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心得体会

2024-06-30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心得体会(共8篇)

篇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心得体会

栏 目 树 形 导 航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图片中心 | 雁过留声 | 走进南苑 | 教育科研 | 德育课题 | 创建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 “十一五”课题 | 教师博客 | 校本课程 |

| “十一五”课题首页 | 课题概况 | 研究动态 | 常规管理 | 学习交流 | 专题研究 | 成果展示 | 资源库 | 中期评估 | 结题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 武进区南苑小学 >> “十一五”课题 >> 学习交流 >> 学习札记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心得体会 热 ★★★【字体:小 大】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心得体会

作者:叶瑞德 文章来源:长安上角小学 点击数:571 更新时间:2009-4-3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心得体会

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学科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种趋势,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弥漫着喜悦、兴趣、困惑、成功等情感体验,能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做到因材施教。因些,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相整合,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深化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社会要求教师本身彻底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一方面改变过去的“应试教育”为现今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彻底改变老一套的“填鸭式教学法”,也就是说弄清“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变老师主动“教”为学生主动“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然后对学生“授之以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条件去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师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的首选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集声、光、动画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多媒体正是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这一章的第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时,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表面后,再归纳出面积的含义。于是我先让学生触摸桌面、书本面、文具盒的表面,而后用电脑出示一些物体,并让学生用鼠标点击这些物体的表面。点对的会得到电脑的夸奖:“真聪明,点对了!”,同时观察到物体的表面变成了另外一种颜色。而点错的学生会听到电脑的提示:“再看看,再来一次。”多媒体的这种设置不仅使做对的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也会使做错的学生不气馁从而产生积极寻求正确答案的意识。

由于已经创设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在电脑演示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回答出面积的含义,学生会兴趣盎然地讨论、总结,然后归纳。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形象,学生不但会顺理成章的接受而且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个概念。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强烈参与意识,同时也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容易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主要原因是少年儿童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具体。因此教师要采用比较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教学过程,达到知识的迁移。例如:在教学“1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时,利用多媒体演示:先出现一条线段,并闪烁两次,线段下面出现“1厘米”几个字。然后由四个同样是1厘米的线段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下面显示一句话“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最后整个正方形的内部闪烁两次,并涂满颜色。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这句话的后面显示“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到“1厘米”是长度单位,是一条线.。而“1平方厘米”是一个面,是面积单位。这样的对比演示,使学生把旧知识“长度”和新知识“面积”既区分开来又建立相互间的联系,使之系统化。教学面积单位的重点与难点就在于面积单位是测量物体表面的大小的尺子。学生往往会把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混淆在一起。经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的特征,强化了对新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也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容易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学习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思维和操作形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向思维的情境。因为它有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提出与新知有关的问题后往往在新知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矛盾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中会积极思考,在活动中会主动参与操作。

例如:右图是一块草地。想一想,计算它的面积有几种算法?这是一个多边形。怎样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呢?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动手画一画。画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法计算出这块草地的面积。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的不同,所以有的学生会想出一种做法,有的会想出几种做法。这时,利用电脑把不同的做法一一演示出来。每一位学生看过以后都会想到有的是自己想到的,有的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而没有想到的解法,学生会注重去看,产生求知欲望。这种多媒体直观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了学习,而且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提供多层次的练习,能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空间,并能加大练习密度。

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的重要环节。学生对所学新知的掌握情况也从课堂练习中体现出来。教师对课堂练习要精心设计,不但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设计多层次的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练习。在设计习题时,要照顾全体学生,就要把习题分成多层。一般来说,第一层是与所讲例题相仿的练习,目的照顾比较差一点的学生;第二层是基本知识的变式练习,目的解决重、难点知识问题,照顾中等学生;第三层是要稍微动脑筋的思考性练习,目的照顾优秀学生。这种多层次的练习,让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吃得好”。学生在做题时不但不感到乏味反而

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许多优势。同时它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给孩子们一个享受快乐学习的机会,只有把多媒体辅助教学纳入整体优化素质教育中,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和艺术魅力,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素质,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文章录入:范建忠 责任编辑:范建忠

上一个文章: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探索

下一个文章: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

五月份研究统计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放飞蜻蜓》说课稿

从学生角度看多媒体教学

善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语文„

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语„

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 [推荐]《解决问题的策略—„ [推荐]《中期评估》PPT 信息技术让语文课更美

[推荐]信息技术给创设有效„ [推荐]山谷中的谜底(六语„ [组图]公开课《北风和小鱼„ [注意]12月份研究统计 [注意]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反„ [注意]《求商的近似值》听„ [注意]《求商的近似值》课„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站长:nyxx

篇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体会

作者姓名:李荣忠朱艳芳

工作单位:山西省长治市城区建设东路小学

邮政编码:046011

E-mail:LRZLRZ1209@SINA.COM

联系电话:0355-2113518

【摘要】随着我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从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并进而推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就摆在了我们每位教师的面前。本文力求通过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的体会和广大的同行探讨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从而转变教学理念,改变学习工具,提高教学效率,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整合

【正文】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其它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它的研究与实施将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本人结合我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的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现将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一、以人为本,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新途径。

在实践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经过研究学生不论在提高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力方面,还是在阅读、

篇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案例,整合,优化

近几年来,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广泛开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 使传统教育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以投影、电脑、录音、电视、录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化教学, 正深入课堂。特别是以电脑为载体的多媒体技术更是具有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特点, 在教学中用图象和声音表现教育教学内容, 使客观事物的形、声、色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眼见其形, 耳闻其声, 以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感染学生,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

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经常利用软件如CorelDraw、Photoshop、绘声绘影、音频剪辑工具、格式工厂、Flash、Authorware、Powerpoint、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等制作数学课件进行教学, 让多媒体与数学整合, 数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下面结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人民人教版《数学》的教学实践, 谈谈我对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及具体做法。

一、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或现象, 能为教学提供生动的、形象逼真的感性教材, 能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从而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么学生自然掌握得就快。在数学教学中, 将应用电化教学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充满整个课堂, 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获取知识,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在六年级上册《折扣》教学中, 笔者用Authorware制作了一个课件, 在课件中载入了一段“服装超市打折销售”的影片片断, 并在放映的同时设计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几段对白“这件服装的标价是多少”“实际售价是多少”“这件服装打了几折”“每件服装的利润是多少”, 这样新课一开始, 学生就被一种热闹、愉悦的生活气氛所吸引, 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到新内容中, 于是后面的新课也就上得异常顺手, 学生在愉悦中获取了知识。

又在《统计》教学中, 为了更直观地让学生看到同学们喜欢每种运动项目的人数。笔者运用绘声绘影及格式工厂制作了一个视频展示学校六 (1) 班同学进行课外活动的场景, 然后再提出问题:如果要更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可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呢?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 笔者用Excel迅速的制出了各种统计图, 学生在直观感知、提炼、归纳出各统计图的特点, 变枯燥的概念教学为栩栩如生的动画教学, 化静为动, 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掌握了所学知识, 效果自然不一般!

这样运用多媒体在教学中适时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身临其境, 感受真切, 情趣盎然。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自身的创造性素质也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凸显直观, 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 而电化教学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课堂效果好, 教育教学质量自然全面提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适当的电化教学, 能使问题的呈现更形象直观, 从而降低教学难度, 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

五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旋转》教学中, 要讲清楚其中的道理, 若单凭一张嘴是说不清理还乱的, 靠实物举证也有很多不便。在教学中, 采用Flash制作一个小课件, 在课件中给学生提供直观的素材、具体的事物, 把“旋转”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演示, 把“旋转”的主要特性、主要性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生掌握的效果自然就好。

再如七年级上册《5.7能追上小明吗》教学中, 为了形象直观地表述追及问题中变量间的关系, 也可利用Flash制作一个小课件, 课件中的“小明的爸爸在后面追小明”, 就可采用动画的方式让追赶过程形象化, 边追赶边用“闪烁”的形式显示出其中的等量关系, 后面的习题也采用动画的形式演示, 由于变化过程剖析得清楚明了, 等量关系找出也就水到渠成, 自然教学效果就好。

再如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中, “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一点”这一知识点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 就可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制作了一个简单易行的课件, 教学中很直观地演示了“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一点”的各种情形, 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了知识也接受了知识, 难点也就轻松地突破了。这正是电化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实际上, 电化教学可以充分展示教学内容中的大与小、繁与简、零与整、远与近、动与静、质与量等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 让学生看得真真切切, 有助于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 有利于他们深刻地理解与巩固。

三、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揭示规律, 促进学生掌握方法

从图像的变化中找规律, 这本身就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也是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重要手段。利用制作的课件瞬间动态改变条件, 及时动态显示图形的变化, 显示实验结果, 从中学生预测数学规律。学生可以在操作中观察, 在观察中思考, 在思考中探究。

三年级下册《对称、平移和旋转》中, 为了让学生探索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规律, 笔者用绘图软件在电脑上制作了各种图形让学生试验、演示验证, 改变传统用黑板画图的不准确性, 改善学习环境, 提高准确画图意识。当然, 在利用计算机辅助画图教学时, 有必要给出一定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用纸笔画图的能力。

又如在四年级下册《认识图形》对图形进行分类活动中, 笔者通过绘图软件绘制图形让学生列举学过的图形同时, 老师边绘制。利用超级画板的作图功能, 探索数学规律, 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 突出教学重点。

四、巧用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课堂, 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教学, 教师课前确实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可为课内教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充分利用这节省下来的时间, 效果就大不一样:课内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牢固、师生配合得融洽、教学效果提升得多!

例如, 教学六年级上册《圆面积计算公式》时, 掌握面积公式是重点, 面积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而学生对于推导过程, 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是很难理解的, 用多媒体演示就形象多了, 动态演示把一个圆先平均分成四份, 用不同颜色表示, 拼起来不像圆, 再把四份平均分成八份, 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 然后, 再依次进行平均分成十六份, 三十二份、六十四份, 让学生通过对比, 直观地看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 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能过动态演示, 使学生知道半径和圆周长的一半与所拼成长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 从而推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中, 加速知识传递的速度,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 节省教学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每册的教材都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部分, 而这四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画图的困扰, 图形与几何中的几何图形、统计与概率中的各种统计表或统计图、实践与综合应用这部分就更加多, 比如说六年级中的《设计运动场》, 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图形是比较困难的, 要用到直尺圆规等教学工具, 花时间, 花精力, 但是如果要分析的时候, 会破坏原本的图。如果应用到现代化技术, 怎么会因这些而烦恼呢?可以简单轻松地做到这些, 速度快, 精确度高已然是多媒体的优势。

五、巧用现代信息技术, 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华罗庚曾经说过, 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 事实上, 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 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 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 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在统计知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教材很多地方还经常出现九十年代 (甚至更久远) 统计的信息。因此, 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注重实效性。

比如, 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 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 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 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 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 激发学生创新。正是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引入时代活水, 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 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 使教材“活”起来, 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六、巧用现代信息技术, 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

目前我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 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 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整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 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带着目的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 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 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教学第八册《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 课前,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 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 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 (或自己查找信息) 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 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又如, 教学小学数学第二册《抛硬币》时, 课前,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 并以游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 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教师提供的活动、课件进行个别化与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 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我们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 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 建立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 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 丰富教学形式, 提高教育质量。

七、巧用现代信息技术, 课堂可以如此精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 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之后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 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看来是刻不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 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 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 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 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加深学习体验, 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 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 利用网络教室, 我们要求小组合作, 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 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 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 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 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 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 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 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 而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篇4: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新课改 多媒体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整合运用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是新课改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为语文学科搭建创造平台,是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图、文、音、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中抽象、深奥,靠老师讲解、挂图、板书,讲不清道不明的难点、生点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技术和设备,播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利用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会获得事半功倍的特殊效果。比如在学习《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时,教师首先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了一个课件导入新课。课件中有逼真的金字塔画面、古典抒情的背景音乐,同学们一下子就被金字塔宏伟的气势、精巧的构造所吸引,很快就产生了了解它、探究它的欲望,学习兴趣十分浓厚,最后整节课也因此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二、整合资源,拓展视野

网络教学具有超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学生可在学校、家庭或任何别的场所获取有关信息并进行在线协作学习的功能,不仅具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功能,而且具有实时传输视频、音频、文本等多媒体信息功能,能实现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信息资源共享功能,具有信息双向流通、星型散射、点对点、异步、同步传输功能,有利于师生的分层导学、交流合作、协作学习,优化学习资源。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各种信息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涉及到三国时期的一些生动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布置学生在网上搜索大量有关三国的资料。学生进入Internet,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搜索到了“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大意失荆州”“空城记”等许许多多的三国经典故事。图文并茂的网络载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三、注重实效,科学使用

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遵循课件设计的科学性、高效性、目的性、艺术性原则,既要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又要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简单地拼凑各种杂乱无章的素材。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交互性,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素养训练,不能将传统的课堂讲授变成现代多媒体的灌输。例如,《春潮》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春潮的形成过程和磅礴的气势,体会春潮气势浩大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磅礴浩大的气势到底是怎样的,我就恰如其分地设计了这样一段动画:冰雪骤然消融,冰层断裂发出巨响,好多冰块同时汇入大江,形成巨大洪流,汹涌而下。而后再配上课文内容的朗读,使学生边看边听,入情入境,再加以教师适时的引导和肢体语言的默契配合,以及对重点词语的强调,学生便很容易感受到了春潮来势凶猛、势不可挡的浩大场面。此时,再加上老师对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解说,理解全文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四、解疑化难,提升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最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虽然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是毕竟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教学中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直观、形象的感官刺激,就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克服思维障碍,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为了让学生积累感性知识,进一步突破难点,我首先让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了解“稻秧的成长靠什么?”“失去了营养的小稻秧会变得怎么样?”“除了杂草还有什么危害稻秧?”通过网络,学生轻松又生动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解决了令学生望而生畏的冷僻难点。

五、正确处理多媒体运用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长期以来,教师总是一本教材、一本教案、几张卡片、一盒粉笔走进课堂。传统教学存在课堂教学容量小、课堂效率低、教学手段单一等弊端。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的兴起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是多媒体教学方式下,人机交互使得计算机成为隔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道障碍,不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也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首先,要注意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重视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其次,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作用,避免“满堂灌”;其三,对于重点的字、词、句,要适当板书。在强化诵读、积累词语时,要让学生多看书本。片面强调多媒体的万能性,长期只凭借图像、声音等媒体的介入,只会使学生语言越来越贫乏,阅读和表达能力下降,达不到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心得体会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本文从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入手,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作了初步探讨,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整合与运用过程中的优势作了分析和总结,并对运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数学

[正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一种工具引入教育,它带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它与各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以数学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它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改变传统的数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所以我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教育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其为小学数学教育服务。

在日常教学和实验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整合

《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传统的数学教材,是很多教育专家和数学教育工作者长期的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作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参考书,长期以来被广大教师视为教学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源泉。但受编写、排版印刷等多方面的影响,教材内容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言:“造成数学难懂的主要原因是脱离实际”。因此,现实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应该是学习数学的载体,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所以,学习材料的选择应该是生活化、前沿化的。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注入了时代活水,它蕴藏的教学资源是浩如烟海。通过internet,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的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听百家言语,看百家思想。

例如在四年级学习《简单的统计》时,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学校局域网查看本级部三年级期末考试成绩统计总表和条形统计图,上课时小组讨论后请一名同学发言:通过网上查询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疑问?而到六年级学习《数理统计》时,利用Excel自己制作学期末本年级四个班的成绩统计表,并利用绘图工具自己制作出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火花。

又如在四年级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途径,如上网、翻工具书,询问等方式收集一组自己喜欢的数据,课上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他们汇报的数据:有小到头发的直径(学生说是宽),大到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也有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有中国人口的多少,也有国民经济的增长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查出的一组生动、富有意义的数据,不仅超越了课本上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正是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间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特点,同时也使老师改变了传统观念,给教学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形式的整合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由于受教学时间统一的限制,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于发挥,因材施教难于落实,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则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演示工具便是一种最基本的形式整合。

首先,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向往,并从中获得快乐和享受,历来是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孜孜以求的。然而兴趣和动机有赖于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而引起,小学生尤其如此。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和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上《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时,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运用语言的描述来完成的,学生只是感性地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理解为什么正方形就是特殊的长方形,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就克服了这个缺点:我先做出一个长和宽都很明显的长方形,然后用动画逐渐将长缩短,一直到长和宽相等,这时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长方形,但它的长和宽都相等,由于特殊,给它起个名字叫“正方形”。由此将正方形的形成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学生一看演示过程就明白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后,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增,在课堂上注意力明显提高,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较积极,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再把学习当负担,比以前更喜欢学习数学了,使数学成为了他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其次,它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点。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我们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他们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

例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的立体图形,老师板书很难细致的描述出来,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学生很容易就解决立体图形学习的难点。

再次,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理解记忆。

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在具体操作上,可运用定格、慢放、加速、重复等手段,增,删,变,调。显示动像和静像时,还应因材施教。低年级学生的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占优势,主要显示动像。而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有意记忆的能力较强,已不满足于仅提供形象直观的动态材料,应适当增多一些起诱导作用且有抽象色彩的图像,这样才能促使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数学的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五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长方体切、拼”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探究小组,让每个组里的同学大胆地进行创造性地切、拼活动,并回答老师的问题:体积、表面积怎样发生变化?然后由代表到视频展示仪上交流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思维空前活跃,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以增强,有不同的拼法,就有不同的回答。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方法的整合

当前,教育仍存在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等现象,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

如在学习第八册《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时,我先制作课件,并提出学习目标,并为学生提供相对剩余的学习资源及其配套练习,学生独立自主,尝试性的进行探索解决学习问题。又如第八册《单位换算的整理与复习》时,利用学校的局域网,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整理常用的单位有哪几类?各类单位中相邻单位的进率又是多少?比一比那一个小组又对又快又有特色。这样改变了学生在练习本上整理的传统方法,教师难于了解学生的整理过程和效果。而网络的主动大量的信息传载功能便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使师及时掌握各个小组的整理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很多老师片面理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错误理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关系,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人也做了一些收集和罗列。

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方法的掌握,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喧宾夺主,教学目标不明确,当然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过分注重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提高,忽略了教学基本功的培养。

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教材吃的透,学生了解全面,教学方法得当,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数学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语言的简练性,准确性,艺术性和感染性,使学生爱听,爱学,感受到数学的美,对数学的学习充满兴趣和期待,自主学习。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才能学好数学,会学数学,会用数学。但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学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本末倒置,事倍功半。

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具体到抽象,有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教师要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猜想,实验证明,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的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因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强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数学教学。许多教师在努力探索和尝试,多种软件被应用于公开课、研究课,甚至于常态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尽管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很大,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它们还仍然只是老师手中的工具,而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武器。

5、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上课时用的课件不是自己亲自制作的,也不明白制作的原理,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的技术问题无法处理;有些老师制作的课件过于简单和混乱,不能为学生学习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不能反映内在规律和本质。这些都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篇6: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心得体会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已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大胆实践,把信息技术真正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来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能,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正确实施,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做法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建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积极研究教学设计。

1.1、建立先进的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广义上的课程整合是将分化了的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及其成分有机联系起来成为整体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简单的理解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整合的关键就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工具。这就要求在构建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自主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1.2、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积极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而对课程整合的目的和实质的正确理解把握是进行整合的前提。在实践中我感到教师就应做到:①要积极进行自学和参加培训,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能;②主动吸收科学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最新发展,提高自身的学科修养;③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建立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人文环境。只有这样,拥有了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正确实施。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中,对于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结合学科的实际特点进行整合。学科不同,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就不一样,我们的课程整合要在应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重新对教材教法进行详细研究分析,不仅仅要感到教师好教,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到好学,其次应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探索研究、问题提出等,使学生始终处身于一个“问题”的环境中,激励其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自觉的求知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在“无知”到“有知”的过程中完成掌握既定的学习目标。最后要有完整的评价标准,在评价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和创造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是否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最终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地完成学科的教学目标。

2、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种形式

2.1、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环境进行整合。网络的飞速发展,其中的资源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对教育教学活动来说是智慧的海洋,知识的宝库。利用校园的Intel网、局域网内WEB和FTP服务器的共享资源库提供的电子书籍,教育网站,电子百科全书电子论坛及各种素材等进行舍取与重组应用于课堂教学,既扩展了教学环境,又扩大了教学的知识量,使学生能开阔思路,有利于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整合也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分析的能力,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实现对事物的分辨和了解。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体现其主导作用,在课前对所需资源、网址等要进行整理,要及时提供给学生,不到于学生在浩瀚的网络中胡碰瞎撞,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2.2、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加工工具进行整合。这种整合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信息分析、加工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利用。如在高中生物“遗传病与优生”的一节教学时,我挑选了“先天遗传性聋哑病”为例让学生对该病的所有情况进行网上搜索,学生找到了大量的有关该病的文字介绍、图片、病例等,最后让学生用计算机内的Office Powerpoint编辑成幻灯片进行演播汇总,使来自不同学生搜集的信息得以组合,最终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对该病的发病原因、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危害及预防措施等有了充分的认识,懂得了优生的意义,最终完成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学生既有好奇心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又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提供的Word、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一种比较合理可行的整合。

2.3、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进行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讲求整体统一与团体协作。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中,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利用信息网络环境,学生间的学习不爱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达到个体与群体的融合,可以的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喜爱的网络音视频即时通迅工具QQ、UC和MSN等既可实现交流的目的又可降低使用专用教学通迅平台的教学成本。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前面临的困境与解决方案。

尽管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在教学中有所体现,但要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全面推广,要使目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课程整合在教学应用中做到人人参与,得心应手,我认为还存在以下方面的困难。

3.1、农村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及软件应用技术还不够熟练,不能完全胜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硬件操作。尽管计算机的应用近几年在农村中小学有了全面的应用推广,大多数学校有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教室,一方面大多数教师没有计算机应用的理论和操作基础,个人自学有较大难度,学校供给教师使用的计算机数量有限,教师实践上机操作也受时间限制,另一方面,校本计算机教师培训没有强制性进行,所以教师可学可不学,没有足够的学习激情,再者由于水平层次不一,培训内容周期较长,使得在现有条件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只局限于部分教师和个别课目,有时上课还需要信息课教师进行专门操作,就谈不上课程整合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合理实施。

我认为解决的方案是:①教师计算机的应用应该纳入学校常规教学过程管理,学校每学期应该制定详细的校本教师计算机培训计划,全面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能;②对教师开放计算机教室,并安排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辅导;③大力提倡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课堂教学,通过赛教、示范课等进行激励;④学校应有专门用于设备添加和改造升级的资金,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3.2、农村中小学没有专门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研究机构,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概念意义及其作用理解不透,再加上这方面的培训机会少,认识模糊,所以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淡薄,仍然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教育管理者在常规教学中对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没有更深更科学的评价,教师也懒于钻研,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先进的教学形式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缺乏在教师中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我认为解决的方案是:①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学习,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使教师深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充分认识在教学中的有效性;②学校成立以主管教学领导为组长的研究小组,结合本校实际加强理论研究和信息收集,并对教师进行培训;③制订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案,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活动融合到教研教改中去;④制订每学期一个教师只少上好一节信息技术与该学科整合课。

3.3、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结合不足。计算机网络与优质教育的结合能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个性化的优质学习。但是由于资金与技术等原因,学校资源匮乏,更新较慢。如中央资源库、全国大多数名校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等都是要收费,不能免费获取,校内资源库的建立,由于技术资金缺乏也难与师生共享。目前对少量购买和收集的免费资源也只能用于部分教学,大多教师还处在单打独斗,同时也只能局限于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低级组合,而非整合。

我认为解决的方案是:①建立校内、校际、城域教育网站间的资源共享,并能相互交流;②国家在加大教育硬件投资的同时,开放免费的共享资源库,并能及时更新;③由于教材教法的不断更新,做为一门技能,提倡教师个人进行资源收集;④加强教师间的相互合作,并能在本地教育网站上及时交流。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来就是一次教育思想的伟大革命,随着国家对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环境的大量资金投入,我相信教师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解和应用也会有所提高,通过更进一步的实践,会迎来我们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美好的明天。

★ 聚落与环境人教版教学设计

★ 幼儿园户外活动教研活动计划

★ 节日活动体会

★ 社会实践活动体会

★ 活动体会和收获

篇7: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数学教学内容及呈现形式,加强探究性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中,我试图改变“教材”指挥“教师”的被动局面,切实发挥教师作为教学决策者的作用,将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视为平等互动的关系,有目的地对教材部分内容及呈现形式进行调整,加强体验性学习内容,弱化一些经验性的学习内容。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教材一开始就出现一张的年历,然后让学生观察后回答“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 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 ”等等,接着让学生圈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随后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平年和闰年的判定”,最后教学“用拳头来记认天数是31或30的月份”,用歌诀记住有31天的月份“以及”计算平,闰年一年的天数。这样的内容和呈现形式,使得学生学习认知的心理机制只能是“同化”,无论在教学方法上怎样变化,都难以引起学生主动的思考。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我运用PowerPoint重新整合了教材资源,上课一开始,一幅“生日快乐”的精彩画面随着旋律优美的乐曲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亲切地说:“同学们,你喜欢过生日吗? 能告诉大家,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吗 ?让我们同唱一曲《生日快乐》歌,共享快乐的时光,让我们借助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自己生日这一幸福而美好的日子。”这样,把对孩子极具吸引力的`“生日”与数学新知的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孩子们进入快乐的数学园地。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当学生说出一年有365天或366天后,教师问:“真的吗? 同是一年还会有不同的天数 我不大相信,你能不能举例证明给老师看看! ”问题一出,学生纷纷拿出自己从网上搜集下载或从杂志中剪出的不同的年历及有关资料进行探究,他们在收集信息,观察计算,相互交流中,已经感受到一年有12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以及2月份有28或29天。实质上已经自己学习和掌握了新知。在课的最后,教师又这样问:“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天,明年有多少天吗?平年和闰年有没有规律, 有怎样的规律 ?”学生根据课上收集的数据进行讨论,他们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了规律。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把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发现,探究等活动凸显出来,使之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数学教学时空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间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特点,同时也使老师改变了传统观念,给教学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把从19到的年历全部放入这个课件中,教学时能根据学生提出的哪一年的年份,直接用文本输入法,调出这一年的年历来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用红色的背景来显示这一年中有31天的这几个月,用黄色的背景来显示这一年中有30天的这几个月,并加以闪烁。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不管是哪一年,这一年的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和12月,每月都有31天是大月,每年有7个大月;而4月,6月,9月和11月,每月都有30天是小月,每年中有4个小月。但2月份比较特殊,有时有28天,有时又有29天,我再把从1989年到20的2月份全部放在一个屏幕上,加以比较,启发学生找出2月份是29天的分别是哪几年,说明2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也用红色的背景加以显示并加以闪烁,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同样在教学“每四百年又一闰”时,又分别把1100年,1200年,1300年,1400年,1500年,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的2月份加以比较,学生才能真正清楚地加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样的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与人交流造成的障碍,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双向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化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探求自学,交流的新形式,改善接受性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接受性学习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的变革不仅要加强探究性学习,还应改善接受性学习,探索接受性学习的新形式。然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注入了时代活水,它蕴藏的教学资源是浩如烟海。通过Internet,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学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听百家言语,看百家思想。例如,在教学一些概念性的新内容之前,我采用放手让学生先自学课本,自己再上网查找一些与该内容有关的数据或课外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还下载一些相关题目考同学,考老师。这样,学生带着“任务”主动,积极地进行自学,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来弥补因阅读学习可能造成的内容缺失,最后通过全班的学习整理,勾勒出知识的线条。

篇8: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 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 利用多媒体展示技术和设备, 播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 利用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往往会获得事半功倍的特殊效果。比如在学习《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时, 教师首先用PowerPoint软件, 制作了一个课件导入新课。课件中有逼真的金字塔画面, 古典抒情的背景音乐, 同学们一下子就被金字塔宏伟的气势、精巧的构造所吸引, 很快就产生了了解它、探究它的欲望, 学习兴趣十分浓厚, 最后整节课也因此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二、整合资源拓展视野

网络教学具有超越时空界限的特点, 学生可在学校、家庭或任何别的场所获取有关信息并进行在线协作学习的功能, 不仅具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功能, 而且具有实时传输视频、音频、文本等多媒体信息功能, 能实现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信息资源共享功能, 具有信息双向流通、星型散射、点对点、异步、同步传输功能, 有利于师生的分层导学、交流合作、协作学习, 优化学习资源。所以,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 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各种信息资源,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 涉及到三国时期的一些生动的故事。教学时, 教师布置学生在网上搜索大量有关三国的资料。学生进入Internet, 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搜索到了“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刘备失荆州”“空城记”等许许多多的三国经典故事。图文并茂的网络载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使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三、学法探究授人以渔

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及设备的学习工具作用, 努力培养利用信息, 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把学科知识、生活常识与自身体验结合起来, 将课内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有效地促进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其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如执教《黄山奇石》时, 教师就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讨。根据课文内容, 我设计了四个并列式的自主探究的内容:“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刚开始, 学生想选学什么, 我们就通过多媒体计算机领着学生学什么。其余的, 由学生按照刚才的程序和方法逐个进行自主学习, 并提出小组研究的结论和思考, 做到了规划统一, 学习有序。

四、解疑化难提升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最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 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虽然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毕竟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教学中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通过直观、形象的感官刺激, 就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 使学生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 克服思维障碍, 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 为了让学生积累感性知识, 进一步突破难点, 我首先让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了解“稻秧的成长靠什么?”“失去了营养的小稻秧会变得怎么样?”、“除了杂草还有什么危害稻秧?”通过网络, 学生轻松又生动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解决了望而生畏的冷僻的难点。

五、自主学习发展个性

21世纪的课堂, 应该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21世纪的语文教学重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引导学生敢于参与, 乐于参与, 善于参与, 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大致界参与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 发展学生个性。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 学生主动感悟词语, 积累词语, 表达思想, 思维能力, 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总之, 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成功地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我们要不断探索和挖掘现代教育技术的潜力,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完美整合, 使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摘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多方面获得自己所需信息, 弥补课堂教学中不能满足的缺憾。

上一篇:写字老师家长会发言稿下一篇:大班分级阅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