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地税改革 青年微感言

2024-06-30

国地税改革 青年微感言(共3篇)

篇1:国地税改革 青年微感言

多省市国地税联合办税 为税制改革提供思路借鉴

摘自:宏观经济华夏时报[微博] 吴丽华2013-05-04 00:47 [导读]记者梳理发现,不仅仅是在浙江,江苏、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多地都有实行国地税联合办税的地区,这不禁引发了国地税合并的遐想。

本报记者 吴丽华 北京报道

“今非昔比。”5月2日,浙江安吉一家家具企业会计李彦强如此形容如今办税业务和几年前的区别。

“以前申报纳税我一般是准备两套资料,上午跑国税、下午跑地税,一天才能忙完,如今只需带上一套资料,进入一扇大门,一下子就能全部办好了。”李彦强说。而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来自于2010年浙江省安吉县开始实施的国地税联合办税。

2010年初,安吉县开发区联合办税机构正式挂牌成立。地税局两个管理分局、国税局两个管理科室,两家单位的3个办税服务厅,变为一个机构、一套人马、一个办税服务厅,实现了纳税人进一家门,办国地税两家事。

记者梳理发现,不仅仅是在浙江,江苏、陕西、甘肃、内蒙古、山东、河北、贵州等多地都有实行国地税联合办税的地区,这不禁引发了国地税合并的遐想。不过受访专家向本报记者表示,联合并非合并,但国地税联合办税过程中的深度合作,却为包括国地税合并在内的财税体制改革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多地联合办税

现在,在安吉县开发区联合办税机构里,国税局管理四科的殷克强和地税局管理分局的赵勇坐在同一间办公室里面对面办公。

“我与赵勇在同一个片区,我们片区里国税管户约200户,地税管户约230户。”殷克强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介绍。

2010年初,安吉县开发区联合办税机构正式挂牌成立。“联合办税机构对外仍保留各自独立的执法主体地位,但对内实行税收业务统一培训,人力、物力资源统一调配,实现了高度融合。”安吉国税局局长何文刚说。

经过两年的运作,今年4月1日,安吉县国地税直属联合办税机构正式设立,实现了安吉县国地税联合办税县域范围内全覆盖。

安吉县的联合办税业务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全国的一个标杆。不过国地税的高度融合安吉并非个案。2011年3月28日上午,西安沣渭新区国家税务局、西安市地方税务局沣渭新区分局正式揭牌成立,同时揭牌的还有将国税、地税分局合二为一而组建的西安沣渭新区办税服务厅,3块牌子依次排开,乍一看甚至会以为是一个机构。

不过,这儿的联合办税既不是国地税相互派员在对方办税服务厅驻点,传递信息和释疑解惑,也不是双方都将自己的办税服务厅设在地方政府建设的政务大厅,比邻而居。在这儿两个局共设一个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既办理国税业务,也办理地税业务,他们的身份也不属于哪个局,而是国地共同管理,其工资、福利等共同承担。同样,办税服务厅的投资、运行费用也由两个局共同承担。

现在,在当地的办税服务厅,采取“一人双机双系统”模式开展国地税申报征收,每个工作人员同时操作2台计算机,通过切换键切换到国地税征管系统,实现一个工作人员一次完成两个系统的操作,一个窗口同时办结国地税纳税申报业务。

事实上,目前不少省市都有地区在实施联合办税业务,在南京鼓楼、内蒙古的乌海,甚至山东临沂、贵州等等,不少地区都有当地国地税部门在实施联合办税业务。

而严格地说,联合办税已经算不上新鲜。

早在2004年,国家税务总局就曾下发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家税务局与地方税务局联合办理税务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中表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可以根据通知指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此后不少省市陆续制定实施办法,一些地区则根据通知和实施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国地税联合办税陆续出现,如今可以说是遍地开花。

联合不是合并

国地税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三方共赢,甚至有不熟悉税收业务的人士认为,联合办税实现的国地税深度融合,就是外界讨论的国地税合并,但事实并非如此。

西安沣渭新区虽然国地税依然相互独立,但是3块牌子挂在一起,仍然不免让人想到“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不过,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都表示,国地税联合办税和外界所说的国地税合并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主要基于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方便纳税人的角度实施的业务上的协作,和国地税合并的机构改革并无关系。

不过也有人士分析,一些地区国地税联合办税过程中的深度合作,客观上为包括国地税合并在内的财税体制改革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社科院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现在也有观点认为,国地税机构改革,特别是营改增之后国地税部门征管业务变化后,不一定实施国地税合并或者减少地税部门业务,也可以让地税部门人员跟着业务走。也就是说不一定国税部门征管中央税,地税部门征收地方税,比如把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全部归地税征管,但是征管变化并不最终影响税款分成。

正如国地税联合办税,虽然一个纳税窗口同时办理国地税业务,却并不影响国地税各自的执法主体地位。

事实上,国地税合并问题业界讨论已久,国务院参事、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是国地税合并的支持者。但他认为,实行国地税合并,需要解决两个难题,一是人的安置问题,二是业务衔接问题。

人的问题最难办,尤其是不能将一批有经验的地税干部弃之不用。刘桓曾给国务院参事室写过一份报告,提出营改增之后税务机构人员有必要做出调整,人随业务走,管理营业税的地税干部可以直接到国税接着管营改增,以应对国税人手不够、地税相对清闲这样苦乐不均的情况。

张斌则表示,从现有国地税联合办税的角度,考虑国地税合并过程中人员安置和业务协调问题,无疑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华夏时报)

篇2:国地税改革 青年微感言

原标题:分立24年后,国地税为什么又要合?

【文/观察者网 吴娅坤】分立24年后,国税和地税又重新合并了。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方案提出,国务院将改革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将省级和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据国务委员王勇介绍,省级和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具体承担所辖区域内的各项税收、非税收入征管等职责;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后,实行以国家税务总局为主与省(区、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体制。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教授陈宪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表示,财税改革是我国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它一面连接着政治体制改革,另一面又连接着经济体制改革,若改革得好,不仅能加强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国力,还能扫清经济发展障碍,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陈宪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各方面改革的推进,以及电子政务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之前阻碍国税地税合并的一些因素已克服,国地税合并将更加有利于我国的财税改革走向深化,而这也意味着,财税改革,这一未来一段时间内体制改革工作的重点、难点,大幕已经拉开。分立24年后,国地税机构合并

1994年以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只有一个税收征管系统,中央税收主要靠地方税务局征收。1993年10月17日,国家体改委宏观司提交给国务院一份“关于财税体制改革方案的补充意见和加强操作方案准备工作”的建议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此番财税体制改革通过设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保持稳定的税基,防止互相交叉和侵蚀,改变中央向地方要钱的被动局面。” 之前的“大连会议”文件中也提出,有必要设立中央、地方两套征管机构,必须改变中央收入一定程度上依靠地方税务局的局面。这道出了中国财政当时的真相:1993年,财税体制改革前夕,中国中央政府的财政,正陷入极其艰难的窘境。数据显示,当时,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由1984年的40.5%一路下滑至1993年的22.0%,中央财政的收支甚至必须依靠地方财政的收入上解才能平衡。切实保障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成为“国地税分家”最直接的初衷。

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开始“分灶吃饭”,全部税种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了划分,税收征管系统也开始一分为二,国税主要负责征收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税主要负责征收地方税。这次改革,国务院根据不同行业和税种,将产品税改为增值税,将建筑安装、交通运输、饮食服务、邮政电讯等服务行业所经营项目纳入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在这种条件下将过去的税务局分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1994年7月1日,国税地税正式分开。

分税制弊端暴露,合并后征纳两端都获利

但分税制实行了24年,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一方面,国地税分设会使纳税人的纳税成本增加,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增加,不利于税务人员全面掌握税收业务;另一方面,随着营改增的不断深化,机构分设所导致的机构争议也成为问题。从纳税人的角度来说,据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注册税务师杨散逸介绍,国地税合并方便了纳税人申报及应对税务机关检查,减少了企业的税收合规成本。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据陈宪介绍,国家的税收在职责上其实只有一个,中央和地方之间存在的只是税收收入分享主体的区别。随着近年来,信息化手段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中央和地方通过分开收税的方法分享税收收入已变得不必要。目前,中央和地方完全可以通过电子信息化系统的处理完成这一工作。国税和地税合并后,征税系统可以对人员进行更好的配置,强化最需要加强的部门,提高税收征收的整体效率。比如说,一方面,可以加大力量建设统一的税收电子信息系统,有效整合增加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为应对偷税漏税等问题,可以整合更多的一线征管人员,提高征收效率。对于优化人员配置,陈宪举例说,此前的营业税为地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营改增以后,中央和地方对增值税的分成为75%和25%,统一由国税部门征收,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国税部门的征收强度和征收业务量;等到未来房产税、资源税这些为弥补地方土地收入减少而开征的新税种开征,地税部门的征收压力又会陡增。杨散逸也表示,合并后,税务征收系统对内部门的工作量会因此减少,这样一来,从事对外业务的人员数量会有所增长,可以有更多力量为纳税人服务。此外,杨散逸还称,合并后,税务局可以一次对所有税种统一检查,避免了以往对非本单位的税收风险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选择视而不见;在对于企业所得税这种公管户问题上,以往经常有国地税执法口径不一互不入账的情况,合并后再统一地区的税收执法口径是一个声音了。另据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分析,国地税机构合并一方面不仅有助于改变地方财政软约束,解决财税“条块之争”的长久之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避免招商引资恶性竞争。邓海清说,由于目前地方政府往往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来促进发展,其主要手段是通过税收的优惠以及土地使用的优待政策,改革之后税收实行国税为主、地方政府双重管理体制,税收优惠政策下的招商引资竞争将难以为继。行政改革先行,静候财税体制改革大幕开启

篇3:国地税改革 青年微感言

关键词:分税制;国地税改革;营改增;税收成本

一、引言

1994年之前我国中央财政收入严重不足,因此国家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分税制将全部的税种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为了方便税收的征收和管理,也是为了配合刚刚推行的分税制,国家分别设立了国家税务机关(负责征收中央税及中央地方共享税)和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地方税)。

国家税务机关与地方税务机关的分别设立,解决了税收收入如何汇聚和分配的难题。在营业税取消之前,地方有独立的主体税种,有地方独立财政收入。“营改增”试点从上海开始、从几个行业开始;2016年5月1日,我国全面实行营改增,意味着营业税从此不会再出现在报税单上,同时也意味着地方政府开始缺失主体税种。此时,国地税机构的改革问题又再次成为讨论的问题。

二、目前国税与地税机构分设状况的分析

第一、 国税与地税机构分设,增加了税收成本。所谓税收成本,是指在征收一定的税收收入时,付出的其他相关成本。税收成本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税务机构的征税成本,是指由于税务机构的设置导致的税收成本;另一类是针对纳税人的缴纳成本,是指纳税人由于要缴纳税款发生的税收成本。我国税务机构有两大系统:国税机关与地税机关。两大系统需要两套班子,两套同样的办公设施;需要类似的人员培训,履行类似的职能。税务人员的增加与办公设备的增设,势必会增加行政管理费用,提高行政成本;同级官员的增加,势必会增加办公费用,提高税收的征收成本。税务机关的组织模式有税种模式、功能模式、纳税人群体(模式)和混合模式,我国是“税种因素为主,功能因素为辅的混合模式,纳税人因素则基本没有涉及”。有些税种既属于地方税也属于中央税,纳税人在缴纳这些税款时,就不得到国税与地税两个机构才能完成缴税过程。此类典型的税种有所得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国家根据不同的企业性质规定这些税种的缴纳地点;结果就是仅仅由于企业性质的不同,同样的税种却要到不同的税务机关缴纳,带来不必要的税收缴纳成本。

第二、 国税与地税机构之间存在着利益争夺。分税制重新分配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但事权与财权的划分并不匹配:中央负责征收中央税与中央地方共享税,承担属于中央本级的事权;地方政府没有独立取得收入的权力,但承担了更多的事权。地方税具有税种多类别多、征收难度大、金额较小的特点,仅仅依靠地方税收入就想全覆盖地方各种的开支是不现实的。因此,地方政府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保持本级政府的运行,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大自己的财力。地方政府为了本级的利益,在某些税款划分有争议的问题上,站出来帮地方税务局说话,与国家税务局讨价还价。有的地方政府还要求地方企业通过“地域税收筹划”改变税种,改变税款的缴纳形式,变应缴纳国税的税款为地税。

第三、国税与地税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顺畅。国税与地税机构有两套不同的信息系统,两套系统之间的信息沟通仍存在这不舒畅。一般企业涉及到的各种税收资料(如增值税、所得税等其他税种)及各种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都是有一定关联性的。国地税机构信息交换之间存在的障碍,会为政府机关查账,实地检查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税务机关依据税种分设,事实上却人为地割裂了各个税种之间的逻辑关系, 数据相关性无法及时核对, 容易出现征管漏洞。几年来,国地税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多数地方一直在积极探讨国地税建立信息共享、建立合作机制。例如,有的省份已经在国税服务厅设置了电子查询设备,可以方便地查询相关地税方面的数据;有的省份在地税服务厅设置了国税服务咨询点。但总体来看,国地税之间沟通依旧有限, 限制了税收的整体发展。

三、全面营改增后地税机构面临的处境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地方没有立法权,只有部分税种(营业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的税目税率调整权。其中营业税是地方税收收入的主体部分,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

全面营改增后,营业税彻底消失了。地方政府缺失了主体税种,地方税收入大幅下降。国家为了弥补取消营业税给地方政府带来的损失,出台了税制改革调整期间的暂时解决方案:将增值税的分配比例由之前的3:1调整为1:1。这样的调整虽然可以适当弥补地方财政收入的突然降低,但地方税务机关地位下降的事实却是不可否认的。地税机构收缴的税款金额下降,且目前收缴的税种不太重要;相比国税大厅的繁忙,地税大厅的冷落就更加明显。

四、国地税机构改革的原则

第一、税收征收成本最低。从税务机构的角度来看,国地税机构改革的原则是保持较低的税收征收成本。税务机关内部应当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合理安排工作的分工及人员的安排;在完成税收任务的同时,做好行政费用控制的工作,做好税务机关内部预算管理与控制工作。第二、 税收缴纳成本最低。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看,国地税机构改革的原则是保持较低的税收缴纳成本。缴纳成本包括了多个方面,从纳税地点的选择到彻底完成整个纳税过程。税务机构的改革,应当充分考虑纳税人群体的因素,为纳税人缴纳税款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第三、税务机构、部门设置精简且有弹性。从税务机构的角度来看,国地税机构的改革应当是精简机构和部门的同时,保持适度的弹性。所谓的精简是指在保证职能完成的前提下,将机构的运行成本降到最低

五、全面营改增后国地税改革的方向分析

方案一、地税部门继续存在。第一个方案是:继续保存地税部门,国税与地税部门依然共同存在。与国税部门相比,地税部门的地位较低。如果要继续保存地税部门,就需要明确国地税的分工;将目前国税机构的职责分类,将一部分工作分配给税收任务较少的地税机构。保证重新分配工作任务后,能够在高效地完成了税收任务的同时,也可以顺利地完成其他的工作任务。另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国地税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问题。要打通国地税机构之间信息沟通,打破信息传递的阻碍,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方案二、国税与地税部门合并。第二个方案是:彻底取消地税机构,将地税机构目前的职责与工作加入到国税机构。对纳税人而言,这个方案会是很受欢迎的,因为避免了纳税地点的选择、可以一条龙地完成全部的纳税过程。如果采取这种方案,需要对国税机构现有的职能进行系统全面的整合,以及如何调整地方政府的心态。首先,需要整合国税机构现有的职能。国税机构在完成现有的工作之外,还需要接手征收地方税的任务,必然会需要增加工作人员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其次,需要地方政府调整心态去接受。在营业税消失之后,地方政府的收入本就少了大部分,再全部交由国税机构征收,大部分地方政府都会需要一段时间完全接受。

参考文献:

[1] 郭德祥,国地税合并问题初探[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17期

上一篇:建筑实训报告下一篇: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