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室感染管理制度

2024-06-06

消毒室感染管理制度(精选12篇)

篇1:消毒室感染管理制度

消毒室感染管理制度

1、消毒室周围环境应整洁,无污染源。严格区分无菌物品、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并有明显标志。

2、工作人员操作前后认真洗手,必须熟练掌握各类物品的消毒和灭菌的方法程序和质量要求以及各类物品的性能。

3、消毒员必须经培训后方可上岗。

4、消毒室内保持清洁整齐。

5、压力蒸汽灭菌操作程序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执行。使用时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

6、工艺监测必须每锅进行,所有的监测必须作好详细记录,资料保存完整。灭菌后的物品应及时通知各科领回备用。

7、无菌物品交发时,应检查无菌包外的灭菌指示是否合格、包布是否清洁干燥完整。

篇2:消毒室感染管理制度

1.消毒供应室周围环境清洁,室内严格划分工作区域(去污区、检查包装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和辅助区域(更衣室、办公室等)。各区域间有实际屏障。人流由洁到污,物流由污到洁,不能逆行。

2.消毒供应室的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应接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知识培训。3.工作人员进入消毒供应室应更换工作衣、帽、裤、鞋,着装符合要求。患有传染病期间不得从消毒供应室的工作。外来人员(包括参观者)须按要求着装入内。

4.工作人员上岗时按照工作区域的不同防护要求,使用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回收人员应戴圆帽、手套;去污区工作人员应戴圆帽、手套、防渗隔离衣或围裙、专用鞋,手工清洗时应戴护目镜或面罩;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工作人员应戴圆帽、穿专用鞋。5.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与洗手操作流程,即进入工作间之前和离开工作间之后应洗手;戴手套之前、脱手套后应洗手;进行各种包装操作前后应洗手;工作中被污染或疑似污染应随时洗手或手消毒。

6.医院所有需要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外来医疗器械一律由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

7.器械、器具和物品处理应遵循先清洗后消毒的处理程序。处置流程为: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包装—灭菌—储存发放。

8.被朊毒休、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根据病原体的特性,先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再按常规流程处置。

9.清洗消毒后的器械应无血迹、污迹、锈迹;包装材料清洁无破损;棉质包布一用一清洗不得缝补。

10.使用清洁剂、润滑剂、消毒剂、包装材料、监测材料应符合国际及卫生部的相关标准和规定。

11.灭菌包的体积和重量应符合:脉动压力蒸汽灭菌:器械包重量不超过7公斤,敷料包重量不超过5公斤;灭菌包体积不超过30cm乘以30cm乘以50cm。

12.清洁物品与污染物品、灭菌物品与未灭菌物品分开放置。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无菌物品存放架应清洁无尘。离地面20cm~25cm,离墙5cm~10cm,离天花板5cm。储存环境:温度为24度,相对湿度40-60%。

13.无菌物品发放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按灭菌先后顺序依次发放使用。认真检查无菌包的质量、灭菌标识、灭菌日期,一次性使用物品拆外包装存放。无菌物品包装破损、潮湿、落地、过期不得使用。(植入物及植入手术器械应在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发放)。

14.对灭菌质量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运行前应进行B—D测试。

15.灭菌器新安装、移动和大修后,应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物理、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对于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应满载连续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三次,连续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16.定期对工作人员手、消毒剂、空气、物表、灭菌物品进行生物监测和浓度监测。17.(应建立追溯制度,实施过程监控,记录各项操作过程的相关信息)。清洗消毒质量监测资料保存6个月以上。灭菌质量监测资料保存3年以上。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到持续质量改进。

篇3:消毒室感染管理制度

1建筑布局合理, 规章制度完善

消毒供应中心的合理布局是避免交叉感染, 节省人力、财力和物力, 提高工作效率, 保障顺利供应的前提条件。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设计呈相对独立区域, 与外部互不干扰, 根据物品灭菌流程及作业功能, 内设三大区域, 污染区, 检查包装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 各区之间以机器为隔离屏障相互分开, 与手术室, 产房有专门的物流洁净电梯。物流方向由“污”到“洁”, 洁污分流, 无交叉。人流方向由“洁”到“污”, 逆行需通过过渡间更衣。气流由洁到污, 压力控制。不同区域的着装颜色与地面颜色相一致。中心供应室突出以人为本和方便临床, 实施科学管理, 规范管理,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及工作标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制定了消毒供应中心消毒隔离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监测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器械 (包括外来器械) 管理制度、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及质量控制与可追溯制度。严格质量监控, 有效预防了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加强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 保障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

随着医学的发展, 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越来越趋向专业化, 规范化, 这就需要造就一批专业人员从事这项工作。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全员持证上岗, 对工作人员每月4次业务知识培训, 每月1次考核。工作人员不但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学习消毒隔离制度及有关控制院内感染、消毒灭菌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 明确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性质、任务、作用和地位, 还定期组织大家进行机器设备的操作训练, 要求人人熟练掌握。不定期组织人员到厂家系统学习各种机器的原理, 构造, 操作。在学习中不断提出问题, 以提高本科室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不断强化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 进一步保障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

3严把清洗质量关

器械清洗是供应中心工作的重要环节, 器械清洗是保证再生物品无菌的首要环节, 是保证灭菌成功的关键。国外供应中心有一句至理名言:“清洁可以不灭菌, 但是灭菌绝对不能不清洁”, 充分体现清洗消毒的重要性。首先根据回收器械污染程度、器械的类别、有无管腔、轴节等进行分类, 严格执行预清洗→酶洗→漂洗→终末漂洗→热力消毒→上油保养→烘干→检查洗涤质量。任何残留的有机物, 如血、脓、蛋白质、黏液、油污等都会妨碍微生物与灭菌媒介的有效接触, 且会产生生物膜而影响灭菌效果。因此, 灭菌前完全清洗非常重要。遵循标准预防的理念, 防止污染扩散。对耐高温和潮湿的污染不严重的物品, 直接进入清洗消毒机清洗消毒, 达到AO值3 000的湿热高水平消毒;污染严重的物品, 先手工去除明显污物后再进入清洗消毒机清洗;对不耐高温的物品, 按照先清洗再消毒的基本原则, 用手工清洗、消毒、干燥程序处理。手工清洗器械时, 保持在清洁液面下或流水中刷洗, 避免污染气溶胶扩散。污染器械不随意放置, 放入篮筐再移动;在传递窗口传递手工清洗消毒后的清洁物品时, 应使用检查包装灭菌区的洁净篮筐接收物品, 而不能将去污区的清洗篮筐传递入检查包装灭菌。

4把好包装质量关

经过清洗消毒的大量器械在包装前处在裸露的状态, 直接受到操作人员的手、台面、空气中微生物的影响, 易造成二次污染。检查包装区域的环境空气需要净化或有效消毒;工作人员戴帽, 装配物品时戴口罩;清洁器械始终在清洁篮筐内放置, 并及时包装与灭菌, 避免较长时间裸露放置;用清洁的手, 接触清洁的物品, 接触不洁物品后必须重新洗手;清洁物品不慎坠地或污染时必须重新清洗。用于医疗器械最终的灭菌包装, 是无菌物品的无菌屏障。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 包装时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包包装前仔细检查器械、器具、物品是否完好, 洗涤是否干净, 锐利器械是否锋利, 干燥程度, 包内物品等与标牌上的数目是否相符合, 并经双人核对, 无误后包装, 包裹体积大小、重量应符合消毒规范要求, 标志要清楚、醒目, 注明灭菌日期、有效期、操作者姓名或代码。包装方法采用密封式、闭合式、信封式与对折式或两者混合式, 保证无菌物品包装的闭合性、密闭性, 以有效阻碍隔绝微生物进入。

5严把灭菌关

灭菌是供应室工作的重点, 灭菌物品的质量与医疗护理质量息息相关。灭菌岗位人员 (消毒员) 必须经过专门培训, 合格后持证上岗。消毒员应根据物品种类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有效的灭菌方法。灭菌的操作程序, 应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的各项要求执行。灭菌过程中坚守工作岗位, 正确掌握灭菌器操作规程及检测手段, 注重灭菌的三大要素:灭菌温度、时间、饱和蒸汽。每日灭菌前对灭菌器进行常规检查和卫生清洁, 管道内的冷凝水排完 (≥10min) 后方可进行灭菌处理。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灭菌运行前必须B-D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BD测试失败, 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 监测合格后, 灭菌器方可使用[1]。灭菌后物品手感干燥, 水分≤3%, 灭菌合格率应达到100%。灭菌过程合格, 不同种类的物品装放符合要求;灭菌物理参数正确, 灭菌循环完整;无菌包潮湿、坠地或污染时, 必须重新更换包装和化学指示物后再次灭菌。做好灭菌物品的化学监测 (每包进行) 和工艺监测 (每锅进行) , 每周进行1次生物监测 (有植入物时需每锅进行) , 在紧急情况下, 有急需灭菌的植入物时, 可在生物标准监测包中加用第5类化学指示物, 第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结果出来后及时通知使用部门。留存各种灭菌记录, 以备查。

6把好无菌物品存放及发放质量关

无菌物品的存放必须严格遵守无菌物品存放原则。灭菌结束后, 卸载无菌物品时应仔细检查每包无菌物品的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是否合格, 外包装是否破损, 消毒日期有效期、品名是否清晰, 杜绝不合格物品的进入, 严禁灭菌物品掉地, 掉地后需重新灭菌合格后方能使用。最后清点灭菌物品的种类、数量是否相符, 按灭菌日期先后顺序存放。发放前亦应仔细检查物品外包装是否破损、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 灭菌日期、有效期, 先灭菌先发放, 严禁发放不合格的物品。下送车与下收车严格分开使用, 均采用全封闭车辆。从无菌物品存放区发出的物品不得退回存放区。做好一次性灭菌物品的管理, 实行专人负责, 专室放置, 严把证件审核、进货、验收、存放、保管、发放关, 并做好记录。

7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可追溯要求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建立清洗、消毒、灭菌操作的过程记录, 内容包括: (1) 留存清洗消毒器和灭菌器运行参数打印资料或记录。 (2) 记录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 包括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操作员签名或代号, 灭菌质量的监测结果等, 并存档。 (3) 对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的日常监测和定期监测记录本进行记录。并有可追溯性。 (4) 清洗、消毒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存期≥6个月, 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留。

通过建立一整套完善、系统、有效、科学的管理制度, 落实管理措施, 使我院供应室工作逐步达到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确保了无菌物品质量, 有效防止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4:消毒室感染管理制度

【关键词】加强管理;控制感染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61-01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病原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不断增加,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应用,都使医院感染防控问题愈加突出。而消毒供应中心是防控医院感染的重中之重,是医院的“心脏”,它担负着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洗、灭菌、发放等工作,而每一项工作都与医院感染、医疗护理质量、患者的安危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为了有效防控医院感染,须从多方面入手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工作。

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合理布局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前提条件

医院CSSD建设应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则,宜接近临床科室,或与手术室有物品直接传递专用通道。环境清洁,区域相对独立,工作区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空气流由洁到污,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相对正压,去污区保持相对负压。严格划分3个区域。工作区域的温湿度设计和材料有严格要求。

2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人员的高素质的要求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保障

健全CSSD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消毒隔离、质量管理追溯制度、监测制度、设备管理、器械管理及职业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及相关科室的联系制度,并落实到实处,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以一切为了临床,一切防控感染为目标。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理论学习,定期组织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等,来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技巧,满足临床医疗护理的需求。

3 加强再生物品环节的质量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

再生物品即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其操作流程为: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器械检查与保养、包装、灭菌、储存、无菌物品发放。

再生物品由回收到发放形成一条链索式循环,每一环节紧紧相扣,供应中心人员须认真执行工作流程中的质量标准,层层把关,既满足临床需要,又保证绝对无菌,确保医疗安全。

3.1 严格物品回收

采用封闭式方式回收,传染性的污染物应双层封闭包装,表明感染疾病名称,由CSSD单独回收处理。 回收时必须当面查对物品器械的名称、数量、规格、初步清洗处理情况及器械有无破损。

3.2 重视清洗质量关

器械清洗是供应中心工作的重要环节,国外供应中心有一名言:“清洁可以不灭菌,但是灭菌绝对得清洁”,充分体现洗涤彻底的重要性。清洗时一律戴手套,玻璃用品执行四步洗涤法(去污,去热源,去洗涤剂,精洗)。首先据回收器械污染程度、器械类别、有无管腔、轴节等进行分类,严格执行清洗程序:冲洗→含酶洗涤剂洗涤→软水漂洗→纯化水终末漂洗,消毒→烘干→上滑润剂保养→检查洗涤质量,达到程序化、科学化,标准化。

4 加强供应中心消毒灭菌的质量监测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自2000年卫生部颁布《消毒技术规范》以来,消毒灭菌被纳入国家法规,为了避免医疗纠纷及医院感染发生,为了保证其质量控制,对消毒灭菌物品处理过程中的环境、灭菌设备、操作台、工作人员手等进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5 对紫外线灯管每月进行一次照射强度监测,不得低于70uW/cm2,新管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

6 供应中心应严格执行一次性物品验收制度,登记账册,记录每次到货数量,生产厂名、产品批号、消毒日期和有效期,登記人签名。按规定使用。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规范》等文件,强化无菌观念和正规化管理,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通过落实以上管理措施,使我院供应中心的工作逐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确保了无菌物品质量,有效地防控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孙雪莹,王华生,宋婉丽,等.消毒供应室对医疗器械的全程质控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154157.

[3] 杨家芳.基层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分析及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49.

篇5:社区医院感染管理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务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不留长甲、不戴手饰,操作时戴口罩;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进入传染病区应穿隔离衣,换鞋戴口罩。

(二)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无菌物品放置专柜,标识清楚。

(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前后洗手、泡手。

(四)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凡侵人性诊断用物(器材、器械、敷料)均做到一人一份,一用一灭菌涟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吸5;器上的导管、牙垫等均需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未经严格消毒灭菌处理的物品不得使用到病人身上,每月对消毒灭菌质量进行监测。

(五)注射、治疗时铺无菌盘,抽出的药液不得超过2h,开启的无菌溶液须在2h内使用,各种溶酶不得超过24h,并注明开启时间。

(六)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无菌器械保存液每周更换1次,容器每周灭菌1次。必须同时备2个消毒器械盘(待消毒、已消毒)。置于容器中的灭菌物品(棉球、棉签、纱布)一经打开,保存时问不应超过24h。

(七)特殊区域如各科治疗室、换药室、门诊注射室、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儿科病房、婴儿室、ICIJ病房等,每日用消毒液擦拭物表与地面2次,每日空气消毒1次;重点部门每月一次物表及空气的细菌学监测,要有记录。

(八)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配餐间、病房、厕所使用的清洁工具(拖布、扫把、抹布等)标志明显,分别清洗,定点放置,定期

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九)病床湿扫(一床一巾),床头柜湿抹(一柜一巾),使用后消毒液浸泡,脸盆痰盂(除一次性)出院后终末处理备用,住院期间每周消毒一次。

(十)普通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床单位或病房按病种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十一)传染病房、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室、治疗室、婴儿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应根据消毒隔离原则及部颁标准建立相应的消毒隔离制度。

(十二)换下的脏被服放入污衣袋内,有脓血、体液的应置于防水袋内,不得在病房或走廊清点被服。

(十三)洗衣房布局符合要求,洁、污分开,各类衣物及传染性衣物应分开消毒处理后洗涤。运送车辆洁污分开,并有定期清洁消毒制度。

(十四)严格管理一次性医疗器具,每批购置应符合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规定,并进行质量验收,合格后方能使用。

(十五)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及废弃标本、感染性敷料、垃圾、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密闭回收。传染病人的体液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入下水道,实验室菌种、毒种必须灭菌,无害化处理。

(十六)YL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污染的病人,应严格隔离,用过的器械、被服、房间严格消毒处理,敷料焚烧。

(十七)做好医院污水管理工作,污水处理设施有经培训的专人负责,处理后的污水、污泥应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并定期检测。

(十八)化验报告单消毒后发出。

(十九)内窥镜室应设检查区和清洁区,检查前必须先做肝功能、HBV、HCV、HⅣ等检查,检查阳性者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二十)救护车辆及担架运送传染病人及尸体后,应用消毒液擦洗消毒。

篇6:特殊感染患者消毒隔离制度

1、特殊感染指朊病毒、气性坏疽和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

2、确诊或疑似特殊传染病患者应单间隔离。悬挂隔离标识,接触 隔离(蓝色标识)、空气隔离(黄色标识)、飞沫隔离(粉色标识)。

3、患者应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互串病房和外出,应做好消 毒隔离工作,出院、转院、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4、隔离病房应每日空气消毒,物表地面采用10000mg/L的含氯消 毒剂溶液擦拭,至少作用15min,并确保所有污染表面均接触到消毒剂。使用消毒剂应每次更换。拖布、抹布要专用,每天消毒。

5、宜选用一次性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进行双层 密闭封装。可重复使用的被污染物品应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

6、医务人员进入病区应使用相应防护用品,离开被患者污染的区 域时立即脱卸防护用品并执行手的清洁与消毒。

7、患者产生的废物应用双层医疗废物袋集中收集处理,并有“特 殊感染”的标识。

篇7:消毒室感染管理制度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消毒供应中心(室)感染管理监测制度

(一)灭菌效果的监测制度

1.各种灭菌器每次灭菌过程均应进行工艺监测,并有关键参数记录。

2.每个灭菌包进行化学监测。

3.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第一锅次进行B—D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灭菌。

4.每月对灭菌器进行生物监测。新灭菌器使用前及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等改变时,均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经环氧乙烷灭菌的物品,条件许可应每次进行生物监测,并待结果合格后方可发放。

5.凡监测不合格,应立即停用灭菌器,查找原因,监测合格后重新启用灭菌器。

6.定期对所使用的消毒剂、灭菌剂的性能进行化学监测。

7.对所使用的消毒剂每季度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8.对所使用的灭菌剂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9.对医疗器械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二)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每月对无菌区的空气、物体表面及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监测,监测结果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l5982—1995。见表7—1。

表7—1 与消毒供应中心(室)相关的卫生监测标准环境类别

范围空气(cfu/m3)

物体表面(cfu/m2)

医务人员手(cfu/ m2)

II类无菌区≤200≤5≤5III类清洁区≤500≤10≤10

工作人员自身防护制度

1.加强工作人员自身防护教育,防止各类意外事故发生。

2.在回收、清洗区处理物品时,应穿隔离衣,戴橡胶手套、口罩、帽子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必要时戴防护镜。脱掉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3.皮肤表面一旦染有血液、其他体液、各种消毒液及酶,应当立即彻底清洗。

4.不慎被利器刺伤,应按锐器伤处理原则处理。

5.使用压力蒸汽、干热灭菌器时,应具有防止爆炸、燃烧的措施,操作时应戴防护手套,预防烫伤事故发生。

6.使用低温灭菌器时,应保持空气流通,防止环氧乙烷中毒、燃烧、爆炸等意外事故发生。

7.必要时检测环氧乙烷灭菌区环境中气体的浓度,防止产生职业伤害。

环氧乙烷灭菌器安全管理制度

1.消毒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2.专人负责环氧乙烷灭菌器的操作、保养,定期检查各管道是否漏气。

3.灭菌周期结束取物时应戴口罩、防护手套,并采用人在前、物在后方式移动物品。

4.打开环氧乙烷钢瓶阀门时应缓慢,钢瓶出口不可朝向面部;皮肤、黏膜、眼睛不慎溅上环氧乙烷时,应立即用水冲洗,防止灼伤。

5.在使用及维修灭菌器过程中,应防止工作人员中毒,如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离开现场,在通风良好处休息,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6.环氧乙烷灭菌器在解析过程中排出的环氧乙烷气体,应经专用排气管道系统排出,并按照有关部门对排放系统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7.环氧乙烷储气罐应存放在通风、防晒、温度≤40℃的环境内,但不能将其放在冰箱内。

8.环氧乙烷储气钢瓶的瓶口必须旋紧,钢瓶禁止横放,搬运时轻拿轻放。

9.灭菌室内严禁明火作业,并有通风设施和消防器材。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1.医院所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由设备部门统一集中采购,使用科室不得自行采购。

2.医院必须从具有“三证"的企业采购合格的产品。

3.库房专人负责并建立登记账册,记录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生产许可证、生产企业等信息。

4.发放、回收一次性输液(血)器、注射器时,应记录核对用量。

5.如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当地药检部门,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

6.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用后必须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进行集中处理。

库房管理制度

1.库房专人负责。

2.库存物品必须分类存放于地架上,便于发放和清点。做到账物相符,定期核对。

3.按批号依次发放,做到先人库先发,后入库后发,保证质量。

4.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干燥,防止物品潮湿霉变。

5.定时卫生保洁和空气消毒,配备灭火设备,以防意外。

6.尽量避免人员流动,减少进出人员。

查 对 制 度

1.回收器械时,应与病房护士清点查对数量、质量及预处理情况。

2.准备器械包装时,应经两人核对各器械数量、质量及清洁度方可包装。

3.无菌物品发放时,应查对科室、品名、灭菌失效日期及灭菌指示胶带变色情况。

4.定期查对各物品的基数,及时补充,保证供应。

清 洁 卫 生 制 度

1.做好消毒供应中心(室)室内外清洁卫生,保持环境清洁整齐。

2.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各区用物固定专用、分开放置,消毒措施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3.执行垃圾分类和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应密闭保存和运输,有明显标识,做到日产日清。

4.各区域卫生定人负责,每天定时湿式打扫,及时清除污物;每周清扫一次,室内无杂物,地面、水池清洁无垢,物品放置整齐有序。

工作人员考评制度

1.完成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考评工作。

2.实施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履行情况考核,如工作质量、完成工作情况等。

3.实施工作人员业务技术考核,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和理论学习、解决疑难问题等。如:运用工作程序。基本操作技术、专业操作技术、掌握新技术、护理“三基”考核等。

4.实施工作人员教学、科研以及继续教育学分完成情况考核。包括临床带教、护理科研、撰写论文等。

消毒与灭菌工作制度

1.消毒员必须持证上岗,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遵守操作规程,保质保量完成各临床科室的消毒灭菌工作。

2.做好消毒灭菌前后的安全检查。

3.高压蒸汽灭菌时,消毒员不得擅自离开岗位或做其他事情;应严格掌握压力、温度、时间,保证灭菌效果。

4.灭菌前,须检查包布是否是双层、有无破损,包扎是否严密。

5.已灭菌物品与未灭菌物品要严格分区放置,避免混淆。

6.装放物品时打开容器盒侧孔。灭菌后戴好无菌手套关闭侧孔。

7.灭菌炉每天进行灭菌器运作程序试验及B-D试验。不合格时需查找原因并检修。

8.各科室需灭菌的物品标签要清楚,并登记送物数量,以便消毒员验收。

9.消毒员每次灭菌后要做好消毒处理及室内的卫生,做好器材保养。

下收、下送制度

1.以病人为中心,满足临床需要,及时供应一次性医疗用品。

2.服务态度热情、主动,使用文明语言,做好耐心解释工作,挂牌上岗。

3.加强责任心,严格区分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品,专车专用。

4.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专车必须用盆用消毒液抹洗或用蒸气高压枪冲洗。

文章

来源莲

篇8:消毒室感染管理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来我院外科手术治疗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对患者进行回顾性的调查方式, 并且按照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管理和医院的消毒技术的相关规范来执行。

1.2 方法:

在规范处理各项职责时, 供应中心要合理的分为去污区、检查后包装区、存放区均为无菌物品等原则, 对每个区域的职责与责任都要做到清楚的划分, 并且当每个地区的人员都已经确定以后, 一定要按照我院感染办的相关要求进行管理, 医护人员要对环境卫生学部门的紫外线灯光定期进行的技术监测, 并且由专人进行详细的记录。

1.2.1 建立完善消毒供应制度:

通过完善的体系得到建立, 并且实施科学、有效的整套的监督管理制度, 在岗位上实行责任制, 确保能够使职责更细化, 分工更加明确, 这样能够使工作治疗效果得到保证。我院在岗位上建立职务问责制度、科室工作的检查以及流程制度、和对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等相关内容进行消毒供应规范, 要用正确的消毒方式使消毒能够维持正常工作状态。对供应消毒的人员进行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工作人员自身的相关安全防护制度等。只有维持科室工作惯性正常运行的保证, 才是有效做好质量监控的依据。

1.2.2 强化医院感染意识:

医院要加强对供应消毒药物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教育讲座, 要经常请医院的感染专家对医护人员进行基本的健康讲解、指导, 这样也能针对医院内对病毒、灭菌以及感染控制等综合知识进行认真培训, 并且要对工作人员开展不定期的基本技能知识普及, 以及对基本理论进行考核, 这样能够使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任务和技术进行规范处理, 对工作中出现的薄弱环节进行及时的排查, 从根本上积极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要不断的对供应室全员对预防医院感染的相关意识进行强化, 从根本上提高供应室人员的职业素质, 也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保障, 现代医院对供应室的药品的发展趋势更加专业化, 因为现在出现的一次性的药物相对数量种类较多, 并且医院对其感染越来越重视, 正因为这样, 对患者提供治疗的供应室的医护人员要不断的学习相关的药品知识。

1.2.3 重视工作的基础管理:

在基础的工作中, 对可回收的医疗药品进行分类、清洗, 包装、灭菌以及检测等方面一定要仔细, 储存和发放要按时。由于环境对不同程度的污染, 污物干硬或结痴、污染严重的器械, 应先用多酶清洗剂浸泡进行分类消毒、清洗, 对有机物等到软化后再用手工预洗3次, 然后使用全自动清洗机进行清洗;对于带管腔的硬性器械, 要用多酶清洗剂在浸泡超声后进行清洗, 再用超声清洗后高压水枪仔细冲洗, 并使用气枪进行吹干。清洗后的器械标准规则是;对目测金属器械的清洁光亮以及不会出现锈迹和污迹;轴节灵活包括:剪、钳、镊等方式;对于锐利器械不能出现钝、弯曲现象;盘, 碗等使用容器要达到清洁光亮, 无脱瓷变形的程度;玻璃类的光亮透明物品, 没有水印痕迹的出现;对硬性管腔要确保完全的畅通, 保证无污、无锈的这种现象;因为消毒供应中心既是医院无菌物品的供应站, 也是污染物品的集中点, 所以要规范消毒供应中心的各项环节、质量和流程。

1.2.4 检查包装质量管理:

操作人员操作前洗净双手, 并在包装前后用消毒液擦拭包装台面, 各项物品在使用前要首先由专人进行检查, 在我院经过质量检查的标准, 正确的准备物品的数量以及种类, 并且, 与此同时还要一名工作人员对物品进行仔细的核对, 最后进行包装。在商品的外包装上有3条指示胶带粘贴在包装表面, 胶带上标注着相关的说明, 其中包括:物品的名称以及包装核对者的姓名, 对锅号以及锅次的灭菌时间和失效日期等。包内有化学指标卡, 包装程序要规范, 包内物品不宜过多、过紧、包装的体积、重量符合质量标准。

1.2.5 确立环节质量标准:

在工作中必须加强环节质量监控, 并定期征求临床意见, 及不断改进工作。如果消毒供应物品不合格, 而引发的感染必定是大面积的医院感染。所以要求各项环节的质量标准其中包括:包装物品的材料质量、各类物品的清洗质量、包装的质量和物品装载的质量以及无菌物品储存的质量等一系列的标准, 对此, 要对这项工作多加重视。

1.2.6 各项监督工作进行检查:

对科主任的要求是:每个周一要进行一次重点检查;对护士长的要求是:在每周的周三、周五进行重点检查;对组长的要求是:每周的周二、周四进行重点检查;并且对工作人员的检查结果进行仔细的记录, 在每天的早会上进行通报分析, 这项检查的成绩作为本年度的裁员和获得年度奖的基本资料以及评判依据。对此, 还要对医护人员进行不定期的体检抽查。各部门领导除了在生活上关心员工, 管理一定要到位、严格, 在工作中更要严字当头。由于在对于反复循环的重复性劳动, 消毒供应科室需要对工作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教育监督, 定期的督促工作人员, 杜绝熟视无睹的现象[1]。

1.3 统计学处理:

我院在对数据进行准确的统计学处理时, 在我院的数据采集中, 通常统计数据的软件使用SPSS11.50软件, 对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得出是差异值在统计学中有意义, 则P<0.05。

2 结果

通过我院在2012年对上述工作进行仔细认真的开展, 并且对药品供应室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知识预防以及相关的医院感染消毒工作的质量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提高, 我院在2010年出院人数5012人次, 感染人数245人次, 感染率为4.89%, 2011年度医院出院人数6232人次, 感染人数220人次, 感染率为3.53%, 2012年度医院出院人数6956人次, 感染人数177人次, 感染率为2.54%, 2012年度较之2010和2011年度医院感染率显着下降, P<0.05。

3 讨论

通过规范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人员素质提高, 制定了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对中心内部设施和布局进行合理忖分和流程再造, 同时医院护理部和感染部忖日常检查督导和核查, 有效保障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同时消毒供应中心也成为医院转型升级中的亮点, 充分肯定消毒供应中心取得的成绩, 极大地调动了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医院在对感染护理管理工作加强积极的监督, 这也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医院治疗护理质量以及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 是对护理工作过程进行整个贯穿。现代化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就是对供应中心的管理工作, 这样就能够对消毒供应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 也能够使医院在感染防治的过程中, 得到控制。通过对医院工作的实践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由于消毒供应机制的制度不断完善、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对医院的预防工作不断强化, 使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篇9:消毒管理控制医院感染的新体会

摘 要:目的:加强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管理,控制医院感染。方法:重视消毒供应室人员的素质培养,加强再生物品环节的质量管理,完善各项监测措施。结果:为临床科室提供了合格的灭菌物品,有效地防止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通过落实一系列管理措施,使供应室工作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管理;控制;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影响医疗质量的一大障碍,是评价医护质量及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医院的飞速发展,应用介入性诊治越来越多,带着大量病菌的器械被统一收回集中到供应室,供应室又是医院供应各种无菌器材、敷料的重要科室,每一项工作都和医院感染、医疗护理质量、科研、患者的安危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为了防止医院感染,为临床科室提供合格的灭菌物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管理,采取各项措施,现总结如下。

一、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是供应室工作的根本保证

重视在职教育,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理论学习,定期组织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等,来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技巧,积极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精神,满足临床医疗护理的需求。

二、加强再生物品环节的质量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

再生物品由回收到发放形成一条链索式循环,每一环节紧紧相扣,相互把关,所以供应室人员必须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认真执行工作流程中的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做到供应的物品能满足临床需要和绝对无菌,确保医疗安全。

1.严格物品回收 回收的医院器械其性能是否达标,是保证医疗器械质量的关键。因此,回收时必须当面查对物品器械的名称、数量、规格、初步清洗处理情况及器械有无破损。

2.重视清洗质量关 器械清洗是供应室工作的重要环节,国外供应室有一至理名言:“清洁可以不灭菌,但是灭菌绝对不能不清洁”,充分体现洗涤彻底的重要性。首先根据回收器械污染程度、器械的类别、有无管腔、轴节等进行分类,严格执行消毒→冲洗→含酶洗涤剂浸泡→常水冲洗→纯化水精洗→烘干→上油保养→检查洗涤质量,达到程序化、科学化。

3.严把包装质量关 包装是保持灭菌物品在无菌状态下进行存放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确保包装的物品经灭菌后、打开使用前保持无菌状态。为确保包装质量,各类物品在包装前认真检查,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包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并注明品名、灭菌日期、灭菌有效期、责任人、质检者等,使包装包松紧适度,规格齐全,数量准确,尺寸规范(灭菌包用于脉动真空蒸汽灭菌器体积≤30 cm×30 cm×50 cm,金属包重量≤7 kg,敷料包≤5 kg)。

4.正确的灭菌方法 灭菌是供应室工作的重点,灭菌物品的质量与医疗护理质量息息相关。因此,灭菌器应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灭菌过程中坚守工作岗位,正确掌握灭菌器操作规程及检测手段,注重灭菌的三大要素:灭菌温度、时间、饱和蒸汽。每日灭菌前对灭菌器进行常规检查和卫生清洁,管道内的冷凝水排完(≥10 min)后方可进行灭菌处理。灭菌后物品手感干燥,水分≤3%,灭菌合格率应达到100%。

5.加强灭菌后无菌物品的质量管理 合格的灭菌物品,应标明灭菌日期、有效期、合格标志,每批灭菌处理完成后,应按流水号登记在册,记录灭菌物品的种类、数量、灭菌温度、作用时间、灭菌日期与操作者等,并归档备查。灭菌后物品应放入无菌间的柜内,并按有效日期的先后顺序分类固定放置。对发出去的物品,不论是否使用,均视为污染物品,应重新灭菌,不应再进入无菌间存放。

三、加强供应室消毒灭菌的质量监测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正式颁布《消毒技术规范(试行)》以来,消毒灭菌被纳入国家正式法规,为避免医疗纠纷及医院感染发生,消毒灭菌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证消毒灭菌的质量控制,对消毒灭菌物品处理过程中的环境、灭菌设备、操作台、工作人员手等进行监测。

1.对压力蒸汽灭菌监测 每锅次进行工艺监测,并详细纪录;化学监测每包进行,脉动真空灭菌器每晨第一锅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每月进行一次。

2.空气、操作台、工作人员手细菌培养 每月常规进行1次,要求做到空气培养细菌菌落总数≤200 cfu/m3;操作台、工作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5 cfu/cm2。

3.使用中的化学消毒液 现配现用每日更换,每次配制后用化学试纸测试有效浓度,保证化学消毒液的剂量、浓度精确,并每月抽样1次,做染菌量监测,细菌菌落总数≤100 cfu/ml为达标。

4.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 每月进行1次,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要求照射强度≥70 μw/cm2,不合格者立即更换。

5.对医疗器械每周进行1次细菌内毒素法热源监测和微粒分析,而一次性注射器、輸液器均按规定每批号作热源监测和无菌试验,结果阴性。微粒数200 ml洗脱液中含15 μm~25 μm的微粒≤1个/ml,合格后方能进行发放。

篇10: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严格执行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

二、布局合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生活办公区四区划分清楚,区域间应有实际屏障,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强行通过,不得逆行,各区之间应设实际屏障。天花板、墙壁、地面等应光滑、耐清洗,避免异物脱落;周围环境无污染源,相对独立。

三、应有物品回收、消毒、洗涤、敷料制作、组装、灭菌、存储、发送全过程所需要的设备和条件。配备清洗、灭菌装置,如超声清洗机,全自动洗净消毒装置、压力蒸汽灭菌器等设备。

四、严格压力蒸汽灭菌操作程序,灭菌合格后的物品应有明显灭菌标志和日期,按要求存放,在有效期内使用。

五、下收下送车辆洁污分开,每日清洗消毒,分区存放。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应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距地面20cm以上,距墙壁5cm以上。发放前认真检查,不得将包装破损、过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到使用科室。

七、无菌物品存放于无菌室,注明名称、灭菌日期、有效期。保存时间:夏季1周,冬季14天,凡过期物品一律不可发放使用。移入无菌物品存放间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应将外包装拆除。

八、各种包布要一用一洗一更换,保证无破损。

九、压力蒸汽灭菌器操作严格按照2009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执行。使用时必须每日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每周进行生物监测;每日对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一次B-D测试,达到要求方可使用。

十、灭菌物品包体积不得超过30cm×30cm×50cm,金属包重量不得超过7kg,敷料包不得超过5 kg,捆扎不宜过紧,包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灭菌包体积为25cm×25cm×30cm以上者和难消毒部位的包内放置化学指示物。

十一、用储槽等灭菌盒存放敷料、空针,进入压力蒸汽灭菌器前,先打开筛孔的盖板。严禁用铝饭盒或搪瓷盒等密闭容器装放医疗器械和用品进行压力蒸汽灭菌。

十二、各工作间保持清洁,台面、地面湿式清扫,有污染时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无菌室空气每日用空气净化消毒器消毒,达到Ⅱ类环境标准。清洁区达到Ⅲ类环境标准。

十三、对购进的原材料、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进行质量检查,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消毒供应室。

十四、定期对常水、精洗用水的质量和环境卫生学进行监测;对初洗、精洗、组装、灭菌等环节的工作质量有监控措施;对灭菌后的包装、外观及内在质量有检测措施。

篇11: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消毒隔离制度

一、布局合理,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划分明确,标志清楚。

二、墙壁、天花板、地面表面光滑无裂隙,排水系统通畅,便于清洗和消毒。

三、手术室内应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隔离手术间应靠近手术室入口处;每一手术间限置l张手术台。

四、手术器具及用品应严格一用一灭菌,尽量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灭菌,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备用刀片、剪刀等器具可采用小包装灭菌,加强消毒灭菌质量的监测.五、手术室的空气、物体表面、使用中化学消毒剂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结果应符合标准。洗手刷应一用一灭菌。

六、麻醉用器具应定期清洁、消毒,接触病人的用品应一用一消毒,严格遵守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规定。

七、严格执行卫生清洁、消毒制度,室内必须湿式清洁,每周固定卫生日,彻底清洁1次。在两次手术之间应清洁手术室。

八、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九、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十、除非手术人员、病人和器械通过时,手术室所有的门都应关闭。

十一、隔离病人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感染情况和隔离要求,严格隔离管理,术后器械及物品应双消毒,标本应按隔离要求处理,术后手术间应严格终末消毒。

十二、接送病人应使用对接车;无对接车时,进入手术室的平车应定期消毒,车轮应每次清洁,车上物品保持清洁;接送隔离病人的平车应专车专用,用后严格消毒。

篇12:消毒供应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应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消毒隔离、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制度。

2、应建立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完善质量控制过程的相关记录,保证供应的物品安全。

3、应建立与相关科室的联系制度,主动了解各科室专业特点,对科室关于灭菌物品的意见有调查、有反馈,落实持续改进,并有记录。

4、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各类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个人预防和控制方面的知识。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规范。

5、周围环境无污染。内部布局合理,三区划分清楚,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强制通过,不得逆行。

6、压力蒸汽灭菌操作程序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三项标准》执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每锅进行,化学监测每包进行,生物监测每周进行。

7、严格区分灭菌与未灭菌物品,定点放置。对各类无菌物品应认真执行检查制度。灭菌合格物品应有明显的灭菌标志和日期,专室专柜存放,在有效期内使用。下收下送车辆,洁污分开,每日清洗消毒分区存放。

8、包装间、无菌物品存放间安装空气消毒装置,每天对空气、物体表面等消毒2次,空气应达到Ⅱ类环境标准。

9、凡需要消毒、灭菌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先清洗再消毒灭菌。特殊感染性疾病污染的器械应先经高水平消毒后再清洗。

10、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应有明确的质量管理和检测措施:

上一篇:信息的编码教案下一篇:党支部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