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造园艺术论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2024-05-31

中外造园艺术论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精选6篇)

篇1:中外造园艺术论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中国园林艺术课程论文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0801404-1姓

舒洪波

指导老师

周小梅

所在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摘 要:中国美学中有一种西方美学未涉及的“意境”之说,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它首先是从诗与画的创作而来的。中国古典园林深受山水诗、画影响,构图布局讲究诗情画意。造园不仅要有优美秀丽的自然山水风景构图,更要像吟诗作画一样,讲求有隽永的深刻立意,使诗、画、园三位一体融于一炉。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是集建筑、山水、园艺、绘画、诗文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体,它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再现自然的景色,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1]。中国园林作为人类接触自然的场所,力求与自然和谐共生,师法自然,体现着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指导思想可以用“巧于因借,精在体宜”[2]来概括,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崇尚自然的同时,中国古典园林的独到之处,就是结合中国文化,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炉,创造出令人神往的美的意境。意境之说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从哲学——文学——绘画——园林的过程。可以说意境这一美学概念贯穿了唐以后的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成为中国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理论概念。一切艺术作品,包括园林艺术在内,都应当以有无意境或意境的深邃程度来确定其格调的高低,并以它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最高层次的艺术标准[3]。

何谓意境?历来众说纷纭。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经,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4]这是说凭着人的智能,可以悟出佛家最高的境界。这里所谓境界,即后来所说意境。所谓意境,是由审美对象的表象在审美主体的心中所唤起的一种广阔自由的想象、情感、理性等心理因素的综合。意境是意与境、情与景、神与物互渗互融所构成的艺术整体。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变现无形,以物质变现精神,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变现虚境,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的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真实实景与他所暗示的、象征的虚境荣为一体。意境被奉为评价园林审美的主要标志[5]。

一切蕴含着“意”的物象或表象,都可称为“意向”(意象是意与象的统一。具有审美品格的意象,称为“审美意向”。其依照“象”的不同状态,可分为“艺术形象”和“内心图”[3])。形象与情趣的契合,是情与景的统一,景生情,情生景;情中景,景中情;虚实相生,弦外之音,味外之旨。意境的意蕴是深层的,它不停留于个别审美意象的局部、浅显、感性的层面,具有深邃的艺术底蕴;意境的意蕴是大容量的,突破有限进入无限,触发观赏者活跃的浮想联翩。“境无情不发,情无境不生”,意境要靠“悟”才能获取。中国人认为:从感情到语言符号再至体悟,对事物最微妙处的把握只能是超符号的心的体悟。这或许可以称为中国人对美的一种“潜美学”认识。意境的意蕴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就会引发具有高度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具有极为开阔、深远的领悟性。中国园林之意境

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中国园林美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就是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园林造就的是一种意境,一种生命要体现自己勃勃生机的意境,它使人赏心悦目并与自然相通,使自然升华为富有诗意的境界。在艺术家的苦心经营下,造园成为一种有品位、有格调的园林意境的艺术创造。

2.1 与天对话——意境之起源

中国自古就有崇尚自然、喜爱自然的传统。作为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加上宜农的自然环境,使得祖先对自然的崇拜带有浓厚的感恩色彩。这种对农业感恩性的泛自然崇拜,经过漫长的历史而积淀为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在哲学上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古人对大自然怀有的强烈感情,反映着中国迎合大自然的传统生存方式和精神境界:注重天地万物间的相互关系对人的显示作用,以及他们各自表现出的自然属性对人类精神的启示,崇敬天就是崇敬大自然和它对生命的滋养;获取天地生机来追求自身的繁茂,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万物生命同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生生不已[6]。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一种天地与人融为一体的美。“师法自然”的原则既体现在直接面对大自然的创造性生活劳动中,也体现在人们对社会关系的把握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中。中国园林作为一种同大自然关联的人为生活和游赏环境,是一种人工山水写意化的自然再现。园林环境注重天阳概念下的自然属性,以自由的方式造就建筑与山水花木动态交融的景观环境,体现生命勃发的自然之乐和人类之乐的多种含义,构成使人类精神合于自然的意境。与天对话,在自然秩序之外对自然生机的赞美和在社会礼教之外对乐的精神追求,构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深层含义和特有的园林文化传承基因。

2.2 自然山水意象——意境之体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园林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成为东方园林的代表,在园林艺术上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在园林意境中,山水意象是园林意境的强因子。园林意境的景观构成通常都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体。无论是在自然美、山水诗、山水画的欣赏中,还是在园林的审美中,山水意象都具有突出的意境内蕴。“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7],从大自然的生机天趣中,获得高雅的美的享受,具有很突出的情感性内涵。透过有限的景观表象,去感受意象内蕴的无限的“道”,从中领悟宇宙、历史、人生的哲理。山水意象的这种情感性的浓郁化和哲理性的深邃化,大大增强了它生成意境的潜能。而对意境的追求也使得自然审美意识达到直接从自然景物的观赏中获得“心怡神畅”的审美享受的高级阶段,这是对自然美自身审美价值的真正发现。

与西方造园的“人化自然”的美学思想不同,中国造园的美学观念是自然的人格化。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注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将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强调因物喻志,托物寄兴,感物兴怀的比兴传统。

庄子美学强调“天和”。老庄学说注重个体人格独立,追求“忘物我、同天

一、超利害、无思虑”的境界,远远超越了儒家审美所强调的同形同构的对应关系,升华到物我两忘、主客同体的高度,从人与天地万物的统一中求得超越的精神自由境界[8]。庄子提出的“天地有大美”,充分肯定和极力赞颂大自然的壮美,把自然美的欣赏提升到至乐、天乐的审美境界。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是两千年来士这个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道德规范、生活追求和审美趣味的结晶”。“师法自然”不单是在园林的形式上模仿自然的景观,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自然的生活。田园式的自然生活成为避世人士追求的隐逸生活方式。这种田园生活中的山水意象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和心理调节价值,经过岁月的积淀,渐渐地转化:从原先特定的,与避世归隐相联系的独特价值,转化为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趣味,高洁的潇洒心态的普遍性价值,使得园林的山水意象高雅化了。欣赏山水花木成了归隐生活的心理调节过程;逸居乐道,寄情山水成了傲王侯,轻功名,超越政治权势的高尚道德表现;林泉之乐,竹石之好成了情趣盎然的高雅的美的享受。“士”在审视大自然中领悟自然之道,以达到超越社会制约、返朴归真的自由完美人生[9]。

在园林艺术中再现虚幻的仙境,并非仅是指某种确定的景观形貌的追求,而是在满足人们对捕捉和陶醉幻梦的心理要求。模拟幻觉中的仙境,求得耳目间的愉悦,注重意境本身的高妙,并以此展示园主神仙般的飘逸风度及身在俗中、心在俗外的构思。琼楼玉宇、灵池瑶台,它虽然缘于自然对象的摹写,但也无疑渗透了古人对人生世俗图景的种种构想,或虚妄、或清幽、或俗艳,从客观上起到深化造园手法的作用,大大丰富了景观的内涵及外在表现力。

2.3 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意境之追求

中国园林的意境是同中国文化和艺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有人称中国园林为“文人园”, 是一门饶有书卷气的艺术。中国传统文人造园,重视神似与韵味,将其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与山水画、田园诗相生相长,展现一种朦胧、含蓄的美。造园艺术已远远超越赏心悦目的层次,极力追求诗情画意一般的艺术境界[10]。

意境首先就是中国古典诗画的美学范畴。诗画的指引既为园林的意境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内蕴,又便于人们更深刻地领悟园林的意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园林内的匾额、楹联、诗文、碑刻不仅是一种能烘托园景主体,形成古朴、典雅气氛的装饰;同时又作为一种文学运用于意境鉴赏指引,记述典故、命名点题、抒情喻志,对园林景象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坐轩”, 留园“长留天地间”,怡园“可自怡斋”, 既传达出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又吐露出作者的心声和造园的匠意。黑格尔认为建筑艺术是物质性最强的艺术,诗(文学)是精神性最强的艺术。因此,建筑与文学的结合,实质上意味着在物质性最强的建筑艺术中,掺和了精神性最强的艺术要素。从“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意境中升华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人生观。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从有限到无限,再由无限而归之于有限, 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2.4 园林欣赏中的意境美——意境之品悟

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美与诗画的意境美相关,主要是指情景交融产生的审美感受,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经验[11]。景有尽而意无穷。优秀的园林风景洵美,有文化,有历史,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需要游赏者本身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生活体验,去细细品味和理解其中的无穷意境。从这一点上说,园林意境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创造的。

作为造园者,文人士大夫将自己的苦乐悲欢种种情感、志向、意趣投射在造园景物的塑造中,潜埋在景观的间架中,在创作时他得到了自我实现的满足,在观赏时他又重温了这种满足所带来的愉悦。作为游赏者,由于园林艺术特有的含蓄性、可塑性和对情感的宽容度,在其品鉴过程中,时常把自己的情感投射于景物之中, 触景生情, 体悟出独有的审美境界。因此,园林欣赏既是一种观赏、领略园林美景的艺术活动,又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从接受美学的理论上说,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过程就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园林创作凭借联想和想像,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进行创造型的审美活动,欣赏者则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 凭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文字信号,在观、品、悟中丰富园林景象,参与园林景象的再创造和园林意境的开拓[12]。结语

彭一刚先生在谈及中西园林的不同美学思想时指出,由于对自然美所持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的追求上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然也注重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造园意在悦目,而中国造园意在赏心[13]。

好的意境要通过意匠去表现,意匠的形成贯穿园林意境创造的整个过程,也是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它要求创作者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无比热爱,需要创作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加以体会和理解[14]。陈从周先生说:“若园林无水,无云,无影,无声,无朝晖,无夕阳,则无以言天趣,虚者实所倚也。”中国园林最根本、最核心的是意境美,造园格调是最终追求。理解分析园林意境的历史、创作手法、表达方式等,不仅是对园林景观创造者创作思路的梳理,也是提高景观观赏者欣赏水平的手段,对中国园林的发展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 侯则红,陈展川.解读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N].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0-07(4).[2](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5.[3] 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276-277.[4]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11.[5] 刘海燕.中外造园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7.[6] 王蔚,史箴.与天对话——略析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基因[J].新建筑, 1997,(2).46.[7] 刘勰.文心雕龙[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8] 李泽厚.庄子美学札记[A].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C]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6.[9] 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135.[10] 夏昌世.园林述要[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15.[11] 丁 静.论中国园林建筑中的意境美[J].青年文学家, 2011,(7).[12] 周武忠.城市园林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2.[13] 彭一刚.感悟与探寻[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4.[14] 韩雪.浅谈中国园林的意境美[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N], 2011-05-07(20).

篇2:中外造园艺术论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中国体系:典雅且精致

中国古代造园活动最早始见于3000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囿、圃、苑、园这样一些延用至今的园林用词,但是,稍微分析一下,便能看出,这些字的甲骨文含义,与现代又有所区别。

商朝末年,帝王和奴隶主开始圈地蓄养禽兽,种植刍秣,纯粹成为供他们狩猎游乐享用的地方,这样的场所称作“囿”。一般都是利用自然的山峦谷地围筑而成,范围很大。天子的囿方圆百里,诸侯的囿方圆40里。

公元前11世纪,周灭殷,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奴隶制王国。与此同时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营建城邑和皇家囿苑活动。周文王在今西安以西曾修建过规模甚大的“灵囿”,方圆70里。学术界认为,囿是中国园林最初的形式,到了秦汉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囿的生产功能逐步消退,观赏游乐功能成为主要目的。

秦汉时期,专为帝王游乐的场所又有了“苑”的名称。古代的苑、囿二字本意是相通的,均指蓄养禽兽、供打猎的场所而言。从秦开始,直到最后一个王朝清代,仍将皇家园林称作“国朝苑囿”,

历史上,一般都将苑囿归入皇家园林,而把“”归入文人士大夫和官僚富商的私家园林。

篇3:中外造园艺术论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因其悠久的历史与高深的审美境界, 成为东方文化一个特点突出的组成部分, 它有别于世界其他园林, 表现出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1.1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构成要素与造园技法

1.1.1 构成要素。

(1) 山石:堆山叠石在传统造园艺术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 对于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且师法于自然, 作为主题点缀空间、分隔空间和遮挡视线具有重要作用。 (2) 水体:园林用水, 从布局上看可分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从情态上看则有静有动。集中而静的水面能使人感到开朗宁静, 而分散而动的水因其来去无源而产生隐约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 (3) 花木植物:园林中的树有点种与丛植两种种植形式。对于烘托陪衬建筑物、点缀庭园空间起到重要作用。 (4) 建筑:园林建筑包括亭、台、楼、阁、舫、榭、桥、轩、斋、馆、殿、堂等木、竹、土、石结构的构筑物。它们形体厚重、色彩明快一般布局采用中心或轴线对称形式。

1.1.2 造园技法。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把追求自然曲折作为其基本特征之一, 几乎贯穿于造园手法的一切方面。而造园艺术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 在宏观上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具体手法有主景与配景、层次与景深、借景与屏景、对景与抑景、分景与隔景、夹景与框景、透景与漏景、点景与题景、朦胧与烟景、四时造景等, 经历众多造园家与文人墨客的浓缩和提炼使造园技法呈现出理论化、系统化的多种多样姿态。

2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中的环境心理学

2.1 造园艺术环境的外在表现手法

“人化自然, 胜似自然”是造园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以道路或水体为纽带, 以山石、水体或高台建筑为核心, 以水体、花木植物为点缀的山、水、建筑、植物立体时空组合关系的格局, 不仅大大丰富了造园艺术手段, 促进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观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等组合关系的出现和发展, 为造园艺术环境最终采取一种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致的组合方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这些外在的富于多重人文情怀的表现手法包括: (1) 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观 (2) 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 (3) 巧于因借的视域扩展 (4) 小中见大的视觉效果 (5) 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

2.2 造园艺术环境的内在心理感受

(1) 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在自然上, 通过把大自然中的山、水、植物和居住的建筑艺术结合营造, 从生理上创造出一个适合人宜居的环境, 例如山、水和植物可以调节小环境气候等因素,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一片天地是天地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和总结。 (2) 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在造园方面东方人善于利用千回百转的阡陌交通编织着造园者与园主朴质贵清的情愫与独到自然的艺术情操。 (3) 安逸自在的天伦之乐:在家庭、亲人上, 它能带给自己安全感, 回到它的怀抱, 任何烦恼都可以抛在脑后, 自由自在安心停留。为了这份安心, 甚至在一些细微的造园手法上园主都参与施展自己的创意, 以寻求一处家人团聚的欢乐净土。 (4) 不虚此行的精神诉求:在世人交往之间, 通达来客共同促进关系的一处异于别景的圣地, 即陶冶情操又保持关系的多重收获, 使来客不虚此行, 表现出创造者在世事炎凉和社会纷扰中与人分享并寻找一份淡泊自由。 (5) 高山流水的闲云野鹤:在知己与共同志向的人之间, 营造一处与高山流水般的知己共同琴棋书画, 追求和探讨无拘无束、来去自如、脱离世事的世外桃源, 在内心上闲散安逸不愿受尘事羁绊, 表达出逍遥虚静的内心独白。 (6) 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在对待人生观上, 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是东方人文人生观的一种终极体现, 把人与天的和谐共融用造园艺术的外在审美表达出来, 以无为顺应的人生哲理营造出浪漫飘逸的意境。

3“曲径通幽”的造园艺术蕴含的环境心理因素

3.1“曲径通幽”与环境心理分析

“曲径通幽”式的布局手法所营造的自然环境, 调节了小环境范围内的温度、风向、气候等, 水体影响了气温与湿度, 植物降低了噪声和空气的污染;在社会环境方面提供了安逸自在的个人空间, 在家庭与朋友人际关系上提供舒适宜人的室外桃园, 对社会风气、社会文化的提升作出重要贡献。

“曲径通幽”适应和创造了一种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环境, 让幽深的意境半含半露, 或是把美好的意境隐藏在一个或一组景色的背后, 让游者自己去观赏、联想, 去领会其深度。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境界还包含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情感归宿的执著追求。

摘要: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和环境心理学的作用,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入手, 阐述了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存在的环境心理学对人的影响和思想的体现。通过“曲径通幽”式外在的造园艺术表现手法, 表达了内在的东方自然人文情怀。探讨了“曲径通幽”是人们通过造园艺术获得通往心中优美风景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环境心理学,曲径通幽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篇4:浅析岭南古典园林造园艺术

关键词:江南园林;岭南园林;造园艺术

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两大璀璨明珠,因为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造园师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江南和岭南两大地方风格的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具有各自坚实的文化传统。现有岭南艺术风格研究,多从一个时期或是通过案例进行分析比较。

本文通过研究岭南园林的发展历程。以历史的角度审视和把握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各时期的艺术实践状态。从而建立对江南与岭南园林的整体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和研究岭南园林风格形成的原因,从而发现岭南园林造园特征。

1.岭南园林发展历程

1.1岭南传统园林发展历程

1.1.1生长期

秦汉时期,岭南园林处于萌芽、产生、发展的阶段。首先出现的是皇家园林,最早的实例是赵佗所建的南越国宫署御苑遗址。此宫苑效仿秦皇宫室苑囿。于广州越秀山下建王宫。并依山而筑赵王台和朝汉台。赵佗是北方人,带来中原文化,便有了宫殿里修筑高台的做法。

三国时,岭南私园开始产生,如建立在虞翻的虞苑。而后。虞翻后人施其宅为寺,是为制止寺,开岭南寺庙园林之先河。顾微《广州记》所记载的菖蒲涧为一处林泉胜景,被视为岭南城市公共园林的起源。

1.1.2发展期

唐代,佛教经海上丝绸之路传人岭南。促进了寺庙园林的发展。这些寺庙多建在风光优美的名山中。以南华寺为代表。公共园林此时处于开发时期,广州西关一带的荔园、连州的海阳湖、潮州西湖曾极一时之盛。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王刘龚投以钱财物力,“仿唐上京之制。置左右街使”,形成广州城的初步分区及城市中轴线,又兴建园林宫馆,于城南今九曜坊处建南宫。南汉宫苑规模极盛。有“三成之地,半为离宫苑圃”。西部城区水域成网。风景优美,出现了富豪营造的私家园林。南汉宫城禁苑以仙湖药州最为著名。药洲上置赏石九尊,世称“九曜石”。南汉王朝园林是岭南史上皇家园林的第二个高峰,以此为序开始大兴建设宫殿、寺庙和私家园林。促进了后世岭南公共园林的发展。

1.1.3兴盛期

宋以后,人们开始追求居住环境的舒适和情趣。私家园林逐渐发展,城市园林、寺庙园林、书院园林和衙署园林等公共园林也稳速发展。城市园林的形成主要源于当时地方官员在兴建水利工程时。为充分利用土地、空间等。在周遭种植经济作物、灌田养鱼、筑堤建亭而形成了供大众游憩的公共空间。因士大夫与佛寺关系密切。这一时期的寺庙园林多为地方官员所造。

1.1.4成熟期

明清时期园林发展完全成熟。出现了一批为人称道的私家庭园。其功能主要体现为社会交际。以岭南四大园林以及行商园林为代表。此时,城市居民区内建置了不少寺观园林,由于置于商业闹市中,园内形成一种世俗美感和生活气氛,为岭南人所好。书院园林也随着私人讲学之风盛行及岭南理学的发展而兴盛起来。也有不少书院是在寺观的基础上建造的。各类公共园林的形式和风格也已发展成熟。

1.2江南与岭南发展历程对照(表1)

首先从起源上看。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岭南园林最早出现的是“南越宫苑”的越王台、朝汉台、长乐台和白鹿台,《述异记》嘲中则载有江南园林的姑苏台。台是园林的最初形式;当时,越王台和姑苏台已成为以游赏功能为主的园林。分别是两派的游乐园源头。两者发端的园林类型都是皇家园林。园林中均以高台为标志性建筑。

其次从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的发展轨迹来看,两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出现的园林类型均有相似。主要表现在从实用功能、游憩观赏再到公共休闲的变化上。中国园林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进入农业时代后,人类生活不再仅仅满足于“吃”。开始出现了宫苑一体的皇家园林,以适应帝皇为首的少数贵族富人阶层的观赏游乐需求;后来,以隐士为代表的庶民阶级。醉心于乡野郊园。宅园一起。休戚与共。并出现公共园林。由此可见,无论是江南园林还是岭南园林。造园活动共同经历了几个历史时期:生成、发展、兴盛、高峰,历程大致相似。

2.因流探寻

岭南与江南同属南方地区,为何园林风格会不同?本文试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思想、造园师及园主人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其中的原因。

2.1自然条件

《广东新语》卷三《山语》中王伯厚日:大抵五岭不一,五岭之外,其高而横绝南北者,皆五岭,不可得而名也。五岭这个天然屏障自古就将两个地域分割开。因此出现艺术风格差异。岭南地区有丘陵山地,也有零星的沿海平原、台地,自然风光优美,如岩溶洞穴、海天一色的港湾。岭南园林能在自然风光之处构建公共园林,形成地域特征显著的自然山水园。江南地区则以平原为主。园林多建于城市中。通过人工模拟塑造出自然山水园。

江南地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湿润,四季分明。使得该地区植物品种繁多,乔灌木季相明显,如《扬州画舫录》中描述的“珊瑚林”。景色四季各异。岭南属于热带、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地区,高温多雨,炎热潮湿。地区跨度较大使得植物资源丰富,为岭南打造热带风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杏林庄的“蕉林夜月”,园中遍植芭蕉。

江南地区盛产各类石材,尤其黄石和太湖石,被普遍运用在园林造景中。岭南地区则以英石、蜡石最为常用,是岭南盛产的绝佳造景石材。

2.2社会经济

东晋时期。因江南地区相对平静,北人纷纷南下建立理想家园。唐时文人通过科举考试掌握政权,纷纷集中于城市。宋室南渡。经济文化中心亦随之南迁。元时民族矛盾突出。到了明代,南京为“留都”,江南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和文化学术重地。江南园林的兴盛,除了财力雄厚。还因其社会经济背景下所产生的文化氛围及汇集的文人雅士。

nlc202309091606

自南越国以来,岭南就开始了海上贸易。汉平南越后。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时。广州成为我国唯一的贸易港口。历史久远的海上贸易使岭南对外交往频繁,同时促成了岭南商贸经济的经济模式,宋代以来,商品经济不断地发展。

2.3文化思想

江南文化思想对其传统园林艺术影响至深。东晋南朝时期,本土的道家与外来的佛家融合普遍渗透到文人士大夫中间。影响其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隐逸之风悄然而起。唐宋时期,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官僚名士在闹市中开辟出一片安心自在的天地,达到进退自如、宁静自在的境界。元代,以道家出世思想为主,许多被贬、退隐或仕途不得意的官吏追求淡泊惬意的生活。便寄情花草树木、山水片石中。自始自终,隐逸思想影响着江南园林艺术,如造园立意、空间营造、造园手法。

从岭南文化思想的发展史上看。岭南园林既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也有重商、经世致用、西方文化思想的体现。早在先秦便受中原儒学思想的影响。在园林及建筑上表现出“文”饰艺术,至明清,园林建筑装饰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道家老子的自然无为的观点及老庄的自然美学则表现在环境选址上,其园林多选在景色优美的地方。结合自然环境就势而建,充分发挥原有的地理环境优势。

明代的丘溶倡导“经世致用”,引起岭南文化思想的变革。从而导致了岭南美学观念的变革。清代绘画艺术的实用主义为岭南经世致用的思想奠定了基础。从而使岭南园林世俗功用的审美观念愈加强烈。岭南自古以来就形成重商文化,海上丝绸之路这种商贸经济模式使岭南园林的营造更注重其实用性、娱乐交际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的输入,使岭南从被动接受到利用其优势。寻求在传统世俗观念的基础上融入西方思想,做到中体西用。这种审美观念对近代岭南园林的外观造型、造园布局手法和材料运用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4造园师及园主人

东晋以来,文人、士大夫隐逸江湖,创造了大量园林山水诗文及山水画,如陶渊明《桃花源记》、谢灵运《山居赋》等所描绘的豁达、淡雅的自然田庄风光。唐代,诗人、画家开始直接主持造园。运用诗情画意规划园林。五代时,山水画逐渐兴盛。画家们开创了各自的画论和画法。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宋时受山水画体系的影响。“文人写意山水园”成为主流。元代。江南士大夫不屑于参与政事而寄情山水。故而积极加入构造具有诗画意境的自然山水园林的行列。明代。众多载于诗文的园林与绘画的关系密切,如唐寅的江南春图。当时。丰富的造园实践培育了一批造园家。计成、周秉忠为其中的佼佼者。计成总结的《园冶》,成为中国最早的经典造园名著,标志着此时期园林臻于成熟。清代专业造园师张涟、张然等的出现。促使园林营建的系统化。

不同于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园主多为富商和官员。园林是他们夏季避暑和休闲娱乐的地方。历来富含浓浓的生活气氛。明清时期,出现了“士人商人化”和“商人士人化”的现象。其园主人多为士商合流的社会成员。私家园林多用于园主的应酬宴请、听曲赏戏。作为园主炫耀自身财富与彰显社会地位的手段,如海山仙馆为大盐商潘仕成的宅园。

3.岭南园林艺术特征

纵观不同时期的江南与岭南园林造园艺术特征分析,往往容易忽视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思想、造园师及园主人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艺术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了“写意”和“务实”的两种文化特征。在中国园林史上异彩纷呈。互学共进,其差异性具有表现在造园思想、风格形式和构园要素上。通过江南和岭南园林艺术的比较研究(表2)。有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岭南园林艺术文化特征。

篇5: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美

阴阳二气化生万物, 万物皆禀天地之气而生, 天道与人道合一。这是中国人基本的宇宙观念。中国人的心灵向往融入宇宙大生命体中, 故而有追求静、远的倾向。拿中国画来说, 它给人的心灵感觉是宁静的———宁静之中有无形的生气浑然流动, 无论山水或是花鸟, 都有那么一种至静而动的气韵;这种宁静的生命又是玄远的, 每一个具体的山水形象或花木竹石的存在, 都仿佛不只是它们本身, 还显示着一种旷邈、幽深的存在。所以对于园林意境的深入把握, 意味着必须去捕捉那闪烁不定的精神根源。

2 禅文化与审美意识

儒、道、释三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三个坚实的支柱, 三者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儒家学说是倾向于群体的关怀, 是封建时代意识形态的正统, 其学说经常被统治阶级奉为治国安邦的理论基础。道家学说更倾向于个体的关怀, 强调追求自我, 寻找内心真正的自由。释即佛家和佛学,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 渗入了中国本土的道家思想, 使之成为包含道家思想的佛教。经此中国化的佛教在中国弘扬光大, 千余年来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的宗教信仰。与纯粹的宗教哲学和宗教体验不同, 禅宗的观念和禅悟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向人生境界、包含着类似审美的体验的。禅宗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非常重视人的“悟性”, 倡导“顿悟”之说。这种“顿悟”之说普遍得到文人士大夫的认可, 并通过文人们的参与设计融入到艺术创作实践中, 从而使其艺术创作更强调意境之美, 更加追求创作构思的主观性和自由无羁, 使得文人们的作品达到情景交融、哲理相通的境界。

3 禅文化与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及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使某个时期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融合的体现, 园林是物化了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园林艺术将中国古典诗画艺术, 审美艺术融于其中, 以景寓情、感悟咏怀, 成为传统文化表达的有力形式语言, 也是古典园林发展过程中逐渐明确并最终确立的创造宗旨。从园林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 禅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文人士大夫立足于心性自由、旷达适意的生活态度, 以及自然清净、含蓄淡远的审美情趣, 这些原因促成了文人士大夫私家园林的兴盛, 并且带来了园林艺术特征发生质的变化, 引导人们从宏观的方式转为从有限空间中体会心宁神怡之感, 重在从有限景观中获得心灵的自由释放和精神的解脱。拿谢灵运山居和白居易庐山草堂来对比, 前者追求的是人在恢宏自然景观中心意的自由驰骋;后者虽也是为了“仰观山, 俯听泉”, 但已重在以四周近景给他带来的宁恬心境为园居之乐, 并由此而获致心意的恬静无虑, 并不追求在园林中囊括大范围的景物空间。

禅的精神核心不是让人从“外”寻找观察, 而是引导人向“内”体悟自己的生命本真, 只要心性虚空自在, 不固执于眼前的具体事相, 无所束缚, 即是处境不染, 即可以处处得法, 时时在道。禅宗的心性观渗透到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使他们领悟到一个比外在世界更自由、广阔的心灵天地。从唐代至宋代, 文人园林艺术逐渐趋向于追求精神之美, 即在有限景观空间中求得一己性情的自得其乐, 在这种自适中体味人世间的安宁与和谐。借有限的物质实体组成的空间, 构建出精神的无限天地。这种园林审美趣味取代了以往那种把大规模的自然山水形态纳入园林之中的追求, 表现为追求触景生情、因景成趣的意境美。

4 中国园林艺术中展现的妙造自然

4.1 掇山叠石及理水

自然界的山川、河流, 是大地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中国人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历来都用“山水”作为自然风景的代称。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山、水是园林的骨架。石头可单置以供观赏, 或灵活地点缀于宅第之中、阶前庭院, 也可以使人们在日常起居之间体会到自然的情趣。在现保留的园林中可以看到古人掇山叠石的一些经典之作, 如苏州个园的四季假山等。

山因水活, 山环水绕相映成趣, 园林才能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空间形态和意境, 才能有灵动的自然趣味。水体在园林中妙造自然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体现自然河川溪涧之美, 引发人的逸情幽兴;二是可以组织景观, 利用其流动、灵活的特点, 把山、石、建筑乃至清风、明月等气象因素, 都联系为一个浑然整体, 使人造园景有如自然天成。此方面的佳例更是举不胜举, 如苏州拙政园、沧浪亭、北京颐和园等。

4.2 建筑物与天然美

除山水外, 建筑物是构成园林景境的要素之一。中国园林建筑的基本原则是以山水为主要框架, 结合山水及地形特点, 巧妙布局建筑物, 使之与山水风格统一, 相映成趣更加凸显园林景色之美。相较于西方古典园林建筑支配、控制整体景观的地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依存于自然景观, 建筑成为人与自然景观沟通的重要中介。中国古典建筑自由式布局, 是它们能产生自然效果的重要原因。如亭榭在山间、水边、花树之中点缀;楼阁则宜于涵容全景, 供人登临远眺, 起整体观赏作用;山坡之上可以置爬山廊;园林边界地带可以复廊做界, 使人能兼观内外之景;还有桥或直或曲, 或横跨水面, 或是曲径贴水而行等等, 都是为了适应妙造自然地需要, 不同的山水条件可以有不同的建筑形式。

4.3 因借得体与妙造自然

山体、水体、建筑、花木是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组成要素。园林自然美的关键是如何把四者组织成一个宛若天然的艺术整体。“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是中国古典园林在创造自然景观境界时遵循的基本原则, 只有做到了这点, 就可以实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所谓“因”, 即因地制宜, 是古典园林整体规划获得自然天成效果的基本条件。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要首先遵守这个原则。因为如不能巧妙地利用其地理环境的特点, 扬长避短, 则很难有天然美。这方面也有不少的杰作, 如无锡寄畅园、承德避暑山庄。

“借”, 即借景得体, 是结合因地制宜更进一步实现妙造自然的重要方式。古典园林的整体规划设计除了随自然之势外, 还必须考虑如何最大化利用周围环境美景突破园内自然条件的限制。借景就是在场地原有的基础之上, 以适当的观赏角度安排景观, 使园内与园外的景色融为一体, 延伸和扩展视野的深度与广度。对景或框景就是园内互借的手法之一。即透过特意设置的门洞或者窗户, 使两处景观之间产生对应的关系, 相互交流、融合, 给人景外有景, 山重水复的感觉。当然这借景的基础还是建立在古典园林本身就是一个微型宇宙, 小小的空间内五脏俱全, 加上建筑的通透设计, 使得园内空间富有层次变化, 形成丰富的自然情趣。

总之, 因地制宜, 借景得体, 是中国古典园林在达到妙造自然审美效果的基本手段。这种方式将人工创造和谐结合于自然环境之中, 使人为景观既不失精美巧妙, 又给人似出自然造化之手的感受。它既区分于欧洲古典园林的人工规则美, 又区分于纯自然的景观效果, 的确称得上是“妙造自然”。

5 结语

园林是物化了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 “它是一种荟萃文化, 积淀传统的有力形式”, 以景寓情, 感物咏怀是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中最终确立的创造宗旨, 也是做设计时要重视的一个设计宗旨。因为园林只有意境到了, 才是一个完善的园林。

参考文献

[1]宗白华.中国园林艺术概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7.

[2]周维权.中古古典园林史[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篇6: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探析

关键词:园林艺术;中国古典园林;布局;特征;造景手法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4-0017-02

中国园林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意境之丰富、格调之高雅、手法之多样、理论之充实、作品之繁盛都可以说是世界园林体系当中独树一帜的。中国园林的特征是:依山傍水,贵树名花,综合艺术;追求立意,概括提炼,力求神似;造景含蓄,耐人寻味,一点方悟;动态布局,犹如画卷,百看不厌;以情写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南北园林,互为融合,和谐统一等。 中国园林的取法自然、营造自然山水意象的思想,也正是东方造园体系的思想基础。

1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概述

我国远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利用自然山水或者摹仿自然山水作为园林造景的主题,这比西方18世纪兴起的英国“风景式”园林大约要早两千多年。帝王的苑、囿是早期中国园林的主流,规模虽然很大,但内容都比较粗放;到两晋南北朝,人们开始崇尚隐逸、向往自然、寄情山水,东南一带的秀丽风景相继开发出来,人们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提高了,这些都给予园林以很大的潜移默化。身居庙堂的官僚士大夫们并不满足于一时的游山玩水,他们要求长期享受、占有大自然的山林野趣,风景式园林正好能够适应这种要求,于是官僚们纷纷造园,私家园林便应运兴盛起来,至明、清时期已臻于十分成熟的境地。人所共知的苏州园林和北京的颐和园分别是这时期的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它们集中地展示了中国园林的两种主要形式——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在造园艺术和技术方面的造诣与成就。

2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华民族传统中从来都是统一和谐的,这样的思想基础决定了中国传统园林环境与天地自然必然有着天然亲和的关联,主要体现在园林艺术中对自然山川之美的欣赏、重视与表现,体现在组成园林的物质材料犹如真正的大自然一样包罗万象——山、水、林木、花草、禽兽、洞壑溪涧等。在园林的建构中,人们舍弃了自然山水大体量的特点,将自然美在领悟的基础上进行提炼,然后集中表现在园林环境中。中国古典园林在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当人们徜徉在柳暗花明、小桥流水的园林胜景中,生出有若自然的感受,宛如正流连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

3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物被覆作为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中国古典园林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在平地起造的人工山水园的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3.1 人工艺术模仿自然景色

中国园林的造景一方面是自然风景的提炼、概括、典型化,另一方面又参悟于绘画的理论和技法而以山、水、花木和建筑创为三度空间的立体布局。如果说,中国的山水画是自然风景的升华,那么园林则把升华了的自然山水风景又再现到现实生活中来。例如: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其规模宏大,设计精细,施工要求高,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综合体现了中国园林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融合。

3.2 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

“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创作方法,中国风景式园林历经长时期的发展所形成的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糅、诗情画意的传统,应该加以继承和借鉴,把我国源远流长的园林艺术在新的形势下发扬光大起来。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称,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苏州园林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淼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其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其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4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园林造景是园林设计的主要内容。所谓造景主要是指在满足工程技术要求和遵循园林艺术法则的前提下,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合理组织各种造园要素,使之成为若干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观和空间环境,同时又巧妙利用原有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创作行为。在具体造景创作中需要用到许多方法,即造景手法。主景或主景区是风景园林的构图中心,处理好主配景关系,就取得了提纲挈领的效果。没有层次就没有景深,中国园林无论是建筑围墙,还是树木花草、山石水景、景区空间等,都喜欢用丰富的层次变化来增加景观深度。园林植物的配植,常利用片状混交、立体栽植、群落组合、季相搭配等方法,取得较好的景深效果。有时为了突出主景简洁、壮观的效果,也可以不要前后层次。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丰富游赏的内容,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在风景园林空间布局中,除了主景定位外,与主景和主景区有视线直接和间接联系的部位,如山顶、山脊、山坡、山谷、水中、岸边、瀑侧、泉旁、溪源以及凡在风景视线而又处于视线控制地位或景区转折点上,经常利用山石、植物、建筑和雕塑等景物作为景点,以打破空间的单调感,从而增加了意趣,起到了点景作用。另外,中国园林善于抓住每一景观特点,根据其性质、用途,结合空间环境的景象和历史进行高度概括,常做出形象化、诗意浓、意境深的园林题咏。

5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于自然山水中悟得,师法自然,有若自然。采用“小中见大”的方法获得更丰富的景色,以少胜多,是写意山水园的意匠之首。山水兼具形态美、氛围美、律动美等多重美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协调共生的思想。随着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认识的加深,将不断地在园林中模仿自然的山水景色,营造自然的山水意境。

参考文献

[1] 马雪梅,李殿生.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学[J].建筑与预算,2006(1):51-52.

[2] 夏惠.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3] 孙筱祥.生境·画境·意境——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艺术境界及其表现手法[J].风景园林,2013(6):26-33.

[4] 楼庆西.中国园林[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

Abstract: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landscape art places emphasis on natural beauty but surpasses i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s classical gardens, and expounds the layout,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on landscaping of China classical gardens so as to make the garden design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echniques used in China's classical gardens and to better inherit it and make innovations on it.

上一篇:机械工程材料精品课程下一篇:读朱永新《缔造完美教室》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