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助推新时代

2022-08-09

第一篇:法治建设助推新时代

强化农村法治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强化农村法治建设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区司法局

2018年9月26日

近年来,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找准司法行政服务大局的切入点,整合各类法律服务资源,有力促进了基层干部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农民法治意识进一步提高,乡村依法管理的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

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农村依法治理成效明显,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基层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不断提高,农村法治保障水显著改善,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基本形成。

(一)法治宣传特色明显。充分把握乡村法治宣传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增强乡村普法工作实效,使农民学法时坐得住、听得懂、学得进。一是活跃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形式。改变过去老办法和“灌输”、“填鸭”方式,将普法宣传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相结合,通过以案说法、图文析法、现身说法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把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群众性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广大农民法律意识。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特点,避开农忙季节,既充分利用农民赶集等时机摆摊设点宣传,也采取走村串户、流动宣传的形式送法上门。二是从农民切身利益和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把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法律法规和案例编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印制成普法挂历、挂图等,让农民群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在内容上,除了宪法、民法等基础法律外,还根据需要增加了合同法、土地管理法、婚姻法以及“三农”政策等。三是坚持便民利民工作原则。

(二)民主法治创建扎实推进。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作为加强乡村法治建设的有力抓手,高标准落实创建要求,确保顺利通过上级验收。一是扎实开展乡村法治建设。联合相关部门指导村居对村规民约、社区公约进行专项梳理,确保达到规范标准。发挥法治学校功能,指导村居两委会成员定期集中学法。村居法律顾问每月为留守老人、未成年人上1次法治课,并解答农民法律问题。依托“六合普法”、“法润民生”微信群,每日推送法律解析、以案释法等。二是大力营遵法守法氛围。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规划等,与相关街镇协调,因地制宜打造法治文化阵地或进行提档升级。先后在马鞍黄岗村、程桥长青社区、冶山四合墩社区建成3个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点。三是法治创建成效显现。充分融合法治要素与民俗文化,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法律。坚持每月印发一期法治农民画挂图发放到全区所有村居,做到法治宣传栏每月有更新。目前,在全区104个村(社区)中,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有57个,创建率达54.81%。建成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3个、市级示范点9个。

(三)人民调解网络基本建立。树立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工作理念,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吸附在基层、消除在萌芽。一是加强源头预防。指导村居调解组织每周开展排查,发现纠纷苗头及时主动介入调解,遇有重大纠纷或纠纷苗头,做到及时稳控并上报。今年以来,全区村居调委会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252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二是做到关口前移。在村居便民服务中心设置纠纷调解窗口,做到及时受理,妥善处置,防止纠纷激化。对不适合调解的纠纷,引导当事人咨询律师或通过法律援等助等法治渠道妥善处置。三是强化力量保障。抓住调解员选聘、培训等环节,提升基层调解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此外,引导村居干部、法律顾问等参与人民调解,增强工作合力。

(四)村级法律服务平台初步形成。围绕群众需求,积极整合系统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努力做到公共法律服务“均等普惠”。一是服务网络覆盖乡村。村居司法行政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功能集法律援助、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治宣传于一体,能够及时满足乡村群众法律需求。二是服务资源有效下沉。指导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与村居签订了法律顾问聘任合同,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两年来,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800余人次,开展法治讲座81场,为村居起草、审查合同162份。三是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加强服务质量监督,建立健全工作台账、首问负责、服务评价、定期考核等制度,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流程、业务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评。

二、存在问题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们在乡村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农民法律意识还不强,有些农民不清楚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在自身权益遭到侵害时,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使小纠纷演变成大案件。农村法律资源供给还不够充足,专业法律服务力量还比较缺乏。基层干部依法治理能力和法治素养还需进一步提高,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消除,乡村干部依法搞经济建设、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还不高。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做好司法行政事业的不竭动力。

三、工作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市区委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的深刻内涵,围绕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发挥开展调研,认真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以更加清晰的思路推动我区乡村法治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建立基层依法治理推进机制。把民主法治创建作为推进乡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抓手,从组织领导、工作要求和工作保障等方面,细化和量化创建指标。一是坚持和谐稳定主线。把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乡村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处置等各项工作机制,真正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防线。二是狠抓乡村干部学法。着力提升村居“两委”干部法治素养,以及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能力。三是推进民主制度落实。推进“四民主两公开”和基层民主监督等制度的落实,促进村级重大事项做到充分民主、依法决策。

(二)建立农村普法宣传机制。针对乡村普法工作特点,一是开展以案释法。深入开展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公证员、仲裁员等“以案释法基层行”活动,运用真实具体的案例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理念,使司法、执法、法律服务过程成为向群众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的过程。二是推进法治实践。在强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动态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崇德尚法”新型村(社区)。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服务站的衔接指导作用,以持续推进“法护人生”“法进家庭”“法润村居”三大行动为载体,开展“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立法治家规家训、传良好家风家教、评诚信道德家庭”等活动。三是打造法治队伍。围绕乡村普法特点,抓好普法讲师团、普法联络员、普法信息员的遴选、培育和管理工作,完善考评机制,打造一支高水平乡村普法队伍。

(三)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围绕区、街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树立超前预防、主动调解、联动调解理念,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吸附在基层。一是拓展调解组织覆盖面。按照制度健全、程序规范、作用发挥的总体要求,加强乡村调委会建设,深入开展基层调委会示范点创建工作,提升乡村调解组织整体建设水平。加强乡村调解员教育培训,促进业务水平提升。二是增强纠纷化解主动性。全面落实纠纷调解网格化管理,利用村居现有网络实现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区域纠纷排查网络全覆盖,推行矛盾纠纷排查“格长制”,明确集排查、核实、报送为一体的工作责任,组织人民调解员和网格员下沉到网格,对各种矛盾纠纷隐患开展“拉网式”“滚动式”排查。三是提高纠纷预防的前瞻性。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处置等各项工作机制,做好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分析研判工作。加强重大节日、敏感时期前的重点排查和超前排查,切实做到不漏排、不漏报、不漏调,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四是推动调解工作的信息化。充分发挥远程视频调解优势,为基层调解组织提供律师咨询、法律援助、公证等专业力量支持,弥补基层专业力量不足的短板。

(四)建立农村公共法律服务机制。围绕“服务质量”这一核心,进一步提高公共法律服务群众认可度、满意度。一是强化服务队伍。加强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坚持需求导向,推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乡村,多渠道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二是优化服务手段。发挥好“六合普法”、“法润民生”微信群作用,实行法律顾问、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力量集中供给,实现公共法律服务“零距离”。三是加强服务监管。以考核的刚性要求倒逼乡村法律服务质量提升。

(五)建立村居干部法治能力提升机制。着力增强乡村干部法治素养,促进乡村干部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提升。一是强化法律学习。以多种形式,组织乡村“两委”干部通过集中培训、集体学习、个人自学等方式学习法律,逐步增强法治素养。二是提升学习实效。围绕乡村法律法规及政策中的常见问题和误区,开展以案释法,并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及时推送乡村“两委”干部,增强乡村“两委”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水平。三是提供专业保障。充分调动乡村法律顾问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村级事务决策中,当好参谋助手、把好法律关,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乡村干部法治能力。

第二篇: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助推地勘经济发展

法治文化建设是法治建设的灵魂工程,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以来,在全国兴起一轮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尤其是“六五”普法期间,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地勘行业的省物勘院,如何将法治文化建设充分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彰显地勘行业特色的同时,助推地勘经济发展,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现在,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当前经济运行条件下,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一、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中国的法治建设,是在一个缺乏法治文化传统的国度上进行的,过去的30年,通过法治宣传教育,全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的法制化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升,积极推进法治实践,全社会已经或者正在形成崇尚法治、努力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氛围,为国家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事业,乃至法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为中国现代法治文化的建设开辟了处女地,尽管相对其他种类的文化,中国现在法治文化的建设还处于较为稚嫩的阶段,但毕竟我们已经或者正在大力推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法治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法治文化是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的程度和人们对法律信仰水平的

总和。它主要包括法治精神、法治制度、法治行为和法治保障四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法治文化就是法律和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实施法治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环境。法治不是凭空而生的,任何法律制度的建立都要受到相应的文化影响,任何法律的实施同样也要受到相应的文化解读、文化认同。但不管怎样,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那就是法治的公平和正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全体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持并遵循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方式,其主要表现为社会成员的知法、守法、信法、护法、用法心理,较强的民主意识、正义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法律的权威至上观念,依法办事的精神和法治的思想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先进的法治文化,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

(二)法治文化对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我国的法治文化是在传统文化中生成的,在现阶段,不可避免地带有礼俗文化的印迹,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还大量存在着权大于法、人大于法、以言代法、知法犯法的现象,法律的权威受到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法律还不完善,以及人们法律素养的不足等主观因素的制约,导致法律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客观法律还没有被普遍信仰。表现在生活中,人们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往往想不到通过法律途径去予以解决,或者是诉讼过程中,更多关心的是律师与法官的关系,而不是证据。这些情况,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行为方式的选择,与法理社会不相适应,法律的权威得不

到体现,法治的价值得不到实现,与建设法治社会还有很长的距离。

(三)要实现“富民、强院,构建和谐物勘院”的目标,需要法治文化建设。丰厚的物质财富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丰富的文化食粮是社会和谐的精神保障。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法治文化,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能够教育引导全体公民普遍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自由平等意识、公平正义意识,养成崇尚法治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有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诚信友爱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社会秩序的建立,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巩固,有利于助推“富民、强院,构建和谐物勘院”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院非常重视法治文化建设,把它作为地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一手抓地勘经济建设,一手抓法治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法治文化建设仍然是地勘经济发展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目前,为实现“富民、强院,构建和谐物勘院”目标,在大力发展地勘经济的过程中,法治文化建设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笔者认为,结合当前实际,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应做好六个结合:

(一)法治文化建设与地勘特色文化相结合,提升法治文化的品味。

法治是道德的最低要求,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关于社会正义、荣辱观等民族精神,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支光辉旗帜,要对传统的道德文化有吸收地加以继承,予以扬弃,法律只有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才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才能在中国这片土壤上滋长、蔓延、生根、发芽。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地勘系统就行成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精神,他既凝聚了地勘单位员工共同的理念、价值观、道德观、地勘精神,又体现了鲜明的地勘行业特色。在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继承和发扬这些地勘精神,利用各种载体、形式,如“法治文化长廊”、“文化墙”、法治文艺活动等大力宏扬地勘精神,对各类对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促使干部职工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做到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质、德化于社会,并形成知荣辱、守法纪、促和谐的良好道德氛围。

(二)法治文化建设与“六五”普法相结合,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

社会主体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灵魂,是法治文化的精髓。而普法宣传的基本含义是将法律交给广大群众,使广大群众知法、守法、树立法治观念,培养追求法治的信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同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作斗争,保障公民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我国近三十年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先后经历了普及常识、重点教育、观念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唤起了公民法律意识的觉醒。法治建设必须观念先行,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并创新角度,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运用现代科技的作用,创新载体、创新方法,通过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

法,比如法制影视、法制专刊、法制漫画、建法律图书角等,针对不同对象分类施教,通过法律进机关、法律进社区,法律进班组、法律进机台等“六进”活动和每年的“12.4法制宣传日”活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认识。

(三)法治文化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增强党员干部凝聚力、战斗力。

党员干部受职工群众的信赖与委托,享有为职工群众服务的职权,在性质上是一种责任,其履行职权时必须以职责为本位,规范与约束权力、保障和发展权利,力戒隐性的法外特权。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建设,必须把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作为重中之重,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要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认真遵守中央及上级关于廉洁自律的规定,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并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提醒和约束,常怀责任之心、淡泊之心、律己之心、敬畏之心,严格做到按规章办事,按制度办事,依法履职、依法管理,提高自身防腐拒变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得到群众的信服,才能增强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

(四)法治文化建设与安全文化建设相结合,构建安全生产屏障。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工业安全领域提出的一种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它起源于人们对核安全的认识。高度的安全文化会教人们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之一,感觉到自己对自己、自己对他人安全应承

担责任,进而明确自己的安全行为规范。作为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要以有形或无形的渠道,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传递在企业中每一个成员,使之充分认识到岗位的法律责任、行为准则和工作标准,把自身的个人行为变为社会的法律责任行为,并牢固树立“违章”就是“违法”的观念,使职工深刻懂得依法搞好安全生产、自觉守法来不得半点马虎。只有这样,无论是决策者层、管理者层还是一般员工,都会自觉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指令,遵章守法。目前,地勘行业已逐步建立起了浓厚的安全文化环境,它必将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一道健康、文明、有序的安全屏障。

(五)法治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推动企业规范发展。 法治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管理理念,应渗透于市场经济活动的一切管理之中,是以管理为目的和以法治文化为载体的管理理论的有机结合,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具体表现为规范广大干部职工行为的各种制度规范。通过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全院的各项工作,约束干部职工的行为,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会对全院的管理工作起着规范和促进作用,为地勘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六)法治文化建设与民主管理相结合,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积极推行和不断深化事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是促进了企业稳定、和谐和健康发展的基石。深化事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公开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重点信息和与职工群众利益密切

相关的院务信息,尤其是对职工群众关注度较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住房、职工福利等事项要实行重点公开,让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坚持重大事项民主集中决策制,提高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开展民主监督的意识,坚持和进一步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重大事项议事规则、民主评议制度,充分保障职工群众的发言权、决策权和评议权。以此促进干群关系的进一步和谐,推动全院经济和谐健康发展。

当然,法治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用文化理念来改变以往的习惯,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只有通过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融入到工作实践中,用法治文化理念来“内化于心”提高素质,增强团队凝聚力;“外化于形”,和谐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维护企业和谐稳定,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助推全院十二五“富民、强院,构建和谐物勘院”目标的实现。

市场开发部 2012年9月19日

第三篇:“创新驱动先行,助推法治广东建设”社科普及知识竞赛试题:

1、2014年5月29日广东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正式通过并公布了《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这是广东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加强社会科学普及的重要举措。该条例从____起施行。(A) A.2014年9月1日B.2014年10月1日C.2014年12月1日D.2015年1月1日

2、根据《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的有关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通过采取____、项目补贴或者奖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社科普及工作。(B)

A.市场交易B.政府购买C.福利津贴D.政策优惠

3、为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推进广东文化品牌建设,省社科联组织开展了“省社科专家话广东(城市)文化名片”系列活动,首场活动于2015年____在佛山举行。(A) A.7月30日B.6月30日C.7月15日D.6月15日

4、广东省____、____ 、____、____为4个首批广东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城市。(B) A.深圳、珠海、广州、佛山 B.深圳、佛山、汕头、茂名 C.珠海、广州、佛山、茂名 D.珠海、佛山、汕头、茂名

5、在中共广东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胡春华称,以____为总抓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是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广东的重大战略任务。(A)

A.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B.可持续发展战略C.深化行政体制改革D.生态环境保护

6、根据佛山界定的7种“为官不为”情形,以下属于“为官不为”的是____。(D)

①对上级和本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传达贯彻不及时、措施不得力、落实不到位。 ②在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和重要工作推进中,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③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淡化工作目标,放松工作标准,推卸工作任务。

④对涉及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不及时解决,或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能够解决而不及时解决。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在城市升级三年行动收官之时,佛山正筹划一个两年延伸计划,力推“城市升级”向“____”。(B) A.城市提升B.城市升值C.城市提速D.城市增值

8、全国唯一“中国龙狮名镇”是以下哪个镇?(B) A.乐从镇B.西樵镇C.里水镇D.狮山镇

9、佛山融古代陶瓷、木雕、铸造、建筑艺术于一体,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宫”的地方是____。(A) A.南风古灶B.祖庙C.清晖园D.梁园

10、佛山岭南天地以祖庙、东华里等历史风貌区为发展主轴,用现代化的手法保护和改造区域内22幢文物建筑及众多的优秀历史建筑,其中____更是佛山现存规模最大的民初西洋式大型建筑群,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A) A.简氏别墅B.嫁娶屋C.李众胜堂祖铺D.龙塘诗社

11、佛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以____发达而著称海内外。技艺精湛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于唐宋,盛于明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B) 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服务业

12、佛山市市花是____。(C) A.木棉花B.茉莉花C.白兰花D.菊花

13、2014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佛山市____区获得“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这也是继成都之后中国第二个获得“世界美食之都”名片的城市。(C) A.禅城B.南海C.顺德D.三水

14、根据省的部署安排,佛山将全力推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广东____。(B) A.一流综合性大学B.一流工科大学C.一流理工科大学D.一流科技大学

15、2015年2月28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表彰公布新入选的____全国文明城市,佛山正式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B)

A.第三批B.第四批C.第五批D.第六批

16、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是以下哪一种?(B) A.元代的“中统钞”B.北宋的“交子”C.清代初期的“钞贯”D.明代的“银票”

17、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C) A.《山海经》B.《乐府诗集》C.《诗经》D.《楚辞》

18、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是以哪一种戏剧唱腔为写作素材的?(B) A.京剧B.越剧C.黄梅戏D.昆剧

19、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____。(B) A.中共“一大”B.遵义会议C.文家市会议D.中共“七大”

20、在邓小平的亲自倡导下,1980年8月,全国人大决定在____设置经济特区。(A) A.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B.深圳、珠海、汕头、海南 C.深圳、珠海、厦门、海南 D.深圳、汕头、厦门、上海

21、____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意味着实施50多年的劳教制度被废止。(D)

A.2010B.2011C.2012D.2013

22、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强则中国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其关键是____。(D)

A.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B.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C.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23、党的十八大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新目标、新概念是____。(D) A.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B.实现中国民族永续发展C.尊重自然D.建设美丽中国

2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是____。(A) A.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B.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C.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D.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25、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____。(C)

A.科学执政 B.民主执政 C.依宪执政 D.公平执政

26、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____。(C)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7、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____。(D) A.新形态B.新轨道C.新时态D.新常态

28、总书记在推进作风建设讲话中提出的“三严三实”重要论述,“三严”是指____。(B) A.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制度 B.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C.严肃纪律、严肃作风、严肃管理 D.严格修身、严以齐家、严肃纪律

29、反腐倡廉的重点教育对象是____。(B) A.全体党员B.各级领导干部C.一般干部D.群众 30、反腐倡廉的战略方针是____。(B)

A.在坚决惩治腐败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B.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C.教育、制度、监督并重 D.改革、纠风、惩处并举

第四篇: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形成五个体系。党的十九大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五大子体系将承担新的任务。

一是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在具体表述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在此基础上,十九大报告又新增了依法立法这一新的要求。特别要注意的是。前不久,2017年11月20日召开的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要根据立法法的有关规定,紧紧围绕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更好发挥立法在表达、平衡、调整社会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依法立法是立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首先要依宪立法;其次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使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通过法定程序统一起来;最后要规范立法,促进立法内在协调。

二是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包括加强宪法实施,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理念。关于这个问题,前几年提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句话,已经发展为“宪法法律至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两句话。而尤其要注意,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的核心和重要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一直就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点,甚至被认为是依法治国的突破点。司法改革一直是国家最高层面关注的改革重点。据统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至十九大之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了3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其中28次涉及司法体制改革议题,至少审议通过了50个司法体制改革文件。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主持召开了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可以说,司法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司法制度本身乃是一个整体,司法体制改革最终的效果要取决于各项改革之间的“综合配套”。基于此,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三是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的重心是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行政权力具有管理事务领域宽、自由裁量权大等特点,法治监督的重点之一就是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对于行政权力监督列举了监督种类,即“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监督的实质内涵,提出了有效的权力监督网络,即“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这样,进一步疏通了监督的制度渠道,强化了监督的实效。为了确保国家监察全覆盖落到实处,十九大报告要求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成立监察委员会,制定国家监察法,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国家监察委员会就是中国特色的国家反腐败机构,国家监察法就是反腐败国家立法。”

四是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以此来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统一领导。这是十九大报告的一大亮点,也是党中央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最根本的举措。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是对未来全面依法治国最大的组织保障。新时代在法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顶层设计为依据。

五是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确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强调“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十九大修订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加上十八大以来对一系列党内重要法规诸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的制定完善,使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制度层面得以进一步落实。依规治党、用法治的思维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让我们进一步坚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新时代要求从党内法规的制定、备案、解释、执行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要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理顺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关系;同时,对党内法规在从严治党、管党方面的效用进行评估,为修改完善党内法规提供依据。

第五篇: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 学习领会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课程90分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十九大报告指出,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 A )取代“两规”措施。

A.留置 B.讯问 C.查询

D.搜查

2. 我国“法治政府”的概念是在( B )提出的。

A.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

B.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C.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

D.2013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 A )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A.合宪性审查 B.逐利违法 C.依法享有

D.依法立法

4. 我国“法治社会”的概念是在( D )提出的。

A.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

B.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C.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 D.2013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新时期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是(ABCD )。

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全民守法

2. 下列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ABCD )。

A.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C.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D.包含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 (正确) 正确 错误 2.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石和精神支柱,也是衡量法治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 (正确) 正确

错误

3.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正确) 正确

错误

4.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确) 正确 错误

上一篇:港澳台美食小吃介绍下一篇:服装网络营销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