题, 领悟改怎么写, 不该怎么写, 要怎么改才好。讨论文章修改前后有什么不同, 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

其二, 授予方法, 掌握要领。教师在教学中可由易道难, 由单项到综合地指导学生自改的方法和要领,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应注意到年段不同, 对学生自改作文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年级开始先培养学生“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四年级接着培养学生“能修改有错误的句子”, 五年级再培养学生“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等。可见, 小学生自改作文是从修改句子入手, 修改的要求随年级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学生修改作文可以自改, 也可互改。自改、互改这两个方面可相结合进行。自改作文, 可边读边改, 轻声读, 改正标点, 用词不当, 错字等, 逐段默读修改病句, 注意调整语序, 补充不具体的内容, 删去多余的内容, 通读全文, 立足全篇, 从材料取舍, 结构安排, 语言表达, 中心思想等方面看看是否符合习作要求。互改作文, 可分小组, 交换修改作文, 发挥集体力量, 提倡互助精神。

其三, 加强训练, 养成自改习惯。要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修改训练, 可采用师生改, 师生共改, 互找互改, 独立自改等形式, 而在多种形式中, 主要是独立自改的机会要多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长期的训练, 学生就能养成自改的良好习惯。

篇4: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自主作文

作為成长在教育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模式,走进让学生自主作文的新空间。所谓自主作文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身边的生活,然后将自己的所感所悟形成语言文字,这是一个人的情感、灵性得以外化的过程。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进行一次详细的讨论。

一、愉快作文

愉快作文就是让学生乐于表达,让学生感到作文是一次快乐的活动,是一次成功的体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体验快乐的空间,指导学生有感而发,使他们能够将感兴趣和喜欢的东西一一表达出来。培养兴趣是愉快作文的前提,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感到“如骨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就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在小学低、中、高年级分别开设兴趣作文,如在低年纪开设续编故事的写话活动,在中年级引导学生自编童话故事,在高年级则进行真情写作。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编排各种活动或综合其他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如让学生练习写人,可以先让他们动手为自己的老师、同学、朋友、亲人画张像,画好了再写一写,教师要引导他们把这个人的性格、爱好介绍清楚。再如,要学生介绍一种游戏,我们就可以先安排一次游戏活动,让他们在切身的体验中掌握游戏规则,再写下来就容易了。把写作与画画、游戏结合起来,课堂形式改变了,课堂生动活泼起来了,这样就更能引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了。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自然会减少对作文的恐惧,从而也就乐于表达了。除了兴趣,真实写作也是快乐的源泉,比较学生的日记与作文本就可以得知。在日记中,学生记录的都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真人真事,因为是亲眼目睹与亲身经历的,是有感而发的,所以学生能够写得洋洋洒洒,写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者是感悟诉说出来,学生能感到作文是一次对自己生活的回忆。叶老曾经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所以,教师就要帮助学生生活,教会学生生活,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社会中实习,在人群中体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从而引导他们将参加社会实践的收获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这样,学生就不用为凑字数而绞尽脑汁,挖空心思,而我们得到的也将是一篇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读到的是人间烟火,品位到的是真情真义。这种愉快作文法不仅很好地完成了作文教学的任务,而且还让学生体验了生活,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放手作文

放手作文就是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传统的例题作文,只会给学生增加压力,使他们只会挤牙膏似地编造句子,敷衍写作,更谈不上自主写作了。

要想实现放手写作,我们教师在指导作文之前,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作文的大范围,让他们根据写作内容自己命题,或者给他们一个半命题作文,让他们自己将题目补充完整,这样才不至于将学生锁定在一个题目中,限定在一个思维模式中。写作需要灵感,灵感不是说来就来的,所以我们要留给学生充裕的创作时间与空间。在开学初,我们就可以明确本学期所要完成的作文任务,将要求张贴在教室的显眼处(以时刻提醒学生写作)。为了避免有的学生在期末为赶任务而一次性作文,我们可以适当规定作文上交时间与作文量。对于有些知识性的文章,我们没必要为学生板书提纲,提示要点,而是要鼓励学生利用现代媒体,通过网络收集一些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然后再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创作。

放手写作,还必须在精神上解放学生。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自由环境下的产物,我们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教师无权剥夺学生的权利。尤其是对于我们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而言,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过分强调文章的内容“有意义”,过分强调文章的目的性和训练的目标性,就会忽视学生心灵的创作,会忽视作文的自然性与随意性。作文是心灵的寄托,我们要留给学生敢爱、敢恨、敢言的空间,留给他们童言无忌、随心所欲的表达机会。从《皇帝的新装》一课中,我们知道孩子的心是最纯的,孩子是最敢于说真话的,所以我们要给他们精神上的自由,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发自己所悟的感叹,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自主作文。

三、生活作文

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离开了生活、缺乏亲身感受与体验,造成学生对生活中很多写作素材都不熟悉,于是闹出了“冬瓜长在树上”“我爬上树摘草莓”等笑话。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生动活泼的、贴近生活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多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主题,从而真正实现生活作文。

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端正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目标方向,以培养小学生的写作素养为目标,突破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多采用愉快作文、自主作文、生活作文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新思路,借此来提升小学生写作的兴趣,使他们在写作中感受到快乐。

参考文献

1.魏西蕊.谈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03).

2.陈艳.关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若干思考[J].知识窗(教师版),2012(09).

篇5: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课堂教学是实施语文课程教学任务的主阵地,所以 ,语文课堂教学回归语文的本真是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效率重要前提。在语文试卷中,反映出来的学生能力不足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从课堂教学为切入点。解决的具体办法如下:

第一、改变 “以人文性为主要任务”的课堂教学为“以语言文字综合性运用为主要任务”课堂教学,淡化语文课堂对文本的`分析,强化学生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努力实现五个转变:一是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二是实现教学内容选择的转变,从教“语文课程的非本体”到教“语文课程本体”;三是实现教学手段的转变,从课堂上“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四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转变,从课堂上“分析课文内容”到“学会语文方法”;五是实现教学评价的转变,从“老师教过了”到“学生学会了”.实现了这五个转变,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实现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一来,学生的写字能力问题,阅读能力问题,习作能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举个例子说明:

四年级上册21课《搭石》,传统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3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根据五个转变,对教学目标加以改变: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等词语。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汉字“涨”“惰”注意书写笔顺;“猛” “稳”注意汉字结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乡亲们的心灵美,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背诵文中精彩段略并抄写下来;用句式“……不管……只要……一定……”写一段话;学习作者第4自然段中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心灵美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写出发生自己身边故事。

教学目标的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发生了变化,重点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读写生字,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再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乡亲们的心灵美,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把好的段略背诵下来并抄写,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还要抓住文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彩片段进行仿写训练,做到读写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把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转变为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过程。

篇6: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九大环节(1)教学目标(2)三维目标(3)导入新课(4)课程标准(5)重点、难点以及突破的方法(6)学法指导(7)研究性学习(8)学以致用(9)板书提纲

明确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情境模拟、课堂讨论、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重点、难点突破:1787年宪法分权制衡的原则及影响;比较英美两国政体。

3、教学方法:主体合作式、情境模拟、讨论式等。

4、学法指导:研究性学习、自主式学习。

5、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心理、学习习惯、人生观等方面。

6、学以致用:终极目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爱国精神。

可见,教学目标设计中,除常规的三维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指导,尤其特别强调了学情分析和学以致用,可以说,学情分析是预设备课的前提,学以致用则是“反思备课”的目标落实。

(二)三维目标

知识培养目标:熟悉美国总统制共和政体确立的基本过程,记忆美国1787年宪法,理解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和分权制衡体制的重要作用。

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把握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体会合作与分享的乐趣;培养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分析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政治文明发展历程,分享这一过程积累的 宝贵财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宝贵借鉴。

(三)导入新课,我们可以通过复习提问旧知识、或联系时政热点或设置情境方式导入,本课通过出示十三星条国旗,自由女神铜像,美国总统山上四尊巨人头像导入新课。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创设历史情境,力求简洁而又生动地将学生融入到所要学习的课程中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本课导入设计先出示十三星条国旗,将历史引入到美国;出示自由女神铜像,将历史引入到美国自由民主制度;出示美国总统山上四尊巨人头像,由华盛顿、林肯雕像进一步将历史引入到美国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巩固。

本课以学生耳熟能详的“自由女神、星条旗、总统雕像”进行“情境营造”,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以达到“凝神”的目的;通过“看到星条旗你会想到什么?”为“设问” 的形式,渲染教学情感,以达到“起兴”的目的;通过“自由女神” 引出“争取民主、向往自由”的主题,使学生思维指向本课重点内容,通过“两位总统的主要政绩” 引出“美过民主政治的确立”又达到“点题”的目的。

(四)课程标准ppt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五)重点、难点以及突破的方法

本课重点讲述1787年宪法内容和突破难点问题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分权制衡的原则时,利用了四段学生模拟或讨论的场景。历史教学中采用情境模拟法,形象性、直观性强,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联邦制权力结构和“分权制衡”是本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此要特别给学生强调联邦制原则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指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如行政长官总统、立法机关——全国性议会,司法机关——最高法院;另一方面指联邦和州实行分权,联邦权力高于州。分权制衡不仅仅是中央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横向),中央和地方也实行分权(纵向)。

联邦制原则理论性极强,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既枯燥又难于理解,如果老师平铺直述会使听者索然无味。况且历史已经远去,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因此通过情境模拟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这样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模拟或讨论的四个场景:第一个场景“1995年阿拉法特到美国参加联合国成立50周年的庆典”反映联邦制原则中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第二个场景 “罗斯福任命***官失败”的场景说明中央政府机构中总统、国会与法院的分权制约。第三个场景通过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国会拥有宣战权,但三权无论怎样制衡,都是站在国家利益和阶级利益之上的。第四个场景突出美国1787年宪法中总统和议员选举产生。可以看出学生对情境模拟很感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巧妙地将美国的政治制度与现实中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相结合,如美国总统选举,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等。一方面极大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将对问题的分析引向深入,升华了教材立意,使教学的有效性在更高程度上得以实现。

历史又是丰富多彩的,在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多变的历史形势、复杂的故事情节、生动的历史人物无不透射出丰富的历史智慧。如若我们照本宣科,把那些生动的历史场景剥离成干瘪的历史结论,历史就失去了它原有的精彩,历史课,更是失去了它应有的本色。

情景创设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要转变,由主角变为导演,由关注教什么到关注怎么教,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在这里,老师自身具备的人文精神,宽容的心态,开放的态度,对学生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可见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呢。资料搜集、问题探究、自主学习等,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学会如何搜集资料,如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等等,这也符合历史学中“论从史出”的基本学习规律和要求,因此,在这里我们所倡导——课堂是 “活动场”、“思维场”、课堂是“情感场”、是人的“发展场”的新课程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诠释。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自主合作、情境模拟、历史小报、辩论赛、研究性学习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学法指导

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时采用运用名人观点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的方法。因为进入高中阶段,中学生心理上已经逐渐成熟。他们已经有了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喜欢问题探究,喜欢论辩,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喜欢表现自我。教师设计辩论问题,让学生合作,让学生发表意见,让学生争辩(争辩也是一种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历史是鲜活的,历史教学也应是丰富多彩的。学生讨论是我们历史教学中普遍而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讨论法的使用,我们在教学中该注意些什么?一是设置的问题要紧扣本课教学重点难点,选材是学生感兴趣但自己又不容易独立解决的热点;二是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三是讨论要富有时效性,这样的讨论才会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

(七)研究性学习

对“美国内战”和“两党政治”没有展开而是采用学生回答和历史小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的原因。一是考虑到版本问题,有些版本只字未提,还有课时时间问题。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教学中学生可以参与或者动手完成的工作,一定让学生完成,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八)、学以致用

本课运用了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国期间林肯总统论证国家统一的一段语言,这就很好地和我国台湾问题结合在一起,拉近了中美两国人民和两国历史的距离,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台湾问题是中美两国关系的障碍,这里可简单让学生了解台湾问题是我国内战导致的,我国有能力自行解决,与国际势力无关,在统一问题上,中美可以比较;关于美英政体,中外之间同样有可比性,这里把美国的总统共和制与孙中山建立的中华民国相对照,使学生中外联系,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了历史知识。在这里要给学生强调,中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与美国不同。是责任内阁制,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

(九)板书提纲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 年轻美国的窘境:《1781年邦联条例》

二. 新体制的确立: 1、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2、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

3、如何看待美国1787年宪法

三. 新体制的巩固:

1、如何理解林肯拯救了美国

2、评价美国两党政治

四. 比较英美两国的政体:

在整节课中,始终把学法指导放在首位,如,如何通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如何评价问题,如何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等。注重学法指导是高中历史教学中重中之重。高中历史采用模块教学,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认识问题等多种能力为主要目的,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等多方面能力是历史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

本节课鲜明地体现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情境模拟、师生互动等多种学习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重结果,但更重过程。历史是鲜活的,我们的备课和讲课更应该是鲜活的。让我们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精彩!

(六)学法指导

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时采用运用名人观点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的方法。因为进入高中阶段,中学生心理上已经逐渐成熟。他们已经有了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喜欢问题探究,喜欢论辩,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喜欢表现自我。教师设计辩论问题,让学生合作,让学生发表意见,让学生争辩(争辩也是一种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历史是鲜活的,历史教学也应是丰富多彩的。学生讨论是我们历史教学中普遍而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讨论法的使用,我们在教学中该注意些什么?一是设置的问题要紧扣本课教学重点难点,选材是学生感兴趣但自己又不容易独立解决的热点;二是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三是讨论要富有时效性,这样的讨论才会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

(七)研究性学习

对“美国内战”和“两党政治”没有展开而是采用学生回答和历史小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的原因。一是考虑到版本问题,有些版本只字未提,还有课时时间问题。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教学中学生可以参与或者动手完成的工作,一定让学生完成,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八)、学以致用

本课运用了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国期间林肯总统论证国家统一的一段语言,这就很好地和我国台湾问题结合在一起,拉近了中美两国人民和两国历史的距离,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台湾问题是中美两国关系的障碍,这里可简单让学生了解台湾问题是我国内战导致的,我国有能力自行解决,与国际势力无关,在统一问题上,中美可以比较;关于美英政体,中外之间同样有可比性,这里把美国的总统共和制与孙中山建立的中华民国相对照,使学生中外联系,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了历史知识。在这里要给学生强调,中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与美国不同。是责任内阁制,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

(九)板书提纲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 年轻美国的窘境:《1781年邦联条例》

二. 新体制的确立: 1、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2、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

3、如何看待美国1787年宪法

三. 新体制的巩固:

1、如何理解林肯拯救了美国

2、评价美国两党政治

四. 比较英美两国的政体: 在整节课中,始终把学法指导放在首位,如,如何通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如何评价问题,如何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等。注重学法指导是高中历史教学中重中之重。高中历史采用模块教学,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认识问题等多种能力为主要目的,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等多方面能力是历史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

本节课鲜明地体现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情境模拟、师生互动等多种学习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重结果,但更重过程。历史是鲜活的,我们的备课和讲课更应该是鲜活的。让我们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精彩!

[编辑本段]杰斐逊的十点生活原则

1、今天能做的事情绝对不要推到明天。

2、自己能做的事情绝对不要麻烦别人。

3、决不要花还没有到手的钱。

4、决不要贪图便宜购买你不需要的东西。

5、绝对不要骄傲,那比饥饿和寒冷更有害。

6、不要贪食,吃得过少不会使人懊恼。

7、不要做勉强的事情,只有心甘情愿才能把事业做好。

8、对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要庸人自扰。

9、凡事要讲究方式方法。

篇7: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2.1多媒体介入立体构成的教学与学习中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讨式学习

立体构成课堂教学应采用电脑操作与手工艺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先虚拟的实现自己的设计方案从而增加信心度。正像装饰装修一样,先用电脑制作好效果图,然后按照效果图进行施工制作。课堂教学上,先让学生用电脑表达自己的创意,也就是创造新形态,然后确定新形态的材料表现,还可以确定光、色、势等。

2.2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立体构成创意构成的训练,掌握点,线,面,体空间构造的基本原理后,提升观念,把纯粹的构成组合再转升为有意味的创作形式,锻炼创新意识思维,完成基础训练向专业设计的过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些动态的素材观看,我会经常找一些比较优秀的影片让学生分析,根据情节进行立体构成的作品创作,深入挖掘学生的想生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意识到,一门专业基础课,也能设计出生动的作品来。

立体构成课程应不拘形式,重在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及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点、线、面空间构造原理是最基本的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鼓励采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避免成为纯技术训练,其中教师引导和理论指导作用至关重要。可以与现代雕塑造型和后现代装置观念衔接,从材料学、心理学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更深地理解这门这程的意义。

2.3学校应该适当增加创新基础课程

目前,国内的设计专业,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缺乏开设材料课,学生对材料的品种、性能、力学等特性不了解,缺乏多元化的.创作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开阔的想像空间,而材料实验课正具备了创意所需的条件。材料实验表达课在培养学生在创作与设计过程中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始终强调材料的实验性和研究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养成一种善于表达个人感受体验的良好习惯,而这一做法恰恰是培养学生创作原创性艺术和设计作品的根本。

为了培养学生探究材料的热情,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得到发现问题的乐趣,我们不能太注重探究结果的正确性,而要强调过程的正确性。因为结果之前所经历的漫长时间,是探索,体验,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所隐藏的设计灵感,智慧的火花,正是设计师所需要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对材料学、心理学的角度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更深地理解这门课程的意义。

2.4立体构成课授课方式也应有所创新

针对专业特点,以深度为主,广度为辅,深度是增设主体性课程,使立体构成与后续课程在内容上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使它们相互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广度指课程涵盖所有基础知识,包括构成要素、构成方法和美学原则。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死板模式,把立体构成的基础设计课程发展成为一门充满生机活力的形态造型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采用课题设计的形式,用多媒体教学,运用演绎法、归纳法、推理法等逻辑思维进行联想,向造型之外扩展的方法讲解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把原来框架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改为启发式、引导式、发射式,以造型基础原理为基点,向社会学、哲学、材料学、心理学等领域发射,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去进行联想创造,结合课程设计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从而把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近年来,如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芬兰赫尔辛基艺术学院,正在整合整体设计教育模式,打破基础与专业界限,力图建立立体构成教学在新世纪的新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合新时代的需要。

3结论

篇8: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新思路

目前, 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不同, 不同阶段学习的概念的特点也不同, 若教师不及时对概念的特点和呈现形式进行总结, 难免会使小学生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因此, 在新的教育教学背景下, 教师理应从小学生的现状入手, 尤其要结合小学生自身阅历浅薄、思维尚未形成等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首先是定义法揭示小学数学概念, 主要是借助概括性和抽象性较强的词汇来描述概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概念的过程中, 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然后将概念中抽象化和专业化的名词进行口语化和生活化, 最好能够借助生活中的实例来阐述概念, 加深学生的记忆。其次是描述法揭示小学数学概念, 例如直线的概念、小数的概念等, 借助的都是描述法。所谓描述法就是教师利用数形结合的特点, 一方面充分发挥文字的作用, 使学生脑海中有一个大体的框架, 另一方面则是从图形和图示入手, 使学生的理解更加形象直观。例如, 在学习直线时, 教师就可以一边总结概念一边画出一条直线, 同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起点和不同的方向进行直线的描绘。最后是图画法揭示小学数学概念, 以“圆”的概念为例, 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将抽象化的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帮助学生了解直径、半径和圆心等辅助性的概念, 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加强直观教学, 使学生了解概念的特点

由于小学生的人生阅历比较浅薄, 这就使得他们的学习主要以间接经验为主。而间接经验教学的过程中又离不开直接经验, 所以教师应该在创设生活经验教学的基础上, 借助教学实物、模型、多媒体、摄像机和录像机等多样化的道具,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概念的特点。

首先是直观教学中的分组教学, 即教师将全班学生按照能力和学习水平的不同, 进行合理的分组, 在上课的过程中, 教师准备不同的教学用具, 在小组成员协作互助的过程中完成数学概念教学。例如, 在学习“米、分米、厘米”的不同概念时, 教师就可以准备1 米、1 分米、1 厘米的不同小棒, 鼓励小学生比较不同长度单位的大小, 探索他们的数量关系等, 这样能够借助小学生好奇心较重和探索精神较强等特点, 帮助他们找到概念的原型, 也帮助他们理解概念的本质。

此外是直观教学中的实践教学, 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小学阶段课余时间较多, 同时由于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 对于新鲜的事物有较高的热情, 教师就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小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其他课外活动, 在增加他们生活乐趣的同时,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1 千米徒步运动活动。

三、注重不同概念之间的对比, 形成概念体系

虽说小学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较强, 前后关系也较明显, 但是小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毕竟有限, 几节课下来就会遗忘很多, 这就给概念的讲解带来了困扰。因此, 概念体系的形成显得尤为必要, 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概念对比的同时, 帮助学生理顺各种概念的关系。

一方面是同一概念之间的各种联系,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概念时,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只要求掌握分数的基本意义, 而到了小学五年级就要求掌握分数的性质, 这样教师在对分数进行讲解时, 就应该从分数的基本意义入手, 在教学的早期就注重各种知识的渗入, 避免学生在后期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困扰。另一方面是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 毕竟小学数学的逻辑性较强, 一个概念往往是在另一个概念形成的基础上提出的, 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开始时,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概念进行梳理, 借助他们发散性的思维, 在潜移默化中构建概念体系。

四、实际运用, 强化概念的练习和掌握

小学数学概念的获取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而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加强实际运用, 加强各种练习。首先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过程中, 进行概念的练习。例如教师可以以纸盒的制作为情境, 假设长方形纸盒的长和宽分别为5 厘米和3 厘米, 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周长和面积概念的应用。其次是布置开放性的作业,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概念时, 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 寻找生活中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等, 鼓励他们探索长方形、正方形边长的关系以及内角和的读数等。最后是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思路, 转变以往灌输知识的理念, 组织学生进行概念探索和知识探寻活动。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点时, 教师就可以带领小学生用小棒钉成三角形、四边形和其他形状的图形, 鼓励小学生不同观点的存在, 通过拉一拉的方式体验, 最终验证这一特性。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过程中,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习材料、教师、教学情境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等,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借助积极的因素引导学生, 同时对不利因素进行诱导和排除, 以便在结合小学生自身发展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 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 实现教学的预期效果。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数学概念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一方面数学概念是掌握理论知识、实现数学应用的基础;另一方面数学概念涵盖了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现阶段, 小学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抽象的过程,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 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这就使得很多小学重定义轻理解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 在学习“比的意义”时, 学习的初期阶段, 学生对于比的概念能够对答如流,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 遗忘的速度就会大大增加。因此,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教师理应摒弃传统教学中概念讲解脱离现实背景、概念孤立于数学教学之外、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等现象, 有针对性地进行概念教学的创新, 以期实现学生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上一篇:流程管理问题下一篇:男士的仪表礼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