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标

2022-10-11

第一篇: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标

新课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新课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作为红军战士的学生搜集长征故事,并准备上课讲述。作为摄影师的学生课下搜集长征图片,做成幻灯片准备上课演示。作为地理学家的学生课下把长征经过预习好,准备上课讲述。

2.教师准备:

阅读教材,钻研教学参考书,结合学科专业刊物以及有关的最新研究信息和成果,完成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

多角度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红军不怕远征难》。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生一起朗诵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课件出示《七律 长征》。

师:毛泽东同志以磅礴的气势为我们描写了中国历史上的这次壮举。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学习新课:

1.出示多媒体课件如下,给学生分组。

学生看书,准备自己的问题。

二、我说长征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师:先由历史学家起来说一下红军长征的原因? 师: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失败? 师:前四次反围剿结果怎样? 师:为什么胜利?

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奋战一年,没能打退敌人的进攻,中央根据地越来越小。这样下去会怎样呢?

师:于是党中央决定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进行长征。 2.长征的经过;

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师:请地理学家上来给大家讲讲长征的经过。

一学生上台指图讲述长征经过。点击鼠标,边讲边在图上依次出示:

3.哪一事件被称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师分析:为什么说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就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呢?遵义会议之前,博古的左倾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失利。如果任由他指挥下去,红军仍然很危险。而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全权负责指挥军事。实际上就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后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所以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所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中央红军经过哪几个省?翻过了几座山?渡过了几条江河? 5.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6.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生答后师分析讲述。

出示:“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出示:毛泽东图片,毛泽东这样评价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红军战士谈经历,摄影师演示长征图片,随军记者谈长征中的艰难险阻。讨论长征精神。 师:震人心魄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了,我们请红军战士来讲一讲他在长征途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两生上台讲述《丰碑》、《草地夜行》。

师: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留下了无数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下面请摄影师上场,给大家展示他在长征途中拍摄的照片。 生上场,演示并解说长征图片。

师:摄影师的展示让我们又重走了一遍长征路,又感受了一遍战火纷飞的长征岁月。我们再听一听随军记者的报道。长征中的事情很多,我们只听记者报道一下长征中的艰难险阻。 两生起来报道长征中的艰难险阻。

师总结:①敌人的围追堵截;②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③缺少粮食给养等。(啃树皮、吃草根、咬牛皮带等。)

师出示资料:“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师:同学们参加过模拟长征吗?累不累?我们学校的模拟长征是60华里,同学们走了一天。而中央红军整整走了一年,平均每天走71华里,而且是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还要经常地打仗,所以说近乎奇迹。是什么支撑着红军完成了这样艰苦的行军呢?

三、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1.背诵赏析毛泽东《七律——长征》 2.选摘材料感受长征精神

3.什么是长征精神?在和平年代我们应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师出示,学生齐读:“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是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务实作风;是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师: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你说,我说,大家说。 生先同桌互相说,再站起来说。

师总结: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谈得非常热烈。今天我们不用再去爬雪山,过草地,钻枪林,冒弹雨,但这新时期的和平长征路并不比万里长征路轻松易走。希望同学们一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担起我们的责任,做一名新时代的幸福生活的创造者!

四、推荐作业:

学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你了解到了发生在长征途中那么多著名战役和红军战士们的英雄事迹。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带游客走长征路,忆革命史。你准备怎样设计这条线路,重点应推出哪几个景点?

第二篇:《雪》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雪 鲁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

2.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其中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与朗读相结合。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开学的第二周,下了一场春雪。请大家描绘一下雪景,谈谈对雪的感受。

面对这片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二、整体感知

1.疏通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磬口(qìng) 脂粉奁(l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尽(tuì)

凛冽(lǐnliè) 博识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2.课文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三、朗读课文

听课文配乐朗读(播放画面),学生听读; 分小组朗读;

学生挑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并谈谈朗读处理的根据。 全班配乐朗读。

四、理解感悟

2 1.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着怎样的特点? 滋润美艳,隐含生机。但不能持久。

2.文章通过哪些方法,表现出“滋润美艳、隐含生机”这一特点?

对比:江南的雨(单调);

比喻:“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 烘托:繁盛的花丛、纷喧的蜜蜂; 孩子们塑雪罗汉。

五、品味语句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坚强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 “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蕴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六、课堂小结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

3 绚丽、有趣。但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课外阅读《野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拼音。 3.江南的雪具有什么特点? 滋润美艳,隐含生机。但不能持久。

二、理解文本

1.“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这两部分通过什么联接?

通过“但是”一词,也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性。

2.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寻找相关语句,并朗读)

孤独:(除此以外,别无他物)

坚强不屈,毫不妥协:“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

献身:“死掉的雨,雨的精魂”。

3.你怎样理解“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4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4.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景,为什么?

北方的雪,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

三、课堂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平和、恬静,却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他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语文练习册》;

3.你曾在雪地里做过什么事,有过什么忧喜?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板书设计:

6 雪 鲁迅

南方的雪

美艳

绚丽

有趣

北方的雪

孤独

雨的精魂

( 借景抒情) 教学后记:

讨论的学习方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第五章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三、教学难点: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

五、教具准备: 挂图。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答:略。

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 板书: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讲授新课]

读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 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请同学们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说出其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提问)哈尔滨、北京——北方地区;武汉、广州——南方地区。

同学们请看课本第7页图5.9中四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填表(大屏幕显示,逐个比较,依次显示)

区域 最热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 年降水量(较多/较少) 季节分配 南方地区 7月接近30℃ 1月0℃以上 较多

较均匀

北方地区7月25℃左右 1月 0℃以下 较少集中在7~8月季节变化明显 板书:

北方地区 降水较少 最冷月均温低于0℃ 南方地区 降水较多 最冷月均温高于0℃ 活动1:(课文第8页活动第1题)

归纳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并填写下表。 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内容

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低于800mm 高于800mm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活动2:在图5.9中找出长江、黄河,它们分别属于哪个区域?(南方地区、北方地区)

老师点拨、引导学生看图5.9,比较长江、黄河流量过程线。 提问:哪条河流径流量大?(长江)

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可以回答:流域内降水丰富。(另外:支流多,汇水区域广也是原因之一,在此老师要适当给学生说明)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说明的是,这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差异,可以做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河流径流量的差异。 板书:北方地区:河流流量小 南方地区:河流流量大

思维发散:大家知道,水到0℃以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结冰)那么冬季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有何差异呢?

南方河流一般不结冰;

北方河流冬季普遍有结冰现象。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5.9中两幅植被景观图。比较南、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

南方:常绿林。

北方:落叶林、针叶林。

教师做适当解释:这是在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下,长期适应环境的表现。 板书: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活动3:(课文第8页活动第2题)

分析形成北方和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学生完成这个题目,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

承转:我们了解了南方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是不是它们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别呢?

看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相同吗?答:不同。 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相同吗?答:不同。东北地区典型植被为针叶林。

比较图5.11海南岛植被与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同吗?答:不同。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确了解了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植

被类型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另外,同学们也了解到同一区域内部也有一定的差异。 板书设计

地理区域: 地形 降水 最冷月均温 河流流量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 高原、平原、山地 较少 低于0℃ 小 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较多 高于0℃ 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第五章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南、北方的自然差异有哪些?(回答: 略)今天我们在此基础上,了解两区域在人文方面的差异。 [讲授新课]

分别介绍北方、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及熟制、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工具、民居的特点等。 根据讲述,完成活动!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熟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水运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在完成“其他不同”这一项内容时,分成几个小组,最后由组长发表组里的集体观点,学生们会从: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说出两区域的差异,教师要总结、点评。

活动:(课本第10页活动第2题)

橘树是喜温作物,移栽到淮河以北,因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热量不足,所以树木本身及果实发生了变化。 活动:(课本第10页活动第3题)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所以寒假较长。 南方地区夏季更热,所以暑假较长。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了解到人类活动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南、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两地人文方面的差异也较大,这些反映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板书设计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主要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气候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至三熟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

水运 地形、气候

多用汽车、马车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较大,墙体高 气候

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启发引导法。

五、教具准备

挂图。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读图5.4(课本第4页)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与同学们一块儿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今天我们来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 板书: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讲授新课]

读图5.4:西北地区的地形。

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

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同学们请看(展示中国地形图),分别展示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

想一想: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阻挡气流)

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 想一想:

1.这里的降水情况如何?(稀少) 2.气候有何特点?(干旱为主) 3.河流分布多少?(河流稀少)

4.河流多为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内流河。教师提示、点拨学生从气候、地形方面找原因)

3、4两题目要通过大屏幕显示中国河流分布图,把推理结果在现实中得到印证。

板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活动1:(课本第12页活动1)

这个题目,学生很快即可完成。通过提问,看有无问题,适当点评。 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教师点拨: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

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 看图:

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 2.荒漠草原景观。

3.荒漠景观——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看完后,教师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完成第12页活动第二题。 想一想:

1.西北地区制约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缺水) 2.西北地区的西部都是沙漠吗?(不是)

3.哪些地方不是呢?(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 教师进一步解释为:地表水、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录像片段: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我们把沙漠地区,水分条件较好,能生长植物的地方,叫绿洲。 提问:这些绿洲的分布有何特点?盆地边缘。 [课堂小结](师生一起复习总结)

提问:

回答:

1.本区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2.东西方向山脉?

对湿润气流阻挡。 3.结果呢?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4.特征包括?

降水稀少 。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板书设计

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或听到过青藏高原有关寒冷的图片或报道吗?看到、听到过。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与它海拔较高有关呢? 本区寒冷的气候,是由于其海拔较高造成的。 [讲授新课]

读图5.17:青藏地区的地形。

通过阅读(结合图例),从颜色上判断其海拔高度大致为平均4000米。 看图中小图——地球上超过8000米的山峰,大都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和西部,引导学生复习气温垂直变化规律,计算山顶的大致温度。

总结:由于气候寒冷,青藏地区许多山峰终年积雪不化,冰川分布广泛,而这又加剧了寒冷的程度。

看图中小图——高原上的山地冰川。 板书:高——寒

活动1:(第14页活动1)

给学生充足时间比较、计算、思考,教师点拨,最后提问、总结。 (1)两地年平均气温 拉萨:5.6℃左右 成都:15℃左右 (2)两地气温差异及原因 拉萨地势高,则年平均气温低。 板书:高——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太阳能资源丰富

承转:青藏高原地势高,除影响本区气温外,对降水有影响吗?

有,阻挡夏季风,降水稀少。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有相似的一面,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缺水)由于水分的制约,这两个地区不能像北方、南方地区那样以耕作业为主,而是以畜牧业为主。

读图5.21: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 1.通过读图,明确本区以牧业为主。

2.找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主要畜种——三河马、三河牛。 新疆的畜种——山羊、绵羊、伊犁马等——细毛羊为著名畜种。 青藏的牦牛、绵羊、山羊等——牦牛、藏绵羊为著名畜种。 宁夏的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

3.通过图例,找出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提问:

①这些地区分布是否集中、连片?不是。分布面积小,分散分布。 ②为什么这些地区能发展粮食生产呢?

教师点拨:西北地区的农业区:灌溉水源丰富。

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场草质较好。青藏地区高寒草场草质较差。 成因:地势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影响植物生长。

牧区→放牧→流动性强 生活习俗:喝奶茶、穿靴子、赛马比赛„„ [课堂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水分和热量这两个重要因素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而这些差异的形成也离不开地形、地势及海陆位置的影响,使我们再次了解到地理事物的联系性。 板书设计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景观图片等。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书: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板书:

一、北京概况

位置、面积、人口

归纳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 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116°E。 北京市面积1.68万km2,现有人口1382万人(2000年)。 板书:

二、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板书)

指图(显示北京市地形图)讲述:北京的地势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板书),地势较高。西部的山地总称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由几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褶皱山岭组成。门头沟西部的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最高峰。北部山地属燕山山脉,统称军都山。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沿着燕山山脉蜿蜒起伏,雄伟壮丽。越山地,北与内蒙古高原相连,西与黄土高原衔接。在重叠的群山之中,由于河流侵蚀,形成了不少隘口,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北京的东南是华北平原(板书)的一部分。由于靠近燕山和太行山,平原大部分为山麓冲积扇。北京城就位于永定河的脊部。平原东南地势低洼,属于冲积平原,整个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 板书:2.北京的气候

(显示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讲述: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板书)夏季高温多雨(板书),春秋短,冬夏长,年平均降水量609 mm。

北京的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多风;夏季当东南季风来临时,形成7~8月间的高温多雨天气。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气爽,为北京最舒适的季节;而冬季则盛行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

在了解了北京的自然环境以后,我们来看作为一国之都的北京的交通。 板书:

三、北京的对外交通

讲述:(显示北京市交通图)北京市的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有京沪、京

九、京哈—京广、京包—包兰等密集的铁路网;北京市还是中国最大的航空港之一,有多条国际航线通向世界各地;北京的公路密度也是全国最大的,有多条高速公路连接(全国各地);北京虽地处内陆,但东距大海只有150千米。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分析概况出北京市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讲述:北京位置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地处内陆但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有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

2.战略位置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3.经济区位优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牧

区,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承转:正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北京自古就是我国的战略重镇,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建都,新中国成立后,又一次定都北京。 板书:

四、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2、6.4,看看从哪几个方面可以说明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归纳: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在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

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特征,知道北京位置优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中华儿女最向往的地方。 板书设计

第六章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城市职能,谁来说说北京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提问,学生回答:北京的主要职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讲述:北京的这种城市职能与它的历史文化有直接的渊源,同时也决定着它的未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节的第二部分:(板书)历史悠久的古城和现代化大都市两部分内容。 [讲授新课]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5,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建城有多少年的历史?有哪几个朝代在此建过都?

2.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哪两个朝代?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布局? 归纳、讲述:1.北京建城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为周武王时的蓟城,先后有金、辽、明、清各代在此建都。(板书:建城时间早)

2.至明、清两代,北京旧城的格局基本形成。旧城格局的特色是皇宫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都城。城市的建筑排列成棋盘状。城市中轴线突出,皇宫位于城市中心中轴线上,东西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展开。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北京旧城之所以这样布局,从自然因素考虑,一主要是要利用现在北海和

中海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因为城市是人口集聚的大型聚落,每天需要大量的淡水,因此水资源的分布会影响城市的布局;二是因为我国位于北半球,北京位于我国北方,冬季严寒且常刮西北风,为了有充足的光照,以利于房屋的避寒保暖,坐北朝南成为城市布局的主导方向。

北京旧城的这种布局特色还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将宫城和殿堂放在城市中心体现了“普天之下,惟我独尊”的封建帝王思想;面向南方体现了“面南而王”的传统观念。

承转:北京旧城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也曾不断变化。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7,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自辽代以来,北京旧城在空间上是如何变化的? 2.北京旧城城址的变迁与水源有什么关系? 3.现代北京城与北京旧城有什么关系? 学生读图,分析、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自辽代以来北京古城的空间变化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北京旧城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其次,空间分布上从辽南京城原址逐渐向北、向东扩展,至明清时又向南缩,使旧城轮廓由辽代的正方形到金、元的长方形,至明清时期演变为“凸”字形。

北京旧城城址的不断变化与水源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出,无论城址如何变迁,都要始终保证城市附近有丰富的水源,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因此,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职能的不断丰富,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址的变迁。

现代北京城是在明清格局基础上的拓展。如北京的二环线就是以北京城墙为基础的,这说明“历史”对“今天”有深刻的影响。

承转: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北京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板书)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北京可以凭借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课本的第四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虚拟旅游”就是一个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利用和保护这一对矛盾的好主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北京也在不断发展。那未来北京应如何发展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25课文及图6.11,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你的认识和感受,说说你对城市现代化的理解。

2.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3.为加快北京的发展速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归纳讲述:城市现代化表现在经济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 北京是中国的心脏所在,是中国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须朝着现代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因为北京是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今天,所以在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在注意保持旧城格局和原有风貌的同时修建现代化建筑,这使得北京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殊景观。

为了北京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北京越来越成为人地协调发展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文化深深地烙印在北京的城市布局、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决定了它必须朝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我们相信,未来的北京一定是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历史与今天同现、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板书设计:

第六章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特点等人文地理特征; 3.使学生理解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海陆位置优越,城市为主体,人多地狭以及外向型经济发达”这一类国家或地区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德育目标

1.通过香港和澳门的“身世”和“一国两制”政策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香港和澳门概况:位置、范围、人口等; 2.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难点

香港经济特点及与内地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指导自学法、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关于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地名大家耳熟能详,但对香港和澳门的详细了解,可能为数不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讲授新课]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香港和澳门的面积、位置等大概情况。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及图6.13,P29活动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完成下表的填写:(可以板书,可用投影仪展示)

回归祖国时间 位置 面积 范围 人口 人口密度 香港

澳门

2.比较香港、澳门与北京、上海、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深刻理解“人多地狭”的含义。

3.说说香港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土地面积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4.“寸土寸金”的香港为什么还要保留大片绿地? 学生读书读图、填表、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讲述: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回归以后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特别”之处在于祖国内地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和澳门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使澳门和香港顺利地回到祖国,也保障了香港和澳门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同时为台湾的统一也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重点讲述表格中人口密度一栏。

讲述:港、澳的人口密度远大于北京、上海,比人口密集的城市岛国还大许多。可见,香港和澳门是名副其实的“地狭人稠”。

正是由于地狭人稠,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才促使香港的建筑物越来越高,正是所谓的“上天”,不仅“上天”,还“下海”——填海造陆,澳门也如此。澳门目前的面积是1912年的两倍多,这都是填海造陆的功劳。无论是“上天”还是“下海”,都是人多地狭地区或国家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必须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不能增加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而破坏了海洋环境,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香港值得我们学习。“寸土寸金”的香港却有大面积的城市绿地。关键还在于香港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着环境效益,只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才有好的社会效益,香港才可以持续发展下去,也就是只有人地协调发展才是根本之发展。

好,请大家继续看表格中人口一栏。我们注意到香港和澳门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我们华人血统,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在清朝年间归广东省新安县(今宝安县)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原属广东省香山县。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承转:如今,这两颗灿烂明珠早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刚才我们讲到特别之处主要在于“一国两制”。我国政府之所以在香港和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是充分考虑了香港和澳门的实际情况,既保证祖国的统一,又要促进港澳的稳定繁荣和经济发展。那香港的经济有什么特点,与其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31“转口贸易”。

讲述:香港本是一个小渔村,在短短一百多年中发展成为世界国际化大都市。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之

一、全球贸易中心之

一、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

一、全球航运中心之一。香港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灵活的经济政策以及祖国大陆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香港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珠江口东岸,濒临南海,扼我国华南地区之

门户,亚太地区中枢。香港的地理位置优势体现在:1.香港背陆面海,海陆兼顾,具有双向优势,既有利于开拓中国内地,也为开拓沿海经济地带和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2.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同美国的旧金山、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并称为世界三大最优良天然港,又位于沟通日本、东南亚、大洋洲及太平洋沿岸美洲各国的海上交通要道,这使得香港成为许多国家商品的中转站,转口贸易发达。

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一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许多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进出口手绪也极为简便,从而吸引国际船只和货物过境,这也促进了香港转口贸易的发展。

香港经济的繁荣离不开祖国内地提供的多方面支持与合作。香港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祖国内地在提供食品(祖国内地每天有三趟专列向香港输送肉、蛋、家禽、家畜、蔬菜等食品)、燃料、原材料等资源以及劳动力和广阔市场等方面对香港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目前香港80%以上的生产、生活资料来自祖国内地;同时,长期以来,祖国内地又把香港作为转口贸易的重要基地,通过香港,祖国内地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这也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在祖国内地多方面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同时,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香港也将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通过各种渠道带到了祖国内地,目前香港80%的工业转移到内地。

由此可见,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是(板书)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唇齿相依。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祖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的概况、经济发展等知识,认识了香港和澳门过去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今天是炎黄子孙的骄傲。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内地的支持,香港的发展也带动了祖国内地的发展。相信在伟大祖国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和澳门这两颗明珠会更加熠熠生辉,光芒四射。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一、香港和澳门概况

回归时间 位置 面积 范围 人口 人口密度 香港 澳门

二、港澳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课后小结:

第六章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2.使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大量的史实材料,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2.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三、教学难点

台湾的经济特色。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台湾省挂图 ,图片等。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阿里山位于我国哪个省?学生齐答:台湾省。

讲述:台湾岛与台湾省含义相同吗?台湾除阿里山外还有些什么山、什么河呢?今天我们就来畅游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讲授新课]

我们首先来认识台湾省位置、范围等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及图6.22,回答以下问题:

1.在地图上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东海、台湾海峡、太平洋等地理事物,并填在填充图册上。2.看看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的哪个部位? 3.看图说出台湾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 4.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数量,计算台湾省的人口密度。

归纳讲述:台湾省,简称台。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及其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组成。面积共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达611人/km2,属人口稠密地区。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因此台湾位于低纬度,南部属热带,北部属北温带。 2.阅读P34兰色内容,填出下面空格:

材料 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地缘关系。 材料 说明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血缘关系。

材料 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与文化渊源。

而且种种史实资料和证据证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同胞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殷切地盼望台湾回家,祖国统一,都希望看到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祖国繁荣昌盛的那一天,我们相信那一天为期不远了。

活动:请大家阅读P35课文“美丽富饶的宝岛”及图6.24,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简要概况台湾自然环境的特点。

2.台湾之“宝”主要指台湾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说说台湾有哪些农林产品,分析台湾的自然环境对农林产品分布的影响。 3.看看台湾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

归纳讲述:台湾岛多山,山地丘陵占2/3。其中玉山最高峰3952米,为全省最高点,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及东部狭窄的沿海地带。

台湾岛属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20℃~22℃,年降水量2200 mm左右,季节分配较均匀。

岛上河流众多、水量丰富,但由于地形限制,流程较短,最大河流为浊水溪,最大湖泊日月潭。

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面积广阔的山地孕育了台湾岛丰富的森林资源。台湾山脉海拔较高,从山下至山上气候的垂直分异明显,使得台湾森林树种十分丰富,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其中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台湾西部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壤深厚肥沃,成为稻米、甘蔗、亚热带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区,因此台湾有“海上粮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的美誉。

台湾岛四面环海,还有丰富的渔业和盐业资源,因此台湾又有了“东南盐都”的美称。

从图上我们还可得知,台湾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铁、石油、天然气、铜等。

板书:

二、经济特点:出口导向型经济

(请大家读图6.28)讲述:20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的经济一直以农业和农产品的加工为主,主要出口蔗糖、菠萝、稻米、樟脑等,大家看图,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的出口比例远大于工业产品,但从60年代以后,台湾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重点发展了出口加工工业,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大家从图6.28上可以明显看出60年代后出口商品中工业品直线上升,而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下降很快,到90年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台湾出口商品中所占比例已微乎其微。 承转:那么,大家思考过没有,台湾发展出口加工业的优势在哪? 活动:请大家读图6.27,分析回答刚才所提问题。

教师归纳讲述:台湾经济在60年代以后得以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四小龙”之一,得益于以下几个有利因素:1.台湾地肥水美,物产丰富,从基础产业到工业原料都为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条件;2.台湾是个海岛,有许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3.60年代后,台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大幅度提高了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台湾人口稠密,这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而又素质很高的劳动力;4.60年代后,台湾扩大了开放力度,吸纳了大量外国资本,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资金保障;5.为加速经济发展,台湾还大力建设了大量出口加工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台湾硅谷”——新竹科学园。请大家阅读P38材料。

承转:在以上优势条件的推动下,台湾经济发展很快,那么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30,回答以下问题: 1.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

2.这几个工业城市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可能受了哪些条件的影响?

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台北、台中、高雄等位于台湾西部平原的沿海城市。 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从地形来看,这几个城市都位于平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农业发达,这为城市的形成、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2.从开发历史来看,西部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相距较近,是大陆移民首先到达,最早开发的地区;3.由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移民又先到达,因此西部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这也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4.这几个城市多为沿海城市,交通便利,尤其是海运便利,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港口,这为台湾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提供很大便利。

总之,工业的分布,城市的分布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了解了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之“宝”。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翘首盼望着她的归来,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平统一尽一份力。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一、台湾省概况

位置

范围

面积 人口 人口密度 我国东南沿海 台湾岛及附近小岛 3.6万km2 2200多万 611人/km2

二、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三、台湾之“宝”——丰富的资源

森林、矿产、水产、农产品丰富

四、台湾的经济特点:进口—加工—出口型

第六章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2.使学生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使学生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步训练学生绘制简图反映地理事物分布的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西部大开发等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 2.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不破坏环境。

四、教学方法

地图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相关地图等。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维吾尔族姑娘穿着民族服饰的图片。请大家辨认一下,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

学生齐答: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大家可能知道新疆的瓜果又香又甜,但为什么这么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这个中国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板书: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讲授新课]新疆地处祖国的西部边陲,无疑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首先让我们来认识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板书:

一、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活动:请大家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P40课文和图6.31,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新疆在中国的位置特点,找出与新疆相邻的国家有哪几个。 2.找出横亘于新疆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列山脉,说出它们的走向。 3.找出新疆的两大盆地及其分界山地。

4.将上述山地和盆地在P41页新疆轮廓图中画出(用铅笔)。 学生读图画图,教师巡回指导画图方法。

讲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从东北向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八个国家相邻,是我国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的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现有人口1925万人,人口密度12人/km2,属我国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10多个民族。 新疆的地形特点可以用“三山夹两盆”来概括。。

归纳讲述:由于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内部(据中科所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测定,亚洲大陆的“心脏”——地理中心位于新疆乌鲁木齐郊区的乌鲁木齐县永丰乡包家槽子村),距海遥远导致干旱少雨,因此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冰川融水。在这冰雪、冰川融水的滋润下,在盆地的边缘山麓地

带出现了许多绿洲,新疆的人口、城市等也就集中分布于这些绿洲中。冰川冰雪融水还孕育了一些内流河。在这些河流沿岸也分布有城市、人口等。交通运输是加强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促进工农业生产和方便人民生活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交通设施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密不可分,多沿盆地边缘分布,将人口、城市和经济活动集中的绿洲联系起来,既靠近水源,也带动了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生活,但新疆各绿洲之间相距遥远,这势必导致新疆的物流、人流不畅,信息通达度较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极大地影响、制约新疆的经济发展。面对这种境况,应从实际出发,加大新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扩大新疆的对外交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承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新疆由于特殊的环境特征,生态环境很脆弱,是我国荒漠化较严重地区。

活动:请大家读图6.34,完成:荒漠化最容易在哪些区域发生?人们在这些地区生产和生活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归纳讲述:简单地讲,荒漠化就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在自然因素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等促使下,造成的以上一些地区的土地逐渐退化,直至变成荒漠的过程。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就是因为土地的不断荒漠化而在版图上消失的。

在新疆,绿洲是人口、城市的集中分布区。而绿洲的外围就是茫茫沙漠,如果因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人类行为破坏了植被;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的灌溉等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就很容易导致脆弱的绿洲边缘的土地荒漠化。为了不让楼兰古城的悲剧重演,我们应从生产和生活的多方面着手,如培养优种牲畜,合理放牧、轮牧,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等等阻止土地的荒漠,使绿洲常绿、草地常青。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在独特环境特征影响下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 板书设计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一、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二、西气东输

1.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基地

2.西气东输工程实施的意义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情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三、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五、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请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板书: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讲授新课]

设疑思考: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读图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

设疑思考: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国榜首呢?它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

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归纳总结见上面答案)。 [课堂小结]

总之,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板书设计

第七章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

——珠江三角洲(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一下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或者说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有哪些?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它的经济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属外向型经济;教师:答得很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 板书:外向型经济 [讲授新课]

师问: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生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和最新高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教师及时激励评价)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大量外资来自哪里呢? 生答:珠江三角洲的外资74%来自港澳地区,这是本区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其中3%的外资来自祖国的台湾地区;23%的外资来源地在世界其他地区。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呢?引导学生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及外向型经济的名称,边想象边画出外向型经济示意图。

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

投影2:“外向型经济一例”(图7.4)加深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理解。 师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怎样的合作方式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从而使该地区贸易国际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呢? 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P53材料,明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前店后厂”的基本模式合作发展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两地区正是采取了这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合作模式,到20世纪末,珠江三角洲才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发散思维:“前店后厂”模式充分利用两地的互补优势,实现了强强联手。你认为这种分工合作模式还对哪些地区有借鉴意义?

点拨:“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对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发展外向型经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吸引了台湾各大电脑厂商前来投资建厂,形成了完备的电脑零配件生产体系。但是,随着企业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加上远离市场,人才储备不足,使得这里吸引资金的优势渐失。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而且本身就是一个深具潜力的市场,使得这里开始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近几年来,台商投资已经向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昆山、苏州、南京一带转移。

点拨: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税收减少等。这些现象毫不奇怪。因为投资者追求的主要是经济效益,什么地区获得经济效益大,就投资什么地区。什么地区投资环境好,就投资什么地区。这是商人的经营之道。投资要考虑各种因素,才可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制造、电子通信设备等产业

靠近港澳和东南亚,很多地方是侨乡,有利于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且海陆交通便利

辽中南地区(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钢铁、机械、石油、化工、船舶制造工业

有色金属、煤炭、铁矿资源丰富,海运便捷、铁路运输发达,有利于发展重工业

过渡: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城镇的迅猛发展,可以说城镇的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的发展。 板书:城镇的发展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前后的录像。让学生说说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明确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前者农田广阔(以农业用地为主),后者却是城镇密集。土地利用方式的显著变化是珠江三角洲城镇发展的重要标志。

师问: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前后土地利用方式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形成这种巨大变化需要哪些条件呢?

投影5:《珠江三角洲独特的土地利用景观》(图7.6)、《川流不息的民工潮》(图7.7)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短文加深印象。

启发思考:同学们,画中的城镇幢幢建筑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居住、建工厂、办学校、办医院等)城镇的建筑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学生:当地剩余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越来越多,人口急剧膨胀。教师:及时鼓励)

讨论表述: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投影片)珠江三角洲地区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序号将它们排列起来,并派小组代表加上适当的动词,用一段完整的话表述出来。

①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②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

③城镇的发展

④大量就业机会

⑤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外地劳动力

⑥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学生:①②④⑤⑥③)

评价点拨:学生讨论、排序、口头表述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业、娱乐业、运输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不仅吸纳了本地剩余劳动力,还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正是由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入,珠江三角洲才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改变为工业、交通和城镇建设用地,这些非农用地散布在城郊和乡镇,与尚存的农业用地相邻,形成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农业用地交错分布的独特土地利用景观,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

小结:由于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才使本区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可见,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的形成条件是:外向型经济繁荣,产业结构调整。珠江三角洲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只有做到适度发展、科学合理地规划、注重环保、适当引进外来人口,搞好宣传教育工作,才有可能解决好本区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协调好人地关系,获得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条件,采取的独特的模式,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利弊和解决办法。 板书设计

第七章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三、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五、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学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讲授新课]

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学生: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 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学生: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

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

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

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学生:泼水节) 教师:回答得很对!这是傣族的一个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欢乐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板书: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旅游促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提问:西双版纳地区原来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呢?

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西双版纳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近几年,由于周边的州县也纷纷建立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西双版纳面临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旅游景点相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旅游接待也没有国际化,直接削弱了西双版纳在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实力。

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的驱动,在某些景点或旅游沿线的购物点诱骗游客购物,影响了西双版纳在旅游市场的声誉。

部分旅游景点建在自然保护区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压力比较大。 部分景点的参观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3)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提问:面对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趋势,人们该怎么办呢?: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旅游机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也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倡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了解了西双版纳地区的位置、资源优势和原始热带雨林的成因和景观特征及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知道了西双版纳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地区,为什么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会出现下滑趋势,西双版纳将如何重振旅游雄风。 板书设计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三、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

导学法、讲述法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

2.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板书: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

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

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同。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2.黄土物质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②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承转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

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板书: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承转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

板书:

四、生态建设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三、水土流失的后果 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

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2.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活动。

第八章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三、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有关课本插图和资料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沿江地带。

板书: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讲授新课]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

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主要的地理位置特点。 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长江干流纵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武汉、重庆三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地势总的来看比较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平原东西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本区年降水量在800 mm~1000 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

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长江沿江地带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2.让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图8.17)及76页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完成活动1,看沿江地带的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什么差异,概要描述长江中下游的地形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滩多流急,落差较大,我们可以在长江上游发展水电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域广阔、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湖泊中浮游生物众多、饲料丰富。由于地处亚热带,水温较高,利于鱼类索饵、越冬和繁殖,捕捞、人工养殖都有较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在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河道宽阔、径流量大而变幅小,来水过程较为稳定,有利于发展航运。实现了江海直达和江海联运。

3.引导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完成课本活动2,认识沿江地带有哪些自然资源,并比较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自然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区别。并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河湖众多、水利资源丰富。长江上游河流湍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不够丰富,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地区,是铜、钨、锑的主要产地。江西大余的钨、德兴的铜、湖南水口山的铅锌矿、冷水江的锑矿等都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产地。

铁矿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如湖北的大冶、安徽的马鞍山、四川攀枝花等。 能源资源相对较少,煤主要分布在四川攀枝花和贵州六盘水。天然气分布在四川自贡。

非金属资源中磷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湖北等省。 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其上游资源种类较多。其中水力资源、煤矿、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较下游地区丰富。下游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但能源缺乏。 [课堂小结]

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基础,使本区成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特别是192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了新的机遇。长江沿江地带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

①沿长江东西带状分布的地理区域。 ②长江纵贯东西,航运发达。

(2)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①地势低平,以平原丘陵为主

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 ③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

④自然资源丰富

——长江沿江地带(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本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板书) [讲授新课]

1.要求学生按下列步骤画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 ①画出长江干流略图。

②标注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

③标注出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位置、长江沿江地带。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①以长江为横轴连接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构成了什么样的图形?(英文字母“H”形)②读图说明为什么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③沿海地带与西部地区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什么?④从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入手,具体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

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重点说明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和纽带作用的意义。

长江沿江地带是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纽带。 第一,西部地区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

第三,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第四,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 3.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活动1,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的南北辐射作用。

①对照图8.

18、图8.26,在图8.23上填绘出嘉陵江、汉江、赣江等支流及名称,绘出在重庆、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交汇的南北铁路干线并标出名称。②结合中国政区图,说说通过以上这些交通方式,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辐射可以影响到哪些地方。③具体描述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 4.让学生在完成活动1的基础上,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基础。②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是哪一个?③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哪些方向辐射?④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经过学生回答后教师对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基础、动力、方向、意义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本区东接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线、京沪线、沪杭线、京广线、汉丹线、成渝线等多条铁路干线、

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沿江地带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是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生产部门,通过众多的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

承转过渡: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河流关系密切,长江沿江城市大都是凭借便利的河运发育起来的。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板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的“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学习活动。①思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与长江的干支流有何内在联系。(城市多分布在干支流的交汇处)②在图中圈出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四大城市密集区。③举例说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作为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的最大港口、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④比较说明长江上、中、下游城市密度差异。(上游城市密度最低,下游城市密度最高,中游城市密度居中)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活动1中上海辐射作用的相关内容和活动2中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作用,分组讨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然后教师依据学生讨论结果,强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与其辐射作用的关系。

长江沿江地带拥有许多城市。其中,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课堂小结]

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板书设计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

——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长江沿江地带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现已成为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板书) [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和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说明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的分布。教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分布与工业分布的联系。

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四大工业基地。

由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工业带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体系。其特点是:①以加工工业为主体。其原料来自于广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输入区外矿产原料发展冶金,基本化工工业;③各部门、各城市间协作关系密切;④发挥经济、技术、科研方面的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量具和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中心。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上海的纺织业历史悠久,已形成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纺织及印染等配套的纺织工业综合体系。是上海市出口产品数量最大、创汇最多的工业部门。

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宝山钢铁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建立一是靠近市场;二是临海港,矿石进口运输便利)

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发祥地。目前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基地。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第一,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是我国钢铁、轻纺工业的重要基地。本区交通条件优越,长江、京广铁路交汇于此,以它们为主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已有较好基础,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成为以钢铁、机械、纺织、建材为支柱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大冶的铁矿是武汉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

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本区位于长江中、上游咽喉,有长江和焦柳线交汇于此,水能资源极其丰富,且开发条件好;以葛洲坝、三峡以及三峡大坝为主的风景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工农业均有一定的基础。三峡工程枢纽建成后,将会促进冶金等高耗电业发展。

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是以六盘水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攀枝花的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基地。

2. 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 沿江地带有上海(桑塔纳、别克、赛欧)、南京(依维柯)、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庆菱、嘉陵),构成了沿江“汽车工业走廊”的雏形。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83页活动,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长江沿江中上游地区水能丰富,有二滩、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水电站。三峡工程建成后,电力更加充足,但因地处内陆,对外经济的往来受限制,信息不畅,缺乏资金和技术。

长江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达,耗电量很大,有些工厂因为缺电,开工不足,

设备闲置。用煤发电容易污染环境,从华北运进煤炭,又给运输带来极大压力。

下游地区产业密集、技术先进、科技教育力量雄厚。 因此,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在积极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行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把中上游地区丰富的电力资源、市场广阔的优势和长江下游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形成长江经济带新的发展优势,共创新局面。

承转过渡:世界大河流域内大规模的开发治理,往往容易改变流域的生态环境,引发生态问题。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也遇到了类似问题。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板书)

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但环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产生了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灾害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长江上游地区经济较落后,人们为了眼前利益,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库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了洪水灾害。

②洪涝灾害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洪涝灾害频发区。加强水利建设,从根本上防治洪灾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③环境污染加重。

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进行生态建设。

①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严禁开垦大于25°的坡地,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地和人工草地。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结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对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库、堤坝进行加固,提高防洪标准。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防洪能力。严禁围垦湖泊、侵占江河、滩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乱采江河砂石的行为。

③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对现有污染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达标。对新建项目要做到生产与“三废”防治同时规划,同步建设。对上海、武汉、南京、长沙、南昌等工业聚集程度高的地区,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把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课堂小结]

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发展经济同时没能同环境保护同步,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发展地区经济必须同环境保护同步。 板书设计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

1.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

3.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 4.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三、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四、教学方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有关录像片或VCD光盘。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

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讲授新课] 1.区域差异很大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

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

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 2.区域发展不同

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发展简单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学生:不相同)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 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教师及时板书) 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教师小结: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优势互补,使各区域得到共同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区域合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典范。

过渡:出示“世界地图”(挂图)。刚才,我们从实例中看到我国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和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那么,我们的祖国怎样才能在世界这个更大的区域中求得发展,大显身手呢? 板书:在世界中发展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中国历经15轮谈判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为什么中国经过千辛万苦一定要加入WTO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首先,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入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引导学生读图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

环境等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时代赋予我国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大责任。 某型飞机生产网络——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例证 [课堂小结]

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使用地图本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的生活。 板书设计

第四篇:新课标八年级《芦花荡》@三探教案1

2、芦花荡

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词语。

2了解写作背景,以及“荷花淀派”的诗体小说的特点。

3、理解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4、细细品味景物描写的妙处。

5、品味小说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的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教材分析

重点

1、积累、理解词语。

2、理解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难点

1、细细品味景物描写的妙处。

2、品味小说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的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小兵张嘎》片段,引导学生谈感受。其实,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除了张嘎等等英雄外,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应该养老的年龄,但是他却能神出鬼没于鬼子的封锁线,保证芦苇荡里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

二、作者、作品及课文背景简介(详见文本)

三、设疑自探

同学们速读课文,并根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教师梳理归纳,板书自探提示如下:

1、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疟子

疟疾

寒噤 竹篙 上蹿 仄歪

飒飒 穿梭

2、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尖利

能耐

悠闲

寒噤

阴惨

仄歪

央告

转弯抹角 月明风清

张皇失措

丢人现眼

打牙跌嘴

3、小说叙述了怎样的故事?

4、敌人严密监视着芦苇塘,但是,“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5、“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他的这种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6、精彩片段朗读,弄清记叙的要素。

四、解疑合探

1、学生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五、质疑再探

教师用语:就本节所学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大胆提出,我们共同解决。 活动形式:学生质疑,其他学生解疑,教师评价。

六、运用拓展

教师用语:请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出一两道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

活动形式:学生自编,教师巡视,选取好的进行展示。

七、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白洋淀老英雄痛击鬼子的动人场景,刻画了像老头子那样的孤胆英雄,使我们再次领略了抗日英雄的光辉形象。课后同学们再搜集相关的英雄故事,小组交流。 板书设计

2、芦花荡

情节——曲折传奇 环境——诗情画意

芦花荡:美

人物——“老鱼鹰”

老当益壮 本领高强

(老头子)

大菱“挂花”

爱憎分明 自信自尊 正午惩敌

智勇双全 乐观豪迈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从老头子身上感受到了强烈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感受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二、设疑自探

同学们速读课文,并根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教师梳理归纳,板书自探提示如下:

1、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2、小说刻画人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3、老头子是小说的主人公,细细品味描写所刻画的人物性格。|

三、解疑合探

学生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第一段既是自然环境,又是社会环境,使故事充满神秘色彩,增添了战斗的诗情画意。

2“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如诗如画的语言,突出了四周的寂静,月光的明亮。

3、“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渲染了一种悲寂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痛苦自责的心情。

4、“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突出了芦花荡的美丽,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也增强了抒情的韵味。

5、刻画老头子的人物性格,运用了外貌、心理、动作、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详见文本)|

四、质疑再探

教师用语:就本节所学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大胆提出,我们共同解决。 活动形式:学生质疑,其他学生解疑,教师评价。

五、运用拓展

教师用语:请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出一两道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

活动形式:学生自编,教师巡视,选取好的进行展示。

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的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细细品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六、课堂小结

小说有着如诗如画的意境,有着极强的美感。这种美感来自作者对芦花荡深情的描写。虽然是处于恶劣艰苦的战争环境中,芦花荡却是哀而不伤的它有着无比的动态美,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是景与人和谐发展的巧妙结合,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引起读者美妙的想象。 教后反思

第五篇:新课标助学课课练语文八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新课标助学课课练语文八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1. 新闻两则(A) 【当堂训练】

1. 歼、塞、纤、遏、溃、当 2. 顽强、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3. 消息,标题,导语,主体 导语部分 二十日夜起,结尾

【课后作业】

一、 1. 锐不可当,英勇善战。2. 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详略得当,略写点明我军渡江时英勇善战是不言而喻的,已被事实证明的,详写则有力地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完全正确。 3. B 4.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1. 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里根总统表示哀悼。 2. 时间、地点、记者姓名 3. 及时性 真实性 4. lí nàn, 遇险或遇灾而死 沉痛哀悼

丧生

5. 第②句,最严重的事故,第一次大灾难。

三、(1)示例:举国上下积极行动,支援灾区钱物越来越多。 (2)④ ⑧ 1. 新闻两则(B) 【当堂训练】

1. (1)锐

(2)坚

(3)深

(4)机

(5)牢

(6)怒 2. (1)√ (2)√ (3)√ (4)×

【课后作业】

一、1. C 2. B 3.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

1 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引用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1. 示例:(1)“一条鱼顶我一周工资”:“浪费”触目惊心 (2)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先管好公款吃喝

2. 示例一:古人说:“惟俭足以养廉。”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公款吃喝的浪费之风,与这种传统美德是格格不入的。“成由勤俭败由奢”,是千古遗训,亦是警示。提倡勤俭节约,文明就餐,应该积极倡导一种文明健康理性的消费方式,引导公众抛弃面子心理和虚荣心态,养成良好习惯,正确“吃饭”,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导向和风气,使“铺张浪费可耻”成为人们的共识,消除“舌尖上的浪费”现象。

示例二:提倡勤俭节约,必须下大力气遏制公款吃喝。这不仅需要各地干部群众提高思想认识,自觉抵制公款消费不正之风,更需要强化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执行力,把公款吃喝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真正卡住公款吃喝的喉咙。只有这样,才会彻底遏制这种“舌尖上的浪费”之风。

示例三:今天,我们反对铺张浪费,不仅是因为我们的国力还远未达到富裕、我们的发展还在艰难爬坡,更因为勤俭节约是我们党弥足珍贵的传统,是我们建设国家的根本方针,是任何时候都不可丢弃的传家宝。一个浪费盛行的国度,不可能涵养真正的现代文明;一个艰苦奋斗的政党,必须懂得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反对铺张浪费,我们党才能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中,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厉行勤俭节约,才能有效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培育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

2 2. 芦花荡(A) 【当堂训练】

1. gāo jìn yǎo nǐnɡ cuān zâ sà qiú 2. (1)因寒冷而哆嗦。文中指疟疾发作时的症状。(2)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课后作业】

一、1. 自尊心与自信心都很强。 2. 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表现了老头子极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 (言之有理,符合人物身份、年龄特点和当时的背景即可。)如:二菱心想:别光说大话,你一个人打十个鬼子,谁信哪,刚不就被鬼子打了吗?你又这么大年纪了,怎么可能„„ 4. 指老头子痛打日本鬼子。

二、1. 此句一语双关,赞美了采蒲台的苇美,更隐含着对这里人民抗日英雄事迹的由衷赞美。

2. 仇恨是一个,根据地居民对日本鬼子切齿的仇恨;爱是一个,老百姓对人民子弟兵的关怀爱护; 智慧是一个,指老百姓巧妙掩护八路军干部免遭日军搜捕。 表达了对日本鬼子切齿的仇恨 ,对子弟兵的爱护,对群众智慧的歌颂之情。

3. 句中的“血”含义不同:第一个是指英雄的鲜血在冰上凝固了,第二个是指英雄虽然牺牲了,但他的意志是坚定的,是不可摧毁的,是永远留在人民心里的。他的死震撼了每个人。

2. 芦花荡(B) 【当堂训练】

1. (1)A

(2)B

(3)A 2. D 3. (1)外貌描写

(2)语言描写

(3)动作描写

(4)心理描写

(5)景物描写

3 【课后作业】

1. 喝闷酒、杀鬼子、遭酷刑 2. 环境描写既写出了天气的严寒,又渲染了日寇铁蹄肆虐给东北人民造成的恐怖与灾难。 3. (1)动作敏捷,写出柱子的奋不顾身。(2)写出大壮的沉着冷静,讲究斗争策略。 4. D

5. “姿势”指抗日战士死的造型,这突出表现了抗日英雄视死如归、战斗到底的崇高精神,体现了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以“姿势”为题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3. 蜡烛(A) 【当堂训练】

一、1. 巍巍 砾 鞠 窖

2. (1)舀 (2)肃穆 (3)一个母亲的眼泪

一个儿子的英勇 (4)黑色 【课后作业】

一、1. 老妇人点蜡烛祭奠阵亡战士。 2. “蜡烛”寄托着老妇人对战士的无限哀思,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3.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之中更加饱含对战士的哀悼,对敌人的仇恨。 4. 德国人的炮弹时近时远,表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同时渲染了紧张残酷的战斗氛围,更突出主旨。

二、1. 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突出了红线和银针的形状和色彩,表达了母亲石带给作者的震撼。2. 母亲此刻内心充满了对离家求学的儿子情感上的不舍,对离开母亲呵护的儿子独立生活的牵挂与担忧。(意思对即可。)3. 母亲年近八十,我却要离开母亲去外地工作,表达了我对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内疚和自责。(意思对即可。)4. (1)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2)深

4 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关爱母亲。5. 母亲石“身不高”“形不奇”,外表平凡,所以普通;但它又是寄寓了新教派创始人宗喀巴的母亲盼儿望儿深情的望儿石,被请到庙门口接受信徒崇拜,成为圣母石,普通的石头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当然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A) 【当堂训练】

1. 赃

堂皇 2. B

【课后作业】

一、1. 表达强烈的讽刺与谴责,反语手法。2. 英法联军。一针见血地讽刺了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3. 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大规模的劫掠。运用反语把文明和野蛮相对照,揭露英法联军对我们的洗劫,揭示他们的虚伪,同时也是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谴责和讽刺。4. 表达了他站在人民的立场,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说明政府是不能代表人民的,英法人民对中国是友好的。

二、1. 我是想去祭圆明园,所以我要去;而朋友们以为我是看风景而那里没什么可看的,故劝我别去 。2. 雨果3. 抒情;悲伤 4. 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5. 慷慨施舍想重建圆明园的人。6. 略

5. 亲爱的爸爸妈妈(A) 【当堂训练】

1. 粹

戮 2. D 3. C

5 【课后作业】

一、 1. 呈现

反抗

执著 2. 天地与人同哀。用“倾泻的雨”来表达对南斯拉夫这个小城中被残杀的7000多人的哀悼。3. 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二、1. 本文通过一苏联中年妇女给德国战俘面包的故事,赞颂了苏联人民的宽容和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告诉人们:战争是柄双刃刀剑,不论是战胜者还是战败者,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应以宽容之心相对待。 2. 更有力地反衬出中年妇女宽容、善良之举的高尚和伟大。3. 这些战俘与自己死去的亲人一样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也有亲人,也盼望着回家与亲人团聚。 4. 略

6. 阿长与《山海经》(A) 【当堂训练】

1. C 2. A 3. B 【课后作业】

1. (1)元旦的古怪仪式;

(2)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3)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 (4)饭粒落在地上拣起来吃下去;

(5)晒裤子的竹竿底下不可钻过去。我认为这些规矩烦琐麻烦。 2. 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形象地写出了长妈妈等待我说“恭喜”时的焦急心情,表达了她想让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的愿望。3. 长妈妈经常给我讲“长毛”的故事,绘声绘色、深不可测,让我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敬佩心。 4. 伟大的神力指神奇的力量,

6 这是作者儿时的感觉,现在用诙谐的笔墨叙述了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有一种调侃的意味。

6. 阿长与《山海经》(B) 【当堂训练】

1.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对书不抱任何希望。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不会理解我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及轻视。 2.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别人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3.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我对长妈妈更加敬佩。 4. 表达对长妈妈的思念、感激之情。 【课后作业】

1. (1)鲁迅陪俞芳姐妹玩积木。(2)鲁迅给俞芳姐妹买萝卜。(3)鲁迅请人吃元宵。(4)鲁迅对帮工们吵嘴的宽容。(5)鲁迅多付钱给人力车夫。 2. 本文通过俞芳姐妹的儿童视角来表现鲁迅的柔情,所以详写。略写身边普通人,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大意对即可)

3.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通过对比的手法,鲜明深刻地揭示出鲁迅刚柔并济的内心世界。

4. 真豪杰也应有柔情,热爱孩子同样是英雄所应具有的品质。引用此诗更好

7 地说明了鲁迅具有柔情。 5. 鲁迅是一个横眉冷对、怒发冲冠、表情严肃的伟人,又是一个温柔体贴、慈眉善目、喜欢孩子、宽容大度、平易近人的普通人。

7. 背影(A) 【当堂训练】

1. chāi jí chú fù 2. 黑布 黑布 深青 蹒跚 探身 攀 缩 倾 流 3. C

4. C 5. 这里“聪明”指愚蠢、不懂事,表现作者对当时年少无知而深深内疚自责之情。(反语,“聪明”即愚蠢,自作聪明) 【课后作业】

1.如“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了父亲的名字”或“我将会经常给父亲写信”或“告诉他我在部队一切都好”等。 2. 不矛盾。写父亲“认真得很”是从父亲来信的“仔细答复”和及时、主动的角度来说的;写父亲“随意马虎” 是从父亲来信的信纸和笔迹来说的;角度不同,故不矛盾。 3. 如第⑤节第3句,或如第⑥节第1句。 4. 如第⑥节第1句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和思念。

5.

8 7. 背影(B) 【当堂训练】

1. 见课本注释 2. 背影 四 四 买橘子时爬月台 挚爱儿子 3. 不能删去。为下文刻画“父亲”人物形象作铺垫,奠定伤感的情感基调。 4. 这两句话表现了“我”对父亲深切的爱。 5. “黑色”“深青色”符合奔丧的情节逻辑,也与悲伤氛围相吻合,“棉袍与皮大衣”的比较中,更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无私的关爱。 【课后作业】

1. 抱我串门,背我看病,搂我入睡。 2. “我”没买西瓜,空手去看病中的父亲。 3. 对父亲的牵挂和思念。 4. 连夜给父亲买抢救药,写信求药方,为父亲按摩,“我”在奔丧中的表现。 5. 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一种内疚、遗憾的感情。

8. 台阶(A) 【当堂训练】

1. 凼

2. 微

3. B

【课后作业】

一、 1. 外貌描写

说明造新屋的辛苦,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2.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3. 示例: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

9 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示例: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二、1. 父亲大半辈子精心养鱼,对鱼怀有深厚感情;父亲如同游动的鱼一样,永远活在儿子心中。 2. (1)通过把一双儿子丢弃的皮鞋比作两块大石头压在心坎上,表达了作为儿子的“我”因父亲终身未买一双皮鞋穿而产生的辛酸、愧疚之情。(2)父亲一直送“我”,表达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将瘦小的父亲比作鱼影,流露出儿子因父亲的瘦弱而产生的伤感之情。 3. 衬托欢快愉悦的气氛,突出父亲的勤劳品质。 4. 写父亲养鱼卖鱼,表现其勤劳;写父亲热情招待鱼客,表现其朴实、好客;写父亲穿我丢弃的皮鞋,表现其节俭;写父亲送我、叮嘱我,表现对儿子的关爱。

9. 老王(A) 【当堂训练】

1. 嵌 伛 惶 攥 2. (1)呆滞笨拙 (2)惭愧 3. 他面如死灰„„一堆白骨。 【课后作业】

一、1. 三件事:(1)老王给我们送冰;(2)老王送默存去医院;(3)老王改装平板三轮 2. 送的冰比前任大一倍而冰价相等,送默存不要钱,三轮平板车周围边缘加高半寸。

3. “我”一家人的善良表现在:我们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带送冰块,我们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我们关心老王生活,当三轮改成平板,生意不好做的时候,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4. 示

10 例: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前任”大词小用。

二、1. 男人们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老妪不善招徕,生意冷清 2. 老妪“目光睃向眼前行人„„目光里绝无半点乞意” 老叟“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绝无半点乞意”

这样写突出了两位老人自甘冷清、坚守人格的高贵品质。 3. 为了获得自信,自己仍然立在好人边上的自慰。老妪退钱表现了“人心的尊贵”,相比之下,“我”深感自己的行为比较庸俗。 4. 略

9. 老王(B) 【当堂训练】

1. 老实厚道,不善言辞2. 都写出了他动作的僵硬、行动的不便,从而衬托了他淳朴善良的心地。3. 老王送的鸡蛋数量是有限的,但这鸡蛋后面所蕴藏的真情是无限的,无法用数量来衡量。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4. 老王需要亲人般的温暖 5. 略(心理复杂,既有杨绛给钱说中了他的委屈,也有对杨绛一家人的感激) 【课后作业】

1. 货真价实

乐观、友善、认真、诚实 2. (1)表现老麦相对于我来说,长得非常高大。用“高山仰止”文言词语,增加文采,丰富内容,语言精致典雅。(2)“流动商店”是指老麦绑着两个很大的白洋铁桶的旧自行车,他靠这辆车走门串户,把他自己做的东西卖到固定主顾的家里,因为没有固定店址,所以称之为“流动商店”。表达效果上极具风趣幽默感。 3. 第一个“永远”强调老麦穿着朴实整洁。第二个“永远”强调裤角上别着两个很大的夹子,这一特殊的穿着表现他是一个勤快、不拘小节、忙碌的人。第三个“永远”强调我对老麦怀

11 着由衷的敬佩与思念之情。

4. 不可。此段运用反复手法和侧面描写,强调老麦一直没有来,表达我盼望老麦、思念老麦的感情。

5. D 10. 信客(A) 【当堂训练】

1. A 2. D 3. (1)识文断字

(2)鸡零狗碎

(3)颠沛

(4)戚容

【课后作业】

1. (1)听一个学生家长向他诉苦。(2)给一位老太太送挂号信。(3)在路口与人开玩笑。 2. 第一次引出对邮差外貌的描写,第二次衬托邮差悠闲从容尊贵的风韵,第三次衬托邮差悠闲自得、快乐轻松的心情。 3. 善良、有耐心、乐观开朗,做事从容,认真仔细。 4. 提示:用环境描写来衬托,用外貌、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

11. 中国石拱桥(A) 【当堂训练】

1. yān

xiào

lì chân qì dī 2. 弧 陡 墩 谐 凝 倾 3. 类

相似 4. ②①④③ 5. 示例:诗句“大渡桥横铁锁寒”。 俗语“船到桥头自然直”。 【课后作业】

一、 1. 赵州桥 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2. A

3. 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与周围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4.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1. 分类、结构、形状、作用;未来 2. 每一段的第一句话。 3. 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 4. (1)说明大桥结构的发展是持续不断的,不是一时的或阶段性的发展。(2)说明这些结构形式是人行天桥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

11. 中国石拱桥(B) 【当堂训练】

1. √、匀、伦、惟、√、√、√、√ 2. ③⑦①④②⑤⑥ 【课后作业】

一、1. 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2. 列数字,雄伟;作比较,坚固。 3. ⑨;说明卢沟桥形式优美,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4. 逻辑顺序,即从整体到局部

5. 第一层(①)交代修建时间;第二层(②③④⑤)介绍桥长、宽及其特点;第三层(⑥)与以前作对比,说明它的坚固;第四层(⑦⑧⑨)介绍柱子上的狮子,强调其形式优美。 6. “约”是“大约”的意思,准确说明了8米是个约数;“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用在这里准确说明了桥面与河面的位置关系。

二、1. 人的脑神经细胞足够一生运用。2. 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或: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 3. 促进其他肌体、器官保持活力;使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4. 不能删去。“几乎”表明并非全部,也有例外,删去后不能表达出这层意思 5. ①②③║④⑤ 6. 本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符合文章内容即可给分。

13 12. 桥之美(A) 【当堂训练】

1. B 2. 固然 必然 忽然 3. 用俗语作为开头,通俗易懂,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地引出说明对象。 【课后作业】

一、1. C 2. 石桥 密密的苇丛 石桥 细柳

长桥 风雨 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 3. (1)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2)柔柳与石桥对比,一柔一刚,形成特殊的美感,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需别的东西来烘托了。4. 为了突出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二、1. 引出侗家风雨桥,突出侗家风雨桥的特点。 2. 因为侗家风雨桥既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息娱乐。只有侗家风雨桥有此作用,其他不具备。 3.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4. 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而久负盛名。 5. C 6. B

13. 苏州园林(A) 【当堂训练】

1. A 2. (1)鉴赏 (2)艺术、技术 (3)图案、美术 (4)依傍 (5)忽略 (6)闲适

【课后作业】

一、1.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 文中所述的四个“讲究”上。3. C

4. 不好。改句虽然与原句的意思基本

14 一致,但缺少强调。连用四个“讲究”,句式整齐,更突出说明设计师与匠师们的着力点之所在,从中可以想见他们的用心良苦。

二、1.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 D

3. D

4. 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风格独特

三、1. 复廊 2. 高低曲折,优美奇妙。 3.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4. B、F 5. B、C

13. 苏州园林(B) 【当堂训练】

1.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的典型(代表)。 2. 意思是设计者和工匠的心中怀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课后作业】

一、1. B 2.空旷单调 3.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4. B 5. 举例子,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 B、D、E

二、1. (1)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2)形容齐整。 2. 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 3. C 4. A 5*. 趣 凉 爽 寒 6*. A 7*. 运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及“生肖”“相映成趣”等词句,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个园“春景”的妙趣横生,给人以真切感。

14. 故宫博物院(A)

15 【当堂训练】

1. B 2. (1)围绕 (2)缭绕 (3)环绕 3. 中和殿 保和殿 乾清宫 坤宁宫 4. 规模宏大壮丽 建筑精美 布局统一 【课后作业】

1. 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2. 山、树、水。描写与说明相结合。 3. 古建筑中的“三绝”: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4. 作者由浅入深,先写人们容易感受的自然美,再介绍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物美,符合认知的规律。这一句的语序,突出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5. 略

14. 故宫博物院(B) 【当堂训练】

1. (1)围绕

(2)缭绕

(3)环绕 2. B、D、A、C、E 3. (1)作诠释

(2)列数字

(3)打比方

【课后作业】

1. 凡尔赛宫建筑布局严密、协调,凡尔赛宫内部陈设和装潢也富于艺术魅力。 2. (1)运用景物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凡尔赛宫内部的优美的景象。

(2)采用列数字的手法,体现出了凡尔赛宫十分受人们的青睐。 3. 没有离题,描写花园的景象是为了显现出凡尔赛宫环境优美的特征。 4. 使文章内容更加令人信服,使本文语言更加准确。 5. 都按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

15. 说“屏”(A)

16 【当堂训练】

1. (1)D

(2)C 2. B 3. (1)表示特定称谓

(2)表示着重指出(强调);表特定称谓

(3)表引用

(4)表强调 4. (1)作比较

(2)作诠释

(3)分类别

(4)引用 【课后作业】

1. 扇子;种类繁多和制作精巧 2. (1)羽扇 (2)团扇 (3)折扇 3. 它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又能就地取材,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4. 时间顺序。很早以前,汉代,三国,唐朝,到了近代。 5. 略

16. 大自然的语言(A) 【当堂训练】

1. 竺可桢 2. C 3. D 4. × × × √ 5. B A C 【课后作业】

一、1.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2. 总分;从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 3.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具体说明物候现象的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在春天,早春和晚春也不同。 4. 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认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例会使读者误解为偶然,举两个会令人确信无疑了。 5.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导致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而比低处高。

二、示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

17 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6. 大自然的语言(B) 【当堂训练】

1. sù yàn qiáo zài piān yùn nì mì 2. (1)BC (2)AC (3)BC 3. (1)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2)这里指风雪遍地。(3)这里指燕子归来时轻快的样子。 4. (1)不好。“可能”不确定,而“能”则表示肯定,与原意不符,用“可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不好。“一定”限制了高度,说明是在某个特定的范围内,而“高处”则不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3)不好。“生物”包括“动物”,但又不仅仅是动物,换了就改变了原意。 5. (1)下定义

准确揭示物候学的涵义。(2)作比较

突出物候观测的优势。(3)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具体说明物候现象的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在春天,早春和晚春也不同。

【课后作业】

1. 大自然的文字能帮助我们了解信息、增长知识。

从主要到次要,从上到下 2. 观察星星可以辨别方向;看云能识天气;根据鸟的飞行状态、候鸟去来可以知道天气与季节变化。 3. 举例子、打比方。例句:“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天空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的形状。 4. 略

18 17. 奇妙的克隆(A) 【当堂训练】

1. (1)衍

(2)囊

(3)chán chú (4)qī

zhǒnɡ

(5)鳞

(6)濒 2. C 3. A 4. B

【课后作业】

1. D 2. A 3. C 4. D 5. C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A) 【当堂训练】

1. 壮

流(留)

薄 2. A 3. (1)“几乎”表示接近全部而不是全部。如果去掉就变成了全部,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也许”表示猜测,并不确定,如果去掉就表示确定,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3)“大约”表示约数,估计的数字,如去掉则与事实不符。

【课后作业】

1. 海洋酸化是指海洋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 2. (1)会使大多数钙化生物的钙化速率大幅下降; (2)可能影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会引起生物体代谢异常、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3. 第⑦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产生的严重影响。 4. B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B) 【当堂训练】

19 1. 汐

缝 2. A

C 3. 观点产生

科学研究发现

印证观点 【课后作业】

1. 示例:(1)不能删除。“几乎”表限定。在文中的意思是30年后大部分的民宅都会成为废墟。如果删除则成了30年后所有的民宅都会成为废墟,过于绝对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不能删除。“绝大部分”表限定。在文中意思是100年后极大一部分的与人类经历有关的记录——书籍、相片、电子书数据也将统统消失。如果删除,则成了100年后所有的与人类经历有关的记录——书籍、相片、电子数据也将统统消失。过于绝对,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示例: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各种人类文明消失的时间。 3.示例:人类给地球带来的文明不是永恒的,除非人类是永恒的。 4.示例:除了火山爆发,夜晚时地球一片黑暗;人类电视节目的破碎而微弱的信号几十亿年后可能在外太空传播。

19. 生物入侵者(A) 【当堂训练】

1. jiã

â

fān

jiù

lán 2. (1)归罪 (2)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 形容相互呼叫,拉帮结派。(3)比喻没有办法。(4)这里比喻做准备工作。

【课后作业】

1. 第②—④自然段采用逻辑顺序,第⑤—⑧自然段采用时间顺序。 2. 示例:(1)举例子、分类别:例如“牡丹,„„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

20 千叶、楼子、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 (2)列数字、举例子: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 分析:运用三种说明方法,说明了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花红的进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果。 3. 时间长短、形状色泽、品种优劣。 4. 人工选择在加速花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 5. 课文的标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个设问句,它起着三个方面的表达作用:一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红”)提出问题,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联系全文结构看,主体部分从六个方面说明花儿红的原因,每说明一个原因都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使文章脉络分明,具有明快的节奏感,增添了艺术情趣。

20. 落日的幻觉(A) 【当堂训练】

1. (1)象

(2)殷

坠 2. (1)第一句用双重否定,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意味。(2)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课后作业】

1. 介绍了宇宙里有发光的星星,还有亮星云、暗星云等。 2. 分类别:将恒星分为大、小、中等三类来加以介绍,清楚而有条理。列数字:“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太阳”,用数字加以准确说明。 作比

21 较:“可是这种星星的物质,密度特别大,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用白金造成同样大的一个球,重量才抵得上它的二百万分之一。”通过比较,清楚地介绍了这种恒星的密度大。打比方:“尽管恒星都很大,差不多每一颗都能装下几百万个地球,可是在辽阔的宇宙空间里,这些恒星不过像大海里的水滴,也许还要小。”它形象地说明宇宙之大,宇宙之无穷。 3. 表现人们丰富的想象,写出了宇宙的美丽神奇,给作品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4. C 5. 选文②—⑥段介绍恒星,语言准确、客观、平实,清楚明白,体现了科学性,目的在于向读者介绍有关恒星的相关知识。巴金的《繁星》语言形象生动,感情色彩浓厚,体现了文学性;重在表达作者在海上面对繁星的个人感受,写出了繁星的美,抒发了对繁星的喜爱之情。

21. 桃花源记(A) 【当堂训练】

1. A. 交通

交错相通

邮电运输事业的总称

B. 妻子

妻子和儿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C.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D. 如此 像这样 这样

E.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F.鲜美 鲜艳美丽 指食物味道好

略 2. 村人 、 渔人(可用“他”代替)、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代替)。原文好,语言简洁而蕴涵丰富。 【课后作业】

1. 略 2. 东晋

陶渊明

潜 3. 豁(huî) 髫(tiáo) 间(jiàn) 语(yù)

诣(yì)

骥(jì) 4. (1)沿着

(2)整齐的样子

(3)类

(4)通“邀”,邀请

(5)邀请

(6)原来

(7)离

22 开

(8)渡口 5. (1)作为

对,向

(2)这

他(指渔人)

(3)就

竟然

(4) 寻找

不久

(5)舍弃

房舍

(6)作标记

标记

(7)的

这件事 6. 翻译略 7. D 8. C 9. 发现的经过、那里的自然环境、社会风尚、桃源人的生活状况,自己与桃源人的交往,归途作了标记等。 10.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1. 桃花源记(B) 【当堂训练】

1.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 怡然自乐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世外桃源 (任选3个) 解释略 【课后作业】

一、1. 此 人 / 一 一 / 为 具 言 所 闻 2. (1)C (2)C (3)B 3. D 4. D 5. A 6.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8. 为桃源外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以外的世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或为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而叹惋。(意思对即可) 9*. 都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1. 命令,派

所以,因此

放 2. 且客献不死之药 /臣食之而王杀臣 /是死药也 /是客欺王也。 3. 讲了两方面理由:一是我问过传达官,他说可以吃,我才吃的,所以我没有罪;二是客人献的是不死的药,我吃了这个

23 药而国君若要把我杀死,那就说明“不死药”是假的,说明客人欺骗了大王。(意思接近即可)

22. 短文两篇(A) 【当堂训练】

1. 略

2. 略

3. 略 4. 警戒自己

称述功德

文体 5. 唐

刘禹锡

病树前头万木春

道是无晴却有晴 6. 安贫乐道

托物言志 7.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 9.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课后作业】

1. (1)博学的人 (2)代音乐 (3)不如,比不上 (4)所以,因此 2. D 3.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2)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 4. D 5. (1)诸葛庐(南阳诸葛庐)

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2)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语言表达清楚流畅。例一: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24

22. 短文两篇(B) 【当堂训练】

1. (1)文体 (2)北宋

周敦颐

托物言志 2.

fán

zhuï

xiâ

xiǎn 3. 多

洗涤

生枝蔓

应该

4. 略 5. (1)C

(2)A

(3)B

(4)B

(5)B 6.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7. 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课后作业】

1. (1)却,但是 (2)耸立的样子 (3)有人 (4)给„„看 (5)之于 (6)丧失,失去 (7)拿、将、把 (8)不如 2. (1)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2)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当作宝。 3. B 4. 追逐富贵、趋炎附势已经成为当时恶浊的社会风气。 5. 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正直大度等。 6. 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意思相近即可)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23. 核舟记(A) 【当堂训练】

1. 枚

把 2. 略 3. 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而无量词,现代文则数、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

25 名词前。

【课后作业】

1. “有”通“又”

“诎”通“屈”

“甫”通“父”

“衡”通“横” 2. 略 3. (1)雕刻

(2)并且,表示并列

可是,表示转折

(3)大约

可以

(4)句尾语气词

说 4. 略(见教参) 5. B 6. B 7. (1)C;(2)A;(3)B;(4)A;(5)D

23. 核舟记(B) 【当堂训练】

1. 核舟 大苏泛赤壁 空间 正 背 中间(船舱) 船头 船尾 2. 罔不因势象形 技亦灵怪矣哉

【课后作业】

一、1. 张潮

虞初新志

魏学洢 2. a. 水落石出

b. 水波不兴 3. D 4. D 5. A 6. B 7*. 体积小 雕刻的内容多 8*. 为了紧扣核舟“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二、1. (1)雕刻

(2)总共 (3)露出

(4)没有,不 2. C 3. D (A 认为;B来; C按; D用) 4. 微型木雕天封塔

巧 5*. 第1层(第1句)概述王叔明技术高超;

第2层(中间部分)具体说明木天封塔的雕刻内容;

第3层(最后一句)抒发作者的由衷赞叹。 6*. 空间顺序

塔外

户内 7*. 人物雕刻栩栩如生,说明王叔明技术高超。

24. 大道之行也(A)

26 【当堂训练】

1. (1)西汉 戴圣 诗经 春秋 (2)论语 孟子

2. (1)略 (2)大 道/ 之 行 也,天 下/ 为 公,选 贤 /与 能,讲 信 /修 睦。 (3)略 (4)略 (5)①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②(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课后作业】

一、1. mù

ɡuān

fân

wù 2. (1)“与”

“举”

推举 (2)“矜”

“鳏”

老而无妻的人 3. 亲、子,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二、1.(1)离开 (2)等待

2. 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3. 拾到银子却没人知道,那银子就都是我的了,又怎么会贪图这几两银子呢? 4. 何岳拾金不昧,行为端正,处事稳妥,不贪图他人的财物。 24. 大道之行也(B) 【当堂训练】

1.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男有分,女有归;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4)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 天下为公

老有所终 【课后作业】

一、1.(1)通“举”

(2)以„„为子

(3)„„的人

(4)就 2. (1)译文: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

27 人都能得到供养。(2)译文: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3.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 (仅作参考)古代时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夜不闭户”,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5*.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二、1. (1)放下

(2)你

(3)放

(4)慢慢地 2. D 3. B 4. (1)(老汉)看见他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头。 (2)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 5. 熟能生巧 6*. 略。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语句通顺即可。

示例: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 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取长补短,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25. 杜甫诗三首(A) 【当堂训练】

1. (1)dài (2)liǎo (3)zì (4)sāo (5)zān 2. (1)聚集

(2)终当、终要

(3)山的北面

山的南面

(4)简直 3.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 唐

现实

诗史

诗圣

杜工部 5. 略 6.

b a d c 7. A 8. 下联

28 为:秋色人如画中游(行) 【课后作业】

1. (1)泰山

(2)不尽

(3)指天地、大自然

(4)登临 2. 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 远

登 5. 泰山

衡山

华山

6. C

25. 杜甫诗三首(B) 【当堂训练】

1. 略 2. 略 3.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课后作业】

一、1. 老翁逾墙走

存者且偷生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2. A 3.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三男邺城戍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 „„新战死。‖„„无完裙。‖„„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5. 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百姓所遭受的苦难

二、1.

用“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作者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2. 可能,由于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三、1. D.(不是报国无门,而是深沉悲壮) 2. 不能。全诗虽然睹物思人,因武侯祠而想到了诸葛亮,但是全诗意在写人而不是写武侯祠。 3. “丞相”表达对诸葛亮的尊崇,有亲近之感。 4. 三顾茅庐等。

29 26. 三峡(A) 【当堂训练】

1. quâ

tuān

yǎn 2. 水经注

郦道元

北魏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3. A 4. D 5.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 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课后作业】

一、1. (1)毫无; (2)峭壁;

(3)遮蔽;

(4)日光,这里指太阳 2. (1)在 (2)如果 3. 三峡的山的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4. 连、高 5. 前者是正面写景;后者是侧面写景。 6. (1)朝发白帝 (2)暮到江陵 (3)高猿长啸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1. (1)处所,这里指张良身边

(2)感到„„奇怪

(3)因为

(4)替(老人)

(5)过了一会儿

(6)是 2. 老人走了一里路左右,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五天后的早晨,跟我在这里见面。” 3. D

4. 略。

5. (1)故意扔鞋叫张良下去取。 (2)让张良替他穿鞋。 (3)两次约会嫌张良来得迟。6. 张良心怀善良,强忍屈辱,不怕磨难,守信守时,尊敬老人等。

26. 三峡(B) 【当堂训练】

1. (1)阙通“缺”,缺口

(2)良

古义:实在、的确;今义:常指“善良”、“好”等。

至于

古义:到了; 今义:常指“另外”等。

(3)绝A.动

30 词,断B.形容词,极、最。

清A. 形容词,水清

B.名词,清波。 属A.类 B.动词,连接。

(4)A. 动词活用作名词,意思:飞奔的马 B. 名词活用作状语,意思:在空荡的山谷里 2.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3)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课后作业】

一、1. 略 2. (1)如果不是

(2)快

(3)接连不断

(4)上 3. A

4. 本段写猿猴的哀叫、引用渔者歌的用意是渲染悲凉的气氛,突出三峡秋景的凄婉。

二、1. 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2. D 3. 看看那些坐在高堂上,骑着大马,喝着美酒,吃着美食的人,谁不是高大的外表,令人敬畏,显赫过人,值得效仿? 4. 揭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力地讽刺了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达官贵人,抨击了元末统治者及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还有社会当下的黑暗,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感。

27. 短文两篇(A) 【当堂训练】

1. (1)书信

(2)辉映

(3)季节

(4)消散

(5)坠落

(6)参与,欣赏 2. (1)对偶 (2)借代

3. 五色交辉、青、翠,表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渲染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课后作业】

一、1. 跳

山川之美景

2. (1)实是/欲界/之仙都。

(2)自/

31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写出跃的状态,即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了热闹的气氛。 4. 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 5. 表达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人间美景的得意之感。

二、1. 其/实味/不同 2. (1)出使 (2)通“何”,什么 (3)本来 (4)它们的果实 (5)通“披”,穿 (6)实行 3. (1)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 (2)(景公)于是命令下属拿出衣服和粮食赐给挨饿受冻的百姓。 4. 说明了环境会影响植物成长。人和植物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中品质、道德等都有可能发生转变。 5. 示例:晏子机智善辩,善于辞令,勇于维护国家的尊严,具有民本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楚王具有自知之明。景公有着民本思想,从谏如流,且知错即改。

三、1. (1)(病情)严重 (2)直接 (3)已经 (4)于是 2. 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3. 对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27. 短文两篇(B) 【当堂训练】

1. (1)东坡志林,苏轼 (2)月下美景,壮志难酬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冰清玉洁、清澈透明

(4)欣然起行 解衣欲睡 (5)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苏轼、张怀民 事件:夜游承天寺 (6)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 拟人

2. A 3. D 4. B

5. D

6. B

32 【课后作业】

1. (1)门 (2)走 (3)想到 (4)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2. (1)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2)悬崖峭壁非常高,如柱的山峰直冲云霄。(3)秋季露水冷聚为白霜,春天地衣布满小路。 3. (1)盖/竹柏影也 (2)故彰县东/三十里 4.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仿) (2)相与步于中庭(关系亲密) (3)怀民亦未寝(心灵相应) 5*. (1)胸怀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2)仕途失意,自我排遣的旷达,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乐观豁达,各种感情交织难言。 6*. 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高大秀美

山中的自然景观

对仗和夸张

热爱赞美 7*. 甲文作者抒发自我排遣的旷达和淡淡的哀怨。乙文作者吴均从官场中聊以休憩,在自然风光中内心愉悦舒畅,表达对田园山水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8. 观潮(A) 【当堂训练】

1. (1)A (2)B (3)B (4)B (5)A (6)A (7)A (8)B (9)B (10)B 2. (1)(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或浮沉) (2)连接着天 (3)突然 (4)画着花纹 (5)江岸 (6)满眼 (7)农历十六日 (8)逆流迎着潮水 3. D 4. C 5. 略 6. B 【课后作业】

一、1. C 2. C 3. (1)当„„时 (2)年 (3)烧 (4)

33 堵塞 4. (1)就好像踩在平地上活动一样 (2)人们彼此一点也看不见 5. (1)仅如银线„„势极雄豪 (2)由远及近 (3)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4)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二、1.(1)柴草 (2)不久 2.今天你论功请客,那个劝你把烟囱改成弯的、把柴草搬到远处去的人一点功劳也没有,而那些因帮你救火而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却坐上首吗? 3.要及早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或:要虚心听取忠告。

28. 观潮(B) 【当堂训练】

1. (1)是、被、成为

(2)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接、连词表转折 2. (1)比喻、夸张

(2)夸张

(3)比喻

(4)夸张 3. B 4. 远

势 5. 弄潮

观潮 6. 海潮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课后作业】

一、1.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 (1)猛烈地四处飞溅

(2)每年;训练检阅

(3)形容浪头极高 (4)江岸

(5)许,使 3. (1)古今词义不同。现代是指某方面有代表性或有突出特点的人,或指文学艺术中所描写的人。但在文中就是指人。(2)古今词义不同。现代是指以地为席,就是坐在地上。而文中是一席之地,形容空间狭小。(3)这个词语现代已经不用,文中指水军使用的爆炸武器。 4. (1)本义是鞋子,此处是活用作动词,走的意思。(2)本义是花纹,此处活用作动词,指在身上作画。(3)本义是方位词,上边,此处是迎着潮水游。5. 既具体地描绘了大潮的景象雄伟,又印证

34 了文章开头的一句话“天下之伟观”。 6. D

二、1.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2. (1)全城 (2)梦醒 3. 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怀念 钱塘潮 故国思念

29. 湖心亭看雪(A) 【当堂训练】

1. (1)ɡēnɡ (2)cuì (3)zhēn (4)sōnɡ (5)hànɡ dànɡ (6)jiâ (7)zhān (8)qiǎnɡ 2. (1)完了,结束 (2)消失 (3)撑,划 (4)鸟兽的细毛 (5)独自 (6)水气凝成的冰花

白气弥漫的样子 (7)哪能 (8)指酒杯 (9)客居 (10)等到 3. (1)陶庵梦忆

张岱

宗子

陶庵 (2)湖中人鸟声俱绝 (3)余挐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4)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5)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后作业】

一、1. (1)我 (2)这 (3)只有 (4)罢了 (5)尽力 (6)像 2. 不一样。前一个“是”作指示代词“这”;后一个 “是”作判断动词“是”。 3. 吾、予 4. B 5. “上”指天、云,“下”指山、水。 6. (1)大雪下了三天,湖中看不到人鸟的影子。(2)这天晚上初更以后,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到湖心亭看雪。(3)冰花一片弥漫,上面的天空和云彩,下面的山和水,全都是白色的。(4)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与您

35 一样痴的人。

二、1. 项 氏 世 世 为 楚 将 / 封 于 项 / 故 姓 项 氏 2. (1)杀 (2)以为„„奇(认为„„是奇特的)(3)害怕 (4)就 3. C

4. B

5. 轻视读书学习(学习不专一)、崇尚炫耀武力、胸怀大志(性格叛逆)

29. 湖心亭看雪(B) 【当堂训练】

1. (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酒杯 (2)名词活用作动词 客居 2. 更 (1)量词,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为两小时 (2)还;是 (1)这 (2)表示判断;白 (1)变白色 (2)酒杯;一 (1)数词一 (2)全;与 (1)和 (2)通“举”

【课后作业】

一、1. (1)都没有了 (2)撑船 (3)穿 (4)哪里 (5)到 (6)客居 2. A 3. 拿、拥、往、看 4*. 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出来,写出了苍茫寂寥之感。 5*. 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6*. (1)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2)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3)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7*. 不多余。巧遇金陵人,勾起作者无限的人生感慨: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历史变迁,人生无常,前途渺茫。看似闲笔,实则寄意深远。 8*. 画龙点睛,深化意

36 境。对此迷人雪境,“痴”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二、1. C 2. A 3. B 4*. 例如:(1)公孙龙知人善任,广纳贤才,能用人之长。(2)善呼者为谋求职业,勇于自荐,以发挥自己的才能。(3)公孙龙收罗“鸡鸣狗盗”之徒,浪费了人力资源,助长了人浮于事的风气。(任选一个人物发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30. 诗四首(A) 【当堂训练】

1. 陶渊明集

陶渊明

东晋 2. 王维 3. (1)出使 (2)经过 (3)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4)骑马的侦察兵 (5)扛着 4. (1)带月荷锄归 (2)道狭草木长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 D 6. B 【课后作业】

一、1.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 愿: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生活中失去自我。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归隐田园的生活态度。

二、1. 深秋的傍晚

新雨过后的空山 2.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时要注意表现诗歌清新幽美的意境,想象内容要具体。 3. 动静结合,以声衬静。使画面显得幽静而富有生气。 4. 尾联的意思是任它春芳消歇,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色同样迷人,使人留恋,隐含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所以要留下归隐。 5. 诗中有画。

37 30. 诗四首(B) 【当堂训练】

1.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 故乡的水送自己离别蜀中。从结尾一联可以判断。 3. 夜晚,水中映月;黄昏,天边云霞。 4.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要写明原因,就要对诗句作简要赏析。如:我最喜欢尾联。因为它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水以人的感情,故乡的水把作者的船送到万里之外,仍依依不舍,生动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点明全诗的主旨。) 【课后作业】

一、1. 绝句,律诗 2.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危樯独夜舟 3. 羁旅愁思 有远大政治抱负而不得施展的激愤之情 4. 这两联各有千秋,只要答题时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可以。(以下仅供参考:“野旷”二句绘出一幅野旷天低、江清月近的图画。诗人在暮色苍茫的秋江上,举目远望,无限空间,天空低垂,气氛孤寂;诗人转身俯视,江清沉璧,一轮明月似解人意,在抚慰着孤独的诗人,这样化静为动的拟人手法在寂寥之中给人以亲切感。描写细致传神,借景抒情,进一步突出了羁旅之苦。“星垂”一联写广阔的平野、奔涌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创造了一个浩茫雄浑的境界,衬托了诗人孤独无依的凄苦心情。以乐景写哀愁,以广阔衬孤独,在对景物的精雕细刻中表现了诗人的苍茫之感,沉郁之思。)

二、1. 开轩面场圃

2.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能指出抓住特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如对偶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如“合”“斜”)等,说出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示例

38 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三、1.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基础知识复习专题

1. (1)疲 瞥 抑 wù (2)孤 峻 孕 衬 ③盏 泊 敲 尘 ④飘 晓 销 2. C 3. C 4. A 5. C 6. D 7. C 8. B 9.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6)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老木沧波无限悲 (13)沉鳞竞跃 (14)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15)予独爱莲之

39 出淤泥而不染 (1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现代文语段复习专题

一、1. 不行。去掉“几乎”,桥与河面平行,不合实际。 2. C 3. (1)历史悠久 (2)设计巧妙 (3)结构坚固 (4)造型优美 4. 作比较 (1)常被冲毁 (2)极少出事

二、1. A 2. B 3. DACB 4. C 5. 务必 无论 总是 决不容许

三、1. 我知道阿长没有文化,对她来询问感到意外,有些看不起阿长,我不觉得她能给自己帮助。文中一句“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也表现同样的情感。 2. 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3. 别人不肯做,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的力量。也就是阿长对我的关心。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敬佩和爱戴。 4. 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我渴慕已久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深切的关爱。

四、1. “大自然的语言”(或“语言”) 2.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 作比较 3. 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 4. 示例:“月晕午时风”“山雨欲来风满楼”“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等。

课内文言文语段复习专题

(一)

40

一、1. (1)长到 (2)平民,没有学问的人 (3)不加装饰的琴 (4)使身体劳累 2. (1)译文: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译文: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3. 陋室的景色;往来人物的博学;主人生活的高雅。 4. 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但是由于住屋的人品德好,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5.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处世态度。

二、1. 在;如果;“阙”通“缺”;城郭;表实指,三个;泛指,表多数;极;断、消失。 2. (1)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2)水清,树荣,山峻,草茂,实在有很多趣味。 3.(1)快跑的马,动词活用作名词; (2)急流的水,形容词作名词。 4.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5.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6. 水、木、山、草。 7*. 本段写猿猴的哀叫,引用渔者歌的用意是渲染悲凉的气氛。突出了三峡秋景的凄婉美。

8*. “良多趣味”是由美景道出了作者的心境,作者觉得趣味盎然,心情十分愉悦。

三、1. (1)考虑 (2)只是 (3)睡觉 (4)交错纵横 2. (1)哪里的夜晚没有月亮?哪儿没有竹子和柏树? (2)同张怀民一同在庭院散步。 3*. 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旷达情怀。(大意相近即可) 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相与步于中庭” 5*. (1)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2)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

41 课内文言文语段复习专题

(二)

一、1. (1)多 (2)美丽而不端庄 (3)更加 (4)玩弄 2. 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3. D 4. C 5. C

二、1. (1)赠 (2)像 (3)零数 (4)上下 2. (1)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没有的样子。 (2)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3. D 4. (1)用料体积小 (2)所刻东西多 (3)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 5. 大苏泛赤壁 6.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非常醒目,对联暗示了核舟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三、1. (1)消散 (2)坠落 2. D 3.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4. 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课外文言文语段复习专题

(一)

一、1. (1)不一会儿,不久 (2)只 (3)于是 (4)办法、方法 2. 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截断竹竿而进入城门呢? 3. 讽刺那些做事不思考、片面固执、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

二、1. (1)观察守候 (2)遮住 (3)于是,就 (4)到 2. 你看见我了没有? 3. 讽刺那些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人。

42

三、1.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 2. B 3. 没有别的办法,只要勤奋读书并多多练习,自然就写好了。 4. (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他的看法是只有勤读书、多练笔才是写好作文的有效方法。他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写作本是厚积薄发,所以要广泛阅读,多练习才能发现弊病。

四、1. C 2. (1)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 (2)然后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坦然自若,置之不理。 3. (王子敬)不识主人,径往其家;指麾好恶,旁若无人。

五、1. D(“易”的意思为“换”) 2. C(“之”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3. 等到(寇准)富贵了,他的母亲已死,他摸着伤痕就大哭起来。 4. 示例: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好了伤疤不能忘了痛,要孝顺父母,读书改变命运,生活应尚俭朴忌奢华等。

课外文言文语段复习专题

(二)

一、1. (1)正、反面 (2)类似,像;掌管 (3)背面 (4)统计 2. (1)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好像快要睡醒了。 (2)容纳高山于芥菜籽,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3. 由上至下,由内及外,由中心到边缘。

4*. 两文非常相似,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象。不同之处在于:说明对象有别,一为核舟,突出“大苏泛赤壁”的主题;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43

二、1. 告诉,对„„说;已经 2. C(“被”) 3. 你不要发愁,我教给你让它头出来的方法,你应该把它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出来了。 4. 告诉我们凡事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

三、1. B 2. D 3.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5. 月色美好,幽静。(意思相近即可)

44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下一篇:部民主生活会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