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的教学片段欣赏

2024-05-27

马说的教学片段欣赏(精选5篇)

篇1:马说的教学片段欣赏

关于马说的教学片段欣赏

这是一节二班的语文课,教韩愈的《马说》,先抓题目。

师:“马说”什么意思?

生:“说马!”

师生齐笑。

师:哪有这么简单,以前我们还学过什么“说”?

生:《爱莲说》

师:古人怎么老爱在题目后面加个“说”?这个“说”表示什么?

生:表示说话(众笑)

师:“说”是一种文体,用“说话”来解释显然不准确,结合《爱莲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生:议论!

师:不可以叙事、抒情吗?

生:可以,但主要的是议论。

师:我订正一下,应该说“叙事、抒情也是为议论服务的”。不管是“爱莲说”还是“马说”都是议论文,在学习时要注意把握作者的观点。

对话完毕,我试读课文,并请同学们给生字注音,努力理解文意。

我读完时,巡视两组,发现同学们已在课文上注了些拼音。我继续要求学生齐读,生读毕。

师:有感觉吗?

生:(异口同声)没感觉!

师:也好,大家再读一遍。

……

师:(笑道)有感觉吗?

生:没感觉。(声音小了些)

师:没事没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离100遍尚早,还有98遍呢。再读一遍(我笑了)

学生就爱这么逗我开心,反正这篇课文要求背诵,你们不说我就让你们一节课读下去,直到会背。这是我内心的想法,所以我不急。

“哎”,学生明白我的“阴谋”了,但为时已晚,只能再读一遍。

师:有感觉吗?

生:有!

零星有几个学生回答,大部分同学微笑着保持沉默。

举手的有两个,一个是欧阳璐璐,一个是曾日雄。

我顺着“台阶“下来,让他们阐述自己的看法。

欧阳大致把课文的内容讲了一遍,相当于复述;曾日雄则由马讲到人,表述了自己对人才的若干看法……

接下来的.一切都纳入我的预设轨道,因为已读过三遍,我把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几个朗读环节省略掉了。翻译、分析、拓展,由马及人,由赏材的伯乐讲到人才的自我修养……

一节课顺利完成本文的教学目标,背诵的事就交给学生带回家完成了。

篇2:马说的教学片段欣赏

这是一节二班的语文课,教韩愈的《马说》,先抓题目。

师:“马说”什么意思?

生:“说马!”

师生齐笑。

师:哪有这么简单,以前我们还学过什么“说”?

生:《爱莲说》

师:古人怎么老爱在题目后面加个“说”?这个“说”表示什么?

生:表示说话(众笑)

师:“说”是一种文体,用“说话”来解释显然不准确,结合《爱莲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生:议论!

师:不可以叙事、抒情吗?

生:可以,但主要的是议论。

师:我订正一下,应该说“叙事、抒情也是为议论服务的”。不管是“爱莲说”还是“马说”都是议论文,在学习时要注意把握作者的观点。

对话完毕,我试读课文,并请同学们给生字注音,努力理解文意。

我读完时,巡视两组,发现同学们已在课文上注了些拼音。我继续要求学生齐读,生读毕。

师:有感觉吗?

生:(异口同声)没感觉!

师:也好,大家再读一遍。

……

师:(笑道)有感觉吗?

生:没感觉。(声音小了些)

师:没事没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离100遍尚早,还有98遍呢。再读一遍(我笑了)

学生就爱这么逗我开心,反正这篇课文要求背诵,你们不说我就让你们一节课读下去,直到会背。这是我内心的想法,所以我不急。

“哎”,学生明白我的“阴谋”了,但为时已晚,只能再读一遍。

师:有感觉吗?

生:有!

零星有几个学生回答,大部分同学微笑着保持沉默。

举手的有两个,一个是欧阳璐璐,一个是曾日雄。

我顺着“台阶“下来,让他们阐述自己的看法。

欧阳大致把课文的内容讲了一遍,相当于复述;曾日雄则由马讲到人,表述了自己对人才的若干看法……

接下来的.一切都纳入我的预设轨道,因为已读过三遍,我把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几个朗读环节省略掉了。翻译、分析、拓展,由马及人,由赏材的伯乐讲到人才的自我修养……

篇3:马说的教学片段欣赏

【薛法根教学片段】

生 (读课文第8自然段) :起先, 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 一会儿落在柜顶上, 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

师:读得真好!你们从这句话中能体会到写了什么呢?注意这个“只”字。

生:我从这个“只”字中体会到珍珠鸟开始的时候胆子并不大, 只敢在鸟笼四周活动。

生:鸟笼就像它的家, 一有危险它就可以躲到鸟笼里去, 躲到它父母的身边去。

生:我也体会到小鸟胆子小, 它害怕飞得远了会受到伤害, 所以活动范围很小。

师:很有见地!再读读这三个“一会儿”, 又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小鸟很快就胆子大了些, 敢到屋子里活动了。

生:我发现珍珠鸟开始淘气了。它发现没有人伤害它, 没有人管它, 就胆子大起来了。

生:我从三个“一会儿”发现珍珠鸟非常活泼, 就像天真好动的小孩子一样, 作者是不会生气的, 反而很喜欢它。

师:你还能体会到作者的喜欢之情, 了不起!

生:我发现珍珠鸟的胆子是慢慢变大的, 不是一下子就大的。

师:你看到了它胆子变化的过程, 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这句话表现了珍珠鸟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大。 (板书:胆子越来越大) 现在我们再来朗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生齐读, 读得很有感情)

师:读书就要这样, 从那些含义丰富的词语、句子中间, 体会言外之意、言中之情。下面几句话, 请同学们自己边读边体会。

【窦桂梅教学片段】

生读:“起先, 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 一会儿落在柜顶上, 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 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 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教师出示学生朗读的上面这段话, 但把三个“一会儿”去掉了)

生:老师, 这句话不完整了, 你把“一会儿”丢了。

师:意思没有改变啊, 用与不用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生:这个词重复用了三次, 说明小家伙活动时一会儿这样, 一会儿那样, 表现了它的调皮, 让人好喜欢。

生:这三个“一会儿”, 一个比一个程度深, 把小家伙一次次小孩子似的调皮写得活灵活现。

生: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叫“神气十足”。去掉这三个“一会儿”, 小家伙顶多也就“神气”, 谈不上“十足”, 可用上这三个“一会儿”, 那可真叫“神气十足”!

(该生朗读这段, 表现了小鸟的“神气十足”)

师:我愿意和大家一起读, 女同学读第一个“一会儿”, 男同学读第二个“一会儿”, 我读第三个“一会儿”, 大家读的时候一定要像小家伙一样神气十足哦! (师生合作读)

师:是啊, 这小家伙多么神气十足———竟然跳到画框上, 在上面打秋千, 真有趣儿!由此可见, 这小家伙是多么的可爱。

生:还有呢, 你看“它先是离我较远……一点点挨近, 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 俯下头来喝茶, 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这小家伙真调皮啊, 竟然和我一起喝茶。

生:“它完全放心了, 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 ‘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 它也不怕, 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我觉得这小家伙多么淘气, 这时候珍珠鸟已经完全不怕作者了, 还友好地对待作者呢。尤其是后半句“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真是胆大妄为。

师:好一个“胆大妄为”!这个成语用得幽默。我觉得你很会读书, 抓住文中这些细致的描写来谈自己的感受, 很好。

【赏析】

课文后半部分表现了小珍珠鸟对“我”逐步信任的过程。它活动的范围离“我”越来越近, 表现也越来越放肆, 先是在笼子四周活动, 随后在屋里飞来飞去, 后来胆子渐渐大了, 落在我的书桌上, 再后来居然落在“我”的肩上, 在“我”的肩头睡觉。如何学习这部分内容, 两位特级教师在教学时都注意指向学习方法, 但同时又重视对文本自身的理解和感悟。

薛老师在学生读后注意抓住关键的字词引导学生来发现, 感悟词句背后表达的意蕴。“读得真好!你们从这句话中能体会到写了什么呢?注意这个‘只’字。”“很有见地!再读读这三个‘一会儿’, 又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进行细致的品悟, 读出珍珠鸟的变化, 紧扣文本语句不放手, 再在此基础上, 点拨学生“读书就要这样, 从那些含义丰富的词语、句子中间, 体会言外之意、言中之情”。水到渠成的方法渗透, 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窦老师的教学运用了对比感悟的方法, 去掉课文中的三个“一会儿”, 并且设问“意思没有改变啊, 用与不用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珍珠鸟的“神气十足”, 再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句子说出珍珠鸟的“调皮”“淘气”和“胆大妄为”, 清晰地感受到学生通过课文的语句来体悟学习的过程, 而最后适时地点出“我觉得你很会读书, 抓住文中这些细致的描写来谈自己的感受, 很好”。将这一方法与学习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篇4:课文马说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重难点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干具体事 物或形象中。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步骤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③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3.教师范读全文。

4 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

①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7.课堂练习:

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8课外练习:背诵全文。

[补充资料〕

l.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课文分析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手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手里而食”这一点上。“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狂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和荒唐。后发感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旬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术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3.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早孤,由嫂抚养。贞元进士。贞元十九年(8),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言京包百姓穷困,请求缓征摇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效还后曾任国子博士、邢部侍郎等职。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因上表谏迎佛骨,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后被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赦还后任吏部诗郎,曾权京兆尹。卒溢”文”。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骄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摆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好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叫e乐不常有”之叹。

4.关于伯乐和平里马

伯乐本来是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春秋时秦人孙阳因为善于相马,世上就称他为伯乐。《战国策·楚策四》中有一段文字记载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原文如下:

篇5:马说的教学片段欣赏

【片段一】

课件出示:最恐惧的还是报分数的时候。空气凝固了似的, 我的心紧绷着, 大气不敢粗喘, 眼睛紧盯着老师手里的那份试卷, 双耳全神贯注地听着老师嘴里发出的每一个声响。

——季杨《好学生有些累》

生:我觉得他的这段话好在把自己等分数时的紧张心理写得很形象, 入木三分。

师:你很善于发现。哪些词句让你有了这样的体会?

生:他说“空气凝固了似的”, “凝固”这个词让我心头一震。

师:借空气写心境, 这叫“境由心生”。高手!

生:我觉得“紧绷”“紧盯”等词语用得都很传神, 让我觉得他非常害怕。

生:还有这里的“每一个声响”。

……

师:是的, 季杨同学抓住了自己的心理活动、神态等细节, 把等分数时的恐惧与紧张刻画得很传神, 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回味一番。谁带大家回味一下? (生读)

常言道“言为心声”, 文字即心声。可以说, 如何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是习作的深度要求, 而通过文字就能让读者感受作者内心世界的一定是习作的高手。从这一点来说, 习作的小作者是成功的。那怎样让其他学生学会这样一种表达方法呢?《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我引导学生先通过读找出习作片段中最传神的词句, 再通过深度品味, 去感受这些词句的妙处, 加之教师的点评与小结, 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评价, 且不露痕迹地指导学生如何才能写出这样的佳句, 最后不忘再次回味这样表达的妙处。

【片段二】

课件出示:上课了, 铃声还未停, 老师就已“飘”进来。当他“唾沫横飞”地讲完了30分钟, 又“六亲不认”地训完一堆人, 下课铃响了。

——王玉祥《成长真烦》

老妈对我也是不屑一顾, 老说我是“大活桶”“花岗岩脑袋”, 还有更残酷的话——“你将来去要饭吧!”听了这番话, 我心里拔凉拔凉的:你为什么生我这个大笨蛋呢?

——夏文轩《当个小孩有点累》

师:我看见有的同学读着读着就笑了。你们喜欢这样的句子吗? (喜欢) 喜欢什么?

生:我喜欢第一句中的两个四字词语, 还加了引号, 用得很妙。

生:我说说第一句。第一句的“飘”字特别好, 既让我们看到了朱老师那严厉的样子, 又让我们感受到老师一上课就来了, 那速度可真快。

师:是的, “飘”字很有味道。有时用好一个词, 句子就活了。

生:我觉得第二句虽然都是大白话, 但是我们读起来觉得挺轻松的。

生:第二句特别搞笑。

师:夏文轩, 你能再现一下妈妈说你时的情景吗?

(夏文轩用方言再现了第二句, 生哄堂大笑。)

师:是呀, 原生态的语言, 原汁原味, 也有滋有味。看来, 好句子不一定都是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砌的, 用词幽默、准确、真实, 同样是佳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精彩的句子,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 怎样才能写出精彩的句子呢?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板书:细节、语言、修辞、真实等)

师: (小结) 其实, 修辞也好, 细节也罢, 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像刚才这几句话, 抓住了心理、神态等细节仔细描写, 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 表达出真实的情感, 这样的句子才是精彩的、鲜活的, 才能打动人。现在让我们小组内交换阅读, 去发现同学们习作中的精彩之笔、智慧之语。

上一篇:连云港市情与发展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师薪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