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小草之歌教案

2024-06-13

语文小草之歌教案(精选5篇)

篇1:语文小草之歌教案

二、熟读诗歌,理解感悟

(一)自读诗歌,读中发现。

1.学生自由读全诗,看看从诗歌中有什么发 现?

2.学生交流读书的新发现。

(学情预设:诗歌中1~3 小节、4~6 小节 在写法和结构上相似;诗中采用拟人手法,把小 草当作人来写。)

3.师小结:这首诗无论是语言还是韵律都很 美,诗中还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小草当作人,让小草进行自述,显得亲切、生动、易懂。

(二)合作探究,学习诗歌第一部分。1.指名朗读诗歌的第一至三小节,并出示学习提纲:(展示课件第七屏)

(1)从这一部分中你体会到什么?

(2)把不懂的地方跟小组里的同学交流讨 论。

(3)读了这一部分,你喜欢小草吗?为什 么?请用诗歌中的句子说一说。(4)应该怎样读好这一部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交流学习。

3.生反馈学习情况,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 释疑:“气馁”“微不足道”“奉献”“索取”,同时(展示课件第八屏)帮助理解。

4.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每小节的前一句

时声调要抑,读出小草的自谦,读后一句时声调 要扬,以表达出小草的奉献精神。

5.师范读后指名读,师生评议,全班齐读。6.师小结:小草虽然渺小,但它却能为天

地间献一点绿色,为大自然的需要做一丝奉献,向大自然的索取却很少。(板书:奉献)

(三)自主探究,学习诗歌第二部分。

1.师出示第二部分内容。(展示课件第九屏)2.引导学生用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3.学生分小组自主交流学习。4.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体会到小草对人类所做的贡献 很大。

①怎样理解“大伙拉起手会击退洪水的咆 哮”?(展示课件第十屏和第十一屏)(板书: 防洪)

②“沙丘被我锁住了手脚”是指什么?(展 示课件第十二屏,同时播放视频)(板书:固沙)③怎样理解“把祖国的山河打扮得更俏更 娇”?(板书:美化环境)

(2)师指导朗读:朗读这一部分时要用比较 坚定的语气来读,把小草击退洪水、锁住沙丘、美化祖国山河的自豪之情表达出来。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师生评议。(重点引

导学生从句式排列特点上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 美)

6.教师小结:小草在防洪、固沙和美化环境

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它值得自豪,令人敬佩。

(四)合作探究,学习诗歌第三部分。1.齐读诗歌第七小节。2.生自由谈理解。

3.教师结合课件引导理解“枯槁”(展示课 件第十三屏)和“天涯海角”。(展示课件第十 四屏)

4.生有感情朗读,互相评议。

5.教师小结:小草有着蓬勃的生命力,所以

我国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 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来赞美小草这种顽强的 生命力。

6.师生齐背“离离原上草„„”。

【内容简析】

这是一首现代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抓住小草的特点,赞美了小草的奉献精神。以小草自我表白的口吻,唱出自己的心声,唱出自己的自豪感。

【设计理念】

以感情朗读为主线,通过朗读,理解诗歌的含义,感悟作者表达的感情,从而产生对小草的奉献精神的敬佩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渺、惭、愧”等生字,会写“计、奉、福”等字,理解“渺小、气馁、微不足道、索取”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是本课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挂图(或有关小草的课件)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古诗引入

1.有谁读过白居易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可以背出来吗?

2.小草的生命力真强啊!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小草的现代诗《小草之歌》。

3.齐读课题,理解课题:“之”是“的”的意思。“小草之歌”即“小草的歌”。小草唱什么歌?为什么要唱这首歌?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诗歌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确,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查字典或向同学请教。

2.认读生字词。

①自由读;②指名读;③同桌互读;④“开火车”读(或齐读);⑤与同学交流:哪些字难记?你用什么方法把它记住的?

3.再自由读全诗,要求读准确,读流利。

4.指名读诗(每人一节),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给他们正音。

5.听课文录音带的范读,注意听诗的停顿、节奏。

6.自由读课文,读出停顿、节奏,并思考诗歌主要写什么。

7.默读诗歌,思考并回答:

第一至第三节写什么?第四至第六节写什么?最后一节写什么?

三、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哪些字容易写错?该注意什么?

2.依照课后田字

格里的范字,把生字写好。

3.同桌互评。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主要写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二、细读感悟

1.自由读诗歌,边读边想:作者从哪几方面赞美了小草?

(三个方面:一是为大自然作出奉献;二是能防洪、固沙及美化环境;三是有顽强的生命力。)

2.细读第一至第三节,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了什么。

预设:

生1:知道了小草虽然渺小,但并不惭愧,不气馁,因为能为大地献出一点绿。

a.你是从哪里读懂这点的?(第一节。)

b.“渺小”“气馁”是什么意思?

c.这节诗表达小草怎样的心情?(自豪。)

d.谁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导朗读。)

生2:从第二节读懂“小草的地位微不足道,但它不灰心,不计较,因为能为大自然做一丝奉献”。

理解“微不足道”“计较”,指导朗读。

生3:从第三节读懂“小草向大自然索取得很少”,还可以读懂小草不求索取,不图富贵,不讲享受,只讲奉献。

指导朗读:朗读指导应重点指导第一节,其余两节仿照第一节读出自豪感。

3.小结:小草只讲奉献,不求索取,这多么令人佩服呀!让我们怀着对小草的敬佩之情,齐读第一至第三节。

4.细读第四至第六节,想想小草有什么贡献。并想想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同学讨论。

5.自由读第四至第六节,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6.检查并指导朗读第四至第六节。

①小草还有很强的生命力呢!齐读最后一节。

②这正如白居易所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齐读这首诗。

③用自豪的语气读全诗,读出对小草的赞美之情。

④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美美地读一读,并把它背下来。

三、拓展延伸

自己画幅小草图或从课文选一幅小草图,写上一句或几句赞美的话。

四、布置作业

课外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也可把全诗背下来。

篇2:语文小草之歌教案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教学时注重诗歌教学的特点,以读为本,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按读有发现,读有感受,读有情感的层次,深入感悟诗的内涵。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在读悟中感受朗读的快乐,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渺小、惭愧、气馁、微不足道、奉献、索取、幸福、锁住、天涯海角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诵读诗歌,体会小草的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歌,感悟小草品质,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体会诗歌美好的意境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指导书写,读熟课文,初步感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读生字,理解渺小、惭愧、微不足道等词语。

3.自主识记生字,汇报识记方法。

4.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所占的位置,指导书写。注意福、奉等字的结构。

三、初读感知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交流汇报:诗歌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小草的?

四、布置作业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品读诗歌,感悟小草品质,体会诗歌意境,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回顾感知,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指导之、歌的结构),齐读课题。

2.结合上节课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小草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学情预设:从小草的样子、作用、品质等三个方面回顾。

如:小草外形很渺小,微不足道&&小草能抗击洪水,固定沙丘,打扮山河&&小草顽强、自信、奉献&&)

小结:上节课的学习竟有这么多的收获,相信大家再一次走进《小草之歌》,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自主研读,读有发现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把自己新的发现在文中做出批注。

2.组织交流读书的新发现,训练学生有条理地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如句式训练:通过再读这首诗,我的新发现是)

(学情预设:诗歌内容与形式上的发现。)

3.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和交流,同学们又有很多的发现,这些发现对我们进一步学习诗歌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让我们带着所有的发现重新走进《小草之歌》,试试看,还能够收获到些什么。

三、熟读感悟,读有感受

1.创设情境,师配乐范读诗歌,引导学生想象体会。

2.启发学生自读体会,交流读书的心得。

3.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交流,同学们读出了那么多真实的感受,看来会读书不光关注内容,还要有各自不同的体会。让我们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四、精读品味,读有情感

1.学生有侧重地自由练读。

2.创设情境,朗读展示与指导。

3.尝试背诵

4.(生成性)多元展示。

(学情预设: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对话,唱歌,表演,做画等多种形式展示。)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篇3:李伟平: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歌

李伟平,1966年生,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常州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常州市首批名教师工作室优秀领衔人。1994年起任常州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副校长,2003年起任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校长。从学科本质属性入手投身语文教学改革,针对每一个历史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和改革的方向。他总是敏锐地作出判断,形成自己的研究主题。在积极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中,他撰写的近百篇论文多次获江苏省“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在省市级刊物发表,同时参与了《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等8本专著的编写。近年来,在“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的理念引领下,他逐步确立了“生命语文”的教育主张,初步形成了“真实开放、结构灵动、充满成长气息”的语文教学风格,并编写了《阅读教学的误区与对策》《小学语文课型研究》等专著。

李伟平的语文教育思想由三个问题构成严整的逻辑体系:其一,语文是什么,它的独特魅力在哪里?其二,语文教学是什么,它的独特价值在哪里?其三,语文育人何以可能,它的途径和基础在哪里?三个问题一环扣一环,环环扣紧,既是鞭辟入里的剖析,又是诗意盎然的诠释。

语文是什么?这是最为本原的问题,这是被问过无数次的最为古老的问题,不同时代背景,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解说。寻根究源是为了回到原点,只有回到原点,才能更好地反思与观照;只有循名责实,才能有切实而独到的见解,进而有新的出发。李伟平将语文表述为“学生诗性生命的成长”,将语文课堂演绎为叶澜教授所倡导的生命课堂。这是对语文“工具”论的超越,是对语文课堂“有效”论的超越。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语言是内在精神思想与外在文字符号的统一。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符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存在方式,语言也是个体生命成熟的标志。因此,语文要有生命的律动,语文要有心灵的解放,语文要有思想的放飞——语文是“对现实时空的超越”,是“自由舒展想象翅膀,无拘无束地翱翔于审美意象的王国”。语文因此而有诗意,它是美好未来的期盼,它是生命成长的欢歌。

语文的独特魅力在哪里?这提示我们为什么需要语文,怎样让学生喜欢语文。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即在于能否以其独到的魅力吸引学生。生命哲学的奠基人狄尔泰将人类文化分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种类型。他指出,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对象,人文科学以精神世界为对象。自然科学通过对事物外在因果关系的认识,以把握固定不变的自然规律;人文科学通过人的内心体验或精神诠释,以领悟丰富多彩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因此,学校教育中,理科以智力的挑战吸引人,文科则以心灵的创造打动人。

语文教学是什么?这似乎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然而,见仁见智,众说纷纭,长期以来,莫衷一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伟平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是:“为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而教。”这是很独到的诠释,也是很精辟的解释。非“语言”不能构成语文教学的特色,非“精神”不能构成语文教学的价值。倘无“同构”便是“割裂”,倘非“共生”便是“背离”。没有精神的语言是失却灵魂的话语,没有语言的精神是无所寄托的幻觉。“同构共生”是教学的辩证法,它使语文教学免于空泛和无聊,使语文教学成就生命的成长,在对立统一中,生生不息地生长、成就、转化、提升,生命形态与生命质量无休止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

语文教学的独特价值在哪里?李伟平给出的回答是“文化的浸润功能”。教育的功能在于教化,教化的目的是使质朴的人成为雅致的人,使个体上升到类的水平。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教育是人类的文化活动,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所有的教育都旨在造就人的美好生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从而成就人自身的生存价值。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诗意”是指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栖居”是指安身立命,“大地”是思想精神的寄托之所。海德格尔又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即语言是思想精神存在的家园。语文教学的核心无疑是语言的教学,语言的教学无疑要让学生的精神成长找到家园。潜移默化是语文教学的特征,春风化雨是对教育者的赞扬,文化浸润无疑是语文教学的独特功能。

李伟平说:“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学科,其承担的文化浸润功能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他理想中的语文不是机械的“工具”,不是泛化的“人文”,也不是折中的“统一”;他理想中的语文,没有冰冷的证明,没有枯燥的说教;他认为民族的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积淀着“民族的睿智、文化和精神”,语文教学体现着“文化浸润”中的“和谐”。一方面注重“外在的语言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注重“丰富学生的精神经验,活跃个性生命,加深文化内涵”,这是李伟平语文教育思想的完整表述。李伟平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仅在于让学生自如地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还在于“培育下一代对民族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语文,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是“工具”,从价值论的角度看是“人文”,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是“语言”,从目的论的角度看是“生命成长”,就其性质而言是民族的文化——这是李伟平语文教育思想的完整主张。

教育即是生命的成长,人们不仅通过教育理解生命的意义,而且教育本身展现为生命的意义。但语文育人何以可能,即“如何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文化浸润价值”呢?李伟平的回答是:“用语文的眼光和嗅觉发现并挖掘文本的育人价值是根本。”李伟平的“眼光说”,强调了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马克思说,再美的音乐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来说也是不美的。语文课程理念物化为语文教材后,语文课堂教学即是教师、学生与教材文本的对话。李伟平认为“语文教师要用语文的方式去和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表现为“心灵碰撞”“精神交汇”,这样才能让教学真正成为“生命之河的流淌”。

李伟平主张语文教学要以“语文的方式”呈现。’所谓“语文的方式”,他认为“审美性是它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特征”,这同时也是语文育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途径。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是诉诸情感的,而非执意于认知的;是诉诸感悟的,而非费心于知识堆积的。语文教材的特色是文质兼美,它主要是借助于形象的画面去感染人,而不是以抽象的论述去说服人。数理学科的语言只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桥梁,语文学科的语言本身即是人们认识的对象,它交织着人的情感,凸显着人的精神。语文作为工具它是特殊的,李伟平指出,语文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借助于具体的语言文字”走进“丰富的情感世界”,“孩子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精神生命”。他认为教师必须“用自己的激情和热情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具有时代精神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教学相长,这是言传身教,这是以人格影响人格,而非时尚的“平等中的首席”。

李伟平从生命哲学的高度观照语文,他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学论意义上的,而且是教育哲学意义上的,其实质在于求其“真”。李伟平以文化的视野反思语文,他的语文教学不是冰冷符号的演绎,而是民族母语的血脉传承,他使语文学习达到一种文化的自觉,旨在求其“善”。李伟平以情感的维度实践语文,他的语文教学超越功利的追求,臻于审美境界,旨在求其“美”。康德哲学以“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期望什么”这三个问题合起来回答“人是什么”,他的结论是:人是真、善、美统一的完整的人。李伟平的三个问题合起来回答“语文教育是什么”,正是对康德“人是什么”的回应,也是他语文教育哲学的诗意表达。

杜威说:“教育就是生长。”纽曼说:“成长是生命的唯一见证。”李伟平的语文教学正体现了生命关怀、儿童立场与文化本位,他的语文教学是真、善、美的统一,是工具与人文的和谐,是思想与文采的交融。

篇4:17小草之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7个生字,正确读写“渺小、惭愧、气馁、微不足道、奉献、索取、幸福、锁住、辽阔、打扮、天涯海角”等词语。

2.学习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多方面对小草进行了赞美,感受小草虽然渺小,却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有感情朗读诗歌,品析诗歌之美,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积累语言。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多方面对小草进行了赞美,感受小草虽然渺小,却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有感情朗读诗歌,品析诗歌之美,感受小草虽然渺小,却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设计:

一、播放歌曲,导入课题

1.课前播放歌曲《小草》。上课关掉。

2.孩子们,听了刚才这首歌曲,你想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小草?(平凡、默默无闻、乐观、顽强„„)

3.一株小草,在孩子们眼中都各不相同,那么,在诗人王宜振的笔下,小草又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王爷爷。王爷爷是一位专注于儿童诗歌创作的作家,他的诗歌联想合理,又极具丰富的想象力。【课件一】

4.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宜振爷爷的这首《小草之歌》,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2.诗歌中有一些词语我们来读一读,读之前你有哪些字音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开火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孩子们真棒,都是读书小能手!

4.《小草之歌》是一首赞美之歌,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对小草的赞美之情。(板书:赞美之情)那诗歌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小草的?可以将诗歌划分为几个部分呢?

三方面:为大自然做贡献;防洪、固沙、美化环境的作用;有顽强的生命力 4.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走近小草,去感受小草的特点,感受诗歌的美吧。

三、精读品读,积累运用

(一﹚学习第一部分,体会“为大自然做贡献”。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23小节,一边读一边想:小草觉得自己是怎样的? 2.谁来说一说,第一小节里,小草觉得自己是怎样的?

渺小的,你可真会找关键词。渺小怎么理解?非常小。那么,我们读这句话时就要读出小的感觉来。你来试试!他的读得比较轻,语速慢,仿佛感觉一株小草就在我的面前。在广阔无边的世界里,小草的身体渺小,可它并不

,并不

。连用两个“并不”让你感受到什么?自信。为什么可以不惭愧,不气馁?因为献一点儿绿色在天地间闪耀。是的,小草虽然渺小,可他并不是无用的,所以面对高楼、大树,它可以自信地说:我是一株小草,大

。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你认为渺小?铅笔可以写字,蜜蜂可以酿蜜等。这些东西都和小草一样,虽然形体渺小,但是能为大自然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渺小的他们,也可以像小草那样,自信骄傲地说:我是一株小草。。

3、在第二小节中,小草又觉得自己是怎样的?微不足道。你也很会抓关键词。微不足道周末理解?为大自然做出了贡献的小草,得到的地位却微不足道。如果是你面对这不公平的对待,你会怎样?可小草却并不

,并不

。多么乐观的小草,默默地奉献,不计较地位的高低,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啊?无私奉献。

4、就是这样一株小草,他向大自然的索取,很少很少。只要,我就生活得

。多么容易满足,多么乐观的小草!老师忍不住想要和你们一起来赞美她,歌颂他。

5、我来读123小节每小节前面部分,你们读每小节后面部分。比一比,谁是最自信,最乐观的小草!

(二﹚学习第二部分,感受“作用”

1、小草体形虽然渺小,可是他也是有作用的。这首诗,主要写了它哪些方面的作用呢?接下来,我们分小组合作学习4、5、6小节,由小组长带领组员从中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来读,一边读,一边思考:在这个小节中,作者写了小草哪个方面的作用?你通过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什么?

3、哪些小组选读的第4小节?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

作用1:击退洪水(书上语言),或抗洪、防洪。为什么要击退洪水,我们来看看视频。凶猛的洪水会,吞噬我的田地,破坏我们家园。在这凶猛的洪水面前,外面柔弱的小草却没有害怕,他们勇敢地击退洪水,保卫我们的家园。小草是如何击退洪水的?小草有手吗?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拟人,现在你们就是这些小草,拉起你们的小手,凶猛的洪水咆哮着冲过来了啦!你们会说什么?我们一起击退它!多么勇敢、多么团结的小草啊!选读第4小节的小组一起来读一读吧,读出小草勇敢和团结!

4、你们读的真好,前面部分轻,后面部分高昂。让我仿佛听到了洪水的咆哮,更感受到了小草击退洪水的决心。

5、哪些小组选读的第5小节?其它小组有没有补充?

作用2:锁住沙丘(书上语言)。为什么要锁住沙尘,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吧。漫天的沙尘污染了空气,使人们无法呼吸。可是,柔弱的小草却能将这肆虐的沙尘锁住。锁,更牢固,把自己的手当做小草的根,学学小草“锁沙”的动作,想像用一把锁将沙的手脚牢牢锁住,小草锁沙时力量之大、决心之坚定。请选读这个小节的小组起立,感情朗读这一小节,读出小草锁沙用力之大,意志之坚决吧。

作用3:你们看,有了小草的打扮,公园里,校园里,处处绿草如茵,环境怡人。可是,要想打扮祖国不是一株小草就能完成的,和击退洪水,锁住沙尘需要大家团结在一起。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方面!

6、请大家将456三个小节连起来读一读,女生读前面部分,男生读后面部分。

7、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小草有哪些作用呢?仿照第4、5、6小节的形式,以“不要指责我太弱太小”开始,说几句话。仿照例子填空

8、过渡:小草虽小,但是他的作用很多。如今,天气渐渐转凉,小草由绿变黄,我们真为小草担心啊!请你来读第七小节,听听小草说了些什么?(三﹚学习第三部分,感受“顽强的生命力”

这一节里出现了一个新词:面容枯槁。先看枯槁怎么理解?面容枯槁又怎么理解?为什么用面容枯槁而不直接用枯槁?给小草赋予了人的生命,这就是诗歌用词的精妙啊!为什么不用担心?是啊,一岁一枯荣,这让我想到了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总结拓展

1、现在你知道王宜振为什么要写下这首《小草之歌》了吗?看板书说一句话。用上“虽然„„但是„„”(小草虽然体形很渺小,但是它的精神伟大。)

2、全体起立,让我们和着音乐,用自豪的情感齐读全诗,读出对小草的赞美之情。

3你们仔细观察,全诗反复用,我是一株小草,或 不要指责我太弱太小,这两句话开头,小草不会说话,作者用的是第一人称,以自述的方式来写的,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始终抓住小草的特点,来赞美小草。

4.在我们身边,这些具有小草精神的人和物,他们和小草一样,也是默默地为社会做着自己的贡献。他们同样值得我们来歌颂和赞美。

5.假如你就是一株小草,或者你是一支粉笔,一只蜜蜂。。。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呢?模仿诗歌任意一个小节的形式,抓住事物的特点,写一节赞美的小诗吧。

附板书设计: 小草之歌

贡献

作用

生命力

渺小 赞美之情 拟人 伟大特点

篇5:语文小草之歌教案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

17、小草之歌

河南省洛阳市教育局直属第五小学 冯占先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

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

1带日记本

2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小草的资料。

3演示文稿(小草图片等)

一、导语:

1师:所有的美都在你的眼里。眼睛是你心灵的窗户,用好你的眼睛,这很重要。老师带来了一份很精美的礼物。想不想看看。

2生:看图。(出示一株小草图)

3师:认识它吗?当你看到它时,你能想起哪些词?指名说。

这是摄影师镜头下,纤细的小草。历代文人墨客描写的小草,有诗句为证。(出示描写有关小草的诗句。)一起读一读。

吟罢诗人笔下的小草,再来欣赏中国作家--王宜振笔下的小草。

2板书课题,小草之歌(注意“歌”的右半部分,用黄色粉笔写,说识记方法:哥哥欠我一分钱。)指名解题:题目中的“之”当什么讲?题目串起来怎么讲?(小草的歌)

3请你把课题读一读。(精神状态很好,眼睛也很清亮。读出了小草的感觉。)

这是一首现代诗,写的很美,文字很美,很有韵味,很有韵律,闭上眼睛听。

二、初读课文,感受诗歌。

1 师配乐朗读课文。(音乐《寂静山林》)这样的美文想读吗?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书的时候字字入眼,句句入心,念清每句话。

我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吗?

3指名读。(声音很清朗,很清亮。)

4用“--”画出小草自我评价的词语,用“~~~~”画出小草的表现。(生板书:渺小 微不足道 弱小)

5好长的一篇文章,我们读的时候把它读成了几句话,这就是把课文读短了。再短一些,用三个词表示。

板书:奉献、贡献、生命力强

5小结:作者王宜振按照小草奉献多,索取少;为环保做贡献;有生命力顽强这样的顺序来赞美小草的。美文越品越美。

三、研读课文,理解感悟。

1生研读课文。(边默读,边批注。)结对交流。

2 指名班上汇报。

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咱们一交流就是智慧。这是交流的时间,也是共享的时间。没有惟一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遗憾,请大家各抒己见!

教师相机引导。(从以下方面:内容、语言、韵律、写作:拟人、反复的手法)这样的美文值得我们背一背,请同学试背。

3指导朗读、背诵。

4学了这首现代诗,你们都是一株小草。

我是校园里的一棵比三层教学楼还高的塔松,你面对我,会说:“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我是国色天香的洛阳牡丹,你面对我,你会说:“ ”

四、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1 归纳板书,深入体会。

(1)学了这首现代诗,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心,你感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哪些人像小草一样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吗?

(3)结合自己说说,你应该怎样向小草学习?

2 总结:小草虽然弱小,却有着无比的自信与自豪,它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值得同学们细细品味,深深思考。小草看小却隐藏着“大”的内涵,(“伟大”)这就是大家的风范吧。我国有一个著名作家叫草缨。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小习惯,大人生。”“小故事,大道理。”真是以小见大。小草看似渺小,却很强大,在我们的心中真乃“大英雄”也。“独在大自然,人草两不厌。”“一草一世界”“数风流人物,还看小草。”

四、拓展

1看小草图,写上一句或几句赞美的话。

2听歌曲《小草》

五、布置作业:“十年磨一剑”,让我们来磨磨笔。

小练笔: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像小草一样“渺小”的事物,但是他们同样自信、自强,试以《之歌》为题,进行创作。

作者邮箱: fengzhanxian@163.com

上一篇:儿童讲故事比赛演讲稿下一篇:oem管理制度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