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症

2024-06-23

下肢静脉曲张症(精选十篇)

下肢静脉曲张症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诊断为下肢网状静脉与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患者49例(90条患肢),其中女40例,男9例,年龄32~72岁,平均(44.42±15.12)岁。将4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43条患肢)和对照组(26例,47条患肢)。本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入选后经充分的知情同意,患者本人愿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入选研究对象需符合以下条件:(1)深静脉正常,无阻塞或功能不全;(2)无深静脉血栓或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1.2.2 排除标准

(1)患者对硬化剂过敏;(2)急性浅静脉及深静脉血栓患者;(3)伴有下肢感染(如丹毒)或全身急性感染;(4)长期卧床不动[6,7,8,9]。

1.3 治疗前的准备

(1)知情告知义务,让其了解硬化治疗是一项多次可重复的有效方法,也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2)治疗前患者站立位,由专人拍照片留资料(利于比较治疗效果);(3)超声检查患者大隐静脉直径及反流情况,若大隐静脉直径增粗,超过4 mm,存在反流,先期处理大隐静脉主干;(4)准备三通、头皮针、5 mL及1 mL注射器、ACCUVEIN AV400静脉定位仪[10,11]。

1.4 方法

1.4.1 治疗组

(1)患者取合适体位,避免站立,消毒,护士手持静脉定位仪,垂直目标,距离15 cm以内;(2)首先处理较粗的网状静脉,25G头皮针针尖朝下,选择使用泡沫硬化剂,Tessari法/双注射器系统(DSS)技术(含Easy Foam),液气比为1∶2~4;网状静脉扩张每点注射泡沫量不超过1 mL,泡沫总量一般不超过10 mL,若用原液每点不超过0.2 mL;(3)随后毛细血管扩张症,应用27G~30G细针穿刺,针尖朝上,选择使用液体硬化剂,每次用量不超过0.2 mL;(4)注射全程在AV400监控下观察硬化剂在血管中的扩散,由于驱走血液,血管在AV400照射下“消失”,看到有渗漏可能时拔针;注射完毕纱垫局部压迫穿刺部位,绷带包扎后穿2级弹力袜,行走20 min;(5)3 d后去除纱垫及绷带,在1~3周后使用18G~22G针头移除血栓,首次注射4周后可再次注射;(6)医嘱患者每日穿着弹力袜(23~32 mmHg)(1 mmHg=0.133 kPa)持续3周,以改善效果。患者治疗后1周、3周及3个月复诊。

1.4.2 对照组

治疗药物准备同治疗组。患者取平合适体位,按由上到下、由较粗血管到较细血管的原则选取注射点后,75%酒精消毒;为避免管壁痉挛,注入时缓慢推药且药量不宜过多;观察药物扩散到周边5 cm外血管后即停止,准备下一次注射;每次注射完毕后用棉球压迫5 min,并用胶布固定,穿好医用弹力袜。弹力袜穿着方法同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周、3周及3个月复诊。

1.5 治疗效果评价

采用5分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1分:病变区域曲张静脉无变化或曲张较治疗前增多、加重;2分:病变区域<25%的曲张静脉消失;3分:病变区域25%~<50%的曲张静脉消失,但仍需治疗;4分:病变区域50%~<75%的曲张静脉消失,但仍需治疗;5分:病变区域≥75%的曲张静脉消失[7]。

1.6 满意度评价

采用5分评分法评估两组的治疗满意度:1分:非常不满意,静脉曲张及不适症状无变化,有不良反应发生;2分:不太满意,静脉曲张及不适症状完全或部分消失,有不良反应发生;3分:比较满意,静脉曲张小部分消失,不适症状消失,无不良反应发生;4分:满意,静脉曲张大部分消失,不适症状消失,无不良反应发生;5分:非常满意,静脉曲张完全消失,不适症状消失,无不良反应发生[12]。

1.7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分析均借助SPSS 20.0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设计的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发沉、疼痛、瘙痒等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经Ridit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idit=1.261,P=0.211),但是治疗组的平均秩次略高于对照组,提示治疗组治疗效果略优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

经Ridit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idit=2.943,P=0.004),治疗组的治疗满意度平均秩次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3。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均获得成功随访,注射1周后复诊,发现4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通过应用18G针头排除残余血液及微血栓后6周后大部分消失,6例发生较重色素沉着,其中治疗组2例,2个月后消失,对照组4例,2个月后消失2例,部分消失2例。治疗组1例患者出现注射部位风疹样改变,表现为针眼周围直径约1 cm隆起,患者无任何不适。对照组注射后毛细血管增生2例,表现为曲张毛细血管扩张和网状静脉曲张消失,同区域出现细小的毛细血管。术后1周2例发生浅静脉炎,经局部吸栓治愈,应用肝素软膏症状消失,仍留有条索变化;2例患者出现注射部位风疹样改变,表现为针眼周围直径约1 cm隆起,患者无任何不适;1例患者出现恶心不适,休息后消失;1例患者出现视觉模糊,休息20 min后消失。

2.5 典型病例

图1所示的是治疗组患者的典型图像,其信息如下:

性别,男,年龄46岁。

主诉:双腿毛细血管明显,皮肤上出现红丝状、网状或星状损害,压之褪色。不痛不痒,不影响走路。

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毛细血管扩张,未出现明显不适现象,在外院诊断为“毛细血管扩张症”,采用硬化治疗方法治疗后明显好转。1周前患者再次出现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积,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后,效果不佳,无明显好转。此次发病双腿毛细血管和网状静脉曲张明显,无疼痛现象。近期体重无明显减轻。

诊断:下肢网状静脉与毛细血管扩张症。

入院至出院时间:2015年6~8月。

治疗:ACCUVEIN AV400静脉定位仪引导下,静脉注射泡沫或液体硬化剂,加压治疗。

出院时患者状态:曲张毛细血管扩张和网状静脉曲张消失。

3 讨论

下肢网状静脉与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在总人群中的发病率为50%~70%[7,8,9,12,13];女性病例多于男性病例,其基本病理改变为皮肤内真皮乳头下层的静脉丛扩张[9]。下肢网状静脉与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病变区域可见单个或呈树枝状血管病例改变,大多呈对称分布。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应用激光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几年前,有学者相继开展泡沫硬化剂治疗网状静脉扩张等疾患,但是也面临穿刺困难、剂量不易掌握、难以推广等困难,并且对于毛细血管扩张无有效的治疗方法[7,8,9]。

目前,硬化治疗是一种将化学药物注入曲张静脉使静脉内皮细胞肿胀破坏,血小板聚集在胶原纤维上形成血栓,继而发生纤维性闭塞,达到使曲张静脉萎陷的治疗方法。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网状静脉与毛细血管扩张症已成为代表性方法,其5年以上的临床有效率达80%以上。美国血管外科协会(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SVS)和美国静脉论坛(American venous forum,AVF)推荐泡沫硬化剂治疗毛细血管扩张症、网状静脉和静脉曲张等级为1B级推荐。刘小平等[7,8,14]报道治疗效果近期达到100%,操作方便,门诊即刻完成。硬化治疗常见并发症包括色素沉着、疼痛和一过性毛细血管扩张,不常见的并发症包括静脉血栓栓塞症、偏头痛、一过性视觉障碍及神经症状[7,8,9]。

本研究采用由美国ACCUVEIN公司生产的AC-CUVEIN AV400静脉定位仪,AV400工作时先使用红外光检测到皮肤之下的静脉,然后在静脉之上的皮肤表面,用光照标明静脉的位置;由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会优先吸收红外光,所以能够显示静脉[15,16],即先扫描浓密的血管,然后在患者的皮肤上投影出血管的分布图。根据分布图,就可以准确地找到穿刺的位置,穿刺准确率高,极大避免了多次穿刺静脉药物渗漏所造成的色素沉着;AV400能发现毛细血管及网状静脉扩张的中心静脉,而中心静脉注入硬化剂方便简单(图1中箭头所指为中心静脉),硬化剂可弥散进入扩张的细小血管,解决了细小血管穿刺困难问题;泡沫硬化剂可以驱走血液,在AV400照射下明显看到血液驱走,血管影消失,可以更好地掌握剂量及观察到硬化效果。在治疗网状静脉同时解决了毛细血管扩张的问题[15,17,18,19]。

本研究配合应用0.5%聚多卡醇(商品名安束喜)是欧洲最常用的硬化剂,美国FDA于2010年3月30日批准德国Chemische Fabrik Kreussler&Co.生产的聚多卡醇注射剂AscleraR用于治疗静脉曲张。相比早先国内应用聚桂醇(1%聚多卡醇),不仅有明确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适应证,且浓度降低,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8,20]。

本研究每次穿刺后用纱布卷压迫穿刺点(AV400能轻易发现穿刺点,不遗漏),压迫可减少药物通过针眼渗出,缠弹力绷带包扎后天同时穿弹力袜,1周后用注射针头穿刺排除肉眼可见小血栓;较深的血液残留可在AV400下显示清楚,抽出血栓,减少术后色素沉着、硬结及条索的发生。

下肢静脉曲张怎么治 篇2

因为下肢静脉曲张属于外科病症,所以现在传统的针灸疗法已经很难达到疗效。经过长时间对针具、取穴及操作上进行较大的探索和改进,目前已基本上形成了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用得较多的是磁圆梅针和高频电针,两种针法安全、有效,在治疗对象上以轻症早期者为宜。

2、静脉曲张的刮痧疗法

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等。下肢静脉曲张以全身刮痧为主。

刮痧部位和主要经穴:

头部:全息穴区。

背部:膀胱经(双侧心俞)。

上肢:肺经(双侧太渊)。

下肢:膀胱经(患侧承山至委中);胆经(患侧外丘至阳陵泉);胃经(患侧足三里);阿是穴(自下而上补刮静脉曲张处局部皮肤)。

3、静脉曲张的中药疗方

中医识为本病是患者平素身体不足,受寒湿外袭,气血凝滞而成疾。治疗以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散寒祛湿等疗法综合治疗,以土鳖虫毛冬青汤为主方,现将方摘录于下:土鳖虫9g,毛冬青30g,黄芪30g,丹参18g,银花18,田七末3g(冲服),炒山甲18g水煎服。该方主要以减少血管痉挛,促进血液流通,建立侧枝循环为治疗原则。

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篇3

长期的负重和站立,是发生此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常有肢体沉重、乏力和疲劳感,可试用下法防治:

热敷疗法用热水浸透毛巾(水温以不灼费皮肤为度)敷于患处,每次5~6分钟,换敷2~8次,每天1~2次(也可用热水袋取代)。敷后,在患处再辅以轻柔的按摩,有舒经、活络之效。

按摩疗法 在患处持续进行保健按摩10~15分钟。常用以下两种按摩手法;

1.前推法——四指并拢,拇指分开。用手掌平推小腿血管曲张处至膝部,由远端推向近端,反复推移。

2.擦摩法——用拇指与四指侧分成钳形状,按住血管曲张侧部,以拇指为支点,其余四指用指腹擦摩,可采用直线或螺旋形向前推移,达到活血、散淤作用。

体育疗法

第一节:站式,两脚并拢,举踵,下蹲。重复10~12次,练习节奏,由慢至快,渐次递增。

第二节:站式,单腿屈膝高举,两手胸前抱膝,两脚各重复10~15次。

第三节;坐式,两脚并拢,,两手放在膝上。脚尖抵地,两踵举离地面,慢速。然后脚踵着地,脚趾尽力上翘,重复20~25次。

第四节:坐式,两脚分开(同肩宽),脚踵微微举离地面。两脚持续快速有节奏地抖动1~2分钟。

第五节:站式,两脚并拢,两手屈肘与腰齐高,掌心向下。两脚轮流上举,两膝力求触及掌心(上体不可后仰),两脚各重复10~15次。

第六节;站式,两腿开立,两手位于体侧,左右脚交又跳,两脚各重复10~15次。

锻炼注意事项

下肢静脉曲张症 篇4

静脉超声检测DVT由于灵敏度和准确性较高[8], 被作为DVT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手段[9],但其操作费时, 且有研究表明骨科手术后无症状DVT发生率为56%[10]。 D-二聚体主要存在于血浆中 , 是凝血酶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 在急性DVT患者中D二聚体明显升高,但易受多种因素干扰。 D-二聚体检测操作简便易于动态监测,已经被创伤骨科用于预测术后DVT的发生[1]。 本文通过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因腰椎管狭窄症行后路手术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D-二聚体含量与DVT发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回顾性研究,以便发现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早期进行D-二聚体检测的最佳时间及其预测DVT发生的临界值。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84例,其中男118例,女166例, 年龄41~82岁,平均(59.30±3.67)岁。 入选标准:具有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的症状,并由临床医生根据其症状、体征及MRI检查确诊为腰椎管狭窄症且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的患者;术前下肢静脉彩超显示双下肢静脉通畅。 排除标准:合并下肢静脉曲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病变及房颤;有静脉血栓病史; 在研究开始前的1个月之内使用过抗血栓形成的相关药物。 根据患者的静脉彩超结果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将患者分成血栓组 (13例) 和对照组 (271例)。

1.2方法

1.2.1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都进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使用舒芬太尼(武汉丰竹林化 学科技有 限公司 ,1 m L∶50 μg,生产批号 : 20130316)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手术方法:术中透视定位手术节段,以手术节段为中心上下各延长2 cm做下腰部中线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钝性分离椎旁肌,暴露椎板。 手术节段各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以骨刀及枪式咬骨钳行减压节段的全椎板切除,切除增厚的黄韧带、增生的关节突关节内上方及突出的椎间盘对狭窄节段的侧隐窝及椎间孔进行彻底减压。 探查神经根张力适中并顺利出椎间孔后安放钛棒,对未切除椎间盘的病例行固定节段的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融合,对切除椎间盘的病例行椎间融合。 放置引流管并逐层缝合伤口。

1.2.2 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在患者术前 、术后即刻 、 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以及术后第7天5个不同的时间点抽取3 m L的静脉血,离心5 min后取出上清液,按照D-二聚体试剂盒(上海岚派生物公司,生产批号:20140610)说明书中的操作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每例患者血清中的D-二聚体含量。 除了术后即刻之外其余4个时间点患者血液的采集均由两名护士于当天早上7:00在患者空腹未进食时采集上肢肘中部静脉血;而术后即刻血液的采集也由以上两名护士在术后缝合伤口的最后一刻采集患者血液。 所有血液在采集完之后1 h内进行离心,之后立即开始D-二聚体的检测。

1.2.3血栓检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的患者于术后第7天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美国GE公司)对患者的深静脉进行检测,由我院两名高年资医生对其图像进行细致的分析,观察其下肢深静脉是否有血栓形成。

1.2.4两项检测的结果对比将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以及术后第7天5个时间点的D-二聚体含量进行对比,并对D-二聚体含量检测患者是否出现血栓与预测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以及约登指数进行计算, 灵敏性=(发生静脉血栓的阳性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总患者)×100%;特异性= (没有发生静脉血栓的阴性患者人数/没有发生静脉血栓的总患者人数)×100%;约登指数=(灵敏性+特异性)-1。

1.2.5记录术后恢复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是指从患者手术结束后到其能够正常下床走动之间的时间长度。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软件对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使用Statal 2.0软件绘制ROC曲线。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血栓组1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均为无症状血栓。 两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2.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D-二聚体含量变化及ROC曲线

术后血栓组和对照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和术前相比出现了急剧上升,随即开始下降,但是降低的幅度都不太明显,经过几天的平稳期,血栓组和对照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均又一次发生了急剧的上升,并且对照组达到了所有时间点的高峰期。 在这5个时间点, 血栓组D-二聚体含量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 见表2、 图1。 根据术后第3天的D-二聚体含量数据制定ROC曲线 ,D-二聚体诊断腰椎管狭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 脉血栓的ROC曲线下面 积为0.84,95%CI为0.77~0.90,临界值(术后即刻的测量值)为0.63 μg/m L。 见图2。

2.3D-二聚体诊断腰椎管狭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结果

本研究组得到D-二聚体的临界值为0.63 μg/m L, 因此本研 究组将D - 二聚体含 量 ≥0.63 μg/m L定为阳性,将<0.63 μg/m L定为阴性,对得出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 最后发现:D-二聚体检测的灵敏性为92.31% (12/13), 假阴性率 为7.69% ,特异性为68.27% (185/271 ) , 假阳性率为31.73% 。 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 别为2.8和0.1,阳性预测 值和阴性预测值分 别为12.24%(12/98)和99.42%(185/ 186),准确性为72.6%,约登指数为0.61。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使用D-二聚体在人体血液中含量的测定来预测和诊断血栓的形成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见表3。

3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主要有先天性发育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种,其中后天获得性在临床上比较多见,主要是由腰椎的退行性变引起的,目前临床上常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的痛苦[12], 并且提高了其生命质量。 但是临床研究显示,在术后少数患者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且容易导致其发生肺栓塞等严重的并发症[13],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临床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技术已经非常普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主要是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患者的血栓情况进行监测[14],并通过临床医生对患者图像的详细解读来判断患者是否已经产生血栓,但是该种方法无法为患者提供提前预测功能[15],因此不能从根本上降低患者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 根据目前大量的资料,临床上现有诊断设备和手段均无法提前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疾病预测,导致无法在发病前接受及时而有效的干预,以致于部分患者产生严重的疾病后遗症[16]。 因此 ,找到有效的预测方法对于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已经成为目前医学界的研究重点。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医疗方面的重视以及医疗研究投入的不断增大,相继有研究显示血浆中的D-二聚体可能与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对于多种疾病的预测和诊断具有比较理想的效果[2],并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随着人们对D-二聚体研究的不断深入 ,临床上已经将D-二聚体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的监测[17],目前也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果 , 帮助很多患者恢复了健康。 近年来,有学者指出在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液中能够检测到大量的D-二聚体, 且其含量与健康成年人相比显著升高[18],因此学者推测可以通过检测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来判断患者的血栓发生情况。 随后也有研究显示,部分患者的血栓发生之前,其D-二聚体含量就已经急剧上升, 因此该研究在最后提出是否可以通过检测D-二聚体含量来预测患者是否会发生血栓[19]。 在此之后 ,也有很多学者做出了相似的研究[20],但是这两种推测至今尚未被证实。

为了证实以上两种推测,本研究也通过检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来判断D-二聚体含量的测定对于腰椎管狭窄术后产生下肢静脉血栓诊断和预测的可行性。 首先,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的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了分组和一般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之后,本研究观察了5个不同时间点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情况,术前血栓组患者其含量为(0.717±0.032)μg/m L,而对照组所有患者的含量只有 (0.413±0.029)μg/m L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栓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即刻、第1天、第3天以及第7天的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3.184±1.031)、(2.619±0.736)、(2.341±0.618)、 (2.965±0.074)μg/m L,而对照组患者以上4个时间点的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1.243±0.318)、(1.227±0.337)、 (1.215±0.316)、 (1.698±0.492)μg/m L, 两组患者以上4个时间的数据比较 ,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 0.01)。 由以上结果说明两组患者从术前开始D-二聚体含量就发生了明显的差异,因此,笔者推测由D-二聚体含量在体内的变化可以预测患者是否会发生血栓。 从图2可以看出,血栓组和对照组患者体内的D二聚体平均含量在术前最低,术后立即升高,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相对保持平稳,但是在第7天又发生明显的上升,由以上结果说明,D-二聚体含量在患者体内是呈现动态变化的。 随后,本研究选择所有患者术后第3天所采集到的数据制作出ROC曲线,从图2中可见其临界值为0.63 μg/m L,而最后与患者的静脉彩超结果相比发现D-二聚体预测和诊断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产生血栓的灵敏性为92.8%,准确性为72.6%,约登指数为0.61。 由以上结果说明,使用D-二聚体对血栓进行诊断和预测的特异性、灵敏性以及准确性都相对较高,因此可以将D-二聚体含量≥0.63 μg/m L视为阳性,将D-二聚体含量<0.63 μg/m L视为阴性,可诊断患者在接受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后是否会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之,以0.63 μg/m L为临界值,通过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高低以预测和诊断患者在接受腰椎管狭窄手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因此该种诊断和预测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拥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但是由于我院接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例数较少,而且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低,因此本研究中血栓组患者人数过少, 如果想要确定本研究结果对临床诊疗应用是否具有一定的价值,还需要与本地多家医院或者疾病中心进行联合研究,以便扩大样本量,得到更为精确、可信度更高的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和以往的相关研究相比拥有较高的符合性,对于医学界有关D-二聚体在医学中的应用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以及诊断的研究能够提供一定的理论数据参考。 如果该种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得到证实,或者其诊断和预测效果已经在医院中得到临床验证,这种检测方法就会凭借其突出的优点在各大小医院的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检测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来锁定高危人群,并对高危人群使用抗凝剂来预防血栓的形成,督促高危人群定时进行静脉彩超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医护人员就采取应急措施,以便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便降低患者在进行腰椎管深静脉血栓后的并发症发生率[21],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术后D-二聚体动态变化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行标准后正中入路减压融合手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84例,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采集所有患者的静脉血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测定其D-二聚体含量,于术后第7天对所有患者进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根据患者的静脉彩超结果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将患者分成血栓组(13例)和对照组(271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D-二聚体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血栓均为无症状血栓。在术前和术后的不同时间点内,血栓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84,95%CI为0.77~0.90,D-二聚体诊断腰椎管狭窄症术后即刻出现下肢深静脉的临界值为0.63μg/m L,灵敏性为92.31%,特异性为68.27%,准确性为72.6%。结论 在术后即刻以0.63μg/m L含量的D-二聚体作为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和诊断手段,其灵敏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均相对较高。

下肢静脉曲张疗法大盘点 篇5

女性中,50%以上的人有此烦恼。下肢静脉曲张不仅影响美观,还影响健康,被人们称为“美腿杀手”。如今市面上宣称能治愈静脉曲张的办法很多,中药、西药,手术、激光、注射……到底哪个方法最好、最安全、最不易留痕?让专家来告诉大家。

所谓下肢静脉曲张,实际上就是大腿、小腿和足背上的青筋暴露,看上去像弯弯曲曲的蚯蚓。得了下肢静脉曲张后,患者常感觉腿部沉重、疲劳和胀痛,但在躺下或抬高腿部后,症状会好转。此外,患者的足背或踝关节会出现不明原因的水肿,踝部皮肤出现色素沉着,还可能有时好时坏的湿疹、皮炎和瘙痒。

一般地说,下肢静脉曲张是无法自愈的。目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保守治疗,另一种是手术治疗。细分下来,共有10种方法可供选择。

1.锻炼按摩法

方便指数:★★★★★

疗效指数:★★

微创指数:★★★★★

总体评价:适用于较轻微的静脉曲张,能使症状得到改善和控制,但不能根治。

分析:具体运动方法如下,有需要的患者可尝试一下。以下动作,早晚各做一次,床上动作也可单独在午休时间或其他时间做。

小腿按摩:①坐在椅子上或床边,下面放一只矮凳,双腿架在矮凳上。先按摩左腿,左手掌贴在小腿外侧,右掌贴在小腿内侧,从膝盖开始,双掌夹住小腿往下推,推至踝部后,再往上拉,一推一拉,反复推摩100次。再按摩右腿,方法同前。②四指并拢,拇指分开,用手掌平推小腿血管曲张处,来回推移30次。③用手捏住患腿的五个脚趾,来回按捏30次。4)手掌按摩足底部(以涌泉穴为中心)100次。

踢腿运动:①站立,两手叉腰,左腿先往前踢,再换右腿往前踢,如此交替做16次。②站立,左腿屈膝抬起,双手向前抱膝,然后换右腿屈膝抬起,双手抱膝,如此交替做16次。

甩腿运动:①站立,双腿并拢,双手扶椅背,用脚尖支撑身体,踏步16次。②站立,双手扶椅背,右足独立,左腿抬起,向前后左右做大幅度摆动,先向前后甩,再向左右甩,各甩16次。然后换左足独立,右腿抬起,按上述方法甩动。

床上运动:仰卧床上,两足抬起在空中,像骑自行车一样,来回屈伸50次。

站立踏足:站立时若有空闲,还可进行踏足运动(前脚掌贴地,后脚掌离地,放下,再抬起,次数不限),此方法有助于足部血液回流。

2.压迫法

方便指数:★★★★★

疗效指数:★★★

微创指数:★★★★★

总体评价:购买弹力袜需一定的费用支出,适用于轻中度静脉曲张,仅能改善症状,不能根治。

分析:使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包扎下肢,对曲张的静脉进行压迫,可阻止血液倒流,降低下肢静脉内的高压状态,改善下肢局部的循环状态。如果在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的同时进行小腿肌肉锻炼,如骑脚踏车、步行和游泳等,则更有利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3.药物治疗

方便指数:★★★★

疗效指数:★★

微创指数:★★★★★

总体评价:有一定的改善症状的作用,但无法根治。

分析:服用迈之灵、消脱止、爱脉朗等药物,可改善血管壁的弹性,减少渗出,减轻下肢肿胀。

4.注射治疗

方便指数:★★★

疗效指数:★

微创指数:★★

总体评价:注射治疗静脉曲张应慎重,不是人人都能做。

分析:近年来,只要翻开报纸和杂志,就可以看见那些不吃药、不开刀、打一针就能治好下肢静脉曲张的广告,有的还号称是目前国外最新的技术。实际上,注射治疗就是硬化剂加压注射治疗法,这种方法早在50年代就在国内外普遍应用,在各种教科书和参考书上也早就有叙述,不是什么创新,更不是什么最新技术。近年来,该疗法因并发症多(如皮肤水肿、坏死、溃疡,血栓性静脉炎,注射局部组织粘连等)、复发率高(两三年内即复发),已逐渐被临床医生弃之不用。

当然,注射疗法也不是完全不能用。目前认为,经下肢静脉造影或超声检查,确诊为比较轻微的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可由专业医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注射治疗,有一定疗效。若下肢静脉曲张非常严重,伴皮炎、色素沉着、水肿、溃疡者,一定要去专科医院就诊,慎重选择治疗方法,千万不可轻易去做硬化剂注射治疗。

5.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方便指数:★

疗效指数:★★★★★

微创指数:★

总体评价:治疗彻底,但创伤较大,术后会留长瘢痕。

分析:该方法是最传统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式,虽然能根治静脉曲张,但术后会留下了一条蜈蚣样的长瘢痕。

6.透光旋切治疗

方便指数:★★★

疗效指数:★★★★

微创指数:★★★

总体评价:治疗较彻底,创伤较小,一般不留瘢痕。

分析:此方法将曲张静脉切除得较完全,仅在小腿上有两个2~3毫米的小切口,具有很好的美容效果。

7.激光治疗

方便指数:★★★

疗效指数:★★★★

微创指数:★★★★

总体评价:治疗较彻底,手术时间短,无手术切口,不留瘢痕。

分析:该方法耗时15~40分钟,因无手术切口,故不会留任何瘢痕,美容效果好。

8.电凝治疗

方便指数:★★

疗效指数:★★★★

微创指数:★★★

总体评价:治疗较彻底,创伤不大,一般不留瘢痕,费用相对较低,

分析:此方法创伤较小,仅有2个小切口。患者于手术当天即可下床活动,2~3天后即可出院。由于电凝装置价格相对便宜,故此方法可以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9.射频治疗

方便指数:★★★

疗效指数:★★★★

微创指数:★★★★

总体评价:治疗较彻底,创伤小,安全性高,不留瘢痕。

分析:疗效与激光治疗类似,但射频治疗用的导丝有感受功能,可感受曲张静脉的直径,并根据直径大小自动控制发出的能量,使其既能达到治疗目的,又不会因为能量过大而损伤周围组织。

10.点式切口微创抽剥术

方便指数:★★

疗效指数:★★★★★

微创指数:★★★

总体评价:治疗彻底,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一般不留明显瘢痕。

分析:该疗法是在曲张静脉处切数个1~2毫米的点式切口,通过此切口将曲张的的静脉抽出,切口不用缝合,术后加压包扎止血。此方法操作简单,无需特殊仪器和材料,适合在所有医院施行。患者痛苦小、恢复快,腿部伤口极小,完全愈合后基本无法看出有手术瘢痕。此外,该方法还特别适用于治疗后仍有少许残余曲张静脉的患者,可迅速解决问题。

Tips:下肢静脉为啥会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0例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且行下肢浅静脉曲张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下肢血管彩超确诊。其中男性34例(34条肢体),女性26例(26条肢体);年龄分布为38~74岁,平均年龄为(53.2±1.9)岁;右肢35例,左肢25例。患者在术前均采用血管超声确定合并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并分为20条C2,17条C3,11条C4,12条C5。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术前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保持站立,受检肢体稍稍弯曲,在平静的呼吸状态下进行彩超检查,查浅静脉第一队瓣膜是否存在血液倒流的现象,如果存在,则让患者进行Valsalva动作,对倒流时间进行精准的测量。所有患者的超声检查均由同一位医生进行,以免出现检查结果的差异。依据Bakeir等学者提出的VCT超过0.5s且峰值流速超过10cm/s则可诊断为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本组研究中,入组的60例患者60条肢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

1.2.2 治疗方法:

60条患者均行大隐静脉高危结扎脱落术、交通支静脉结扎术及小腿曲张静脉点切口分段剥脱术等。对小腿溃疡的患者采用间断经皮缝扎或使用泡沫硬化剂进行注射治疗。术后半年全部患者均穿弹力袜,以免出现复发。

1.3 疗效判定:

术后采用彩超复查,如瓣膜反流消失提示功能恢复正常,如CVT及峰值有所减小提示瓣膜功能有所好转,如VCT增大单峰值减小,或VCT减小峰值增大提示无法判断[3]。

2 结果

经治疗,29例患者瓣膜反流消失,22例瓣膜功能有所好转,9例无法判断。术前患者VCT平均值为(3.7±1.8)s,术后降低为(1.8±0.7) s,组间比较差异显著(t=13.2617,P=0.0000);术前峰值流速的平均值为(33.5±14.6) cm/s,术后峰值流速平均为(11.2±2.4) cm/s,组间比较差异显著(t=22.4821,P=0.0000)。

3 讨论

医学界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概念,并常规使用彩超进行诊断,使用瓣膜重建术进行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多存在生理性血液反流的现象,如果反流时间延长,则可确定为瓣膜功能不全,但是学界对反流时间的具体参考值及评价标仍存在一定的争议[4]。目前,普遍使用的为Baker等学者提出的观点,即VCT超过0.5s且峰值流速超过10cm/s则可诊断为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往临床上多依据患者的症状及相关体征对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本组研究中,采用VCT及峰值流速对患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其中20条C2,17条C3,11条C4,12条C5。经治疗本组研究中,29例患者瓣膜反流消失,22例瓣膜功能有所好转,9例无法判断。术后VCT平均值及峰值流速均下降显著,提示采用下肢浅静脉曲张手术可有效改善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症状。综上所述,采用下肢浅静脉曲张手术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苏君,陆浩,李中华,等.术中深静脉逆行造影在下肢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4,17(7):535-536.

[2]王深明,王斯文.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外科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14,22(7):472-474.

[3]吴祥秀,张美丽.股浅静脉戴戒术治疗23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功能瓣膜功能不全效果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35(9):1031-1032.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护理 篇7

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静脉因血流障碍引起的静脉扩张迂曲, 晚期常并发小腿慢性溃疡, 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 早期病人感觉下肢酸胀、沉重、乏力, 久站后足踝部水肿, 小腿处浅静脉曲张, 迂曲成团, 直立时更明显, 晚期小腿和踝部皮肤发生改变, 出现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甚至溃疡等。对于静脉曲张往往需要手术治疗, 术后护理尤为重要, 现将我科自2011年1月开始对100例病人实施术后护理干预结果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病人, 男性73例, 女性27例, 年龄32~71岁, 平均年龄51岁, 均实行大隐静脉剥脱术。术后均实施术后护理干预, 术后7d对病人进行评估, 有5例病人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其余95例病人均愈后良好。具体对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进行沟通交流, 发现这5例病人由于术后害怕疼痛, 未能尽早下床活动, 未能配合护士指导进行锻炼, 由此可以看出术后对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2术后护理

2.1 心理护理

术后病人缺乏对疾病的了解, 易出现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烦躁或不耐烦等情绪, 护士应主动关心病人, 经常深入病房了解病人的心理动态, 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各项治疗操作的目的, 关心病人的痛苦, 缓解其对健康的担心, 设身处地为病人解决问题。

2.2 术后卧位护理

术后指导病人下肢须抬高20°~30°, 以利静脉回流, 减轻水肿。弹力绷带包扎要平整, 松紧适宜, 避免卷曲压迫过紧。注意观察病人肢体远端皮肤的颜色、温度及血液循环情况。指导病人行足背屈伸运动, 如麻醉作用尚未消除, 则指导家属帮助活动。术后6~24h鼓励并协助病人下床活动, 下床活动必须有弹力绷带包扎, 弹力绷带包扎要平整, 松紧合适, 避免近端卷曲压迫过紧, 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3 饮食护理

指导病人戒烟、酒, 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纤维含量高的食物, 忌辛辣、油腻食物。

2.4 病情观察

要经常注意下肢肿胀和疼痛等情况。重视病人主诉, 若其站立后有下肢沉重感, 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下肢疼痛明显及时做彩色多普勒检查, 以排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3出院指导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3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68例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30例, 女性38例, 年龄30~75岁, 平均年龄 (46.9±7.5) 岁, 病程5~36年, 下肢静脉曲张临床分级:2级8例, 3级21例, 4级23例, 5级16级。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浅静脉迂回扩张表现, 患肢酸胀沉重感, 足靴区色素沉着等临床症状。68例患者经下肢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双阳性, 深静脉通畅试验阴性。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 (40例) 和对照组 (28例) ,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临床分级及临床症状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腔内激光联合手术治疗, 在腹股沟韧带下方, 股动脉搏动内侧, 大腿根部横行皱纹处, 顺着皮纹方向作1~2cm切口, 钝性分离皮下组织, 在卵圆窝探查大隐静脉, 丝线结扎, 在内踝上方作小切口, 置入超滑导丝, 导入5F导管到腹股沟韧带下方2~3cm处, 撤出导丝, 置入激光纤维, 连接激光治疗仪, 在红外光的指引下将激光纤维送至腹股沟韧带下方, 发射激光同时退出激光纤维。对于过于扭曲的静脉可采用多点穿刺。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3~4周。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

1.3.2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下肢静脉曲张基本消失, 下肢酸胀、沉重及色素沉着消失;有效:下肢静脉曲张有明显减退, 下肢酸胀、沉重及色素沉着明显减轻;无效: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酸胀、沉重及色素沉着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 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的疾病, 同时也是静脉系统重要的疾病[5]。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静脉扩张迂曲, 引起局部胀痛、硬结、酸沉、皮肤瘙痒、湿疹乃至溃疡、经久不愈,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更新, 腔内激光联合手术治疗方法也逐渐被广泛开展, 将激光光纤送入大隐静脉, 通过血红蛋白对激光的吸收, 产生蒸汽气泡和热凝固效应, 引起血管壁损伤、变性和收缩, 导致血管纤维化永久闭塞, 从而避免了引起皮下血肿[6]。本组通过以腔内激光联合手术治疗的观察组和传统手术治疗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提示观察组创伤小、切口小、术后瘢痕较小, 预后恢复快。另外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提示观察组临床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 腔内激光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临床疗效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临床资料, 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同时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腔内激光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临床疗效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腔内激光联合手术

参考文献

[1]范振宇, 安俊鹏, 高位结扎配合经皮静脉栓塞治疗下肢静脉曲张264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30) :135-136.

[2]朱蔚东, 许铮, 赵亮.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微创剥脱术治疗单纯下肢静脉曲张[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24) :4259-4260.

[3]何晓明, 杨国凯, 杨镛, 等.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 2009, 29 (9) :48-50.

[4]林海, 熊义祥, 宋玉光.腔内激光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168例临床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9, 32 (4) :405-407.

[5]李开军, 张新, 阿尔成, 等.静脉腔内激光闭合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67例[J].临床医学, 2009, 29 (9) :42-43.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39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 男63例, 女76例;年龄36~68岁, 平均48.6岁;病程最短3年, 最长26年, 平均15.5年;6例2级, 45例3级, 63例4级, 25例5级;本组病例静脉瓣膜功能试验阳性, 经血管超声检查示深静脉回流通畅, 且排除盆腔压迫性和先天性下肢静脉曲张及小腿溃疡的患者;患者均有浅静脉迂回扩张及患肢酸胀感等临床症状。将13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71例治疗组患者采取腔内激光治疗, 6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手术治疗, 两组患者在病例选择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使用英国DIOMED-Ⅱ型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硬麻, 在大隐静脉起始部进行穿刺, 置人直径为0.889 mm超滑导丝, 一般约80 cm, 沿导丝置入导管, 其顶端距大隐静脉根部约1.0 cm, 调节激光治疗仪, 功率11~15周, 脉冲时间及脉冲间隔时间为1 s, 患者足部用枕头适当垫起让下肢抬高, 沿导管置入光纤距大隐静脉根部约1.0 cm, 导管退出2 cm, 露出激光头, 压迫大隐静脉, 在发射激光的同时, 以0.5~1.0 cm/s速度同步将导管与光纤后退, 完成大隐静脉主干的激光治疗[2]。然后采用18号套管针穿刺分支曲张的浅静脉, 进行分段激光治疗[3]。术后用弹力绷带将患肢进行加压包扎, 抗感染治疗3 d, 术后6h患者若恢复良好即可开始下床活动, 3 d出院, 术后1周拆线, 加压包扎2周后复查, 嘱患者穿弹力袜3个月。6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

1.3 疗效评估

下肢静脉曲张及症状基本消失为治愈;下肢静脉曲张明显减退, 局部症状明显减轻为好转:患者体征及症状无明显变化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48.5±11.5) min, 术中出血量为 (7.0±2.0) ml, 住院时间为 (6.0±2.5) d,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98.5±23.5) min, 术中出血量为 (32.0±8.5) ml, 住院时间 (11.0±3.5) d, 两组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例, %)

由表1可知,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94%, 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 患者下肢静脉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迂曲, 导致局部胀痛等症状, 对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 随着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 微创技术在下肢静脉曲张中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凸显。

腔内激光治疗是将光纤送入曲张的静脉中, 利用其高热能效应, 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最终使血管壁纤维化永久性闭塞, 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而且避免引起皮下血肿[3]。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较传统手术比较, 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且不留瘢痕, 本次报道也显示了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优势。通过本次手术, 我们体会到腔内激光治疗适用于大隐静脉及浅静脉曲张的患者, 而对于曲张静脉扭曲严重的患者, 难以将光纤准确插入曲张部位, 致曲张静脉不能完全闭塞, 术后易复发, 另外, 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也不宜采用本手术, 因此, 为保证治疗效果, 我们对此次病例进行了严格筛选。

综上所述, 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不留瘢痕, 备受患者和临床医师的青睐, 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我院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139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 71例采取腔内激光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 68例采取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 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 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对照组少,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94%, 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不留瘢痕, 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传统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任金帅, 李双, 汪岩, 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218例临床分析.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8, 31 (2) :14-15.

[2]蔡少松.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0) :89-90.

个体化方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篇10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619例632条患肢, 男346例349条患肢, 女273例283条患肢;年龄27~78岁, 平均55.5岁;病程6个月~45年, 平均18.5年;病人均表现为浅静脉迂曲扩张, 486条肢体 (76.9%) 存在酸胀、沉重感, 157条肢体 (24.8%) 伴有皮炎、湿疹或皮肤色素沉着, 102条肢体 (16.1%) 伴有小腿轻度水肿, 93条肢体 (14.7%) 伴有血栓性浅静脉炎, 44条肢体 (7.0%) 伴有足靴区反复溃疡形成。按照CEAP临床分级标准[1], C2级61条肢体 (9.7%) , C3级304条肢体 (48.1%) , C4级127条肢体 (20.1%) , C5级96条肢体 (15.2%) , C6级44条肢体 (7.0%) 。326例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293例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 其中183例患者198条肢体存在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164条下肢深静脉存在Ⅰ度~Ⅱ度血液反流, 34条下肢深静脉存在Ⅲ度以上反流, 所有病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手术前1天均用油性记号笔描记病人站立位时所有曲张静脉, 浅静脉呈团状迂曲扩张需作小切口行抽剥处作特殊标记。

1.2.2 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

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施麻后, 首先在腹股沟韧带下约2 cm处、股动脉内侧沿皮纹切一长约2 cm的切口, 解剖游离大隐静脉及其属支, 切断、结扎属支, 距隐股静脉入口处0.5cm处切断结扎并缝扎大隐静脉根部, 大隐静脉远断端暂以止血钳夹闭。使用半导体激光激光治疗仪, 设定发射功率为12~14W, 连续方式发射激光。非抽剥处标记的浅静脉, 以18G套管针多点穿刺, 送入光纤, 发射激光同时以0.5~1.0 cm/s的速度缓慢退出光纤, 并用手沿曲张静脉行程压迫使静脉壁闭合;若大隐静脉主干无扩张、迂曲, 可自内踝前穿刺大隐静脉, 顺行性送入光纤至腹股沟大隐静脉远断端, 行大隐静脉全程腔内激光治疗术。单纯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的病例共69例82条肢体 (13.0%) 。

1.2.3 股静脉瓣膜反流的处理

股静脉存在Ⅲ度以上反流, 则行股静脉“戴戒术”。解剖游离股静脉起始处股静脉第一对瓣膜, 测定该处周长, 取人工血管补片, 修剪其长为股静脉周长的2/3, 宽度为1~1.5cm, 包绕于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膨大处, 并以5/0Prolene线间断缝合3~4针, 形成瓣戴戒, 与周围组织固定2~3针, 用指压法测试有无反流。

1.2.4 伴有下肢静脉性溃疡交通支的处理

对于伴有足靴区活动性或陈旧性溃疡者, 则行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 (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 SEPS) 。患肢驱血带驱血后股根部扎止血带, 病人取仰卧患膝屈曲外展位, 在腘窝皱褶下10~12cm、胫骨内侧约4cm处作1.5cm横切口, 显露深筋膜后切开1cm, 自切口处置入10mm腹腔镜穿刺鞘至深筋膜下间隙注入CO2气体, 维持CO2充气压力15~30mm Hg, 然后置入腹腔镜摄像系统, 直视下在此切口的内下方6cm处另作一个5mm皮肤切口, 穿刺入5mm穿刺鞘至同一间隙内, 在电视监护下, 用分离钳分离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暴露出交通静脉, 用超声刀电凝离断交通静脉。退出手术器械后, 排出深筋膜下气体, 以丝线缝合切口。

1.2.5 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术

静脉腔内激光治疗结束后, 若大隐静脉主干增粗明显, 不宜行腔内激光治疗术, 则自内踝前作长约1cm的横切口, 解剖大隐静脉, 切断并结扎大隐静脉远断端, 并向近心端插入一次性剥脱器 (顺行插入) 直至腹股沟处大隐静脉远断端;若上行不顺利, 则自腹股沟处大隐静脉远断端逆行插入剥脱器, 下行至小腿上段内侧, 行大隐静脉主干分段剥脱。自脚踝处向大腿方向缠绕第一卷驱血带直至大腿中上1/3处, 在此处缠绕第二卷驱血带阻断动脉血流, 并开始计时。撤除第一卷驱血带, 放平患肢, 首先将大隐静脉主干抽出, 然后按标记于小腿团状曲张静脉处沿皮纹做0.5~1.0 cm长的小切口, 将切口周围曲张静脉完全抽出。整个手术过程患肢无出血, 抽剥过程中静脉断裂, 一般不需要结扎。术中驱血时间均控制在60分钟以内。若存在足靴区溃疡, 则在驱血完成后首先行SEPS治疗, 之后行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术。

1.3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阿司匹林75mg口服, 1次/日;预防性应用头孢一代抗生素1天;若术前同时伴有血栓性浅静脉炎, 则适当延长抗生素应用时间;适当给予川芎嗪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 嘱患者抬高患肢15°~30°, 做踝关节背屈、跖屈运动, 促进患肢血液回流。若患足出现肿胀, 则给予迈之灵0.3口服, 2次/日。股根部切口 (皮内缝合) 术后5天拆线, 余下肢切口术后2周拆线;患者一般术后5~7天出院, 出院后持续弹力绷带包扎, 全部切口拆线后建议穿下肢循环驱动袜至少3月。

2 结果

单纯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的病例共69例82条肢体 (13.0%) ;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剥脱+点式剥脱术者550例550条肢体 (87.0%) , 其中34例34条肢体加行股静脉“戴戒术” (5.4%) , 40例40条肢体加行SEPS手术 (6.3%) 。全组病人无死亡, 无深静脉血栓形成, 无皮下血肿形成, 无切口淋巴漏;术后局部少许曲张浅静脉遗漏2例 (0.3%) ;皮肤激光烧灼伤23例 (3.6%) , 切口感染12例 (1.9%) , 经加强局部换药治疗均愈合;出现小腿足靴区皮肤麻木感24例 (3.8%) ;静脉性溃疡均愈合, 愈合时间7~35天 (平均18天) 。术后患肢出现程度不一的皮肤瘀斑, 大多在4周左右吸收。随访409例 (66.1%) , 随访1月至36月, 平均16月, 局部浅静脉曲张复发4例 (1.0%) , 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术前小腿肿胀者术后随访71例, 小腿水肿消失14例 (19.7%) , 小腿水肿减轻57例 (80.3%) 。

3 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腔内激光或射频治疗术、腔镜下深筋膜下交通支结扎术 (SEPS手术) 、光照直视下曲张静脉刨吸术 (Trivex手术) 、硬化剂注射治疗等[2]。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主干剥脱及点状剥脱术是传统的手术方式, 其根据是否使用驱血带分为下肢驱血状态下手术和非驱血状态下手术两种方式。驱血带辅助下点式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优点包括:术中出血很少, 术野干净, 切口小, 抽剥彻底。其缺点主要是下肢切口较多, 影响美观;但非驱血状态下手术剥脱的范围仅局限于切口的周围, 由于深浅静脉交通支的存在, 剥脱范围之外的浅静脉则成为日后复发的根源。下肢动脉阻断时间小于1小时是安全的[3], 本组病例驱血时间均控制在1小时以内, 术后未见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

静脉腔内激光治疗的机制是激光束沿光纤进入静脉管腔中的血液后, 在激光顶部形成蒸汽泡, 造成静脉管壁发生广泛热损伤, 从而引起管壁发生纤维性愈合, 使管腔永久性闭合[4]。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美观、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术后患者可出现程度不一的皮肤瘀斑, 可能与激光烧灼穿透血管壁有关, 大多在术后1个月左右消退。对于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成团处, 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则存在团状曲张静脉闭合欠彻底、易于形成皮下血肿的缺点。单纯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较完全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的优点在于,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可预防大隐静脉主干血液的反流, 防止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后管腔的再通从而导致的静脉曲张复发。

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结合驱血带辅助下点式剥脱术的手术方式则可结合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点, 在保证静脉曲张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切口数量及长度, 降低创伤并达到美观的效果, 同时降低了复发的概率。本组病人术后得到随访病人409例, 平均随访16月, 见手术肢体浅静脉曲张复发4例, 复发率为1.0%。2例患者术后发现仍存在局部少量浅静脉曲张, 其原因考虑为术前标记不完全或手术过程中不小心将曲张静脉标记线擦掉, 导致患者平卧时变瘪的曲张静脉未得到处理。因此术前仔细标记和术中细心操作是手术成功完成的前提。

对于并发陈旧性或活动性溃疡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 交通静脉反流为重要的原因, SEPS通过离断交通静脉, 可促进溃疡愈合[5], 联合下肢曲张静脉剥脱术, 能很好地改善临床结果, 降低静脉曲张及静脉性溃疡的复发率[6]。与开放手术结扎交通静脉相比, SEPS具有切口并发症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的优点[7]。本组静脉曲张合并静脉性溃疡的患者通过SEPS手术均痊愈, 且在随访时间内未见静脉性溃疡复发。

术后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抗凝治疗, 75mg每日1次, 患肢弹力绷带包扎, 并予抬高患肢15°~30°, 嘱患者做踝关节背屈、跖屈运动, 这些措施均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腓肠肌泵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一次腓肠肌收缩可泵出60~90ml血液。通过运动踝关节背屈、跖屈运动促使腓肠肌有节律的收缩, 加强腓肠肌内静脉血流的速度, 从而达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本组病人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

本组病人术后有24例出现患肢小腿下段内侧皮肤麻木感, 考虑与隐神经损伤有关, 一方面可能与激光治疗时热损伤隐神经有关, 因为隐神经与大隐静脉相交于小腿中下1/3处, 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时通过热传导损伤隐神经;另一方面可能在抽剥曲张静脉时损伤了隐神经, 因此在抽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盲目钳夹抽剥, 最好将曲张静脉逐支逐段的予以剥脱, 将隐神经的损伤率降到最小。23例病人术后出现皮肤烧灼伤, 原因主要是在发射激光的过程中, 光纤并非位于静脉腔内, 而处于皮下组织, 发射激光时热能传导至皮肤从而导致皮肤烧灼伤。因此在进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过程中, 应将光纤置入静脉腔内, 才能保证激光治疗效果并防止皮肤烧灼伤。

通过回顾性分析下肢静脉曲张个体化方案治疗的资料, 笔者认为根据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可达到治疗彻底, 创伤小且复发率低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Beebe HG, Bergan JJ, Bergqvist D, et al.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of chronic venous disease in the lower limbs:a con-seusus statement[J].Int Angio, 1995, 14 (2) :197-201.

[2]Beale RJ, Gough MJ.Treatment options for primary varicose veins-a review.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05, 30:83-95.

[3]Pauers RS, Carocci MA.Low pressure pneumatic tourniquet:effectiveness at minimum recommended inflation pressures.J Foot Ankle Surg, 1994, 33:605-609.

[4]Proebstle TM, Lehr HA, Kargl A, et al.Endovenous treatment of the greater saphenous vein with a 940nm diode laser:thrombotic occlusion after endoluminal thermal damage by laser generated steam bubbles[J].J Vasc Surg, 2002;35 (4) :729-736.

[5]Ciostek P, Myrcha P, Noszczyk W, et al.Ten years experience with 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vein surgery[J].Ann Vasc Surg, 2002, 16 (4) :480-487.

[6]Bianchi C, Ballard JL, Abou-Zamzam AM, et al.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vein surgery combined with saphenous vein ablation:results and critical analysis[J].J Vasc Surg, 2003, 38 (1) :67-71.

上一篇:手术感染发生率下一篇:改良胸腔闭式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