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评论怎么写

2024-06-26

网络评论怎么写(共6篇)

篇1:网络评论怎么写

“网络评论”怎么写?

文/朱波

初写时评时,什么叫“时评”?我也有“网络论坛”上跟帖“是不是叫‘时评’”之感。因为在“消息”、“通讯”、“杂谈”……之后怎么又跺出个“时评”,还叫什么“网络时评”?当时我也是“丈二和尚____摸不清头脑”。

于是,我就学呀学、写呀写、投呀投……(看过我发表时评文章之人,不难发现,我是个‘急性子人’,这么投来投去,马上不登,马上再写;再不登,庞不写了!)其实这是错误的,不登,才要学、才要写,直到你登为止。

写时评,不象写消息,写消息只要是眼见的、真实的(只要掌握好新闻“三要素”,“什么‘金字塔’或‘倒金字塔’”),别虚报浮夸,不登才怪呢!

时隔不久,你还别说,真登了!而且还获奖了!(《“清欠”何须年关时?》安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时我才发现“这就是‘杂谈’?”这就叫‘时评’?”“这就叫‘网评’?”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举例并显示《“清欠”何须年关时?》这篇范文:

年关将至,媒体上常能看到欠薪民工讨债维权的新闻。各地也纷纷发通知,定举措,轰轰烈烈抓“清欠”。这固然必要,但实际上欠薪现象一年365天都有。如何做到超前预防,真正把欠薪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才是关键。“清欠”何须年关时!大家知道,为得到一份工作,许多民工不计工种,不计报酬。他们为城市盖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自己却住在简陋不堪的工棚;他们为城市繁荣付出心血和汗水,最后却常为拿不到报酬而流下辛酸的泪水。由于长期讨薪无门,有的民工便采取过激方式,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有关部门要将关口前移,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建立一套经常性的清欠工作机制,使民工合法权益一旦受损,便能到有关部门讨个说法;与此同时,及时出重拳遏制欠薪行为,让民工随时能愉快地拿到薪水,高高兴兴地回家。

就是这篇不足600字的文章(加上标点符号),居然获奖了,而且还是新闻界的“诺贝尔”奖(自夸海口)。

常言道:“会看看门道,不会看才看热闹”。要按照今天的时评写作手法,它缺了一个“新闻由头”(其实没有也行)。但在当时,谁知今天还有个“时评”体裁的文本呢?用当今最“伟大的网评员”(我之所以称之他伟大,是因为“王石川在媒内媒外,到处可他的时评文章。写得再好,不用等于“零”。零之所以加引号,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不能自暴自弃,发奋努力才是唯一。)王石川的话说:“在一个公民发言的时代,在“意见领袖”、“观点领袖”纷纷叫响的今天,网评的应运而生,一切都显得那么当仁不让和水到渠成。”

细心之人不难发现,人民网《人民时评》之所以被誉为“网上第一评”,它以权威、犀利和冲击力著称。对时评作者来说,这颇具公信力的招牌当然很有吸引力。

一、什么是时评?

(一)给时评下个不恰当的定义:用“党网网评员”傅尹的话说:“时评就是时事评论,是针对重大新闻事件展开评论。”个人认为,“时评”是新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新闻评论的运用和写作规律的科学。所谓“时评”,就是一种政论性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实发表的个人意见、看法、抒发感情、交流思想的一种文体,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二)给时评来个不恰当的分类:

1、按体裁可分为:社评、述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杂文等;

2、按媒介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

3、按对象分:时政、经济、法制等其他。

二、时评写作之特点:(上面我已讲到)时评是一门政治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研究它,首先要了解它的三大特点。新闻性、政治性、群众性。

(一)新闻性:

1、现实的针对性。应针对社会热点、焦点,甚至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存在的问题。其意义在于:是对社会现实最直接有力的回应,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疏理社会认知、澄清错误认识。

2、强烈的时效性。它如同消息等新闻写作一样,具有反映速度快,发表时机准确、时宜恰当之功能。

(二)政治性:

1、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面对评论的选题必须政治立场坚定,勇于对有政治意义的问题发言;

2、从思想、政治、理论高度分析问题(即便需要进行评论的是具体的业务问题、也应跳出事实的禁锢,从思想、政策、理论的高度,探索其普遍的政治意义)。

(三)群众性:

1、面向广大受众(选题必须关心广大群众的呼声,在观点上要敢于为人民说话,语言反映上要凸现历史典故、成语,特别是坊间喜闻乐见的俗语、歇后语和现代成语等);

2、吸引群众关心和参与评论(反映不同意见、反映真实声音;和群众形成交流,改善评论写作;吸引受众发表意见,也就是变相吸引受众关心时评。)

三、怎样写时评?前不久,一位网友在“新华网评”上发表文章,指出:“一些时评作者近来有很不好的倾向。只要网络上出现一些热点新闻,很多人就一哄而上,片面理解,草草成文,以求尽快在媒体发表。至于社会反响如何,会不会造成虚假的舆论误导则一概不闻不问。”笔者认为,此论值得所有初写“时评”的作者都好好想一想:今后,该怎样写好“时评”?

(一)关于“一哄而上”的问题。有网友认为,“只要网络上出现一些热点新闻,很多人就一哄而上”,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情,作为时评作者,你就是要关注“热点新闻”,就是要有这种敏感性,就是要“一哄而上”,只有如此,才能深化、扩展“热点新闻”的内涵,才能及时、快速、集中地反映各方的观点,才能使“言论频道”成为时代的晴雨表,才能使“网评”成为“声音的广场”,才能丰富人们的认识,也只有如此,编辑才能从众多“一哄而上”的来稿中选出正确引导舆论的高质量的稿件。如果大家见了“热点新闻”都无动于衷,都一哄而“下”,都去关注那些“冷点新闻”,那么,时评还有什么吸引力,还有什么可读性呢?

因此,一旦出现“热点新闻”,作者便比较集中地争相来“评”,应该是时评区别于其他评论的恰到好处和时评写作的一大特点,大可不必把它视为“很不好的倾向”。

如,2003年新华网“言论频道”全新改版时就公开宣称:“将继续结合当前热点问题,精选网友来稿,让更多来自民间的声音和权威媒体的声音充分交流,立体展示不同层次的观点,”至于这位网友在文章中对一些时评作者“片面理解,草草成文,以求尽快在媒体发表”的批评,我觉得也颇值得商榷,写时评就是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有人“见”出的是“仁”,有人“见”出的是“智”,那就是因为对“热点新闻”的理解不同,相对而言,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又如,“新华网评”在“编读往来”中才特意提出“应当容许有争议的观点出现”,之所以有这个罢故,因此,“新华网评”一些“言论频道”的页面上才有“观点碰撞”、“观点交锋”的栏目。如果大家都理解的非常全面,那还争论什么呢?还有什么可论辩的呢?反过来,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锋,反而有利于大家去认识最初的理解的片面,起到“互补”的作用。

当然,也有不少时评高手,一开始就对某条“热点新闻”理解很全面,这自然更好,但决不能因此就把另外一些作者的“片面理解”认为是“很不好的倾向”,尤其是还有些互相认为对方是“片面理解”的东西,在近期还不会有什么定论,那就更得容许双方争论下去了。

另外,写文章自然要讲究“文道统一”,“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草草”显然是会影响文章的质量和传播的,但是,作者“以求尽快在媒体发表”的愿望是不错的,因为时评是一种时限性很强的评论,它一要求“快”,二要求“评”,如果“评”得再好但姗姗来迟的话,谁都不会用。

再如,新华网“原创评论”告诉作者,“48小时未见采用,即可自行处理”的“通知”中,就可看出“尽快”的必要。

(二)关于“三把握”的问题。在写时评文章时,一把握时效。(前面已经谈到);二要把握深浅。(现在的时评,包括网评,因为抢时效,往往失之于深浅。其结果,要不就是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要不就是照搬照抄概念,套话连篇,让人生厌;或者干脆说的是假话、空话、大话、套话);一般而言,看到一篇好的时事或消息,要想评它,首先要想出个子丑寅卯来。意思是,针对这篇时事或消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是由浅到深,还是由深及浅?是写长还是写短?尽量想周全些,然后再下笔,方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否则,将事倍功半,达不到应有效果。

举例并显示《人民时评:“厕所革命”不是“小题大做”》这篇范文: 媒体报道,从2006年开始,陕西铜川耀州区在农村全面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厕所革命”:配备专门的改厕干部,真抓实管;还下拨资金,层层补贴。一段时间后,农民家中臭气熏天的旱厕彻底被干净卫生的新式厕所取代了。

消息一出,众人错愕。有人认为“厕所的事”是小事、私事,是“小题大做”、“抓小放大”,是舍本逐末。我以为,陕西铜川耀州区“厕所的事”,恰恰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难事、实事。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强调,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温家宝总理也曾说过:“我们的干部都要做一个有心的人,用心了解社情民意;做一个心重的人,把群众的事情看得比泰山还重;做一个心诚的人,诚心诚意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为群众服务”。在总书记、总理看来,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而没有为群众排忧解难,就是没有诚心诚意地为群众服务。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八荣八耻”相信大家都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了,有些领导干部平时总以所谓的“远期目标”为己任,以所谓“解决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借口,对百姓真正关心的问题却漠不关心。如职工下岗、人员失业、房屋拆迁、婚育幼教、孤残扶贫、生老病丧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对群众来讲都是天大的事。关于民生问题的“小事”,有时还真需要“大做”,“大做”还真不怕“题小”。

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小事连全局,小事连民心。作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父母官”,不会办老百姓关心的小事,就不会办大事,也办不成大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就应该为陕西铜川耀州区“以户改厕为抓手,解决农村公共卫生问题”叫好。

今年9月7日,《人民日报》记者杜峻晓在“社会版”发表了一篇题为《陕西耀州,政府掀起“厕所革命”》,看后立即撰写了一篇近500字的《“厕所革命”不是“小题大做”》“时评”,后发到人民网“强国博客”(个人博客)中,杜记者阅后立即留言:“还可以深度分析一下,篇幅在千把字左右,我给你推荐在人民时评发表。”嘿!按照杜记者“指示精神”,在编辑老师斧正下,这文章终于发表在9月19日人民网的“人民时评”上!后“一夜之间”被300余家媒体转载。又被10月13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登。三要把握长短。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和眼球经济的时代,写时评,一定要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力求精悍”。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写时评,既要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又要让读者对自己讲的道理听得进去。写时评要切记:有锐气,但不能偏激;更不能自我感觉良好;大话、官话、套话,在时评中是没有市场的。用一位行家里手的话说:语言犀利一些,文笔轻松一些!”

“发一家之言,视角独特一些,

篇2:网络评论怎么写

本人一直收藏的一篇文章,也算是我第一篇转帖的关于的电影文章。

1.什么是电影评论

电影评论就是观众在观看完电影以后的所感所想。相对于专业人员来说,电影评论也可以写成复杂详细的电影分析。影片分析的最终目的即在于使人深入理解一部作品后,能更加欣赏它。相对于此,电影评论就可以宽松很多,评论者只要找出可欣赏点,在自己可理解范围内进行评论即可。

在网络发达D版电影猖獗(我坚决支持这种猖獗)的今天,使我们有机会可以看到各国各时期的电影。我们的视野因为电影加倍开阔,我想这是一个幸福的时期。然而这种便利实在是太容易得到了,一些东西随之混乱起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对电影的理解也就变得差异很大。

首先我们要决定将要写成的评论是写给谁看的。根据假想读者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评论分成是专业评论和非专业评论。在我的理解中,所谓专业评论是指能对电影制作者产生直接影响的评论,它可能包括场面调度的批评、摄影手法的批评、影片剪辑的批评、叙事结构的批评、表演的批评、主题象征意义的批评等等的评论。这种专业评论在网络上很少见,因为专业的评论需要借助一些辅助的评论工具,这些评论工具并不被非专业人员所熟悉,这样就使专业评论只能在某些小范围内产生影响。这些工具包括美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理论等等。根据切入的角度不同所选用的工具也不相同。

以下本文所讲的“评论”若没有特加说明主要是指“非专业评论”。

2.电影评论如何写 一般来说,当你看完一部电影,想写点东西表达一下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想或者领悟,这都是在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你可以写一篇跟自己心情有关的日记,也可以写一篇根据电影某个情节所引起的感性散文,或者还可以写一篇根据电影所描述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的文章。基本上写出任何东西都是值得鼓励的。

2.1,写影评前的准备工作

在写一篇影评之前,我的建议是:

1,选一部自己喜欢的影片。在评论前,评论者首先是观众,自己喜欢最重要。同时建议要多看电影,但自己不喜欢的电影不要勉强看。

2,所选择电影要多看几遍。要尊重电影。

3,尽量多的掌握一些电影评论分析的工具,尽量多的了解此部电影相关资料。

4,搜集一下这部影片曾有哪些评论,以免重蹈前人说法。

5,要勇于怀疑。

2.2,观感与通过观感进行对电影的初步分析

在观看完影片以后,你的直接观感就是对这部影片的最初评定。要相信自己的感觉。事实上,对电影的最初分析已经在观看影片时完成。当观众看电影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向影片提出问题,“情节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演员所说的台词是否符合在影片中的身份?”在电影进行中的每时每刻观众都会对影片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观众会试图从电影本身的解释中找到“合理”的逻辑性,也会时刻根据以往的个人经验来审视着画面的可能性。观看好看的电影时我们会说,“是这样啊”或者“哦,原来还可以这样啊”。我们不喜欢的电影往往是那种看着很虚假的“不真实”的电影,这种电影就像是背叛的情人所讲的蹩脚谎言。当然,如何愉悦观众是电影制作人所要关心的,作为评论者来说,不但要找出电影好看(合理)的地方,还要试图分析为什么。

2.3 电影评论的基本构成

影评通常包含的几个部分:电影简介,评论正文,引文出处。

电影简介

电影简介可以分为电影的基本简介与服务于评论正文的扩展简介。

基本简介通常包括电影的原名,电影的中文译名(别名),导演,主要演员,类型,片长,上映时间,国家等等。最好也要找到这部电影的海报。这里除了电影名称以外其它都不是必写项目。根据评论的需要,我们还可以加入剧情简介。剧情简介是对电影的再叙述,由于评论者对于电影理解的局限,再叙述时应尽量避免加入有严重主观倾向性的解读。建议剧情简介不要超过200字。

扩展简介通常包括对电影制作人员的更详细的介绍,影片产生背景的介绍,影片所描述的社会背景介绍,影片所获得的奖项等等。扩展简介作为评论的资料性工具要有选择的引述。扩展简介如果没有对评论产生直接影响,建议果断的舍弃,或者可放置于评论正文之后。

评论正文

① 从观感轻松切入评论

我们注意到,观感往往产生于电影中最能让观众理解或是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因此对观感的分析也就成为对这部电影最容易入手分析的切入点。我们只要问一下自己,这部电影哪里最吸引人,然后根据以往的经验或是分析工具解析一下为什么吸引人,评论就产生了。

观感作为最初对电影的评定,势必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会因为评论者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必刻意减少这种差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差异,才使得评论更加开放,有了交流的土壤。因为影评的目的是发挥综合能力欣赏作品,同时将作品的丰美面呈现出来提供给别人,所以开放式的评论也就不必排斥专业分析工具。我们也不能夸大专业分析工具的功能,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影片分析方法并不存在。

观感是电影对观众的影响结果,它意味着观众从电影中最直接的得到了什么。对观众来说,观感从来就没有对错之分。作为评论者,要相信自己的观感,不要被导演的名气或电影所获得过的奖项等非电影本身的因素所左右。那些非电影本身的东西只能印证观感,而不能产生观感。

② 列举部分常见的评论切入点

1通过主题解读评论:例如,你可以通过《不准掉头》来解读“倒霉”,可以通过《躲闪》来解读“少年的爱情”,可以通过《着魔》来解读“疯狂”。观感可以让你对某些电影归结出一个主题词语,然后品味分析一下,电影所提供的哪些感知手段让你对这个主题词有了更好的理解。一个电影是如何变成一个词语的诠释例证的?

2相似主题联想评论:《两支大烟枪》《尼古丁》。

3通过形式对比评论:例如,作为警匪片的《猎豹行动》对以往战争片形式上的借鉴,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拍摄警匪片的新方法。与之对比的对象可选择《黑鹰计划》。

4典型例证:例如,可以通过木偶片《美国战队》的分析找出若干“美国大片”所常犯的“大片通病”。

5同系列讨论:从茂瑙的《吸血僵尸》到《惊情400年》《刀锋战士》《吸血情圣》等这一系列以“吸血鬼”为主题的电影从内容到形式上有哪些变化。又比如说以同性恋为题材的《橱柜里的男人》《男人心中只有男人》等等。又或者《异形》系列或《黄飞鸿》系列等等。

6伦理讨论:例如可以通过《老男孩》与《发情日记》来比较东西方伦理差别,《关于我们的爱情》来讨论母女关系。

7了解型电影:例如,从《梦想阿根廷》与《官方说法》中可以对“军权政府”有个初步认识。也可以在《戏梦巴黎》中找到些“新浪潮”的气息。

8结合他人的评论对电影的再评论。

9对某些导演或演员的偏爱也可以让我们集中讨论一下他们的特色。例如我比较喜欢的安德烈•佐罗斯基、盖•瑞奇、伊莎贝尔•阿佳妮、夏洛特•甘宝等,他(她)们导演或主演的电影只要留意就可以搜集得到。

我们要小心的是通过“作者论”[注释]来分析电影,这种分析方法使用不当就会变成是评论者的一厢情愿。在某些不严谨的评论者那里,影片被诠释的面目全非,之后就可能是评论者对导演的非理性评论。本来单纯地影片分析,变成了一个批斗导演的檄文或是对某个“伟大人物”表示忠心的保证书。批评电影与批评导演当然是两回事,批评导演更像是一种私人恩怨。

然而我们又不能完全否定“作者论”是一个很容易入手且简单易行的电影分析的切入点。所以在评论的时候要多关注的是电影而不是关注导演,更不要试图证明自己比那个导演还要了不起。

10对电影影象的评论,如从电影叙事、景框构图、电影剪辑等做切入点。如对电影《罗拉快跑》进行分析评论。

电影评论当然不只局限于采取以上这些方式作为切入点。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的观感,并且不片面滥用自己的感觉,其实一切可以使你产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切入点。

③选择一种自己所熟悉的评论工具。评论工具的范围其实非常广泛,复杂的如前文所述的一些专业工具,简单的如个人的观感。特定工具的好处是可以把某些问题分析得更具体,更深入。在特定工具的应用上,戴锦华对《玫瑰的名字》的精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当然她很可能是先分析了原著的小说的。那些特定的工具并非如我们想象中的难以掌握,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用符号学来分析一下《梦幻格林》,这将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④在分析与欣赏电影中间把握平衡。我们要警惕过度的分析对电影的欣赏性是有害的。有时候观众并不想变得那么“明察秋毫”,做一回快乐的“傻子”也许就是观看影片的初衷。盖•瑞奇导演的《偷拐抢骗》我已经看过了7次却一直舍不得分析它,因为害怕分析过后观看的乐趣就没有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抱着乐观的态度,分析以后会发现新的乐趣,但这毕竟是要冒一定风险的。我认为好的评论同时也应该是一篇善意的推介文章,它要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还要保留原来电影的观赏性。

⑤笔法。评论者的笔法与评论选择的切入点密切相关,不同的切入点决定不同的笔法。如通过观感来叙述影片带来的感官审美影响,则很有必要借助大量修辞的运用;如果探讨影片的流派等历史性内容,则对经典理论的引用和同时期其他作品的类比必不可少。写评论时要把观点写清楚,行文要简洁流畅,不要堆砌资料。脏话痞话或许是通往个人文风的一条捷径,然而他们从来都不是严谨的,在评论的道路上我们甚至不需要反讽。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搜集影片的外围资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如果不当地使用外围资料很可能会把你的评论淹没在看似相关实则不知所云的文字之中。外围资料可以帮助评论者理解这部电影,但不应把这些资料变成评论者的依据。原则上我支持“要排除一切非取自影片内部的任何文献或相关资料”的这一立场。电影评论并不会因为提到了一些大师的名字而变得更加精彩。

⑥个人风格。影评的个人风格需要逐渐形成,如同对于电影的口味一样,评论的侧重点与切入方式在不断书写影评中会逐渐形成风格,从而成为个人影评的某种标志。

⑦丰富你的影评。例如在以文字描述分析之外采用直观的图象,作为对评论的支持与补充,适当截取影片的画格会使你的评论更直观。除非是在评论影片剪辑的时候,制作表格或者图解对评论者来说太费力气。

⑧给自己的评论起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

引文出处

在评论正文之后要列出评论中所引的文字出处,这是对原作者辛勤劳动的尊重,同时也方便读者查阅相关资料。在电影评论中应该避免出现的情况。

1,要避免评论者的生活(经验)过多的干预评论本身。比如,看《食神》以后,你说你学会了怎么做叉烧饭。写评论的目的不是让读者关注评论人,而应该强调所要评论的电影。吃了油条喝了豆浆去看电影,同饿着肚子去看电影的心情可能不一样,但电影是一样的。

2,要避免在没有叙述原因的情况下给出评论结果。例如:永远也不要说哪部电影是最好的电影,哪部电影是最伟大的电影。在我看来,即使看了很多电影也不要给电影排名次,但是可以给电影定位。

3,要避免东拉西扯,主题模糊。慎用排比。要努力把一个问题分析清楚,而不是要具体描述10个还未解决的问题。不要隔靴搔痒,甚至是满世界找靴子。例如:评论《神话》的战争场面差,不能说它不如《勇敢的心》也不如《角斗士》,而应该明确指出它具体差在哪里。是场面调度问题还是画面构图问题?是剪辑问题还是电脑特技问题?

4,要避免对演员导演等影片生产者私生活的关注。只有影片的宣传人员或者八卦杂志才有需要关注那些问题。

5,要避免死撑面子硬评论,满眼都是某个电影的不足。应该放松心情,如果有部电影实在是差,那我们不去看它好了,更不用费心评论。评论是要把影片的丰美面呈现出来,舍本逐末的评论方式与悲观的分析角度实在让人惋惜。

6,要避免一些对电影本身没有意义的评论。电影评论不同于电影商业宣传,评论要排除干扰。在选择切入点上要回避法律、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人文学科对电影的探究,尽量从影片本身切入影片论述。

7,要避免评论者主观地对影片做过度诠释。不要对自己假想中的错觉挥动双拳,使读者莫名其妙。

----

篇3:高中生如何写好人物评论

一、对比评出人物特色

如何抓住人物特点, 对人物进行准确的定性, 是人物评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借助同类和相似人物类比, 或与其他不同甚至相反人物对比, 从而更加鲜明地聚焦出人物的特质。如《气象》一文是如此评论平儿的:

《红楼梦》中人, 黛玉有羸弱的病态之美, 宝钗有温婉的内敛之美, 熙凤更有她独特的泼辣之美……可红楼中, 也有那么一位女子, 虽身份低微, 但从未自轻自贱, 而是不断努力着, 为自己创造出更美的人生气象, 她就是平儿。

作者通过将平儿与黛玉、宝钗、凤姐的简单对比, 写出其不同的气象特质, 接着继续将平儿与一般人进行对比:

她既是贾琏的爱妾, 又是凤姐的心腹, 在旁人眼中本就是水火不容的两个角色, 却在平儿的掌控中, 出乎意料地和谐。如此微妙的角色, 可不是一般人能扮演好的。处于贾琏与凤姐之间, 她固然不能表现得过于强势, 但是难道她只需一味地摆出一副柔弱的姿态吗?不, 那样她只会寸步难行, 她总能时时刻刻谨记自己的身份地位, 所以她也不断地用她的行动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

将平儿置于贾琏和凤姐之间, 将平儿与一般人不一样的特质呈现出来, 评出了人物不同一般的秉性。

二、细节评出人物个性

人物的个性往往通过诸多细节表现出来, 人物评论就要抓住这些细节做文章。不一定要品评多少细节, 但一定要评出最能体现人物个性风采、最能反映人物命运的一些细节, 从中挖掘人物的不凡之处。如文中对平儿的几方面细节进行了评论:

凤姐管理贾府上下, 周全的身后是忠心耿耿的平儿。聪慧的平儿对贾府内大大小小的事情, 无一不谙熟于心。一旦凤姐一时想得不周全或做得不妥的地方, 平儿总能从旁悄悄指出, 有着不同一般的格局和气象。如此美丽、聪慧的平儿, 也难怪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时会把她错认成凤姐。

刘姥姥错认平儿的细节被作者解读为其具有凤姐一样的管理能力, 突出了平儿不同一般的聪慧。

三、溯源评出人物本质

评论人物要抓住本质必须追根溯源。因为人物行动必然有着某种根源性的因素, 对于平儿来说, 也是如此, 文中作者正是通过溯源法来评出人物的本质的:

平儿能有如此气象, 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她自幼生活在凤姐身边。凤姐强势, 所以平儿自幼就学会了隐忍, 凤姐的精明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她。平儿从中一点一滴汲取经验, 一步步成长, 一点点蜕变, 创造出自己的气象。

文中作者对平儿的特质作出了详细分析, 把生活在凤姐身边受其影响和自己低下的身份作为其现有特点的本质性因素, 分析客观合理, 评论精准到位。抓住本质的同时, 又对本质进行描述, 这样的佐证类似于议论文中的论据, 但写起来相对比较随意, 不需要太过严谨, 如作者这样写道:

然而, 也正是因为下人的身份, 让平儿丝毫不忘本, 她虽凭借自己的实力在暗波涌动的贾府站稳脚跟, 可从不倨傲, 对待最普通的丫头奴才们都没有颐指气使的时候。也正因如此, 上到黛玉、宝钗这样的主子们, 下到十几岁的小仆人, 都爱和她说心里话。

作者借助原著细节, 将这种本质所反映的特点, 用细节呈现出来, 使得平儿那种亲和、不卑不亢的性格特征更加具体形象地呈现出来, 为上面所概括的本质进行说明, 同时也在描述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物的印象。

四、归纳评出人物全貌

人物评论应该辩证客观, 特别是对人物的分析一定要使用二分法, 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 切忌“一条道走到黑”。即使是周朴园这样的人, 在十恶不赦的同时, 也有着良心的发现和一定的人性。因此, 在人物评论时, 应从主要特点和一般特点、正面特点和反面特点等不同角度加以评判。

喜欢平儿的人, 认为她真诚善良, 毕竟贾府上上下下提到她, 无一不露出赞赏的神色;可是不喜欢平儿的人, 则认为她奴性十足, 毕竟她对那些所谓的主子们缺乏反抗的勇气和意识。但不论怎样, 聪慧如平儿, 忠诚如平儿, 谦和如平儿, 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树立了一个良好榜样, 为我们在人生低迷之境中提供了一个学习榜样。

作者在评论平儿的时候, 没有通篇夸赞平儿, 而是借助他人的理解分析了平儿奴性的一面, 但同时客观地看待其好与坏, 提出汲取其好的一面以之为榜样, 这样就既全面评论了人物, 又不会造成混乱, 可谓主次分明。同时, 在对人物进行辩证评论的同时, 作为高中生写人物评论还应该注重联系现实, 赋予其现实意义, 这样的人物评论才更有生命力, 才更有说服力。

篇4:学术评论能够这样写吗?

我们写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出版于1998年。它是中华社科基金“八五”规划重点项目“二十世纪外国国别文学史丛书”中的一本。当时二十世纪尚未完全过去,要在短时间内近距离地写俄罗斯这样一个文学大国的文学史,有相当大的难度。我们是抱着尝试的态度接受这个任务的。书出版后,很想和同行们交換意见,相互切磋。可是六年过去了,有关我们这本书的评论并不多。听说《博览群书》发表了长篇评论文章,便急忙找来读了。结果却大失所望。

读了这篇题为《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能够这样写吗》(以下简称《能够这样写吗》)的所谓“评论”,第一个感觉,可用这篇文章题目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即“学术评论能够这样写吗?”文章一开头就使用了打棍子的手法。《文学史》的封面上明明写着“中华社科基金‘八五’规划重点项目”的字样,作者却诬蔑它是“‘搭’一套丛书的‘车’出版”的。然后就是列数罪状,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说什么“怀疑《文学史》作者研究文学的能力”,并且作出判决:这本文学史是“不合格的劣质出版物”,它“观点陈旧,逻辑混乱,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把它作为教材,用它指导考研,只能误人、害人”。这种做法,无论就为人处世的道理来说,还是就学术讨论的要求而言,都是反常的。我们认为,事关一些带原则性的问题,需要对读者说清楚。

众所周知,写文学史必须从历史事实出发,分析研究所掌握的材料,做到全面地反映历史真实。我们写这部文学史时,正是努力按照这个原则做的。至于说到文学现象的分类和叙述方法,那么应该根据不同情况作不同处理。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曾经反复思考并征求了不少同行的意见,最后确定现在这样的框架o《能够这样写吗》的作者首先指责我们连分类也不懂,竟把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与批判主义、传统主义并列为同一类概念,并认为这“说明了作者逻辑与条理的混乱,而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位“立法者”规定文学现象只能按创作方法分类而不能按思潮和流派分类?又有哪位权威说过,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只能称为创作方法而不能称为思潮和流派?文章作者集中攻击我们使用“批判主义”和“传统主义”这两个新概念。而这两个新概念是我们仔细研究分析俄苏文学发展的具体情况后决定采用的。我们发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出现一种具有鲜明批判色彩、但又有别于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现象,而从六十年代起,文学界形成了三大派,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正统派、宣扬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价值观念的自由派以及主张发扬俄罗斯历史文化传统的传统派,相应地出现了三种有明显区别的文学。我们把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倾向的文学称为社会主义文学(其主体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把以暴露和批判为主要特点、但与批判现实主义又有明显区别的文学(主要是自由派文学)称为批判主义文学,把强调继承文学传统并主要采用传统笔法的文学称为传统主义文学。考虑到问题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对后两个概念作了严格的界定和清楚的说明。这种分类是从文学创作发展的实际出发的,是符合历史真实的。这与俄罗斯乃至世界各国所写的俄苏文学史有所不同,也可以说是我们这本书的一个特点,一次新的尝试。可是《能够这样写吗》的作者却要把生动活泼的文学发展过程纳入他设定的框子里,并故意把不同的现象(例如从不同观点和角度出发的批判以及对传统的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继承)混淆起来,这恰恰说明他不了解或不尊重历史事实,同时也说明他自己“逻辑与条理的混乱”。

《能够这样写吗》的作者接着挑出我们在书中谈到的某些事件和某些作家的几段活,说它们是“文革”的词语。他挑出的话中有一段是我们针对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做秘密报告、二十二大提出“全民国家”和“全民党?的口号及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观点讲的,这些口号和观点无疑是错误的,我们用了“宣扬”和“鼓吹”一类的词是恰如其分的;谈到鲍格丹诺夫的错误时也用了类似的词,这也是无可指摘的。文章作者反对我们使用带贬义的词语,他是否认为这些口号和观点全都是正确的呢?至于说到爱伦堡、特瓦尔多夫斯基和扎米亚京等人,我们在书中根据具体作品对他们进行了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并作了一分为二的评价。文章作者说我们在进行“文革”时代的大批判,应该理解为他是在用给我们扣政治帽子的方法来为上述错误言论作辩护。

以俄罗斯文学为主体的苏联文学的创作成就曾经产生巨大的国际影响,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各种问题,出现过种种偏向,甚至走过弯路。我们历来主张对苏联的整个历史和文学发展的历史采取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认为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而《能够这样写吗》的作者否认苏联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否定苏联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把苏联社会描绘得一团漆黑,把反对苏联社会制度的种种言论奉为圭臬,把包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内的反映社会生活光明面及革命斗争和建设成就的文学作品一概加以否定,而把暴露和批判现实的作品一律尊为经典。这是他与我们的根本分歧所在。其实他的许多观点并不新鲜。几十年来某些西方人士一直是这样对待苏联文学的。苏联开始“改革”后,他们国内也出现了一股否定苏联文学的浪潮,有人写文章“悼念”苏联文学,要把它彻底埋葬;有人称它是“伪文学”、“污水垃圾”文学;有人则提出要以“回归文学”为主线写文学史,把社会主义文学排除在外。《能够这样写吗》的作者只不过是有选择地把这些观点搬过来,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而已。他把西方和俄罗斯自由派关于斯大林的说法搬过来,批判所谓的“斯大林模式”,并断言我们是用“斯大林的文化思想模式”来看待俄苏文学。这里首先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党对斯大林早就有明确的评价。在赫鲁晓夫做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之后不久,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对斯大林的功过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同样,斯大林在领导文学事业方面也有正确的一面和错误的一面,有功也有过。他关于文艺方面的观点和意见有许多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他在团结作家,领导和支持文学事业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另一方面,他的某些观点又有片面性,文艺政策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错误,他应对不少作家在三十年代因牵连进政治案件而遭镇压的悲剧负责,战后发动的几场批判运动也有明显的失误。我们对斯大林也始终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既反对把他“妖魔化”,也反对全盘肯定和美化,并认为这是惟一正确的态度。《能够这样写吗》的作者说我们不了解我们国内对“斯大林模式”的剖析和批判。这是毫无根据的臆断。我们一直在关注着国内外对斯大林的研究。他说的国内某些人土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决不是定论,而且很多地方值得商榷。这里需要告诉这位动不动指摘别人不了解情况的先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起,随着各种档案材料的解密和许多事实的澄清,俄罗斯本国对斯大林的看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俄罗斯学者也开始比较冷静和客观地看待斯大林了,出现了不少新的研究著作,对斯大林的功过有了比较全面的和实事求是的评价。这种变化到去年斯大林逝世五十周年前后显得更为突出。《能够这样写吗》的作者以自己观点“新”自诩,指责我们观点“陈旧”,其实他的说法只是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陈旧观点的重复。奉劝他多读点新的东西来充实自己,认真读一读新公布的档案和新出版的有关研究著作。

《能够这样写吗》的作者为了说明我们用“斯大林文化思想模式”看待俄苏文学;还列举了一些例子。首先他讲了关于1932年解散文学团体成立统一的作家组织和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基本方法的事‘我们的书里对成立统一的作家协会的过程说得比较简略,而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则专门用了一节来加以说明,对它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既指出积极的一面,也指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见原书的144~148页)。而文章作者一方面习惯性地在引文上做手脚,另一方面对书中的详细论述视而不见,得出了我们完全肯定这一方法和做法的结论。五十年代上半期开始出现的暴露文学(文章作者用西方首先使用的术语,称之为“解冻文学”)所起的作用,决不能笼统地说它“推动苏联社会生活前进”,有些作家的作品明显带有“自由化”的倾向。至于说到皮里尼亚克、扎米亚京、布尔加科夫、左琴科、普拉东诺夫、索尔仁尼琴等作家的思想和创作,我们的书中都作了全面的论述,不仅肯定他们某些思想的深刻之处和艺术创作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问题。难道指出他们的问题,就是像文章作者所说的那样,要说明“苏联当局批判他们、迫害他们、驱逐他们、将他们置于死地都是有道理的”吗?这种任意歪曲和引申别人的话的做法是一般正派人所不取的。

这篇文章的作者口头上反对文学政治化和图解政治,反对在评论文学作品时进行“政治定性”,实际上他在大多数文章里谈的都是政治,都用他的政治观点来看待文学。如上所说,他先设定苏联搞的不是社会主义,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把正面反映苏联社会生活的作品一概斥之为“图解政治”和“粉饰现实”的“应景作品”:另一方面,只要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批判和揭露,那就是杰作,甚至将其当作经典。他在这样做时,常常达到了简单化和庸俗化的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作者在进行“评论”时,常常按照自己的政治观点对作品作任意的“解读”,根据自己的需要尸裁剪”别人的话,有时像他指责别人那样,不惜“肆意地篡改和歪曲”。例如,他对别洛夫的小说《一切都在前面》的分析就是如此。他撇开小说的情节结构、形象体系以及小说主要主人公的性格和行为不谈,根据其中的一个过场人物在一封信里的话,便断定小说的主题是“呼吁改革”,硬是认为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持保留和批判态度的作者的这部作品起了为“改革”造舆论的作用。为了加强自己的这一论点,还断章取义地引用一位批评家的话。

更不能容忍的是,他甚至敢于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伟人的论断。例如,他在批判我们书中说的关于社会主义制度要提倡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这一观点时,说什么它“显然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表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段话里怎么能够得出反对集体主义精神的结论呢?他们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个性,人的聪明才智,人的创造力可以得到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而這也就是全社会发展的条件。这里说的是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丝毫没有否定集体主义精神的意思,也没有把个人的自由发展与集体主义精神对立起来的意思,相反,在这里“个人”与“集体”(一切人)的发展恰恰是一致的。试问:集体主义精神如何“显然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到底是谁违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呢?!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对立面是极端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已主义,而决不是人的个性、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自由发展;它与平均主义、极权主义也毫无关系。

我们知道,小平同志在谈社会主义时曾这样说过:“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可是《能够这样写吗》的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即苏联搞的不是社会主义,在引用小平同志的话时去掉了其中的“完全”二字,变成“也并没有搞清楚”。这样一来,意思就不同了。我们开头还以为是引者一时疏忽,但是查了查他的别的文章后发现,他早在1997年《我们应当怎样接受高尔基》一文中就这样做了;2002年他在《俄罗斯文学研究中的怪论》一文中也把小平同志这句话改成“苏联搞了几十年社会主义,但什么是社会主义他们并没有摘清楚”。最近除了在“评论”我们的文学史的文章中引用时去掉“完全”二字外,在《历史真实是检验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再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也继续照此办理。我们想在这里提醒他一下,他这样做已经快要超出学术问题和学风问题的界限了,不要再这样干了。

《能够这样写吗》的作者屈尊给我们的书当了一次“志愿校对员”,指出了其中的一些刊误、疏漏和不妥之处,这里要对他付出的劳动表示感谢。这本书出版时,因时间匆促,有的词句来不及多加斟酌,付印前也没有看到最后的校样,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我们自己早已发现了,某些同行也善意地向我们提出过。在这里我们要向读者朋友表示歉意,如果以后有机会,将设法作某些补正。

篇5:艺术评论文章怎么写

写好一篇艺术评论类的文章分为以下几个大的步骤:

第一,要明确自己的是评论类文章。那么既然是评论类,就应该是议论文的形式,而不是记叙文,要有一个概括全片的论点,有论据,论据时刻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一个中心基本点应该是分为几个小的论点的,同样,论据也是,每一层面的论据服务并支撑于每一个论点。

第二,在写文章时,要有感性的认识,理性的分析。只有感性的认识,你才能够深入作品当中,和它有一个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够写出足够深度的评论来;当然,写作时给更多的人来看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一个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去评判它,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持公正合理性。

第三,要学会换位思考,而且是积极向上的。作品是定性的,可是我们评论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我始终觉得我们要以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来看待评论这些作品,这样才能够使足够多的受众理解并追求这样的艺术生活。我们知道,凡事都有两面性,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评论人,作为一篇负责任的评论,就应该最大程度的对作者的观点保持公平。

第四,但凡剧作品都是或突出,或展现现世人的生活的,所以要找准一个基本点,那就是人。一切都是为人来服务的,人性的真善美、假丑恶,人生自我价值的寻找和实现,奉献与爱,等等这些都是在表现人上面。

第五,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切勿进行人身攻击,这是违法的。每个作品或者社会热点都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只可以评论其内容和价值。我们不可以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伤害了别人,这是不可取的。

当然,写评论类的文章有着一定难度的。我们要分清好坏,对于合理的我们追捧,对于不合理的我们进行反驳,这才是地道的艺术评论。

延伸阅读―时评作文怎么写

时评的文体特点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

“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报道,也可以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就是“时评”。它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针对性,时效性

时评属于议论文,大都就现实生活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论,表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或说明一个道理。

基本要求:有的放矢,及时评说,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见解独特,启人心智。

时评的结构

时评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叙事要简明扼要,说理观点要鲜明。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说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正面,也有反面;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见解,但作者的观点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

写作要注意的方面:

1、观点集中。时评属于小文章,应选准切入点,深入剖析。行文要注意层次,逻辑关系要清晰。

2、题目要能吸引眼球。

3、选好主题后多搜索材料。

时评应考模式五字诀

时评类作文基本模式:引――提――议――联――结

1.引用原材料。

2.提炼论点。

3.议论分析中心论点。

4.联系、引申、类比一般事实。

篇6:剧本评论和剧本分析怎么写

剧本分析的格式和影评一样,主标题加副标题,着重评论剧本的故事结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还有剧本叙述的语言特色。剧本评论评价的是编剧在影片中的叙事能力。读者对脚本原理进行解析,包括:情节、创作原则、人物角色、对白、场景、契机、格式化和类型。尽管评价剧本的方法不尽相同,但对初学者而言这是一个基本的模式,目的就在于给作者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见解,帮助他们磨练在电影中的叙事能力。

剧本评论写作

第1步:逐行通读一个剧本,在排版、语法和格式出现错误的地方做好记号,列出基本原理和次要的人物角色,以及你的第一印象。然后第二遍通读剧本,这回的重点要集中在剧本元素上。

第2步:故事情节规定了事件发生的顺序,引导故事主人公达到目的。事件被分解成下面这些连续出现的情节要点:开始的伏笔、小的危机、困境、反作用、逆转、支撑点,往往故事主人公建立新目标的原因会突然在情节的最低潮处显现出来,从而将情节推入高潮。

第3步:人物角色的广度和深度都必须创造出戏剧冲突才能吸引观众。要确定作者是否能够忍受自己对剧本进行削减修改,或者人物角色是否是按照他们自己的逻辑经历来表演。人物角色要表现其内在与外在的挣扎斗争,暴露出他们的弱点、长处、缺陷以及最重要的人物弧度,这意味着他们是从开始成长起来的,或者是意味着这已经决定了结尾处的情节冲突。

第4步:对白主要揭示了人物角色的声音,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对白掌握着节奏,而且必须迅速离开那些缺乏任何覆盖独白的页面。

第5步:故事转折点、情节冲突的大小以及冲突是如何解决的,对以上这些进行注解是非常重要的。要能辨别出次要情节,判断出它们是如何支持或者转移主要情节的故事线。

第6步:文章结构就采用三段式,写成A到B的线性结构。第一段写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地点、刺激的事件,介绍人物角色及其困境;第二段描述主要角色和敌对冲突,还有带有意想不到的不可逆的转折点;第三段是故事情节的最高潮。另外要考虑的是对动作场景的描述。以上这几段文字要简洁且有代表性,长度一般不超过4、5行。

第7步:完成了以上几步,就可以写一个摘要以便更加突出剧本的优势与略势,以及故事情节是不是涵盖范围广泛。通常,三段式的摘要足可以让作者从这些评论见解中回顾并收集相关的意见反馈。剧本普遍长90到120页,它是很多文学体裁的混合体。

技巧&提醒

用有效的论据来强有力地论证论点,并在适当的地方给出修改建议;

避免泛泛而谈和带有个人偏见;

上一篇:美容师辞职报告范文下一篇:市场营销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