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2024-06-30

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精选8篇)

篇1: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工作,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期的深刻变化,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凸显,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给基础工作提出了诸多思考。

一、我县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现状

人民调解作为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地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县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共有 828 个,其中村、居、社区基层民调组织775 个,乡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9个,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44个。近三年来,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每年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都在4000起以上,而且有逐年上增的趋势,矛盾纠纷调处难度越来越大,矛盾化解周期延长,民调工作量剧增。尽管我县矛盾纠纷现状严峻,但司法所各年调处率仍保持100%,调处成功率均在97%以上。多年来,无“民转刑”案件发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有力的保障了我县的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层民调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少数基层领导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少数领导认为人民调解是“软组织”,可有可无,人民调解工作难以摆上村居“两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二是少数领导思维僵化,解决矛盾纠纷缺乏手段和信心。往往认为调解工作起不了大作用,而且费时间费精力,不如拿钱买平安更实效;三是认为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能不能发挥作用,取决于基层组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基层政府缺乏有力的引导和指导;四是人民调解的宣传力度不足,全社会普遍关心、认可、支持人民调解工作的氛围相对缺乏,人民调解的作用与社会大众的认知程度相差悬殊。一些群众认为调解没有强制力,导致出现矛盾纠纷时不是去诉讼而是上访,或者干脆“用拳头说话”。

2、调解组织机构建立但不健全。在调查中发现多数调解组织存在无牌无章、无相对固定办公室、文书案卷未归档、无调解委员会成员花名册等现象。调解组织网络存在“断层”与“空档”。国务院颁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但在执行中走样,将调委会选举混同于村委会、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设立,甚至有些调委会未进行选举,直接由村委会、村党支部指定人员担任。

3、调解队伍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客观上要求调解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与调解工作业务技能。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低,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欠缺,调解工作方法、技巧掌握不多。有些调解员政治思想觉悟不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差,责任心不强,不能公正调解,影响了人民调解的成功率。加之受经费因素制约,区司法局、街道对村(居)调解人员集中培训教育较少,多数村居只是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讲一下,时间短,内容讲解不系统。我街道部分人民调解队伍人员素质不高,阻碍了全街人民调解事业的发展。

4、调解经费无保障体制。经费保障不足,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从调研情况看,县司法局和乡镇街道用于人民调解工作业务指导培训、表彰的经费较少。由于经费紧张,影响职能部门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加之现行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颁布施行的行政法规,受历史因素制约,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由村委会或居委会解决的模式早已过时。同时村(居)调解人员应得的补贴得不到兑现,影响了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民调工作发挥民调作用的几点思考

加快发展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必然结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我国是一个重感情、更富有人情味的社会,中国文化崇尚和解,倡导“和为贵”,人民调解制度在我国社会具有深厚的伦理基础和文化基础。人民调解组织处于最基层,分布面广,队伍庞大,组织网络覆盖广。人民调解员熟悉社情民意,能及时了解、化解矛盾纠纷,在“大调解”工作体系中具有前端性、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做好民调工作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更广大领域内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人民内部团结,维护家庭、社区和邻里关系的安定,有效地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有利于体现当事人平等主体的地位,发挥平等协商、平等对话的功能,创造更为和谐的气氛,对于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各级各部门领导,要从维护改革发展成果,保障经济快速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在化解民间矛盾纠纷中成本低、示范性强、社会效果好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做好民调工作作为稳定一方,发展一方的重要手段,抓紧抓好。

2、健全组织机构,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当前要抓住人民调解工作的重大发展机遇,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调解资源,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目的。在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中,要本着 “人民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为后盾、慎用行政调解”的调解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三种调解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切实搞好三种调解方式的衔接和转化,提高调解的法律效力和履约率,使调解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工作实践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全部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发展更多的行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在不同行业和系统建立各类专门调解组织,健全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当前重点是抓好企事业与街、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人民调解工作联系制度;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都要按照“五有”(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有印章、有调解文书、有统计台帐)和“四落实”(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工作落实、报酬落实)的要求,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为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二是要抓好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充分调动人民调解优势,发挥司法调解的后盾作用。三是要抓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发扬人民调解的亲和力优势,发挥行政力保障。四是要抓好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建立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沟通机制,切实发挥调解的效力。

3、拓展调解功能,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的职能作用。一是各级调解组织和调解人员都要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尤其要把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首要任务,及时调处影响地方稳定的各种矛盾纠纷。要在积极调解婚姻、家庭、邻里、损坏赔偿、生产经营等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的基础上,着力做好涉及土地承包、荒山开发、村务管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的群体性、复杂性、易激化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上,切实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要继续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防范”,坚持不定期进村、入户、到人的矛盾纠纷排查活动,及时掌握各种矛盾苗头,将大量的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哪里有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那里需要调解,人民调解员就出现在哪里。三是要科学分析当前民间纠纷的发展规律,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告,使人民调解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要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分布广、贴近群众的优势,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阵地,采取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田间地头、集贸市场、居民小区,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坚持在调解中开展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做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素养和道德修养,从源头上防范矛盾纠纷的发生。四是要把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中,把调解工作作为争创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创建文明行业、文明乡镇(街道)、文明村(居)活动中,把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和争创指标;在开展“星级”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中,把家庭成员团结与否、邻里关系是否融洽作为评先评优的首要标准。人民调解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融洽,必将进一步激发单位、家庭和个人维护稳定、增进团结的自觉性,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和法律素养,营造爱民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促进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4、完善激励措施,增强人民调解工作发展后劲。一是要切实提高基层调解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非常辛苦,面广、量大、线长,磨破嘴,跑断腿,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也不是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是,他们的工作是维护稳定的基石。所以,全社会都应该正确认识这项工作的巨大意义和重要作用,给人民调解员以必要的政治待遇和经济保障,体现出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二是要进一步增强调解人员的责任意识。在司法调解中,要树立纠纷无小事意识,小隐患不能酿成大纠纷;要全面提高调解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把人民调解工作上升到维护社会稳定系统工程的高度来认识,确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为党和政府排忧解难,避免越级上访和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为保一方平安尽职尽责。

5、强化工作指导,加快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指导,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司法行政机关要抓住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有利契机与人民调解改革的机遇,科学制定人民调解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指导与管理。二是加强培训,为适应人民调解改革做好素质上的储备。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高度重视人民调解队伍的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逐步实现在培训的基础上实行考试、考核制度。三是加强规范化建设,使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有机衔接。乡镇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充分把握党和国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契机,把人民调解阵地建设,规范化建设纳入基层政权建设内容,司法行政机关要规范调解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杜绝调解纠纷的随意性。要规范文书格式。统一使用司法部制定的各类人民调解工作文书,严格按要求制作书写。要规范调解工作纪律与工作方法,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四是落实经费,保障人民调解工作正常开展。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明确政府责任,将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经费、培训经费、办案补贴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并随着经济发展同步提高财政安排标准,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真正实现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积极性,稳定基层调解队伍,确保人民调解工作健康、稳定开展。

篇2: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路南区司法局基层科

人民调解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预防、化解新时期出现的社会矛盾纠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年多来, 路南区司法局始终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开展了经常性和重点、敏感时期的民间矛盾纠纷大调处活动,及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95件,调处成功293件,其中防止群体性上访事件3起,防止民转刑案件2起,无一起因调处不及时、方法不正确而引发“自杀、凶杀、重伤害、群体性械斗和上访事件”,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为诚信平安路南的创建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

一、夯实基础,落实责任,加强规范化建设。

组织建设是基础。我局始终把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规范化建设作为切入点,不断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向纵深发展,坚持做到“五抓”。一是抓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完善了民调组织。目前,我区7个乡(街)、92个村(社区)共建立调解委员会99个,有调解干部431人,楼院调解信息员、十户调解员5126名,在全区形成了区、乡(街)、村(社区)、组四级排调网络,形成了 1 一个上下联动、职能明确、优势互补的调解工作网络化体系。二是抓民调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调解人员素质。结合农村换届选举工作刚刚结束,基层人民调解干部队伍人员新、业务生疏的实际情况,举办了为期两天的400余名调解干部参加的培训班。重点学习了人民调解的基本知识,调解常见、多发性或疑难民间纠纷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以及涉及公证的部分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广大调解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调解能力。三是抓责任落实,与各乡街司法所签订了《人民调解责任状》,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细化、量化,由区局对其进行目标管理,以保障各项民调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四是抓典型,全力构建“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我局明确工作重点,抓好典型,确定福乐园社区和女织寨司法所及乡属两个村为重点,规范了标识、协议的制作以及档案的管理,确保“三位一体”调解工作的健康发展。五是抓司法所硬件建设,积极争取市局和区政府的支持,为司法所配备了警用摩托车7辆,电脑2台,保证了基本的工作需要。目前,各乡(街)司法所已基本配全电脑、电话等现代化办公设备,特别是女织寨司法所搬进新居,办公用房达到了150平米以上,并重新更换了电脑、警车,达到了一级所的标准。

二、健全制度、狠抓落实、加大规范化管理力度。制度建设是保障。我局在继续坚持矛盾纠纷登记、移办、督办、回访、预防激化责任追究等制度的基础上,又健全完善了 2 以下制度:一是矛盾纠纷信息报告制度。充分发挥四级民调信息网络优势,设立专职联络员,注意发现带有民转刑、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和上访等易激化事件苗头的矛盾纠纷,迅速上报,做到了及时反馈,信息畅通,及时发现,及时调解。二是实行人民调解、普法宣传、法律服务工作“三”结合制度。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于四月份分别到人民纪念碑广场、福乐园社区对人民调解工作及常用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扩大人民调解工作的覆盖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素质。另外,我们还注重人民调解与法律服务的结合,对排查出来且难以调处的疑难复合型纠纷,及时提供法律服务,引入诉讼程序,防止矛盾激化。如女织寨乡新艾庄部分村民因土地承包问题于晚上12点欲进京上访,女织寨乡法律服务所及时提出法律意见,最终将纠纷引入诉讼途径解决。三是健全调度分析制度。在每次大的排调活动中,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度会,集中分析,统一安排,制定调处方案,保证了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四是强化培训制度,按照分级实施、层层负责的工作原则,采取集中培训、巡回培训和各社区(村)分头培训的方式,确定时间、确定内容对全区广大调解员进行培训学习,以增强广大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和调解能力。

三、深入排查、及时化解、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在一年多的排调工作中,我局始终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工作方针,开展区、乡(街)、村 3(社区)三级联手创“四无”活动,要求基层司法所组织各村(社区)调解委员会采取定时、定人、定点、定责的“四定”方式排查纠纷。结合“两会”、“两节”、“五一”、“十一”等重要敏感时期,共组织了七次全区范围的大规模拉网式民间矛盾纠纷排查治理活动。排查活动中,各级民调组织充分利用网络健全、熟悉民情的优势,突出排查重点,加大了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切实做到了:纠纷分析细致,逐户、逐人、逐事地进行拉网式排查;纠纷统计准确,做到件件有登记,件件有人调,件件有结果,件件有档案;调处化解及时,对各类纠纷苗头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化解,抓住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争取了工作的主动权,切实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了小纠纷不出村(社区),大纠纷不出乡(街),疑难纠纷不出区,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如:广场街道调委会迅速制止卫国楼社区境内一网吧因乱接暖气,擅自暂停附近居民的家庭供暖事件,防止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女织寨乡调委会及时调处因兴建燕南公墓停车场,需占用老谢庄村三户村民部分土地,遭到两户村民拒绝事件,保证了燕南公墓停车场建设的顺利进行,确实为“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局在人民调解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看到,4 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调解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虽然我们在近两年下大力度抓了调解庭的规范化建设,将纠纷引入调解庭解决,但有些调解员在调处过程中,存在调解程序和调解文书的制作上不够规范的现象。存在不入庭、重结果、重口头、轻程序、轻文书等问题,有的口头调解,根本就没有询问笔录,也没有制作调解协议书或登记造册,口说无凭,难以作为时效中断的依据。存在一次性调解成功率不高,反悔多,上法庭多的现象。

(二)调解队伍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国家法治化进程不断推进,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明显提高,公民越来越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纠纷,对依法调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区的调解人员虽然在近几年不断注入新的力量,但法律专业人员缺乏,有的调解员不关心时事政治,对当前政策知之甚少;有的平时不学法,法律知识贫乏;有的调解纠纷还是沿用老套路、老方法,不能做到依法调解,以理服人,调解成效不明显。

(三)经费保障不足。人民调解工作经费无法落实到位。大多数村(社区)调解人员的报酬得不到落实,不能充分发挥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区实际,我认为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主要表现在“健全五个机制”:

(一)健全领导责任机制。强化领导责任,推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是成功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保证。搞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程,建立领导责任制,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对可能由民事小纠纷转化成刑事恶性案件或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或苗头,党政主要领导要靠前工作、亲自调处、亲自督办、亲自疏导化解。要舍得花费精力想平安,要舍得组织人力保平安,真正落实“守土有责、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二)继续健全规范化建设机制。一是抓好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规范建设工作。要结合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两级人民调解庭的建设,要在完善街道人民调解庭的基础上逐步建设村(社区)人民调解庭。二是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工作纪律,增强人民调解程序的公正性,提高纠纷入庭率,提高人民调解的工作水平和社会公信力。三是依法调解,规范使用制式调解协议书。对社区(村)调委会主任进行制作制式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培训,进一步规范受理、登记、调解、回访等工作制度,保证调解协议合法有效。

(三)健全制度运作机制。一要坚持矛盾纠纷月排查分析例会制度。要每半月召开一次分析例会,听取本辖区前半月的纠纷 6 调处情况报告;排查近期各辖区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分析纠纷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动向;研究重大复杂疑难纠纷或跨村(社区)纠纷案件的调处方案和防激化措施;交流纠纷调处工作经验,安排下一步纠纷调处工作。二要健全完善工作责任制度。村(社区)调委会对当地发生的纠纷情况和可能发生纠纷的苗头、隐患,要深入进行排查,及时调解,并定时上报。乡(街道)调委会对本辖区发生的纠纷和可能发生纠纷的苗头、隐患进行汇总分类:对重大疑难纠纷及时报告;对依法属于某个部门调处的,移送某个部门并配合调处。三要实行包案调处制度。将每起纠纷具体落实到每个调委会和调解员身上,切实做到“四定”、“三包”,即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四要建立不安定因素预警制度。基层司法所要建立不安定因素预警制度,对排摸的、信息员上报的不安定因素,特别是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群体性矛盾,要以预警信息上报上级相关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以便把矛盾纠纷及时解决在基层。

(四)健全后勤保障机制。一要抓好培训指导,提高队伍业务水平。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呈现出复杂化、易激化、群体化和对抗性强的特点,调解难度不断增大,要加强对现有调解队伍的培训力度。要按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范围的特点和要求,明确各类人民调解员必须具备的法律水平和文化程度,定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二要 抓好经费保障工作,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重视和支持,切实解决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人、财、物”等方面实际困难,落实人民调解工作的培训、津贴、奖励经费及学习宣传资料专项经费,努力解决人民调解物质保障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地位、作用及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都来理解、关心人民调解工作的良好氛围,为创新调解效力提供保障。

篇3: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一、基层央行行政执法概况

长期以来,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按照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要求, 积极推进基层央行法治化建设进程, 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 进一步明确行政执法权限, 完善执法程序, 提高执法水平, 广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 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基层央行根据要求设立了行政处罚委员会、行政复议委员会等常设机构, 配备了专业的条法干部负责日常的法律事务, 行政执法工作不断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迈进。基层央行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执法检查程序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1号) 和《中国人民银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 (银办发[2006]116号) , 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度, 形成了内外相结合的监督体系, 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和执法程序, 明确行政执法责任, 保障行政执法的合法与公正, 使依法行政工作稳步推进。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行政许可法》、《人民币管理条例》、《行政处罚法》、《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会计法》、《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金融统计管理规定》、《外汇管理条例》、《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境内外汇账户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目前基层人民银行行政执法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类别:一是存款准备金管理;二是中国人民银行特种贷款管理;三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管理;四是人民币管理;五是代理国库行为管理;六是清算管理;七是反洗钱管理;八是财务会计管理;九是调查统计管理;十是外汇管理。

从上述行政执法依据及内容来看, 近年来, 人民银行基层行行政执法工作总体而言有逐步规范的趋势, 对于执法行为和行政处罚行为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对于检查程序和行政处罚有严格的要求, 严格遵守行使行政处罚权的告知、听证、处罚与执行等程序, 做到有法可依, 法治央行的建设在不断深化, 但行政执法工作取得进步的同时, 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二、基层央行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一) 相关法律法规立法滞后, 出现“法律真空”或法律冲突

基层人民银行作为行政处罚依据的金融法规、规章未及时修订, 这使基层央行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依据不明, 困难重重。如1994年制定的《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对开户主体、开户条件、开户程序、账户设置种类、账户管理手段的界定等与现实的经济生活相脱节, 无法满足账户管理的需要, 一些支付结算中的风险点及新兴业务仍没有系统的法律法规对其加以约束, 如对大额支付、电子支付工具及网上支付业务的监控等。1985年颁布的《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整个思路和框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没有体现国库风险防范的需要。一些重要的国库业务如国库监管、国库退库、国库拨款, 以及一些新的国库业务, 如支付系统往来、国库内部往来和横向联网等, 没有明确的管理操作规定, 使国库业务陷入制度盲区。由于无法可依或法制不健全, 金融机构各行其是, 基层央行在执法过程容易引起纠纷,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人民银行行政执法的效力与权威。《反洗钱法》规定:对不建立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 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或者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假名账户的金融机构, 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取消其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任职资格。但是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管理是由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承担的, 作为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的人民银行仅有建议权, 只能建议有关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给予纪律处分。这使得基层人民银行处于一种虽行使反洗钱监督管理职能, 但行政处罚权却受到限制的尴尬境地。

此外, 总行出台部门规章或行政执法操作指南, 大区分行、省会中支及部分地州中支也相应出台执法检查指南, 各操作指南虽然有相同之处, 但有时部分法律文书格式有所差别, 对程序要求也非完全重合, 甚至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在上级行进行检查时会适用不同的检查标准, 这给基层央行适用何种行政执法指南造成疑惑。

(二) “重实体, 轻程序”, 未严格遵守行政执法程序

1. 对程序的执行力度有所欠缺。

公正的程序比不公正的程序更能产生公正的结果, 这是程序存在的价值, 但目前基层央行执法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操作, 随意减少执法环节。笔者进行依法行政监督检查和案卷评查工作检查时发现, 行政执法检查工作时经常出现如下问题:未及时调整法律事务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因调离人行、执法证遗失等原因未及时收回和注销执执法证;不发送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 直接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发给当事人;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中, 未告知当事人有陈述、申辩的权利;做出数额较大的行政处罚时, 未告知当事人听证的权利等;时间顺序颠倒, 如调查取证日期早于立案日期、处罚决定书送达日期早于行政处罚决定的日期等;基层央行所检查单位的工作人员为熟知人员时未及时出示执法证件;新行员无执法证便进行执法检查;个别行政许可公示内容不够完整, 未公示与行政许可事项有关的业务办理流程;单位人事变动后未及时调整行政处罚委员会、行政复议员会等内设法律事务部门组成人员。

2. 对证据收集重视程度不够。

在实际工作中, 部分基层人民银行在进行行政执法检查过程中, 执法人员未及时按检查程序要求收集账表、票据、证人证言、凭证等原始证据, 或是收集证据不全, 未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未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这就给行政执法行为带来隐患, 一旦被处罚人提起行政诉讼, 则作为行政处罚主要判断依据的证据由于不全, 其效力就会受到质疑, 甚至陷入败诉的境地。

3. 送达程序及手续不完备, 法律文书送达困难。

基层法过程中往往会不严格执行有关法律规定的形式履行相关手续等, 不按法定程序送达问题比较突出, 容易出现应当直接送达的文书未送达当事人或送达后没有送达依据;应当直接送达当事人的文书不直接送达当事人, 而让其他人代收转交;文书能够送达到当事人却以公告送达方式进行送达;遇当事人拒收, 留置送达不规范等问题。

(三) 执法环境不够理想, 易受外部环境干扰

基层央行大多由于受地域因素限制, 人际关系较为微妙, 行政执法工作易受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 执法环境不够理想, 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执法。在县支行, 执法活动受到这些因素影响特别明显。究其原因, 部分源于基层人民银行自身, 部分来自于其他单位和个人。在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状况较差, 金融机构负责人或主管部门认为对其进行处罚将加重金融机构的负担, 个别地方政府从地方保护主义的角度出发, 对人民银行行政执法行为施加压力。目前, 很多基层央行的执法报告中体现出的多为次要问题, 例如在人民币管理、账户管理、反洗钱管理进行执法检查中暴露出较为严重的问题常常不列入书面报告, 存在重大法律风险, 不利于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

(四) 执法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法律知识运用能力有所欠缺

多数业务部门执法人员为非法律专业人士, 较少接受过专门系统的法学教育、培训, 对法律专业知识掌握不够, 法律素养长期得不到提升, 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跟不上新形势下央行行政执法工作需要。以人行怒江中支为例, 县支行未配备有法律专业的条法干部, 在行政执法检查工作中会形成法律风险, 执法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呈老化趋势。形成熟悉法律知识者具体业务知识不足, 业务岗位人员法律知识缺乏的局面, 部分执法检查人员没有在依法行政、履行职责、提高检查监督有效性的角度出发,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提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意见, 未及时进行宣传、解释、引导, 未进行跟踪监测后续的整改工作。这导致行政执法检查中, 重视检查实效少, 流于形式多, 屡查屡犯现象时常发生。

(五) 行政执法案卷存有问题, 规范化程度不高

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规定, 要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 建立健全行政处罚案卷评查长效机制, 相关执法机构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执法单位处罚案卷进行抽查, 并及时将评查情况进行通报, 指出案卷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并将案卷评查结果作为年底重要考核依据。为此, 多数基层人民银行自2006年开始, 每年均会对行政执法形成的案卷资料进行评价, 通过监督检查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案卷材料填写不规范。

一般按照立案、调查取证、告知、听证、决定、送达、执行、结案的顺序, 案卷内的文书材料应按照办案的时间先后程序进行归档, 兼顾文书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排列。但在评查中, 笔者发现部分县支行行政执法资料没有目录, 或没有编码。另外法律文书中的书写用语不规范, 有的部门在法律文书中使用繁体字或口语化的用语表述案件。案卷材料应该严格规范全面填写, 但在评查中笔者发现部分执法单位案卷材料填写不规范, 有错填、漏填现象, 个别执法单位在文书中被处罚对象名称不一致或名称填写错误, 处罚决定书送达回证没有送达人签字。

2. 未注明处罚所依据法条的具体内容。

由于行政相对人自身法律知识所限, 对行政执法单位的行政处罚决定和强制措施所依据的法律具体条文并不熟悉, 在文书中列明法律具体条文内容, 可以起到说理劝服的作用, 强化当事人自觉守法的意识, 也可以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但部分基层央行在执法文书中未列明法条具体的内容。

3. 执法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引用错误。

法律法规是处罚决定和其他行政执法行为的依据和支撑, 但部分基层央行在处罚决定书或其他文书中由于疏忽或理解错误, 所引用的法律法规名称或具体条款出现偏差。例如将法律的具体第几项看作第几款, 或是直接将法律条款引用错误。

三、对策建议

(一)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执法操作指南要统一规范

应重新梳理过去制定的有关行政执法的各种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 尤其是那些涉及到行政执法的规章、制度, 从中找出相互之间的矛盾之处, 并及时加以修改和完善, 使之形成一个完整、规范的行政规章, 弥补行政执法中相关法律法规不一致的问题。各有关法律法规的衔接要一致, 特别是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共同负责查处的违法案件, 应明确界定参与方的权利、职责和义务, 从而提高法规的执法力度, 避免“法律真空”和法律冲突问题的出现。总行及相关部门要建议或主动对不适应新形势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或执法相关的制度进行修订或者废除, 要尽快出台一些与《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相适应的实施细则或相应的司法解释、配套规章, 修改《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提请国务院尽快修订《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在处罚依据和适用范围上尽量细化规定, 以增强基层执法的可操作性。建议总行出台统一的执法操作指南, 各大区分行、省会中支及部分地州中支出台的行政执法指南要与总行的行政执法指南一致, 避免出现因各行政执法指南之间产生冲突, 从而使基层央行开展行政执法检查时使用何种执法指南造成困惑的情况。

(二) 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重视行政执法程序规定

基层央行要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执法检查程序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1号) 等法律法规, 相关执法部门要加强与法律事务部门的沟通联系, 相互配合、各司其职, 对于执法相关程序要认真进行检查前的学习与领悟, 在必要时, 法律事务工作人员要对执法人员进行必要的检查前的执法培训, 要求其掌握行政执法的程序以及要完成的相关法律文书, 将制度执行到位, 保证结果未出、程序先行, 高度重视程序公正, 避免“重结果, 轻程序”的情况出现。

(三) 加强行政执法管理, 进行有效监督制约

1. 构建法律、纪检、内审部门相互配合、各司其责的监督格局。

根据行政执法行为的风险点和风险程度,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对行政执法工作检查、案卷评查、监察和审计, 将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通报辖内各单位及执法部门, 进行风险预警。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各基层央行要成立由办公室、纪检监察室人员组成的金融行政执法督察组, 负责对本行行政行为程序的合规性、行政处罚案件的合法性、法律文书制作和使用的准确性及行政行为人员的公正性和廉洁性进行督察, 及时纠正不合规行为。完善执法责任制, 实现责、权、利的统一。对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 故意或过失地违反法律法规, 造成重大执法错误所引起的法律责任要予以追究, 从根本上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力的状况。

2.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政综合执法制度。

行政综合执法综合集中检查的方式能促进金融机构认真执行法律规定, 降低执法成本, 提高执法效率, 缓解执法力量不足, 提高执法信息共享度, 减轻被查金融机构的负担。严格执行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复议备案制度, 对于拟进行的行政处罚、行政执法检查要进行备案审查, 保证执法权力的正当行使。

3. 严格执行行政执法立项审批制度。

对于行政执法项目 (包括县支行) 要由中心支行以上的法制工作部门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 减少执法项目安排上的随意性, 保证执法质量。加强本单位法律事务部门与执法部门之间的联系, 将法律审核范围扩大到行政许可决定、现场检查意见书等行政文书, 及时揭示执法风险, 将问题及时进行预防。

(四) 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着力提高执法人员法律素质

切实提高基层央行执法人员的职业素质,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 是解决行政执法中存在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1. 提高行政执法人员在办理具体案件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加强基层央行执法队伍建设, 认真开展以法律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等为主要内容的“应知、应会、应能”培训, 建立一支责任心强、政法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金融行政执法队伍。通过加强业务培训, 建设高素质的依法行政队伍, 使依法行政人员的法律和遵纪守法观念明显增强, 业务水平、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有较大的提高, 为依法行政和强化监管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加强法制学习, 更新执法理念。

基层人民银行要认真组织员工学习修改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中国人民银行执法检查程序规定》以及与基层央行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 认真学习《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全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见》, 使干部职工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依法行政的理念, 努力营造崇尚法治、遵守法律的氛围, 实现基层人民银行的行政执法行为的程序化、法律化。

3. 培养专职的法制干部, 向专业化方向迈进。

由于社会法制化进程的加快, 基层央行的法制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从目前县支行的现状来看, 不仅人员不到位情况较为普遍, 法律事务工作大多由非法律专业人员担任。此外, 专职的条法干部除从事法制工作外, 还要从事办公室其他的事务, 无法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基层央行的法制工作中来。为此, 县支行要配备有法律专业背景的条法干部, 专门从事行内法律知识的培训、法律事务的咨询和法律业务的办理工作, 做好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准确性、公平性的监督审查工作, 及时发现和纠正行政执法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防范和化解行政执法产生的法律风险。

(五) 加大案卷监督检查力度, 保证档案资料完整规范

1. 充分发挥法律事务办公室和行政处罚委员会的职能。

法律事务办公室、行政处罚委员会和行政执法科室要实现良性互动, 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发挥作用, 同时法律事务办公室和行政处罚委员会要加强对执法科室和县支行的行政执法的监督与检查, 为执法部门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同时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相关执法部门及县支行进行依法行政监督检查和案卷评查工作,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 并要求责任部门按时整改, 保证基层央行的行政执法所形成的案卷完整规范。

2. 加强业务学习与案卷归档培训, 分享先进工作经验。

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案卷学习制度, 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 加强工作人员间的经验交流, 不断提高执法人员法律修养和执法水平, 真正从思想认识上重视案卷制作工作。通过不断的学习,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不断累积经验, 逐步规范案卷归档工作。

3. 建立完善案卷评查和案卷过错追究制度。

篇4: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人民银行 法律事务 思考

一、法律事务工作管理体制的现状

1998年,为适应人民银行法制工作的实际需要,总行决定在分行、营管部和省会中支设立副处级的法律事务办公室(挂靠于办公室),在各市中心支行配备专兼职法律事务工作人员,初步形成了总行条法司——分行(省会中支)法律办——地市中支办公室组成的法律事务工作管理体制,全面推动了基层金融法制工作的开展。

2003年,总行作出在分行(营业管理部)单独设立法律事务处的决定,进一步发挥了基层央行法律事务部门的作用。实践表明,分行以及设立专门的法律事务工作机构,作为人民银行管理层集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在管理辖区的法律事务中发挥着指导、监督、协调的积极作用,对保障中央银行依法履行职责、提高各级人民银行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法律事务工作机构的设置并不彻底,在地市级中心支行并没有设立独立的法律事务工作机构,而是成立了挂靠办公室的法律事务办公室,一般情况下由办公室副主任兼任法律办主任。由此形成了总行条法司——分行或省会中支法律处——中心支行法律办(挂靠办公室)的法律事务工作体制。应该说,这种工作体制对于促进人民银行的金融法制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经济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金融法制工作在人民银行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但是目前基层人民银行法律事务工作体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法律事务工作的需要。

二、当前基层人民银行法律事务工作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没有专门的法律事务工作机构

目前,在地市中心支行一级都没有专门的法制工作机构,法制机构往往挂靠在办公室,法律事务工作只是办公室综合材料、政务信息、文电运转、督察督办、会议服务等相当庞杂工作的一部分。法律事务工作与办公室其他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同,法律事务工作本身既包括法律报表、总结的报送、金融普法宣传、执法监督检查等常规性工作,又包括实务性较强的法律顾问、法律诉讼工作,还包括研究性较强的金融法制调研工作。基层行在没有专门的法律事务工作机构的情况下,一般仅有一个人员负责法律事务同时还要承担其他工作。应该说,分支行法制机构设置情况、人员配置情况与分支行法律事务工作应承担的重要职责与繁重任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二)缺乏专业人才

当前各地(州、市)中心支行法律事务部门挂靠在办公室,法律事务人员为专职或兼职,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法律素质得不到提高,在处理一般性法律事务还可以应付,但在遇到涉诉案件时,法律事务人员无力承担案件的直接应诉工作,需向社会法律中介机构求援,这既增加了人民银行经济上的负担,又不利于人民银行的保密工作。部分中支的法律事务部门还无力承担法律顾问、法制调研等法律事务工作。

(三)工作不够专一

法律事务工作人员身处全行办公枢纽部门,除了要承担法律事务工作外,一般还要承担很多政务工作如政务信息、公文审核、会议服务等,较多的工作精力都牵扯到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中,投入到法律事务上的精力有限,只能疲于应付,无暇作深度的学习和思考,履职存在一定的难度,仅仅局限于法律事务报表、总结报送、普法宣传等常规性法律事务工作,对要求较高的金融法制调研则力不从心,从而导致法律事务难以深入开展,金融法制工作创新难以突破。

三、对策建议

(一)争取设立内部相对独立的法律事务机构

针对工作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的现实情况,人民银行应加强法律事务组织机构建设,为法律事务工作有效开展提供组织和人员保障。在目前设立独立的法律事务机构不太现实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通过变通的做法,争取设立内部相对独立的法律事务工作机构,专门从事法律事务工作,不受办公室其他政务工作的影响。具体的设想是,有条件的中支可以在办公室配备一名副主任兼任法律办主任,负责法律事务工作的组织和协调,下属一名专职法律工作人员,负责日常法律事务工作;规模较小的中支可在办公室设立法律事务岗,严格工作分工,由一名法律事务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法律事务工作,而不承担办公室其他政务工作,以便于致力于法律事务工作。

(二)加强在职法制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招录法律工作人员的门槛

一方面是加大现有在职法制干部的在职培训力度,鼓励参加法律自学考试以及国家司法考试,争取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其法律专业素质和水平;一方面建议在每年招录法律专业工作人员时,将是否具有法律职业资格作为一个优先考虑的因素。通过培训和引进两个途径,提高法制干部的法律专业水平,使之在处理日常法律事务的同时,更好地肩负起法律顾问、法律诉讼、法制调研的工作,促进法治央行建设和金融法制工作的创新。

(三)在目前与办公室合署办公的情况下,力争设立专职法律工作人员

篇5: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开展民主管理,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能,也是《工会法》赋予工会的神圣职责。近年来,人行各级工会组织系统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在探索实践基层工会民主管理活动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在实践中,我们也感到这项工作仍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对此,我们对基层央行开展民主管理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进一步推进基层央行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民主管理工作的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一)领导重视,夯实基础,齐抓共管,积极开展民主管理工作。人行各级党组织以及各级工会组织都能把加强民主管理作为工会工作的重点来抓。上级行领导也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要按照“发挥工会组织在人民银行各项工作中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障职工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依靠职工办金融”的精神,抓好民主管理工作。在人行各级党委领导下,各基层工会相继成立职工大会,建立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了民主管理制度,如《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协同党办、人事、纪检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实施,认真履行民主管理职能。

(二)营造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氛围,促使职工从要我管理到我要管理,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一是职工民主管理的意识普遍增强,自觉参加的民主管理的人数和题、议案的数量增加。二是开展民主管理的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各种题议案的采用率也逐年增多。三是职工参加民主管理的内容愈来愈广泛,从近年来的情况看,随着民主管理工作的深入,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或议题从单纯的改善职工福利,已经深入拓展到机关建设诸方面,如大额资金的使用,人事任免,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内控制度建设和金融服务等。四是提出的议案有较强的操作性,不但能提出意见,发现问题,还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五是基层民主管理进一步规范化。从提出议题,筛选提案,上报转交有关部门,评价提案的预期效果,落实部门和人员的责任,直到落实情况后向职工通报,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对提案全过程的监督。

(三)推行职工民主管理带来了可喜的局面。一是增进了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推行行务公开制度,把党员和群众、干部和职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改善了干群关系,促进了行风行貌,给基层建设带来了活力,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不断创新。二是为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保护一方平安做出来贡献。大家从发挥金融稳定、货币政策和金融服务三大职能的作用出发,在货币信贷、征信、国库会计等到部门的合力,建立内部定期的协调通报制度,减少履职能力成本,加大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发挥金融机构自律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二、民主管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随着民主管理的逐步深入,遇到了一些新的情况,也反映出在民主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个别基层支行职工大会不规范,召开职工大会流于形式。职工大会是职工行使民主权利的组织机构,是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但在操作中,有会前未征求职工意见,会间不组织职工讨论,会后无反馈意见等现象。参加会议人数积极性不高,难以反映职工的意愿。此种情况虽属个别,但对有效开展民主管理极易产生不利影响。

二是个别职工政治素质和知识结构与民主管理活动的发展不适应,一方面缺乏参政议政的意识,片面地认为“领导叫干啥就干啥,就是一个好职工”,对参与民主管理意识不强,另一方面随着银行业务的高速发展,部分职工对新业务、新技能、新知识了解掌握得不够,在参与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就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是对职工的提案未能完全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声,对一些较好的建议和意见,由于客观条件不允许,暂时不能组织实施,没有进行细致的解释工作,也影响了职工的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四是民主管理的组织管理水平要和金融事业的发展共

同提高,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与履行央行职能相适应的民主管理制度和办法,按照《工会法》的要求,明确民主管理的范围,拓宽民主管理的渠道,建立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在民主管理中的职责。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民主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完善民主管理的制度办法。

三、对加强基层央行民主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强化对加强民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民主管理是职工群众的基本权利,民主管理的内容也是职工群众的利益所在,搞好民主管理才能从根本上维护职工利益。在实施民主管理的实践中,使我们认识到,民主管理开展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对民主管理的认识,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影响到民主管理工作的效果。因此,搞好民主管理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一是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在民主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上统一思想,真正认识到实现民主管理是“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深化金融改革、提高履行央行职责能力水平的需要,是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搞好廉政建设的有效措施。把民主管理摆上议事日程,及时研究民主管理中的问题,推进深化基层央行民主管理水平。二是对广大职工进行广泛的民主管理宣传和教育,组织职工学习《工会法》等民主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让职工了解民主管理的意义、性质、作用和具体内容,增强他们民主管理的参与意识。加强对工会专兼职干部、职工代

表工会业务的培训,掌握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本领。

(二)以职工大会为主线实施民主管理。

职工大会制度是我国当前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是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最好载体。现在,职工民主大会制度已经写入《劳动法》、《工会法》、《公司法》,使职工大会制度有了法律基础和操作程序。对于基层单位工会来讲,最主要的是依法履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推进职工大会进程,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操作,把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纳入单位全面建设之中。使广大干部职工可以通过职工大会参与本单位各项事务的管理,保障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面的合法权利。

(三)推进行务公开,增强工作的透明度,是开展好民主管理的重要条件。认真界定行务公开的内容,需要向职工公开的事物或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都应当通过不同途径向职工公开,主动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赋予职工知情权、监督权、审议权,广大职工才能更好地参与民主管理。在行务公开中,一是涉及行内建设的立项,资金运用,招标采购等会议和具体操作中,可由工会选派职工代表列席有关会议和参加有关具体工作的实施。二是有关机关建设的重要事项必须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由职工代表质询,并投票进行表决,得不到多数职工通过的提案不得实施。三是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如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领导干

篇6: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梁俊

一、宁陕县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

宁陕县近几年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

1、村级班子结构得到优化。近年来通过推行“两推一选”,把一批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干部选拔进了村级班子,并注重从转业退伍军人、务工回乡青年、致富能手等党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且每村配备一至二名大学生村官,极大的改善了村干部结构,提升了村干部整体素质。

2、村级组织管理日趋规范。一是各村进一步规范了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完善了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坚持大事和群众商量、村务向群众公开。二是我县立足实际,以 “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升级晋档、科学发展”为抓手,积极开展“连心工程”,密切了干群关系,转变了干部作风,促进了村级组织规范建设,农民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强,民主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三是镇(乡)村两级都建立了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发展党员严格按照“四制”,即发展党员票决制、公示制、审查制、责任追究制,从制度上完善了入党程序,把好了党员“入口”关。

3、特困村治理成效明显。一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采取综合性扶贫措施,整合各方面资源,下大力气解决集中连片贫困问题,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增强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二是积极争取帮扶

单位加大帮扶力度,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市场、带技术、带劳务等多种途径,较好地解决了特困村思想落后、工作被动、致富无路等困难和问题。近三年来我县投入扶贫资金2229、7万元,特困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群众生活条件都得到根本改变,特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底的811元增加到2009年底的2920元,减少贫困人口9300人,全面完成特困村三年规划任务,顺利通过市上检查考核验收,民居改建、移民搬迁、互助资金试点等工作受到市上充分肯定。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价值观念改变,党性意识淡漠。一是当前以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成为农村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随着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变化,农村衡量人的价值尺度多元化、复杂化,党员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象过去那样受人重视和尊重,而富裕程度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尺度不仅受到农民的普遍认同,也得到各级党组织的认可和嘉奖,使得一些党员光荣感、责任感淡化,什么“党票不如钞票”等错误观念应运产生。据调查,很多农村青年对入党抱无所谓的态度,要求入党的人数有所下降,党员队伍后继乏人。二是农村存在相当部分的外出打工流动性党员,因长期脱离组织关系,宗旨观念淡漠、先锋意识淡化,有好事争着干,难事躲的远,麻烦事不想管,给其他农村党员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2、集体经济薄弱,干部报酬较低。一是从农村实际情况看,政策允许范围内的资源和发展空间有限,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制约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现实困难,基层组织为民办事心有余而力不足。从活动阵地来看,目前全县各村党组织活动阵地已基本建立,但条件依然

有限,无法满足群众全方位的需求,比如缺少供老年人活动的器材和场所等。二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村干部任务重、压力大、待遇低,据调查,村长、村支书月工资290元,组长月工资80元,这种低收入与繁重工作任务不成正比,加之又不能专心为己创业,无论干好干坏大多都难以改变农村人身份,致使许多村干部感到生病养老无保障、提拔升迁无盼头、经济上无想头、工作上无劲头,难以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党员队伍素质低,不能适应新要求。近年来,虽然全县采取教育培训等措施加大了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也从发展党员向年轻化、知识化青年农民倾斜,但从总体上看,全县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存在“三偏现象”。一是年龄偏大,村委班子平均年龄46.8岁;二是文化偏低,全县5.98万农村人口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还不到5%;三是能力偏弱,问卷调查显示,有60%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但效果不明显”,对率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缺乏能力和本领。

4、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民主政治建设不完善。一是部分乡镇党委对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乡镇领导干部下基层,问经济工作多,谈党建工作少;布置任务多,检查落实少;一般号召多,具体措施少;讲究形式多,注重实效少。二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工作措施不力。通过调研,发现有的党组织制度不健全,长期不过组织生活,没有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等);有的党组织活动内容空洞枯燥,仅满足于完成上面交给的任务,看摊守业;有的党组织工作方式陈旧简单,在讨论村中大事、村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时,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糙,群众的正当权益和合理要求得不到及时保护和满足,对群众关心的重大事项公开不够及时、彻底,导致群众疑心,引起干群关系紧张。

三、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组织建设,形成适应农村基层发展需要的领导核心。一要选好配强村级班子。为此,围绕选好一班人,选准“领头雁”,一定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村支书人选要突破地域界限和身份界限,尤其要积极鼓励回乡务工知识青年、退伍军人、民企经营人员等一些文化水平高、办事公道正派、愿为群众办事、有能力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党员,选拔进入村级领导班子,使他们成为农村发展的带头人。要积极把有文化、懂技术、有工作热情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村级班子中,优化班子结构,提高工作质量。二要建立科学考核考评制度。将农村党员干部的补贴及晋升与其担负职务、付出劳动、工作成绩挂钩,实行量化考核,建立个人政绩档案,作为奖罚依据,使他们工作起来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三要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持之以恒地抓好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切实保障村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激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2、强化教育管理,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和致富能力。一要通过“设岗定责”,给每名农村党员安排合适的岗位,让党员有“位”;对党员履行义务情况,通过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让党员有“责”,激发党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对流动党员,要通过建立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建立流动党员活动卡等方式,加强管理和监督,引导他们多为家乡建设做贡献。二要在抓好农村党员干部政治理论素质提高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村实用技术、国家法律法规的培训,努力把农村党员培养成“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新法、新策、新技术、个个掌握”的党员。要改变培训方式,根据各村和干部特点,采取分类分层、学用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切实关心农村基层干部的切身利益,要特别关心特困党员和老党员,建立党员最低生活保障、贫困党员定期生活补助及老党员老干部定期体检的关怀机制,使农村党员在生活上不忘党,思想上不脱党。并积极创造条件,改善他们的工资待遇,最大限度地解决好他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后顾之忧,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四要继续推进村级制度化管理,建立一套内容比较齐全、便于操作的村规民约和党组织工作制度,使农村工作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以制度管人,把基层政权的形象树起来。

3、抓好活动载体,搭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一要立足县情实际,深入开展好基层党建主题活动,如抓好“三联共建”、“连心工程”,开展好“创先争优”、“五个好”支部创建,促进“升级晋档”活动等,并不断创新形式和深化内容。二要大力开展党内帮扶活动,安排专门资金,对困难党员集中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增强党员带头和带领就业的本领;对有志创业的困难党员,根据其实际情况给予指导,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对生活困难的党员,开展生活救助,使其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三要积极探索创设基层党组织都能参与的城乡联动的主题活动,长期坚持县级领导联点示范、县直部门包村帮扶、党员干部入户联心的有效方式切实为基层党组织

篇7: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基层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开展情况的查与思考

人民调解工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基层司法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按照全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村为主”工作专题调研领导小组的安排,我局于2011年8月31日至9月9日深入到大麻、田心、总市、紫良和太平圩乡等五个乡镇办事处及桐木林、下岐、太平、小泉等行政村,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情况

1、领导普遍高度重视,广大人民调解员认真敬业。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认识到位,领导有力,普遍纳入了党政目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建立了相关制度,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太平圩乡将村内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与村干部绩效考核挂钩;紫良乡对人民调解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考核,严格限定各村矛盾纠纷向上提交数,每年上交乡里的矛盾纠纷大村不得超过三件、小村不得超过两件。田心办事处对综治政法工作的经费实行实报实销,予以充分保障;大麻办事处为政法组专门单独安排了5万元经费,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 1

有力的物质保障。

2、调解组织网络较为健全,制度化建设逐步推进。目前,全县共有县、乡调委会25个,村级调委会358个,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6个,人民调解网络在全县已全部形成。乡镇、社区制定了人民调解工作目标责任制、人民调解员工作纪律、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人民调解工作原则,建立了与开展调解工作业务相配套的登记、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使人民调解工作从组织上和制度上得到保障。

3、调解工作机制不断创新,调解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各乡镇紧扣工作实际,积极拓宽工作思路,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使人民调解工作生机勃勃,活力日增。比如:紫良、大桥、荆竹三个乡相毗邻的竹林、源兴、友爱、十里四个村共同组成了“三乡四村联防队”,互相交流,治安联防,共同维护了交界相邻地区的稳定。太平圩乡下岐村在村内设立了高音喇叭,平常召集村干部开会、村民议事、宣传政策等,喇叭一响,功效明显。总市办事处界头村建立了老年协会、村民代表共同议事理事制度,并为推举出来的村民代表专门颁发了印了其相片的村民代表证,还建立了村组干部节庆期间交通轮流值班制度;大坪村位更好的化解矛盾纠纷,建立了村干部分片交叉包岗制度等。各级人民调解组织不仅调解婚姻、家庭、邻里等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同时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积极主动参与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土地承包、移民安臵、物业管理等容易引发上访的社会矛盾的调解工作,拓展了人民调解的工作领域。

4、调解工作方法多种多样,维护社会稳定成效显著。各乡镇、各部门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坚持和谐调处矛盾纠纷,重视百姓的思想教育工作,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例如,积极探索试行的民事法律援助案件与人民调解有机衔接的办案机制,充分发挥了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的独特作用,此做法得到上级的肯定。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100余件,调解1839起,成功调解1802件,成功率达98%以上,防止民转刑案件100余起,充分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二、人民调解“村为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1、思想认识有误区。人民调解工作涵盖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内涵和外延都很广泛、深刻,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乡镇、村组对人民调解的认识和理解大都停留在人民调解“乡为主”上,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的观念、思路还不清晰,国家和上级党委、政府还没有出台规范性文件,没有制订统一的指导性意见、实施方案和考核细则。

2、不稳定因素增多。调研发现,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不断增多,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长期悬而不决引发导致不稳定。比如大麻联云电站、太平洞头村与大洞石磳村土地遗留问题等。二是林改导致的山林权属纠纷急剧增加。最典型的是紫良竹林村与荆竹林场的山林权属纠纷,导致该村两个组的林权证至今尚未发放,村民反应很强烈。三是信访异化对稳定的冲击越来越大。一些长期闹访、缠访、无理上访的现象得不到有效打击,耗费了县、3

乡、村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无理上访甚至成了要挟、讹诈当地政府的手段。四是资源开采引发的矛盾冲突。比如荆竹林场的因采砂损坏村道、太平圩乡太平村与蒋平安老板的合同履行、田心办事处五都、牛形、大塘矿区采矿引发的水源、路损、越界等问题。五是其他社会管理矛盾纠纷。包括因宗族势力、村霸地痞、交通事故、医患纠纷、森林防火、重点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及邻里口角等引发的矛盾纠纷。

3、配套保障尚滞后。一是经费投入匮乏。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要顺利推进,最关键的是经费的投入。但目前的情况是,县财政尚无稳定的人民调解“村为主”经费投入渠道,乡镇财政靠转移支付维持运转对人民调解“村为主”的投入显然力不从心,村组一级有集体资金的更是凤毛麟角,在调研的5个乡镇办事处62个行政村中,有集体资金的仅两三个而已。二是机构人员欠缺。乡镇司法员队伍严重不足,村级组织均无专职的治保主任和调解主任,均由村组干部兼任。三是宣传培训滞后。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却没有同步,不少村民甚至村干部法制观念、民主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乡镇对村组干部的培训很欠缺,有的乡镇换届选举后还没有举办过一次村组干部培训会,有的乡镇一年下来仅一次或基本未培训村组干部,村干部要求学习培训的愿望很热切。

4、协同联动欠完善。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作,主要以村为主,更离不开全社会、各级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但目前在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中,这种 4

协调配合机制还远未建立。主要体现在:一是上下联动不畅。由于一些部门的履职不力、互相推诿或者上下衔接不顺畅,导致矛盾纠纷不能及时化解或出现反复。比如大麻军屯村的沙场乱采滥挖破坏村道一事,群众意见很大,数次到国土、矿整等部门反映,要么无人牵头制止,要么姗姗来迟,要么治标不治本出现反复反弹。二是区域协调乏力。有些村组矛盾纠纷不仅限于村内,而是跨村、跨乡甚至跨县的矛盾。比如紫良板塘、竹林、良村、桐村与国家森林公园的山林权属纠纷、太平洞头与大洞石磳的土地纠纷、坪源村与宁远关于三分石的争议、田心毛江村与临武的山林争议等。这些跨区域的矛盾长期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引发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三、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深入推进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领导,完善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管理机制。人民调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议县委、县政府将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的指导、日常工作和督查考核。

2、综合治理,营造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良好环境。一要积极化解矛盾纠纷。要加大对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力度,为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的轻装上阵、顺利推进创造条件。针对当前涉及山林权属的矛盾纠纷多的现状,建议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充实山林权属矛盾纠纷调解办公室的力量,集中调处林权纠纷。建立矛盾纠纷化解分级处理机制,防止将所有矛盾纠纷和责任都搪塞到乡镇和 5

村。加大跨区域矛盾纠纷的协调处理力度,为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的积极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要协调配合。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整合优势资源,积极配合全县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的开展,确保“三调联动”机制落到实处。

3、强化保障,夯实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坚实基础。一要加强宣传培训。要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各种政策法规,加强村民的法制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村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等方式,加大村组干部和党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村级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水平。二要加大投入。县财政要建立长效的财政投入机制,将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村一级的经费投入,提高村组干部待遇。三要加强队伍建设。充实基层司法所力量,力争每个乡镇办事处配备一名司法员和一名综治专干。健全村级群防群治网络,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使人民调解工作成为化解民间纠纷的坚实可靠的“第一道防线”。

4、严格考核,确保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落到实处。一要强化责任。建立整套的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机制,县、乡、村层层签订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责任状,将工作任务逐一细化,分解到人,确保工作任务到人、责任落实到人、评估考核到人,形成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的工作机制。二要强化督查。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每个季度召开一次评估会,认真总 6

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过问,随时掌握工作动态,亲自督查督办,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将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纳入重点督查内容,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督查,及时掌握和了解实施情况,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狠抓工作落实。三是强化考核奖惩。为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的落实,对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实施评估奖惩制度,每个季度考核兑现一次,对任务完成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和兑现奖励,对任务完成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甚至诫勉谈话和责任追究。

蓝山县司法局 罗绪宏 刘勇

篇8: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1.对转型理念的认识。基层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是指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实现从传统的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为主, 向以现代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为主的全面转型。它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和控制性的特点。是今后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发展方向。传统审计的最基本特征是以“查错纠弊”为主, 履行监督职能的分量很重;而转型后的内部审计则是以风险防控为主, 更大意义上通过全面履行确认和咨询职能, 推动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持续改进。通过加强咨询服务, 增加价值, 促进银行职能的有效发挥。通过项目审计发现被审计单位管理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 在综合分析风险因素的基础上, 对内控的合规性、有效性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 提出符合实际的整改建议, 使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规范控制、规避各种风险发生。

2.对转型基础的认识。内审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在现有基础上的吐故纳新, 需要一定的基础做支撑。人民银行内审部门自成立至今顺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始终坚持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根据履职需要而作适当性调整。在审计内容上, 由财务合规性审计为主逐步向其他业务和系统审计拓展;在审计形式上, 由单一的全面审计、专项审计, 发展到履职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多种审计类型;在审计手段上, 由手工操作逐步向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转变。这一切的变化, 都属于转型的萌芽阶段, 已经为向现代审计转型做了很好铺垫。

3.对现行审计的认识。作为内部控制监督的人民银行各级内审部门, 通过查错纠弊等方式, 对有效促进了各级机构内控长效机制的构建发挥了应有作用。然而随着内部管理的不断加强, 规章制度逐步规范, 业务部门的差错和漏洞越来越少, 传统审计实现的价值逐步走低, 而且, 亡羊补牢式的审计结果对于被审计组织的借鉴意义也日渐弱化。所以, 延伸审计领域, 拓展空间, 逐步转型已势在必行。但是, 内审工作转型毕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需要通过努力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所以, 立足现实, 客观看待传统审计短期存在和作用发挥的价值十分必要。否则, 过分强调现代审计的优势而一味否定传统审计存在的意义, 对过去的全盘否定和一刀切, 内审转型与发展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基础。因而, 突破传统的审计方式, 实现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变任重而道远。顺应国际审计发展潮流及新时期央行治理要求, 为了解决央行实际问题, 央行内审司一直致力于推进内审工作全面转型与深化发展, 同时要求各级行内审部门和全体内审人员, 要从全局的角度来认识内审转型问题, 将内审工作置于人民银行工作的全局中, 考虑如何通过转型与发展更好为履职服务。但是, 基层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现状已经成为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不可忽视的阻力, 如何解决阻力、推进转型工作, 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二、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审的独立性受限。一是《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规定:人行内审工作实行行长负责制, 内审部门对行长负责并报告工作:又规定:各级内审部门接受上级行内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双重身份, 左右为难;且内审部门在组织上、经济上、人事上与审计对象存在不可回避的利害关系, 其独立性受到影响。二是大多数分支机构内审工作由行长分管, 纪委书记或其他副行级领导协管:有的协管行领导还分管了其他业务部门, 审计报告由本行行长或协管行领导同意方可拟文上报, 涉及本行重大事项和职工利益的问题, 或反映的问题涉及其他分管行领导, 就难免避重就轻有所保留。

2.审计手段落后, 影响着内部审计效果的发挥。近年来, 随着办公环境的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内审部门办公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电子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应用速度也在加快。但是, 这一切的改变与科技技术在业务部门的配备相比, 还存在一定差距, 特别是在项目审计当中科技手段的应用更是微乎其微, 手工劳动占据主导。面对信息化处理的业务, 落后的审计手段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 而且效率低, 准确率差, 风险隐患不易得到及时发现和排除, 制约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3.审计方法上主要是事后结果审计。科学的审计模式离不开科学的审计方法。现在人民银行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以财务为主的事后审计。这种审计监督往往停留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后。不具有审计的前瞻性和预警性。

4.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内审查错纠弊、实施经济处罚, 既清苦又得罪人, 许多人不愿到内审部门工作。目前, 地市中支及以下的内审人员有部分根本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 难以独立承担某一专业的审计任务。据了解, 各地受过正规审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有限, 内审人员学习培训的机会不多, 后续教育时间和质量难有保证.专业胜任能力不够的问题难以在短期内改观。

三、基层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基层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如何借鉴和遵循国际通行准则, 实现基层人民银行内审转型与发展, 要解决以下方面的问题。

1.管理体制问题。基层人民银行内审既为所在行行长和审计对象服务, 又为总行服务。内审的独立性、客观性因此受到影响。解决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内审工作对总行负责.内审人员实行派驻制, 实行统一管理和调度, 考核和晋升由上级行负责;总行要制定中长期的内审规划, 明确内审目标、内容、频率和内审人员配备比例, 指导内审人员开展工作。另一种是内审工作对本行党委负责.各级行配备副行级的总审计师或总稽核, 专司审计之职;设立内审专项经费, 用于内审项目、人员教育培训和考核奖励, 确保内审资源配备适当;上级行定期对内审项目质量进行检查督导。推动内审工作的深入开展。

2.审计方法问题。主要是由事后结果审计向全过程审计转变。在推进基层人民银行内审转型的过程中应当将审计方法从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变, 由操作性审计柜台业务审计向管理层审计和决策审计转变, 并依托人民银行有关审计法规和各业务系统 (如小额支付系统、征信管理系统、会计财务管理系统等) , 使内审工作在基层人民银行履行三大职能中真正发挥出监督与服务并重的作用。

3.审计手段问题。审计手段上要由手工操作为主向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转变。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主要手段, 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履行审计职责的基本要求。没有审计信息化的突破, 就谈不上审计现代化, 更谈不上为审计转型提供技术支持。为此, 建议总行从宏观层面和全局性的高度开发, 出一系列具有普遍指导性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 并编制全国人民银行内审部门统一使用的计算机审计软件操作指南。各分行和省会中心支行要结合本辖区人民银行业务工作实际, 适时开发出科学适用、操作简便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子系统, 并编写出全辖区统一的操作手册。要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培训, 做到所有内审人员必须了解该系统、熟知该系统、运用该系统, 使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在人民银行内审转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内审人才问题。各级行要严把内审人员“入口关”。将有内审知识和业务经验的人才充实到内审队伍。同时, 加强内审人员的上岗培训和重点培养, 鼓励内审人员参加CIA考试, 采取以查代训、项目评审的方式, 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技能;通过知识竞赛、理论研讨的方法推动内审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搜集各领域的审计最佳实务、内审案例、优秀内审项目制成电子手册, 供内审人员学习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接责锋.深化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职能探析[J].区域金融研究, 2010 (3)

[2]杨子英.内部审计在中央银行治理和风险控制中的作用[J].审计文摘, 2008 (1)

[3]李丹, 周瑞珍.浅析基层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现状及建议[J].知识经济, 2012 (20)

[4]胡战勇, 朱桔花.央行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的路径选择[J].武汉金融, 2O11 (2)

[5]李凤民.对基层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的认识[J].内审天地, 2012 (9)

上一篇:国地税改革 青年微感言下一篇:企业内部控制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