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个误区

2024-06-03

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个误区(精选12篇)

篇1: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个误区

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个误区

崔长平河南遂平一高(463100)

高中阶段,既是青少年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技能的大好时段,也是其思想道德品质渐趋形成的关键时段。在这一重要的人生转折时期,我们的教育,不仅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终极走向。毫无疑问,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引导和培养,乃是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我们没有完全摆正“育人”与“教书”的位置关系,导致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一直明显地存在着。在此,笔者拟就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存在的几个误区,略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重智育轻德育

由于目前我们的教育评价制度尚不完善,加之高考“择优录取”这一选拔方式自身存在的缺陷,高中教育,已不仅仅是德与智在定位上出现了倒置现象,而是一直面临着取与舍、存与废的“单项选择”。也可以这么说,学生在高中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单纯的“智育”。思想品德教育一直停留在无目标、无组织、无落实、无考查的“自生自灭”状态中。由于衡量一座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高考升学率,所以它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高中教育的“风向标”和“计量器”。且不说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和培养,就连《思想品德》、《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等科目的教学也是作为一门必修课而直接服务于高考的。通常情况下,只要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优良,在学校领导和教师心目当中就被视作掌上明珠,百般呵护、关怀备至,一好遮百丑,而对基础较为薄弱、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是无暇顾及、漠然视之,如若这些学生纪律性再差一些,则被贴上“双差生”的标签,轻者经常面对冷嘲热讽,甚至于责骂体罚,重者则被千方百计地逐出校门。平时学校组织名目繁多的考试,按成绩排队,公示结果,区分三六九等;教师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厚此薄彼、区别对待,使很多学生在人生之初就饱尝了人情冷暖。身陷在这种唯“分”是图的泥淖里,教师已不能很好地扮演“为人师”的角色,因为他只有教书的职责而没有育人的义务了。这种偏废思想品德教育的错误做法,不仅严重背离了以人为本、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原则,而且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状态、自主能力、认知结构、兴趣爱好、发展趋势等个性因素,以静止地、孤立地、片面地眼光去看待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人为地造成高中教育结果的两极分化。长时间以来,高中教育一直定位在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上。

二)重管束轻教化

在平素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少学校“创造性”地运用《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生吞活剥,任意肢解,各取所需,既“丰富”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特色纷呈”的管理规定。诸如《学校封闭式管理规定》、《学生一日常规》、《学生禁止性行为》、《三项规定》、《自习堂管理规定》、《学生违纪处罚规定》等等,乍一看去,条条框框、林林总总、无所不包,可谓规章制度十分健全,但仔细品读一番,有不少都是与国颁的《守则》和《规范》相冲突的,而且其中很多条款都是毫无依据和理由的硬性规定。这些规章制度把学生的思想行为禁锢在目不窥园、心无旁骛的闭锁状态之中,将学生的个性表现和兴趣发展一笔抹杀。如有学生违规逾矩,严格照章办事,既扣个人的“文明分”,也扣班级的“争创分”,而班级的“争创分”直接与班主任的奖金和评优评先结果挂起钩来。显而易见,扣了班级的“争创分”就等于扣了班主任的奖金、影响到班主任的荣誉。然而所谓的“违纪”现象几乎每天都接二连三地发生着,故而,班主任很少有时间、有耐心地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思想和守纪教育,更谈不上那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春风化雨式的谈心教育。所以,体罚或变相体罚的事例就层出不穷、司空见惯了。有些罚值日、罚跑步、罚站、罚款等等,有些让学生停课检查或请家长,更有甚者一次接一次地让学生写检查,等积攒到一定程度时,便将这些材料上报学校,学校便按照有关规定将这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堂而皇之地劝退或开除。久而久之,学生从思想深处对这种“管而无情”、“诛而不教”的教育方法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再者,1 这种以管代教,以罚代教的管理模式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重言传轻身教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通过他一贯的处世态度和言行举止而表现出来的。教师的品德和情操既是学生依据的“范本”,也是学生正己的“镜子”,因此,为人师者,其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一定要比普通人高出许多,毕竟,身教胜于言教。我们一方面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追求真理、积极向上;坚持原则、遵纪守法;高风亮节、廉洁奉公;民主平等、仁善博爱;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轻利重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谦恭礼让;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身体力行、自我规范、臻于完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就应该是一个清廉方正、学养深厚的楷模。我们不能口头上大讲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而做起来对学生亲疏有别、另眼相看;我们不能口头上大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而做起来对学生缺少耐心、简单粗暴;我们不能一方面对不正之风痛心疾首、义愤填膺,一方面向学生家长索要吃请、要挟办事;我们不能一方面教育学生不能见利忘义,而另一方面却挖空心思地乱收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言行相悖,何以立教?

常言道:教育无小事。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不仅仅依靠单纯的教育,更多地要依靠良好的育人环境的感染和熏陶。既然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率先垂范,要从身边的小事一点一滴地做起。古人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师者须谨记: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而言,都是活灵活现的教材。

四)重利诱轻引导

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较高的思想素质,优良的道德素质,丰富的文化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而这些基本素质的形成,离不开教师有意识地教育、引导和培养。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地给予学生肯定、赞许和褒奖,以使学生经常具有进步感和成就感,但主要应该放在心理暗示和精神鼓励方面。近些年来,随着“生源大战”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态势愈演愈烈,学校和社会上的“重奖”现象应运而生、五花八门,从一般的考试到各类竞赛,从“中招”到“高招”,规模越来越大,奖金越来越多。在每年的高中招生过程中,学校不惜重金,以高额奖金来吸引优秀考生。在择优录取的同时,也摘去了温情脉脉的“面纱”,淋漓尽致地表露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结果导致有些不明就里的家长和优秀考生不再依据资质来选择学校,而是依据奖金和待遇的高低来选择学校。对于高考取胜的学生,尤其是一些被名牌大学录取的学生,学校更是大张旗鼓地隆重表彰,以求轰动效应,然而最核心的内容还是一个“钱”字。学校出资多少,社会捐助多少,动辄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台上的获奖者一夜暴富、春风得意,台下的学子们欣羡不已、摩拳擦掌,旁边的教师们自惭形秽、感慨万端,而含义各异的目光,全都聚焦在熠熠生辉的金钱上。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更有许多沉甸甸的“悬赏”在学生面前不断闪现,诸如:进步奖、优质奖、单项奖、综合奖、奖学金等等,金额成百上千,令人心驰神往。课内课外,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学习教育更是搀杂了许多功名利禄、利欲熏心的成分。这种散发着“铜臭味”的诱导不是真正的教育,更不是对高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长此以往,一个青少年学生的远大志向与奉献精神,人生观与荣辱观,学习的目的与意义,自身的品德与修养,都会在“向钱看”的个人奋斗中,渐渐湮灭在物质追求、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的污泥浊水之中。所有这些,对于青少年学生尚不成熟的思想认识而言,实际上是一种畸形变味的熏染。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这实在是目前高中教育的无奈与可悲之处。

五)重课内轻课外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繁复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立体化、网络化的协同战术模式,它涉及到学生与教师,课内与课外,教材与活动,家庭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等诸多方面,所以,我们的教育需要延伸,需要拓展,需要联接,需要深化。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我们的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几十分钟的课堂上。多年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思想完全占据了高中课堂,学生和教师的眼睛只能紧盯在教科书和练习册上,导致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不能正常开展,课外活动基本上名存实亡。学生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去了解国内外时事新闻的时间在逐渐减少,有些学校干脆予以取消。青少年学生为了挤过高考的“独木桥”,已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2 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知识、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国际国内的时政要闻等等,真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而所谓的“课外活动”,也只不过是锻炼身体、打扫卫生、整理内务之类的低层次活动。校园里,目的明确、严谨有序的课外活动尤为鲜见。学生的自主意识、研究性学习精神、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独立思考习惯、兴趣爱好等等得不到充分地培养、发展和提高,因此,他们只能在“死读书,读死书”的困境里难于自拔,其结果,高分低能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校园里的课外活动尚不能顾及,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更是无从谈起。学生渐渐地学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此,“献爱心”活动和其它公益活动就成了形式;学生学会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因此,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帮贫扶困、见义勇为就成了口号;学生学会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因此,“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就成了摆设。学生的国家观念、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人民的思想觉悟十分淡薄,已经到了令人堪忧的境地。暂且不说“以天下为己任”了,他们连最基本的“正心、修身、齐家”的观念也很少具备。所有这些,与目前整体国民素质水平的低下不无关系,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缺憾。

六)重个人轻集体

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时候,教师更多地强调并推崇个人奋斗。学生拼搏与上进的动力仅仅来自于个人理想的实现,所以,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就成了学生追求的唯一人生目标。笔者曾经看到一些学校教室里的大幅标语,上面几乎无一例外地书写着某些误导性的内容,诸如:入室入境,沉默是金;自我奋斗,敢于竞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埋头苦读,少说为佳;不受苦中苦,难做人上人,等等。这些落后的、陈腐的教条根本不是培养一个现代国民所应具有的理念,当然,这也是和“与时俱进”的观念背道而驰的。

就其基本属性而言,应试教育所突出的正是埋头苦读、孤军奋战、自我封闭、心无二用、残酷竞争这些思想观点,而教师平素所重视的也是这些对学生成人成才来说弊大于利的东西。在他们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上逐渐滋生了一些偏执的,甚至是错误的个性因素和思想认识,比如:过分表现自我,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封闭保守,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等等。他们不能很好地培养和形成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譬如:团队意识,互助合作意识,开拓创新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公众利益至上的观点,兼容并蓄的观点,平等博爱的观点,对外开放的观点,沟通与交流的技巧等等。因此,当他们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心理上会时不时地浮现一些孤寂、空虚、无助、厌学的暗影,而当他们走向社会,特别是走向世界的时候,毫无疑问地会感到孤独、困惑、茫然、无所适从、不可理解等不良心态和心理障碍。

笔者认为,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上,胡锦涛同志所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恰恰是我们所需要坚持的观点。“八荣八耻”高度地概括并阐明了我们在新形势下的育人方向与标准,它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既具有民族特色,也具有世界特征。

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现状、教育实效以及整体国民素质水准,笔者认为:从广义上讲,学校教育,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在目前形势下,摆正“育人”和“教书”的位置关系更显得有必要、有目的、有意义。育人,不应该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和“软尺度”,作为一个首要的教育目标,它应该实实在在地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的自始至终并体现在方方面面。

篇2: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个误区

对孩子教育观念的盲目攀比,提之过急

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但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因为孩子的先天素质不同,接受能力各异,如果不顾孩子的兴趣与天赋,仅凭家长的一厢情愿,逼迫孩子学这学那,盲目攀比,必然造成孩子的逃避行为,逐渐形成在家长面前一套,家长不在又一套的两面人格。实际上,学业成绩一直优秀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大约3%左右,6O%的学生难以达到这个水平。只要帮助孩子寻找自己独特的“成才点”,做到难易适宜,才能天遂人愿,心想事成。对孩子教育策略的畸重畸轻,顾此失彼

不少家长有以下教育策略的误区:

重抚养,轻教养。不少家长是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甚至孩子不要的也硬是给买,根本木考虑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副作用。而当孩子提出买几本课外书时,却没有钱,向家长讨教一些问题时,却没有时间。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除了物质以外,很少有精神的营养。

重分数,轻能力。在中国,家长总是问孩子今天考试得了多少分;而在美国,家长则问孩子今天你向老师提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不同的发问,反映了家长不同的价值观。西方的家长重能力,我们的家长重分数。实际上,高分未必就高能。

篇3: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以知识抽象、课时紧张为理由用自己的讲课代替学生的思考。

造成这一误区的根本原因是教师还没有彻底转变“应试教育”的旧观念,没有树立起“素质教育”的新观念,仍沿袭“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穿新鞋走老路,不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并不排斥教师讲课,而是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提高素质,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做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尝试用更好的方式讲课。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教师应尽量做到少讲甚至不讲,而让学生多动脑、多动笔、多动嘴,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好习惯。

误区之二: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只要使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就是素质教育了。

这一误区的出现是由于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肤浅。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只是手段,是工具,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情感交流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永远无法取代的。

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丰富、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综合性强,课堂教学中若能正确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新课改倡导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教师在开发利用时还应注意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教材的研究、对学情的分析、对课堂的驾驭和对学生的引导上,特别要注意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不能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否则便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误区之三: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价方式陷入单一纸笔考试的传统课程评价误区。

传统课程评价以学生的学业成就为评价的唯一尺度,夸大分数的价值,降低评价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追求高分数目标驱使下背负承重的课业负担,压抑兴趣爱好、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泯灭个性化特点,使“德、智、体、美劳”五育发展失衡。[1]因此,课程评价的改革势在必行。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评价提出了建议,指出:“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还提出了六项要求,强调“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可见,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课程评价改革是否成功关系到新课改是否取得成功。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涉及多方面的评价问题,笔者仅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价的角度谈一点粗浅认识。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对构成课堂教学过程各要素作用的分析和评价。[2]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评价应具备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改进的功能。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之所以陷入单一纸笔考试方式的误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就业方面学历之风盛行,导致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日益强烈地寄托在学生高考的成功,因而社会上评价学校办学的成效就在于每年高考的升学率,使得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陷入过分强调和重视单一纸笔考试的误区。二是各级学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基本上是接受应试考试的一代,对新课改下的课程评价还处于探索阶段。

要使课堂教学评价走出单一纸笔考试的误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弄清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定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一定位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提到重要位置,给课程评价指明了方向。

第二,要认清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性质。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第三,正确处理考试和评价的关系。素质教育并不是取消考试,考试是评价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作为高中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评价除了纸笔考试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评价方式,例如:依据所给有关材料自由命题写小论文的方式;针对课堂所学某一观点结合自己的认识自由辩论的方式;结合课堂学习知识给出调查课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调查报告的方式,等等。总之,评价要有独立性,评价和考试不能完全等同。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以“讲”代“思”误区、计算机辅助教学误区、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误区,它们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危害尽管各有不同,但并非彼此孤立,实质上几个误区涉及的都是课程评价问题。当前课堂评价改革的特点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也进入新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晓萍, 柴赛飞.质性评价方法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启示.课程、教材、教法, 第24卷, (4) :89.

篇4:中国现代化的几个思想误区

晚清的悲怆和民初的混乱是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出现的最严重的危机,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心灵史上最难以平复的一道疤痕,谁是造成这道疤痕的罪魁祸首,我们的历史学家有过各种各样的探索。曾经,我们几乎是不容置否地认定:列强的压制和守旧势力的阻挠是中国现代化步履蹒跚的惟一原因。在本书中马勇先生将这种评价体系置于中国现代化这一整体的历史过程之中。他的观点是:在每一个历史的发展阶段,各种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合理性,我们没有权力也不可能用种种意识形态话语遮蔽下的预设理论来臧否人物或品评功过。根据这一历史观,马先生对于上个世纪更迭前后的那些重大的事件和重要的人物做出新的估计。“由于近代中国毕竟是被迫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因此近代中国人的心理调适、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都使得当时的中国无法从容地选择任何一种方式去解决问题”(P2)。所以,我们毋须怀疑当时任何一个人或一个政治团体(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甚至包括保守派)对于祖国强盛的热切渴望,只不过他们在进行政治活动时,由于自身不可避免的内在原因和所处的客观环境制约,才使得他们的指导思想陷入了种种误区。这些思想上的误区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使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呈现出一种在摇摆中前进的特别现象,即在前进一大步之后,又急遽的后退,如此反复,但终究还是在前进着。几个主要的思想误区如下:

民族主义的误区:士人们奉汉族为正朔的文化情感倾向是出自心底的。尽管早在清兵入关的当年,满人的铁骑和弯刀便压服了汉族士人的反抗,但是在两百多年的所谓承平盛世之中,“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却一直是汉族士人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满汉之间的心理芥蒂终清一代都是各种不稳定因素产生的重要心理根源。如此情形一直延续到晚清时节,咸同以降,国力渐衰、人心浮动的局面更使得这种不稳定产生的频率和剧烈程度日益加大。相反,作为权力主体的满清贵族们出于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危机感也越来越强烈。在分析戊戌维新的失败时,马勇先生在书中对于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重视。该书论述,尽管维新派从未有过谋取满人江山的念头,但是由于处在风声鹤唳的环境之中,维新派所采取的任何有损于满人利益的措施都成为了满人下手清除维新派的口实。如果说维新的失败,狭隘民族主义的情感起了一种潜在的破坏作用的话,在后来的辛亥革命中,革命派则主动地擎起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大旗。

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民族主义便如同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唤起了全体国人救亡图存的勇气,另一方面,则使得本已在人们心中蠢蠢欲动的狭隘民族复仇心态来了一次总的迸发。正如书中所说,“此时的满汉冲突已不具有原来的民族斗争的意味,但也很明显,冲突的双方基于强烈的民族印记和民族主义情结互以对方为假想敌”(P23)。维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直接源于外国列强的欺凌与入侵,它的最强烈的心理驱力则是出于一种民族自强和报仇雪恨心态。正因为如此,维新派根本就不可能有一种正常的坦然的心态面对他们既要效仿又要竞争的对象。在维新的过程中,外国的力量并未成为维新派的助力,相反列强在维新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摇摆和暧昧却为慈禧放手政变提供了契机。最后的结论是:维新派在处理内外的关系上都走入了民族主义的误区(尽管有时候完全出自无意),这可以说是改良的道路在中国步履蹒跚的重要原因。

民主理想的误区:民主作为一种西方的政治理念对于近代中国的先进士人来说,具有相当美妙的吸引力。但是在政治运作中,民主常常被曲解地赋予各式各样的含义。在早期的维新思想家眼中,民主往往是和中国古代的诸如“为民做主”、“大同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在戊戌维新派的眼中,民主便意味着“开议院”,伸民权;在辛亥革命的先驱者眼中,民主的代名词就是共和,君权和皇权都意味着对于民主的反动。按照作者的理解,中国遽然由洋务而维新又由维新而革命,其实是一种基于焦虑和浮躁心态之上的政治大跃进。因为“民主政治毕竟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如果不顾中国的国情以及固有的文化传统,不试图在旧有的体制上进行渐进的改革和谋求阶段性的发展”(P73),而期望革命的速成,这样做的后果无疑会事与愿违。正因为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不是从自然的历史过程发展出来的,而是在外力的逼迫下促成的,因此,在新旧消长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民众心理的震荡和社会机制的失序。面对这种情况,时人感叹说:“前三年思想,以为立宪不成,犹可革命,今革命矣”,而四顾天下,“实无可强自慰藉勉为希望之处。”

故而,尽管那些先进的士人们准确地预见了中国政治发展的结果,但是他们对于这个预设进行目标追求时所依赖的模式过于苛刻和理想化,导致的后果是“播下了龙种,却收到了跳蚤”,历史一次又一次地欺骗着这些真诚的政治精英们。最后,作者总结了这种民主理想主义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我们除了要做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更要学会容忍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缺陷和不完美性,相信这些缺陷和不完美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只能是暂时的现象,既然历史发展为它们提供了暂时的存在的基础和条件,那么,随着基础和条件的改变,它们又有什么理由不退出历史舞台呢?”(P93)

启蒙心态的误区:关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陷入启蒙心态的误区,是作者通过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而得出的结论。作者指出,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有学术和政治不分的思维传统,这种传统思想的根源是儒学的“经世致用”精神。在中国社会里,“治国平天下”的参政意识历来便是文人士大夫们的专利,“他们强调以经世致用的精神从事学术,总以为自己所事之学系天下之安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术往往成为了政治功利的附庸品。学术理念和政治实践的结合是那么的紧密,以至于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专业人员在中国根本不存在。自古以来,中国便有官和吏的分野,低级的胥吏执行政治事务具体的操作,高级的官员则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了规划政治蓝图的任务,而作为后备官员的文人(知识分子)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强大的政治心理势能,时刻不忘“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种强大的政治心理势能一旦为特殊政治氛围下的感性冲动所主宰,便会使知识分子的政治行为蒙上浓厚的非理性色彩。近代中国的大舞台上经常在美妙的爱国口号掩盖之下演出的法律和秩序为激情所冲破的悲剧,其后果是给我们这个本已步履维艰的民族身上再添上一个沉重的包袱。同样的道理,五四的启蒙者们虽然怀着改造中国的良好愿望,却始终摆脱不了萦绕心底的救世主心态,“因而在客观效果上往往可能是假借科学与民主的名义而行一种新的文化独裁之实”(P165)。

其实,启蒙心态对一个苦难深重的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它最大的功效在于唤起广大社会成员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但是,光有责任感是绝对不够的,理念并不等于实践而情感取代不了理性。如同书中指出的那样:我们需要“淡化参与意识”,同时亦需要“化解启蒙心态”,因为问题的关键不是因为我们认识不到自己的责任感,而是认识到责任感之后却忘却了自己的本分和职守。

篇5: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个误区

纵观当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许多年轻教师因为替学生忧虑过多,反而或深或浅的进入多种误区,从而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使得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沉重。具体表现为:

误区之一:越“文”讲“言”。

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习惯于越“文”而讲“言”。强调古汉语各种语法规律,以为总结种种规律便能多快好省地学好文言文。殊不知,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有赖于三个因素――语音、语法、词汇,而三者中,词汇的古今差别最大,更是三个因素中的重心,尤其需要多多积累。

误区之二:以教代读。

众所周知,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必须在阅读中感受、培养和提高。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不例外。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学生阅读感受文本的时间被我们的讲解挤占了,学生自主朗读体悟的过程几乎被我们忽略了。我们缺乏一种“等待”,而过分关注于自己“教”的完成落实。事实上,在朗读和背诵这种与语言最亲密的接触活动中,学生可以顺应和同化古人的表达方式,积累文言的字、词、句、义。这种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即文言语感。而有了文言语感,就有了“意会”,理解文本也就更能准确到位。

误区之三:“言”而无“文”。

文言文教学既要讲“言”学,又要讲“文”学。只有语言教学而没有文学文化等学习的文言文教学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言文教学。而我们文言文教学的第三个失误就在于平面处理教学内容,只落实了文言知识,却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审美观照和学生个体的阅读感悟。要知道,文言文的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均须经学生自己感悟才能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

误区之四:片面、孤立对待文本。

表现在文言文教学不重视知识的迁移运用,只是粗略地挖掘文本资源。当教学纠缠于有限的文言知识的传授,隔绝于生动形象具体的文言语境时,文言文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

综上所述,教师的“言传包办”不能代替学生的“意会认知”,有限的文言知识的“言传”也不能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言文教学必须寻求出路。

根据新课标精神,文言文教学需作“三多二少”的.调整。“三多”即: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多读,努力扩大阅读量;减少文学常识教学比重,让学生与文本多进行对话;重视文言文背诵,强调熟读成诵,反复涵泳,增强文言语感。“二少”即:少讲,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化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少机械性太强的客观化、标准化的练习。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些具体做法:

1、文本预习阶段,应放手让学生去对照注释,理解疑难字词句,翻译文本。此阶段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养成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2、文本教读阶段,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朗诵文本、理解内容、掌握重点,进行审美感知。

文言文因字少意深,音单义广,更需教师的引导。如明确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情感等示范朗读,适当点拨,然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轻声跟读,齐读,分读,个体读……每次朗读要求都要与理解联系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读的作用。此外,教师应对学生认为疑难的字词句及文本知识的重点、难点作一个点拨指导,以期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好文言文。一篇经典的文章,其美学价值是多方面的。教师可对其思想内容、人文精神、表达形式等方面的审美作一个引导观照,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精神感悟。

3、文本拓展阶段,教师要有大语文视野,将文本与读本、与生活、与写作相结合,作三个方面的拓展――认识深度的拓展,阅读能力的拓展,内化写作的拓展。

认识深度的拓展主要适用于历史人物类及历史事件评价类的文言文教学。比如对《鸿门宴》中的项羽历来颇有争议,学完《鸿门宴》,不妨搜集有关项羽的诗文让学生多角度品读,读出一个立体真实的项羽。阅读能力的拓展可在上完新课后选择难易适度、文体相似的文言文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语境中生成知识的衔接。内化写作的拓展主要是让“学”与“写”联盟,以学促写,以写促化。如文言文的布局谋篇、文章的起承转合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行文范例和构思借鉴实例:议论则“立片言以居要”,统摄全文,如《劝学》《六国论》;记叙则行文曲折,跌宕多姿,如《鸿门宴》《促织》;散文则或借景抒情,或寓物明志,如《兰亭集序》《愚溪诗序》等。

篇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误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误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开展了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忽略教师健全人格的培养;重视心理咨询工作,忽略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忽略学科间的教学渗透和与相关活动的结合等误区.对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探讨,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发展.

作 者:孙永明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镇江,21 刊 名: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STUDY EDITION) 年,卷(期): 26(2) 分类号:B849 关键词:学校   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  

篇7: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个误区

英语是国际交流、经贸往来、科技合作等各个领域广泛使用的世界通用语言。随着全球化步伐越来越快,国民的英语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国加入WTO之后,英语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英语学习呈现低龄化的趋势,英语教育从幼儿开始抓起已成为众多家长的共识。在儿童家庭英语教育热的背后,由于知识背景、思维观念的不同,以及科学的教育观、教育方法的缺乏,家长在儿童英语教育当中其实还存在许多的误区。

一:进行英语教育的年龄不当

许多家长认为,儿童英语教育应该越晚越好。他们认为:儿童的身心尚未成熟,好玩是儿童的天性,而且儿童学习东西的兴趣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如果过早的进行教育,强迫他们进行英语学习,不仅不会为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反倒会造成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恐惧,甚至产生厌恶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在6岁以前。如果能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英语教育,给予丰富、适量的信息刺激,就能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错过了语言萌芽增长的关键时期,获得同等语言能力就可能需要成倍的努力了。

珠海狮王南方教育机构(Lion King South Education Instruction)的总经理张建春讲过一个真实的案例:他问一位年轻的妈妈,您认为您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学英语最好?妈妈答道,起码得六岁以后。张建春曾经主导过一次耗时1年的调研,他从调查问卷中发现:有近四成的年轻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六岁以后才学英语,一岁、两岁学了也记不住,到时候上学堂还得再学一遍,花时间、花钱,还得花精力。根据卡尔特威的学习法则显示,人类的学习吸收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递减趋势。0~3岁是模式教育期,吸收能力是100%全盘吸收。4~8岁是兴趣教育期,有选择的吸收,吸收效果是80%,8岁以后是引导教育时期,需要加倍的努力和反复的练习才可以获得学习的效果。日本著名幼儿教育专家华夏七田也认为0~6岁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幼儿有形成两个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若在最佳时期只接受母语的刺激,那么母语中枢以为的语言中枢就逐渐退化。儿童进入学龄后,母语中枢以形成一整套固定的控制模式,这时再学习第二种语言,母语中枢就很难接受。因此,如果家长能抓住这最佳时期对幼儿进行英语教育,其潜力和发展是无限的。

二:进行英语教育的目的、动机不当

家长对孩子的英语教育活动的认识各不相同,有的家长对幼儿早期英语开发教育活动认识不够全面,觉得让孩子学好英语是为上小学、中学打基础;有的家长则看到别的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学点什么;甚至,有的家长让孩子学英语是为了追形式、赶时髦,不学就觉得没面子。

为孩子的前途着想、让孩子紧随时代要求,这样的父母固然没有错,但是若全然不理会孩子本身的素质条件、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性格特征,而任由家长越俎代庖地为其设计前途,让孩子盲目的去学外语,其效果往往会事倍而功半。所以,作为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们必须要扭转自己的教育思想,重新建立对英语早期开发教育的正确的认识。早期英语教育诣在开发幼儿智力、发展幼儿言语能力、培养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人类沟通需要语言,而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对于当代幼儿来说是步入社会所应必备的能力之一。科学研究还证实,学前儿童的大脑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具备了比大龄儿童和成人更为明显的外语学习优势,所以很多专家学者都大力提倡学龄前幼儿的英语早期开发教育。

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及其教育动机能直接影响着孩子,所以家长应扭转自己的教育观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的教育手段对幼儿进行早期英语开发教育。

三:进行英语教育的手段、方式不当

对孩子进行早期英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必须要采用合理、科学的教育方法,这就对家长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但有些家长在教育方法、途径等方面都步入了误区,导致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一)只注重实际的英语教育训练而忽视兴趣的培养

一些家长不懂正确的科学教育方法及教育规律,却出于望子成龙的心态盲目地给幼儿施加压力,让他们枯燥无味地进行英语口语训练和反复的单词识记,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幼儿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兴趣是幼儿进行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动力,是幼儿最好的老师。《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的教育学家福禄贝尔也曾说过“儿童就像饥渴的小苗需要水分和养料一样,天然渴望在适宜的环境里自然而茁壮的成长,他们需要活动的认识,需要兴趣得到唤起和培植,他们要主动的发展自己”。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致认为,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自觉地去钻研学习,并使其以专注的精力、忘我的精神从事这一活动。幼儿对英语有了兴趣,便会觉得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这便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所以进行英语教育活动的最终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对英语的兴趣是否被唤起。

例如,有位家长硬性规定孩子每天背3个英语单词,并且要求十分严格,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便训斥孩子不认真、不努力,甚至逼迫孩子加倍识记作为惩罚,久而久之,孩子对英语便产生了畏惧和厌恶心理,他们对英语不是主动地去学习而是被动地去接受。很明显这位家长不注重对幼儿英语活动兴趣的培养,而一味要求过高,急于求成,反而事倍功半,教育效果不理想。

又如一位家长在教幼儿学英语时,并不急于传授孩子枯燥的英语知识,而是注意引导幼儿对英语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英语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新鲜学科,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这位家长平时结合各种活动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对幼儿进行启发。有一次,这位家长正在削苹果,便随口对幼儿说:“我削的是apple”。孩子觉得很有趣,便要求家长把苹果的英文名字教给他,这位家长因势利导地把“分果果”的英语儿歌也一并教给孩子,由于孩子对英语的学习是出于好玩、有趣,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周密的计划,也没有把它当成一种任务和压力,而只是凭一时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学得,所以孩子在学习中学得非常开心和愉快,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和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去主动学习。很显然,在幼儿早期英语开发活动中兴趣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二)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英语教育活动中让幼儿进行单词及短语的.识记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们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和基础,但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例如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对英语辨听能力的培养等等。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子以知,不如启子以智”。确实,训练孩子英语方面的各种能力、启迪孩子的心智实为更长远的教育策略,但有的家长却对其认识不够。

例如前面所列举的那位家长每天要求孩子背3个英语单词及一些短语,家长也不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帮助,孩子学了几天便嚷着不想学了,很显然,这种繁琐的机械训练及识记幼儿是承受不了的,同时也会销蚀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相反,我们若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在兴致盎然的游戏中,注重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并能为以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评价时只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

有些家长在评价幼儿英语学习活动时,只注重学习的最终结果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学习过程。常听到有的家长夸奖孩子时说:XX小朋友真聪明,会背多少英语单词,能唱多少英文儿歌。学习结果确实能反映学习过程,但却不能准确反映学习过程,成人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往往限制住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发展。幼儿好表现,愿意别人夸奖他,所以他为了获得成人的肯定和表扬而去机械地记忆一些单词及儿歌,却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

早期幼儿英语教育活动诣在开发幼儿智力、发展幼儿各种能力,培养幼儿对英语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及各种游戏活动中主动学习简单的英语知识及常识,并不提倡让幼儿机械地识记多少单词及句子,在英语教育活动中孩子感兴趣的是学习英语的活动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因此在评价幼儿英语活动时要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对立统一起来,达到和谐的统一,既要评价活动的过程又要评价活动的结果,既要看孩子学到了什么又要看孩子怎样去学,使孩子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学,更愿意学,只有这样英语教育活动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包袱过重

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争气,什么都学不会,一问才知道这位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学习英语的效果不理想,便自作主张给孩子报了好几个英语学习班。殊不知,事与愿违,孩子的成绩没上去,学习兴趣却大大减低了。珠海狮王南方教育机构(Lion King South Education Instruction)调查发现,在珠海开设英语班的幼儿园里有47%的幼儿家长给孩子另报了其他英语学习班,也就是说孩子每天在幼儿园学习完英语后还要到外面继续学习,有时连双休日及假期也要去按时学习,有的家长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英语学的更多更好。

其实,家长的初衷是好的,有的孩子的英语水平确实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这样一来却用去了孩子大量的时间,久而久之很容易降低幼儿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社会上形成的英语早期教育派别很多,他们都有各自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他们所倾向的发音也有所不同,所以幼儿不宜学了这个学那个,家长们最好选择其中适合自己孩子的一种让幼儿进行学习。幼儿英语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慢慢提高的,不能急于求成。

(五)揠苗助长

珠海狮王南方教育机构(Lion King South Education Instruction)发现一小儿很有趣的事情:很多孩子在学习英语的初期,表现了很强的学习能力,老师教的东西很快就记住,并能按照语法规则活学活用了。慢慢的过了几个星期,其中一些孩子的兴致慢慢降下来了,学起东西来,没有以前那么认真,没有以前那么自信了,说起话来有点吞吞吐吐,还老怕出错。

询问家长之后,发现:孩子的妈妈觉得自己的小孩学了2年英语了,一般的对话都能很流利了,她突发奇想,给孩子买了中学生的试题给她做,还给孩子买了本四六级单词,想让孩子能够早点学习,将来考四六级时,就能走在别人的前面了。

孩子是怎么认为的呢?他们原来觉得自己学英语很简单,而且总能在班里受到老师夸奖,同学羡慕,因此,也很自信,学习的兴致很高昂,跟她上初中的表姐一起做作业时,也时不时的翻看表姐的课本和题目,然而,她这些举动让妈妈误解了,认为她可以早点接触,早点学习。其实,这些初中资料孩子大部分都看不懂,题目基本都做不对。碍于虚荣,也不好意思问题,慢慢的发现自己错误越来越多,自信心也一点一点被蚕食,变得越来越抵触英语学习了。

幼儿学习阶段,应该还是以兴趣引导,以简单口语对话,故事情景模拟为主,千万不可超越他们年龄阶段,把一些诸如初高中英语、四六级,甚至专业四级的材料题目交给他们来做,这样不仅不会起到提前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揠苗助长,挫伤了他们的兴趣,将他们带入应试教育的泥潭。

篇8:思想品德中多媒体教学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多媒体展示内容与教学内容脱节, 为了利用多媒体而滥用的形式主义。

多媒体的运用,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是, 有一些教师只是一味显示教育手段的先进, 而忽略了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多媒体材料内容要符合“课标”要求, 力求准确到位, 课件制作讲求精益求精, 以达到最佳视听效果为标准, 展示过程中教师既要熟悉多媒体操作, 又要准确把握教材;既要细心观察, 逐步引导学生, 还要通过多媒体控制教学活动, 并能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以使多媒体优势在思想品德课中得到充分发挥。

误区二:过分依赖多媒体, 哗众取宠地展示材料, 忽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效。

今天的多媒体教学中有些教师整堂课不停地展示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造成主次不分、杂乱无章, 干扰学生视听, 扰乱学生思维。一堂课下来, 虽然看起来气氛热烈, 但学习目的并没达到, 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实际应用。另外, 使用的媒体的种类过多, 使教学容量大幅度增加, 势必减少留给学生的自主时间, 这就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相违背。在多媒体教学设计和制作时, 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有利于说明问题和学生理解的媒体手段。否则, 课堂教学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还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思考和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误区三:利用视频等音像资料过多, 淡化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教师的课往往与情绪和灵感有极大的关系,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 我有时会产生突然而至的灵感, 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 却往往因为无法即时加到课件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多媒体教学中有些教师会忽略板书, 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学生抬头一看, 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虽然多媒体能展示大容量的教学内容, 但依然无法代替教师精心的板书设计, 以及教师灵感凸现时精彩的课堂补充。

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 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 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包括传统媒体, 这样取长补短, 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 才会取得最佳效果。

摘要:多媒体教学有传统教学无法相比的优势,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却存在与内容脱节、哗众取宠、忽略教师作用的滥用误区。

篇9:走出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几个误区

关键词:新课改;三大误区;对策

高中语文新课程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师生面前,然而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产生困惑。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在细心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当下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存在几个误区,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做法。

一、新课改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穿新鞋走旧路”

新课改的大潮冲击着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在这种冲击下有不少老师将新课改看作教学手段的变革,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完全抛弃了新教育理念,只是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课堂上反复播放课件,大量信息在大屏幕上随机停留短暂消逝,课堂容量无限增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教师只是在用影像教学代替阅读教学,从而使学生不能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获得知识,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探究。通俗地说,这是穿着现代化信息技术这双“新鞋”,走传统教学模式的“旧路”。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走入上述误区,正确处理教师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正确定位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误区二:全盘否定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一部分改革先锋认为: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都过时了,是陈旧的、落后的,应该抛弃,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要知道:中华文明包含着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孔子的“因材施教”、陶行知的“知行统一”、传统的讲授法等等。这些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与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并不冲突,而且在新课改大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也经常要用到,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误区三:对学生课堂问答缺少创新性评价

有的老师观念陈旧老化,有的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法,课堂气氛死板严肃,不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搞得学生很被动。有的以自己的意志为唯一标准,学生的提问若与教师的意图不一致,那就判为“错误”。如高二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别理科夫的死因,学生说了几种答案都有道理,而教者只肯定了一种。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

二、走出误区的对策

(一)应正确、高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笔者认为多媒体是一种教学手段,如果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合理使用多媒体,能化抽象为形象,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突破难点,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果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味地强调画面的直观和美感,就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该用的时候用,不用的时候坚决不用,避免盲目运用;应根据不同的教材目标、内容、课型灵活使用;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知识,产生学习知识的欲望。显而易见,创设情境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应有效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语文教学中一些好的做法丢失,如多背,有些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敢让学生多背,有让学生死记硬背之嫌,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误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些名篇名句需要背诵积累。语文教师应抓住学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多背多积累,打好语文基础。国学大师章太炎,有一次与同事闲聊,颇为自负地说,自己所读之书,百分之九十五可以背诵。又如多读、熟读。有的老师上课讲的时间多、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的时间多,就是没有给学生读书的机会。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在熟读中将知识变为己有,在熟读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多读。对于背诵、阅读和写作,语文新课程大纲里专家也是这么强调的,但被大量的做题训练占据,传统语文教学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被丢弃了。

(三)必须转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所以,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改的根本任务,也是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实施教学创新的关键环节,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创造性教学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创新环境,多鼓励学生质疑,为其提供可创新的机会,同时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改进评价方式,以此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乐意去探索,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在培養的过程中不断养成,才能逐步提高。对喜欢提“新”问题和“怪”想法的学生,应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从而通过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同样,在考试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一种解法可适当加分予以鼓励。只有这样不断坚持下去,创新精神才会发扬光大,学生的聪明智慧才能更有效地超常规发挥。

参考文献:

林英良.解读高中新课改理念的实践误区[J].江西教育,2009(25).

篇10: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个误区

摘 要: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聋哑学校的德育教育也是关乎到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思想品德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必须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特殊教育 思想品德教学 心理素质培养途径

21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在特殊教育思想品德教学中,明确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把握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是提高德育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下面本人谈谈从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探索出的几点经验,供同行们商讨。

一、完善德育工作,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上下功夫。

1、通过学习,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内涵广泛,而在诸多素质中道德素质是最主要的,它决定了其他素质的价值取向,并为其他素质的提高提供动力源泉。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的主要目标是形成特殊学生完整的人格和培养特殊学生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为他们将来能独立生活于社会打下基础。基于这一点,学校一直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的首位,每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学习教育理论,尤其是特殊教育理论,思想得以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得以破除,克服传统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弊端,不断探索单特教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的教育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掌握和理解道德观念,根据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锻炼他们的意志,以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在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可通过讲故事、谈话、讲解等方法,帮助聋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领会教材说明的道理,接受思想教育,使他们在情感上发生飞跃和升华;通过讨论、表演、实践活动、调查等形式逐步引导聋哑学生把所接受的教育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去。

3、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进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如何,不仅依赖于学校教育的严格要求和具体措施,也依赖于社会、学校和家庭要求的一致性。因此,必须动员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使各种渠道都发挥作用,才能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合力。

二、创设一个和谐的心理氛围

为了使聋哑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在教学中要和颜悦色、循循善诱,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样,每当老师向他们投以赞许的目光、信任的点头、爱抚的微笑,聋哑孩子都会感到快乐和鼓舞。老师的这种爱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而且也能够促使聋哑学生把教师的要求化为自己内在的动力,积极去实现老师提出的希望。反之,如果我们的老师对学生带着厌恶感,特别是那些差生在老师的眼中是包袱、负担,那么师生之间就会出现严重的情感障碍,必定影响学生的成长。

三、在思想品德中分层次的心理素质培养

1、低年级的养成教育

聋哑学生因受其生理条件的限制,获取信息量少,更容易表现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由于

学生年龄小,又是在娇纵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缺少同龄的伙伴,往往唯我独尊、我行我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不合群”的心态。因此,合群心理的培养,人际交往的教育,一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意识,愉快地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可以使聋哑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中年级自我意识的培养

中年级的学生一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自信心薄弱。而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由于听视觉的缺陷,与之相反,自卑感却困扰着大部分的聋哑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总是认为自己不如他人,感到压抑和不满,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势必对聋哑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坏的影响。因此,良好的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保证,只要我们在思想品德课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就能克服自卑感,寻求良好的自我发展途径。

3、高年级良好的意志品格的培养

比起健全孩子,聋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处在这一时期的聋哑学生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社会家庭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挑战,一旦遇到困难挫折,他们往往更脆弱,更容易灰心丧气。这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人生逆境十有八九”,困难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如何战胜困难和挫折,成为生活的强者。

篇11:饲养母猪的几个误区

饲养母猪的几个误区

营养不合理 1.能量偏低.一些农户对母猪的营养需要量不清楚,采用传统养猪法,只喂泔水、米糠和青料,或加一点单一精料,造成母猪过瘦,影响母猪繁殖力和生产水平.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河南科技英文刊名:HENAN KEJI年,卷(期):“”(4)分类号:S8关键词:

篇12:产品创新的几个误区

快速消费品以它的生产周期短、附加值低、进入壁垒低、品牌集中度不高等诸多不利特性,导致其对产品创新的需求更为迫切。

20,即便是强势的快速消费品供应商同全国连锁的卖场签订的合同条款,费用总计下来也要达到20个点。也就是说实现100万的销售额,供应商要交给超市20万的通道费用,方能换取一个同超市合作的资格。再加上后期的广告拉动、促销推动、经销商的扶持,没有50个点的毛利空间,快速消费品很难在现代渠道有一个上乘的表现。因此,产品创新势在必行。

国内快速消费品的厂家已经明显意识到了产品创新的必要性,也在纷纷进行产品创新,但是不知不觉中往往走入了一些误区:

1、产品创新并非产品创意

产品创新包括技术的研发、材料的更新、工艺的改造、设计的突破等。可是,由于快速消费品的生产周期短,技术含量低,很多厂家总想一夜时间有所突破,于是产品创新变成了产品的创意。

很多厂家来不及市场调研,也来不及进行消费者心理分析,而是企图寻找一些迅速窜红的卖点来赚取销量,犹如影视圈一样,开始制造噱头,

,汇源果汁企业在发展神速、竞争惨烈的功能饮料市场中凭借“他+、她-”脱颖而出、拔取头筹。这无疑在当年是轰动全国的一个产品创新的成功案例。,北方某省会城市超市的货架上出现了一款“醋男、醋女”功能饮料,在某些规模卖场还做了特殊陈列和POP宣传。可是,未等夏季退去,“醋男、醋女”就过早地退去了―――各大超市纷纷下架。“醋男、醋女”饮料也许是受了“他+、她-”的启发,大胆地延伸了“他+、她-”的创意,期望在20有个不俗的表现,结果却事与愿违,半路夭折。

反思一下,汇源企业“他+、她-”水的成功,不只成功在其惊天的创意上,汇源的渠道、营销、品牌优势都为这一创意做了多年的积淀。即便这样,我们国内的企业相比麦当劳、星巴克这些国际的知名企业内功修炼还要差上太多,风靡一时的“他+、她-”饮料也在年悄无声息地退出了饮料市场的舞台。

产品创意只是点子,产品创新需要能够驱动企业的成长并要和商业相结合。

再来看“醋男、醋女”的生产企业,完全成为了一个产品创意的跟随者和牺牲品。且不说当前中国开放的程度有没有达到厂家所期盼的那样,单是“醋男、醋女”的创意相对“他+、她-”就大大了削减了目标消费群体,敢享用“醋男、醋女”产品的多半得是另类、开放的年轻异族。可是,在他们眼中这个创意又难免太过气。

上一篇:相思的美文下一篇:植树节种树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