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

2024-06-12

梅毒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精选16篇)

篇1:梅毒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

宁夏人民医院梅毒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即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其通过性行为可以在人群中相互传播,并可以由母亲传染给胎儿,危及下一代。少数患者可经医源性途径、接吻、握手、哺乳或接触污染衣物、用具而感染。

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梅毒,我科特制定《宁夏人民医院梅毒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现下发各院区、科室,请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一、梅毒病毒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

(一)病房消毒隔离措施

1、梅毒病人有条件情况下单间隔离,设隔离标识。

2、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接触感染患者周围环境前后应进行手卫生。

3、认真做好床边隔离,医务人员在对梅毒病毒感染患者治疗及护理时操作放至最后集中进行。

4、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必须佩戴手套、口罩。必要时需佩戴双层手套、医用外科口罩、防护眼镜及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5、患者产生的所有垃圾均视为医疗废物,病室设置医疗废物桶,套双层医疗废物包装袋,收集前应在医疗废物收集标签上注明感染性疾病名称,交由医疗废物专职人员收集。

6、加强患者或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地面采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

7、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及器具,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用后置于防渗漏的容器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CSSD单独回收处理。与患者直接接触重复使用的医疗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治疗盘、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8、病人的送检标本放在固定的容器里,容器外不得污染,并有特殊标记,送检容器在使用后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或高压消毒处理。

9、患者用后被服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后,交由专人收集清洗。

10、患者前往其他科室做检查、治疗、手术时,患者所在科室医护人员应及时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消毒隔离及个人防护工作。

11、患者出转院后,病室做终末消毒。

(二)手术室消毒隔离措施

1、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2、梅毒患者应在感染手术间内手术,隔离手术间门外悬挂隔离标识,房门关闭。

3、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需穿防渗隔离衣,佩戴帽子、外科口罩及外科手套,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可能发生污染物喷溅时佩戴眼罩或防护面罩,手术器械传递放置器械盘,避免锐器损伤。术后及时正确脱去防护用品,并进行手卫生。

4、采用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及器具。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术后置于防渗漏的容器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CSSD单独回收处理。

5、术中所产生的医疗废液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h倒入下水道。污染布类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min,封闭包装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送洗。手术结束后,手术间空气消毒2h,物体表面及地面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6、所有术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均应放置于双层医疗废物包装袋内,医疗废物收集标签上注明感染性疾病名称,交由医疗废物专职人员收集。

7、手术结束后,手术间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三)医技科室消毒隔离措施

1、为患者做相关检查或检验时,应佩戴口罩、手套,检查或检验结束后脱去手套并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

2、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必要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3、检查或检验时尽量使用一次性器械或物品,对患者接触过重复使用的器械及物品使用后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4、检测后标本应先经压力蒸汽灭菌器处理后交由医疗废物专职人员收集。

二、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1、皮肤: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眼、口等粘膜: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2、锐器伤: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按压。伤口冲洗后,应当用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3、医务人员发生梅毒职业暴露后,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

三、职业暴露登记流程

医务人员发生梅毒职业暴露后报告科室负责人确定暴露源,书写职业暴露过程报医院感染管理科与预防保健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提供职业防护指导意见并填表备案,登记的内容包括: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预防保健科根据暴露者情况开具相应检查单并做好随访与咨询工作。预防性用药:参考预防注射长效青霉素,定期进行随访。

四、职业暴露处理与报告流程图

《流程》详见附件二

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〇一五年三月五日

篇2:梅毒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多数患者是通过不洁性交、输血、胎传、接触污染梅毒螺旋体的物品被传染的。越早期的梅毒,其传染性越强。梅毒患者应该如何隔离:

一、梅毒病人应安置单独房间。

二、医护人员接触梅毒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手有破损或接触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时戴手套,手被病人体液、血液及分泌物污染时应立即用消毒液洗手。

三、认真做好床边隔离,治疗及护理操作放在最后集中进行。

四、接触梅毒病人的窥具及其他医疗用具必须一人一用,使用后进行消毒。病人的衣被、褥套不用清点,用双层胶袋密封包好,并注明梅毒病人衣物标志。

五、每日进行病房内物体表面消毒:用0.025% ~ 0.05%含氯消毒液或0.2%过氧乙酸擦拭。

六、应减少梅毒病人与他人接触,除患者房间物品外,病人应减少接触病区的物品。

七、梅毒病人吃剩的饭菜、痰液、呕吐物按医疗废物,用双层医疗胶袋密封包装。排泄物用0.025%~0.05%含氯消毒液或0.5%过氧乙酸浸泡1~2小时消毒后方可丢弃。

八、对治愈梅毒病人终末消毒处理:

1、梅毒病人接触过、用过的物品,经消毒后才能用于其他人。

2、梅毒病人接触过、用过的物品,经消毒后才能带出病区。

3、梅毒病人房间内所有物品(包括床垫、马桶、盥洗用品、墙壁等)应消毒处理。

九、梅毒病区发现传染病后的上报及处理见病区发现传染病后上报及处理程序。

新生儿梅毒隔离的最佳方法——消毒隔离

先天性梅毒(新生儿梅毒)也叫胎传梅毒,是由感染梅毒的孕妇通过胎盘将梅毒螺旋体传给胎儿所致。对于先天性梅毒患儿隔离的最好方法是对梅毒患者进行消毒隔离:

1、将梅毒患儿放于新生儿隔离室与其他新生儿分开。2、加强医务人员对梅素知识的培训 ,严格执行卫生部的《消毒技术规范》。工作人员进行操作时穿好隔离衣,接触患儿体液或医务人员有皮肤破损进行操作时戴手套,操作完毕用灭菌王擦拭双手1~2min后清洗双手。、新生儿梅毒患儿使用过的一次性用物集中放置焚烧处理。棉制品如患儿被单等使用后分别用1∶200“84”消毒液浸泡30~60min后,送中心洗衣房清洗。、新生儿梅毒患儿床垫用一次性大单包裹铺好,避免污染床垫并做好终末消毒。5、新生儿梅毒患儿使用过的温箱用1∶200“84”液擦拭,通风48小时后用紫外线照射60分钟,严格做好终末消毒。

篇3:梅毒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将对66例未发生手足口病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进行分组预防治疗, 其中男性儿童39例, 女性儿童27例, 年龄7个月~7岁, 平均年龄3.2岁。将66例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但未发生手足口病的儿童按照随机方式平均分为两组, 即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患儿33例。

1.2 方法

1.2.1 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咳嗽、流涕等, 严重者甚至出现肢体肌阵挛、精神差以及易惊等症状。所有手足口病患儿均出现手、足以及口腔黏膜疱疹或斑状丘疹, 且患儿患处皮疹多呈现出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在1~4 mm, 且数量不等[3]。患者手、足皮肤疹疱周围可出现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清澈, 疱壁较薄, 且患者有轻度的疼痛感或瘙痒感;患者口腔黏膜损害临床表现为口腔内部出现疱疹、口腔黏膜充血等情况, 若患处破溃后易形成口腔溃疡, 影响患儿正常进食。

1.2.2 预防方法

研究组未发生手足口病, 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给予适当的消毒隔离措施。一旦接触到患有手足口病的患儿时, 研究者与陪护人员均应用0.5%碘伏溶液或过氧乙酸消毒液对手部进行涂擦或浸泡严格消毒, 作用时间为2~3min。常规的免洗手消毒液对肠道病毒无效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患儿所用毛巾、擦手巾、尿布等每次清洗后后需煮沸5 min。充分清洗并煮沸消毒患儿的奶瓶、奶嘴20 min后使用, 也可用含有效氯250 mg/L的消毒液浸泡30 min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用含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液擦拭或浸泡患儿接触过的玩具、学习用品15 min后用清水擦拭、冲洗干净。患儿使用后的便盆、便池、坐便器先投入50 g漂白粉60 min后再冲水。用含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液喷雾、擦拭消毒坐便器表面, 作用15 min。室内空气, 注意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 每次不少于30 min。加强通风, 可以采取通风 (包括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 , 也可以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环境表面消毒:地面、墙壁、桌、椅的消毒需每天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液或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或擦拭, 作用15 min。地面、墙壁:用含有效氯 (溴) 1 000 mg/L消毒剂溶液喷洒消毒污染的地面、墙壁, 作用15 min。地面消毒先从外向内喷雾一次, 喷药量为200~300mL/m2, 待室内消毒完毕后, 再从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上述消毒处理不少于15 min。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 (溴) 500 mg/L消毒液擦拭或喷洒对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台面、水龙头等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作用时间15 min, 必要时用清水擦拭干净以免腐蚀损坏。污染物:最好用固定容器盛放排泄物、呕吐物等, 稀薄的排泄物、呕吐物, 每1000 mL可加漂白粉50 g或含有效氯20 000 mg/L消毒剂溶液2 000 mL, 搅匀放置2 h。成形粪便不可以用干漂白粉消毒, 应含有效氯50 000 mg/L含氯消毒剂溶液, 或用20%漂白粉乳剂 (含有效氯5%) 2份加于1份粪便中, 混匀后, 作用时间2 h。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以用含有效氯 (溴) 5 000 mg/L消毒剂溶液浸泡15 min, 消毒液浸泡时要漫过容器。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覆盖被排泄物、呕吐物等污染的地面, 作用60 min后清理。用70℃以上热水浸泡患儿的衣服、被褥需要单独清洗, 作用30 min, 垃圾喷洒含有效氯10 000 mg/L消毒剂溶液, 作用60 min后收集且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照组未发生手足口病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不作上述相应处理, 但须隔离观察病情。观察并记录两组儿童的手足口病发病情况, 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方法

数据经过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 所有计数数据使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研究组未发生手足口病, 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 与对照组未发生手足口病, 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经不同消毒隔离方法后手足口病发病情况比较分析,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 研究组未发生手足口病, 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 经适当消毒隔离措施以及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后, 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仅为9.10%, 明显低于对照组未发生手足口病, 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 未经任何消毒隔离措施以及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后的发病率。因此, 对接触过手足口病患儿的人员进行必要的消毒隔离措施以及适当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能够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取得满意临床效果。而研究组与对照组未发生手足口病, 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在手足口病发病时间对比结果中无显著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证明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以及适当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对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时间不相关。

3 讨论

婴幼儿传染性疾病中手足口病较为常见, 具有传染性强和传播快速的特点, 以手掌、脚掌、口腔黏膜部位出现水疱为主要特征, 为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国内外均有散发及流行病报道, 柯萨克A16型病毒已被证实为主要的病原体, 部分可由A5、A10诱发。患儿中少部分可并发脑炎、无菌性脑膜炎等, 个别因病情进展迅速引起严重致命性并发症, 对生命构成威胁。1957年在新西兰首次对本病有相关报道。1958年柯萨奇病毒被分离, 后以手足口病命名。CoxA16型为最主要的早期发现的病原体, EV71型1969年在美国首次确认。之后, 两种感染交替出现, 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为全球性传染病。

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标准[3]: (1) 患儿发病季节为流行季节, 且手足口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 尤其以婴幼儿居多; (2) 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 同时伴有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皮疹, 部分患儿可能无发热现象。若患者经临床检验结果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即可确诊为手足口病[3]: (1) 给予患者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 若为阳性即为手足口病患者; (2) 分离出患者体内肠道病毒, 并进行鉴定, 若患者体内肠道病毒确认为柯萨奇A16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 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 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体内血清中检测出柯萨奇A16型以及肠道病毒EV71型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部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含量发生四倍以上升高现象。

手足口病好发于4~9月之间, 且3岁以下婴幼儿为易感人群, 若对手足口病患儿未进行及时的消毒隔离措施, 极有可能引发交叉感染。因此, 对手足口病患儿及其家属应做好正确的健康教育工作, 使其了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同时配合医务人员进行预防和治疗工作。医院中的空气、物体表面以及医护人员的手是手足口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均可造成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4]。因此, 在对手足口病患者进行消毒隔离措施的同时, 应控制医院可能发生感染的各个环节, 对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 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必要的消毒隔离措施, 以及严格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是预防手足口病传播的有效手段,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振香, 日迪, 丁亚华.手足口病116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6 (3) :35.

[2]孙军玲, 张静.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 30 (9) :973-97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S].2010.

篇4:梅毒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

【关键词】供应室;消毒隔离;防止;院内感染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45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医疗事业得到了持续健康的发展,各大医院纷纷建设起了消毒供应室,并加强了对其的管理力度,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可忽视院内感染的控制。对供应室进行消毒隔离是防止院内干扰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医院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供应室放着所有科室的医务用品,若护理人员没有对其进行彻底消毒灭菌,那么摆放在一起很容易出现较差感染,最终导致院内感染,影响到整个医院的空气,对于患者的痊愈极为不利。为了避免出现这一情况,我们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隐患进行全面分析,采取措施切断其感染途径,建立健全的预防院内感染的管理制度,从而确保患者的健康。

一院内感染的途径

在医院运行过程中,出现院内感染的途径大致分为以下几点:被污染过的物品与环境之间相互混合而导致院内感染、传染区与非传染区的器械相互浸泡而没有进行彻底消毒而引起的交叉感染、空气传播导致病原菌微生物蔓延、人的传播、缺乏健全的消毒制度等。

二供应室病菌感染的隐患分析

为了防止院内感染,首先我们必须要对供应室存在的隐患进行全面分析,这样才有利于相关工作人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确保院内不受到病菌的感染。通过分析,供应室病菌感染的隐患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方面的问题

(1)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护理人员认为供应室只要不让患者或非专业人员进入、或者供应室的管理人员不与患者接触,那么就可能避免病原菌的侵入,也不会存在医疗纠纷。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虽然供应室的管理人员没有接触到患者,但是他们的工作任务是对各种医务用品进行消毒,消毒过后的用品会直接用在患者身上,在整个过程中,如果工作人员没有处理得当,必然会导致院内感染,造成医疗纠纷。

(2)护理人员不规范化的记录

一般来说,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在对各种医务用品进行消毒灭菌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每一个过程进行记录与检测,而由于有些护理人员并没有该方面的认识,思想观念不够先进,不对该工作引起高度重视,这就导致其在记录的过程中出现书写潦草等现象,甚至还对记录进行涂改,导致信息不够准确,这些必然会影响到医务用品消毒的准确性,不利于各科室对用品的使用。

2、下收下送不够规范化

在对供应室医务用品管理的过程中,不分车、不分人是下收下送过程中存在的最大安全隐患之一。因為在这一阶段,很多无菌用品与已被污染的用品都会放在一辆车内,此时就会导致用品出现交叉感染。另外,在下收下送过程中如果出现超载现象,导致车辆无法实现封闭运送,同样会导致用品被外界空气所污染,尤其是无菌用品,根本不利于其安全使用。

3、清洗、消毒不够彻底

一般来说,清洗与消毒是各科室医务用品安全使用的关键,尤其是一些需要手工清洗的用品。如果护理人员在使用过程中洗剂浓度不够、洗刷不够认真、漂洗不干净、润滑剂使用不当、清洗后的用品没有擦干等,都会导致用品灭菌的彻底性,最终导致院内出现感染,不利于其正常使用。

4、储存与发放不够合理

供应室中保存着医院各科室的医务用品,由于品种多、数量多,在储存中具有较大的难度,一旦储存不合理,必然会导致用品出现交叉感染。或者相关工作人员没有保证储存环境,那么必然会导致医务用品在储存过程中出现病原菌的侵袭,最终影响到用品的正常使用。另外,如果供应室在存放无菌物品的场所也存放着过期用品或者非无菌用品,那么必然会对其储存环境产生影响,导致物品出现交叉感染。

三强化供应室消毒隔离,避免院内感染的具体措施

1、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供应室是为患者提供间接服务的特殊场所,不管是对医务用品的收发、清洗、消毒、灭菌等工作中,都必须要认真对待,以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因此作为一名专业的医护人员,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另外,供应室工作人员还必须要接受医院安排的相关培训,要求供应室人员与时俱进,掌握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学会清洗各科室的医务用品,并对其认真保存,这样才能够实现保证医务用品的安全性,防止院内感染。

2、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强化院内感染管理

(1)要求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无菌观念的认识

在实际工作中,供应室工作人员必须要掌握每一种消毒方法,了解其灭菌的具体程度。另外,在对医务用品进行消毒灭菌的过程中,供应室人员还必须要戴口罩、帽子,更衣、换鞋,要求非专业人员不得进入无菌室。还需要对无菌室的空气进行消毒。

(2)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医院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并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并将责任制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身上。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对医务用品进行消毒,并将其进行分开保存,这样才能够提高供应室的管理水平,避免用品出现交叉感染。

3、加强供应室人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确保工作运行

(1)供应室每天手工刷洗器械,要防比被针、剪刀等锐利器械扎伤,所以要求其他科室将用后的针头等器械卸下,操作时必须戴口罩、手套,预防感染。

(2)人量的布类敷料,虽然经过洗涤,没有火菌仍有人量微生物未被消火,进行分类打包时造成微生物在空气中漂浮。在操作时,必须戴帽子及口罩,防比微生物的污染造成危害。

(3)接触理化因素较多,受到伤害机会多,部分物品需要用消毒剂处理达到去污、去热源的日的,操作时要戴手套、口罩,以免造成皮肤灼伤和过敏反应。

(4)火菌柜专人操作使用,严格执行操作程序,经常检查火菌柜的各种性能,发生问题时及时处理,防比意外发生。消毒员进行物品装、出锅时应防比烫伤。

(5)供应室工作民期接触污染物品,有害物质较多,是微生物感染的高发区,除工作中注意自身防护外,应加强营养及体育锻炼,保证健康良好的体魄,以便于更好工作。

四结束语

院内感染的有效控制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关注和重视。供应室已经被作为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科室,也是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部门。保证无菌物品的质量控制,是供应室工作的重点,也是护理工作的基础。消毒火菌已经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在控制感染中起卞导作用。因此,做好供应室的消毒与隔离工作,加强供应室的安全防范措施,能够为院内感染的控制起到积极的作用和保证。

参考文献

[1] 原丽萍,张海燕.加强供应室的环节管理、控制和预防院内感染[J]. 实用医技杂志. 2006(05)

篇5:H7N9禽流感患者消毒隔离措施

(ICU、PICU)

根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传播途径,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

一、医务人员防护

1.严格遵守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穿、脱程序(详见附页)。

2.每次接触患者前后应当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及时正确进行手卫生。

3.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4.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时,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穿防护服。

5.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目镜或面罩、防护服、鞋套等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6.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脱去手套或隔离服后立即洗手和手消毒。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7.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防止被刺伤。

二、患者管理

1.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分开安置;疑似患者进行单间隔离,经病原学确诊的同类型感染患者可以同室安置,床间距>1米。患者的活动应尽量限制在隔离病房内,原则上不设陪护。若确需离开隔离病房时,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如佩戴外科口罩,防止造成交叉感染。

2.隔离病房应当设立明确的标识,隔离病房的门必须随时保持关闭。

3、对患者应当进行培训和指导。具体内容包括: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容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使用清洁剂洗手或者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4.患者死亡后,应当及时对尸体进行处理。处理方法为:用双层布单包裹

尸体,装入双层尸体袋中,由专用车辆直接送至指定地点火化。

三、环境、医疗设备、仪器管理:

1.加强诊疗环境的通风,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2.病房环境表面,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床栏杆、床旁桌、门把手、卫生间及患者周围的物体表面,每班清洁后用0.1%含氯消毒液擦拭。

3.每天用0.1%含氯消毒液拖地2次。

4.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医疗用品、仪器,如血压计、体温计、方盘等用后用0.1%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需送供应室消毒的可重复用的器械,用双重黄色感染性袋包装并在袋外注明疾病名称。体温计专人专用。呼吸机、监护仪、微泵等物体表面每班用75%酒精擦拭一次。

5.运输工具:用后用0.1%含氯消毒液擦拭。

6.用后的布类用双重黄色感染性袋包装并在袋外注明疾病名称,与洗衣房进行交接。

7.患者使用物品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物品,如床上用品、吸氧装置等。8.患者转出或出院后应进行彻底终末消毒(首选①高压灭菌②0.1%含氯消毒液消毒③紫外线照射消毒)。

四、医疗废物的处理:

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感染患者诊治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按感染性废物处理,用双层黄黄色废物袋包装,袋外注明疾病名称及科室。

医院感染管理科

篇6:血库医院感染管理消毒隔离制度

一、布局合理,应有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血液储存、发放处、成份室、采血室和输血治疗室设在清洁区,血液检验和处置室设在污染区,办公区设在半清洁区。

二、进入血库的血液及试剂必须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

三、保持环境清洁,每日清洁桌面、地面,被血液污染的台面应用高效消毒剂处理。

四、必须严格按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操作。

五、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六、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使用管理应按《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要求执行。

七、各区洁净度的要求:采集患者自体血、储存、发放血液应分室在II类环境中进行,血浆置换术应在II类环境中进行,并配备有相应的隔离设施。

八、储血冰箱应专用于储存血液及血液成份,定期清洁和消毒,防止污染。每月对冰箱的内壁进行生物学监测并有记录,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和霉菌。

九、病人自体采集的血液应隔离储存,并设明显标志。

十、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定期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水平。严格按洗手指征洗手,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配备快速手消毒剂。一旦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刺伤,应及时处理并登记报告。

十一、医疗废弃物品应分类处理,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的有关要求处理。

篇7:消毒隔离与医院感染的预防

定义:

1.消毒是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能杀死细菌芽孢。

2、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的方法。

2、消毒灭菌的原则是什么? 

1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2根据物品性能可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首选物理方法。灭菌可采用压力蒸汽、干热、环氧乙烷气体。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灭菌剂。消毒可用煮沸、流通蒸汽。化学消毒根据不同情况可选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 3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应先冲洗然后消毒或灭菌。

4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并定期检测消毒效果。

5医务人员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时间以及使用方法。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作用时间及影响因素。

6对已消毒灭菌的医疗器具应妥善包装保存防止再污染。

3.接触未破损皮肤的器具如何清洁与消毒?

接触皮肤的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和听诊器应保持清洁如有污染应随时用清洁剂和水清洁。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使用含有效氯500㎎L的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听诊器可在清洁的基础上用乙醇擦拭消毒。

4、接触黏膜的医疗器具如何清洁与消毒?

篇8:细化消毒隔离流程控制医院感染

1 清洁流程

①湿式清洁, 清洁工作应由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 逐区进行。②抹布、地巾等清洁工具用后集中清洗、消毒、干燥。③工作完毕, 做好个人卫生。

2 消毒流程

2.1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地面用有效氯含量500~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及遗弃物污染地面应及时用有效氯含量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消毒处理。物体表面 (床栏杆、床头柜、墙、门把手、水龙头、耐湿的仪器等) 用有效氯含量500~1 000 mg/L含氯消毒剂。

2.2 患者使用物品消毒患者使用的物品做到固定专用;使用后需回收耐湿的物品, 用有效氯含量500~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消毒柜消毒。患者使用的被服类经有效消毒处理后, 洗涤中心方可收集, 送清洗消毒。床单位用床单位消毒器进行消毒。患者出院、转院后, 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如果上述物品为一次性使用, 使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2.3 用后的医疗用品消毒呼吸治疗装置、氧气湿化瓶尽可能使用一次性使用物品;若重复使用, 用后由供应室统一处理。精密仪器设备表面、呼吸机主机屏幕及键盘表面、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等用75%医用酒精消毒擦拭。压舌板使用一次性压舌板。防护眼镜、防护面罩用1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 流动水冲洗干燥后备用。

2.4 交通工具及用具消毒患者乘坐过的交通工具或运载患者的交通工具 (救护车等) 、用具 (担架床等) 用1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 喷洒或擦拭作用时间60 min。

3 隔离流程

3.1 关于隔离区规定:隔离区内, 除患者、医务人员及有关人员外, 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内。如需外出做检查的患者, 按要求做好防护, 由医务人员陪同, 并预先通知检查科室安排检查时间, 尽量安排在末位, 做好防护, 患者检查后做好消毒。凡是进入隔离病区的人员按要求必须做好个人防护。

3.2 污染区指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如专供传染患者用的病室、外走廊等。此区域内要按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 做好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工作。污染区的任何物品不经消毒不能带出, 工作人员进入前必须做好防护, 每进行完一项操作就必须要清洗或消毒双手。污染区工作人员未经脱摘防护用品, 一律不得进入潜在污染区, 更不能进入清洁区。

3.3 潜在污染区指介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 可能被污染的区域, 如缓冲间、医务人员走廊、治疗室、医生办公室和护士站等。此区各部位应经常保持清洁, 每日清洁消毒2次, 特别是地面与水池、门把手等要常擦拭清洗, 遇污染随时消毒。

3.4 清洁区指没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如工作人员值班室、清洁更衣间、浴室、仓库等。此区域内传染患者不得进入, 医务人员着装按清洁区要求。

3.5 疑似、临床诊断患者病区和确诊患者病区:负压病房、独立设区, 有明显标识。分清洁区 (蓝色) 、潜在污染区 (黄色) 、污染区 (红色) , 三区无交叉。患者单独居住, 不得自行离开病房。

3.6 人员、物品进出隔离病区流程:医务人员严格按要求防护;清洁物品、食品、药品从清洁区入口送入、污染物品由污染区出口取出;患者出院时, 其携带的各种物品均要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

4 标本送检流程

标本采集后即刻放专用包装运输材料之中, 对表层消毒后专人送检, 不得脱漏遗失, 避免日光、高热等。

5 洗涤收集、发放流程

篇9:口腔科医院感染消毒隔离制度

一、布局合理,口腔诊疗区和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分开,单独设置器械清洗室、消毒室。

二、保持室内环境整洁,每天操作结束后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定时通风,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三、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手套,手套一人一换,必要时佩戴防护镜。

四、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消毒技术规范。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器械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患者完整粘膜、皮肤的常用口腔科检查器、充填器、托盘等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五、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六、器械消毒灭菌应按照“去污染——清洗——消毒/灭菌”等的程序进行。

七、修复技工室的印模、蜡块、石膏模型及各种修复体应达到消毒水平。

八、按要求认真做好手部皮肤的清洁与消毒,遵守手卫生制度。

九、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做好个人防护。

十、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制度进行分类、收集,交接有登记、签名,周转箱保持洁净。

篇10: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

1、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病人在指定区域内活动,不得互串病房或随意外出。

2、传染病病房医院感染管理,除了按普通病房管理外,病房内部严格“三区”“两通道”,设有“缓冲间”,且应标识明确。

3、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不同病种分室收治。疑似病人具有高度传染性或毒力强的菌株所致的感染病人应单独安置。

4、隔离病室门口挂隔离标志,入口应设缓冲间,病室内应有流动水洗手设施,设独立卫生间。并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不同,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5、工作人员应严格防护规定着装。工作人员从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应洗手→戴帽子→戴口罩(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应穿隔离衣或防护服→必要时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工作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去手套→消毒双手→摘掉护目镜/防护面罩→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于专用污染容器内)。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去口罩→去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离开清洁区沐浴、更衣下班)

6、非传染病区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进入传染病区时,应经传染病区

医务人员许可,并接受消毒隔离要求的指导。进入传染病区的化验人员、会诊医师应严格遵守各项消毒隔离制度。

7、隔离衣应专室专用,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用过用后用含氯消毒剂500mg/L浸泡和擦拭消毒,出院、转院、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8、病室内内要保持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在无人情况下每天用紫外线照射30分钟进行消毒,地面和物表(如凳、柜、门把手等)保持清洁、干燥,地面每天湿试拖地,抹布、拖把等清洁用具要专区专室专用、标记醒目,用后分别洗净、消毒(抹布用250mg/L、拖布用500mg/L含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以上)、冲净凉干备用。地面有明显污染时,用用吸湿材料随时去污、再用500mg/L含有效氯消毒液清洁消毒,对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支杆菌、细菌芽孢污染的物品用含有效氯2000 mg/L—5000 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以上)。

9、病人使用的一次性的盆、便器等保持清洁,个人专用。

10、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应进行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

11、每季度对感染性疾病科的空气、物表、工作人员的手、消毒液进行监测。报告单存档(保管三年)。

12、严格陪客、探视管理制度,一般不设陪客、探视。病情需要时,应由床位医师签“同意”意见。对陪护、探视者先做好卫生宣教同时发放最基本防护用品等。(如鞋套、口罩等)

篇11:梅毒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

(一)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制定全院控制医院感染规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根据《综合医院建筑标准》有关卫生学标准及预防医院感染的要求,对医院的改建、扩建和新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对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拟定的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对其工作进行考评。

(四)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方面的重大事项,遇有紧急问题随时召开。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职责

(一)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规、标准,拟定全院医院感染管理总体规划、工作计划,组织制定医院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经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

(二)负责全院各级各类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与考核。

(三)负责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定期对科室的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抽样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

(四)对医院发生的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流行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五)负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六)对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的采购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使用后处理进行管理和监督。

(七)开展医院感染的专题研究,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

(八)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的动态,并向全院通报。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小组职责

(一)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并积极协助调查。

(三)监督检查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四)组织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

(五)督促本科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

(六)做好对卫生员、陪护、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医务科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一)协助组织医师和医技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

(二)监督、指导医师和医技人员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等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制度。

(三)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协助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组织相关科室、部门开展调查与感染控制工作;根据需要进行医师人力调配;组织对病人的治疗和善后处理。护理部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一)协助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

(二)监督、指导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消毒、灭菌与隔离、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等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制度。

(三)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根据需要进行护士人力调配。总务科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一)协助医院废弃物的收集、运送及无害化处理工作。

(二)负责污水的处理、排放,使其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

(三)监督医院营养食堂的卫生管理工作,使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要求。

(四)对洗衣房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使其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药剂科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一)协助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定期总结、分析和通报应用情况。

(二)及时为临床医生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

(三)督促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和应用原则。临床检验中心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一)负责医院感染常规微生物学监测。

(二)开展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定期总结、分析,向有关部门反馈,并向全院公布。

(三)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承担相关检测工作。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职责

(一)在分管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室的业务及行政管理工作。

(二)依据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和法规,组织制定本科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考核本科各项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三)掌握有关医院感染信息,对本院医院感染监督结果定期分析、总结和反馈。经常与科室取得联系,做好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和预防工作。组织贯彻执行有关医院感染的各项法规和制度并考核执行情况。

(四)及时向分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汇报医院感染控制的动态,并向全院通报。

(五)负责科内业务学习,努力提高科室各级人员有关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

(六)结合实际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科研工作。

(七)组织本科室完成有关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和在职教育任务。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医师职责

(一)在科主任领导下,做好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提出方向、方针及政策。

(三)掌握全院感染疫情及全院各科医院感染发病率,并定期检查各科室医院感染病例的漏报情况,及时上报,并制定初步控制措施。

(四)掌握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向药剂科提供信息,初步提出抗菌药物的管理措施。

(五)对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购进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使用后处理进行监督。

(六)协助科主任制定医院感染控制计划,设计整理各项调查资料和统计表格。

(七)与医院感染管理护士一同深入科室,采集各种标本,每月到病案室调查出院病历,掌握全院医院感染病例情况,并统计上报。

(八)督促有关科室和人员做好医院污水污物的无害化处理。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护士职责

(一)在科主任领导下,做好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经常深入病房,检查有关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及医院感染控制各项措施落实情况。

(三)负责收集医院感染监测的调查表,填写有关的各种调查登记表,总结每月医院感染发病率及有关监控资料。

(四)定期按计划完成各项微生物学的监测采样工作,每半年对全院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检测。

(五)学习医院感染管理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六)做好办公室的内务及接待来访者的工作。

(七)向供应室及时提供消毒、灭菌质量监控信息。以对全院消毒灭菌效果进行共同管理。

(八)对所管病区的医院感染状况、发病情况、病种、常见致病菌及其耐药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九)注意收集信息:通过深入临床检验中心、放射科及参加临床科室的查房等各种途径收集医院感染的信息,从而减少错报、漏报。

(十)按时完成主任交办的临时任务。兼职医院感染检验技师职责

(一)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领导下,负责医院感染微生物监测工作,掌握有关医院感染监测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和标准。

(二)做好医院感染微生物监测的资料登记及统计、分析工作。发现特殊微生物或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三)协助医院感染管理医师完成调查和科研任务。

篇12:梅毒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单县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危重患者, 其中2012年选择100例接受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 18例发生感染;2013年选择100例接受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 3例发生感染。对照组100例中男60例, 女40例;年龄44~84岁, 平均年龄 (74.27±5.32) 岁。观察组100例:男59例, 女41例;年龄45~81岁, 平均年龄 (72.68±5.74) 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自2013年1月开始在重症监护室试行感染源强化消毒护理管理模式, 之前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1.2.1 强化手术流程管理:

将重症监护室改建, 清洁物品运送通道、病患通道、医务人员通道及杂物处理通道分界清楚。使重症监护室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明确的三区分隔、运作流程安全简洁、严格分离洁污物品。其中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即为三区, 设立门等格挡物各个区间分隔并进行明确标识。

1.2.2 重症监护室清洁消毒:

定期对重症监护室进行彻底的清洁打扫, 擦拭用的消毒液使用1%的含氯消毒液并要定期检查防止失效。重症监护室的紫外灯运作时间为2次/天, 1.5小时/次。重症监护室中拖把每次使用过后进行冲洗消毒晾干后才能再次使用且禁止将各分区的拖把混用。由于各致病菌常常在排水孔处容易生长, 所以要加强对排水孔处的清洁, 每次清洁时将300 m L 0.5%的含氯消毒剂倒入其中进行消毒。

1.2.3 手部清洁:

有研究表明, 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手部清洁不到位而导致患者感染占医院感染总数的30%[2]。医院要加强对医务工作人员手部清洗的监督, 灌输无菌操作思想。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患者满意度与护理质量评分等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 护理质量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模式。

1.4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的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用χ2检验来判定2012年组以及2013年组在感染率上的差异, 以 (均数±标准差) 表示护理质量评分, 采用t检验, 以P<0.05作为结果并表示差异显著的指标。

2 结果

通过2013年对重症监护室感染源强化消毒隔离采取的许多改良, 医院的感染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感染率有了显著的降低, 有统计学差异 (χ2=11.10, P<0.05) 护理质量对比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改善, 有统计学差异P<0.05, 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感染是目前临床上一个重大问题, 而重症监护室是最容易引起感染的敏感地带, 感染不仅会影响护理质量, 更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 同时在经济和精神上也会给患者家庭带来不小的负担。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必须确保严格的无菌, 严格消灭致病菌的生存繁殖环境以及切断其传播途径。只有确保在相对无菌条件下进行才能防止患者感染, 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2013年对重症监护室感染源强化消毒隔离采取的许多改良, 医院的感染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感染率有了显著的降低。不仅如此,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措施的严格落实、感染相关的专业知识、合理布局的重症监护室、健全的规章制度等可以是重症监护室内的感染源得到很好地控制, 这样既提高了手术质量、降低了感染率又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使其快速痊愈。

参考文献

[1]曾敏, 何剑.消毒隔离管理在降低门诊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 2013, 10 (2) :22-35.

篇13:梅毒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

生效日期:2007年3月20日 修订日期: 2011年5月12日

一、组织管理

(一)医院除传染科隔离病房外,普通病房原则上不收治传染病患者。

(二)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医院门诊部。

(三)住院期间确诊或疑似的传染病患者按以下原则处理:主管医师怀疑患者为传染病时,立即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并请感染科医师会诊;感染科医师会诊后认为必须转专科医院治疗的病例须报告医务部,由医务部联系专科医院医师进行相应会诊,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转诊;专科医院医师会诊后认为需要转院的患者应立即转院治疗;未转院的其他传染病患者在确诊或转院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四)对于某些特殊时期的特定传染病,根据国家和当地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执行。

二、病区环境:传染病区与普通病区分开,肝炎病人与感染病人分开收治。

(一)门诊部:工作人员应有各自出入口。设专用挂号、收款、化验、X线、取药、治疗等科室。

(二)病区:应设工作人员卫生通过间(包括更衣、淋浴)。病房要分设小病室,不同病种病人分别安排在不同隔离病室。在病室内部应按严密的隔离原则进行建筑,内设卫生间及防护门。通道走廊墙壁上设有两层传物窗,工作人员可以不进入病室而传送饮食、药品等(轻病人)。病区内需设专用消毒间。

(三)其他:如洗衣房、消毒供应室均应有符合隔离的建筑,还应有必要的消毒设施,如污水处理站、焚烧炉等。

(四)门诊、病区等单位均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五)感染患者的用物与传染患者用物分开,固定使用,定期消毒清洗,如治疗盘、听诊器等,病人用后的物品单独处理。

(六)病室定时通风换气,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扫床应湿式操作,物品均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用后消毒备用。

三、病员消毒隔离制度

(一)病人住院入病区时,除带必需生活用品外,其他一律不得带入。

(二)病人住院期间,不得互串病室,不可随意外出,病人活动最好是局限于污染区内。

(三)严格对陪伴及探视人员的管理。尽量控制不让家属陪伴及探视。特殊病情危重的患者,经医务人员允许可以陪伴,但必须遵守医院隔离规定。出院时必须经适当的卫生消毒。

四、工作人员消毒隔离制度

(一)严格无菌操作

(二)医务人员进入污染区、半污染区工作时,需穿工作服,隔离衣、鞋、戴帽子、口罩,接触病人前后用皂液、流动水洗手。YG—021:传染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生效日期:2007年3月20日 修订日期: 2011年5月12日

(三)医护人员接触不同病种病人须更换隔离衣,穿隔离衣不得进入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操作前后一定要流水洗手。不得穿工作服进入值班室休息。

(四)进行护理、治疗操作时做到先感染后传染。

(五)污染的手不得触及清洁物品,如有可疑必须重新消毒方可使用。

(六)病人所接触的一切用物应固定专用。

(七)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集中处理。

(八)用过的物品、器械应,定点存放,传染病人的布类必须装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内送洗。

(九)防止和病人的血液、体液、骨髓等标本有直接接触的机会。盛放标本的容器必须坚固,以防渗漏与破损,在存放、取出送检时,容器外边不得有被污染的可能。

(十)工作人员不得向其他病区借、换物品。

(十一)应特别注意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在病房的溅落。需对患者进行指导防止其溅落。同时对已出现的溅落物妥善处理。

(十二)化验单要始终保持清洁,不与标本及其容器直接接触,更不许把化验单包缠在容器外面送检。

篇14:梅毒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

一、严格控制进出手术室人员,尽量减少人员流动,进入洁净区前进行必要的个人卫生处理(洗手、洗澡、更衣等)。患上感染或传染病者禁止入内。

二、医护人员在更换手术衣或洗手消毒后,不应再进入非洁净区域。如必须进入,需更换外出衣及鞋,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三、手术中尽量减少术间的开门次数,严禁开门进行手术,确保室内空气的洁净度。

四、手刷一用一灭菌。麻醉导管、面罩等一人一用一消毒。

五、手术器械、敷料等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每包中心放化学指示卡,包外用化学胶带封包。用前严格核对灭菌有效期及指示胶带,指示卡变色是否均匀一致。不能压力灭菌采用环氧乙烷灭菌。

六、特殊感染手术的消毒与管理: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对感染病人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应在专用的手术间进行,手术间挂隔离标志,备有专业消毒用品及浸泡桶,门口备隔离服、防护口罩、手套、鞋套等。

七、按不同洁净级别备专用清扫用具(拖把、抹布等),各区标志明确,不得混用。用后洗净、消毒、晾干。每日湿式清洁,每周进行一次彻底湿式清扫消毒,墙体表面擦拭高度2—2.5米。未经清洁、消毒的手术间不得连续使用。

八、回风口格栅每日一次擦拭消毒,回风口过滤网,宜每周清洁一次,每年更换一次。如遇特殊污染,及时更换,并用消毒剂擦拭回风口内表面。

九、新风机组粗效过滤网宜2d清洁一次,1~2月更换一次,中效过滤器宜每周检查,3个月更换一次,亚高效过滤器宜每年更换。发现污染和堵塞及时更换。

十、日常监测

1.消毒液:每日一次化学监测。2.灭菌剂:戊二醛每日一次化学监测。

3.空气微生物监测:Ⅰ、Ⅱ级洁净手术室每月1次;

Ⅲ、Ⅳ级洁净手术室每2个月1次。

篇15:梅毒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

2016年院感办将按照医院工作目标,认真履行督导管理职能,注重医院感染质量持续改进,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不断提高、规范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现将一年的工作计划制定如下:

一、加强质量控制,进一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前提。

(2)落实医院感染管理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医院院感管理委员会会议,讨论解决我院院感管理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总结半年工作。督导临床科室定期召开科室院感管理工作会议,找处院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积极改正。

二、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采取全院集中讲座,针对性专题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针对医院工作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的薄弱环节组织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隔离技术、多重耐药菌管理、医疗废弃物的管理要求等。让工作人员了解和重视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训后进行考试测评。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后进行考试。对卫生员进行一次消毒隔离、物表消毒灭菌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消毒隔离知识及日常工作中物品的消毒灭菌方法,减少交叉感染。

三、开展各项感染监测,杜绝医院感染爆发事件发生。(1)感染病例监测

临床科室出现医院感染病例时由临床医生报告,元干咳专职人员进行汇总,出现医院感染爆发事件,及时报告处置。每周下科室了解情况,抽查病历进行,督促临床科室对院内感染病例的报告,对全院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及时向院长及主管院长汇报。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每月进行消毒、灭菌、环境卫生学监测,对临床科室使用中的消毒液、医务人员的手、物体表面、室内空气、高压灭菌锅进行定期和不定期随机抽样监测。

四、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监控措施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的要求,每月采取量化考核方法,开展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检查,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提供指导;将医院感染管理信息及时反馈到临床科室,督促整改、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

五、加强手卫生管理

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加强各级义务人员手卫生培训及宣传,完善手卫生设施,在手术室规范外科手消毒方法和流程,通过对重点部门手卫生依从性的检查和督导,提高义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和依从性。

六、加强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加强手术室、产房、中医科室、口腔科等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七、规范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

八、严格医疗废物管理

九、配合做好抗菌药物管理

积极参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管理,在医务科组织下,联合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对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等方面进行调查、干预,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十、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加强全院职工的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对高危科室及部门的医护人员每年提供健康体检,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做好自我防护。当出现职业暴露时,严格遵循职业暴露处理原则,按要求进行报告、登记、评估、预防性治疗和定期随访工作。

篇16:梅毒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度我院共进行手术2655例, 其中男1 647例, 女1 008例;2013年度我院共进行手术2 828例, 其中男1 796例, 女性1 032例。观察、追踪上述病人术后感染发生情况, 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2,3]。两年度病人的年龄、疾病类型、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措施

1.2.1. 1 加强手术室空气消毒

手术室的空气质量直接影响手术质量以及病人术后感染发生情况。有研究指出, 当空气中浮游菌总数<180cfu/m3, 手术感染风险明显降低[4]。因而可以通过减少手术参与人员以及参观人员数量, 减少人员频繁走动, 确保各区域间的门紧闭以及避免手术室空气污染降低手术室空气浮游菌总数。在必要时可以更换医院手术室空气净化系统, 以确保手术空气消毒情况良好。

1.2.1. 2 加强器具消毒管理

对手术用器具应尽可能采用高温灭菌法灭菌, 对无法采用此法灭菌的器具应采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或环氧乙烷熏蒸。对于一次性无菌物品使用前必须详细观察生产日期、有效期、包装是否完整等, 严禁使用不合格产品和二次利用一次性无菌物品[5]。

1.2.1. 3 加强人员管理

手术病人本身的洁净程度也是影响病人手术质量及术后感染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了提升手术质量、改善病人预后应加强对手术病人的管理。对择期手术病人应尽可能在手术前清洁全身或手术部分, 更换干净的衣服。对急诊病人进手术室前应细致清洗、消毒创面, 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手术人员平常与各类病人接触较多, 双手、衣物等沾染细菌、病毒等感染源的几率较大, 如不进行严格消毒不仅会影响本次手术病人的手术质量, 也会污染整个手术室环境。故手术人员应严格按照手部消毒流程进行消毒, 确保手部细菌菌落数≤5cfu/m2[6]。手术人员切不能因贪快而违反洗手规程和无菌操作规程, 给病人带去不必要的损伤[7]。

1.2.1. 4 加强灭菌物品贮存管理

灭菌物品应单独存放, 至少距离地面高30cm, 离墙5cm, 离天花板50cm[8]。存放在通风良好、清洁干燥的专用储物柜内, 并由专人每日进行检查并且另人复查。存放处需每日进行湿式清洁, 保证室内温度与湿度均比较适中, 严禁无关人员进入。

1.2.1. 5 加强术后切口感染控制[9]

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在病人更换敷料或者清洗创口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 降低伤口感染风险。同时应告知病人创口注意事项, 如保持创口清洁、干燥, 保持敷料完整不移位等, 减少因病人自身处理不当而诱发感染的风险。

1.2.2 观察指标

比较2012年、2013年医院病人术后Ⅰ级、Ⅱ级、Ⅲ级创口感染率。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医院内部开展和加强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后, 2013年度各类创口感染率以及总感染率均低于2012年度。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和加强手术室消毒管理能够明显改善医院感染控制, 减小了术后感染风险, 降低了术后感染率, 改善了病人预后质量, 应广泛深入开展。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院感染控制质量, 医院可以成立感染监督办公室, 并在各科室设立监督小组, 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际操作中的不足和问题, 进一步提升我院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工作质量, 改善病人预后质量。利用午餐会等时间在科室内部就上一阶段较严重的问题进行回顾、分析, 引起实验参与人员的重视, 避免再次发生此类行为, 同时分析优秀案例, 提升科室整体感染控制能力。其次, 院部应不断完善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以及相关消毒、灭菌制度, 提升我院手术室、手术器械以及参与人员的消毒质量, 尽可能减少感染源, 控制感染发生。此外, 院部应根据对过往案例的分析不断完善我院各类与手术操作相关额各类规程, 细分步骤, 让各实验参与人员有明确的执行标准, 尽量减少因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感染。不定期组织人员抽查各章程实施程度及实施质量, 对成绩优异者进行表扬, 对成绩较差进行批评, 提出整改意见, 追踪整改效果, 切实提升我院感染控制能力。最后, 应加强病人、临床医生与护理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 帮助医院内的每个人树立、强化感染控制理念, 从自身做起减少感染源。

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对医院感染控制的影响。[方法]2012年度医院进行手术2 655例, 从2013年始医院加强手术室消毒管理, 2013年度共进行手术2 828例, 对比2012年与2013年医院病人术后I级、Ⅱ级、Ⅲ级创口感染率。[结果]2013年I级、Ⅱ级、Ⅲ级创口感染率依次为0.10%, 0.46%, 2.27%, 低于2012年的0.38%, 2.12%, 4.59%。[结论]实施和加强手术室消毒管理能够明显改善医院感染控制, 减小术后感染风险, 降低术后感染率。

关键词: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祁庆彬, 张伟.加强手术室的感染管理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23) :4955.

[2]黄成风, 姜菲, 张爱萍.加强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22) :4838.

[3]张爱珍.预防与控制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9) :1215.

[4]陈坚, 陈菊珍.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中易忽视的护理风险与防范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08) :963-964.

[5]蒲亨景.加强医院手术室感染源的消毒隔离管理[J].吉林医学, 2012, 33 (33) :7361.

[6]沈雪光.洁净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中易忽视的问题与防范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22) :5869-5870.

[7]袁小兰, 周华丽, 叶天容.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防范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5) :1369-1371.

[8]于萍, 杨金玲, 曾慧韵.消毒隔离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7) :784-785.

[9]朱永玲.消毒隔离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7, 20 (7) :863-864.

上一篇:名著《复活》读书心得下一篇:中学规范字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