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2024-06-10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共6篇)

篇1: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1.案例分析题

某学校一位教师给一名学生脖子上挂上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数学23分,语文46分”.这个学生耷拉着脑袋,满眼泪花.你的感触是什么?请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义务方面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答:分析这一实例,题中已明确提示“请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义务方面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首先应表明态度,你对这位教师的行为是支持还是愤慨。其次结合实例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分析:1。教师要对学生亲切关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2,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做到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统一;3,教师热爱学生,要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差生、落后生。再从教师的义务方面分析: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以此来对照这位教师的所作所为。2.案例分析题

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答:方仲永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3.案例分析题

指出下面案例中教师的言行符合或违背什么教学原则?并简要解释.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规定的习题作业,而且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答: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为他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在内的人,都得到高效率的发展。4.案例分析题

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级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

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主导作用了吗?

答: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会自发产生的,是靠教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使学生会学,还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5.案例分析题

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恩惠,国家有恩于我们,社会有恩于我们,大自然有恩于我们….这诸多的恩惠中,让人感受最直接,最深切,最强烈的首推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师长的教诲之恩,对于父母,师长,无论如何回报,也难以答谢其深恩厚爱于万一.1

试分析当前这国社会中小学家庭教育的实然和应然.答:分析我国家庭教育的普遍现状,如独生子女重智轻德、重教化轻养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升学轻生活等误区,指出家庭教育的应然走向,重德性、重生活等。6.案例分析

有些教师”恨铁不成钢”,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却变成了对学生的体罚,讽刺,辱骂,致使学生身心受到一定的伤害.(1)这种情况下违背了什么道德原则

(2)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答:1。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2.要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7.案例分析题

在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下,教育部关于新课标高考大纲已正式出台,较之老大纲,新大纲具有多样化,选择性和探究性的特点,更好地关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试分析课程标准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关系

答:从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分析问题。

8.案例分析题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合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地布置,教室内冉冉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盆景,使教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答: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盆景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盆景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9.案例分析题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业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行评价.答:我认为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了变相教育;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五育组成。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用趋向。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他四育的发展,厚此薄彼,有所偏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健全的。10.案例分析题

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明确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试论述终身教育的基本思想

答:终身教育的基本思路:

1. 终身性,使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不会终止于学校教育阶段,而是使其一生受到连续教育,直止生命的终结。

2. 全面性和自由性,教育和学习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人的身心所有方面的全面发展,不再是外部强迫灌输的,而是自由的根据个人需要和兴趣的、有机联系的、协调性的学习化社会,每个人享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地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

11.案例分析题

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电视,它的影响是如此普遍,以至于它被称为另一个”家长”.由于大部分孩子花在电视上的时间过长,所以关于电视对孩子学习和行为影响的争论不断.你认为电视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们该做些什么以减小电视的负面影响?

答:电视的普及给孩子们带来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积极的影响包括:

1. 电视节目能够形象地教给孩子大量的多方面的知识,启迪孩子的智慧,培养孩子的智能素质。

2. 电视文化对培养孩子成为“创造性”的人才起着开启心灵的作用。

3. 电视可以通过直观可视的艺术形象,让人身临其境欣赏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音乐、舞蹈、体育等。能够开拓孩子的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认知能力,在享受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受到了审美教育。4. 电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巨大作用。电视剧中的人物、故事情节使孩子明白了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因此在他们年幼的心灵里就会逐渐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消极的影响包括:

1. 在商业利益驱使下,电视往往强调突出暴力与色情内容,由于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对他们具有腐蚀作用。2. 电视节目繁多,有的孩子坐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几小时,这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利,对孩子之间交流也无疑设置了一道障碍。3. 电视文化发展越来越快,覆盖面越来越大,但与此相反,优秀少儿读物似乎少了,逐渐地,文字文化被图像文化所代替,不利于儿童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为了减低电视的负面影响:

1. 家长和教师要对孩子进行争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明白电视的利弊。2. 要控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引导他们选择健康的电视节目。

3. 积极引导儿童多读书,读好书,或是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减少他们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12.案例分析题

有三位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老师教孩子画苹果.中国老师走进教室说:”同学们,上一节美术课,我们学习了画水杯,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画苹果,大家先观察我是怎样画的,注意,先画一个正方形,注意,这个正方形要画的轻一些,因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师画完了,现在请大家拿出拳术本开始画,注意我是怎样画成的”__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日本老师手拿着一个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但这个苹果不能吃,因为只有一个,而且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画苹果.”然后,将苹果放在讲台上,”现在,大家可画苹果了”__苹果还在,学生有了观察的对象,第一次画得可像梨,第二次画得就有些像苹果了.美国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 喜欢,大家可以中来拿一个”同学们各自拿了一个苹果,老师接着说,:”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这些苹果老师都洗干净了,如果喜欢,还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时间过去,许多同学已经吃掉了苹果,这时,老师开始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要画苹果,现在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上苹果,”__苹果已经吃掉,学生第一次画得可能像南瓜,第二次可以像梨,第三次画得才有点像苹果.结合本案例回答,三位分别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老师在上同一节画苹果的课上,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存在着什么差异?

答:实例反映了中国、日本和美国在基础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1. 中国、日本和美国教育理捻存在的差异:

从本质上来说,中国、日本和美国教育理念的根本差异是侧重于创新还是打基础。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模式教育,学生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培养孩子吸收知识、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日本的教育强调创新和基础相结合,日本教师不仅注重学生个体创造性和发散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和创新,能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注重传统的教学方式.美国则侧重于强调创新精神,强调个人主义,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学生是多看、多想、多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的思考能力、创造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2.教育方式存在的差异:

中国的学校教育方式偏向于应试教育的方式,注重用最终的考试来评价学生,标准则是考试结果,而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日本学校教育的方式偏重于独立性和个性化教育,学校通过传授的知识教授与活动兴趣课程的安排,促进学生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美国的学校教育方式比较多样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多样化,并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方式上,将知识的传授和问题的解决结合在一起,注重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和美国的基础教育,不能简单地说哪个好.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国学生,应该让他们多创新,对于美国学生,应该、他们打好基础,这样互相弥补是最恰当的,优势的相互融合才是最优的.13.这是重庆一中学由学生剃头发事件而不让其上课的材料.刘某是一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特喜欢罗纳尔多,把头发剃成足球样式形状,第二天便来学校上课,刚走进教室,被老师看见,老师便对他说,:”你的发式太怪了,把头发再去剪剪,恢复正常了再来上课,顺便让你爸爸妈妈来学校一趟”刘某回家后,将这件事告知家人,第二天他的外婆便一起来学校,学校老师要求刘某剪掉头发,并不准许他上课,外婆带他去将头发剪成光头,第三天又来学校,没想到学校老师却说哪有学生光头来上课的,依然不允许其上课,外婆只好找校方领导,校方说不准许其上课,家长说:”可否戴帽子上课”校方说,”不行,等头发长长了再来上课”家长为让刘某学习,找到教育局领导反映情况,教育局要求准许刘某上课,并且在校期间(要遵守学校纪律)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学校收到教育局通知后(对刘某家长说)以刘某光头损坏学校形象为由不允许刘某上课.运用相关的教育法规及你所掌握的教育学原理回答:学校这样做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1.从法律的角度说,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享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学生们的权利,任何人

无权剥夺.因此,对品行有缺点的学生,教师应当耐心地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包括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只有“教育权”,而无抛弃、勒令离校、限制上课等“处罚权”.2.从情理的角度说,十四岁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完善、不深刻,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强,基于这样的身心特点,犯错误、违反校规校纪是在情理之中的.如果学校都以开除、限制学生上课等简单的方式处罚学生的话,那么,教育既无艺术,也无科学可言了.虽说教 4 育不是万能的,但学校未经尝试其他教育方法便急于处罚学生,显然不合情理.3.学校随意处罚学生,甚至将违反纪律的学生驱逐出校园,推向社会,是对社会、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学校作为专门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起教育责任.何况,对于学生的错误,学校领导和教师也有一定的责任 14.案例分析题

某老师在<赠汪伦>的教学中,老师组织了一场”表演”.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赠汪伦>一课,大家有没有举表演李白和汪化离别时的情况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并有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他们模仿古人的模样,用手捞胡子,边念<赠汪伦>的诗.这种新奇的表演让老师和同学们都津津乐道地看着,后来又有一组的同学上台表演,他们想起了唱古时候离别时候的歌,可是又都不太想的起来,这时老师提醒道,我们可以唱自己知道的歌,歌曲便在教室上空飞扬.请结合案例,分析教师应如何上好一堂课? 答:1.明确教学目的.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5.组织好教学活动.6.布置好课外作业.(围绕上面几点展开论述).

篇2: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某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对某课题深钻教材,引经据典,上课滔滔不绝讲解课文,偶尔只喊个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使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事与愿违。请问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有哪几种?试用儿童主题活动理论分析。

案例分析:

答:该四年纪语文老师教学效果事与愿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⑴尽管该老师深钻教材,可能没有科学地处理教材。⑵尽管该老师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讲课;可能没有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的知识水平讲课;⑶尽管该老师偶尔也喊个别学生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更说明该老师不注重学生实际,只喊的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没有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主体性出发。归纳起来,充分说明该教师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认识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接受教育也必须以学生主体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教育的成功,毕竟要以教育目标在儿童发展的结果中得到体现为标准。而该老师钻教材、讲课、抽问基本上是以教者出发,没有考虑备课与讲课的知识能否被学生主体选择,当然就不成为学生主体反应的对象。

故此,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却事与愿违。

案例二:甲小学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乙小学四年级某数学教师教学生解算术题时,只教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并要学生一步步严格按老师规定的程序去做题,违反程序的为错,用其他方法得出真确的答案也算错。请问甲乙两校的做法谁对谁不对?为什么?试用有关的教育学理论分析。

案例分析:

答:甲校的做法对。因为体现了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的理论。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地展现和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甲校在注重整体教育基础上没有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而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当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乙校的做法不对。因为他违背了要尊重儿童的选择的理论。在不违背教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支持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障。然而,乙校四年级某数学老师的做法恰恰相反,这样下去的恶果将是:学生的选择权完全被剥夺了,不仅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且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

案例三: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呢?”“因为铁重。”“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你有什么感想? 案例分析: 答:(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案例四:有些教师“恨铁不成钢”,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却变成了对学生的体罚、讽刺、辱骂,致使学生身心收到一定的伤害。请说明这种情况下违背了什么道德原则,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案例分析: 答:提示: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案例五: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经常听到送孩子的家长对老师这样说:“我把孩子交给您了,请您严加管教,孩子不听话,要打要骂随您的便。”请用所学教育学理论分析这一现象,看看它在哪些方面违背了现代教育思想。

案例分析:

答:提示:学生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但整个社会并未彻底把儿童本身看做是有个性价值的存在,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并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从观念的层面上讲,要正确认识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树立现代的学生观;从制度层面上说,要懂得法律规定的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尊重学生的权利,确定恰当的学生管理制度,科学地教育和管理学生。

案例六:你如何看待四川地震中都江堰光亚中学的范美忠老师的做法和言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结合此事谈谈你对当代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的看法?

案例分析:

答:逃生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我想在灾难来临之时,逃离危险的境地是每个人的第一反应,没有什么道德问题可言,因为与人的思想无关,这无可厚非,正如范美忠所言:“很难说是怕死!就是一个本能反应,什么都没有想到,连怕死也没有想到。这没什么可以讨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范老师的这一做法,没有必要引起那么多人的指责与唾骂,也没有必要纠缠着范美忠不放。至于网上的可以允许不高尚,但不能允许耻辱,我觉得范美忠的做法也谈不上耻辱。

然而后来范美忠的一些议论,却有让人非议的地方。不可否认,从范美忠的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真实的,也是有勇气讲话的,但是每个人的自由是相对的,每个人也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从他的言论中我们也不难看中其中透着自私与些许的不负责。比如“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所以,对于范美忠,其行为可以理解,言论不能赞同。

第一,范美忠一事件,最后其实演变成了个人与制度的对抗问题。比如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为人师表”是教师概念应有的内涵之一。过去理解教师时是说“传道授业解惑”,然而当老师不仅要有知识和从教能力,另外一方面在实际中需要老师以身作则。

第二,教师为人师表的真实性和自然性,老师的为人师表应是自然的,而不是装出来的,不是做作的。人的特点是:是人都有毛病和缺点,但有缺点和毛病不隐瞒,能够实事求是的承认,很多这样的事情证明,不仅不能影响到教师的威信,反而能起到更大的威信。但是在这个问题上老师不应该走极端,不要以为教材上讲了老师也是人,是人就难免犯错误,就放任对自己的要求,作为老师,本身应该有理智的看待这些,表现这些,而决不是对自己毫无约束,这样是不对的,也是不应该的。第二组 案例一:《辛格博士挽救狼孩》

1、阿玛那和卡玛刚刚被辛格博士从狼穴中救出时,为什么表现出明显的野兽行为特征?(或:为什么卡玛、卡玛娜智力发展水平会这样低?)案例分析:根据环境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有关理论,在人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过程中,环境在人的心理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决定和制约作用。当阿玛那和卡玛刚刚被辛格博士从狼穴中救出时,他们已经与狼共同生活了2-8年,这几年又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既有与狼在一起的环境,又错过了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所以当他们刚刚被救出的时候会表现出明显的野兽行为。

2、结合本书中有关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原理,谈谈为什么辛格博士开展的使卡玛“恢复人性”的工作如此艰难?为什么辛格博士的努力最终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案例分析:根据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环境和教育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决定着智力的发展,其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和活动特点上,教学可视为人为的发展。而且学习也有个最佳期限: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如果错过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将不利于其发展。因为使卡玛“恢复人性”的这一工作错过了这一教育的关键期,所以做起来很艰难。

尽管卡玛错过了受教育的关键期,但是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是有着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因些在卡玛的生物因素都已成熟的情况下,在教育及人类环境的影响下,辛格博士的努力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理所当然的。

3、以您自身的成长为例,分析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1)教育可以调控和推进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有特点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科学性,所以个体通过教育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在自然与社会的生存能力达到了提高,生活质量也就得到了改善,生命价值也就获得了提升。

(2)教育可以调控人的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并提升其社会化水平。教育是我们社会化的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学校正是通过特定的教育内容、价值体系等调控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化发展方向、内容和水平。

(3)个体的发展呈现历史性与现实性,顺序性与阶段性,相似性与差异性,现实性与潜在性等显著特征。教育在促成个体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个体发展开拓广阔空间。案例二:《张楠择校》

1、张楠具备了很好的遗传天赋,他母亲是博士,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极大的教育教育决心,而且他还有专门的家庭教师。在这种无可挑剔的先天和后天环境中,他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您认为这是他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所有家庭教育中都要面临的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吗? 案例分析:我认为这是所有家庭教育都面临的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校教育,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互为补充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由学校教育来补充解决。如果单纯靠家庭教育是不好独立解决的。

2、您如何看待张志成夫妇的第二次抉择?如果是您,您会怎样处理?

案例分析:我个人觉得张志成夫妇的第二次抉择是正确的,理智的。如果是我,我在有了第一次错误选择的基础上,也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第一次选择让我明白了,个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离不开学校、离不开社会,当然也离不开家庭,这些都是互为补充的,如果缺少了任何一方面,对个体的教育来说,都是残缺不全的。在现代社会中,各国、各民族无一例外地把教育作为调控和推进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学校通过确定特定的教育内容、价值体系和实践社会特有的人际关系的方式,调控着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水平。所以让张楠再到属于他的集体中去,对于她来说,刚开始可能有点儿不适应,但总归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3、通过这个案例,您能讲出对于个体的发展而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势和不足各表现在哪些方面吗?(或问:学校教育相对于家庭个体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有哪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互为补充。

案例分析:(1)家庭教育的优势特点①奠基性强。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最先熟悉并模仿的对象是父母,在父母的关怀爱抚中,认识世界,陶冶人格与情操。事实证明,从幼年时期开始教育比较容易。因此,家庭教育是一项奠基性工作。②感染性强。家庭成员之间一般都具有血缘关系,父母对子女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子女对父母怀有深切的依恋、爱戴之情,父母的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子女对父母有一个特殊的信任感,父母的教育与批评,从感情上容易接受,而子女通常也愿意以好的行为来取悦父母。父母对子女情感的熏陶作用,是难以用其它方式所代替的。③针对性强。家庭教育往往是以了解子女为前提条件,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家长最了解子女,因此也就容易做到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家庭教育的缺陷

①组织性差。家庭教育有很大的自主权和很强的独立性,缺乏严格的组织性。

系统性和计划性差。家庭教育一般没有什么固定的内容,往往以家长的好恶为标准,较为随机和分散,没有计划性,缺乏系统性。

②可控性差。由于家庭生活的内容相当复杂,有些内容是积极有益的,而有些内容可能是消极无益的,有些复杂的家庭情况,往往在孩子面前难以控制和回避。

③目的性差。不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盲目性太大,缺少目的性。

④重智轻德。不少的家长过分地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求,忽视了对孩子的基本行为规范的培养,缺乏严格的行为规范,结果娇生惯养,甚至失去理智,染上不良行为。

⑤方法不当。溺爱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孩子心理发育不良埋下了最初的种子。由于家长这种溺爱,孩子逐渐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势,进而“任性”、“要尖”,形成人格的偏执,对己不克制,对人不尊重;过度地保护使孩子失去亲自动手干事情的机会,使孩子胆怯、娇弱,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过高的期望值,使孩子产生厌烦、焦虑情绪;许多家长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了解青少儿的心理变化,要么一切包办代替,甚至家长对孩子陪学、陪睡、陪玩,从而使孩子产生依赖性;要么方法简单粗暴,强迫命令、强制训斥,甚至粗暴打骂,严重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孩子心理上产生逆反与对抗,与父母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厌学、厌世、厌家,以至出走或自杀。案例三:《面对思想“怪异”的孩子》

尊师重道历来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尊敬师长,谨遵教诲”是每个学生自上学之日起就被灌输的思想,并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被家长和教师不断强化,经社会舆论不断予以巩固。它不仅被视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养成的习惯,更被视为人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但任何一种价值取向都有可能走向极端,当尊师、重道的价值取向走向无视学生作为独立社会个体的存在价值时,尊师、重道就变成了对教师和权威的盲从,从而最终减弱了整个新生一代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立人格的成长。这种善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认为学生应该听从老师,与老师的思路保持一致,学生回答的必须是教师想要的答案;学生认为学生应听从老师所讲,做老师所要求之事。一切都发生得顺其自然、理所应当。家长在平时已将教育大权全权交给老师,家长对老师是完全信任的,老师说的就是金科玉律。于是当学生面对掌握大权的老师时,他们表现最多的是顺从,是调整自己的思维按照老师预定好的路子前进。这样的学生往往被定义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肯定。很显然,当社会和学校都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行事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困难的。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一直是追求同一,思维模式倾向于聚合。这有利于大一统的稳定社会局势的形成,但同时也成为除旧立新的严重障碍。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变革,无一不经历举步维艰的辛酸历程,异样的呼声总是会遭到来自各方面的阻碍,从抵制到接受往往要经历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林老师的教育过程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惯有的思维和教育模式:老师是课堂的主宰,老师的意见是判断是非的标准,而学生只不过是教师思想的忠实接纳者。那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在林老师的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其后果可想而知,那种充满童贞幻想的宝贵的想象力最终可能会荡然无存。案例四:《喜德县双语教学见成效》

案例分析:语言和文字是人类创造使用的特定的符号系统。某一种语言和文字所代表的特定涵义只能在某一人类生活群体中得到公认。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既有统一的民族精神,各个民族又都有自己的传统。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80多种语言,39种文字,语言使用极为复杂。汉语是族际语,“民汉兼通”是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一方面要通过本民族语言的教学传递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教育特质,另一方面,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学习汉语,为他们理解和认同国家的统一性和从容地与其他民族交流创造必要的条件。双语教学的价值也就在于此。喜德县贺波乡的案例表明,政府和学校如果处理好了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关系,就能达到既尊重和传递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又能帮助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顺畅的进行交流的目的,进而为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案例五:《“教育券”风暴冲击杭州》

问题:请您对这一事件做一评价,并说明您的依据。

案例分析:浙江省长兴县的教育券制度是从国外引进的,但它并没有照搬国外的做法,而是结合本地实际,利用此项制度解决教育经费问题和中等教育中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长兴县的做法引起了国内教育界与经济界的高度关注。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政府教育投入的形式有了根本的转变,从原来的由政府把教育界经费拨给学校转变为以教育券形式直接发到学生手里,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而每个学生所拥有的教育券也将随学生的流动而成为不同学校的经费投入。

教育经费的流动有助于提高公立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竞争意识。原先学校无须争取就能得到教育投入,在实行教育券之后,情形就发生了巨大转变。同样是政府的教育拨款,但行使支配权力的主体已不再是政府部门,而是能切身体验到教育效果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想得到教育投入就必须提高教育质量,把学生吸引到学校来,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挑战。学校也因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从长兴县教育券的发放情况来看,对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扶持政策不仅在客观上促进了民办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民众也起到了一种心理上的导向作用,使人们认识到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与公办教育处于同等的地位。有了这们的认识,民众投资教育的时候,选择的空间就更大,同时也给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更多的发展机会。

长兴县不仅发放了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的教育券,在此基础上还向贫困学生发放了200元的教育券,保证了学生无一因为家贫而辍学,从而使义务教育落到实处。此外,教育券的发行对防止学校擅自挪用教育款项和确保农村学生真正享受到义务教育的权利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教育券虽然为提高公立学校办学质量和竞争意识、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投入的利用效率开辟了一条道路,但这条道路究竟能走多远,还要看它在实践中的应用如何。我们已经注意到,教育券的使用也会导致学校布局失衡、现有学校资源不能均衡利用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材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教育券的普及和发展还会面临窘境。案例六:《均衡教育在日本》

案例分析:在我国不仅东部、西部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而且在每一个省区内部也普遍存在发展极不平衡现象。即使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城区与远郊之间的差距也非常明显。由于城乡差别,各地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差异、管理体制不顺等原因,已经出现了本已存在的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如果任其发展,则会导致国民素质差异的扩大,必然会引发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甚至会造成诸多社会隐患。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要想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均衡发展,首先需要国家保证充足的教育经费。日本的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收的比率居世界前列,近年来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有所下降,但也保持在4%左右,人均教育经费1203美元,仍是世界上最高的。第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要保证作为重要教育资源的教师和校长的素质的均衡。学校教育是否均衡,关键在于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日本为了保证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的均衡推选校长和教师轮岗制。第三,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还要关注弱势群体学生的发展。总之,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日本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案例七:《高校自主录取诞生第一个幸运儿》

案例分析:第一个幸运儿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高考录取方式的一次大胆改革。从2003年高考开始,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实行教育部批准的自主招生。这些高校共有22所,主要是重点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考录取工作一直以来都在寻求考生、学校、国家三者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平衡,而高校自主招生是赋予高校更多招生录取权利的有益尝试,也可以被视为优秀学生进入高等学校的“第二条途径”。从案例中可以看出,高校自主招生是高校在对学生特长或综合表现优秀的“偏才”与“怪才”进行客观的评价基础上,通过学校组织的考试的筛选,结合高考成绩,在招生计划名额中确定5%的自主录取人数。案例中的张思静是北大乃至全国的第一个幸运儿,也是北大的80个之一。

从各试点高校制定的招生章程里可以看到,自主录取的考生基本上有三个来源:一是平时学习成绩一贯优秀,综合表现优秀的;二是有特长的,包括学科竞赛获奖者或在某一学科表现出科学创新能力、卓有才华的和文艺、体育才能突出的;三是思想品德优秀或传统意义的的“偏才”和“怪才”。各试点高校对考生的选拔基本上采用的是多元化的标准。

就一般性的录取而言,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无论是自主招生录取还是一般招生录取,最重要的是公平、公正、公开。“三公”是为了择优录取,但考试无常,因此,唯高考成绩录取是难以完全录之择优的,所以,高考制度改革的趋势是不唯高考分数录取,而是依助于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运用多元化的标准择优录取,优者优录。

此外,从案例还可以看出,被北大录取的张思静在高中读的是文科班,这也是对“高中学文科没有优先录取”这一传统观念的粉碎,这对于素质教育中倡导的全面发展观是有巨大现实意义的。案例八:《松坪小学的发展目标》

案例分析:学校发展目标是预选设想的教育结果。它使学校和管理更规范,更有方向性和自觉性。学校目标定位要考虑到:(1)特色,即学校的发展方向;(2)程度,即学校的发展水平;(3)时间,即年限。

本案例中,深圳市松坪小学用现代化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探索一条快速成功的道路。它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主体教育、网络教育、大教育观等理论反映了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用它们来指导学校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用优质的资源作保障。由于该学校地处深圳市南山区,当地的具体发展规划也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利用窗口城市的优势,松坪小学能够接触和运用到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及相当充足的物质资源。这为松坪小学发展学校特色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瞄准硬件指标的提高。在继承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松坪小学把基础设施、学科、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建设都指向非常高的标准,力图在几年内达到国家先进小学的水平。但是,学科教育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它很难通过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因此,将学科教育发展水平作为短期目标进行定位稍欠妥当。第四,分阶段稳步推进。该校的五年计划分为三步来实现,看起来合乎规律。但是,一所学校的发展不能只看硬环境,最重要的是校园文化的长期积淀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使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突破性进展,显得有一些急躁。案例九:《班级管理社会化管理改革》

1、你认为洪建斌老师的做法有利于学生发展吗?

案例分析:洪建斌老师在班内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如班级卫生包干区“拍卖”、班长竞争组阁、公共设施承包、自办“跳蚤市场”等措施,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竞争意识及正确的金钱观等方面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实施班级的社会化管理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班级风气吗? 案例分析:“只有耕耘才有收获,优胜劣汰、物竞天择。”要让学生们清楚的了解到社会竞争其实就在他们身边。班级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在这里面,学生只有不断的给自己加压,不断的向前冲刺,才能站稳脚跟,才能够拥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情壮志。案例十:《专断的校长》

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校长是个典型的专断型人物。他性情暴躁,办事以个人为中心,虽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简单、明快,但是这种不注重工作方法的处事风格却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校长对学生体罚,对教师“出手”的行为不仅漠视了师生的身体健康权和名誉权,而且侵害了他们的民主管理权。

我国法律规定,为了强化行政指挥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在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党委、教代会及其他有关机构和个人对校长的治校行为进行监督。同时,校长依法享有行政决策权、行政指挥权、人事管理权、财务管理权等权利。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者和管理者,校长全面领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他应该为全体教职工、学生负责,确保学校稳定地向前发展。

然而,案例中的校长将校长负责制误解为校长集权制,其独断的官僚作风不仅没有带动全校形成向上的风气,而且使得教师群体里人心浮动,意见百出,严惩破坏了教师的凝聚力和工作积极性。这种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地处理,势必牵连到教学过程中,妨碍教学的正常进行。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虽然校长的权限是法定的,但校长应依法行使其职权,不能超越法律界限。校长不能仅有良好的工作愿望,还要时刻约束自我,形成良好和谐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形成良好的干群关系,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案例十一:《语文课变了》

案例分析: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单纯的知识容器,“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摄取知识,而且进行有目的的思维,并且激发学生勇于思考,勇于质疑,勇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王国文教师的可贵之处,正是他在教学实践中,关于交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通过“语文课进阅览室”实验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愉悦的环境中,享受着学习知识的乐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学实践中,由教师的角色转变引起了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从而有效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案例中,王国文老师的语文课与以往相比,主要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第一,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和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极具个性化的创造过程。第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新课堂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建立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获取信息、相互交流、主动思考的环境。在拓展语文教学法外延和丰富其内涵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案例十二:《离婚家庭的孩子怎么管》

案例分析:在离婚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一般缺乏父爱母爱。孩子很单纯,无法区分复杂的世界,也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残缺的家庭更容易令他产生残缺的性格。其实这种家庭的孩子,最缺少的是爱,是关怀和温暖。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喜欢自己的孩子?但教育方式也是个学问,孩子跟成年人不一样,理解能力有限,很直观,感性。方式很重要,高压绝对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式,相互之间要多沟通、多讲理。其实孩子懂很多,一个14岁的男孩,完全可以成为父亲的朋友,而不是对头,就看父亲怎么去做。

篇3:剖析物理探究题中的情感教育

那么, 利用探究题可以进行怎样的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探究题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大胆想象, 勇于创新, 关心科学发展前沿,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从而初步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具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此笔者以教学实例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物理探究题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 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 大多数人已习以为常, 但是很多原理可能就蕴涵在其中。如, 牛顿对苹果落地的好奇, 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被水蒸气冲得直跳的壶盖, 最终发明了蒸汽机等等。因此, 创新活动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中学生思想虽不成熟, 但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 因而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鉴于此, 围绕这一点的探究题应运而生。如, 实验桌上有一只盛有水的茶杯、两张纸, 利用这些器材能做哪些物理实验?解析:茶杯和纸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教师在讲解时让学生边演示做边讲解,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物理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有学生做了一些教材中涉及的实验, 如, 覆杯实验、流体和流速关系实验、惯性实验。也有学生另辟蹊径, 将纸折成青蛙放在水杯后、纸折成小船放于杯中、纸折成瓦楞状承受杯重、将纸卷成筒状发声、手弹动水杯的不同部位、将茶杯压在纸上再用力压住茶杯后抽纸条……通过这种方式的讲解, 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又能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物理探究题能引导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完善实验过程

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 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 并接受实验的检验。在教学实际中, 很多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未达预期目的时, 往往以实验有误差或仪器有问题而搪塞过去, 甚至于以实验条件有限为由, 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 编写实验数据, 这些都是非常不可取的。笔者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 经常要求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如实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很多物理探究题中, 也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 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实验中数据应以实验测量为准, 尊重实验结果, 绝不能文过饰非, 当实验结果与某一规律相违背时, 应回顾和分析实验过程, 检查和分析实验过程中的一切可能因素, 尽力排除不利因素, 从而发现实验中的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改进实验的方法, 进一步完善实验过程, 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物理探究题能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勇于创新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实现形式, 想象力越丰富, 就越能把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 就越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多时候, 想象是一种预言, 创新是一个目标。好多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东西, 就是前人想象中梦寐以求的东西。很多探究题就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勇于创新。

四、物理探究题引导学生关心科学发展前沿

物理学是与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及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探究题通过展示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新技术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应用, 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生活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同时, 通过引导学生接触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 如, 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 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决策能力。

篇4: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挖掘;词频

研究步骤主要分四个部分:首先,利用中国期刊网寻找近5年学界相关资料;其次,把数据进行归类汇总转变格式输入进rost6软件,进行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接着,导出数据;最后对比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侧重对词频和分词的数据诺列,找寻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点,从摘要,对策分析和结论三大模块进行统计,分析此研究方面的共同集合和侧重。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分析

收集5年的高校思想政治困境分析,转化成txt文本,进而功能性分析—社会网络和词义网络分析;接着点快速分析;然后打开Netdraw,(先找核心k-cores,,再找中心centrality measures)点击analysis,进入k-cores,这样图画面会变成多种颜色,说明有多个着重点;点击analysis,进入centrality measures,看到node centrality measures,打开下拉菜单,找到右边菜单的degree(度)次频。双击就会出现如下图1:

图1—载文词频总分析

如图所示,统计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文,可以清晰发现,以“思想”、“政治”、“教育”、“媒体”为主线逐步扩散,以创新改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手段进行支撑为齐普遍特点,点击rost6右上角k-core,刪除边缘变量,需求摘要最终核心因子,可以做出如图2显示:

图2—载文摘要祛除非重点词频分析

结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媒体因素的挑战严峻,给整体学生教育带来了普遍问题,但是同时也是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机遇,从创新研究性出发,提出高校媒体应对措施点是学界普遍关心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分析

重复rost6软件分析步骤,收集载文的对策分析方法,进行合多为一研究步骤,形成有特征的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知识图普法,进行为分析当前此主题研究状况,如图3:

图3—载文对策方法词频分析

根据图3词频分布,以“媒体”和“教育”为主要因子进行对策分析,依次向四周辐射出包括“建设”“创新”“环境”“思想”为大背景的高校媒体解决对策,不遗余力开展多种手段,从伦理、传播角度出发,开展多种视域评价工作,同时不能忘记优化思想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完善,不能忽略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在媒介指引下对工作者进行理念培训,进一步完善新媒体时代高校理论工作。

继续通过rost6软件,把握对策研究方法的核心议题,对Nodes进行集中研究,点击k-core,得出最优先关量,如图4中显示:蓝色的为载文量重复频率量大,粗细之分为两词频叠加或共同作用的频率,不难发现,以媒体为杠杆,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创新是教育议题的集中显示处。

图4—载文摘要祛除非重点词频

图5—载文对策重复词频数目

如图5中所示,在对样本中对策分析一栏进行数据挖掘,得出重复出现频率大于25此以上的关键重复词义,媒体作为最集中出现词义,分别与教育、思想、政治、环境、素养进行衔接,总计244次,大于思想与政治的109次频率。

三、结论

在新媒体时代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研究是各方关注的重要之处,如何构建稳定安全的校园环境是当前各个高校综合治理重要关注点,需要从以下几步出发:一、不遗余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此科研项目也大力扶持,追求新台阶新发展;二、追本溯源做好媒体建设此项工作,从校园各种媒介出发,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与学生积极互动,答疑解惑,消除壁垒;三、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打造一批软件技能扎实,与时俱进为教育事业奉献的高端人才,消除新媒体难以监管的隐患,并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及时劝诫利用新媒体不道德甚至违法行为。

作者简介:

篇5: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一、不会听课的小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很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请分析小刚不会听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 原因:

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3.虽已上了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5.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方法:

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

二、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请问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直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直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三、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和“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这些做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认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四、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下文中所述事例: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竭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人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归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答案要点:

1.这是宋代王安石的一篇关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文章。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因家长“不使学”而最终并没有成材的故事。

2.方仲永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性。离开环境的影响和良好的教育,这种可能性就无法转变为现实的发展。方仲永五岁时,已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谓天资聪慧,但因其父只知“日扳仲永环遏于人”却“不使学”,致使方仲永十二三岁已“不能称前人之闻”,二十来岁已“泯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神童到“泯然众人”的经历说明,良好的先天素质是智力超常的前提,优良的环境与精心的教育者是儿童超常发展的主要原因。

五、欧洲在古希腊时期出现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统一的学园——缪斯学院,它使古希腊的科学中心从雅典转移到了亚历山大城。

1775年,法国将巴黎科学院改组为法兰西学院所属的一个部门,使法国的科学研究全部集中在高校,当时的法国科学技术成就跃居世界首位。

美国的理工科博土有近一半在高等学校工作,美国的科学家被高等学校聘用的约占科学家总数的40%。美国高等学校担负了全国基础研究的60%,应用研究的15%。1978年,美国基础研究共支出60亿美元,其中大学占了60%。

试用上述材料分析教育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

第一,上述材料反映了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的社会作用。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单位,承担着再生产科学知识的任务,同时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担负着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生产Φ娜挝瘛?

第二,学校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一方面生产出新的科学知识,发挥精神生产方面的作用,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体系,在高校的实验室里研制创造出众多新的生产工艺,直接参与物质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通过教学,还可以把科研成果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受教育者的研究能力,为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

篇6: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一)内容介绍>>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4)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请你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

三、掌握答题技巧

在答题中,许多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没有回答“为什么”而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答题时,首先要明确答案,本题中即首先明确“该教师的行为是不正确的”。第二,说明理由。

(1)先讲结论(2)联系本案例具体案情(3)写出理论依据。掌握答题技巧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全面。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精华版

(二)内容介绍>>

请阅读李吉林老师成长经历片断,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回答问题。

40年前,我是一名师范生,走出师范的校门,便走进了小学,这一进去就是40年。40年来,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不断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塑造,这是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我热爱和学生、青年教师在一起的生机勃勃的生活„虽然青春早已逝去,但是,我觉得我的心永远是年轻的。

这样的精神世界驱动着我,鞭策着我,不敢怠惰,不肯荒废,于是,我会为寻找孩子观察的野花,在郊外的河岸、田埂专心致地认别、挑选;我会为了孩子第一次感知教材获得鲜明的印象,在家人熟睡的时候,一个人在厨房里练习“范读课文”;夜深人静之时,我进入教材所描绘的境界会为文章中的人物深深感动,从而一个个巧妙的构思如涌之泉流泻而出;课堂中,我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使学生心领神会;一场大雪后,我又会兴致勃勃地带着孩子们去找腊梅,去看望苍翠的“松树公公”,然后和孩子们在雪地上打雪仗。当孩子们把雪球扔中了我,我笑得比孩子们还要开心,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

我在读师范时,认真学好各门功课,还认真学画画、练美术字、参加诗朗诵会、创作舞蹈,我也很喜欢音乐,学指挥、练习弹琴,夏天在小小的琴房里练弹琴,尽管蚊子叮,浑身是汗,却乐趣无穷,整个身心都沉醉在琴声中了。这些在我后来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当教师之后,我坚持每天黎明即起,坐在校园的荷花池畔背唐诗、宋词,背郭沫若、艾青、普希金、海涅、泰戈尔等中外的名家的诗篇,用优美的诗篇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我摘抄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就有厚厚的几本。近20年来,为了搞教育科研,我又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还阅读了许多中外教育家的论述及国外教学实验的资料,做了不少卡片。学习对一个教师来说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我常常用屈原的话来鼓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知识结构?

2、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结构?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素养:

(1)林崇德教授把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本体性知识,主要指学科专业知识;(即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文化知识,指的是与教育有关联的综合性知识;(新的课程结构尤其强调教师应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具备跨学科知识);三是条件性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也就是怎样教书育人方面的知识。

(2)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①信息能力。教师只有具有信息能力,也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指导学生去独立地获取知识。(指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这是教师职业的一种新的能力,将广泛应用于课程整合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②教学能力。驾驭教学的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

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这是教师职业能力一个重要的方面。(还有肢体语言,音像讯息等)

④组织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是教师职业的重要能力,许多案例都会涉及这方面内容)

⑤教育科研能力。(同时也包含一种扩展的专业知识能力)

(此外,还有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设计能力,课程整合能力,与原有的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相比,现代教师将更富有创造性,不仅会教书而且会编书,现代教育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此道题的设问与案例本身的关联性较少。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精华版

(三)内容介绍>>

某校三年级有位叫王峰的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门门功课挂红灯,尽管老师多次教育,仍不见好转,还是经常旷课、打游戏,向同学借钱,同学不借就打同学,以至班里同学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虽然偶尔也有进步,但没过两天又恢复原样,以至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

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请你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知识主要为转化后进生方面的知识:

后进生的特点:(心理需求与现实状况存在许多矛盾)

(1)自尊,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2)好胜,往往不能取胜;

(3)有上进心,而意志薄弱。

转化后进生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后进生也能成才的信念;(洋思中学的经验:没有一个教不好的学生)

(2)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3)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4)创造各种条件,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5)要反复抓,抓一点,进步一点,巩固一点。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即该采取哪些途径和方法。

(1)“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说明该生学习差,品德也差,转化不是易事,但作为班主任应看到王峰才三年级,年龄小,可塑性强,只要肯下功夫是一定能转化的,一定要想办法挽救;

(2)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和条件;

(3)在信念的基础上展开全面调查,了解王峰坏习惯形成的原因;

(4)“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要全面、辨证地看待后进生,要挖掘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5)要为后进生转化创造各种条件;(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争取家庭的配合与支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依靠、发挥班集体的力量等)

(6)抓反复,反复抓。(注意衔接处,在低谷时应注重培养自制力,在进步时,应予以鼓励,看到不足,在复发时,应确立信心)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精华版

(四)内容介绍>>

阅读《动物学校》这个故事,回答相关问题。

动物学校要招生啦!动物园的动物们奔走相告,踊跃报名。泥鳅、松鼠、老鹰‥‥‥有幸成为首期学员。学校开设了游泳、跳跃、跑步、飞行等课程。

开学第一天的第一堂是游泳课。松鼠、老鹰首先遭遇尴尬,由于他们是“旱鸭子”,迟迟不敢下水,遭到了老师的训斥和嘲笑。而泥鳅却在这堂课上出尽了风头,他以舒展自如的泳姿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喝彩。但接下来的课程训练却让松鼠、老鹰扬眉吐气,跳跃是松鼠的强项,飞行是老鹰的看家本领,跑步项目对他俩来说更不成问题。但这些训练却让泥鳅吃尽了苦头,尤其是跳跃和飞行,是他的弱势项目。为了提高成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两个项目上。一学期过去了,泥鳅被摔得伤痕累累,苦不堪言,虽然期间他想放弃这两个项目的训练,在游泳这个优势项目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碍于校方的规定和校长、教练的威严,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期末的成绩汇报课上,泥鳅训练刻苦,跳跃、跑步虽有所长进,但也只得了“C”等,飞行项目最终没有学会。原本的优势项目——游泳,因为长期没有训练,泳技大不如前,由期初的“A”等降到现在的“B”等。老鹰在飞行项目上以绝对优势得到了“A”等,但在跳跃与跑步项目上只得到了“B”等,游泳不及格。松鼠在飞行项目上得到了“B”等,跑步得“C”等,游泳没有通过,在跳跃项目上破动物界的最高纪录,但也只得到“B”等,因为他是在树顶上起跳,而没有按照学校规定在地上起跳的要求。

1、请你就该校的课程设置作一评析。

2、请你就该校的教学评价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是新课程理论知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在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2)改革课程结构。(强调课程要适应时代要求,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

(3)改革课程内容。(内容要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4)改革课程的实施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改革课程评价方法。(传统教学评价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评价、结果的评价,而新的评价改革则更强调发展性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注重过程,在评价的内容上注重态度和能力,在评价的理念上更注重期望与激励);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课程设置作一评析。”和“教学评价作一评析。”

(1)动物学校的课程的设置不合理。首先课程的设置不能有效促进各种动物的个性发展。(而是要动物去适应课程)其次采取统一设置的方式,不注重各种动物的选择与需求。(松鼠、老鹰的游泳,泥鳅的跳跃和飞行)

(2)在教学评价上,(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不科学)。

①期末的成绩汇报课上,泥鳅跳跃、跑步得了“C”等,飞行没有学会。游泳,由期初的“A”等降到现在的“B”等。老鹰飞行以绝对优势得到了“A”等,但在跳跃与跑步项目上只得到了“B”等,游泳不及格。松鼠在飞行项目上得到了“B”等,跑步得“C”等,游泳没有通过„。”(在评价方法上,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教育应是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

②泥鳅训练刻苦,跳跃、跑步虽有所长进,但也只得了“C”等,飞行项目最终没有学会。(不注重发展性评价,不注重期望与激励);

③在评价内容上,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甄别与选拔,不注重其它方面(态度和能力)的发展,人的智能有多元的,知识和技能仅仅是一个方面。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精华版

(五)内容介绍>>

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以下现象:

(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

(二)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

请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对以上现象分别作出评析。①组建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学习小组在结构上体现班级的缩影,学生按性别、学生成绩、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赛。(异质分组的形式)

②每小组有一名小组长,负责活动有序开展。小组内的的各种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领导者、激励者、记录者、检查者等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

③小组合作学习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小五年级的七字诀:听取发言不插嘴,分析比较求领会;说明理由要充分,启发大家同思考;求助别人心要诚,注视对方稍欠身;反思敢于承认错,肯定别从学着做。)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以上现象分别作出评析。”

(1)“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不符合“异质分组”的原则;

(2)“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

(小组活动缺乏一定的规则,简单地讲就有“你说—我听”这一典型的策略)

(3)“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两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4)“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角色要轮换担任);

(5)“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学生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是新课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知识:

(1)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首先,合作学习的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促关系。(相同的权力和共同的责任)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机。其次,成员个体通过向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质量,又观察到他人的思绪过程,从而进行较准确从中学习有效策略。第三,重视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交往是全方位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精华版

(六)内容介绍>>

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保持水土》时的课堂教学结构:

(1)学生通过观看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流水的录像提出问题;

(2)为学生提供黄河上流的资料(文字、录像、图片等),让学生尝试推想:“黄河水为什么会含有大量泥沙?”

(3)为学生提供模拟实验的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实验验证自己所作的推想;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

(5)通过阅读材料,结合前面研究,讨论怎样保持水土问题。

问:1、该教师采用的是何种教学方式,该方式主要包含哪几个阶段?

2、该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何积极意义?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是新课程中的改变学习方式的有关知识:(新的教学方式强调:)

(1)探究性学习概念:在学科领域或现实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态度、能力和学习方式的过程;

(2)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①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促使教学策略发生转变。使得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②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促成了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仍旧是班级授课制,但是由于信息媒体的介入,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赋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③再次,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促成了教学内容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④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促成了师生角色地位的转变。教师由原来的知识提供者、灌输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由被动学习的接受者和被填灌对象,转变为课堂学习的认知主体。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该教师采用的是何种教学方式,该方式主要包含哪几个阶段?”“该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何积极意义?”

(1)符合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2)提出探究的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讨论。

(3)从意义的四个方面去答。

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精华版

(七)内容介绍>>

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相关问题。

开学不久,校长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大会,在会上宣布,今年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每位教师都要申报课题,并由学校的特级教师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然后要将研究的成果公布并进行评价,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将作为晋升职称的一项标准。校长还没有说完,下面便议论纷纷。我觉得学校的这项要求对我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是教数学的,平时除了教学就是看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杂志和书籍。我不知道如何去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家里,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出以前在师范学院学的教育学书,翻阅了教育研究方法这一章,了解到教育研究的方法有很多种: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等等,教育研究的过程包括确定选题、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论文撰写等等,可是教育研究的第一步“确定研究的问题”就把我难住了,我思考了很久,不是我想到的问题早就有教育专家研究过了,就是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可以研究。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来到了学校,在办公室里等许老师来。许老师在公开发行的杂志上已经发表了3篇文章,是我们学校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的教师,我想他的教育、教学研究开展的这么好,我一定要认真向他请教。

许老师来了,他说,教育教学研究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首先因为我们是中学老师,缺乏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也缺乏必要的研究条件,要想向教育家式地进行实验研究,这是不可能的;要想通过大量的调查来进行研究,也不现实。你可以先找几本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再找几期进行教育类的杂志,将这些内容翻阅一下,看看别人是怎么写文章的,再看看当前教育、教学的研究热点问题是什么。如果这些文章中有几篇是关于同一个主题的,将这些文章复印下来,回家以后仔细琢磨,根据这些问题所提供的材料,对这些文章进行重新编排、组合,就成了一篇新的文章。如果你觉得这种方法太麻烦,还有更简单的方法,你只要看一本教育学书,然后选择里面的一个原理,先将这一原理介绍一下,然后根据教育学书的叙述,写你是如何根据教育理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其实,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很简单,你按照我的说法做,一定会有收获的。我的几篇文章就是这样写成的。

上课铃响了,我急忙走向教室,心中十分困惑:教育、教学研究就是这样的的吗?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就这么简单?

1、你对案例中的许老师做法有什么看法?

2、依你的经验,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是教研工作的有关知识:

(1)教研工作的必要性:A:教师参与研究可以提升自己的自我教科研能力。开展教育研究,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置身于现实的开放、动态的教育情景中,能够随时体察教学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地解决新问题;能够依据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直觉地对假设、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显然,这是专业研究者所无法替代的。B:教师参与研究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1)、可以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水平,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教师单凭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基础和原有教学实践经验是不够的,难以解决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研究,把教育原理与具体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形成自己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教育研究,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水平。(2)、教育研究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开展教育研究,教师不再成为理论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理论运用与实践于一体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并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直接参与教育研究,研究的问题提出和假设完全是依照实践的需要,是实践要求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学实践也为教育理论运用提供了生动、直观的实例,因此,教育研究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育质量。C、教师参与研究还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

(2)教研工作的定位与方法:

A:定位:立足点-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着眼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切入点-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生长点-改革创新出精品。

B:方法:

1、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

教师具有兼任“职业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除了需要掌握必要的研究技能之外,还要培养起研究的心向和责任。要时刻牢记自己是研究者,要结合课题研究,解决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批判地、系统地考察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更好地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反思型的教育者”,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

2、要熟知教育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3、要积极探索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研究

4、要注重行动与研究的完美结合

5、要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为立足点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案例中的许老师做法有什么看法?”“该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1)在动机上,许老师从事教学研究是以达到功利为主要目的,是为了发表文章,而不是作为职业者和研究者的角度,为了提升自身的素质,实现人生的价值,这种动机缺乏持久性;在方式上,许老师仅仅重视他人的经验,而不注重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没有自身的的实践,没有自己的创新,因而其教学研究是没有深度,难以形成自身特色的。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研究。

(2)①要提高认识,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以及本学科的最新理论、最新信息、最新成果。教师的学习内容是非常多的,除了必学“两学一论”(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和本学科报纸杂志(至少订阅3~5种)外,还有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教育专家、学者撰写的专著及教育教学理论。

②要要熟知教育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③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投身于教学改革。

A认真分析、研究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只有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研究,才能够了解自己在教学上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影响。要注意积累第一手资料;

B在实践中开展研究

。教学后记:每次教学结束,教师可以回味教学过程,分析得、失,作到心中有数,得,得于什么?失,失在哪里?案例分析:教师可以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写成“案例”,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过程或辅导过程录制成“可视个案”录像,进而围绕案例,展开集体研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案例研究报告”。案例分析贴近教师的实际工作,有助于教师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示范课、研讨课、评优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可以为新教师和一般教师提供可参照的学习榜样,可以帮助他们尽快上路;研讨课可以展示不同类型的课,供大家研讨;评优课则以对优质教学为目标,通过对优质教学的追求,促进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④要要注重行动与研究的完美结合,要合二为一,研究与教育相结合弥补了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缺陷,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撰写文章,要不断总结教学、教研、教改经验,写出一些有较价值的论文(含经验总结、实验报告),以指导学科教学。每篇论文应力求突破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⑤要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为立足点

教育研究务求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这既是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根本动力,也是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师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给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教师搞研究要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为立足点,从身边的问题入手,研究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教好综合课程,以及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教师去探索、去研究

案例13 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办及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

问题:如果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

答:我会在知行统一原则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指导下,运用陶冶教育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能言传、言教,还要善于身教、情教。这种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以及自己的精神情操来接触、感化学生。这种感化由学生对教师的注目而产生。案例14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给她写过一则评语:“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便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伟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

问题:黑格尔老师的评语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答:我觉得黑格尔的老师的评语,以比较艺术的方式,让孩子和家长知道缺点与不足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进步,这评语从平静的语气,应力求写出“这个人”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写给学生看出。

2、写出“这个人”。

上一篇:我国农药行业分析下一篇:关于过端午节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