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新

2024-06-22

作文教学的新(精选十篇)

作文教学的新 篇1

一、以鼓励为主

教师评改作文的目的是指出学生作文的得失, 促进学生提高作文水平。而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主要在于兴趣支配下的多读多写, 所以, 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是进行作文教学的关键。在平时的教学中, 在写前指导和写后评改中, 都要把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摆在首位。

在作文讲评中, 我发现, 学生对于自己的作文能在讲评中被老师表扬, 总是很兴奋, 受到表扬的同学, 作文总是越写越好。所以, 我就抓住批改与讲评的机会, 多表扬, 多鼓励, 调动起了一大批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 学生作文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对于作文写得较好的学生, 在鼓励表扬的同时, 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对作文中的问题, 也要一一指明, 防止骄傲自满的情绪滋生。对于作文一向写得不好的学生, 更要充分运用鼓励这个武器。一个再差的学生, 也有优点, 只不过优点小一点罢了。比如他作文书写好, 选材别致, 或一两个细节写得不错, 或一句话写得好 (相对于他以前的作文) , 都是表扬的根据。往往作文写得差的学生缺乏自信心, 所以及时的鼓励使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信心。老师再帮助他进行具体的写作训练, 看到些微的进步就给以鼓励, 学生写好作文是不久的现实。

二、注重修改

让学生参加到对自己作品的监察评改中来, 不仅能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再思考、再认识, 而且能使他们深切体会写作的甘苦, 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态度和习惯, 还能减轻教师批阅的繁重负担。修改作文有以下几种方式:

(1) 自我修改。这是训练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基本方式。它不依靠外界的帮助, 让学生独立修改, 但有一定的难度。它具有灵活性, 可根据学生实际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适用面较广。自改的时机有两种。第一, 课内作文, 写了草稿以后, 先进行自我修改再抄写;在课外练笔, 也在写成文章后进行自我修改。写文和改文融为一体, 使修改成为写作的重要环节。第二, 写了草稿, 放置一段时间再修改。由于时间的间隔, 有助于克服定式思维的影响, 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课内的作文, 时间紧, 只在前一种时机进行自我修改。对课外练笔和时间要求不强的习作, 可让学生在第二种时机进行自我修改。自我修改的具体方法也有两种。第一, 反复朗读。在修改时, 朗读习作, 自我监听, 画出不顺口的地方, 并加以修改。学生边读边听边想边修改, 既运用视觉, 又运用听觉, 视听结合, 促进思维判断性的发展。第二, 默读分析。采用默读的方式, 分析比较, 认真思考。它可以放慢速度读, 或来回扫视, 逐词逐句地分析, 修改有毛病的词句, 使语句通顺连贯。也可以快速地读, 了解各部分的大意, 思考段落层次的安排是否合理, 详略是否得当。还可以跳读, 把各部分的重点内容联系起来, 或把重点词句加以归类分析, 考虑中心是否突出, 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题意要求等。

(2) 互评互改。引导学生互帮互学, 多向交流, 集思广益, 从而明确修改的方向, 促进自改能力的提高。可以让学生成立小组, 互帮互学, 互相修改。先逐个轮流读各人的文章, 再进行评议, 肯定优点, 指出缺点, 讨论方法;最后各人根据大家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修改。互改互评最好安排在自我修改的基础上进行。先独立思考, 认真进行自我修改, 再听取同学的意见, 就能寻找差距, 加深印象。

(3) 批后自改。教师对学生的作文采取只批不改的方式, 把改的任务交给学生, 让他们根据教师指导的方向进行自改。教师的批, 可采用如下方式。写批语, 肯定优点, 给予启发, 也可以抓住突出问题, 同学生商量, 确定修改的方案等。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 教师批后应让学生自己动手修改, 再由教师复查, 落实修改要求。采用批后自改的方式, 便于从扶到放逐步提高学生修改的自觉性。首先, 着重培养学生修改的技能, 教师只给学生指明修改的方向, 打开思路, 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加深体会。其次, 便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采用符号批注的方式, 提高独立思考的程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 则采用面批辅导的方式, 多给予启发、诱导等。

(4) 比较修改。指导学生作文, 可以范文引路, 指导学生修改, 也可以范文引路, 启发学生修改。两者都使用范文, 在修改时, 都是为了进行比较。通过比较, 学生有所借鉴, 得到启发, 不仅懂得了怎样修改, 而且明白为什么那样修改。由于所使用的范文性质不同, 具体的训练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同规范的文章比较, 明确修改的方向。这种范文主要是有关的课文, 或者另外选择其他规范的文章, 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与之进行比较, 找出存在的问题, 明白应该怎样修改。与同学的优秀作文比较, 启发思路。先引导学生学习班上同学的优秀作文, 开展集体评议活动, 分析这些文章的优点和缺点, 统一认识。再让学生把各自的作文与之进行比较, 学习别人文章的长处, 克服自己文章的缺点, 把文章修改好。

作文教学的新尝试 篇2

教学时,教师可将作文与音乐进行结合,把准备好的一段富有变化、含有情节、便于想象的`音乐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充分调动听觉体验,依据优美的音乐进行想象习作训练。由于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以及在音乐欣赏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想象和联想,所形成的事物及事物呈现的状态、方式也截然不同。如: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美丽景象;闻水声,想象泉水丁冬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面、汹涌澎湃的大海;听马达声、车鸣声、人流声,想象宽阔的马路、热闹的街市……由此所写出来的作文必定各具特色,个性鲜明。

作文教学的新探索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 积累 模仿 方法 习惯

一、以课文作者为例,让学生重视材料的积累

材料陈旧是中学生作文的一大通病,读来令人生厌。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平时就要让学生养成自觉积累材料的好习惯。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不妨给学生讲一下作文积累材料的过程。比如,讲《包身工》时,教师可以讲讲夏衍的经历:他冒着危险,深入工厂生活,掌握了一系列包身工受苦受难的一手材料。因而课文读来真实感人,对人产生巨大的震撼力。相信这样的故事会对学生有所启发。

二、通过仿写、扩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

近几年强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新”、“奇”上下功夫,却忽视了仿写,甚至认为仿写就是抄袭。其实作文既是智能活动,也是技能活动,人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初级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一名新教师要成为独具风格的教师不也要经历听课、看别人的案例等模仿阶段吗?学生学习写作也不例外。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说过:“仿写,能够克服学生作文难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从而迈出重要的一步。”仿写是知识迁移最直接的途径,仿写的过程是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妙处的过程。若忽视仿写,一味地追求作文的“新”、“奇”只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写出四不像的作文。

在学习《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揣摩本文生动优美的句子,我让学生仿写这样一个句子:“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时学生有了一个参照,比随意写的句子生动了许多,大多数同学都写出了自己满意的句子。当然模仿课文的方法很多,除了仿写句子,还可以仿写课文的文体,课文的开头、结尾等。如此持之以恒,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凭这个例子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有了凭借,历练才有着落。”

三、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许多教师一讲作文就是什么写景的技巧,抒情的技巧,给学生谈了许多理论。可是这些理论缺乏操作性强的具体示例,学生学起来觉得很枯燥,也很难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是根据文章的体裁来编排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来教会学生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但我们选择课文作文示范要慎重,不能随便挑。以说明文为例,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学生在初中学了不少的说明文,这些文章给他们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学生实话实说:买盐的喝白开水——没味道,而《南州六月荔枝丹》给他们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原因何在呢?作者在说明荔枝的有关知识的时候,大量引用古典诗句,这些古典诗句的引用,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审美趣味,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质,并且蕴涵着一种浓浓的诗意美,让学生百读不厌。引用是本文最重要的说明方法,大量引用古典诗句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

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引用古典诗句增加文章生动性的写作特点。

以小说为例,鲁迅先生的小说主题深刻,表现手法也是独具风格。在学习《孔乙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孔乙己为什么要在人们的笑声中出现;在学习《祝福》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思考祥林嫂为什么要在喜庆的爆竹声中死去。通过点拨让学生明白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增其哀乐,”这句话的内涵。进而让学生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即运用对比、反衬的修辞手法以达到写哀或写乐的目的。运用范文指导学生写作,要抓住重点,切忌面面俱到。

四、让学生养成锤炼语言的好习惯

当前把作文的文采当作作文发展等级的一个标准,可是当前中学生的作文却存在着繁冗拖沓的毛病,严重影响了作文的文采。古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说的就是炼字的工夫。“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僧敲月下门”的“敲”更是诗歌史上值得传诵的炼字佳话。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炼字、炼句的好习惯,为锤炼语言打下坚实基础,进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一老师在讲授《沁园春•长沙》时,讲到“鱼翔浅底”这句诗,便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描绘鱼儿的动作。有的同学说用“自由”,有的同学认为可以用“愉快”。等大家都说得差不多了,我抛出一个词语“轻快”,问大家:“这个词怎么样?”许多同学都纷纷赞叹:“这个词用得太好了!”的确,因为“轻快”一词突出了鱼儿在水底自由自在的快活姿态。

让学生锤炼语言也对教师自身的教学语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须下苦功学习语言,锤炼教学用语,讲究语言艺术。”她从走上语文教学岗位起,就定下了奋斗目标:“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几十年,她坚持写详案,认真推敲反复琢磨每句话每个词,“先死后活,以死求活”,凭着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终于在语言运用上达到较为理想的境地,形成了具有个性特色与魅力的教学语言,被人称道为“一讲课就能出口成章,精言妙语脱口而出”。于漪老师锤炼语言的执着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

五、結合课文,延伸拓展,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课外让学生广泛阅读,做好读书笔记,是积累作文素材的好途径。在课内,教师结合课文,延伸拓展,也是帮助学生积累素材的巧妙方法。一位老师在讲解毛泽东的词时,便让学生回忆作者其他的诗词名句。对于学生熟悉的诗句,常常教师说上句时,学生便抢着说下句。答对了,学生便得意得露出了笑容。在轻松活泼的语言课堂上,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从而为写作打下良好基础。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的学习中,她联系另一位自杀的艺术家——梵高,让学生深刻体会海子和梵高的精神追求,令学生极为震撼。这样结合课文延伸拓展既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开启作文教学的新窗口 篇4

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 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勤奋地探索、执著地追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 饶有兴趣地学习,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是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呢?

个性化写作就是学生自主地写作, 写真实的文章,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我手写我心”, 让学生写作的题材贴近生活,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写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想说、想写的事物, 写自己内心的喜悦与苦恼……这样的写作方式, 减少了对学生的束缚,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学生写的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感兴趣的事, 可以尽情表达个人的感受和心声, 如此宽松的写作环境, 自然而然就会使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学生写作的兴趣自然就更加浓厚了。

自信心是小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中很重要的心理品质, 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以此激发写作兴趣, 然后再逐步讲授有关写作的知识, 循循善诱, 学生就想写了。在激发写作信心时, 笔者始终做到抓学生作文中的亮点, 及时地鼓励表扬。哪位同学开头简洁, 开门见山, 太好了;哪位同学过渡语写得妙, 真不错;哪位同学结尾自然, 画龙点睛, 真棒。每位学生作文中的一句话, 一个词, 甚至是一个标点, 只要用得好, 笔者都不错过表扬鼓励的机会, 让他们树立信心, 从早、从快地喜爱上作文, 和作文交上朋友。通过长时间的训练,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写话、作文, 慢慢的, 学生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有了成就感。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办好班级的作文园地, 把学生写得优秀的篇、段贴在上面, 供全班学生学习、品赏;其次对于一些特别优秀的稿件, 笔者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 不管结果如何, 对学生都是一种鼓励。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写好作文要靠生活的积累。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作文的一种方式, 而更广阔的场所则是整个社会。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校内外特定地点创设“生活”情境, 组织学生参与, 进行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为目的的系列作文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高度有意注意的状态下培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并逐步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同时, 我们要让学生接触社会,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把学生带到思维与语言活的源头, 在社会生活中, 在广阔的天地里, 积极地去体验生活, 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写作素材, 并分类进行积累。这样, 作文时学生就有素材可写、会写、乐写了。

1.走出课堂, 接触大自然, 观察生活

在学生的眼中, 自然界是多彩的、迷人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学生心情愉悦, 爱美之心油然而生, 那初升的太阳、美丽的田野、清澈的小河、无名的小花, 都是大自然精心为学生准备好的丰富的题材。笔者认为,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开展参观、游览、野炊、做游戏等活动, 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五彩斑斓。例如春天到了,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乡村看桃花, 体验如诗如画的桃园景色。桃园里, 到处是错落有致的桃树、梨树, 那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有的已绽放, 正展露笑脸欢迎游客, 有的则有点害羞, 一个个花骨朵正含苞待放, 可能想让花期延长, 吸引更多的游客。学生们终于耐不住性子, 不时地靠近细瞧, 闻闻那诱人的香味, 有的同学甚至觉得那泥土也和别处不同, 竟动手玩起来。活动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 但学生们还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感受着这无限风光。

2.体验家庭生活的喜怒哀乐

家庭是学生熟悉的场所, 他们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其中。在家里, 洗衣服、整理房间、烧饭洗衣都由父母包揽, 在学生看来也是理所应当。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去感受生活时, 生活才会给他们带来写作的灵感。为此, 笔者与家长沟通, 指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辛劳。例如农忙时节, 让孩子参与父母的春耕秋收, 体验劳动的滋味与大自然的神奇;帮助父母饲养鸡、鸭、兔子等, 了解动物的习性, 还可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带孩子外出活动, 到城市、公园、工厂……甚至可以把这项活动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和家长, 让他们体验生活, 培养自主能力。

3.走出家门, 走进社会, 体验生活

每个学生都是社会的人, 都生活在社会之中。他们认识周围世界, 必然包括周围社会的生活空间。笔者通过带领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典型场景, 逐步引导学生去认识社会, 让他们分辨“美”与“丑”, 区分“是”与“非”。在作文教学中, 大量的写人、记事的习作, 其题材的源泉就是社会生活。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 笔者鼓励学生走出家门、走出校门去体验生活。他们有的帮叔叔阿姨站柜台, 有的去车站卖报……当学生置身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 他们因好奇而跃跃欲试, 因亲身体验而了解社会, 真正品尝到了酸甜苦辣等种种滋味, 丰富了情感, 所以急需倾吐。

初中作文教学的新策略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新课改下的初中作文教学仍表现为:考什么就教什么,近几年话题作文成为作文主导,从高考流向中考,从初三涌向初一,学生被迫放弃了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感悟,失去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创新力;受“文以载道”的思想影响,教师要求学生作文思想不仅正确,而且深刻,学生只好编故事、套情节,去渲染自己内心一点也没有的高尚情操,导致作文文非真文,言非真言,人非真人;作文教学中教师偏重于讲写的方法技巧,学生也偏重于学写的方法技巧,学生掌握了作文的方法技巧,却不能写出好文章。

反思作文教学现状,要真正提高作文教学效益,实现学生作文回归生活,重建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理念是关键,实施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是保证。

一、重建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理念

理念一:作文主体回归学生

作文教学是以教师的作文指导为主,还是以学生的作文实践为主,是作文教学必须思考和应予回答的问题。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是以学生为本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我、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写作不仅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出发,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的生活,时时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发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产生写作的兴趣,从而达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真”。一句话,作文教学应以学生的作文实践为主要活动,学生是作文的真正主体,作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来。

理念二:作文本源回归生活

作文离开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好比“关在屋子里放风筝,无论使用怎样的技巧,风筝是无法起飞的”。生活中,真正的作文产生过程常常是这样的:亲历事情有所感,觉得要写出来告诉别人;观察到一些事物

景象,读到一些书有所思、想把它记下来;或是通过想象,将现实生活的所悟,用虚构的方法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写作过程告诉我们,生活才是作文的本源,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作文教学应当回归到学生因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为兴趣、为运用而写的生活状态上来,即回归到为生活而作文的状态上来。当学生的作文真正和生活联系起来之后,学生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享受。

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学生就应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作文教学目标上,把写作确定为学生与人沟通,表达思想感情,满足生活的需要。作文意识上,让学生在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和运用作文表现生活的本能,积累丰富的情感、思想。作文内容上,把能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总之,作文本源回归生活,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随着融入生活的广度的拓展,深度的开掘,随着学生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展,情操的升华,人格的成长而得以真正的提高。

理念三:素养提升回归实践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写作素养,写作素养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具体而言包括思想修养、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写作习惯等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综合形成写作素养。写作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写作实践来实现,最典型的例证就是一个小说家可能没有多少写作理论,但他以丰富的写作实践,提升了写作能力。小说家的写作实践启发我们,写作素养的提升,写作实践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真正唯一有效的途径。长期的量的实践积累可以引发学生写作素养质的转变和提高。

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山川河流、四季更替、家庭故事、班级人物、社会热点、时政要闻、美好事物„„任何生活中的材料都可进入学生的视野,纳入学生的作文中来。我们可以少逼学生写可能说假话的命题作文,多抓从生活中汲取养料的动态作文训练,即让学生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之中,经常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充分接触社会上的各色人物,让学生经历写作的全过程,从搜集材料直至完成初稿,修改定稿,在丰富的写作实践中掌握表达思想、运用语言的规律,提升捕捉材料、思考表达的能力。

二、实施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

策略一:作文意识生活化

作文教学回归生活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生活的意识和习惯。

这种意识和习惯可以具体为:①擦亮关注生活的眼光。培养学生每天审视生活的习惯:留心身边的事,观察别人的行,倾听精彩的话,体味自我感受;阅读经典时政,考察民风民俗,关注北京奥运,记录嫦娥飞天,再忙也要对自己一天关注的生活进行梳理,做点实录。②养成记录生活的意识。让学生时常揣一个小笔记本,随时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一件新鲜的事,一点心灵的震颤,都及时予以简约地记录。③练就美现生活的习惯。生活只是素材,要把它变为文章,就需要学生靠感悟去开发、去消化、去利用。作文教学要经常引导学生对观察和记录的素材进行感悟和思考,进行构思和表达创新训练。策略二:作文内容生活化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作文内容生活化一方面指作文内容来自于生活,要反映生活,要围绕生活广开作文之“源”。可以每天读一篇文章,读后感受深,就写一则随笔;每天课前3分钟进行一次口头作文,题材不限,但必须来源于真实生活;每周搞一次社会热点问题播报,直击社会现实生活。另一方面是作文教学应该按照生活的顺序来安排作文序列。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大致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四个方面建构,具体又可划分为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阅读生活、自我生活等系列,每个系列下面又可划分为更为细小的一个又一个内容板块。

下表是我平时对作文内容生活化系列做的一个很简要的勾画,还需要在大量的作文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做更加细化、有效的构建。

策略三:作文过程生活化

生活中的写作,比如要报道一个人物,记者们不是凭空杜撰,而是先要列出采访提纲,再对人物现场采访,还要从多方面了解人物,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才开始写作,并反复修改最后成文。作文过程生活化就是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思考、腾挪的自由,还学生写作生活的真实状态,打破原来那种在时间上一节课左右,在空间上固定在教室里完成一篇文章的做法,几乎每一次生活化写作都是一个活动系列,每一次写作都能成为学生生活的强烈的印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比如我班曾组织了一次“走进班级名人”活动。活动缘起校刊《博海》要在我班拍摄封面人物。钮雪颖同学因演讲、主持、写作等突出,被推荐给了《博海》,拍照之后,效果很好。在为照片配文字说明的过程中,触发了我开展“走进班级名人”活动的想法,活动过程是:①为钮雪颖的照片配文字说明;②名人故事会:

小学作文教学的新视角 篇6

[关键词]作文语言;生活语言;语言定位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7-0071-02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作者独到的思想,丰富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强烈的渴求无不依托语言得以展示和传递。学生在作文中的叙事、抒情、说理,也无不通过语言的表达而为大家所感知、所理解。但丁曾说过:“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的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的重要。”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地说明了语言同作文之间的关系。

然而,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对作文语言仍缺乏应有的重视,教师普遍重内容而轻语言,指导乏力。在教学中,教师虽然对学生作文遣词造句等具体的语句修饰有指导,但是对学生整体的作文语言的发展走向缺乏研究与导引。这种现象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普遍感到语言是学生自然形成的,只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无法教,以致于忽视了作文语言教学,成了教学上的盲点。其实学生的作文语言完全可以教,而且我们只有重新拾取被我们失落的作文语言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才能涌现出一篇篇有血有肉、有个性、有生命力的文章来。

一、开掘生活语言,展现其本色

所谓“生活语言”,就是学生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习得的语言,处于一种自然状态的语言。由于它来源于生活,因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生活的多彩画面,表现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当前的小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许并不是太深,但对生活的接触面却不能说不广,对社会生活中一些流行语的积累颇为丰富,如广告语、影视语、流行歌词、大众俚语,甚至还有些流行于孩子们中间的游戏语等等。这些语言虽然有些并不是十分健康、规范,但大部分却是很有表现力。这些语言尽管已经深入学生的语言结构,甚至与其个体生命融为了一体,然而在写作过程中,由于命题的原因、书面语表达的限制,或者教师评价标准的问题等等因素,并未被开掘而为学生所运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因而,开掘学生的生活语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语言为我所用,这对丰富与发展学生的作文语言大有益处。

首先,顺畅生活语言的运用渠道。教师在鼓励学生运用从名家名篇中积累的好词好句的同时,也应鼓励学生运用从生活中所习得的语言,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在命题方面,尽量命宽题、命生活题,使这些语言有用武之地。

其次,开展活动引导关注语言现象。譬如,随着电视节目的丰富,媒体广告也呈铺天盖地之势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广告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进入了学生的生活。为此,我们开展了“走进广告语”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搜集、品评,明晰了广告语的档次,如“肠治久安”、“默默无蚊”等谐音广告语混淆视听、得不偿失,“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自相矛盾、不知所谓,‘好迪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明白如话,却又情真意切。在对大量的广告语语例的评析、讨论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严密性与凝练性,锻炼了一双鉴别生活语言的慧眼。此外,我们还开展过“校园打油诗”、“校魔鬼词典”、“皮筋儿歌”、“足球术语”(小足球运动是我校的特色)等一系列语言现象的讨论。通过活动,使隐性的生活语言,成为显性的作文语言,增添了其作文的生动性与情趣性。

例如,李旭在《记“乐乐超市”》一文中,较多地采用了招徕市声,使文章增色不少;傅锦超酷爱足球,《精彩的足球赛》一文较多地运用球赛解说词也颇具特色。节选如下:

“小喇叭”蔡霁一边扯着嗓门吆喝着,一边忙着打理生意:“哎,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一针一线手工缝制的坐垫,给你带来舒适,给你带来温暖!喏,找你钱,走好……”隔壁的黄月东也不甘示弱,握着贺卡探着身子兜售起来:“小、小贺卡寄深情,一元钞票买两张。价格不贵,意义不凡!买几张去,送朋友带去祝福,送老师带去敬意……”一会儿工夫,我们六(1)班的摊位上早已是人头攒动,生意兴隆了。一开赛,我队就气势汹汹地向五(2)班发起了猛攻,想捍卫老大哥的尊严。果然上半场开赛才3分钟,严春琪发出一记脚球,在对方球门口制造混战,许攀攀一个挑射,皮球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应声落网。这一进球无疑给五(2)班一个沉重的打击。进球后的我们并不满足,频频向他们的球门施加压力。这不,仅7分钟,陈江川大脚传中,我来一个头球摆渡,张凯迅速插上,一记推射破门。我们的配合如行云流水,给他们的伤口上又撒了把盐。

最后,善于记录生活中的妙语佳言。生活中多的是活的语言教材,比如,形容人胖,“像个柴油桶”;形容人瘦,“肋排骨可以弹钢琴”;形容一种小鲫鱼,叫“豆瓣鲫鱼”;形容一种小虾,叫“糯米饭虾”等等,人们用他们特有的视角和方式形象生动地描绘着他们眼中的事物。就连农村里左邻右舍吵架,唇枪舌战,你来我往也大有学问。择其精彩者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仅在于学生记录了生动的语言资料,更在于培养了他们关注生活的习惯。

二、引导语言定位,张扬其个性

不同的学生对作文语言的运用可谓千差万别。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格、性格志趣、生活环境、人生阅历都是各不相同的。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文语言虽然还谈不上‘风格”,但已经显示出某种倾向性。具体地说,乐观开朗的学生,时有幽默语;文静内向的学生,多为细腻含蓄语;老实持重的学生,语言则平实而严谨……虽然不能一一坐实,但大体不差。从整体上看,女同学喜欢用内视角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捕捉自己情感的瞬息变化。如仅仅说了一句‘黄蒙瑶,你的胳膊真细”,她便在日记中写下了如下文字:“细?是线细?还是头发细?我的胳膊不至于用细来形容吧?要知道,为了摆脱同学对我‘瘦猴’的笑话,我已经尽最大的努力增肥了!”这是男同学所不擅长的。他们擅长以外视角观照外部世界,来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这一切,是我们以往的作文教学所忽视了的。我们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一些平实的语言常常被我们指斥为不具体、不生动,一些文学性较浓的语言又常常被我们作为范本,号召学生学习,我们使用了太多的‘‘一刀切”。这样,我们的学生渐渐失去了自己喜欢的语言。失去了自我个性,从而也失去了作文的兴趣。因而,引导学生找到自己语言的位置,明确发展方向,写作属于自己的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定位,首要一点就是要要让学生明白语言应该表现个性,在作文中习惯于使用哪些有特点的语言表达技巧,尽量地在这方面发展,

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个性;还要让学生明白,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委婉含蓄、朴实平常……都是好的语言。教师要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第一,建立自己的作文档案,纵向比较阅读自己的各类文章;第二,横向比较阅读其他同学或同龄人的作文,在审视自己与他人文章的过程中明确自己作文的特点。教师还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语言特点的书籍、文章,在命题上采取多题选作、自主命题等策略,使学生作文语言的个性化不断地强化,不断地发展。

由于学生找到了自己语言表达的位置,充分发展了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语言表达形式,其作文语言呈现出一派多姿多彩的面貌。在03届学生中,韩成扬以其山区生活经历为底蕴,叙写家乡人事,语言清新,令人神往;陈映迪心思纤细,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来表现对生活的感受;唐传剑的幽默风趣;陈旭丹的长于抒情;张凯的平易质朴……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唐传剑和陈映迪写作的两个片段:

近了,近了,外婆家到了。“咦,那人是谁?是大舅妈?好像不是。是……”小文通眯起眼睛,竭力搜索着那个人的体貌特征。“小文通,快叫呀!”妈妈在一旁催促着,语气中似乎有点儿不满了。“大舅……不,小……”小文通的舌头竟打起结来。‘你今天是怎么啦?”妈妈一面与小舅妈打招呼,一面用异样的目光瞥了小文通一眼。

说时迟,那时快,我操起一根大木棍,朝猪冲去。猪好像知道我赶不上它似的,只是往前冲,连看也不看我一眼。唉,被畜生鄙视,真是失败!都怪我这身肥肉!只跑了几步,我就像一辆破车,只是“呼哧、呼哧”出气,却提不上速度。我一边跑,一边咒骂着:‘死……死猪,快……快给我站住!否……否则,老子叫你五……五马分尸,死……死无葬身……身之地……”猪还是往前跑,我太累了,一屁股坐在地上直喘气。猪对我“嗷、嗷”叫着,似乎在嘲笑我:‘I来呀,来追我呀!”我堂堂男子汉大丈夫,岂能受此畜生之辱,顿时火冒三丈,抓起棍子朝它冲去。

自由写作——作文教学的新形式 篇7

自由写作是在对传统模式自省的基础上, 借鉴国内外作文教学经验后的一种革新和尝试。其基本思想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写作的天赋和潜能。学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 学生应以学习者和思想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写作这一极富创新特征的活动。写作的全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想, 发挥潜能, 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真实思想的求知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服务者, 教师的职责是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写作氛围, 设计具体训练计划和完成对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自由写作一般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把学生的写作置于集体思维的碰撞中, 通过讨论, 让每一个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把一个宽泛抽象的生活话题变成一个具体的, 有针对性、可供论述的话题, 其审题能力, 布局谋篇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由写作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写作思路, 具体操作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选题阶段。教师确定选题 (一组相关文题, 供学生选择) , 教给学生写作技法, 提出训练点 (但不要局限思路) , 时间约为5分钟。第二阶段:合作阶段。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小组讨论, 互提建议, 在头脑中构思, 时间约为15分钟。第三阶段:成文阶段。学生快速写作, 时间约为45分钟。第四阶段:修改阶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书面修改, 轮换批改, 教师指导修改方法, 作文个人吸纳改进意见, 自改, 时间约为25分钟。

四个阶段共需花时90分钟, 即两节课的时间。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行简单的批改, 适时的讲评。

这种写作形式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重视写作过程指导

自由写作的前提是承认学生在写作能力上的个性差异, 这种差异包括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同一个体在不同能力层次上的差异。它不要求每个学生每次都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 而是以分组合作的形式, 让学生积极, 独立思考, 然后讨论, 以协作方式发挥学生特长, 完成作文训练。教师关注具体训练过程, 并及时给予指导, 增加了写作过程中的交流, 把许多错误排除在产生之前, 是一种发展学生优点而尽量弥补缺点的作文教学形式。擅长写作的学生在小组中发挥领跑作用, 同时又能从同伴那里得到许多启发和有益补充。而不擅长者在领跑者带领下有一个学习的方向和逐渐发展的空间。宽松的写作氛围, 使学生不再怕作文课而把作文课当做一个学习和展示的平台, 互相学习, 互相促进, 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班级作文在个性发展的同时保持稳定进步, 作文教学效率要比“传统模式”好得多。

二、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和创新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个人独创性的理想园地。传统模式恰好在培养学生个人独创性方面有较大缺陷。自由写作教学有着宽松的写作氛围, 有着思想碰撞的诸多机会, 它把写作当做学生一种自我表现发现的手段, 其本质便是引导学生用个人独特的语言去再现个人独特的思想, 充分发掘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 让自己的心灵和情感作一次倾诉和释放, 而不是重复前人的故事和作虚伪浮华的剽窃。学生只有在受到充分尊重的情况下, 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 才会心情舒畅, 思维活跃, 增强创新意识, 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文章。

三、周期短, 效率高, 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篇8

关键词:作文,指导,新思考

叶圣陶先生在《对于小学生教授之意见》中指出:“小学生练习作文之要求, 唯在理真情切而意达”“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有撰作”。我们不难看出, 教师指导学生真实地写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是作文教学的根本和引线。我在实际教学中, 对此深有感受, 以下浅谈几点做法。

一、日记入手, 有话可写

解决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 笔者考虑从学写日记入手。提倡之初, 绝大多数学生积极性不高, 无从写起, 即使写, 也是玩玩任务, 交交差, 流于形式。针对这一实际, 我采取“我谈生活的做法”, 并要求学生先说后写。首先, 让学生说一说一天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经历的事, 并在交流中留心那些素材可写, 然后要求学生动笔, 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或自己的感想写出来。开始要求短小, 真实, 具体, 激发他们的兴趣, 然后逐步提高。在批阅日记时, 及时找出写得好的同学的日记, 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 通过这样的方式, 使学生从中汲取好的营养, 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另外, 教育学生知道学写日记对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同时有效地向学生介绍如何写日记的一些方法技巧。可能有很少数学生基础差, 写作有困难, 允许他们摘抄, 但摘抄必须注明, 且不得超过总篇数的三分之一, 这样每个学生都得动笔, 而且可以每天坚持。长此以往, 学生逐步有话可写, 也能写清楚, 有的还写得相当不错。

二、指导观察, 有米可炊

有人说过:“不会观察, 就不会作文。”所以教育学生要细心地有目的地感知周围事物, 观察事物, 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小学生好奇心很强, 喜爱观察周围事物, 但却缺乏观察力, 不会观察。因此, 教师要创造条件, 创设情境, 让学生有物可观, 同时, 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如, 中秋节那天, 我就让学生每人带一块月饼, 让学生观察月饼的样子, 然后品尝自己的月饼, 将自己月饼的美味告诉别人。为了提高他们的兴趣, 接着我又让他们交换月饼再次品尝, 说说自己从中得到的感受, 最后我让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果然, 很多学生说得很有道理, 月饼的味道——正因为通过细致观察, 学生才抓住了特点, 把事物写得具体、生动、形象。此时此刻, 谁又能说学生惧怕作文呢?

三、丰富生活, 有材可选

作文的本质特点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再现生活, 反映生活, 它是作者心灵的流露, 是对生活的思考。如果一味让学生整天呆在教室里, 教师只重视写法练习, 学生势必会缺乏兴趣。这样下去, 学生就会感到作文实在太难, 压力很大, 未写先忧, 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就形成了, 提起写作文就头疼。因此, 教师必须给学生讲清作文的本质特点, 深入理解作文的概念, 充分拓展学生作文的选材范围, 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采用记录和再现的方式, 让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如冬天下雪时, 带孩子们去操场看下雪, 观察雪, 相互交流下雪的感受以及周围事物的变化, 进而把这一场景写成日记。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察和发现, 学生用稚嫩的小手写出了他们的心声。这样, 日子久了, 定会唤醒学生写真话的意识。再如, 学生走出校园后会发生许多新奇的事, 让他们有不一样的感受, 教师可以抓住时机, 因势利导, 让学生写写。结果许多学生写得有声有色, 题材很丰富, 有写第一次独自乘车回家的, 有写帮父亲戒烟的, 还有的写看了电视节目后的感想———如此真情实感, 让人读来不由得会心一笑。由此可见, 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作文的本质特点, 丰富学生的生活, 拓展选材空间, 写真事, 说真话, 对于克服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会有很大帮助。

四、联系实际, 有据可依

小学作文属于起步阶段, 是习作, 属于练笔性质。教学指导时, 要从实际出发, 讲究策略和方法。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从一年级开始对于写话要有兴趣, 要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 直到六年级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 一定要切合实际, 不能刻意拔高要求。否则, 将会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产生厌烦心理。那么, 怎样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呢?首先, 在选择作文的题目时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作文题目要简单, 通俗易懂, 并且有点新意, 让学生一看就感兴趣, 想写。其次, 讲评作文也要讲究方法策略, 从学生实际出发, 要求不能过高, 不能只关注有限的几篇好习作, 而是要多鼓励那些题材不太新颖, 寓意不太深刻, 但语句通顺书写得认真的学生, 不能只表扬肯定好作文。只有这样, 才能让更多学生看到希望, 让基础差的学生们也感到有成就感, 感到自己也能写好作文, 进而激发起他们作文的兴趣。

新课标初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篇9

在写作上, “新课标”明确地提出了初中阶段的作文要求:1.表达真切体验, 习作要感情真挚;2.表达独特的感受;3.力求有创意的表达;4.实现独立写作, 注意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 构思立意, 列纲起草, 修改加工等环节。那么根据这些要求,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作文呢?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平时作文, 绞尽脑汁, 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认可, 希望通过老师的肯定来证实自己的能力, 学生有了自信, 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作为老师, 如果能从学生作文中竭力去找优点, 对学生的作文多加以肯定和鼓励, 就能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假如你能针对一位作文信心不足或书写不工整的学生抓住其优点来评价, 那对他该是多大的鼓舞和激励啊!你可以这样写:“看了你的作文, 你是否觉得自己比以前进步了许多?我真为你高兴!”“你的作文写得这样好, 如果书写再好一点, 岂不是锦上添花吗?”……别小看这么几句鼓励性的话语, 说不定真能造就出一个未来的作家呢。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学生作文时恰当运用范文, 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一点写作技巧, 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进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新题材、新手法、新构思。学生的思维应该有所突破, 因为他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 眼界是最开阔的, 个性是最独特的, 生命意识是最鲜活的。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化、建设性的思维场合, 学生才能从周而复始的自然景观中寻找与人类精神现象的契合, 从貌似平凡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振聋发聩的启迪。总之, 作文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有张力的思维空间, 真真切切地让其彰显个性。

三.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写作的本源

新的世纪, 经济全球化, 科技创新国际化, 生活的多元化, 都应撼动学生的心魄;生活中缤纷的色彩, 交织的音响, 多彩的图画, 都应涌上学生的心头, 涌上学生的笔端。为此, 我们要因地制宜, 创设条件让学生走进社会, 投入生活, 拥抱自然, 深入社区, 走进工厂农村, 参观学习, 调查研究, 收集材料, 采访人物。学生面对沸腾的社会生活, 对瞬息万变的世界, 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都有了直接的印象, 深刻的体验。一旦对生活有了独到的发现, 有了深刻的领悟, 便能信手拈来, 写出原汁原味的好文章来。

四.指点迷津, 让学生写出文章的亮点

时下学生的作文, 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到语气语调多数大同小异, 呈现出很大的趋同性。他们习惯了以“成人化”的口吻空发议论, 他们习惯了套用、滥用信手拈来的背得滚瓜烂熟的哲学原理、人生信条。他们的语言不再负载个性, 不再负载情感, 不再负载人格。我们应指导学生写出自己个性化的语言, 它体现在遣词造句及文体的选择与语调、态势和韵味上:或细语潺潺, 或浩气磅礴, 或明快活泼, 或深刻练达, 或质朴清新或华美高昂。凡率性而为, 凸显生命本色, 随性而发, 一任才情的作文语言才能克服虚弱之风而形成刚健之气。

五.民主开放的教学评价

因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 教师在给学生评分时, 就应该本着“因材评分”的做法,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凡真正下功夫写作的学生, 都会产生一种期盼心理, 即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批改作文时, 应十分注意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哪怕是微小的突破, 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在设计评语时, 应遵循指导作文与冶情育人相结合的教学思想, 善于写“溢美”之辞, 让评语尽量具有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美感, 具有语言传情方面的亲切感、幽默感, 以及鼓舞性。

探索开放式作文教学的新途径 篇10

一、感受生活气息, 拓展写作视野

作文作为学生精神生产活动的产物, 是感知、思维、表达的结晶, 是学生语文素养和生活体验的综合性表现。只有让写作和生活紧密结合, 作文才不会显得空洞无物。作文训练其实也就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 实践能力和作文能力是相辅相承、互为促进、互相提高的关系。再者, 作文是收集、加工、整理创造思维过程, 不是单纯的生活再现, 而是寓情寓理的生活再创造。作文离不开生活, 必须参与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否则, 再高的作文技巧, 都会显得苍白乏味。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 有了充实的生活, 才有好文章。”因为生活才是素材的积累, 自然才是写作的源泉。孩子们把身心融入他们喜爱的生活中去看、去听、去想、去体会、去品味、去升华, 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学生只有深入生活, 观察生活, 积累生活, 才会有事可叙、有物可写、有情可抒、有志可言;学生也只有身心得到了解放, 尽情地感受生活气息, 才会自由、舒畅地表达, 也才会逐步对习作产生兴趣, 激发无限的创作灵感。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 更是生活的主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感受是作文的关键。学生从生活中学会了作文, 张扬了个性, 也从作文中学会了做人, 更好地了解了生活。未来社会需要的就是活生生有个性的、有思想的人, 让学生的表现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实践中得以培养与加强, 个人才华在生活中得以展示与发展, 用真实的生活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感受,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写作的同时会激起学生对生活无限的热爱, 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涌向笔端, 感受美好的生活, 抒写精彩世界, 让学生用富有自我个性的心灵去体验, 最终产生富有自我个性的作品。

二、创新写作形式, 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有兴趣才有动力, 有动力才有追求, 有追求才有活力。“只要学生喜欢上了作文, 作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大半”这种说话我们是赞同的。因为, 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才会自觉地写, 刻苦地练, 从而达到作文教学的目标, 否则, 提高作文能力, 培养语文素养都是一句空话。开放式的作文教学形式多样,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 培养起学生浓厚、持久的作文兴趣。

在开放教育的理念下, 我们可以把作文课开设为故事会, 让“故事大王”把传奇惊险的故事娓娓道来, 把听众带入神奇的童话世界, 心随着主人公的遭遇而悲而喜;可以把作文课开设为辩论会, 让伶牙利齿、思维敏捷的学生一展犀利雄辩的口才, 用机巧的辩驳、善意的戏谑折服所有的听众;可以把作文课开设为主题班会, 让责任心强的小主人翁献计献策, 群策群力, 共建优秀的班集体等。只有因地制宜, 借助各种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玩中学, 调动起学生无穷的乐趣, 然后因势利导, 学生必是文思如泉、妙笔生花, 就能把此情此景生动逼真地叙述出来。

教育家赞科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老舍在《最难写的文章》中写道:“什么文章最难写?答, 自己不愿意写的文章最难写。”反过来, 什么文章最易写?自己愿意写的文章最易写。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过去我们的作文过多地强调中心、选材、结构、布局等, 束缚太多, 规矩太多, 学生往往没有自由畅想的空间, 缺乏倾吐真情的欲望, 只好瞎编硬造、生搬硬套。所以, 开放写法, 让学生放胆写作、自由表达是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关键。

三、突出行为个性, 体验写作快乐

叶圣陶先生说:“小学生练习作文之要求, 惟在理真情切而意达”, 小学生习作应是天真烂漫的童心折射, 应是幼稚无邪的童言写照, 习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是无拘无束的。所以, 我们在教学生习作时,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视角、独特体验, 为学生提供自主写作的空间, 从“我手写我心”开始, 在学生积累丰富素材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由作文”, 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自由表达。我们要把作文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师生欢乐的舞台, 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 成为学生情感交流的寓所。

写作是“我手写我心, 我笔抒我情”, 是体现自己独到的东西, 是自我个性的直接外现。开放的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 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与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的原野里各取所喜, 说自己所想说, 写自己所想写, 喜怒哀乐皆如纯净的小溪般自由流淌。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是表演自己高超的写作技巧, 而是设计一个有趣的活动,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拨动学生的情思, 开启学生的心灵, 引导学生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说出心中所想, 写出心中所想。

开放的教学、开放的思想、融洽的气氛、倾心的相交, 让情更真意更浓, 让作文更具活力, 更具有情感的魅力。在开放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起来, 放任学生活起来, 然后让学生写起来。做一个游戏, 讲一段笑话, 演一出小品, 谈一个话题……学生是作文课堂的主人。玩过乐过, 说过笑过, 唱过闹过,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静下来回忆——思索——写作。这样的作文课堂教学形式开放了师生关系, 激活了学生情绪,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写作的无限快乐。

上一篇:中国物流行业未来十年下一篇:被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