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的健康教育

2024-06-24

梅毒的健康教育(通用9篇)

篇1:梅毒的健康教育

艾滋病、梅毒及乙肝的健康教育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梅毒:是由苍白(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途径传播,临床上可表现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潜伏梅毒和先天梅毒(胎传梅毒)等。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

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与母亲相同的疾病。由于这种疾病传播是从母亲传至子代因而也称垂直传播:HIV,乙肝等疾病都有这种传播方式。因而肝炎患者怀孕要非常当心,以免生产时小孩得病。乙肝的母婴传播主要是指:孕妇将乙肝病毒传给子代,主要发生在三个时期:产前、产时和产后。产前传播,也就是宫内传播,即乙肝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这一传播途径尚有争论,有人认为病毒颗粒不能越过胎盘的绒毛膜屏障。但经过大量医学研究和观察发现,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胎盘的破损处,引起宫内感染,最严重的传播途径是产时传播,即分娩时胎儿通过母亲的产道,吞咽含有乙肝表面抗原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粪便等,引起感染。产后传播是指产后母婴密切接触,使新生儿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这主要与吞咽母亲的唾液和母乳喂养有关。

世界各国主要通过两种策略来减少婴儿感染艾滋病病毒。

1、首先是保护育龄期女性,使她们免受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提供计划生育服务,采取终止妊娠的措施(在法律允许的国家和地区),确保女性意愿性生育。

2、其次,对于想要怀孕的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女性,现在可选择给予抗逆转录病毒的药物治疗以及婴儿替代喂养的方法,这些策略可使母婴传播的风险降低10%。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产的婴儿,不论其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是否阳性,都不应由产妇本人哺乳。因为婴儿的艾滋病病毒抗体可以是通过胎盘进入婴儿血液的母亲的抗体,而并不表明婴儿已受感染。如果吸吮母乳,则有可能受乳汁感染。

篇2:梅毒的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二,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艾滋病可以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播。三,什么是艾滋病母婴传播?

是指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在怀孕,分娩或产后哺乳等过程中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的过程。

四,怎么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1,婚前,孕前和孕早期必须到妇幼保健机构进行艾滋病自愿咨询和接受艾滋病病毒检测。

2,艾滋病病毒感染妇女要避免非意愿妊娠。

3,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妇最好在孕早期终止妊娠。4,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妇选择继续妊娠要接受定期检测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一般从孕14周开始服用,现在抗病毒治疗由“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支持下县妇幼保健所免费施行。

5,艾滋病病毒感染孕妇必须住院分娩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安全助产服务。

6,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所生婴儿要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加强儿童保健管理和随访力度。现在由“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支持下县妇幼保健所免费提供一年的奶粉。

关于预防梅毒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宣传

一,什么是梅毒? 有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梅毒螺旋体键入人体后,迅速播散至全身各器官,产生各种症状与体征,也 可呈潜伏状态,还可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二,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梅毒主要由性接触传播(占95%),其次为患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也可通过产道传染胎儿;少数通过接触,哺 乳,输血,接触污染的衣物,毛巾和医疗器械等传播。三,梅毒传给下一代会引起什么后果? 患梅毒的孕妇在孕期或产期过程中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会 导致胎儿或新生儿流产,早产,死胎和先天梅毒等情况。四,梅毒怎么检测? 婚前,孕前或孕早期经梅毒血清学检测,才能检测出梅毒螺旋体感染情况。因此婚前,孕前,尤其是孕早期必须接受一 次梅毒检测,有效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患病率。五,怎么样预防梅毒母婴传播?1,婚前,孕前和孕早期必须到妇幼保健机构进行自愿咨询和梅毒血清学检测。

2,梅毒感染妇女经正规治疗达到病情控制之前要避免非意愿妊娠。

3,梅毒感染妇女在孕期必须接受正规的全疗程治疗,对于孕早期发现的梅毒感染孕妇,应当在孕早期与孕晚期各提供1个疗程的抗梅毒治疗;对于孕中、晚期发现的感染孕妇,应当立刻给予2个疗程的抗梅毒治疗,2个治疗疗程之间需间隔4周以上(最少间隔2周),第2个疗程应当在孕晚期进行。

4,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按照孕妇在孕期抗病毒治疗情况和新生儿梅毒血清学实验结果必须接受正规青霉素治疗并加强保健管理和随访。

关于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宣传

一,什么是乙肝?

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慢性传染性感染。二,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乙肝由血液,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三,乙肝怎样母婴垂直传播?

通过孕育的过程,携带乙肝病毒的女性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子女,主要包括宫前感染,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和产后感染。四,怎么样预防乙肝母婴传播?

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国际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24小时内及1月龄和6月龄儿童的三次乙肝疫苗接种。

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健康教育宣传

篇3:梅毒的健康教育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梅毒患者62例, 均为女性, 一期梅毒32例、二期梅毒30例;未婚3 0例、已婚1 2例;文化程度:初中3 5例、中专或高中22例、大专及以上5例。所选患者均出现程度不一的不良心理。

1.2 方法

对梅毒进行检测, 经过抽血化验结果为阳性以及非梅毒螺旋抗体为阳性, 两项指标均为阳性患者需对其告知梅毒阳性检测结果, 同时填写好性病转介卡, 由检测人员给予指导, 患者可到皮肤科治疗。先询问姓名、年龄、性别、职业、身份证号码、婚史等多项个人信息, 再填写性病报告卡, 主要包含疾病传播问题, 如性伴、性接触史、身体状况等, 并嘱患者阅读告知内容, 并签名。在与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 宣传梅毒相关知识, 并对患者现存心理问题给予疏导, 并鼓励、介绍患者接受正规治疗。

2 心理护理

近些年, 梅毒发病概率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 心理护理在梅毒患者中的应用作用也凸显出来。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提升疾病治愈率, 使得患者家庭得到保全, 患者自身也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念。从发患者群上分析, 发现梅毒多出现在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中, 因此对梅毒患者给予心理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2]。 (1) 建设和谐的护患关系。要想保障心理护理的成效, 就必须与患者之间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足够信任医护人员。当梅毒确诊之后, 患者情绪通常会出现巨大变化, 变得更加躁动不安、压抑、自卑等, 在感情方面也会变得非常脆弱, 加上女性患者本身思维比较敏感, 因此很容易造成心理压力, 甚至出现轻生想法[3]。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积极地与患者进行沟通, 引导患者说出自身不良心理的产生原因, 针对患者主诉要耐心倾听, 深入了解患者内心想法, 以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疏导和安抚患者。护理人员可将科室电话号码以及自己电话号码告知给患者, 如果患者回家之后出现心理问题可随时保持联系, 给予患者帮助, 取得患者信任, 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 使其正视疾病, 勇敢面对疾病。 (2) 争取患者家属支持和配合。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引导其保持平和的情绪, 与医护人员一起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针对因配偶外遇而患梅毒的患者, 应使其充分认识到由于自身过失给家人带来的不良影响, 针对其内疚、自惭心理行以有效疏导, 同时让患者清楚认识到只有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开展有效治疗, 才能尽早治愈。

3 健康教育

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 了解患者对梅毒本身及其治疗的认识程度, 并找出患者担心、疑惑等问题, 给予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式等相关知识, 让患者充分认识到杜绝梅毒感染的有效途径, 只要患者坚持正规治疗, 梅毒疾病完全能够治愈。同时, 护理人员还应告知患者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由于梅毒螺旋体对抗外界的能力比较弱, 干燥环境以及阳光照射都可以杀死致病因子, 梅毒螺旋体生存于人体之外的时间通常不会超过1-2小时, 但如果梅毒处于无氧状态下可生存长达数天, 如果衣物潮湿也会增加梅毒的生存时间;梅毒螺旋体抵抗高温的能力弱, 若将其置于40-60℃条件下, 2-3min梅毒就会死亡, 100℃及以上温度下梅毒则即刻死亡;对于化学药品, 梅毒螺旋体也比较敏感, 来苏水、肥皂水、高锰酸钾溶液 (1:1000) 都可杀死梅毒。在掌握梅毒的上述特点之后, 患者可依据实际情况, 将衣物置于阳光下进行暴晒或储存在干燥环境中;个人物品可适当选用化学药品或煮沸等方式进行消毒, 避免疾病传播。

4 讨论

本文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恐惧、忧虑等不良心理给予疏导;以患者文化程度为依据, 给予疾病相关知识教育, 说明疾病发生机制以及预防、治疗知识等, 使患者正确认识控制感染的方式以及持续治疗的效果。经过医护人员细致、耐心且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 患者心理负担明显减轻,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总之, 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健康教育以及细致、耐心的心理护理可使患者治愈自信心增强, 消除不良心理, 促使患者积极接受并配合治疗, 对患者身体康复十分有利, 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平, 王丽娟.女性梅毒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 2014, 02 (15) :256-257.

[2]李晓丽, 林燕会, 王爱芝, 等.100例育龄期女性梅毒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 01 (14) :44, 56.

篇4:孕期染梅毒,能否生个健康宝宝

然而,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到医院检查后没几天,医院通知宋雯:血清报告提示她可能患有梅毒,需进行确诊试验。在忐忑不安之中,宋雯等来了患有梅毒的确诊报告,而且她丈夫也被确诊为梅毒患者。面对现实,宋雯的丈夫承认半年前到南方出差时曾与三陪小姐有过性接触。这突然而来的不幸,令宋雯悲痛不已,眼下她必须决定到底要不要这个孩子。为此,她请教了数家医院,结果是众说不一,故此特来向我咨询。

针对宋雯担心的问题,我为她进行了分析——

胎儿会不会得梅毒

回答是肯定的。妇女在妊娠期得了梅毒或患有梅毒时怀孕,梅毒病原体即梅毒螺旋体可以随血液循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不过,妊娠开始4个月内得梅毒,一般不会传染给胎儿,这主要是胎盘滋养层有一种朗格汉斯细胞,可起屏障保护作用。妊娠4个月以后,随着该层细胞的退化,梅毒螺旋体则会进入胎儿体内。即便得的是早期梅毒,如果不进行治疗,也会发生流产、死胎、早产或娩出先天梅毒儿。

胎儿要不要保留

回答也是肯定的。一般地说,梅毒螺旋体的感染不会引起胎儿畸形,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随着母亲的治愈,胎儿的感染完全能治愈。所以,妊娠梅毒的妇女大可不必一刀切,统统进行流产或引产。

如果怀孕4个月后发现患有梅毒,应该立即作一次全面的产科检查,如果胎儿发育正常,完全不必中止妊娠,只要及时对母亲进行正规治疗即可。

如何治疗妊娠梅毒

目前,治疗梅毒有非常有效、可靠和安全的药物,其中普鲁卡因青霉素和苄星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最佳药物,前者是治疗妊娠梅毒首选药物。药物注射后,吸收迅速,能有效进入到胎儿体内。专家认为,下列孕妇应该进行抗梅毒治疗:①怀孕后发现患有梅毒;②怀孕前曾经得过梅毒,不管治疗与否和结果如何都需要治疗;③发现丈夫或性伴近期(半年内)患有梅毒。

治疗上,应该在妊娠初三个月和怀孕末三个月期间各进行一次正规治疗,可采用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单位,肌内注射,每天一次,共10天;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红霉素,每次500毫克,每天4次,早期梅毒者服15天,晚期梅毒者服30天。在怀孕六七个月时才发现梅毒的妇女,可连续注射两个疗程的普鲁卡因青霉素,待胎儿出生后,应该给新生儿作一次正规的青霉素治疗。

篇5:梅毒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健康教育,门诊,妊娠,梅毒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 (TP) 感染所引发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由于梅毒螺旋体能轻易穿透胎盘屏障传播给胎儿, 故易导致流产、死胎、早产、先天畸形等不良妊娠结局[1]。研究表明, 早期、规范、足量的青霉素治疗对预防及减少胎传梅毒具有重要作用[2]。但由于不少患者因缺乏对妊娠合并梅毒的认识, 导致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依从性差, 故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本研究在常规抗梅毒治疗基础上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梅毒的诊断标准, 并经ELISA、TRUST等确诊。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60例。观察组年龄21~39岁, 平均 (27.3±5.2) 岁, 孕周12~38周, 平均 (26.3±2.4) 周;对照组年龄22~38岁, 平均 (26.7±6.0) 岁, 孕周14~39周, 平均 (26.9±3.1) 周。排除多胎妊娠、其他妊娠合并症。两组患者的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存在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梅毒治疗, 苄星青霉素240万U/次, 1次/周, 肌内注射, 3周为1疗程。对妊娠28周前确诊者, 于确诊起及妊娠末3个月进行抗梅毒治疗2个疗程。对妊娠28周后确诊者, 进行1个疗程治疗。对青霉素过敏者给予红霉素口服治疗, 500毫克/次, 4次/天, 早期梅毒连服15 d, 晚期梅毒连服30 d。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全面的健康教育, 医师根据患者的病史、查体、症状及辅助检查等对患者做出准确诊断, 并给予合理用药。结束后, 现场对患者进行5~10 min健康教育, 向患者介绍妊娠合并梅毒的产生原因、治疗过程与转归情况, 告知患者积极接受治疗可有效改善母婴结局, 以改善患者的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 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在健康教育过程中重点介绍药物治疗的目的与作用,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与可能的不良反应, 强调足量、规范用药以及定期检查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应节制性生活, 避免病菌重复及交叉感染。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梅毒知识知晓率、规范治疗依从性、家庭关系改善度、满意度、缺乏认知主动人流率。治疗前后采取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恐惧视觉模拟评分 (FAVS) 评价患者的焦虑、抑郁及恐惧心理。 (1) FAVS评定法:采取1条刻有10个刻度的标尺, 对应着0~10分, 其中0分是无恐惧, 10分是恐惧达到极点。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进行刻度。 (2) SAS量表:分界值50分, ≥50分提示有焦虑, 分值越高则焦虑越严重。 (3) SDS量表:分界值53分, ≥53分提示有抑郁, 分值越高则抑郁越严重。

1.4 统计分析:

采取统计软件SPSS21.0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梅毒知识知晓率、规范治疗依从性、家庭关系改善度、满意度分别为95.00%、100.00%、96.67%、96.67%,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观察组患者缺乏认知主动人流率为0%, 相对于对照组的10.00%有明显下降 (P<0.05) 。见表1。

2.2 不良心理: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AS、SDS、FAVS评分有明显改善 (P<0.01) , 对照组无改善 (P>0.05) 。见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 *P<0.01, 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相比, #P<0.01

3 讨论

妊娠合并梅毒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胎儿产生影响, 其一是梅毒螺旋体穿透胎盘屏障传播给胎儿, 直接对胎儿诸多器官及系统产生损害, 其二是通过感染胎盘组织, 导致胎盘组织出现多处梗死及坏死灶, 对胎盘功能产生严重损害, 进而影响胎儿发育[3]。故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给予及时、足量及规范化抗梅毒治疗具有重要意义[4]。然而由于多数患者对梅毒相关知识了解不全面, 易产生严重的不良心理, 治疗依从性差, 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

本研究在常规抗梅毒治疗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效果。通过门诊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梅毒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 获悉妊娠合并梅毒治疗的方法, 治疗时的注意事项。通过告知患者足量、规范治疗可改善母婴结局, 强调遵医嘱治疗的重要性,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负面情绪与治疗依从性, 提高其自我保护、自我控制意识[5]。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通过健康教育后, 患者的梅毒知识知晓率、规范治疗依从性、家庭关系改善度、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SAS、SDS、FAVS评分也有明显改善。可见, 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抑郁、焦虑及恐惧情绪, 提高规范治疗的依从性。此外, 观察组患者主动人流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提示健康教育可有效减少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因缺乏认知, 害怕将梅毒传染给下一代而选择主动人流的比例。

综上所述, 门诊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疾病知识知晓率, 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铿.抗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J].华西医学, 2014, 29 (7) :1267-1270.

[2]马银芬, 陈卫红, 夏伟仁.妊娠对梅毒抗体滴度表达的影响及治疗时机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 (5) :771-773.

[3]郭小平, 王杰华.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对新生儿梅毒血清学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 2014, 23 (11) :48-51.

[4]万正敏.妊娠合并梅毒的干预措施对围产结局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3) :481-483.

篇6:梅毒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 梅毒检验;梅毒螺旋体;结果准确率

梅毒是因梅毒螺旋体感染而引起的慢性疾病,该病病程通常比较长,在临床上的表现比较复杂,传染性较强,母婴传播及性传播是其主要的传播方式,对人体危害较大,严重的会损伤到患者全身的组织及器官。近几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具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为了人们的健康,本文主要对ELISA、TRUST以及TPPA三种检测梅毒的方法作简要介绍,并对三种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作简要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212例患者梅毒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性112例,女性100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32.14岁;其中早期梅毒患者50例,Ⅰ期梅毒患者67例,Ⅱ期梅毒患者76例,Ⅲ期梅毒患者19例。选取同时期的220例非梅毒人员为对照组,在性别及年龄方面,过程组和对照组情况相似,在统计学方面,没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1]。

1.2 检测试剂 TRUST由(上海荣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ELISA试剂为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TPPA为(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生产。

1.3 检测方法 抽取受检者2ml肘静脉血,把血清分离出来,并根据相关标准分别用合格的ELISA、TRUST和TPPA试剂并严格按说明书操作对血清进行检测。并在试剂有效期内使用。

1.4 统计学方法 对检测数据进行整理,并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对资料进行计算时,采用χ2检验,在统计学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在阳性检出率方面,Ⅰ期梅毒及早期梅毒TPPA比较高,而TRUST和ELISA则比较低;此外,Ⅲ期梅毒及Ⅱ期梅毒ELISA的阳性检出率也比较高,而TRUST和TPPA则比较低,差异明显,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2]。TRUST的特异度及灵敏度比ELISA和TPPA低很多,而且在阴性检出率及阳性检出率方面,ELISA和TPPA也比TRUST低很多,在差异性方面比较明显,因此,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当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之后,血清中就会出现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及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根据这两种抗体,就可以对患者体内的梅毒血清进行检测。ELISA以重组梅毒螺旋体的多肽为抗原来对血清中的抗体含量进行检测,特异性及敏感性高达97.1%和96.7%,且假阳性率比较低,可用于大规模的梅毒检测机临床诊断。用TPPA对梅毒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血清学检测,主要原理是把纯化的致病性梅毒中的菌株成分包在人工做成的明胶颗粒上作为抗原,并通过抗原抗体反应,进而把血清中的抗体检测出来。根据本研究可知,用TPPA对212例患者进行检测时,阳性检出率高达96.8%,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但是此方法操作复杂,成本较高,因此,在大量的检测试验中很少运用。TRUST主要用于梅毒非特异性抗类脂质体抗体的血清检测,它使用类脂质作抗原来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类脂质体抗体,从而对梅毒进行检测。在212例患者中,检测特异性为96.8%,敏感性为87.9%,在假阴性率方面较明显。在220例健康人员中,假阳性检出率为3.4%,比其他两种方法高。由此可知,此方法不利于对梅毒进行确诊,但适用于梅毒的治疗。对三种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可知,适合用于梅毒疗效观察检测的是TRUST,適合梅毒标本的大批量检测的是ELISA,且有着比较高的准确率,适合TRUST 和ELISA检出标本的验证性检测的是TPPA。三种检测方法的相互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误诊和漏诊的发生得到有效减少,在临床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基层医院输血前正确选用梅毒检验方法的探讨.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16(20):231-236.

篇7:梅毒的健康教育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对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人员血清44例、各期梅毒血清98例、非梅毒血清37例进行梅毒血清抗体检测, 男106例, 女73例, 年龄21~67岁, 平均 (44.2±2.1) 岁, 包括Ⅰ期梅毒53例, Ⅱ期34例, Ⅲ期11例, 非梅毒血清37例, 进行梅毒血清抗体检测。其中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23例, 肺结核19例。检测项目包括TRUST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 、TPPA (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 和TP-ELIS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1.2 检查方法

1.2.1 检测试剂和仪器

TPPA试剂 (由日本富士株式会社生产) 、TRUST (由武汉生联生物制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 TP-ELISA试剂 (由北京万泰生物公司生产) 。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 所用仪器为Biocell-2010酶标仪、Biocell-Fluido洗板机、KJ-201BD型水平旋转仪。

1.2.2 检测方法

采用TPPA、TRUST、TP-ELISA检测对179例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 操作方法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步骤进行, 采用EL ISA和TRUST2种方法筛查, 用TPPA方法确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血清标本。

2 结果

2.1 3种方法对梅毒筛查实验检测比较

对所有被检者采用TRUST法进行筛查, 阳性93例, 阴性86例, 对93例筛查阳性再进行TP-ELISA和TPPA检测, TP-ELISA检出阳性88例, 符合率为94.62%, TPPA检测检出阳性82例, 符合率为88.17%。TRUST、TP-ELISA检测结果和TPPA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对135例筛检阳性标本中, TRUST、TP-ELISA、TPPA阳性率、漏检率、灵敏度、特异性比较 (表1)

从表中看出, 在135例筛检阳性标本中, TRUST检出阳性54例, ELISA检出阳性132例, TPPA确认阳性125例, 以TPPA确认试验作为判断标准, TRUST检测出51例阳性, 其灵敏度为37.78%, TP-ELISA检测出132例阳性, 其灵敏度为100%。所以, 3种检测中以TRUST检测的阳性率和敏感性最低, TP-ELISA检测明显高于TRUST。

3讨论

TPPA、TRUST、TP-ELISA是梅毒血清抗体检测的重要指标。TRUST检测的是反应素, 对梅毒不同时期检出率差别较大, 而且由于患者自身患有免疫性疾病时, 正常人都能产生抗心磷脂抗体, 出现假阳性的结果, 在本组病例中其检出阳性率为46.66%, 其灵敏度为38.05%, 灵敏度和符合率均较低[2];TP-ELISA是利用基因重组工程合成梅毒特异性抗原包被在微孔滴定板上, 采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血清中的梅毒特异性抗体, 主要是IgM和IgG的混合抗体[3]。但梅毒IgG抗体在治愈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存在较高的阳性率, 检测灵敏度和阳性检出率高, 已成为高危人群中梅毒血清学筛检试验的首选方法。TPPA可用来测定抗体效价[4]。2者已成为目前公认的确诊梅毒实验的重要检查方法。而且由于TP-ELISA试验在高危人群中与TPPA确证试验具有高度吻合性, 因此作为大量高危人群筛检能够真实反映人群感染情况, 可进行性病监测。

总之, TRUST、TP-ELISA、TPPA都是检测确诊梅毒的重要方法。TRUST检测虽易受人为因素影响, 敏感性低, 但操作简便, 快速;LISA检测灵敏度、阳性率均明显高于TRUST, 但其适合大量体检和筛查, 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有效预防和控制梅毒更有利于血液质量的保证, 提高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陈胜鹏.TPPA、TPAB及TRUST三种方法对梅毒的诊断和监控意义[J].咸宁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9, 23 (6) :796.

[2]李丹, 崔巍, 高伟, 血清中梅毒抗体检测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0, 42 (3) :435~436.

[3]关幼华, 肖志超, 梁玉珊.TRUST和TPPA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和治疗评价[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7, 24:63~65.

篇8:梅毒的三张“脸谱”

“脸谱”之一:湿疹

某日,黄家人声鼎沸,鞭炮声、欢笑声不绝于耳,原来是黄氏夫妇为其独生子办百岁酒,亲朋好友都纷纷赶来祝贺。在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当医生的晓芬是黄妻的表妹,自然也在祝贺的人群之中。黄妻一脸愁容地向晓芬诉苦:“孩子得了湿疹总不好,后脑勺和屁股等处还有烂的地方。”晓芬听后忙问:“湿疹啥样儿的?在哪家医院诊断的?”“起初是红色小疹子,很快变成水疱,疱破了就露出糜烂面。几次到街道医院检查,都说是湿疹,但用了许多药都不见好。老人说是上火了。消化不好,得吃点清火的药,可孩子太小,怎么吃药呢?我就来吃呗,因为我喂奶呀,可结果还是不行,疹子好像越来越多,都1个月了,真急人!”说到伤心处,黄妻还流出了眼泪,

晓芬听了黄妻的诉说,又仔细察看了小宝宝,发现宝宝身上到处是红斑、脓疱等,皮肤又黑又干,像个小老头。凭她在皮肤科工作的经验,总觉得不大像湿疹,莫非是……为了慎重起见,翌日,就让黄氏夫妇去了市中心医院皮肤科。

皮肤科主任仔细察看了孩子的皮疹,又问了病史,得知孩子是个早产儿,心中便有数了——孩子得的是先天性梅毒。随后,按梅毒治疗,宝宝的“湿疹”很快就痊愈了。

此乃梅毒的变脸之一——梅毒疹,大多在孩子出生后2~3周发病,疹子广泛且稠密,最先“亮相”于口腔周围与臀部,然后逐步扩展领地。上半身从口腔周围向画、颈、肩、背甚至头皮等部位发展,下半身则以臀部为据点,向生殖器、股部与大腿等处蔓延。起初为红色的小疹子,接着变为水疱,最后水疱破裂,露出深红色或紫铜色的糜烂面……很容易被误认作湿疹。

“脸谱”之二:痔疮

供职于某企业的采购员任某,去外地参加定货会返家后不久,就觉得肛门周围总是湿漉漉的,用手一摸,还有好些小疙瘩。怕是得了痔疮吧,就去了一家私人诊所将“痔疮”割掉了。但没隔多久,那些“痔疮”又长了出来,比以前的更多。不得已才去了市中心医院肛肠科。

肛肠科大夫听完了他的叙述,觉得甚是蹊跷,随即给他做了仔细检查。一般来说,肛门周围能够直接看到的痔疮大多是外痔,而外痔除了前哨痔是一种皮赘外,大多数都是由静脉曲张形成的紫黑色血栓块,而且数量不多。可任某肛门周边长的疙瘩却达数十个之多。而且呈椭圆形扁平的丘疹状,外观也不是黑紫色而呈灰褐色。大夫略作思考,决定给他做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真相大白——那些疙瘩根本不是痔疮,而是扁平湿疣,加上血液化验梅毒抗体呈阳性反应,据此确诊为梅毒。

原来,任某到外地与一位三陪女风流过了一夜,不幸感染上梅毒螺旋体,加上到个体诊所误治耽误了时间,病变已经进展到了二期梅毒,形成了扁平湿疣。由于湿疣长在肛门周围,而肛门又是痔疮的“风水宝地”,故而给了此种类型梅毒伪装的机会。

“脸谱”之三:手足癣

秦某在沿海某城市打工多年,近几个月来手掌及脚底凭空冒出许多圆形发硬的斑块,呈红色,并有少量鳞屑脱落,不痛也不痒。个体医生诊断为手足癣,涂了些癣药水,也有些效果,但不久又“卷土重来”。

前不久回乡探亲,又逢皮疹发作,遂到县医院皮肤科求治,皮肤科大夫经过一番检查,确认是梅毒,属于二期。由于二期梅毒主要以梅毒疹的面孔“闪亮登场”,又以躯干、手足掌跖等部位为主,生殖器上不一定有其踪迹,恃别容易与癣症等皮肤病混淆。如秦某的手掌梅毒疹即被当作了手足癣,因而屡治无效。

说到这里,你该知道梅毒有多“狡猾”了。因此,当你因某种原因可能与其挂上了钩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医,借助于专科医生的慧眼识破其种种伪装,必要时验血检查,进而将“真凶”缉拿归案。

篇9:梅毒的健康教育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及处理

1.1.1 病例选择

病例来自2008年1月~2009年6月在我院皮肤科、广州医学院附属荔湾医院等医院性病门诊就诊、符合早期梅毒国家诊断标准的初诊患者102例,其中包括一期梅毒27例、二期梅毒46例及早期潜伏梅毒29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3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3.6±5.5)岁;所有入选患者未经抗梅毒治疗,H IV抗体检测均为阴性。

1.1.2 标本采集及处理

一期梅毒患者取生殖器溃疡分泌物,用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清洗溃疡表面后,挤压皮损周围组织使组织液渗出,再用棉拭子擦取溃疡基底部以蘸取组织渗出液,将棉拭子在1 m L生理盐水中充分洗脱,洗脱液提取D N A。二期梅毒及潜伏梅毒患者取静脉血,ED TA抗凝,提取D N A。D N A置于-80℃保存备用。

1.2 试剂

PCR引物(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Q IA am p D N A M ini and Blood M ini K it(德国Q IA G EN公司);LA Taq D N A酶、d N TPs、LA PCR Buffer、D N A M arker、D N A纯化系统[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M seⅠ限制性内切酶(美国N EB公司);琼脂糖(西班牙Biowest)。

1.3 巢式P C R筛选TP D N A阳性标本

根据梅毒螺旋体基础膜蛋白基因(basic m embrane protein gene,bm p)设计两对引物[3],扩增片段长度分别为617 bp和500 bp。两对引物的序列:外引物为TP7(5'-CTCA G CA CTG CTG A G CG TA G-3')和TP8(5'-A A CG CCTCCA TCG TCA G A CC-3');内引物为TP3(5'-CA G G TA A CG G A TG CTG A A G T-3')和TP4(5'-CG TG G CA G TA A CCG CA G TCT-3')。反应体系和条件参照文献[3]进行。扩增后取终产物10μL EB染色,在2%的琼脂糖凝胶上于110 V电泳1 h后紫外灯下观察并拍摄结果。

1.4 巢式P C R扩增TP tpr基因及R FLP分析

TP筛选阳性者用PCR扩增TP tpr基因,tpr基因引物序列:外引物为B1(5'-A CTG G CTCTG CCA CA CTTG A-3')和A 2(5'-CTA CCA G G A G A G G G TG A CG C-3'),扩增长度为2 186 bp,内引物为IP6(5'-CA G G TTTTG CCG TTA A G C-3')和IP7(5'-A A TCA A G G G A G A A TA CCG TC-3'),扩增长度为1 836 bp,反应体系和条件均参照文献[4]进行。扩增后取终产物50μL用琼脂糖D N A纯化系统纯化,将纯化产物10μL加入限制性内切酶M seⅠ5 u,37℃消化4 h。取5μL酶切产物EB染色,在2%的琼脂糖凝胶上于110 V电泳1 h后紫外灯下观察并拍摄结果,分析酶切图谱,按PILLA Y[4]的分型标准对tpr基因进行分型。

1.5 患者血清TR U S T滴度变化

所有患者均按照卫生部梅毒诊疗指南进行正规驱梅治疗,使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注射3周,并追踪观察治疗后3、6、9和12个月患者的TR U ST定量检测结果。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TR U ST初始滴度不同的患者组间bm p基因扩增阳性率差异的比较选择Fisher’s exact test,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未成功与成功筛选出TP基因亚型的患者正规治疗后血清固定的发生率差异的比较选择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本研究共有102例患者的标本入选,剔除16例失访病例,86例为有效病例,其中溃疡分泌物标本25份,全血标本61份。

2.1 巢式P C R筛选TP阳性标本

86例标本中有48例扩增出bm p基因,阳性率为55.8%。梅毒各期标本PCR筛选TP阳性的结果分布见表1。PCR筛选TP bm p阳性标本琼脂糖电泳的结果见图1。TR U ST初始滴度不同的患者组间bm p基因扩增阳性率的差异经双侧Fisher’s exact test无显著性(P=0.24),TR U ST初始滴度与bm p基因扩增阳性例数的关系见表2。

M:0.1~2.0 kb D L2000 D N A标准参照物;1~9:临床标本

2.2 tpr基因的R FLP分析

48份TP筛选阳性的标本中,40份成功分型,tpr基因PCR扩增终产物琼脂糖电泳结果见图2。按PILLA Y[4]的分型标准,根据D N A酶切片段在102 bp至830 bp间存在或缺失的差异对tpr基因进行分型,共获得3个tpr亚型,分别为d、e、i亚型,以d亚型为主,具体为d亚型28份,e亚型4份,i亚型8份(详见表3)。M seⅠ酶切tpr基因PCR产物的R FLP分析琼脂糖电泳结果见图3。

M:0.1~2.0 kb D L2000 D N A标准参照物;1~9:巢式PCR扩增tpr阳性的临床标本

M:0.1~1.5 kb 100 bp D N A标准参照物;1、2、3、7、8、9和10为d亚型;5为i亚型;4和6为e亚型

2.3 tpr基因亚型与患者血清TR U S T滴度变化的关系分析

正规驱梅治疗后12个月,40例成功进行tpr基因分型的患者中有33(33/40)例血清TR U ST滴度转阴,其中25例d亚型、4例i亚型及4例e亚型,7(7/40)例患者血清固定,包括3例d亚型和4例i亚型;未能成功进行tpr基因分型的46例患者中有36(36/46)例血清TR U ST滴度转阴,10(10/46)例患者血清固定,未成功与成功筛选出TP基因亚型的患者正规治疗后血清固定的发生率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χ2=0.24,P=0.62)。

3 讨论

人体感染梅毒后产生两种抗体,即非特异性反应素抗体和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血清反应素抗体阴转是评价梅毒是否治愈的关键指标。早期梅毒经规范化治疗后,多数患者的梅毒血清反应素抗体可转阴,但有部分患者的梅毒血清反应素抗体滴度下降较慢或不转阴。G O H等[5]认为早期梅毒患者接受规范驱梅治疗后12个月血清反应素试验不阴转者即为血清固定(seroresistance)。笔者前期的调查发现,早期梅毒规范治疗后发生血清固定的患者达18.7%[2]。其形成的原因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而治疗和处理十分棘手,成为梅毒防治工作中的难题。有学者认为约35%的血清固定者可发生血清复发[6],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由于梅毒的临床表现多变,而且TP不能在体外培养,长期以来,对TP的研究受分子生物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妨碍了从分子水平对梅毒流行病学的研究,所以关于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较少。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PILLA Y等[4]建立了一种基于TP的arp(acidic repeat protein)基因和tpr基因存在差异而对TP进行分子分型的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将TP基因分型用于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7,8,9,10,11,12]。

TP的致病机制尤其分子水平的毒理机制以及TP怎样逃避免疫系统目前仍不是很清楚。目前认为梅毒“血清固定”的成因有可能是患者体内持续存在(藏匿)活的TP或机体免疫失衡。对TP tpr基因亚型的研究是当前国际上梅毒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有研究[13]认为,TP tpr基因家族是引起梅毒的主要的致病因子,是宿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主要靶基因,这些蛋白可能在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和保护性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外学者发现不同的Tp tpr基因可引发不同的抗体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14,15,16,17,18]。因此,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与Tp tpr基因亚型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发现86例患者标本中有48例扩增出bm p基因,阳性率为55.8%,其中一期梅毒溃疡分泌物PCR筛选TP的阳性率为84%;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患者全血标本的TP阳性率分别为51.2%和30.0%,与国外相关文献报道相近[19,20]。48份TP筛选阳性标本有40份扩增出TP tpr基因,分别为d、e和i 3个tpr基因亚型,其中d亚型最常见(70%),与非洲、苏格兰和国内的报道一致[4,7,8,9,10]。而PO PE等[11]的研究发现在美国北部和南卡罗来纳州存在f和g 2个tpr基因亚型,f亚型为主要的流行菌株,FLO R IN D O等[12]首次报道葡萄牙存在a、d和f3个tpr基因亚型,流行菌株为a亚型,提示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流行菌株。本研究结果显示d亚型是广东地区的优势流行株,但是否是我国其他地区的优势流行株尚不清楚,TP tpr基因d亚型是否比其他亚型更具毒力和更容易传播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以苄星青霉素进行正规驱梅治疗后12个月,40例成功进行tpr基因分型的梅毒患者中,33(33/40)例血清TR U ST滴度转阴,其中25例d亚型、4例i亚型及4例e亚型,7例(7/40)血清TR U ST滴度不转阴患者中,包括3例d亚型和4例i亚型。本结果提示TP tpr基因的i亚型可能与血清固定形成有关。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待进一步扩大标本量进行研究,这对从分子水平阐明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机制有较大帮助,为梅毒的合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区分梅毒的复发和再感染、了解TP分子亚型的地区分布和流行情况、确定梅毒新病例的起源和控制梅毒的传播等有着重要意义。

以往大多数研究者检测TP是采集患者的溃疡分泌物作为标本,限制了大多数潜伏梅毒和二期梅毒患者的入选,这种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M O LEPO[21]对可疑的晚期梅毒患者的脑脊液用PCR和R FLP方法进行了基因分型,结果显示了该方法有较好的敏感性,能用于螺旋体含量低如脑脊液标本的检测。M A R FIN[22]用PCR方法检测了32例可疑梅毒患者全血的梅毒螺旋体pol A基因,发现梅毒螺旋体血症存在于梅毒感染的全过程。SU TTO N[19]的研究发现血标本TP-D N A检出率较低,阳性率为36.6%,影响了对TP基因的分型研究。在本研究中全血标本TP bm p的阳性率为44.3%。TP-D N A检出率偏低的原因可能是当前的梅毒PCR引物存在局限性、PCR对部分标本敏感性低以及可能存在的血清PCR抑制因子等其他因素影响了TP-D N A的扩增[22]。另外有研究显示,巢式PCR技术敏感性远高于常规PCR[8],应用巢式PCR检测TP-D N A并进行分型将可大大地提高研究效率[23]。PCR检测TP可使用各种临床标本,包括生殖器溃疡分泌物、全血和脑脊液等,全血是一种最可靠且容易采集的标本,设计更特异性的TP引物及探索更好的PCR方法,对提高血液标本的TP-D N A检出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研究梅毒螺旋体(TP)的tpr基因亚型分布,探讨梅毒血清固定与TPtpr基因亚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广州地区多家医院确诊为早期梅毒且未经治疗的初诊患者标本102份,其中全血75份,溃疡分泌物27份,用巢式PCR扩增TP基础膜蛋白基因(bmp),阳性者再用巢式PCR扩增TPtpr基因,酶切后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RFLP)对TP菌株进行tpr基因分型;追踪正规驱梅治疗后12个月患者的血清TRUST滴度变化,分析tpr基因亚型与患者血清TRUST滴度变化的关系。结果 剔除失访病例后的86份(86/102)有效标本中,巢式PCR筛选TP阳性者48份(55.8%),成功进行tpr基因分型者40份,分出3个tpr基因亚型,其中d亚型28份,e亚型4份,i亚型8份;正规驱梅治疗后12个月,有33例(33/40)患者血清TRUST转阴,其中25例d亚型、4例i亚型及4例e亚型,7例(7/40)患者的血清TRUST滴度不转阴,包括3例d亚型和4例i亚型。结论 TPtpr的d亚型是广东地区梅毒螺旋体的优势流行株(70%),血清固定的形成可能与TPtpr基因的i亚型相关。

上一篇:市劳动监察支队XX年工作总结及XX年工作思路下一篇:面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