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16

【摘要】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要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机械类专业《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改革要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综合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培养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改革论文 篇1: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加工》课程改革的思考

摘 要:该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加工》课程改革为中心,从课程现状的分析为出发点,介绍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重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对课程改革作了思考,提出了课程改革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转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势在必行。而转型发展蕴含了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功能、办学整体形态及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等全方位的转型。其中,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等要素的转型主要涉及到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1 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大环境下,要获得转型的成功,培养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为国家走向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需要进行多方位的改革,其中课程的改革是转型发展的关键。

1.1 课程地位

《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加工》作为高等学校机械及近机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包含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常用金属及其合金、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的铸造、锻压、焊接等热加工工艺、机械零件材料及毛坯的选择与质量检验等方面的内容,课程内容广泛、综合性和实践性强,为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模具设计等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整个机械专业的课程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初步具备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加工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够根据零件工作条件和失效方式,合理选择与使用机械工程材料,制定合理的热加工工艺路线,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1.2 课程现状

对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加工》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第一、教学内容脱离现实需要。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新建本科院校或者是一些老牌大学的独立学院,其人才培养方案与“985”、“211”高校所差无几,在教学方式上也是照搬传统大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传授学生系统的知识上。但实际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传统大学在定位上就是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是要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就应该侧重于应用而不是理论知识的传递、记忆和模仿;第二,教学方式背离学生实际。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加工》课程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还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缺乏对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和互动,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式学习模式当中。但实际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普遍高考分数较低,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欠缺,但动手能力较强,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适用。此外,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在网络新媒体的熏陶下,对多样性的学习需求较高,就需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实践环节少且不系统。多数高校《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加工》或同类课程实践环节较少,一般只有6学时左右,并且安排在课程相关理论教学内容之后进行,多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的实践,较为分散,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系统性实践学习,导致学生学到的是一个个的知识碎片,不能很好地将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来理解,实践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因此,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2 课程改革的主要方法

针对《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加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指导下,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与學习方式相匹配,学习方式要与内容匹配,内容要与学习目标相匹配,就要将课堂讲授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有效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等方面做出改革,以引导学生提高对课程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真正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该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在该课程改革中的一些做法。

2.1 教学内容改革

潘懋元先生说过:“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等”。这就表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理论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为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主要进行实践环节的改革,开发课程课内实验,将实践学时加大为12学时,并将所有的实践项目进行统筹安排,集中完成,将实践环节一体化,形成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材料的整体分析过程,建立起系统的实践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系统、更加深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校外认识实习与该课程结合,带着知识进企业,在实习中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带着问题回课堂,在理论学习中消化实际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2.2 教学方法改革

除了加大实践环节之外,我们对传统的“一个老师一支笔、一节课程讲到底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加大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对于部分教学内容采取翻转课堂式教学,以任务驱动为前提,倡导探究式、讨论式学习方法,通过给学生设计一定的任务,将学生进行分组,由学生自己组织在课下完成讨论,在课上由各组学生代表进行整理发言,教师给出点评、补充;其次,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及生产实际提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自行通过网络、书籍等相关资料提出解决措施,课堂随机让某些同学分享自己的解决措施,其他同学可以进行提问及补充,讨论得到最优的解决方案,这样可以保证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互动中;再次,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章节,如铸造、锻压过程,在教学中则采用实例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先前在企业进行的认识实习,以观看生产过程的影像资料等视频、图片为主,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较高,让学生在观看录像中自己比较总结出不同工艺的特点、应用范围及优缺点等。

2.3 考核方式改革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将实践学时加大为12学时,而且加大了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因此在该课程的考核中加大了过程考核,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调整为5∶5,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当然平时的考核要有相应的支撑材料作为依据,比如学生的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的记录、参与的课堂互动等等。

3 结语

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通过对《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加工》课程进行的几轮教学改革可以看出,课程改革是转型发展的重点之一,只有不断通过课程改革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同时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利用资源,锻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才能促进转型成功,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高玉 杨贺绪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改革论文 篇2: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要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机械类专业《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改革要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综合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培养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机械工程材料 “教、学、做”一体化 课程改革

一、引言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以湖南电气职院机械类专业为例,目前每届学生人数达500人以上,这给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质、用途、工艺特点、热处理以及质量控制等。该课程由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课程内容多、各章节独立性强、专业术语多、应用性强;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实训教学也难以保证学生能主动完成相关实训。因此,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中“教”的技巧

教”即为教师的“讲”。本课程传统教学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教”,教师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内容较抽象,教师不得不过于详细讲解教学内容,从而占整节课的时间。如何教好该课程,首先要给学习对象“把脉”,结合学院实际办学条件就地“取材”,以取得实效。本校学生主要来自本省,以湘潭及周边地区居多,多数学生的高考成绩不太理想,很多学生的课外时间用在上网或玩手机上。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要充分利用职教新干线等相关资源,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引入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课堂讨论、分析判断,提问、研讨、互提互答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在课堂上成为“学习主体”,把平时表现作为期末考核的主要依据。充分利用企业优质现场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及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要起主导作用,教师要经常阅读相关文献,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和相关课题研究,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中“学”的方法

“学”即为学生的学习反应。课程内容繁杂、概念抽象、理論枯燥等,使得学生难记忆,难理解,教师难讲解。对于本课程的教学,不仅有课堂的理论教学,还要有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该课程相关知识,因此,合理组织教学显得尤为关键。

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材料的性质、成分、热处理方式及其应用领域等通过实例图片或实验视频等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如工程材料热处理的“四把火”,从加热、保温到冷却方式等。这种“学”,不仅需要教师拓宽专业知识面,而且要对教学环节进行宏观把握,既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注意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密切注意学生“学”的状况,不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否则学生失去对“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注意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带着问题“学”,让学生归纳总结。学生若能抓住“学”的主线,理顺课堂讲授的重点、难点,就能保证在“学”的环节上获得材料选择、正确使用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学”,如采用互联网、图书馆、职教新干线网络教学平台等查询相关资料,通过企业生产实习和日常生活中接触例子,获取材料应用知识。

四、课程中“做”的学问

“做”即以学生为主体的动手做实验、实训。实验、实训是材料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通过实验、实训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常用材料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材料力学性能、金相组织和热处理方法等。除了课堂上传统教学以外,可利用仪器展示、实验演示、动画模拟,企业生产现场观摩等,以达到教学效果。有些实验可能无法安排学生“做”,例如有色合金、非金属材料实验和材料表面热处理等,也可利用以上方法,这样既可节约教学资源,又可达到学习效果,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机械零件、刀具材料等相关图片到课堂中去,学生通过对实物信息的获取,提高感性认识,鼓励学生思考,并设置一些创新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项目等措施,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

对于学生的“做”,教师应身体力行,亲自动手做实验并参与工程实践,丰富自己的动手能力,成为“能工巧匠”,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做”。

五、课程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既是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又是学生对学生方式的一种尝试。对职业教育而言,无论是对职业教育发展影响颇深的德国模式,还是美国的“欧林工学院”模式,都是世纪大工程背景下“教学做”的成功案例。坚持“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达到“做”的核心。在设置学习情境时,通过项目化工作任务,按照认识学生规律、职业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工作任务,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使学生由学生主体向职业人角色的逐步转变。

总之,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口头表达和积极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都具有独特的作用与明显的效果,同时也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迎.《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03).

[2] 衣雪梅等.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4).

[3] 刘丘林等.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建筑.2013(04).

[4] 孙培峰.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汽车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03).

作者:朱建军 何幸保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改革论文 篇3:

机械工程导论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机械工程导论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启蒙教育课程,对学生认识专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机械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对专业了解不全面、专业认同感低、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未来从业领域迷茫等问题。文章分析总结了当前机械工程导论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工程导论课程为例,在机械工程导论的课程定位、教材建设、授课模式和内容建设、课程考核和思政融入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通过2018级、2019级本科生的教学实践表明,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课程目标已达到。

关键词:机械工程导论;课程建设;教学内容

專业导论课程的学习是新生专业入门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具有专业启蒙教育的作用。通过专业导论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发展、研究领域、课程体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今后的从业领域有比较清晰地认识。专业导论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

机械工程导论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入学后的第一

门专业入门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械工程的起源、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机械工程学科在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机械工程学科的内涵和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及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专业,激发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为学生尽早进入专业学习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各高校在机械工程导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了改革和实践[1-5],但是对机械工程导论课的认识和教学研究尚未达成广泛的共识,机械工程导论课程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本文分析总结了现阶段机械工程导论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工程导论课程为例,在机械工程导论的课程定位、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和内容、课程考核和思政融入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旨在提高本课程作为第一门专业入门课对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的解惑和指导作用。

一、现阶段机械工程导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机械工程导论课程建设亟待加强

现在的机械专业导论课程没有很好地贯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对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站在学生视角看问题的课程改革还需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足从根本上导致了各种学习问题。学生对机械工程专业的学习目标不明确,选择专业方向时不知道什么专业更适合自己;部分学生因对专业认识不全面导致专业偏见,缺少专业认同感,失去了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未能完全支撑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

机械工程导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教育课,课程支撑若干个毕业要求,但是,目前机械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都未能很好的一对一完全支撑机械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

(三)机械工程导论教材未能及时融入机械工程的

最新发展成果以及学科交叉内容

21世纪以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正在兴起,机械工程与信息、控制、生物、材料、文化等交叉、渗透、融合,各种新的设计方法、制造技术、控制理论等不断推陈出新。但是,现有的机械工程导论教材对机械工程前沿发展的介绍缺失或内容较为陈旧,导致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现有教材大多侧重于机械专业技术介绍,对机械的相关交叉学科的介绍较少,对于机械类新生来说,一是教材内容过于专业,二是限制了学生对机械工程相关交叉学科知识体系的了解。

(四)机械工程专业方向介绍的授课内容偏重于授

课教师的科研方向

目前,绝大多数的机械工程导论课程由若干不同专业的骨干教师讲授,在进行专业方向介绍时,授课内容没有紧扣课程目标,过多的集中在自己擅长的某一具体科研方向,没有对该专业的研究领域和热点研究内容进行全面介绍。

(五)机械工程导论课程与思政融入还需加强

作为专业导论课,应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命题,把我国机械工程技术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工程技术专家和大国工匠顽强拼搏、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先进事迹和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机械工程导论课程的建设

针对目前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紧贴机械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角度出发,南京理工大学对机械工程导论课程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具体的建设措施如下:

(一)课程定位

机械工程导论的课程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械工程的起源、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机械工程学科在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机械工程专业大类中各专业(专业方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及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解答刚入校机械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疑惑,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引导学生明确自己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二)课程与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

的支撑关系

根据认证标准中对毕业生的毕业要求,结合本专业多年来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积淀,该课程支撑毕业要求的3个指标点,分别是:1. 毕业要求5的其中一个指标点:能够熟练运用文献检索工具,获取机械工程领域理论与技术的最新进展;2. 毕业要求6的其中一个指标点: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现代机械工程的发展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和文化的影响;3. 毕业要求12的其中一个指标点:能对个人或职业发展具有清楚的认识,了解机械工程专业的概况,能及时跟踪专业的发展现状,并将其与个人的职业规划相联系。其中,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2、3是强支撑。

(三)教材建设

紧扣课程目标,紧贴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满足机械类新生专业认知需要来编排教材内容。在保证机械类专业介绍系统性的前提下,不涉及过深的专业内容,力求内容精炼、深入浅出,解答刚入学新生对机械类专业感到困惑和最关切的问题。教材除介绍机械工程所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外,大量融入现代机械设计、先进制造、车辆工程和工业工程的最新发展成果,使学生對机械类专业的研究领域和热门研究方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以南京理工大学编写的《机械工程导论》教材为例,该教材于2020年8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教材在参照《中国机械工程学科教程》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机械类专业介绍和知识领域有关描述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新编的《机械工程导论》教材全书共分9章:第1章 绪论,主要介绍机械工程发展简史,机械工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两面性,机械工程伟大成就以及机械工程技术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中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明确机械工程在建设制造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提升专业认同感,增强建设国家的责任感。第2章 机械工程师,从工程师职业概述、机械工程师的职业前景、机械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以及机械工程师的培养展开叙述。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机械工程师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了解机械工程毕业生从事的工作领域,激发学习热情,明确自己新时代的奋斗目标。第3章 机械工程的相关交叉学科,本章主要介绍了与机械工程相关的交叉学科,包括力学、材料、数学、控制、计算机、人文和环境。本章旨在让学生提早了解与机械工程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学生可以对感兴趣的其他学科知识提前自学,对于希望继续深造的学生也可以提前了解其他学科知识。第4章 机械设计及理论、第5章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第6章 机械电子工程、第7章 车辆工程和第8章 工业工程,除了介绍各专业(专业方向)的内涵、特点和基础专业知识外,重点介绍各专业(专业方向)的研究领域,将近年来新的设计方法、制造技术、控制理论,如智能制造、3D打印、智能机器人、物联网、自动驾驶、生物制造、纳米制造、绿色制造等先进研究成果融入各章中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后期便于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专业分流。第9章 机械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内容包括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述,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让学生了解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了解本专业核心知识领域、课程体系、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专业实验等,了解各课程先后修读关系,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

(四)授课模式与内容建设

机械工程导论课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在保证机械类专业介绍系统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过深的专业技术内容介绍,力求讲授的内容对大一新生来说通俗易懂。按照教材内容编排和专业方向介绍的需要,该课程共分5讲,授课团队由各专业(专业方向)负责人组成。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授课内容紧扣课程目标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每一讲的教学内容除了能够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有机融入课程,做到专业内容介绍和工程实践案例相结合外,全面介绍各专业方向涉及的研究领域和热门研究方向。课堂教学中,借助智能制造、3D打印、机器人、物联网、自动驾驶等反映学科前沿的视频和重大工程纪录片等素材,让学生感性认识专业,提升专业认同感。

除了课堂授课外,同时还建设慕课课程和网上课程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包含与每一讲密切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及技术专家、大国工匠和重大工程的纪录片等教学素材,为学生远程网上学习提供良好条件。

(五)课程思政建设

机械工程导论课程的德育目标: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机械工程技术发展历史和取得的先进重大成果,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利用工程技术专家和大国工匠的爱岗敬业、坚毅顽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激励学生奋发图强,勇于攀登科技高峰;课程内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明确自己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增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机械工程导论的思政融入应当充分结合授课内容来开展,在授课内容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灵活利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视频短片、纪录片和研讨等授课形式,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吸收思政元素和德育元素。在每一讲内容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述机械工程起源、发展历程,学科内涵和发展趋势时,介绍中国机械工程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建设“制造强国”中的地位,以坚定学生“四个自信”,同时指出中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远意义,让学生明确新时代奋斗目标,为实现强国梦而奋斗。在讲授机械电子工程时,由微机电系统联系到导弹陀螺仪的研制,融入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专家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和国防事业中吃苦耐劳、坚毅顽强、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用“两弹一星”元勋的感人事迹,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奋斗精神、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在讲述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专业方向时,融入介绍高铁、三峡大坝发电机组、大型工程机械、神舟飞船、歼20隐身战机、C919大飞机、航空母舰、战略导弹等一系列重大装备首次自主研发成功,使学生了解机械工程在国家重大装备研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六)课程考核

机械工程导论课程考核以报告的形式进行,报告分为三部分:1. 综述机械工程技术最新发展成果。2. 如何理解机械工程与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关系。3. 制定个人大学四年学习目标及毕业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考核基本要求与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根据课程对指标点的支撑关系强弱,三部分内容的成绩分别占比20%、40%和40%。

三、实践效果

机械工程导论是南京理工大学机械类专业大类(包括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三个专业)第一门专业入门课,课程面向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类专业、知识产权学院(机械专业方向)和中法工程师学院的新生,课程开设在大一上学期,年均上课人数350人左右。通过对2018级、2019级本科生的教学实践表明,基于上述教学改革举措的机械工程导论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目标已达到。学生们普遍反映该课程解答了他们入学时感到困惑和迷茫的问题,更全面地认识了专业,提升了专业认同感,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生们对本科四年的学业有了清晰的规划,对毕业后个人的发展也确定了初步的目标,认为选择机械工程大有可为,增强了建设制造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课程建设目标为把机械工程导论打造为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主要的工作思路:1. 线上平台和课程资源建设。选择超星学习通作为线上教学平台,每一讲按照授课内容划分为若干主题,根据不同主题建设和收集立体化、多样性的信息化资源,包括PPT课件、微课、视频、图片、思考题等资源形式。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反馈不断对课程资源进行完善,建立体现机械工程技术前沿性与时代性要求、符合学生专业认知需要的学习课件库、工程案例库、视频素材库和思考题库等教学资源,完成开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2. 线下课程建设。适时调整课程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使课程目标符合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授课教师应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紧密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能够反映学科专业、行业先进的理论和成果,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线上、线下内容互补。3. 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适当增加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时间,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有效开展线上与线下密切衔接的全过程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4. 加强过程考核,构建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保证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教学活动的评价连贯完整。

参考文献:

[1]张春,何辉波,马永昌.学生视角下机械专业导论课教学内容新思考[J].高教学刊,2020(11):97-102.

[2]茹煜,李建华,许蔷,等.机械大类招生背景下机械工程導论课程改革初探[J].高教学刊,2019(19):118-120.

[3]丛娟.机械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18(1):54-55.

[4]李增芳,郑高安,王红梅,等.基于CDIO理念的《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4,26(4):81-83+88.

[5]吕艳,侯英苛.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探索[J].亚太教育,2016(35):195.

基金项目:南京理工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工程项目“机械工程导论一流课程建设”(编号:2020JX007)

作者简介:殷增斌(1987-),男,汉族,山东潍坊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袁军堂(1962-),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

作者:殷增斌 袁军堂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发展论文下一篇:创新医院管理人力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