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1长江之歌

2024-05-28

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1长江之歌(精选8篇)

篇1: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1长江之歌

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 习作三

习作3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读书做记号以及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 2、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例文,了解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3、引导学生学会概述所读作品,了解作品的主题和精彩部分。 4、激发学生读书和写读书笔记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 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例文,了解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教学过程 一.习作准备习作前阅读要求: 1、读一读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或者读一读《海伦凯勒传》。 2、阅读一组表现母爱的文章。 二、进入习作话题 读书后总会有感受,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交流。 三.学习范文 1、先介绍关于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交流:①作品内容。②阅读后的感受。说感受时,可以从文章的内容来说,也可以介绍自己对精彩语言的理解。 (1)小组内交流。 (2)大组交流。 2、阅读例文。 (1)学生自由阅读例文。 (2)交流阅读所得:文章是怎么开头的?中间主体部分写了些什么?是一个怎样的.结尾? 四、指导写作 1、教师提供阅读文本《谁送给我耳朵》(一个表现伟大母爱的故事)。 (1)教师范读文章《谁送给我耳朵》。 (2)师生对话,聊聊听完这个故事的感受。 (3)学生默读文章,体会语言文字包含的丰富情感。 2、讨论交流如何写好这篇文章的读后感 (1)小组内交流。 (2)大组交流,师生互提建议。 3、学生练笔。 4、交流习作片段,师生评议、修改。

篇2: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1长江之歌

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 3、烟台的海

3、烟台的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3、初步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 教具准备:小黑板、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发现烟台以及其北面临海的特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出示目标(略) 二、布置自学。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音,画出生字组成的词和不理解的词。 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指名分节读课文,力求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回答下列词语的意思。 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 气势汹汹 蔚为壮观 过滤 崇山峻岭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一)播放配乐朗诵,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2、指导分段。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什么?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2、同桌讨论。 3、集体讨论。 五、课堂练习1、本节课作业: A、描红临写:点名说字形特点及书写注意点,教师范写、讲解,学生描红、临写。 B、《补充习题》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七、下节课预习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能模仿造句。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关键词句,感受烟台海的壮观绚丽,人的勤劳能干。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示标。 1、听写词语。 2、出示目标。(略)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想: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各有怎样的特点?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交流第一个问题。 2、交流第一个问题。 学习写海的句子。 (1)出示写海的句子。学生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2)引导学生交流,归纳出要读好这段话,要突出下列词语 “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句。 ◆作者把涌浪比作“小山”写出了涌浪的高、大;把涌浪比作“千万头暴怒的狮子”,突出了涌浪气势汹汹。 ◆把涌浪的声音比作雷鸣,说明涌浪扑向堤岸的声音极其大,简直震耳欲聋。 ◆“扑”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了烟台海冬天蔚为壮观的景象。 ◆溅起的浪花 “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写出了涌浪力量之巨大。 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表现了涌浪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威力无比。 ◆“扑向” “溅起” “发出”“ 掀到”等表示连贯动作的词语,也显示了浪头的速度快、来势猛、力量大,向我们展示了烟台的海壮观的景象。 (3)请大家看屏幕,体会烟台的海冬天的磅礴气势。再次指导朗读。 欣赏了烟台冬天海上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景观后,你们能把冬天海上独特的景观更好地用朗读声来表达吗? 这样气势磅礴的烟台海,怎不让人深深地爱上这片蓝呢?谁愿意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3、学习写人的句子。 (1)在海边的人们是怎样的?出示课件: 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2)交流:壮观的景象指什么?壮丽的风景线说的是什么? ◆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不畏严寒、不惧风浪的豪迈情怀。 ◆游人“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拍照留念”,他们的行动充分说明他们已经深深地为大自然壮观的景象所折服。 (3) 小结读:烟台人和外地游客并未惧怕气势汹汹的大海,而是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甚至以它作背景拍照留念。让我们做一回烟台人或游客,用不畏严寒、不惧风浪的豪迈情怀来读一读。 (3)齐读。 4、再指导朗读全段。 5、小结学习方法:整体读,感知本段主要意思;分层读,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体会;感情读,读出自己的感悟;背一背,表达自己的感情。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1 、学法迁移:运用第2节的方法学习第3、4、5自然段。 2 、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3 、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向全班汇报,评议结果。 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第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 第5自然段:从“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格调;从“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 结合前两句,朗读体会“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 4、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5、 把2―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始来介绍呢?(一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冬天烟台的海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又显的那么凝重。冬天烟台的海景象尤为独特,所以一开始就介绍它。) ◆学习第6自然段。 1、齐读第6自然段,填空:烟台的海是一幅( ),是一道( ),是一座( )。 2、轻声自读,体会画、背景、舞台。 3、欣赏画面,加深理解。 说话提示:说是“一幅画”,是因为( );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 );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 )。 1、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向游客作一番介绍。 2、学生演练,集体评议。 五、作业。 写一个片断,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作为自己手抄小报的备用稿。 五、课堂练习1、本节课作业: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向游客作一番介绍。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是啊,烟台的海是一幅画,一幅多姿多彩的画;烟台的海是一道广阔的背景,为烟台人提供了生活的背景;烟台的海是一座舞台,让烟台人依靠的同时,懂得了去开发和保护它,使一代又一代的烟台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们在这里享受、在这里播种、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宛如一幕幕活生生的戏剧在这里不断地上演。 七、下节课预习作业: 自学第4课,学会所有生字,并能正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篇3: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1长江之歌

【关键词】逐字注音 逐字注音的利弊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141-01

现行苏教版小学1~4册的语文课文都采用了“逐字注音”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可以把它归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

2006年北师大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并且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中明确地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因此,为实现上述目标,苏教版1~4册小学语文课文采用了“逐字注音”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汉语拼音的加强与巩固,以汉语拼音为工具认识汉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培养小学生说普通话。

二、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看

江苏省地域范围较广,包括的方言也比较多。就南京市来看,南京市地处江淮官话区,与普通话相比,方言中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l、n不分、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音不分。学生在刚进入小学开始说普通话阶段,他们的普通话多多少少会受到方言中发音的影响,因此,课文“逐字注音”有利于小学生在学会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读汉字以后,自我纠正不正确、不到位的发音以及一些语音缺陷。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并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普通话都十分的标准,因此课文“逐字注音”也有利于教师对文字的读音的把握。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时,及时发现学生不准确、不到位的发音并给予纠正。

然而,课文“逐字注音”也存在着弊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人们在日程生活中语言的运用,并不是单个地、孤立地发出一个个音节的,而是把音节连成词,把词连成句子。一定时间内,人们连续地发出一连串音节,形成语流。在语流中,音节与音节、音素与音素、声调与声调互相影响,或多或少地会发生语音变化,这叫做音变(马景伦《汉语通论》)。因此,文字的注音仅仅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朗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朗读的过程中,同样会发生音变,比如:轻声、儿化、变调以及语气词“啊”的音变。这些音变有的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啊”的音变、儿化音),有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轻声)。所以我认为,“逐字注音”并不能全面帮助小学生掌握音变的问题,尤其不利于学生在学习朗读的过程中掌握“啊”的音变和儿化音。虽然课文中“一”、“不”的音变标出来了,并且也把一些轻声标注出来了,但是没有很好地处理“啊”的音变和儿化音。这是一个弊端。

第二,在1~4册中,课文虽然简单,但是有些课文也是适合朗诵的。朗诵与朗读相比,我认为朗诵比朗读更加艺术化。如果说朗读仅仅是把课文读通顺,读出文字中最基本的意思的话,那么朗诵则有较强的表演性,而且要读出朗诵者对字里行间意思的理解,向听众传达出朗诵者所想表达的个人情感,在对文章处理的方面,带有朗诵者一定的主观性。那么,从朗诵的角度出发,这就不仅仅要求朗诵者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句话,还包括如何处理一些细节处的语音技巧,为文章的朗诵增色,从听者的角度增强作品的美感。这依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比如在《狐狸和乌鸦》这一课,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狐狸一溜烟跑走了”,如果能够在读的过程中在“烟”这个音的后面加上儿化音的处理,并且对“了”的音进行轻读处理,不仅仅能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还能够表现出一种讽刺的语气,这种讽刺既是讽刺乌鸦不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喜欢听奉承话而上了别人的当,也从某种角度上说明了狐狸的聪明以及一点点的狡猾。

综上所述,课文注音,有利有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文注音的优势,即:帮助小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这个工具认识字词、读准字音,及时地纠正小学生不到位、不准确的发音。发挥汉语拼音是识字工具的作用。

三、结束语

不论是作为小学语文的教师还是即将成为小学语文的教师,我们都要努力提高自己基本的语文素养。首先,是自身语音要准确,语音面貌要好,并且能够准确地听出学生不准确的发音,也就是对语音的敏感性;其次,语文教师要能够准确地把握文字的静态注音以及课文朗读、朗诵动态的语流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做到更好地指导学生识字、朗读和说普通话,知道识字、朗读、说普通话从哪些方面指导以及怎样指导,而不是机械地理解和利用课文的注音纠正学生的发音,把课文中文字的注音当作“圣经”,而考虑不到朗读、朗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忽视了动态的语流。

参考文献

1 马景伦.汉语通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6

篇4: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1长江之歌

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 4、记金华的双龙洞

4、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一课时 本节课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3、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2、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4、记金华的双龙洞)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 (1)填写生字表:(空白表) (2)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盘曲 突兀 森郁 婉蜒 变化多端 颜色各异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出示表格,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一)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二)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 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课堂练习1、本节课作业:完成《补充习题》一和二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七、下节课预习作业 第二课时 本节课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景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 认真读课文第1-3自然段: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2、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一)过渡: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二)了解外洞特点。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三)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孔隙的“窄”。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四)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黑、奇、大”。 1、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2、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3、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五)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五、课堂练习1、本节课作业:书后习题3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概括课文中心思想: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七、下节课预习作业

篇5: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1长江之歌

教学内容:课本第8页例4,第9页课堂活动第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生的比、画等活动,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数序的排列。

使学生在数数的基础上会读,会写1--5各数。

通过课堂活动中的数、写、圈、摆,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画、数、写、圈、摆等活动让学生愉快学习,掌握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投影仪,数字卡片,小棒。

复习旧知。

复习数数。

新授。

教写“1”。

师:你能用手指表示1吗?

引导学生伸出1个手指。

师:如果用画圈来表示1的话,要画几个圈?

教师指导学生看例4,并用投影仪出示数字1。

师:请小朋友读一读1,并仔细观察1的写法,看看1像什么?

生:1像小棒。

师:它在田字格里是怎样放的?

师边写边指导写法。

然后让学生书空1,再让学生在第8页“写一写”中沿虚线描1,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学生的坐姿和握笔的姿势。

教写“2--5“。(方法同教写“1”。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

放手让学生独立写1--5各数。

学生独立书写。

小组中交流并评选出最好的书写参加全班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

课堂活动。

数一数,写一写。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注意强调学生的书写习惯。

集体交流反馈。

圈一圈,写一写。

教师帮助学生弄懂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集体反馈。(注意圈法的多样化。)

总结

师总结:这节课老师和大家学会了1--5各数的写法,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姿势的正确。xkb1.com

五、布置作业。

篇6: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1长江之歌

1、以口算为主,通过比较计算,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联系注意通过比较突出基本算法,也注意估算和口算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水平。

教学重点:

是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以口算为主,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算一算,比一比

34+3                 2+25                61+8

34+4                 2+52                80+17

34+30                20+25               3+36

34+40                20+52               37+20

1、先让学生观察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2、同桌交流,

3、集体反馈。

4、独立完成计算。

5、交流答案。

二、先估一估,再计算

65+30    4+52    60+13    53+20

56+3     25+4    31+6     20+35

1、让学生交流估算的想法。如:65+30得九十几

2、再让学生算一算。

3、交流估算与实算的差距。

三、不计算,你能在○里填上“﹥”、“﹤”或“﹦”吗?

47+2○47+20     4+75○75+4

50+48○40+48    30+6○3+66

不计算,先估算一下,想想圆圈里应该填什么?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看看应该怎么填。再交流反馈结果。

四、解决实际问题

小男孩说:我要借5本《数学故事》。阿姨说:你借走5本后还剩33本。小番茄的问题是:原来有多少本《数学故事》?

1、观察图,说说图上画了谁?他们分别说了什么?

2、试着解答问题,列式计算。

3、交流反馈。

五、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要提出来吗?

(编制者: 蒋凤娟)

篇7: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1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比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3、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可解决的问题。

教学资源: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假日里,你们小队都开展了哪些活动?

二、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

师:让我们来一起参加图中小朋友的假日小队活动。

仔细观察:有哪几个假日小队,分别给他们小队取个名。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文娱演出小队;

(2)摄影小队;

(3)护绿小队;

(4)收废电池小队。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师:这么多小队,你最想参加哪一个呢?

根据学生回答,集体讨论其中一个小队。如:文娱演出小队。

师:仔细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唱歌的有15人,伴奏的有3人。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参加演出的一共有多少人?列式:15+3=18,口答(略)

生2、唱歌的比伴奏的多多少人?列式:15-3=12,口答(略)

师:小明想知道这次演出一共有多少个节目,主持人这么告诉她:“这是第19个节目,后面还有4个节目”。你能帮小明算出一共有多少节目吗?

生:列式19+4=23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说明:第19个节目是指连同这个节目在内演了19个。

2、小朋友喜欢照相吗?我们的小摄影师正在给小朋友们拍照。仔细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已经照了29张,还有9个小朋友没有照。

师:现在你想到些什么?

师:剩下的胶卷够其余的每人照一张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盒胶卷有36张,29+9=38,36张是不够的。

师板书29+9>36。

师:那怎么办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爱绿护绿已经成为小朋友的自觉行为。瞧,“护绿小队”行动起来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一共有35棵小树苗,浇了一些,还有8棵树苗没有浇。已经浇了多少棵?

学生列式:35-8=27,口答。

4、还有三个女小朋友在干什么?听听她们说些什么?(可以先给每个人取个名字,如穿红衣服的就叫小红,穿绿衣服的就叫小青,穿白衣服的就叫小白。)

5、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小红收了9节废电池。

小青收了35节废电池。

小白收了20节废电池。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还可以列式回答。

全班交流,整理问题。

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小红和小青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2)小红和小白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3)小青和小白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4)三个人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6、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1)小清比小白多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2)小清比小红多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3)小红比小白少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4)三个人中谁收得最多?谁收得最少?

四、拓展延伸

师:刚才我们参观了四个假日小队的活动,小朋友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自己来解决,真是不错!

在我们自己开展的假日小队活动中,你也能像这样自己提出问题再来解决吗?小组讨论,确定研究的内容(踢毽比赛、乒乓球赛、钓鱼游戏、点蜡烛游戏等),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再列式解决。

(编制者  王亚芬)

篇8: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1长江之歌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编写的。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并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改进。

领到充满馨香的新书,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它,一睹它的面貌。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阅读”“习作”和“练习”组成。全册安排了7个单元。每单元安排阅读课文3~5篇,共26篇美文。课文分精读、自读两种。安排自读课文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共七篇。每单元安排练习一个,共七个。为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1个。其中我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综合性学习”这两个版块最感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标准》提出的教学目的之一,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册课本承接前9册“习惯篇”的内容,在课本开头安排了有关自主修改作文和通过多种渠道学语文的图片,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养成培养。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更要不断强化。我注意到在本册习作课文中,专门安排了修改作文的练习,那么就应该将其作为一次习惯培养的实践来进行教学。

本册综合性学习“学和做”以“节约用水”为话题,安排了“小小调查”“谈节水,学成语”“介绍节水小窍门”“编写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和“大家来抢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综合性比较强,需要放手让学生自行策划和组织活动。作为教师应该怎样指导,也得细细斟酌,做到有的放矢。

值得一提的是本册继续安排了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的内容。教材在将《上下五千年》里的“郑和远航”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两个故事安排为课文,让学生初步接触后,设立“我读书,我快乐”栏目,简介全书内容,扩大阅读形式,利于激发动机,增加兴趣,从而把《标准》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落到实处。根据《神奇的克隆》一文的主要特点,将课题做了修改,改为“克隆之谜”。

本教材的编排,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全册课文分为7组,每组教材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1. 课例。包括课文和作业题。

每组有3~5篇课文,这几篇课文围绕一个单元主题组织。精选的课文语言规范,篇幅短小,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等训练。插图新颖精美,富有童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每篇课文后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朗读、背诵、复述等常规训练,旨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三是常用词语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读、抄、用,比较意思相近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巩固复习所学生字新词,增加词语积累。四是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意在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2.习作。

课本将习作作为专门的课文安排,共安排了7课,有观察类作文、纪实类作文、写人的、想象的、游记,还有一次专门性的作文修改。每课习作,均对习作要求、观察要领、写作要点等作了分析与指点,从而让学生获得具体明确的习作知识。有的习作,课文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范例,以便学生借鉴、迁移。3. 综合练习。

全册共安排综合练习7个,放在每单元之后。综合练习包括字词句训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及学写毛笔字等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字词句方面,以“语文与生活”为题,通过猜字谜编字谜、积累与运用近义词、读故事、学标点、说新词儿、欣赏歌词、学用日常交往常用词等内容,把字词句的训练有机地综合起来,并从中体会到生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写好钢笔字方面,仍然提供楷体范字,让学生描红、抄写一段课文,意在训练钢笔字的章法与行款格式。

读读背背方面,分别从“诵读与感悟”“诵读与欣赏”“诵读与积累”这样不同的角度安排了散文诗、成语、名著片断、毛泽东主席诗词等,以帮助学生增加文化底蕴,积累语言材料。

口语交际方面,安排了“请你帮个忙”“畅想未来”“我来说一说”“介绍世界名城”“小小即兴演讲会”“影视剧评说”“七嘴八舌话环保”等练习,以利于训练学生观察、思维、想像、表达等能力。

学写毛笔字方面,安排了每次继续安排两个偏旁及其范字,让学生进行毛笔字的书写练习,以便他们从中揣摩、领会汉字的间架结构及其笔画特点。

本册课本安排生字时继续采用了“识写分流“的办法。全册共安排生字226个,其中要求写的为157个,其余的69个要求认识。所谓“只要求认识”的生字,在本册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初步结合词语理解字义,主要是帮助学生扫清阅读课文的障碍。

在教学目标上,亦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目标。

1. 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4)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办法,并养成认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习惯。

(6)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继续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8)培养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习惯。(9)培养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0)培养自主修改习作和通过多种渠道学语文的习惯。

2.汉语拼音。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226个生字。

(2)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157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4. 口语交际。(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其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5. 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注意默读的速度。(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句顺的短文。(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学习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为实现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领会课文内容,就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 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品味,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从而受到强烈感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享有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权利。要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2.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标准》对学生良好文风的培养十分重视,“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培养良好的文风应从多方面入手,最重要的是解放学生和正确引导。3.要切实使用好与课本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教具、学具,充分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4.要妥善安排教学时间。根据课程计划和本册课本的特点,计划教学时间安排如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安排2课时的教学时间;独立阅读课文安排1课时;一般课文每课安排1~2课时,稍长的可安排3课时;习作每篇安排2课时;练习每个安排3课时;“学和做”安排3课时。

最后,写教案时还要从具体情况出发,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力求能运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通过认真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激发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教学重点】

1、通过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

2、学会修改作文。【教学准备】

1、挂图。

2、学生日记。【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从小学到中学语文一直是门很重要的功课,你知道为什么要学好语文呢?学好语文有什么意义?

2、要想学好语文是不是就是上好语文课,读好语文书呢?请你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你平时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二、指导看图,了解、掌握学习语文的渠道。

1、过渡: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学习语文的途径,除了这些还可以有哪些渠道学习语文呢?我们一起来看图。

2、学生看图,思考:有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

3、汇报交流,相机板书:广播电视、电脑、参观、访问、图书、讨论„„

4、讨论:在这么多的渠道中你喜欢采用哪些形式去学习语文?为什么?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5、小结,通过看图,讨论交流我们掌握了多种学习语文的渠道希望你们能学以致用。请大家说说看本学期自己准备怎样学好语文?

三、总结。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很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希望大家说到做到,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的小主人。

第二课时

一、导入质疑,明确修改的重要性。

1、(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二、指导如何修改作文。

1、过渡:我们都明白了修改的重要性,那到底如何修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2、讨论:一篇文章写好后,要修改些什么呢?

3、对,找出这些毛病后我们要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来修改符号,来修改也就是我们平时做修改病句所使用到的符号,只不过那是句子,现在将句子组合成文章。

4、回忆复习所学修改符号。

5、自学书上例文《小花猫》

6、汇报:这篇文章中修改了哪些部分?毛病在哪儿?

7、练习:

8、讨论总结:如何修改作文?

三、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多修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文章不厌百回改,期待着你们写出一篇篇优秀的文章。

第一单元备课

教材简介:

本单元主题为“春光无限”,安排了《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只拣儿童多处行》《早》和《古诗两首》等课文,一次习作,一次练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体现了少年儿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春游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和快乐。《早》通过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蜡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 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古诗两首》中选取的是两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教本组课文时应注重指导学生朗读,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春天的生机勃勃。注重引导学生按照游览、参观顺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以花喻人的写法及作用。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文章、段落。

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4、体会文章以花喻人的写法的作用。时间安排: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2课时 《只拣儿童多处行》

3课时 《早》

2课时 《古诗两首》

2课时 《习作 1》

2课时 《练习1》

3课时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重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

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

这又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 自由读,教师巡视。

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教师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4、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裸露”(边音)“撑”(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

6、学生点评。

7、有进步吗?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大家。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

8、指名读,评价。

三、初步学习第一、第八自然段。

1、请一、二两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的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我来读课题。读完,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第八自然段结构相似,前后呼应,有点题的作用)

2、想一想上学期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再读一读,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吗?

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谣、袍、裸、寞、叽”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同胞兄弟?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区别在哪里?把他们的特征记牢。

2、和学生共同书写“鼠”,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

3、描红。

4、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读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句诗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3、齐读。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五、朗读全诗:

1、齐读。

2、尝试背诵。【板书设计】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裸露、煎熬 林涛、动物的家

2、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教学重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理清课文脉络。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

相关的教学课件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 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 忸怩 烂漫

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 儿童不解春何在 使出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写字指导。2、学生描红,临写。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第1、2两自然段,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课文资料、及朗读课文录音等。

一、过渡导入

1、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指名回答。

3、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院里

4、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

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小天使

4、指名读然后齐读。

5、完成课后练习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学生回答。

6、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段

1、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呢?

2、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出示句子: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

(4)学生畅谈体会。

四、小结

刚才,我们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颐和园寻找春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颐和园门口儿童多,知春亭畔儿童多,湖面儿童多,湖边儿童多)可能是儿童欢快活泼的身影把春天遮住了吧,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春天。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下节课到玉澜堂去看看。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第三、四自然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气息与儿童的旺盛生命力。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春天。

二、学习第三第四段。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提问: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

2、指名回答:春天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在玉澜堂庭院的几棵大海棠树上。

春天是什么样子?

出示句子,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3、完成课文后的练习5(2):这句话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4、学生交流。

5、教师范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圈出关键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指名尝试背诵。

7、指名读第7自然段。分角色读。

8、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提问:“朋友,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

教师引读课文。

10、齐读第四段。

(1)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2)出示句子:

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愿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11、完成课后练习5(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12、学生讨论交流。

13、练习背诵第7——9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7——9自然段。

2、默写词语。

板书设计:

2、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面湖边

儿童多处就是春 玉澜堂

(花儿——儿童)

3.早

学习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找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并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2.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教学准备

三味书屋内陈室的挂图、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论“早”

1、教师板书:早 2、设问:想到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

4、设问:最想了解什么?

5、教师归纳小结: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含义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早”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还不能解决的准备提问。

2、指名读文,相机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汇报自己读懂的地方,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汇报自己在读文过程不懂的地方。

5、师生通过读文、讨论等方式共同解决。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第二段。

2.着重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以及鲁迅先生事事早,时时早的精神。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选读课文,感悟“早”

1、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2、指名读学生自己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四、精读课文,品悟“早”

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

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A、学生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a、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b、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c、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d、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

e、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B、学生汇报第六节:

a、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b、说说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d、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e、交流、讨论。

f、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

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

五、联系实际,深化“早”

1、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

2、“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六、图文对照,联系“早”

1、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

2、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

3、自由练说,指名说。

4、试对教室练说。

七、总结课文,升华“早” 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板书设计

3.早

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 以花喻人

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 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游园不值》。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哲理意趣,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游园不值》。教学准备 图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值,遇到的意思。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有感情地背诵涛句,指名表演背诵。(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宿新市徐公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小黑板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第三课时

一、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二、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

三、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四、板书:

宿新市徐公店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静)

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

(动)

意 色:黄(绿)(黄)

习作1《二八月,看巧云》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感知基本内容,了解二八月的云多姿多彩。

2、结合“习作要点提示”,明白写好景物的要领。

3、能按要求完成作业,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注意写出它的特点。教学重点:

按照顺序抓住过程,按时间顺序细致描写。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连续观察春天的朝霞、晚霞,观察时注意填写好记录:形状、色彩、多云、少云、云厚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的景色是美丽的,春天的晚霞更是美丽无比。我们如果能把这美景写下来,让别人一起分享,那该多好啊!有位小作者,她把二八月的巧云写得多姿多彩,美极了。

二、学习例文,感知写法

1、轻声读例文,想想:文章写了云在哪些方面的特点?作者在写云的造型时着重写了云哪些奇巧?分几种情况来写?

2、小结:作者详略有当,重点写了云的形状,分三种情况,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和变化。

三、结合习作要点,归纳写法:

1、写景的时候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它的变化来写。

2、写作过程要按照一定顺序。

四、细读例文,明确写法:

1、读例文,讨论:小作者怎样描写云的形状和奇巧的?

2、同桌交流

3、归纳总结:在云的造型上描写它形状的奇巧,而后分三种情况来写,每一处都抓住云的变化特点。

五、练习写景。

1、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内容。

2、说说课前观察的情况。

3、同桌练说,相互交流提示。

4、习作,教师巡回指导。第二课时

一、学生继续习作。

二、学生修改,最后誊写。

1.老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

2.学生自查自改,3.学生誊写。

板书设计

习作

1、二八月

看巧云

形状 变化特点 颜色

练习1 教学要求:

1.学习猜字谜、创作字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2.通过诵读积累知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4.学会请别人帮忙,合理使用礼貌用语。教学重点:诵读与赏析、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师准备谜语等,学生朗读“诵读与赏析”。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猜字谜、创作字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通过诵读积累知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练习1

二、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第一部分

(1)出示灯谜,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谜面是什么?

(2)请学生根据出示的谜语各猜一个字,告诉学生:猜字的谜语叫字谜。(3)学生猜谜。(注意猜的过程和方法)(4)交流答案。看谁猜的对,猜的快。(弟 尧 猫 臭)

(5)学生说说各自猜的方法,教师总结。

2、第二部分

(1)教师在总结学生猜的方法的基础上提问:字谜是怎样创作出来的?(2)学生根据各自猜的方法再次考虑后回答

小结:第一则是运用了形象化的描述;第二则是用了“转转盘”的方法,巧妙地借用了偏旁表义的造字规律;第三、四则,都是一半描写字形,一半影射字义。

(3)鼓励学生用以上的方法创作字谜。(可用书上提供的字,也可以自己选)

3、第三部分

(1)同桌之间交流各自创作的字谜,互相提意见。(什么方法? 形象吗?)(2)猜谜。(班级)

并说说创作所用的方法,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

(1)自由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2)指名读,相机正音。

(3)学生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情况下,想象一下作者所描绘的情景。(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欣赏

(1)引导学生根据经验想象文中的感情和景色。(结合课后的作文阅读)(2)引导学生找出篇中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或几句话,想一想,说一说:(春天来了,大地受到春雨的滋润,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以及人们的欣喜。)(3)让学生联系自己对春天的丝丝小雨感受来说说自己读了后的体会。

(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学习和欣赏把感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中去的方法)

四、作业:

1、课堂:写下自己创作的字谜。

2、课后:背诵《丝丝小雨》 再创作字谜竞猜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用钢笔描红,注意整体布局;学会请别人帮忙,合理使用礼貌用语。

一、猜字谜

二、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2)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早》。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5)教师重点指导“鲁迅、迟到、事事”等词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起笔、运笔和收笔)(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写得有进步的。(2)对写得不好的,进行纠正。

三、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麻烦,碰到一些困难时,如果得到别人的帮助,那么,这些困难和麻烦就不算什么了。

那请别人帮忙时,你该怎样说?别人请你帮忙时,你该怎样说?(2)指名读,指明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读一读题中三种场合下所遇到的困难和麻烦。

(2)针对每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清楚每种场合遇到的困难和麻烦各是什么,在这种场合下应该怎么向别人说清楚自己的要求,该用什么样的礼貌用语。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说清楚 话得体 有礼貌)

(3)分组分问题练说。(注意全过程中礼貌用语的使用)(4)每组每个问题推荐代表讲话,师生评议。

3、反馈

(1)指名上台分角色(帮助者和被帮助者)表演。

(师生评议:有无达到“说清楚 话得体 有礼貌”的要求(2)评议小结。

四、作业

1、课堂:写钢笔字。

2、课后:练习册-单元自测 板书:

练习1 猜字谜 编字谜

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

说话清楚得体 有礼貌

第二单元备课

这单元教材有《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三篇课文,本单元主题为“科技之光”。

《梦圆飞天》一课按事物发展的顺序详尽地记叙了“神州”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与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神奇的克隆》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爱科学的情愫。梦圆飞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熟读通,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熟悉课文,质疑问难。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课题,简介“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

2、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

3、师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3。提出要求:

(1)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2)读准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4)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如何描写的? 4.检查学生自读情况。(1)按自然段读课文。(2)布置其他同学认真听

(3)正音:“澎、控”是后鼻音,“乳、执”是翘舌音。5.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

三、交流感悟

1.听写部分词语。

2.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朗读课文,简单赏析课文。3.质疑问难:

(1)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对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有什么独到的见解?(3)教师给予解答。(补充资料)

A俄罗斯塔斯社在今日头条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神舟”五号发射的消息。称:“38岁的中国人杨利伟是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并且是第一个中国公民。”

B 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吃饭有几种吃法。一种是坐着不动,像在地面上就餐一样,自己把食物往嘴里送。另一种吃法是把要吃的一口大小的食物块放在半空中,食物在空间不动,人飞过去用嘴凑上去咬住它。吃饭的时候要闭着嘴吃,千万不能叫食物残渣漏到嘴外边去,否则食物渣子会在空中飘浮不落,很难清除,如果自己或同伴把它吸到鼻子里就不好办了。

四、安排写字练习

指导写习字册,教师巡回指导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在课堂上朗读

2、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可以分几个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精读感悟。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通过学习,解决遗留的问题。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指出优缺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3、师生共同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二、精读感悟

1、简单指导,理清课文脉络。(1)点名事件发生的时间。(2)重点写人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神舟5号”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3)写发射的场面扣人心弦。

(4)写杨利伟在太空中问候大家。(5)点名了此次发射飞船的重大意义。

2、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3、朗读2-5自然段。

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4、指导朗读感悟“发射”情节。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 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点名读,分角色读。

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

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5、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

(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

(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

三、合作探究

1、老师提问:在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布置小组合作探究。

3、指导方法:

(1)再读课文,进行系统思考。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3)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感触。(4)开展互动,朗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4、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

1、朗读练习。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第 三 课 时

教学目标:

1.总结课文,质疑问难。

2、课堂表演,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教学重难点:学生的吸收消化,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

一、师生总结

1、播放课文录音,对课文做简单的回顾。

2、师生互问互答,对课文进行总结。

3、对教学的下一环节进行动员指导。

二、课堂表演

教师的话:我们将要表演的《梦圆飞天》反映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酒泉大地上人们欢庆的热烈场面。

片段:

出示字幕:现场指挥员不时传出的各种指令,重重地敲打着人们的心。零号指挥员开始最后10秒倒计时:10、9、8、7、6、5、4、3、2、1。O 师:为什么激动?

生:因为倒计时的时候就要发射了。

师:对,首次发射的激动,把它读出来,零号指挥员开始 生大声读10、9、8、7、6、5、4、3、2、1 师:从你们的声音表情看出了激动,还想说什么?生:我觉得这十秒钟是全世界关注的十秒钟。vyYo生:我想到了我在跳水到了最后十秒钟,我的心像兔子在跳。

师:这是怎样的10秒呢?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期盼凝聚的10秒!虽短犹长的10秒!9 牵动13亿中国人的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的10秒,让人们激动、紧张、担忧的10秒。

零号指挥员倒计时 hx$(M 生:10、9、8、7、6、5、4、3、2、1 师:从哪体会到到了最激动的时刻。生:因为到了中国人最自豪的时间。师:请零号指挥员开始十秒倒计时。生倒计时。

师:多么紧张的十秒啊。谁再说一说。生:我觉得这十秒让我非常紧张。师:课文里哪个词可以表现。I 生:重重的敲打。生再读。

师:这十秒多么重大,让我们零号指挥员一起发令。生读。师:伴随着滚滚的浓烟,神舟五号冲上了辽阔的碧空。出示:神舟五号升天情景。

三、资料交流

1、教师说说资料交流的意义。

2、小组进行交流。

3、班级交流,教师指导。

四、练习布置

1、练习册。

2、课后练习3、4题。

板书设计

5.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出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心上问题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不理解的字词同桌相互质疑。(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里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似之处。

(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小结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这孪生兄弟有什么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像,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逊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

3.齐读第3 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4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想。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

4.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带着问题讲课文,找出原因。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使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5.可是,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

四、作业

选用作业设计板书设计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努力探究科学奥秘

生命存在(谜)

7.神奇的克隆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神奇。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克隆”意义。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神奇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神奇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方法。2.激发学生共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愫。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神奇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2、教师引读

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作业:作文《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板书:

7、神奇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多利”

诞生 了不起

爱科学

造福人类

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

学科学

诱人前景

习作2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拔河》这篇作文主,再根据自己的拔河体验,了解其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2,认真阅读老师的批语,了解“眉批”和“总批”的内容及位置,读懂教师的修改意见,明确写好作文的具体要求。

3,参照老师的修改意见,积极讨论交流后,认真修改作文,并从中掌握修改作文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情境渲染,明确要求

1,出示拔河情景的图片,同时播放拔河现场的录音,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

2,学生就拔河的过程,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3,教师导入:有一位同学就这次比赛写了一篇《拔河》的作文,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帮助他修改修改。

4,教师板书课题,提示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二,初读内容,查找缺点。

1,出示《拔河》的内容,学生边朗读边找出这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2,学生联系自己的拔河体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班上汇报。

3,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老师的修改意见,比较老师批语和学生汇报之同的不同,进一步明确修改作文的具体要求。

4,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眉批和总批,及时小结:眉批一般用以指出作文中字、词、句、段方面的优缺点。

三,再读作文,明确改法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本篇作文如何修改,可用铅笔在文中作适当的批注。2,引导学生讨论,同桌各揉已见,小组内交流。

3,教师点拨:写好《拔河》这篇作文,除了注意写清拔河前、拔河中、拔河后的具体过程,还要注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4,学生再次欣赏拔河的录音,重点讨论第五自然段中场面描写的改法。

5,师生共同小结:在这篇作文中要侧重写好第一次比赛的场面,不仅要写出场景的气氛,还必须抓住典型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具体刻画,做到点面结合,文章才会生动、活泼、感人。

四,学生修改,最后誊抄

1,学生作文,力求做到成文迅速连贯,一气呵成。

2,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尽量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3,教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

4,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誊清。

练习二

教学要求

1,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生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2,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5,学写毛笔字。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部分。(1)创设情境。

(2)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比较用“看”和“紧盯”哪个更好。

(3)让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什么情况下用“看”,什么情况下用“紧盯”,并得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紧盯”的结论。

(4)学生读出题中所列的“看”的同义词、近义词。2,教学第二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和“看”意义相近的词,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2)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各个词的适用场合。

(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使用所列词语的完整句子,体会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

3,教学第三部分。

(1)让学生读题中的五个词,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让学生仔细阅读五个句子,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词语。(3)教师评议,看词语填得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4,教学第四部分。(1)学生读八个成语。

(2)教师指出这些词中都含有“看”的字眼,让学生在词中找找看,拿不准的可以查查字典。

(3)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答案。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谁准字音。(3)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33(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通过读讲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查成成语词典。2,积累反馈。三,教学第三题。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梦圆飞天》。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相信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5)教师重点指导“浩瀚、脚印”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2,练习3,反馈。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2,指导。

(1)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分别就是未来的衣食住用行展开畅想。

(2)分组推选同学上台将自己对未来的畅想说出来,要求语言表达通顺、流畅。4,反馈。五,教学第五题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感受。3,审题。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工、母”的书写方法。(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5,练习。

(1)学生再次绳其祖武,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第三单元备课

第三单元主题是“有志竟成”——赞扬了优秀人物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由4篇叙事散文组成,此外,本单元还有一篇读书方法指导的课文。

有志者,事竟成。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小海伦“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双目失明的阿炳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要用动人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三保太监郑和七次率领船队出洋,历经千辛万苦,前后一共到过三十多个国家,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凸显司马迁著书决心、痴心、精心、恒心的好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容量很大,其中数量词的运用更使课文增色,让司马迁留名青史。一是数字中见决心——“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这2600年是何等之巨,将有多少史实需要整理!二是数字中见痴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史记》时,飞来一场横祸,使他“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课文中的“几次想血溅墙头”是司马迁悲愤交加的真实写照,但他不愿死得“比鸿毛还轻”,“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两个感叹号我们可以读出他坚强的决心和意志。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其痴心动天地、泣鬼神。三是数字中见精心——司马迁写《史记》是“发愤”而作,苦难极多、痛楚极深,但他从不敷衍,从不马虎,一册册竹简“光洁平滑”,“一行行工整的隶字”赏心悦目,其持之以恒、精心写作的虔诚明晰可见。四是数字中见恒心——课文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这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里,“18年”、“60岁”、“52万字”连用三个数字,写出了司马迁的恒心。可以说《史记》是司马迁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光辉巨著,无怪乎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精读与略读》是让学生认识读书的重要,了解读书的基本方法。学会精读与略读,增加语言积累,引导感悟说明问题的条理和方法,努力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精读课文各安排2~3课时,略读课文安排1课时。

《练习》也安排两课时,这一部分的口语交际安排了以下内容——我来说一说:班上有同学过生日,同学们要不要送礼物?广告上说的,我们该不该相信?„„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类问题,请选择一个话题,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旨在培养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习作要求是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体育比赛(跳绳、踢毽子、拔河等)或学习竞赛(写字、朗读、习作、辩论)。通过阅读例文,感悟“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初步掌握写作方法。

海伦•凯勒

教学要求

1、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中国的张海迪、南京的聋哑儿童周婷婷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简介:

海伦•凯勒,美国女学者,一岁半时因病成了一个盲聋哑人。在家庭教师沙利文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大学女子学院,1940年毕业。她在一生中完成了14部著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

3、本文讲了她的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朗读,纠正读音。识记字型。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提示:“吮”不要读成yun,霖应读前鼻音,“挠”声母是n。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读不懂,做上记号。(课文主要讲了海伦在老师指导下摸盲文,拼写单词,艰苦地训练自己的说话能力。

三、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了些什么?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

第一段: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大病给她带来的灾难。

第二段:在沙利文老师的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海伦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拼写单词。

第三段:海伦经过艰苦的努力,使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

第四段:海伦大学毕业时,决心像自己的老师一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

4、分段朗读。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自读自悟,体会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海伦哪些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2、同桌交流。

3、出示词句。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隔绝倾诉

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个一岁半的娃娃呀!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4、从这些词句中你能看出什么?朗读,体会她的痛苦和悲哀。

5、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海伦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就在这时,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身边,她是怎样做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后来呢?

理解句子“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拼写了‘水’字。”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有耐心、有智慧,善于启发海伦用触觉去学习知识)

“沙利文老师心疼地布用把他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老师倾注了更多的爱)读课文,读出老师对海伦的期待、鼓励、爱护。(2)海伦开始的表现怎样?

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猛然醒悟”说明了什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的爱给了海伦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37(3)海伦接着做的是什么?找出句子读一读。

理解:“学会了„„学会了„„”“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读了上面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海伦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

反复朗读,体会海伦在学习中所经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和他的顽强的毅力。(4)“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哪里体会出来? 朗读,体会出心中美丽的世界和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四、有感情朗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老师对海伦的爱和海伦对知识的渴求。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

3、造句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第三段。

2.把会感动的语句背下来,复述课文。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喜悦”、“如饥是渴”说一句话。

2、朗读第二段,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海伦又是怎样拼命学习的?

过渡:海伦是怎样学说话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思考:萨勒老师怎么教海伦说话的?海伦是怎样练习的?

2、同桌互读并讨论。

3、全班汇报。

理解:“萨勒让海伦摸清„„怎样发音。”这是靠什么来学习说话。

“我夜以继日的努力,反复高声朗读„„”“夜以继日”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海伦学说话的艰辛以及她拼命学习的精神。)

你能通过朗读把海伦的精神读出来吗?

4、海伦努力的结果是什么?自读理解。读、说、朗读体会。

“她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应如何读这句话?(读出惊喜、终于成功了的语气)

“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海伦,流下了兴奋的眼泪。”

有感情朗读,说体会。

三、学习第四段

齐读,想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流在人们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四、通读全文

1、自读全文。海伦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读读说说。

2、你有什么启发吗?

五、作业

1、引号有哪些用法?完成课后习题4。

2、在第2课中,你能找到类似的用法吗?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 海伦•凯勒

生病

失聪失明

奋斗

复聪复明

不屈不挠奋斗

奉献

永生留名 39

9二泉映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3课时 预习要求

1、收集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生世有必要的了解。听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2、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生字上注上拼音。

3、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并能联系上下文解决。

4、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5、初步理解下列词语:

萦绕 倔强 饱经风霜 升腾 跌宕

坎坷 积淀 委婉 连绵 教学准备

1、将《阿炳生世录》材料课前印发给学生。

2、录音带2盘,《二泉映月》和配音朗读。

3、第五自然段部分内容打印。

4、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打印。

5、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民间音乐家阿炳的经历及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教学准备

阿炳的图片 录音课文

《二泉映月》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第3节和阅读材料中去找答案)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2)集体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同学们围绕课题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读书和讨论,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老师把课题旁的前两个“?”擦掉)还剩下的这个“大问号”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2。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与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精神。

教学准备

《二泉映月》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前写上第一课时的板书,倒好录音带)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

板书:倾

二、学习第5段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插图)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学生自读自练(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教师圈出重点词: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42(1)学生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问: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朗读比赛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下面开展一次朗读比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为了提高本次比赛的质量,让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分准备。全体学生自读自练。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获胜的经验。

5、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擦掉课题旁的“?”)这段文字写得好不好?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老师暂且用“|”把它分成三部分,你只要背诵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其中第三部分内容最长,也最难背,不知有哪些同学敢选择第三部分来背。

(1)熟读试背。(2)指名背诵。

三、迁移写话

1、师:同学们,第一课刚上课时,王老师让大家听了一小段《二泉映月》二胡曲,并且凭直觉谈了感受,通过学习了课文,现在再来听听这首《二泉映月》的曲子,你一定会谈出很多的感想。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四、课外作业

1、背诵4、5自然段。

2、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练习4。板书设计:

9.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10.郑和远航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挂图 朗读资料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

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4(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2)反馈学习体会。5.练读词语。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②指导朗读。出示小黑板: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司马迁的《史记》。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

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词语。(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记载:把事情写下来。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研读:钻研并阅读。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47(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

2.理解“发愤”的意思。司马迁受刑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教学准备 小黑板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4。

2、朗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复述课文

一、复习

1、听写。

历史辉煌耻辱讲述专心致志 记载搜集研读悲愤飞来横祸

2、“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指名复述课文,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板书: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遵照嘱托

遭受酷刑

完成巨著 发愤著书

前无古人

12.精读与略读

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课文,感知并读懂课文,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选择哪些读书方法和怎样略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抓住精彩之处引导、点拨,把文章中所交给的读书方法通过讨论总结出来。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二.指导自读课文 1.揭示课题。2.审题:

(1)什么叫“精读”?什么叫“略读”?(2)你通常会采用什么方法? 三.点拨

1.轻声自读课文,要求:(1)要有一定的速度;(2)弄清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主要写哪几件事?(3)在自己认为最有收获的句子下面作记号。2.组织交流。

3.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课文,注意正确、流利。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哪些句子让你受益匪浅?为什么? 5.相机出示句子,指导理解:

(1)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提问:(1)“一目十行”失什么意思?(2)走马观花是什么样的?

(3)你这样读过哪些文章?有什么帮助(4)这样的方法给了你什么好处?

(2)通过略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须要精读。

提问:(1)这句话你同意吗?(2)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3)这个“须要”是指什么?为什么这里用的是“须要”而不是“需要”?

板书

上一篇:轴对称单元教学设计下一篇:怀远福利院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