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梅毒流行病学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梅毒流行病学

梅毒流行特征分析及流行趋势预测

[摘要]目的 了解新乡市梅毒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梅毒防治策略制订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0年梅毒病例报告资料进行分析,并运用灰色理论G(1,1)模型对2011-2013年梅毒流行趋势进行预测。 结果 2004-2010年全市累计报告梅毒病例2 996例,年发病率由2004年的1.26/10万持续上升至2010年的18.27/10万,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46.52%;梅毒发病率灰色G(1,1)模型预测2011-2013年新乡市梅毒发病率依次为27.03/10万、40.04/10万、59.31/10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结论 新乡市梅毒发病呈持续增长趋势,防治形势不容乐观,应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宣传教育,全面实施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综合防治措施,遏制梅毒疫情蔓延。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可以引起全身组织和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导致功能障碍、组织破坏乃至死亡[1] 。为了解新乡市梅毒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对新乡市2004-2010年梅毒病例报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按发病日期进行统计;人口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 1.2方法

1.2.1 流行特征分析 采用Excel 200

3、 SPSS 18.0统计软件,以发病率、构成比、性别、年龄和职业等指标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梅毒病例数据进行分析。 1.2.2 趋势预测 采用灰色系统G(1,1)模型进行预测。其预测方程为:

(1)

根据“灰色预测精度等级表”判断灰色数列的拟合优度,若两者拟合精度好,即模型预测效果满意,可按下式进行外推预测:

(2)

若两者拟合精度不合格,则不可直接用于外推预测,须经残差修正后,再进行外推预测。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04-2010年全市累计报告梅毒病例2 996例,年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年发病率由2004年的1.26/10万持续上升至2010年的18.2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线性趋势卡方检验:2=1595.18,P<0.01),年平均发病率为7.62/10万;发展速度定基比逐年加大,发展速度环比波动于102.87%至249.21%之间,2004-2010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46.52%,见表1。

2.2 地区分布

新乡市辖4区8县,各县区均有病例报告,累计报告病例数排前5位的县区依次为:长垣县(500例)、牧野区(373例)、卫滨区(351例)、红旗区(329例)、 辉县市(269例),占全部报告病例的60.81%。

2.3 年龄、性别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梅毒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组性活跃人群,共计1 376例,占报告总数的45.93%;60岁及以上年龄组也占有较高的比例(36.28%);2004-2010年男性梅毒病例数最多的年龄组为30~69岁年龄组,女性则为20~49岁年龄组,男女性别比为1.04:1(表2)。

2.4 职业分布

梅毒报告病例以农民居多,占49.37%;其他依次为工人(10.78%)、家务待业(10.65%)、离退人员(9.65%)。

2.5 临床分型及构成比

2004-2010年报告的2 996例梅毒病例中,以隐性梅毒及Ⅰ期、Ⅱ期梅毒为主,Ⅰ期梅毒797例,占26.60%;Ⅱ期梅毒239例,占7.98%;III期梅毒26例,占0.87%;胎传梅毒114例,占3.81%;隐性梅毒1820例,占60.75%。除III期梅毒报告病例较少外,其他各期梅毒病例报告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隐性梅毒病例报告数增长幅度最为明显,且构成比增长较快,Ⅰ期、Ⅱ期梅毒构成比随年份呈现下降趋势,Ⅰ期梅毒构成比趋于在20%~30%之间波动,Ⅱ期梅毒构成比趋于5%~10%之间,III期梅毒与胎传梅毒构成比相对稳定(表3)。

2.5.2 拟合优度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的常用指标有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后验差比值和小误差概率,其中后两者更为关键。模型的精度一般划分为4个等级。模型最后的精度级别取决于后验差比值和小误差概率2个指标中较低的级别,其中二级为后验差比值C0.50,小误差概率 0.80,由本模型计算后验差比值C=0.1303,小误差概率P=0.8571,模型预测精度等级达到二级,表明模型外推性好,可以进行外推预测。

2.5.3 外推预测

根据预测模型,对2011-2013年新乡市梅毒发病率进行了外推预测,各发病率依次为27.03/10万、 40.04/10万、 59.31/10万,见表5。 3 讨论

近年来,全国的梅毒流行呈上升趋势,全国性病监测系统资料表明,所有梅毒的报告发病率从2003年的5.63/10万上升到2007年的17.16/10万, 2001-2007年间发病率水平为6.11/lO万~17.16/10万,年均上升18.8%。200l-2007年间的平均报告发病率是1991-2000年间的4倍,是1988-1990年间的52倍[2]。监测资料也显示了这一趋势,2004-2010年新乡市梅毒流行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年发病率由2004年的1.26/10万持续上升至2010年的18.27/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7.62/10万,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46.52%,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新乡市2004-2010年累计报告梅毒病例2 996例,主要分布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市辖县区,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组性活跃人群,职业分布以农民、工人为主,临床分型以隐性梅毒及Ⅰ期、Ⅱ期梅毒为主,除III期梅毒报告病例较少外,其他各期梅毒病例报告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隐性梅毒病例报告数增长幅度最为明显,于2007年首次超过Ⅰ期梅毒报告数,且构成比增长较快,胎传梅毒于2007年后也出现较快增长趋势。胎传梅毒数量的增加一方面与筛查、检测和报告工作的加强有关,另一方面也提示孕产妇梅毒感染的增加,梅毒疫情存在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危险。隐性梅毒报告数的增加可能除了与梅毒流行有关外,还与梅毒筛查覆盖面扩大、检测水平提高及报告力度加强等因素有关。隐性梅毒为无症状梅毒,传染性较强,对疾病的传播尤其是母婴传播意义更为重大,因此,要切实加强婚检、孕期、产时人群的梅毒筛检工作,预防梅毒母婴传播。

灰色系统理论(grey system theory)建模是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使信息不完全明确的系统经数据处理后能得到较明确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一种新兴数学预测系统。利用灰色模型进行预测能够克服和弥补目前数理统计中诸多方法需要大量信息量,要求较典型的分布,计算量大,预测性差的缺点,比较适用于流行因素较稳定的疾病[3~7] 。

对新乡市2004-2010年梅毒发病率建立的G(1,1)模型拟合精度(C=0.1303, P=0.8571)达到二级,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外推预测2011-2013年新乡市梅毒发病率依次为27.03/10万、 40.04/10万、 59.31/10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1年梅毒网络报告发病率为22.44/10万(发病数1281例),相对误差为16.98%,提示灰色系统预测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法,主要从数据上反映疾病的统计规律,预测模型应随时间推移得到不断的修正,以期得到更为准确可靠的预测结果,同时还必须考虑其它综合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从而更好的为今后梅毒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大量的人口流动和人们观念、行为的改变,梅毒疫情呈现出日趋增长的态势。本文通过GM(1,1)模型预测显示新乡市在今后3年梅毒发病率,梅毒疫情仍将持续增长。由于当地在20世纪90年代集中整治性病诊疗市场后,行政许可统一收回,性病诊疗资质审验发放及规范性性病门诊建立的延迟,存在着大量梅毒病例的漏诊和漏报,因此,梅毒的实际发病人数可能明显高于报告病例数,新乡市未来梅毒疫情比预测出的情况更加严重,因此加快规范性病门诊建设,加大对梅毒的监测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尤为重要。另外,梅毒危害的严重性仅次于艾滋病,是HIV感染的又一危险因素,梅毒患者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比正常人增加4~5倍,从而会促进艾滋病的传播,因此控制梅毒对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也有重要意义[8] 。

新乡市的梅毒防治形势不容乐观,应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对梅毒危害的宣传教育,普及梅毒防治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加强疫情管理,全面实施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综合防治措施,将控制梅毒作为控制艾滋病的一项重要的策略,协同作战,遏制梅毒疫情蔓延。

第二篇: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08-201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最为多见。

其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典型临床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及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1周左右自愈,而少数重症病例可快速进展为神经系统疾病等致命性全身并发症,尤以与患儿感染EV71有关。

196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首次发现EV71,之后15年内该病毒在整个亚太地区迅速播散,按发病顺序依次为马来西亚、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越南、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柬埔寨。 检索1995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期间PebMed上手足口病相关信息,发现所有相关文献仅为描述性报道,很少有报道考虑发病地域因素、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或分析发病季节。 中国2007和2008年年初分别爆发了几起手足口病疫情,随即启动紧急应对策略,于2008年5月建立国家手足口病强化监察体系。为了解国内手足口病流行病学情况,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余宏杰博士等开展相关研究。

该研究重点对2008-2012年国内手足口病发病年龄、季节、地域等特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该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等干预措施积累参考数据。该报告发表在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杂志上。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2008年1月1日-5月1日,国内所有手足口病确诊及疑似病例以自愿原则上报给位于北京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但是,自2008年5月2日开始,国家法定上报手足口病病例,于是中国手足口病强化监察体系应运而生。

监察体系中对病例进行分类、分型管理:手、足、口腔或臀部等部位出现小疱疹,合并或不合并发热症状的患儿,定义为手足口病疑似病例。

通过RT-PCR或病毒分离方法对疑似病例获取肠道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证据(包括EV7

1、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类型),定义为手足口病确诊病例。

若患儿出现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急性弛缓性麻痹或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心肺并发症(如肺水肿、肺出血或心肺功能衰竭),归类为手足口病重症患者,其余则为轻症病例。

研究人员针对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上报给国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手足口病病例中,调取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数据,按照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实验室证据情况以及感染肠道病毒类型进行分层,分析所纳入病例资料的气候、地域和人口基本资料统计信息。

研究共纳入7200092例手足口病登记信息,2010-2012年期间该病年发病率为1.2例/1000人-年;其中,267942例(3.7%)为经实验室证据确诊病例,2457例(0.03%)死亡。 12-23个月龄儿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2012年期间该年龄组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8.2例/1000人-年、1.5例/1000人-年。5岁以下男童发病可能性是同年龄组女孩的1.6倍。

2008-12年国内手足口病疑似/确诊病例年龄分布与临床严重程度

统计发现,患儿从发病到确诊、从发病至死亡以及从确诊到死亡的中位持续时间分别为1.5天、3.5天和0.5天。发生心肺或神经系统合并症患儿绝对值例数为82486例(1.1%),其中2457例病情极重导致死亡(在重症中所占比例3.0%)。1737例经实验室确诊且死亡病例中,1617例(93%)与EV71感染有关。

国内实验室确诊手足口病严重程度不同组感染肠道病毒比例情况

虽然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时间和流行周期随地区所处纬度不同有很大的差异,但总体看来该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气候温暖的时期。

国内发病集中时间在南、北两地有所不同:每年6月是中国北方手足口病的高发期,而南方地区在5月到

9、10月期间几乎半年时间均高发。

季节性差异与当地降水量、日照时间、温度和气压有关,但是单一气候因素不足以解释全国手足口病发病季节复杂性。基于季节因素的发病地理差异性与气候、人口因素呈不显著相关。

2008-2012年国内不同省份手足口病监测数据热点图:图A显示每周手足口病疑似和确诊病例上报情况时间轴,通过年发病数进行标化;图B显示手足口病季节分布情况,记录2008-2012年期间每周发病比例中位值绘图;A图和B图地区按照纵坐标从上到下示意由北方到南方;图C显示手足口病每周发病数

国内手足口病发病周期和高峰时间分布图:A图从浅红到深红显示发病幅度;B图突出显示半年发病活跃性,用半年周期发病幅度除以全年周期发病幅度+半年周期发病幅度所得比值来衡量,浅绿显示全年疾病流行较强,深绿显示半年期发病较为活跃;C图显示手足口病每年发病高峰持续时间,从浅蓝到深蓝显示周数时间长短。 该研究是目前以人群为基础开展的手足口病相关规模最大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国内EV7

1、CV-A16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手足口病发病和死亡率,对5岁以下儿童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中,低龄、感染EV71以及生活在农村地区是发生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

总体上,该研究为佐证优先给予EV71疫苗以及优化地区接种时机,提供了强有力的、基于人群的全国性数据证据;此外,这项研究结果还可作为与未来干预后相对比的疫苗接种前基线数据资料;鉴于该病在亚太地区发病逐年上升趋势,有必要针对相关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免疫情况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第三篇: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说到流行音乐,很多朋友就会想到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所谓的流行歌曲、通俗歌曲,好像认为都是年轻人的专属,其实不然,流行音乐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

流行音乐,它的英文名字叫Popular music,简称Pop music。它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这是一个目前被大众所接受的说法。它的基础是因为它广泛地被传唱,流行一时,甚至有流传后世的传播特性。它也是一种大众音乐,就是在老百姓当中被广泛传唱的音乐和歌曲。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我国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今天要讲的也就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在我们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因为社会发展比较快,所以到当代,流行音乐大部分都指一些轻音乐和一些节奏明快、通俗易懂、不是有很严谨的演唱方法的这一类的音乐和歌曲。所以流行音乐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它的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复苏开拓期,是指上实际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改革开放的国策被提出。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音乐文化领域,在意识形态方面,由政治主导,高度一致的革命歌曲统一天下,逐步向抒情歌曲、娱乐性流行歌曲转换。十年**,使中国的音乐发展停滞了。如果没有十年**,那么我们中国的音乐发展肯定不会滞后于日本、韩国。虽然我们现在发展比较快,但是音乐的根基还是要比日本、韩国差一些。与欧美国家来比的话,差距就更大了。

大家都看到过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届春晚。在众多表演嘉宾中我们都知道有一位歌唱家李谷一,她当时所唱的歌曲是《乡恋》。她因为这首歌曲而走红,也因为这首歌曲而倒霉。我们现在听这首歌曲非常好听,很优美,歌词内容也很健康,但是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我们刚粉碎“四人帮”的时候,这样的歌曲在我们中国内地还算是靡靡之音。虽然我们现在觉得很好笑,但在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了十年之后,在当时就认为这首歌曲是不能唱的。说这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是跟欧美及日本这种资本主义国家的音乐类似的。所以为了在春晚上是否唱这首歌,现场导演急得满头冒汗,因为那一年的春晚是观众发电报或者打电话到中央电视台,要求李谷一唱这首歌,等于说是中国观众在那里点歌的。那么到底该不该唱,最后是文化部的领导拍板了,说唱。李谷一就马上上了。而且那时候伴奏带还没拿,马上赶回家去拿伴奏带,所以我们在电视机前面看的时候可能还不知道幕后的故事。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内地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优秀歌曲,被广泛地传唱,这也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我们用宽泛的概念来说,这些都是流行歌曲。像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的作品《祝酒歌》,可能在座的老同志、中老年人都知道这首歌曲。我小时候经常听到这首歌,只要打开收音机,每天都会听到好几遍。原唱者是著名的歌唱家李光曦先生。还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是《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非常催人奋进的一首歌曲。还有一首是有非常浓郁的新疆风格的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是关牧村老师唱的。还有像王酩写的《边疆的泉水清又清》、电影《小花》的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像王立平写的《太阳岛上》、《大海啊故乡》,以及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歌,著名的作曲家谷建芬写的《校园的早晨》、《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还有像《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以及像《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样的歌曲,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

在那个年代,电视还没有普及,我们获得音乐的渠道非常窄,其中一个非常普遍的渠道就是半导体收音机,还有的家庭没有收音机,所以我们大家所接触的音乐也大致相同。再加上那个年代,中国从事音乐工作的人还不是很多,所以产量也不是很高。不像现在,可能一个月里面,我们就可以听到上百首的新歌。另外一个我们获得音乐的渠道就是电影,比如电影《小花》的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电影《甜蜜的事业》中的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还有像雷振邦的《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等这样的好歌,都是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

到八十年代初期,就有港台和欧美的音乐进入我们中国,但是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大张旗鼓、明目张胆地引入港台或者欧美的歌曲。一开始有邓丽君、山口百惠、刘文正、谭咏麟,还出现了美国的披头士的音乐进入内地,最主要是通过沿海的渔民在海上打鱼的时候,和香港、台湾渔民进行物品的交换。他们通过货物的交换,把邓丽君、刘文正“交换”了进来。他们在家里偷偷听,突然发现还有这样的唱法、这样的歌曲,在我们那个年代的大陆歌唱家中还没有像邓丽君唱得那么柔和的,人们一下子迷上了邓丽君的歌曲,但是在那个年代被认为是黄色歌曲,是被禁止播放的。

复苏开拓期的音乐特点是旋律性很强,歌曲大多是以五声调式为创作基础的,不分唱法,凡是在电影或是收音机里播放的歌曲都会流行,往往一首歌曲全家人都会唱。粉碎“四人帮”之后最著名的歌曲就是《祝酒歌》。(现场播放)电影《甜蜜的事业》中《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里面的伴奏乐器,是夏威夷吉他。这首歌曲的旋律非常优美,所以这首歌在当时流传广泛。还有一首很红的,还捧红了一个歌手——郑绪岚的《太阳岛上》。虽然时代在发展,音乐在发展,它的基础还是我们以前的音乐。《上海滩》的旋律还是五声调式,还有《万水千山总是情》、《血疑》、《排球女将》。1983版《射雕英雄传》里面罗文和甄妮合唱的《铁血丹心》在中国内地引发了男女生对唱风潮。

在这个时期,有很多好歌,让我们知道五声调式也可以写出好歌。邓丽君是风靡东南亚的歌手。最早传入我们中国大陆的歌曲《何日君再来》的作曲家是刘雪安,这是1936年的时候上海一家电影公司需要一部电影的插曲找到刘雪安创作的。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流行的,和我们之前听的不一样。还有一位值得一提,刘文正,他的代表作像《迟到》、《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兰花草》等深深地印在了听众的脑海里。还有一位歌坛常青树——谭咏麟,他的《爱在深秋》是一首八六拍的歌曲,让人听的时候觉得很优美。电视剧《霍元甲》的插曲《万里长城永不倒》,演唱者是叶振棠。一首在我们看来是通俗歌曲,但是它的配器非常巧妙,结合了西洋的圆号和民族的笛子、古筝乐器。通俗歌曲通俗易懂,老百姓琅琅上口。之前我们听的歌曲不论是从思想性、旋律性还是艺术性上来看,都是非常好听的,有催化剂的作用。

第二个时期就是高速发展期,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末。流行音乐的文化市场逐步发展和繁荣,主要是依靠了录音机、唱片和磁带的快速普及。流行音乐个体化欣赏成为主题。以新兴的音像产业为核心,内地流行音乐市场不断拓展。同时电视传媒迅速崛起,成为又一个覆盖面极广的传播媒介。电视歌手大赛出现了美声、民族、通俗的专业分类,唱法的细化在一定程度上使流行音乐的文化地位得到认可和提升。在新兴艺术市场的需求方面,晚会歌曲、影视剧主题歌曲、唱片歌曲逐步成为推动流行音乐创作和繁荣的重要因素。这个时候,我们平时的消遣不再是八点钟上床睡觉了,开始把听歌曲作为一种休闲。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这样的形式就转变了,乐器变掉了,变成了吉他和沙锤,场地从室内放到了室外。我们在上海、杭州这些大中城市里面,经常看到吃饭的时候,特别是夏天,几个小年轻拿着吉他在马路边弹奏。在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末期,我们国内的原创作品呈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流行音乐的创作与演唱人才聚集,影响比较大的是那个年代刮起的一场歌坛的西北风。比较有代表性的像崔健的《一无所有》、侯德健的《信天游》,还有《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心愿》(徐沛东的作品),以及一些抒情的流行歌曲,比方说《我多想唱》、《我不想说》、《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朋友》。到九十年代初的时候,风头甚至盖过了港台。内地的校园歌曲啊、西北风啊、摇滚乐啊一下子就涌现出来了。

高速发展期的音乐特点,是音乐风格开始多样化,通俗唱法和轻音乐成为这个时期音乐的核心。到八十年代中期,唱法分成三种,轻音乐慢慢占据主导地位。理查德·克莱德曼把交响乐变成了通俗的音乐,把中国观众的心抓住了。他后来还把《梁祝》带到了国外,起到了国际间交流的纽带的作用。在那个时期,我们国内原创的有《一无所有》、《信天游》等,它把中国的民间音乐时尚化了。《弯弯的月亮》是九十年代初,中国内地流行歌曲的一个里程碑。

流行歌曲的生命力强与弱直接反映出这首歌曲的内涵深不深刻。像梅兰芳先生的梅派唱腔、徐悲鸿先生的马,一直到现在都是在流传的。歌曲也是一样的。说到歌曲的生命力,台湾校园歌曲《橄榄树》是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歌曲,它的演唱者是齐豫。说到齐豫,不得不提到他的弟弟齐秦。他第一首传到内地的歌曲是《空白》,一头长发是他的标志。后来电台播放了一首他的歌曲《外面的世界》,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唱。费翔、龙飘飘、高胜美等等歌曲都是在那个时代我们非常熟悉的旋律。

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叫多元繁荣期。以前我们听这首歌好不好听,是听这首歌的旋律,现在的多元就是冒出来的这些,只要加上个节奏,说话也叫唱歌。但它也是一种形态存在于现在这个流行音乐的市场上,往往喜欢这样的音乐的人都是一些涉世不深的人,比如说像初中生。我们到了二十一世纪,获得音乐的渠道更多了,最巨大的渠道就是网络,任何一种音乐你在网上都可以听到。好处是我们的眼界开阔了,坏处是有些不太适合这个年龄层次、这个人群的音乐你也能听得到。小朋友就不知道什么是好的音乐,什么是不好的音乐,因为在网络上缺少一种正确的引导,需要老师、家长、媒体、社会的引导。这个音乐多元化,它的名称有雷鬼、饶舌、嘻哈,和我们所谓的高雅音乐是不沾边的,是市井音乐,特别受小年轻人的欢迎。

到了现在这个年代,数字化的电脑音乐的普及、电脑录音系统的家庭化,都极大地降低了流行音乐合成、录音成本以及创作门槛。所以我们听到了新种类的歌曲,叫做网络歌曲。网络歌曲往往就是音乐爱好者自己在家里面创作,自己唱、自己录,然后放到网上。我们听到最成功的一首就是《老鼠爱大米》,现在光看歌曲名称你根本不知道歌曲内容唱什么。《两只蝴蝶》等这样的歌曲非常多。在三个阶段里,音乐的变化非常的大。当我们刚刚还沉浸在旋律优美的流行音乐当中时,突然又出现了像周杰伦这样的歌手。我们中国的音乐就应该适应中国人的语言。

多元繁荣期比较复杂,它的特点是打破了旋律至上的传统,大量融合了欧美风格的流行音乐元素,饶舌、嘻哈渐渐成为流行音乐中的一支生力军。但是这种音乐在我国都不会很长久,因为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慢慢地,我们的生活西方化了,但是我们骨子里还是炎黄子孙,还是龙的传人,还是很难把自己去完全变成一个西方人。所以在我们的音乐里面,五声调式还是占主导的地位。其实在整个亚洲,包括在欧洲的一小部分,它的音乐当中也是以五声调式为主导的。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主题音乐也是用五声调式的音乐,非常感人。

旋律决定了音乐的生命力。

第四篇: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概况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伴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各地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并开设“乐歌课”,学校课堂中演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20世纪的前二十年,当时社会上最流行的歌曲就是“学堂乐歌”,歌曲内容是以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达到“富国强兵”为目的,学堂乐歌大部分歌曲都是填词作品,曲调借用日本或欧美的,填上中国的歌词。如:《中国男儿》(石更填词)、《送别》(日本曲调、李叔同填词)等。这是西方音乐元素为我所用的开始。学堂乐歌首先由学生演唱,后来也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可以说,学堂乐歌就是我国流行歌曲的雏形。

1.“上海时期”(1927—1949)—早期流行歌曲的发展

近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则是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具体以1927年黎锦晖创作《毛毛雨》这首歌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正式诞生。从1927年开始,黎锦晖先后创作了红极一时的《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歌曲。“他比较注重作品的通俗性,其创作是在大量吸取我国民间音调的基础上和外国的歌舞(如爵士乐等)曲调和节奏结合起来,形成我国30年代一直“洋金浜”式的风格”。它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但是,这些歌曲内容多反映“十里洋场”的生活,大都格调不高,与当时社会背景格格不入,黎派音乐被称为“黄色歌曲”、“靡靡之音”,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与指责。而以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歌曲和救亡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田汉词、聂耳曲);《到敌人后方去》(赵启海词、冼星海曲);电影音乐《渔光曲》 (任光曲、安娥词);《天涯歌女》(贺绿汀曲、田汉词)等广为传唱的歌曲,则成为这一时期的佳作代表。

可以看出“中国早期流行歌曲的发展是畸形的、不全面的,这也是为何中国流行歌曲有‘先天不足,后天不良’一说,并且始终为主流文化所排斥的原因”。 2.“香港时期”(1949—1969)—流行歌曲的转移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原因,大陆不认可流行歌曲,中国流行歌曲从上海迁到了香港,因此称为“香港时期”。香港流行歌曲在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主要代表歌星有:潘秀琼、崔萍、张露、姚丽等。这一时期主要的作品有《情人的眼泪》(姚敏曲、陈蝶衣词);《南屏晚钟》(王福龄曲、陈蝶衣词)等;60年代后期,香港的流行歌曲开始衰退,台湾歌星迅速取代了香港歌星的位置,台湾流行歌坛异军突起,青山、邓丽君等台湾歌星成为华语歌坛的中坚力量。

3.“台湾时期”(1970-1981 )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台湾的流行音乐逐步发展起来。取代了国语流行歌曲渐趋衰落的香港歌坛的位置。其标志是姚苏蓉一曲《今天不回家》,奠定了台湾流行歌坛的领先地位。之前,台湾歌坛所演唱的歌曲有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民歌(包括闽南语歌曲);主要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词作家庄奴的《甜蜜蜜》、《小城故事》;作曲家左宏元的《月朦胧,鸟朦胧》;翁清溪《月亮代表我的心》等,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大牌明星如:刘文正、费玉清、潘安邦、邓丽君、蔡琴等。70年代后期,台湾的校园民歌运动影响深远,以至波及到香港及内地歌坛。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内地流行歌曲的复苏。推动了大陆流行歌曲的发展。为流行音乐注入了新鲜血液。 4.大陆流行歌曲的复苏、发展与繁荣时期

20世纪30~40年代的大陆流行歌曲曾被认为是“靡靡之音”、“黄色歌曲”,1949年以后都转到香港去发展了,所以,严格来说1949-1979这三十年里,内地是没有流行歌曲的,大陆主要是以群众歌曲为主,满足当时的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的文化开始解冻,音乐方面不在强调政治性和革命性。八十年代初,在群众歌曲的基础上,我国歌坛开始出现一批抒情歌曲,如李谷一演唱的《乡恋》,朱逢博演唱的《美丽的心灵》等。这些歌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1980年,一场“新星音乐会”在北京举行,宣告了中国新时期流行音乐的诞生。伴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的流行歌曲发展步入了崭新的时代。首先是台湾校园歌曲传入给大陆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其次是伴随香港电视剧而来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等流传甚广。这期间从港台传入的各种类型流行歌曲佳作,如邓丽君演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歌曲。对大陆流行歌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内地很多歌手都是以模仿她的演唱方式走上流行音乐之路的,一大批音乐家也是以听邓丽君专辑中的歌曲,学会并掌握了流行音乐写作技巧的”。

1986崔健以一曲《一无所有》喊出了中国摇滚乐的第一声。致使越来越多的尝试者开始从事摇滚乐的自娱演唱。一些摇滚乐队相继出现。如:“黑豹”乐队、“唐朝”乐队等。可以说,摇滚乐是这一时期大陆流行音乐中的一支独秀。 1988年在中国刮起了一股强劲的“西北风”。 所谓“西北风”是指部分作品采用了陕北民间音乐的音调,实际上也包括了一批以北方民间音乐素材为本的作品。它真正地体现出民族文化对流行音乐的渗透。就如有位论者所说“西北风在某种程度上集中释放了在流行音乐兴起中崛起的青年一代词曲作家的能量,集中的表达了一代人对历史、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感受,产生了一批优秀的重要代表性作品”。如《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等。90年代,大陆、香港、台湾的流行音乐出现三足鼎立的现象,音乐风格更趋多样化。流行乐坛新人辈出。如被称为“94新生代”的林依伦、老狼、高晓松等。九十年代的摇滚乐在以崔健的为代表的民谣摇滚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海外的重金属、朋克等。1994年还刮起了一股校园民谣热,涌现出《同桌的你》等一批优秀的校园民谣佳作。这一时期还有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孙浩的《中华民谣》等城市民谣;还有另类流行歌曲《阿姐鼓》等。总之,90年代是中国流行歌曲发展的繁荣时期。“好景不长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流行音乐整体上又进入了一个分化、探索、略显低迷的阶段,无论是作品还是歌手较少出现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期那样集体出场的状态”。流行歌坛开始趋于平静,留下的经典歌曲很少。

5.新世纪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歌曲在中国的发展几乎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同步,2001年雪村的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在网络上一炮走红,翻开了网络歌曲的第一页。网络传播流行歌曲的方式得到普及和发展,开拓了一个集视听、下载和传播的新平台。接踵而至的《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被大众广为传唱。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歌曲成了流行歌曲的分支。

近几年,华语乐坛开始流行一股“中国风”流行歌曲,如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歌曲中将中国元素与西方R&B说唱风格结合,让人耳目一新,这为中国的流行音乐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总之,从我国流行歌曲的创造、发展来看,“中国的音乐文化,其内部形态自成多样体系,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交互动,产生相关的音乐功能即:音乐‘文治教化’的功能”。

第五篇:中国流行语用日语怎么说

装嫩若作り

剩女売れ残りの女性

霸王餐ただ食い(ただぐい)北漂一族北京流離族(さすらい)啃老族ニート

博客ブログ

微博ミニブログ/ツイッター彩信カラーメール垃圾短信迷惑メール

人肉搜索

拼车

团购

合租

秒杀

网瘾

闪婚

山寨

实名制

蜗居

房奴

低碳生活

富二代

黄牛党

减排

节能

酒后代驾

救市

乐活族

千面专家

小长假

消费券

限塑令

蚁族

语音聊天

招回

紫外线指数

個人情報検索 カーシェア共同購入ルームシェアタイムセールネット中毒者 スピード婚海賊版 実名制 カタツムリの住まい住宅ローンで首が回らない人エコライフ金持ちの二代目ダフ屋 排出削減省エネ 代行運転テコ入れ策ロハス 似非専門家(えせ)小連休 優待券 ビニール袋制限令アリ族 ボイスチャットリコール紫外線指数

上一篇:中国历代著名诗人下一篇:中国米芾书法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