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艾轩绘画风格之变

2024-05-18

浅谈艾轩绘画风格之变(共3篇)

篇1:浅谈现代绘画的多元风格

风格, 以它独一无二的方式生存在“现代主义”的世界里, 风格是美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而在整体上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美术风格可以分为好多种层次, 有作品的风格, 作家的风格, 流派的风格, 民族的风格, 时代的风格等等。作家的风格影响着作品的风格, 很多作家的风格一致或相似, 就成了一个流派的风格, 每个民族也有他们的独有的风格, 众多民族、流派的风格就组成了一个时代的风格。所以这些不同的层次的风格实际上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而我们都知道, 一个作家的风格是在一个作品中表现出来的, 对于作品的意义和要表达的情感、方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而这个作家个人的风格, 受到了他的流派以及当时社会那个大民族的制约。在同一个大民族内, 大家的审美心态又很相似, 但在这相思的立面又有着个人的观念, 所以会出现了一个风格多元化的趋势。

二、“现代绘画王朝”的代表

20世纪的年代, 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的时代, 众多美术流派崛起。马蒂斯带着他的野兽派占足了风头。以强调单纯化和平面化, 追求画面的装饰性为风格, 喜欢鲜艳的色调, 用又浓又重的颜色, 伴着直率、粗犷、豪放的笔法, 涂出一幅幅表现主义倾向的强烈画面。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 这是一种释放, 将欧洲从传统自然色彩中释放出来了。当我们看到由纯粹的红、青、绿、黄等醒目的色彩加大笔触, 夸张的拼出图画时, 也许这是“野兽派”的“粉丝”而作。《奢侈·静寂·逸乐》这幅彩图, 给人留下了太多的震撼, 太多的意犹未尽。

与之相比, 有着偶然出现的“立方主义”又使人眼前一亮, 这种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 用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把本该由明暗、空气、光线、氛围组成的图画, 只用直线、曲线, 大块大面的推积, 交错的轮廓去勾勒, 这样只用理性、观念和思维的方式去展现艺术, 而忽略主观经验和感性认识的纯理性思维, 让人们在线性的层面上找到艺术的灵感。在艺术的世界里, 畅游理性的领域。毕加索留给我们的不只是那一幅《亚威农姑娘》的理性美。还有背后存在的自然主义的表现倾向。

随着一战的结束, 不仅是战败国德、奥等国, 就是战胜国英、法、俄也不可避免的留下了惨不忍睹的伤痕。经济上的萧条, 让人们看清了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就任“厌世情怀”、“悲观情绪”在人心、在社会上肆意横行, 处在那种兵荒马乱而又动荡不安的大局面下的人们, 看清了生、死、梦、现实、过去和未来, 因此有好多艺术家们就不在留恋旧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 开始了用“神秘”、“恐怖”、“荒诞”、“怪异”去表现他们的内心, 那种将毫不相干的东西凑在一起, 没有任何逻辑和理性约束手法, 组可以看出在他们的内心, 是多么渴望脱离残酷的现实和近乎绝望的悲哀, 这种窘境让他们几近癫狂。

三、现代绘画的多元化倾向

现代绘画艺术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局面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才得以完成的。太多的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影响着艺术家们的心态、心理变化, 任何艺术的产生, 都脱离不了大环境大背景的影响。艺术与科学贴得更近, 而科学又在不断的发展, 这是艺术呈现多方位的、多元的一个大环境因素。

不管是形式多元化, 还是风格多元化, 我认为都是思维观念的多元化, 除去大背景大环境的影响, 自身的个性追求也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另一个主观因素。

现在的我们, 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人世沧桑, 用怎样的心情去看待这个多元化的社会, 用怎样的心态去融入这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 面对艺术与文学、艺术与影视, 艺术好像用它的顽强证明着自己的不可或缺。唔知相对稳定的今天, 人们基本不再担心自己的温饱, 从而将重点放在了精神层次上, 那种对文化、对艺术, 对品味的追求, 已经穿行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 很难去统一一个固定的标准, 更难于统一一个唯一的方向。虽然当今的我们追求个性, 要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但却受不了在统一中的独一无二。因此, 多元化并存不仅在艺术上、在绘画领域, 也是在其他学科领域中愈发突显出来, 这是世界的注定, 这是时代的产物, 也是每个人的需求。千变万化的我们需要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来和我们一拍即合。

参考文献

[1]贾晓伟.视觉的人质-现代绘画札记[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49

[2]赵罡.痕迹—关于现代绘画与表现[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32

篇2:浅谈梵高的绘画风格

摘要:梵高的创作主要取材于身边的人物和生活场景,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自己不能理解的、令人困惑的、梦幻般的情感表达出来。后印象主义时期的艺术创作风格多样,大体以艺术家的不同而不同,坚持色彩的情感意义和审美载体的信念,坚持形式和构图的独立性,对画面中人为性的赞同,这一时期的的显著特征是对人类主观世界的表现。梵高的作品主要是利用强烈的表现力来表达极度痛苦的情感,他的画注重内心的感受和绘画形式的表现价值,用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手法给予色彩、线条和构图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梵高在他的作品中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达,一切的作画形式都是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

关键词:文森特·梵高;色彩;悲情;独特;精神;黄色;象征;狂热

文森特·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的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野兽派和表现主义,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画家。梵高的绘画倾向于运用触目的色彩和大胆强烈的轮廓线,画面色调绚烂明亮,他大胆的探索,自由的抒发内心的感情,追求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形式,正如他短暂而疯狂的一生。在梵高的一生中,只有童年时期是快乐的,成年后的他变得冷酷严厉,穷困潦倒,悲伤忧郁,难理情事,并具有自杀倾向。他在27岁开始从事绘画,这与其他画家相比算是比较晚的,但却为世人留下了1600多幅作品。梵高寻求的是一种真情的自我表现方式和艺术的奇异性,同时显示了色彩的繁锐和情感的浓度。梵高的主题充满了自述性的特点,以悲情色彩为主,追述了他的生活与情感的每一个瞬间,通过绘画使他在充满紧张与压力的现实生活中得到一丝慰藉。

梵高早期的作品关注普通的劳动人民,以荷兰的农民和工人为主题进行创作,试图描绘出他们朴实奋斗的形象,主要的代表作有:《织工》《吃土豆的人》,色彩比较灰暗,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风格。之后受到印象主义的作品和日本版画浮世绘的影响,发展出他旋涡式的、富有表现力的创作风格,如:《星夜》《夜间咖啡馆》《向日葵》等,向日葵是他最喜欢的植物,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是他苦难生活的缩影,也是他诸多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画作之一。在后期,他的精神濒临崩溃,但却表现出了非凡的创作力,在他人生最后的15个月里完成了200部作品,如《嘉舍医师叼着烟斗的画像》《乌鸦群飞的麦田》。梵高的色彩是通过对自然的感受,抒发出一种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成为传递情绪的语言,主要在于体现其象征意义,进而更好地表现出画家的感受和思想。

梵高的绘画非常仓促,风格独特,仅凭知觉来作画极好辨认,他把强烈的内心情感都诉诸笔下,将全部的激情、不安都毫无保留地倾泻在画布上。梵高直接在颜料桶中取色作画,并涂抹的像犁沟一样深刻厚重,他的绘画中坚实的外部轮廓线看起来就像孩子的涂鸦,却对色彩的运用赋予了激动人心、极具特色的生命力。其次,梵高观察事物的角度也很独特,他将肉眼看到的视觉形象转换成赋予表现力的象征图像,并通过变了形的形体与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感触。在他旋转的笔触下充满了活力和炙热的情感,他能够在画中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人的特征,狂热地信奉直接观察的重要性,但也采用色彩象征,尤其是黄色在他的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最为突出。

1885年,梵高创作的《吃土豆的人》画面深沉,有极强的乡土气息,充满了社会与宗教情感,画面虽然显得很粗犷,但构成十分紧凑,画面中朴实憨厚的农民旷工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桌上悬挂着一盏灯,成为画面的焦点。画面以围聚的人物为中心视角,以昏暗的稀薄的灰色调为画面的主题基调,烘托出了前景中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一家人憔悴的面庞,低矮的屋顶,使屋内的空间更加显得拥挤,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在梵高的名作《星夜》中,他运用颤动的曲线、螺旋线,产生画面的节奏感和力度,表现出翻卷着的蓝黑色的夜空、涌动的星星和旋转着的线条,宁静的夜空已不再祥和。这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是作者第二次崩溃之后在疗养院画的,色彩主要以蓝色和紫罗兰为主,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

梵高对色彩精神潜力的观点集中体现在《夜咖啡馆内景》一画中,梵高是虔诚的教徒,他认为咖啡馆是一个“使人堕落、发疯和犯罪的场所”,所以他用血红、深黄、深绿这三种鲜明对比的颜色来构成画面,产生一种强烈的压抑感。画面中央是一张绿色的台球桌,上边几盏吊灯闪着橙色和绿色飞旋的光芒,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的家具,整幅画给人一种火药味,一种一触即发的危机感。梵高在这里用红色和绿色这两个补色来表现人类痛苦的情感,咖啡馆应该是一个拥挤的热气腾腾的场所,可在梵高笔下的咖啡馆却寂寞而冷清,顾客被挤在画幅的两侧,中间却空旷无人,这是梵高心灵的复现,他悲苦的经历和孤独的一生使他不得不认为,人们之间的友好交往是那样的艰难和不可能。《夜咖啡馆内景》用强烈的色彩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最痛苦、最忧伤的情感,这种情感上的真实以及在情感表现上强烈、深刻的程度是从来没有在绘画中表现过的。

梵高的《向日葵》通幅金黄,甚至将整管的黄颜料挤在画布上,用刮刀将他们刮开来,向日葵的花瓣像火焰一样翻卷着,给人一种刺激和不安的感觉,通过自己的主观感觉和精神感受用色彩自身表达某种情感。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向日葵》闪耀着熊熊的火焰,艳丽、华美、优雅、细腻,富有运动感和强劲的笔触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单纯强烈,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他笔下的向日葵不在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在欧洲文化传统中,黄色作为教堂里的一种装饰性色彩,确实代表着一种痛苦和压抑,每朵向日葵就像一团火,细碎的花瓣和葵也则像火苗,整幅画像燃遍画布的熊熊火焰,它象征着饱受人生之苦却个性狂热的自己。色彩是他一生中最深爱的东西,对色彩精神潜力的不断挖掘使他达到强烈的感情上的真实,他用最欢乐的艺术语言唱出内心深处最苦痛的情感。

梵高即便穷困潦倒,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对艺术的追求而仍未扔掉那维系生命与精神的画笔,他的作品不只是色彩的表现,更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为生活高唱的赞歌。凭借着它们,梵高赤裸裸地呈现出他对生命的认真、热爱和无奈,还有他深深的孤独,透过他的画,似乎能看到在画布和颜料面前颤抖着的一颗狂热的心。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卡明.艺术[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2.

[2]理查德·布雷特尔.现代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孙乃树.西方美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9.

[4]保拉·拉佩里.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4,6.

篇3:浅谈莫兰迪的绘画风格

莫兰迪艺术思想的形成与他学习前辈、关注当代、探索和发现自我的艺术历程是分不开的。他崇拜乔托和马萨乔等早期艺术大师, 也关注着塞尚和早期的立体主义大师的艺术。在那个反传统的时代洪流里, 他却远离一切的轻浮和造作, 不盲目的去割裂与传统的关系, 借鉴并吸取了传统艺术中对自己有力的因素, 走出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道路。

莫兰迪在17岁进入波洛尼亚美术学院学习, 在他绘画初期就在杂志图片中认识了塞尚的原作, 塞尚日复一日的画着圣维克多山, 而莫兰迪一生画着他的瓶瓶罐罐和窗外的风景。塞尚曾说“没有什么比我们实际看上出更抽象, 更不实在的东西了”他通过颠覆以往传统的观看方式, 透过表面, 看到物质最本质的结构形体, 而莫兰迪最大程度的继承、发展了这种的观看方式, 表现事物真实的本质成为他一生的艺术追求。

莫兰迪是通过《巴黎晚间》的杂志注意到早期的立体主义绘画的, 立体主义者的作品不管是在空间色调的处理上, 还是画面的表现形式上对莫兰迪那一段时期的创作都有所影响, 在他1914-1916年间的静物作品中可以看到断续的锉笔、半透明的色调堆积出厚重的体积感以及物体与空间交织成抽象的块面感。对于一个24岁的年轻画家, 尝试多种绘画手法是成功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在莫兰迪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清晰柔和的光源, 夏尔丹那透明性融合的色调, 塞尚那稳固结实的构图, 以及立体主义的解构, 但是它们又不能归为任何一个画派, 在他的作品中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在1918-1919年间莫兰迪结识了“形而上画派”的卡拉和契里科, 他们的许多观念都对莫兰迪影响很深, 那段时间莫兰迪投入到了形而上绘画的实验中去, 并积极参加了他们的展览。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典型的形而上绘画的影子, 如半身模特、烟斗、几何形体等等, 这些画作有着严谨的轮廓, 光滑的表面, 光影投在物体上留下长长的影子, 似乎每一幅画的构图和色调都经过了仔细的研究。他的这种严谨的理性推理显然和卡拉、契里科有所不同, “……他一再得的醒评论界, 他早在1914年便开始拥有帽商用的模特了, 他像看着一般刻画的物体那样的看着, 到了想画的时候就画了……”这段话可以看出莫兰迪曾有意拉开与形而上画派的距离, 但是他那个时期的作品多少都带有了形而上画派的影子, 而且这些作品都是莫兰迪的精品之作, 至于绘画史上如何归属, 笔者认为并不重要。

二、莫兰迪作品风格的确立

1920年莫兰迪脱离了与形而上画派的联系, 重新审视了自己将来的发展道路。在那个工业世界, 速度和运动大大迷惑了以莱热、塞维里尼为首的意大利画家, 在大批的艺术家表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机器时代时, 莫兰迪完全陷入了自己的艺术世界。

1920年后莫兰迪的绘画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 由于《造型价值》与莫兰迪签订了合同, 经营莫兰迪的作品, 《造型价值》杂志相比较形而上画派更注重传统造型的价值, 因此在那一段时间莫兰迪的画作, 更多的是写实的风格, 在他的油画作品里可以看到一种朦胧柔和的黄色, 物体各显其玻璃般的半幽半明或者不透明的柔和之面。在30到40年代初, 物体近乎抽象, 在这段时期内莫兰迪开始尝试着使绘画和观看的现实实现一种交流与沟通, 他的目标不再是完美的去再现或者是复制现实的事物, 而是去探问事物真实的本质, 这也作为他一生的追求。这段时期的油画作品出现了色彩, 但是物体由柔和变得成熟而沉稳, 犹如士兵般桀骜不驯的立在那里, 而他的版画作品画黑白对比较为明显, 亮部大片的留白, 以及暗部多留下的油墨制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此时的莫兰迪正值中年, 稳定成熟的的个性显示也是自然。在二次大战结束之际, 莫兰迪的作品少了先前强烈的色彩对比, 传为较为温和的表现画面, 他把画面的空间有三维转向二维, 这时的莫兰迪开始关注物体数的关系, 光和色的比例关系, 器形之美与光影之美交相呼应。

在莫兰迪绘画生涯的后十年, 他画了大量的素描水彩, 画面更加写意了, 他把自己毫不掩饰的融入画中, 追求着一种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 当静下心来仔细品味莫兰迪作品时, 就会被他那不掺杂一丝疲倦, 不流于一种无奈的重复所打动, 正所谓“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莫兰迪的绘画隐藏着一种大彻大悟的禅意, 他的绘画是如此的平静超脱, 让人赏心悦目, 给人留下超凡脱俗的敬畏感。

参考文献

[1]何政广:《莫兰迪》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2]晨鹏:《20世纪意大利美术》,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年版。

[3]许江、焦小健编:《具象表现绘画文选》,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年版。

上一篇:创新模式 搭建队伍建设新平台下一篇:开通成品油发票开具模块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