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基层建设

2024-06-17

助推基层建设(精选8篇)

篇1:助推基层建设

四步走助推基层建设年

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是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各级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不断增强群众观点、自觉实践群众观点,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认着开展好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我们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充分理解活动重要性是搞好基层建设年活动的思想基础。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是转变党员干部作风的基础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密切党群干群关心的重大举措,是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载体。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开展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才能够保证活动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才能把活动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最终达到农民认识有新提高,基层发展有新举措,基层民生有新改善,基层建设有新进展,党群干群关系有新增强的根本目的。

二、严明纪律,加强驻村干部管理是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的作风保证。只有树立干部良好形象,让人民群众感到干部身正言正,确实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才能建立血肉联系,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执政的最终目标才能实现。如果干部的作风不好,既损害党的形象,又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也将使基层建设年活动流于形式,最终必将破坏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三、深入调研,切实了解群众困难是搞好基层建设年活动的基本途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所想、所盼,和群众情相融、心相通,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听农家言、解农家难、帮农家富、安农家心,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实践证明,新形势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为群众排忧解难,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

四、因地制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是搞好基层建设年活动的关键环节。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是否具有成效最终要交给群众来评判。只有真心诚意地对待群众,时时、事事、处处站在群众的角度去分析,全心全意地帮助群众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切切实实地为群众着想,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

篇2:助推基层建设

另外,行业人士对于品牌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一方面,净水器企业和经销商需要品牌去推广产品;另一方面,消费者也需要认清品牌来指导自己选购产品。现今的净水器行业,正需要一批优秀的净水器品牌来凝聚行业力量,去开拓更为广大的市场。那么哪些品牌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品牌呢?随着新浪、中国家电、环球家电、艾肯等多家家电类门户网站联合评选出了2014年最新净水器十大品牌排名,使得这个问题有了一个很好地答案。

2014年最新净水器十大品牌排名情况如下:

第一名、泉露净水器,具备年产五百万台机器的实力,与华中科技大学成功研发了“泉芯”技术,而进入2014年聘请国际巨星吴孟达为代言人,有望在创品牌新高度。

第二名、美的净水器,美的集团家电行业的巨头,尤其以小家电、空调最为出名,作为跨行业进入净水领域的代表企业,美的净水器近年来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第三名、泉露净水器;泉露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研发了“净芯”技术和与万科达成战略合作伙伴,进入2014年后,先是与腾讯亚太家居网合作展开了百城千场采购会,其次又签约中国相声大师、著名影星朱时茂,泉露正在加快品牌建设。

第四名、沁园净水器,进入2014年沁园被联合利华以18亿收购百分之五十五的股份,创下联合利华在中国最大投资,同时也表示沁园从国产品牌变为中外合资品牌,未来沁园的发展将会怎么样,这个是不少人关注的重点。

第五名、立升净水器,立升的重心是工业水处理这一领域,在家用领域主要是以拓展渠道为主,终端市场知名度有待提高。

第六名、泉露净水器;第七名、3M净水器;第八名、开能净水器;第九名、道尔顿净水器。

净水器作为中国的朝阳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据中康怡最新统计的数据显示,净水器目前普及率不到百分之三,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五年内,净水器市场的总容量将达到1亿台,如果以每台均价1000元来算,一个千亿规模的市场即将形成,可见中国净水器行业的潜力巨大。

然而,净水器行业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小视。一方面,在外部环境下,净水器行业近年正遭受着利润下降、同质化严重等因素的重压;另一方面,净水器行业自身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一些不法行为造成的行业乱象都在制约着净水器行业的前进的步伐。在这些不利因素面前,净水器厂家要想继续开拓前进,就需要倚重自身品牌的建设,依靠品牌效应来打开困境,才能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泉露净水器品牌总监李阳就如是说到:当前需要一批有实力的品牌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而做好优秀净水器品牌的推广和品牌形象的打造,才是净水器行业正确的发展方向。2014年,在净水器行业新的形势下,中国净水器十大品牌排名的诞生,不仅展示优秀的净水器品牌,树立起行业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同时也促进净水器企业积极自律以及净水器产品的科学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能够加强中国净水器企业的品牌意识,推动净水器行业的整体发展。

篇3:科技助推两江新区建设

新区内建中科院重庆分院

一批国家级大院大所, 国内创新型大企业、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中心和各类国家级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将入驻两江新区。重庆市科委表示, 在新区设立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已提上了日程, 初步预计总投资6亿元, 由先进制造、电子信息、资源环境3个研究所和1个科研成果转化中心组成, 将中科院的“头脑”资源与重庆的独有产业资源优势结合。

重庆市科委称, 力争到2015年, 让两江新区的技术研发实力在西部领先, 科技研发机构达100个, 其中引进研发中心20个, 国家级大院大所10个, 新建市级科研院所30个。

打造百亿科技投融资集团

随着未来国内外大量金融机构入驻两江新区, 科技投融资机构也必不可少。重庆市科委表示, 将引入多家国内外知名的投融资服务机构。

“科技型企业, 尤其是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存在困难, 而两江新区内的科技担保公司就能帮助这些中小企业融资, 推动科技创新。”重庆市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两江新区内的科技担保公司会对中小企业特别“偏爱”,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 担保公司会把担保倍数放大5至10倍, 同时帮助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拓宽融资渠道。

重庆市科委表示, 将成立100亿元的科技投融资集团, 在两江新区布局建设科技投融资大厦, 引进国内外各类科技创业投资机构20~30家, 完善银政企多方合作机制, 促成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

长安投500亿建10个工厂

动力最先进、外形最时尚的汽车未来在两江新区就能看到。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负责人日前透露, 汽车工程研发中心明年将从陈家坪搬迁到两江新区内的礼嘉金渝大道, 投资12亿元, 建成国际一流、国内最先进的汽车测试研发基地。在基地里, 有汽车安全碰撞实验室、汽车排放与节能技术研究室等。

长安汽车也透露, 将把生产重心迁往两江新区, 在新区内投入500亿元建十个工厂, 解决3万人的就业问题。

上万专家人才将在新区安家

两江新区还将打造成科技企业孵化示范基地。新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30个, 其中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 实现“一园区一孵化器”。

重庆市科委即将出台支持两江新区企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对于在两江新区新建研发机构的企业、新建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企业与单位将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在新区新设立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企业研发机构及科研院所总部或地区总部的, 按照注册资金规模分别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

重庆市科委将实施“两江新区高端人才工程”, 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引进和聚集150名以上产业领军人才和创业投资家在两江新区创业。力争到2015年, 科技研发人数达3万人, 其中中高层次专家人才1万人。

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重庆市科委表示, 力争在2015年, 围绕两江新区战略性产业布局, 培育轨道交通、电力装备 (含核电、风电等) 、新能源汽车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总产值达1200亿, 占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重庆市将开发西部最大的技术成果网上交易平台, 实现技术成果以及物权、股权、债权等产权的网上交易。重庆市科委表示, 预计到2015年, 两江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000家, 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50%;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达2000亿, 占两江新区工业总产值40%以上。

2010年6月18日, 在重庆直辖十三周年之际, 重庆市人民翘首以盼的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 这标志着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 我国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重点新区花落重庆。

两江新区概况

位置:包括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两路寸滩内陆保税港区。

面积: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 其中可开发建设面积550平方公里。

交通:有三大交通枢纽。江北国际机场未来将是中国第四、西部最大, 寸滩是中国内河航运最大枢纽, 铁路车站集聚交汇了国家八大铁路。

产业:“5+3”战略性布局, 即轨道交通、核电风电等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五大战略性产业, 加上国家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灾备及数据中心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

布局:新区将构建三大特色板块, 即现代服务业板块、都市综合功能板块和先进制造基地板块, 逐步形成江北嘴中央商务区、保税港区 (西永和寸滩两个) 、鱼 (嘴) 复 (盛) 现代制造和物流区、龙 (兴) 石 (船) 先进制造区、北部新区、空港新城、悦来会展城、蔡家高技术产业区、水 (土) 复 (兴) 生态产业区、木 (耳) 古 (路) 出口加工区等十大功能分区。

人口:现有100多万人, 规划到2020年400万人。

篇4:助推航空枢纽建设

当建设航空枢纽作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列入上海市“十一五”规划时,“航空枢纽”的梦想仿佛插上了有力的翅膀,朝着现实飞来。

据悉,《上海航空枢纽战略规划》已经得到国家民航总局和上海市政府的批准,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战略。

针对这一战略规划,日前,“梦工场”——上海机场集团公司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透露,上海机场正在为未来枢纽形态下的持续发展转换理念和机制,即在规划、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以全球的眼光、按照国际先进机场的成功经验调整运营模式,提高准入标准,遴选战略合作伙伴,借以挖掘资源价值优势,构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战略:国际航空枢纽

“民航强国”,当建设航空枢纽的意义提炼为这四个字的时候,其实它是需要具象化的。

所谓的航空枢纽,它是航线网络结构中的“轴心”,通过这个“轴心”,将航线在这里“汇聚”和“辐射”,形成四通八达的空中交通网络。航空枢纽辐射的点越多,旅客中转越便捷顺畅,枢纽的效益就越大,吸引的旅客就越多,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越大,同时还能带动所在城市及周边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国际机场协会(ACI)研究资料表明,目前世界上运量排名前30位的机场无一例外都是航空枢纽港,全球航空客货运输总量的80%,是由占世界机场总数5%至10%的枢纽机场完成的。而枢纽机场的重要性还在于同时能带动所在城市的经济持续发展——每100万航空旅客可为周边区域创造1.3亿美元的经济收益和2500个就业机会。

由此可见,建设航空枢纽不仅是民用航空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发展中国家航空业实现最佳效益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作为全国经济发展龙头的上海,构建航空枢纽既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机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更是国家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机场集团有关部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根据《上海航空枢纽战略规划》,上海机场的功能定位是集本地运量集散功能、门户枢纽功能和国内国际中转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复合空中交通枢纽,构建完善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建成亚太地区的核心枢纽。这项规划将分阶段实施,2015年,将全面确立上海航空枢纽地位,届时,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的客货吞吐量将达到1.1亿人次和700万吨。

为了“夯实枢纽基础”,作为上海航空枢纽的主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目前已全面展开,2007年底基本建成,形成年42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能力,将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供良好的服务。到2015年,浦东国际机场可满足年8000万人次旅客吞吐量和年420万吨货邮量的处理能力,其运营规模有望跻身全球前3名。

视野:牵手世界巨头

2005年12月22日,上海航空枢纽建设联合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召开,作为该领导小组组长的国家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上海市市长韩正出席了会议并讲话。此次会议全面制定了未来十年的航空枢纽港的目标:2005年—2007年,打好上海航空枢纽建设基础;2008年-2010年,基本建成上海航空枢纽;2011年-2015年,全面确立上海航空枢纽地位。显示了上海势不可挡的打造航空枢纽港的决心。

“硬件要硬,软件更不能软”,在加快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吞吐能力,朝着国际枢纽港规模一步步迈进的同时,上海机场的领导层意识到,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市场份额,吸引足够多的航空公司和旅客在你这里停靠,还要靠机场自身全方位的提升,即拥有国际先进的运营水平、完善的经营机制和与世界先进机场相匹配的管理模式。

然而,现实问题是,国际航空枢纽从设计、规划、建设、运营到经营管理,在我国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循,因此,最好的路径就是在自我探索的同时,“借鉴和援引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和强势力量”,实施战略合作。

以全球视野,站在世界的高度,放眼世界优选合作伙伴,建设一流的国际航空枢纽,便成了航空人不约而同的共识。上海机场在枢纽港建设之初便站到了一个高起点上。由此,一些世界级品牌的航空业和非航空业巨头纷纷伸出了“橄榄枝”。

比如,2005年7月,全球快递巨子UPS与上海机场集团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定于2007年在浦东国际机场建立国际航空转运中心。

此前,世界航空器制造业巨头美国波音公司与上海机场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上海机场飞机维修业务;国际枢纽港德国法兰克福机场与上海机场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世界著名的咨询顾问机构麦肯锡公司与上海机场集团合作,完成了上海机场集团发展战略报告;经过多次筛选,选择在航站区设计上很有经验并享有盛誉的美国兰德隆·布朗公司来担任浦东机场第二航站楼的咨询单位……。

突破:打造“眼球经济”

回忆起2004年年底与法国JCD公司进行广告合作的那次谈判,上海机场集团的当事人介绍说:“那是场异常艰苦的谈判。法国谈判组有一个30人的律师团作顾问,而我们事先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请律师全程参与把关,因此,谈判是在逐字逐条的论证和争辩中推进的,为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机场集团领导把条件定得很高,设置了多个保障底线和提升底线,曾使对方几次想打退堂鼓,但经历了艰难的十几个回合的谈判后,终于还是谈下来了。之后,按照法定程序办理了审批手续,经国家工商总局、上海市外资委等有关政府部门批准,成立了这个具有创新意义的中外合作公司。”可以明显看出,谈起当年这次谈判,上海机场的当事人不仅至今仍充满着自豪感和成就感,同时对某些歪曲事实的指责也充满着愤慨。

中外广告合作公司的谈判成功给上海机场管理层带来了欣喜,不仅因为谈判结果是JCD公司破例放弃了控股权,并在合作合同中明确了“阵地租金保底”和“经营收入保底”两个保底,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更大的意义在于它为上海机场如何运营、经营、管理枢纽港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可操作性的、具有探索意义的模式。

法国JCD公司是全球广告业巨子,是世界最大的城市街道公共设施和机场广告经营、管理公司,拥有全球153个机场广告特许经营权,经营着全球运量排名前十位机场中的大部分机场的广告。借助JCD的强势品牌优势,上海机场方坦言,与法国JCD的合作,有力开辟了上海机场通向户外媒体市场的发展道路。

据了解,在与JCD公司合作前,上海机场的广告经营主要采取自营和阵地租赁相结合的模式。1999年浦东国际机场通航前,上海机场对浦东国际机场的广告阵地进行了分片招标,截至2005年,所招标的四个标段中,有三个主要标段中止了合同。主要原因是承租方违约拖欠机场租金,虽然机场方通过司法诉讼途径均告胜诉,但由此形成的应收款仍有上千万元尚在追讨。

而自营部分的广告,由于销售渠道狭窄,对广告市场的信息占用不足,产品设计能力薄弱,广告发布率和单位面积价格竟随着机场客流量的逐年增长、阵地规模的扩大而呈逐年下降趋势。

“放弃低端市场,放眼高端市场,当我们将目光定位在与枢纽港地位形象相匹配的大战略的背景时,我们选择的合作伙伴,在世界范围是一目了然的。”这是上海机场以广告经营作为战略突破口的一个总体思路。

而这一思路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是,2005年,上海机场与法国JCD公司合作的一年中,广告收入增长了31.06%,净利润增长了28.34%,累计缴纳税收增长38.07%。根据2006年可控预算,上海机场广告收入将比去年进一步提高30%。

事实表明,上海机场集团在资源整合和经营模式的调整转换过程中,国有资产不仅没有流失,而且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作为“眼球经济”一部分的广告经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自我形象的展示。从目前情况看,由于上海机场原来签订的一些广告合同最晚要到2008年才履约结束,在广告发布的质量上还存在参差不齐现象,但细心的乘客还是发现了一些变化,由JCD设计师全球一体化模式设计发布的广告,与世界潮流保持了一致,已大大提升了机场广告媒体形象的品质。

启示:“造血”机制与保值增值

“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机场的发展”。这是上海机场集团的董事长吴念祖常说的一句话。

有足够的高度,才会有足够的视野,以及在全球遴选合作伙伴中拥有足够的胆量和胸襟。也正是基于此,上海机场的领导在介绍整个枢纽战略时,将他们与法国JCD公司的广告合作看作是战略突破点,显得尤为举足轻重、意义重大。

所以,当我们将视线回落到上海机场广告牵手国际巨头实施品牌战略时,发现其意义已远远超越了项目本身的提升,而是更多地看到了其在民航强国战略中的经典意义:品牌战略、“造血”机制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升值。

正如上海机场集团有关领导所言,“上海机场国际枢纽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投入数以百亿计的资金,这部分资金除了政府支持外,更需要机场本身建立起具有持续能力的“造血”机制,以新的理念提升机场优质资源的价值,这包括广告资源,必须通过市场化和专业化手段进行激活。依靠传统单纯的自营模式和租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机场高速增长的客货运市场规模扩大后的经营要求,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也不能适应上海作为国际化城市的重要窗口的形象需要。”

上海机场与JCD公司的合作,其成功合作的经验和利益,是直接支持航空枢纽建设和经营管理的根本需要。同时,强强合作又是枢纽建设中急需培植专业品牌的需要。

“守土有责”,当一系列历史难题需要根本解决时,如何通过建设运营航空枢纽,实现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从而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是国有资产管理人的根本责任。上海机场人认为,唯有以思维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经营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削除国有资产基础薄弱、矛盾交织、价值低下的痼疾,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实现对内提升资产价值,对外扩张市场份额的目的。

篇5:助推基层建设

一、以制度管站,突出“三化”要求,发挥制度保障作用

组织领导“责任化”。成立了员工培训、业绩考核、劳动竞赛等25个组织领导小组,并根据阶段性重点工作需要,先后成立了“五型”班组创建、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培育、节能增效等15个组织领导小组,指定了具体实施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了各自工作职责,将责任细化落实到了人头。

制度规定“标准化”。根据各班组不同特点,清理了《班组长岗位职责》、《采气工岗位责任制》等17个班组制度,归类汇编了15个《班组管理制度指南》;建立了《班组、岗位标准工作质量卡》;各班组依据制度规定,细化了班组《管理制度》和《业绩考核办法》,建立了《班组量化考核表》。班组管理“规范化”。编写完成了班组《入站安全教育规范》、《设备维护保养规范》、《员工礼仪标准规范》等5个制度规范,进一步统一规范了员工行为和班组管理。

二、以标准建站,强化“三个到位”,全面达到“五型”班组标准

标准对接到位,目标明确有序推进。“五型”班组创建中,将创建标准与班组考核标准进行有效对接,在摸底评估基础上,分类分解成了53项考核评分标准,作为班组创建的行为准则;细化明确了宣传动员、组织实施、帮扶检查、总结考核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分为下达创建任务、进行帮扶指导、实施考核评价、开展阶段性小结“四个步骤”,并在班组制定了规划制定、过程实施、申请验收、效果评价的“四个工作程序”,确保了创建工作标准统一、目标明确、层次清晰。

指导检查到位,过程帮扶突出实效。5次组织定期帮扶小组,对各阶段创建井站进行定点帮扶,部门员工利用双月检查、安全调研联系、党小组联系、突击检查等形式,先后100余站次对班组创建过程进行帮扶和指导,帮扶内容包括在安全规章制度落实、井站标准化建设、资料规范等方面,确保了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措施保障到位,创新平台搭建载体。采取下发学习书籍和学习要点,开展班组长选拔竞赛,组织画工艺流程等活动措施,保障学习型创建;以强化安全体系建设、实施生产受控管理、开展危险源识别和隐患整改等措施,保障安全型创建;以污水池加盖、清污分流、物资定期配送与使用回收等措施,保障清洁型创建;以贯彻节能理念、加大节能产品投入、严格考核兑现等措施,保障节约型创建;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畅通信息渠道、培育特色文化等措施,保障和谐型创建。“五型”班组创建载体的分类搭建,助力了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截至2008年7月31日,经过考核验收,全部建制班组达到“五型”班组标准,实现创建达标率100%,成为西南油气田公司首个全部达标的三级单位。

三、以素质强站,实施“三项工程”,打造一流员工队伍

实施“奉献在岗位”的铸魂工程。通过开展“形势、目标、责任、任务”主题教育;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三德”教育;开展延安精神、大庆铁人精神再教育;举办专题讨论、座谈、演讲和征文系列活动等有效形式。明确了目标,凝聚了人心,激励了斗志。三年来,下发宣传手册45期1500余本,制作专题宣传橱窗35期250版次。

实施“人才强企”的素质工程。在轮班培训中,把握计划、内容、需求、成效这“四个关键”环节,以党政领导专题授课,针对性拟定培训内容,做好轮训工作效果后评价等措施,确保轮班培训收到实效;在岗位练兵上,每年排出大表、班组每月抓落实、年底进行统一考核;在现场培训上,由运销部领导、技术干部等人员组成现场实际培训组,针对站场实际对班组员工进行一对一的现场实际培训。三年来,开展各类培训150余期,培训员工2000余人次,员工培训率100%。

实施“比学赶超”的竞赛工程。围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中心工作,持续开展了“四红五优”主题劳动竞赛活动;开展了春、夏、秋冬三个“百日安全生产”竞赛活动;以及输配气、义务消防员等专业竞赛,“班组动态分析、设备维护保养、节能减排、入站安全教育”等竞赛活动。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三年来,评出红旗班组72站(次),促进了班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以典型带站,选树“三面红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提炼“红旗”精神,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建立了荣誉展览室,提炼了“敢于拼搏、永争一流”的红旗精神,开展了“学大庆铁人精神,展红旗风采”、“永葆红旗更鲜艳”、“我为红旗献一计”等系列活动。以红旗精神教育员工,引导员工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争做“红旗”人,铸就“红旗”魂,积极投入到实现“继承创新,红旗更艳”的目标中去。

培育“红旗”班组,促进整体均衡发展。采取支部阵地建站、技术干部驻站、民主氛围管站、练兵场地进站等形式,结合竞争上岗制、技术帮扶制、受控管理等措施,着力培育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具有代表性的卧龙河集气总站。开展了向“王海班”、“向卧龙河集气总站”学习活动,3次在卧龙河集气总站召开班组座谈会,2次组织班组长到卧龙河集气总站学习。三年来,集气总站输出优秀员工12人,示范带动了渡舟站、铜4井等一大批优秀班组。

选树“红旗”员工,确立赶超目标。选树了以 省国有企业“十大杰出青年”、分公司“十佳”班组长— 为代表的先进人物典型,将先进人物事迹汇编成册,大力开展“向十佳学习”、“向劳模学习”、“向榜样看齐”等多种学习活动,形成了学有榜样、比有典型、赶有目标的比学氛围,涌现了分公司劳动模范徐思勇、分公司及气矿技术能手 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人物典型。

五、以文化兴站,培育“三种文化”,不断丰富班组建设内涵

以“五小”家园文化凝聚人心。在每个班组着力“五小”家园建设,建立了标准、规范、统一的小书柜、小药箱、小宿舍、小伙房、小绿地,并不断赋予“我站我家”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培养、塑造了员工终生学习的思想、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了“职工小家”的氛围。

以独有班站文化显现特色。各班组在运销部“学习进取、安全为天、清洁家园、节约发展、和谐美满”的“五型”文化引导下,形成了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班站文化建设新局面。集气总站提炼形成了“严、细、实、争、进、和”的“标杆文化”和“精心操作、平稳集输”的班组精神;申垭口、倒水桥站、新六中配气站形成了“安全输配、和谐营销”的销售“窗口”文化;维修班形成了“务实、安全、受控、协作”的后勤服务文化;驾驶班形成了“方向握手中,安全记心中”的安全行车文化。

以安全目视文化促进生产管理。在15个生产场站建立了以基础参数、风险管理、隐患管理、应急处置“目视化”为主要内容的班站安全文化,将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参数、安全风险和隐患进一步直观、显性,事故应急处理措施更加清晰、简单、实用,提高了员工应对风险和隐患的规避、控制和事故应急处理能力,有效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篇6:加快基层文化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基层文化是我们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缺少这一环,新农村建设便不可能实现。加强文化建设,难点是在农村,重点也应该放在农村,加强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满足人民对文化的不断需求,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文化形式单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农村的文化活动过于单调,只有在传统的节日才会有歌舞、小品等活动。

2、文化人才队伍匮乏。由于农村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待遇难以落实,许多文化工作者纷纷上调,不仅如此,就连当地民间艺人也因为生活所迫纷纷改行,人才队伍的流失以及后备人才队伍的不足。

3、资金缺乏,正常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村文化活动站依赖于乡镇资金的拨款支撑,不少乡镇本来财政就比较窘迫,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工作更是难以为继。

4、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的主体意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群众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希望政府大包大揽。

二、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建议

加强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不可能

一蹴而就,必须上下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常抓不懈,才真正有可能把农村的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开创农村文化繁荣的新局面。

1、明确发展总体目标。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它纳入农村奔小康的总体目标中。结合新农村建设、欠发达地区奔小康工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各级政府首先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切不可将“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其次要本着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的原则,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手段先进的要求,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2、强化领导,将文化建设纳入考核机制。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关键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基层党委、政府应该切实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自己的日常工作范围,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逐步完备各项制度,健全农村文化评价机制,将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同时。同时多多倾听群众的意见,将基层文化建设植根于人民群众中,将文化建设过程当成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来抓,重点将“三农”工作作为文化传播的重点方向,真正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

3、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人才资源”是最根本的资源,也是农村文化建设能否成功的根本。首先,各地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培训的力度,特别是对农村本土文化传承者的培养。建立农村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坚持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培训的相结

合,提高他们的文化技能、知识技能。其次,积极发展民间优秀文化队伍。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也都有自己的民间艺人,他们创造的文化形式与百姓日常生活最贴近的,也是最受百姓喜闻乐见的。定期对这些草根文化队伍进行培养,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比赛,提高民间艺人的待遇,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而且能够保证这些传统文化能够源源不断地流传下去。

4、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群众抵制不良文化侵袭。让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同时,还应该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农村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精神需要。首先,抓好传统文化。利用传统的节日、庙会等形式,向农民普及文化知识,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以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转变农民对文化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主流文化的热情。其次,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以“文化下乡”、“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为载体,普及农民的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通过科普、法律知识的传播,提高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业务技能水平,掌握科技知识并学能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掌握一技之长,发展致富奔小康。第三,抓好本地特色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保护当地民间传统艺术、特色文化,抓好传统文化特色村的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

5、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镇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镇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篇7:石油工业助推海洋强国建设

2012-12-25 05:30:53 《 人民日报 》(2012年12月25日 07 版)

王宜林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作为海洋资源开发的排头兵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使命。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海洋石油工业“二次跨越”为突破口,大力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海洋石油工业的大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海油自1982年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顺应改革开放大潮,通过对外合作和对内改革,公司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上中下游一体化、国内外同步发展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配套勘探开发300米以内的近海油气资源的技术能力,并开始向深海领域拓展。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的海洋石油工业体系,推动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有效开发利用海洋油气资源。成立30年来,中国海油在我国广袤“蓝色国土”上精耕细作,不断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油气保障能力逐步提高,海洋石油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海域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过40亿吨,累计油气产量6亿多吨,年产量由成立之初的9万吨增加到5000万吨,成功建成“海上大庆油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海洋油气是我国油气产量最主要的增长来源,“十一五”以来,我国石油产量的增量超过60%来自海洋,海洋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油气接替区。同时,中国海油向深水领域进军,开辟油气产量新增长点,拓展海洋石油工业发展新空间。中国海油还积极开展海上风能、潮汐能等海洋新能源利用试验,探索利用多种形式的海洋资源。

有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当前,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9.7%,其中海洋油气产业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1年,中国海油实现营业收入4882亿元,利润总额达到1123亿元,缴纳利税费1243亿元,海洋油气实现增加值超过1700亿元,在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中的比例达到9.2%,是我国海洋经济第四大支柱产业。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国海油建立了天津、深圳、湛江、上海四大海上油气生产基地,“十一五”以来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费超过4000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总额的25%,累计资本投资接近5000亿元,有效促进了国民经济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在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特大型中央企业的骨干带头作用。

大力促进海洋装备制造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中国海油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探索创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了海洋油气作业装备自主制造能力,构建了包括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装备体系、工程体系在内的海洋石油工业体系,建立了青岛、塘沽、珠海等多个海洋装备制造基地,在海洋装备制造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为适应发展深水油气的需要,加强了深水装备及技术能力的建设,经过6年精心研究、设计和建造,我国首次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正式建成,于今年5月9日在南海东部海域深水区正式开钻。“海洋石油981”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代表了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最高水平,填补了我国在深水钻井平台设备设计建造方面的空白。以“海洋石油981”为旗舰的深水船队的建成,使我国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能力和大型海洋装备建造水平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同时,中国海油不断提升装备设施国产化水平,通过与国内船舶制造、钢铁冶炼、仪器设备、软件开发等多个行业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和长期伙伴关系,实现互利共赢、合作发展,带动相关民族产业发展。

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中国海油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在生产作业中,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执行最先进的国际环保标准,节能量逐年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降低,被国务院国资委授予“„十一五‟中央企业节能减排优秀企业”。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率先从事液化天然气(LNG)业务,全力打造沿海天然气“大动脉”,天然气发电超过150亿千瓦时。妥善处理渤海溢油事故,成立“中国海油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公益基金会”。积极参与国家海洋局举办的“世界海洋日暨中国海洋宣传日”、农业部组织的“渤海海域生物资源修复放流活动”等,宣传海洋环保理念,推动海洋环保实践。

海洋石油工业在海洋强国建设中肩负新使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海洋强国建设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为海洋石油工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同时对海洋石油工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海洋强国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海洋石油工业面临的新形势。当今国际能源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伴随陆地油气资源日益紧张、世界能源供需矛盾加剧,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争夺空前激烈。海洋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源,还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地位,已成为世界主要沿海国家拓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许多国家把海洋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制定了海洋发展战略和支持政策。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任务重要而紧迫。

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新机遇。海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目前,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很不充分。随着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潜力的释放,海洋石油工业在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海洋石油工业“二次跨越”发展目标与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高度吻合,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增强国家海洋科技实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海油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融入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事业之中,进一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海洋石油工业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主力军。

积极探索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新途径。一是继续加强对外合作,创新对外合作模式,加快深水油气资源的开发力度,更好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二是积极开展海洋科技难题攻关,加快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增强国家海洋科技装备的整体实力。三是不断深化对海洋资源的认识,在天然气水合物、海洋能等各种新型海洋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迈出新步伐。四是协同打造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格局,与相关涉海部门等加强协调,建立和谐用海机制,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海洋强国建设。

中国海油要做海洋强国建设的主力军

做大做强油气主业,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实现海上油气产量持续增长,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是海洋石油工业“二次跨越”的重要内容。中国海油要实现2020年达到1.2亿吨、2030年达到1.8亿吨的油气总产量目标,必须把做强做大油气主业作为公司各项业务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勘探力度,夯实油气产量增长的储量基础;采用新工艺、新手段、新措施,提高油气采收率,实现老油田稳产增产;有效开发低品位油藏、非常规油气资源和边际油气田;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全球油气勘探和开发。

加快实施深水战略,不断拓展海洋利用空间。深水不仅是我国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区,也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前沿阵地。中国海油将按照国家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整体部署,积极实施深水战略,坚持自营与合作并举,稳步推进深水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不断提升深水作业能力,加快深水重大装备和后勤基地建设。

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发展海洋科技。提升科技实力是“二次跨越”的关键环节,也是建设海洋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油将努力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坚持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形成一批国际先进的关键技术,打造与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相适应的科技实力,为勘探开发海上油气资源提供支撑和保障,促进国家海洋科技整体实力的提升。

大力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带动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共同发展。重大装备制造是海洋石油工业的重要基础,具有辐射面广、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特点,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海油将以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为龙头,加快推进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断提升海洋装备的集成化、系列化、智能化水平;继续加大对深水资源开发重大装备和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打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深水作业船队;加大设备设施的国产化水平,带动船舶、原材料、机电仪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融入地方发展战略,参与区域经济发展,在陆海统筹发展方面发挥示范效应。

着力守护海洋环境,全力打造生态海洋。维护海洋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中国海油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将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资源生产、转化和使用方式的转变,全面促进资源能源节约;进一步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环保管理体系建设,完善节能监测、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等制度,提高海上污染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员工海洋意识,积极传播海洋文化。海洋文化的塑造和传播,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思想基础。中国海油将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强化广大员工的海洋意识,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树立海权观念;加强海洋知识普及,让更多的普通民众了解海洋、认识海洋、关注海洋、爱护海洋;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积极传播海洋文化,促进海洋文化繁荣发展,努力提升国家海洋文化软实力。

篇8:工商联动助推品牌建设

一、工商矛盾的两种情况

1. 供应商强势下的工商矛盾。

零售商与供应商谁居于强势地位主要取决于以下三方面: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企业规模。在供应商强势下, 供应商主要采取以下手段使零售商利益受损:

(1) 惩罚性断货:当工商冲突发生的时候, 供应商有可能会停止向零售门店供货, 如格力拒绝向国美、苏宁供货。

(2) 最少起订量:对于零售商来说, 供应商要求的最少起订量加剧了零售商的库存积压;对于供应商来说, 通过促销补贴及额外折扣等方式, 以很少的成本将想要清仓的商品全部转移给零售商不仅减少了物流成本, 还加快了供应商的资金周转, 从而更有利于供应商扩张市场。

(3) 不退货条款:例如索尼公司就是不退货的典型供应商, 当产品质量有问题的时候索尼公司只接受调换商品, 拒绝接受退货。新老产品接替的时候, 零售商只能自己施行各种促销手段清理老产品库存, 与索尼公司无关。另外, 无论产品是否卖出, 索尼公司要求零售商必须在七天之内付清全部货款。

2. 零售商强势下的工商矛盾。

(1) 零售商压低进货价格。即零售商通常以增加采购量为由要求供应商提供更低的进货价格。通过这种方式, 零售商从供应商身上攫取利润为扩大自身利润做铺垫。

(2) 零售商从供应商那里获得返利。返利即在零售商销售商品之后, 要求供应商向零售商返还一部分货款。返利的比例占货款的百分比不等, 有时候可高达30%以上。随着零售毛利的减少, 返利成为零售商收益的主要来源, 因此零售商重视返利超过重视价格。

(3) 零售商拖延付款期限。不少零售商以各种理由拖延付款, 把账期延长至90天甚至更长。通过延期付款, 零售商就可以占用供应商资金, 迅速扩张规模开新店, 这成为零售企业赚取收益的诀窍。但有的销售方由于经营不善或盲目扩张造成资金断裂或突然倒闭, 使供应商血本无归。

二、工商矛盾的内在机理

1. 目标和利益矛盾。

零售企业的目标是做大。大型零售企业 (尤其连锁企业) 具有压价、收取通道费和占用供应商资金的能力, 零售企业规模越大, 这种能力越强, 越能从供应商那里压榨更多通道费和采购数量折扣, 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而供应商的目标是做强。只有强大的供应商在与零售商进行谈判时才有更多优势。如果零售商为了自己变强大而损害到供应商的利益, 这是供应商不能接受的。

零供双方利益冲突表现在多方面, 如零售商经常在节假日和店庆搞超低价的促销活动来吸引消费者扩大销售业绩, 增强影响力。但供应商这时必须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 也就是做亏本买卖。

2. 品牌矛盾。

零售商看重自己的公司品牌, 而供应商看重自己的产品品牌。零售商既希望供应商品牌有一定知名度, 能够热销, 又不希望供应商品牌过于强大以至于无法约束。对于强势的供应商, 零售商自有品牌对供应商来说很有威胁。因为自有品牌有价格优势、促销优势和货架优势, 而且一旦零售商扶持自有品牌, 那么对供应商的订货就减少了, 进货价格也会压低, 货架摆放位置也会遭受冷遇。

3. 市场结构引起的矛盾。

我国商品供大于求, 国内供应商大多是低水平重复生产,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可替代性强, 对于消费者来说选哪个产品都无所谓, 这就造成零售商对供应商具有充分的选择权利。我国近年来流通渠道中由于大型零售商快速崛起, 在有些城市, 这些大型零售商已经形成寡头垄断之势, 而绝大部分供应商规模偏小, 行业内竞争激烈, 造成零供双方市场势力明显不对称。

三、平衡工商矛盾与工商联动创建品牌

由于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存在以上的各种矛盾冲突, 所以要有一套平衡工商矛盾的运作机制, 从而协调工商关系, 达到工商联动助推品牌建设的目的。国内学者李骏阳从供应商、零售商及内外部平衡的三个角度提出了九种平衡工商矛盾的机制。

1. 提高供应商的抗衡势力。

首先, 优化中小供应商的组织化程度, 促进中小供应商联合形成有组织的大型供应商联盟, 增强与零售商的谈判能力、增加进入大型零售商采购系统的机会并优化供应商市场结构。

第二, 促进供应商通过提升品牌知名度等方式提升中小供应商的市场势力。我国目前大部分供应商都是中小供应商, 这些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缺乏品牌知名度, 因此在进入大型零售商货架上存在障碍或者要交更多的通道费导致恶性循环。所以这些中小供应商应该发展自身, 打造自己的强势品牌, 抑制大型零售商滥用市场势力。

以下两个机制是从零售行业的角度出发形成的抑制大型零售商滥用市场势力的平衡机制。

首先, 提高中小零售商的组织化程度, 促进中小零售商联合, 形成零售市场多元化。我国目前的零售商强势主要表现在占零售商比例极小的少数大型零售商强势上, 而绝大部分中小零售商因为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缺乏自身品牌, 在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 提高中小零售商的组织化程度是供应商摆脱对少数大型零售商牵制的有效途径。

2. 零供交易中的内外部平衡机制。

内部平衡机制首先是账期付息机制, 即对拖延付款的一方收取滞纳金, 按同期利率计费。第二是信用评级机制, 即对零售商的收费、账期, 对供应商的交货时间、产品质量等实行信用评级并公示。第三是收费征税机制, 即相关部门对不合理的通道费进行征税。政府通过推动零供双方进行自我调节, 缓解工商矛盾, 协调双方利益。

外部平衡机制即工商双方进行战略联盟, 通过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推进工商双方公平交易、协调发展。合作带来的双赢效果要好过双方各自争夺渠道资源。这就是促进零供关系和谐发展的外在平衡机制。

3. 工商联动与品牌建设。

通过以上平衡工商矛盾的作用机制, 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就实现了联动。工业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商业企业的支持, 商业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同样需要工业企业品牌的支持。品牌需要一个平台来帮助其成长。品牌是为消费者服务的, 因此品牌必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否则品牌就无法成长。商业企业与消费者进行直接接触, 商业企业将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反馈给工业企业, 对品牌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工业企业以加强营销、生产中心建设为重点, 推动工商联动品牌建设;商业企业要突出服务, 培育品牌, 关注变化, 关注供求关系, 积极应对, 把握机遇。

搞好工商联动, 实现双方共赢, 首先要搞好市场研究、货源执行和库存管理, 商业企业要与工业企业一起探讨销售品牌的市场动态, 协调货源数量及发货时间等情况, 保证商业企业库存既不短缺又不积压, 同时工业品牌稳定健康发展;第二, 要搞好信息共享。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共同研究分析消费者行为特征, 以提高品牌适应市场的能力。第三, 联动实施品牌营销。工商双方应该在品牌定位于目标市场选择、广告宣传、品牌上市、品牌维护、品牌评价、品牌推出、产品供应及库存、培训人员等方面进行联动, 打造高知名度、高美誉度、高忠诚度的强势品牌, 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和销售量, 达到品牌增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龙龙.流通产业组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谭国富.纵向约束的经济理论[J].产业经济评论, 2004 (2) :1—23

[3]童春艳, 张闯.渠道权利结构与进场费的作用关系[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10) :119—126

[4]王磊.零售商和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4

[5]王涛.供零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6]岳中刚, 石奇.零售商主导的纵向约束及规制研究评述[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8 (3) :3—8

[7]袁丽秋.工商品牌战略助推品牌经济发展[N].青岛日报, 2005-10-28

[8]汪旭晖.零售国际化:动因、模式与行为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9]唐志睿.论产销战略联盟[D].广东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0

上一篇:学霸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有哪些下一篇:新生儿科护理质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