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媒体教学与历史学案教学法的整合

2024-06-12

关于多媒体教学与历史学案教学法的整合(共9篇)

篇1:关于多媒体教学与历史学案教学法的整合

谈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1 摘要:创设历史情境,再现历史真实,增强历史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补充资料,加大容量,突出教学重难点,增强历史课的渗透性与和开放性,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体系,使多媒体与历史教学达到有机的完美整合。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趣味性、直观性、渗透性、开放性、知识网络体系。

正文:今天,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信息化时代已经悄然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人类传统的教育活动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冲击,这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优化教师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官,实现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学生从未亲身体会,以至不能领悟其中的精髓和其价值所在,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的风云变幻,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展现中华文化的精彩斑斓,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调动学生的多重感观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领悟历史,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例如我在讲到《南京大屠杀》的有关内容时,播放经剪辑的《南京大屠杀》等电影片断。当同学们感受到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看到国共双方紧握的双手时,同学们个个满怀豪情,甚至发出誓与日军周旋到底的呐喊;当镜头上交替出现日军将南京青年当作刀靶练习刺杀,看到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日军在南京郊外集体屠杀,人民群众流离失所时,同学们个个义愤填膺,进而转为低泣。这时,学生的情感已完全融入了影片中。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对真善美的爱,对假恶丑的恨,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

总之,让历史教师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更好的完成素质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需要我们对多媒体技术不断的学习、应用和创新,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这是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历史工作者去关注,从诸多的问卷调查和一线教师的反馈得知,虽然初中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没有减退,但对历史课的兴趣,下降的尤为明显,究其原因是因历史大都离我们生活的年代比较远,而且很多历史事件与今天或身边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讲到的事件、人物大多难以记忆,枯燥乏味。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的起点”。将多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是目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而实用的手段之一。学生只有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求 这门学科的欲望,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把所讲的史实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快为慢,使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变得看得见、看得清,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遥远的东西变成眼前的,无法重视的能够重视,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与课堂教学融合起来,思考和探究历史知识的奥秘。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的教学效果,真可谓“寓教于乐”。如《鸦片战争》一课在讲到鸦片战争的原因时,我先播放电影《林则徐》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林则徐采取的措施,用它代替单调的复习,巩固知识点,一下子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虎门销烟而起?学生纷纷展开讨论,发言积极,气氛活跃。这样就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愉快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又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下载了连续剧《北洋水师》序幕的画面:一只小纸船在海边飘泊。一阵阵海浪打来,小纸船摇摇欲覆;海浪打在沙滩上,激起点点泡沫,瞬间泡沫破灭、消失了„„并提出问题:“北洋水师在当时是亚洲第一钢铁舰队,可为什么我们屏幕上看到的却是摇摇欲覆的小纸船?那泡沫又意味着什么呢?”引导学生在小纸船和钢铁舰队之间、在沙滩上的泡沫和洋务派的强国梦之间展开了联想和想像,通过这些心理活动,让学生能够洞察北洋水师的灭顶之灾和洋务运动失败的结局,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因的愿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补充资料,加大容量,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具体性,历史资料繁多,结论又是以史料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推理而得出的。据此,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为此,教师或需将大量的课外资料带进课堂,或要求学生课前阅读大量材料。而在现实中,历史课时少,欲采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上述矛盾,并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决非易事。据国外有关实验表明,使用传统电教的学习比不使用电教的学习,要“多学几倍的材料”,更何况使用优势更显著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呢?作为信息载体的多媒体技术一大优点就是提供的信息量大,大量的必需的文字、图像资料等带进课堂教学之中,而且计算机调用资料的速度快、随意强,满足了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求。如我在讲《洋务运动》一节时利用多媒体加入洋务运动领袖人物的历史照片、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的历史图片以及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奏章等等历史资料从而丰富学生的史料、激发学生对历史事实研究的兴趣。另外还加入了“评价洋务运动的学法指导”,“具体分析洋务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争论”,“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等内容。这样做,一方面使课堂容量增加,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有利于深化和吸收教学内容,准确把握历史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在历史教学中,有些历史场景、理论知识、抽象概念,教师讲起来复杂,学生学习起来费时费力,且不易领会。多媒体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其他手段无法实现的功能。如《郑和下西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航海家的航行经过,其间穿插有大量的地理知识和概念等需表述清楚,而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又很难将其解释清楚,我则通过擅长多媒体制作二维三维动画的优点,配以图、文、声并茂同时展示,如在展示郑和航行路线时,在世界地图的葡萄牙处先出现一艘帆船,帆船沿着当年郑和航行路线行进的同时,又用红线条紧随船后,又配以旁白与穿插相关图片,生动、形象地将其解释清楚,赢得学生的赞许,便于理解与掌握知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新航路的开辟》教学中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将中外历史进行比较以及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能力,我们设计了一组图画来提示学生。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史学阅读、分析与实践,《资产阶级革命》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革命的起因与影响,为了培养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将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带入课堂供学生查阅,我借助了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调用方便的优点,解决了这一难点;为了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其加深理解与记忆,我要求学生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制作动画形象地将其表达清楚。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了可供师生共用的“黑板”,让学生将自己查到的资料与制作的动画向全班展示,同时将其所表达的含义解释清楚。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有着不可取代性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了多媒体与历史的完好整合。

篇2:关于多媒体教学与历史学案教学法的整合

浅议历史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探索

以多媒体技术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推广,对提高广大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效率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中间,一些地方、一些公开的教研活动中出现的凡课必有“电”,无“电”不成课的现象,却似大可不必.本文将试就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历史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手段的最佳整合,做一简单阐述.

作 者:张俊厚 作者单位:偃师市缑氏镇第二初级中学,河南,偃师,471900刊 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34)分类号:G64 TP3关键词:

篇3:关于多媒体教学与历史学案教学法的整合

1. 削弱了历史的学科魅力

大容量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料, 可以丰富课堂, 但有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有时候, 一个课件甚至有50张幻灯片, 一节课基本上是老师放映幻灯片为主。学生通常称此类老师为“幻灯片放映大师”, 戏称课堂为“电影院”。其实, 历史的丰富和生动性, 不仅体现在画面, 更应表现在睿智、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历史语言之中。这是历史的魅力, 也是冰冷的多媒体所不能替代的“言传身教”的功能。《百家讲坛》之所以风靡全国, 原因除了讲述者独特的历史视角和观点, 也在于讲述者优美、丰富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所散发出的文史魅力。

2.忽视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由于习惯了多媒体教学, 有时没有多媒体参与的课堂令学生感觉乏味, 亲自动手梳理和整理知识使学生感到困难。毕竟观看比动手和思考要轻松得多。如某教师在处理“古希腊哲学”相关内容时, 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古希腊所有著名哲学家的图片和资料, 有100张左右, 一节课不停的“放映”, 学生很新奇也很受益。但结果呢?课结束后, 学生忘记了大部分内容, 更不清楚究竟该掌握哪些知识点。这样, 久而久之, 多媒体使学生在享受视觉和听觉冲击的同时, 思维和动手能力逐渐降低。多媒体可以突出教师的创新能力, 而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盲点。

3.忽视对学生个体的关注,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

常见这样情景, 公开课上:突然遭遇停电或多媒体出现故障, 教师便不知所措, 无法继续教学。教师对多媒体越来越依赖, 教学手段从而出现“单一化”的趋势。对课堂评价也渐趋简单化, 缺乏多媒体的课堂在竞赛中缺乏竞争力。与此同时, 充斥大量幻灯片的课堂无法腾出多余的时间关注学生个体掌握知识的情况, 实际上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 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一直被应用于课堂, 在多媒体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 更是重要的教学手段。

1. 学案教学法的优点

学案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 最大限度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较多媒体而言, 学案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 形成体系,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从而使学习效率提高。学案可以分为:预习、课堂探究与思考、练习巩固和知识链接 (拓展知识) 四大环节。这种模式能够满足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也能满足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 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 学案教学法的缺陷

关于学案教学也有误区。 (1) 学案设计的内容容易“习题化”, 显得枯燥, 应试色彩浓厚。 (2) 学案设计要求较高, 要求能够根据学情设计出个性化的学案, 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一定难度。因此, 实践中学案教学法要么缺乏持久性, 要么流于形式。

基于上述分析, 若能实现多媒体和学案教学的最优化, 则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寻找两者的“切合点”并不容易, 有以下几点应该注意。

1.吃透教材, 充分备课

根据课标要求, 精心分析教材, 设计教学方法。比如, 岳麓版必修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课要求:识记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伟大成就;感受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辉煌。第一部分以学案为主, 学生自主完成;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图片资料和相关视频 (《鉴宝》节目片段) 完成。再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 条例和线索清晰, 侧重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三个知识点的识记和对比, 应主要依赖学案完成, 课件上展示图片补充即可。

2. 依据学情, 适当分配教学手段的侧重点

学情分析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可使教学有的放矢。对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 侧重于基本知识的巩固和掌握, 以学案教学为主, 充分实现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落实, 进而引导学生逐步构建知识体系。而对于知识层次较好的学生, 应侧重知识面的拓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可大胆利用多媒体和学案补充视频、音频和图片以及文字资料, 学案的设计当以“开放思维”和“能力提升”的问题为主。

3.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确定教学手段的主次, 教学设计切忌重复、累赘或脱节

多媒体和学案教学法的整合没有一定的模式, 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寻找适合不同学生的“切合点”,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洋.浅谈学案教学法的应用,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09年 (13)

篇4:高中历史教学与多媒体的整合

关键词:高中历史 ; 多媒体 ;教学效果

历史学科包涵着极其丰富的时空变化,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历史人物千千万万,历史事件层出不穷,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下,仅依靠教师“一言堂”的讲解是很难表达丰富的历史知识的,而运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是最能发挥其功效的。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它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成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成为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要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树立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决定教育行为,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问题上也是如此。[1]因此,我们首先要不断学习,提高認识,更新观念,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1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可有可无的。历史教的是过去,但过去的事情是无法重演的,这要求教师必须借助其它辅助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历史。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其中一个必然选择。可见,运用多媒体辅助中学历史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并非是可有可无。2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万能的法宝”,它可以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多媒体也不例外,多媒体辅助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有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但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因素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不能削弱教师的作用,而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更显重要。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尽管历史无法象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再次让我们去经历和体验,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摄制成录像片,拍成照片,连同历史过程的影视实录,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学习主动积极性。

历史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响刺激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身心愉悦,产生乐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情景感染,情绪体验,内心产生共鸣,得寓情于到启迪,产生情趣、理趣,寓理于情、理、情理交融。给历史学习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知识整合突出教学重难点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内容普遍较多,按传统教学方式来讲,难以完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被引进课堂后,老师就可以主动的根据实际情况调控教学节奏,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2]如我们在讲完《太平天国运动》时,可以把后面的《义和团运动》调到这里来讲,比较它们失败有那些共同的原因,通过对比的学习,一方面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另一方面也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呢?

由于历史学科固有的过去性、客观性、复杂性和意识性的特点,使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都能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四、创设多媒体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教学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来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思想道德及情感。[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高中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青年过渡,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历史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大纲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历史教师应该充分依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促进教学效果的测评与反馈

相对于其他教学手段而言,多媒体教学在跟踪评价教学效果上也有着强大的功能,它最有利于实现教学和测评的有机结合,只要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一定数量的习题或思考题就可以随时进行检测、点评,考查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电子文档形式的习题进行测评不仅方便、经济、高效,而且可以组合成不同难度要求的问题供学生自主选择解答。教师也可以及时获取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这一角度来说,采用多媒体教学不失为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的有效手段。

总之,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缩短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优化历史教学过程,使师生双边交流更加充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更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我们相信,随着计算机在中学教学领域中的逐步推广、普及,它在发挥和体现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和协同性等方面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子强,刘意萍.浅析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相关问题 [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

[2] 王思普.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11).

[3] 郝伟,陈克江.高中历史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6).

篇5:关于多媒体教学与历史学案教学法的整合

一、导入过程,用乡土历史知识吸引学生

新课导入是每节课的点晴之笔。导入首先要有新意,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认为教师应协助学生在既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发现和累积新经验。相对国家教材所涉及的世界和国家历史知识,乡土历史知识就是活生生的既有直观经验,对学生而言,是既亲切又有新鲜感、既熟悉又充满情趣的崭新的学习天地,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以乡土知识导入新课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改革开放》一课,由于学生在政治课中也学习过相关内容,可想而知学生对这一课一定提不起多大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伊始可以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乡土知识作为本课的导入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国家政策就在身边”。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段介绍石狮发展史的材料:“石狮脱胎于农村,原是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县的一个农村集镇,198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直接升格为省辖县级市。1993年被命名为全国农村经济实力百强县,排列第26名,1994年跃居第17名。1995年已经跃居全国县市先进行列,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52.5亿元。在石狮建市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从经济总量的增幅来看,一个石狮已经变成了十个石狮。”接下来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材料中的数字,通过分析感受到家乡变化与国家政策变化息息相关。这样的导入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讲授过程,用乡土历史知识点化学生

讲授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很多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都汇集在讲授的过程中,而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如果把心理学中的迁移规律运用到初中乡土历史教学中,就能够较好地发挥乡土历史知识对国家教材的辅助作用。所谓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学习的很多方面,如已有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等。学生所掌握的乡土历史知识对学生而言就是已有的知识,教师可以把学生对乡土知识的认知和应用等技能迁移到对国家教材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的认知和应用方面,也可以把学生对乡土历史知识的情感和态度进行有效迁移,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讲授《思想文化》一课,本课涉及的思想文化知识高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会觉得太抽象难懂,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了解泉州学生比较熟悉的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思想性格入手,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因此,了解李贽的其人其事就成为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

首先让学生了解李贽的家乡和家庭情况,使他们感受到李贽的生活境遇与商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然后让学生在阅读李贽个人的经历后剖析其性格特点,了解李贽离经叛道、不畏权威和善于思考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李贽的思想主张,学生就会觉得李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政治主张合情合理,他代表下层人民发出了一声呐喊,表达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情绪。这时教师再做深入讲解:这些下层人民在城市中就是所谓的市民阶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商业利益,要求摆脱封建统治对他们设下的层层束缚,李贽把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表达了出来,如 “人皆有私,物质享受是人的自然本性”“男女应当平等”等。由此可知,在高压的封建政策下,李贽被称为“异端”也不足为怪,其命运的结局也是可以预见的。

篇6: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狭隘以及教师仍沿用陈旧的授课方式很难给学生制造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历史氛围,缺乏现代技术含量,学生不易感知历史,在进一步理解历史知识上就会产生困难,在学习方式上死记硬背便成为很多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习惯于接受性学习,忽视体验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因而难以满足学生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将最大限度地改变原有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它的最大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网络可以当作一个虚拟世界,对学生来说有了网络可以让学生面临海量的资料或信息,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丰富性,对历史学科来说,信息技术有用武之地,计算机主要是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网络为信息的传递提供新的环境,多媒体则使信息能以更多的形式或样式进行交流和传播。现结合我这几年来运用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谈一点感受: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活动是有意义的,他们才会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结论。如在讲授《秦王扫六合》时,我提前便向学生提出预习提纲问题:“假如荆轲刺秦王成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还会持续吗?假如你是秦始皇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呢?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是什么?秦始皇是暴君还是千古一帝?”等问题的思考,由学生主动提取所需信息,并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形成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意义建构”,上课时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他们已经完成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入了历史的情境,他们的思想已经放飞,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在不知不觉中逐一形成。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

在网络条件下,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的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者。在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结论,学生可以凭借兴趣爱好并按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制作卡片、列表比较等形式进行归纳总结,采用在小组或班级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无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讲授“文字的演变时”我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些图片,文字,音像等内容网址,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负责甲骨文、金文、竹书和帛书知识的收集和模拟并在课堂上展示,他们收集的资料往往是不全面的,但是那是他们感兴趣的,希望与同学探讨的问题,我给予支持和理解,因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经过自我加工,建构完成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增长,形成爱学、善学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造者,经过自主学习可以牢固地掌握获得的信息知识,同时提高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再学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营造历史时空氛围,让学生走入历史,激发其情感体验。

一个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就得看教师在导入这一环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三国鼎立》我截取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录像和主题曲,由此导入新课。学生看后心如潮水起伏,他们的学习激情已经被呼醒,他们议论纷纷或眉飞色舞地跟着唱,早已融入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又如在《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一课,我插入了一曲动听委婉的琵琶曲,学生在感知音乐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地看到了昭君出塞,他们更能客观地去理解分析历史事件,在诸如此类的输入情感信息方面,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综合运用的引入改变了历史老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随意,更方便,更直接,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形成有效格局。

五、要避免“信息技术万能观”,避免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而忽视教师作用的倾向,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面对面交流,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者是信息技术所不能替代的,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所必需的。

据我了解有很多老师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忘记了教师自身的力量,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这些能够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任何脱离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性、形象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教学过程不是由机器主宰的,多媒体课件教学,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将一节课的时间排的很满,内容的科学性也较高。但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他们对于多媒体的感觉会麻木,原来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过多使用多媒体而丧失,自然学习效果要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所以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进行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遵循如下的基本的科学性原则:

1、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应该与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具体目标一致,体现教学和学习历史新课程的新特点。

2、信息技术运用于历史教学要以生为本,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要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供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和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3、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要满足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避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不了”和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还要避免部分学生因学习目标过高形成的心理压力。

篇7:关于多媒体教学与历史学案教学法的整合

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作为历史教师的我,深切的感受到:多媒体运用于历史课堂有着其他许多学科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历史资料异常丰富。实物的、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数不胜数,这为我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了大量的多种多样的素材和资料。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有“两个有利”,现将本学期的实践和体会,做一下总结:

首先,多媒体技术运用,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老一套教法不仅学生学得枯燥,同样教师也教得乏味。现在,从白发苍苍的老教师到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在开发多媒体课件上奋力开拓,乐此不疲。有的教师为了制作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晚睡早起,到处查阅,寻找所需资料。以开发多媒体课件为契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事业心、奉献精神和潜在的创造力都迸发出来。我本人在学校组织的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中,学到了许多未知的知识,并学会了简便、使用的幻灯片课件制作,自己不仅获得了制作课件的成就感,而且越作越乐于去做。遇到技术上的问题,也愿意向年轻教师请教,虚心学习。学会制作课件,是我这学期的工作中,收获最大的一项成就。

其次,多媒体技术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现以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新航路的开辟》一目为例,谈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新航路的开辟》在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以前讲授本课内容的传统方法是教师在讲述内容时将历史挂图或地图册及课本上的插图适当运用即可,但本课地理知识及概念较多,学生始终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模棱两可。而我现在借用多媒体讲本课内容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对一些地理知识及概念的掌握通过感性认识的方法取得了突破,效果非常理想。如讲述“资本主义萌芽“一目时,只需用鼠标点击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屏幕上一清二楚,学生一目了然。在介绍四位航海大师时,为了加深同学印象,鼠标点击一个出来一个,教师根据每位航海家的特点,点评为:健壮的迪亚士,老成持重的达·伽马,温文尔雅的哥伦布,粗犷的麦哲伦,学生觉得生动有趣很快识记四位人物。

经过实践,我认识到: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结合,无论对教与学都大有好处。运用电教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带着好奇心情、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更为稳定,使课堂教学也更加生动活泼,达到寓教于趣乐之中,短时高效。

在讲述他们的航海路线时紧紧抓住历史教学的特点:即与地理知识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地图。因此,此目运用动画效果(flash)配上解说,在一幅世界地图上将每位航海家的路线标示得明明白白,学生对方向、对地图有了准确地把握,这是以往上课所无法相比的,而且就此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西班牙与葡萄牙两国所支持的航海家的航海各有什么特点,看着地图学生能迅速地观察出西班牙往西开辟新航路,而葡萄牙则是往东开辟新航路的,这为讲下一目两个国家所建殖民地的分布又埋下了伏笔。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学生对四位航海家所到的地方,好望角、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海峡都有了深刻印象,这在处理教学重难点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完全得益于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多媒体功不可抹!

通过以上事例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优点之一便是摆脱了以教师抽象描述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生动直观的图象及恰到好处的解说、说明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的思维能力及创能力,并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了一个极好的结合点,有效地避免了以前历史教

学中那种枯燥、乏味的弊端。本节教学获得了圆满成功,许多同学对四位航海家所开辟的路线印象深刻,甚至是终生难忘的;而对教师来说,不但很好地完成了原定教学目标,又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素质,真是“一石多鸟”。

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运用于历史课堂毕竟是“辅助”教学,所以我们在制作课件及运用时,首先要想到教学效果,这是制作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这一原则。既不能滥用多媒体,也切忌在制作课件时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喧宾夺主,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来完成。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其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系统介入学校教育后,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作为教师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促进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那么怎样做才能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大地发挥

信息技术的优势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发挥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源泉,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条件。初中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他门对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事物最感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正可以给学生造成以上的情景,因此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浓缩时空、超越时空、声像结合,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美国的南北战争时,利用课件及多媒体影像讲述、介绍南北战争前美国种植园里落后的野蛮的黑人奴隶制,黑人奴隶被奴隶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着,他们只不过是一个说话的工具而已。由于奴隶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爆发了南北战争,而战争后期正是林肯政府解放黑人奴隶扭转了战局,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学生在上课时通过多媒体目睹了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奴隶当然对奴隶主产生极大的痛恨与仇视。而当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时,他们不但自由了,并可以参加到北方军队与南方作战。当我上课时提出了下列问题时“你说他们谁不去参军呢?谁作战不勇猛呢?”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时的效果那就显而易见了。所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其积极思维,强化其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观材料。

中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感性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媒体演示,可以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通过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整体与部分、外表与内观等多方面的相互转化,使历史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均能清晰而形象地显示出来,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形成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

例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为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我剪辑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彻底战败。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等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丰富的影像资料和积极的引导,促使学生原有知识的有效迁移。

再次,以信息技术为契机,努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历史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之一,如何上好历史课,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望,是许许多多历史教师长期探索的课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进入现代化教学时代,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得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可能。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别出心裁而富于创意的课程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营造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而计算机的辅助参与和应用,更进一步地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到更美好的物象,为其审美素质、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例如,在讲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诸子百家时,我们就利用播放诸子百家影像及他们的代表的各自思想、学派等的整合文件,让学生初步认识他们的各自思想和代表,然后在再让各小组进行讨论,并选派小组代表上台扮演各个学派的代表任务,并利用各自学派的思想进行辩论。通过教师的精心的设计、学生精彩的表演,丰富了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历史生活,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心扉,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了这节课的知识。这样的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反之,那种千篇一律的泛讲空讲,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最后,利用好信息技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由于教师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上,以致于教学时间过多,课堂40分钟,讲课30分钟,留给学生的时间只有10分钟。10分钟内要消化30分钟讲述的知识,其困难可想而知。课堂上掌握不了,无疑就是增加学生课外负担;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生被束缚在书本上,限制了个性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使用多媒体教学,我们若把复习题或上节课的重要内容用PowerPoint等工具制作成动画幻灯片,用多媒体播放出来,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给学生以极大的吸引力,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这就比口述或板书要优越。特别是教学一些以自学为主的课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同时把问题以设问、选择、填空等题型投影出来,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自学自然有了学习目标。虽然课前把问题写在黑板上也一样可以节约时间,但不能长期保留。而用计算机制作的幻灯片软件不但能长期保存,还

我们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不能滥用现代信息技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技术辅助教学是初中历史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许多优点,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走入了这样的误区:即现代信息技术成了课堂的中心,不论教学内容是否恰当都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现代信息技术这台“机器”的“灌”。其实,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认为: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一个单纯的首尾兼顾的机器操纵者,看不到其教学机智;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且很难在稍纵即逝的信息中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结构、线索及要达到的目标。如果教师教育观念不更新,不论内容是否适合,一味追求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就会“穿新鞋,走老路”,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为旧式的教学服务,变“机灌”代替旧式的“人灌”,让现代信息技术只起到电子黑板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技术只有“适时、适当、适度”地加以应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多种新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以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如除电脑演示外、还可利用实物投影仪在幻灯片上写板书、写副板书;或直接把课本上的人物、实物、地图、表格、史料和课文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记忆的效果;利用录音机放一段轻音乐以调节课堂气氛,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有,设计现代信息技术课件时,应注意声音文件、视频文件、图片文件和文本文件的结合问题。声音文件不宜太多,应以轻音乐为主,注意音量的控制;视频文件也不宜太多,以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准;图片文件应与文本文件相结合,色彩不宜太鲜艳,以免分散学生对文本文件的注意力。也不要太简单,太简单了会显得枯燥,吸引不了学生。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密切结合,配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技术辅助初中历史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工具的教学。但计算机毕竟是机器,在教学过程中它不能代替人类进行所有的工作,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现代信息技术技术辅助教学必须与传统的、常规的历史教学密切结合,配合使用,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更不能使两者脱节,或互相排斥。如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采用讲述法、谈话法、阅读法、集体或个别提问学生、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划课本等传统方法。此外,教师要注意发挥身体语言的应有作用。如使用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配合课文内容的手势,更可以摆脱麦克风的限制,直接走到学生中间边走边讲,用眼光与学生接触,就好像与学生在平时聊天一样,给学生以亲切感,以提高和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感情。总之,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不能完全没有教师的板书。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一些重点,教师往往会把它板书在黑板上的某个位置,以便学生在整节课中有所参考。优秀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这样的板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虽然运用CAI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教学中也具备“板书”的功能,但由于它的画面经常变动,“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因而它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节奏,合理安排,避免哗众取宠、走马观花。讲课时应注意电脑课件演示的速度和时间控制的问题,要合理安排。因为电脑课件演示的速度太快

篇8: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探究

一、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媒体形式的信息集成在一起,进行加工处理的交互性综合技术。简言之,多媒体技术就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它使传递的信息更丰富、更直观。多媒体技术用于历史教学,可以通过在各个历史知识结构框架中加入诸如视频、动画、图片等具体内容使复杂而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线索更清晰,也更能突出重点难点;通过视频、图片等创设声像俱佳、图文并茂、形象逼真的情境,使学生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同时还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借助视频、图片等的剪辑及说明性的文字或录音再现部分历史,使学生突破时空束缚,身临其境地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往昔的情景,获得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和形象体验,从而形成清晰而准确的历史认识。

比如讲《美国独立战争》时,可以用计算机动画配上声音,模拟从莱克星顿战役到英国军队约克镇投降的过程,很好地解决了用语言和挂图难于表述大规模统一战争的问题。此外,用语言和板书很难直观地让学生理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一步步加深的进程”,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利用课件在空白的中国地图上陆续加上《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割地的面积越来越大,赔款的数额越来越多,被迫开放的港口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到内陆,从而加深对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化过程的理解。再如在学习《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一课时,“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在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难点。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突破,多媒体技术发挥了较大作用。以“人民解放军为什么首战东北?”为切入口,课件作如下设计:(1)电脑显示“战略反攻后的解放区”(学生一目了然敌人已陷于人民解放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且敌人的主要兵力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地区);(2)如果首战华北,电脑虚拟演示“华北解放军将受到来自华北、东北敌军的两面夹击”;(3)如果首战华东,电脑虚拟演示“东北敌军撤退,实行战略收缩,增加战场压力、作战难度”;(4)如果首战东北,电脑显示“封锁敌军退路、形成瓮中捉鳖的形势”。在电脑动画演示的同时伴有背景拟音、字幕滚动的效果。学生从多媒体的动态中得出“首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六、时政导入法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师如能天天“事事关心”,多积累时政要闻,则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巧妙运用。如在导入语设计时,我就经常选择学生身边和备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导入材料,这些材料学生比较熟悉,比较感兴趣,能增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主动性,使他们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在讲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民族团结》这节课时,我先讲当时的新疆事件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妄图阻碍西藏和新疆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这时,我提问,这样战东北体现了党中央决策的英明”的结论。

二、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课件应用的根本目的是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更好掌握知识服务。因此,教师在创作课件过程中应始终把握好一个方向———“学生是中心”,一切创作的基本思想都应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好地培养能力。这就要求在知识点的引入、展开、分析、巩固等一系列过程中,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程度、理解能力等出发,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2. 坚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

教学内容与多媒体课件之间的关系如同哲学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是内容外在表现,反映内容并为内容服务。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若一味强调形式的丰富多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其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反而不易突出教学重点,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对知识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深入理解。因此,形式的丰富应把握好一定的度,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制作课件,避免冲淡主题。

3. 注重课件的容量,避免陷入“信息过量”的误区。

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的优势之一就是“丰富多彩”,其实这是对多媒体技术的误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只有教学信息适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过于丰富或过于贫乏的教学信息,都不利于教学。因此,课件页面要力求简洁,文本内容尽量压缩,不能一个页面上有几百字,否则学生看文字与听教师讲解二者不能兼顾;图片、音频、视频资料也要适量,不宜过多;此外,整个课件的页面也要控制,不能一个课件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页面。

4. 多媒体教学必须适量、适当。

多媒体教学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不要滥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只适合通过形象化、直观化能够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加深学生理解的教学内容。许多教师之所以对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感到困惑,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适量、适当的多媒体信息。

5. 必须正确处理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永远是任何媒体(包括多媒体)的主人,而不能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教师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视听心理学的学习,以提高驾驭多媒体的技能。

6. 加强同行间的课件交流。

使用方便修改的课件平台或提供源文件,方便其他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修改,这样能避免大量的重复劳动,提高教学效率。

的行为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事实相违背,那么,我国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呢?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又是什么呢?这样导入新课。

篇9:关于多媒体教学与历史学案教学法的整合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历史;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336-0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及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实践运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逐渐成为许多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的实施和开展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及其解读能力的提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对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提高信息素养;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突破教学难点;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等方面,对现代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合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学习先进教育理论,提高信息素养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信息素养是影响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要实现多媒体技术和历史教学的整合,历史教师除了要学习历史专业理论知识,还要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全面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信息素养。首先,学校要设立相应的机制,提供必要的时问和经费,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进修和培训,为多媒体技术和学科整合打下坚实基础和创设良好环境;其次,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学校的交流和互访,借鉴他们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成功经验;再次,在校内以学科组为单位,展开多媒体教学竞赛,激励教师自发地提高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才能转变学科教师包括历史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去接受和参与到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研究中,不断提升多媒体教学能力,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

二、设定历史环境,营造历史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课堂的一开始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是课程成功的基础。教师需要在课堂的初期让学生尽快进入学生状态,全神贯注的聆听老师的讲解。信息技术工具毫无疑问是教师得力的帮手。比如在讲述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候,向学生展不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秦始皇称帝的威武霸气。比如在讲解义和团运动时,可以通过播放影像资料来反映当时中国外忧内患的局面,看到风雨飘摇里的中国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主权,人民没有能力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学生必然会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远不是教师口述的影响所能相比的。信息技术能够把书本上枯燥单调的文字转变为动态影像图片,让学生在直接感官上认识历史,有强大的感染力。

三、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空间

在历史课程教学时,教师能够结合当时的情境,提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的考虑高中学生的文化水平、接受水平、能力水平,讲解整个课程的知识结构,标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让学生能够联系自身的文化知识来对历史进行了解评注。在历史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清楚地了解史实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历程,从宏观来看,才能得出历史背后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在历史学科及其他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教师在讲解“刘备托孤”的时候,通过播放影像片段,看刘备是如何利用谈话技巧使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观看时能够脱离教师依赖性,凭靠自身的思维能力来思考其中的本质原因。

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思想道德教育对于学生自身品德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任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是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大重点,而历史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的责任。例如介绍晚清时期中国被侵略被殖民的现实,如果仅仅根据课本介绍,很难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侵略者的可恨。如果教师借用多媒体向学生展不一段段录像资料,让学生看到中国人民被欺压的血淋林的事实、那些被毁灭的老百姓,必然能激起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感,提醒他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耻辱。

五、通过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课堂所蕴含的知识是很广泛的,它拥有很大的信息量,教师应该如何在有限的课程时间限制内,向学生讲授尽可能多的知识点,而且得保证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能够解决这个教学难点,历史教师在课前做好备课,将所需要讲授的知识点分门别类,制作成幻灯片,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目了然,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并且利用多媒体工具,能够十分直接形象地将历史教学中复杂多元的内容演不出来。比如在介绍太平天国起义时,可以把其发展过程制作成短片,来讲述战争的动态发展,学生自然易于接受。

六、将多媒体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

多媒体技术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历史教学情境,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更加直观的掌握,但从整个高中历史教学过程来看,多媒体技术手段并不能取代传统历史教学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性,在对多媒体技术运用的过程中,应立足历史学科和历史专题的特点,将其与传统历史教学手段有机整合起来,以求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各自发挥所长,更好地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此外,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还应处理好与教师的关系,教师必须具备课件的主导控制权,能够把握和引导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对课件中的内容正确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 陈明洪.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 成功(教育). 2010(05)

[2] 董振刚.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探讨[J]. 才智. 2010(13)

[3] 韩海林.史料探究铸就历史教学的“丰约”[J]. 教育科学论坛. 2012(09)

[4] 闫阳春.浅谈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 科技资讯. 2012(26)

上一篇:朋友祝福留言语录下一篇:良好学生个案调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