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的新思路

2024-06-25

农村发展的新思路(通用8篇)

篇1:农村发展的新思路

农村客运发展的新思路——沁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农村客运

工作调查

在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期间,根据所领导的部署和安排,客运办对沁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农村客运工作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全县农村客运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快农村客运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措施建议,以求为我县农村客运的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

沁县的基本情况

安宁市位于昆明市西南32公里处,是通往滇西8个州市、经320国道与缅甸相连的交通重镇。境内有众多省属重点企业及知名的民营企业。市域内公路、铁路路网都十分发达。2005年,该市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实现了公路建设的一个飞跃。

自2001年第一条公交车开通后,安宁市对整个客运市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市场资源整合,完成了从城乡二元分割的客运体系到一体化发展的转变。截止2008年8月,全市城乡公交车已基本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做到了行政村以上公路沿线公交全覆盖。大大改变了城乡市民出行难的状况。

安宁市积极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开辟城乡公交化、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为我省农村客运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经验一: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公交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一是实施“大公交”发展模式,高起点发展公交事业。充分利用县域公交后发优势,将城市公交、通村公交、城市出租车公司一并纳入“大公交”范畴进行统筹管理和引导。着重解决好个体挂靠问题,使其逐步转化为集团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分步到位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县域昆明汽车运输经贸总公司安宁分公司等4家骨干运输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组建了昆明交运集团安宁分公司,进而依托该公司的整合,组建了安宁公共交通公司。

二是实施长效管理,营造支持公交发展的良好环境。该市自2000年以来就停止办理审批微型车营运的手续,通过严控增量,自然淘汰存量,确保现有微型营运车逐步退出营运市场,为城乡公交的全面发展铺平道路。同时,持续不断地打击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骨干运输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实施“六统一”,打造三级城乡公交运行网络。大力推行城乡公交服务均等化,通过加强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监管及市场调节的职能,统一管理体制、统一优惠政策、统一资源配置、统一运价标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了“外联周边县,内通安宁城、各镇覆盖村”的三级城乡公交运行网络。

经验二:坚持多管齐下,大力扶持城乡公交发展

一是把农村客运站场建设与农村公路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财政投入、乡镇无偿划拨土地,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市场化运作等措施,加大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力度。

二是坚持公交投入公益化、制度化。明确城乡公交是“准公共产品”这一定位,将支持公交发展纳入公共财政体系。通过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辅以规费减免、专项补助、贷款贴息、加大公交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从制度上保证了对公交的持续财政投入。

三是坚持冷热线合理搭配、区域调节制度,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开辟安宁至昆明等高效益公交运营线路的同时,根据不同时间乘客的需求,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不同的乘车规律,采取固定(定时、定点、定线)发班、街天发班、隔日发班、包车等多种形式,使城乡公交形成有别于单一城市公交的特色。

经验三:坚持人本理念,切实增强公交服务水平

一是将扶持公交事业发展作为营造招商引资环境的一项工作措施,通过对现有公交线路进行整合,合理安排运行线路,适度调节公交时间、公交站点密度和停靠站间距等措施,不断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在城区,做到住宅小区建设到哪里,公共交通线路就覆盖到哪里。对一些相对不发达和偏僻的农村,也根据群众的要求,尽量开通公交,切实履行好企业的社会普遍服务义务。

二是加强对公交企业的规范化引导。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引导市公交公司保持良好的车容车貌,建立快速的服务投诉等一体化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从业人员培训,加强行业自律,着力提升公交发展的软实力。

安宁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建立发展农村客运保障体系。县以上人民政府应成立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切实搞好县域农村客运站点规划,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收民营资本、社会资金和外资投资农村客运站场基础设施。制定农村客运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客运网络和站点。

三、建立农村客运交通安全监管机制,落实政府监管主体的责任。建立县级人民政府政府牵头,乡级人民政府负责,公安、安监、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依法行政,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村客运交通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乡镇交通安全协管员、乡镇派出所、村干部的作用。

四、尽快落实农村客运发展扶持政策。去年省政府出台了有关文件,对发展农村客运提出了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但从农村客运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扶持政策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因此需要尽快出台相应的贯彻实施意见,以确保扶持政策能够让农村群众得实惠。

五、应及早建立发展农村客运的法规体系框架。

篇2:农村发展的新思路

黎四清

近几年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农业进程加快,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民生状况明显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但也要看到,农业仍是弱质产业,农民生活水平依然较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把“三农”问题摆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创新工作思路,更好地利用资源、市场,在竞争中谋求新发展,不断提高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一、工作重点

1、调优农业结构,找准切入点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集约化水平,使农业结构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调整优化。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把确保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大力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工程,重点抓好筻口、杨林、新墙、长湖、柏祥、中洲等粮食主产区的优质稻生产,建立10个万亩示范片。二是加快发展特色种植。围绕全县花卉苗木、茶叶、楠竹、蔬菜等,加快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三是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以“养殖富民工程”为载体,建设柏祥、长湖50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杨林、饶村1000万羽以上皇鸽养殖基地。

2、夯实农业基础,找准支撑点

认真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基础支撑。一是加快建设标准农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设立基本农田示范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产稳产标准农田50万亩。二是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农机推广应用,逐步建立推广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示范村,加强农机安全监管,构筑农机安全的长效机制。三是强化农业信息服务。建设岳阳农业信息网,为农村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价格、农资、农业生产和农业实用技术等信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和农村经济监测与管理系统,提高农业服务水平。

3、发展现代农业,找准主攻点

立足农业发展实际,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一批重大工程,深入研究和实施几项重大政策,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是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发挥资源优势,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资金、人才、农业企业,发展附加值高的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现代养殖业,把园区打造成为湖南现代农业的先导园、城乡统筹的示范园、旅游观光的休闲园、海峡交流的亲情园、科技农业的效益园。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发展新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结构升级。以“龙头企业牵动型、服务组织联动型、专业市场拉动型、经营能人带动型”等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全力推进我县农业六大主导产业的发展。三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工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农户+产业组织”、“农户+专业协会”等多种经营新机制,大力扶持鼓励发展产业化组织、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新型组织方式。四是提高农业安全保障。突出粮食、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加快建立一批“绿色农业示范区”,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获得农产品进入省内外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程及市场准入控制等关键环节,建立运转高效、反应迅速、检测准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高度重视农业风险保障,不断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规范农业保险参保、理赔行为,有效规避农业风险。

4、加快转移农民,找准着力点 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跳出农业抓农业,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难、离土难、移居难”问题,促进农民转移。一是加快农民转移就业。把提高农民素质看着促进农民增收的永久动力,以培养新型产业农民为目标,狠抓农民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有市场头脑的高素质农民,以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为载体,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覆盖面;建立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快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建设,变农村劳动力的自发盲目流动为市场需求、政府组织的有序流动,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二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企业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土地成片开发,促进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针对全县水域、滩涂、山林、荒山

多的现状,加快经营权流转,利用社会资金力量开发闲置资源,促使分散管理向规模经营转变。把利益导向贯穿到土地流转的全过程,围绕“转前收益看得清、转时收益能得到、转后收益有保障”等重要环节,构建土地流转衔接体系。三是加快农民向城镇转移。按照城乡一体、产业联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城乡经济融合,强化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提升农村对城市的服务功能。围绕城市主导产业的配套和转移,加快县工业园区发展,引导农村工业向城镇合理集聚,落实小城镇扶持政策。

5、推进民生改善,找准落脚点

坚持以农村为重点改善民生,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办好水、电、路、气、房5件实事。二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以“低收入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的“新五保”制度。三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坚持整村推进扶贫战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移民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等工程,激活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扎实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扶贫到户。四是搞好农村社会管理。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群众平等表达诉求的制度化平台,拓展农村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妥善解决农村征地、环境污染、移民搬迁、集体资产处置等引发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尊重群众的合理要求,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

三、保障措施

面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特点,必须强化保障,采取综合性措施,务实推进农业现代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组织保证。一是加强农村工作领导。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

制,组织专门力量研究政策、确定重点、落实措施,进行年度安排部署,保持工作推动的连续性。二是加强综合部门建设。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三是加强乡村干部管理。实行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的政策取向,增加基层正常运转的经费保障,提高乡村干部待遇。建立“三农”工作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把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重点加强乡镇村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建立激励奖罚机制。

2、项目支撑。加大项目工作力度,上一批牵动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投向“三农”。一是领悟政策谋划项目。抓住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增加“三农”投入的重大政策机遇,科学谋划,解读政策,积极应对。二是发挥优势对接项目。立足水利大县、全国产粮大县、退耕还林大县、移民大县、养殖大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试点县7大资源秉赋,对接政策,全面出击,确保效果。三是效益优先整合项目。积极整合、捆绑项目,投向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通过实施项目,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保一方平安,建一片基地,促一方发展。

3、城乡统筹。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消除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社会新体制。一是城乡融合。不断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力争达到城乡资源互补、产业互融、基础设施互通和社会事业发展互惠的效果,努力引导城市要素向农村汇集、城市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不断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城乡服务均等发展。二是城乡共建。加强城镇规划、设施、产业建设,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能力。三是城乡联动。强化制度配套,切实做到在推进城乡统筹中化解“三农”矛盾,强化“三农”基础,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篇3:浅谈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1 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1 农村经济制度和结构得到了合理的调整, 为全面搞活农村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农业内部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提高。在种植业内部单一的粮食作物结构亦发生了变化,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下降, 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比重则上升, 改变了过去主要解决吃饱饭的问题。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占整个农村经济的比重上升。

1.2 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主要农产品大幅增长并

逐渐告别了短缺, 大大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 由原来的供不应求向总量基本平衡发展, 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需要。

1.3 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基本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奔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1978年以来的20多年间, 农民的生活消费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年均递增7.4%。

2 认真审视和把握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当前,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呈现出了以下新的态势:

2.1 国民经济出现了由向农业拿走大量“原始资本积累”转向为农业提供支持和保护的转折性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只有通过提价来补偿生产成本以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多次大幅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甚至超过了国际市场价格, 使农产品的价格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说明国民经济从向农业索取转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这样, 农业就形成了高投入、高价格、高保护的格局。实践证明, 高投入和高价格既降低了农业比较利益, 又降低了农民的实际净收入水平, 农业这样发展下去显然将会困难重重。因此寻求新的农业发展道路已势在必行。

2.2 农业与非农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关联效应越来越大, 协调配套, 同步发展, 共创繁荣。

近年来, 工商企业界开始进入农业领域, 先后涌现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企业, 这些企业成为从田头到餐桌的桥梁和纽带。这样农业与非农业、农民与工人之间的界限就模糊了。农业生产与农民消费的非农化倾向也日益明显, 农业生产日益需要增加工业品和非农产品的投入, 农业对非农产业的需求与市场拉动作用也在增强, 农民在衣食住行、文化教育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大幅上升。由此可以得出结论:2.2.1从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变化足以说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互为依赖愈来愈密切的关系;2.2.2农村是非农产业的巨大消费市场。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分析来看, 发展农业、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是启动国内市场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因此, 要启动市场, 最根本的措施就在于增加农民收入。所以, 农业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 不断延长产业链, 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 推动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对策新思路

3.1 根据市场制约生产发展的新形势, 确立以“适应市场需求来发展农业”的新思路。

我们应根据农产品市场出现的新变化转变思想观念, 改变重生产、轻市场、轻流通的做法。应按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来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顺应消费者心理变化组织生产, 最终实现产销对接, 物畅其流, 增产增收, 解决农产品卖难与增收难两大难题。在加入WTO后, 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安排生产和进行经营时, 必须予以充分考虑。这样农民的收入才会有保障。

当然, 政府也要发挥必要的作用, 但也应注意改善其调控手段和方式。政府的主要责任为:建立以各级财政为主导的、农村集体和农户投入为基础的、社会各方面投资为辅助的投入机制;完善保护价收购制度、风险制度、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农业社会保障保险体系等。这对改善农业发展和宏观环境条件, 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极其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从专注于农村发展到重视城乡经济对接、互动。

进入新世纪, 第一、二、三产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关联度越来越高, 城乡协调发展的特征更加明显。因此, 要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着眼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搞好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对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第一个对接点;城市工业为农村提供了大量的农业生产资料, 这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第二个对接点;城市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是第三个对接点;城市居民的农产品消费是第四个对接点;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梯度转移, 大量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和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以及其他传统工业逐步向以乡镇为中心的农村转移, 这是第五个对接点;城市工商业生产和管理方式向农业领域渗透, 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 也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重要对接点。

3.3 根据生产力制约因素已由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了的新特点, 必须确立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当前, 常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其品种和品质已不适应市场化、优质化的需求。我们应认清科技进步在加快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把握科技在市场中的份量, 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上下功夫, 达到在市场竞争中以优取胜、以质取胜, 使农业实现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最终把农业生产力中的“双重约束”转变为“双重动力”。

3.4 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需求变化, 适时调整和优化生产结构, 提高农产品质量。

强调要围绕市场搞调整, 围绕消费者的需求搞调整, 围绕农民增收搞调整。应当注意的是, 这次调整的主体应该是农民自己。搞家庭承包的农户作为独立的经营实体, 要对调整过程中的风险及后果负责。

结束语

现在要使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就必须跳出“就农业论农业, 就农村论农村, 就农民论农民”的思维定势, 以新的思路, 打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轶丽.从三个层面认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学习论坛2007, 4.

[2]陶萍, 宋志勇, 马淑玲.浅谈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突出问题的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5.

[3]陆文熙, 陆铭宁.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35) .

篇4: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滞后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265-01

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已得到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年纯收入已由1978年113.6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5153元,增长了约45倍,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尽管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仍不容乐观,现阶段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多重制约与困难,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十分明显,且基本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使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更好的实现“富民”这一目标。

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数千年来,我国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全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差别明显。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随着历史的推移,我国经济重心有北方地区逐步移向东南地区。东部地区地理、气候、土壤条件、交通等均具有先天发展优势;而西部地区多山丘沙漠,气候干燥,生态环境恶劣,交通闭塞,且与外界信息交流贸易往来受限制,发展相对落后。即使同省区内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问题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并且相较于城市发展,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对滞后的。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不高,区域经济产业层次较低。中国作为有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许多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仍无法摆脱传统的经营模式,农业仍是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多数农民失去了务农的兴趣与动力,纷纷进城打工,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多为年龄大的或能力较差的,劳动力整体素质明显较低,并且大多数农村区域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落后,生产分散,规模效益低,从而使得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非常低。

第三,中央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支持不足,农村县区乡财政困难突出。由于国家财政对农村区域经济社会的要素特别是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供给不足,造成我国农业及整个农村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尽管已推进多年,但至今仍成效不大。大多数县区乡财政入不敷出,使得基层财政风险不断累积,许多县区乡财政都维持在温饱水平,或有不同程度拖欠工资问题,用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等办事能力非常有限。

三、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首先,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要自谋出路,充分利用农村区域资源优势,努力打造特色产业,并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根据地方差异,寻找自身特点,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优势,发挥特长,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打造出属于本地区独一无二的特色产业。除此之外,要有敏锐的战略眼光,结合自身发展规划,突出地方特色,抢占先机,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投资。

其次,发展地方高校科技人才优势,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活跃农村区域经济。结合当地实情,充分运用地方高校资源,加快农业高校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制定相应技术人才培养政策,围绕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进行科学研究、示范推广等,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劳动培训和输出作为战略产业来对待,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地区科技与高校人才优势,推进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

再次,因地制宜,多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向前发展。未来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将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和合作格局,这就要求在发展中要按照各自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民资投向,并将农业多样化模式、特色产业模式、农村工业化和商贸化模式4种模式进行有机结合结合,灵活运用,力求走出一条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发展道路。

最后,构建稳定的农村区域经济财政支持增长机制,加大对农村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通过运用税收、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等政策工具,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结合加大资金、技术、信息等供给,加大对农村区域社会事业及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于条件,从而确保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稳定发展。

面对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难看出发展农村区域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不断研究探索,根据各地区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化发展进度,因地制宜,找出能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向前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达到“富民”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鲍宏礼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

[2]张玉萍; 张亚龙; 农业高职人才培养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J]科技资讯2007(28)

[3]袁夕辉 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建设 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09(24)

篇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探讨

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作出的正确决策,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的第五次改革。与前四次改革不同,这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四个大的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对农村现有问题的系统解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

1.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努力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从影响农村发展的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方面的事权,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承担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彻底改变“义务教育不义务”、“农民教育农民办”的情况,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加大对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使农民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另外,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使农民也能有机会迈入管理者阶层。

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这是培养有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农民缺乏相应的技术,无论是搞种植、养殖,还是进城打工,他们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长的人。农业科技人员要坚持走到田间地头,把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送到农民手里,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国家应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2.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奠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满足农民衣食住行的需要,农村社会再生产的需要,农村扩大生产的需要。这三个层次的需要是一个递进的关系,第一个需要是低层次的,第二个需要是中层次的,第三个需要是高层次的。而就目前农村物质生产方面的现实来看,我国大多数农村处于第二层次,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其剩余刚好够再生产需要,所以农民手里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现金,导致了农民看病难、孩子上学难、养老难的现象。

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政府要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合理部署城乡再生产所需要的基本生产资料,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鼓励东西结合,制定有关东部发达地区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投资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全面免征农业税,要从源头上降低农村生产的成本,进一步严格控制与农业生产投入相关的各种工业产品的价格(如果农民的收入增加速度与其生产投入增加的速度相当或者低于其生产投入增加的速度,那么,农民生活状况就会永远停留在第二个需要层次,城乡收入差距就会日益加剧。);加大政府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整队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增加对农村基本生产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对农村扩大再生产的扶持力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强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尤为重要。就目前来看,首先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其次要允许和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加大农村有组织化生产的力度,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效的克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局限性,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使农民享受到生产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平均利润。

3.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央这次把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抓住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法律解决不了的问题有时可以通过亲朋好友就能够很好地解决。因此,继承并发扬农村纯朴乡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是解决农村社会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乡风文明是在“破”与“立”的过程中形成的。乡风文明建设,首先要破除目前部分农村出现的不良风气,重点要破除“一私一毒”,即破除部分农民思想上存在的私利当头的个人主义和封建残余思想的遗毒。乡风文明重在建设,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要继承并发扬或者是重建并强化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使农民在思想上树立“我要文明”的自我约束意识,形成你文明,我文明,大家都文明的文明乡风,以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私欲,以文明乡风来增强村民和谐。

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农村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环境美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乡风文明的前提下形成村容整洁的自律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提高民主素质,促进民主参与、管理民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近年来,农民参政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用浅显的语言表达了对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知情权、决策权等的参与愿望。事实上,管理民主,就必须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尤其是科学的民主参与意识。

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素质。一要开展文化教育,提高他们对民主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二要开展民主参与的权利意识教育,使农民明白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树立民主参与、当家作主的权利意识,使农民具有民主主体的首要人格素质;三要开展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教育,使农民强烈认识到自己利益、权利的主体性和不可侵犯性,树立较强的民主责任感;四要开展民主知识和民主技能教育,使农民了解民主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懂得民主活动的规则、程序和技能,从而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通过民主实践提高农民的民主素质。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使民主知识和民主技能在民主实践活动中得以应用和体验,成为农民的生活体验和习惯。身教大于言教。在民主实践过程中,农民通过民主参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使自己获得了切实的利益,有利于调动他们民主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让农民真正能管理本村的事务。

5.努力保持农村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当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把开展农村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如何推动农村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农村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党性意识,不断增强其服务群众、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和能力,使农村共产党员始终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村里具有一定威望、知识水平、致富能力、责任心强的人吸纳到组织中来,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实新鲜血液,不断增强其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的作用。

篇6:农村发展的新思路

崔国锋逯根堂赵昌迁

(聊城市水利局,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今年省政府确定继续以国家重视饮水安全为基准,继续推动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如何把握机遇,搞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笔者提出贯彻一条主线,完成两个使命,采取七条新举措,推动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饮水工程建设管理新思路

今年山东省政府确定:“以饮水安全为基准,继续推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力争用五年时间,新增2000万农村受益人口,其中包括10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这一举措又使全省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进入了一个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怎样抓住机遇,搞好聊城市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需要进行研讨。

笔者认为必须把握住贯彻科学发展观这一主线。完成通过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村饮水工程的需求,完成通过转变农村饮水工程发展模式,推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基础。在建设与管理上,还要有新思路、新举措:以人为本,科学规划

编制好规划是搞好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在编制农村饮水工程规划时,无论新建或改造工程,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把解决好饮水安全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为整个工程顺利实施和建后发挥效益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充分利用现有城区供水水源,向周围村庄辐射供水,做到城乡同网,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并以优质水源为依托,按照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管理有序,经营有效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推行“多乡一网”实现规模化供水,保证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水源水质的有效管理。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优先安排水污染比较严重、饮水不安全村庄的工程建设,对经济、群众认识程度不同的村庄采取分期分批实施,重点倾斜。强化领导,为工程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坚持把农村饮水工程作为为民办的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来抓,并要出台政府文件,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保障措施。加强组织,统一领导,将建

设任务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作为工作业绩,进行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强化安全意识,确保水质达标

水源选择是整个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最核心,最关键的环节,要切实做好水源选择和保护工作。即考虑当前,又要兼顾长远,做好水源论证,不仅确保供水保证率,更要高度重视水质。新建或改造工程实施前要对水源地的水量和水质进行充分论证,由权威部门出具检测证明,水质不达标、水量不充沛者坚决不能开工,并要同步建设水处理设施。切实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根据国家颁布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划定保护区,设立标志进行水源保护,保护区也要充分绿化,以确保饮水安全。多元化筹资,严格资金管理

对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所需资金,采取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群众投资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为补充的原则。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和通过供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等办法,出台优惠政策,广泛宣传饮水安全的意义和重要性,多方筹资,保持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在资金的管理上,设立农村供水工程资金管理专户,统一监管,集中支付。实行财务报帐制,材料设备采购和施工安装全部实行招标投标制的资金管理制度,按工程进度,分期分批拨付,并在规定范围内公示资金使用情况,增加透明度。审计、监察等部门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改,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进一步规范加强饮水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

严格项目建设,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积极推行“四制”管理,建设高质量的精品工程。一是落实县水务局一把手负责的法人负责制,实行分级领导责任制和技术负责制。二是按照水利工程质量的有关规定,推行全面的施工质量监理制。三是全面实行招标投标制,规范招标投标工作,采取“公开、公平、公证”的原则,对工程建设所需的材料设备、水源工程、施工安装和质量监理等方面公开招标,以适宜的价格选择资质高、实力强、信誉好的厂商和施工单位。四是实现合同管理制。按照合同法,对质量标准、供货及施工日期、监测验收、拨付资金实行“四统一”的标准,进行合同制管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现代化工程

在水处理设施、控制设备,管材、计量设施等方面,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做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信息控制管理系统和自动化计量设施的研发与应用,建设现代化农村饮水工程。创新机制,规范管理

篇7:数学课程发展的新思路 论文

未来数学课程应具有新目标。专家们认为,与其说让学生多学习一点知识,不如说,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能力。我们期望的新课程应该是:知识面宽一些,对每个知识点的要求低一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高一些,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一些。小学数学的未来。除了较为稳定的传统内容外,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应提早引进小学数学。例如,使用代数符号表示数及其运算,引入直角坐标系,渗透朴素的集合思想,介绍简单的统计方法等等。

还要处理下列与未来小学数学有关的问题:

1.教师所教的数学和学生们所学到的数学之间存在差异,如何做好转化工作?

2.教师在传统课程中的责任是传授知识,管理课堂;而新课程要求教师承担的责任是设计问题,组织活动和指导学习。如何做好教师责任的`转化工作?

篇8: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农村城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农村城镇化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更是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

从以前单纯的竞争关系发展到“竞争-合作”关系, 不断提高产业链的稳定性、竞争力。

(四) 加强自主创新, 提高能源利用技术, 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开发企业应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提高能源的采、选、冶回收率, 降低损耗率;调整产品结构, 延长产业链条。进一步加强对共伴生矿产的处理回收率, 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对“三废”进行回收利用与再处理。应大力发展以先进技术为主体的洁净环保技术, 积极采用先进的炼焦、采、选、冶等技术, 如大容积焦炉、连续冶炼技术、配型技术、干熄和干燥技术等均是可供选择的技术。形成集约化、大型化便于深加工与高效精细分离, 以生产出较多的高附加值精化产品和高附加值矿产品。其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应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对能源产业进行改造, 使其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 提高产品结构和层次, 并进行优化升级, 改善资源产业的经营方式, 推动资源产业向优质、高产、高效、洁净、安全和综合利用的方式转变;另一方面要依靠科技, 培育与发展新兴产业, 改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 并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在创新模式的选择上可选择模仿创新、合作创新、自主创新。创新方式的选择可以灵

□文/段炼

向, 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1、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 扩大内需, 拉动经济增长。

解决当前经济增长中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就必须扩大内需, 开拓城乡市场。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购买力弱, 三个农民还抵不上一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不仅把部分农民转变成市民, 由农产品的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 扩大了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 也增加了对工业品与第三产业产品与服务的需求, 而且小城镇建设会扩大社会总需求, 拉动相关产业

活化、实用化。

(五) 积极寻求新能源和可替代能源, 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积极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煤层气资源。加强资源勘查, 提高开发效率, 稳定油气产量。加快油气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油气输配网络系统。努力引进省外油气资源, 发展油气替代燃料, 提高供给能力。调整用气结构, 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 合理安排工业项目用气。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小水电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河南省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优势, 加快推广农村户用及大中型沼气工程, 积极发展秸秆、沼气、垃圾等可再生能源发电, 鼓励开发利用生物液体燃料和固体成型燃料。因地制宜开发风电、小水电、太阳能发电, 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农村绿色能源体系。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原则, 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开展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 以沼气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 扶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鼓励生产使用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 积极推广新型省柴节煤炉灶。加快开发的发展, 增加农民就业岗位, 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城镇化可以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2、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我国的农村经济, 从增长方式上来看, 基本上还是一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并且布局过于分散, 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 而且难以获得规模效益, 并且使农村各个地区间出现产业结构雷同的现象。通过城镇化, 可以发挥城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促进水利、道路、电力和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对资本和企业的吸引力,

小水电资源, 积极推进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 在有条件的地方尽快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 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和太阳房等。充分利用宜农宜林荒地、荒坡等土地资源, 鼓励种植甜高粱、速生林等能源植物。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严陆光.积极构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J].大众电力, 2009.3.

[2]刘琦.切实推进结构调整增强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J].宏观经济管理, 2009.5.

[3]赵娇.国外能源发展政策对我国的启示及我国能源政策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

[4]胡晓龙.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 2010.4.

[5]张矿明, 黄文辉.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方案选择与评价[J].资源与产业, 2010.4.

[6]张晨霞.资产重组在河南省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有效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 2010.7.

[7]杜祥琬.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山西能源与节能, 2010.12.

推动县乡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人口、工业的聚集, 离不开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城镇化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要建设新农村, 就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 而制约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是农村人多与地少的矛盾。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领域。据统计, 城镇化每年可以为农村提供1亿多个就业岗位。通过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可以为留守土地的农村劳动力创造扩大生产规模的条件, 为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莫定基础。

4、农村城镇化可以培养出适应农村现代化的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 而城镇化可以加快新型农民的培养。农村城镇化打破了原有城乡隔绝的格局, 使农村由封闭逐步迈上开放发展的道路, 农民可以因此而获得许多新信息, 接受许多新思想、新观念, 开阔自己的视野, 在此基础上将逐渐形成创新进取精神。另外, 农民进城后, 其生产方式也发生改变。在城镇里, 家庭收入更多依赖于家庭成员的素质, 而不是数量, 于是农民对教育的观点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城镇社会是一个彼此竞争的社会, 人们只有不断超越自我,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在城镇立足。因此, 城镇化实际上是激发农民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塑造新一代农民的“催化剂”。

二、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新思路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 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发展现代种业, 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 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 搞好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规划, 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 大幅增加投入, 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 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 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 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 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 继续改造农村危房, 实施农村清洁工程,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 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 逐步提高扶贫标准, 加大扶贫投入, 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 有序开展移民扶贫, 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障制度, 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壮大县域经济, 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增加工资性收入。

4、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 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 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 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 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 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5、加强城镇化管理。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 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 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强化规划约束力, 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摘要: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动力, 对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 当前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加快城镇化步伐, 这是促进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出路与必然路径。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现代化,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胡顺延, 周明祖, 水延凯等著.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

[2]秦润新主编.农村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3]袁宁, 陈小溢, 谷芬.农村城镇化的思路探讨[J].理论月刊, 2002.3.

上一篇:高三学生我的梦想演讲稿下一篇:中学秋季运动会开幕式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