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应注重品德教育

2024-05-20

高中生应注重品德教育(精选8篇)

篇1:高中生应注重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杨少英

玉溪师范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摘要: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思想品的教学不能只限于教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实到学生的道德实践,当然,所谓的道德实践一定是基于道德目的的,包括道德情感体验的指向道德提升和完善的践行。关键词:思想品德 情感 道德实践 教师

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实到学生的道德实践。当然,所谓的道德实践一定是基于道德目的,包含道德情感体验,指向道德提升和完善的践行。如果让学生局限于教师的三尺讲台,缺乏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我们每一位政治课教师都要积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培养综合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那么,思想品德课该如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呢?我认为应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内容与形式的选择

合适的内容,是实践活动是否有必要开展的先决条件;恰当的形式,决定了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因此,思想品德课开展实践活动必须选准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

1.结合教材提出的行为锻炼要求。行为锻炼就是按所学课本知识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具体活动,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它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结合教材要求进行行为锻炼可从以下两种形式人手:一是在校内开展活动。例如,与校团组织、学生会等密切配合,从纪律、卫生、礼仪等人手,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争当遵纪守法好学生”、“文明礼仪从我做起”、“我与雷锋同行”等主题创建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学校的劳技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种养殖和开展废旧物回收利用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等方面内容的教育。二是到校外开展活动,即组织学生走进社会,投身实践。例如,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田头地尾等生产劳动第一线,拜生产者为师,亲手参与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体验创造社会财富的艰辛,从而加深对“艰苦创业”、“劳动光荣”、“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珍惜劳动成果”等理论知识的认识,进而把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等观念变成 自觉的行动。

2.围绕学生知、信、行的矛盾。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观点和其他社会知识,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动力,“信”是纽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调查、访谈、讨论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向社会,通过疑问的消除来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例如,现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学生的印象中就是“单干“,各家搞各家的活,各人挣各人的钱,先富起来的人怎么会去带动后富的呢?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村庄访问几家先富起来的典型,比如烟叶种植专业大户。学生通过访问就会明白:该专业大户的成功使周围的人感觉到种烟有利可图,而且烟叶的栽培、管理、采摘、烘烤又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技术上没有问题,于是有条件的人也会去种植烟叶,进而从中获益。这样,种植烟叶就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个好项目。类似这样的项目多了,农民收入的渠道就宽了,经济来源就有了,生活也就逐步富裕起来了,从而使共同富裕逐步成为现实。

3.根据学生兴趣要求。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积极追求愿望时,内心活动总是十分活跃的,这时候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因此,政治课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结合生活实际,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课后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分散实践。例如,同在一个村里生活,为什么有的同学家境较好,有的则家庭经济困难?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人口数量、勤劳程度、科技水平、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然后指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去对自己较熟悉的同学、朋友或亲戚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明白“计划生育”、“勤劳发家”、“科技致富”、“互相帮助”的重要意义,并进而扩大到对一个镇、一个县(市)、一个地区进行经济状况分析。另一种是由教师直接带领,集中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例如,讲完违法犯罪方面的法律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访附近的派出所法院等执法部门,了解犯人(尤其是学生熟悉的)违法犯罪的原因、过程及受惩处情况,有条件的再组织学生到劳改场、监狱等地方了解犯人服刑情况,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二、课内和课外的协调

学科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成功既需要课堂上教师的精确讲解,也需要课堂外教师的精心指导。课内精讲是前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学也是同理。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材知识,因此课堂授课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教师把课本知识点讲解清楚了,学生开展起活动来才会得心应手,若有“疑”,这“疑”才是“真疑”,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实践活动才更具针对性,更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课外指导是关键。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导而不包”,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例如,每次活动开始前,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制定好详细的活动计划,预想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拟定应对的对策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在活动中学生得到的体会和认识,有的是积极的、客观的、正确的,有的则是消极的、主观的、错误的,教师应及时给予点评,对的肯定,错的指出症结所在,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开展活动小结或总结,让学生把体会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实现思想的升华。有条件还可召开表彰会或举办成果展,这既能让学生看到和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有利于增强他们下一次参加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应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教育资源,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特点,紧密贯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真切的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我们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也要促进学生的语言、交际、空间、自省等多种能力的发展。如利用节假日休息的时间,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比单纯的言语教育更重要,能让学生拥有自信、拥有希望、拥有自己将来的发展空间。

篇2:高中生应注重品德教育

注重幼儿的品德教育

一天,睡觉后,孩子们高兴地来到活动室,有的孩子很快喝完了水,吃完了午点。这时,小琪站到我身边,好像想起什么似的说:“老师,我最喜欢我妈妈了,您看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花卡子。”我说:“是挺漂亮的`!”说到这,我想起了昨天晚上小琪爸爸接她的情景,她对爸爸说:“你真讨厌。”可她爸爸听了一点反应也没有倒是笑了笑。我看在眼里,心想这孩子怎么能这样。想到这里,我对小琪说:“你昨天怎么对爸爸没礼貌,说讨厌呢?”“就是讨厌嘛!他老招我!”“小琪,你这样说不对,不管怎样,他是你的爸爸是长辈,该尊重他,做一个懂道理、懂礼貌的孩子。”听了我的话,小琪点点头说:“我知道了。”

从这以后,我再也没听见小琪说类似的话,她越来越懂事了,不但尊重老师,还主动帮助弟弟、妹妹,是老师的小帮手。(春宇幼儿园 孟金萍)

篇3:高中生应注重品德教育

一、思想品德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的情感品质

罗曼罗兰有句名言:“要散播阳光到别人心里, 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要使学生以积极情绪接受教师, 教师应首先成为关爱、尊重、赏识学生的“有情人”。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对教师、对学科的炽热的情感, 那么, 在其施教过程中就无从产生长久的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动力。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谁爱学生, 学生就爱谁, 只有爱学生的教师, 才能教育好学生。假如一个教师讨厌学生, 对学生讽刺挖苦、甚至谩骂, 他不但教育不好学生, 而且还有损教师的形象。我们很难设想一个见到学生就心烦的人, 会努力完成好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如果教师与学生情感交融、心灵相通, 并在教学中结合现实思想问题进行以情激情的教育、疏导, 就会受到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几年的教育工作实践, 使我体验到了爱的收获与快乐, 看到学生的学习不断进步,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逐渐养成, 我感到无比欣慰和快乐, 这使我更加珍重爱的价值, 也使我深深体会到:爱就像一股清泉, 它能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 洗掉孩子们心灵上的尘埃, 开启学生心灵的闸门。因此,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在晓之以理, 以理服人的同时, 重视动之以情, 以情感人。用师爱融化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让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让教学真正成为师生思想对话、情感共鸣、知识交流的过程。

二、认真钻研教材, 增加知识储备, 挖掘情感教育因素, 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要想让课堂教学吸引学生, 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在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 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如果教师对教材懵懵懂懂, 那么课堂教学肯定也是语无伦次, 甚至不知所云, 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自然也难以驾驭, 学生也就不会买帐。再说, 随着新教材课程改革的实行, 现行的中学思想品德教材减少了枯燥乏味的说教, 丰富了感性材料, 如贴近现实的事例、图片等, 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认真研究教材, 深入挖掘, 理论联系实际, 对教材中抽象枯燥的部分进行加工整理, 力图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感性材料生动化。同时, 还要认真研究教材的思想感情色彩, 考虑课堂教学的情感气氛, 把握自己和学生的情绪准备状况, 预料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感波动起伏, 而且要注意沟通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的联系, 以知识为载体确定情感教育的渗透点、渗透方式、选择渗透情境和时机。其次, 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习, 增加知识储备。所谓“学为人师”, 不“学”何以为“师”。对于所教知识涵盖了心理学、法学、政治学等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而言, 这种日常的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所以, 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 丰富自己的知识, 博览群书, 政治立场坚定, 道德情感丰富, 才能担负起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

三、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善问, 吸引学生

初一初二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有不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要想吸引学生情感的参与, 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如在七年级教学生如何加强自我保护时, 笔者就学生常遇到的一些伤害事故, 结合现场模拟录像问了一系列的“怎么办”,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应对方法。如为了教学生怎样拨打110报警电话, 就带了一部电话机到课堂上让学生模拟。在学习“民族团结”时, 教师展现从古到今的具体事例, 如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 以及我们国家政府为了发展西部经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开通了青藏铁路、成昆铁路等。然后, 向学生提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谐稳定, 我们各民族应该怎么做?作为一名中学生应为祖国的发展做些什么?”整节课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同时引导学生谈出了内心感想, 从内心深处认识问题,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使学生懂得了各民族应该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共创伟业。如在讲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内容时, 在课堂上通过播放录像片, 使同学们在感受中国主权和领土被分割的耻辱, 同时也感受到中国统一后的和平稳定, 这样, 最容易震撼学生的心灵, 从而把爱国主义升华为实实在在的情感, 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祖国统一大业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而不是一句空洞的说教口号。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

四、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许多教师总是带着社会赋予自己的与职业俱来的特权, 在人格上凌驾与学生之上, 以种种神圣的借口, 心安理得地压制、强迫学生, 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 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中, 教师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以情动人”, 学生也就难以“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 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必须与学生肝胆相照, 心心相印, 想学生所想, 爱学生所爱, 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 只有这样, 教学才能充分发挥“以情动人”的魅力。

篇4:高中生应注重品德教育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家庭的未来,“少年强则中国强”,孩子的道德品质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曾经有日本人通过中日夏令营时孩子们的种种表现得出结论:中国的下一代不如我们。多么令人心酸的话语,只有高素质的接班人,才能让民族脊梁坚强地挺立起来。陶行知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感觉肩上的担子很重。面对这么严峻的现实,我认为语文教学中不应该只追求应试,应该把教会学生做人放在第一位。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做些努力:

一、从课文中挖掘教育内容,在审美陶冶中让学生学会做人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学语文教材里的范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之作,屈原的爱国情怀,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李白的豪放气质,杜甫的博大胸怀,这些作家的作品往往精彩感人,人格也如日月之光辉。我们要充分挖掘出其中的内涵,去熏陶学生,感染学生。

比如说,我们上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通过硬汉老人与鲨鱼85天的顽强搏斗,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有永不言败的精神。当我们讲到屈原时,很多学生被屈原的真诚执着、忠贞爱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这时,我们就可以适时地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鼓励他们努力成为一个像屈原一样的大写的人。上《劝学》时,让他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上《游子吟》时,让他们明白母爱的温柔,润如无声;上《过零丁洋》时,让他们懂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豪迈,等等。

学生在学习这些思想的同时,也就是在进行精神的洗礼。通过文学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感情,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 ,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做一个大写的人。

二、在活动课上,用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做一个大写的人

在活动课上,我让学生观看了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典礼,从中我们看到了高原教师胡忠、谢晓君夫妇对孤儿的无私和深情;烤羊肉串的爱心巴郎——阿里木的慷慨与善良;最美妈妈吴菊萍在危难时刻托举生命的母爱与坚持;平凡女孩孟佩杰恪守孝道的简单与执着;用灵魂演奏生命音符的刘伟的自信与坚强 。这些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无一不让我们动容,同学们在感动中热泪盈眶,一次又一次获得了精神的洗礼与情感的陶冶。这样的活动课是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魅力的培养的。

还有一堂学习活动课是“有教无类”。当我用多媒体播放贫困山区那崎岖的山路,简陋的教室,破旧的书包,邋遢的孩子,粗劣的衣食时,很多学生都伤心落泪,他们深深地明白:与山区的孩子相比自己是多么地幸福。在如此幸福的环境中,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通过在活动课堂上营造情感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学,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养料,学会做人。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教会学生做人

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承载了太多太多的风云变幻。所以,每一次的阅读课,我都要精挑细选,推荐学生阅读充满人性美或对学生的思想有积极导向作用的篇章。比如说,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让他们明白父爱如山;《珍珠鸟》让他们明白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才是最美的天堂;《我与地坛》让他们学会坚强与勇敢;《一碗阳春面》让他们看看人间的真情等等。在阅读完文章之后,我还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把每个人不同的感受共享,让学生明白,只有美的东西才会深入人心。眼睛看惯了美,心儿才会向往着美,我们的行为才会是美的再现。

四、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做人

生活是最大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课堂内,还需走出课堂,到生活实践中去,教会学生做人。我要求我的学生,看到身边有垃圾,要随手捡进垃圾桶;有同学生病了,要互相照应,互相关心;父亲节、母亲节能对着自己的父母大声送上祝福温馨的话语。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多看看生活中的美,把我们的美丽思想真正转变为得体的行为。

篇5:高中生应注重品德教育

一、语文教师应纠正学生在记忆方面的错误观点;

二、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有效的记忆的习惯;

三、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忆的技巧。

关键词:语文记忆能力错误观点记忆习惯记忆技巧

学习离不开记忆,记忆作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能够帮助人们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使其成为人脑可以接受的形式,从而获取知识与技能,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而对于作为文科之首的语文而言,记忆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文科目存在大量需要记忆的知识。像魏书生老师在对语文知识进行概括时,把语文知识分为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四个部分。“文言文知识”具体包括“实词”“虚词”“字”和“句式”4项;“基础知识”包括“文字”“句子”“修辞”“标点”“语音”“词汇”“语法”和“逻辑”8项;“阅读与写作”包括“中心”“结构”“语言”“材料”“表达”和“体裁”6项;“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和“外国”4项。每一项下面又包括众多知识点共131个。这些知识琐碎零散,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但又成为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而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记忆。

(二)语文的高层次能力需要建立在识记的基础上。《2008年语文高考大纲》把“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作为高考语文的考查范围。识记所面向的知识是陈述性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而其他四个层级方面的能力所面向的是程序性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实质是一套关于活动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说明,像如何理清思路,如何概括主旨等即属这一类知识。后者虽然在能力上的要求明显高出识记,但是如果不以“识记”为基础,任何“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的行为都会陷入巧妇能为无为炊的困境当中。像理解语言,要求学生品味语言形式的妙处,理解语言的内涵,如果学生在理解之前,不能通过识记掌握一定语言形式运用规律、技巧及大量语言素材,就不可能据言知意,由文解道。

当然,语文教师也应该意识到语文教学对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语文教学能够以其包罗万象的知识内容,为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高提供训练的平台;其次,语文知识的丰富性,可以激发学生记忆的兴趣,产生自觉记忆的动力,从而实现记忆能力的提高;再者,语文知识内在的逻辑性,使其虽然零散,却以不可分割的整体加以呈现,便于学生进行训练操作。同时,语文教师作为大量语文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对所教知识了如指掌,烂熟于胸,这本身就是记忆,因此教师可以用自身的记忆体验鼓励学生、引导学生。

那如何,才能够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呢?

一、语文教师应纠正学生在记忆方面的错误观点

对于语文记忆,学生当中存在以下三种错误观点:记忆能力是天生的,不可改变;刚记住的内容马上就忘记了,记与不记的效果是一样的;记忆太浪费时间了,考试时抢记一下就可以了。

针对第一种观点,教师可以指出人的记忆能力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别有先天的,但主要是后天的。一个正常的人,他的记忆能力是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发展起来的,特别是青少年,大脑的可塑性很大,应当在学习中很好地发展自己的记忆力。像东汉时的王充,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倒背如流,这与他从小的锻炼有关。他幼年时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到洛阳市场上去读人家书摊上的书,回到家里一一默出来。这样,久而久之,使他的记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针对第二种观点,教师应以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为依据,消除学生对遗忘的恐惧感。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是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这一方面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遗忘是正常的现象,没有必要因为自己遗忘了所记的知识而出现挫折感,别一方面可以利用遗忘过程先快后慢的现象,适时复习记忆的内容,使之得到强化,减少遗忘。针对第三种观点,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记忆可分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如我们向话务员询问电话号码,拨完后便忘掉了。然而长期记忆却可终身不忘。“抢记”属于短期记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头天晚上抢记的内容,第二天早晨往往忘却所记的百分之六

十。因此我们要将有用的信息从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而非为了对付老师、应付检查,“抢记过关”。

消除三种错误观点,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为其记忆能力的提高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使他们在意识上重视记忆,在思想上敢于面对记忆,在行为上能够做到坚持记忆。

二、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有效的记忆习惯

记忆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语文教师应该着眼于长远,让学生在平常的语文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记忆习惯。

(一)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集中记忆指在同一时间内不停歇地反复记忆,直到记住为止;而分散记忆则是把学习时间分散开来记忆,直到记住为止。

古语云,“一日七不如七日一”。也就是说,对同一记忆材料,在一天内学七遍,不如七天中每天学一遍。有人试验,让两个班的学生记四十个生字,一个班在一天之内读了五遍,写了三遍,另一个班则在五天内一天读一遍,隔天写一遍。在随后的检测当中,发现集中记忆的班级平均记住了43%,而分散记忆的班级平均记住了72%。可见分散记忆保持更牢固,因为集中记忆会增加脑神经的负担,从而产生抑制,导致效率低下,而分散记忆则能有效的消除抑制,减少大脑疲劳,使大脑时刻处于亢奋的状态,从而保证记忆的质量。但是单纯的采用分散记忆一方面容易陷入随意性、无序性之中,使记忆无法保持连贯性,别一方面则由于刺激强度不够,很难保证记忆的深刻程度。因此通过集中记忆,保证刺激的程度,再通过分散记忆以一定时间的间隔,克服遗忘,使之成为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理解记忆与机械记忆相结合机械记忆法,就是采用单纯的反复记忆来达到巩固和掌握学习内容的方法;理解记忆法,就是在积极思考、达到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材料的方法。

有科学家发现,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可见,理解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将两者结合起来,对于一些互不关联的、分散的知识点,比如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作家作品常识、语法、修辞概念等适合采用机械记忆方法,对于相互关联,有整体意义的内容,则适合采用理解记忆。就一篇课文而言,它既存在生字、生词以及因学习者理解水平的限制,一时还不易理解,或不能充分理解的内容,又构成一个上下贯通、意义统一的整体,所以通过单纯的反复记忆把内容先记下来,再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强化内容,形成整体的、深刻的记忆,也就是在反复中理解,在理解中反复,通过反复和理解共同促进记忆。由此可见,在语文学习中两种记忆都是不可缺少的,机械记忆需要理解记忆加以系统化,而理解记忆需要机械记忆加以巩固。

(三)整体记忆与局部记忆相结合整体记忆是把记忆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一遍又一遍地、从头到尾地进行记诵。优点是脉络连贯、加深理解,缺点是内容太多,容易疲劳。局部记忆是把记忆内容分为几个层次,归纳概括出每层的意思,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进行板快记忆。这样一次性面对的内容少,便于快速高效的把握记忆的内容,但是整体性不强,容易出现脱节或记忆中断的现象。

像背诵一首长诗,往往最前面的部分容易记住,最后部分容易记住,即心理学的“初始效应”和“时近效应”,而中间部分常常记不住,也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中远效应”。根据上述效应,最先将容易记忆的部分加以熟记,一部分一部分的完成长诗的记忆任务;然后在整体的基础上,将每一个部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样结合了整体记忆和局部记忆的优点,又能克服两种记忆方法的缺点,使得记忆者能够在很轻松的情况下完成难度较大的记忆内容。

这三个方面需要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利用语文素材,加以示范,并反复强化,并指导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加以运用,以形成习惯。

三、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记忆技巧

形成三个良好的记忆习惯,使之成为一种宏观的记忆指导,使学生在面对包罗万象的语文知识时,能够从战略上从容应付,深刻把握。当然,语文教师除了宏观上的指导之外,还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实用而有实效的记忆技巧,让学生在记忆的过程当中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或思考降低所记内容的难度,提高记忆的效率,并使其在记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成功的快乐。

(一)情境形象记忆。形象感知是记忆的根本。据日本创造工学研究所所长中山正和推算,一般人“记忆中的语言信息量和形象信息量的比率为1∶1000”。美国图论学者哈拉也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抽象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在背诵《陈情表》的第一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想象几个情境:丧父时的情境,母亲改嫁时的情境,自己艰难行走的样子,家庭冷落的情形,祖母在床苦状。然而将画面连缀,疏通文字,就成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了。在背诵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则为学生画出“作者在暖寒不定的时候,举酒独饮,天色已晚,风寒而急,天上的大雁飞过,似曾相识,地下的黄花堆积,憔悴枯损,满院的梧桐承受着雨滴,发出点点滴滴的声音”的图画,让学生身临其境,据形而识记。

(二)归纳对比记忆。即在分类的基础上把某些有相同点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夸美纽斯反对把杂乱无章的东西像烂木头一样塞入学生的头脑,而必须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对于一些易混

淆的相似的知识内容,可以通过归纳记忆加以整理,分出类别,同时分辨不同类别的细微差别,这样记忆既快又准确。像“烧、浇、绕、挠、侥、饶、晓、娆”几个字的读音、字形、字义难以区分,则通过集中归纳,既将其整理在一起,又突出其中的差别,如“用火烧(shāo),用水浇(jiāo),用丝绕(rào、rǎo),用手挠(náo);靠人是侥(jiǎo)幸,食足才富饶(ráo),日出为拂晓(xiǎo),女子更妖娆(ráo)”,这样学生就能够准确记忆了。

(三)歌谣趣味记忆。把记忆内容编成歌词或谱上曲调,用具有节奏性的语言诵读或者传唱,这样以表现形式的轻松有趣,消减内容的繁多复杂,让学生易于上口,更易于上心。像四川大学的唐莹在老师布置背诵《九哥》时,把周杰伦《简单爱》的旋律安到了上面,迅速地唱着背下来。她并把这种方法发扬光大,用《情深深雨蒙蒙》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而语文教师也可以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先秦诸子和散文,我们就可以这样记忆: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儒家《论语》及《孟子》,墨家《墨子》见一斑;道家《老子》及《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前者《国语》《战国策》,后者《春秋》与《左传》。

(四)讨论问答记忆。讨论问答记忆就是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与身边的同学就记忆内容中的难点、重点进行相互切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形成自觉的记忆。这种记忆的方法在实质上是一种理解记忆,通过对记忆内容的反复揣摩和辩论,便于将外界信息内化,以自身的理解。曾经我要求学生讨论《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各抒己见,在词句中寻找依据,融汇自身的理解进行分析。课后,我进行测试发现,积极参加讨论的学生,能够平均默出这首词的百分之六十三的内容,而没有参加讨论的学生,却只能准确再现百分之四十一的内容。由此可见,讨论问答记忆法是一种效果明显的记忆的方法。

当然,具体的记忆技巧很多,在这里不便于一一例举。但语文老师一定要对此非常熟悉,并在完全掌握所教知识的情况,合理利用,授学生以渔,并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以致用,快速高效的解决记忆问题。

篇6: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教育

清丰县双庙乡第一初级中学 张清 1539381828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的输出输入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学生由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发现美、感知美、享受美的情感丰富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课文作者的情感脉搏,而且要善于拨动学生的情感琴弦,使之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一、创设情景,丰富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中状物写景的文章很多,看是写景,实则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听音乐、朗诵、口头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心游四方,学生的心神就会进入文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教都德《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向学生告别的场景时,我先出示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的图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接着在理解的基础上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望,描述此时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课文写的虽是他国他人他事,然而通过移情的作用,却在学生心中奏响了爱国主义的最强音。韩麦尔先生向故土、亲人告别的令人心碎的场景,发生在19世纪的法国,然而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把这种情感移到学生身上,会使学生的爱国之火烧得更旺,爱

国之情更加强烈。

二、注重诵读,陶冶学生情感

中学生诵读一些优秀诗篇,对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升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中,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景,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如:余光中的《乡愁》,这是一首意象丰富,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诗歌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手法,旋律流畅而又深沉,教师对学生提出朗诵要求,学生自会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体验到亿万炎黄子孙所共有的那种历劫不灭的思乡之情、民族之魂。此外,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达到情感的升华。如:教读夏完淳《别云间》中“毅魂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的诗句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并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英雄人物誓死不屈的决心、凛然不可侵犯的气节的理解。

三、思想交流,沟通学生情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寻找争论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的多角度思维,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质疑、辩论,使课堂处处闪烁着探究、创新的火花。如: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针对“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的问题,学生积极展开辩论。我引导他们互换角色,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明白既要善待自我,又要欣赏他人。让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与他人交流,即使在交流意见时失败了,也做好“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准备。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

四、写作实践,培养学生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语言文字的训练必须与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情感的目的。

1、在课堂教学延伸训练中培养情感。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所教内容,进行延伸训练。比如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内容,从而产生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有效的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教材激情传神,让作文真情感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

2、在作文专门训练中培养情感。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写作有情感内容的题材,借此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如:当震惊全国的汶川大地震的噩耗传来时,我组织学生观看教师、武警战士等组成的救援队伍发疯似的救人的图片,然后以“天佑中国,人间有爱”为题,引领学生理解生活的真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真情。

总之,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学生情感的海洋,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让学生在优美的祖国语言中滋润性灵、体验美丽。

参考书目: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史宁中 《走进新课堂》朱慕菊

篇7:高中生应注重品德教育

摘要:生物学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的一般探究方法,是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的一般探究方法,是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判断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因而教材中以不同形式呈现了以下几方面能力结构,为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供方法指导。

一、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同时,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中对观察能力的呈现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中主要有一下几种形式呈现。

(1)实验方式呈现:教材中安排了13个实验,如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线粒体”;“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等实验,这些观察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观察能力的提高,从细微差别中发现问题,形成感性认识。

(2)图像方式呈现:教材在课文中和作业中配有许多形象的插图,并配以文字说明,如电镜下细胞结构图,线粒体、叶绿体结构图等,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些插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细致、严谨的.思考习惯。

二、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的培养是生物学教学中重要目标之一。实验能力包括操作能力、获得知识能力、整理分析能力等。通过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学生实验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体验制备细胞膜”;“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等。

操作能力是完成实验的关键,同时也应学会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并从中发现成功、失败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尽最大可能性开展教学资源,开展好实验操作。

三、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每年各学科都有非常多新的科研成果,知识的更新速度已达到惊人的程度,每个学生仅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是无法满足未来工作需要的,因此作为当代教育者应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自主学习能力是形成其他各种能力的核心。托夫勒说过:“未来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如果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将来以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去获得更多新的技能。自主学习在教材中也有重点突出。17个“课外读”,49个“小资料”等辅助资料,如“神奇的太空椒”、“克隆哺乳动物”等,为那些学有余力,兴趣浓厚的同学提供思维的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科学,同时培养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教材中还提供了生物科学相关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四、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指教师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得出正确结论。而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将正确结论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它的重点是重现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样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去教学方法造成了学生思想守旧,思维固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下降,创造力减弱。英国教育杂志评价:“中国的人才大多数为木版人才,缺乏探究能力和创造力”。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安排了课内外探究活动14个,如“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探究影响酶的活性条件”、“探究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多样性”等。只有通过探究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科学家科研时运用的方法,并且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意志品质等方面得到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必须转变教育理念,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提高生物科学的教育水平和质量。

五、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生产社会化,科学技术综合化等现实提示人们,任何一项事业、成果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而是众人共同创新和智慧的结晶。因此,相互交流与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教材中模型构建和课外制作等活动都为教师有目的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提供最好的载体,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制作”、“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模型”、“血糖平衡调节模型构建”等活动,都需要小组成员默契配合才能完成。通过合作避免学生在学习竞争中导致自私,狭隘,孤独,有助于培养合作能力,在活动中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应对多元化的社会就显得游刃有余了。

六、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当前是知识和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已不再局限于课堂,他们可以利用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工具获得知识。教师传授的知识已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况且,教材知识更新速度慢,知识面、负载量都非常有限。因而,在教学中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利用多方资料对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对资料内容进行筛选和总结,以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学习内容和方式更具时代性,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以便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各种挑战。

篇8:高中数学教学应注重心理素质教育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素质教育深化的需要.从实施的具体过程来看, 一切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要通过学生心理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 心理因素无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各科教学过程包括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数学学科也不例外.所以,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既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要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 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即内化成他们的思想、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高中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之一 ——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

科学研究和客观事实表明, 大多数人都具有较好的智力潜能, 这种潜能为智力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可能性.

1.利用高中生的年龄特点, 发挥学生的记忆力优势

学习数学离不开记忆, 记忆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手段.高中生的记忆力发展达到人生最高峰, 所以数学教师可利用高中生的记忆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及时记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每一个概念、公式、法则、定理、性质都应让学生记得一清二楚, 不能有半点马虎.因为概念是解题的基础, 性质、定理是解题的依据, 法则、公式是解题的法规.学生只有牢牢掌握这些知识, 才能顺利解答数学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提高学生记忆的兴趣, 以增强学生记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次要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使他们学会在理解中记忆, 在记忆中加深理解.如, 在《圆锥曲线》这一章, 对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定义的理解程度, 直接关系到作题的速度与准确性, 可以让学生用自制的教具, 慢慢画出这些图形, 使他们对知识的发生过程产生深刻的印象, 为将来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选择题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心理特征, 通过对事物现象的观察, 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要让学生明白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在观察时必须把视觉和思维结合起来, 在看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观察对象的特点, 不断发展与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同时, 要求学生在观察时要着重把握观察对象的特点, 要培养正确的观察力.通过不断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考试中提高解题速度, 从而增强自信心.

3.在创新问题中训练高中生的想象力

教育部新颁发的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和猜想能力, 即重视数学猜想.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最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了.有了空间想象力, 学生就不会害怕作立体几何题, 慢慢地就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可见, 高中数学创新题可锻炼学生的探索、猜想能力,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利用探索、猜想可峰回路转,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克服困难的技巧.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帮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

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 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像、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 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灵魂, 它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数学思想方法, 对于打好“双基”知识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有着独到的优势, 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 就能比较从容地驾驭数学知识, 解决有关的生活问题.

三、高中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之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与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在培养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同时, 心理素质水平也就随之提高了.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很多方法和策略, 这里只介绍常见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几种:

1.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不仅通过教学来传递情感, 也要注重自身形象对学生产生的各种明示或暗示的效果.教师自身形象如同一篇无声的宣言, 默默地向学生传递着各种积极的或消极的信息.教师要使学生对自己有“亲切感”, 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关心、爱护学生, 做学生的知音.教师的语言艺术也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准确、凝练, 也要生活化、幽默化, 要使学生感到 亲切.这 样才能 使枯 燥抽 象的 数学 知识 变得 有滋 有味,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和热爱, 并由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习数学.

2.享受成功, 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发动并维持学习活动的倾向或意向, 一般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外部学习动机是指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学习动机.如学生为应付高考而进行学习.外部学习动机的满足往往导致学生更多的心理压力.内部学习动机是指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从发展的角度看,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中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已逐渐发展起来.作为老师不能以不变的眼光评价学生, 一个基础差的学生并不是对任何一块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 他也有自己的强处, 不能一概而论.数学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肯定,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特别是对那些缺乏自信的后进生是很有帮助的.

3.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在学习行为过程中实现的, 一定的学习行为, 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而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 阻碍学生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 只是学生想学是不够的, 还必须“会学”.要讲究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变被动为主动.因此, 在教学中重视加强数学学法指导, 就显得尤为重要.

4.展示数学美,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哪里有数学, 哪里就有美.”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 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传神的手势、直观的教具、形象的媒体和精美的板书, 为学生创设优美和谐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用美的观点去感悟、理解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 陶冶情操, 启迪心智, 丰富想象, 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5.锻炼学生的意志

上一篇:消防队建党的诗歌朗诵下一篇:大学生自律委员竞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