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2024-06-18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明天我们毕业》教案(精选6篇)

篇1: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24、明天,我们毕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脉络,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不久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2、作者在小学毕业时感慨万千,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1)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课文,纠正错误(2)了解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眷恋憧憬朝夕相处博大精深

3、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什么。

1、学生思考

2、集体讨论。第一段(1)写想到即将告别校园、老师和同学,心中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二段(2——5)写我们不会忘记母校,更不会忘记进敬爱的老师。

第三段(6)写等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

4、分段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四、布置作业

1、练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2、会用“天真烂漫”“凝聚”造句。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一、复习、导入

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就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1)“眷恋”是什么意思?眷恋什么?美丽的校园、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2)还会眷恋什么呢?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

(3)为什么呢?为什么深深眷恋美丽的校园?为什么深深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为什么深深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二、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启发,教师巡视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1)指名回答

(2)欣赏画面,体会校园的美丽。引读:我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我们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

(3)校园这样美丽,可明天就要毕业了,你想对母校说什么?带着对母校的热爱、眷恋之情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1)听录音,欣赏录像

(2)出示句子:6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1)“五彩斑斓”是什么意思?课文描写了怎样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从清晨跨进校门、早操、上课、中午的写字、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方面体味校园生活的五彩斑斓)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更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1)指名交流

(2)出示句子: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联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老师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

(3)你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也离不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你有切身的体会吗?

过渡: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欣赏音乐),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炽热的心跳。

(1)交流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

总结:明天,我们就要毕业。我们眷恋美丽可爱的校园,(因为)它是那样诱人;我们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因为)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让我们同唱一支歌,说声“谢谢,母校”“谢谢,老师”“谢谢,亲爱的同学”

六、讲读第三段

1、漫步美丽的校园,作者看着6年前亲手栽下的小树,产生了一个心愿,是心愿呢?

2、出示:等到这些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等到我们也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看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我们没有辜负您的希望!”

(1)“栋梁”是什么意思?

(2)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立志成材、回报老师的心愿及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深眷恋。

七、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篇2: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一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就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我还清楚的记得,六年前,我们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

绿草如茵的操场,窗明几静的教室,天真烂漫的同学,和蔼可亲的老师,散发着油墨香气的课本,一切都是那样动人。

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每天清晨,我们迎着朝阳跨进学校的大门,沉寂了一夜的校园顿时荡漾起我们的欢声笑语。早操开始了,我们排着队进入操场,那整齐的动作,矫健的身姿,还真有几分军人的气概呢!上课铃响了,我们飞快的进入教室,在课堂上,我们听得专心,读得动情,以人热恋,就像棵棵幼苗,尽情的吮吸着沽沽流来的甘泉。中午十五分钟的写字,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在优雅轻松的乐曲声中,我们一笔一画的描红名帖。从那一个个方块字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周两次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特别受到我们的欢迎。一到这个时候,我们便奔向各自喜爱的天地:有的学习电脑,有的排练合唱,有的外出写生,有的制作标本。

六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壮健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更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敬爱的老师,回顾六年的历程,我们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您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你的帮助和教诲。是您在课堂上一丝不苟的向我们传授各种知识,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是您为了指导我们科技小组搞小发明,利用星期天跑图书馆查阅资料。日夜操劳,你的额头上已爬满了皱纹,粉笔的灰尘已把你的青丝染成了白发。然而,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痴情,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您那颗永远年轻而富于创造的心。老师啊老师,您以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我的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

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炽热的心跳。

篇3: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屡有发生,我百思未得深解。学校学期初安排听常态课,两位老师分别执教《渔歌子》时的课堂现象,再次引发了我的思考,现将课堂实录片段与我邀部分学生深入访谈的结果,描述如下。

教师1课堂再现: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这是词牌名,“子”读第三声“zǐ”,一起读课题。这首词是张志和写的,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

生:(沉默)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A:我预习的时候没查到张志和的资料。老师要我们回答“是个怎样的人”,是个爱钓鱼的人吗?老师肯定不是要这样的答案。那他是个怎样的人呢?听听同学怎么说吧。

B:我知道一些张志和的资料,他原来不叫这个名字,后来皇帝赐给他“志和”这个名字。难道老师要这个答案吗?再等等吧,没把握的话还是不急着说。老师喊到我就起来这么说。

C:不会,就选择沉默吧。老师肯定会自己公布答案的,她以前经常这样自圆其说的。】

师:不知道啊,都没有预习吗?那么看屏幕上老师收集的资料。

生:(默看资料)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D:哎呀,怎么看不大清楚呢?最好有人读一下,让我了解得清楚些。哎,别不识相,挨一顿批。让我把眼镜架往上推一推,眯缝着眼,努力看吧。

E:哦,原来老师就是要我们随便介绍一下张志和呀,这个我在预习的时候也查到的,她为什么不说清楚呢?】

片段二:

师:这首词中写了很多景物,可谓“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大家说说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生1: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应该是西塞山和白鹭。继续交流。

生2:桃花、流水、鳜鱼。

师:还有呢?能不能把它们找全了?

生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

师:你们觉得这些景物美吗?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生:(沉默)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F:怎样的美景?我可得好好组织组织,变成一段通顺的话。让我想想。

G:想想也烦,懒得动这个脑筋,反正等一会儿总有人举手的。

H:我仿佛看到的是桃红柳绿,和风细雨的美景。我想举手的时候老师就开口了。】

师:(焦急地)没关系,你可以说一样景物,比如怎样的风?怎样的雨?

生4:暖风。

生5:杨柳风。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I:看老师笑眯眯的,其实她心里很急了,快点随便说一个答案吧,至少下课时统计发言次数时,我发过言了,可以交差了。

J:老师肯定要感谢我了。大家都不说,老师会多尴尬,幸亏我救了老师的场。毕竟教室后面还有一位老师在听课呢。】

师:(要发疯了)你们不会用一两句话来连起来说一说你的眼前仿佛听到、看到、闻到的吗?×××,你来说。

生6:雨细细的,如牛毛,如花针,密密地斜织着;风轻轻的,柔柔的,如母亲温柔的大手抚摸脸颊。风里带着桃花的香味儿,青草的香味儿,还有泥土的香味儿。

师:不是说得挺好吗?为什么不举手呢?

生:(沉默)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K:我想尽量说得完整一些,把青山、白鹭等景都说进去,还在想呢。老师叫到我名字,我吓了一跳,把开头给忘了,直接说了后面的内容。】

片段三:

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淡泊的心境与热爱大自然的景物的感情。像这样的关于垂钓的诗你还记得吗?

生7:《题秋江独钓图》

师:会背吗?

生7:(只嗫嚅了三个字)……一扁舟

师:还有一首记得吗?

生8:“独钓寒江雪。”

师:四、五年级学的内容都还给老师了。请看屏幕,我们一起把这两首诗读一遍。

生齐读《江雪》和《题秋江独钓图》。

师:下面打开《三训》把作业做一下。

【学生心里活动描述:

L:我正在努力地想呢?老师就打断了我。

M:想它干嘛呢?老师其实只是问问而已,做给听课老师看的。我看见老师的手都点好鼠标了,屏幕上马上出来这两首诗的内容,只要跟着读读就行了。】

教师2课堂再现: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这是词牌名,“子”读第三声“zǐ”,一起读课题。这首词是张志和写的。张志和原来不叫张志和,叫张龟龄。你猜他父亲为什么给他取这个名字?

生1:大概希望他能像乌龟那样长寿吧。

师:恭喜你,猜对了!他有个哥哥,你们猜叫什么呢?

生2:张树龄。

师:什么树呢?

生2:松树,哦,张松龄。

师:对了!你们看,名字中寄托了长辈的美好祝愿。那张龟龄后来为什么叫张志和了呢?通过预习,知道的请举手。(一名学生举手)

生3:是皇帝赐给他的名字,希望他心志平和。

师:你真了不起,知道得真多!奖励你把屏幕上的这段资料读给大家听。大家边听边思考,从中了解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

【评析:因为是猜,错了没关系,学生的心理压力要小得多,而且,老师的问题指向很明确,话语中又饱含着鼓励,因此课堂气氛活跃。】

片段二:

师:这首词中写了很多景物,可谓“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大家圈一圈一共写到了哪几种景物,待会儿连起来告诉大家。

生1: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

师:还漏了两样,能补全吗?

生1:箬笠、蓑衣

师:一起把圈到的景物念一念。你们觉得这些景物美吧,能不能用几句话连起来说一说你的眼前仿佛听到、看到、闻到了什么?不急,先在自备本上写一写。

生2:我写的是白鹭飞翔图。……

生3:我写的是桃花流水图。……

生4:我写的是斜风细雨垂钓图。……

师: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生:(沉默)

师:你们看,山是青的,鹭是白的……

生5:美在它们的色彩绚丽,搭配和谐。……

师:还美在?

生6:动静结合。……

师: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读出画面来。先自己练一练。

【评析:先写再说,给同学思考的时间较充分。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因此说得自信满满。】

片段三:

师:据说张志和钓鱼是不用鱼钩的。那他还是在钓鱼吗?

生:(摇头)

师:他钓的是什么呢?

生7:春天的美景。

生8:悠闲自在的心情。

生9:与世无争的淡泊心境。

师:好一个“淡泊心境”。是呀,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淡泊的心境与热爱大自然的景物的感情。

【评析:所提问题有思维的价值,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学生喜欢。】

师:他的哥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惹祸,于是修了一座草堂,并作了一首词喊他回家。想看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

生:想。

屏幕出示《和答弟志和渔夫歌》

男生作哥哥,请弟弟回,读:“……狂风浪起且须回”;女生作弟弟,回答哥哥不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哥:“且须回”。

弟:“不须归”。

哥:“且———须———回”。

弟:“不———须———归”。

(课堂里充满乐欢声笑语)

【评析:和复习旧知相比,学生们更愿学习新知,对拓展内容充满好奇心与新鲜感,因此学习有热情。】

二、理性分析

综上所述:教师1和教师2执教《渔歌子》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基本相同,选择的教学内容大同小异,但课堂气氛却迥然不同。以前一些教师总以为高年级课堂沉闷的主要原因在学生,学生大了,自尊心较强,怕说错了被同学笑话,不愿说,所以才造成如此局面。其实教师才是始作俑者,课堂的“死”与“活”,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教得活”,学生才能“学得活”。

打破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沉闷之怪现象,笔者以为需经常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具有挑战性

对于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来说,教学目标处于灵魂的位置,所有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都以它为中心展开。所以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制定好适宜的教学目标。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通过“教”与“学”双方的努力,可以达成的且能够达成的目标就是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因此,目标设定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课文的独特教学价值。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课文的内容也有不同的难易程度。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目标太难,不容易实现,学生就会丧失信心,有厌倦情绪,就算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只能勉强跟着。目标太简单,不花力气就能实现,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最好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属于那种具有挑战性的,学生需要的,且通过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转换,不能固守预定的教学目标不放,生拉硬扯也会将学生学习的兴致耗失殆尽。

2.教学形式的展开,是否有互动性

要把课上活,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静听式的教学形式,代之确立多向立体式现代课堂形式。传统的单向静听式主要是教师独占式和教师主讲式,其信息是单向的。教师独占课堂,学生学习被动,课堂只是主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进行积极思维,完全依赖教师。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以教代学,以讲代练。教师积极性高,学生主动性差,学生的求知欲受到抑制,学习缺乏兴趣。这样的课堂是一潭死水。

多向立体式教学形式其信息反馈是多向的,互动是教师与学生间的,是学生与学生间的,也是教师与文本间的,学生与文本间的。只有把课堂变成学堂,学生思维有空间,讨论有时间,发言交锋才会呈现精彩。

学生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学起来投入,兴趣自然来了,课堂也就活了。

3.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有趣味性

小学生天性好动,纵然是高年级的学生,让他们在40分钟内都集中注意力学习,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块屏幕、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虽然受到批判,但在相当多的家常课课堂上,还是愈演愈烈。另外语文课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似乎也是一成不变的套路。可以想象,如果一篇课文分两个课时完成,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是一个模式:读通课文,正音,解词,读好句子,分段理清文章脉络,学习第一段……教学程式化,方法单一,学生会假装陪着你老师学吗?高年级学生精着呢,猜到你老师下面大概要说什么了,他们就对老师不予理睬。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出其不意地变换招数,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视频引趣法﹑实物演示法﹑游戏法、表演法等,把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变成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理解课文内容,获得具体感受,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不是一味地追求方法的“趣味性”,搞成形式主义,而是真正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倪鸣老师执教的《石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检查预习”这一环节,就设计了极富趣味的闯关活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且轻松愉悦。

师:读得太棒了!看来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了。告诉倪老师,课文你都读过几遍了?

师:4遍的、3遍的。哎呀,真是不看不知道,6遍的、8遍的!一看吓一跳。

师:既然大家都预习得这么充分,今天倪老师要来点刺激的!我要提高检查预习的难度了。倪老师呀把这一课的生字都藏到了石榴果的背后,石榴果越大,题目的难度也越大!自己选择,来挑战!开始!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就给你。

生:我选果子最小的那一个。

师:1号题?看来你是一个平时做事挺稳重的人。1号题只有一个生字,你一定能读好!

生读: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师:读得太棒了!请坐。同学们,第一位挑战者初战告捷。接着来挑战!

生:我想选3。

师:你勇气了得!———这段话中可有不少的生字,你有信心读好它吗?

生说有,然后读。

4.教学评价的语言,是否有激励性

课堂上学生不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是怕回答不好而遭同学取笑。实际上,这种不正确、不规范、不全面,是正常的。我们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明白: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尤其是在高年级的课堂上,学生讲对了,教师要表扬;学生讲错了,教师也要鼓励,因为他敢于发出自己的真实声音。

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回答中的闪光点。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以平等的对话者身份,或分享,或纠正,或引导,或提升,逐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爱说、能说。

一日,学习《烟台的海》,姓祝的一名男同学作小导游,上台介绍了烟台秋天的海。台下一学生评价“这导游做得如何时”支支吾吾。

我是这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的:

师:你尽管实事求是地说,祝导不会因为你评价他介绍得不好而扣工资的,对吧?

生:(会心地笑了)他介绍了海的高远以后,能说到海的忙碌很好。如果再请游客们到渔家尝尝海鲜,就更好了。

生(祝导):谢谢你的建议,我也想到了。只是我怕这样会让游客们说我从中拿他们的回扣,所以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全班学生哈哈大笑。

篇4: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爱”永远是教育的主旋律,“爱的教育”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做起,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来进行。校园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而鲜活的教育素材--“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

本文通过作者对六年学习生活及成长历程的回顾,抒发了对母校、老师、同学的眷念之情。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想到即将告别母校、老师、同学,心中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第二部分(2--7段):我们不会忘记母校,更不会忘记敬爱的老师。本段又可以分成3层,分别回顾了入学时、六年学习生活、六年成长历程。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写离别母校前,抒发的豪情壮志。

设计意图:

“随着毕业脚步的越来越近,孩子们即将告别母校,踏上初中生活。这些孩子与母校一同走过了六年,见证着学校从区级到市级再到省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是无比熟悉的校园,这里有诸多敬爱的良师,这里留下了曾经耕读的记忆,我希望能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对母校的爱、对母校的眷恋永远定格在记忆之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课第2部分的内容,体会出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教学难点:写出有一定思想和文采的毕业赠言。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不久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2、作者在小学毕业时感慨万千,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A、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顺每句话。]

B、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纠正错误

(2)了解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眷恋 憧憬 朝夕相处 博大精深

3、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什么。

A、学生思考

B、集体讨论。

第一段(1)写想到即将告别校园、老师和同学,心中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二段(2--7)写我们不会忘记母校,更不会忘记进敬爱的老师。

第三段(8、9)写等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

4、分段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观察年它们左右的占位情况,比较异同

2、找出上下结构的字,比较各部分的占位情况

3、学生板演,评议

4、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

四、布置作业

1、练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就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1)“眷恋”是什么意思?眷恋什么?

美丽的校园

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2)还会眷恋什么呢?

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

(3)为什么呢?

为什么深深眷恋美丽的校园?

为什么深深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

为什么深深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二、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启发,教师巡视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回答

(2)欣赏画面,体会校园的美丽。

引读:我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我们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

(3)校园这样美丽,可明天就要毕业了,你想对母校说什么?

带着对母校的热爱、眷恋之情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听录音,欣赏录象

(2)出示句子

6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1)“五彩斑斓”是什么意思?课文描写了怎样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从清晨跨进校门、早操、上课、中午的写字、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方面体味校园生活的五彩斑斓)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更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校园生活这样多姿多彩,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母校的热爱和赞美吗?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交流

(2)出示句子:

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

(1)联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老师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

(2)你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也离不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你有切身的体会吗?

过渡: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欣赏音乐),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炽热的心跳。

(1)交流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

总结:明天,我们就要毕业,。我们眷恋美丽可爱的校园,(因为)它是那样诱人;

我们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因为)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

我们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让我们同唱一支歌,说声“谢谢,母校”“谢谢,老师”“谢谢,亲爱的同学”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

2、作者眷恋母校、眷恋老师,想以怎样的行动来报效母校和老师呢/

二、讲读第三段

1、漫步美丽的校园,作者看着6年前亲手栽下的小树,产生了一个心愿,是心愿呢?

2、出示

等到这些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等到我们也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看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我们没有辜负您的希望!”

(1)“栋梁”是什么意思?

(2)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立志成材、回报老师的心愿及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深眷恋。

三、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毕业赠言。

2、和家长交流,倾听他们对自己小学六年的学习、品德、健康等作出的评价。

附、板书设计:

24 明天,我们毕业

6年的学习生活 学到了 懂得了 更感受到了

敬爱的老师 是天使 是大树 是海洋

眷 恋

篇5: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教学目标:

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并能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在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能应用解比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

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联系新旧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预习检测纸当堂达标纸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检测是否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什么叫解比例?应用什么知识解比例?

2、8:2=24:(     )15 =45 这两个比例怎样解?

说说你的想法。

3、比例的解怎样进行检验?

请对上面的两个比例进行检验。

合作探究

探讨例5给我们的启示

(1)、图形放大后和放大前什么是不变的?根据什么列的比例?小组探讨,集体汇报。

指出:图形放大是根据一定的比例放大的,其原来长与后来长的比的比值、原来宽与后来宽的比的比值是相等的。

(2)检验。意识到检验的重要性。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吗?

(3)那么还可以怎样列比例式?这样列的想法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列出不同的比例式,并解比例、检验。

汇报这样列的想法。小结:两组量之间成比例关系,这样的比例式可以列成不同的形式,并具有自己的意义。学习中我们要多总结经验,并试着对自己的假设作出判断。

合作解决分数形式的比例的解法。

完成试一试,并自觉进行检验。

小组合作,研究形如2.4:3=χ8 的解法。在研究过程中,重点就这个比例的内外项的确定、比例求解的依据、以及怎样进行检验等方面进行。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4)完成练一练。分组练习,全班交流。

小结:在解比例的过程中,我们要先确定什么?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避免这些问题?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看课本47页第6题,要求我们做什么?小组合作解决这样的问题,并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解释。

探究列比例的依据。在这样的题中,是哪些组的比的比值相等?怎样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比例式?又如何进行检验?

(2)还能列出哪些不同的比例式?每个式中又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3)小结。

5、探究思考题的解法。

小组合作解决。并交流各自的想法。

三、当堂达标检测。

1、用你喜欢的方法解下面的比例(第2题请检验)

1220 =x5 0.1:0.01=100:xx:512 =60:10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①3和7的比等于72和X的比。

②一个数和0.4的比等于12.5和20的比。

③两个外项是10和6,两个内项是x和12。

3、拓展。

(1)、下面的比例中,两个比的比值都是0.25,请填空。

20:()=():20():8=8:()

(2)、已知a:b=e:f,现在将a扩大2倍,b缩小到原来的12 ,e不变,f应

篇6: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通过有效练习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

创设情境

二、

组织探究

分乘整数的算理数

复习:1、5个12是多少?  怎样列式?(多媒体示题)

2、16 + 26 + 36 =

29 +29  + 29

教学例1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书上

的结语。(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能约分时,先约分再计算)

通过复习连加巩固乘法的意义及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方法及意义

引导学生涂色表示3个3/10米,目的是让学生沟通分数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为探索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知识结构上的铺垫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乘法算式与连加法算式的联系理解分数乖整数的算理和归纳出分数乖整数的计算方法

三、

练习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

www.xkb1.com

练习八第3-5题

通过练习明确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进一步巩固

分数乖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

上一篇:科技有限公司简介范文下一篇:蘑菇伞看图作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