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

2024-06-19

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精选8篇)

篇1: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

探索农村发展新思路

侯新华

在滇西北怒江大峡谷深处,有一个小山村,远远望去,一片茂密的树林里,一幢幢砖混楼房拔地而起;走进村里,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户户通上硬化路,村图书阅览室、娱乐活动室、卫生室一应俱全,家家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果木成林,一幅“林在村中、村在林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优美画卷。这就是蛮辉自然村。

蛮辉自然村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上江乡西南部,距州府六库28公里,总面积2.25平方公里。村内有汉、傈僳、白、彝、傣等多个民族杂居,全村共有115户487人,耕地面积700.7亩,其中水田432.7亩,旱地268亩,经济林果547亩,人均有粮495公斤,属典型农业村。几年前,蛮辉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单一,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低,村里的道路是凹凸不平的泥巴路,群众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一个集穷、脏、乱、差于一身的贫困山村。

近年来,该村以强化党建为抓手,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以整治村容为切入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着力点,立足优势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全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走出了一条山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2009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860元,人均有粮495公斤以上。

蛮辉村的发展,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建带村、基础固村、产业强村、科教兴村、生态立村、和谐促村”的发展思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方针,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

增收”目标,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切实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党建带村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坚强有力的农村党组织是农村发展的关键。要夯实基础工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村级组织的整体水平巩固和强化班子的战斗力,保持班子团结、奋进、发展优势,以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要求,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健全后备干部队伍,加强教育与培养。坚持好党日活动、民主评议党员、党员目标管理等重点制度。坚持发展党员“五项制度”的落实,保证质量,严格程序,加强发展新党员工作。

基础固村

破解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

围绕“生活宽裕”目标,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完善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做到“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网络通”。加大村民的教育培训力度,使45岁以下的村民都掌握1至2项生产致富技术。使农民享受现代文化娱乐。改善村卫生医疗条件,完善医疗设施,保障村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产业强村

增加群众经济收入

围绕“生产发展”目标,增加农民收入和村级收入。农业农村经济在巩固、发展好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同时发展壮大农民流通队伍,引导农村经济人成立流通协会,带动农产品的种、养、销售产业的发展。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和组织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外输出,转移发展,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科教兴村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群众素质

“科教兴村”是提高农村群众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提高农民素质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农民发扬顾全大局、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自觉履行对集体应尽的义务。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氛围。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加强农村师资力量的配备,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抓好农民的科技培训,加强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努力做到知法、守法,积极履职尽责,并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用法律手段驾驭管理市场经济的本领。

生态立村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围绕“村容整洁”目标,实施生态村建设工程。开展清污水、清垃圾、清违章建筑,改路、改厕、改灶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大整治,使附属房乱搭建、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畜禽乱跑、污水乱流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变。同时,绿化、美

化新农村,扩展农房绿化覆盖面。与农村地域特色相结合,发展庭院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形成“一村一品”的绿化、美化特色,创建美丽和谐的农居环境。和谐促村

创建稳定安宁的文明家园

围绕“村风文明”目标,扎实开展文明村建设活动。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村民活动阵地建设。健全完善护村队、老年义务巡逻队等治安管理形式,有效控制治安及刑事案件发生,以实现“平安村街”为目标。深化农村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等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农民革除陈规陋习,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围绕“管理民主”目标,建设民主法制示范村。建立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和村民议事制度,保障村民对村务的管理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民主决策,健全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并督促决策事项的有效实施。规范民主管理,规范公开形式、公开内容、公开时间。加强民主监督,实现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和村干部激励约束制度,调动干部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健全村务管理的各种制度,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对村务进行民主管理,建立农村各种服务组织、协会,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作者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州长)

来源:《云南日报》

篇2: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

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

2011年11月28日

2012年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按照“生产发展、增加收入、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改善提高农村生产条件、村民生活水平和新农村综合文明程度为重点,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准确把握、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扎实推进”为手段,抓住影响农村发展和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整合本村资源,统筹村庄规划,推进商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我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一、奋斗目标

按照“整体抓发展,重点抓‘联片’,面上聚会抓推进”的工作思路,继续完善和提升我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由于我村的耕地几乎被占完,全村村民无法从事农业生产,鉴于这种现状,村干部牵头,申请在我村进行“招商引资”的项目建设,党员干部带头,鼓励村民积极参与该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使我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二、工作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建设任务重,必须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按照县委、县政府、镇党委、镇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2012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1、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新农村建设积蓄财力和物力

一是加大农牧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号召村民彻底改变思想观念,积极投入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行列;

二是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养殖业,增加家庭收入;

三是动员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力出外打工,使他们懂得只有付出劳动,才有经济收入,才能增加家庭收入;

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2、加强综合整治,优化农村新环境

我村在综合整治农村村容村貌的工作中,重点从五个层面入手,抓好此项工作落实,确保实现“村容整洁”目标。

一要抓整治:深入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每月对村上的主路进行一次彻底清扫;

二要抓建设:确保环卫基础设施配备到位,现在,我村各家各户的垃圾一出门就扔到不是路面就是水沟,水沟、水洞被赃物堵塞,导致满大路都是水,因此,村上有必要设几个垃圾点,放几个垃圾箱,以便排除有些隐患;

三要抓提高: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真正让新农村绿起来、美起来、干净起来;

四要抓管理:保证管理工作持续开展;

五要抓教育: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村民在思想上形成 “村庄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

3、加强培训,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激发和调动农民的智慧和

力量,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力量。为此,充分发我村的地区优势,要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长期工作来抓。

4、树立农村新风尚,努力促进农村和谐

良好的社会风气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又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援和动力源泉。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坚持发扬民族传统美德与弘扬社会新风相结合,积极倡导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促进农村文明新风迅速形成。

5、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

篇3:推进船山区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船山区新农村产业发展现状

我区具有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品牌优势, 以唐桂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为重点, 循环农业、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一定成效。高金丹麦模式养殖场、齐全原生态博览园、盛唐农业科技园、唐家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正在加快建设中, 高金食品、美宁实业、颐康实业、齐全饲料、南大食品、红薯饮料、川渝粮油等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 做大做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 村庄规划滞后, 建设管理乏力

我区部分村庄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和管理, 布局不合理、风貌无特色、配套设施落后, 旧村改造、环境美化、设施配套等压力巨大。同时, 基层规划建设管理专业人才缺乏、业务水平差, 村庄规划管理乏力。

2. 产业根基不牢, 发展后劲不足

部分企业仅将核心示范基地作为一面招牌, 带动力不强, 部分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大、标准不高、品牌不响、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的高度关联性和劳动密集性未充分发挥, 企业的效益差, 农民就地转移的积极性不高、规模不大、收入低;休闲观光农业档次低、效益差、带动力不强, 支撑新农村建设的产业体系未建立, 农村持续稳定增收的机制不健全。

3. 利益联结不紧, 农民增收不快

在部分地区出现了土地一次性流转中土地租金+务工收入都不能满足1户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情况;在龙头企业带动过程中, 部份企业只停留在做示范层面上, 未深层次思考如何带领农户发展和促进自身发展;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润返还机制未建立, 农民不能分享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的增值;多数专合组织完全流于形式, 利润分配、二次返还、积累壮大的机制未建立。

4. 项目支撑力弱, 资金制约较大

国家项目资金投放领域较窄, 在村以下道路建设、村庄改造和农户风貌建设、众多产业发展等方面尚无明确的政策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项目资金十分有限;市、县两级配套资金因为财力原因, 往往难以到位;农户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在产业发展上的投入实力参差不齐, 区域性整体推进步履维艰。

三、深入推进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建议

1. 突出产业发展核心

(1) 布局

一是总体布局:科学建立全区种植业、畜牧业、高效林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四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形成支撑突出、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二是区域布局:打破地域和行政限制, 发展大规模、高标准的产业基地;三是弱势地区产业改造:要创新发展思路, 从结构调整入手, 着力明晰其产业改造和升级的方向。

(2) 龙头

制定引进龙头企业 (业主) 的准入门槛, 规范其辐射带动功能, 避免其生产基地单纯成为企业产品认证和品牌打造的门面;明确业主、大户的培育和扶持政策, 防止其封闭运行, 达到引进培育一个, 辐射带动一片, 助农增收一方的效果。

(3) 协会

充分发挥协会链接市场 (龙头企业) 、基地和农户的作用。积极探索以区域性专合组织为载体承接国家农业项目和农业投资的新形式, 并将落实订单、组织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商标注册、市场营销等作为专合组织的基本职能。

(4) 品牌

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 大力发展农产品商贸物流, 积极培育农产品经纪人、营销大户, 与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大城市建立农产品直销网络, 让绿色农产品进超市,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 突出配套政策支撑

(1) 产业发展的配套

一是龙头企业、业主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在土地流转的服务, 必需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 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产业发展项目申报等方面明确支持措施。二是专合组织。对专合组织引领农户发展、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导向并达到一定规模的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 明确一次性的种苗补贴标准和必要的基础设施配套办法;对新发展的养殖大户明确一次性种畜 (禽) 引进和圈舍建设补贴标准。三是品牌建设。对各类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开展的绿色及以上基地品牌认证和产品认证, 区别档次、规模、效益, 制定一次性奖励标准。

(2) 村庄建设的配套

注重科学规划。构建村镇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公共服务“五位一体”的规划体系, 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等, 科学划分粮田区、蔬果区、养殖区、加工区、文教区、休闲娱乐区, 构建功能明确、协调统一、支撑有力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强化合理建设, 以原地改造为主, 异地新建为辅, 体现田园风光, 依山傍水, 错落有致, 体现地域特点;要完善新村集中居住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优先完善道路、饮水、用电、供气、通讯、垃圾污水处理等农民生产生活急需设施, 特别是要注意围绕产业发展和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来抓生活设施建设, 完善农村客运站网点, 兴建集中供水工程, 发展农村商业网点, 构建宜居宜业环境。

(3) 金融资金的配套

规范发展涉农新型金融组织, 组建和规范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股份合作社等。培育优质涉农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完善农村发展担保体系, 建立健全担保金补贴、风险金储备机制, 做强农村小额担保公司, 面向农户提供现代农业发展和改善居住条件等方面的贷款担保。

3. 突出机制体制保障

(1) 推进时序上的“多层次试点”

一是深入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坚持成片整体推进模式, 建立区抓大片、乡镇抓小片的循环递进推进工作机制。二是强力推进产业发展试点。围绕“突出特色、打响品牌”的工作目标, 全面拉开新村产业试点示范工作。加强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设, 培养一批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选好配强村支书、村主任,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2) 产业发展上的“专业化管理”

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专业化管理”的新路子, 确保建设一片、成功一片、发挥效益一片。一是政府财政通过本级预算安排一点、产业项目整合一点的办法建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二是在龙头企业 (业主) 或政府引导农户建设产业基地过程中, 采取龙头企业 (业主) 支持一点、基金安排一点的方式对种苗购进、标准化栽植全程垫底, 农户负责提供土地和按要求规范改制;三是基地投产前的管理实行技术承包, 由基金管理主体与龙头企业 (业主) 或其它具备管理实力的团体 (个人) 签订管理协议, 管理费用从基金中列支;四是基地投产后, 确定一定标准和年限, 以产品实物或现金的方式逐年从受益农户收益中收回基地建设前期投入费用。

(3) 激活要素上的“资源资产化”

篇4:创新发展思路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

一是要与发挥比较优势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发展是关键。要牢牢把握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从山区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非农产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黄山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又具有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更有茶叶、木竹制品和茧丝绸等丰富的物产资源,构成了黄山市以发展特色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越条件。要进一步发挥好黄山旅游品牌效应,围绕景区景点开发和旅游“六要素”配套,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积极搞好农田高效作物和特种养殖开发,扩大香菇、茶叶、菊花、蕨菜等山野食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规模,培育一批根雕、竹刻、花卉、盆景生产大户和加工企业,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增长点。充分利用我市乡村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条件,以开展“中国乡村旅游年”活动为契机,整体规划,有序开发,尽快使乡村旅游成为黄山旅游又一响亮品牌。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战略,进一步抓好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黄山贡菊、祁门红茶等名优农产品的宣传和原产地保护,倾心打造好茶叶、木竹制品和茧丝绸三大行业品牌,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社会知名度。加快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努力把黄山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推向长三角地区,推向广州、北京等重要市场,提高黄山农业的比较效益。

二是要与山区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山区承担着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任,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新农村建设成效。紧紧抓住安徽省被列为国家生态试点的机遇,全面启动黄山生态示范基地建设,切实保护好我市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坚持以治山兴林为本、治水防洪为要,加快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荒山造林和绿色长廊建设步伐,搞好新安江等流域的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抓好沼气、立体种养和秆杆还田等资源利用技术的推广。广泛开展以争创绿色村镇、绿色家庭为主要内容的“生态黄山”系列活动,努力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的生态景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深入开展厉行节约教育,努力建设节约型经济、节约型社会,增强广大农民绿色消费观念。积极探索建立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有效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山区休养生息政策,制订出台反哺山区、反哺上游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同时,积极鼓励和促进社会化、市场化的多元投入,引导和激励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巩固扩大生态市建设的社会基础,确保山区青山常在、绿水常流。

三是要与山区扶贫开发相结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扶贫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贫困山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发展基础薄弱,新农村建设更要扎实稳步推进。当前要下力气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要切实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因地制宜创新山区扶贫方式,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持为工作重点,提高山区扶贫开发效果;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加快山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池四改”,尽快改变村容村貌;积极探索易地扶贫的有效形式,对少数居住分散、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地区,通过加快建设一批移民新村,逐步把深山区、高山区的农民迁移出来。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建立健全向农村倾斜的投入政策,进一步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扩大“两免一补”实施范围,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和农村特困户疾病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山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问题。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和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老有所养、困有所靠的问题。

篇5:创新思路求发展打造和谐新农村

创新思路求发展打造和谐新农村

黑埠村位于江苏省新沂市阿湖镇政府驻地,三县交界之处,323省道从境内穿过,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全村总面积1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8 300亩,人口9 000人,辖17个村民小组、4个党支部、18个党小组、186名党员.

作 者:鲍如友 石盛 李德勇  作者单位: 刊 名:山西农业 英文刊名:SHANXI AGRICULTURE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

一、新农村建设完成情况

1、加强宣传方针政策,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建设氛围。我县电视台开设新农村建设专栏,加强方针、政策和建设典型的宣传。

3、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面向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方向,根据市场的导向,强化对新型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开展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伐。制定免费培训农民工实施方案,到目前,技能性培训2600人,引导性培训3.7万人,转出劳务人员5.5万人,劳务收入1.51亿元。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程进展有序。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3103.992万元。其中,投入2462万元建设通乡通村公路42公里,投入资金362.35万元,修建村内白色水泥路面25823延长米。投入资金48万元,修建u型水泥边沟6500延长米;投入资金42.66万元,安装过户入水桥涵1524节。投入资金99.542万元, 铺修村内沙石道路84460延长米,铺垫达到标准砂石路面;投入资金6000元,修建厕所一座。投资6.8万元,修建院墙240米,投入资金10.6万元,铺设人行道砖3150平方米;投入资金3.5万元,修建井房围墙;投入50.4万元,用于自来水改造工程;投入0.54万元,建设浴池煤仓一处。投入5万元,修水渠400米;投入4万元,焊接铁垃圾箱40个;投入8万元,打自来水1口。

乡镇2012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2012年农技推广工作总结乡镇水利站年终工作总结2012年扶贫工作总结2012年“三支一扶”工作总结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促农业事业大发展2012年新农村建设个人工作总结农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总结到 农村农业工作总结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8、发展农村新能源,加快沼气池建设进度。加大了对沼气池建设的宣传,发放张贴画120份,使用手册850套,永久性标语13处。投入资金30万元购进沼气灶、净化器 9、实施社会帮建,全社会共同建设新农村。我县现有省级帮建单位2家,市级帮建单位9家,县级帮建单位86----家。帮扶单位共帮扶资金46.27万元,其中,省级帮建单位帮扶资金27万元,市级帮建单位帮扶资金8.45万元,县级帮建单位帮扶资金10.82万元。省地税局帮扶省级试点村福利镇长征村,投入20万元,建设玉米烘干加工厂和生产高分子秸杆环保装潢板项目。双矿集团帮扶省级试点村兴安乡庆生村,投入资金5万元,抗旱打井50眼,投入2万元,为村里安装4盏路灯。市移动公司帮扶省级试点村永安乡兴源村,投入1.7万元用于抗旱打井。建设银行双鸭山支行帮扶省级试点村某某镇同意村,帮助5户贫困户,每户500元,共计2500元。市信用联社帮扶市级试点村兴安乡永乐村6.5万元。县湿地局帮扶省级试点村腰屯乡常胜村1万元,县工商联帮某某镇扶红光村1万元,县统战部帮扶福利镇东发村30节涵管(折合7xx元),升平煤矿帮扶永安乡幸福村煤矿石500立方米(折合xx元),县建设局帮扶腰屯村1000元,分给10户贫困户,每户100元,县审计局帮扶升昌镇丰林村6000元,县技术监督局帮扶丰乐镇东风村7000元。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工作采取单位、部门、乡镇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抓具体工作,领导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县委、县政府领导经常深入村屯实地考察,与村领导和村民共同商讨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做法。新农村建设成员单位、乡镇也建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帮建单位也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帮建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负总责,安排人员具体抓帮建工作,组织专人驻村入户进行指导。

(二)广泛宣传发动。利用电视台开展新农村建设专栏,每周两期。县 委、县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发动全县上下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发放宣传单,大力宣传新农建设的工作内容、重大意义、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派选副科级后备干部深入各乡镇,帮助乡镇的新农村建设。各乡镇设立一名宣传员,及时报道乡镇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新动态。

(三)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筹、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县政府今年整合各类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向试点村倾斜,县财政设立新农村建设资金,建立筹资机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整合政策项目资金,拓宽投资建设资料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

(四)建立民主管理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使农民自觉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尊重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试点村建设方案经过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村民出资出劳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各村相继建立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具体负责各工程项目申报、实施和监督管理,逐步形成农民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

<1> <2>

篇7: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

邦骉

新农村建设是创建文明村镇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对改善农村面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展现人居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宁洱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自2006年开始实施以来,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要求,按照“农民主体、政府助推、市场领跑”的工作思路,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依托现有基础条件,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农村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支柱产业逐步显现,新型农民和科技能手队伍不断壮大,促进了项目村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

虽然我县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很多。在这里就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作以下几点探析,提出几点建议及思路。

1我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自2006年以来,我县共实施了省、市、县级5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项目。涉及全县7乡2镇36个村委会57个村民小组(自然村),受益农户2925户、12001人。我县新农村建设项目,从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 突出特色,努力改善农村生活居住环境。完成的主要建设内容有:完成村内道路硬化83条,总长50542米;新建文化活动室44幢4761平方米;建活动场18块5134平方米;完成人畜饮水管道27662米,建水池9个;新建公厕41间858平方米;完成垃圾处理池79个1038立方米;建沼气池555口,配置太阳能231套;房屋修缮263间,庭院打造587户;完成绿化面积4687平方米,植树2049株。结合“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等实用技术培训,共开展培训168期13703人次,大力发展茶叶、林业、烤烟、蚕桑、咖啡和畜牧等优势产业,积极引导项目村发展培 1

植茶叶、烤烟、蚕桑、咖啡等经济林果3855亩,扶持仔猪养殖375户。通过实施新农村项目建设,项目实施村的生产发展得到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具体表现在:

1.1通过项目实施,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群众致富本领得到增强,为推动全县农村经济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1.2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群众休闲娱乐空间得到扩展。

1.3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美化工程,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1.4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村两委、村民小组长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以身作则,带头行动,认真履职,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投入到具体工作当中,安抚情绪,化解矛盾,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

2我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少数群众意识有待提高

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部分农户不理解,尤其是贫困家庭、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识较差,成为制约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一些群众对建设新农村项目投资、村容村貌整治和群众投劳投资结合理解不深刻,等、靠、要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其主体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2.2资金投入不足,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由于我县财力有限,广大农民群众还不太富裕,财政投入不足,农民投入能力有限且项目资金难以整合,资金分散,形不成合力,整体效益不明显,从而影响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

2.3农村主导产业培植滞后,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推进关键是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目前,有些村组尚未有支柱产业或产业单一,生产发展的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增收途径缺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

2.4政策性措施没有,有的项目出现只建不管现象

上级对新农村建设只有指导性意见,没有具体操作办法,有关具体政策措施尚未配套出

台,建管结合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2.5建设规划滞后,村庄管理跟不上

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滞后,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有序推进;部分群众认识不到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2.6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多数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对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安于形状,满足于吃饱、穿暖,依靠政府扶持救助的思想比较严重。另一方面,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村中剩下的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身体条件差,劳动力有限,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问题。

3对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3.1明确职能,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强化县、乡、村三级领导的组织建设,并建立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3.2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

进一步协调好财政、农业、扶贫等部门,最大限度地将各部门的资金、项目、技术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使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巩固一个,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3.3做好新农村建设及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

结合项目村实际,因地制宜,因村举措,做好新农村建设及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比较优势,从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培育1-2个能使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

3.4加大培训力度,培育新型农民

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入手,对农民进行全方位、多渠道教育和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绿证”等新型农民培训,依托县、乡、村三级培训阵地,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畜牧养殖等专题培训。

3.5切实加强村级民主管理

认真贯彻《村民自治条例》,全面落实村民自治制度,抓好民主决策,实行村民“一事一议”制度;积极推行阳光行政,落实好群众的决策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3.6完善各种强农惠农政策

巩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受惠率,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加大大病救助力度,切实减轻困难群众的医疗负担;健全农村低保制度,做到应保尽保,探索建立新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城乡保障一体化。

4宁洱县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

4.1新农村建设要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当前,我县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这一现状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加强农村文化基础实施建设,办好农家书屋、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要。

4.2建设新农村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直接受益者。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和组织农民群众通过投资、投劳、投料等方式,建设自己的美化家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参与新农村建设。

4.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要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二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提供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三是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4.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二是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要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4.5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

我县村庄建设大多杂乱无章,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据调查(6·3地震中统规统建点除外),我县农户住宅约30%是普通砖瓦房,70%是年久的土坯房,安全系数不高。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村庄卫生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千万不能忽视农村的环境问题。

4.6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二是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三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进一步搞好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4.7我县新农村建设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篇8: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发展, 甘肃省,会宁县

会宁县地处甘肃省中部, 白银市南端, 是一个人口大县, 又是一个水资源十分贫乏, 土地瘠薄, 干旱频发的贫困大县。地域面积6 439 km2, 共辖28个乡镇, 290个村民委员会, 2 066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58.31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55.876 6万人, 占总人口的95.83%。截至2004年底, 全县农业人口中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的人口有22.374 5万人, 饮水安全普及程度为全县农村总人口的40%;饮用水不安全人口33.502 1万人, 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60%, 其中饮用高氟水的人口2.878 9万人, 饮用苦咸水的人口7.3074万人, 饮用Ⅳ类及超Ⅳ类地表人口10.757 5万人, 水量不达标的7.75万人, 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的人口4.806 3万人[1]。由此可见, 会宁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如何解决全县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是该县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1 饮水工程现状及不安全问题分析

1.1 饮水工程现状

党和政府为解决会宁县人畜饮水问题提供了多次难得的有利条件和机遇。20世纪80年代末兴建了一批人畜饮水工程;90年代中期响应甘肃省委、省政府号召, 动员千家万户, 兴建了“121”雨水集蓄工程;21世纪初又分期分批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了部分农村人饮解困和氟病改水项目。这些工程发挥了很好的效益, 解决了燃眉之急, 基本上缓解了当时的农村饮水困难问题。

由于受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限制, 会宁县农村饮水分为3种类型, 一是靖会灌区农民通过自建水窖, 引蓄靖会电灌工程提取的黄河水, 解决饮水问题, 目前水量基本稳定, 但水质污染严重;二是南部地区, 因地貌大部分系梁峁形态, 局部沟道的水低村庄高, 取水距离远, 水质苦咸, 还有一小部分地区出露的部分泉水, 矿化度低, 但含氟量较高;三是干旱山塬区, 既无地表水, 又无地下水, 靠集蓄天然降水来解决饮水困难,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由于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仍未彻底解决饮水困难问题[2]。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解决重点民生问题, 保障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005年以来, 随着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工程项目的实施, 会宁县先后建成集中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工程3处, 目前还有1处工程正在建设当中, 累计共解决了15.1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45.19%。

1.2 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分析

1.2.1 饮用水水质超标问题

a. 饮用苦咸水。会宁县饮用苦咸水的总人数为7.307 4万人, 主要分布在祖历河水系, 范围较广, 涉及会宁县的19个乡镇。其主要污染物是硝酸盐氮。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地表层环境严重污染和农业生产中使用大量的含氮化肥及农药。此类水在本地区农村分布较广, 主要与会宁县所处地理位置及地貌有关, 加上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 环境卫生条件较差, 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饮用水源没有工程措施或工程措施不到位而造成。

b. 饮用高氟水。会宁县饮用高氟水的总人数为2.878 9万人, 主要分布在渭河水系的中川、丁沟、侯川等6个乡。产生高氟水的主要原因是含氟化物大气烟尘和工矿企业的含无机或有机氟废水排放, 使大量可溶性和不溶性氟进入地表水体和浅层地下水体中。

c. 饮用未经处理的Ⅳ类及超Ⅳ类地表水。会宁县饮用未经处理的Ⅳ类及超Ⅳ类地表水人数为10.757 5万人, 主要分布在靖会灌区一带, 其中:郭城驿镇2.820 7万人, 河畔镇1.881 1万人, 头寨镇1.740 4万人, 柴门乡0.858 1万人, 甘沟乡1.389 9万人, 白草源乡2.067万人。其污染因子主要是总铁、锰、CODMn以及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严重超标。Ⅳ类及超Ⅳ类地表水主要是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水所造成。

d. 其他饮水水质问题。会宁县其他饮水水质问题主要是水量不达标和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 其中水量不达标的人口为7.75万人, 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的人数4.806 3万人, 主要分布在会宁县北部的新源、刘寨、土高等24个乡镇。这些地区处于丘陵地带, 地下水埋藏深、储量小, 利用难度较大, 早期修建的一些供水设施标准低, 老化失修, 配套不完善, 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 供水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用水的需求。

1.2.2 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

由于缺乏资金和维护等原因, 已建的饮水工程存在着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一是设计供水量和实际用水量存在差距, 造成供水量不足的问题;二是一些工程大多没有配套过滤、消毒设施, 消毒方式基本采用漂白粉类, 有些还只是季节性和应急性消毒;三是没有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 农民群众饮用水质无安全保障;四是缺乏维护管理人员和技术, 工程长时间无人维护管理, 最终导致无法运行而废弃。

1.2.3 建设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些由农民自筹、自发兴建的小型引水工程, 由于建设初期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 农民又缺乏施工经验, 材料不合格的现象时有发生, 致使工程质量达不到标准, 工程建成使用不久就无法正常运行, 经常需要维修,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1.2.4 运行管理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 供水被认为是公益性事业, 城镇供水工程大部分由政府负责建设和经营, 不是国有企业就是集体企业, 有着很浓的计划经济色彩, 人员多, 成本高, 水费收不抵支, 运行困难。一些以村、社为单位修建的简易自来水, 主要由农民群众自筹资金, 公共财政支持很少, 建成后产权不明晰, 管理落后, 缺少后期维护管理经费, 运行一段时间后, 设施老化, 管网渗漏, 得不到及时维护保养, 工程效益衰退, 有的难以维持, 甚至停用。

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发展建议

2.1 以人为本, 科学规划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 以提高农村供水质量、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加强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 科学规划, 使农民群众可持续地获得安全饮用水,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建议在规划编制中, 要深入调查研究, 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拓宽规划思路, 完善规划方案。要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以及“集中适度规模为主、小型分散为辅”的原则组织实施, 优先解决对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

2.2 因地制宜, 合理确定工程规模

建议根据会宁县农村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合理确定工程规模。根据会宁县农村用水实际, 拟定建设标准如下:处理后水质符合《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中卫生饮用水标准, 水量按40 L/ (人·d) 供给;饮用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方便程度达到要求[3]。

2.3 严格履行建设管理程序, 确保工程质量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是党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 工程浩大, 政策性强, 必须切实加强领导, 落实好各项政策。建议把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成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民心工程, 必须严格按工程建设技术规范进行精心设计和施工, 严格履行建设管理程序, 确保工程质量, 坚持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管理合同制和质量终身制等一系列项目管理制度[4], 建立完备的规划名册和验收名册。要通过科学设计、合理布局、专业施工等手段, 选择合适的供水方式, 并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走低投入、低能耗、高效益之路。

2.4 探索管理长效机制, 保证工程良性运行

由于会宁县农村饮水工程项目多、规模小、分布广, 群众管理观念淡薄, 建后管理难度较大。为确保工程长期安全运行, 建议根据工程类型和规模, 按照有利于群众使用, 有利于工程发挥效益和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 以提供优质供水服务为宗旨, 成立乡镇农村供水管理站, 负责日常供水工程维修、水源保护、水质检测、水费收缴等工作[5]。建议发挥农民的积极性, 引导农民建立农村供水基金会或协会, 实行水费收缴制度, 走以水养水之路;建议培养一批专业技术服务队伍, 为工程的运行和维护提供技术支撑, 对工程设备进行定期检测、维修和保养, 保证工程良性运行。

2.5 强化水质净化与水资源保护措施

对已建工程, 根据具体情况, 设置必要的水净化设施, 向用水户提供卫生达标的生活饮用水。建议建立社会化的水质监测服务体系, 对供水水质进行监测, 完善供水水质保障体系, 并优化检测指标和检测频率[6]。对适度规模的水厂要设化验室, 做好水质的常规检测。同时要大力推行节约用水、计划用水,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要落实好全县水功能区的管理目标, 制定排污口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方案, 加强水资源保护措施。划定会宁县规划项目供水水源保护区, 竖立警示标志, 切实保证水源安全。制定完善的水质检测制度, 防治水源污染和水质变坏, 对污染水源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 以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另外, 还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 以促进全区水资源优化配置。

2.6 加强供水信息化建设, 提高管理水平

建议建立与各乡镇、各主要供水厂联网的农村供水信息化平台, 及时掌握个供水工程的运行情况, 以便加强调度管理, 特别是在出现旱、涝、洪等灾害时能及时调度管理, 保障农村饮用水的安全[7]。

3 结 语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会宁县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 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 要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面向市场, 注重长远;要实行政府扶助, 市场运作, 规范管理, 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应建立产权明晰、权责统一、管理到位、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要通过科学设计、合理布局、专业施工等手段, 选择合适的供水方式, 并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走低投入、低能耗、高效益之路;探索管理长效机制, 建立和完善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要加大水源保护力度, 对污染水源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 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同时, 还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 促进全县水资源优化配置, 以水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 促进会宁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殷振学, 柳志明.会宁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R].会宁:会宁县水利局, 2004.

[2]邓新民, 殷振学.会宁县“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报告[R].会宁:会宁县水利局, 2005.

[3]SL130—2004,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程[S].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办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村镇供水站定岗标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6]GB/T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

上一篇:中小学法制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中学夏季防溺水教育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