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趣

2024-06-16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趣(精选3篇)

篇1:浅谈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趣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趣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001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568字

扶余县第一中学 冯雅华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出发,寻找规律,再用实验去验证规律。因此,它要求学生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实事求是,不靠主观意识去猜测、捏造。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以学习物理概念为例:

物理概念是集中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物理世界的奠基石,正确的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是把握和运用物理规律及其理论的前提和基础,是探究、分析和解决物理新问题,选择物理定律和公式的过程,就是运用一系列物理概念在头脑中进行思索而建立的,它反映的是物理过程中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加强物理概念教学,是学生把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键,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

例如学习“磁通量”这一概念时要注意对其进行多方面的理解: 1.磁通量的意义

2.对φ=BS中的面积的理解 3.对磁通量的变化的理解

4.定性分析和判断磁通量同时要考虑磁通量的定量计算。

抓住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意识:要做研究必须严格,一丝不苟,尊重现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认真、严格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科学方法、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物理学习

课题教学活动要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对学习充满信任和理解,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使学生较为自由和灵活的进行自我追求,自我想象,自我创新。由学生自己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中,建构知识基础,他们通过查找大量信息,从中抽取信息,总结信息。这样构建起来的物理知识将是灵活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他们自己的知识,是能够灵活运用的知识。

教师在课题教学设计时,要提供适量的时间给学生提问,这样可大大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置疑诱导上下功夫,鼓励学生大胆猜测,鼓励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态度,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三、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能有效的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而且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引发学生好奇的物理问题情境、时空情境等。在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巧设悬念。在某一物理知识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以后学习的有关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在实践过程中,问题应小而且具体,要紧密结合物理概念、规律、方法,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我们目前教学所提倡和采取的互动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我觉得不能忽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即展开多向型的互动方式,搭建起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渠道。合作学习也是合作能力的基础,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应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合作学习——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可把学生分成多种多样的小组,进行讨论、辩论、陈述,完成项目等,与人合作不是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该是更加重视和利用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合作中能担当起他所担任的角色,完成他们所承担的任务。

要使学生形成坚实的物理基础知识,发展创新思维,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注意并不断探究物理学习的新问题,新方法。一切为提高学生素质及创新能力而努力。

篇2:浅谈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趣

传统的数学观认为,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因此,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只关注学生课堂上数学知识的掌握, 忽视了对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在数学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与情感的交流.从而导致了数学课堂的僵化、沉闷和枯燥无味.新课标的实施, 刷新了课堂教学固有的僵化模式, 给数学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为了给学生学习数学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 我认为, 在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享受独特的学习体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中, 最困难 、最复杂的问题, 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并体验到劳动的自豪感”.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践和探究, 教材中“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及实习作业等都增强了数学的实践性和探究性.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做数学”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做”获得感受的基础上主动获取数学知识.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 老师还在不厌其烦的从头讲起;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 往往因为老师的独断而扼杀, 教师教得很累, 学生学得更累.

在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中,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应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为学生创建宽松愉快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氛围,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一些理解性的内容, 可以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相互补充修正;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 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一些大型调查之类的活动, 可留给学生课后或假期完成.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在课堂上只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数学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通过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使学生愉快的学习,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品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常常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在各种情境中思考、探索, 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同时, 通过创设不同问题的情境, 营造民主、和谐和宽松的学习氛围, 才能强化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不断探索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当然,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首先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 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 引导学生敢疑、会疑、善疑和释疑, 让学生在交流、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 完成筛选, 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有着明确的要求: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 注重评价学生发展的过程、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 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新课标的实施,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教师要及时抓住各个时机, 对学生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表扬、多一些倾听、多一些鼓励, 使学生时刻都能感觉到老师的重视、关怀和期待,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学生时时学习的愿望, 缺少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在新教材中, 探索的活动多, “做数学”的机会多, 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大, 老师可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 从不同角度给学生做出激励性的评价, 拉着他们步步登高, 不断进步.

四、把握学生心理变化, 磨练学习意志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波动是最大的, 心理变化也是最难以揣摩的.如果教师只埋头于教学工作, 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的把握, 教学效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在教学中, 我们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往往很高, 对成绩好的学生心里总希望他们是神童, 什么题目都会做, 偶有一两次考试不理想, 教师就紧皱眉头, 把学生拉过来, 狠狠批评一通, 并且往往喜欢说:“你真笨”、“没长脑子”等刺激话语.说者无心, 听者有意, 教师气愤之余说的话, 在无意中可能会给这部分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以后不再那么自信, 甚至失去信心;对原来基础就比较差, 成绩不好的同学, 在一段时间内教师可能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他们身上, 认为这次考试一定会成功, 可成绩出来后, 结果仍让教师伤心, 于是就到班里批评一通.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其原因是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正确的做法是, 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 关键是问题出在哪里, 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 教师应该看到的是他们每一次的进步, 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 使他们在充满亲情的谈话中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批评.这样, 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教, 才能使学生树立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

当然, 学习是极其复杂的活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表现也是极其复杂的, 教师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心理变化, 理解、信任、支持、鼓励学生, 才能让学生搬掉学习路上的绊脚石, 不断克服困难, 走出困境, 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同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评价.

篇3:浅谈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趣

一、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在教学中把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当做一个中心目标,一切教育最后都需要借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进行。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思维的深刻性。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当老师提出一个稍有深度的问题时,不少学生总是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也就是不知道该如何思考。如笔者在教学《报任安书》时问,司马迁为什么要到任安临刑时才回信?许多学生说是因为司马迁平时写书忙,没时间且信息闭塞而导致的。这样的回答往往是脱离文本的,是无效的和肤浅的。笔者认为,司马迁此时才回信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勉励其保持名节,临刑而死,于名节无益;二是值其临刑时回信,才能更好地使任安理解其苟活于世的意图;三是以己之经历,在任安临刑时,或许更能真切地体会到汉武帝的刚愎自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要学会追问为什么,当然深度阅读的前提是对文本非常熟悉。

第二是思维的多维性。通过多维解读可以培养学生抓住阅读最佳角度的能力,发掘出他人所未能发掘的观点。以必修五朗费罗的《箭与歌》为例。笔者问:读了诗歌后,想想“箭”与“歌”可以代表什么?许多学生根据诗歌所在的板块,就说两者代表的是友谊。笔者继续问:箭的特点是什么,歌的特点是什么?除了可以象征友谊外还能象征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抓住“箭”与“歌”的特点可以发现,“箭”是急、快,一去如飞,射箭的目的是射中靶子,但射出去后,存在一种无法把握的特点;“歌”的特点是有声却无形,唱出来后就消逝了,唱歌是用来抒情的,唱歌要引起共鸣,但歌唱出来能否引起共鸣我们不得而知。经过引导,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对文学作品多维的理解,往往可以给我们一种柳暗花明的愉悦感,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途径之一,没有发散思维就不可能有创造。

第三是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流畅性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高中生而言,思维的流畅性也是一种应该具备的素质。落到语文阅读教学上,我们认为,一要告诉学生思考的方法和角度,二要提供必要的信息,三要有适当的点拨,四要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品质不佳,因此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去思考的时候,他们往往发生停顿现象,因此应经常告诉他们从什么角度入手。比如,读冯至《别离》时问:婴儿在此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不得其解。笔者说,这样的问题应该首先分析婴儿的特点,再联系“分别”这样一个语境。这样点拨一下,有些学生就能悟出“婴儿”具有新生、弱小的特点,此处用“婴儿”这个意象恰恰准确而形象地表达了分别所引发的痛苦,和诗人对分别后走入一个新的世界的期待。

二、注重涵咏、品味

新课标强调要学生学会与书本、与教师、与同学对话,而对话的前提是学生已经对文本深入解读和有所领悟,否则对话将是痴人说梦。新课标又强调学生要具备独立阅读能力,而独立阅读能力的表现之一就是会对文本进行涵咏和品味。

教学中注重涵咏、品味,教师可以做的是首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相对充足的阅读时间,不要为了追求课堂效率而加大课堂容量。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带着问题阅读。比如,在教学《旧日时光》时,笔者要求学生对最后一节进行涵咏式阅读,要求学生在前面几节的基础上品味出最后一节所包含的丰富情感。最后笔者作了总结:伸出友谊的手,那是温暖,那是力量,那是对过去的缅怀,那是对朋友的鼓励,那是对友谊的赞美。喝下去的酒,流遍全身,则是对生命的热爱,对友谊的颂扬,对生活的珍惜,对往日的回味。

强调涵咏和品味,必须要自觉地运用语境意识,通过文字来深入作者的心灵世界,和作者交流。如苏教版必修五《罗密欧与朱丽叶》末尾朱丽叶所说的一段话,笔者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语境来体会朱丽叶的心境。笔者问:为什么朱丽叶要“重新给”罗密欧;为什么用“浩渺”和“深沉”;为什么“我给你的越多,我自己也越是富有”;为什么在乳媪呼唤后,朱丽叶先说“亲爱的,再会吧”,又对乳媪说“就来了,好奶妈”。要求学生抓住以上问题的几个词语,品味朱丽叶的心理。品味后可以发现:朱丽叶无意中发现罗密欧在窗外时极度的惊喜,喜得无法控制自己,“重新给”实质是向罗密欧表白她也十分爱他;用“浩渺”和“深沉”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爱罗密欧之深;“富有”一词则说明朱丽叶认为在相爱的人中给对方爱对自己也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幸福;而后面奶妈叫了之后的语言则表现朱丽叶欲走又不舍,不走又怕家人发现,走了又无法离开罗密欧的复杂心情。

三、引发思考胜过提供答案

首先,引发思考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如学《长亭送别》,就今天来看完全是八股式的情节,大团圆式的结局。历来教学中经常关注的是崔莺莺与张生的恋情,而容易忽视崔母的心理,所以笔者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体会一下崔母的心理在节选部分中是怎么样的,并请学生重新评价已有定论的崔母。这一下学生兴趣来了,很快进入文本中。探究的结果崔母由家长制作风十分严重和严重戕害少女心灵的形象变成虽然有些做法不甚妥当,但作为母亲一心为女儿好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要知道在妇女地位并不甚高的古代,轻易地嫁给一个男子,而不计较男子的家庭条件是不太明智的。

其次,引发思考要提出有创意或有价值的问题。一个没有创意或价值的问题,即使符合学生需求,那也是违背课堂教学原则的,很可能使课堂庸俗化,剧场化。比如学《长亭送别》提的是“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的生理原理,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兴趣高,但阅读的方向就错了。设计问题的基本条件是:A.在文本内可以找到答案;B.利用已有知识可以解决;C.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兴趣;D.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再次,引发思考完全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笔者在讲周国平的《直面苦难》时就采用了这一种方法,结果学生讨论非常热烈,有的甚至还不自觉地进行了辩论。比如,有的说周国平如果自己没经历过什么大的苦难就没有资格教别人如何直面苦难,有同学就反驳说,即使没有经历苦难也可以说的,因为知道这样做并不代表一定要做过。事后笔者反思,自由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能自由地解读文本,并在自由的空间中自由地表达。

以上所说的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说到底还是我们在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所做出的一些总结。其理论体系不够完善,有些论述也不够到位,权当是抛砖引玉,以期在新课程推广过程中来进一步引发大家的思考。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江市於潜中学(311311)

上一篇:广饶县大王镇中心幼儿园烟花爆竹及安全整治实施方案下一篇:污水站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