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研究性学习

2024-07-02

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研究性学习(共10篇)

篇1: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研究性学习

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全国各地兴起研究性学习的热潮,但几乎都是在高中阶段展开.在初中阶段,在研究性学习大有用武之地的<历史与社会>领域,相对缺少关注和深入的研究.笔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活动,是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初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方法、教学策略及其规律等.

作 者:王海珍 作者单位:乐清市蒲岐镇中学,浙江乐清,3256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40关键词:浅谈 研究性学习教学

篇2: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研究性学习

一是读: 我把读分为三种:反复阅读是学好历史最基础的一步。我把读分为三种:

第一种、通读全文。历史与社会的学习离不开史实素材,而读教科书是了解熟悉史实的主要途径,因此要通读全文。

第二种、细读知识点。对教科书的知识点要反复细读,在读知识点时要划上记号,细心领会,熟记在心。

第三种、精读重点。对教科书的重点要反复精读,在精读重点时要边读边写边思考,效果更好。

二是理:阅读是基础,下一步就要进行必要的梳理,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理也有三个方面。

1、理解文意:阅读不仅是为了熟悉史实,更重要的是领悟史识。

2、理清体系:在授课的基础上,学生要以时间顺序为经,以专题史实为纬,以中外联系为交叉点,构建史实体系,进行知识内化。

3、理顺思路:在此不仅仅指解题思路,更强调了解、熟悉、掌握常用的解题方法、技巧和切入点。

三是练:解题训练要有针对性、计划性,讲究实效。

针对性:要在老师指导下,针对教材的重点,易考的热点,自己学习的薄弱点,加强针对性训练,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实效性:对于选择题争取全部做。

计划性:在练习内容上,建议先做分类卷,后做综合卷,对做错的题目要及时纠正。在时间安排上什么时候阅读,什么时候做习题,要有合理调度,尽量相对固定。小段时间可做选择题,大段时间则做大题目。

历史与社会是开卷考试的科目,而开卷考试就要注重考试技巧。

选择题属于客观题,能够准确、公正地考查考生的记忆、比较、分析、阅读理解材料等历史思维能力。怎样才能答好历史选择题呢?

首先,在日常学习中,必须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在学习中要多动笔,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对答组合选择题、比较选择题很有帮助。

其次,在日常练习中,要遵循解题的基本步骤,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答题能力,逐步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概括、综合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独立思考做练习。

2、对照答案找差距。

3、针对差距来看书。

4、围绕问题再思考。

再次,不断总结不同类型的选择题的答题方法,认识其解题规律。

最后,要及时复习巩固并总结练习中的心得体会。这对于形成历史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材料分析题技巧有五法:

一点题:点题切题;观点、论点亮在本题或本角度的最前面;

二分段:能分段就分段,能分点就分点,把观点送到老师眼中; 三术语:术语要到位,取舍要得当。四分析:每个角度应扣紧材料分析。

篇3: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研究性学习

一、精心设计新课导入, 激发兴趣

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导入, 犹如乐曲中的“引子”, 戏曲中的“序幕”, 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好的引言, 可以一下子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 唤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其直接进入一节课的最佳状态, 以收到奇特的效果。导入的方法灵活多样, 如故事传说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诗词歌曲导入法等。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 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这是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所接触的一门新课, 而本课中所涉及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知识既是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 如何突破调动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积极性呢?我说:“同学们, 我热烈欢迎你们到我们实验中学来学习, 请你们告诉老师, 你从家里出发到学校该怎么走, 要走多少路程, 路上有什么标志性建筑, 图上该怎么表示?”同学们纷纷发言, 实际上同学们回答这几个问题就涉及了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问题的突破。这样, 就会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寓教于乐, 乐中激趣

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如七年级上册《行政区划》一课,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 是教学重点也是历年来学生感到难记住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 (1) 编顺口溜记忆, 如中国省级行政区可以编成“两湖两广两河山, 五江二宁青陕甘, 云贵西四北上天, 港澳回归喜重庆”。五江指黑龙江、江苏、浙江、江西、新疆 (谐音) , 二宁指宁夏和辽宁……这样读背顺口溜的同时也记住了34个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 (2) 拼图游戏竞赛。34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图的轮廓各有各的特点。首先发动学生找特点记忆, 如黑龙江省的轮廓图像把菜刀, 青海省的轮廓像只小白兔, 广东省的轮廓图像只大火腿, 而湖北省的轮廓图又像警察的大盖帽等等。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4组, 教师当裁判, 拼图最快又正确的为优胜。 (3) 边看电视边记忆。每天晚上的19∶30分,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之后有个全国的气象节目, 都要预告全国34个省级行政中心的天气预报, 可以发动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日在休息娱乐中收看电视, 既了解了全国的气象状况, 又可以帮助我们记住34个省级行政中心的名称, 反复收看, 时间一久, 自然记住了。

三、巧设疑问, 以疑激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 而是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 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 增加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后激励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 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 这种快感又能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礼乐文明的确立》一课, 当讲到周武王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为工具, 用来维护社会秩序, 巩固其统治时,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周武王用分封制来巩固他的统治, 但时间一长, 他能高枕无忧吗?”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分析, 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最终学生得出结论, 分封制只能短时间内巩固统治, 但时间一长, 大宗矛盾与小宗矛盾便不断出现, 分封制给国家分裂打下了埋伏, 后来的春秋争霸、战国争雄便是例子。由此看出, 教师精心创设问题能促进学生思考, 产生探究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设置活动, 激扬兴趣

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 就必须亲身参与、体验。同理, 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 也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同步完成自主学习, 可谓一举多得。

历史与社会活动组织可以有很多种形式, 如学生知识抢答竞赛、我向市长建言献策、谜语竞猜、演历史剧本、开展辩论会等。就学生感兴趣而在存在争议的人物或事件, 组织辩论会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如《新的大一统》一课中涉及汉武帝采纳儒家学者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评论问题。董仲舒认为:皇帝的权威体现上天的意志, 神圣不可侵犯, 一切权力要集中到皇帝的手中, 就必须在思想上实行“大一统”。所以, 他主张凡是与孔子思想不相符的诸家学说都应该加以禁绝。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相互论争和批判, 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 有利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到底是一花独放还是百花齐放, 就这个问题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大都参与, 但意见不一。

有些同学侧重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的必要性, 当时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 他们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指责朝廷, 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提供了实现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武器, 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 因此应该给予肯定。也有些同学侧重于“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不利于其他学术发展, 展开论争。认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不利于思想的活跃、解放、民主。不允许百家争鸣, 就不利于其他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 难免有失公正。辩论的过程很激烈, 也出现了不少亮点, 既增强了学生兴趣, 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知水平, 增强了学生看问题的全面性, 启迪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辩论中, 不论学生给出哪种观点, 只要说之有理、言之有据, 教师都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五、情境创设, 以情求趣

在教学中创设激发学生情感, 有吸引力的环境, 是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环节。教师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如图片、录音、视频, 渲染出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 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九年级《巩固新生政权》一课中, 我把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肃清残敌、西藏和平解放、大跃进、人们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事件分别配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漫画、标语、口号、视频, 同学们听了看了, 立刻兴致高涨,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联系现实, 从小事做起, 深化兴趣

受时空的限制, 许多历史、社会问题, 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时间久了, 他们总感到历史与社会教学是陈年旧账, 净放马后炮, 中看不中用, 会产生厌烦情绪。

古人云“六经皆史”, 而我们却说“百姓生活皆史”。今天的生活就是明天的历史。如九年级《资源与环境问题》就可联系实际谈谈该如何行动。我国资源总量丰富, 但人口占世界总数第一, 人均占有量少, 资源短缺, 人与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面对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我们青少年应从自己做起, 从小事做起, 树立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如刷牙时及时关上水龙头, 一水多用, 人走关灯, 节省纸张, 爱护花草树木, 以乘坐公交车为荣, 尽量多步行, 不焚烧废弃物, 不乱扔垃圾, 和家人或同学一起植树种草, 拒绝在街头露天烧烤等。这样学生们就会觉得历史与社会沉淀于现实中, 现实里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因此作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 应及时捕捉历史与社会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 深化学生的兴趣, 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彰显巨大的魅力。

篇4: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研究性学习

一、历史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从狭义看,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种各类学习活动中。因此,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和学科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二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首先,学科学习为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研究性学习与现有的历史学科教学既不能相互排斥,更不能相互取代,而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学科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信息社会终身学习的要求,而研究性学习如果没有学科教学打下的知识基础,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最好能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最好是在学科教学中产生,否则研究性学习在课题的提出和选择上,就会变得漫无边际,改变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变成为了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学科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材料。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大多是选取一些和历史学科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如选择世界热点问题(如中东叙利亚问题)和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开放为研究课题。从历史学科学习角度看,要以历史的眼光和现实问题意识来解读有关历史知识,用历史学科知识科学地分析有关现实问题。重视历史现象与当今相关的现实问题、社会现象的关系。这是历史认识上的升华,也是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所在。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在学科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必须的理论依据。

其次,研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科素质的发展。在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动机明显增强,他们总是自觉地拓宽和加深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传统历史教学封闭单一的模式,研究性学习培养的创新实践能力迁移到学科学习中,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一种探究未知领域的积极态度和科学精神。毫无疑问,这就弥补了学科教学的不足之处,这对于学生的学科学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

用。

二、历史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模式

经过积极的探索,笔者初步建立了“两条学习主线并驾齐驱”的学习模式。其含义为:以每个单元(或以课时)的学习为一个模块,每个模块有“历史学科学习主线”和“历史研究性学习主线”同时贯穿在整个单元(或课时)的学习过程中。这两条学习主线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促成单元(课时)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的达成,但是,两者在内容结构、学习方式、实施手段上又有极大的差异。“历史学科学习主线”是在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课堂学习为主的学习过程。“历史研究性学习主线”是围绕相关问题展开的自主性、开放性、协作性、生成性的学习过程,它是学生课外学习的主要任务。见下图:

“单元概述教学”(或课时教学)和“问题竞标”是一个学习模块的开端,是两条学习主线的起点。“问题竞标”是美国“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启发而来,是指教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与本单元(本课时)知识构成相关的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问题,在教学中,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以“投标会”的形式由各组成员共同协商,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为了能够找准自己真正喜欢的课题,同学们不仅对“问题竞标”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而且会认真地学习“单元概述”(课时引入)努力地了解本单元(课时)的知识组成,以期发现他们将要面临的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理论支撑点。

“单元分课教学”(或课时主干知識教学)和“研究过程”分别是两条学习主线的主体组成部分。“单元分课教学”(或课时主干知识教学)是对该单元各课内容(或该课时内容)的常规教学,它是学生当前学习的主要任务。“研究过程”指各个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分课(某课时内)学习同步进行,主要在课后完成,是课堂学习的拓展和延伸,或者可以说是家庭作业。“研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制作研究成果”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各小组进行责任分工、确定目标和方法、拟定计划等工作;第二阶段则是依照既定的方案,充分搜集材料、调查取证的过程;第三阶段是将研究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撰写小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的结题材料,并用相关软件制作网页,powerpoint演示文稿等形式的电子课件。在这个过程中,两条学习主线间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显得尤为突出。由于教师所提供的问题的支架源于单元知识(或课时知识),为了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完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显著增强,同时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完成不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的历史知识,而且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篇5: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研究性学习

1.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先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也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的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

2.重视学生自主行为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和个性发展

个性和创造性直接相关,压抑个性发展就会抑制创造性欲望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人行为是由以有意识行为――无意识行为和独立行为――角色行为为纵横坐标构成的“两元性与两重性的交叉图解”,从第一区域到第四区域分别构成了直觉行为区,习惯行为区,确认行为区和自主行为区。其中,第四区域集中了最多与创造有关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聚焦思维,扩散思维,多维思维活动,是培养创造性的一个核心区域。教育的功能在于按照社会的要求综合平衡地发展各类行为,只有各类行为协调发展,才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然而,当前学校推崇的是确认的,习惯的“角色行为”,而抑制了自主的,直觉的“独立行为”过于重视角色教育而忽视对人自身的教育,从而造成重共性轻个体,重服从而轻自主的“行为失调”病症。创造活动最集中的“自主行为”区域为素质教育的盲区,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应从当前教学实际出发,我们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改变教学中存在的各类行为培养的失调现象,从而使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力量源泉。

3.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罗杰斯曾指出,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创造的两个基本条件,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常常偏离常模的思想受到压抑,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的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这里,特别要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情绪激动,有跃跃欲试的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4.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情感性缺失与课堂教学设计中不设计情感有直接关系。现行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强调的只是教学的科学性,即怎样整体、有序地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忽视了教学设计中人文性和艺术性。特别是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从而加剧了教学的情感性缺失;影响了真、善、美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的情感设计。首先,要重视历史与社会课堂交往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要教师考虑的是怎样变师生单向交往为多向的师生、生生交往,灵活运用全班、小组,个别的教学组织形成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交往既有利于认识的发展,又能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提高。其次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考虑的重点是怎样变单一的认知心理活动为知情统一的全面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在认知论中的动力作用,并贯穿于认知活动的始终。再次,要重视认知操作活动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设计的重点是怎样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最后,还要重视对教学环境的情感设计,其设计的重点是怎样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好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好历史与社会。

5.结合历史与社会学科实际,加强兴趣培养

从学生学习的整体看,情感教学与认知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必须按照青少年情感发展的规律,把情感培养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教学有机联系起来。这方面,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老师在实践中总结提炼的“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情最浓;课结束,情趣存”的愉快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有着重要意义。所谓“课开始,情趣生”,就是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要以趣激学,引发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举趣盎然,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课进行,情趣浓”,就是教师要以趣导学,通过设疑介思,指导方法,以指引等手段,使情知发展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课结束,情趣存”,就是在教学的最后阶段,通过教师的及时讲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成励学,对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篇6: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2007年下学期研究性学习课题总结尖山中学陈广军

《历史课程标准》(后简称《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应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①。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实践《标准》提出的这些基本理念,强调社会实践呢?研究性学习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好形式,它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它要求学生从生活世界中自主选择主题进行主动探究;要求教师从“学生为本”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历史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教育”,创立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教学模式。本文就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常用模式、步骤、教师角色定位作一些粗浅的阐述。

一、研究性学习在历史学科中的研究现状

研究性学习课题是我们政史地组的一个关于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历史学科来讲,这在本学校来讲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我在从事这方面研究中还处于摸索阶段,起初在刚刚涉及此课题时,我还处于旧教材教学当中,因此对我来说,客观条件还不够成熟,但新课程理念的在全国上下已全面推广开来,这就促使我们教师必定要提前洗脑,1、力争做到旧教材,新教法。这是我的研究的起始阶段,因为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这种方法还完全陌生,甚至全然不知,我就得用学生还没进入新课程学习的时机,对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素质培养,例如在旧教材中寻找研究点,如;“一战”与“二战”的异同,对张学良的研究,抗战后对中国光明前途的设想等等,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表述与交流的能力、研究与探索的能力。这阶段积累了大量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培养了学生独立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为研究性学习全面铺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新教材、新理念,从实际出发,从兴趣入手,全面铺开研究性学习在历史学科中的研究与探索,这实质是研究性学习研究的实质阶段,也是核心部分。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研究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就自己确定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这过程中,制定一个详细、严密、通盘的计划非常重要。计划应包括课题实施的目标、方式、步骤、用时与进度、所要查找的资料或考察的对象、结题形式、经费预算及注意事项等等。课题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合作研究方式,所以,计划必须由全组人员共同讨论拟订。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部大开发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从历史视角看西部开发”这一课题为例,其学习目标可以分为(1)中华文明的发祥地。(2)帝国主义蚕食地。(3)红色政权的所在地。(4)改革开放新天地四个方面。其学习方案可包括(1)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拟订调查提纲;(2)采取查阅资料、采访革命老人、专家讲座等形式进行研究学习;(3)按组完成调查报告;(4)全组交流,最后完成结题报告。通过这一活动过程,对我国“西部”这一知识点从政治、历史、经济、地理、文化、科技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探索了西部历史给后人的启示,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合作精神,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3、总结交流

这是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总结的方式多种多样,小论文、成果展示、报告会、创作宣传板、投稿、送政府有关部门等都是常用的方式。再以我指导的“想象北京人的一天的”课题研究为例,通过各个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结题。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反思活动过程的疏漏与不足,大大激发了他们继续进行探索与创造的欲望,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性学习在我校历史学科中研究实施方案简介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课题或以历史为主导涉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以及在活动课中利用一定的学时对历史系列知识综合运用、历史学科能力综合培养的学科内综合性专题的研究②。根据新《标准》和本人的实践体会看,历史研究性学习分以下两种方案进行:

(一)研究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基本素质的形成。

首先,是培养学生掌握研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如:通读教材、确定课题、总结交流、反思所得等,1、通读教材

这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往往在通读的过程中确定主题。通读方式各异,一般可采用朗诵、表演、图片展示等。通过通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

2、确定课题

这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第二步,也是重要阶段,一般依据以下几方面因素来确定: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课题研究的价值等。当然,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如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等也应作为一个因素进行适当的考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侧重于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确立学习课题。如历史新《标准》二—

(六)经济和社会生活,可以以调查活动的方式来学习;;标准四—

(五)世界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等可采用研究性阅读资料的方式进行学习等等。

3、总结交流

这是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总结的方式多种多样,小论文、成果展示、报告会、创作宣传板、投稿、送政府有关部门等都是常用的方式。再以我指导的“白马湖水质污染调查”的课题研究为例,通过各个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结题。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反思活动过程的疏漏与不足,大大激发了他们继续进行探索与创造的欲望,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可持续发展。

4、反思所得,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化阶段,学生通过反思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主题学习活动中所得,所感,所悟,进行自己反省,总结经验与不足,促进自己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真正达到自己独立学习的目的,这也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目的所在。

(二)真正授之学生以“渔”教会学生独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常用方法,绝大部分学生都有研究、发现、探索的欲望。只是不知道实现这一欲望的具体手段,经常不知从何下手,以致走了很多的弯路,以至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会学生几种独立研究学习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我做了以下几种方法

尝试;

1、讨论式:这是历史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中常用的方法,往往适用

于课文的重点、难点或新课结束时,以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得出结论,发展创新性思维。如我们在学习“古代埃及文化”这一内容时,对金字塔奇特的建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如对“岳飞”这一目内容,可以展开“你从岳飞身上可以学到哪些优秀品质?”的讨论;对红军的长征过程,开展“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这些研究活动你有什么收获?等的讨论。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

2、辩论式:采用这种方式首先要确立一个辩论的主题,然后确定正反两方,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与辩论赛的规则相差无几。如我们在学习“秦朝”这一目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统一前的秦国因法而强大;统一后的秦国因法而灭亡”的辩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这过程中既让学生明白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又锻炼了口才,活跃了思维,开阔了眼界,倡导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研讨式:

这种方式就是由教师精选课本某些重要的章节,指导学生学习课内知识、阅读补充材料,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以小组方式进行研究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学生自选书籍自学,完善观点,写成论文的一种新教学方式③。如中国近代史中对“洋务运动的作用”这一内容就可以采用这一方式。这样做给我们的启示是:不是让学生单一地记住老师的结论或书上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4、撰写小论文式:这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平时研究和实践的较多的一种形式,其撰写的范围非常广泛,可涉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等,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根据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可以撰写一些比较简短的小论文。如在学习了“唐朝”这一目内容后,可以撰写诸如“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之类的文章;对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撰写诸如“日本教育、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作用”等文章,这样做,既让学生运用了所学的基础知识,又使学生建立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学以致用,拓展了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5、调查研究式: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选定现实社会生活中与历史相关的课题,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写成社会调查报告。其范围主要包括对历史遗物、遗迹、遗址等的考察,对历史研究专家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现代人的调查访谈等。如回访当地老人,调查大跃进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用五个方面的变化进行社会调查等。这种方法还可以把课内和课外的知识结合起来,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调研;绍兴越王台;上虞舜帝陵,上虞革命老区的现状等等。这种调研往往能获得第一手或近乎第一手的材料,直观形象,可信度高,学生可获得直接经验,提炼观点,形成结论;更易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历史地、辨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资料收集式:即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一个主题,收集与之相关的资料、信息。如“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可以从台湾与大陆的文化、风俗、宗教等方面去收集资料;新《标准》三—

(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内容,可采用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邮票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

信息的能力,扩展了知识面,提高了社交水平。

7、趣味式:这种方式更适合初中学生,方式有编演历史剧、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歌咏赛等。其特点是充满趣味性。让学生在精彩、难忘、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知识,发挥才华

。适合使用这种方式的课本知识也是举不胜举,如在学习“秦朝”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表演小品“秦始皇焚书”;“新航路开辟”的内容,可编演历史剧,让学生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扮演四位航海家,表演航海经过。收集古代成语、典故,举办成语故事会或成语知识竞赛。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历史知识,又学会了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方法,激发了学习兴趣。不愧为全面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好形式。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常用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诸如指导学生撰写历史人物的小传、制作历史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开展小型演讲会等。

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困惑所在:

目前在实施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其改革指向是双重的,除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外,还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面临双重的冲击,存在以下的困惑

1、研究性学习虽然已列入国家教育部的课程计划,但实际上直到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与教师把升学率当成学校办学的惟一追求,滞留于传统的教育观念,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尚未尝试,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先导,让教师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既是对一种新课程形态的了解和熟悉,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深刻革命”⑥。这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校的升学率,而且将大大促进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和求实创新、互相合作的精神,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2、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注重课堂的规范和实施的程序,尤其突出教师“教”的格式和步骤,久而久之,扼杀了学生的“天性”。

3、长期以来,能研透教学大纲,吃透书本教材,讲透教学内容是中学教师的理想境界,一般认教五年以后,在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不会很大。但进入研究性学习以后,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缺乏等问题。

4、受当地客观办学条件的限制,研究性学习很大程度上不能有效的展开,如,当地缺乏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学生资料来源非常有限,学校网络资源不能优化,当地历史人文资源有限,对学生历史感官刺激少之又少,研究性学习开展空间狭小。

篇7: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研究性学习

http://

提供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宜昌市教研中心 李明海 宜昌市第六中学 王英姿

[关键字]初中,研究性学习,基本目标,核心任务,步骤和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5)02-0046-03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虽然时下人们对此认识因个人理解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但在根本点上却是一样的,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途径,采用类似于史学研究或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探索历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但从我国的国情看,在绝大多数地区,初、高中各学段是分开办学的,各自保持着很强的独立性,为此,我们在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目标,考虑初中学段的具体特点,提出了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目标、核心任务、实施步骤、基本形式。

一、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初中学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初中学段不同于高中学段,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的对象是全部适龄儿童,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为每一位学生进入社会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每一位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基础。初中学段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显然不同于高中学段的“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要求。

为什么要在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学生在活动中的成绩或研究成果,而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目标不能太高,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与初中学段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相吻合。

因此,我们认为: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应充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的原则,反对将研究性学习开展成为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甚至是新的“贵族式”学习活动,忽视全体学生的做法;要追求“发展性”,反对刻意拔高要求,向难、深、偏的“纯学术”方向发展,忽视基础性的做法。初中的研究性学习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

什么是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学生学习历史绝不仅仅是掌握一些历史常识,重要的是“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对过去的人和事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其次,要知道我国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否定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始于问题和惊讶。一切发明、发现和创造都是从好奇心,从疑问开始的;一切真正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因此,我们认为,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是:让每一位学生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

任何研究都有一个基本前提:提出问题。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的优秀民族之一,古代文化是那样的光辉灿烂,四大发明深刻地影响过世界,但是自近代以来中国落伍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要归咎于明、清以来民族创造性的缺乏。从历史来看,我们不是一个缺乏创造性的民族,自明朝开始,极端的君主专制、文字狱,逐渐造成了我们民族的麻木和迟钝,不敢说“不”逐渐积淀成了我们的一大民族性格。于是,对任何事物是见怪不怪,习惯于服从和接受,哪里还能发现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敢提出来!从振兴中华的高度讲,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第 中小学教育资源交流中心

http://

提供

一要务。要完成这第一要务,必须使全体国民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因为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所依赖的心理基础,就是强烈的问题意识。

三、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基本步骤

围绕培养“问题意识”这个核心任务,我们在初中学段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问题生成”、“问题解决”和“表述成果”三个基本步骤来实施。

第一步,问题生成。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或情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生成一些有价值的、值得进一步去探究的问题。问题生成的主体是师生双方,既有学生生成的问题,也有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预设的问题,还有师生的思维碰撞而共同生成的问题。

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问题生成的渠道主要有三个来源。

渠道之一是教材。从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处生成问题。如学生在学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通过课文了解了拿破仑的生平事迹,却对拿破仑称帝以及后期对封建势力的妥协等问题不理解,于是教师将之转化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拿破仑称帝是法国大革命的继续还是历史的倒退?”再如,“隋朝大运河有哪些科技含量”这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就是教师在讲授“繁盛一时的隋朝”时,安排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时产生的。据查,这个问题的生成本身有非常大的价值:这项伟大的工程既然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结晶具体体现于哪些方面呢?在我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中还有很多不很清楚和空缺之处,理应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渠道之二是不同的历史材料。如从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史料中生成问题。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播放时,恰逢学生学到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化的探索”这个单元,电视中塑造的人物与教材中的介绍有一定的出入,特别是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出入很大。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时不时地提到了电视剧中的事情。究竟是教材中的人物介绍真实还是电视剧中的人物塑造真实,还是二者都距真实的历史有很大的距离?教师于是引导学生开展了“我眼中的李鸿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论证教材中对李鸿章的介绍,论证电视剧中对李鸿章人物的塑造,力求形成一个相对客观、立体的李鸿章形象。再如,学生在完成教材安排的“搜集文革时期实物”活动时,对于大量的粮票、油票、副食票表示不理解,教师就顺势指导学生开展了“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各类票证的调查及其原因分析”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渠道之三是社会生活。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政大事中生成问题。如,伊拉克战争是近几年来学生在历史课上最愿意发表观点和看法的事情。有的教师结合世界历史教材“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一课,开展了“巴格达在哭泣”的研究性学习,讨论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的影响。

第二步,问题的解决。“生成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历史现象”的问题,一类是“历史结论”的问题。因此,问题的解决,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来印证历史现象或者是丰富历史现象,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印证历史结论、修正历史结论,甚至否定历史结论。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史料的获取”和“史料的研究”。这一过程带有很强烈的学科特色,让历史材料说话,让事实说话,学生从中能体验、认识“论从史出”“证由史来”的历史学方法。

“史料的获取”包括从不同渠道搜集史料,搜集不同形式的史料。在明确研究对象的前提下,通过各类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实地考查访问等渠道获史料。获取的史料可以是文献文本资料,可以是图片、图画、图表资料、可以是影视资料,还可以是实物资料。搜集史料时应该从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环境、主要经历或事情的主要经过,后人的评说或评价,包含现代或当代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学术动态等方面进行搜集,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研究对象,反映研究对象,从而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地研究。

“史料的研究”包括能阅读简单的史料,理解史料的含义;对史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取有效的信息;能够应用史料印证、丰富某一历史现象,说明、修正某一历史观点。根据经验,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之中的研究史料实施“讨论分类法”较好。对所搜集的历史资料,中小学教育资源交流中心

http://

提供

让学生通过讨论,决定将其归纳在某一类(对历史资料按其性质、特性、特点等分类)。这一过程需要分辨筛选、论证比较,这样一个过程非常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这一分辨筛选、论证比较的过程,又是在学生相互讨论之中完成的,因为学生之间认识的差异性,就更有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

如“隋朝大运河有哪些科技含量”问题生成后,师生分头为问题的解决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在教师指导下从不同的渠道获取资料。从来源看,有从互联网、从图书馆、从水利科技人员处查找资料者;从分类看,有从古代文献、从科技史研究文献,从模拟史学获取资料者。然后是在教师指导下汇集整理资料,将从不同渠道获得的文字的、图片的、数据统计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通过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记载、描述隋朝大运河的资料不少,但是对隋朝大运河科技含量的研究几乎是空白。隋朝大运河贯通南北,不同的地质条件、各异的地形地貌,使开凿所遇到的问题肯定很多,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涉及很多科技问题,但对此前人没有什么记载,后人没有什么研究。说明,我国长期以来忽视自然科学的研究,也不重视对普通百姓劳动成果的记载。

再如学生在探究“拿破仑称帝是法国大革命的继续还是历史的倒退”时,一位学生在研究之前凭着对教材中资料的掌握,他认为拿破仑称帝是法国大革命的继续,但是随着他搜集资料的增多(主要是读拿破仑的传记),他发现在拿破仑的思想意识深处存在着封建的、个人欲望等因素。于是,他改变了看法。认为拿破仑称帝就其主观目的而言,并不完全是为了法国大革命的继续和巩固,而是为了实现他个人的政治野心。

第三步,研究成果的表达。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用口语方式表达(陈述、辩论、问答),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用文字方式表达(撰写小论文、编辑手抄报、起草调查报告),可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等;用模拟方式表达,可以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手工制作能力、角色扮演能力等;用现代信息技术表达(演示电子文稿、制作动画、上网发布信息),可以训练学生应用现代信息的能力;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一定要明确指出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自我的意识。

“问题生成”,使学生“无中生有”,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解决”,使学生“标新立异”,能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信心;“成果表达”,使学生“展示自我”,能坚定学生追求成功的信念。这三者合而为一,久而久之,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四、基本形式

“课堂”、“课题”和“课程”是目前公认的三种基本研究形式,不分高中和初中都如此。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看,“课堂”是主要形式。一方面,课堂学习能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历史基础知识,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有载体,平时的课堂教学就是很好的机会,只要不断地渗透,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大大加强。还能克服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缺乏时间和难于兼顾安全的困难。第三方面,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开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题”则是对“课堂”式研究性学习的补充。它能极大地改善教学资源、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不足的状况,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调动学生所有的知识(包括跨学科的)和经验(包括生活的)进行研究。对学生能力提出了全面的考察和挑战。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般包含这样一些内容:对教材结论性知识的探究与考证,对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地方史的挖掘,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问题或现象的探究。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宜侧重于实践性的、体验性的研究活动,不宜偏重史料研究,否则会脱离学生实际。活动次数也要严格控制,每学期开展一到两次为佳,务必要求人人参加。

中小学教育资源交流中心

http://

提供

“课程”式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可以考虑通过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或者结合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节日的纪念开展专题性讲座。在这些活动中,介绍历史人物的功绩和时代背景,介绍一般性的史学研究方法,让学生尝试着运用史学理论做一些小型的专题和人物研究。

我们的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善,以实现新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李明海(1955-),男,湖北宜昌市教研中心教研员,特级教师。王英姿(1957-),男,湖北宜昌市第六中学历史教师,高级教师。

(摘自:《历史教学》2005.2)

篇8: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研究性学习

(1)小组组合不科学。学习小组组合是小组学习的基础,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老师按照座位进行随机组合,有的老师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组合。及时组合成小组以后,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分工,这就导致小组学习难以落实,小组成员不主动进行讨论,不查资料也不发言。部分小组成员是学习特别好的学生,他们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这种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没有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反而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真正的合作学习背道而驰。小组组合的不科学性严重地制约了小组合作学习功效的发挥。

(2)小组合作学习仅浮于表面。小组合作学习并不适用所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内容也不是全部适用于小组学习的,部分老师并没有考虑到教学内容有没有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而是为了小组组合学习而进行小组组合学习。课堂学生在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上进行讨论,这就带来了热闹的课堂,课堂很热闹,但是没有什么效果。小组合作学习过于频繁,会导致学生失去兴趣,难以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小组学习浮于表面,没有合理的结合和需要讨论的内容,则会大大地降低教学效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1)合理构建合作小组。合理构建合作小组,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分组时候需要注意小组规模,规模过小难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规模太大则人数太多,不利于全面发挥学生作用。老师需要按照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不同层次不同特质的学生进行组合。6人左右的人数是最为合适的,为相互合作奠定了基础, 形成上中下互补,性格上讲究动静相宜。这样才能够为小组展开竞争创造了一个公平的条件。合理地构建合作小组,需要教师紧密地结合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集合学习情况进行分配,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2)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明确分工各施其职是小组有序进行的基础,小组成员需要有明确的分工,才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小组成员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分工的不同,要做到能够相互支持配合,同时能够承担个人责任,这就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积极地参加到合作学习中去以后,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的成效。小组成员的分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位同学需要担当不同的角色,同时轮流担任,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得每位同学都有提高的机会。

(3)指导培养合作技能。小组学生的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开展小组学习,需要充分认识到小组学习的功效,落实团结合作的意识。还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合作技能进行指导。例如,怎样去向合作伙伴提问,怎样辅导同伴,怎样分配学习任务等。这样才能够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

(4)精心设置学习内容。精心的设置学习内容是进行小组学习、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辅助,没有必要的讨论内容,则很难达到小组学习的效果。教师需要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内容,选择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合作情境之中去,才能够使得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合作学习。例如,对知识进行整理构建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小组成员通过互评、互检以查漏补缺,达到综合提高的目的。

(5)教师引导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效果与教师的引导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小组学习进行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进行学习的引导,引导学生成为交换思想的参与者。老师的主导作用要贯穿小组的设置、任务选择、教学全过程。教师不仅仅是学习活动设计上的掌管者,还是教学活动控制方向的主要承担者。教师需要做好对教学的引导,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小组学习的作用,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篇9:初中历史与社会学习方法小议

关键词:预习;听课;复习;考试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融合了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课程。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也包括课堂学習方法,如何在历史与社会中学科把握课堂,静心学习,从而达到育人的教育目标呢?

一、为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学习也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逐步进行。首先要做好预习。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对于学生来讲,每节新课都要求预习,预习基本课程,预习要达到的课程目标。预习的方法可以自行,也可以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教师抽查预习情况。预习的思路是要求学生带问题找到答案,明确疑点、难点和重点。其次就是对学习的主题进行资源准备,一是广泛猎取内容,拓宽知识面。再次是沿着教材,深挖主题资源,起到强化主题、深化含义的目的。

二、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和社会学科尚未作为重点考试学科,客观上不被教师、学生重视,但其辅助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此背景下必须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按照教师的课程安排,完成整个教学程序,不要以为教师的讲解没有效果,或者对教师的讲解方式进行质疑,对学生来讲,按部就班听好课,是第一要素。其次是积极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角色,更要重视师生互动,更在于学生动起来,那就是要思考、要行动、要提出问题,提出不同见解。

三、注意课后复习和总结

学生对刚学过的知识,要及时“趁热打铁”,那就是复习,历史与社会知识比较繁杂,遗忘也是常见的,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复习的方法一是让学生回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比如看笔记,与同学互相提问等,总之,要在第一时间再次复习本节内容。二是重视阶段复习。阶段复习可以解决各部分知识与之间的联系,对于历史社会来讲也就是从全局来对历史事件、概念、原理进行梳理,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等。

四、培养整理课外知识的习惯

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历史社会知识更是既久远,又更新,学生能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人物、时事、现实社会问题分析、归纳。要培养学生关注当前历史社会现象,总结社会结论的习惯。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书籍、网站,指导学生收集信息,也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课外内容,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篇10:初中历史与社会论文

永恒的追求

内容摘要: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四方面粗浅的看法:

一、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二、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有效教育的出发点;

三、加强师生合作——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四、巧用教学资源——有效教学的发展点。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目前,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成为可能。但无论如何改,“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课堂应该是快乐的场所,改变历史与社会课枯燥、冷漠的面孔使之趣味盎然,一直是众多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使用教学策略的水平关系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思想品质。因此在新课改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中,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进一步的探究和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这样的教学就不具有有效性。但我们不能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来教”,可以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教材、不用把握教材意图。我认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理清教材中的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到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准备。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最后,教学上采取“灵活设计”的策略。教师除了事先设计一些预备内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情况,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有效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例如我在讲“议会对王权的胜利”时,刚分析完革命的背景后,就听到有几位同学在讨论:与法国大革命背景有相似之处。一部分同学也把眼光转向这几位同学。我灵机一动,布置了一个思考题:同时期同在欧洲的法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又是如何呢?这样一来就打破了原来的教学预设,让同学们自己去比较探究英、法两个国家两场革命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显然,我没有被自己的预设方案所束缚,而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追根究底的欲望,激活了课堂教学。

二、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有效教育的出发点

解读教材固然重要,解读学生同样不可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的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如今,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以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如我在教学“秦朝一统”时,考虑到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各种媒体对秦始皇有了一定了解而调整了教学顺序。上课时我先把“对秦始皇的评价”这一环节提前,让学生从影视中谈谈对皇帝的认识,通过师生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意义和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入手,设计一幕历史剧:有一布商,从楚国买布匹,到秦国贩卖,买卖方再加上一解说员共四为演员,随着剧情的发展涉及到战国时楚国、秦国两国不同的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这幕剧既反映了战国时代各国经济交往的情况,也说明了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意义。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识收获和学科感悟。

三、加强师生合作——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我在教学中常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历史教育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生能经常运用思辨学习法来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个合作探究的课堂,拓展思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在教学中,我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上课时我常常并不是按照以前“一对几十”的面对面讲授方式,而是将学生分作若干小组。上课时教室里出现的不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聚集在一起。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由过去的以教师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民主、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能成为现实。

在《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中,我把全班分作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清政府、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农民阶级,通过四个场景表演重现当时的历史,探索不同的救国救民道路。这种方式使学生耳目一新,他们兴奋地坐在了一起,针对当时的国情和救国方案进行探讨。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认真积极,他们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地探究。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有效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动”:动脑(想)、动嘴(说)、动手(整理)。他们快乐地笑着,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达到了我以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达到的效果,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几个学生跟着老师走、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的授课方式,真正地让学生坐在了一起,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四、巧用教学资源——有效教学的发展点

在传统的的教学中,教师在准备教案时的大量资料及信息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送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查找到学科的多方面的信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完整,教学方法更加多样、灵活。甚至教师还可以制作出丰富的课件,借助先进的多媒体工具,想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点对点、面对面的学习。还有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善于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善于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机遇”。如学校周围和社区附近的历史遗迹、展览馆或博物馆等,可安排调查、参观等活动;可利用某个历史纪念日,如“九·一八”、端午节等布置学生画一幅画,表达自己最想说的话等等。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的情、趣、理的挖掘,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动力话题的八年级作文500字下一篇:通信电子线路重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