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风险管理的分类

2024-06-14

项目风险管理的分类(通用6篇)

篇1:项目风险管理的分类

项目沟通管理

(1)由n个人组成的大型项目组,人与人之间交互渠道的数量级为。

A.n2B.n3C.nD.2n

答案

(1)A

[分析]

一般来说,由n个人组成的项目团队,其沟通渠道数为n(n-1)/2,即其数量级为 n2。

A.编制沟通计划B.记录工作日志

C.编写绩效报告D.发布项目信息

答案

(2)B

[分析]

在信息系统项目中,各项目干系人包括项目组成员之间、项目组之间、项目组与客户之间往往缺乏充分有效的沟通和信息的共享。项目沟通管理包括沟通计划编制、信息分发、绩效报告、项目干系人管理等过程。

(1)编制沟通计划:确定项目干系人的信息和沟通需求,即确定谁需要何种信息,何时需要,以及如何向他们传递。

(2)发布项目信息:以合适的方式及时向项目干系人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3)编写绩效报告:收集并分发有关项目绩效的信息,包括状态报告、进展报告和预测。

(4)项目干系人管理:对项目沟通进行管理,以满足信息需要者的需求并解决项目干系人的问题。上述过程不但彼此交互作用,而且也同其他知识领域的过程交互作用。根据项目需要,每个过程可能涉及一个或多个个人或集体的努力。一般说来,每个过程在每个项目阶段至少出现一次。

(3)一个由6个人组成的项目团队,则共沟通渠道数为。

A.6B.15C.10D.12

答案

(3)B

[分析]

沟通渠道(Communication Channels)是项目中沟通的排列组合数量,看起来像联系所有参与者的电话线的数目一样。

CC=N(N-1)/2

其中CC表示沟通渠道,N表示项目中成员数。

比如,当项目团队有3个人时,沟通渠道数为3(3-1)/2=3;而当项目团队有6个人时,沟通渠道数为6(6-1)/2=15。由于沟通是需要花费项目成本的,所以应尽量控制团队规模,避免大规模团队中常常出现的沟通不畅问题。

沟通的复杂性会随着项目中人员的增加而增加,项目沟通渠道急剧增加,沟通偏好差异化矛盾上升。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到项目沟通的复杂性。如果利益相关者来自不同的国家,那么通常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安排双向的沟通会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语言障碍也可能给沟通带来一些问题。由于接收者对信息的解释很少与发送者想的一模一样。因此,提供多种沟通方法和一个能促进坦诚对话的环境是很重要的。

(4)下面关于沟通计划编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沟通管理计划的大部分1:作应在项目的前期阶段完成B.沟通管理计划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C.沟通计划编制往往与组织计划密切相关

D.沟通管理计划的编制应在项目管理计划编制完成之后进行

答案

(4)D

[分析]

沟通计划编制(Communications Planning)过程确定项目干系人的信息和沟通需求:谁需要何种信息,何时需要,以及如何向他们传递。沟通计划编制作为项目沟通管理的第一个过程,其核心是了解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制定项目沟通管理计划。该过程主要回答项目沟通中“who、what、when、how?”的问题。虽然所有项目都有交流项目信息的需要,但信息的需求及其传播方式却彼此人相径庭。认清项目干系人的信息需求,确定满足这些需求的恰当手段,是确保项目沟通顺畅的重要因素。

对于大多数项目,沟通管理计划的大部分工作应在项目的前期阶段完成。沟通管理计划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常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要根据需要随时对其进行检查和修订,以保证它的持续有效性和适用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沟通需求一般是动态变化的,随着项目的进展,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

沟通计划编制往往与组织计划密切相关,因为项目组织结构往往对项目的沟通产生重人的影响。在制订沟通管理计划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项目干系人的信息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分类,通常这些信息要求的总和就是项目的沟通需求。项目干系人信息需求分析一般基于项目组织结构进行。

每个项目都应该有一个沟通管理计划文件用于指导项目沟通,该计划是项目管理计划的一部分。沟通管理计划的类型根据项目的需要而变化,沟通管理计划一般应包括;

(1)描述信息收集和文件归档的结构:

(2)描述什么信息、什么时候发送给谁、如何发送,以及发送结构:

(3)重要项目信息的格式、内容、细节水平:

(4)用于创建信息的日程表:

(5)获得信息的访问方法;

(6)更新项目沟通管理计划的方法;

(7)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和预期分析:

(8)会议指导/电子邮件指导等。

在制定沟通管理计划时,除核实沟通需求外,还要考虑沟通技术、项目假设和项目约束条件。沟通管理计划作为该过程的唯一输出,通常是整个项目管理计划的一个附属部分。

(5)在信息系统项目中,为了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效果,需要把握一些基本原则;其中不包括

A.沟通内外一致B.扫除沟通的障碍

C.沟通的升级原则D.非正式的沟通有助丁关系的融洽

答案

(5)A

[分析]

在信息系统项目中,为了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效果,需要把握如下一些基本原则。

(1)沟通内外有别。团队同一性和纪律性是对项目团队的基本要求。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对外意见要一致,一个团队要用一种声旨说话。在客户面前出现项目组人员表现出对项目信心不足、意见不统一、争吵等都是比较忌讳的情况。

(2)非正式的沟通有助于关系的融洽。在需求获取阶段,常常需要采用非正式沟通的方式以与客户拉近距离。在私下的场合,人们的语言风格往往是非正规和随意的,反而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3)采用对方能接受的沟通风格。注意肢体语言、语态给对方的感受。沟通中需要传递一种合作和双羸的态度,使双方无论在问题的解决上还是在气氛上都达到“双赢”。

(4)沟通的升级原则。需要合理把握横向沟通和纵向沟通关系,以有利于项目问题的解决。“沟通四步骤”反映厂沟通的升级原则:第一步,与对方沟通;第二步,与对方的上级沟通;第三步,与自己的上级沟通;第四步,自己的上级和对方的上级沟通。

(5)扫除沟通的障碍。职责定义不清、目标不明确、文档制度不健全、过多使用行话等都是沟通的障碍。必须进行良好的沟通管理,逐步消除这些障碍。

(6)在信息系统项目中,冲突可能来自不同方面,良好的沟通技能是解决一切冲突的基础。一般来说,解决冲突的基本策略不包括(6)。

A.问题解决B.妥协

C.圆滑D.回避

答案

(6)D

[分析]

在信息系统项目中,冲突可能来自不同方面,可能来自项目内部,也有可能来自组织内的其他项目。常见的冲突包括进度、项目优先级、资源、技术、管理过程、成本和个人冲突等,而产生这些冲突的原因包括项目的高压环境、责任模糊、多个上级的存在、新技术的流行等。良好的沟通技能是解决一切冲突的基础,解决冲突的五种基本策略如下。

(1)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利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允许受到影响的各方一起沟通,以消除他们之间的分歧。通过这种方法,队员直接正视问题,正视冲突,要求得到一种明确的结局。直接面对帅突是克服分歧、解决冲突的最积极的有效途径,也称为面对模式(Confrontation Mode)。

(2)妥协(Compromise):项目经理利用妥协的方法解决冲突,他们讨价还价、寻求解决方法,使冲突双方能在一定程度上满意。协商并寻求冲突双方在一定程度下都满意的方法是该策略的实质,该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寻求一种折中方案。尤其在两个方案势均力敌,均分优劣时,妥协也许是较为恰当的解决方式,但这种方法不一定总是可行。

(3)圆滑(Smoothing):“求同存异”是该策略的本质,即尽力在冲突中强调意见一致的方面,最人可能地忽视差异。作为一种缓和或调停冲突的方式,并不利于问题的彻底解决。

(4)强迫(Forcing):采用“非赢即输”的方法来解决冲突,通过牺牲别人的观点来推行自己的观点。认为在冲突中获胜要比勉强保持人际关系更加重要。这是一种积极解决冲突的方式。当然,有时也可能出现一种极端的情形,如用权力进行强制处理,可能会导致队员的怨恨,恶化工作的氛围。具有竞争或独裁管理风格的经理喜欢这种模式。

(5)撤退(Withdrawal):是指卷入冲突的某方从一个实际的或可能的不同意见中撤退或让步。这是最不令人满意的帅突处理模式。

项目通常处于冲突的环境之中,但冲突也并非“洪水猛兽”,如果处理恰当,它能极大地促进项目工作的完成。冲突能将问题及早地暴露山来并引起团队成员的关注:冲突促进项目团队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培养队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项目创新;它还能引发队员的讨论,形成一种民主氛围,从而促进项目团队的建设。

项目经理要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与沟通技能来帮助识别和减少项目冲突,这是至关重要的。发展合作技能的核心能力包括冲突的解决、协商和调停。这些技能对于任何领域的项目经理都是非常重要的。

(7)在各种绩效报告工具或技巧中,方法综合了范围、成本和进度信息作为关键因素。

A.绩效评审B.偏差分析C.趋势分析D.挣值分析

答案

(7)D

[分析]

挣值分析应用EV、PV和AC整合成本和进度来测量和评估项目的绩效。

篇2:项目风险管理的分类

(1)某系统集成项目的目标是使人们能在各地书报零售店购买到彩票,A公司负责开发该项目适用的软件,但需要向其他公司购买硬件设备。A公司外包管理员首先应准备的文件被称为(1)。

A.工作说明书 B.范围说明书C.项目章程D.合同

答案

(1)A

[分析]

许多项目涉及到承包商为购买方工作的情况。在这种情况F,购买方提供最初的产品描述,也称为工作说明。

工作说明书是采购产品、服务或项目之前应准备好的一份文档,它由项目范围说明书、项目工作分解结构和字典组成。工作说明书应相当详细地规定采购项目,以便潜在的卖方确定他们是否有能力提供这些项目。详细的程序会因项目的性质、买方需求、预期的合同的格式不同而异。工作说明书描述了由卖方供应的产品和服务。说明书中可以包括规格说明书、期望数量、质量等级、绩效数据、有效期、工作地点和其他的需求。

项目范围说明书描述了项目的可交付物和产生这些可交付物所必须做的项目工作。项目范围说明书在所有项目干系人之间建立了一个对项目范围的共识,描述了项目的主要目标。

项目章程是正式批准—个项目的文档。项目章程应当由项目组织以外的项目发起人或投资人发布,其在组织内的级别应能批准项目,并有相应的为项目提供所需资金的权力。项目章程为项目经理使用组织资源进行项目活动提供了授权。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下列中的A.买方主持的绩效评审会议B.回答潜在卖方的问题

C.确认已经进行了合同变更D.索赔管理

答案

(2)B

[分析]

合同管理是确保供方的执行符合合同要求的过程。对于需要多个产品和服务供应商的大型项目,合同管理的主要方面就是管理不同供应商之间的接口(Interfaces)。项目执行组织在管理合同时要采取一系列行动,合同关系的法律本质使项目执行组织在管理合同时必须准确地理解这些行动的法律内涵。

合同管理包括对合同关系应用适当的项目管理程序并把这些过程的输出统一到整个项目的管理中。当涉及多个供方和多种产品的时候,总是需要各个层次上的统一和协调。

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合同的订立、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合同终上、违约管理。而回答潜在卖方的问题是招投过程中的一项活动,通常发生在合同订立之前,因此不属于合同管理的范畴。

A.为了稳定现有人力资源B.需要保密

C.需要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控制D.技术能力匮乏

答案

(3)D

[分析]

项目执行组织对需要采购的产品和服务拥有选择权和决策权,在采购计划的编制过,程中,项目管理者一般会采用自制和外购分析。

自制和外购分析用来分析和决定某种产品或服务由项目执行组织自我完成或者外购,这是一种通用的管理技术。自制或是外购分析都包括间接成本和直接成本。例如,在外购分析时,应包括采购产品的成本和管理购买过程的间接费用。自制和外购分析必须反映执行组织的观点和项目的直接需求。

显然,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因为:

(1)外购产品或服务的话,不但不能稳定现有人力资源,相反,还会引起人力资源浪费和人员流动,职员会担心裁员的问题。

(2)外购产品或服务不利于保护机密信息。因为使用了外购的产品时,势必要使用开发单位的技术支持,在技术支持的过程中,容易泄漏系统机密信息。

(3)外购产品或服务,项目对于供方的质量工作是间接管理,一般不会强于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因此,需要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控制时,应该采用自制的方式。

(4)采购计划编制完成时,也应编制完成。

A.合同B.工作说明书C.招标文件D.评标标准

答案

(4)B

[分析]

采购计划(Procurement Planning)是确定项目的哪些需求可通过采购项目组织之外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的过程,采购计划的目标是决定是否采购,怎样采购,采购什么,采购多少,什么时候采购等。

当项目需要项目组织之外的产品和服务时,对每一产品和服务都将执行一次招标过程。签订合同和采购时,项目管理小组将寻求专家们的支持。

当项目不需从外界获取产品和服务时,或者发现采购和管理外部资源所花的成本可能超过内部开发成本时,招标过程就不必要执行。这时,既没有招标文件和评标标准,也没有合同。

采购计划的输入有项目范围说明书、产品/服务说明书、采购策略、市场环境、项目管理计划、制约因素和假设因素,(5)对于工作规模或产品界定不甚明确的外包项目,一般应采用的形式。

A.固定总价合同B.成本补偿合同

C.工时和材料合同D.采购单

答案

(5)C

[分析]

合同是规定卖方履行提供指定产品和买方履行支付义务的相耳约束的协议。合同通常概括为以下三大类。

(1)固定价格合同或总价合同:这类合同需要为要求明确的产品指定固定总价格。同时还包括对满足或超过既定项目目标(如进度目标)的奖励。固定总价合同涉及的是详细定义的产品的固定总价,买方承担的风险最小。

(2)成本补偿合同:这类合同是指按照承包商的实际成本进行支付。成本通常划分为直接成本(项目直接发生的成本,如项目团队成员的工资)和间接成本(执行组织分摊到项目上的业务成本,如公司管理人员的工资)。间接成本通常用直接成本的百分比进行计算。成本补偿合同通常包含对满足或超过既定项目目标(如进度目标或总成本)的奖励。这种合同买方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3)工时与材料合同:工时与材料合同是一种混合型合同,同时具有成本补偿合同和固定总价合同的特征。工时与材料合同与成本型合同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是开放性的,因为合同总价值在合同签订时并未确定。因此,工时与材料合同的价值会增长,这一点类似于成本补偿合同。另一方面,工时与材料合同在某些时候类似于固定价格合同。例如,工时或材料的单价是由买卖双方事先确定的。双方可以商定各级别工程师的费用,或者在合同中包含一个最高不超过成本限额的条款。因此,当工作规模或产品界定不甚明确时,一般应采用工时和材料合同。

(6)在组织准备进行采购时,应准备的采购文件中不包括。

A.标书B.建议书C.工作说明书D.评估标准

答案

(6)B

[分析]

在组织准备进行采购时,应准备的采购文件中包括采购管理计划、工作说明书、标书(RFP)和评估标准等内容。

建议书是卖方准备的文件,用来说明卖方提供所需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和意愿。建议书应该与相关的采购文件的要求相一致,并能反映合同中所定义的原则。

(7)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合同法律关系主体,但必须具有相应的。

A.委托授权B.必要的财产C.民事权利能力 D.赔偿能力

答案

(7)C

[分析]

A项的委托是实施委托代理的前提,委托代理中的代理人的代理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订离合同)由被代理人承担,即被代理人是合同法律关系的主体。B项是法人应满足的条件之一,而不是作为合同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只有C项才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作为合同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

(8)合同收尾是一个包含

A.合同满意分析和最终付款B.管理收尾和存档

C.最终合同付款及得到的教训D.产品确定及管理收尾

答案

(8)D

[分析]

合同收尾包括产品确定和管理收尾。产品确定包括保证所有合同中需要的条款都按照合同的规定交付给客户。管理收尾处理有关档案文件保存、合同付款事项及所学到的教训的总结等。合同条款也可能为合同收尾规定特定的程序。提前终止合同是合同收尾的特殊情形。

(9)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合同成立的地点为。

A.合同执行的地点B.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地点

C.甲方所在地D.乙方所在地

答案

(9)B

[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

(10)以下关于政府采购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集中采购的范围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集中采购目录确定。

B.供应商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五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C.两个以上的自然人可以组成联合体,以一个供应商的身份共同参加政府采购

D.询价小组中专家的人数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2/3

答案

(10)B

[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七条规定:

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集中采购的范围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集中采购目录确定。

属于中央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其集中采购目录由国务院确定并公布;属于地方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其集中采购目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确定并公布。

纳入集中采购日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应当实行集中采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供应商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二)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三)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四)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五)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采购人可以根据采购项目的特殊要求,规定供应商的特定条件,但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对供应商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四条规定:

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组成一个联合体,以一个供应商的身份共同参加政府采购。以联合体形式进行政府采购的,参加联合体的供应商均应当具备本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条件,并应当向采购人提交联合协议,载明联合体各方承担的工作和义务。联合体各方应当共同与采购人签订采购合同,就采购合同约定的事项对采购人承担连带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四十条规定:

采取询价方式采购的,应当遵循下列程序:

(一)成立询价小组。询价小组由采购人的代表和有关专家共三人以上的单数组成,其中专家的人数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询价小组应当对采购项目的价格构成和评定成交的标准等事项做出规定。

(二)确定被询价的供应商名单。询价小组根据采购需求,从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名单中确定刁;少于三家的供应商,并向其发出询价通知书让其报价。

(三)询价。询价小组要求被询价的供应商一次报出不得更改的价格。

(四)确定成交供应商。采购人根据符合采购需求、质量和服务相等且报价最低的原则确定成交供应商,并将结果通知所有被询价的未成交的供应商。

合同包括支付给卖方实际成本,加上一些通常作为卖方利润的费用。

A.成本补偿B.单价C.固定价格D.不固定价格

答案

(11)A

[分析]

篇3:行政管理实训项目的分类设计

一、制作类实训项目与设计

(一)制作类实训项目

办公室布置,公文拟写,荣誉证书、演示文稿、调查问卷的制作,以及与行政人员有关的个人形象设计、写简历等事项都可以设计制作类实训项目。所谓制作是学生将实训成果体现在一份形成性产品上,该产品具有质地属性、技术构成属性,制作者的行政文化理念也体现在所制成的产品中。行政人员对产品的制作是对人、财、物等行政资源的运作过程。

(二)制作类实训项目设计示例:设计《怀菊花茶饮》宣传图片

1. 实训任务:怀掬公司近日接本市“四大怀药”2015 年度展销会筹委会通知,要求本公司在临街墙面布置一块与展销会主题相关的公益性宣传图板,公司领导将任务交由公司行政人员小李设计。

2. 实训目标:使用电子图片资料在电脑中生成一幅实用的宣传图片,通过训练使学生熟悉信息沟通渠道,体验行政技术应用过程与效果。

3. 任务包:(1)任务说明书;(2)理论知识资料;(3)能力知识资料;(4)怀菊花资料图片;(5)自评表与互评表。

任务说明书说明宣传片制作的目的与标准要求,每组1 份;理论知识资料可以选取行政管理学、企业管理学、秘书学、广告学图书教材的某些章节, 也可以指定网络资料路径;能力知识资料选择构图学、色彩学、Photoshop或Corel DRAW软件操作的教材;怀菊花资料图片事先存放在电脑中或上网搜索;自评表与互评表,人手一份。

4. 实训地点:多媒体实训室。

5. 实训器材:安装Photoshop软件(或Corel DRAW软件)的电脑若干台,角色胸牌。

6. 实训课时:6。

7. 实训角色:“四大怀药”展销会筹委会人员,怀掬公司行政负责人,怀掬公司行政人员(小李),广告公司技术人员。

8. 能力培养:基础的图形处理能力;深刻的图片审查能力;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9. 实训步骤:学生分组并分配角色-展销会筹委会人员向怀掬公司提出宣传要求-怀掬公司行政负责人向行政人员布置工作任务-怀掬公司行政人员向广告公司咨询招贴图板制作的技术要求-怀掬公司行政人员根据宣传意图设计图片(制成包含怀菊花、本公司名称、本公司网站地址等宣传元素的宣传图片)-学生自评与互评。

(三)制作类实训项目的考核要求

从知识学习、技术操作和人文体验三个方面对各协作组制作的《怀菊花茶饮》宣传图片进行评议。。

1. 从知识层次看画面与文字是否符合怀菊花常识,画面元素与布局是否符合广告原理.

2. 从技能层次看作品的像素和分辨率设置是否适合作户外招贴画,看图片制作技术是否运用到位。

3. 从人文层次看学生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协作的作用,看作品突出宣传主题,反映公益宣传内涵,是否有助于提高怀菊花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二、辅助类实训项目与设计

(一)辅助类实训项目

机关行政管理的文书处理、档案管理、会议记录、典礼服务等事项属于基础性工作,具有服务性特点,这些工作做得好坏,将影响整个组织的运转效能。选取这类工作设计行政管理实训项目,可以训练学生的服务性工作技能,强化行政管理的服务意识。

(二)辅助类实训项目设计示例:会议记录

1. 实训任务:印妫企业集团召集子公司负责人,讨论明年经营战略调整问题,行政部长李刚担任会议记录工作。若干学生模拟发言,同时由担任记录角色的同学应用手写速记作会议记录,并整理成文字稿。

2. 实训目标:通过实训使学生了解会议特点,认识手写速记原理,学习速记技术,掌握会议记录整理的基本要求。

3. 任务包:(1)会议剧本;(2)理论知识资料;(3)能力知识资料;(4)自评表与互评表。

会议剧本包括会议情景设定及与会人员发言文字稿,人手一份;理论知识资料包括行政管理学、企业管理学、秘书学、应用写作相关知识;能力知识资料选择某式速记教材、行草书法字典;自评表与互评表,人手一份。

4. 实训地点:会议实训室。

5. 实训器材:模拟与会人员发言的文字稿,记录纸与书写笔(自备),会议桌椅与记录席桌椅,会议桌牌。

6. 课时:6。

7. 实训角色:集团公司总经理,投资总监,子公司经理甲,子公司经理乙,行政部长。

8.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会议种类,适当选用完全记录法、精详记录法、精要记录法或补充记录法。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练习速记符号并熟练运用。

9. 实训组织:阅读发言稿并制订略符-学生分组并分配角色-模拟发言和记录-识读速记稿并改进略符-多次模拟发言并记录-整理会议记录文字稿-学生自评与互评。

(三)辅助类实训项目考核要求

服务类实训围绕中心工作展开,会议记录是为会议目的服务的,要求会议记录的服务对路,技术适用,严肃认真。

1.从知识层次看,会议种类需用行政管理学原理来分析认识,只有正确认识会议性质才能正确选用适当的记录方式。

2. 从技能层次看,记录人应掌握一定的速记技术,准确记下会议名称、性质、时间、主题、发言内容等要素,在记录过程中能集中精力、反应敏捷、快速记录。

3. 从人文层次看,记录人应思想端正,作风严谨,防止漏记、错记、歪曲的现象发生,如有遗漏和不清楚的地方,应予核对与整理。

三、解决类实训项目与设计

(一)解决类实训项目

一些行政工作由于一个或多个尚未明确的目标、程序、方法或原则而包含了“问题”,这种包含“问题”的行政工作属于解决类工作项目,如调查研究、行政决策、行政监督、行政诉讼、现场指挥、行政沟通与协调等工作都可能包含“问题”。包含“问题”的工作项目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和权变性,也很讲究程序和方法,行政人员做这些工作时既要履行义务,又不能超越自身权限,应当根据所追求的效益目标寻求解决途径。行政管理实训模拟这些工作样式设计一些需要解决“问题”的项目任务叫作解决类实训项目。

(二)解决类实训项目设计示例:太白金星招安孙悟空

1. 实训任务:《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花果山惹事生非,天庭玉帝派遣太白金星前往招安,目的是将这只猴子羁縻天庭,让他不再惹事生非。

2. 实训目标:训练学生准确判断沟通对象,较快建立沟通关系,正确确定沟通原则,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

3. 任务包:(1)背景资料;(2)理论知识资料;(3)能力知识资料;(4)自评表与互评表。

背景资料是《西游记》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相关情节的文字,包括《西游记》第三章《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第四章《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第五章《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理论知识资料包括行政管理学、公共关系学教材相关章节;能力知识资料包括杰亨利窗分析模型、商务谈判技巧等资料;自评表与互评表,人手一份。

4. 实训地点:普通教室。

5. 实训器材:角色头饰一套。

6. 课时:5。

7. 实训角色:玉帝,太白金星,孙悟空,花果山众猴甲,花果山众猴乙。

8. 能力培养:锻炼学生领会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9. 实训组织:学生分组并分配角色-花果山和天庭两方人员分别使用杰亨利窗模型分析背景资料-太白金星到花果山传达天庭旨意-孙悟空向天庭提出较高要求-众猴从旁撺掇助威-太白金星说服孙悟空-学生自评与互评。

(三)解决类实训项目的考核要求

玉帝是招安的决策者,太白金星是招安使者。太白金星必须正确领会决策意图,才能在原则范围内圆满完成招安使命。

1. 从知识层次看,要求学生认识角色身份,正确分析沟通关系,了解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沟通的特点与优势;

2. 从技能层次看,学会使用杰亨利窗寻找沟通重点,并运用适当沟通方式达到沟通目的,提高沟通技能;

3. 从人文层次看,要求沟通者以诚恳、开放的心态参与到沟通过程,正确理解对方意见,在不影响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优化目标,建立沟通交互模式。

摘要:行政管理实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行政工作课题,设计制作类、辅助类和解决类三个大类实训项目。制作《怀菊花茶饮》宣传图片属于制作类实训项目,会议记录属于辅助类实训项目,太白金星招安孙悟空属于解决类实训项目。三类实训都从技术知识、技能操作、人文素质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提出考核要求。

篇4:项目风险管理的分类

[关键词] 风险 识别 矩阵 方法

一、引言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起点,也是风险管理者首要的或许是最困难的一项工作。它是在各类风险事件发生之前运用各种方法对风险进行系统、连续地辨认和鉴定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辫认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有哪些并确定各种风险的性质。只有通过风险识别发现项目隐含的各种潜在风险,才有可能进行风险度量、评价并选择最适当的风险管理对策,避免被动自留风险而给项目带来损失。

早期的风险识别主要是依靠风险管理者个人的工作经验进行。1978年,Boehm认为依照风险源清单( Risk Checklist),可发现项目中大多数严重的风险因素。1993年,Marcin等提出了“基于分类的风险辨识”思想。1995年,Haimes等提出了“层次全息模型(HHM)”风险辨识思想。2001年,Schmidt等认为有效的风险因素序列有助于项目管理者把握风险的本质和类型。

现有的风险识别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静态的风险识别方法,如财务报表分析法、分类结构法、风险源清单、风险档案表、条件——转换——后果(Condition- Transition- Consequence)图等;二是动态风险识别方法,如流程分析法、阶段风险报告法等。在实践中,管理者往往通过权衡风险辨识成本与收益的关系选用合适的辨识方法。

项目活动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在活动实施的不同阶段,可能存在着同一类别特征的风险,比如因人的因素引起的风险,但其质和量可能完全不同;另一方面,不同类别特征的风险在项目实施的同一阶段也可能同时存在,从而呈现出一种不同类别特征的风险与项目活动实施不同阶段动态交织的复杂局面。因此,需要寻求一种能够同时对项目活动各类风险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均能够进行系统识别的结构化方法。

二、基于实施流程与分类结构的风险识别矩阵原理

1.风险识别的分类结构法与流程分析法

分类结构法是最常用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它是按照某种特征,运用风险源清单或风险档案表,对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系统归类的风险识别方法。运用该方法时首先要确定风险的类别特征,并对其进行清楚的界定;然后,要制定项目风险清单或风险档案表。本方法以风险的聚类性与复合性特征为基础,符合风险识别的分类分层识别原则。

流程分析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它是通过一系列的流程图展示项目活动实施的全过程,对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逐一进行调查分析,运用风险源清单或风险档案表等确定项目风险的一种方法。这种风险识别方法基于风险的动态性特征,符合持续动态识别的原则。

以上两种风险识别方法易受风险源请单和风险档案表的影响,可能误导管理人员只注重风险源请单或风险档案表中的潜在问题,从而忽视了检查表以外风险的存在,使风险识别的全面性不足,以至留下隐患。

2.风险矩阵的风险识别方法

风险矩阵是在项目实施之前,对项目风险(风险集)进行系统识别并对项目风险(风险集)重要性进行评估,以便采取有效改进策略的一套系统性、预防性的结构方法。这种方法是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ESC. Electronic Systems Center)于1995年4 月提出的。1996年以来,ESC的大量项目都采用风险矩阵方法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为了改进风险矩阵方法的应用,美国的MITRE公司还开发了一套风险矩阵应用软件,能够自动交叉检查风险矩阵所分析出的风险等级。在ESC所提出的风险矩阵中,风险矩阵的栏目包括需求栏、技术栏、风险栏(risks)、风险影响栏、风险概率栏以及风险等级栏等。

项目风险是指某些不利事件对项目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或可能遭受的损失。在风险矩阵中,风险是指采用的技术或工程过程不能满足项目需要的概率。风险矩阵识别项目风险的主要思想是通过考察项目需求与技术可能这两个方面,以此为基础来分析辨识项目是否存在风险,如果可采用技术不存在或不够成熟,从而不能满足需求则表明项目在这有方面存在风险。需求栏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即高级操作要求和项目管理需求,前者如项目操作要求文件,后者如项目管理指南中所列出的需求方面。技术栏列出了根据项目具体需求可以采用的技术。

风险矩阵通过对项目需求栏与技术栏的比较来确定项目活动是否存在风险。但如何确定项目需求和项目技术,对于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而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该方法并不适用于大量的非技术类风险的识别,正因为如此,风险矩阵目前多用于工程技术类项目的管理,因为这类项目的需求与技术比较容易判断。

3.基于实施流程与分类结构法的风险识别矩阵

通过对风险识别的分类结构法、流程分析法以及风险矩阵方法的分析,根据项目实施风险的特征以及风险识别的要求,基于实施流程与分类结构的风险识别矩阵方法的原理可以这样进行描述:首先,对原始风险矩阵风险识别的部分进行重新构造,即风险矩阵中的项目需求栏作为矩阵的列向量,风险矩阵中的项目技术栏作为矩阵的行向量。然后,风险矩阵的列向量以项目实施过程的时间维度即不同实施阶段表示,风险矩阵的行向量以项目实施过程的风险类别特征表示。这样,行向量与列向量的交叉之处就是不同的风险类别特征在项目实施不同阶段产生的具体风险项。

这种风险识别矩阵主要考察项目实施的进程阶段与项目风险的类别特征两个维度,以此为基础来辩识项目实施的某阶段是否存在某种特征的风险,从而能够系统、持续地对不同类别的项目风险项进行动态识别。另外,由于项目风险识别的流程分析法与分类结构法都是比较成熟的方法,因而本方法在具体操作上也是可行的。风险识别矩阵见表1。

表1 基于流程分析与分类结构法的风险识别矩阵表

另外,利用矩阵分解的思想和方法,如果将项目实施阶段和风险特征进一步进行细分,可以深度挖掘不同层面的风险项。比如,对阶段1进一步细分为阶段11、阶段12、阶段13等,将风险特征A进一步细分为风险特征A1、风险特征A2、风险特征A3等,按照风险识别矩阵的原理,可以构造一个子矩阵,利用这个子矩阵能够对深一层次的风险项进行挖掘,这也是风险矩阵识别方法的又一大优势。风险识别子矩阵见表2。

表2 基于流程分析与分类结构法的风险识别子矩阵表

三、项目风险识别矩阵的运用

1.运用风险识别矩阵识别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应当依据下列的程序进行。

(1)成立专家小组。专家小组的任务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专家小组由管理咨询专家、项目实施单位相关人员和项目服务提供方的专业人员组成。专家小组人数一般为10人~12人,为了便于做出决策,以11人为最佳。

(2)提出初步风险清单。由专家小组成员分别单独就每一个风险类别特征在项目实施的每一个阶段可能引起的风险进行识别,然后以每个专家识别出的风险项为基础,再结合相关研究资料或其它类似项目的实践信息,按照风险项不重复的原则整理成初步风险源清单。

(3)确定项目风险源。基于初步风险源清单,按照专家意见法的原理,进一步征求各位专家的意见,当多位专家(6位)认为某风险项存在时,即确定该风险项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项。

2.按照上述风险识别程序,以人员特征为例,运用风险识别矩阵对人的因素在项目实施不同阶段引起的风险项进行识别,形成如下的风险源清单:

(1)项目规划阶段的风险项:决策者素质风险、管理者经验风险、信息管理能力风险等。

(2)项目合作联盟建立阶段风险项:信息收集能力风险、服务提供商选择风险、沟通风险、价格谈判风险、合同条款风险等。

(3)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项:服务提供人员素质风险、服务接受者的素质风险、项目活动管理者的素质风险、领导支持风险、沟通风险等。

(4)项目总结评估阶段的风险项:领导重视风险、评估者的素质风险、信息收集风险、员工支持风险等。

四、结束语

项目风险管理是提升项目绩效的重要手段。目前,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对项目风险识别方法研究重视不够。本文以流程分析和分类结构法为基础,对原始风险矩阵进行适当改造,提出基于项目实施进程和风险类别特征的项目风险矩阵识别思想和方法,运用该方法能够对项目风险进行系统、持续的动态识别,比较好的解决了项目风险识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启超等:风险矩阵方法与应用评述[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1月:89-94

[2]洪锡熙:风险管理[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28

篇5:项目风险管理的分类

http://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试题分类精解

第 1 章

信息系统开发基础

1.1 2009年上半年试题5 试题1(2009年上半年试题5)

与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C/S)架构相比,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架构的最大优点是(5)。

(5)A.具有强大的数据操作和事务处理能力

B.部署和维护方便、易于扩展

C.适用于分布式系统,支持多层应用架构

D.将应用一分为二,允许网络分布操作

试题1分析

C/S架构(体系结构)是基于资源不对等,且为实现共享而提出来的,是20世纪90年代成熟起来的技术,C/S架构定义了工作站如何与服务器相连,以实现数据和应用分布到多个处理机上。C/S架构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是数据库服务器、客户应用程序和网络。

C/S架构将应用一分为二,服务器(后台)负责数据管理,客户机(前台)完成与用户的交互任务。服务器为多个客户应用程序管理数据,而客户程序发送、请求和分析从服务器接收的数据,这是一种“胖客户机”和“瘦服务器”的架构。其数据流图如图1-1所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图1-1 C/S架构的一般处理流程

在一个C/S架构的软件系统中,由于客户应用程序是针对一个小的、特定的数据集,如一个表的行来进行操作,而不是像文件服务器那样针对整个文件进行;对某一条记录进行封锁,而不是对整个文件进行封锁,因此保证了系统的并发性,并使网络上传输的数据量减到最少,从而改善了系统的性能。

与二层C/S架构相比,在三层C/S架构中,增加了一个应用服务器。可以将整个应用逻辑驻留在应用服务器上,而只有表示层存在于客户机上。这种结构被称为“瘦客户机”。三层C/S架构是将应用功能分成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三个部分,如图1-2所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图1-2三层C/S架构的一般处理流程

在三层C/S架构中,中间件是最重要的构件。所谓中间件是一个用API定义的软件层,是具有强大通信能力和良好可扩展性的分布式软件管理框架。它的功能是在客户机和服务器或者服务器和服务器之间传送数据,实现客户机群和服务器群之间的通信。其工作流程是:当客户机里的应用程序需要驻留网络上某个服务器的数据或服务时,搜索此数据的C/S应用程序需访问中间件系统。该系统将查找数据源或服务,并在发送应用程序请求后重新打包响应,将其传送回应用程序。

在三层C/S架构中,表示层负责处理用户的输入和向客户的输出(出于效率的考虑,它可能在向上传输用户的输入前进行合法性验证)。功能层负责建立数据库的连接,根据用户的请求生成访问数据库的SQL语句,并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数据层负责实际的数据库存储和检索,响应功能层的数据处理请求,并将结果返回给功能层。

B/S架构风格就是上述三层应用结构的一种实现方式,其具体结构为:浏览器/Web服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务器/数据库服务器。B/S架构主要是利用不断成熟的

UML是一个通用的可视化建模语言,它是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一种标准化表示,用于对软件进行描述、可视化处理、构造和建立软件系统的文档。它记录了对所构造的系统的决定和理解,可用于对系统的理解、设计、浏览、配置、维护和信息控制。UML 适用于各种软件开发方法、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各种应用领域以及各种开发工具,是一种总结了以往建模技术的经验并吸收当今优秀成果的标准建模方法。UML标准包括相关概念的语义,表示法和说明,提供了静态、动态、系统环境及组织结构的模型。它可被可视化建模工具所支持,这些工具提供了代码生成器和报表生成器等。UML标准并没有定义一种标准的开发过程,但它比较适用于迭代式的开发过程,是为支持大部分现存的面向对象开发过程而设计的。

UML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它将系统描述为一些独立的相互作用的对象,构成为外界提供一定功能的模型结构,静态结构定义了系统中重要对象的属性和服务,以及这些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行为定义了对象的时间特性和对象为完成目标而相互进行通信的机制。

UML 2.0包括下列14种图:

(1)类图:展现了一组类、接口、协作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在面向对象系统的建模中所建立的最常见的图就是类图。类图给出系统的静态设计视图。包含主动类的类图给出系统的静态进程视图。

(2)对象图:展现了一组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象图描述了在类图中所建立的事物的实例的静态快照。和类图一样,这些图给出系统的静态设计视图或静态进程视图,但它们是从真实案例或原型案例的角度建立的。

(3)构件图:展现了一个封装的类和它的接口、端口以及由内嵌的构件和连接件构成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的内部结构。构件图用于表示系统的静态设计实现视图。对于由小的部件构建大的系统来说,构件图是很重要的。构件图是类图的变体。

(4)组合结构图:它可以描绘结构化类(例如构件或类)的内部结构,包括结构化类与系统其余部分的交互点。它显示联合执行包含结构化类的行为的部件配置。组合结构图用于画出结构化类的内部内容。

(5)用例图:现了一组用例、参与者(一种特殊的类)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例图给出系统的静态用例视图。这些图在对系统的行为进行组织和建模上是非常重要的。

(6)序列图(顺序图)和通信图:两者都是交互图。交互图展现了一种交互,它由一组对象或角色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发送的消息构成。交互图专注于系统的动态视图。序列图是强调消息的时间次序的交互图;通信图也是一种交互图,它强调收发消息的对象或角色的结构组织。序列图和通信图表达了类似的基本概念,但每种图强调概念的不同视图,序列图强调时序,通信图强调消息流经的数据结构。

(7)状态图:展现了一个状态机,它由状态、转移、事件和活动组成。状态图展现了对象的动态视图。它对于接口、类或协作的行为建模尤为重要,而且它强调事件导致的对象行为,这非常有助于对反应式系统建模。

(8)活动图:将进程或其他计算的结构展示为计算内部一步步的控制流和数据流。活动图专注于系统的动态视图。它对于系统的功能建模特别重要,并强调对象间的控制流程。

(9)部署图和制品图:展现了对运行时的处理结点以及在其中生存的构件的配置。部署图给出了体系结构的静态部署视图。通常一个结点包含一个或多个制品。制品图展现了计算机中一个系统的物理结构。制品包括文件、数据库和类似的物理比特集合。制品常与部署图一起使用。制品也展现了它们实现的类和构件。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10)包图:展现了由模型本身分解而成的组织单元以及它们的依赖关系。

(11)定时图(时序图):是一种交互图,它展现了消息跨越不同对象或角色的实际时间,而不仅仅是关心消息的相对顺序。

(12)交互概览图:是活动图和序列图的混合物。

以上图形可以分成两大类,分别是结构图和行为图。结构图表示系统的静态结构,属于静态模型,包括类图、组合结构图、构件图、部署图、制品图、对象图和包图;行为图表示系统的动态结构,属于动态模型,包括活动图、交互图、用例图和状态图,其中交互图是顺序图、通信图、交互概览图和定时图的统称。

试题2参考答案

(11)A

1.3 2009年上半年试题65 试题3(2009年上半年试题65)

目前,企业信息化系统所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结构,大多数为(65)。

(65)A.层次结构

B.关系结构

C.网状结构

D.链表结构

试题3分析

大多数数据库系统都是基于某种数据库模型建立起来的。常见的数据库模型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对象关系模型、对象模型、多维模型等。下面,主要分析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的特点。

层次模型是一种按照树状结构来组织数据的方式,对应数据结构中的树结构。层次模型主要用于早期大型机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和对XML文档数据的描述。这种模型适合描述两种数据之间存在一对多的父子关系的客观对象,例如,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生物分类、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XML文档等数据。

网状模型是一种按照网状结构来组织数据的方式,对应数据结构中的图结构。在此结构中,每个节点都可能与其他节点之间建立关系。网状模型适合于描述具有冗余数据的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

关系模型最早是由E.F.Codd于1970年基于关系代数理论提出的,目的是使得数据库管理系统独立于各种应用程序。关系模型的基本数据结构是用来描述实体的表,表是数据行的集合,表中的列描述了数据行的属性。数据库中的多个表之间往往彼此关联。目前,企业信息化系统所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结构,大多数为关系结构,即目前主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是关系型数据库。

试题3参考答案

(65)B

1.4 2009年上半年试题66

试题4(2009年上半年试题66)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结构化方法中,用户参与的原则是用户必须参与(66)。

(66)A.系统建设中各阶段工作

B.系统分析工作

C.系统设计工作

D.系统实施工作

试题4分析

结构化方法是由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组成的一种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方法是目前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之一。由于它是假定被开发的系统是一个结构化的系统,因此,其基本思想是将系统的生命周期划分为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等阶段。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结构化方法遵循系统工程原理,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使用一定的开发工具,完成规定的文档,在结构化和模块化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结构化方法的开发过程一般是先将系统的功能看成是一个大的模块,再根据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要求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模块分解或组合。

结构化方法的主要原则,归纳起来有以下4条:

(1)用户参与的原则。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是各级各类管理者,满足他们在管理活动中的信息需求,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直接目地。由于系统本身和系统建设工作的复杂性,用户需求的表达和系统建设的专业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需要逐步明确、深化和细化。而且,管理信息系统是人机系统,在实现各种功能时,人与计算机的合理分工和相互密切配合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用户对系统的功能、结构和运行规律有较深入的了解,专业人员也必须充分考虑用户的特点和使用方面的习惯与要求,以协调人一机关系。总之,用户必须作为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建设者的一部分在系统建设的各个阶段直接参与工作。用户与建设工作脱节,常常是系统建设工作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关系到一个组织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管理决策的水平,是涉及该组织的全局,与近期和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的战略问题。此组织的主要领导必须十分重视,亲自领导和直接参与这一工作,特别是用户的高层领导。国内外经验表明: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主要决策者的参与和重视,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重要条件。

(2)“先逻辑,后物理”的原则。为了建立系统建设的科学秩序,保证建设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结构的方法强调在进行技术设计和实施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论证,进行逻辑方案的探索,弄清系统要为用户解决哪些问题,即解决“系统做什么”的问题,尽量避免过早地进入物理设计阶段。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3)“自顶向下”的原则。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与系统实施各阶段,结构化方法强调在工作中贯彻执行“自须向下”的原则,先把握系统的总体目标和功能,然后逐级分解,逐步细化。系统测试也从总体功能开始,先检查有关总体问题,然后逐级向下测试这一原则使建设者在系统建设整个过程中始终把握全局,致力于总体目标与功能的实现,把以下各级作为实现总体功能与目标的保证,这有利于各部分的合理分工、协调与正确配置。“自项向下”的原则在应用时并不完全排斥“自底向上”原则,在结构化方法中,“自顶向下”原则是主导原则,“自底向上”是辅助原则。

(4)工作成果描述标准化原则。结构化方法强调各阶段工作成果描述的标准化。每一工作阶段的成果,必须用明确的文字和标准化的图形、图表,完整、准确地进行描述,这不仅作为一个阶段工作完成的标志和管理决策的依据,并且作为系统建设必需的文件进行交流和积累存档,有的文件还是下一阶段工作的依据。工作成果描述的标准化,可以防止由于描述的随意性造成建设者之间的误解而贻误工作,便于工作交流和各阶段的交接,便于今后对系统进行检查、修改和补充。

结构化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遵循用户至上原则。

(2)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和取得的成果。

(3)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4)系统开发过程工程化,文档资料标准化。

结构化方法的优点是:理论基础严密,它的指导思想是用户需求在系统建立之前就能被充分了解和理解。由此可见,结构化方法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结构化方法的缺点是:开发周期长;文档、设计说明繁琐,工作效率低;要求在开发之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初全面认识系统的信息需求,充分预料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但这并不十分现实;若用户参与系统开发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造成系统交接过程不平稳,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难度加大。

试题4参考答案

(66)A

1.5 2009年下半年试题9 试题5(2009年下半年试题9)

常用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中,不包括(9)。

(9)A.结构化方法

B.关系方法

C.原型法

D.面向对象方法

试题5分析

常用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包括结构化方法、快速原型法、企业系统规划法、战略数据规划法、信息工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

(1)结构化方法。请参考4的分析。

(2)快速原型法。是一种根据用户需求,利用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地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并展示给用户,在此基础上与用户交流,最终实现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快速开发的方法。应用快速原型法开发过程包括系统需求分析、系统初步设计、系统调试、系统检测等阶段。用户仅需在系统分析与系统初步设计阶段完成对应用系统的简单描述,开发者在获取一组基本需求定义后,利用开发工具生成应用系统原型,快速建立一个目标应用系统的最初版本,并将它提交给用户试用、评价,根据用户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和补充,从而形成新的版本,再返回给用户。通过这样多次反复,使得系统不断地细化和扩充,直到生成一个用户满意的解决方案为止。快速原型法具有开发周期短、见效快、与业务人员交流方便的优点,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特别适用于那些用户需求模糊,结构性比较差的信息系统的开发。

(3)企业系统规划方法。BSP(Business System Planning,企业系统规划方法)是企业战略数据规划方法和信息工程方法的基础和,也就是说,后两种方法是在BSP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SP方法的目标是提供一个信息系统规划,用以支持企业短期的和长期的信息需求。

(4)战略数据规划方法。战略数据规划方法是由世界级的信息系统大师詹姆斯?马丁提出的一种信息系统开发方法。这个方法认为,一个企业要建设信息系统,它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做好企业战略数据规划。一个好的企业战略数据规划应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它有非常明显的异质性和专有性,好的企业战略数据规划必将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战略数据规划方法的要点主要有:

数据环境对于信息系统至关重要。企业数据环境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信息系统建设极大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企业的数据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静态的、独立的信息资源通过战略数据规划重建企业数据环境,使其成为集成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对一个现代化企业来说是更为迫切的任务。

四种数据环境。在信息系统发展的历程中共有四类数据环境,即数据文件、应用数据库、主题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

建设主题数据库是信息系统开发的中心任务。这里的主题数据库并不是指数据库的大小,也不是指数据库的功能,而是指哪些数据库是面向企业的业务主题的,哪些不是面向业务主题的。所谓业务主题,就是指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比如,对于一个汽车制造企业来说,生产整车就是其核心竞争力,相应地,围绕核心业务建立的数据库就是企业的主题数据库;而对于一个物流企业来说,围绕着物流业务处理的数据库就是企业的主题数据库。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围绕主题数据库搞好应用软件开发。

(5)信息工程方法。信息工程方法与企业系统规划方法和战略数据规划方法是一种交叉关系,即信息工程方法是其他两种方法的总结和提升,而其他两种方法则是信息工程方法的基础和核心。信息工程方法与信息系统开发的其他方法相比,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就是信息工程不仅是一种方法,它还是一门工程学科。它第一次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工程化了。所谓工程化,就是指有一整套成熟的、规范的工程方法、技术、标准、程序和规范,使得开发工作摆脱随意性和多变性,其目标是信息系统的开发走上智能化、程序化和自动化的道路。

(6)面向对象方法。在面向对象方法中将客观世界从概念上看成是一个由许多相互配合而协作的对象所组成的系统。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是利用面向对象的信息建模概念,如实体、关系、属性等,同时运用封装、继承、多态等机制来构造模拟现实系统的方法。传统的结构化设计方法的基本点是面向过程,系统被分解成若干个过程,而面向对象的方法是采用构造模型的观点,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各个步骤的共同的目标是建造一个问题域的模型。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初始元素是对象,然后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对象归纳成类,组织类之间的等级关系,从而构造出类库。在应用时,就可直接在类库中选择已有的类,从而达到复用的目的。

试题5参考答案

(9)B

1.6 2009年下半年试题10 试题6(2009年下半年试题10)

应用已有软件的各种资产构造新的软件,以缩减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费用,称为(10)。

(10)A.软件继承

B.软件利用

C.软件复用

D.软件复制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试题6分析

软件复用是指利用已有软件的各种有关知识构造新的软件,以缩减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费用。软件复用是提高软件生产力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技术。早期的软件复用主要是代码级复用,被复用的知识专指程序,后来扩大到包括领域知识、开发经验、设计决策、架构、需求、设计、代码和文档等一切有关方面。

软件复用是一种计算机软件工程方法和理论。20世纪60年代的“软件危机”使程序员明白难于维护的软件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当软件的规模不断扩大时,这种软件的综合成本可以说是没有人能负担的,并且即使投入了高昂的资金也难以得到可靠的产品,而软件重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软件复用的主要思想是,将软件看成是由不同功能的“组件”所组成的有机体,每一个组件在设计编写时可以被设计成完成同类工作的通用工具,这样,如果完成各种工作的组件被建立起来以后,编写某一特定软件的工作就变成了将各种不同组件组织连接起来的简单问题,这对于软件产品的最终质量和维护工作都有本质性的改变。

软件制品的复用,按抽象程度的高低,可以划分为如下复用级别:代码的复用、设计的复用、分析的复用、测试信息的复用等

支持软件复用是人们对面向对象方法寄托的主要希望之一,也是这种方法受到广泛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向对象方法之所以特别有利于软件复用,是由于它的主要概念及原则与软件复用的要求十分吻合。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和软件复用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面向对象的方法的基本概念、原则与技术提供了实现软件复用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软件复用技术也对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试题6参考答案

(10)C

1.7 2009年下半年试题15

试题7(2009年下半年试题15)

关于UML,错误的说法是(15)。

(15)A.UML是一种可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

B.UML不是过程,也不是方法,但允许任何一种过程和方法使用

C.UML简单且可扩展

D.UML是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一种标准表示

试题7分析

UML具有如下的语言特征:

(1)不是一种可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而是一种可视化的建模语言。

(2)是一种建模语言规范说明,是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一种标准表示。

(3)不是过程,也不是方法,但允许任何一种过程和方法使用它。

(4)简单并且可扩展,具有扩展和专有化机制,便于扩展,无需对核心概念进行修改。

(5)为面向对象的设计与开发中涌现出的高级概念(如协作、框架、模式和组件)提供支持,强调在软件开发中,对架构、框架、模式和组件的复用。

(6)与最好的软件工程实践经验集成。

UML最重要的目标是使UML成为一个通用的建模语言,可供所有建模者使用。它并非某人专有,而是建立在计算机界普遍认同的基础上,即它包括了各种主要的方法并可作为它们的建模语言。其次,UML应能够很好地支持设计工作,像封装、划分等记录模型构造思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路。此外,UML 应该能够准确表达当前软件开发中的热点问题,比如软件规模、分布、并发、方式和团队开发等。

UML并不试图成为一个完整的开发方法,它不包括一步一步的开发过程。UML和使用UML的软件开发过程是两回事。UML可以支持很多的,至少是目前现有的大部分软件开发过程。UML包含了完整的概念,这些概念对于支持基于一个健壮的架构来解决用例驱动的迭代式开发过程是必要的。

UML的最终目标是在尽可能简单的同时能够对应用系统的各个方面建模。UML需要有足够的表达能力以便可以处理现代软件系统中出现的所有概念,如并发和分布,以及软件工程中使用的技巧,如封装和组件。它必须是一个通用语言,像任何一种通用程序设计语言一样,这就意味着UML必将十分庞大,它比先前的建模语言更复杂、更全面。

试题7参考答案

(15)A

1.8 2009年下半年试题16

试题8(2009年下半年试题16)

在UML中,动态行为描述了系统随时间变化的行为,下面不属于动态行为视图的是(16)。

(16)A.状态机视图

B.实现视图

C.交互视图

D.活动视图

试题8分析

UML中的各种组件和概念之间没有明显的划分界限,但为方便起见,用视图来划分这些概念和组件。视图只是表达系统某一方面特征的UML建模组件的子集。在每一类视图中使用一种或多种特定的图来可视化地表示视图中的各种概念。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在最上一层,视图被划分成三个视图域,分别是结构、动态行为和模型管理。

结构描述了系统中的结构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模型元素包括类、用例、构件和节点。模型元素为研究系统动态行为奠定了基础。结构视图包括静态视图、用例视图和实现视图。

动态行为描述了系统随时间变化的行为。行为用从静态视图中抽取的瞬间值的变化来描述。动态行为视图包括状态机视图、活动视图和交互视图。

模型管理说明了模型的分层组织结构。包是模型的基本组织单元,特殊的包还包括模型和子系统。模型管理视图跨越了其他视图并根据系统开发和配置组织这些视图。

UML还包括多种具有扩展能力的组件,这些扩展能力有限但很有用。这些组件包括约束、构造型和标记值,它们适用于所有的视图元素。

在UML中,使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元素,根据需求调研的结果,再由符号画成图形以表示待建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试题8参考答案

(16)B

1.9 2009年下半年试题17-18

试题9(2009年下半年试题17-18)

面向对象中的(17)机制是对现实世界中遗传现象的模拟。通过该机制,基类的属性和方法被遗传给派生类;(18)是指把数据以及操作数据的相关方法组合在同一单元中,使我们可以把类作为软件复用中的基本单元,提高内聚度,降低耦合度。

(17)A.复用

B.消息

C.继承

D.变异

(18)A.多态

B.封装

C.抽象

D.接口

试题9分析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有对象、类、抽象、封装、继承、多态、接口、消息、组件、模式和复用等。

(1)对象。对象是由数据及其操作所构成的封装体,是系统中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一个封装,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位,采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对象是由一组属性和对这组属性进行操作的一组服务构成。对象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对象标识、对象状态和对象行为。每一个对象必须有一个名字以区别于其他对象,这就是对象标识;状态用来描述对象的某些特征;对象行为用来封装对象所拥有的业务操作。例如,对于希赛教育软考学院老师Joe而言,包含性别、年龄、职位等个人状态信息,同时还具有授课的行为特征,那么Joe老师就是封装后的一个典型对象。

(2)类。类是现实世界中实体的形式化描述,类将该实体的数据和函数封装在一起。类的数据也叫属性、状态或特征,它表现类静态的一面。类的函数也叫功能、操作或服务,它表现类动态的一面。Joe是一名教师,也就拥有了教师的特征,这个特征就是教师这个类所特有的,具体而言,共同的状态通过属性表现出来,共同的行为通过操作表现出来。对象是类的实际例子。如果将对象比作房子,那么类就是房子的设计图纸。例如:银行里所有储户的账户,可以抽象为账户类。账户类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个具体的储户,例如,张三工行的账户、张三建行的账户、李四工行的账户等。类和对象的关系可以总结为:

ü每一个对象都是某一个类的实例。

ü每一个类在某一时刻都有零或更多的实例。

ü类是静态的,它们的存在、语义和关系在程序执行前就已经定义好了,对象是动态的,它们在程序执行时可以被创建和删除。

ü类是生成对象的模板。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3)抽象。抽象是通过特定的实例抽取共同特征以后形成概念的过程。它强调主要特征,忽略次要特征。一个对象是现实世界中一个实体的抽象,一个类是一组对象的抽象,抽象是一种单一化的描述,它强调给出与应用相关的特性,抛弃不相关的特性。

(4)封装。封装是将相关的概念组成一个单元,然后通过一个名称来引用它。面向对象封装是将数据和基于数据的操作封装成一个整体对象,对数据的访问或修改只能通过对象对外提供的接口进行。对于银行账户类而言,有取款和存款的行为特征,但实现细节对于客户而言并不可见,所以在进行ATM提款交易的过程中,我们并不知道交易如何进行,对应账户是如何保存状态的,这就体现了对象的封装。

(5)继承。继承表示类之间的层次关系,这种关系使得某类对象可以继承另外一类对象的特征和能力,继承又可分为单重继承和多重继承,单重继承是子类只从一个父类继承,而多重继承中的子类可以从多于一个的父类继承,Java是单重继承的语言,而C++允许多重继承。假设类B继承类A,即类B中的对象具有类A 的一切特征(包括属性和操作)。类A称为基类或父类或超类,类B称为类A的派生类或子类,类B在类A的基础上还可以有一些扩展。

(6)多态。多态性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使得在多个类中可以定义同一个操作或属性名,并在每个类中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多态性使得一个属性或变量在不同的时期可以表示不同类的对象。例如,Rectangle和Circle都继承于Shape,对于Shape而言,会有getArea()的操作。但显而易见,Rectangle和Circle的getArea()方法的实现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体现了多态的特征。

(7)接口。所谓接口就是对操作规范的说明。接口只是说明操作应该做什么,但没有定义操作如何做。接口可以理解成为类的一个特例,它只规定实现此接口的类的操作方法,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而把真正的实现细节交由实现该接口的类去完成。接口在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系统分析员通常先把有待实现的功能封装并定义成接口,而后期程序员依据此接口进行编码实现。

(8)消息。消息是指向对象发出的服务请求,它应该含有下述信息:提供服务的对象标志、消息名、输入信息和回答信息。对象与传统的数据有本质区别,它不是被动地等待外界对它施加操作,相反,它是进行处理的主体,必须发消息请求它执行它的某个操作,处理它的私有数据,而不能从外界直接对它的私有数据进行操作。消息通信也是面向对象方法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它与对象的封装原则密不可分。封装使对象成为一些各司其职、互不干扰的独立单位;消息通信则为它们提供了惟一合法的动态联系途径,使它们的行为能够互相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9)组件。组件也称为构件,是软件系统可替换的、物理的组成部分,它封装了实现体(实现某个职能),并提供了一组接口的实现方法。可以认为组件是一个封装的代码模块或大粒度的运行时的模块,也可将组件理解为具有一定功能、能够独立工作或同其他组件组合起来协调工作的对象。对于组件,应当按可复用的要求进行设计、实现、打包、编写文档。组件应当是内聚的,并具有相当稳定的公开的接口。为了使组件更切合实际、更有效地被复用,组件应当具备“可变性”,以提高其通用性。组件应向复用者提供一些公共“特性”,另一方面还要提供可变的“特性”。针对不同的应用系统,只需对其可变部分进行适当的调节,复用者要根据复用的具体需要,改造组件的可变“特性”,即“客户化”。

(10)模式。模式是一条由三部分组成的规则,它表示了一个特定环境、一个问题和一个解决方案之间的关系。每一个模式描述了一个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就能一次又一次地使用该方案而不必做重复劳动。将设计模式引入软件设计和开发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过程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已有的软件开发经验,这是因为设计模式通常是对于某一类软件设计问题的可重用的解决方案。设计模式使得人们可以更加简单和方便地去复用成功的软件设计和体系结构,从而能够帮助设计者更快更好地完成系统设计。

试题9参考答案

(17)C(18)B

1.10 2010年上半年试题7 试题10(2010年上半年试题7)

与基于C/S架构的信息系统相比,基于B/S架构的信息系统(7)。

(7)A.具备更强的事务处理能力,易于实现复杂的业务流程

B.人机界面友好,具备更加快速的用户响应速度

C.更加容易部署和升级维护

D.具备更高的安全性

试题10分析

与基于C/S架构的信息系统相比,基于B/S架构的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升级维护均在服务器上进行,客户端是“零”维护。有关这方面的详细知识,请阅读试题1的分析。

试题10参考答案

(7)C

1.11 2010年上半年试题9 试题11(2010年上半年试题9)

以下关于软件测试的描述,(9)是正确的。

(9)A.系统测试应尽可能在实际运行使用的环境下进行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B.软件测试是编码阶段完成之后进行的一项活动

C.专业测试人员通常采用白盒测试法去检查程序的功能是否符合用户需求

D.软件测试工作的好坏,取决于测试发现错误的数量

试题11分析

测试是为评价和改进产品质量、识别产品的缺陷和问题而进行的活动。软件测试是针对一个程序的行为,在有限测试用例集合上,动态验证是否达到预期的行为,需要选取适当的测试用例。

测试不再只是一种仅在编码阶段完成后才开始的活动。现在的软件测试被认为是一种应该包括在整个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的活动,它本身是实际产品构造的一个重要部分。测试不仅是检查预防措施是否有效的主要手段,而且是识别由于某种原因预防措施无效而产生的错误的主要手段。需要注意的是,在广泛的测试活动成功完成后,软件可能仍包含错误,交付后出现的软件失效的补救措施是由软件维护达成的。

根据测试的目的、阶段的不同,可以将测试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等种类。

(1)单元测试:又称为模块测试,是针对软件设计的最小单位(程序模块)进行正确性检验的测试工作。其目的在于检查每个程序单元能否正确实现详细设计说明中的模块功能、性能、接口和设计约束等要求,发现模块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

(2)集成测试:也称为组装测试、联合测试(对于子系统而言,则称为部件测试)。它主要是将已通过单元测试的模块集成在一起,主要测试模块之间的协作性。集成测试计划通常是在软件概要设计阶段完成。

(3)确认测试:也称为有效性测试,主要是验证软件的功能、性能及其他特性是否与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用户要求(需求)一致。确认测试计划通常是在需求分析阶段完成。

(4)系统测试:如果项目不只包含软件,还有硬件和网络等,则要将软件与外部支持的硬件、外设、支持软件、数据等其他系统元素结合在一起,在实际运行环境下,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的一系列集成与确认测试。一般地,系统测试的主要内容包括功能测试、健壮性测试、性能测试、用户界面测试、安全性测试、安装与反安装测试等。系统测试计划通常是在系统分析阶段(需求分析阶段)完成。

试题11参考答案

(9)A

1.12 2010年上半年试题11 试题12(2010年上半年试题11)

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将某种形式表示的软件转换成更高抽象形式表示的软件的活动属于(11)。

(11)A.逆向工程

B.代码重构

C.程序结构重构

D.数据结构重构

试题12分析

随着维护次数的增加,可能会造成软件结构的混乱,使软件的可维护性降低,束缚了新软件的开发。同时,那些待维护的软件又常是业务的关键,不可能废弃或重新开发。于是引出了软件再工程(Reengineering),即需要对旧的软件进行重新处理、调整,提高其可维护性。

再工程是对现有软件系统的重新开发过程,包括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反向工程)、新需求的考虑(软件重构)和正向工程三个步骤。再工程不仅能从已有的程序中重新获得设计信息,而且还能使用这些信息改建或重构现有的系统,以改进它的综合质量。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一般,软件人员利用再工程重新实现已存在的程序,同时加进新的功能或改善它的性能。软件再工程旨在对现有的大量软件系统进行挖掘、整理以得到有用的软件构件,或对已有软件构件进行维护以延长其生存期。它是一个工程过程,能够将逆向工程、重构和正向工程组合起来,将现存系统重新构造为新的形式。再工程的基础是系统理解,包括对运行系统、源代码、设计、分析和文档等的全面理解。但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类文档的丢失,只能对源代码进行理解,即程序理解。

软件重构是对源代码、数据进行修改,使其易于修改和维护,以适应将来的变更。通常软件重构并不修改软件体系结构,而是关注模块的细节。

(1)代码重构。代码重构的目标是生成可提供功能相同,而质量更高的程序。由于需要重构的模块通常难以理解、测试和维护,因此,首先用重构工具分析代码,标注出需要重构的部分,然后进行重构,复审和测试重构后的代码,更新代码的内部文档。

(2)数据重构。发生在较低的抽象层次上,是一种全局的再工程活动。数据重构通常以逆向工程活动开始,理解现存的数据结构,又称数据分析,再重新设计数据,包括数据标准化、数据命名合理、文件格式转换、数据库格式转换等。

软件重构的意义在于提高软件质量和生产率,减少维护工作量,提高软件可维护性。

逆向工程是分析程序,力图在比源代码更高的抽象层次上建立程序表示的过程。逆向工程是一个设计恢复的过程,其工具可以从已有的程序中抽取数据结构、体系结构和程序设计信息。逆向工程过程及用于实现该过程的工具的抽象层次是指可从源代码中抽取出来的设计信息的精密程度。理想地,抽象层次应该尽可能高,即逆向工程过程应该能够导出过程的设计表示(一种低层的抽象)、程序和数据结构信息(稍高一点层次的抽象)、数据和控制流模型(一种相对高层的抽象),以及实体关系模型(一种高层抽象)。随着抽象层次增高,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软件工程师获得更有助于理解程序的信息。

逆向工程过程的完整性是指在某抽象层次提供的细节程度。在大多数情况,随着抽象层次增高,完整性就降低。例如,给定源代码列表,得到一个完整的过程设计表示是相对容易的,简单的数据流表示也可被导出,但是,要得到数据流图或状态-变迁图的完整集合却困难得多。

试题12参考答案

(11)A

1.13 2010年上半年试题17 试题13(2010年上半年试题17)

为了解决C/S模式中客户机负荷过重的问题,软件架构发展形成了(17)模式。

(17)A.三层C/S

B.分层C.B/S

D.知识库

试题13分析

为了解决C/S模式中客户端负荷过重的问题,发展形成了B/S模式。有关这方面的详细知识,请阅读试题1的分析。

试题13参考答案

(17)C

1.14 2010年下半年试题8 试题14(2010年下半年试题8)

UML中的用例和用例图的主要用途是描述系统的(8)。

(8)A.功能需求B.详细设计C.体系结构D.内部接口

试题14分析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用例(Use Case)是一种描述系统需求的方法,使用用例的方法来描述系统需求的过程就是用例建模。用例方法最早是由Iva Jackboson博士提出的,后来被综合到UML规范之中,成为一种标准化的需求表述体系。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想了解系统的内部结构和设计,他们所关心的是系统所能提供的服务,也就是被开发出来的系统将是如何被使用的,这就用例方法的基本思想。在用例图中,主要包括参与者、用例和通信关联三种元素,如图1-3所示。

图1-3用例图中的基本元素

(1)参与者(Actor)。参与者是指存在于被定义系统外部并与该系统发生交互的人或其他系统,他们代表的是系统的使用者或使用环境。

(2)用例(Use Case)。用例用于表示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它定义了系统是如何被参与者所使用的,它描述的是参与者为了使用系统所提供的某一完整功能而与系统之间发生的一段对话。

(3)通讯关联(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通讯关联用于表示参与者和用例之间的对应关系,它表示参与者使用了系统中的哪些服务(用例),或者说系统所提供的服务(用例)是被哪些参与者所使用的。

用例设计的主要目的如下:

(1)利用交互改进用例实现。

(2)调整对设计类的操作需求。

(3)调整对子系统和(或)它们的接口的操作需求。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4)调整对封装体的操作需求。

一个系统的行为可以用许多方法来说明,包括协作或者交互的方法。用例设计通常使用交互(特别是序列图)来说明系统的行为。当系统或者子系统的行为主要通过同步消息传递来说明时,序列图非常有用。由于消息序列通常没有严格的定义,因此,尤其是在事件驱动系统中,异步消息传递更容易利用状态机和协作来进行说明。

用例方法完全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从系统的外部)来描述系统的功能的。在用例方法中,我们把被定义系统看作是一个黑箱,我们并不关心系统内部是如何完成它所提供的功能的。用例方法首先描述了被定义系统有哪些外部使用者(抽象成为Actor),这些使用者与被定义系统发生交互;针对每一参与者,用例方法又描述了系统为这些参与者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抽象成为Use Case),或者说系统是如何被这些参与者使用的。所以从用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对于被定义系统的一个总体印象。

与传统的功能分解方式相比,用例方法完全是从外部来定义系统的功能,它把需求与设计完全分离开来。在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法中,用例模型主要用于表述系统的功能性需求,系统的设计主要由对象模型来记录表述。另外,用例定义了系统功能的使用环境与上下文,每一个用例描述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服务。用例方法比传统的SRS更易于被用户所理解,它可以作为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针对系统需求进行沟通的一个有效手段。

试题14参考答案

(8)A

1.15 2010年下半年试题11

试题15(2010年下半年试题11)

在几种不同类型的软件维护中,通常情况下(11)所占的工作量最大。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11)A.更正性维护 B.适应性维护 C.完善性维护 D.预防性维护

试题15分析

软件可维护性是指纠正软件系统出现的错误和缺陷,以及为满足新的要求进行修改、扩展和裁剪的容易程度。目前广泛用来衡量程序可维护性的因素包括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和可修改性等。

软件维护占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60%~80%,维护的类型主要有以下4种:

(1)改正性维护。为了识别和纠正软件错误、改正软件性能上的缺陷、排除实施中的误使用,应当进行的诊断和改正错误的过程就叫做改正性维护。

(2)适应性维护。在使用过程中,外部环境(新的硬、软件配置)、数据环境(数据库、数据格式、数据输入/输出方式、数据存储介质)可能发生变化。为使软件适应这种变化,而去修改软件的过程就叫做适应性维护。

(3)完善性维护。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用户往往会对软件提出新的功能与性能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需要修改或再开发软件,以扩充软件功能、增强软件性能、改进加工效率、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这种情况下进行的维护活动叫做完善性维护。

(4)预防性维护。这是指预先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可靠性等,为以后进一步改进软件打下良好基础。通常,预防性维护可定义为“将今天的方法学用于昨天的系统以满足明天的需要”。也就是说,采用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对需要维护的软件或软件中的某一部分(重新)进行设计、编码和测试。

以上各种维护类型占整个软件维护工作量的大致比例如图1-4所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图1-4 各种维护所占的比例

影响维护工作量的因素主要有系统大小、程序设计语言、系统年龄、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等五个方面。

程序修改的步骤为分析和理解程序、修改程序和重新验证程序。经过分析,全面、准确、迅速地理解程序是决定维护成败和质量好坏的关键。为了容易地理解程序,要求自顶向下地理解现有源程序的程序结构和数据结构,为此可采用如下方法:分析程序结构图、数据跟踪、控制跟踪、分析现有文档的合理性等。

对程序的修改,必须事先做出计划,有目的地、周密地有效地实施修改。在修改时,要防止修改程序的副作用(修改代码的副作用、修改数据的副作用、修改文档的副作用)。在将修改后的程序提交用户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确认和测试,以保证整个修改后的程序的正确性。这种验证可分为静态确认、计算机确认和维护后的验收。

希赛教育软考学院专家提示: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错误纠正成本在逐步放大。也就是说,错误发现得越早,纠正错误所花费的成本就会越低,反之则越高。例如,如果在软件设计阶段有个错误未被发现,而待编码阶段时才发现,这时纠正这个设计错误比纠正源代码错误需要更大的成本。

试题15参考答案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11)C

1.16 2010年下半年试题17

试题16(2010年下半年试题17)

“容器是一个构件,构件不一定是容器;一个容器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构件,一个构件只能包含在一个容器中”。根据上述描述,如果用UML类图对容器和构件之间的关系进行面向对象分析和建模,则容器类和构件类之间存在(17)关系。

①继承②扩展③聚集④包含

(17)A.①② B.②④ C.①④D.①③

试题16分析

在UML中,类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7种:

(1)关联关系:描述了给定类的单独对象之间语义上的连接。关联提供了不同类之间的对象可以相互作用的连接。其余的关系涉及类自身的描述,而不是它们的实例。

(2)依赖关系。有两个元素X、Y,如果修改元素X的定义可能会引起对另一个元素Y的定义的修改,则称元素Y依赖于元素X。在类中,依赖由各种原因引起,例如,一个类向另一个类发送消息;一个类是另一个类的数据成员;一个类是另一个类的某个操作参数。如果一个类的接口改变,则它发出的任何消息都可能不再合法。

(3)泛化关系。泛化关系描述了一般事物与该事物中的特殊种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父类与子类之间的关系。继承关系是泛化关系的反关系,也就是说子类是从父类继承的,而父类则是子类的泛化。

(4)聚合关系。聚合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关联,它是传递和反对称的。聚合表示类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例如一辆轿车包含四个车轮、一个方向盘、一个发动机和一个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底盘,就是聚合的例子。

(5)组合关系。如果聚合关系中的表示部分的类的存在与否,与表示整体的类有着紧密的关系,例如公司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就应该使用组合关系来表示。

(6)实现关系。将说明和实现联系起来。接口是对行为而非实现的说明,而类中则包含了实现的结构。一个或多个类可以实现一个接口,而每个类分别实现接口中的操作。

希赛教育软考学院专家提示:对于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各种文献的说法有些区别。在这些文献中,首先定义聚集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然后再将聚集关系分为两种,分别是组合聚集(相当于上述的“组合关系”)和共享聚集(相当于上述的“聚合关系”)。

试题16参考答案

(17)D

1.17 2010年下半年试题18 试题17(2010年下半年试题18)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技术中,(18)是类的一个实例。

(18)A.对象B.接口C.构件D.设计模式

试题17分析

请参考试题9的分析。

试题17参考答案

(18)A

1.18 2011年上半年试题18 试题18(2011年上半年试题18)

根据图1-5的UML类图,以下叙述中(18)是不正确的。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图1-5 UML类图

(18)A.容器是一个组件

B.GUI组件就是一个容器

C.GUI组件是一个对象

D.容器和GUI组件都是组件

试题18分析

本题考查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从题目中的图可知:“对象”是“组件”的父类,“组件”是“容器”和“GUI组件”的父类。根据继承关系,子类会继承父类的属性和行为,父类是各子类共同属性和行为的抽象。所以,“组件”是一种“对象”,“容器”和“GUI组件”是一种组件;“容器”和“GUI组件”同时也是一种对象。

由此可见,B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试题18参考答案

(18)B

1.19 2011年上半年试题17 试题19(2011年上半年试题17)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在用例设计中,可以使用UML中的(17)来描述用户和系统之间的交互,说明系统功能行为。

(17)A.类图

B.构件图

C.序列图

D.部署图

试题19分析

类图、构件图和部署图是静态结构图,序列图是动态行为图,题目要求是能说明系统的功能行为图,故只能选择序列图。

试题19参考答案

(17)C

1.20 2011年上半年试题12 试题20(2011年上半年试题12)

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经常使用(12)对集成的系统进行性能测试。

(12)A.Bugzilla B.TestManager C.TrueCoverage D.LoadRunner 试题20分析

本题考查软件测试工具相关内容。

Bugzilla:它是一款具有追踪系统的软件。专门为Unix而定制。

TestManager:它是一个开放的可扩展的构架。是一种测试管理工具。质量保证专家可以使用TestManager去协调和跟踪他们的测试活动。测试人员使用TestManager去了解需要的工作是什么,以及这些工作需要的人和数据。测试人员也可以了解到,他们工作的范围是要受到开发过程中全局变化的影响的。TestManager会提供与系统质量相关联的所有问题的答案。

TrueCoverage:TrueCoverage的功能就是统计测试覆盖率,它恰好能为我们就上面这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个问题提供帮助。TrueCoverage给出的覆盖率是“语句覆盖”,是最低覆盖强度的覆盖率,所以我们测试的项目,用TrueCoverage统计后,应尽量达到100%的覆盖。TrueCoverage的应用阶段为单元测试阶段和集成测试阶段。

LoadRunner:它是一种预测系统行为和性能的负载测试工具。通过以模拟上千万用户实施并发负载及实时性能监测的方式来确认和查找问题,LoadRunner能够对整个企业架构进行测试。通过使用 LoadRunner,企业能最大限度地缩短测试时间,优化性能和加速应用系统的发布周期。LoadRunner是一种适用于各种体系架构的自动负载测试工具,它能预测系统行为并优化系统性能。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能做性能测试的,是LoadRunner。

试题20参考答案

(12)D

1.21 2011年上半年试题11 试题21(2011年上半年试题11)

软件开发项目规模度量(size measurement)是估算软件项目工作量、编制成本预算、策划合理项目进度的基础。在下列方法中(11)可用于软件的规模估算,帮助软件开发团队把握开发时间、费用分布等。

(11)A.德尔菲法

B.V模型方法 C.原型法 D.用例设计

试题21分析

本题考查软件规模估算相关内容。

本题可用排除法进行,V模型方法和原型法都属于开发模型,与软件估算没有关系。而用例设计是把用户需求向系统需求转换的一个工作,它与软件估算也无关系。选项中的德尔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菲法,是专家估算法,根据专家的经验,来对软件的规模进行估算,就是常见的一种做法。

试题21参考答案

(11)A

1.22 2011年上半年试题10

试题22(2011年上半年试题10)

为了改进应用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并适应未来软硬件环境的变化,应主动增加新的功能以使应用系统适应各类变化而不被淘汰。为了适应未来网络带宽的需要,在满足现有带宽需求下,修改网络软件从而使之支持更大的带宽,这种软件维护工作属于(10)。

(10)A.更正性维护 B.适应性维护

C.完善性维护

D.预防性维护

试题22分析

本题考查软件维护相关内容。

在一个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软件需要维护的原因是多样的,根据维护的原因不同,可以将软件维护分为以下四种:

(1)改正性维护。为了识别和纠正软件错误、改正软件性能上的缺陷、排除实施中的误使用,应当进行的诊断和改正错误的过程就称为改正性维护。

(2)适应性维护。在使用过程中,外部环境(新的硬、软件配置)、数据环境(数据库、数据格式、数据输入/输出方式、数据存储介质)可能发生变化。为使软件适应这种变化,而去修改软件的过程就称为适应性维护。

(3)完善性维护。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用户往往会对软件提出新的功能与性能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需要修改或再开发软件,以扩充软件功能、增强软件性能、改进加工效率、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这种情况下进行的维护活动称为完善性维护。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4)预防性维护。这是指预先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可靠性等,为以后进一步改进软件打下良好基础。通常,预防性维护可定义为“把今天的方法学用于昨天的系统以满足明天的需要”。也就是说,采用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对需要维护的软件或软件中的某一部分(重新)进行设计、编码和测试。

在本题中,题目说明“为了适应未来网络带宽的需要”,这足以体现,维护工作是针对未来的,所以属于预防性维护。

试题22参考答案

(10)D

1.23 2011年上半年试题8 试题23(2011年上半年试题8)

下列测试方法中,(8)均属于白盒测试的方法。

(8)A.语句覆盖法和边界值分析法

B.条件覆盖法和基本路径测试法

C.边界值分析法和代码检查法 D.等价类划分和错误推测法

试题23分析

本题考查软件测试的基本类型。

常见的黑盒测试方法包括: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错误推测、因果图。

常见的白盒测试方法包括:代码检查法、静态结构分析法、静态质量度量法、逻辑覆盖法(包括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和路径覆盖)、基本路径测试法、域测试、符号测试、Z路径覆盖、程序变异。

试题23参考答案

(8)B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1.24 2011年上半年试题7 试题24(2011年上半年试题7)

软件设计包括软件架构设计和软件详细设计。架构设计属于高层设计,主要描述软件的结构和组织,标识各种不同的组件。由此可知,在信息系统开发中,(7)属于软件架构设计师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

(7)A.软件复用 B.模式设计

C.需求获取

D.需求分配

试题24分析

本题考查软件架构相关基本概念。

软件架构设计处于传统的需求分析之后,软件设计之前,他是需求分析与软件设计之间的桥梁。像平时所说的,某个软件是C/S还是B/S结构,这个C/S与B/S就是软件架构。

由于软件架构设计处于这么一个衔接的位置,所以它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将需求阶段的成果,即已确定要实现的需求,分配到软件架构的各个部分,或是各个层次中去。

试题24参考答案

(7)D

1.25 2011年上半年试题6

试题25(2011年上半年试题6)

模糊测试(Fuzz testing)是一种通过向目标系统提供非预期的输入并监视异常结果来发现软件漏洞的方法,是用于系统安全漏洞发掘的重要技术。模糊测试的测试用例通常是(6)。

(6)A.预定数量的字符串 B.预定长度的字符串

C.模糊集的隶属度

D.随机数据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试题25分析

本题考查模糊测试相关基本概念。

模糊测试(Fuzzing),是一种通过向目标系统提供非预期的输入并监视异常结果来发现软件漏洞的方法。

在模糊测试中,用随机的坏数据(也称做 fuzz)攻击一个程序,然后等着观察哪里遭到了破坏。模糊测试的技巧在于,它是不符合逻辑的。

自动模糊测试不去猜测哪个数据会导致破坏(就像人工测试员那样),而是将尽可能多的杂乱数据投入程序中。由这个测试验证过的失败模式通常对程序员来说是个彻底的震憾,因为任何按逻辑思考的人都不会想到这种失败。

模糊测试是一项简单的技术,但它却能揭示出程序中的重要 bug。它能够验证出现实世界中的错误模式并在您的软件发货前对潜在的应当被堵塞的攻击渠道进行提示。

题目其实已经给出了模糊测试,根据定义,我们可以对这个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尤其是“提供非预期的输入”给了很明显的提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用例具备随机性。

试题25参考答案

(6)D

1.26 2011年下半年试题7 试题26(2011年下半年试题7)

软件架构模式描述了如何将各个模块和子系统有效地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诸如Word和Excel这类图形界面应用软件所采用的架构模式是(7)。

(7)A.分层模式 B.知识库模式 C.面向对象模式

D.事件驱动模式

试题26分析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事件驱动模式的基本原理是构件并不直接调用过程,而是触发一个或多个事件。系统中的其他构件可以注册相关的事件,触发一个事件时,系统会自动调用注册了该事件的构件过程,即触发事件会导致另一构件中过程的调用。

事件驱动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事件的触发者并不知道哪些构件会受到事件的影响,且不能假定构件的处理顺序,甚至不知道会调用哪些过程,使用事件驱动模式的典型系统包括各种图形界面工具,比如WORD、EXCEL程序。

试题26参考答案

(7)D

1.27 2011年下半年试题10 试题27(2011年下半年试题10)

以下关于软件需求分析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10)。

(10)A.软件需求除了所表达的行为特性外,还具有优先级等特性

B.架构设计的工作就是把满足需求的职责分配到组件上

C.软件需求分析的关键是开发反映真实世界问题的模型

D.可实现性是软件需求的基本特征

试题27分析

所有软件需求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可验证性。验证某些软件需求可能很困难或者成本很高。但软件需求和软件质保人员都必须保证,在现有的资源约束下,需求可以被验证。故软件需求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可验证性,而不是可实现性,选项D不正确。

试题27参考答案

(10)D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1.28 2011年下半年试题18 试题28(2011年下半年试题18)

如果在一个课程注册系统中,定义了类CourseSchedule和类Course,并且在类CourseSchedule中定义了方法Add(c:Course)和方法Remove(c:Course),那么类CourseSchedule和类Course之间的是一种(18)关系。

(18)A.包含 B.实现 C.依赖

D.泛化

试题28分析

类和类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关联关系、依赖关系、泛化关系、共享聚集、组合聚集、实现关系。

(1)关联关系(Association):描述了给定类的单独对象之间语义上的连接。关联提供了不同类之间的对象可以相互作用的连接。

(2)泛化关系(generalization)。泛化关系描述了一般事物与该事物中的特殊种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父类与子类之间的关系。继承关系是泛化关系的反关系,也就是说子类是从父类继承的,而父类则是子类的泛化。

(3)聚合关系(Aggregation)。聚合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关联,聚合表示类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生命周期可以是不同的。例如,汽车和车轮就是聚合关系,汽车坏了,车轮还还可以用;车轮坏了,可以再换一个。

(4)组合关系(Composition)。也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表示部分与整体的类有着紧密的关系,二者的生命周期是相同的。例如,一个公司包含多个部门,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组合关系,公司一旦倒闭,也就没有部门了。

(5)依赖关系(Dependency)。有两个元素X、Y,如果修改元素X的定义可能会引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起对另一个元素Y的定义的修改,则称元素Y依赖于元素X。依赖可以由各种原因引起,例如,一个类向另一个类发送消息、一个类是另一个类的数据成员、一个类是另一个类的某个操作参数等。

根据题意,类Course是类CourseSchedule的操作参数,这时当类Course变化时类CourseSchedule也会发生变化。

试题28参考答案

(18)C

1.29 2011年下半年试题29 试题29(2011年下半年试题29)

以下关于COM+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29)。

(29)A.COM+是COM的新版本,它使COM升级为一个完整的组件架构

B.COM+的底层结构以COM为基础,几乎包含了COM的所有内容

C.COM+更加注重分布式网络应用的设计和实现

D.COM+与操作系统紧密结合,通过系统服务为应用程序提供全面服务

试题29分析

常用的构件标准有:COM/DCOM/COM+、CORBA、EJB。

COM是个开放的组件标准,它有很强的扩充和扩展能力。COM把组件的概念融入到Windows应用中。DCOM在COM的基础上添加了许多功能和特性,包括事务特性、安全模型、管理和配置等,使COM成为一个完整的组件架构。COM+将COM、DCOM和MTS形成一个全新的、功能强大的组件架构。

COM+并不是COM的新版本,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COM的新发展,或者为COM更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高层次上的应用。COM+的底层结构仍然以COM为基础,它几乎包容了COM的所有内容。COM+倡导了一种新的概念,它把COM组件软件提升到应用层而不再是底层的软件结构,它通过操作系统的各种支持,使组件对象模型建立在应用层上,把所有组件的底层细节留给操作系统。

COM+不再局限于COM的组件技术,它更加注重于分布式网络应用的设计和实现,已经成为Microsoft系统平台策略和软件发展策略的一部分。COM+继承了COM几乎全部的优势,同时又避免了COM实现方面的一些不足。COM+紧紧地与操作系统结合起来,通过系统服务为应用程序提供全面的服务。

试题29参考答案

(29)A

1.30 2011年下半年试题29 试题30(2011年下半年试题29)

CORBA是由OMG组织为解决分布式处理环境中软硬件系统互连而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已经逐渐成为分布计算技术的标准。CORBA标准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其中规定业务对象有效协作所需的协议规则的层次是(29)。

(29)A.对象请求代理 B.公共对象服务

C.公共语言规范

D.公共设施

试题30分析

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代理架构)是由OMG组织制订的一种标准的面向对象的应用程序体系规范。

OMG组织成立后不久就制订了对象管理架构(Object Management Architecture,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OMA)参考模型,该模型描述了OMG规范所遵循的概念化的基础结构。OMA由对象请求代理ORB、对象服务、公共设施、域接口和应用接口这几个部分组成,其核心部分是对象请求代理(Object Request Broker, ORB)。

CORBA标准由OMG设立并进行控制。CORBA分布计算技术,是由绝大多数分布计算平台厂商所支持和遵循的系统规范技术,具有模型完整、先进,独立于系统平台和开发语言,被支持程度广泛的特点,已逐渐成为分布计算技术的标准。COBRA标准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对象请求代理、公共对象服务和公共设施。最底层是对象请求代理ORB,规定了分布对象的定义(接口)和语言映射,实现对象间的通讯和互操作,是分布对象系统中的“软总线”;在ORB之上定义了很多公共服务,可以提供诸如并发服务、名字服务、事务(交易)服务、安全服务等各种各样的服务;最上层的公共设施则定义了组件框架,提供可直接为业务对象使用的服务,规定业务对象有效协作所需的协议规则。

试题30参考答案

(29)D

1.31 2011年下半年试题17

试题31(2011年下半年试题17)

以下关于面向对象方法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17)。

(17)A.选择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时需要考虑开发人员对其的熟悉程度

B.使用设计模式有助于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用面向对象技术

C.在软件生命周期的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过程中均可以应用面向对象技术

D.UML是一种可视化建模语言,它需要与RUP开发过程同时使用

试题31分析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UML与RUP不是必须二者同时使用,所以答案D是不正确的。

UML是一种通用的可视化建模语言,它是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一种标准化表示,用于对软件进行描述、可视化处理、构造和建立软件系统的文档。

UML适用于各种软件开发方法、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各种应用领域以及各种开发工具,是一种总结了以往建模技术的经验并吸收当今优秀成果的标准建模方法。

UML具有如下的语言特征。

(1)不是一种可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而是一种可视化的建模语言。

(2)是一种建模语言规范说明,是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一种标准表示。

(3)不是过程,也不是方法,但允许任何一种过程和方法使用它。

(4)简单并且可扩展,具有扩展和专有化机制,便于扩展,无需对核心概念进行修改。

(5)为面向对象的设计与开发中涌现出的高级概念(如协作、框架、模式和组件)提供支持,强调在软件开发中,对架构、框架、模式和组件的重用。

(6)与最好的软件工程实践经验集成。

UML最终目标是在尽可能简单的同时能够对应用系统的各个方面建模,可供所有建模者使用,UML标准是为支持大部分现存的面向对象开发过程而设计的。

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是Rational公司(现IBM)开发和维护的过程产品,是由Objectory过程演化而来。RUP将项目管理、业务建模、分析与设计等统一起来,贯穿整个开发过程。RUP过程为软件开发提供了规范性的指南、模板和范例,可用来开发所有类型的应用。RUP中的软件过程在时间上被分解为4个顺序的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细化阶段、构建阶段和移交阶段。

试题31参考答案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17)D

1.32 2012年上半年试题7 试题32(2012年上半年试题7)

用户需求在项目开始时定义不清,开发过程密切依赖用户的良好配合,动态响应用户的需求,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用户的最终系统需求,这是(7)的主要特点。

(7)A.蒙特卡洛法

B.原型法

C.面向对象方法

D.头脑风暴法

试题32分析

常用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有: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

原型法:认为在很难一下子全面准确地提出用户需求的情况下,首先不要求一定要对系统做全面、详细的调查、分析,而是本着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初步理解,先快速开发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用户的最终系统需求。

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把面向对象的思想应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指导开发活动的系统方法,简称OO方法,是建立在“对象”概念基础上的方法学。对象是由数据和允许的操作组成的封装体,与客观实体有直接对应关系,一个对象类定义了具有相似性质的一组对象。而继承性是对具有层次关系的类的属性和操作进行共享的一种方式。所谓面向对象就是基于对象概念,以对象为中心,以类和继承为构造机制,来认识、理解、刻画客观世界和设计、构建相应的软件系统。

蒙特卡洛法和头脑风暴法不是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试题32参考答案

(7)B

1.33 2012年上半年试题10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试题33(2012年上半年试题10)

软件需求可理解为:为解决特定问题而由被开发或被修改的软件所展示出的特性。所有软件需求的基本特性是(10)。

(10)A.可验证性

B.与用户交互性

C.解决冲突 D.面向对象

试题33分析

软件需求是一个为解决特定问题而必须由被开发或被修改的软件展示的特性。所有软件需求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可验证性。验证某些软件需求可能很困难或者成本很高。软件需求和软件质保人员都必须保证,在现有的资源约束下,需求可以被验证。除了其表达的行为特性外,需求还有其他特性,如优先级,以便在资源有限时进行权衡。

试题33参考答案

(10)A

1.34 2012年上半年试题17 试题34(2012年上半年试题17)

关于图1-6类图中的叙述,(17)是不正确的。

(17)A.Rectangle类和Circle类都有名为area的属性,这两个属性一定是相同的属性

B.Rectangle类和Circle类都有名为getArea()的操作,这两个操作一定是相同的操作

C.Rectangle中名为length的属性和Circle类中名为radius的属性一定是不同的属性

D.Shape类有一个属性,Circle类有两个属性,Rectangle类有三个属性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图1-6 类图

试题34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如继承、多态。

继承:继承表示类之间的层次关系,这种关系使得某类对象可以继承另外一类对象的特征(attributes)和能力(operations)。从题目来看,Rectangle类和Circle类都是从shape类继承而来。具有父类的area属性特征,因此在子类中就不用重复指定erea这个属性。也就是,Rectangle类有三个属性:erea、length、width,Circle类有两个属性:erea、radius。

多态:多态性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使得在多个类中可以定义同一个操作或属性名,并在每个类中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多态性使得一个属性或变量在不同的时期可以表示不同类的对象。本题中Rectangle和Circle都继承于Shape,对于Shape而言,会有getArea()的操作。但显而易见,Rectangle和Circle的getArea()方法的实现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体现了多态的特征。

试题34参考答案

(17)B

1.35 2012年上半年试题18 试题35(2012年上半年试题18)

在面向对象分析中,其分析过程的第一步是(18)。

(18)A.发现角色/参与者

B.发现用例

C.进行领域分析

D.建立功能模型

试题35分析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面向对象的分析的步骤:

(1)发现角色/参与者。

(2)发现用例。

(3)建立用例模型。

(4)进行领域分析。

(5)建立对象 关系模型。

(6)建立对象 行为模型。

(7)建立功能模型。

试题35参考答案

(18)A

1.36 2009年下半年试题6

试题36(2009年下半年试题6)

某一MIS系统项目的实施过程如下: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那么该项目最有可能采用的是(6)。

(6)A.瀑布模型

B.迭代模型

C.V模型

D.螺旋模型

试题36分析

瀑布模型是一种最朴素的开发模型,它严格遵循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固定顺序:计划、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和维护,上一阶段完成后才能进入到下一阶段,整个模型就像一个飞流直下的瀑布,如图1-7所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图1-7瀑布模型示意图

瀑布模型过于理想化,而且缺乏灵活性,无法在开发过程中逐渐明确用户难以确切表达或一时难以想到的需求,直到软件开发完成之后才发现与用户需求有很大距离,此时必须付出高额的代价才能纠正这一偏差。

在瀑布模型及其它的经典模型中,测试常常作为亡羊补牢的事后行为,但也有以测试为中心的开发模型,那就是V模型。V模型宣称测试并不是一个事后弥补行为,而是一个同开发过程同样重要的过程。

V模型的左边下降的是开发过程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右边上升的部分,即各测试过程的各个阶段,整个开发过程构造成一个“V”字形而得名。

在模型图中的开发阶段一侧,先从定义业务需求、需求确认或测试计划开始,然后要把这些需求转换到概要设计、概要设计的验证及测试计划,从概要设计进一步分解到详细设计、详细设计的验证及测试计划,最后进行开发,得到程序代码和代码测试计划。接着就是测试执行阶段一侧,执行先从单元测试开始,然后是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

V模型的价值在于它非常明确地标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级别,并且清楚地描述了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http://

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各阶段的对应关系。

图1-8 V模型

篇6:房地产项目档案的分类

一.建设工程前期文件资料

(一)可行性研究资料

1、项目建议书及批复;

2、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复;

3、项目评估意见;

4、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5、设计任务书、计划任务书;

6、选址意见书。

(二)基础、设计、施工前准备资料

1、基础资料

(1)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设计、勘察报告、地质图、勘察记录、化验、试验报告、重要土、岩样及说明;

(2)地形、地貌、控制点、建筑物、构筑物、测量定位及观察记录;(3)水文、气象、地震等其他设计基础资料。

2、设计文件

(1)初步设计文件资料: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说明书、工程概算、工艺设备初步设计;

(2)技术设计:建筑、结构、给排水、采暖、通风设备等图样,说明书、工 程预算、计算书、材料表等;

(3)施工设计:施工图、施工说明、设计计算书、施工预算;(4)经过批准的施工图审查报告、施工图审查批准书。

3、施工准备资料

(1)征用土地批准文件及红线图;(2)拆迂文件、补偿安置协议书;

(3)环保、卫生、防疫、消防、人防、抗震、文保、白蚁防治、城建档案等 部门审查意见书及认可文件资料;

(4)水、暖、电、有线电视、煤气供应协议书;(5)建设工程规划(规划用地)许可证(附图、附件),施工许可证;(6)工程项目参加单位(设计、勘察、施工、监理单位)工程项目材料的采购招标、投标、中标文件资料及合同、协议、工程质量监督委托书等。

二.施工技术文件资料

(一)开工报告,停工、复工报告;(二)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三)图纸会审纪要;

(四)工程技术、质量、安全措施交底;(五)工程定位放线、测量记录、验线记录;

(六)土壤试验记录、试桩记录、打桩记录、桩位复核记录、桩承载试验记录、桩位竣工总平面图;

(七)地基验槽记录、地基处理记录、地基钎探记录;(八)基础、主体中间验收记录,构件吊装记录;(九)混凝土施工日记;(十)技术复核记录;

(十一)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包括安装工程);(十二)工程沉降观测、变形观察记录;

(十三)主要建筑安装材料、设备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十四)构件合格证;

(十五)砂浆、混凝土试块试验报告;

(十六)水、暖、电气等设备工程检查、试验、运行调试记录;(十七)工程变更设计联系单;

(十八)混凝土缺陷修补记录、补强记录;(十九)工程质量事故及处理材料;(二十)其他特种记录(沉井、沉箱等);(二十一)单位工程竣工验收记录;(二十二)单位工程质量综合评定表;(二十三)分项、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表;(二十四)竣工报告;(二十五)交工验收材料;

(二十六)设计、勘察、施工、监理工程质量合格鉴定资料;(二十七)施工技术总结,工程监理总结,工程试运行记录;(二十八)工程竣工验收会议纪要、备案表;(二十九)工程质量监督报告;(三十)工程质量保修书;(三十一)工程决算、决算审计。三.竣工图文件(一)建筑安装工程

l、各类建筑、结构专业图;

2、各类电气专业图;

3、电信专业图;

4、煤气专业图;

5、各类给、排水工程专业图;

6、供热、冷专业图;

7、有关消防、抗震、楼字智能、电梯、工艺等竣工图。(二)地下管线工程

1、总平面图;

2、纵断面图、横断面图、结点详图;

3、构筑物结构图;

4、各种管线特征点图;

5、管网综合图。四.竣工测量文件资料(一)综合性资料

1、竣工测量(地形、地下管线)技术资料;

2、竣工测量施测方案;

3、竣工测量技术总结及测量精度分析;

4、竣工测量所用仪器的各种检测资料。(二)控制资料

1、管线控制,加密控制点的观察手簿

2、光电测距记录;

3、水准观测手簿;

4、平面、立面求算值的计算书;

5、控制点分布略图、成果表。(三)地形测量资料

l、地形及各种地下管线绘原图、印刷原图;

2、图根点及碎部座标的观测手簿及成果计算书。五.建设(施工)监理资料

(一)由施工单位提供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报审表;(二)监理规划、监理细则;

(三)监理通知、不合格工程项目通知;(四)工程延期、费用索赔审批表;(五)工程部分暂停报告;(六)工程移交证书。六.声像资料。

上一篇:第6届亚冬会赛会志愿者行为规范下一篇:家长会流程安排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