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马说

2024-05-05

中考复习马说(共8篇)

篇1:中考复习马说

2018年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之《马说》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代著名文学家,列“ ”之首,世称。他的作品集叫做《 》。2.简介文体:《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 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跟“杂文”大体相似。“说”就是“ ”的意思。二.基础知识

3.(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一食..或尽.粟一石()()才美..

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或.尽粟一石()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

马也()()(2)找出通假字并释义。

①食马者()②才美不外见()③食之不能尽其材()④其真无马邪()4.讨论一下,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揭示全文立意的句子是:。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各比喻怎样的人。

6.翻译下列句子: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文本探究】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2)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5)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主题探究】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9.作者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三.阅读理解。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1—14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2)才美不外见. 见:(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4)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5)执.策而临之 执: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2.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3分)

1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

2018年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之《马说》【教师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 代著名文学家,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 昌黎先生集 》。

2.简介文体:《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跟“杂文”大体相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

二.基础知识

3.(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食器)不以千里称也(凭,凭借)(著称)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吃尽)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等同,一样)或尽粟一石(有时)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方法,正确的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子)(面对)其真无马邪(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识别,了解)(2)找出通假字并释义。

①食马者(“食”通“饲”,喂)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表现)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④其真无马邪(“邪”能“耶” 吗)

4.讨论一下,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揭示全文立意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各比喻怎样的人。

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那些能识别人才、赏识人才和重用人才的人,以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昏庸统治者。6.翻译下列句子: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三.阅读理解 7.【文本探究】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2)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4)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5)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来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作者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或许(2)才美不外见 见: 表现(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相等(4)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怎么能(5)执策而临之 执: 拿着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12.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3分)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

反应了当时社会统治者不重视人才,有才能的人无法发挥才能的社会现实。

篇2:中考复习马说

A.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C.初不甚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帝称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10.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 策之不以其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C. 驽纯之材也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D. 此其寡取易盈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1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

⑵比行百里始奋迅。

译文:

1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13.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3分)

答:

9.D 第一个“善”是“好”的意思,第二个“善”是“擅长”的意思。

10.B “以”都是“按照”的意思。A项,在/项。C项,的/助词。D项,它/表反问语气。

11.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⑵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

12.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3.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2. 阅读《马说》,完成11—13题。(7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 学而时习之 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 委而去之

1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2分)

A.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

1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篇3:中考优化复习教学提高复习效率

一、重视基础知识, 提高解题正确度和解题速度

中考, 首先是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现在我们遵义市数学中考试题满分150分, 其中较易试题、中等试题、较难试题的分值比例大致是7∶2∶1, 其中较易试题和大部分中等试题都是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分值约135分左右, 假如把这部分分值全部拿到, 中考数学得分就不会太低. 熟悉试卷的结构, 明确命题思路和常考知识点. 对大部分同学而言, 基础知识不会太困难, 但是同学们经常因为审题不认真、计算不正确、笔误及解题格式不规范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因此对自己轻易犯的错误要心中有数, 提高解题正确度, 还要加强解题速度练习, 解题要严格按照中考要求答题, 按标准格式答题, 纠正不良习惯.

二、合理安排解题时间和解题顺序来源

在考场上要科学合理安排解题时间和解题顺序, 数学中考时间为120分钟, 较易试题、中等试题、难题的时间分配比例大致是5∶2∶3, 假如时间富余, 最好把试卷从头至尾认真检查1~2遍, 考试结束前15分钟, 假如难题实在是一点思路都没有, 最好停笔, 把试卷从头至尾认真检查一遍, 确认无误后再思考难题. 对于答题的顺序, 从前往后答即可, 一般试卷都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 试卷中间可能会有1~2个起伏, 出现个别难度稍大的题, 假如一时没有思路可先跳过, 把会做的题做完之后, 回头再思考, 千万不可停留太长时间, 以免浪费时间, 造成情绪波动.

三、解题之后要反思, 从六个方面进行

我们不赞成题海战术, 但学好数学要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 而且要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 解后反思, 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1思因果:思考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知识点、已知条件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还有哪些条件没有用过, 结果与题意或实际生活是否相符等. 2思规律:思考所运用的方法, 总结规律,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提高迁移能力. 3思多解:思考多种解法, 从中比较孰繁孰简, 孰优孰劣, 久而久之, 就具备了对每一道题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优方法的能力. 4思变通:对于一道题不局限于就题论题, 而要进行适当变化引申, 一题变多题, 拓宽思路, 提高应变能力, 防止思维定式的负面影响. 5思归类:回忆与该题同类的习题, 进行对比, 找到解这一类题的技巧和方法, 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6思错误:思考题中易混易错的地方, 找出错误原因和解决办法, 提高辨析错误的能力.

四、重视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解题能力来源

数学思想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 转化和化归思想 (消元法、降次法、待定系数法) 、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都是每年中考必考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 对于我们不太熟悉的新题型, 就要把自己从题目中获得的数学信息转化成数学模型, 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处理这些问题.

篇4:中考复习马说

【关键词】初中政治 复习方法 有效措施

中考复习是一种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整理的活动过程。有效的复习指导,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获得理想的效果。对于初中的政治复习,笔者想提出一套复习策略,供同行参考。

一、加强系统指导,抓好基础复习

系统指导包括复习内容的指导、课堂活动的指导、知识点归类自学指导、学生的分层指导、解题方法规范性指导等。讲评中的指导宜放在每节课、每单元或每次综合练习后,根据批改情况,结合具体题目,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只有多反复,常指导,教给方法,才能使全体学生的解题较好地符合规范要求。光讲不练不行,练而不评更不行,讲是帮助学生理解各知识点、把握知识线,从而升华到懂得一个知识面的关键。练是测试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巩固、理解、运用的一种有效手段,评是连结讲和练的重要纽带,它不只是针对练中不足或讲中不足或是知识重点、难点的再次强调,同时还是教给学生学法的有效手段。政治中考命题尽管愈来愈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强调能力立意,但若胸中无数,能力从何谈起。因为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基础,这就要求在复习中首先要要注重让学生读熟教材,切实掌握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要求学生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其含义,能复述其主要内容,并迅速而准确地找到它们在教材中的位置,为考试时翻阅教材作好准备,并且要把一个个的基本概念、原理经过归纳、综合、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做到点、线、面的结合。

二、把握知识重点,培养析题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复习课教学目标,就是在保证学生全面掌握教材基本内容的同时,突出教材内容的重点,使学生的复习能事半功倍。由于初中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在复习过程中,往往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复习课的教学中,应抓住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力求能完整地表述原理内容,并注重文字的准确性,消除学生似知而非甚知的感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析题能力,是复习课教学的另一目标。因此,教师除讲授基本内容和要点外,还应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并采取多样化的训练形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复习课单调枯燥的弊端。

三、突出学生主体,坚持实践第一

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要让学生主动发展。主动发展就是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应如此,复习更应如此。要做到这一点,政治复习课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练,放手让学生自己悟,放手让学生自己评。因为“复习”就是再学习,“再学习”还得靠学生自己。而教师在复习中要做好“四者”。设计者,即把每一次提供给学生练的内容选择编制好。组织者,即把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活动严密地控制好。指导者,即学生在练的过程中遇到了难理解的问题,教师予以点拨开窍。检测者,即每一次练习过后,都进行小结反馈,强调过关。

四、讲求方法多样,抓好综合训练

复习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温故知新、查漏补缺上,尽管也要考虑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但比起新授课来,则有更大的灵活性。强调综合。①知识块之间的综合。如以初一心理品质——初二法律常识——初三社会发展常识、基本国情国策为树桩,再分析初一心理品质共10课的结构,再按照“课题——节题——框题——目题”的顺序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②知识块内部之间的综合。如简答题的复习,学生在记忆、再现概念、原理等基础上理解和应用的能力综合运用,主要有材料型、图表型的概括、列举、说明。材料概括、列举、说明题,要找全关键词、句,通过教材用书中政治术语概括材料中心。对图表概括列举题,力求读懂、读全本意——得出引申义——回归教材——政治术语概括。

五、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接触的媒体多、视野广,他们普遍对时势、新闻很关心,也很感兴趣。思想品德课能否把握时代的脉膊,这是该课程的生命力之所在。反映、体现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焦点的问题是政治命题的一贯原则,这也是落实理论联系实际,体现试题时代性、教育性的要求。近几年中考试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尤其是非选择题全部取材于时政热点,这就启示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尽量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了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定期归纳重大时政,抓住重大热点问题,将其与教材知识和理论联系起来,找出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联系点,形成专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社会,建立“热点知识库”,把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这些热门话题,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篇5:《马说》复习学案

一、注释检测。

1、祗.:

2、骈.:

3、骈死..

4、槽枥..:

5、一食..:

6、食.

马者:

7、才美不外见.. 见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

9、策之.. 策:道10 尽其材 材

11、执策而 临.

之:

12、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13、其.

真不知马也__

13、呜呼..:

14、其.真无马邪:邪__________

二、翻译重点语句。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7、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三、按原文填空。

1、本文的主旨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4、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5、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

7、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9、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韩愈《马说》中的“突出了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

10、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

11、抒发作者怀才不遇之情的句 :

四、内容理解。

1、文章运用了的手法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人才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以伯乐喻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你是“千里马”却没有遇到‘伯乐“,你该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说》课外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5分)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

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

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题在于(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

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③朝:早晨。④一旦:一天。(评:

命题人没有认真核对原文,“有人卖骏马者”应该是“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应为“比

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才美不外见。见:_____________(2)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子:____________(4)去而顾之。顾: _______________

2.翻译选文中划“______”的句子。(3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甲】《马说》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

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

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

远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 ②捐:弃 ③ 之:指死马 ④期年:满一年 ⑤诚:真心 ⑥致士:纳贤士 ⑦见事:被侍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1)策.之不以其道()(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

马()(3)买其.首五百金()(4)鸣之.

不能通其意()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寓意是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1.解释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上诘之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安可诬一世之人 2.翻译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甲]《马说》

[乙]夫骥之齿至①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②膝折,尾湛③附④溃,漉⑤头洒地,白汗交

流,中返迁延⑥,负辕不能上。伯乐遭⑦之,下车辕而哭之,解衣以幂⑧之。骥于是傍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金石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战国策》

注解:①至:年老②申:同“伸” ③湛:沉④附:脚背 ⑤漉:口鼻中流出的白沫 ⑥迁延:步履艰难⑦遭:遇见 ⑧幂:覆盖。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解衣以.幂之()④声达于天,若.金石者()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B.食.之不能尽其材食.不饱,力不足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D.其.真无马邪 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简答下列问题。(4分)

①(甲)文中,说“天下无马”的人寓指怎样的人?②(乙)文中千里马“仰而鸣,声达于天,若金石者”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A、《马说》(原文略)B、《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注释](1)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2)诳:欺骗人,蒙人的意思。(3)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4)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5)奚:何,为什么。(6)理:加工雕琢玉石。(7)题:品评;评论。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名马:2)厉王使玉人相之。相:

2.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千百年来,怀才不遇之士常常感慨万千,如果你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人才,也不被重用,你将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写出古往今来,曾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的名人及这些人发出了无尽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概括他的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篇6:《马说》复习课教案

一、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背诵课文,准确翻译课文并掌握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掌握文言文复习规律,对作品加深理解,提高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

二、教学重点:能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字、词、句意,并理解文章内容

三、教学难点:在了解背影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做好开放创新题,并认识到把握机遇的重要性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检测卷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入语: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这节课,我们就以《马说》一课的复习,一起来探讨文言文复习的规律。文言文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文言文阅读都考察什么呢?大家一起来看:指生朗读

知己知彼

文言文阅读的考试内容

v掌握文学常识

v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v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v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v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挑战第一关看谁一马当先你真的了解韩愈吗?

要深刻了解作品内容,须先了解作者。关于韩愈,你知多少?

1、出示内容如下:指生读

《马说》的作者,字河南河阳人。祖籍昌黎,故又称代家散文尤其著名,有“ ”。的美誉,是“”之一。本文选自《》。他与柳宗元并称为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唐代文学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韩愈早孤,由兄嫂抚养成人,他自幼刻苦好学,知识渊博,他写的散文笔力雄健,流畅明快,成就很高,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曾学其作品《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初春小雨》等

2、释题并明确体裁:说得不错,再深入了解一下,周敦颐 《爱莲说》 柳宗元 《捕蛇者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马说”即“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挑战第二关喜看万马奔腾背诵全文

师:同学们,鼓足士气,让我们进入第一环节——基础知识关,每一位同学都很出色,要坚信:站起来你就是风景!

生快速背诵课文,师巡视之后检查背诵情况分别找男女生各一名来背:师:首先请大家快速背诵课文

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师:谁来背?

(带头鼓掌)男同学这么优秀,女同学自然不甘示弱,来一个?

挑战第三关看我快马加鞭这些知识点你掌握了吗?

1、生默看注释一遍;师:同桌之间口头互测重点词、句。挑选你认为考试中最容易考的。开始!

2、针对不理解的字、词、句质疑(勇敢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3、师出示检测题:解释划线词,学生快速抢答规则:师读题,说开始,再答题

A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食马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

师强调:通假字最爱考,写清同谁最重要

B组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真无马邪

④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⑤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⑦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者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师强调:一词多义,不同意思要分清

C组古今异义

是马也虽有名马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三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

《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

D组词类活用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名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师强调:结合句子理解最重要

E组重点词语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4、复习重点词语,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老师“招你一招”——巧做知识卡片

通假字勤整理,一词多义要分清古今异义巧归纳,词类活用记心中

不管复习哪一课,只要你精心制作知识卡片,定会有所收获心动不如行动,马上开始啊!

挑战第四关一路马不停蹄理解翻译重点语句

1、我出你译,男女生擂台赛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句子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是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要注意特殊的句式、特殊的语序、省略的成份。

2、男女生闪亮登场,真让我大开眼界,思考什么样的句子最爱考?

(1)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

(2)运用修辞之句(如排比、对偶等);

(3)含有重点词语的(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

(4)主旨句,反映作者情感,蕴含哲理,结构上起一定作用之句等。

在复习备考中,只要你用心,有针对性地复习,定会成为中考的赢家

挑战第五关不要走马观花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要表达的见解与他所处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根据文章内容,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篇文章?指生回答师补充介绍背景:

韩愈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丞宰相请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心情下,他大约在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写下《马说》一文。

思考题: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全文共三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③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喻指什么?采用了什么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④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见解?

师引导明确: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说法是一致的反映了当时由于受腐朽的选拔体制所约束,许多有才华的人得不到赏识、重用的社会现实

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挑战第六关发扬龙马精神各抒己见,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

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2、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你认为呢?

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2)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积累拓展任你天马行空你能说出多少关于“马”的成语

(六)结束语:中考在即,同学们争分夺秒,快马加鞭。衷心祝愿同学们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暂时落后的同学更要马不停蹄,全力以赴,厚积薄发,敢当黑马!

6、怎样复习更有效?老师“送你一把金钥匙”

牢记重点字词句,夯实基础别小视,温习作者及背景,促进理解巧联系,复习中心和写法,篇篇归纳和整理,拓展延伸巧作答,言之成理有新意,瞄准中考要精练,提高能力拿第一

(五)中考试题选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2分)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围绕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简要说说你的想法(2分)

这首小诗与大家共勉

怀才不遇何所惧,把握机会创奇迹

少年须展凌云志,马不扬鞭自奋蹄

愿同学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八、板书设计:

伯乐 人才

马说 千里马 知贤识才的人 托物寓意

韩愈 食马者 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篇7:鲁教版 马说 复习教案

马说

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4.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5. 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第一课时一. 导入。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二. 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所谓“说”,那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用来陈说观点阐明主张的,其写法灵活,有近于现在的杂文。“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四、背诵课文,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1、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②才美不外见()

外见:表现出来。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饲”。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能)(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3)食之

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材通才,才能)(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吗)

3、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子子)(2)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食通饲,喂);食不饱饱(吃)(3)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4)之:骈死于槽枥之间(起调节音节作用,无义);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虽有千里之能(的);策之不以其道(代千里马)。(5)而: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但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方式);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却);执策

而临之(连词,表状态)(6)其:食之不能尽其材(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代驱使千里马的

方法);其真无马邪(副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推测语气,可译

为“恐怕”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之义

(1)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子打,名词用如动词)(2)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使动用法,使„„尽,竭尽。(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4)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

词作动词,吃尽)

5、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是马也(古:这;今:判断词)(2)安求能千里也(古:怎么;今:安全,安定,安装)(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同样,相等;今:等候)6、文言句式:

(1)倒装句: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状语后置句)B、马之千里者(定

语后置句)(2)省略句:A、省代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代千里马)。B、省连

词:策之(而)不以其道。(却)第二课时

一、阅读分层。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二、问题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答: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论政。)

2、《马说》中伯乐、千里马和常马分别喻指什么? 答:“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常马比喻普通人。

3、找出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千里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差,揭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

4、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5、文章每个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 “食马者”的深刻讽刺。

七. 拓展延伸

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本文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

参考观点:假如我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我会充满自信,积极为自己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虽然偶尔也会碰壁,但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不气不馁,即使官位低也要饱含热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

九. 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的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活于思想开放、有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可以做到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马说

韩愈 伯乐----千里马----(无限同情)

“食马者”------不知马----(愤怒谴责)食马者------无马、不知马(辛辣嘲讽)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政途多失意 悲愤出奇文第三课时

一、《马说》理解性默写归纳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0)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1、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2、《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3、《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4、《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5、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26、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二、写作特点1、托物寓意,结构精巧: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篇8:中考复习马说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中考的激励与导向功能越发凸显, 考试的内容将进一步突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 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社会和学生实际, 体现科学精神和学科渗透;考试的难度降低, 广度增加。如果仍用应试教育的观念, 搞题海战术, 无疑是误入歧途, 贻害学生。因此, 中考复习应握准中考脉搏, 优化复习方法, 着眼“双基”的巩固提高, 重视知识的系统整合, 抓好复习的深度和广度,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事半功倍。

根据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 结合多年从事毕业班物理教学的实践, 笔者深深体会到:中考前集中十周左右的时间, 采用“四段五步”式复习方法, 效果非常理想。所谓“四段五步”指将整个复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即:专项复习阶段、综合训练阶段、模拟检测阶段、冲剌临考阶段。“五步”指第一阶段中采用的“听、练、读、导、讲”的五步复习过程。现将“四段五步”法分述如下:

一、专项复习梳理, 构建知识体系

由于中考物理涉及的内容广, 容量大, 知识结构复杂, 故务必在考前帮助学生梳理好学科内容, 构建知识体系, 形成技能技巧, 实现读书“由厚变薄”的量的积累过程。第一阶段专项复习是整个复习的关键和重点。必须坚持以纲 (课程标准、中考纲要) 为纲, 以本 (课本) 为本, 以册 (综合练习册) 为主, 以要 (自编复习概要) 为辅。逐章梳理, 人人过关, 切不可再另购资料, 搞题海战, 增加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第一阶段专项复习中的五步复习重点为:

听:要求做到听中悟考点, 听中明逻辑, 听懂内容, 从而理解、掌握、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 进一步明确物理中考考点。

练:在细听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题型, 让学生练习, 包括基本题、巩固题和提高题, 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弥补不足, 从而实现补缺补差, 使差生吃得了、优生吃得饱。

读:细听精练后, 课堂上再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读老师编发的配套复习概要。初中生年龄偏小, 学习经验缺乏, 综合归纳能力欠佳, 让学生自己梳理归纳知识体系显然不切合实际, 教师的导学作用尤为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自编了一套《初中物理复习概要》, 随堂印发给学生, 帮助其梳理章节要点、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技能技巧、再现中考题型。每份概要均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知识体系;二是能力提高;三是中考点击。讲读后能使学生达到耳目一新的功效。

导:在听、练、读的基础上,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加强对学生复习的指导, 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学习技巧。

讲: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当堂讲解或作专题辅导, 另一方面就《综合练习册》上较难、偏、繁的题目教师要建议学生大胆舍弃, 近几年的《综合练习册》有所改进, 但超纲的题目仍很多且容量过大, 不必全做。教师可适当增补一些创新题、热点题、渗透题, 以达到精讲精练、熟能生巧的目的。

二、集中综合训练, 形成技能技巧

在扎实做好第一阶段专项复习的基础上, 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的综合训练了。教师帮助学生精选十份左右综合题, 要求学生课外脱离课本, 限时自测, 教师抽查再集中讲解, 根据练习中存在的带有共性的问题, 教师再作些专题辅导、适当补充, 扩展学生视野, 完成读书“由薄变厚”的质变过程。如在电路分析中, 电流表、电压表对电路的影响以及测的是哪部分电路, 学生容易糊涂, 判断不准, 教师可做一专题辅导, 应分析强调:电流表内阻很小, 相当于直导线, 电压表内阻很大, 相当于断路, 正常工作时, 电压表测的是与其并联部分的电压。电路故障时, 电压表有读数, 可能是电源电压。

【例1】某同学做实验时, 误将电压表和电流表位置接错, 如图1所示, 合上开关S, 电压表读数为 (4.5V电源电压) , 电流表读数为 (0A电路断路) , 当他将两表对调后, 合上开关S两表的读数与前面错接时一样, 那么故障一定是 (灯泡断路) 。对一些比较抽象的计算,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根据原理推导出技巧性公式;如当R实=R额时, 导出P实/P额=U实2/U额2 (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比等于实际电压与额定电压的平方比) 。例如:标有220V、60W的灯泡接在110V的电路中, 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为额定功率的1/4, 即15W) , 用此技巧公式判断类似的题目非常方便。再如:光学部分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对其成像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但要形成技能技巧还必须由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作图或演示模拟动画, 配上自编的顺口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物远像近像变小, 两倍焦距一般高。物近像远像变大, 一倍焦距像没了。点内成像在同侧, 正大虚像隔镜瞧。) 例如, 要使照片上的像变大一点, 只要用“物近像远像变大”就轻松解决问题, 即:物体移近镜头像片远离镜头像就变大了。既巧记了成像规律及应用, 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通过第二阶段的培能养巧、综合训练, 学生已基本具备触类旁通, 熟练运用的较高素养。

三、战前模拟检测, 树立必胜信心

经过近两个月一、二阶段的复习, 学生的整体水平应该有了一个质的提高, 但由于中考对初中生来说是第一次, 心里无底, 恐惧紧张, 因此, 考前交底, 帮学生学会放松、树立信心十分必要。首先, 应将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印发给学生进行随堂模拟考试, 给足时间, 认真批改, 让学生考出最好成绩, 让学生觉得中考也不过如此, 来树立学生自信。其次, 教师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中考动态的把握, 出一份中考仿真压轴卷, 让学生随堂检测。近年来, 这些仿真压轴题均有一些与中考题目高度类似, 如2004年有关太阳能热水器热量计算、非典防控;2006年有关声音的传播、能量的转化、滑轮组绕绳及效率计算, 环境保护;2009年有关体温计的读数, 条形磁体从N极到S极磁性强弱变化的图像, 风力测试仪的原理, 伏安法测电阻;2010年有关电能表、轿车所用的物理知识, 监控摄像头的工作原理, LED灯的制成材料, 家用电器的使用等。以上年份的中考题, 均有近30分的热点题被压中, 当年中考物理让学生满心欢喜。

命好仿真压轴题, 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厚重的经验积累。压轴题只是中考题型的一种效仿, 绝不能与中考题等同。命制压轴题必须做到:认准考点, 认准方法, 典型训练, 总结活用, 把“薄题变厚, 厚题变薄”。因此, 教师要认真钻研近五年的中考考点分布规律, 设计与考点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能根据问题将旧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形成新的知识框架, 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因为系统的知识比分散的知识更易于破学生理解和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将知识升华为解决问题的智慧, 独立解决类似的问题能力。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完成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活用知识和方法, 提高复习效率, 考出好成绩。

上一篇:三星的企业形象战略下一篇:青春健康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