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2024-06-27

浅谈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精选8篇)

篇1:浅谈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怀 集 县 第 一 中 学

肖勇

摘要: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初见端倪,新课程改革给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原有角色的内容及要求也必须不断地发生改变。无论是经验丰富的教学高手还是初出茅庐的新手,都必须实现角色的转变。就此,我通过认真解读新课标,借鉴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并联系自己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来探讨一下体育教师角色转变方面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师角色转变

体育教师不仅是社会行为规范的表率,更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体育教师的工作不只有体力活动,还有教学设计、研究、评价等思维活动。因而体育教师的作风和知识技能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以及培养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和全面发展人才的总体目标能否实现,都将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标的实施如火如荼,但对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至今仍在探索。

那么,体育教师角色要发生哪几个方面的转变呢?笔者就此作如下探讨:

一、体育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组织者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中心”注重表演的传授者转变为共建学习的参与者。现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思想见解,都有着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在体育课上,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甚至希望在某些方面超出老师。体育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学生的朋友,和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训练、共同进步,激励他们在表现自我中创造性地发挥自我。

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的组织者,这就要

求体育教师转变观念走到学生中间去,在体育与健康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组织者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200M跑的练习中,要求学生按A、B、C三组的顺序分别在第五、三、一跑道上跑。让素质好、技能强的学生跑外道,增加距离和难度,提高要求;让体质和技能稍差的学生跑内道缩短距离,降低要求,使大家几乎同时完成练习任务。这样,在教师组织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量体裁衣的练习内容。

二、体育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

现真理”。新课标实施后,随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体育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应当帮助学生

制定符合中学生身体、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及目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喜欢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此外体育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掌握科学健康的锻炼方法,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身体练习欲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一个合理的目标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

展,更能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例如:大部分男生喜欢篮球,制定教学计划时可多安排篮球课;而女生可安排健身操、跳绳、毽球等项目。如果课堂中教师不考虑学生的需要,牵着学生走向已设定好的各种练习中,牵着学生机械地在练习中兜圈子,久而久之,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就会消失,渐渐不喜欢上体育课。

三、体育教师应是体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创新者

在体育新课程下,教师要在遵循教学科学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教学。传统的“一刀切”教法,容易造成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和部分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进行教学,让所有学生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

为了顺应现代化体育教学形势的迅速发展,体育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创

造性的总结、设计和实施相关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我在上课的时候对体育课准备部分进行研究和大胆的创新,如将过去由体育委员集合整队的程序改为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整合(音乐由学生推荐并不断更换)。学生边随着节奏哼着音乐迅速的向指定地点靠拢,这样一来,学生的节奏感、协调性、大胆表现自我的意识以及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集合变得不再枯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认为体育教师只有养成力图创新,锐意进取的性格,才能适应新课标的改革发展,探索出新颖的教学方式。

四、体育教师也应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感、归属感,产生求知的乐趣,唤起并发展其体力和智力,强化道德修养。“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体育教师应该促使学生完善人格。

体育教师还应在培养学生优秀品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通

过多种途径和手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行为修养,促进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塑造其健康人格。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竞争意识不强,总有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赛胜负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比如在练习广播操时让学生分成小组练习,然后进行评比、评优,或者直接通过各种球赛、接力赛等形式把学生的竞争心理充分调动起来。又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团队与团队之间互相竞争,使学生觉得个人“命运”与团队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团体荣誉,努力拼搏,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取胜。可以由教师组织或学生自愿组合成4-5人一组,成员相对固定,才能有凝聚力。且每组成员有能力差别,这样有利于互相帮教活动的开展。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

作为体育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及时转变观念,改善师生关系,让我们和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也让我们的体育教学充满活力,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吴和莉:实行新课标后体育教师角色转换的特征和面临的挑战,浙江体育科学,2003年6月。

2、李艳翎:社会转型与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11月。

3、黄淑萍:论体育教师的业务素养,甘肃高师学报,2000年9月。

4、刘继让:21 世纪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年9月。

5、黄文仁:教学模式的变革与体育教师角色的转换,体育学刊,2002年3月。

篇2:浅谈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标下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文/张 伟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教学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和谐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创新地学习,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坚持以发展的态度来评价学生,强化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功能,通过多种评价手段,使学生最终能用自我评价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和锻炼,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方向。因此,加强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一、由重体育知识技能传授向重体育能力培养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只注重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虽然注重学生体质的增强,却忽视了学生的体育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致使学生难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学的重点由传授向发展转变,从人的发展角度,加强学生体育态度情感习惯的养成,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二、由统一规格的体育教学向差异性体育教学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不考虑地区差异、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统一按国家规定的体育教材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的现代教学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影响学生,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创造性,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使体育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三、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强调接受学习、机械模仿,过于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学,这种偏重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式教学助长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依赖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更谈不上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与新课程理念相矛盾。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为了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针对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模仿训练的现状,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会学生自我学习,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评价的方法,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四、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以往的教学着眼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会不会,技术掌握得正确与否,这样的教学观念,更多的是关注教学结果,忽视学生学习锻炼的过程。现在的教师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应更多地着眼于设计学生的学习锻炼过程。现代教学中强调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强调教学是一个多边互动的过程,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为基本的信息交流模式。新的体育课程和教学,要求我们把学生的个体自我信息反馈向师生间、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转变,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行互帮互学,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六、由程式化、统一化教学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在传统教学方式上体育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束缚在狭窄的课程流水线上,统一目标、统一内容模式、统一进度练习、统一考试评分,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个体差异均被忽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鼓励教师的创造性,体现个性化。

总之,作为现代体育教师,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体育这门学科的壁垒之中。要更多地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科研水平,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把理论付诸于实践,让实践来检验理论,随时面对新的挑战,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做出适应性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廖金红。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J].体育师友,(06)。

[2]吴飞,吴新宇。高校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01)。

篇3:浅谈新课标下英语教师的转变

一、教学理念转变

传统教学中, 教师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 这是不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的, 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对这种教学方式、教学理念进行改变。新课程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因此, 在新课程理念下, 我们要确立为学而教的理念, 由重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 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 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权威模式向师生平等方向转变,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的自主意识、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得到不断地发展。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1. 由自编自导自演者、“权威”者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交流者、分享者, “学习者”“研究者”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导进行的,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自编自导自演者, 又是纯粹的“教书匠”“权威”。在新课改条件下, 学生不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旁观者”, 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要转变成为“客体”, 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另外, 教师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充电”, 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更新知识, 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学习者”“研究者”, 这样才能教好学生。

2. 由学生灵魂的设计者向学生成长的引领者转变

长期以来,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比作“园丁”, 但新课程下这样的“园丁”是不合时宜的。在新课程下,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憾”存在,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东边不亮西边亮”, 不能对所有学生“一棒子打死”, 限制“有缺陷”学生的发展空间, 而要允许偏才、怪才、狂才的出现, 并加以引导。教师的角色也应从学生灵魂的设计者向学生成长的引领者转变。

3. 由一般的师生关系向学生的“知心朋友”转变

以前我们教师上课喜欢以自己的个人喜好来组织安排教学, 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很多时候, 老师和学生只是上课时的“演员”和“观众”的关系, 在课下, 却非常陌生, 有的甚至成为“路人”。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要注重学生情感和精神的需要, 要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聆听他们的声音, 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喜其所喜, 忧其所忧, 这样才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体验到尊严感和学习的愉悦感。实践证明, “知心朋友”所教授的课堂教学效果要比一般课堂的教学效果好上一百倍。

三、教学目标的转变

1. 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下,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所以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英语基础、语言学习的规律、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主体活动, 力求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使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 并在参与中得到听、说、读、写方面的有效训练, 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2. 教学目标要体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新课程倡导,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注重营造一个宽松、自然、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和教师都处于愉悦的状态。教师有了积极的情感, 才不至于将个人的消极情绪带入课堂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对学习有积极的情感, 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

3. 教学目标要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长期以来, 我们的英语都是围绕中考或高考这根指挥棒而开展教学的, 为了中考或高考能取得好成绩, 英语教育往往聚集于课本, 过分重视语法、词汇的讲授, 而忽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学到有用的英语, 为了学生的长足发展, 我们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要积极地创造条件, 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情境、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与反思, 并加强学法指导,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鼓励他们实践, 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4:浅谈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师;角色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实现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在当今新课标改革形势下,我们英语教师及时改变教育观念和方式,转变角色,就显得特别重要。那么,我们英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角色的转变?本人根据自己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一些经验,略谈一点体会:

一、由应对考试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因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高中教师一切从高考出发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则采取记忆、背诵等机械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丧失了主观能动性,变成了学习的机器,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不好英语,而一些成绩优秀的同学也是高分低能,只能应付考试却不能用英语交流。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要教给学生英语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要善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要甘于从讲台上走下来,把学习的舞台留给学生。而教师则负责组织课堂,创设情景,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

二、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思想的启迪者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学科知识,而且要结合学科对学生进行品德上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树立了思想情感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只顾讲解知识点、重难点,忽略了教材的思想性。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教师要满堂政治思想说教,而是要求教师能够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教学时间,恰到好处地花上一两分钟就能达到目的,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有所思考。如在学习完一篇有意义的故事后,可问“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is passage?”既开启了学生的思想,又创设了创新思维活动的话题,达到“一石二鸟”之效。我们高中阶段,很多完形填空也都是很好的德育素材。所以在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时,不能简单地就题论题,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长期坚持下去,便可在学生心灵中产生共鸣,使其在将来的社会实践中能成熟起来,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由讲台上的独裁者到学生学习中的合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要以一种伙伴的角色来关照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敢说、爱说、乐说、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需求设计、组织、安排丰富多彩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参与者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以饱满的热情和情感在学生需要时给予启发、帮助和指点。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总之,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我们不能再抱着传统观念不放。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及时转变教师角色。按新课标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河北省定州中学)

篇5:浅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师的角色转换

浙江省上虞市东关中学郑少东

下半年开始我省开始新课程的实施试验阶段,本人认真阅读了《学科实施意见》,《教学指导意见》和《数学课程标准》等一些文件和制度,结合本人一段时间的新课标教学,来谈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

无论是新课标还是旧教材,都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利用其深厚扎实的知识功底,娴熟的教学基本功,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透彻理解和熟练的驾驭能力,扮演着“教“的角色,成为学生的领路人。另一方面,教师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现状和生活实际为前提,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扮演着”学“的角色,和学生一道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求者。在课堂上,教师集这两种身份于一身,并不断地进行角色转换,其目的是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频”,产生“共振“,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和谐发展。在新课标下,要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共振“,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思维;教师要用新的观点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

一.为学生排忧解难

学生在看书和上课听讲中一些疑点或者疑问,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必然会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习的障碍,越积越多,就会打击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谈不上探索了;学生的”疑”又往往是朦胧的,很难用语言来表示,此时教师的第一角色就重要了。

例如新课标《数学》必修4第6页给出了“弧度制”的定义:“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下问题:(1)为什么可以用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作为角的度量单位呢?(2)这个弧度数是否与

圆半径大小有关呢?

为此(如图),我先用计算机在画一个圆,并在圆上截取AB等于半径OA,再作射线OB,便得到一个圆心角∠AOB,这个角就是1弧度的角.按次方法,再画一个与上述圆半径不同的圆,同样得到另一个圆心角∠COD,经测量, ∠COD=∠AOB.

经过测量,同学们可以发现,当圆心角一定时,它所对的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一定的,与圆的半径大小无关.

再比如说,新课标第38页”周期函数”的定义:”对于函数f(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实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f(x+T)=f(x),那么函数f(x)就是周期函数,T是函数的周期.”特别强调”存在”,”都有”这种词语,并结合图像,与学生们一起了解f(x+T)=f(x)的实际意义;同时还让学生们回忆”存在”,”都有”这些词语在哪些概念当中也出现过?同学们很容易就想到了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最值),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周期也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另外还把f(x+T)=f(x)变成f(x+T)=f(-x),让学生课后去探索,思考.

二.为学生搭桥,使学生顺利过桥

教师每节课要精心设计,所提的问题学生要能想的到,要处在学生的位置考虑,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时间应用,切勿过桥时设置过多的障碍, 为学生搭好桥,使学生过好这座桥.

例如在讲到y=Asin(ωx+φ)的图像问题时,由y=2sin2x的图像变到y=2sin(2x+).判断正误:将y=2sin2x的图像向左平移即可得到?

学生回答:正确(想都没想).

在仔细想想?过了一阵子,有学生答:错,是(不知是什么理由).

经过用”五点法”画出的两个函数的图像对比,同学们体会到了是想左移动;

学生们很快就归纳出移动φ/ω即可.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控制者和支配者,而变成了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参与过桥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只要教师一指方向,就能顺利过桥.

三.与学生共同探究

有位数学家说过:“数学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新课标下每节课的引言前都有探索问题,课堂中也有安排;例如新课标《数学》必修1第80页探究题:在指数函数y=2x中,x是自变量,y为因变量;如果把y当成自变量,x当成因变量,那么x是y的函数吗?如果是,那么对应关系是什么?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随着y=2x和x=log2y的研究,可以发现x是y的函数,同时也发现了两者图像间的关系(关于y=x对称),进而得到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是一组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两图像是关于y=x对称.

再探索,比如说知道了y=x3-1,作关于y=x的对称图像,那么它的解析式是什么?进而去研究关于y轴对称呢?x轴对称呢?原点呢?然后学生一一作答.这样既搞清了反函数的概念,又弄清了图像间的一些关系(高考中的重要部分).

这种”螺旋上升”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尝到了胜利果实的同时, 更能体现出新课标下学生主动性的原则,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三大能力(远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构造一种主动”再创造”的情境,是每位学生在自己的可”同化区域内”改变认知结构,实现知识重组,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其指导思想是”重过程,重情境,重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使学生感到学数学的乐趣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戏你千万别去看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比演戏的要求更高,因为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表演的舞台,高明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参加到这种表演中来,并始终乐在其中.

由于年龄的差异,教师和学生的审美观点不尽相同.教师认为有趣的事情,学生未必感到有趣.这时,教师就要稚化自己的思维,与学生同步.例如,在讲到《函数的实际应用模型》中的指数型函数y=a*bx时,我举了个例子:”现在的男同胞压力很大(男同学一直看着我,女同学笑着观望),特别是27-28岁的?(学生疑惑,都看着我?)有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买房子;需要向银行贷款,而一贷就是20万,吃不消啊,可是没办法,只能贷(男同学表情都很谨慎)”.到这里,学生已经都大笑了.

问题来了:贷款就要还利息了,年利率为7.5‰,并且分还清;而且每个月还等额的钱,问每个月要还多少?通过引导,此为复利问题,就是一个指数型函数y=a*bx型函数,在解决的同时,学生从笑中得到了启发.

再比如说,在《三角函数的图像》第一课时引入当中,举例:你向河中扔一块石头,这水会怎么样呢?你拿一根绳子,笔直放到地上,然后一头上下摆动,看到了什么?这些都是学生们小时候玩过的游戏,给这一课时的教学有一个基本的轮廓了,也带了方便.

利用数学美使学生在刻苦学习的同时获得了享受,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教师首先要提高对于这种美的鉴赏能力,然后和学生一道去揭示,探求,认识这种美.

篇6:也谈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

【摘 要】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要求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扮演好指导者、倾听者、评价者、研究者这四种角色,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关键词】 教师角色;指导者;倾听者;评价者;研究者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然而,实际证明,尽管新课标倡导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的理念已经明确提出来了,教师们表面上也接受,但课堂教学中学生仍像以前那样,死气沉沉地听,断断续续地答,手忙脚乱地执行教师指令,学生这样忙来忙去,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哪有主体地位可言,学生的这种状态,主要责任应在教师,是教师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那么,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我认为,教师主要应该扮演好指导者、倾听者、评价者、研究者这四种角色。

一、指导者

教师承担着系统地、精确地向下一代传递人类文化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学生智力的任务,即教师应该充当学习指导者的角色。

教师这一角色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去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指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学习并发展各种能力,从而保证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不断扩充知识。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因材施教,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同时,教师还必须熟悉并掌握信息传递的技能和技巧,善于运用教学的技术设备,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使用直观教具、图表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形象地表达教材。

有研究者(张承芬等1984)认为,教师要扮演好学习指导者的角色,必须能顺利地实现和完成如下环节:(1)发动和激励学习。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是否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发动和激励学习,需要教师掌握相当的教育理论和多方面的教育技能。(2)组织教学。要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必须善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切地掌握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和方法、能力与兴趣等,以便作出正确的教学预见和安排。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很好的钻研课程和教材,在仔细研究课程和教材的基础上,独立地组织教学。(3)评定学习。在教学的一定阶段,教师还要作出“学习效果的评定”来考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如何,并通过反馈改进教学。

教师高屋建瓴,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平淡处升华,适时、谨慎、准确地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懂得如何有效地学习,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

二、倾听者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应该多以对话的方式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教师由主讲人转位为倾听者。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者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写道: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育的道德责任。”

“„„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开花朵,凝结果实”

可见,教师作为倾听者这一角色是很重要的。

三、评价者

教师不仅要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倾听学生交流,还要对学生、教材、教学做出正确的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应及时给出正确的评价,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评价也应全面,不应只看学习情况,还要看学生的品行习惯,在这一点上,教师要为人师表,起到表帅作用,以利于学生崇高人格的养成,当然,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公平、合理,顾及学生自尊心,不偏不倚,全面地评价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对教材,要认真研究,有独到的见解,掌握学科理论,指导教学。对教材的选文问题敢于质疑,有选择地讲授,教材中给出的知识,若不够全面,不够准确的,要有精益求精,追根究底的精神,使得教材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

对教学,应该改变以前那些陈旧的课堂形式,选用新形式为学生讲解知识,把握新课标精神,大胆创新,突出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学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更好地学习,从而提高成绩。

四、研究者

教师要做个研究者,这是教师角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不能仅仅教书育人,还要开展研究,因为教师的工作具有复杂多样并富有变化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些依靠现有理论和自身经验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开展科研活动,做个研究型教师。

要充当研究者的角色,首先要求教师具有探讨问题的意识,注意收集资料,勤于动脑思考和反思,不满足于工作中的“轻车熟路”。其次,要求教师能够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并注重运用所掌握的方法来解决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新课标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了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除了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积累、深入理解教材的基本能力外,还必须转变观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扮演好指导者、倾听者、评价者、研究者这四种角色,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参考文献

[1]臧乐源:《教师学》[J]天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2]肖海洋:《新课标背景下的几大怪现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

[4]庞丽娟:《论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J]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

篇7:浅谈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开始,辽宁省大连市高中教学要求按新课标进行,使用新教材。新课标的顺利实施,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性转变。

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归纳起来,此次“课改”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①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②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③强调课程目标,增大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新课程标准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画,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④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对民办中学来讲,学生基础比较差,对老师来说就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不仅要体现教育改革,而且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出相应的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9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篇8: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师的转变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中国教育学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强调:“要实现新的课程标准, 关键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要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小学美术教师, 必须时刻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课堂, 建立新的互动式的教学, 促进师生观念的转变。小学美术教师应该重视对新课标的解读, 领会新课标传递的更加科学的理念。

小学美术教师在转变旧的美术课标的学习理念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转变自身树立专业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在提倡终身学习的时代, 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这就要求现在的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建立在较为全面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的基础上的。教育家斯蒂芬指出:最好的教师可能是那些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和焦虑从而掌握了技能和知识, 增长了智力的人们。这就说明美术教师必须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 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逐步养成学习方法, 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而使美术老师自身的教学综合能力达到飞跃。

二、知识体系的转变

作为未来的小学美术教师, 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体系。小学美术教师不仅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 更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跨越学科的综合知识。新课标更加强调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 小学美术教师要对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知识的基本了解及融会贯通。有效地利用其他学科知识点组织美术课堂教学, 从而提高学生美术能力。以往不少美术教师把自己禁锢在本学科壁垒之中, 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 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新课标强调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密切联系社会生活, 关注环境和生态, 更加要求美术教师具备跨越学科的综合知识。

小学美术教师在转变了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广博深厚的知识体系之后, 更重要的是怎样指导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将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小学美术课堂上, 在新课标的观照下, 美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的灵魂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 张扬个性”。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而言, 教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获得, 而不是教学设计的完成, 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已经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面对不同的美术学习活动, 教师在运用一般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应该针对美术学习的特点, 重视对新型教学方式的传达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 进行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自主地探究获取知识。新课标中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 那么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学习的互动性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在合作学习过程的参与中, 学会合作, 学会倾听, 学会分享, 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达成学习的目标。在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新。

小学美术教师要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美术教师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 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采取多种方法, 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发展其综合实践能力, 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评价方式的转变

美术教学评价, 旨在依据美术课程的可能性、有效性及其价值, 收集和提供论据, 给教学效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的判定。新课标中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加关注美术活动的参与性和学习过程的体验性, 美术课程除了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外, 更加倾向于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与方法, 以及情感态度的升华体验。所以在教学评价中, 小学美术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和过程性。

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小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小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小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小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个性, 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都能在美术活动中得到发展。教师要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要求、重视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估方法, 而要从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参与意识、交流表达能力等多个角度关注他们在课堂过程中的表现。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了适应新形势, 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向前发展, 小学美术教师理应具有紧迫感, 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 在社会、学校重视下, 以最大努力全面提高、完善自身的素质, 向更完善的方面转变, 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美术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修订版.

上一篇: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创佳绩 煤炭销售攀新高下一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