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税深化改革助推经济发展

2024-05-11

地税深化改革助推经济发展(共9篇)

篇1:地税深化改革助推经济发展

推动“放管服”,输送新动力——浙江地税深化改革助推经济发展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是推动我省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浙江地税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坚持深化地税部门放管服改革工作,不断为推动浙江经济平稳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翻开审批归零新篇章

2015年7月1日起,浙江省地税局积极参与我省在全国率先实行的“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工作,协同国税、工商等部门不断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切实为企业和创业者营造更加畅通的准入环境。各地从材料受理到发照要求不超过3个工作日,大幅缩短了企业办证时间。

“之前在财税政策进校园、大学生创业财税辅导站了解创业财税政策时就听说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已经试点两证合一了,现在来办理发现真的很方便,10多分钟就已经办好了,我对创业更有信心了。”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小林高兴地表示,政府部门服务好、办事快,让年轻人对自主创业充满期待。

在实施企业“五证合一”的基础上,浙江省地税局还在多个城市试点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两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小林所在的金华市正是试点城市之一。地税部门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功能的深度开发运用,打破市场监管、国地税部门自建系统之间的孤立状态,实现了营业执照办理和税务登记同步进行,个体工商户办证时间从3个工作日,4次往返缩短到当场办结、当场领证。

在推进登记制度改革的同时,浙江省地税局以“审批事项最少、审批速度最快、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为目标,在简政放权的道路上不断前行。2015年以来,全省地税系统全面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审批”,同时进一步清理行政许可事项,对照我省要求,对税务总局规定的原本5项行政许可审批进行“再瘦身”,仅省局本级保留“企业印制发票审批”1项税务行政许可。今年5月1日,随着“营改增”试点工作全面推开,该许可已不存在,历经4年多的努力,全省地税系统全面实现审批“归零”。

开启综合监管新格局 “零审批”并不意味着监管的缺失。唯有科学地“管”,才能彻底地“放”。在审批“归零”的过程中,浙江省地税局更加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决不让“一放就乱”成为简政放权的掣肘,防止因审批归零、“前道关口”取消而引发的税收风险。

随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活力逐渐被激活,今年上半年,全省确认“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新办企业超12万户,各试点单位共新办“两证合一”个体工商户6.3万户,市场监管从“放活”向“管好”推进,放、管“两个轮子”二轮驱动更显重要。

浙江地税主动作为,创新税收管理模式。一方面构建司法协作网,筑起税收“安全坝”。在与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下发《关于建立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与地税部门税费征缴协作机制的会议纪要》的基础上,着力强化与公安、法院等司法部门的深度协作,不断规范税收秩序,共同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持续深化信息共享,着力健全税收司法保障机制。另一方面,贯彻税务稽查“双随机,一公开”制度,营造公平税收环境。逐步规范税收执法,通过随机确定稽查对象和稽查检查人员,实行“阳光执法”,减轻市场主体负担,保障市场平等公正,提高税收执法震慑力。

与此同时,浙江地税还积极联合多部门开展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联合激励和“黑名单”纳税人联合惩戒工作,推进事中事后监管和社会信息体系建设相衔接,建立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征管模式从“以票管税”向“信用管税”、“信息管税”转变,逐步构建税收共治格局。

打造便民办税新高度

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实现纳税申报与缴费,新设立纳税人办证不用跑腿、当场办当场就能领,遇到涉税问题随时拨打12366纳税服务热线就会得到满意的答复……近些年,浙江地税内外兼修、双管齐下——对内,通过职权清理,加快职能转变,最大限度规范税务人,成效显著;对外,掀起“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的高潮,制定10大类29项便民措施,在公开行政审批清单、提高办税服务效率、推行首问责任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进一步提升了纳税人满意度。

“互联网+”是优化政务服务的重要抓手,浙江地税在勤练内功的同时,紧抓“互联网+税务”机遇,实现了网上办税系统和办税服务厅线上线下整合联动,无缝对接,纳税人可以通过“浙江地税因特网办税服务系统”,一站式办理申报征收、业务查询等大部分业务。前不久,浙江省地税局还开发完成了省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的“纳税证明”网上服务功能,上线后将实现个人所得税纳税证明“网上申请、在线服务、快递送达,自助打印”功能,让纳税人多走“网路”,少走“马路”。

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网税系统功能,浙江地税邀请了全省范围内400家企业作为监测单位,每月在线填写网上办理纳税业务的调查问卷。通过问题梳理,准确定位网税系统的不足,实现有针对性地持续优化,为纳税人提供更优质的网上办税体验。

此外,借着国地税合作的东风,浙江地税主动作为、再次起航,与浙江国税紧密合作,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立足实际,精心打造了浙江省国地税联合电子税务局,已于今年10月正式上线,纳税人在国地税任一网站登陆后,可在两家平台自由跳转,办理双方的涉税业务,在报表填报时,由纳税人统一在国税系统填报财务报表,地税方会自动共享,不需要重复报送,并重点营造个性化服务,增加数据自动保存、放大镜、预约取号等功能,让纳税人感受到真正贴心的服务。

从减少审批事项到审批归零、放权便民,从以票管税到“信用管税”、“信息管税”,从规范服务到“互联网+税务”……浙江地税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坚持让企业松绑,让纳税人舒心,让创业者“轻装上阵”,助力浙江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的加快培育。

篇2:地税深化改革助推经济发展

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我县坚持“一跟进、两聚焦”总体思路,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组织领导,突出改革重点,强化措施方法,健全制度机制,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快全县发展步伐,就全面深化改革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与思考。

一、取得的成效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和重点改革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统筹兼顾,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稳步推进。一是经济体制改革激发活力。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紧紧围绕简化办事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解决企业和基层群众“办事难”问题,厘清县政府39个部门的权责清单,开展清理规范县级行政审批事项,持续推动“先照后证”,推进“三十五证合一”。持续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全面清理各种证明和手续,取消243项各类证明。成立滑县企业服务中心,实现政务服务“一门集中、一窗办事”。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城投、文投、农投、新城四家投融资公司与金融机构沟通协作,谋划了滑县铁路专用线、高铁站区开发 等PPP项目。全面完成了县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银行。设立了滑县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和滑县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已发放贷款56笔2618万元。二是农村改革亮点纷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四优四化”。制定《滑县不动产登记工作业务指南》,已建立省县实时互通的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系统。持续深化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工作,目前,滑县两家金融机构农房抵押贷款发放总余额为11834.5万元。扎实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县共完善合同296058户,发放证书284112份。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完成调查总宗地312864宗,确权发证宅基地255436宗、集体建设用地717宗。三是民生领域改革持续加力。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整合工作,全面落实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文化体制改革惠民力度加大,县文化馆、图书馆和22个乡镇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群团改革顺利启动。四是民主法治领域改革彰显公平。出台《政协滑县委员会关于委派县政协委员担任民主监督员的实施意见》,遴选50名政协委员担任民主监督员。完成法检两院员额制改革。全面放开县城及建制镇落户限制。全部解决无户口人员户口登记。完善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整合住建、规划、城管等相关部门行政执法权,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积极推进城市综合执法权向乡镇延伸。五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纵深推进。推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三个清单”。建立县委法律顾问制度,建 设全县党员管理信息系统。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推进县纪委派驻全覆盖工作,制定了提名考察办法。深化政治巡察,创新巡察方式,加大谈话函询力度,促进“四种形态”落实,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一些领域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的来看,我县在改革推进中还存在很多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乡镇和县直部门,片面认为全面深化改革,主要在于上面的谋划部署,地方和部门只要照着做、跟着走就行了,推进改革缺乏主动性能动性,上面不推、下面不动。有的存在风险顾虑、畏难情绪,害怕触及矛盾,不愿改、不想改,具体改什么、怎么改心中无数。二是改革推进不协调。有的乡镇和县直部门对改革工作研究不够深入,承接改革任务不够积极,对上级改革部署跟进不及时,把日常工作当作改革创新、把方案印发等同于任务落实,有些改革事项涉及多个县直部门,但部门之间出台改革方案不协调,有些部门已经出台了改革方案,但相关领域的其他部门改革方案还没有及时跟进,配套措施、实施细则跟进不及时,推进措施不力、检查流于形式,影响了改革的整体效果,使改革举措难以落地。三是推进机制不健全。近年来,我县已经初步探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作机制,比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专题小组“三层推动”的责任制度、3 台账管理制度、对账盘点制度等,都为推进改革提供了组织和程序保障。但有些改革工作推进机制不完善,有些涉及多个部门的改革事项,牵头部门、配合部门职责不够明确;有的部门片面认为改革方案出台了,改革工作就算落实了,对后续做什么工作、怎么做不清楚。

三、意见与建议

篇3:地税深化改革助推经济发展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以及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 国务院作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是发展的动力之源, 也是富民之道、强国之策, 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 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深化科技领域重点改革,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1 深化科技管理改革, 完善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

科技管理工作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改革的重点是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在创新驱动中的关系。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 要建立统一的宏观管理平台, 构建决策、咨询、执行、评价、监管等各环节职责清晰、协调衔接的新管理体系。优化科技项目审批与管理流程, 健全公开透明的科技项目和资源管理评价机制。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对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工程等经费管理使用的综合绩效评价。完善科技项目评审评价机制, 健全科技项目管理问责机制,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其次, 以市场为导向配置创新资源, 破除行业和部门垄断,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 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对于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 政府和行业协会等部门要鼓励以企业为主体, 联合高等科研院所或上下游企业, 开展市场导向类科研项目协同攻关, 同时储备一批技术成熟的创业创新项目。

此外, 积极搭建创业创新的科技平台, 建立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技术信息资源向全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加强政府数据开放共享, 推动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向创业者开放计算、存储和数据资源。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向社会开放机制, 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依托“互联网+”和3D打印等先进技术和发展模式, 以及电子商务、微商等新的商业形态, 发展众创空间, 引导创业者研发网络智能化实用型产品。

2 大力实施科技与金融相结合, 丰富创业融资新模式

大众创业者多来自不同的行业岗位, 自身条件也不尽相同, 这就决定了大众创业需要多元化的融资模式, 以及各具特色的金融机构。随着中央金融改革释放出更多包容信号、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 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 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正快速发展。这是一种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贷款, 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新型金融发展模式。

目前, 应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电子商务, 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 特别是借鉴P2P网络信贷、第三方支付、货币基金互联网化、众筹等新模式, 鼓励金融创新, 引导各类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向创业创新聚集。在开发科技金融产品方面, 积极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 以及联合知识产权局与金融机构等部门开发知识产权质押类保险产品, 采取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及后补助的方式,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同时降低科技创业风险。除此之外, 积极筹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 构建基于线上线下的新型科技金融服务市场, 引导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对广大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

3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 激发人才创业创新活力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动力, 必须从根本上调动广大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是科技人才的密集地, 要深化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 注重工作实绩, 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科技人才激励体制, 让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合理回报, 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 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 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 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加快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 对经同意离岗的, 可在几年内保留人事关系, 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

此外, 制定并及时调整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人才引进政策, 突出高端引领, 加大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支持力度, 特别是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中青年科技创业人才。对引进的符合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需要的专家人才, 在租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以及家庭子女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及时落实政策待遇, 为专家人才全心投入工作解除后顾之忧,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 积极推进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

知识产权, 本质是作为权利人的科技人才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财产权利。它一头连着创新, 一头连着市场, 是创业创新和市场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知识产权只有通过生产技术转化为产品才能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为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者建立知识产权和专利申请绿色通道, 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更重要的是, 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 培育和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招投标机构和知识产权事务中心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 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 完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交易机制, 建立科技成果公平评价和交易转移平台,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促进知识产权资本化和产业化。

大众创业者很多是“一招制胜”, 专利和知识产权关乎创业者的切身利益, 所以要研究降低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门槛, 依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 支持创新创业者知识产权维权。保护知识产权, 就是保护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 就是维护创业者的创业热情。

5 培育创新文化, 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政府出台的政策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强大的硬驱动力。除了政府出台的硬措施加以引导和扶持, 还需要一种“软政策”来推动。所谓“软政策”就是发展崇尚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应创新科技宣传方式, 突出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活动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新闻宣传报道, 实施全民族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普及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 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把崇尚科学、创新创业的价值理念植根于普通大众, 化作大众利用科技成果干事创业的行动。

要发挥企业在科技产业化中的市场主体作用, 还需要发扬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 培育形成尊重创造、注重开放、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企业家精神。尊重创造, 努力让一切创新创业成果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回报;注重开放, 努力让所有创新创业活动享有公平竞争的环境和土壤;敢冒风险, 努力使勇于创新创业成为社会的一种品格和风尚;宽容失败, 努力给予创新创业者尽可能少的心理压力、经济负担。最终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局面。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 信息经济快速发展, 推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创业创新是我国在世界科技革命抢占制高点的关键。在全国上下淘汰落后产能、调结构、转方式、产业升级的经济改革大潮下, 我们要充分依托新兴科技, 集众智搞创新, 厚植科技进步的社会土壤,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通道, 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 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促进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3/11/content_9519.htm, 2015-3-2.

[2]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3/23/c_1114735805.htm, 2015-3-13.

[3]黑龙江省委, 省政府.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意见[EB/OL].http://www.hljdpc.gov.cn/tzgg/30266.jhtml, 2015-3-21.

篇4:深化财政改革 助推科学发展

一、改革目标

就河北省而言,我认为,财政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全现代公共财政体系,以财政体制机制优势助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以少走弯路、减少浪费、提高效益,尽早实现富民强省的蓝图。具体目标如下:

1.在权限范围内实现公共财政收支体系的科学化。税收体系的完善属于中央责权,中央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我们的目标是在地方权限范围内使非税收入体系合理化,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尽可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2.建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省内财政体制。包括:与河北财力水平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收支范围,适度发挥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节促进作用;相对清晰合理地界定地方各级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以及政府内部财政管理责权分工;以清晰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支出责任为基础,相应调适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效发挥纵向财政体制的激励发展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功能。

3.加快构建制度健全、方法科学、机制严密、行之有效的财政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实现财政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益最大化。我们要努力使河北各方面财政管理水平达到全国一流、世界先进。目前,河北省财力水平低的窘境需要逐步改变(2008年在31个省、市、区中,河北按财政供养人员计算的人均财力居第23位,按全部人口计算的人均财力居第28位),但在管理上我们应当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因为管理出效益,各方面财政管理的高水平,必将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的提高,从而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落后的局面。

二、主要任务

1.按照简明、规范、公共化原则和有效发挥聚财、调节双重作用的要求,加快推进财政收支体系改革。

(1)完善税制,推进费改税。在国家层面,要研究开征不动产税或物业税,将排污费改为环境税,将社会保险基金改为社会保险税,将各种教育附加改为教育税。这方面地方没有权限,我们要及时贯彻落实好中央的改革决策。

(2)按照部分社会成员享用公共服务付费原理,系统地调整、规范和简化非税收入体系。

(3)按照财政公共化方向,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减少对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过分干预,强化公共服务功能。

2.着眼于提高财政体制运作效能和全面发挥调节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财政体制科学化。

(1)按照公共财政原则进一步解决财政支出越位问题,腾出财政资金加大对重点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投入力度,最大限度地增进居民公共福利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2)优化公共财政管理责权的横向配置,解决好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在公共财政管理中越位与缺位并存的问题,强化各级人代会及其常委会对财政配置结构的整体科学性、各部门发展性支出项目的合理性、同级政府举债规模的适度性和各部门预算资金使用绩效的审查与监督职能,强化各级政府常务会和全体会对预算草案的集体决策职责,强化各级财政部门对预算资金的统筹配置审核、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以及政府投融资事务的宏观管理职能。

(3)上下紧密配合、共同努力,根据责任与权利相匹配和效益外溢补偿原则,清晰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按照财力与责任相适应的原则,调整政府间财力配置格局,同时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划分相适应,并着眼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经过努力,2009年河北省已实现县乡财政体制两种模式对所有乡镇全覆盖的任务,为促进县域经济资源集约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加快城镇化进程,创造了有效的财政体制环境。2010年的任务是进一步完善这项改革,进一步限定实行分税制模式的乡镇比例(不超过全县乡镇总数的30%),同时取消统收统支模式中的收入“激励”机制,以利促进县域非农经济资源的集约配置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各级都要深刻认识搞好这项改革对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准确而全面地贯彻省改革指导意见的各项要点,并且按照两种不同的体制模式实行相对应的乡财县管。县级要认真落实省里的要求,设区市应当加大督导力度,省财政厅也要组织处室单位分工包片开展督导工作。

3.按照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方向,下大力深化各项财政管理改革。目前,我国财政管理距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要求还相差甚远,深化改革的任务非常繁重而艰巨。

(1)收入管理改革。尽快实现财税库银横向信息联网,通过电子手段和相关参数法强化税源监控;加快开发运用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能;依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方式征收非税收入,对涉及企业的地方税费实行大厅集中征缴方式,优化财税服务环境。

(2)支出管理改革。完善政府采购改革,扩大公开招标采购效果;推进公共部门信息系统、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科技研发平台等公共物品共建共用,提高使用效益;部分政府公共服务实行采购式外包,借助市场活动主体力量完成;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支出,要尽可能通过贷款贴息和政府投融资方式间接化,放大调节功能;对城乡居民各项政策性财政补贴实行一折通、一号通,降低服务成本(邯郸市2008年率先进行此项改革,全市每年节省行政成本约3000万元),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完善财力性转移支付和社会发展领域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因素公式法分配机制,增强科学性和透明度。

(3)预算管理改革。财政预算作为公共资源配置的经济活动,必须追求预期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作为公民公共选择的政治活动,必须逐步提高民主化程度。为此,我国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的目标至少应当包括:①构建一般公共预算(归并目前一般预算与政府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完整有序的预算体系;②完善县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预算的审议批准机制,在有条件的县试行公众参与式预算,进一步发展预算民主;③继续下大力改革财政资源配置机制,克服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机制性障碍;④全面推行绩效预算管理,实行部门预算资金绩效问责制;⑤逐步扩大推行三年滚动预算,增强预算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2008年河北省省级发展性专项资金三年滚动预算继续扩大试行范围,已囊括发展性专项资金的70%左右,2010年要基本实现所有发展性资金全覆盖;将规范的部门综合预算(包括作为预算执行结果的决算)管理模式贯彻推行到所有县(市、区)和实行分税制的乡镇;有条件的市县要积极试行绩效预算管理。

(4)国库管理改革。在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范围内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除极个别情况经过特许外,取消所有预算单位处于财政监控之外的银行账户;在财政专户限度内进行无风险现金运作,实现财政结存资金最大可能的增值。

(5)监督机制改革。各级人大对财政事务的监督应当进行明确适度的定位,依法规定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加强审计监督力量,提升审计监督层次,直接隶属各级人大机关。强化政府层面的无缝隙财政监督,通过信息网络实时监控和不断扩大对预算部门派员监察,将财政监督贯穿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

(6)财政政策管理改革。强化中央和省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对各项财政政策的综合管理职能,克服财政政策政出多门的弊端和脱离预算约束的倾向,重大财政政策要经过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在财政政策层面贯彻责权一致原则——“谁请客,谁买单”。建立包括出台论证、阶段性效果反馈和最终效果评价全过程的财政政策科学管理机制,抑制低效、无效和负效政策的出台。

(7)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坚持财政预算、财务、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避免多部门分割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权的倾向。在财政和国资部门分工管理非经营性和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基础上,建立更高层次的国有资产、资源统筹管理平台,实现国有资产、资源的转换性整合和统筹配置,盘活整个公共资源存量,提高全部公共资源配置效益。

(8)政府投融资管理改革。政府投融资是公共财政职能的延伸,其资本金注入依赖公共财政,其投资运作要与财政调控政策紧密配合,其经营风险和债务风险最终要由公共财政买单。因此,明智的政府应当将公共投融资管理责权赋予同级财政部门,让其与公共财政预算统筹兼顾地实施管理,共同服务于公共物品提供和财政调控经济的政策目标。经过认真研究,2008年12月邯郸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统管市级政府投融资重大事务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将作为其办事机构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挂靠市财政局,承担整个政府投融资重大事项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责成市财政局牵头整合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组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搭建经济社会事业项目投融资平台。国外如新加坡,国内如广东、内蒙古、合肥等地,都采取了类似做法,体现了这些地方政府高层管理者高明的政治智慧。

(9)改进和加强财政改革管理。我已多次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强化对全国财政改革的全盘谋划和组织推进。就河北省省、市、县三级而言,无论党委、政府还是财政部门,在研究谋划财政改革方案时,都要面向全辖区、各方面,通观全局、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努力取得整体效果。

为了以典型示范方式加强对县乡财政改革与管理的指导,财政厅2008年决定在每个设区市重点建设一个财政改革与管理综合示范县,省财政厅和各设区市财政局共同实施指导,确保使之在各项财政改革与管理方面达到一流水平,既成为省厅率先探索构建现代公共财政体系的“试验田”,又成为每个设区市范围内各县(市、区)推行各项财政改革和现代财政管理模式的就近学习样板。省市两级财政部门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示范县建设进程,尽早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构建地方现代公共财政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我们既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因其艰难便望而却步,必须采取整体谋划、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策略分步实施。

总之,我们地方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应当高度重视财政改革创新,以不断推进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规范理财和高效理财,有效发挥财政职能的作用,通过自身率先完善财政机制的优势,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在更高程度上科学发展,实现后来者居上的先行跨越。能否做到这一点,考验着我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公共管理与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作者:河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篇5:枣阳地税以绩效管理助推改革

(通讯员李小兵 赵鸿骏)近日,枣阳市地税局开展一季度绩效管理考核,对该局所属单位及全部干部职工一季度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打分。

按照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今年湖北地税承担的一项专项改革试点是建立税务干部数字管理制度体系。围绕此项改革,枣阳市地税局通过日常考勤、工作纪实和评价评鉴等形成长期多维度的人事信息累积,为每位地税干部制作成长“档案”,实现干部人事管理的数字化、累积化和可比化,进而树立干部人事管理的正确导向,为有能力、有作为的干部提供发展平台。

篇6:地税深化改革助推经济发展

“质变”

 ——解读《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

12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正式向社会公布,我国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

这份方案于今年10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征税体制改革做出顶层设计。

改革直指“痛点” 征税体制将“质变”

这份改革方案开宗明义,直指目前我国税收征管体制中的“痛点”,包括职责不够清晰、执法不够统一、办税不够便利等。

在问题导向下,改革方案共提出6大类30多项具体举措,包括“厘清国税与地税、地税与其他部门的税费征管职责划分”“最大限度便利纳税人、最大限度规范税务人”等。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军’,财税改革已经往纵深迈进,这需要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支撑,实现质变,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说。

刘剑文举例,改革方案中称“顺应直接税比重逐步提高、自然人纳税人数量多、管理难的趋势,从法律框架、制度设计、征管方式、技术支撑、资源配置等方面构建以高收入者为重点的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正是个人所得税等直接税改革的基础。

根据方案,2020年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降低征税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增强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

适应分税制财政体制 深化国税地税合作

我国目前的征税体制确立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实行按税种把收入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共享税,并同时设立国税、地税两套税务机构进行征管。

可以说,分税制对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过20多年的时间,税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一些瓶颈与问题也逐渐暴露。

2012年起,我国开始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由于营业税是地方税第一税种,改革后增值税由国税征收,虽然收入仍归属地方,但地税的功能就存在重新定位的问题,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更加迫切。

“营改增以来,的确出现了国税部门征管工作量加大而地税部门减少的现象,但随着环境保护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推进,地税部门征管工作量将会呈明显增加的态势。”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说。

一些专家也指出,营改增是推进税收征管改革的一个契机,国税、地税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合作。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国税、地税机构分设的基础,分税制基础没有改变,机构分设也宜继续坚持。”王军说。

逐项细化改革 有路线图有时间表

当然,改革方案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纳税服务、征税方式、国际税收合作等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化的综合改革,细化了很多具体改革举措。

其中,加强纳税服务、促进诚信纳税是方案的一大重点,提出全国纳税服务将全国统一流程;将全面建立纳税人信用记录,对于被列入“黑名单”的当事人,禁止高消费、限制融资授信、阻止出境等一系列惩戒措施。

方案中还提出多份“时间表”--2016年,实现所有增值税发票网络化运行;2017年基本实现网上办税,分行业、分国别、分地区、分监控跨国企业利润水平变化;2018年将建成自然人征管系统,并实现与其他征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等。

一些新举措也十分引人注意,例如研究探索推进在我国驻主要市场经济国家、走出去重点国家使领馆和国际组织派驻税务官员,承担开展涉税争端解决,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涉税服务等。

篇7:领导小组成立助推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的战略部署,并且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改革合力,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全面落实改革目标任务”。这是中央第一次成立统筹全面改革的领导小组,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无疑会产生深远影响。

领导小组制度是中国特色的工作机制

领导小组是中国政治所特有的一种组织方式和工作机制,它广泛存在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相关活动中,如广为人所熟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外事领导小组、农业领导小组,等等。领导小组不属于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序列,不是一种制度化的组织,但事实上却在中国政治运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领导小组制度是现代科层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归口管理制度相结合的产物。现代科层体制需要政府根据职能性质分为不同的职能部门。而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以部门为单位的“条条关系”。这种条条关系又与地方政府的“块块关系”交织在一起,从而造成了体制的“条块分割”特点。归口管理是指把政府工作按性质归类为财经口、文教口、政法口、农业口、外事口等不同的类别,国务院通过归口管理加强对各职能部门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通过归口管理制度加强对政府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制度便是现代科层制度和归口管理制度的产物。在中国政治的运作过程中,领导小组制度对于实现归口管理和协调条块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意味着中央建立起最高层次的工作机制来负责对改革进行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改变了过去以归口管理方式推进各个领域改革的方式,显然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领导小组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助推作用

根据中国政治和政府运作过程的特点,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将在两大方面助推改革向全面和纵深发展,一是破除部门利益阻碍,二是统筹和敦促改革落实。

破除部门利益阻碍。在“条块分割”体制下,政府部门作为利益主体出现,且具备追求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力、动机和资源,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由于部门利益作祟,在改革推进中很多部门不愿意调整和放弃自己的职权,有强烈的冲动去极力扩大本部门权力和谋取本部门利益,由此造成了“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甚至是“部门利益个人化”。部门围绕利益的争夺对改革造成了很大障碍。以地方大部制改革为例,部门利益始终是决定大部制改革中部门设置的关键变量。大部制改革在各地的开展中充满了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各个部门都千方百计维护本部门利益,都用尽浑身解数来说明本部门的重要性,设法保留本部门不被合并或撤销。

另外,部门利益还导致了我国立法过程中的“部门利益法律化”倾向。由于我国行政法律法规基本上是由部门来起草的,部门往往利用自己在参与立法和政策制定中的特权和便利,在部门利益的驱动下,通过立法来维护、加强和扩大本部门的权力,减少和减弱本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将部门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以部门利益取代国家利益,借强化管理之由,行谋取部门利益之实。这显然违背法治的统一精神,成为改革整体推进的最大障碍。总之,部门利益谋取集团利益,危害公共利益,破坏市场秩序;破坏法治建设,削弱法律权威,违背法治精神;滋生寻租和腐败,破坏社会风气,等等。显然,部门利益的存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瓶颈和障碍。

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统工程,需要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进行通盘考虑和统筹规划。过去我们在各个领域的领导小组,在政府运作过程中发挥了有效的协调作用,对于克服部门利益给改革造成的阻碍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领导小组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改革全局,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显然有利于破除部门利益藩篱,有利于从源头上根除部门利益给改革设置的种种障碍。

统筹和敦促改革落实。“摸着石头过河”和“由点到面”的改革推进方式是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经常采取“试点”的方法,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摸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探索会被吸收到中央制定的政策中,然后在全国范围推广并上升为国家制度。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源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户的自发创造,村民自治源于广西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村民在全国建立的第一个村委会。这两个制度都是对中国农村改革和社会治理产生重大影响的制度创新,是发挥基层自主探索和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集中体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际上也是源于近年来基层群众自治深入开展、社会组织等多元治理主体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实践经验。

目前,被学界称为“政府创新”的地方试点改革,在全国各地的各个政府层级、各个领域广泛开展,并逐渐汇聚成中国特色的改革方式,成为观察中国政治的独特窗口。改革开放35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由点到面”的改革锁定了中国的渐进改革之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成功改革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之一。另外,这种放手地方试点探索,依靠地方经验推动整体制度变迁的改革方式,缺乏专门的机构去统筹规划和督促落实改革,也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弊端。例如,地方试点中充斥着很多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存在着很多“口号化”“盆景化”的改革,缺乏改革的长远战略眼光。虽然说改革需要经过“试错”,但如果改革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改革很有可能走不少弯路以及陷入不必要的拖延。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试点改革缺乏制度保障,容易走向失败以及陷入不必要的折腾。如有学者指出,基层政府的许多制度创新几乎都面临着严重的制度困境。就是那些曾经获得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项目,也有差不多1/3名存实亡了。由此可见,总体设计和统筹推进对于改革,特别是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尤为必要。

如果说过去的35年对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改革的目标与方向都需要从实践中探索和反复检验,那么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无疑意味着改革已经在诸多领域有了明晰的目标,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走向有了总体的战略规划。

中央成立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面改革,在改革中发挥“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的作用,无疑有利于发挥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盘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利于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推动改革向全面和纵深发展。此外,这种改革方式显然也能够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兵突进式改革,有利于减少“伪创新”和“假改革”等等。总之,领导小组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所在。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今天,国家治理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通过建立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篇8:地税深化改革助推经济发展

一、电企财会管理改革必要性分析

电企财会管理意义, 企业财会管理通俗来讲也就是对企业内部的资金和会计核算进行管理,众所周知,资金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转和维持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科学的财会管理能有效加快企业资金周转,减少资金沉淀和成本,有效提高资金利用率,优化企业资金结构,更好地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保障。 而落后的财会管理则会使得相关居心不良的工作人员利用当前漏洞,盗取企业公用财产,为企业带来直接损失,并且不利于企业的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 在核算时出现账单错误或信息失真, 使企业无法有效掌握自身财产数目, 无形中为企业带来间接损失。

财会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环节。 而在当前电企中存在着诸如内部控制力度不够、电企会计信息不真实、支出费用超额、审查不完善以及会计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因而电企需要在充分运用历史经验教训和相关理论基础,以企业发展战略为目标,以提升企业效益为原则,以制度化管理为根本,以资金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全力加快财会改革步伐,彻底解决当前电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克服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众多困难,努力推进电企跨越式发展。

二、我国电力单位管理创新思路

(一)要树立现代的管理理念

所谓的现代管理理念不应该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 一定要针对电力单位自身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一个现代管理理念,一定要建立在电力单位生产与发展的基础之上, 它更是指导单位不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于不败的方法。 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任何一个企业或者行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留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创新管理, 电力单位要想真正的实现创新管理,一定要从思想上进行创新。 行动的前提就是这方面的意识,要不断转变落后的管理模式,树立能够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特点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强化企业对市场改变的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电力单位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创新管理中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形成具备电力单位特点的管理理念。

(二)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管理创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前进,任何企业的发展都必须面向市场, 不断引进竞争体系,强化企业应对挑战和风险的能力。 所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同时规范电力单位的管理就显得非常关键。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电力作为国家支撑型产业,一定要针对市场经济的具体活动再结合自身特点来实施创新管理,主要内容是:现代企业或者公司制度的构建一定要严格依据产权明晰、 政企分开以及管理合理的原则实施与开展。 电力单位一定要清楚的认识何谓董事会与管理科学等,并依此实施相关活动。 另外,作为国企,第一段要不断面向市场以此逐渐形成较为灵活与开放的企业运行机制与资产的保值增值类的管理体系, 同时在显示的运行与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尽最大的可能逐渐形成一种能够有效实验市场要求同时有着企业自身特点的收入与分配制度。 这种管理是企业自身所拥有的,是只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

(三)加大力度不断推进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

任何企业,一定要以科技来带动整个企业的发展。 在市场竞争中, 人力资源的吸收与利用一定是绝大多数企业要解决的问题。 电力单位如果要想真正的适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就一定要理解与熟知人力资源于企业战略发展中的解决作用, 将人力资源切实当成一种资源来不断开发与使用。 本文针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创新问题进行了以下分析: 首先应该公开选拔一批真正拥有相关技术与实力的人才到公司工作,做好相关工作,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规划工作。 积极组织与开展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得真正的人才“有用武之地”,最终能够有效提升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选拨人才是提升公司服务水平的一种途径,只有人才被得到充分利用才能为公司创造最大的价值, 同时在未来的使用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强化与培养它们的技术,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三、电企财会管理改革措施

(一)确立电企资产审核制度

我国电企的不断深化革新需要对电企的固定资产建立全面审核制度,制定出产权责任明晰、管理科学到位的政策方针,从电企实际需求出发,由只重视速度发展,而忽视质量提高的老路上走向科学创新的发展道路,提高电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市场为标准从实际效益和服务质量出发,确定企业资产核算工作,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摆脱计划经济束缚和电力资源缺乏瓶颈, 进一步地研究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建立新型竞争机制,加强抵御经济风险能力,壮大和发展电企规模。

提升企业的资产与实物管理规范水平和标准水平, 以此来实现电企财会部门的资产核算制度和设备管理制度的确立, 保证实物和产品价值的管理统一化和标准化。 通过重点联合制定新财会管理制度,以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新制定的《固定资产的账目目录》为依据。 把一般资产的清算结果按照已规定好的固定资产名称和计量口径全部加入到 《固定资产的账目目录》中,方便日后财会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

因为我国电企的资产规模比较大,并且类别较多,所以一定要加强财会管理的现代化和电算化, 实行财会计划制和审核管理工作的信息系统制,把企业的资产收支情况、具体的预决算、设备的报废、资产评估等一系列的业务统统应用到该信息设备系统中并表现出来, 进一步设置系统的相关管理限制,同步到文件管理流程中,以达到对企业的资产实现现代化管理和监控的目的。 更加准确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及时了解内部资产信息, 以此来提升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实际的效果。

核算电企资产状况的工作是由电企各部分的相关财会人员完成, 因而需要对其构建合理的约束制度, 实现财会管理和对企业控制的目的,而且在当今环境下,正是电企严重缺少合理有效的制约制度,使得相关政策规定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因此电企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认识并重视建立合理的人事制度的必要性。 通过采取确定好财会人员的权限资格,进一步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以实现电企的目标为依据,完善实施定期的审核制度,确保每位财会管理人员对自身职责的认识。 实行相应的奖惩机制,以相关考核结果作为员工的绩效奖金发放标准,并将个人升职与是否存在资产审核的错误进行挂钩。

(三)加强资产采购管理

我国电企资产流出与流入部分就是企业的固定资产采购工作,同样也是规避制度管理和发生较大风险的重要环节。 注意加强企业资产采购管理工作的相关措施,主要包括施行统一的采购制度,在一些大型项目建设上,采取招投标方法来选择物品的供应商,对有关项目需要通过员工集体投票进行决议, 然后对一些项目的成果效率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并在严格落实好工程的工期,处理好工程投资预决算,按照实际工期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交付投用。

(四)合理的分配收益

上述分配资金主要是指利润的分配。 利润是企业在经营期间收获的成果,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产物。 企业的财务部门在进行利润时应当遵照下列原则,首先,在分配时应充分的调动起来职工的积极性,其次在分配时需要兼顾股东以及企业的利益, 再次在分配时应当保持者企业的发展眼光,促进企业的发展。 需注意的是,财务管理不是独立的, 其中各项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 在分配的过程中需要将各项要素进行联系,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社会制度不断地健全, 在面临电企不断深化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面前, 注意强化我国电企的财会管理和控制工作, 构建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是当前电企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电企财会管理的改革创新步伐紧跟国家政策号召,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 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蓝图, 通过加强对内部财会管理的控制改革,提高财会系统的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费用。 对电企在财会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得到良好解决,从多个层次、 各个方面推进电力工业的改革深化, 创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把电企的损失和风险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这无论是对我国电企的发展和壮大, 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摘要:电力工业是支持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电力工业由于投资量大且密集,而部门较为分散,因而财会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何对电企的财会系统实现良好管理,构建覆盖全面管理控制体系,提升企业财会信息质量,为电力工业深化改革提供有效保障,是当前电企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因此,为更好适应电力体制改革需要,必须创建新型高效、科学规范的电力财会管理机制,实现电力工业更深层次的改革推进,是拓宽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的必经之路。下面本文针对电企财会管理中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探索分析,为财会改革创新提供可行建议。

关键词:电力工业,财会会计管理,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张宏.浅析电企在新会计制度下的固定资产核算[J].时代经贸.2009(07)

[2]周瑜,郑垂勇,周晓平.电企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J].财会通讯.2008(09)

[3]王银燕,陈国华,曾凡林.关于电力生产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J].广西电业.2010(11)

篇9:地税深化改革助推经济发展

一、已有成效

一是全力推进减政放权见实效。5年来,我区降低了32项中介服务收费,清理4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放开67项商品和服务价格管理。在授权市县管理17项的基础上,继续下放6项定价权限,提高价格调整灵活性。重新修订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定价目录》等制度,促进价格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研究制定或修改了规范政府定价和市场价格行为、成本监审、价格监测等20余项制度,完善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价格行为规则,切实把价格工作重心由管水平向管行为转变,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二是市场价格调控取得积极成效。5年来,全区CPI上涨由2011年的6.3%逐步回落到2015年的1.1%,价格调控取得显著效果。首先,出台了“菜篮子”市县(区)长负责制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效能考核目标,获得国家发改委充分肯定。其次,完善了价格监测品种、指标体系,构建价格监测分析预警系统平台,实现自治区与定点监测市、县(区)三级监测数据信息互联互通。第三,健全和延伸农产品保障机制,落实惠农增收政策。依托覆盖全区的196家平价商店平价经营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政府主导国有农贸市场建设,深入推进蔬菜价格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培育农副产品价格调控长效机制,破解“菜贱伤农、菜贵伤民”难题。第四,建立和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5年来,价格调节基金用于稳定市场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达4.2亿多元,切实发挥了稳价惠民的积极作用。

三是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实现突破。5年来,我区电价、气价、水价、医药价格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电力价格改革方面,协调落实外送电有关电价,调整销售电价用电类型,出台并完善了居民阶梯电价政策,强化推进环保电价政策实施,积极推进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工作以及输配电价改革等工作。在天然气价格改革方面,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实现了天然气上游门站存增量气价格并轨,理顺了非居民用天然氣销售价格,落实了居民用气阶梯价格政策。在水价改革方面,阶梯水价制度在设市城市全面推进;率先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贺兰县、利通区、隆德县实行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在医药价格改革方面,全面放开药品价格、非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以银川市为试点,下放城市医疗服务价格定价权;从2016年1月1日起调整1077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

四是价格市场监管效能大幅提升。5年来,我区不断提升和强化价格执法水平和力度。“十二五”期间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937件,实施经济制裁1.4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4倍,有力维护了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方面,深入开展市场价格监管,积极推行执法公示制度,坚持执法信息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全面落实《价格行政处罚决定书公示规定》要求,在具体案卷处理中实现了监管结果公开,从而确保监管方式公平、公正、透明。另一方面,充分利用12358价格举报电话,及时化解价格矛盾。五年以来共受理价格举报(咨询)4.5万件,经济制裁2957万元,是“十一五”期间价格举报(咨询)的5倍、经济制裁的13倍,有效地整顿规范了我区市场价格秩序。

二、重点任务

现今,价格改革已迈入“十三五”时期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时期价格改革的总体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价格改革的重点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这是第一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价格工作文件,思路上有新方向、理论上有新观点、措施上有新突破。

我局自2015年11月开始,举全局之力,在反复论证、多方调研基础上,代自治区党委、政府起草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现已征求完相关厅局意见,近期将报自治区党委、政府审议。

第一,创新价格形成机制,突出市场强化改革。在政府定价上,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定价机制、成本监审规则,完善政府定价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使政府定价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在价格监管上,加快形成覆盖重点行业的价格行为规则和社会监督体系,为合理引导经营者价格行为、放活市场提供有力保障。创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管理方式(“PPP项目”),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要通过招标、竞争性谈判等竞争方式选择社会投资者,具体收费标准由政府出资方与社会投资者遵循市场规律和合理盈利原则,统筹考虑建设运营成本、市场需求、经营期限、用户承受能力、政府财力投入、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等因素协议确定。

第二,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力求提升再创突破。“十三五”时期,进一步完善输配电价监管方式,推动放开上网电价和公益性以外的销售电价。实现成品油价格完全市场化,适时放开非居民用气销售价格和车用天然气价格。在保证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不增加的前提下,调放结合,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全面推行药品采购及流通领域“两票制”和高质耗材集中采购,切实降低虚高药价和不合理的费用,为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腾出空间,逐步实现“腾笼换鸟”。推进城市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下放医疗服务价格定价权。严格落实社会投资停车设施服务收费市场化改革要求,创新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价格管理,全面落实居民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加快全区县级以上城市实行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步伐。对国家定项目、自治区定标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逐步降低收费标准,条件成熟时予以免征。

第三,完善调控政策体系,探索创新加快转变。立足宁夏区情,实施精准“相机调控”,创新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把调控措施和产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继续依托平价商店、国有农贸市场、生产基地冷链设施等资源,培育农副产品价格调控基地,持续推进蔬菜价格政策性保险,打造价格调控强有力平台。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和信息公共服务职能,完善重点行业价格运行监测分析机制,健全覆盖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信息采集网络体系。进一步树立底线思维,完善风险处置预案,提高价格风险防控能力,强化改革创新,将调控成果转化为防范风险、保障安全的实绩。

第四,强化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激励竞争共享市场。通过健全规则、加强执法,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和促进公平竞争,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逐步确定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对涉及面广、影响重大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在放开的同时制定价格行为规则或议价规则。加强资费行为监管,定期开展全区电信资费领域专项整治。强化反垄断执法,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价格垄断案件线索收集制度,着力查处达成实施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等价格垄断违法案件。完善价格社会监督体系,强化价格诚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全国四级联网的12358价格举报管理信息系统作用,建立健全街道、社区、乡镇、村居民价格监督员队伍。

第五,找准价格工作职能定位,完善保障夯实基础。主动適应新常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推动全区价格工作。健全系统上下、部门之间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改革合力。要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分类推进价格改革,细化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确保政策落地生根。强化能力建设,推进价格监督检查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夯实工作基础,提升能力素质。大力推进价格信息化建设,依托自治区电子政务外网和公共云平台,进一步完善全区价格门户网站等价格信息系统,探索“互联网+价格调控监管”的新模式。继续落实和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积极做好舆论引导,加强新闻和政策发布,讲好价格改革故事,争取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广泛凝聚改革共识。

上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年级作文下一篇:四年级期中考试作文:只要是书我都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