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研组经验交流

2022-09-06

第一篇:英语教研组经验交流

英语教研组工作经验介绍

共和学校初中英语组教研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共和学校 彭有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今天能有这样一次机会和在座的各位一起学习、一起交流,我也非常高兴能够代表我们共和英语组与大家就英语教研组工作的经验进行交流和分享。我想,这对我们今后能够更好地开展教研工作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同时这也是对我们共和学校英语教研工作的一次鞭策和鼓励。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我们学校英语教研组的基本情况:我们英语组是全校来说一个相对年轻化的女性团体,共有10位教师,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所以,我们拥有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和生命力,在工作中拥有一份热情,一股冲劲和一股韧劲。下面,我就我们学校英语教研组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向大家谈几点肤浅的心得和体会:

一、集体备课

几年来我们学校实行了集体备课,尤其是带九年级的老师们更是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每周我们用星期三下午的两节课的时间认真把下周所要讲的内容讨论、分析,对下单元的重、难点达成共识。通过几年的实践,使我们对集体备课有了充分的认识,今天作为我校英语组的一员我就在这里谈一下我们英语组在集体备课中的几点做法。

集体备课通常可以按照: 集体分工→个人初备→集体复备→重点跟踪→课后交流的基本程序来进行。

1、 集体分工:每学期开学初做到五定:定主讲人、定时间、定参加活动人、定内容、定形式。

2、个人初备

(1)主要是指主备人在集体备课前根据指定的备课内容,钻研大纲、教材、教参以及其它的相关材料;征求备课小组老师的建议,在了解学生现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主要教法与学法、教具准备以及每一课时的主要教学思路等。 这一环节是重中之重, 一定要突出重点, 突破点,抓住关键。在教学环节过程中要体现出师生的“双主”作用、“双边”活动,以及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2)主备人要尽力提出有独创性的设计方案,以便资源共享。 (3)主备人应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集思广益,攻克难点。

(4)主备人应该超前备课,这样有利于把握全局,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解决部分学生因超前预习提出的问题。集体备课时最好能准备好下一周的教案。

3、集体复备

这一环节是集体备课的关键,备课组全员参与,教师们共同探讨,对初备个案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自己所准备的钻研材料,提出补充、修改意见,取长补短,使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和完善,写在副教案栏里,同时还可根据自己班上的情况,提出适当 “加”或“减”的内容,经酝酿得到大家同意, 认为可行后,方可实施于课堂教学。 教师在集体备课时, 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分别陈述各自的备课方案,最好采用“说课”的形式进行比较,以便扬长避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集体备课时还应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四个统一”

“四个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阶段测试。提倡“四统一”不是要“一刀切”,而是应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经集体分析,作出合理安排。但教案尽量避免千篇一律,否则就没有创新精神。 (2)中心发言集体备课时要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由主备教师担任,同时由老教师或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做好“传、帮、代”工作。这样做有利于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4、重点跟踪

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考证。 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以便及时总结和不断改进。听课时,确定一位进度快的教师提前一天先上,课后根据课堂效果,进行说课、评课,对课堂上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对欠缺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及时修正教案,第二天其他教师根据新的修正教案上课。听课周期定为一周一次。

5、课后交流

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该有五个阶段: 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造阶段(编写教案)、提高阶段 ( 即第二次备课,调整和修改教案) 和总结阶段(即跟踪听课阶段 ) 。课后交流是备课总结阶段的主要内容。备课组教师授课后要进行交流,并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促进每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曾经有一位哲人说得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新课程改革强调了教师之间要交流、沟通、合作,共同成长,而集体备课正可以引发参与教师思想上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能促进教师个体素质的快速提升。

二、校本教研活动

我们教研组每月两次的校本教研活动就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的。老师们集体讨论新理念,新教法,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自己教学上的亮点与不足,在上完一节新授课后,总会坐在一起讨论“我这节课是怎么上的,有什么地方可以拿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有什么地方还不到位?”,通过积极地向其他教师请教,我们会把好的教学建议以教学后记,教学反思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就形成了我们共和学校英语组“先讨论---后学习---再讨论---做反思+总结”的独特教研教学模式。作为湟中县的英语教师,大家都已经参加了TIP的培训,也都已经完成了县上再次组织的“两年赶上外交计划”,为了让培训的效应发挥到最大效果,也为了提升我们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我们一直坚持在进行评议课活动时采用全英文式评课方式,这就形成了我们共和学校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通过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和校本教研活动,每个教师的感触是集体备课时虽然有点累,但是上课时更加有目的,有方向了,也比以前更加轻松了。备课资料大家一起编好后用起来得心应手了,而且可以用很久。教师之间合作的意识增强了,有好的资源都愿意共同分享了,英语课的总体成绩也有所提高,整个英语教研组更像一个大家庭。

三、课题研究

我们都知道课题研究会促进教师成长。因此,我们组的每位教师都积极参加了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并能围绕自己的课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和探索。每学年我们教研组都有一个镇级的课题研究,而且结题是都获得的是一等奖。到今年年底,我们教研组申请的县级教研课题《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在经过两年的研究之后,现已进入了检查总结阶段。通过这两年的研究,我们学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随之课堂效率也相应的有所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这样,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做到在教中研,研中教,教研相长。 我校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模式是:预习检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释疑归纳---当堂检测---拓展延伸。具体到英语教学中我们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小组自主学习解决单词问题

词汇学习从读开始,组内成员在听录音的基础上,互教互学,然后由小组长检查以确保小组成员发音正确。 在背会单词的基础上展开小组间单词拼写的竞赛,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或是口头抢答,或是到黑板前默写,可以是组内竞争,也可以是组间竞争。定期举行单词拼写比赛,随机抽每个小组的一名成员参加比赛, 并评选出优胜者,此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记忆单词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学效果。

2、合作学习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预习阶段,老师把预习的任务分配给组长,组长再把任务分配给小组的各个成员, 预习的内容主要包括课文的翻译、 重点词组句子的查找、语法知识的理解以及疑难的标注等等。 力求做到人人有任务,个个有事做。接下来是展示,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探讨的问题向全班学生进行讲解, 有的学生能够详细地讲解语法知识, 有的同学则能够声情并貌的进行表演, 有的则成了小老师能够和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就这样,通过生教生、兵练兵的方式,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力度和深度大大增强,使知识的体验过程加深。

3、探究学习解决疑难困惑

针对练习题的讲解和预习中出现的疑难, 我们要依靠学生, 信赖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个性问题, 小组间交流增进知识的深度和做题思路的广度。教师做好引导、点拨、鼓励、强调、推波助澜等工作,使课堂热烈但有序、表面凌乱而中心明确、讲解不多却印象深刻,另外在课堂中应始终贯彻找题眼、抓关键的方法,以题眼带动思路、以关键抓牢题意,进而缩短时间,提高准确性。

4、在拓展延伸提高阶段我们则是给学生精心准备一些拔高性和拓展性的练习或者活动, 练习可以是针对中考高频考点的一些题,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写、 续写或是仿写作文。 活动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说,做报告、编短剧、辩论等形式,力争使中等生跳一跳能够着,优等生能吃饱,能吃好。我校的实践证明, 合作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时,自合学习突出语言的运用,重视语言的实践性和语言能力的获得。 重视小组合作交流,重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协调和相互竞争的品质得到了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解决了个别差异,缩小了两极分化,有效提高了中学英语教学质量。

四、师徒结对、团结协作、实现全员共同成长

这些年,新老师逐渐走进校园,他们的基本功很扎实,而且口语也很流利。但是相对来说上课经验少,对学生缺少耐心。那么,如何使新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能独立进行教育教学的好老师就成为学校的一个工作重点。新老教师“结对子”既是我校的一项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学校培养新教师的重要方法之一。开展好师徒结对活动不仅可以完成学校“以老带新、共同发展”活动的任务,而且可以迅速加强我们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可以促进教师的团结与融洽,更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校的优良传统,加强教育教学科研,使我们教师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教研组是一个团队,是一个团队就需要有十分强大的凝聚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初中英语教研组,是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是一个底气十足的团队,全组成员齐心协力,不断努力。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探索有效备课,实现有效教学,最终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全员的共同成长。近两、三年内,我们组的每位教师都已经被认定为镇级骨干教师,还有两位被认定为县级骨干教师,更有年轻教师褚馨睿和苏丽萍,年年都是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并且我们教研组还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教研组。我想,我们学校的师徒结对所构建的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个团队,一种文化,它需要师徒共同去打造。感谢学校为我们搭建了这个真诚合作、互相促进的平台。相信,我们这些结对的师徒,一定会更加努力工作,在相互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共同进步。我也相信所有的新教师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然,我们毕竟是一个年轻的集体,在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这就需要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给予我们帮助和指导,我们也需要向在座的各位不断的学习和请教。我们坚信,昨天的成绩不只是一个终点,它更是一个起点,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们共和学校英语组必将再接再厉,兢兢业业,努力在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教研工作方面不断地开拓和创新,去争取更加优异的成绩。以上就是我对于教研工作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二篇:英语教研交流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今天,我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交流工作体会,感到万分荣幸,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了我这样一次机会。同时,也感谢吴老师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一个交流平台。

说实在,我校的英语成绩和在座部分的兄弟学校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在座兄弟学校的很多作法也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我把这次交流也当成是一次学习机会。最近几年,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在我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英语成绩,正在慢慢进步,我们老师一致认为成绩的取得和平时心血的付出是成正比的。下面我介绍一下我校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作法和感悟,一家之言,若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多批评指正。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教学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知识,更需要关爱,关爱是一份情感,也是一份责任,作为老师,除了要有精湛的业务、敬业的精神、全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道授业解惑时,做到爱生如子。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学生虽小,但他们都有着一颗敏感而真诚的心,只要你真心关爱他们,他们一定会有令你惊喜的回报。“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让学生喜欢你,他们才会信任你,向着你引导的方向发展。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学会激励自卑的学生,点拨后进的学生,暗示自负的学生,发现特殊的学生,服务每一个学生,关爱所有的学生,用心去与学生交流,用爱去抚慰心灵,构建师生平等,关系和谐,共同进步的求知家园。

二、狠抓课堂教学,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我们既要求减轻负担,又要求提高教育质量,这就要求必须在课堂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效率,我们英语组通常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集思广益,加强集体备课。

大家都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集体备课能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它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集体备课,确定哪些是重点难点,哪些知识点扩展到什么程度,会以什么形式出题,做到心中有数,实现资源共享。每一级每个班学生特点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在集体备课中非常注重仔细研究学生,采取适合学生的方法导入新课,用学生易于掌握的方法讲解新知,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组织课堂活动。

2、满怀激情,焕发课堂活力。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每节课都满怀热情地走进教室,面向学生的那一刻,都要精神抖擞,讲课时也是充满激情,声音响亮,抑扬顿挫。因为快乐的情绪可以传染,如果你把快乐的情绪、积极地心态传染给学生,他的学习效率可能会成倍增长。

3 、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只能持续十五到二十分钟。如果仍然是“一张嘴,一支笔,从课首讲到课尾。”的教学模式,就会出现“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少讲多练。少讲并不意味着粗略讲解,一带而过。初中生的接受能力还是有限,对于重难点的知识,根据学生特点细致的讲解,多举例,多操练,讲一点,练一点,讲练结合,让大多数学生都能跟上,参与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才会取得好成绩。

4、取长补短,开展组内听课。

通过互听课,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这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英语组一直坚持开展组内听课,跨年级进行听课,了解各年龄段的学生情况,这是我们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听课后及时进行点评,重点将不足之处,上课教师在听取别的教师的交流研讨后,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及时反思。

5、查漏补缺,及时抓弱补偏。

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上,还要指导、督促学生搞好课外复习,防止知识的遗忘,并经常进行检查测试,多批多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并在下一步的教学中继续加以渗透,穿插复习。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耐心讲解,明确要求,基础知识,跟踪检查,人人过关。

三、群策群力,加强家校联系。

成绩的取得,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在这一点上,我校领导非常重视英语教学,经常参加我们英语组的活动并给予指导,同时在安排学校工作时也尽量考虑到英语这门学科。例如:将初中优秀的英语老师进行跨头安排,即担任小学英语又担任初中英语,这样可以达到一个良性循环。再比如:让英语老师担任班主任,两个平行班由两位老师任教加强竞争等等。所以学校成绩的取得,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另一方面就是家长的支持,我们通过QQ、校讯通、电话等多种途径与家长建立联系,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农村中家长也越来越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多与家长沟通,可以提高学生在家里的效率,避免“5+2=0”的现象出现。

以上是我介绍了我校的一些做法,说不上经验之谈,只是作一交流。教学工作千头万绪,实施起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还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计划要全面,要有针对性,扎实到位,检查工作要及时,较快地适应教材及学生的变化。就如我们打牌,不管抓到怎样的一手牌,我们都要尽力把手里的牌打到最好。谢谢!

第三篇:江镇中心小学英语教研组工作交流

以研讨求真 以扎实求胜

江镇中心小学英语教研组工作交流

我校英语教研组在学校领导和教导处的领导下,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坚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加强校本研修,有效实施二期课改课程标准;通过认真落实教学常规,细化备课组的工作,以共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顺利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一、抓教学常规,共同提高教学效率

1、认真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活动质量。

为了提高备课活动的质量,各组的集体备课活动认真有序地进行,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效。每一次的集体备课都有中心发言人、有准备、有教材分析、有教法研究、有质量分析、有命题研究、有教学反思等,将集体的智慧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去,并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抓好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除了固定的备课时间外,各备课组不分时间与地点,有问题,随时随地讨论、研究知识点和考点,交流教学体会,不拘泥于形式,注重内容与实效性,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组内活动落实到实处。

2、以学校“周三听课日”为抓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每周三是我们学校的听课日,几年以来,我们组内教师始终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形成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的教研氛围。每学期,我们每位英语教师互听随堂课不少于三节,认真参与上课、听课、议课,努力做到三个一点:找出一个亮点,指出一个缺点,提出一个建议点。步步落实“备课——上课——述课——评课”四个环节,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3、以《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为载体,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每学期,我们用“层层推进,点面结合”的方法,开展实施课堂教学的改进活动。一方面,依据学校制定的改进目标全面推进,另一方面又根据组内实际情况制定教研组目标,同时结合自身教学不足制定个人改进目标。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对“评价性语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究,并落实于“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中,每一位教师抓住自身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特点,对评价语言的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丰富性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探究,将课堂教学经验积累起来,培养了自己在课题研究方面的能力,提升了自身的科研水平。在以课堂教学改进为主题的学校“课改沙龙”活动中,赵震英、陈虹、姚燕等老师代表英语组作了“我的英语课堂评价语言”之专题发言,在学校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4、以信息技术为辅助,努力活化课堂教学。

在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中,每位老师都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来提高课堂效益。一是充分利用“咿呀少儿英语”系统软件,大家一起探讨,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吸取系统软件中的精华,及时补充和修改,真正做到课件为课堂服务,为学生服务。二是针对教学实际,自制教学课件,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三是加强横向联系,做到资源共享。每逢外出学习观摩发现有好的教学课件,组内教师都能虚心求教,力求资源共享。

5、专家引领,指导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也遇到不少问题:如何评价一堂课?怎样恰如其分地制定教学目标?怎样保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避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等,面对这些困惑。我们有幸得到了英语专家车建琴老师亲临指导,她不仅参与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后更是手把手地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制定和把握教学目标、确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此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区英语学科带头人金维萍老师的指导,在教研组建设、课堂教学、听课评课等方面进行悉心的指导。

在这些专家的点拨下,我们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法不断更新。组内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中姚燕、赵震英、陈虹分获

一、二等奖;在和观澜小学结对教学活动中,姚燕老师上的3BM4U2 insects一课,得到了车建琴老师和教育署领导、兄弟学校老师的一致好评。

二、切实抓好教学质量监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实行三个层面质量监测制度:单元测,由备课组组织;月测,学校组织;期中期末测试,署、区里组织,采取单项、综合测试相结合,做到及时总结及时调整,以便于更稳、更好、更快提高我校教学质量。

2、依据课标,结合实际,科学规范命题。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为学生做好教材练习与考试试题的衔接,每一位教师对练习进行了整合,定期精选基础知识题、单项训练题、整合题,有选择地对学生加强训练,以巩固所学的内容。在此各备课组长把关,命题依据课标和教材目标,力求把准知识点、语言点、试题的难易度和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保证每次考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及时进行质量分析和反馈。

每次考试之后我们努力做到:①及时做好试卷反馈,认真做好质量分析,对于每次的考试都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考试的得与失, 详尽分析各题型的得、失分情况,了解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学生在掌握上的薄弱环节,从而找到提升的空间,达到整体进步的目的。②组内进行讨论,通过命题反馈检验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对试卷的进一步完善。

4、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注重学生整体提高 (1)、从低年级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我们农村地区的家长知识水平有限,部分家长对学生在家朗读英语重视度不够,我们教研组内教师充分重视课前两分钟的利用效率,每班有拔尖学生负责,在低年级中开展领读、点读、齐读的方式,使一些记忆力差、接受能力差的小朋友更有机会巩固所学词汇和句型;在中年级中,由课代表负责,对一些易忘词汇加以拼读,对基本句型进行互问互答;在高年级中,我们除了巩固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型外,还增加了一些课外阅读,以此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重视对每一位学困生的辅导,不让一位学生掉队 ■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认真记载学习轨迹

每学期初,我们每位英语教师必备一本学生学习记录册,对他们每天的学习点滴进行记录,如单词、句型、课文的背诵;默写、练习的完成情况;测试调研情况等等,严格做到“日日清、日日毕”。 ■结对帮困,营造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针对班中学困生,发挥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作用,采用“一加一”的方式,帮助、提醒、监督,督促学困生跟上全班同学的步伐。 ■利用课余时间,及时抓差补缺

组内每位老师时刻把抓差补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早上、中午、傍晚;教室里、办公室里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他们辛勤的身影,从不落下一位学生。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几年下来,我们的英语教学成绩日益提高,在屡次的区、署质量调研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得到了署领导和兄弟学校领导老师的大力肯定。在上学期的新区质量调研中,我校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四年级平均分89.3分;五年级平均分87.4分,在新区名列前茅。

三、积极培养青年教师的成长,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1、校际结对,促进发展。

结合与观澜小学的教学结对资源,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听课评课活动。一是开展了校级的互动活动,如上学期的两校结对推进交流会;二是开展了教研组间的交流活动,既有定时定点的互动,又有不定期的教学往来;三是开展了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走出去”,开阔教学视野。

学校推派周璟老师去观澜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沉入式”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感悟教材内涵。在我们两校结对教学活动中,周老师作了《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感悟》的专题发言,得到了在座专家、领导和老师们的好评,如今,周老师的教学水平日益提高。

另外,学校委派了姚燕老师赴加拿大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学习考察活动,带回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在校内开展了研讨活动,在校内引发了不小的震撼。

3、多平台,搭建自身发展舞台。

我校组织开展了“信息周”、“满意课”、“精彩故事五分钟”、“提升新理念教学评比”等系列教学研究活动,使更多组内教师有了展示、交流、切磋、研究的平台,加快了他们的成长。

江镇中心小学英语组

2007-2-7

第四篇:小学英语教研组长交流心得

小学英语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在六一儿童节期间小学英语教师们迎来了20xx年的最后一个英语教研。这次英语教研活动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刘艳静组长就这学期的工作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并简单陈述了一下下学期的英语工作安排,接下来是在英语教学中比较有特色的英语教师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成功经验,最后是老教师精彩的说课、上课、 评课。对我们刚工作的教师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这次英语教研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体会颇深。

一、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本来我认为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都有足够的能力去教好我们的小学英语课程。但是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这远远不够。人无完人,我们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加强。如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二、不断完善课堂教学。

应该说每一次英语教研活动,我们都会从中汲取很多好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很多英语老师在平日繁重的教学过程中,都在不断地的学习,琢磨,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虽然我们的课本不变,但是我们的英语教学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需要不断地改变、完善。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注重实效。在教学中我们都追求一个目标——让学生学会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不能只搞花样,而没有实效。

三、重视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

英语并不是只学单词、课文、句型、对话,不是知识的累加,而是一个综合体。学生学的每一单元内容都是有思想的,都是一些很好的教育材料,我们应该让学生接受到英语的情感教育。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

本次英语教研活动意义重大,既并交流了经验共同进步,又增进了教师们的感情,同时体现了英语这门学科的特色。借着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英语教学与英语国家文化、风俗等方面的融合的重要性。此次活动为我在今后教学中指明了方向。

心得二:

我校英语教研组组织了以“搞好常态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题的英语教研活动,这次活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课堂观摩,而是一次课堂后的反思,反思我们的教学常规,反思我们的教学理念,反思我们的教学基本功,教研组长作了精彩,细致的讲座,骨干教师进行了经验传授,给了教师们直接的资源共享,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因此听完后,我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以勉励自己。

一、着重把握课堂常规,注重实效。

我们都追求一个目标——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运用知识,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不能只搞花样活动,而没有实效。现在的英语课,老师们增大了语言的输入量,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了,给学生创造了许多的机会说英语。几年的英语教学的课改的实施,我们很多的英语教师也会用新颖的,独创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来教学新知识,但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还是出现低效的现象,教研组长从备课,上课,反思,作业,考查几方面着手作了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的常规给我们指明了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要求以及如何更准确把握课堂,在报告中明显提出备课中要非常的明确每节课的技能目标,课堂中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课后要进行积极的反思,作业要落实到位,要少而精,真正提高40分钟的效率,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从教研组长的讲座中让我感受到作为一节实效课,课堂的结尾部分学生的输出信息(学生会做什么,会说什么,会演什么)的多少完全在于课堂中每个环节是否落实到位。

二、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提高效率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教师基本功的训练不仅要教给学生的语言知识,教师自身的行为,有效的教具的创作绝对是吸引学生的有效手段之一。作为优秀的英语教师冯爱华老师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手法让在座的小学英语教师受益匪浅,她在教具讲解过程中边示范边讲解,每件作品都是冯老师智慧的结晶,如作品中教学各种图形,正好是冀教版book 7中的教学内容,这一魔幻般的教学方式,不仅节约了教师用语言解释的时间,也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了条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又增大知识密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减轻学生记忆理解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关于教具的制作我们还学到了不少的经验。如:教具的展示,在时间上要恰到好处,过早地暴露教具,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所以教具一般体积不要太大。教具的选择与运用要注意保持新颖性,因为新颖性能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以稳定和持续。还有教具要有趣味性,实用性,功能多样,一物多用。

三、投入丰富的情感,激发兴趣

在英语教学研讨中,至今认为英语教学费时费力、效果差的观点仍然普遍。很多的小学英语教师都有一个疑惑:我专心的投入为何我的课堂收益不大,武晓霞老师从学生的情感出发,告诉我们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接着武老师从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起,以自身情感投入, 赏识关爱学生,如何正确把握情感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三个带进”来优化教学氛围。

1、把激情带进课堂。总是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上好每一堂课,寓教于乐。不管个人、家里有多大难以处理的事,都不把个人的情绪带到课堂。2.把微笑带进课堂。在课堂上,我常常以自己的眼神、语调来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社会氛围。3.把欢乐带进课堂。常常用幽默风趣的话语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乐学中渐渐做到会学、善学。总之武老师是用平等的师生关系沟通情感教育,用细微的身教体现情感教育,用无私的爱心表露情感教学 ,在教学之外扩展情感教育来收获自己的教学成果的。 从本次教研中不难看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以下几点是必备的:

1、教师大方得体,要有感染力。

2、教师语言基本功要扎实,语音语调要纯正,口语要恰当流利。

3、教学设计上,要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让学生动脑子学英语等方面,设计出灵活,得当,有效的教学步骤。这证明我校小学英语教学走的路子是正确的,这次活动我想这样的收获一定会让我们一线教师信心倍增!

希望自己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心得三:

3月21至22日,我们各乡镇英语教师在实验小学举行了一次教研活动,听了四节课(有关英语对话和语音的课)。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地领略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4节课的风格各异,但每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真的让我感到不虚此行,以下是我本次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把握良机,调动学生积极性,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地讲解,把他们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问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便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不佳,恐怕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学习需要兴趣。就某种意义上讲,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正是趣味教学考虑的出发点。

二、充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用从网上下载的听说读写的英语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三、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禀赋。

在教学过程中,耐心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位教师良好行为的体现。教师的工作是解决学生不同程度上的问题,其中除了教学上的,还有心灵上的。育人的工作是辛苦的,对待形形色色的问题,不计其数的学生,都要用一颗热情的心耐心地去做。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学习英语的毅力和耐心都较差,听课时的心情也常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觉得学习无聊。

总之,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

心得四:

一学期以来,我们英语教研组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近日我反复咀嚼、品位其中的几次教研活动,真是受益匪浅,我们要学会反思,因为反思是提高课堂有效性以及自身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每个教师都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起来的,没有反思就不会有进步。我认为,我们的教研活动体现了三种价值:一是教研活动对于学生的价值,二是教研活动对于上课教师的价值,三是教研活动对于听课教师的价值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在这一方面做的不够好,总是习惯性的想着多领读几遍,唯恐学生不会读,因此,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各地老师不同的调动孩子的方式。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非常重要:

1、只要孩子积极回答了问题,应对其进行鼓励。OK, Very good, Wonderful, Well done, 这些表扬鼓励的话语在课堂上随处可见,并且多数老师对回答对问题的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奖励,这也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2、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怎样保持下去也很重要。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清楚明确,难易适中。只有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孩子会无从下手,太易又不用思考,这都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二、课题的引入与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是课程设计的重点。许多老师的教学思路设计的都很好。首先,上课前就让孩子们做热身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课程开始后,从单词的讲解,到听力练习,再到对话讨论,一环扣一环可以说衔接得非常自然,孩子们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孩子们很自然的完成了接触,理解,使用的一系列过程。

三、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这几节课中我发现教师们都有几个共同特点:

1、口语流利,发音准确。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孩子对课程的理解,才能保真孩子学到正确的知识,地道的语言;

2、善于利用多媒体,演唱,画画等各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孩子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

3、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的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

4、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作后盾,词汇丰富,课堂充实。

只有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才能锻炼自己,开阔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我们对自己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去思考,怎样让自己的语言更优美?怎样然孩子喜欢上课?怎样培养孩子的能力?相信通过自己不断努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进步。

第五篇:语文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宰,大部分时间里,学生或在紧张地记笔记,或在忙着找书上的知识点,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1、以学定教,因学而生

真正的生本教育,应该是“以本为本”、“以生为本”、“以情为本”,所以我们教师拿到一篇新课文,是否应该以学生的身份走进文本,感悟文本,从文本中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感情点、能力点、生长点,从而找准“切入点”,以学情定教情,因“需”而动(即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教学任务的需要删繁就简确定教学内容),应“势”而动(即根据文本内容、风格、语言特色及学生的喜爱程度审时度势确定教学内容),因学而生。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不管是参赛还是平时教学在备课时都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

2、以学为主,以教为导

一节充满活力的课,不是看教师的表现如何出色,而是看在课堂中,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和嘴巴是否都得到了恰到好处的运用,是否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是否让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每位教师都要想尽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入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用真诚、赞赏的语言,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如小组PK赛,评比蓝星、红星,评选优秀小组或个人,运用图片创设情境等。

3、 备课中正确定义“预设”,使“生成”事半功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并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更富有成效性。教师的备课应侧重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应该是为了预设的生成引导方向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真正让学生有的放矢。

教师备课时要甘于“忍痛割爱”。语文课追求简约之美。当一个教学环节、教学创意、教学课件,甚至是一段教学用语离开了教学目标的时候,它就是再美也要忍痛割爱。

备课中留有空白,让“预设”能正真的生成有效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一放一收,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能动性得以充分开发,课堂的生成效应逐一显露,弥补了以往的生成缺失。

4、多元解读文本,营造百家争鸣的“生成”氛围。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汇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心理活动过程。语文课堂的生成是一种资源的生成。资源的丰富和多样,是课堂生成的重要特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力开发和利用文本资源,通过语言的阅读,使得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每一个语言组合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文学语言的提示下,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去感知文本形象,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行文本形象的再生成,从而尽可能完整、清晰地完成文本的解读,品析文本形象。这也是一个文本的反映和实现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发更丰富的预设以收获更广博的生成。

5、在“生成”中拓展创新,力求“生成”精益求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学生的创造才能与生俱来,假如老师能在课堂现成的生成基点上为学生构筑一个平台,那他们的创造潜能就可以得到极大的发挥。

老师执教《背影》一课时,可提出“假如你是此时的朱自清,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的预设;《幽静悲剧》时,上课伊始时情境导入及拓展延伸版块“悲剧之思”相关图片的出示“这里曾经......而如今......”的预设;《阿里山纪行》时,“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之行的导游,你将怎样介绍今天的行程?参照文章中作者行踪,完善解说词”的预设;枣核》时,“请你试着给文章换一个标题,是换的好,还是原来的好?”的预设;《都市精灵》时故意留白的预设,让学生添上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提出了“我想知道郧县的精灵应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把有无动物作为衡量城市的标准?”“作者为什么能把动物写得那么可爱?”等问题。这些预设不仅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更生成了新的资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整体与细节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意整体美与细节美的结合。整体美,首先语文教师要整体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对教材教学目标进行整体把握。最后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语言文字的本质和灵魂是情感,就是美。纵观以往语文教学,忽视整体情感体验和美感,琐碎的问题特别多,分析零乱把一篇文章弄得支离破碎。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因此我们教师整体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简约,要有创意,要有亮点,要突出“一课一得”。如《蓝蓝的威尼斯》可设计为“激发读趣,感受美——想象美景,积累美——畅游胜地,实践美——质疑探究,思考美”;《背影》一课可以“背影”为线设计为“感知背影——品析背影——诵读背影——话写背影”;《幽静悲剧》一课可以“悲剧”为线设计为“明悲剧之事——品悲剧之惨——探悲剧之因——避悲剧之举”;《枣核》一课就围绕着“请你试着给文章换一个标题,是换的好,还是原来的好?”这个问题,从结构上、从内容上、从写作手法上、从情感上等几个方面深入研读文本。细节美,就是我们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艺术,包括教师的仪态,教师的激情,教师的语言,教师的基本功,师生的评价,环节与环节的过渡语,板书设计等等。

7、学会与会学的关系 叶圣陶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些什么,还要让学生会学些什么,更要让学生会用些什么。这次大赛中,只有部分教师重视了学法指导。如郭长霞老师教学生如何写导游词,周慧老师教学生如何赏析语言,潘丽老师朗读技巧的引领等。教师不能从“教”的角度看“学”,而要从“学”的角度看“学”,更要从“学”的角度看“教”。教师不能用教师的眼睛看教学过程,而要用学生的眼睛看教学过程,教师不能只当教者,更要善于当学者(学习者)。

8、感悟与朗读的关系 “好文自应琅琅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著名的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9、精讲与精练的关系

语文教学也要学习理科教学,重视当堂训练。训练的题目也要精编精选,紧扣课堂教学重点设计。

“教学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语文课堂是润泽生命的殿堂,语文的本色是简朴的。洗尽铅华,删繁就简,融听、说、读、写为一体,使语文课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弥漫着浓厚的语文气息,实现本色的回归。

我眼中的语文生本课堂

何谓 “生本课堂”?就是以生为本,为了学生发展的课堂,为了学生发展的语文课堂。正如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以生为本,是个时髦的话题,也是个永远不会落伍的话题,但真正的要在教学中、在课堂里落实以生为本,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针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浅谈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营造“以生为本”的课堂背景

许多成功的课例都十分注意新课学习前的课堂氛围和学生学习新知时的心理环境布设,这是生本课堂背景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若学生的学习情绪高、兴趣浓,则课堂上积极主动,踊跃表现,思维活跃,课堂效率高;反之,则表现为消极被动,懒于思考,启而不发,课堂效率低。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课堂背景这一环节的展示。

例如,优美的画面既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也是设计课堂背景的一种有效策略。上次我在执教《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时,在上课前先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欣赏鼎湖山的优美的图片,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鼎湖山听泉来,把他们带进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世界。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下,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对她们接下来的上课有一定的帮助。当然,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导入方式,比如上课刚开始,师生之间的谈话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乐于和教师交流,也能对整堂课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上新课前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谜语让学生竞猜,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又能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有些感情色彩较浓的课文可用相配的音乐激起学生的情感;情节有趣的课文可以通过讲故事来激起学生的兴趣等等。

总之,课堂背景设计只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造“以生为本”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施“生本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完全放下包袱,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自由发挥,自由创造,否则的话,如果教师只是在形式上放开,而在实际操作时,总是担心学生这没学到,那没学好,非要让学生按照自己思维框架去学习,那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压制学生的学习天性,大大削弱学生的创新能力。

反思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堂,讲台下的学生们大多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很多时候,在新课一开始,会很形式地对学生发问“你们想了解什么或者你的脑海中有什么疑问”等类似问题,这看起来似乎是以学生为本,鼓励他们敢想,看起来似乎是个好的开头。但是,纵观整个语文课堂,学生并没有围绕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来共同探讨问题,相反,是老师一直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如此被动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一味思考老师的发问,而自己不敢说自己所想的,更不敢做自己想做的。

生本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要敢想、敢说、敢做、敢爱、敢恨,敢于质疑教材、质疑教师,敢于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与碰撞,强调对问题的多角度的理解,善于对同一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着力点应是学生主动地学习,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效性,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希望在“生本课堂”的带动下,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日趋成熟!

语文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

——语文课堂上的激活艺术

随着年级的升高,年纪的增大,我发现我班的学生上课的气氛越来越沉闷,发言的同学总只有那么几个,寥寥无几。不管你老师如何地上窜下跳,声嘶力竭,好多学生像老僧入定,稳稳坐着,目光呆滞,面无表情,好像你老师讲课与他好无关系。做为一位语文老师,就像一位琴师,有了好的技艺,需要找到知音,可是不管你在上课如何启发,总找不到几个响应你的学生,这种课上起来真是令人丧气,越来越没劲,真是无奈呀。

我分析了一下,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大了,爱面子了。小时候不懂,说话大声,说错了也不难为情,可现在却怕说错被其他同学笑话,所以有部分害羞的学生知道了答案也不举手,宁愿藏私,只坐在那儿听别人讲。

2.有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课堂上师生讨论的问题他一下反映不过来,不会组织语句,所以答不上来。另外,有的学生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他从来只是听众,而不是参与者,我反复强调要抓住发言的机会锻炼自己的口才,但他们却任由机会白白流失,不懂得珍惜。

3.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学习的能力、学习时的注意力以及学习的基础差别很大,而我们老是用一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对你的讲课失去了好奇心,没有了新鲜感,所以一部分学生恹恹欲睡,或思想开了小差,上课似听非听,更别说是发言了。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才能调动学生上课的兴趣,吸引他们的眼球,激活课堂的氛围呢?我从教学实践出发,又参考了些教育理论,并从听课中得到的启示,总结了以下几条,以此来指导我今后的课堂教学。

1.重视课堂起始的导语。

一个好的导语能把学生带入一种心向往之的教学境界。导语要求新、求活,但不能故弄玄虚。导语的设计需要教师的机智,有时需呈现场发挥,随机应变。用自己的学生和借班上课导语是不能一样的,借班上课导语之前要增加一些“见面礼”。常见一些特级教师只用两三句风趣幽默的“见面礼”,就能迅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像油锅里滴上几滴水一样地把课堂激活。 2.要用巧妙的方式提问 。

问题是课堂的灵魂。问题设计得好,加上课堂上老师运用得当,一堂课就能被充分激活。问题的设计需要老师精心的准备,设计出一些能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问题,设计出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问题是一把金钥匙,它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与求知之门;它又是一座桥梁,架设在一个个充满知识迷津的渡口。你不见,一堂好课常常是由几个巧妙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点”活。

3.仔细倾听,善用鼓励。

鼓励是一门艺术,研究课堂教学就必须研究它。鼓励有许多种,有的教师侧重语言鼓励,有的教师侧重表情鼓励,也有的教师侧重动作鼓励(如点头、手势及掌声等)。不管哪种鼓励,只要被学生接受,配合默契后,都能收到较好的范果。经常使用鼓励的教师,课堂上像有一股春风,师生配合自然,交流默契,经常充满会意的微笑,学生思维积极,发言大胆踊跃,这样的课使人百听不厌。

4.说话风趣,添加幽默。

幽默是一种最高级的智慧,也是一种艺术。老师讲课不能老是板着面孔讲,在课堂显得沉闷的时候,说句歇后语,插个笑话,猜个谜语,用来调节气氛不是挺好吗?当然,课堂上的幽默一定要健康、高雅。如果备课时有所设计使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其效果会更好。如一位老师在介绍茅盾的生平时,顺便插入了茅盾先生背诵《红楼梦》的小故事,效果甚佳。

5.课堂竞赛,激发兴趣。 课堂上引入了竞争机制,那课堂气氛可想而知。竞赛可以分为两组型和多组型。两组型就是把学生一分为二,答问时可以一组一个轮流答,也可以出题后抢答。抢答更容易激活课堂,但组织不严密容易造成混乱,需要老师精心组织,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语文教研组学习材料

——当前语文教学中值得反思的三种现象

现象一:“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话音刚落,教室内人声鼎沸,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学生读得摇头晃脑、面红耳赤,场面煞是热闹,教师颇为满意。这话日渐成为一种时尚。

反思:

(一)难道学生个个都喜欢高声朗读?仔细想想,答案非常明显。学生之所以都选择高声朗读作为“喜欢”的方式,不排除以下两方面原因。

1、受从众心理趋使。部分同学的放声朗读使其他同学身不由己,为给老师传达“我读得很投入”这一信息,就不惜扯着嗓门,摇头晃脑。在这热热闹闹的场面中,学生的浮夸心理日益膨胀,个性日渐磨灭,其阅读能力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2、学生无其它方式可选。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放声朗读历来都是“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的代言。这样,由字码破解成音码,再由音码翻译为意码,成了学生固定的阅读思维程序。他们从未学过默读,更不知浏览是什么,以至于有学生在考试时还要出声读卷。对他们而言,没有丝毫选择的余地!试想,这样的学生如何上网浏览,如何看书阅报,如何适应未来学习、生活的需要?

(二)难道一定要“用喜欢的方式读”吗?笔者认为,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这种说法也未必恰当。因为默读、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种高心智活动往往会让学生在自主选择时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即放声朗读,那么,其默读、浏览能力就会日渐萎缩。

结论: 这是浅表性的“选择性学习”,不排除“放任自流”之嫌。

启示:

(一)要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可选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高年级,学习浏览。作为一线教师,应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并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少一点哗众取宠,多一分生本思想,真正从学生出发,立足于学生发展,让学生学会潜心地默读,学会快速地浏览,让学生拥有选择的余地。

(二)要引导学生灵活选用方法——让学生会选择。如果学生已掌握各种阅读方式,那么教师就应通过引导,让他们学会针对不同内容、不同需要、不同情境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让他们知道诗词散文尤宜诵读,说明文较宜默读;初知大意需浏览,表情达意可放声朗读;在需保持安静的环境中不宜出声朗读(如其他人还在凝神思考)„„因此,笔者认为将“用你喜欢的方式”改为“用你认为最适合的方式”,可能更为妥当。

现象二:对一些文句优美描写精彩的片断,教师对其中的重点词句视而不见,让学生笼统读过几遍就一了百了。

反思:

(一)不加咀嚼的朗读真能让学生感悟、理解、内化吗?我们是否把朗读的功能过于夸大了?不启动思维,不用心体悟,在囫囵吞枣的朗读中,精彩的词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在嘴边溜过,在他们大脑的皮层上未留丝毫痕迹,不待下课,这一切恐怕早化为过眼烟云。如此这般,不加咀嚼,怎能消化?谈何积淀?学生的语文素质又从何提高?

(二)语文的模糊性排斥品词析句吗?“适度模糊”是在当前语文教学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不排斥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反之,它还凭借一定的品析理解能力为支撑。就像行书之与楷书,没有端端正正、一笔一画,哪来行云流水?何况,经常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后,要再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正切切,恐怕不那么容易。要不怎会有学生怎么也想不通 “荒芜”与“荒无人烟”中的两个“wú”会不同,怎么也不理解“迫不及待”的“及”会不同于“急迫”的“急”。 结论: 这不是“模糊性理解”,而是隔靴搔痒。

启示:

(一)语文教学需要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尤其是对一些成语,需启动分析思维、聚合思维,并在联系上下文的过程中进行理解。需要强调的是,这理解决非斧砍刀劈式的肢解,更非喧宾夺主式的灌输,而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心灵与文本的交融。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理应成为阅读的基本功。

(二)将品词析句与朗读相结合。游离于品词析句之外的朗读,犹如丧失灵魂的躯壳。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方显其完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在解析后借助朗读进行表达。对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可直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诠释、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有品有读,语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积淀,学生才能学会阅读,才能进行大阅读,他们心灵中的文学园地才有可能生机盎然,硕果累累。

现象三:在朗读比赛中,有一方明明不如对方,其他学生的评判也十分明了。但是,教师在总结性评判时总会说:“平分秋色”。

反思:

(一)指出不足,就一定伤他自尊吗?不!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灵并非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即便部分学生如此,那么,这般“呵护”,也只会使其心灵更娇更脆。试想,这样的学生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如何接受生活的考验?再说,虚假的评判反馈给学生的是错误的信息,这种欺骗对该学生而言也构成了伤害。

(二)在保护一方的同时是否又伤害了另一方呢?那位明显胜出一筹的同学可能感受到的是你的“偏心”,其他学生领教到的亦或是你的“黑白不分”。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师还可敬吗?以后的教育还有说服力吗?

结论:这是狭隘的“尊重”,可能换来的是无尽的“伤害”。

启示:

(一)评判客观公正,才具说服力。“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行得正,说得真,学生才会敬重你,学习你,才能在你的言传身教中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唯此,教育才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光明。

(二)教师应善于指出学生不足。的确,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时,很可能会伤及弱的一方。但是,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真诚的目光,鼓励的话语,亲切的拍抚传达你对他的信任、期待、热爱。学生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爱,更得到了向上的力量。

反思这些现象,笔者思绪万千。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的教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教育理念,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也好,不加消化机械运用也好,都不是应有的态度。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这才是每一位新世纪人类灵魂工程师应有的素质。

上一篇:有余数的除法测试题下一篇:医院护士的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