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2024-04-23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共10篇)

篇1: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 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 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 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 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 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 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

(2)对于长期卧床和制动病人,应同时指导其家属加强病人床上运动,如定时翻身,协助病人做四肢的主动被动锻炼,必要时穿弹力袜。

(3)避免在膝下垫枕过高、过度曲髋、用过紧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4.保护静脉:静脉壁损伤也是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5.戒烟:长期卧床及手术病人应告知病人绝对禁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6.及时就诊: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疼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等,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就诊。

下肢静脉血栓饮食与护理注意事项

患者饮食方面最好是降低血液黏稠度如清谈饮食,多喝水,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肥甘、辛辣等食物。应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要低脂,富含纤维,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以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可吃得太咸,或含钠过多的食物,也不宜吃太多甜食和淀粉。

平时不要剧烈运动,可以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改善下肢症状,弹力袜因为能够明显改善下肢静脉血流淤积状况,促进静脉血回流,因此,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降低肺栓塞致死的可能性。更可缓解或减轻因长途旅行引起的下肢肿胀。分析 措施 :

一:饮食因素:高脂肪饮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采取戒烟和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等措施。如病情许可可进食低脂、高纤维易消化食物。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滞;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饮食调理:

1.香菇、木耳

自古以来就被我国人民视为素食中之佳品。现代医学发现,香菇和木耳中具有一些特殊的成分,对多种实验动物和人体均有降低血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作用。木耳还具有抗凝血作用。因而多食香菇和木耳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很有好处。

2.洋葱、大蒜 均可使实验家兔血胆固醇和血纤维蛋白原下降,凝血时间延长,主动脉脂类沉积减少。其作用是大蒜优于洋葱。最近已从这两种植物中提出一种含烷基的二硫化物,对人和动物均有降脂作用。

3.海带、紫菜

除含有丰富的碘、镁等有益元素外,还含有昆布氨酸、褐藻淀粉和昆布多糖等,已被证实有明显地降血脂和抗凝血作用,其中有些成分还将在临床上用作降血脂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4.茶叶:除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还含有茶多酚、生物碱等物质。流行病学及动物实验证明茶叶具有降低血胆固醇、降血压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故冠心病患者适量饮茶确有好处,但有失眠及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应避免喝浓茶。

篇2: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 对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例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 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临床价值较高,应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6.167

为探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效果,促进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康复,本院对接收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具体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接收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年龄最小25岁,最大42岁,平均年龄34.9岁;其中26例患者为自然分娩,46例患者为剖宫产;病程最短5 d,最长29 d,平均病程12.2 d。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行抬高患肢、卧床休息、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患者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护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因抗凝、溶栓治疗难度较大,恢复时间长,且费用较高,加之需对新生儿喂养模式进行改变,极易导致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的倾听患者倾诉,并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安慰;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耐心的向患者讲解下肢疼痛、肿胀等现象发生的原因、治疗方式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等,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其不良情绪,使其积极主动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

1.2.2 体位护理 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严格卧床休息,并且应适当抬高患肢,通常应抬高20~30 cm,膝关节屈曲15°,且不可在膝下垫枕,保持髂内静脉呈松弛状态,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血液淤滞,从而达到缓解肿胀及疼痛的目的。

1.2.3 患肢护理 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制动肢体皮肤是否有破损现象发生,保持患者皮肤完整。同时护理人员应认真对患者皮肤颜色、周径、温度的变化情况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进行观察,且应加强对患者患肢保护的重视,不可碰撞挤压,以防因皮肤损伤而引起感染。血栓溶解后应及时利用50%硫酸镁对肢体患处进行湿热敷,以达到消肿及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的目的。

1.2.4 抗凝及溶栓时护理 给予患者抗凝及溶栓治疗时应尽可能减少创伤性检查及治疗,且静脉穿刺时应合理调整止血带,不可捆扎过紧,且应尽可能采用静脉留置针,从而尽可能减少静脉穿刺机会;拔针时应嘱咐患者局部按压5~10 min。另外,护理人员在抽取患者血样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时应做到一次成功,且应确保标本满足检测需求,避免因反复操作增加患者痛苦。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认真观察患者是否有便血、尿血、皮下瘀血等现象发生,且应确保静脉通路通畅,以保证溶栓剂顺利滴注。

1.2.5 饮食及运动护理 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饮食要以清淡、低脂、高热量、高纤维、高蛋白食物为主,且应摄入充足的水分,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流速度增加,通常术后6 h可进水。另外,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导致腹压增高而对患者下肢回流情况造成影响。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但应嘱咐患者不可长时间站立、走动。结果

本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讨论

深静脉血栓主要是指在深静脉中出现血液凝块,对血液的正常流动产生阻碍的病症[1]。深静脉血栓多发生在大腿、骨盆、小腿等部位,患者多伴有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局部疼痛、行走时疼痛加剧等症状[2]。临床研究表明大手术、肿瘤、怀孕、分娩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其约占据了全部深静脉血栓的0.6%~1.5%,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肺栓塞,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3,4]。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及早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临床上治疗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用方式主要为抗凝、溶栓及手术治疗[5]。而治疗期间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体位护理、饮食护理、患肢护理、抗凝剂溶栓护理等可逐渐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处理及操作,从而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

综上所述,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的促进患者康复,临床价值较高,应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3: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 84岁, 因车祸致右股骨粗隆间骨折, 于2007年4月17日急诊收入院, 查体:血压100/57mm Hg, 心率100次/min, 呼吸20次/min, 体温37℃, 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患者神志清楚, 各项术前检查: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2.1 s, 参比血浆12.6 s, 凝血活酶时间25.2 s, 于2007年4月18日急诊在连硬外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手术顺利, 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术后12h患者患肢肿胀严重, 组织张力高, 呈非凹陷水肿, 皮色泛红, 色泽光亮, 轻度紫绀, 皮肤未见水疱。皮温较健侧高, 足背, 胫后动脉搏动减弱, 患肢局部持续性疼痛, 沿股静脉行径可扪及条索状肿块, 腓肠肌有压痛。查体:直腿伸踝试验阳性及压迫腓肠肌试验阳性。急行彩超检查提示患肢DVT形成, 立即请血管外科会诊, 于4 h后在B超下行滤网放置术, 手术顺利, 患肢内侧给予砂袋加压包扎, 伤口无渗血现象。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于4月29日痊愈出院。

2 观察与护理

2.1 术后活动

提高床尾体位15°~30°, 由于重力因素可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减轻肢体肿胀。抬高双下肢6°, 可使股动脉平面最高回流增加33%。每日定时检查肢端皮肤血液循环感觉及足趾运动功能, 进行双侧下肢对比, 观察患者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 给予制定康复计划, 每天进行足背伸屈训练4次, 每次50个, 避免膝下垫枕或过度屈髋, 影响其股静脉回流, 加速栓子转移, 可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2.2 皮肤护理

患者行滤网放置术后, 患肢需要制动, 停用血运仪治疗, 禁止对患肢进行热敷、按摩等治疗, 以防止栓子再次脱落, 每天用皮尺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 以观察其动态变化。每次测量后的结果要与上次进行比较, 同时监测患肢肿胀程度及变化, 以判断局部张力是否增强, 患肢制动保持功能位, 为防止皮肤长时间受压形成褥疮, 应定时协助患者向患侧翻身。

2.3 伤口感染

防止血栓再形成, 每日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和穿刺部位有无血肿等情况, 保持引流通畅, 减少局部压迫, 利于血液回流。如有渗血或渗液现象, 及时更换敷料。每日4次监测患者体温变化, 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给患者进行各种治疗和护理操作时, 严格无菌操作, 以防止感染发生。

2.4 输液管理

静脉输液或采血时, 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 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 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 动脉采血选用桡动脉穿刺。因下肢血栓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同时注意套管针应用, 避免在同一部位, 同一条静脉反复穿刺, 尤其对使用高渗等刺激性药物时, 注意保护好静脉, 以免造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 加重血栓形成[2]。

3 健康指导

3.1 康复训练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促进静脉回流, 减少静脉淤滞, 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观察放置滤网后, 患者伤口无渗血渗液现象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分为前期康复和后期康复。a) 前期康复是术后康复训练的关键, 1~3 d称前期康复, 术后早期由护理人员指导完成肌肉和关节被动及主动康复运动。主动运动为抗阻力锻炼, 通常采用等长练习、等张练习和增加主动关节活动度练习, 即直腿抬高练习, 足背伸、足背屈练习, 每日3次, 每次5~10个为一组。b) 后期康复即扶拐练习, 应在术后3~5 d进行。分为站立练习和行走练习, 患肢不负重, 2~3周后部分负重, 6~8周完全负重。

3.2 用药指导

患者出院后指导, 坚持服用抗凝药物3~6个月, 以防止新的静脉血栓形成, 并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现象, 定期到医院复查出、凝血时间和凝血活酶时间, 并根据出、凝血时间或凝血活酶时间调整剂量。一般使凝血活酶时间维持正常值1.5~2倍, 凝血酶活动度在30%左右为宜, 在治疗过程中避免过多进食含维生素K类食物而影响抗凝剂的应用效果。

4 讨论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栓塞的三大因素。分析本例患者DVT发生的原因, 一方面与手术有关, 手术应激可使血小板增高, 黏附性增强。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导致血液浓缩, 血细胞相对增多, 术中长时间的静脉牵拉及手术中脊髓麻醉, 导致周围静脉扩张, 静脉流速减慢, 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醉失去收缩功能。另一方面, 与患者的自身因素及合并的疾病有关:高龄、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等, 均可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 使下肢血流缓慢并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 加上术后患肢长期制动, 使血流进一步减慢、淤滞和局部组织缺氧, 而使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高[3,4,5,6,7,8,9]。所以, 对骨折术后发生DVT应有足够的警惕, 尽可能做到早预防, 早发现, 早治疗,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减少DVT的发生, 可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致残率和病死率, 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华寿, 赵学林, 王福权.80岁以上老人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997, 17 (2) :96.

[2]崔玉林, 周书之, 王学敏.高龄肺癌围手术期呼吸指导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6) :354.

[3]ClarkeMT, GreenJs, HarperWm.Screening for deep-venors thrombsis after hip and Rneereplace mentwithout prophylaxis[J].J Bone Joint Surg (Br) , 1997, 79 (15) :787.

[4]闫小萍.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4) :320.

[5]张光华, 黄宪花.肺栓塞的护理进展与展望[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8) :162-165.

[6]陈维珍, 刘春丽.老年股骨颈骨折相关护理问题探讨[J].哈尔滨医药, 2005, 25 (2) :76.

[7]陈雪花, 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及护理[J].哈尔滨医药, 2005, 25 (2) :75.

[8]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19.

篇4: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130-02

下肢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下肢DVT轻者可以致残,丧失劳动能力;重者可以发生肺栓塞而致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故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促进康复非常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2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其中17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21~63岁,单纯性下肢静脉血栓15例,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9例,慢性心功能不全并发下肢静脉血栓8例。

1.2 方法

1.2.1 预防措施 (1)认识危险因素 例如:恶性肿瘤、创伤、妊娠分娩、长期卧床、尤其是患者大手术后、偏瘫、截瘫需长期卧床的患者。(2)机械性预防 在平时护理工作中,积极向这些患者进行卫生宣教,指导患者做好预防工作。①术后卧床期间,定时变换体位,每2h翻身1次,以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②护士指导并监督患者进行下肢的主动或协助患者被动运动,帮助患者进行局部按摩,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督促患者多做足申屈运动,下肢静脉曲张者可穿弹力袜,促进下肢静脉回流。③需长期静脉输液或输入高浓度及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时,应选用大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宜选用上肢,尽量避免选用下肢,因长时间卧床制动,血流缓慢容易诱发血栓形成。(3)药物性预防 主要针对抗血液的高凝状态,临床上可给予小剂量肝素;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等一些抗血小板凝聚的药物。

1.2.2 治疗护理 (1)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热敷,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制动,禁止按摩造成血栓脱落,形成肺动脉栓塞。(2)注意患肢肿胀、疼痛以及体温、皮温、脉搏的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相比较。(3)加强药物治疗护理,经静脉使用抗凝溶栓药物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需经常进行血液化验,注意患者有无咳嗽、呼吸困难等肺栓塞症状。(4)做好生活护理,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注意保暖,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5)患肢肿胀明顯减轻后,适当活动,增强肌肉收缩,活动时穿医用弹力袜,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下肢肿胀,休息时抬高患肢,加强静脉回流,预防新血栓形成。

2 结果

通过对下肢静脉血栓性疾病的分析,32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在积极治疗下,1例死亡,5例好转,26例治愈,治愈率81.3%,通过正确的治疗护理措施能够促进下肢静脉血栓疾病的康复,达到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治愈或好转出院。

3 讨论

静脉血栓的形成是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其主要的发病原因是:(1)静脉壁损伤;(2)血流缓慢;(3)血液高凝状态。在三大因素中,每个因素都与血栓的发生密切相关,公认的观点是,单独一种因素并不足以引起血栓形成,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

参考文献:

篇5:下肢静脉曲张围手术期的护理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自—本组2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5例,年龄30-75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下肢静脉曲张,早期可见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常感乏力、酸胀。病程较长者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湿疹和溃疡形成。

2.手术方式:硬膜外麻醉下行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曲张的大隐或小隐静脉。

3.护理

3.1术前准备:普鲁卡因皮试,通知术前10小时禁食,6小时禁水;为避免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做好充分的皮肤准备,做好下肢皮肤湿疹和溃疡的治疗和换药,患者静脉曲张术前用记号笔做好标记;主动与患者交流,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及术后配合护理的重要性,使患者消除顾虑并积极配合。

3.2术后护理1体位:手术一般行硬膜外麻醉,术后卧床休息抬高患者20-30厘米,促进静脉回流。2.应用弹力绷带,弹力绷带至上而下包扎,包扎不应防碍关节活动,并保持合适的松紧,弹力绷带一般维持到拆线。3.鼓励患者在下肢有感觉后及早进行足背伸展活动,术后24小时后在弹力支持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及回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4.有皮肤慢性持续溃疡患者,应持续换药。5.饮食:术后1天即可正常饮食,多食清淡易消化、含粗纤维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不宜大量饮水及饮料。

3.3健康指导1.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1-2个月,晚上睡觉时将患肢抬高20-30度。2.指导患者进行适当体能锻炼,增强血管弹性,避免长时间久站或坐位。3.注意患肢保暖、避免冷刺激引起复发。4.避免过紧的腰带、吊袜和紧身衣物,保护患肢,避免外伤。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肥胖。5.出院后如有伤口渗血或分泌物流出,即使到医院检查。

4.结果:25例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无出现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徐伟.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康复训练指导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18(9):710-711.

2 李梦樱.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24.

3 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38-341.

4 段志泉,张强.实用外科血管学[M].第1版.沈阳:辽宁科学出版社,.530.

篇6: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方法有哪些

得了静脉血栓这种疾病,即使治疗期间也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注意,静脉血栓单单靠药物治疗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选择多种治疗方案,针对自己的病情对症治疗,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方法:

1.产后由于怕痛或对疼痛相关的认识而不敢活动下肢,长期卧床影响血液循环,致使血液成分滞留血管壁,形成血栓。产后产妇易发生便秘、排便时用力加大了腹压,下蹲时间过长,造成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增加下肢静脉血滞留,形成静脉血栓,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如何治疗?

2.对于产后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石家庄平安医院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避免西药的副作用给产妇带来不适。

篇7: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介入支架治疗的效果差,通畅率低。手术架桥或转流的效果同样很差,且存在手术风险。中医中药治疗仍缺乏循证医学的支持。因此,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控制或缓解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的症状、促进深静脉管腔再通。如果B超复查发现下肢深静脉已经完全再通,这时还必须做CT了解髂静脉通畅情况,如果髂静脉也排除闭塞狭窄,病人又有小腿溃疡的情况下,则可以做下肢浅静脉和交通支离断手术。仅仅存在下肢水肿或小腿色素沉着的情况,一般采用保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如果没有再通,该如何治疗下肢深静脉压力梯度变化是从上至下逐步增加的,而压力治疗就是通过消除这种压力而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压力治疗方法分为,间歇性充气泵压迫治疗,带压力梯度的弹力袜。间歇性充气泵压迫治疗的效果优于弹力袜。

每天间歇性充气泵压迫治疗两次,每次15分钟以上,气泵压迫治疗后穿戴压力中级以上的弹力袜。口服爱脉朗一天一次,每次两片。有急性血栓形成的病人需要使用肝素和华法林,行抗凝治疗。每6个月复查深静脉B超了解再通情况,一年后复查髂静脉CT。

以上就是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当多注意自己的身体保健事项。如果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异样的状况,还是应该及时前往医院就医。

篇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3例, 男17例;女6例, 年龄43~76岁, 平均63岁, 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12例;发生于股静脉及小腿深脉8例;发生于全下肢深静脉3例。

1.2 治疗

治疗原则是卧床休息, 抬高患肢。病程不超过72h的患者[1], 可给予溶栓治疗, 常用药物为尿激酶;肝素抗凝;祛聚疗法, 常用袪聚药物右旋糖酐、阿司匹林等。

1.3 23例患者中血栓机化及部分再通型10例;

完全再通型8例;这18例患者疼痛.肿胀症状消失;2例肿胀减轻自动出院;3例患者转上级医院治疗。本组中患者无深静脉血栓脱落致大块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 因疼痛和对所患疾病知识缺乏而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 护理人员要耐心安慰患者, 与患者及家属交谈, 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告诉患者你的病治疗很及时, 几天之后就会好转的, 介绍其他病友的恢复情况,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解除患者疑虑;鼓励患病者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积极配合治疗。

2.2 疼痛护理

(1) 密切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程度;患肢动脉搏动的情况、皮肤温度、色泽、感觉, 每日测量比较下肢不同平面的周径, 并与健肢比较, 详细记录, 判断疗效。 (2) 抬高患肢, 将患肢高于心脏20~30cm[2], 可促进静脉回流, 降低静脉压, 减轻疼痛与水肿, 也可预防血栓进一步加重。 (3) 有效止疼, 认真听取患者对疼痛的主诉, 疼痛时不能过分限制止痛药物的运用, 以避免因疼痛引起的动脉痉挛而影响患肢的血供, 使患肢缺血缺氧加重疼痛不利于病情恢复,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有效的止痛措施, 如口服止痛药、间断肌注哌替啶等;或者采用非药物止痛措施, 用分散患者注意力的方法减轻患者对疼痛的反应, 如, 采取听音乐、默念数字等方法。 (4) 局部温湿敷, 患肢温湿敷可减少血管痉挛.止疼和促进炎症的消退。

2.3 加强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变化, 定时测量;

对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的患者, 指导作深呼吸及有效的咳嗽, 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 做好生活护理。急性期过后, 鼓励患者步行, 行走时穿弹力袜, 弹力袜可抵消腿部组织增加的静脉压, 但弹力袜必须合乎患者腿部的大小.长度以仅及膝部为宜, 穿弹力袜时应让患者躺下并抬高患肢后再穿。

2.4 抗凝融栓治疗的护理

抗凝剂有肝素和双香豆素衍生物, 一般从肝素开始, 接着使用双香豆素衍生物。静脉滴注肝素的时间一般为5d, 注意肝素滴入不能过快, 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对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 应解释抗凝治疗的目的, 抗凝治疗的并发症, 抗凝治疗的计划。在抗凝溶栓期间, 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密切注意凝血机制。

2.5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1) 注意观察出血倾向:出血是尿激酶的副作用, 为防止出血的发生, 护理上要加强病房巡视, 在医师指导下, 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 在用药过程中, 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全身性出血倾向, 连续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做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时注意观察皮肤、粘膜、牙龈出血情况, 如齿龈出血可用冷水漱口, 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用每次用0.1%的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 穿刺点上方约1cm处压迫止血。每次用药后都要在专用记录单上记录时间、药品名称、剂量、给药途径和初凝血时间的检验结果, 并签名[3]。发现其他部位的出血, 立即报号主治医师并协助处理。包括立即停用抗凝药, 并采用硫酸鱼精蛋白.维生素k1或输入新鲜血液等治疗。 (2) 预防栓塞: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在床上进行一切活动, 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 患肢不能过冷过热, 禁止按摩患肢, 以防部分溶解的血栓脱落, 导致其他部位栓塞。若患者出现胸痛, 呼吸困难, 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 提示可能发生肺动脉栓塞, 应立即让患者平卧, 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 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 并报告医师, 配合抢救。 (3)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经济有效的措施, 告诉患者饮食易进食低脂高纤维素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 尽量避免因排便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吸烟患者要要劝其戒烟, 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长期卧床和制动的患者应同时指导家属帮助患者活动患肢及足部背曲活动, 此运动有利静脉回流, 同时防止下肢静脉血栓行成[4];手术后的患者应鼓励尽早下床活动, 并说明下床活动的好处, 但应避免活动过量, 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疼痛, 浅静脉扩张伴有发热等, 应警惕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及时就诊。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长期卧床患者血流缓慢, 手术后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或静脉损伤患者的常见疾病。多见于下肢, 如不及时治疗, 深静脉血栓脱落可造成严重并发症, 轻者致残, 重者死亡, 即使好转也易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受损, 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 影响生活和工作。经过对我科23例患者的治疗和精心护理, 证明及时的诊治配合有效的护理, 能明显减轻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下肢造成的疼痛.肿胀, 安定患者的情绪,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康复和痊愈有很大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42-645.

[2]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56.

[3]宋学香, 朱玉芹, 崔惠荣.肺栓塞患者的抢救与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 1998, 13 (11) :850.

篇9: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护理体会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护理体会

下肢深静脉血栓(DTV)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多由于年老体弱、久病卧床不起、手术外伤等引起。主要表现为患肢软组织张力增高、肿胀痛、行走时疼痛加重。严重时可引起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甚至坏死及栓子脱落致肺栓塞。下肢静脉滤器置入可有效预防致命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我院于2011年1月到2012年10月,共收治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在成功置入深静脉滤器后,进行溶栓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8例下肢DVT患者均经多普勒超声及下肢深静脉造影证实,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9-72岁,平均51岁。病变位于右下肢8例,左下肢10例。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使患者能倾诉自已的焦虑。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帮助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饮食护理控制体重减少动特脂肪的摄入、低盐高营养易消化食物、戒烟戒酒。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患肢皮肢避免受损、外伤。鞋袜、衣服宽松并注意保暖[1]。

2.1.3患肢护理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侧肢体30度利于静脉回流减轻疼痛,保证患者舒适体位,同时注意皮肤清洁、避免热敷或擦伤,切忌用手按摩患肢,避免频繁的翻身和深呼吸、咳嗽,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严格按照医嘱执行抗凝、溶栓治疗,观察用药的副反应。每日测量、记录患肢周径的变化,协助判断疗效。

2.1.4术前病情观察每班护士都要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和咯血等症状,注意有无早期肺栓塞的表现。

2.2术后护理

2.2.1手术部位护理患者术后平卧24h,伤口用500g小沙袋加压8-12h压迫止血,防止血肿形成。

2.2.2穿刺点及滤器的护理由于大量使用肝素、尿激酶等药物,应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敷料有无渗血,给予加压包扎。更换敷科时应防止滤器导管脱出。

2.2.3患肢的观察观察患肢的皮肤温度、色泽、微循环、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时了解患者肿胀消退情况。

2.2.4并发症的观察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血栓形成、空气栓塞、肺栓塞、感染和导管所致血栓脱落、腔静脉阻塞或穿孔等。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患者有胸闷、胸痛、憋气和呼吸困难以及咳嗽、咳血、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时应考虑并发肺动脉栓塞可能,应立即将患者平卧,避免搬动,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告知医生并配合积极抢救。

2.2.5保持大便通畅术后可适当下床活动,因穿刺处易继发新的血栓形成。应给予下肢按摩、肢体主动活动,鼓励患者使肢体屈伸、以防血栓形成。

2.3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避免负重劳动,避免久站、久坐、活动时穿弹力袜;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并定期复查血常规,注意观察是否有皮下出血,鼻腔出血倾向,发现问题及时就诊;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预防作用[2];一般指导:避免擦伤皮肤,不宜挖耳、鼻,戒烟、酒,饮食宜清淡,不要食用影响抗凝药物的食物,如:菠菜、动物肝脏等,保持大便,防止用力大便增加腹压,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发现患肢出血肿胀、疼痛、皮肤色泽改变等,应及时就诊。

3小结

介入治疗DVT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新技术,是预防肺栓塞的有效方法,具有高效、安全、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要求护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练的护理技能,对肢体的肿胀程度、凝血功能、呼吸情况要做到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理,才能有效的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特别是肺栓塞的发生,保证介入治疗的成功。本组18例患者,均放置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所有病倒经介入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前心理护理及宣教细致,术后病情观察严密,各项措施实施完好,护理上无并发症,确保了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玉萍,魏煜龙.综合性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541-544.

篇10: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1‰。DVT急性期可因血栓繁衍致静脉阻塞进行性加重,甚至造成股青肿导致肢体坏死需截肢,游离血栓一旦脱落还可引发致命性肺动脉栓塞。在自身纤溶活性物的作用下,血栓最终趋于消融或经历机化、新生血管发生,被血栓堵塞的静脉腔逐渐再通,而静脉瓣膜结构却在血栓机化过程中遭受毁损。因此,DVT的后期,通常是由近端静脉堵塞致静脉回流障碍以及由静脉瓣膜破坏导致的静脉逆流两者并存,引起下肢静脉高压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即血栓后综合征(post-thombosis syndrome,PTS),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DVT一旦发病,治疗的目的是抑制血栓蔓延、清除血栓、恢复静脉的通畅性以及保护静脉瓣膜的结构和功能,预防和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血栓复发与PTS的发生率。

本文就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以期达到形成共识、规范治疗的目的。

一、急性下肢DVT治疗现状 目前,用于急性下肢DVT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和血栓清除术。抗凝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但并不能清除已存在的血栓,治疗效果有限。血栓清除术包括:外科取栓术、机械性血栓清除和CDT等。外科取栓术由于其并发症如出血、血管损伤等及血栓复发率较高,始终未能成为治疗骼股静脉急性血栓 形成的首选治疗手段;CDT是在DSA透视下将溶栓导管经深静脉直接插入髂股腘静脉血栓中的一种介入性溶栓方法,能在减少出血风险的前提下提高血栓清除 率,提高药物的溶栓效率,快速开放受阻的静脉。并在临床得到了迅速普及和发展。

二、CDT治疗的适应证 对于急性骼股静脉血栓,无溶栓禁忌且能够成功置入溶栓导管者都存在CDT 适应证: ⑴急性骼股静脉血栓形成; ⑵急性股腘静脉血栓形成; ⑶病程≤14天的DVT 目前认为非卧床的年轻健康患者可能受益最大,而长期卧床、高出血风险、高龄、伴有其他严重疾病、预期寿命<1年的患者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注:DVT的临床分期:急性期指病史 < 14天;亚急性期指病史15~30天;慢性期指病史>30天。

三、CDT治疗的禁忌证 ⑴使用抗凝剂、造影剂和溶栓药物有禁忌或过敏者; ⑵近3个月内有颅脑、胃肠等活动性内出血史或脑梗塞史; ⑶近4周内有严重外伤史或接受过大手术者; ⑷妊娠; ⑸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⑹细菌性心内膜炎; ⑺有凝血功能障碍者。

三、CDT的操作方法及路

1.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在DSA下,患者取平卧位,采用Seldinger技术,健侧 股静脉进入,首先行健侧髂静脉及下腔静脉造影,如发现血栓累及下腔静脉,改由右侧颈内静脉穿刺行下腔静脉造影,观察血栓情况、双肾静脉开口位置及下腔静脉 分叉部位,测量下腔静脉直径。在下腔静脉肾静脉开口以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对于置入的滤器为可回收性的患者,拔除溶栓导管前再行下腔静脉造影,若滤器下方 无血栓残留则将其取出,若有则永久放置。滤器置入指征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制定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导管溶栓入路及方法 2.1顺行入路: 2.1.1经小隐静脉置管:适用于中央型和混合型下肢DVT,俯卧位,取患肢外踝与跟腱中间处皮肤纵切口约50px,暴露小隐静脉,经小隐静脉置入4-5F导管鞘,选取侧孔长20-1000px的4-5F溶栓导管置入患肢髂总静脉。2.1.2经大隐静脉置管:适用于中央型和混合型下肢DVT,内踝上方的大隐静脉常可在体表下显露;也适用于患者伴有骨折无法翻转体位时。⑴大隐静脉置管 方法:①经内踝大隐静脉起始部直接穿刺置管;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直视下穿刺;⑵置管:穿刺成功后置入4-5F血管鞘,在路径图技术辅助下将导丝经交通 支置入腘静脉经股静脉至下腔静脉。2.1.3经腘静脉置管:适用于血栓仅局限于髂股静脉的中央型DVT,同时患者无肢体活动受限。患者俯卧位,超声引导或经足背静脉造影显示腘静脉定位下穿刺腘静脉置入导管鞘,其余操作同上。2.2 逆行入路:经以上入路无法置管者可选择以下入路 2.2.1经颈静脉置管:穿刺右颈静脉置入导管鞘,将溶栓导管经颈静脉置入患肢髂股静脉内,溶栓导管头端尽量放置在患肢股静脉远端。2.2.2经股静脉置管:穿刺健侧股静脉置入导管鞘,在cobra导管的帮助下将导丝逆行置入患肢髂股静脉内并最终交换为溶栓导管,溶栓导管的头端置于患肢股静脉远端。

四、抗凝溶栓药物的使用 肝素是常用的抗凝药物,可采用皮下注射或静脉点滴的方法。普通肝素注射后可立即生效,迅速达到高峰,继而作用逐渐下降,其在体内的半衰期为90分钟,2-3小时作用即消失。低分子肝素多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其半衰期时间较长,为12小时。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链激酶是目前临床上可用的溶栓药物。链激酶因过敏反应及出血风险较大等原因使用受限,而尿激酶与重组t-PA因为均有 较好的溶栓效果、较低的出血发生率等特点成为临床治疗DVT的首选,但由于后者的费用较高,临床仍以尿激酶使用较为普及。尿激酶的使用剂量和方法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我们推荐导管溶栓时首先将25万单位尿激酶加入生理盐水50ml中一次性经溶栓导管注入,然后①用高压泵经溶 栓导管脉冲式注射尿激酶,60-80万单位/24h,分2次给药,每次1小时内注完。注射尿激酶间歇期经导管滴注肝素100-150mg/24h;②经导 管持续匀速泵入尿激酶(24h总量 60~80万单位),同时给予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每12h一次,一般连续应用7天。rt-PA可选择性地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使其转化为纤溶酶而溶解血栓,全身行纤溶状态的不良反应小,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常规推荐使用总剂量是 50mg,最多不超过100mg。给药方法是将rt-PA50mg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首先给予10mg 静脉推注,其余40mg在2h内匀速静脉泵入;溶栓后立即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每 12h一次,一般连续应用7天。rt-PA的缺点是不能长时间应用,计划的剂量用完后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溶栓效果不能再追加剂量。抗凝、溶栓过程中需每日复查凝血指标。抗凝治疗时需监测①凝血时间,肝素用于治疗目的时要求凝血时间延长2-3倍,即20-30min,当凝血时 间 < 12min时应加大肝素用量,凝血时间>30min时应减少肝素用量。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可因实验室不同而异,用肝素后以延长1.5-2.5倍为宜。有条件者还可监测血清肝素浓度,使达到0.3-0.5u/ml。溶栓治疗中应监测的指标包括:①凝血酶原时间:正常 值为11-13s,超过25s为异常。②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正常值为2-4g/L,如血纤维蛋白原水平< 1.5g/L则需减少尿激酶用量,继续监 测如血纤维蛋白原水平< 1.0g/L则立即停用。③凝血酶时间:正常值为16-18s,溶栓期间不宜超过正常的 3-4倍,60s较为理想。置管溶栓后每48h行深静脉造影复查,若显示导管侧孔段血栓大部或全部溶解,根据溶栓段长度可将导管后撤20-750px。病史在7天内者溶栓导管在术后4-5d拔出,病史在7-14天者拔管时间延长至6-8天。导管溶栓的中止指标包括:⑴溶栓过程中发生出血或严重感染并发症时;⑵纤维蛋白原水平< 1.0g/L;⑶腘静脉以上主干静脉恢复通畅;⑷连续4-5天溶栓后造影见溶栓结果无进展。

五、髂静脉狭窄的处理 随着左髂静脉解剖异常在DVT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认识到仅仅清除血栓而不处理髂静脉狭窄是远远不够的。国内多组临床研究显示,左下肢深静脉 血栓形成的病例中,其髂静脉病变发生率高达65~73%,病变部位多在左髂总静脉汇入IVC处。文献报告采用支架治疗无继发血栓形成的髂静脉狭窄或闭 塞,3年通畅率 89-94.6%,证明支架置入治疗髂静脉病变是安全的。同时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在下肢DVT的治疗中髂股静脉血栓清除后放置髂静脉支架以纠正髂静脉狭 窄,支架置入者的深静脉一年通畅率明显高于未放置者,说明当骼静脉狭窄合并血栓形成时,自膨式支架的置入是必要的。我们推荐对于股腘静脉血栓完全溶解的病例,经造影发现患肢髂静脉存在狭窄,对于髂静脉病变部位进行球囊扩张,置入支架,推荐球囊直径10-12mm,支架 直径 12-16mm。

六、出院后的随访及治疗 DVT患者需长期抗凝治疗以防止出现血栓发展或复发。通常应用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包括以下4种:

1、伴有恶性肿瘤的首次发作DVT;

2、无明显诱因的首次 发作 DVT;

3、首次发作的DVT,具有与血栓复发危险行增高有关的基因和预后标志(如蛋白C、蛋白S缺乏,因子V Leiden突变等);

4、反复多次发作的DVT。华法林对于防止DVT复发非常有效,监测华法林抗凝效果的标准是凝血酶原时间和 INR,用药期间控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50%以上(正常值为12-14s),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在2.0~2.5之间。在原发性DVT患者中进行的延长华法林疗程的试验显示,华法林疗程延长至1-2年比3-6个月更能有效的降低 DVT的复发,但出血危险增加,因此对于原发性DVT的抗凝疗程需根据患者情况权衡利弊后再作决定。近年来一些新的口服抗凝药已应用于急性DVT的治疗,如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等),现有证据显示,口服直接Xa因子抑制剂治疗急性DVT同DVT的标准治疗(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维生素K拮抗 剂)疗效相当,但能显着提高抗凝治疗的获益风险比。利伐沙班的约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参数较少受性别、体重或年龄的影响,较少发生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每天 1次固定剂量,不需监测特殊血液指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口服抗凝新药,为DVT患者的急性期治疗及持续治疗提供了一个简便的单药治疗方案。同时要求患肢穿 弹力袜6个月~2年。

七、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1.出血:穿刺点周围出血。可表现为渗血或血肿。文献报告,CDT术后出血发生率为5-11%,其中颅内出血 < 1%,腹膜后出血为1%,肌肉骨骼系 统、泌尿系统及胃肠道约3%,出血可发生在穿刺局部或远处组织、器官。因严重出血需输血的病人为0-25%,其与溶栓药物的剂量及用药时间长短有关,也与 同时抗凝的程度和个体差异有关。因此所有导管溶栓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选择合适的鞘管、尽量避免多次穿刺、切开的皮下组织应妥当止血,对于小的毛细血 管出血应确切结扎或缝扎,适当加压包扎等措施可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穿刺点周围渗血也常常是溶栓药物剂量过量的征象。2.导管周围血栓形成:导管周围血栓形成的原因导管置入后致静脉回流受阻和/或抗凝治疗不充分。避免该并发症的要点包括:(1)选择适合尺寸的溶栓导管,如经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置管时应选用4F的导管,避免导管过粗,干扰大、小隐静脉的回流;(2)可以从外鞘管内滴注肝素。(3)充分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 素 5000U,每12h一次,一般连续应用7天或注射尿激酶间歇期经导管滴注肝素 100-150mg/24h。

上一篇:吴寨小学三年规划下一篇:峪山镇中心小学2012年秋季开学情况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