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的教学设计

2024-06-17

马说的教学设计(通用9篇)

篇1:马说的教学设计

篇一:

23、马说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 2.理清文章结构。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伯乐相马导入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2.作者介绍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 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3.文体介绍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注音,教师订正(见课下注释)。(学生听录音)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停顿的两处地方:

马/之千里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四人小组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提交全班解决。

2.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

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

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同《狼》久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其„„,是„„还是„„,表反问语气)3.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五、同桌二人对译课文

六、自读自背课文

七、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3.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后习题

背默并翻译全文。

板书

马说

韩愈

三、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 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篇2:马说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节二班的语文课,教韩愈的《马说》,先抓题目。

师:“马说”什么意思?

生:“说马!”

师生齐笑。

师:哪有这么简单,以前我们还学过什么“说”?

生:《爱莲说》

师:古人怎么老爱在题目后面加个“说”?这个“说”表示什么?

生:表示说话(众笑)

师:“说”是一种文体,用“说话”来解释显然不准确,结合《爱莲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生:议论!

师:不可以叙事、抒情吗?

生:可以,但主要的是议论。

师:我订正一下,应该说“叙事、抒情也是为议论服务的”。不管是“爱莲说”还是“马说”都是议论文,在学习时要注意把握作者的观点。

对话完毕,我试读课文,并请同学们给生字注音,努力理解文意。

我读完时,巡视两组,发现同学们已在课文上注了些拼音。我继续要求学生齐读,生读毕。

师:有感觉吗?

生:(异口同声)没感觉!

师:也好,大家再读一遍。

……

师:(笑道)有感觉吗?

生:没感觉。(声音小了些)

师:没事没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离100遍尚早,还有98遍呢。再读一遍(我笑了)

学生就爱这么逗我开心,反正这篇课文要求背诵,你们不说我就让你们一节课读下去,直到会背。这是我内心的想法,所以我不急。

“哎”,学生明白我的“阴谋”了,但为时已晚,只能再读一遍。

师:有感觉吗?

生:有!

零星有几个学生回答,大部分同学微笑着保持沉默。

举手的有两个,一个是欧阳璐璐,一个是曾日雄。

我顺着“台阶“下来,让他们阐述自己的看法。

欧阳大致把课文的内容讲了一遍,相当于复述;曾日雄则由马讲到人,表述了自己对人才的若干看法……

接下来的.一切都纳入我的预设轨道,因为已读过三遍,我把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几个朗读环节省略掉了。翻译、分析、拓展,由马及人,由赏材的伯乐讲到人才的自我修养……

篇3:说说《马说》的教学

下面让我们用“妙点揣摩”的方法来品味课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一文,妙在反面立论,妙在开篇提出论说的中心,妙在小小的文章点出了一个重大的主题。

妙在三个段落可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视为进行了说明、叙述和议论抒情。

妙在全文段落匀称,首段提问题,第二段摆现象,第三段点实质;妙在这三个层次中的波澜。

妙在将情感的抒发表现在语句中。

妙在每段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感情。三个段落都用“也”字结尾。情感的表达层层推进,首段末的“也”流露出惋惜、慨叹的感情,第二段末的“也”表达了同情、激愤与不平,第三段末的“也”,凝聚着作者的愤慨与嘲讽。

妙在“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有说完一层意思再转换另一层意思的作用;“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是在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且两个“也”都有感叹的意味在其中。

妙在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强调了伯乐之少。

妙在第二段论述了千里马已经不能“千里”,从反面说明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妙在第三段用“其真不知马也”这句铿锵有力的话,从正面提出与对方截然相反的结论,点出了全部问题的症结所在,直抒了郁结已久的不满情怀。

妙在对全文内容可以进行这样的推理式概括:唯伯乐知千里马,今食马者非伯乐,所以今食马者真不知马。

妙在构思上的特点是以喻为论,托物寄意,针砭时弊;通篇说马,通篇喻人;说的是马,指的是人,点的是人才问题,可谓言在此而意在彼。

妙在全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的描述来表现千里马的遭遇,摆出活生生的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

妙在以千里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文章寓意深挚,文气矫健,小中见大,有尺幅千里之势。

妙在以伯乐喻明主,表达出贤才俊杰难遇明主之叹。全文波澜起伏,寄意遥深,有一唱三叹的意味和意境。

妙在文中七次点到“千里马”,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小小短文,表现了一个绵延千古的主题。

妙在全文中用了11个“不”字。首段两个“不”,“不”中见命运;第二段5个“不”,“不”中见无知,见遭遇;第三段4个“不”,“不”中见平庸浅薄,见主旨。

妙在最后一段极有神采的表达;妙在此段中的层次。

妙在第三段第一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了排比手法,分别从使用不得法、喂养不足量、嘶鸣不解意三个角度,表现执策者的“不知马”。

妙在第三段第二层“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中的“临之”二字含义很深,无异于说,有眼无珠,近在咫尺,视而不见。

妙在“天下无马”是文中最为形象的一笔,它可以读出鄙视、藐视、专横、高傲等各种语调,它让我们想象到、体味到食马者的那种形貌状态。

妙在第三段第三层“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反诘,感叹,先问后答,一锤定音。“不知马”三字,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点出了问题的实质。

妙在句式的运用非常精妙,表现在朗读上,可以让我们读出排比的语气,读出感叹、反问、推断的语气。

妙在它似寓言而非寓言,用比喻说理但又不去正面着力论述自己的看法,简洁洗练而又含蓄婉约,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

……

以上的“妙点揣摩”告诉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可试着从发现“美”的角度、用审美的眼光去品析研读优美的作品,在“美点寻踪”“妙要列举”“妙点揣摩”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欣赏的能力。

下面说说《马说》的教学

1.课文简说

我们学习的是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的《马说》。

这是一篇感叹食马者不识马的短文。文中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叹息和不平的感慨。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显得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学这一课,有一个总思考题:马说,真正是在说马的问题吗?

2.教学创意:进行“教学厚度”的尝试。

创意说明:厚度,指的是当某一种课堂活动的主体角度确定之后,就要想办法科学地、艺术地、反复而有变化地围绕着这个角度组织课中的活动,使之有一个一个的台阶,表现出一个一个的层次,表现出一个一个的细节,使这种活动的“量”“质”“趣”都达到理想的程度。这就叫做有了“厚度”。

3.教学思路

《马说》全课的教学,由两种主要活动构成,每一块的内容都很丰厚。

第一个教学板块——诵读练习

(1)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正确,教师听读。

(2)教师点拨:朗读这篇文章,关键在于——语气。

(3)教师:表现文中的语气,首先要读好句内的停顿,听老师读一遍。

(4)同学们学读,读出文章句内的停顿,体会文中的语气。

(5)教师:表现文中的语气,要读好句中的关键词语,此文中重要的关键词有那11个“不”字。

(6)同学们学读,读出11个“不”字中表达出来的语气。

(7)教师:表现文中的语气,要读好句末虚词所表达的语气,也就是三个“也”所表达出来的语气。第一个“也”,表达出一种惋惜的语气;第二个“也”,表达出一种不平的语气;第三个“也”表达出一种气愤的语气。

(8)同学们试读。

(9)教师:表现文中的语气,还要读好重要段落中所表达出来的语气。课文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语气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

(10)同学们听读,自读。集体演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积累练习

(1)请同学们进行译读积累:

①自读课下注释。

②请同学们自读自讲课文内容。

③请同学们互读互讲课文内容。

④老师检查。

(2)请同学们进行辨读积累:

以“课文中的两个 意思不同”为题进行说话,进行词义辨读。

同学们说出的内容可能有:

①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②能:虽有千里之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④尽: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⑤常:千里马常有常马

⑥者:马之千里者食马者

⑦而: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

⑧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3)请同学们进行背读积累:

①教师点拨:背读要讲究科学的方法,背读《马说》,从大的方面讲,要注意课文的脉络,从小的方面讲,要注意11个“不”字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关系,要注意,“不”字是背读全文的纲。

②学生背读课文。

③演读式的背诵。

第三个教学板块:尾声——点破寓意

教师顺势过渡,指出《马说》构思上的特点是以喻为论,托物寄意,针砭时弊,说的是马,指的是人,点的是人才问题。

好像在写千里马,实际上是在写食马者的无知。

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顺势完成板书:

反面论证——不

亮观点——遗憾、惋惜

摆现象——同情、不平——呼唤伯乐

篇4:马说的优质课件

《马说》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

(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练习。

3、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⑴千里马受到怎样的不公对待?

⑵千里马为什么“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

篇5:《马说》教学设计

绥德县中角镇马家川九年制学校黄艳锋

一、教学内容:

《马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杂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贞元十九年,在作者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因上谏迎佛骨,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后被贬为潮州刺史。一次次的仕途坎坷,使作者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怀才不遇的悲愤和郁闷之情,同时也认清了当权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昧。所以作者创作了这篇文章,借助千里马的遭遇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这种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作者托物寓意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熟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效果。

2.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流程设计:

1.板书课题(直接出示)

2.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大声读出,确保每位学生看得懂,记得住)

3.出示自学指导

(1)学生采用默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或者注释理解全文意思。

(2)自学时间20分钟。

(3)学习完后以小组为单位,以竞赛为形式,检测《学习与评价》积累与运用中1、2、3、4题和《练习册》积累运用中1、2、3、4题。

5.学生自学

(1)看书(学生看书时,教师要随时监督学生,或给与鼓励或给与暗示,确保学生能专心读书,紧张思考,但教师的活动不能影响学生的读书)

(2)检测

检测形式为各组比赛积分,题型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检测学生多数以后进生为主,这样能够暴露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便于共同解决。回答问题的形式分为口答题或者是黑板板演。

6.后教

(1)更正。对于在检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而且首先让中等生解决,如果他们能够解决,优等生也就没有必要了。纠正学生的面要广,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多叫几名学生

(2)讨论。对于暴露出来的问题,全班同学都不是很懂,就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讨论解决,能完成的即好,完不成的教师给与点拨,并把规律性的东西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找到方法和技巧,如在理解本文的比喻意义时,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抽象,教师要结合背景予以解答。

7.当堂训练

(1)必做题:课后联系一、二、三题

(2)选做题:《学习与评价》拓展阅读检测与《练习册》阅读.感悟.实践中的(二)。

五、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采用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由于这种模式中的每个环节都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所以学生的先学是实施后教,当堂训练的前提,为此我注重了对学生自学环节的设计,采用的小组积分制竞赛的办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变得紧张,有序,高效。每一位学生唯恐给本组丢分,力争给本组加分,让本组的成绩遥遥领先,所以即使是后进生他们也认真看书,详细做笔记,热烈地讨论,生怕自己有什么不会的地方,正因为有这种高效的自学,所以课堂中的检测,当堂训练都能顺利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讨论,文章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我认为如何让学生在自学指导的引导下,把这种学习看成是一种任务型学习,一种考试型学习,从而变得主动,有趣是应用好这种模式的重要环节。

六、板书设计:

《马说》

伯乐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埋没人才的不满

千里马人才

篇6:《马说》教学设计。

天宫寺中学东校区宋淑芳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介绍作者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学生说一说韩愈的有关资料

三、疏通全文

1.范读。(学生听,注意字音及停顿)

2.生初读

正音:祗 骈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邪 食马者

3、指名读

4、梳理课文,尝试翻译。

(1)结合注释,自主尝试翻译。

(2)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分三组翻译。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 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5.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1)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 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呢?(语速较缓,语意惋惜。)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板书: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惋惜)

(2)第一段作者提出观点,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作者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板书:食马才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

(3)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排比)文章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虚妄无知的?(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食马者“不知马”有眼不识千里马。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嘲讽的感情。(板书: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四、了解寓意,深入探究

1、是什么促使韩愈写《马说》呢?是目睹了千里马的遭遇有感而发还是另有所指呢?教师简介韩愈写此文的背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背 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马说》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分别喻指什么?寄托了什么寓意?用了什么写法?

总结: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板书:托物寓意)

2、韩愈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对食马者的愤慨在文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那么他将马尽千里之能的渴望寄托到谁的身上呢?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的有无关键在于有无伯乐。

五、拓展延伸

1、你们记得《天下无贼》中贼的头头黎叔说的一句话吗?“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们觉得在韩愈生活的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

2、结合现实思考: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无数的岗位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今天,再也不是那个人才被埋没的时代,作为学生我们应怎么做?

六、作业:

1、读《马说》有感

2、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七、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马说》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篇7:“马说”与说马

韩愈的《马说》,文章采用“托物寓意”手法,以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深刻社会问题。此杂文中学时就学过,但是当时真没理解,现在重看,觉得很有意思的,特别看到最后这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识马也!不仅让人会心一笑,感叹韩愈先生语言之流畅和深刻,顿感愧之!

马有许多佳名美誉:千里马、天马、宝马、汗血宝马、骏马、老骥、良驹等等。十二生肖,马排得不前不后,颇有中庸之道。其实,现实生活中,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一马当先,马到成功,完全是睥睨群雄舍我其谁的英姿。一日,得见李长安先生的副《八骏图》,细细观察,画中的八匹马惟妙惟肖,神态迥异,不觉身入其中,感受他们的形和神,不觉为他们取一字名“旋、劲、风、锐、浩、怒、昂、扬”。“旋”有如旋风般地首当其冲,“劲”紧随其后,“风”如电策一般呼啸,“锐”平稳地为居中间,“浩”然为一体,“怒”吼着奔跑,掀起“昂”“扬”的红鬃。呈现出奔腾中的威武、骏逸和洒脱。这种英姿仿若在眼前鲜活了起来,耳边传来的是强劲有力的蹄声、呼啸声、风声、沙声……它们的强壮、骏逸、飘洒,速度更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精神和气概。

篇8:《马说》教学设计

(1)研究主要问题: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2)研究过程:

A.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

a.语文教学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必须认识语文教学目标系统,把握其中的基本精神。语文教学目标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整个系统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这是隐性线索,引导语文教学: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横向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这是显性呈现,引导语文教学:组织有效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语文教学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的,其基本精神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所以,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就应该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认真落实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目标。

b.语文教学设计要熟悉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熟悉一切语文资源,开发和利用一切语文资源。

B.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

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目标表述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涉及到把握语文教学规律、树立语文课程新理念等问题,而且涉及到语言的运用问题。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需注意以下问题。

a.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一般情况下,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b.目标表述的基本方式。

c.行为主体应是学生。教学成功与否,教学效益高低,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任务。因此,语文教学目标表述必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尽管有时作为主体的“学生”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C.预想教学过程,制订最优策略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一系列行为,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过去那种具有严格的规则、程式化步骤的语文教学过程已经不符合当前的要求。

a.教学设计要预想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安排施教的程序,然而更重要的是预想每个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并对此制定预案。教师设计的某一项教学活动,未必全体学生有相同的反应,而不相同、不一致、不一样却是很正常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多想可能出现的不相同、不一致、不一样的情况,并对此有所准备,才能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b.教学设计要制订最优策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语文教学过程施加了积极的影响,语文教师应制订最优教育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问题讨论:

1、学校的外推力和教师个人的内驱力之间要找到一个契合点

学校的外推力究竟怎样通过内驱力而发挥其作用,是摆在“教育叙事”栏目组织者和管理者面前的最大问题。外推力过大,容易引起教师反感;外推力过小,教师不当一回事。外推力度的把握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教师参与学校层面或教研组层面组织的活动,任务完成质量较高,而教师主动参与意识还较为薄弱,只有少数教师的主动参与。教师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2、解决教师参与的长效机制问题

三分钟热度的问题在当今校本研修中较为突出。怎样让教师感觉到“教育叙事”对其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有切切实实的推动作用,变成教师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越做越精,越做越好,形成长效机制,乃至洋泾中学校本研修品牌特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突出问题。真正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只有等到教师感受到了网络研修带来的变化和好处,才会慢慢的接受这一方式。

3、与其他校本研修方式有效结合

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是洋泾中学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如何围绕学校的新一轮发展规划,围绕学校近期的工作重点,切实有效的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需要多种形式的共同实施。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网络研修的优势,不断创新学校的教育管理流程,生成教育智慧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和实践。

(4)研修结果:《马说》教学设计 【概述】《马说》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把知人善任的贤君比喻为伯乐,把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比喻为千里马,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设计理念】本课重在体现: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主导为辅的课堂教学;

2、针对课文内容进行相关拓展;

3、在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情感目标教学,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 Ø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理解中心的能力。Ø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等落实文言文的翻译 2.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文章主题; 3.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体会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情感; 4.通过交流感受树立正确的人才观。Ø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怀才不遇的感情,联系实际生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争做新时代的“千里马”。【学习者特征分析】

1.本单元是人教版第八册(初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课文都是文言文,一方面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中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另一方面还要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文语言感受能力。2.初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文言文学习习惯,掌握一些翻译课文的基本方法,通过预习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策略选择】

本课根据上述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本节课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型活动。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运用练习、讨论、交流、体验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文章主题。本节课采用了网络课件、幻灯片教学辅助材料,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学习工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资源准备】

1.相关的网络型课件。【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教师活动:用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课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一)诵读文章

1.教师活动: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活动:听读课文,纠正读音、停顿,模仿语气 2.教师活动:安排学生两人小组互相读课文,提出具体要求:纠正读音、停顿 学生活动:两人小组互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停顿 3.教师活动:组织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学生活动:放声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意在让学生熟悉课文,此环节目的为纠正字音、准确停顿,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二)疏通文义: 1.教师活动:安排学生以两人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学案。具体要求:提出分歧和疑问 学生活动:两人小组活动,口头翻译全文,并找出分歧和有疑问之处

2.教师活动:安排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组织学生提出疏通文义的题问和学生之间相互解答,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对重点语句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分段朗读(听)课文,提出疏通文义方面的问题,互相解答。3.教师活动:安排学生独立口头翻译课文(巩固复习)学生活动:口头翻译课文,巩固知识 4.教师活动:用提问的方式进行知识检测(幻灯片)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巩固知识 设计意图: 此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强化文言文基础知识,即重点词句的翻译,学生交流中质疑、在生生解疑中学习,在反复的口头练习巩固知识,教师通过提问进行反馈。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讨论主题,体会情感

(一)读文章,概括内容 1.教师活动:问题引导,本文写的是一匹千里马的遭遇,但是作者所要说明的问题是否只是一匹马的遭遇? 布置任务:阅读资源[背景介绍]和[作者生平],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资源中相关内容,思考问题 2.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现出韩愈怎样的思想和情感? 伯乐与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写法,联系《爱莲说》,从已知入手,学习托物寓意手法,明确本课主题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托物寓意的手法,明确课文主题 设计意图:在概括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把握作者情感。

四、拓展阅读,深入体会 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很多古代文人都怀才不遇,但是对待怀才不遇的态度不尽相同,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要求:阅读[拓展材料],思考:屈原、柳宗元、李白遭遇怀才不遇,各是怎样的情怀? 学生活动:按照教师要求进行阅读,并思考问题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后的体会,交流问题,并引导学生体会三者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个别回答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代文人的怀才不遇,多角度认识怀才不遇。

五、谈古论今,抒写收获

1.教师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情境,布置写作任务,布置学生阅读资源[谈古论今]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思考并在平台上打写 2.教师活动: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并进行总结 学生活动:读(听)学生作品,学习借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怀才不遇现象,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与不如意。

六、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比较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细细体会二者怀才不遇的细微不同。

篇9:《马说》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A类:基础性目标。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而、故、虽、秖、骈、食、石、见、安、策、材、其、邪”等文言词汇的意思与用法以及猜读、辨读的文言文自学方法。

B类:核心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寻读、比读等方法反复理解品味文中感叹句、排比句、否定句、反问句的韵味与含义,从言语形式着手掌握文章托物寓意的手法以及由此表现的主题与中心;同时学习运用感叹、排比、否定、反问的句式来强化表达,深入抒情的方法,以此训练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悟力与表达力。

C类:附属性目标与延伸性目标。深切体味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而抒发的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2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适用于八下阶段的学生,具体为本人任教班级初二(14)班。此阶段的学生已有近两年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对本文这样篇幅较短、内容较浅易的文言文就文字疏通、语句翻译、熟读背诵乃至思想主题的理解等环节而言已基本能够顺利掌握,但是就关注言语,从言语形式着手来解读语言,理解课文这一点而言,此阶段的学生,包括本人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因常年受以重内容主题分析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而普遍忽略对文中重要言语形式的挖掘,因而对课文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注解翻译的识记,课文语段的背诵,以及对内容主题浅层僵硬的模式化分析;另外由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往往以听和记的被动学习为主,更因缺乏相应的方法和技巧指导而少有自主阅读学习文言文的机会与习惯。以上这些也是在学生层面对本课注重方法指导,注重从言语形式着手来分析解读课文的“二力”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寻读、比读等方法反复理解品味文中感叹句、排比句、否定句、反问句的韵味与含义,从言语形式着手掌握文章托物寓意的手法以及由此表现的主题与中心。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感叹、排比、否定、反问的句式来强化表达,深入抒情的方法,以此训练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悟力与表达力。

4教学过程 4.1 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第一版块:【众里自寻“千里马”】【目标A/15分钟】 1.自由素读,自主理解。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韩愈的《马说》。请大家先不要急着翻开课本,毕竟我们已有近两年的文言文学习经历了,今天老师就想来考考大家,在不看课本和任何参考资料的前提下能不能自己来断一断句读,辨一辨字音,释一释句意。如果遇到断不通,读不来或不理解的地方,及时做下标记,等等全班一起来讨论交流。

教师适时板书:课题,作者。

教师出示去掉句读的全文,请学生在不看课本以及任何参考资料的前提下自由放声朗读(即素读)全文,试着自断句读,自辨读音,自释文意。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

全班学生基本朗读一遍完毕,教师请个别学生(2—3名)试读课文,其间对断不通,读不来或不理解之处进行全班讨论交流,更正明确;同时,在断句读和校字音的环节中相应传授猜读和辨读这两种自读陌生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根据以往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对语句间的停顿以及生字新词进行猜测性和分辨性的判读。

教师适时板书:猜读,辨读。

最后,教师出示带有句读、注音的全文,全班齐声朗读一遍。

2.疏通文意,巩固字词。

师:对于经典文言文的学习,理解字词、疏通文意依然很基础也很重要。下面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书下的注释自由疏通文意,对不理解之处先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组内无法解决之处及时做下标记,等等全班讨论交流;另外分别请各组推选一名代表(共4名)来疏通每段的大意。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疏通文意,讨论交流,选出代表。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出示对文中重要文言词汇、语句加红的全文,请各组代表相继朗读并疏通每一段的大意,其间顺势讨论交流组内未解决的释义疑难,明确重要文言词汇与翻译。

疏通完毕,教师带领学生带着对文章字词语句的疏通与理解齐读课文一遍。

活动2【活动】第二版块:【洋洋自读“千里马”】【目标B、C/18分钟】 1.“七嘴八舌”说《马说》。

请学生结合之前对文章内容大意的疏通与理解,凭借以往文言文学习的经验来自主探讨概括本文所要表达的主旨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出示幻灯:

你觉得作者仅仅在写马槽中的那批千里马吗?

学生纷纷结合之前对文章内容大意的疏通与理解,凭借以往文言文学习的经验来自主探讨概括本文所要表达的主旨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果预设:

生1:我认为作者不仅在写千里马,而是借千里马来写自己被埋没,表达了内心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生2补充:这其实就是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文中的千里马就象征着作者自己,千里马能日行千里但终被埋没的遭遇就暗示着自己也被统治者无情忽视与埋没的境遇吧。

生3:我认为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只是在那样的时代没有人赏识他,所以他只好写这样的文章来自娱自乐,当然,更是在无可奈何中自嘲自哀吧。

教师适时板书:千里马,托物寓意。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并总结:

看来同学们在文言文的学习上真的很有经验了,之前不仅能顺利疏通文意,而根据我们以往这么多课文的学习与分析,现在更能快速而准确地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思想感情。刚才大家说的都没错,韩愈的这篇《马说》,确实是用到了托物寓意的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的遭遇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从而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愤慨之情。

2.“抑扬顿挫”读《马说》。

教师结合之前学生对本文主旨的正确理解引导学生发现文中描写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由11个“不”字构成的3组否定句、两组排比句以及表达自己对千里马的无限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怀才不遇与愤慨之情的两组感叹句和两组反问句,通过多形式多层面的朗读来感受作者笔下千里马的悲惨遭遇、食马者的愚昧无知以及作者内心的无限愤懑与感慨。

师:刚才概括主旨的时候有同学说得很好,韩愈就是文中的那匹千里马,虽然难得赏识埋没于众马群中,但其才华学识哪会因此而销声匿迹呢?文中高超的语言驾驭力和绝妙的写作手法足以见得韩愈这匹千里马在当时有多遭统治者的艳羡与嫉妒!下面就请同学们再细细读一读课文,看一看韩愈到底是用什么手法来含蓄而巧妙地表达主旨,抒发感情的。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组内思考交流。

教师提示:我们都知道读文章要善于寻找并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语句,特别是对文言文,有时我们可以运用寻读的方法,就是边读边找,如果当发现一个字或词在一篇文章中多次反复出现,那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个字词很可能就是文章的关键所在。适时板书(寻读)

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迅速发现文中多次出现了11个“不”字。

结果预设:

教师出示文中三组带“不”字的否定句。

教师先请一位学生分别朗读文中三组带“不”字的句子。(感情不饱满,缺乏否定色彩。)

师:为什么文中出现了这么多“不”字?

生1:因为“不”往往带有否定的意思,作者用这么多“不”就是为了表达一种对食马者不识千里马这一现象的否定和不满。

生2:还有对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同情,以及对食马者的讽刺和鞭挞。

师:那么,这些带“不”的句子应该怎么读,读出怎样的语气呢?

生2:否定、不满的语气。

生3:深深的同情、悲哀的语气。

生4:强烈的愤懑。

教师适时板书:否定。

教师请之前的学生再朗读这一句,重点强调“不”字。朗读点评。(较之前有很大进步。)

全班齐读三组句子,读出“不”字所流露出的强烈的否定、不满、同情与愤懑之情。教师激励性点评,引导学生继续寻读发现。

学生又发现刚才寻读到的带“不”字的语句中有两组都是排比句。

结果预设:

教师出示文中两组排比句。

教师先请全体男生朗读以上两组排比句。(语气强烈,颇富气势)

师:大家觉得男生读得怎么样?

生1:读得不错,很有感情。

师:那么具体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呢?

生2:前一句读出了对千里马遭到虐待的同情与悲哀。

生3:后一句读出了对愚昧无知的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讽刺与鞭笞之情。

师:一般来说排比句在语速上应该是放快还是放慢?

生纷纷回答:放快些,紧凑些,以便增强语气语势。

师请男生再次朗读两组排比句,较之前再进一步突出“不”字,加快语速,读出同情与愤懑的感情。

教师适时板书:排比。

全班齐读两组句子,教师激励性朗读点评。

教师提醒:同学们看看,文中除了运用了大量的“不”字外,哪个字也频繁地出现呢?

学生发现文中出现多个“也”字。

结果预设:

教师出示文中两组带“也”字的句子。

教师先请全体女生朗读以上两组带“也”的句子。(声音较小,语速过慢,有点拖沓)

师:大家觉得女生读得怎么样?应该怎样读呢?

生1:没有读好,读得太慢,而且声音太轻了。

生2:没有读出那种感情来。

师:哪种感情呢?

生3:就像“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句,我觉得应该读得很感慨,很无奈。

生4:还有“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三句还是反问句,读的时候应该加强反问的语气。

教师适时板书:反问。

师:还记得我们在赏读品析字词的时候常常会用到删除或替换原字词的方法吗?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也不妨用这种方法,即删掉这个字,或者用其他字替换这个字,通过前后的比较来品味分析,这种读书方法叫比读。

教师适时板书:比读。

教师出示删去“也”字和替换“也”字的句子。

师:对照原句读一读,看看把“也”字删去好不好?

生1:不好。删去了就没味道了。

师:什么味道?

生1:……

师:“也”这个字在文言文中通常表达什么语气?

生纷纷回答:判断。

师:还有呢?

生2:应该是表达一种感叹的语气吧。

教师适时板书:感叹。

生3:如果删掉“也”,句子就没有用来表达感叹语气的后缀了。

教师指导学生齐读带“也”的原句,读出无限的同情与感慨。

师:再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两句,看看把“也”(“耶”)换成“乎”和“矣”好不好?

生4:不好。换成“乎”和“矣”读起来反问的语气就淡了很多。

师:为什么反问语气会减弱?

生:……

师:读一读“也”、“乎”、“矣”三个字中,哪一个开口最大?

生纷纷回答:“也”。

师:就是因为“也”字在读的时候开口音远远大于其他两个字,所以它抒发起感情来是不是也就最为强烈了?这就告诉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多读,放声读,从音韵上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品味语句,理解其中的妙意。

教师引导男女生配合朗读“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两句,读出强烈的反问,讽刺与愤懑之情。

教师与学生配合朗读全文。激励性点评。

3.“集思广益”悟《马说》。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之前的反复品读进一步思考作者具体是如何托物寓意,表达主题抒发感情的。

师:通过以上深入细致的品读,我们不难看到,韩愈真不愧是一匹文学创作上的千里马。下面就请同学来对之前的分析进行简要的小结,看看韩愈到底是用什么手法来含蓄而巧妙地表达主旨,抒发感情的呢?

学生根据板书,小组讨论交流,自由发言谈感悟。

结果预设:

生1: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文中用到的那11个“不”字,刚发现是真是眼前一亮,原来想要表达不满和愤怒之情不需要太多修饰性的词汇,只要有意多用几个“不”字,感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生2:还有那几个“也”字,也用得很妙,被老师分析,“乎”和“矣”果真没有“也”字抒情来得强烈直接。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激励性评价。

小结:由此可见,在表情达意时,如果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情感,恰当地运用否定、排比、感叹和反问等句式,就算没有华丽的辞藻,新颖的素材,也会使得你要表达的内容,抒发的感情流露得更为充分、强烈、饱满、真切。

活动3【活动】第三版块:【下笔自成“千里马”】【目标B/12分钟】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匹才华横溢却被统治者忽视埋没的千里马韩愈。

教师出示韩愈简介,请全班齐读。

师:读了以上文字,你觉得韩愈这匹可怜的千里马是否也有可恨之处呢?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自由发言。

结果预设:

生1:我认为韩愈这匹可怜之马确实有可恨之处。虽然他满腹诗书,才华横溢,但是为人过于清高,甚至有些傲慢,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智商高情商低,这对他个人的前途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生2:我认为韩愈只是一匹可怜之马而没有可恨之处,他清高是因为他不愿与那些阴险丑陋的官场中人同流合污,他宁愿被埋没于浮世也不愿昧着良心苟且偷生,体现了他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是那个社会那个年代冷落了他,所以说,他是可怜的,不幸的。

教师激励性评价,肯定学生多元化的思考与理解。

师:下面让我们也握起手中的笔,学着韩愈来试当一回“千里马”。

教师出示:

请从否定、排比、感叹、反问四种句式中任选两种(或以上),以“假如我是千里马”为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想要表达的感情。

学生当堂写作、展示交流。

教师激励性点评。

上一篇:《三国演义》读书心得征文下一篇:讲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