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翻译及原文

2024-06-13

马说翻译及原文(精选5篇)

篇1:马说翻译及原文

读了马说原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您知道吗?本内容由小编跟大家分享《马说》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学习与借鉴!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一样对待它。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显现不出来,和普通的马尚且都不能够等同,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而:表转折。可是,但是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著称。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篇2:马说翻译及原文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1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2

韩愈《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3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 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作品评价

《马说》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付正义:《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从正面提出问题。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

篇3:马说翻译及原文

翻译是一门极为复杂的语言科学, 著名翻译家张培基教授说“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整体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 1999) , 强调“准确而整体地表达”。然而, 这并非是件简单的事情。很多人以为,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从小就耳濡目染, 因此我们中国人做汉英翻译, 理解汉语原文不成问题。事实上, 无论是汉英还是英汉翻译, 其过程是一样的, 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在很多情况下, 汉英翻译的译文质量不高, 表达不准确, 原因并不在于译者的英语水平有问题, 而在于其没有正确理解汉语原文。在翻译之前, 正确梳理原文往往不可或缺。

2. 原文梳理

2.1原文梳理的定义和意义

原文梳理是指迅速识别文本类型、行业特征、应用场所、文体特征和目标读者, 尽量理顺其叙述思路, 划出较难处理的词句, 剔除其可能存在的非常规表述, 同时调整其句间联系, 从思想上做好词汇量、句型复杂程度、交际层次等的准备工作。 (常玉田, 2010)

做翻译的是译者, 但是汉语原文的作者同译文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经常发现, 中文原著或原稿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或者原文词不达意或过十简化、造成含义模棱两可, 这就给译者增加了困难。拿来就译, 往往见树不见林, 容易影响到最后译文的整体质量。

2.2原文的错误

2.2.1数量词

例1:徐明林身为 (老挝) 昌胜达公司丰沙里县子公司负责人……他手下管着30个种植场的工人……

分析:原文中的“30个种植场的工人”到底是“30个种植场”的工人, 还是“30个工人”?难以定夺。后经查询, 种植场只有一个, 数量为30的是30个种植的工人, 不是30个种植场。原文意思梳理后, 译文如下:

Xu Minglin, who is in charge of (Laos) Changshengda Company Phongsali Subsidiary, has 30workers to grow coffee.

2.2.2错别字和词语误用

最简单的梳理是纠正原文中的错别字和其它笔误现象。有时原文是手写稿, 打字员或看不清或看不懂, 就猜着打印出来找人翻译了。有时则是因为业主与中介、中介与译者之间采用了传真、复印、扫描等媒介, 致使有些文字难以辨识。有时则是原文作者的问题。无论什么原因, 只要译者不加梳理就开始翻译, 极有可能形成错误。

例1:唐时, 宋州 (今河南商丘) 、毫州 (今安徽毫县) 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

分析:原文的“毫州”、“毫县”可以肯定是错的, 按照“毫”字查字典进行译音翻译必然误己误人, 应当是“亳州 (安徽亳县) ”。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the silk produced in Song Prefecture and Bo Prefecture is of high quality.

例2:马琳在世乒赛决赛时的表现差强人意, 令人失望。

分析:成语“差强人意”是说“差不多”, 目今媒体和学生作业中, 这个成语用作“不如意”理解的比例极高。对原文进行梳理, 删去“差强人意”后, 译文如下:

To our disappointment, Ma Lin didn’t play well in the World Table Tennis Competition.

2.2.3形式逻辑

相对于英语而言, 汉语允许有所含糊, 而英语更为注重形式逻辑。部分原文叙述中的分类, 有的时候比较混乱, 有些术语不够统一, 或者叙述顺序不够清晰, 都会造成译者难以下笔。只能在翻译的过程中, 由译者主动地仔细梳理、安排, 在句型、词序和叙述顺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例1:我最爱阅读外国文学作品, 英国的、法国的、古典的, 我都爱读。

分析:这个句子划分“外国文学作品”这个概念的标准混乱, 前面的按国别分, 后面的按时代。对外国文学作品分类标准不一致, 导致分类不当。对原文进行梳理, 将“古典的”删去后, 或另起一句, 译文分别如下:

I like reading foreign literary works best, such as British, French, and so on.

I like reading foreign literary works best, such as British, French.I also like reading classic ones.

例2:幼儿教育是开发人的智力的最好时期。

分析:“幼儿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 跟“时期”不是一类概念, 用判断词“是”把二者联系起来, 属于不当判断, 应把主语改为“幼儿教育时期”。判断不真实、不恰当, 就造成了语病。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eriod is the best time to develop human’s intelligence.

例3: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 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分析:前边说“能不能培养出”, 后边说“也是根本任务”, 那么“不能培养出”也成了根本任务了。犯了一面对两面不能照应的逻辑错误。对原文进行梳理, 删去“我们能不能”后, 译文如下:

The cultivation of a new generation with"Four Qualifications" (ideals, morals, knowledge, and disciplines) is not only a crucial th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Party and nation, but a basic task for education.

2.2.4病句

“病句”是指按照汉语语法来看属于病句, 但不至于影响到译者的理解。假如译者不加重视, 不去进行梳理, 又会直接影响到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工作, 甚至造成译文读来感到好笑, 或者目标读者可能会觉得费解。

例1: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 选择合适的眼镜, 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分析:“切忌不要”, “忌”本身就含有“不要”的意思。应将“切忌”或“不要”删去, 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Near-sighted people should take the inspection by the professional doctors and wear suitable glasses.It’s not advisable to refuse to wear glasses for fear of trouble or disgrace.

例2:经过两年多的实地考察论证, 已于2011年7月成立 (老挝) 昌胜达咖啡有限公司, 从此开始在老挝丰沙里省的咖啡项目的运营。

分析:原句缺乏主语, 但不影响到译者的理解, 而英译时需加上主语, 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Yunnan Changshengda Investment Co., Ltd., seized the opportunity and established (Laos) Changshengda Coffee Co., Ltd.in July 2011 after more than two year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in Phongsali Province, Laos.Since then the company has started the coffee project.

2.2.5语意不明

语意不明有两种类型:“费解”和“歧义”。“费解”指一句话不知道怎么讲;“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理解意。

例1:到北京参观奥运村及新改造后的“地铁”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

分析:“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的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归途中要做的事。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On my way back home, I shall visit the Olympic Village in Beijing and take the newly-built subway.

例2: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迎新会。

分析:是“其他学校”, 还是“其他领导”, 发生歧义。对原文进行梳理, 这时需要向原作者询问清查, 知道是“其他领导”后, 译文如下:

Principal, deputy principal and other leaders attended the orientation meeting.

2.3其他调整

译者要本着为客户服务的精神, 多花一些时间整理一下原文, 以求完整而充分的理解, 也方便了自己往下翻译:梳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原文作者学好用好汉语, 而是为了我们自己译对译好英语——只有做到了, 才能更好地服务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

例1:我们做这样一个项目, 除了有公司全体员工精诚一致、拼搏努力外, 还得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昆明市政府、老挝各级政府及相关农林局、禁毒署、香港乐施会、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的大力支持。

分析:“还得到了……的大力支持”在中文中, 中间罗列了一大串定语, 中文是可以这么说的, 而且还是很地道的中文, 但是如果照原文翻译, 只怕会不合英语表达方式。因此英译时需先说出中心词“支持”, 再用介词短语说明“支持”的来源, 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our project, all the staff of the company are of one heart and working hard, and we also received lots of support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mong whom are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Yunnan Province,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Kunming City, the Lao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and th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Bureau, the UNDCP, Oxfam Hong Kong, Peking University, and Yunnan University.

3. 译者定位

由于汉译英这件事的性质本身使然, 希望译者应当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批判地审度原文;二、虚心地重视基础;三、勤奋地查阅资料;四、细致地落实细节。这四个方面其实是同一个主题:要认真对待, 要解决“态度”问题。

4. 小结

由于客户要求翻译的东西真可谓五花八门, 同时交来的汉语稿子中的汉语文本, 各类问题实在是千奇百怪。在做翻译本身之前, 必须先对汉语原文作一番细致的梳理。梳理正是理解原文的过程, 也是争取译文语意正确的保障, 否则翻译的时候容易事倍功半。“翻译首先在于实践。只有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规律, 不断练习, 不断总结, 逐步认识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才能积极而有效地提高翻译能力” (吕瑞昌:1983) 。

摘要:无论是汉英还是英汉翻译, 其过程是一样的, 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在很多情况下, 汉英翻译的译文质量不高, 表达不准确, 原因并不在于译者的英语水平有问题, 而在于其没有正确理解汉语原文。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从自己大量的实践中, 探讨汉英翻译原文梳理重要性。

关键词:汉语原文,错误分析,翻译

参考文献

[1]常玉田.商务汉英翻译 (研究生) [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2]吕瑞昌.汉英翻译教程[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篇4: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 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作品评价

《马说》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付正义:《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从正面提出问题。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

篇5:杂说四·马说原文翻译及赏析

杂说四·马说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辱一作:只)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出名。

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吃一顿。食,吃。

10、或:有时。

11、尽(1):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3、石(仍读“shí”),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4、食马者:食,通“饲”,喂。

15、其:指千里马,代词。

16、是:这样,指示代词。

17、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8、能:本领。

19、足:足够。

20、才:才能。

21、美:美好的素质。

22、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23、且:犹,尚且。

24、欲:想要。

25、等:等同,一样。

26、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7、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8、求:要求。

29、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30、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1、食之:食,通“饲”,喂。

32、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

33、鸣:马嘶。

34、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执:拿。

36、策:马鞭。

37、临:面对。

3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0、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41、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42、知:懂得,了解,认识。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赏析:

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

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据说伯乐姓孙名阳,是春秋时代秦国人,会给马看相,善于识别什么是千里马。这原是《战国策·楚策》中一个名叫汗明的人对春申君黄歇讲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这故事可能是古代传说,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艺术虚构手法创造出来的寓言。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见他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论,还是他的这篇《马说》写得最好,读者也最爱读,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像一首诗了。

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该注意的新课题。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

典故: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伯乐是古代有名的相马(鉴别马的好坏)专家。当他年老的时候,他的儿子很想将这项专门技能继承下来,以免失传。于是他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描写千里马的外形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子好像垒起的酒药饼。”他就依照这一条,拿着经文出去“相马”了。

伯乐的儿子把所见到事物的外形和《相马经》上描绘的图形一一对照,结果找到了一只很大的蛤蟆。他兴冲冲地跑回家报告父亲,说:“总算找到好马了,额头和双眼同书上说的差不多,就是蹄子的形状和书上写的有区别。”

伯乐听了,只好哭笑不得地对这个好心而不聪明的独生子说;“你倒是找到了一匹好马,只是它太喜欢跳,你可驾驭不了啊!”

正是,世有伯乐才得千里马。如果千里马没能遇见“伯乐”,终究会被埋没。

杂说四·马说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出名。

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吃一顿。食,吃。

10、或:有时。

11、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3、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4、食马者:食,通“饲”,喂。

15、其:指千里马,代词。

16、是:这样,指示代词。

17、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8、能:本领。

19、足:足够。

20、才:才能。

21、美:美好的素质。

22、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23、且:犹,尚且。

24、欲:想要。

25、等:等同,一样。

26、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7、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8、求:要求。

29、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30、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1、食之:食,通“饲”,喂。

32、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

33、鸣:马嘶。

34、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执:拿。

36、策:马鞭。

37、临:面对。

3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0、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41、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42、知:懂得,了解,认识。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古今异义

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或者。

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例: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食(sì):通“饲”喂养。

食(shí):吃。

例:策之不以其道。

策:

古义:马鞭,鞭策。

今义:策划,策略。

例:虽有千里之能。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自《木兰诗》)。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6.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7.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8.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竭尽。

9.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是

【策】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它)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介词,难道,表推测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

【之】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

虽有千里之能(的,助词)

【以】

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凭,靠)

能以径寸之木(用)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或】

或以为死(有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易】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交换)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助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示转折)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能够识别、赏识人才的人

辱——受屈辱

骈—两马并驾

称——以...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浅薄愚妄、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才美——才能,美貌

见——“见”通“现”,显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是——这样的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握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

故——因此

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马每顿餐吃的粮食不一定为固定量)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

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特殊句式

1.反问句:其真无马邪?

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3.介词结构后置: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4.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被埋没的直接原因:论点;点明中心)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可不写)(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4.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的遭遇)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千里马的惋惜、同情,对食马者的讽刺)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食马者的无知、浅薄)

鉴赏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马说》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命题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这句话是错误的。韩愈把它作为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太少。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点明主旨,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气。这些宝马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不幸、结局悲惨。没有把这些马当做千里马,千里马的死也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千里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透彻,却有很多辛酸痛楚还没有吐露,看似奔放,实则内涵丰富。

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上一篇:不要丢垃圾箱旁文明警示语下一篇:经销商费用核销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