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2024-05-21

关于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共8篇)

篇1:关于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关于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0

论文类别: 教育学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论文标签:数学教育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数学课堂论文 论文作者: 裴俊英

上传时间:2012/11/7 10:06:00

【摘要】:本文讨论了新课程背景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析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整合的必要性和整合的方式;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的整合,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关 键 词】:初中数学 信息技术 有机整合

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信息技术的深人应用,催化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本文结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的必要性、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整合的定位和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教育部提出了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自觉地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

1.信息技术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多年来数学教学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对观察、实验、想象、猜测等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教师经常代替学生思维,结果本来生动、机智、充满创造力的整个数学思维过程不见了,导致学生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纯粹的理论和枯燥的运算和证明,没有多少实际用处。现在,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利用“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和其他工具软件,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接收“现成”的数学知识,而现在可以象“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例如:学习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正方体产生的截面的形状,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景活动来比划讲解,结果大部分同学还是一知半解。如果说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学生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学生就很难想象了。现在利用“Z十Z”智能教育平台,一切都迎刃而解。通过演示,学生能真切感受截割的过程。如果人手一机的话,学生就可以亲自动手,改变平面的位置,从不同的方位感受截面的形状了。又如利用“Z+Z”进行“24点游戏”,在游戏中,计算机自动出示4张牌,你可以通过鼠标拖动各张牌并添加和括号进行运算,计算机除了给你作出评判外,还会告诉你所有的解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训练的效果。再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起来都有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这无疑大大地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的欲望。

2.动态图象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人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Z+Z”智能教学平台里,对各种正多面体直接用鼠标一点便可以画出来,你还可以进行操作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平移、旋转、缩放、分割、取截面、表面展开以及把空间的多边形放到平面上看等,这些操作用实物是难以进行的。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形象,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这实验,除了教师演示之外,学生也可自己动手,亲手经历,大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3.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上数学课总是离不了要画图,这些作图中有部分是机械的、重复的,有些还相当繁复,并且有时作图本身对达到该节课的教学目标的意义并不大。如画各种立体图形(球、圆柱、圆锥、棱柱、长方体、正方体等)和一些平面图形,若利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一个菜单命令就成了。再如制作七巧板,然后利用七巧板移动变换后拼各种美丽的图案,以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剪七巧板,然后粘贴,现在利用“Z十Z”制作起来就十分方便。又如:“图形的平移”,先告诉计算机平移方向及平移距离(一个向量即可),再选中平移对象即可完成平移,既简单、明了,又直观、形象。用计算机代替老师、学生做这些工作,既彻底减轻了负担,让教师、学生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节中去,同时也有助于师生更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三、整合的定位

1.要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密性、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并大量使用形式化、符号化的语言。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领悟成为数学教学的特殊要求。因此,整合必须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不能把数学搞成电脑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在每个学期初,我们以备课组为单位召开研讨会,把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筛选,确定哪些教学单元或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电化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开展“数学实验”,把概念教学情景化、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探究化,然后具体分工,谁负责哪部分内容,组织教学资源(上网查找、自制课件等),哪些工作可以交给学生去完成等。教学时,老师把各自组织的课件或教学资源存放到校园网上供全体数学老师参考、使用。整合中,我们关心的不是信息技术,而是课程本身。

2.应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

整合应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热闹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建构一个学生乐学的情境为原则,因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在所开展的整合研究中,我们反对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方便,什么课都搞成电脑演示,那么将会适得其反。使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是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

3.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整合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用句通俗的话来说:“麦当劳来了,大米饭还要吃”一讲到整合,我们老师就以为每节课都要用电脑来教和学,其实整合后的教学活动不应理解为全堂上机或多媒体演示,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应忽视阅读、计算和证明。同时,学生的活动不应是自由活动。“一节课过去了,学生敲了半天计算机,却收获不大。”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过计算机。要讲究实效。整合,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各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我们开展的整合研究中,在学期初就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对一些用传统方式来教,效果一样或更好的,我们一定用传统方式来教。例如有理数的运算、方程和方程组的求解等,用传统教学一样奏效;但方程与函数的关系以及许多几何问题等,则采用多媒体技术来教,直观、形象,能展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其效果与传统教学很相比难同日而语。

4.应不过多加重教师的负担为原则

整合能否成功,关键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自觉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不可否认,运用信息技术加重了教师的许多负担,但如果付出与收获的比值不能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那么就会严重挫伤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得整合成为一句空话,这就是有些地方整合热闹了一阵之后又沉寂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在开展整合时,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主要策略是:充分利用几何画板和“Z+Z”智能教学平台等数学教学软件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尽量即插即用、即时互动,尽量不做大型的、整节课播放的课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拿来、修改、整理;科组资源做到共享,各教师所用过的、整理过的教学资源都存放在校园网上,供大家选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一些资源的搜集工作交给部分学生去做,既帮助了老师,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等。这样,我们的整合实验进程比较顺利,大部分教师尝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甜头,积极投人到整合的实践工作中。

四、整合中常见的课型

根据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功能,我们认为整合常见的课型包括:演示型、实验型和网络型。

1.演示型课。它在整合的初级阶段被广泛地采用,主要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图、文、声、动画的演示,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以多媒体的形式解决教学难点,使知识的再发现过程符合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在教《丰富的图形世界》时,我就做了一个演示课件,从网上和一些教学光盘搜寻到许多精彩、漂亮的图案让学生欣赏:有卡通、建筑、商标、道路、风景名胜;有体育器材、球类、服装、家庭用品;还有七巧板、几何体、优美的数学曲线等,琳琅满目,把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给点燃了起来。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设计展翅飞翔的蝴蝶动画,让静止的图形“动”起来,形象生动,学生较容易理解轴对称图形这一个概念。

2.实验型课。它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进行数学实验,亲身体验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数学软件“几何画板”和“Z+Z教育平台”的深人开发和广泛使用,使这种课型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例如:在学习《探索勾股定理》时,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直角三角形,通过度量各边长度的平方值并进行比较,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产生很感性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从而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这种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的教学效果远比传统教学来得高效,很受学生的欢迎。又如:在讲《可能性》一章做“转盘游戏”时,学生一般制作的转盘做得比较粗糙,转动不灵活,这样就影响了游戏的公平性,而且我们有时候可能需要转动50次、100次、甚至更多,才能估计出结果,这样会带来很多不便。但是使用“Z十Z”智能教育平台,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在"Z+Z”智能教育平台,每个学生都可以用它制作一个转盘,模拟转盘的转动,并随机停止,在编辑框中显示转盘转动的次数,当电脑完成这些操作时,它会将在不同区域内的数据统计成表格,让学生真实感受转盘游戏的真实性,体验“做数学”的乐趣。

篇2:关于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大华中学

张静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数学的联系将更加密切。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的几个方面、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整合的优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个方面(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将抽象的用形象的展现出来,把变化快的过程变慢下来,让学生观察得更仔细,这样就有效的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达到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我们多数数学教师都会运用Word、Excel、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几何画板等几个常用软件,就是这些简单的技术、知识基础,如会“适时、适当、适度”地应用,在数学教学时也会使教学手段产生飞跃。不过在多媒体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整合时,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结合软件的特点编制不同的教学课件,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2)信息技术与因材施教的整合

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极大,多媒体技术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载体。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可以更自由地进行分层教学。比如,将问题设计成A、B、C、D四级,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级别的问题,而教师也可以根据现场反馈的情况重新确定难点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显示出极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氛围的整合

数学教学相当讲究氛围。专心致志、积极思考的课堂气氛是教师所深切希望达到的,教师都要求学生在上课时既思维活跃又严肃沉稳,既富于创造又认真踏实。而多媒体的优点就是能使教学环境美化、丰富、形象。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应注意:1)在教学设计时就考虑因素与媒体信息的介入与有机结合;2)创设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情景引入问题宣饰氛围,使学生把注意力投向其中;3)制造一种错误紧张氛围,以使学生保持适度的警惕。(4)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实际的整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再好的多媒体,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也是功败垂成的,所以再设计多媒体时,应从学生的生活环境、行为习惯、现有知识的程度、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计算能力等多方面考虑,这样才有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力求认识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由有趣---乐趣---志趣逐级发展。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象、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个体化学习。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探索

勾股定理》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直角三角形,通过度量各边长度的平方值并进行比较,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产生很感性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从而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这种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的教学效果远比传统教学来得高效,很受学生的欢迎。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实现了个体化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自我构建过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新型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合,最终把新知同化后纳入原认知结构中,使学生构建合理、清晰的认知结构。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机械训练中解脱出来,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更好地完成自我构建过程。(4)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够提供学生创新空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生活中各种数量关系的科学。一堂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本课内容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函数中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用几何画板制课件,让学生操作看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随△的正负而上下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直接经验,启迪学生的思维的发展。(5)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够扩大师生的信息量,提高学习的效率。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如今,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海量素材,这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都是无法实现和不可想象的。教师运用网络课件和专题网站等资源进行情境创设和提供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丰富资源的优势和网络的交互特性,进行以任务驱动的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合理地看待信息技术给数学学科课程带来的前景,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数学知识。

篇3:关于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整合

信息时代的到来, 一方面使传统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 也为教育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世界各国对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信息技术正以一种汹涌难阻的气势深刻地、全面地影响着学校教育。广大一线教师接触到信息技术之后, 其中的很多教师正在寻求一种让学生发挥创造力, 摆脱课堂束缚的有效方法, 那就是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到他们所教的课程中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这种有效途径就是“课程整合”。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 以及学和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重视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特别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影响, 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去。”

那么, 如何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就是以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 将信息技术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 其目的是利用其音像效果, 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及时和计算机的快速、高效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局限, 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发展性学习, 从而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 更有利于学生自由、自主性地“学”, 两者和谐统一。

一、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学习兴趣越浓, 注意力就会越集中, 学习效果就会越好, 它与其他的非智力因素, 如情绪、态度、动机等构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因而, 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乐中求知。多媒体教学中的图像、动画, 可以把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化为丰富多彩的画面, 可以把沉闷的教学过程演绎为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 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三视图”的教学, 借助多媒体播放庐山风景片段, 同时背景音乐响起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渐渐隐去, 抽象出轮廓, 教师适时点题, 大文豪苏东坡的这首诗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庐山多姿多彩的风貌, 更让人体会到诗中的数学哲理。

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内容比较抽象, 所以某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掌握, 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某些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 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 有效地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 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例如“指数函数”的教学,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取不同的参数α, 如2和1/2输入设计好的程序, 即可得到函数图象, 从图象让学生观察其性质, 再通过的连续动态变化来演示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 使学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底数α对函数的性质的影响。这样, 有多媒体的辅助就可以用很少的时间取得显著的效果, 这是传统教学手段不能比拟的。

三、运用网络技术提供研究性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原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崛起, 对教育本身也会产生极大改革, 使得人们可以不在学校、教室里学习, 使得我们的终身学习以及主动学习有了更好的手段。”多媒体网络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 而且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的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共享, 形成了一种理想的网络教学环境。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式教学, 不仅仅是网络的工具性利用, 而是以计算机为工具,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是把教室扩展到局域网 (校园网) 乃至因特网之上, 使教学资源在全校乃至全国、全球范围内共享的教学, 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函数y=Asin (ωx+φ) 的图象与性质”的教学, 教师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 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组织学习内容。学生通过上网自行下载课程资源, 根据灵活的导航机制选择学习顺序, 自主研究。通过交流互补的合作学习, 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 根据学习目标检查自主学习进度, 最终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并进行交流。传统教学中学生一般是从教师那里被动地接受事实, 而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机会, 使学生由“听数学”转为“做数学”, 从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发现探索式学习。

四、信息技术整合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 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 它却不能传递智慧。”教学的本质在于智慧的创造与传播, 这也是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真谛。

1. 工具性原则

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但其主阵地应是课堂教学, 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 应以数学教学内容、具体任务、能力要求的完成为目标, 挖掘数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点而进行教学。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工具、学生认知工具, 应更加关注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从教学目标出发, 真正地把信息技术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

2. 主体性原则

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贯穿“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发展为根本”的教学理念。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容器, 而是一个探索者, 这有助于能力的培养, 完全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 而成为教学情境的设计者, 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与评判者。

总之,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是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新世纪的数学教师, 应在开放性的教学氛围中使各种资源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 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 才能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也才能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高自斌, 俞青.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5 (12) .

篇4:关于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数学 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一、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教育部提出了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自觉地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

1.信息技术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多年来数学教学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对观察、实验、想象、猜测等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教师经常代替学生思维,结果本来生动、机智、充满创造力的整个数学思维过程不见了,导致学生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纯粹的理论和枯燥的运算和证明,没有多少实际用处。现在,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利用“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和其他工具软件,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接收“现成”的数学知识,而现在可以象“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例如:学习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正方体产生的截面的形状,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景活动来比划讲解,结果大部分同学还是一知半解。如果说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学生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学生就很难想象了。现在利用“Z十Z”智能教育平台,一切都迎刃而解。通过演示,学生能真切感受截割的过程。如果人手一机的话,学生就可以亲自动手,改变平面的位置,从不同的方位感受截面的形状了。又如利用“Z+Z"进行"24点游戏”,在游戏中,计算机自动出示4张牌,你可以通过鼠标拖动各张牌并添加 和括号进行运算,计算机除了给你作出评判外,还会告诉你所有的解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训练的效果。再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起来都有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这无疑大大地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的欲望。

2.动态图象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人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Z+Z”智能教学平台里,对各种正多面体直接用鼠标一点便可以画出来,你还可以进行操作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平移、旋转、缩放、分割、取截面、表面展开以及把空间的多边形放到平面上看等,这些操作用实物是难以进行的。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形象,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这实验,除了教师演示之外,学生也可自己动手,亲手经历,大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3.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上数学课总是离不了要画图,这些作图中有部分是机械的、重复的,有些还相当繁复,并且有时作图本身对达到该节课的教学目标的意义并不大。如画各种立体图形(球、圆柱、圆锥、棱柱、长方体、正方体等)和一些平面图形,若利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一个菜单命令就成了。再如制作七巧板,然后利用七巧板移动变换后拼各种美丽的图案,以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剪七巧板,然后粘贴,现在利用“Z十Z”制作起来就十分方便。又如:“图形的平移”,先告诉计算机平移方向及平移距离(一个向量即可),再选中平移对象即可完成平移,既简单、明了,又直观、形象。用计算机代替老师、学生做这些工作,既彻底减轻了负担,让教师、学生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节中去,同时也有助于师生更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三、整合的定位

1.要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密性、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并大量使用形式化、符号化的语言。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领悟成为数学教学的特殊要求。因此,整合必须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不能把数学搞成电脑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在每个学期初,我们以备课组为单位召开研讨会,把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筛选,确定哪些教学单元或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电化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开展“数学实验”,把概念教学情景化、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探究化,然后具体分工,谁负责哪部分内容,组织教学资源(上网查找、自制课件等),哪些工作可以交给学生去完成等。教学时,老师把各自组织的课件或教学资源存放到校园网上供全体数学老师参考、使用。整合中,我们关心的不是信息技术,而是课程本身。

2.应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

整合应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热闹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建构一个学生乐学的情境为原则,因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在所开展的整合研究中,我们反对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方便,什么课都搞成电脑演示,那么将会适得其反。使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是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3.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整合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用句通俗的话来说:“麦当劳来了,大米饭还要吃”一讲到整合,我们老师就以为每节课都要用电脑来教和学,其实整合后的教学活动不应理解为全堂上机或多媒体演示,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应忽视阅读、计算和证明。同时,学生的活动不应是自由活动。“一节课过去了,学生敲了半天计算机,却收获不大。”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过计算机。要讲究实效。整合,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各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我们开展的整合研究中,在学期初就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对一些用传统方式来教,效果一样或更好的,我们一定用传统方式来教。例如有理数的运算、方程和方程组的求解等,用传统教学一样奏效;但方程与函数的关系以及许多几何问题等,则采用多媒体技术来教,直观、形象,能展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其效果与传统教学很相比难同日而语。

4.应不过多加重教师的负担为原则

整合能否成功,关键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自觉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不可否认,运用信息技术加重了教师的许多负担,但如果付出与收获的比值不能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那么就会严重挫伤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得整合成为一句空话,这就是有些地方整合热闹了一阵之后又沉寂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在开展整合时,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主要策略是:充分利用几何画板和“Z+Z”智能教学平台等数学教学软件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尽量即插即用、即时互动,尽量不做大型的、整节课播放的课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拿来、修改、整理;科组资源做到共享,各教师所用过的、整理过的教学资源都存放在校园网上,供大家选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一些资源的搜集工作交给部分学生去做,既帮助了老师,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等。这样,我们的整合实验进程比较顺利,大部分教师尝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甜头,积极投人到整合的实践工作中。

四、整合中常见的课型

根据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功能,我们认为整合常见的课型包括:演示型、实验型和网络型。

1.演示型课。它在整合的初级阶段被广泛地采用,主要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图、文、声、动画的演示,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以多媒体的形式解决教学难点,使知识的再发现过程符合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丰富的图形世界》时,我就做了一个演示课件,从网上和一些教学光盘搜寻到许多精彩、漂亮的图案让学生欣赏:有卡通、建筑、商标、道路、风景名胜;有体育器材、球类、服装、家庭用品;还有七巧板、几何体、优美的数学曲线等,琳琅满目,把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给点燃了起来。

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设计展翅飞翔的蝴蝶动画,让静止的图形“动”起来,形象生动,学生较容易理解轴对称图形这一个概念。

2.实验型课。它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进行数学实验,亲身体验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数学软件“几何画板”和“Z+Z教育平台”的深人开发和广泛使用,使这种课型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例如:在学习《探索勾股定理》时,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直角三角形,通过度量各边长度的平方值并进行比较,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产生很感性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从而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这种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的教学效果远比传统教学来得高效,很受学生的欢迎。

又如:在讲《可能性》一章做“转盘游戏”时,学生一般制作的转盘做得比较粗糙,转动不灵活,这样就影响了游戏的公平性,而且我们有时候可能需要转动50次、100次、甚至更多,才能估计出结果,这样会带来很多不便。但是使用“Z十Z”智能教育平台,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在"Z+Z”智能教育平台,每个学生都可以用它制作一个转盘,模拟转盘的转动,并随机停止,在编辑框中显示转盘转动的次数,当电脑完成这些操作时,它会将在不同区域内的数据统计成表格,让学生真实感受转盘游戏的真实性,体验“做数学”的乐趣。

3.网络型课。它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而逐渐深人到中学教学领域,是以资源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它体现教师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教师运用网络课件和专题网站等资源进行情境创设和提供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丰富资源的优势和网络的交互特性,进行以任务驱动的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和数字化学习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的协作工具和研发探究工具。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某一专题将相关教学资源整合、归纳并做成专题网页。教师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资源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这样既集中利用了网络所提供的学习环境的资源优势,又有效规避了学生在网络资源的海洋里胡冲乱撞,避免课堂失控和低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网络型课例特别适合进行专题学习和专题复习以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例如:我在教完七年级下册《三角形》这一章后就做了一个专题复习网页,我把首页设计为: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图形的全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能力训练基地、在线测试、第二课堂等八个部分。在“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上设置超链接,往下链接六个网页:知识要点提示、经典例题剖析、方法规律归纳、中考名题例释、误区警示、生活应用小乐园;在“图形的全等”上往下链接:知识要点提示、图案欣赏、图案创新设计三个网页;在“能力训练基地”上往下链接三套能力层次不同的强化训练题,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标;在“在线测试”也相应设置三个超链接:三套不同能力要求的达标测试题;在“第二课堂上”链接网页;有关三角形的数学史、数学趣话。我把这个专题复习网页放在校园网上,用了三个课时让学生在网络课室里进行自主巩固复习。我给每节课定下学习任务:第一节课,主要进行知识方面的复习巩固;第二节课,主要进行技能训练;第三节课,主要进行达标测试。教师主要进行课堂管理和在线答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进行学习进度和内容顺序调节,课后反馈,这样做的确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3-4

篇5: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教学行为必须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总目标,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数学 教学 课堂 有效

新课程下的教学,在课堂中要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地达到高效呢?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例如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二、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了,要求人们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以便接受新的挑战,因此每一个人都要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若没有足够的自学能力,是很难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立足,与其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倒不如培养孩子学习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要求。课改后的教科书内容丰富,文字插图穿插,色彩鲜艳,一改以往数学书枯燥乏味的特点,粗一看看很吸引人。但仔细看过后会发现,这本教科书更像一本自学指导书,文字部分只给出基本概念,要探索的问题和重点难点会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特殊的图框中,关键的探究结论都未给出答案,要求自己填写。因此这样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

三、重视总结学习方法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四、结合生活进行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成功的一节课,离不开良好的情景引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学习每节新知识时,从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明白,并引起一种想知道究竟的渴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创设生活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用生活情境作引入,把教学内容融于其中,使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能顺利带入新的教学内容,也能尽快有效地使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采用了这样一个引入的方式:极富感情的朗读了《日出》当中的精彩片段并配以一段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FLASH动画。再启发提问:如果把太阳看做圆,海平面看做直线,这里一共出现了几种位置关系?很快地,议论声由小变大,“应该有两种吧,一种是在海平面下,一种是在海平面上”小张用疑惑不定的口吻小声说着;小周补充到“不对!还有跳出海平面一瞬间那一种”;小李小心翼翼地说“太阳在海平面下怎么算”;小马反问道:“这不跟太阳在海平面上一样的吗?”……同学们一个个以企盼的目光看着我,希望能得到肯定的回答。看着同学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我们必须不断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教学评估的规范化,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潜心钻研,勇于探索,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捕捉数学活动的信息,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的能力,为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篇6:关于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何光跃(贵州省册亨县者楼镇前进小学)

新课程开放而富有创新力,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并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各科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近年来,我们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三味书屋》一课时,为使学生领悟教学内容,明白作者的观察方法,我为学生播放了制作的课件。看着直观的画面,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孩子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而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有关颐和园风光的录像。“你从片中看到了哪些美景呢?”随着我的提问,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美丽的昆明湖。”“我看到了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我看到了一眼看不到头的长廊。”„„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颐和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优势,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促使学生自主阅读。

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宰。上课时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课后死命背——可结果,收效甚微!事实上,课堂应当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语文学习应当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广读、多读才能有所悟,广读、多读必须要有大量阅读的材料。信息技术教学就可以提供丰富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材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信息技术教学维持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网页图文并茂,有声有色,适合儿童年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黄继光》一文时,网络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战役背景、战斗场面、英雄事迹等。学生的阅读需求随时得到满足,维持了阅读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信息技术、网络教学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广泛阅读是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终身受用。如执教《颐和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走进颐和园,了解颐和园,教学之前,我教会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从电脑“网页”上收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了这些图片和资料,学生被颐和园美丽的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此时我又趁热打铁,提供了颐和园的旅游资源网站,学生在旅游网中自由选择。这些丰富的阅读内容促进了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可见,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广泛阅读,自由地汲取知识,不仅逐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综合上例,信息技术教学维持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学生达到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它,让学生自主阅读更加真实。

三、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探究:你知道太阳光有哪些颜色?通过哪些物体能折射出什么颜色?于是,学生充满好奇的上网查询。通过网上阅读,他们纷纷发言,“我知道了太阳光有赤、橙、红、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它可以通过水、玻璃等物体折射出各种不同的颜色。”从而轻松的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中学。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如在教学《五彩池》一单元时,我请学生为美丽的五彩池设计一个旅游广告,于是孩子们先在网上查阅了五彩池的相关图像资料,认真阅读后进行了交流,然后他们自己寻找合作伙伴结合成小组,大家写的写、画的画,忙得不亦乐乎。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广告设计出来了。看着孩子们这些充满智慧和想象的广告设计,我感到这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在合作中得到学习、在合作中得到提高。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最向往的乐园,语文教学就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更新的局面。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对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优势,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学习活动将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愿我们的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愿我们的课堂焕发新的生命。

篇7:关于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浅谈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南海区罗村高级中学陈栩青

【摘要】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给课堂教

学注入了新活力。但是教材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了突出的矛盾。解决问

题的关键在于认真研究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精心取舍。通过重新整

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更好体现历史

发展的时序性和整体性。通过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把握核心,以取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材整合取舍

课程改革带来的是全新教育理念,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既感振奋,又深感压

力。在课改实验过程中,遇到不少的困难及困惑,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直接

影响教改的效果。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

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改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及困惑

1.课时不足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使传统的单

一、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变

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师生平等交往,教学互动,形

成合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气氛。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

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一

对突出的矛盾。

2.资源不足

首先,教师本身知识储备的不足: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新

课标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

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史学发展动向和

最新研究成果,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教师既是学生的学习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教学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课程开发者。

但是目前教师面临知识老化、知识面太窄,学科渗透能力不强,教师的继续

教育又明显滞后,需要改变这种状况适应课改的要求。

其次,学生知识的缺失。新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高

中历史的专题教学。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学生的知识

漏洞严重,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这也是造成教学

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尽管遇到各种困难,但是教改的步伐不会因此而停止。广大教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踏上教改之路。作为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内强实力。至于教学进度缓慢,课时不足,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体系重构灵活整合我们现在用的新教材是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同时也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重新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教学体系。

1. 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全新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材编写方式、崭新的学习方式,对刚升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

从教材模式看:打破历史学科严密的知识体系,突破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从初中通史式的基础教学发展到高中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跳跃性较强。

从内容目标上看:为减轻学生负担,初中教材删减大量的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化和浅化,高中教材却以专题教学,专业性较强;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想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

从教与学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高中历史学习专题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了解初中的教材,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才能使高中历史学习更顺利。

2.依托教材,灵活整合(1)重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课程结构上,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高中历史分成3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 <<历史I>>反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历史II>>反映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有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历史III>>则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有助学生探讨文化和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选取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有利于打好历史学习的基础。例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整合各模块的内容,例如对于中国古代史可以从文明角度来整合:

一、物质文明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如何发展。

二、制度文明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三、精神方面:中国传统文

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各模块之间,既各有侧重,又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相互参照,统筹兼顾。

(2)模块内的专题整合教师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总揽全局,不要讲一课,备一课。而应该将教学设计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例如近代史的内容整合为:一个主题: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外国列强的侵华,中华民族的抗争,另一条线索是中国人民为民族富强探索近代化的历史。三个阶段:晚清,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四个阶级:农民、地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五个部分的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科技。通过这样整合,使内容更集中更易于理解和记忆。例如必修(I)这一模块而言,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本模块分为七大专题共28课,其中中国史专题五个,世界史专题四个。专题之间既有纵向联系,也可进行横向比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岳麓版为例)

(1)以问题为核心的系统化整合(第一、四、六单元)

----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以对比为目的的局部整合-----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第一、二单元)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的高峰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第一、三单元)

(3)世界背景与中国历史的整合----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新中国外交(第六、七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成长壮大(第三、五单元)

(4)中国近现代史阶段性特征的整合-----中国人民抗争之路(第三单元)

------艰巨的民主法治之路(第六单元)

(5)以横向比较为目的的整合----近代中外民主政制的比较(第三、六单元)

----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与较量(第三、五、七单元)

通过整合,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如果说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是属于宏观把握的话,那么,要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微观上对专题内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取舍。

三.紧扣课标合理取舍

在教改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普遍感到“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广;课时少、参考资料少。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要走出这个困局,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敢于大胆取舍:

1.紧扣课标,把握核心

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课标,把握每个专题核心内容及每节课的学习要点。《历史I》就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为线索,精选能够反映一个历史时期基本特征的重要内容来学习。在进行教材处理时,可分二步:(1)确定专题的主线(或核心)。如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岳麓版),其主线反映二千多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2)根据课标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拟订各课的重点和难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为四节课:1.“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重点在宗法制和分封制。2.“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本单元重中之重。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在初中历史学习已有所涉及,本课重点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探究中央集权制对秦朝及后世的影响。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产生巨大影响,以后历代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了解这一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形成过程,就成为解开古代中国政治结构的钥匙。3.“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反映了从汉至元这一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应以时间纵线为线索,突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从而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 专制三权的不断加强”这一课反映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这一课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明清时期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注重基础贴近时代

教材内容跨度大、跳跃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哪些要详细讲、哪些略讲,哪些不讲?令人迷惘。

遵循时代性、基础性的原则,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必须精选素质教育必须的基础知识: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对现实仍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方位互动联系;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间的联系的内容为必须掌握的内容。至于深度、广度如何把握?还是以课标为依据,“内容标准”中“学习要点”提出了“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有关知识及其能力层次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相对具体的要求和规定,这是必须达到的最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课标没有对教学目标的上限作出具体规定,这就给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回旋空间,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切忌过分拔高课程难度和拓展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内容应该丰富,符合历史的真实,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应该少而精,更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

3.以人为本、自主探究

新课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处处渗透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课程目标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知识不再是独立的直接的目标,知识是培养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和方法及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

为了有效地完成获取历史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学生需要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和初步掌握各种学习方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尽可能给予学生实践和探究的机会。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教师可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适当开展探究、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演示、表演、交流与讨论、反思等方式、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取舍。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从教会(接受)、学会(理解)到会学(举一反三)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体验、感受,通过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并从探究中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会他学习的方法,比教会具体知识更令他终身受益。

4.活用不同版本教材

目前出版发行的四个版本的历史教材,都是根据<<历史标准>>编写的,虽然选取的主要史实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各个版本的侧重点便有较大差别。教师在备课时,可先研究课标的要求,然后再阅读、比较各个版本教材,这样对全面、深入理解课标,把握核心内容有较大帮助。同时,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善加利用,以博取众家之长。

篇8:关于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一、初中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对于初中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而言, 教师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同时也是英语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导。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可知, 教师应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转变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将自己视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促进者、指导者, 而非课堂主宰。所以正确做好自身角色定位, 是实现英语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 教师应对现代教育理论以及教育方法有深刻地钻研, 对与教学相关的各类多媒体技术和应用软件均应熟练掌握, 通过网络平台积极搜索并整理最新信息, 实时追踪英语教育理论以及实践工作的前沿研究成果, 强化自身理论水平, 并充实个人教学资源储备, 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 此种情况下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调动, 并能够基于信息技术支持, 积极开展英语学习活动; 同时也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相应的课堂情境, 强化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帮助其学习并掌握更多的知识。以牛津版初中英语Unit 4“Food” 教学为例, 通过Free Talk来组织谈论学生自己日常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引出主题“Food and lifestyle”, 然后用Flash动画的形式展示Kitty、Daniel, 通过分开读Part A, Part B, 再整体阅读填写表格, 通过两种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比较, 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生活方式更为健康。原本枯燥的文本内容显得更为生动, 这样形象性、趣味性以及直观性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的观察、想象以及思维能力发展需求相适应, 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初中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学生的角色定位

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来开展的, 因此学生是学习的最终主体。学生通过英语课堂教学所创设出的英语学习环境实现知识意义的构建和语言运用的训练, 从而对多媒体以及信息技术特点加以充分利用, 实现动画、声光、影像、图片以及色彩的有效集成, 从多种途径感受感性刺激, 确保其主体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例如, 笔者要求学生准备某学习课题时, 允许其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来搜索课题相关资料并筛选出其中有用的信息, 选择并分析各部分音像资料和文字信息, 强化学生自主性记忆。与此同时, 还可组织跨学科式课题研讨,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拓宽其知识视野。此种情况下学生改变了以往“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地位, 成为课堂的建构者与探索者, 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现代学生来说, 信息技术是英语知识学习的助手, 并作为一种工具促进学生研发能力的培养和强化。英语教学中往往会谈及国外社会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民族心理等内容, 并对语言自身规律有较为深入的探索。对于学生来说, 此类知识相对较为陌生, 且难以理解。因此, 教师应结合英语教材文本内容, 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堂内容进行加工, 将其制备为多媒体课件资源, 以超文本的形式创设出富有趣味性、生动性以及直观形象性特点的课堂氛围, 将学生引入便于理解记忆和信息交际的语言环境中。在语言交际词语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创设出交际活动相关的文化背景, 将形象与语言彼此联系, 获取充足的信息知识, 并利用手动操作实践以及自主学习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由此来看, 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整合的。

三、灵活使用教材, 推动英语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相对于现阶段初中英语教材文本、阅读材料以及相关联系而言, 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超乎想像的教学资源。同时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正在逐步完善, 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获取各类教学资源, 借助网络整理搜集学习资料, 以拓宽视野。以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10“My school day”教学为例, 笔者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组织教学, 将课时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我在学校的一天”, 以动画、视频短片来描述、展示学校生活, 并将时间的直接表达法和间接表达法糅合在课件中, 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所学知识重难点有初步认识和了解, 然后制作如下几个教学模块: ( 1) 设计游戏园地: 以对话训练为主; ( 2) 设计词汇园地: 以词汇记忆为主; ( 3) 设计语法园地: 以句子结构特点分析为主; ( 4) 设计学法论坛: 以介绍学习方法为主; ( 5) 跟踪监测: 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检测、评价学习情况。然后将这些模块制作成网页, 并与学校主页建立链接, 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平台。此种教学模式极大扩充了教学信息, 拓展了教学资源容量, 整个课堂结构和知识范围显得更具有开放性, 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得到极大拓展。以往教学中, 课本是学生的世界; 而在现代教学模式中, 世界成为学生的课本。教师能够随时、随意地筛选教学资源, 这就是当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方式与教材有效整合的优势所在。

四、小结

上一篇:关于办公室工作人员践行科学发展观演讲稿下一篇:太原市中考满分作文-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