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材料精品课程

2024-05-31

机械工程材料精品课程(精选8篇)

篇1:机械工程材料精品课程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对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及动手能力的.目标出发,对该课程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在实验类型、方法、手段及考核方法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实验科学与技术英文刊名:EXPERI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7(4)分类号:G642・423关键词:机械工程材料 实验教学 改革

篇2:机械工程材料精品课程

模具服役条件及失效分析………………………………………………2

选材及材料介绍…………………………………………………………3

零件加工及热处理 ……………………………………………………4

分析讨论…………………………………………………………………8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13

参考文献………………………………………………………………14

选材及材料介绍

为了满足要求也就是说要求硬度,强度和韧性都较好,减少以上失效的发生,延长模具寿命,减低生产成本经综合考虑选用Cr12MoV作为加工该模具的材料。

其化学成份为:碳C:1.45~1.70、硅Si:≤0.40、锰Mn:≤0.40、硫S:≤0.030、磷P:≤0.03、铬Cr:11.00~12.50、镍Ni:允许残余含量≤0.25、铜Cu:允许残余含量≤0.30、钒V:0.15~0.30、钼Mo:0.40~0.60

其力学性能为:硬度:退火,255~207HB,压痕直径3.8~4.2mm;淬火,≥58HRC。Cr12MoV 钢是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冷作模具钢之一也是国际上较广泛采用的模具钢,属莱氏体钢。Cr12MoV钢是一种高碳、高铬的莱氏体钢,具有大量的游离碳化物。在退火状态其碳化物可多达28%,在淬火、回火状态其游离碳化物也多达21%。钢中的Cr大部分形成碳化物,只有极少部分固溶于基体中。

Cr12MoV钢中碳化物为M7C3型碳化物,维氏硬度为2100HV,因此其耐磨性较好。冲压性能高,淬透性好。在实际使用该钢制造的冷冲模,如果冲压操作正确,韧性不成为模具的关键,而耐磨性直接决定模具的寿命。

Cr12MoV 钢属于高耐磨微变形冷作模具钢,其特点是具有高的耐磨性、淬透性、微变形、高热稳定性、高抗弯强度,仅次于高速钢,是冷冲裁模、冷镦模等冷作模具的重要材料,由于加入了适量的Mo和V,碳化物不均匀有所改善。Mo能减轻碳化物偏析并提高淬透性,V能细化晶粒。Cr12MoV在300~400℃时仍可保持良好硬度和耐磨性,韧性也高,淬火时体积变化最小。可用来制造形状复杂、经受较大冲击负荷的各种模具和工具。其消耗量在冷作模具钢中居于首位.该钢虽然强度、硬度高,耐磨性好,但其韧性较差,对热加工工艺和热处理工艺要求较高,处理工艺不当,很容易造成模具的过早失效。常用于制作那些承受重负荷、生产批量大、形状复杂的冷作模具, 如冷冲、压印、冷镦、冷挤压模、冲孔凹模、切边模、滚边模、钢板等。但该钢的显著缺点是脆性大, 常常导致模具的早期失效。模具失效分析表明, 热处理因素影响最大, 约占 50%。因此, 如何提高其强韧性, 防止模具过早断裂失效, 是该钢用户经常遇到且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分析该钢种经合理的热处理后可完全满足模具要求,故选用其作为加工该模具的材料。

零件加工及热处理

通过查看模具生产的技术资料知,该模具的加工工艺路线为:下料→锻造→球化退火→机械加工→淬火+ 低温回火→平磨→线切割加工→成型组装。

锻造:

由于Cr12MoV这类材料属于高碳高合金钢,在轧制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C偏析,即所谓的网状渗碳体。大家知道,渗碳体硬度高而脆,没有韧性。以前对此类材料的C偏析有严格的级别控制。由于材料存在网状渗碳体,造成在以后的热处理中,会沿着渗碳体网状开裂。因此,材料在制作模具之前必须进行反复的锻打(不只是简单的改变形状),以使网状渗碳体打碎,改善材料性能。

Cr12MoV钢锻造加热曲线

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以细化组织,减少淬火变形和防止淬火开裂!

Cr12MoV 属于高碳高铬莱氏体钢。碳化物含量高, 且常呈带状或网状不均匀分布, 其形状、大小及分布对钢的性能影响很大, 尤其大块状尖角碳化物对钢基体的割裂作用较大, 往往成为疲劳断裂的策源地。经过改锻, 碳化物被击碎, 偏析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但其形态还不理想, 且锻后硬度也偏高。因此Cr 12MoV 钢锻后常采用球化退火作为预备热处理, 以获得均匀、细小的球形碳化物, 降低硬度, 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同时为后续淬火做好组织准备,让奥氏体回复和开始再结晶。Cr12MoV钢形成网状碳化物,而且在最终的淬火、回火过程中仍能保持,这将使其脆性增加而不能使用。球化退火后的组织为索氏

良好的硬度,防止变形。真空炉加热可防止工件的氧化和脱碳现象,产品不易腐蚀,加工时可有较小的留量。Cr12MoV 钢淬火温度为1000~1040 ℃,高的温度一方面促进了较小碳化物的完全溶解,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大块碳化物尖角的局部溶解;而且, 溶入基体的碳化物在随后高温回火过程中再度均匀弥散析出, 使碳化物的形态、大小及分布得到改善, 有利于提高模具的强韧性。性能上σbb提高20%,αk 值提高15%。用此工艺处理的Cr12MoV钢模,模刃口件总寿命达较长,寿命提高5倍。失效后取样金相检查, 碳化物不均匀度为 1 级。

回火:

在高硬度的前提下,欲提高抗弯强度和冲击韧性,应采用180-220℃之间回火温度,即图中阴影部分。中淬火温度淬火后可以在180-200℃低温回火,低温回火只用在低温淬火后,可以获得最高的硬度和最佳的耐磨性,韧性也较合适。降低淬火钢的脆性,减少或消除内应力、防止模具变形和开裂。使不稳定的组织趋于稳定,以稳定模具的形状尺寸精度。获得所要求的组织和性能。

Crl2MoV钢回火目的是充分消除热处理的残留应力。调整组织和硬度。淬火后形成的马氏体属于高碳富铬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回火时分解,析出碳化物,转变为回火马氏体,使材料基体组织硬度降低。残留奥氏体在回火过程中会分解,析出显微碳化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马氏体回火转变造成的硬度降低。淬火后钢的硬度会随回火温度的变化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回火温度过高时,残留奥氏体中析出的碳化物粗化,失去强化作用。导致硬度下降。

淬火后试样在不同温度下回火时,冲击韧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这主要受残留奥氏体分解的影响。回火过程中,随温度的升高,基体中残留奥氏体量逐渐减少,析出碳化物增多,导致材料的冲击韧度降低。但回火温度过高时,组织中的碳化物有粗化、聚集的趋势。冲击韧度开始回升。

Crl2MoV钢的回火一般分低温回火与高温回火。低温回火一般是170~180℃×2h,硬度可达60--62HRC。如果在热处理过程中回火不足,材料中的残留奥氏体量较多,残留奥氏体很软,组织不稳定,当模具承受摩擦、挤压变形和冲击时瞵I达一定条件会使残留奥氏体转变为极脆马氏体,导致材料的组织应力增加,使材料脆性断裂的倾向明显增大。

如果要求热处理时模具变形较小,可在回火过程中靠改变回火温度来控制模具的尺寸。回火温度的确定要根据淬火后残留奥氏体的量来决定。

分析讨论

Cr12MoV再经过上述热处理工艺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经查阅资料分析讨论得出以下处理办法:

一、热处理变形失效

模具经过加工制作成后,为了增加其硬度及延长其使用寿命,往往采取热处理。但钢材经热处理后会膨胀变形,不仅给模具生产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而且最主要的是耽误了客户的工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模具在热处理时,特别是在淬火过程中,由于模具截面各部分加热和冷却速度的不一致而引起温度差,加之组织转变的不等时性等原因,使得模具截面各部分体积胀缩不均匀,组织转变的不均匀,从而引起“组织应力”和模具内外温差所引起的热应力。当其内应力超过模具的屈服极限时,就会引起模具的变形。

1、模具材料的影响

一般来说Cr12MoV钢是微变形钢,不应该出现较大变形。我们对变形严重的模具进行金相分析发现,模具钢中含有大量共晶碳化物,且呈带状和块状分布。(1)模具椭圆(变形)产生的原因

这是因为模具钢中呈一定方向分布的不均匀碳化物的存在,碳化物的膨胀系数比钢的基体组织小30%左右,加热时它阻止模具内孔膨胀,冷却时又阻止模具内孔收缩,使模具内孔发生不均匀的变形,使模具的圆孔出现椭圆。(2)预防措施

①在制造精密复杂模具时,要尽量选择碳化物偏析较小的模具钢,不要图便宜,选用小钢厂生产的材质较差钢材。②对存在碳化物严重偏析的模具钢要进行合理锻造,来打碎碳化物晶块,降低碳化物不均匀分布的等级,消除性能的各向异性。③对锻后的模具钢要进行调质热处理,使之获得碳化物分布均匀、细小和弥散的索氏体组织、从而减少精密复杂模具热处理后的变形。④对于尺寸较大或无法锻造的模具,可采用固溶双细化处理,使碳化物细化、分布均匀,棱角圆整化,可达到减少模具热处理变形的目的。

2、模具结构设计的影响

当模具选材和钢的材质都很好,往往因为模具结构设计不合理,如薄边、尖角、沟槽、突变的台阶、厚薄悬殊等,造成模具热处理后变形较大。(1)变形的原因

由于模具各处厚薄不均或存在尖锐圆角,因此在淬火时引起模具各部位之间的热应力和组织应力的不同,导致各部位体积膨胀的不同,使模具淬火后产生变形。(2)预防措施

设计模具时,在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模具厚薄悬殊,结构不对称,在模具的厚薄交界处,尽可能采用平滑过渡等结构设计。根据模具的变形规律,预留加工余量,在淬火后不致于因为模具变形而使模具报废。对形状特别复杂且无法改变的的模具,为使淬火时冷却均匀,可采用给合结构进行淬火。

3、模具制造工序及残余应力的影响

一些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的模具,在热处理后变形较大,经认真调查后发现,模具在机械加工和最后热处理未进行任何预先热处理。(1)变形原因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残余应力和淬火后的应力叠加,增大了模具热处理后的变形。(2)预防措施

①粗加工后、半精加工前应进行一次去应力退火,即(630-680)℃×(3-4)h炉冷至500℃以下出炉空冷,也可采用400℃×(2-3)h去应力处理。

②降低淬火温度,减少淬火后的残余应力。③采用淬油170℃出油空冷(分级淬火)。④采用等温淬火工艺可减少淬火残余应力。

经过以上措施可使模具淬火后残余应力减少,模具变形较小。

4、热处理加热速度的影响

模具热处理后的变形一般都认为是冷却造成的,这是不正确的。模具特别是复杂模具,加工工艺的正确与否对模具的变形往往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一些模具加热工艺的对比可明显看出,加热速度较快,往往产生较大的变形。(1)变形原因

任何金属加热时都要膨胀,由于钢在加热时,同一个模具内,各部分的温度不均(即加热的不均匀)就必然会造成模具内各部分的膨胀的不一致性,从而形成因加热不均的内应力。在钢的相变点以下温度,不均匀的加热主要产生热应力,超过相变温度加热不均匀,还会产生组织转变的不等时性,既产生组织应力。因此加热速度越快,模具表面与心部的温度差别越大,应力也越大,模具热处理后产生的变形也越大。(2)预防措施

对复杂模具在相变点以下加热时应缓慢加热,一般来说,模具真空热处理变形要比盐浴炉加热淬火小得多。采用预热,对于低合金钢模具可采用一次预热(550-620℃);对于高合金刚模具应采用二次预热(550-620℃和800-850℃)。

5、热处理加热温度的影响

为了保证模具达到较高硬度,认为需提高淬火加热温度。但是生产实践表明,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对于复杂模具,同样是采用正常的加热温度下进行加热淬火,在允许的上限温度加热后的热处理变形要比在允许的下限温度加热的热处理变形大得多。(1)变形原因

众所周知,淬火加热温度越高,钢的晶粒越趋长大,由于较大晶粒能使淬透性增加,则使淬火冷却时产生的应力越大。再之,由于复杂模具大多由中高合金钢制造,如果淬火温度高,则因Ms点低,组织中残留奥氏体量增多,加大模具热处理后变形。(2)预防措施

在保证模具的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合理选择加热温度,尽量选用下限淬火加热温度,以减少冷却时的应力,从而减少复杂的热处理变形。

6、残留奥氏体的影响

Cr12MoV钢模具在淬火和低温回火后,模具的长、宽、高皆发生缩小现象,这是因为模具淬火后残留奥氏体量过多而引起的。(1)变形原因

因合金钢Cr12MoV淬火后含有大量残留奥氏体,钢中各种组织有不同的比体积,奥氏体的比体积最小,这是高合金钢模具淬火低温回火后体积发生缩小的主要原因。钢的各种组织的比体积按下列顺序递减:马氏体-回火索氏体-珠光体-奥氏体(2)预防措施

①适当降低淬火温度。正如前面叙述过的淬火加热温度越高,残留奥氏体量越大,因此选择适当的淬火加热温度是减少模具缩小的重要措施。一般在保证模具技术要求的情况下,要考虑模具的综合性能,适当降低模具的淬火加热温度。

②一些数据表明,Cr12MoV钢模具淬火后,500℃回火较200℃回火的残留奥氏体量少了一半,所以在保证模具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应适当提高回火温度。生产实践表明:Cr12MoV钢模具500℃回火模具变形量最小,而硬度降低不多(2~3HRC)。

③模具淬火后采取冷处理是减少残留奥氏体量的最佳工艺,也是减少模具变形、稳定使用时发生尺寸变化的最佳措施,因此精密复杂模具一般应采用深冷处理。

0

由于奥氏体晶粒的长大速率除与保温时间有关外,更主要取决于奥氏体化的加热温度。采用亚温加热延长保温时间,其目的是尽可能得到均匀细小的奥氏体晶粒,使合金碳化物在一定时问内大多数溶于奥氏体当中,由于组织转变的遗传性,淬火时得到复合组织的晶粒均比常规加热温度小的多,提高了材料的韧性。采用等温淬火的目的是获得一定数量的下贝氏体组织和随后冷却过程中残余奥氏体继续转变得到马氏体组织。由于Cr12MoV钢含碳量高,得到高碳的下贝氏体组织除具有良好的强度外,其断裂韧度明显高于回火马氏体组织,并且当下贝氏体和马氏体按一定比例组合后,开始形成的下贝氏体起着分割奥氏体晶粒的作用,又使随后形成的马氏体细化,因而降低了脆性转变温度,有利于强度的提高。因此采用亚温加热和等温淬火使模具获得了良好强度和韧性的匹配。(4)增加消除应力的时效工序

滚丝模具牙型在热处理后精磨加工成型,异形冲子在半成品热处理后进行线切割加工成型。滚丝模具在磨削加工中,容易因磨削过热造成磨削应力产生磨削裂纹或增加使用过程中的脆性。异形冲子在线切割加工过程中,表面由于在瞬间高温融化后快速冷却时,又产生了新的淬火组织,其表层应力容易造成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脆性或在存放过程中产生裂纹,特别是模具尖角部位表现尤为突出。为消除机械或电加工后模具形成的应力和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脆性的影响,在模具磨削或线切割加工后,增加了低温(160℃~180℃)加热,12~16小时保温的消除应力时效处理。

篇3:机械工程材料精品课程

《机械工程材料》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以机械工程材料为研究对象, 阐述材料成分、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常用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性能特点, 具备根据零件工作条件和失效方式, 合理选用和使用工程材料, 正确制定零件的冷、热加工工艺路线的能力。该课程概念抽象、内容繁杂、图表照片多、讲授课时少。庞杂的课程内容与有限的授课学时形成显明反差, 给教学带来困难。因此, 教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 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解该课程,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根据同行的教学经验及自己的教学实践, 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 应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 取得一定成效。

1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1.1 绪论部分引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彩的引入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为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习《绪论》——中华民族在金属材料使用和热处理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时, 介绍青铜的冶炼在夏朝以前就开始了, 从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型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中记载钟鼎、斧斤等六类青铜器的锡含量,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关于青铜合金成分的文字记载, 表明我们的祖先在当时就已经认识到青铜的性能与成分之间的密切关系。列举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 介绍其不可思议的铬盐氧化处理工艺 (该工艺是德国于1937年发明并申请专利, 而且只有在比较复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下才能实现。) 及青铜剑所具有的令人瞠目结舌的韧性 (青铜剑被陶俑压弯超过45度, 当陶俑移去后依然能够反弹平直、自然还原)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2 基本内容采用比较讲授法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1.2.1 异同比较法

在机械工程材料这门课程中, 有许多性质相同、相近或相反的概念, 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 可以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促进理解和掌握。例如比较“铁素体、奥氏体、马氏体”这一组近似的概念时, 三者的共性在于都属于固溶体。但差异在于铁素体和奥氏体是间隙固溶体, 而马氏体是过饱和固溶体;另外, 铁素体和马氏体的溶剂是体心立方的α-Fe, 而奥氏体的溶剂是面心立方的γ-Fe。又如“热加工、冷加工”这一对相反的概念, 区别在于加工温度的不同, 所谓“热加工”是指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加工, “冷加工”则是指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下进行的加工。

1.2.2 图表比较法

图表法是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是教师在分别讲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图表的形式反映其中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及应用范围等, 从而将貌似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组成体系, 使学生感到内容多而不乱, 有章可循, 易于理解和掌握。例如, 杠杆定律表示平衡状态下两平衡相的化学成分与相对质量之间的关系, 可用来定量计算各平衡相的相对含量, 也可用来近似确定组织中各组织组成物的相对含量, 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灵活运用杠杆定律计算碳钢中相组成物的相对含量以及组织组成物的相对含量是本课程教学的难点之一, 学生学习效果较差。为了便于理解和掌握, 杠杆定律的应用归纳成如表1所示。

钢的热处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方式改变材料组织和性能的一种方法, 在机械加工制造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热处理工艺种类繁多, 其关键在于掌握各种热处理工艺的目的、工艺特点、组织及适用范围等内容, 最终达到能够在工程实际中正确选定热处理方法、合理安排加工工艺路线的目的。现将退火工艺部分归纳如表2所示, 通过比较、对照, 找出其异同点, 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

此外, 教学过程中还综合运用概括法、歌诀法等教学方法, 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钢铁热处理原理可概括为“两大过程”, “五大转变”。其中“两大过程”指钢在加热时的奥氏体形成过程与过冷奥氏体在冷却时的转变过程;而“五大转变”则是指奥氏体的形成、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马氏体转变及回火转变。钢铁热处理工艺可概括为“四把火”即退火、正火、淬火及回火。

1.2.3 重点章节增设课堂讨论环节, 加强学习效果

课堂讨论是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对讲课中一些重点和难点的讨论, 进一步掌握本课程的重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铁碳合金相图是分析、研究钢铁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与有力工具, 是本课程的一个重点章节, 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铁碳合金相图部分的教学增设课堂讨论环节, 主要采用“讲授—课堂讨论—实验—总结”四个环节予以保证。其中“课堂讨论”是检验学习效果的试金石, 主要采取类似智力竞赛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题目是依据讨论提纲中主要内容组织的, 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类, 其中必答题为基础题, 主要检验对铁碳相图基本知识掌握、记忆的熟练程度, 而抢答题则具有一定思考性, 主要对基本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融会贯通。课堂讨论的顺利展开, 能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对基本内容的掌握。

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找到理论与实际的切入点, 使抽象、深奥的理论具体化、通俗化, 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学习钢的热处理、合金钢及零件的失效分析与选材等章节时, 要求学生到生产实际中调研, 充分发挥学习潜能, 使学生将了解的内容与书本理论内容结合起来, 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学习零件的失效分析与选材这一章节时, 组织学生现场参观, 以便对零件的工作位置、所起的作用等有一个全面、概括的了解, 然后有的放矢地具体分析零件的工作条件, 如受力情况、工作介质及工作温度等, 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3 采用多媒体课件, 提高教学效果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 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形式, 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使得有限时间内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明显提高;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金属的晶体结构时, 对于抽象的空间立体结构, 学生感觉难以理解, 通过多媒体技术, 将金属的晶体结构清晰地展现在屏幕上, 使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取得良好效果。

总的来说,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 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莲.机械工程材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4:机械工程材料精品课程

关键词:机械工程材料;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工业发展,机械工程专业成为各高等院校的热门专业。高校各专业的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其中机械工程材料是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必学的专业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部对高校各学科的课程进行调整,重点放在创新能力培养上,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拓宽专业发展口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详细讲解机械材料的选择、处理和机械材料性能控制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对该门课程进行简单介绍,希望能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优化和师资力量建设

机械类专业课程分为四方面:金属学、热处理与工艺、常用机械工程材料及其他材料。在金属学方面,除了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以外,还要了解其化学性质和分子结构,例如金属组织结构、金属材料结晶过程和相图等;在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知识方面,深入了解金属形成零件过程中选用的制造工艺,理解其形成原理,以便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合理的制造工艺;在工程材料知识方面,重点了解合金的性能、组成成分和生成技术等;关于其他材料知识,包括塑料、橡胶、陶瓷等,要求学生详细了解其分类、性能和用途等。

教师是传播知识的实施者,其能力的强弱关系到专业教学质量。高校应积极引进人才,新聘请的教师应该先做教授的助教两年,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试讲成功以后才可以为学生授课。另外,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师应该重视提高科研能力,关注最新科研方向,在教学中渗透科研新知识,并在实践课中不断更新实践内容,提高师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1.授课主要采用多媒体加板书的方式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主要研究机械加工使用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性能和应用等,其中材料的组织结构是微观抽象的,材料的性能需要用数据来体现。如果在黑板上板书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数据会占用课堂大量时间,而且结构符号繁琐,教师画起来可能不规范,没有针对性,使学生产生误解。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材料的组织结构变得更加立体,学生能直观看出材料结构,对于表征材料性能的数据在多媒体上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分析起来更加直观。黑板板书课程的重要内容,提醒学生注意,并记录下来,所以采用多媒体加板书的教学方式,既能节约时间,又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2.合理使用电化资源进行教学

在授课之前,教师将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的一些知识制作成幻灯片或者刻成光盘。制作成幻灯片的知识一般是理论知识,或者需要用图片辅助解释的知识,避免在黑板上手画图像。制作成光盘的知识一般是仪器的使用方式,因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高校条件有限,一些高端设施少,学生不能亲自进行操作,光盘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实验过程。

3.构建网络式教学模式

全国高校的教师相互学习。一些著名学者在网站上建立一个教学平台,录制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视频并上传、及时更新,供各地高校该专业学生課下学习。该平台也可作为一个互动平台,学生问问题,教师解答,对于意见不统一的答案,教师之间进行交流。

三、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

1.考试题型优化

优化后的题型分为概念题、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综合题六大类。概念题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准确度;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简答题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而综合题侧重Fe-Fe3C相图、钢的热处理与工程用钢三部分的综合。考试题目中还要加入实验内容,该内容考核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督促学生在实验课上好好学习,提高实践技能。

2.创新和完善试题库,集体阅卷和考后分析

机械工程材料方面的知识每年都有更新,并且关注的方向也有可能不同。为了督促学生了解该专业的最新动态,教师对试题库要进行优化和完善,更加系统地组卷,学生考试以后,进行集体阅卷,阅卷组长负责总结学生的薄弱点并商讨改善措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内容多的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提出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学习、改革考试题型及阅卷方式等,希望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东,吴功平.机械类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9):78.

[2]刘志平,黄丽明.《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内容的改革[J].中国轻工教育,2006(2):61.

篇5:《工程材料》课程改革与实践

《工程材料》课程改革与实践

张向阳 蒋慧琼 崔慧敏 赵北龙

摘要:《工程材料》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由于内容庞杂且理论实践性较强,学生普遍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影响学习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作者在多年的理论实践中,对该课程进行深刻反思,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材料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工程材料》是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机械电子等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但多数学生反映该门课程比较难学,究其原因主要与这门课程的特点有关:

首先,该课程知识内容广泛,介绍的工程材料种类繁多,每种材料均涉及大量的术语和概念,给初学者带来较大的难度;其次,该课程理论性强,相关理论自成系统,体系缜密;再者,该课程实践性强,许多材料工艺直接与生产实践挂钩,有的甚至就是实际经验的总结,这对实践经验和系统理论都欠缺的学生而言,进一步增大了学习的难度;再加之有些微观结构看不见摸不到,学生感到该课程太抽象、枯燥乏味,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挫败,影响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人在多年的理论实践中对该课程进行深刻的反思,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归纳类比、启发教学、课堂讨论、实际案例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环节的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一)归纳类比法

由于《工程材料》课程的基本理论较深奥,学生之前的知识建构中没有相应的认知同化点,需要理解记忆的概念定义很多,为了让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这些艰深的内容,进行“有意义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归纳类比法将教材中分散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比较和总结,便于学生学习理解。譬如在学习铁碳相图,讲解铁碳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变化规律时,为使学生在“成分一组织―性能”之间建立起联系,画出铁碳合金的成分―组织一性能的对应关系图表,通过图表的介绍与讲解,逐步归纳出三者间的内在联系。

(二)启发教学法

为启发学生思考,使教与学同步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进行启发式教学。金属的塑性变形是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的内容,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采用了问答式启发教学法。首先根据单晶体变形过程中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大纲要求将单晶体变形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内容化成几个递进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推进到多晶体的塑性变形.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同步,进而对该部分内容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

(三)课堂讨论式教学法

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讨论方式完成学生自学、自讲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围绕一些具有启发性或争论性的问题来进行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会及时抓住学生讨论时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评价,引导讨论不断深入,在倾听完学生的讨论后会及时进行总结点评。这样的“教与学”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进学习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也在此过程中能够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四)实际案例教学法

工程材料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实际案例,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以机械课程设计中比较典型的减速器为例,针对减速器中箱体、轴、齿轮、滚动轴承、键、螺栓、销等不同零件的不同工况条件和使用性能要求,逐一分析其失效形式,并进行合理的选材,正确安排其热处理工艺等,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许多方面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教学需求,通过引进多媒体和建立QQ交流群等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引进多媒体教学

对于材料的微观结构及一些动态演变过程,用传统的板书很难直观表述出来,而多媒体教学,则能把一些利用陈述性表达无法取得满意效果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新颖直观地展示出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又节省了教师的书写时间。另外,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学起来会感到比较吃力。但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狭小的教室空间得到广阔的延伸,使学生不出教室便可置身于实验室和工厂车间中,所学的知识更贴近生产实践,易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二)建立《工程材料》QQ群

在信息时代,QQ聊天已成为人们交流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网络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延伸课堂空间,我利用QQ组建了《工程材料》群。建立《工程材料》QQ群既可以解疑答惑,加强师生间交流,利于加深师生情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学生还可以在这里交流学习心得,或是对某一知识点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提出的一些材料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会引发大家的积极讨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教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也是培养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人才的重要课堂。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使得实验教学长期处于从属于理论教学的地位。为此我们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探索:

(一)精选实验内容。在实验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本人依据“实验个数不在多而在精”及“实验内容由浅入深”的原则精心设计编排实验内容。除了选择一些最基本的实验,还把一些相关的实验进行组合,如将硬度、碳钢的基本热处理操作及热处理后显微组织观察三个实验有机组合起来,使学生既能了解碳钢的基本热处理工艺方法和实际操作,又能进一步加深对热处理工艺、组织、性能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开拓了学生思路,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二)利用视频进行实验演示。对于学时数有限的《工程材料》课程来讲,利用视频做好演示实验也是一个事半功倍的举措。在做实验之前让学生观看演示实验,节省了教师做演示实验的时间,使学生做实验的时间更加充裕:而且还克服了教师演示实验时部分学生看不好听不清的缺点:另外,还可以了解一些教学环节没有安排的实验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由于学生较多且考核时间有限,实验的考核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通过操作来进行,故一般都是以实验报告来考核。为了真正考核每个学生对实验的的掌握程度,我们采取的笔答或口述形式将实验操作过程详细陈述出来,然后根据学生作答情况来进行评分。这种考核方法,既鼓励了学生平时做实验的热隋,又能真实反映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结论

篇6: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方法

(1)在课堂讨论、辩论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宽广性和深刻性。

思维的宽广性是指思维发挥作用的广阔程度。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深度,它集中地表现为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深刻地理解概念。

师生采用共同参与的引导、讨论、辩论方式,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已掌握材料知识,从多角度、多方向去思考、分析事故的原因和矛盾,达到解决问题和统一矛盾的目的。

这种“教”与“学”的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必须通过一定量的基本试验,使学生掌握常用材料质量检验、等级评定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严谨的科研作风,这是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通过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不断优化和丰富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创新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掌握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逐步具备累积所需的专业素养和基本的工程素养,为后续学好其他课程奠定了基础,也增加了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梁小勇,靳静.《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北企业,(9):71.

[2] 杨欢.《土木工程材料》学方法探讨[J].知识经济,2013(16):170.

[3] 霍曼琳.“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内容改革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5):60-61.

篇7: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以大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和能力提升为目标,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方面进行改革。提出以工程意识培养为主的理论教学手段、以工程能力提升为主的实践教学手段和以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的科技活动组织,为国内同类院校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一般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对该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不了解,更不清楚该课程对日后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西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分别于、获批成为云南省教育厅及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以此为契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及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以工程意识培养为主的理论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认识实习

专业认识实习是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第一课,是开启学生专业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使学生提早对专业有所认识,了解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与作用,许多高校都设置了认识实习环节。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土建类专业基础课,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种类、应用及工程技术要求等。为此,课程改革小组建议合理搭配认识实习指导教师的人员组成,承担建筑材料方面的主讲教师应积极参与认识实习。在认识实习过程中:一方面,带领学生参观工程现场,听取现场技术人员讲解,并与学生针对工程所选品种、施工工艺等进行广泛讨论,使学生从感官上实际认识土木工程材料;另一方面,通过观看《超级工程》《伟大工程巡礼》中关于土木工程材料讲解的部分科学纪录片,使学生能够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以及材料如何选择、应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改革后的认识实习教学,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理论学习内容更加明确。

2.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土木工程材料教材为满足“大土木”的培养目标,内容上虽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但仍未能将原有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之学时限制,无法面面俱到,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将会导致无法有效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为此,按使用领域将土木工程材料分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和专用材料进行讲解。其中,将石料、无机结合料(石灰、水泥)、水泥混凝土、建筑钢材、防水材料等列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列为专用材料,以满足各专业的学习需求。对于通用材料的讲解,在材料基本性质方面主要以材料自身性质与组成特点讲解为主,不需要刻意结合专业特点,而在工程技术指标及工程应用方面则结合专业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于专用材料的讲解,主要结合专业特点及后续课程的需要而选择或增加,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1)建筑工程专用材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给排水管材等;(2)道路工程专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土工合成材料等;(3)消防工程专用材料:建筑功能性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此外,适时引入材料应用实例,实例最好结合授课专业,以此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3.注重作业的`有效性

除了课堂教学环节外,教师还应注重布置课后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作业不但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授课教师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建立讨论、交流制度,促进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培养氛围的形成。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与其他课程,如力学、数学等课程要有所差别,作业内容不能仅仅是课后习题或整理课堂笔记,应通过大量做题来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应定期要求学生查阅文献,或进行实地调查,通过阅读相关科技文献,学生才能及时了解土木工程材料发展的新动态和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实地调查又能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来解释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最后,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以工程能力提升为主的实践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材料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明确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质与材料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材料工程技术试验仪器操作与指标评定方法,因此,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1.在实验课中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首先,合理安排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如在水泥、水泥混凝土以及建筑砂浆的理论课程完成后,集中安排一次实验课,使实验内容与学时得到集中,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实验和操作仪器等。其次,在实验课组织形式方面采取分组形式,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提交试验方案,其中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仪器、实验步骤、数据与分析、问题与分析等,最后要列出参考规范,保证学生在实验前对试验全过程有基本了解,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现象。最后,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手机等形式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便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对整个实验情况进行讨论与总结。

2.借助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验检测技术骨干人员作为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依托工程项目,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与结果分析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和材料评定的基本技能。更为主要的是学生通过对某一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指标进行完整实验检测,可以增加对土木工程材料各技术指标的工程意义,也能加深对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在评定过程中,学生通过翻阅相关技术规范提高了土木工程材料标准化的工程意识。

三、以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的科技活动组织

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要依靠理论教学环节培养思维,通过科研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验证并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创新动力,为此,课程改革小组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科技活动的组织。对于有创新想法的学生,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实行开放制度,以小组为单位填写申请表,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新性试验;如没有创新性想法,但又有参与创新性实验愿望的学生,可采取助研的方式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使创新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可行性强的创新性实验,可进行校级科技创新项目推荐,或作为毕业论文选题,通过完成科技项目或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的创新思维、仪器操作、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此外,通过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将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近几年,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依托,学生申请西南林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3项,其中,一项获第八届云南省大中专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二等奖;获批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完成毕业论文7篇。

四、结束语

通过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个方面的改革,学生的工程意识有所增强,能够有目的地学习,避免了以往死记硬、学而无用现象的发生。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新胜,胡习兵,马远荣.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1(6):76—78.

[2]裴锐.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16(1):59—61.

[3]蒋慧,黄小林,王荣,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152—154.

[4]彭艳周,刘冬梅,朱乔森,等.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层次化教学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2(6):117—121.

[5]孙家瑛.将科研活动融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46):163—165.

篇8:机械工程材料精品课程

机械工程材料指的是用于制造各类机械零件、构件的材料和在机械制造过程中所应用的工艺材料。其经历了从石头、木头、泥土、兽皮到陶瓷、金属材料、聚合物材料及复合材料的演变过程。《机械工程材料》是高等工科院校、机类和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研究材料相、组织、结构、工艺与性能之间关系的一门课程, 具有实践和综合性强、多学科交叉、应用广的特点, 考虑到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丰富的基础知识基础上, 着重突出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及性能的研究。在学校方针政策的指导下, 通过明确教学目标, 提出问题并选择因材施教、优化教学内容、产教研结合、调整考核体系等措施充分发挥专业基础课的指导作用。

宿迁学院为2002年建立的本科高校, 坚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 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机器人灭火大赛” (高校组) 等比赛中多次获奖。学校积极开展应用科研, 主动服务地方发展, 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师生互访、学术交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为积极实现各级目标, 学校持续开展教学改革工作。

1 明确教学目标

机械工程材料为材料成型技术、材料测试方法、机械设计基础等后续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因此明确教学目标将为本课程及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指导。

学生学完本课程应具备以下三点:

1) 熟悉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性能间的关系;及热加工工艺对其影响;

2) 初步掌握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并初步具备选用材料的能力;

3) 初步具有正确选定一般机械零件的热处理方法及确定其工序位置的能力。

2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2.1 目前存在的问题

新建的本科院校处于地方高校数量相对较少的大环境, 保留了一部分专科及高等教育的办学风格, 因此在教学方面存以下问题:

1) 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

对于前面提到的教学目标前两点我们可以通过出试卷来进行考核, 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 但是机械类专业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求实践应用, 对于第三点却难以检验。

2) 学生基础薄弱

对于三本院校的学生来说, 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对于大一大二的他们, 没有经历工厂见习及金工实习的操作过程, 很难理解部分专业术语及加工工艺过程, 因此缺乏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耐心, 只将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定义为顺利通过考试。

3) 实践教学内容应用性不强

实践教学主要涉及三方面:实验、金工实习及不统一安排的工厂见习。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创新性设计性实验较少, 同时与工程、工厂实践结合较少[1];在不统一安排的工厂见习中, 学生自主性自控能力较差, 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利用此机会去接触工厂实际或接触的实践环节与自己专业有所偏离, 因此导致实践教学评价不准确。

2.2 改善措施

笔者认为工科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应该选择以现代教育为先导, 以学生为主体, 提升师资力量的同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以下措施进行教学改良:

1) 因材施教, 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现状, 因材施教, 并采用“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适应学生, 实现两者角色互换”[2]理念,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 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引导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利用多媒体课件、技术软件, 引导学生做假设性的仿真实验, 结合实践现实如实验、实习、见习, 提升学生动脑的同时提高其动手能力, 不断扩充其收获专业知识的途径、改善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3]。

3) 建立网络课程平台

建立机械工程材料网络课程平台, 在此网络课程平台上设置课件、教案、视频等理论课程教学内容, 同时针对课堂内容设置与学生互动环节, 实现课上交流、网络互动, 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的同时给予学生自我检测拓展综合能力的机会。

4) 注重双师机构的建设, 利用校企合作开展产教研结合工作[4]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 又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 既具有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 又具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宿迁学院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增加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或具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教师比例, 积极聘请专业能手到学校兼职, 利用校企合作开展产教研结合工作, 以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5) 完善考核体系

课程的学习应该结合一定的考核方式来检测学生的接收能力, 本课程原来的考试方式为平时成绩占40%, 卷面成绩占60%,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和实验报告及其中测试, 每项各占10分, 卷面成绩主要为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试卷提高应用型题目比例至50%, 并且试卷以试卷库的形式, 期末考试前由教务处随机抽取, 这样全面地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进行全面考核。

3 总结

机械工程材料的教学改革应适应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的发展需求, 积极关注前沿科技, 丰富基础知识, 使教学生动化;同时基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校特点, 要准确定位, 积极更新实践教学团队, 使教师与学生完成角色互换, 促进学校教育由以传授理论为主向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型。

摘要:机械工程材料作为机类和近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具有综合性强、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广等特点, 本文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经验, 从教学内容、学院特色、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等方面提出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机械工程材料,因材施教,双师,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张铟.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初探[J].南阳理工学报, 2009 (4) .

[2]张俊.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2) .

[3]司伟, 王修慧, 王晶.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习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2) .

上一篇:小学礼仪教育教案下一篇:中外造园艺术论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