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2024-04-12

下肢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精选11篇)

篇1:下肢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摘要】 创伤性骨折术后功能恢复是骨折治疗的最终目标。但病人在康复期,往往不能坚持有效的功能恢复。因此,为了使患者早日恢复肢体功能,骨折患者康复期的护理至关重要。

【关键词】 骨折术后;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9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65-0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86例下肢骨折病人,其中男性、53例,女、33例。按骨折类型,有股骨骨折32例、髌骨骨折25例、胫腓骨骨折16例、踝骨骨折13例。均进行康复期健康指导,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心理护理

骨折发生后由于疼痛,活动受限,长期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容易紧张烦躁,护理人员应该态度和蔼,耐心地与其沟通,向患者讲解骨折的预后转归,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强患者战胜疼痛的自信心。对患者家属做好思想工作,使其对病人的思想转变和生活方式有准备、能够细心细致地照顾病人,避免烦燥不安或不耐烦的情绪在病人面前出现。饮食护理

骨折后由于骨折组织的修复是需要合理的营养,应及时给予高热量、以及高蛋白食物。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灵活运用,以强筋壮骨、活血化淤、促进骨折愈合[1]。同时应注意便秘的发生,由于骨折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应指导患者干稀搭配、精细搭配、荤素搭配。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粗纤维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并发症合并症的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末梢血运,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伤口渗血,减轻患肢肿胀疼痛。注意观察皮肤温度、感觉运动,注意有无神经损伤,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注意原有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干预,对骨折转归十分关键。功能锻炼的护理

功能锻炼对骨折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及时恰当的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滑膜粘连、关节强直,同时功能锻炼对血运有较强的影响,可以舒筋活络,益气活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在进行功能锻炼时,应告知注意事项,解除思想顾虑,充分调动能动性,克服疼痛。使其自觉的进行功能锻炼,教会患者做踝关节的背伸,趾屈活动,绷腿动作,教会患者掌握免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的锻炼[2]。活动应循序渐进,以不感到疲劳为宜。部分患者结合红外线照射、热水浸浴。低频电疗、磁疗等物理疗法,增进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锻炼时医护人员结合个人特点制定,肌肉收缩次数、关节屈伸角度、负重时间及强度等具体指标,并要求家属监督。

疼痛的护理

加强疼痛的护理,与患者交谈,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正确使用镇痛药物。恰当应用疼痛的心理疗法,可以通过听音乐谈心等方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放松,缓解病人疼痛。疼痛病人一般是夜间疼痛加剧,鼓励病人白天多与家人沟通,应减少白天睡眠的时间,尤其是减少午睡时间,延长夜间睡眠时间[3],增进夜间睡眠质量。

褥疮的预防和护理

由于骨折病人术后卧床时间长,易发生褥疮,因此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及时采取翻身护理,仔细检查患者是否出现红肿或者颜色的改变,指导家属合理得按摩经常受压部位,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患者气垫床,及时更换床单,保持床铺清洁,特别是女性患者卧床时间长,小便后要及时清理会阴及骶尾部,保持骶尾部干燥。尿路感染的护理

由于骨折病人长期卧床且病人为了减少陪护的麻烦,饮水量少,容易出现尿路结石及尿路感染,所以针对此保持患者的每日饮水量达到标准,如有留置尿管应保持尿路清洁,进行尿路冲洗,预防感染的发生。

篇2:下肢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临床治疗这个部位骨折需要10-12周左右的时间,期间注意抬高患肢的前臂,90度悬吊起来,这样可以帮助血液循环,利于消肿恢复,可以在患肢不负重的情况下活动患肢的各个关节及手指弯曲锻炼,以免引起肌肉萎缩及关节粘连就可以。

下面介绍一些锻炼方法:

骨折l一2周内断端虽经整复,但不稳定,偶而伴有轻度侧方移位或成角畸形的残余,此时骨折并发的软组织损伤尚需修复,局部疼痛,肢端肿胀仍存在,因此锻炼主要形式是通过肌肉收缩放松运动及在不影响断端再移位的情况下,进行上下关节屈伸活动,以帮助血液回流,促进肿胀消退,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通过肌肉收缩和舒张使压力垫效应力增强,对稳固断端和逐渐整复残余畸形有一定作用。例如尺、挠骨双骨折,经复位固定后,即可进行指间关节、指掌关节的屈伸锻炼,手指内收外展,肘关节屈伸和肩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锻炼。

骨折2-3周后肢体肿胀疼痛已明显减轻,软组织创伤已基本修复,骨痂开始形成,断端初步连接,除加强进行肌肉收缩与放松运动外,其他关节均可逐渐加大主动活动度,由单一而到几个关节的协同锻炼,在牵引架上的病人,也可通过肌肉收缩、放松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来带动患肢的活动。

篇3:老年患者下肢骨折的康复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55例, 男15例, 女40例, 年龄60~100岁, 平均年龄78.0岁。股骨颈骨折28例, 股骨粗隆骨折20例, 股骨干骨折3例, 髌骨骨折3例, 胫骨骨折1例。

2 护理方法

2.1 心理支持

老年人骨折后, 心态不能及时调整, 或由于大脑退行性病变引起病态心理[1]。护士要针对老年人的表现, 多陪伴, 多帮助解决其卧床期间的生活需要。积极与家属沟通, 维护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 调整患者良好的心态。经常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精神需求, 使老年患者正确面对疾病, 积极配合治疗, 为进行被动—主动的活动打下稳妥的心理基础。

2.2 一般康复

(1) 老年人股骨骨折可卧气垫床, 加强营养, 多食蔬菜, 多饮水, 保持皮肤完整, 大小便正常。牵引治疗的患者要保持外固定架牢固和良肢位, 不可用被子压住牵引绳等, 保证正确的有效牵引。在牵引4~6周后可带着牵引练习膝关节屈伸活动, 同时练习健肢活动。去除牵引后, 要加强髋、膝、踝关节的活动, 主动或被动地练习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和臀肌。一般强调病人不能伤肢负重, 初次下地行走, 须有专人看护情况下, 采取三点步态, 防止摔倒。

(2) 术后患肢应适当抬高, 高于心脏水平的功能位, 以利于患肢静脉、淋巴回流。股骨颈骨折者, 应保持肢体于外展中立位, 防止髋关节内收、外旋造成髋关节脱位。长期肢体固定及关节内骨折, 应置患肢于功能位, 对于肿胀明显者, 静滴20%甘露醇, 并调整肢体位置, 慎防骨筋膜综合征的发生。

2.3 功能锻炼

(1) 术后第1天即指导和帮助被动地做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锻炼和关节的被动活动, 如腿部肌肉按摩, 关节的被动活动, 防止制动对骨骼肌产生多方面影响, 如骨骼肌重量减少, 肌细胞变性, 肌纤维变性, 肌卫星细胞功能下降及影响收缩力等[2]。

(2) 术后第2天开始, 在病人能耐受疼痛的前提下, 鼓励病人腿部肌肉做Tens训练 (绷紧-放松训练) , 100次/min, 可分次进行。同时开始做踝关节的背屈、跖屈活动, 从2 0°开始逐渐加大。活动量遵循循序渐进, 由小到大的原则, 保持肢体功能位, 防止马蹄足的发生。每次练习不应加重原有肿胀和疼痛。

(3) 术后1周做除固定关节以外上下骨关节的主动运动, 用力做膝关节屈曲过伸, 踝关节背屈路屈活动, 5~6次/d, 10~20次/次, 防止关节僵硬, 肌肉萎缩。

(4) 可视病情、体质, 鼓励病人利用3点、5点支撑抬高上身和臀部, 也可借助到吊环、声音反馈进行, 隔4h做1次, 持续10~15s。防止压疮的发生。或嘱病人伸直膝关节进行抬腿练习, 提高股四头肌的肌力。

(5) 嘱病人出院后坚持功能锻炼及定期复查。

2.4 健康教育

李红等[3]对78例老年患者及陪护的调查显示:患者最希望得到的是陪护的尊重占55.97%及语言上的交流占50.0%, 所以针对家属的陪护, 护士应指导其共同参与, 告知老年患者教育特点, 如量化教育、多次重复等, 期望出院后得到连续的功能锻炼。

3 效果

本组病例通过我科护士主动的干预, 出院时无一例发生压疮, 肌力达到2~3级, 患肢与健肢比较无明显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 且病人心态良好, 骨折愈合时间缩短。病人对护士的指导满意, 对行为有促进作用。

4 讨论

老年人骨折愈合慢, 容易发生并发症, 合理有效的康复干预对骨折端产生机械性刺激, 加速关节液的流动, 促进骨痂生长, 使骨折愈合, 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关节肿胀、僵硬、强直、韧带挛缩等, 尽早恢复肢体功能, 减少甚至消除并发症, 康复在骨科运用可起到明显的促进效果。护士须有足够的理论指导, 总结经验, 加强每位患者的针对性指导和医患、护患间的沟通, 才能使康复护理有效进行, 达到良好的效果, 促进功能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姚世昌.老年人心理特征与康复[J].现代康复, 2001, 1, 5 (1) :102.

[2]邓云川, 成海平.制动对骨骼肌的影响[J].现代康复, 2000, 4 (8) :1206.

篇4:下肢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关键词】 骨折术后;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9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65-01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86例下肢骨折病人,其中男性、53例,女、33例。按骨折类型,有股骨骨折32例、髌骨骨折25例、胫腓骨骨折16例、踝骨骨折13例。均进行康复期健康指导,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2 心理护理

骨折发生后由于疼痛,活动受限,长期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容易紧张烦躁,护理人员应该态度和蔼,耐心地与其沟通,向患者讲解骨折的预后转归,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强患者战胜疼痛的自信心。对患者家属做好思想工作,使其对病人的思想转变和生活方式有准备、能够细心细致地照顾病人,避免烦燥不安或不耐烦的情绪在病人面前出现。

3 饮食护理

骨折后由于骨折组织的修复是需要合理的营养,应及时给予高热量、以及高蛋白食物。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灵活运用,以强筋壮骨、活血化淤、促进骨折愈合[1]。同时应注意便秘的发生,由于骨折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应指导患者干稀搭配、精细搭配、荤素搭配。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粗纤维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4 并发症合并症的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末梢血运,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伤口渗血,减轻患肢肿胀疼痛。注意观察皮肤温度、感觉运动,注意有无神经损伤,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注意原有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干预,对骨折转归十分关键。

5 功能锻炼的护理

功能锻炼对骨折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及时恰当的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滑膜粘连、关节强直,同时功能锻炼对血运有较强的影响,可以舒筋活络,益气活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在进行功能锻炼时,应告知注意事项,解除思想顾虑,充分调动能动性,克服疼痛。使其自觉的进行功能锻炼,教会患者做踝关节的背伸,趾屈活动,绷腿动作,教会患者掌握免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的锻炼[2]。活动应循序渐进,以不感到疲劳为宜。部分患者结合红外线照射、热水浸浴。低频电疗、磁疗等物理疗法,增进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锻炼时医护人员结合个人特点制定,肌肉收缩次数、关节屈伸角度、负重时间及强度等具体指标,并要求家属监督。

6 疼痛的护理

加强疼痛的护理,与患者交谈,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正确使用镇痛药物。恰当应用疼痛的心理疗法,可以通过听音乐谈心等方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放松,缓解病人疼痛。疼痛病人一般是夜间疼痛加剧,鼓励病人白天多与家人沟通,应减少白天睡眠的时间,尤其是减少午睡时间,延长夜间睡眠时间[3],增进夜间睡眠质量。

7 褥疮的预防和护理

由于骨折病人术后卧床时间长,易发生褥疮,因此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及时采取翻身护理,仔细检查患者是否出现红肿或者颜色的改变,指导家属合理得按摩经常受压部位,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患者气垫床,及时更换床单,保持床铺清洁,特别是女性患者卧床时间长,小便后要及时清理会阴及骶尾部,保持骶尾部干燥。

8 尿路感染的护理

由于骨折病人长期卧床且病人为了减少陪护的麻烦,饮水量少,容易出现尿路结石及尿路感染,所以针对此保持患者的每日饮水量达到标准,如有留置尿管应保持尿路清洁,进行尿路冲洗,预防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颜淑要.健康教育在骨折护理中的应用.中国社区医师,2012年第21期279页.

[2] 包金娥.健康教育对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中国社区医师,2012年第21期302页.

篇5:下肢骨折骨牵引病人的护理体会

江西省泰和县中医院

罗继珍

343700 摘要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骨牵引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根据对80例下肢骨折骨牵引患者护理情况的回顾和总结。结果:80例骨牵引患者牵引时间最短1周,最长8周,平均时间约4.5周,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缓解了肌肉紧张度,使骨折得到整复,也为择期手术的病人做好术前准备。结论:骨牵引病人在基础护理,加强生活、心理护理,解除生活不便的困难。安排丰富的文化生活,使病人精神愉快纠正病态心理,保持心理健康。保证牵引效果,防止发生各种并发症,达到治疗目的。

关键词 下肢骨折 骨牵引 护理

当人发生骨折时,不但引起皮内、筋骨、脏腑的创伤,而且还会导致精神及心理上的创伤。而骨牵引是下肢骨折病人首选治疗方法。骨牵引时间长,功能恢复较慢。因长时间牵引活动不便,疼痛,易发生褥疮、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此类病人易出现紧张,忧愁,孤独,烦躁,甚至无故与争吵等症状。如果不能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好这种精神、心理上的负担,将会影响骨折的愈合。如何做到骨牵引病人的护理舒适及有效的功能锻炼,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灵性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关节功能的早日恢复,是目前护理人员面前的一门新学问。为了提高护理质量,我科自2009年7月-12月份 80例骨牵引病人在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同时,加强心理、生活护理。加快了下肢骨折的愈合,效果很好。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7-12月份,共收住下肢骨折骨牵引病人80例,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13-88岁,平均年龄50岁。其中股骨颈骨折3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股骨干骨折20例,胫腓骨骨折10例,行胫骨结节 牵引70例,跟骨结节牵引10例,其中开放性骨折20例,牵引时间最短1周,最长8周,平均时间约4.5周。

2骨牵引的目的和适应症

牵引既有复位又有固定作用,在骨科应用广泛,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不宜手术的病人,也可以通过牵引达到治疗目的。

2.1牵引目的和作用 牵引可达到复位与固定的双重目的,其主要作用如下:(1)使骨折复位,尤其是矫正骨折缩短移位。通过调整牵引角度,也可矫正成角和窟转移位。(2)稳定骨折断端,有止痛和便于骨折愈合的作用。(3)使脱位的关节复位,并可防止再脱位。(4)使轻、中度突出的椎间盘复位,减轻脊髓和神经压迫症状。(5)使患肢相对固定,防止病理性骨折。(6)矫正和预防关节屈曲挛缩畸形。(7)肢体制动减少了局部刺激,减轻了局部炎症扩散。(8)解除肌肉痉挛,改善静脉血液回流,消除肢体肿胀。(9)使关节置于功能位,便于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10)便于患肢伤口的观察、冲洗和换药。(11)便于病人的护理。

2.2牵引治疗的适应症(1)骨 折 包括新鲜骨折和陈旧性畸形愈合的骨折。新鲜骨折

轻、中度移位可选用皮牵引或颌枕带牵引,移位明显时宜选用骨牵引。

畸形愈合的骨折

手法复位后可选用骨牵引。(2)关节脱位 主要用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和新鲜关节脱位。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若手法牵引复位失败,可持续牵引2~4周后,再行手法复位或手术复位。

新鲜关节脱位 手法牵引复位后辅以皮肤牵引,防止关节再脱位。(3)关节及其周围的病变 包括化脓性关节炎、关节结核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以及关节周围的软 组织炎症,如髂窝脓肿、肢体蜂窝组织 炎等,用皮肤牵引可预防和矫正关节屈曲挛缩畸形。(4)骨骼病变 包括骨肿瘤、瘤样病损、骨髓炎和骨结核等,用皮肤牵引可防止发生病理性骨折。(5)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 可用兜带牵引以达到治疗目的。护理

(一)病人问题

病人因躯干肢体牵引活动明显受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长期卧床牵引除引起不舒适以外,单调呆板的生活、各种治疗所带来的痛苦、对疾病预后的担忧等,易引起病人消极的情绪反应。长期卧床还会造成各种并发症,影响疾病的顺利愈合。

(二)护理目标

保证牵引效果,达到治疗目的。加强生活护理,解除生活不便的困难。安排丰富的文化生活,使病人精神愉快纠正病态心理,保持心理健康。防止发生各种并发症。

3.1一般护理

对牵引病人,应进行交接班,每班严密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及肢体活动情况,维持牵引于正常状态。病人活动不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因此应主动帮助病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病情许可,可教会病人在床上借助拉手,利用便盆大小便等,向其及解释牵引的原理和方法,告知牵引重量是根据病情决定的,不可随意增减,不可随意提捶及取消牵引,注意保持有效性。冬季应注意肢体保暖,可用棉被覆盖或包裹,防止受凉。定期为病人做清洁卫生护理,如洗头、擦浴等,使病人清洁、舒适,也有利于血液循环。

3.2常见并发症防止和护理

3.2.1发生血液循环障碍:随时观察肢端血液循环。观察项目包括肢端皮肤颜色、皮肤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情况、趾活动情况以及病人的叙述,如有无疼痛、麻木的感觉等。检查毛细血管充盈情况的方法:用力按压趾甲,甲床出现苍白区,松开后又很快转红润为血液循环正常。如肢端皮肤颜色变深、温度下降,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毛细血管充盈缓慢,被动活动趾引起剧痛,病人感觉肢体疼痛、麻木,说明发生了血液循环障碍,应及时查明原因,如是否包扎过紧、引牵重量过大等,须及时处理。

3.2.2牵引无效:(1)保持牵引锤悬空,滑车灵活,牵引绳与患肢长轴平行。防止滑车抵住床尾,防止牵引锤着地,防止牵引绳断裂或滑脱,牵引绳上不能放置枕头、被子等物,以免影响牵引效果。(2)要适当垫高床尾,以保持牵引力与体重的平衡,防止发生诸如下肢牵引者足部抵住床尾栏杆

3.2.3牵引不正确 :(1)牵引时患肢放置的位置应符合要求,如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时患肢需保持外展中立位。但单个肢体的位置应与躯干、骨盆联系起来看,否则易引起错觉。为防止患肢外旋,可穿带有横板的防外旋鞋。(2)股骨上段骨折行骨牵引时,患肢应尽量外展,病人保持半卧位,以利于骨折对位。胫骨中下段骨折行跟骨牵引时,可将牵引绳系在牵引弓的外角,使踝关节.轻度内翻,以利骨折复位。(3)牵弓的重量应根据病情需要调节,不可随意增减。重量过小,不利于骨折复位或畸形矫正;重量过大,可导致过度牵引,造成骨折不愈合。当牵引病人叙述患处疼痛时,应认真分析原因,不可简单地减轻重量。(4)告诉病人及其家属,不能擅自改变体位,不能自己增减重量,否则造成牵引失败而影响治疗。

3.2.4防止钢针眼感染:保持牵引针眼干燥、清洁。针眼处不需覆盖任何敷料,每日用酒精棉签涂擦1次即可。针眼处如有分泌物或痂皮,应用棉签将其擦去,防止痂下积脓。注意牵引针有 无左右偏移,如有偏移,不可随手将牵引针推回,应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后调至对称。若是牵引针反复发生偏移,可用宽胶布粘贴患肢于牵引架上,防止移动。

3.2.5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长期卧床不活动,加之头低脚高位,或因疼痛而尽量控制不咳嗽。尤其老年病人抵抗力差,易发生坠积性肺炎。指导病人练习深呼吸,用力咳嗽,定时拍打背部,用拉手练习起坐等。

3.2.6防止发生褥疮:在骨突起部位,如骶尾部、大粗隆、双侧髂嵴、膝踝关节、腓骨头和足后跟等处放置棉圈、气垫等,并定时按摩,每日温水擦浴,保持床铺干燥、清洁。若皮肤受压发红,可涂抹红花酒精后按摩。

3.2.7防止足下垂:腓总神经损伤和跟腱挛缩均可引起足下垂。因此下肢牵引时,应在膝外侧垫棉垫,防止压迫腓总神经。行胫骨结节牵引时,要准确定位,以免误伤腓总神经。如病人出现足背伸无力,则为腓总神经损伤的表现,应及时检查去除致病原因。平时应用足底托板或砂袋将足底垫起,以保持踝关节于功能位。如病情许可,每天应主动伸屈踝关节,如因神经损伤或截瘫而引起踝关节不能自主活动,则应作被动足背伸活动,以防止关节僵硬和跟腱挛缩

3.2.8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患肢长期固定不活动,肌肉代谢活动减退,导致肌无力和肌萎缩。关节液及血液循环不畅,浆液性渗出和纤维蛋白沉积,发生纤维粘连和软骨变性,引起关节活动障碍,使关节僵硬。在牵引期间应鼓励病人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如肌肉的等长收缩、关节活动等,辅以肌肉按摩及关节的被动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肌力和关节的正常活动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2.9防止便秘:长期卧床使消化系统活动发生改变,肠蠕动减慢,易发生便秘。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粗纤维素食物。指导病人每日按摩腹部:先由右下腹至右上腹,由左上腹至左下腹达耻骨联合上方。如已有便秘,可口服20%甘露醇液,每日3次,每次30ml,也可用开塞露肛门灌入或用肥皂水灌肠。

3.3心理护理

下肢骨折往往是突然的意外伤害,因伤痛和功能障碍,影响病人的生活、运动、学习及工作,给病人心理带来痛苦和心理压力。为此,对病人应热情接待,主动用关切的语言与病人交谈,鼓励病人说出心理感受,掌握其思想变化,对不良的心态反应及时疏导和帮助并根据病人需要提供疾病的信息,做好病人的术前宣教,病人应注意事项,康复时间、程序,对病人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给与心理疏导,鼓励病人及家属制定护理计划,及时发现了解病人的所需,并加以解决,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还可引导病人开展读书活动及欣赏音乐等,以丰富病人的文化生活。

3.3.1 对紧张的护理

疼痛是病人最主要的症状,表现在患处肿胀、皮肤绷紧、青紫,不轻易让人触摸。稍有轻微治疗动作,甚至有治疗动作的意向,病人就会表情痛苦,大汗淋漓、呻吟不止等,特别在整复过程中,病人的疼痛心理显得更为突出。此时患者思想处于既恐惧又依赖的矛盾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情志护理应从体谅的角度出发,必须首先安神定志,多做解释工作,说明骨折后,由于机体气血运行紊乱,气机凝滞或营血离经,阻塞络道,瘀滞于肌肤腠里,故局部肿胀疼痛,随着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和时间的推移,这种肿胀疼痛会逐渐消除。并可作一此能减少疼痛和消除患者心理紧张的情况介绍。同时向病人说明紧张恐惧的情绪会影响复位的顺利进行,从而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取得良好配合。

3.3.2 对忧愁的护理 当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受到意外损伤后,一旦知道自己肢体发生了骨折,会产生忧愁,担心骨折肢体残废,造成行动不便或丧失能力。个别病人常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对自己的病情十分敏感,特别喜欢观察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甚至采取偷听或故意找医务人员打探病情;所以我们应该向病人介绍他人与疾病作斗争而使病情好转及至康复的生动事例,时时安慰开导病人,指导病人家属多与病人谈心,给以精神上的鼓励,激发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

3.3.3 对孤独绝望的护理

情绪不稳定和怀疑是骨折病人在整个治疗中常发生的心理反映,特别是一些严重骨折或复位很难达到解剖对位的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病情产生孤独绝望情绪,导致心理上不平衡。有的患者会对医生的治疗产生怀疑态度,影响疗效。在这些情况下,医护人员应通过与病人交谈而审其忧苦,避其诱因,随其所喜,解其郁结,调其情志,耐心指导功能锻炼,逐步改善功能状态,消除孤独绝望心理。

3.4功能恢复的护理

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功能锻炼的目的、方法和重要性,取得合作,让病人愉快地接受锻炼,以不增加病人的痛苦为前提。要使每个病人都明确加强康复期功能锻炼,它既可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僵直,又可防治老年病人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但由于病人心理惧怕和对疼痛的敏感,往往不愿意早期负重及功能训练,结果导致骨折延迟愈合,肢体僵硬或强直,这尤其多见于股骨骨折的病人,而在小腿术后易形成医源性垂足。因此,早期鼓励病人作足背屈伸训练尤为重要,护士应指导病人术后第一天主动进行下肢肌肉收缩和舒张运动。教会病人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背伸及跖屈及伸屈足趾运动。做好患肢抬高练习,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及关节功能的恢复。检查股四头肌锻炼方法是否正确,可让病人把手放在膝关节上方,感觉到髌骨向上随肌肉收缩而移动,原则上骨折上、下关节不活动,身体其它部位均应进行正常活动。一般2周开始练习关节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但要以活动后病人不感到疼痛、疲劳为宜。病情许可时应练习全身性活动,如扩胸、深呼吸、用力咳嗽、抬起上身等,以改善呼吸功能。讨论

使病人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在护士的协助下达到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舒适状态。舒适是没有病痛折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良好体验,任何破坏这种状态的原因都可以造成不舒适。随着现代护理学观念的更新,找出不舒适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下肢骨折易发生感染及关节僵硬,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对病人给予合理的护理及康复指导,让病人积极参与并愉快配合。功能恢复的护理,有利于血液回流,预防肌肉萎缩,防止关节僵硬、粘连,早日恢复关节功能。采取不同而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以恢复失衡的心理,促进骨折愈合。取得良好护理效果,提高生命质量是护理的使命,已成为护理研究的热点和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篇6:老人术后康复护理需要注意什么?

①由物理治疗医师或家属进行四肢肌肉按摩,每次30分钟。

②大小关节顺位活动,每次10分钟。

③行走训练: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及家属的扶持下进行,增强体质和体力,促进全面康复。

④合作性训练:有目的的进行左、右上肢,左、右下肢及上、下肢交替运动训练,进行运动中枢的功能恢复训练。

2、语言功能恢复训练:有50%的病人有语言障碍,病程过长而导致的这一高度复杂的讲话机制运动功能的衰退,使病人的生存质量大大降低,在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的同时,注意训练。

①帮助病人进行有计划的进行发音训练,从声、韵母开始,再到字、词发音,逐步增加到一个短句,进行递增式训练,为求发音清楚。

②训练发音时的音量、音调和语速,控制呼吸频率和调整发音时肌肉运动力度,使发音时用力相对均匀,逐步建立有规律的运动方式,促进发音。

③鼓励病人的训练成果,增强训练信心,提供训练条件和互相语言交流的机会,制定训练计划,使病人走入自食其力的自由生活中去。

篇7:下肢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5月~12月收治的行急诊PTCA+支架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3.37±3.26)岁;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5例,前壁心肌梗死17例,复合心肌梗死8例。实验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3.25±3.14)岁;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4例,前壁心肌梗死16例,复合心肌梗死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主要对患者实施饮食护理、生活护理以及病房环境护理等;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主要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病情护理、健康教育、鞘管护理以及并发症护理,通过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达到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1.3 评价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并发症主要包括头晕、心悸、尿潴留、肺感染等[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护理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临床中,手术后行急诊PTCA+支架术患者,均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或部分患者易出现并发症。因此,为促进患者预后,实施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3],本研究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护理如下。

3.1 心理护理

手术后,护理人员告知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向其介绍病房环境以及主治医师的.相关信息,使其熟悉病房环境;讲解成功治愈的病例,鼓励其坚持治疗,同时嘱咐患者家属多加关心和鼓励患者,使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态度配合治疗。

3.2 健康教育

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保证绝对卧床休息1~2天,并告知卧床休息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并发症、危害等),使其正确对待疾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同时,嘱咐其多饮水,保证大便通畅,利于造影剂的排出,此外,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家属适时帮助按摩腰背部肌肉,活动双上肢及健侧肢体,减轻因长期卧床导致的不适[4]。

3.3 病情护理

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心电监护以及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标(血压、脉搏、心率等),并实施心电图检查,观察S-T段变化。加强病房巡视,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胸闷、心绞痛、胸痛、气短、心悸、头晕、出冷汗等症状,若存在上述症状,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关处理措施。

3.4 鞘管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下肢要保持绝对制动,避免鞘管出现扭曲或断裂,拔管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凝血检查,并实施适当的心理辅导,确定无异常后,于术后4~6 h拔除鞘管,避免发生低血压、休克。

3.5 并发症护理

由于部分患者术后易出现低血压、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加强病房巡视,并嘱咐患者多饮水,尽早进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关注患者的手术创口,必要时,给予补充血容量,避免低血压的发生[5];同时,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遵医嘱服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剂,避免形成血栓,若发现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存在异常,应立即找出原因并作出相应处理。

参考文献

篇8:下肢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2年2月收治的160例老年下肢骨折病人, 其中男91例, 女69例;年龄60岁~87岁 (68.5岁±5.6岁) ;开放性骨折74例, 闭合性骨折86例;股骨颈骨折60例, 股骨干骨折53例, 胫骨干骨折47例。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 观察组男48例, 女32例;年龄68.47岁±5.42岁;开放性骨折36例, 闭合性骨折44例;股骨颈骨折29例, 股骨干骨折24例, 胫骨干骨折27例。对照组男43例, 女37例;年龄68.81岁±5.16岁;开放性骨折38例, 闭合性骨折42例;股骨颈骨折31例, 股骨干骨折29例, 胫骨干骨折20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骨折性质、骨折部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

1.2.1.1 环境护理

给病人创造安静、整洁、安全、舒适的环境氛围, 病房内光线充足、空气清新, 温度22 ℃~25 ℃, 湿度45%~55%。根据病人需要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 使病人身心放松;使用天然、不刺激的熏香, 以减少空气异味等。

1.2.1.2 心理护理

全体医护人员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对待病人及家属, 做好家属思想工作, 及时解答、反馈病人信息, 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应经常与病人交流, 了解病人心理变化, 针对不同病人心理特点采用不同方法消除病人的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 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执行护理操作前应预先说明, 对于穿刺等操作带来的不适应尽量取得病人谅解, 操作过程中动作娴熟、轻巧, 注意保护病人自尊心, 满足病人安全感等心理需要。

1.2.1.3 体位护理

术后患足穿戴矫正鞋, 保持足尖向上, 软枕抬高患肢15°, 维持外展中立位, 促进血液循环, 消除肢体肿胀, 防止髋内收及关节脱位。根据情况在病人不同骨骼部位衬垫舒适软枕, 保持病人体位舒适, 定时按摩消除肢体肿胀, 缓解肌肉紧张, 同时注意防寒保暖。

1.2.1.4 疼痛护理

护士应认真听取病人主诉, 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方法评估病人疼痛的程度, 积极寻找发生疼痛的原因, 及时缓解病人疼痛。在进行换药、穿刺等引起疼痛的操作时, 护士应保证操作熟练、轻巧、准确、快速, 尽量减轻病人疼痛刺激, 避免粗暴操作增加病人痛苦, 也可利用看电视、听音乐等方法转移病人注意力, 减轻病人疼痛。

1.2.1.5 饮食护理

提倡规律的生活习惯, 充足睡眠、适当运动, 戒烟、戒酒, 进食定时、定量;提倡荤素搭配, 进食营养丰富、高钙、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鼓励病人多进食奶类、豆制品、新鲜水果及蔬菜, 嘱病人多饮水。

1.2.1.6 康复护理

积极宣传康复训练的作用和意义, 鼓励病人尽早开始床上训练。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制订个人训练方案,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促进疾病恢复,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2.2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便秘、尿潴留、焦虑、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废用综合征等。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病人护理满意度情况, 满意度=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建立数据库, 计数资料以例数 (百分率) 表示, 采用χ2检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下肢骨折多为意外伤害造成, 以股骨颈、股骨干和胫骨干骨折最为常见, 老年病人由于骨质疏松、脏器功能衰退、抵抗力低下、活动障碍等多种因素, 易发生多种并发症, 严重影响疾病恢复[3,4]。为改善病人康复情况, 我院针对老年下肢骨折疾病特点及并发症原因制订人性化护理方案,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采用人性化护理方案后,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结我院成功经验, 认为早期功能训练对病人康复意义重大。由学者研究表明[5,6], 早期功能训练对老年下肢骨折病人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骨折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下肢骨骼多为不稳定性骨折, 手术复位后需要病人长期卧床休息, 并利用各种内外固定防止骨折错位生长, 保护骨痂生长、愈合[7,8]。长时间的关节、肌肉活动限制极易导致局部循环障碍, 引发肌肉失用性萎缩, 改变关节活动和牢固性, 严重者可导致残疾。早期功能训练可在不影响骨折固定的情况下尽早恢复病人肌肉、韧带等组织舒展性, 避免肌肉痉挛及肌肉萎缩的发生, 保证病人运动功能恢复, 同时有利于减少病人因长期卧床导致的多种并发症[9,10]。

早期功能训练对病人康复意义重大, 但这种训练有赖于病人自身完成。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机能不断下降, 交际范围不断缩小, 心理脆弱, 对自身环境改变反应敏感。骨折事件事发突然, 突然改变的生活习惯以及自身疾病带来的疼痛、经济负担、角色适应不良等均会影响病人情绪, 引发负面心理, 导致病人康复训练依从性差, 康复效果不佳。因此, 为使病人早日康复, 除积极进行疾病治疗外, 实施人性化护理十分必要[11]。人性化护理从病人心理层面出发, 通过维持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满足病人心理需要, 消除不良心理, 帮助病人树立积极的治疗心态, 并配合体位护理、疼痛护理、饮食护理及康复护理等综合措施, 尽量减轻病人痛苦, 保证病人以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通过应用人性化护理, 病人训练依从性大大提高, 并发症显著减少, 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 治疗效果显著提高。由此可见, 人性化护理对老年下肢骨折病人康复具有积极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人性化护理对老年下肢骨折病人康复的临床影响。[方法]将160例老年下肢骨折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 比较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25%和43.75%, 满意度分别为96.25%和86.25%, 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人性化护理可减少老年下肢骨折病人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满意度, 对病人康复具有积极影响。

篇9:下肢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下肢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之一,手术方法很多。以前只强调手术方法的改进,对康复护理重视不足,因而有许多病人出现关节粘连、股四头肌挛缩、关节囊挛缩至关节僵直而影响工作生活。为了让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到最大程度。我科于2011年8月~2013年6月,对200例下肢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术后早期使用持续被动运动器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防止膝关节粘连、股四头肌挛缩、关节囊挛缩至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促使骨折愈合,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0例中,男128例,女72例;年龄3—89岁,股骨干骨折36例,股骨劲骨折29例,髌骨骨折9例,胫腓骨骨折121例,内外踝骨折5例,所有病例均实行了手术切开复位加内固定术。

2 护理与康复训练

2.1 术前护理

2.1.1 病人入院后,由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主动介绍病区基本情况,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询问症状,同医生一起检查全身体征,看有无开放性伤口及其他脏器损伤及合并症。对于危及生命的损伤立即处理,留好静脉通道、吸氧、监测生命体征等。做好入院评估。手术前向病人及家属示范并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胫前肌、小腿三头肌和趾背伸肌的主动收缩,以及关节、足趾关节的主动运动,教会患者使用拐杖,为术后扶拐行走做准备。

2.1.2 术前心理准备很重要,骨折往往是由于突然意外造成,心理上未能完全接受,极度紧张和恐惧心理存在,加上剧烈的疼痛和患肢的功能障碍,加剧担心手术效果的心理焦虑及恐惧感,惧怕残疾。特别是老年患者,因为文化程度低,对疾病了解少,经济收入少,缺少家庭关爱,焦虑、抑郁明显,心理因素的积极与否将直接影响患者术后骨折的愈合情况,所以护士必须要做好有效的心理沟通护理[1]。

2.1.3 完善手术前各项检查,备皮,输液,皮试,手术前肌肉针,必要时留置导尿管等。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护理:患者手术完毕回病房后,护士主动接病人,将患者轻放于硬板床上,头偏向一侧,去枕平卧,不同麻醉方式采用相应的护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切开情况、皮肤色泽温度及足背搏动情况。患肢保持功能位置,垫高15-30cm,以利淋巴、静脉回流,预防患肢肿胀及预防褥疮护理[2]。

2.2.2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术后并发症手术本身可引起创面浅表感染、深部感染、神经损伤等,故术后护理应密切观察患肢末端血运、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运动及疼痛等情况,发现异常现象及时报告医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3 术后康复训练

2.3.1 术后第1周:患者手术后第1天保持关节功能位,抬高患肢15°-30°;术后第2天,开始做股四头肌收缩练习,4次/d,每次2-3 min;术后第3-7天,可以行CPM机康复治疗,开始前需与病人及家属交流,或让病人及家属与病区内其他病人交流,以解除心理顾忌,担心伤口裂开或骨折加重,主动与医生及护士配合行CPM被动康复治疗,康复过程中可以听音乐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护士对CMP机的操作一定要熟悉,角度要调整准确,动作要轻,稳定,准确。开始后询问患者情况,观察患者面色及患肢皮肤颜色,先开始做术肢踝关节的背伸、趾屈运动,并切口情况,有活动性出血,向医生反映。

2.3.2 术后第2周: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术肢关节无痛范围内的主被动运动。用医生或护士用手托住患者术肢踝关节,囑咐患者自己控制,尽量抬术肢,并保持高度,自己通过助力完成直腿抬高运动。要求患者应用CPM机给予术肢在无痛状态下的持续被动运动,起始角度为35°,终止角度以关节无痛为原则。

2.3.3 术后第3周:在医护人员帮助下加强术肢直腿抬高运动,逐渐减少手的扶托。CPM机增加屈曲度数至90-100度,逐渐加快来回速度。在运用CPM机是注意脚与关节的距离与夹角,增加角度要循序渐进。

2.3.4 术后第4周:嘱咐患者直腿抬高运动慢慢由助力向主动运动的过渡,鼓励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的主动运动,患者在侧卧位上,将术肢放在上方,踝关节弯曲呈90度,行下肢肢体的内收、外展运动,及前后摆动练习。

2.3.5 术后第5-6周:术前已经向患者及家属示范,现在更容易帮助患者下床,学会使用拐杖练习行走。鼓励患者尽量独立完成简单的日常活动,如穿衣、穿鞋、袜等。

2.4 出院指导的有关内容

2.4.1 饮食宜高钙、高热量、高维生素等营养丰富的食物,注意色香味的调节,使病人有良好的食欲,增强体质。

2.4.2 功能锻炼按骨折部位不同,继续按在医院内规定的功能锻炼方法锻炼,以最大限度的恢复下肢功能。

2.4.3 按规定期限,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诊。有特殊情况时,及时与医生联系。

3 结果

本组200例均获随访6-12个月,除5例延迟愈合,2例患者在术后60 d造成二次骨折重新手术固定外,其余193例骨折均正常愈合,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4 讨论

下肢骨折术后,强调早期肌肉的主动舒缩与关节被动活动相结合十分重要,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患者术肢部位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训练的时间和内容,避免过早过度的锻炼对肌肉起点与骨折的愈合。下肢骨折术后护理是综合性的,包括常规护理比如抬高术肢、监测皮肤颜色、足背搏动等,还需要一些特殊护理干预如有效医患沟通,运用幽默等,可以干预患者术后疼痛及护理满意度等。应用CPM机康复治疗在术后康复治疗中起到重要辅助作用。CPM机通过对患者下肢进行持续、被动及反复屈伸关节活动,有利于帮助患肢肌肉收缩,加速组织损伤的修复,促进细胞转化,缓解疼痛,减轻水肿,达到加快恢复功能活动的目的。早期活动及CPM康复训练有利于损伤的修复,防止制动所致的肌肉骨骼系统并发症。不同阶段有各自的目的和训练重点,心理护理在下肢骨折围手术期及运用CPM及康复训练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老年患者,有效地沟通,可以减少患者的焦虑、抵触情绪,更有利于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韩月明,冯周莲,康玉闻等.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心理状况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2009,16(14):2

篇10:下肢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的100例患者中, 2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 15例股骨头坏死, 31例股骨颈骨折, 9例骨盆骨折, 25例股骨干骨折。其中男45例, 女55例, 年龄40~69岁, 平均54.6岁。

1.2 分组

将所选患者应用随机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 对照组50例, 治疗组50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卧床时间上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实施相对传统的常规护理措施, 治疗组患者则针对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 采取特殊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其进行护理。

1.4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措施

1.4.1 预防知识教育:

对骨折术后的患者以及其家属进行下肢静脉血栓的常识性知识宣传, 详细地讲解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临床危险因素以及后果, 尤其是对于下肢手术后长期卧床从而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高龄、女性、糖尿病、肥胖、下肢静脉曲张、吸烟、小腿水肿等患者, 要更加详细耐心的进行讲解, 从而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耐心地讲解患者病情、本病特点、手术方法以及常见并发症和预后评估, 讲解下肢静脉血栓常见的临床症状以及手术前肢体训练、手术后尽早肢体活动的重要性[1]。

1.4.2 行为指导:

耐心的向患者做功能锻炼指导以及疾病宣教:① 讲解日常饮食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禁酒禁烟、高蛋白、低胆固醇、低脂、高维生素饮食, 同时告知患者尽量多的摄入水果和蔬菜、粗纤维食物, 并且要保证每日饮水量, 定期做患者的腹部按摩, 保证定时排便, 从而保持大便的通畅。②为患者讲解正确的体位摆放方法和如何进行翻身, 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③注意患者下肢的保暖, 尽量防止低温刺激所引起的静脉痉挛以及血液淤积。④引导患者进行下肢的运动锻炼。有计划的逐日延长患者肢体活动时间以及增加其活动的幅度, 相对具备条件的患者可以穿上弹力好的袜子进行训练。科学的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舒缩运动训练, 绷紧腿部的肌肉, 踝关节背屈, 并作踝关节轻度的屈伸、内外旋转等活动, 以利于静脉的血液回流, ⑤多鼓励病人定时做深呼吸以及咳嗽的动作, 从而增加横膈的运动, 亦可以减少胸腔内的压力, 达到促进血液回流的作用。

1.4.3 预防血栓形成:

①尽量防止患者的血液出现高凝状态, 可输入低分子肝素、复方丹参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下肢静脉泵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很好的作用, 可以从骨折术后当天起用, 一般持续5d以上[1]。②尽量减少对患者血管内膜的不必要损伤, 对于高危的患者, 尽可能的避免对血管有刺激性药物的静脉注射, 不应该采用下肢静脉进行输液, 并避免患者同一静脉的多次穿刺。

1.4.4 预防感染发生:

手术以前、手术过程中均应用抗菌类药物, 手术中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 并为患者彻底止血。手术以后联合应用足量的抗菌药物6~11d, 严格做好引流管的管理。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的计数资料应用χ2进行检验, 其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预防血栓效果的比较情况, 见表1。

(n=50)

注:P<0.05。

3 讨论

3.1 下肢静脉血栓的诱发因素

下肢静脉血栓多发生在长期卧床或者手术以后, 其发病率常与以下几点因素有关:①静脉血流较为缓慢。由于手术或者患者重病卧床、下肢静脉曲张、腹内压增高、心力衰竭或因其他原因导致长时间保持静坐姿势, 均可引起下肢静脉血栓;②异常的血液高凝状态。血浆蛋白和血细胞的改变, 能够使患者血液持续性的处于高凝状态[2];③静脉壁的损伤。人体的静脉内壁组成为一层内皮细胞, 其表面覆盖有大量的肝素, 从而具有很好的抗凝作用, 并且能够防止血小板的黏附, 手术过程中若发生机械性的操作不当, 极易挫伤静脉壁, 使血小板发生了黏附, 从而出现纤维蛋白的沉积导致血栓形成。

3.2 健康类教育

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初步掌握下肢静脉血栓的基本知识, 掌握和了解自我监护的要点。治疗组的患者在手术之前基本掌握了关于此病的相关知识, 手术过程中配合医师较好, 出血较少, 且情绪相对稳定, 术中以及术后仅有6例患者需要输血;然而对照组患者在术中以及术后共有12例患者需要输血。输血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关, 由于库存血液中的细胞碎片和颗粒较多, 大大促使了患者血栓的形成[1]。

3.3正确的日常饮食

充足的饮水量可以降低其血液黏稠程度, 尽量保证患者的日饮水量, 并且可以保持大便的通畅, 避免便秘时患者的腹压随之增加, 影响到其下肢的静脉血流。本次治疗过程中, 治疗组共有9例患者的血液黏稠度相对增高, 其余患者指标均正常;对照组共有28例患者的血液黏稠度相对增高。

3.4功能性锻炼

骨科进行下肢手术的患者以及妇科进行盆腔手术的患者在术后通常卧床时间比其他科室要长, 然而连续7d卧床的患者其血流速度即可减慢到最低点。较早的进行床上活动, 能够有效的加速患者下肢静脉回流, 并且改善其局部组织代谢的情况, 使内源性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增加, 最终减少了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总发病率。本次治疗过程中, 治疗组患者在其麻醉药效消失之际即开始进行活动, 并且由其家属配合按摩患者下肢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然而对照组患者此时由于精神因素以及疼痛等原因, 很难接受护理工作者的健康教育, 仅有22例患者勉强配合工作人员进行了早期的肢体训练, 因而本组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显著增多。

近几年来, 骨折手术以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几率一直在逐年增加,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 对待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险患者, 除了应该完成传统的常规护理以外, 还应该加强其手术以前的心理护理, 并且手术过后在早期便开始对患者进行下肢主动与被动活动的加强, 指导患者经常性的变换其体位, 以上护理干预措施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护理工作人员应该提升其专科理论知识的素质, 亦使其临床护理的观察能力得以提高。与此同时, 日常护理工作应该具有周密性、全程性、预见性以及科学性等特点, 最大限度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骨折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骨折术后患者, 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 而对照组患者只进行传统的护理措施, 对比其预防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血栓预防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结论:护理干预对于骨折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应予以高度重视。

关键词:骨折术后,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席会文.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现代护理, 2007, 12 (4) :88-89

篇11:髌骨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昆明市延安医院云南昆明650051)【摘要】目的:探讨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100例髌骨骨折患者,均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分两组:实验组50例,术后即应用CPM关节器进行被动运动,期间结合主动功能锻炼;对照组50例,术后行常规主动功能锻炼。并做好相关护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疗效均满意,CPM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CPM的应用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关键词】CPM;髌骨骨折;护理【中图分类号】R2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71-01 髌骨骨折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之一,有移位的髌骨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以往只强调手术方法的改进,不注重康复护理,因而有许多患者由于担心切口裂开、骨折移位、出血等而不敢早期活动,导致关节粘连、股四头肌挛缩、关节囊挛缩,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1]。我院2006年6月-2011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00例髌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进行系统的功能康复护理,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6年6月-2011年6月收治髌骨骨折100例,均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16-75岁,平均45岁;横骨折56例,粉碎骨折44例。1.2 护理方法:实验组50例,术后即应用CPM关节器进行被动运动,期间结合主动功能锻炼;对照组50例,术后行主动功能锻炼。并做好相关护理。① 康复护理:早期功能锻炼:(1)髌骨推挤按摩:术后轻柔地推挤按摩髌骨,每4h一次,以防止髌骨粘连。(2)股四头肌主动锻炼:麻醉过后,指导患者在床上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运动,行患肢足趾伸屈运动,踝关节趾屈背伸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愈合且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健侧肢体可自主活动,以舒适为宜。(3)直腿抬高练习与弯腿练习:术后第一天,指導患者用力伸直膝关节,并使踝关节背屈,用力抬高患肢,即屈髋超过80。时鼓励患者自行稳定肢体员10s左右,然后放平患肢。嘱患者坐起,首先可在床上进行,两手置于膝关节两侧,协助膝关节缓慢屈伸,逐渐增加强度。适应后再嘱患者坐在床边,小腿凭借重力作用垂到床下,达到90。然后将健肢放在患肢前方,患肢向后压,即可增加屈膝角度。适应后可扶床下蹲、站起等活动。(4)院外锻炼指导:患者出院前向其讲明主动及被动活动的重要性,叮嘱患者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功能锻炼,并定期复查。

早期功能锻炼时责任护士应在旁指导,对训练中不成功的动作要耐心纠正。对患者每次的锻炼及细微进步都给予肯定,以增加患者信心。有些患者由于担心切口裂开、骨折移位、出血等而不敢活动或活动少,应采取真诚、耐心负责的态度,配合主治医师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进行锻炼。对于疼痛难忍者,可给患者应用止痛药并耐心鼓励、同情理解患者,同时取得支持,也可适当减少锻炼次数及强度。注意锻炼要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时间由短到长,范围由小到大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只能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循序渐进,切忌被动粗暴的锻炼、按摩。整个功能锻炼过程中要防止患者跌到等意外情况的发生。② CPM应用及护理:术后将患侧肢体放在CPM机上,绑好固定带,起始角度为30。,1 min~2 min完成1个屈伸运动,每日递增5。~10。,每天两次,每次活动的时间90~120 min。在CPM锻炼间歇期行股四头肌收缩,直接抬高锻炼及膝关节运动。CPM使用时间为lO~14 d。使用CPM机注意事项:(1)将患肢置于下肢关节康复器上,必须保持外展中立位,防止因外旋压迫腓总神经。由专人负责指导,观察患者的锻炼情况,告知患者及家属不可随意调节装置,应用时间、次数应严格按医嘱执行。持续被动活动早期活动度不宜太大,以患者能忍受为度,以后逐渐增加活动范围。(2)主动训练与被动锻炼相结合:在CPM机使用间隙期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先按摩患肢10-20 min,使肌肉放松,然后嘱患者行膝关节的屈伸治疗,每次锻炼时间以感到疲劳为度。(3)记录CPM活动的时间与活动范围,评估患者的合作与活动的效果,评估记录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注意观察患肢有无肿胀、疼痛,末端的血循环的情况,注重患者的主诉,及时与医生沟通。适当调整好CPM的活动角度范围。(4)CPM的健康宣教:通过详细的说明及应用图解让患者明白CPM活动的原理,打消患者因害怕骨折的移位而不愿进行活动的心理。③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应贯穿整个术后康复过程。病人返回病房后告诉患者手术顺利,以和蔼的态度对患者进行安慰鼓励。早期锻炼时,告知患者术后3天伤口疼痛会比较剧烈,后期疼痛会逐渐减轻,如疼痛难以忍受,医生会给以药物减轻疼痛;伤口疼痛会直接影响膝关节的术后功能锻炼,因此要鼓励患者正确对待术后疼痛问题,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以促进早日康复。患者出院前,应告知坚持锻炼的重要性,并鼓励患者进行正确的锻炼,消除活动会导致切口裂开、骨折移位、出血等问题的不良心理。2 结果3个月随访时,对膝关节活动状况进行评定,分为四级:优:患肢关节活动在正常范围;良:正常范围的50%以上;差:正常范围的20%~50%;强直:正常范围的20%以下。两组膝关节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见表1,优良率分别为98%和94%,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1 膝关节活动状况评定(例)

* P<0.053 讨论髌骨骨折由于关节损伤及术中出血,易发生关节内粘连和关节外肌肉纤维化、挛缩,如功能锻炼不佳,容易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因此髌骨骨折在有效内固定术后规范化康复护理特别重要。早期指导功能锻炼,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有利于肿胀消退,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避免肌肉萎缩,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2]。CPM活动膝关节的活动原理是通过滑膜的持续运动,促进关节液的循环,从而达到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3]。本组50例患者应用CPM关节器进行被动运动,期间结合主动功能锻炼,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优于单纯主动功能锻炼组。在应用CPM时,应注意对病人做好解释安抚工作,避免患者的恐惧心理,同时掌握其应用原理及规范的应用方法。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CPM的应用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在进行规范化康复护理的基础上,还必须结合患者个体差异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锻炼计划[4],及时正确地掌握不同阶段的护理要点和锻炼宜忌,确保各项护理干预措施的顺利实施,从而促进患肢功能早期恢复。参考文献[1]张真.106例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医学信息,2011,4:1479.[2]成菊美.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的护理.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6):255.[3]邓雪莲.黄俊晓. CPM在膝关节术后应用的护理探讨.现代护理,2009,6(29):97-98.[4]王萍. 膝关节外伤术后持续被动功能活动机应用的护理体会.山东医药,2010,50(41):9.

上一篇:美丽的天马山五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女儿结婚的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