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法治化建设

2024-06-18

县域法治化建设(精选6篇)

篇1:县域法治化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县域法治化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扎实地推进县域法治化建设,是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在县级的必然要求和具体实践,对于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法治江苏建设的历程

江苏作为全国经济较发达省份,依法治省工作比其他省份起步早、发展快。2004年7月,江苏省委颁布了《法治江苏建设纲要》,明确提出了“法治江苏”的概念。2005年11月,江苏省委作出了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建设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江苏依法治省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2005年11月,省委作出了《关于在全省开展建设“法治江苏合格县(市、区)”活动的决定》,2006年,省人大常委会也作出了《关于推进法治江苏建设的决议》,从而使法治江苏建设有了党的政策和地方法规的依据。《决定》提出了从2006年起,要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重点,以开展建设“法治江苏合格县(市、区)”活动为载体,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法治江苏建设纲要》,努力实现法治江苏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

2007年5月18日,江苏省制定下发了苏法治(2007)3号《“法治江苏合格县(市、区)”创建工作考核实施办法》、《2007年“法治江苏合格县”创建工作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考评办法》和《考评标准》是各地开展法治建设的重要依据。为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建设,2007年2月28日,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在南京召开了全省法治江苏建设工作现场会,总结推

广南京市通过大力实施法治惠民实事工程,使法治建设的成果惠及于民的经验和做法,时任省委书记李源潮对南京经验的肯定。

2007年6月25日,省委、省政府又在泗阳召开全省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合格县(市、区)创建工作现场会,时任省委书记李源潮、时任省长梁保华分别就推广泗阳经验作出批示。法治泗阳建设经验是把法治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人大、政府、政协各司其职,政法委组织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2008年3月26日,省委省政府在泰州市召开全省基层执法评议工作现场会,推广泰州市在基层站所召开执法评议的典型经验。

建设法治江苏,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江苏的具体生动实践,是平安江苏建设的巩固、完善和升华。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法治江苏是对依法治国作出的一个贡献,原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朝提出的“法治江苏”建设的目标是:“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

江苏提出了在全国率先发展的“五大载体”:“法治江苏、平安江苏、文化江苏、诚信江苏、绿色江苏”,“法治江苏”名列其首。根据科学理论,如果在一个地区GDP人均达到了3000美元,是一个危险期,也是一个矛盾凸现期,社会矛盾比较尖锐。泗洪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矛盾我们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矛盾问题我们也有。所以在巩固平安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法治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任务非常繁重,法治要求也更高。在现代社会,法治已作为一种主要的治国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

二、法治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近几年来,泗洪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开创县域经济

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在抓发展、促和谐中,把法治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按照省、市关于法治建设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泗洪实际,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创建新路:紧紧围绕“三个载体”(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制宣传教育)实施九大举措,努力实现法治泗洪创建“全市争第一,省内争一流”的工作目标。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法治建设工作机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公正司法;深化大普法教育,着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法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开创了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法治建设新局面。但是,我县法治建设还处于起步打基础、摸索探索的阶段,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对法治建设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当前少数镇、部门及其领导干部对法治建设工作仍然不够重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较为淡薄,只重视抓经济建设,忽视“两手抓”,对法治建设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思想。少数领导干部对法治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对创建工作中存在困难估计不足,工作中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工作中局限于做些表面文章。在思想认识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治”思维,法治建设“治官”“治权”的意识尚未真正到位。部分单位把法治建设与平时业务工作割裂开来,把“平安创建”和“法治创建”等同或混同,把“法治”与“法制”混同。

(二)、法治创建推进还不够深入。目前法治建设仍停留在组织推进层面上,尚未有效深入到法治建设的核心领域和核心要求,只注重形式的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忽视内容的扎实推进,在法治建设办实事、求实效

上仍不够,法治建设的实质性工作尚未得到深入开展,个别单位甚至根本没有进行推进。

(三)、法律知识的普及与群众依法维权存在现实上的较大差距。据调查,泗洪县信访部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1)反映村级换届选举中的有关问题。如不符合条件的人参加选举,选票、封条未盖公章,贿选、打架等;(2)土地征用款分配、承包田调整以及因宅基地权属利益等问题;(3)反映征地不公开、价格低等问题;(4)地方政府不作为,胡作为、乱作为等现象。造成这些问题比较集中的原因主要是:

一、随着农村继续推行二轮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后,村级组织的政治强力缺失,村干部的作用开始减弱,并且村人民调解组织日常功能开始退化(有的地方调解组织形同虚设)等所带来的问题在基层得不到及时解决,以致村民因维权而盲目走上上访之路。

二、政府对农民土地征用过程中,因补偿利益问题发生矛盾,村委会或村民不是以正常渠道反映问题,而是请农村土律师代写诉讼状,不少诉讼状中反映问题的内容任意夸大,目的是想方设法与政府相抗衡,以此获得更大利益,以至信访或上访案件越来越多。

(四)、执法不规范现象仍然一定程度存在。少数执法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观念还未真正确立,执法不公正、不规范、不文明、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工作的群众满意率不高;执法的随意性仍然存在,有法必依、执法不严、随意执法的问题仍未根除,司法和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尊重法律、学法守法的社会氛围仍不够浓厚。一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表率作用发挥的还不够,民主决策、依法行政意识不强。

(六)、法治建设的组织保障力度还不够,泗洪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对法治建设的人财物的投入力度还不够。法治建设需要加大成本的投入,需要花本钱。法治建设的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队伍素质与要求不适应,尤其是县、乡(镇)两级法治办的机构、人员、编制、经费问题未得到完全落实,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广大行政执法司法人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积极性不高,深入推进法治泗洪建设的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七)法治创建整体合力形成不够。各镇、各部门法治建设工作开展仍然有较大差距。各乡镇、各部门还未能全面履行工作职责,职能发挥不到位,尤其是法治建设协调指导分支机构运转不正常,工作效绩不明显,协调指导职能作用发挥和横向层面的推动不到位。另外,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指导监督、工作机制、考评体系等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创建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尚未真正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齐创共建、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三、推进县域法治化建设的建议和思考

(一)加强学习,全面领会建设“法治县(市、区)”的基本内涵。建设“法治县(市、区)”,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具体实践,必须体现建设法治国家的普遍性特征,同时反映所在县(市、区)的地域特色。我们所要建设的“法治县(市、区)”,应该是民主健全、制度完备、公共权力运行规范、公民权益切实受保障的法治社会。首先是民主健全。就是民主制度完善、政治参与有序、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而民主是法治的政治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第二是

制度完备。就是地方规范性文件需齐全、规范系统、相互协调,与国家法律体系及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第三是公共权力运行规范。要实现法治目标,最关键的是合理配置和有效制约公共权力,不允许越权和滥用权力;第四是公民权益要有切实保障。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一切合法权益都受到法律保护,一切侵权行为都将受到应有制裁。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一是要把贯彻落实《法治江苏建设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二是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和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切实将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上来,依法履行工作职责。三是改革行政管理方式。要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减少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直接的、微观的事前干预;充分运用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减少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手段的适用;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上网工程,扩大政府网上办公范围,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四是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要进一步规范政府文件公开、信息发布、会议旁听、档案查询等具体办法。

(三)坚持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首先,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要把严格公正执法贯穿到各项司法工作中,强化司法机关惩治犯罪、调节经济社会关系、保障国家和集体、法人和其它组织合法权益的职能作用。其次,要完善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进一步加强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要认真落实中央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转的司法体制。其三,要建立健全抵制行政干预司法活动的有效机制。要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

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各级党政机关要为司法公正提供必要的条件,严格将司法活动与经济利益相分离。第四,要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力度。要扩大司法救助范围,切实保护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和妇女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健全监督体系,加强行政监督。一是要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要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向其报告工作和接受其质询。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维护和履行人民法院作出的行政判决和裁定。二是加强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各级行政机关要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权力,支持人民群众对关系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及时依法查处和纠正各类违法行为。主动接受新闻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决策,对重大违法行为进行曝光。三是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善于利用这条重要渠道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社会动态,及时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四是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如建立简易复议程序解决争议,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政府层级监督中的自我纠错、快捷有效解决行政争议的作用。五是建立健全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的考核制度和定期报告制度。县(市、区)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上一级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

(五)深化普法教育,增强公民法治意识。一是深入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学习活动。全民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的普遍提高,是建设“法治县(市、区)”的基础条件。要广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法律文化,形成尊重人权、崇尚法治、守法用法的社会共识

和良好风尚。在内容上要突出学习宣传宪法、经济社会发展、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法规。二是注重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相结合。紧密结合所在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以“法治乡镇”、“民主法治村(社区)”,以及“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创建活动为载体的基层和行业依法治理。三是建立法制宣传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普法的实效性,在巩固提高原有的普法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普法的新路子和新形式,逐步构建“大普法”工作体系,形成各部门、各行业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新格局。

(六)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县(市、区)”创建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促进社会和谐。二是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探索政府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机制。要怀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去做工作,积极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三是要完善各项社会管理体制,发挥社会自律管理组织的有效作用,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引导群众合理表达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完善维权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社会化维权新路子。四是要加强基层政法综治工作。重点抓好乡镇(街道)政法综治综治工作中心的建设,维护基层社会政治稳定。

篇2:县域法治化建设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建设法治政府作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全面构建和谐青龙的基本性工作来抓。近年来,青龙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一派欣欣向荣、百业复兴的喜人气象。在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跨越时期,必然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大转型,必然带来人们利益格局的改变、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波动,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滋生。而要应对这些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和矛盾,实践证明,以“规矩”成就“方圆”,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树立法治权威,是营造公平正义、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引领广大干部群众走科学发展之路的基本方略。

一、树立法治理念,使依法行政成为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必要前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看,树立法治理念,自觉依法行政,是改善发展环境、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基础。

严明的法治环境是最好的发展环境。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呈速度快、发展方式多样、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特点,要维护和保障良好的发展秩序,必须要求参与经济和社会管理活动的各方,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还是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管理活动都必须按照法制的要求进行。各方职责法定、权益明晰,才能在法治框架下有序运行,才能合理取得并有效保护预期的发展成果。

依法行政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实现自身价值和加强自我保护的首要前提。无论是一个领导班子,还是每名党员干部,只有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其从政行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是合法有效的,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和巩固。一个违法的行政行为,不但无法实现预期的施政效果,也将使自身因违法而受到法律的追究。

依法治国是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指导思想和内在动力。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合法的渠道和方式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推动新时期经济社会科

学发展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时,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必须在法治范畴内依法进行,既不能法外开恩,给社会造成错觉,也不能滥用权力,动辄打击报复,将人民内部矛盾激化成敌我矛盾。要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法律规定的合法权益,必须受到保障;没有法律依据、漫天要价,也不能屈从纵容。要通过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引导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社会心理,即任何人通过合法渠道和方式表达诉求、争取权益,其合法权益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以依法治国的施政理念,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化解社会矛盾纳入法治的轨道,从而能够避免非法治的不可预期、对抗与暴力,实现法治的和谐与社会稳定。

二、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推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县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过程中,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政府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行政决策机制更加科学,行政执法体系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人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济社

会迅猛发展的同时,法制建设的步伐相对缓慢,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衔接不够及时和科学,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变化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突出表现在矿业生产、国土安全、环境保护、城市拆迁等重点工作中,面对一些新现象、新矛盾和新问题,有些职能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反应迟缓、迷茫失措,欠缺法律素养,执法能力不强。在不能严格依法行政的情况下,造成矛盾涌现、秩序混乱、工作被动、发展受阻。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首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法制建设:

一是搞好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衔接,在所有领域和环节实现“有法可依”。要结合我县实际,加强调研,依据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完备相应的规章制度。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矿业发展、城市建设,只有遵循明确、合法、统一的行为规范和标准,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秩序,减少偏颇和损失,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执法人员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法制教育,培树法治理念,着力打造法纪严明、行为规范、诚信有力的政府形象。要努力建立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一方面要强化教育和管理举措,实切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强化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和业务水

平,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

三是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程度,营造阳光、透明、健康的法治氛围。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党和政府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施政事项,以及对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情况,都应扩大公开程度,确保公开透明。只有把法律依据、行政权力、行政行为和结果置于公众的视线之内,才能有效深化人们对权利、责任和法律的认识,才能有力推动政府机关依法行政、市场主体依法经营、普通公民依法办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方利益主体自觉接受法制的规范和调整。

三、严查重点领域渎职侵权违法犯罪,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近年来,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加大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工作力度,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的明显成效。但是,当前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除传统意义的贪污腐败之外,在一些重点领域,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侵权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其危害程度更大,社会反响更强烈,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制约了科学发展的进程,引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今年,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了反渎职侵权工作。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大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违法

犯罪工作力度的若干意见》,把各地的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违法犯罪工作推向了高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大重点领域渎职侵权违法犯罪案件查办力度,推进重点领域的反腐败斗争,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制动力和司法保障。

一是关注民生,强化监督,努力挖掘重点领域渎职侵权案件。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主体渐趋多元,矿产资源开发、土地流通流转、工程建设、城市拆迁等事项每天都在发生,整个市场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都变得更加复杂。这就给负有监管责任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新的挑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果不能依法履行职责,就容易发生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渎职侵权犯罪。从我县近年查办的渎职侵权案件看,发生在企业税费收缴、安全生产、国土资源管理、森林资源保护、征地拆迁等领域成为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犯罪多发易发的领域。这些领域的职务犯罪,不仅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破坏资源环境,损害国计民生,而且直接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危害公平正义,败坏党和政府形象,妨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挖掘这些领域的渎职侵权违法犯罪,依法予以严惩,营造“违法必究”的法治氛围,既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也是促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有效服务大局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是健全机制,加大力度,严肃查办重点领域渎职侵权犯罪。要进一步加大渎职侵权案件的查办力度,健全办案机制,重视犯罪预防,加强工作协调,完善法制建设,坚决遏制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确保犯罪行为受到追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司法机关应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忠实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水平。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查处影响科学发展、损害国计民生、危害公平正义、破坏和谐稳定的渎职侵权违法犯罪案件,特别是对国家机关和领导干部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等违法犯罪案件,滥用司法权、行政执法权、行政审批权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案件,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渎职侵权违法犯罪案件,要下大力气予以彻查严办。

三是注重宣传,教育警示,构建对重点领域渎职侵权违法犯罪的惩防一体化工作机制。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渎职侵权违法犯罪并不是出于主观故意,而是源于对自身职责认识不清、责任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漠,如果前移关口,注重预防,增强执法机关和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和履责意识,很多违法犯罪行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所以我们主张以重点领域的渎职侵权违法犯罪为典型案例,利用重点领域

篇3:县域法治化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质量提高的重要基础, 发展生态经济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生态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 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内容, 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学原理, 将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发展理念, 要求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发展县域生态经济, 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把生态作为立县之基,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充分挖掘和发挥生态优势, 把生态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 县域生态文化, 是以县域生态经济为基础, 以县情为依据, 以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本地生态文化资源为重点, 以建设现代生态文明为方向, 以人民群众为主体, 具有特定空间范围及特定内涵的一种文化现象。县域文化能够凝聚人心, 形成厚重的人文精神;可以塑造品牌, 参与市场经济竞争;可以形成文化产业, 促使城乡良性互动;县域文化与时俱进, 能够形成新的文化积淀。作为区域性的文化积淀, 县域生态文化有其相对稳定的思维、意识模式。县域文化主要包含智力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 是无形的, 又是能动的, 时刻都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产生影响和作用。

文化是生产力, 文化能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文化产业还可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 生态文化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及生态科技观;生态文化是生态经济的灵魂, 生态经济要靠生态文化的引领。良好的县域文化一旦形成, 就能向该县域的一切经济领域渗透, 它通过主导人们的具体经济行为, 表现为一种强大的广泛意义的经济功能。可见, 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本身需要文化支持。县域经济的后劲如何, 县域经济竞争力怎样, 最后是要看县域文化发展得如何, 看县域文化的品位怎样。一个没有文化氛围的地方是没有人愿意光顾的。因此,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抓好生态文化建设, 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县域生态文化的经济功能, 为县域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2 生态文化助推生态经济

2.1 培育生态经济理念

生态经济理念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它涵盖了物质领域、制度领域、价值观念等多个层面, 包括了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绿色消费”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而言, 生态思维方式和生态发展观是生态经济理念内涵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生态思维方式是生态经济理念的基础, 生态发展观是生态经济理念的核心。在生态经济理念的影响下, 生态发展观成为政府与企业行为的指导思想, 而社会公众则会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定的生态意识和良好的生态消费方式。

可见, 文化直接影响人们的经济理念。县域人文环境能够对人们的投资、经营、消费理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县域生态文化可形成良性的投资、经营及消费理念, 人们能够自觉地以先进的生态观念看待投资的机遇, 把握投资方向, 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 恪守环境伦理道德, 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同时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方式。可以肯定这种投资、经营、消费理念, 既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2 塑造生态经济产业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也是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的重要手段。生态文化本身是一种无形的经济资源, 可以籍之形成经济品牌。可以说, 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样式进行的, 而只有具有文化内涵的经济才是富有旺盛生命力的经济。文化资源通过交流或交换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独特的生态文化形态就像一种催化剂, 可以激发县域经济内在的活力。可见, 通过挖掘县域生态文化, 创造出闪亮的生态经济品牌, 对于县域经济而言是大有可为的。因此要充分发掘县域特有的生态文化资源, 珍惜、保护、开发好我们拥有的生态文化资源, 积极发展生态文化, 变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为生态文化产业优势, 进而整合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为生态文化资本强势, 引资合资, 进行产业开发, 树立起一些过硬的品牌, 使之成为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

我们不但要以县域特色生态文化为龙头, 形成生态文化产业, 还要以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带动相关产业, 从而起到全方位促进地方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能改善地方形象, 提高投资吸引力, 通过合理运作, 它又可转化为重要的经济资源。生态文化产业的发达, 能起到较大的关联带动作用, 延长其产业链,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2.3 生态文化的发展是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首先, 生态文化可以造就人才。县域生态文化影响区域内人才的自生和再生, 并成为吸引区域外人才的一种重要因素。生态文化的发展将使县域的人文素质获得提高, 他们投身于经济活动则直接转化为经济动力, 这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其次, 生态文化品味的提高将使经济的品味也获得提升, 经济中生态文化含量增加, 本身也将使经济效能更高。再次, 没有生态文化含量和品位的经济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 将县域生态文化资源加以整合, 使之渗透到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 能增强县域经济的生态文化含量, 形成文化与经济一体化格局。因此, 县域生态文化建设, 应成为生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并发挥其独特的功能。

3 生态文化建设的途径

3.1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非常丰富, 主要有三个层面, 即树立文明的生态观念、坚持科学文明的发展方式和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和消费行为。生态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注重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它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文化。培育生态理念,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充分认识生态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生态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把生态文化建设纳入到科学发展观的范畴, 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步中来考察, 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 必须通过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2 普及生态知识, 加强宣传引导

生态文化教育能够提高公众生态意识, 为生态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 要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 加强生态知识的普及教育, 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要围绕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着力培养人们热爱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增强其生态文明素质。可以结合不同社会群体突出宣传重点, 增强针对性, 通过舆论引导,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 引导人们树立绿色、环保、节约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教育要坚持以生态道德建设为核心, 以党政领导和企业管理者为重点, 主要包括生态意识、生态知识、生态法制教育, 尤其要把生态法制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好, 提高生态文明程度, 为生态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思想保障。要通过教育培训宣传普及使人们接受新的理念, 培训必须有足够的规模接受教育培训的人员要达到足够的数量, 宣传引导要有相当的力度, 否则起不了多大作用。只有长期重视环保宣传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除了做好对内宣传外, 建设县域生态文化还必须加强对外宣传, 扩大影响。市场经济时代, 宣传工作必须跟得上, 放得开, 做得活。只有大规模的对外宣传, 才可以引起外界对当地更大更广泛的关注。要采用大稿子、大专题连篇累牍式的宣传推介。境内宣传要选央视、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境外宣传必须选择中新社、凤凰卫视等权威媒体。泗洪县就曾利用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大力推介泗洪的生态旅游,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3 培育生态文化品牌

建设生态文化, 必须培育一批社会影响大、带动力强的生态文化品牌, 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因此, 建设县域生态文化必须注重创新、打造文化精品, 就是要挖掘和培育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产品, 培育自己的“拳头”品牌, 强力推进文化建设名牌战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因地制宜, 根据本县文化资源优势确定特色项目, 做大做强, 进而形成县域生态文化的规模效应。在这方面泗洪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泗洪是苏北一个欠发达县, 但生态资源很好, 林木覆盖率达26.7%, 洪泽湖40%的水面隶属泗洪, 湖边建立了总面积5万hm2的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栖息20万只鹭鸟规模的省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保护区是江苏省最大的淡水湿地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近年来, 泗洪县委、县政府依托泗洪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 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培育, 着力构建以绿色生态游为主体, 红色经典游、古色文化游为两翼的“三色”旅游格局, 响亮地提出打造“江苏生态旅游第一县”。如今, “三色”旅游已经成为泗洪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尤其是生态旅游业已显现魅力, 洪泽湖湿地景区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着四面八方的游人。洪泽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水景苑正在争创国家AAAA级景区, 目前软硬件配套已基本到位。

泗洪县旅游业得到发展的同时, 也带动了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泗洪县借助生态旅游良好的发展势头, 充分发挥旅游发展对县域经济的拉动效应,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积极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及生态工农业, 努力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该县以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为依据, 大力推进生态泗洪建设及绿色家园建设。在公众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的同时, 建成了许多生态农业示范园, 培育了一大批知名品牌, 很多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及绿色食品认证。该县还通过引导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出生态文化内涵, 在形象策划、产品开发、商标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生态理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该县积极引进市场机制, 使文化产品以商品的形式进入市场流通和消费领域, 增强了县域文化事业发展的后劲。

总之, 泗洪县通过深入挖掘县域生态资源, 依据市场, 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突出重点特色产业, 大力 (下转P119) 人只念完了高中) , 只要懂数字和人际关系就可以做到后, 就主动去找迪恩·维特证券公司的人事经理杰·退斯特尔 (Jay Twistle) , 并凭借自己的执着、诚实和机智, 得到了一个实习的机会。仅仅这个实习机会都不是那么轻易得来的———为了拿到申请表, 他的一台骨密度扫描仪被贪心的流浪女歌手带走 (卖出一台扫描仪的钱够他全家生活一个月) ;为了争取面试的机会, 他想尽办法讨好杰·退斯特尔, 甚至由于没钱付出租车费而狼狈逃跑;为了不错过面试时间, 前一晚因迟缴汽车罚单而被关进警局的他 (被警察带走时正在家中刷墙, 浑身溅满了涂料) 只好蓬头垢面地一路狂奔到面试地点……然而, 令克瑞斯没想到的是, 实习生有20人, 他们必须无薪工作六个月, 经过考核后最后只能有一个人被录用。对于克瑞斯来说, 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时妻子已因不堪生活重负独自去了纽约, 他和儿子又因交不起房租而失去了栖身之地。克瑞斯只好和儿子过着东奔西跑的生活, 他一边卖骨密度扫描仪, 一边作实习生, 每天下午五点前赶到教会收容所去排队争取得到睡觉的地方, 有时去晚了, 就不得不带着儿子在地铁内、地铁站厕所等地方将就过夜, 有时甚至不得不卖血。实习期间, 为了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努力地争取时间去联系潜在的客户 (因为接孩子会耽误一些时间) , 克瑞斯就话筒不离手地一个接一个地拨电话, 他也不花时间喝水———所以也不用上厕所, 他拼命地挤出每一分钟去与另外十九人竞争。这一切艰辛并没击垮克瑞斯, 他用自己的拼搏改变着自己和儿子的生活、用坚强乐观的态度教育着儿子———“别让别人告诉你, 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如果你有梦想的话, 就要去捍卫它”。最终, 历经磨难的克瑞斯如愿以偿地成为了迪恩·维特证券公司的经纪人, 并于1987年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投资公司, 成为了著名的投资专家。

3影片的现代启示

从《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和《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克瑞斯身上, 我们能看见很多共同的品质, 他们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信念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表现出的超常的忍

(上接P87) 发展生态旅游, 全力打造“江苏生态旅游第一县”的旅游品牌, 形成产业竞争力, 大大提升了泗洪的对外影响力, 推进了招商引资, 有力推动了该县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经济的发展。

3.4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必须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县域生态文化建设需要地方政府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和政策、人才、科技, 以及舆论、法制等良好的环境, 因此地方政府首先要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大力扶持县域范围内的文化站、图书馆、俱乐部、各类培训班等开展生态文化活动, 加强文化设施和场所的建设, 尤其要注重培育一耐力。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点是:处于极端的生存环境———安迪被判终身监禁, 克瑞斯为极度贫困所累。如果安迪被判有期徒刑, 他的囚禁生活又会是怎样呢?如果克瑞斯没有穷到无家可归、妻子出走的地步, 他还会像这样玩儿命打拼吗?答案不得而知, 可绝大多数衣食无忧的现代人应该是深有体会的。在物质财富急剧增长、各种诱惑纷至沓来、精神世界却相对荒芜的今天, 有多少人能像安迪一样奋力冲出各种束缚自己的“牢笼”?有多少人能像克瑞斯一样忍辱负重直至品尝成功的喜悦?很多现代人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布鲁克斯 (Brooks, 因彻底被体制化而不能适应假释后的自由生活, 最后上吊自杀) 或瑞德 (如果没有安迪的帮助, 他的命运会同老布鲁克斯一样) , 面对种种无形的体制或困难, 起初还想有所改变, 尔后却逐渐适应并麻木, 失去理智的判断与有效的抗争, 只好过着称不上幸福的生活。

对“幸福”, 金山词霸是这样定义的: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追求幸福就意味着要不断改变已有生活状况。不满足于生活现状却又动力不足的现代人也许能从这两部励志片中汲取些能量, 甚至可以将自己的困难和问题无限放大而将自己置于一种毫无退路的“绝境”。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在《孙子·九地》中有“投之亡地而后存, 陷之死地然后生”之说。置之死地而后生, 是啊, 也许只有把人置于这样一种先必死的环境, 才能使人产生必胜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当我们在追求幸福又觉得幸福遥不可及时, 千万不要灰心, 把自己置于死地, 坚持“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信念, 你就会获得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也会发现幸福离你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钟玲.自我救赎和救赎他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隐喻解读[J]电影文学, 2008 (05) .

[2]彭红兵.平凡中的伟大———浅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J].电影评介,

陈春燕 (1970—) , 女, 湖北钟祥人, 襄樊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 文学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

篇4:县域社会治理更需要法治保障

郡县治、天下安

“县域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地域性统一体,它具有历史性和相对的封闭性,是个体地理身份认同的缘起处。就县级政权而言,它有着一级完备的地方政权架构设置,在行政管理上处于基本层次。”“就整个县域社会而言,它融合了现代与传统、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纠集了各种诉求和各种矛盾,现代化变迁在这里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复杂性”。基层社会治理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郡县治、天下安,反之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西吉县位于宁夏最南端,是黄土高原核心区,山川秀美,生态良好的县级政权,下辖19个乡镇,296个行政村,该县是宁夏的第一人口大县,有51.2万人,其中,90%为农业人口。现有12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为29万,占总人口的57%。改革开放以来,西吉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十多年来,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增长期,主要有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劳动力三大资源优势。近年来,西吉着力创新发展思路,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改善发展环境,抢抓有利发展机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为突破口,破解了水、路、绿等制约西吉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建设开放西吉、富裕西吉、和谐西吉、美丽西吉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西吉县贫困人口已经由21世纪初的25.44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13.2万人,贫困面已经从57.1%下降到30.45%,人均年收入已经由21世纪初的1002元,增长到2014的6222元。全县目前仍有15.56万贫困人口,占全区和全市贫困人口的19.5%和43%。2020年,西吉县的目标是实现贫困人口整体脱贫,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实现不完全的小康社会。目前,作为中阿国际合作论坛区,外商在西吉县的合作积极性很高。

近两年,西吉县的社会治理业绩非常突出,为维护民族和谐、宗教和谐、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

树政治信任让法治接地气

营造当代中国基层的政治信任是有规律可循的。鉴于基层组织在国家治理结构中的基础性地位及其发挥的突出作用,对于任何形式的政党政府而言,作为其执政基础的基层政府如果不能赢得一般民众的信任和认可,必将影响其执政的合法性和施政的有效性。

习近平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说,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的领导干部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干部干事創业、锻炼成长的基本功训练基地。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是我们党在县域治国理政的重要骨干力量。县委书记“责任不小、压力不小”,要当好县委书记是不容易的。县委书记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

西吉县在社会治理上的突出业绩,离不开被群众称为“最接地气的县委书记”的马志宏,他在2015年6月荣获了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荣称号,并接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那次会见。2015年11月15日上午,在清华大学公管报告厅,举办了一场“当代中国基层治理——优秀县委书记进清华”的主题报告会上,马志宏第一个做报告。

在西吉县一些老百姓心里有“信法不如信访,信访不如闹访”的想法,他们习惯于不依靠法律而是依靠上访来解决问题。例如,2014年,西吉县发生过一起在某农家乐因为某种纠纷捅死人的事件。死者家属三十多人,披麻戴孝,到县政府闹访。马志宏安排了百十个警察配合交警队、信访局,两个人一组,分三拨,连夜突审这些闹访者,挖出了幕后唆使者。这个唆使者策划的赔偿结果是:本来应该赔偿30万,闹访闹出80万。其中,闹访的人平分50万,另外30万归策划者。

2015年3月,某乡一村民驾驶小轿车占道行驶,一运钞车躲闪不及,两车相撞,导致小轿车乘车人一死两伤。在明知是己方责任的情况下,死伤者家属仍然聚众到县政府闹访,要求政府当场兑现高额补偿。马志宏连夜组成工作组对闹事者进行疏导劝解。在劝解无效后,马志宏果断要求出动警力控制住闹访事态,并将主要闹访人传唤到公安局。他认为,“法治之下,没有特殊公民,政府更不能花钱买平安。”于是坚决地支持相关干部依法处理了这起交通事故。

以普法防患于未然

防控体系建设、加强普法力度等向度的西吉县域治理的理念值得进一步加以概括、梳理、提炼。在社会治理方面,疏的办法肯定高于堵的办法——“防患于未然”的路径,不仅可以节约经济和社会资源,也有助于增进政府的政治资源。此理念运用到基层治理方面,则如有学者所言,“在县域治理中仅仅被动地、单纯地用维护手段追求稳定是不够的,还必须主动化解矛盾,积极创造稳定。”

社会治理工作的深层动机是,不能把共产党的阵地让邪恶势力占领。必须坚持一手抓打击违法闹访,一手抓畅通正常信访途径,引导群众依法反映诉求。西吉县党委书记马志宏倡议设立了县委领导在信访督办局坐班的制度,设立信访接待大厅——县级领导每天坐班接访、包案化解纠纷,以保证通过法治渠道反映上来的诉求都能得到妥善的解决;还安排了县、乡两级信访、政府、公安、司法联合办案的工作机制和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目前全县县级干部联系场所及宗教人士联系点已达到30多个。书记白天下乡调研,晚上对信访材料作批示。“有批必查,查必有果”。他的手机号公之于众,24小时接受群众的来电来访,逐渐在县域里形成遵法、信法、守法的风气。社会发展是第一要务,社会稳定是第一责任。但不能为稳定而稳定,要在发展中去解决稳定问题。

在县域社会治理方面,要抓好重点在农村的防控体系建设——普法,法院、检察院、公安,都要接地气、直接到民间。老百姓的性命可能就在因为一头牛等小事情而引起的纠纷中,所以要抓好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同时,还要加强普法力度、加强宗教事务的管理、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法治保障是县域治理的根本条件,在县域治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群县治,则天下安。”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提升县城治理水平对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意义。

编辑:凌燕 1871621423@qq.com

篇5:浅谈我国农村法治化建设

摘要:农村法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难点。本文先从分析我国农村法治的现状入手,探明原因,论述其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法治化建设

现状

原因

必要性

措施

一、我国农村法治的现状

从历史因素来说,中国是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几千年的封建“人治”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农民的维权意识不强,对法律存在陌生感和不认同感。当自身遇到纠纷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法律解决途径,而是依靠人情、关系、“走后门”。当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要么忍气吞声,要么置法律于不顾,“以暴制暴”。

二、农村法治化建设的原因分析

1、农民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还是比较淡薄,其表现于农民对权力的崇拜、权利义务的模糊、主体意识的淡漠和法律知识的缺乏等。当自身权利被侵害时,要么浑然不知,以“法愚”的形态展现于社会;要么屈从于权威,忍气吞声;要么置法律规定而不顾,“以暴制暴”。

2、农民法律能力的不强

农民法律能力不强集中地表现于法律意识淡薄导致的漠视法律、法律知识缺乏导致的无视法律和法律实践的缺乏导致害怕法律。

3、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农村法治建设系统工程中的核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依法治村、农村实行民主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但由于诸种因素的存在,该法在实践中还没有真正贯彻落实,我国农村村民民主意识总体上还相当微弱,尤其在一些贫困地区,人们的文化素质、法律知识和民主意识远远低于全国的总体水平。

4、农村和农业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农村执法和监督力度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我国农村和农业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

5、贫困制约农村法治化建设的进程

我国农村物质条件的匮乏使得法治没有茁壮成长的土壤。由于贫困,反过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农村法治化的进程。贫困还导致农村的治安状况不良。只有让农民丰衣足食,公平分配社会的物质、精神财富,生活随经济的发展而提高,农民才有盼头,社会才会稳定。

三、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1、推进农村法治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多。显然, 没有农村的法治化就不可能有法治化的中国。如果法治仅着眼于城市, 任农村游离于法治之外,“法治中国”的建构就会是空中楼阁。因此,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2、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是和谐社会建构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在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今日中国, 和谐社会建构的关键在于和谐农村的建设,而和谐农村的建设关键在于农村法治建设。

3、推进农村法治是确认和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

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及城市一体化。这既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 也要以法律的支撑为保障。

四、推进农村法治化的措施

1、建立健全农村法律制度,为农村法治化提供制度前提 法治社会的前提是有一套良好的法律法规体系。然而,目前我国现行立法中对农民的权益保护的重视不够,不能使农民分享社会的文明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把农民排斥在国家的市场体系和政治生活之外。可以说,如果不用法律去规范农村、农业、农民问题,那么中国的法治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已。

2、深入普法,提高村民法律意识,为农村法治化提供精神内核

法制宣传是培养正确法律观的重要举措,在当前的法制宣传中要着重提高村民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如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杂志以及文艺演出等方式,进行法制教育宣传;又如通过公开的具体的审理案件,向广大村民进行法制教育宣传,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农村中、小学的法制教育,把法律知识教育转化为法律素质教育,使之学科化、制度化、规范化。

3、加强农村执法,提升农民对法律信仰度

法律生活中对农民影响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国家机关的执法状况。农民的法律感知、观念、意识最直接地来自于执法机关的具体执法行为。只有加强农村执法和司法,才能提升农民的对法律的信仰程度,使他们自觉学法、懂法、守法和护法。

4、通过村民自治,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

篇6:县域法治化建设

冯继波 蒋平

甘肃省总工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立足服务职工、服务基层,注重强化法制宣传、培育法治维权理念、丰富法治维权手段、提高法治维权实效,把握建设法治工会的着力点,切实做好年初确定的“五项活动”、“六件实事”,有力推动工会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一、开展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是基础

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是传播法律知识,培育法治信仰的重要途径,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前提。全省各级工会通过向职工群众广泛宣传宪法,普及法律知识,深入宣传劳动法律法规,增强其法治意识,引导其积极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一是把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贯穿干部队伍建设始终。实施工会干部最新理论武装活动,制定了《甘肃省总工会法律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规划(2014—2016年)》,用3年左右时间对全省12.5万名专兼职工会干部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武 装。省总工会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完善工作制度,落实经费保障。2014年举办了6期特色培训班和16期主体培训班,培训工会干部1578名,把 “培训千名工会干部”实事落实。在培训中外聘专家学者深入学习与工会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着眼于维护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系统学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为依法维权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通过广大工会干部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护法,自觉做到研究问题先学法、制定决策遵循法、解决问题依照法。

二是把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贯穿主题实践活动始终。积极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结合“双联行动”、深化“进企业、访职工、办实事、促发展”活动,将法律知识送进机关、乡村、学校、社区、企业、单位。叫响“有困难找工会”活动,在抓好困难职工和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大普法宣传,先后培训困难职工和农民工1.2万人次。开展 “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联合省电视台制作了普法宣传节目。在人群聚集的厂矿、社区、广场,举办法律咨询、法律服务,免费发放《甘肃省职工权益保障地方法规汇编》3万册,让职工群众知法、懂法、守法。各级工会依托各项主题实践活动,为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学法守法用法 氛围,增强了活动的吸引力和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切实提高了职工法律知识水平。

三是把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贯穿职工法治文化建设始终。全面落实《甘肃省总工会关于在工会干部和职工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结合《劳动法》颁布20周年,广泛深入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组织全省各级工会开展工会劳动法律知识竞赛,涉及企业1000多家,覆盖职工100多万人。积极发挥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的教育宣传功能,开展“中国梦·劳动美·工会情”送文化下基层慰问演出活动,以小品、相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寓教于乐,不仅丰富了基层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更把依法办事、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理念传递给大家。探索法治宣传教育新途径,在“建成职工书屋300个”实事中,及时跟进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为各书屋配置了大量的法律书籍、法规画册,受到基层欢迎。切实发挥《甘肃工人报》、《五月花》等工会刊物在职工法律文化建设中的优势,构筑起多元化、广覆盖的法制宣传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效果突出的职工法律文化。

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关键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坚定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作出决策的一种思维方式。法治方 式是以法治思维为前提,注重依照法律化解矛盾、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方式。法治思维决定、支配法治方式,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具体体现,二者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是全面落实“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更好地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关键。

一是主动督促劳动法律法规的制定落实。组织力量就《甘肃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政策认真研究并征求意见,及时向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反馈。由省总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分赴9个市州、8个产业(系统)、4个大企业工会开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法规条例贯彻落实情况的专项调研,形成报告,为我省出台实施办法奠定基础。与人大内司委沟通联系,开展《甘肃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做好立法前期准备。目前我省已基本形成,以《甘肃省实施<工会法>办法》为骨干,《甘肃省厂务公开条例》、《甘肃省集体合同条例》、《甘肃省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等地方性法律法规组成的劳动法律框架,为工会开展工作、切实维护职工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是多方联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修订《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联席会议制 度》,制定《甘肃省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管理办法》,着力解决了劳动关系领域的一些突出问题。深化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工作,开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调研检查,牵头组织了第八次全国互检,深化示范单位创建活动,选树全省厂务公开示范单位20个。强化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下发了加强职工代表培训的实施意见、集体协商工作发展规划(2014—2018年)、2014—2016年全省劳动安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工作计划等文件,召开全省推进实施集体合同攻坚行动视频会议、保障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加强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建设,聘用专职指导员48名,指导各级工会签订集体合同2.18万份,工资集体协议1.99万份。完善职工群体性事件及各种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和防范预案,协助党政妥善处置了一些群体性事件,有效维护了职工队伍的总体稳定。

三是积极构建四位一体的服务职工工作体系。落实全总《关于建立健全职工法律援助等维权服务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会帮扶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的指导意见》,把建会、帮扶、服务、建家四位一体的工作部署,为职工提供解忧愁、利发展、有实效、高水平的服务。推进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帮扶中心在全省市县两级实现全覆盖,县以上帮扶中心100%设立法律援助窗口,切实加强依法维权的职责,加大劳动争议的调处和职工法律援助服 务工作力度,劳动争议调解成功率明显提高。加强困难职工电子档案规范化、动态化管理,对全省纳入档案的22.6万户、60多万名困难职工实行经常性救助和跟踪服务。认真开展困难职工帮扶慰问,筹措“两节”慰问款物9061.6万元,慰问困难企业823户、困难职工和劳模家庭106309户。各级工会筹集助学金1812.6万元,资助各类困难职工子女入学10480人;实施女职工“关爱行动”,慰问困难女职工2.27万人。大力推动职工互助保障工作,累计参保职工446,392人次,比上年增加157,154人次,为20,056名患病或遭受意外伤害的职工支付互助保障金1,068.3万元。

三、实现法治维权和法治工会是目标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工会是党领导下的重要人民团体,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力量。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法治会,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会工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努力实现法治维权法治工会的目标。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工会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及时汇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进展情况和总体思路,进一步争取党委、政府对工会工作的重视支持。省委、省政府领导专门就做好 新时期工会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五一”前夕,省委书记王三运来到省总工会机关,同劳模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这让全省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倍受鼓舞、倍感振奋。省长刘伟平主持召开第十四次政工联席会议,出台了联席会议《规则》,帮助解决了省级劳模生活困难、基层工会力量薄弱、市州县区工会机关编制紧缺等突出困难和问题。省委副书记欧阳坚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出席省总重要会议活动,为工会工作水平提升给予了悉心指导和帮助。各级工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加强经常性请示汇报,推动解决突出问题,工会工作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改善。

二是依法建会,切实增强基层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制定下发了《基层工会建设攻坚活动实施方案》,确定2014年为夯实基础年、2015年为创新发展年、2016年为巩固提高年。制定了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分工方案和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规划(2014—2018年),提请省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党建带工建工作的意见》,把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纳入党建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规范工会组织员管理,从改善待遇、激励引导入手,发挥他们在组织职工入会、企业建会和维护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工会组织形式,加强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联合基层工会组建,以投产5年以上、职工50人以上未建会企 业为重点,开展集中建会行动,加强督查督办,使职工50人以上企业建会率达到了98.7%。以县为单位,对尚未建会企业摸清底数、列出清单、定出时间表、责任包干、挂牌销号。以乡镇、街道为重点,加强“小三级”工会和区域性、行业性工会建设。目前,全省基层工会数达到3.59万个,会员数达到357万人。

三是依法构建职工法律维权服务的长效机制。变“职工上访”为“送法上门”,就近就地为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农民工提供及时的法律服务。加强与司法行政部门、律师事务所、高校的协调配合,37人次的法律专家、学者、律师以不同形式开展职工法律服务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工会法律工作的影响。加大工会法律援助者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从政府人社部门、企业劳资部门和工会机关退休人员中聘用熟悉劳动法律和社会保障、集体协商、法律维权等方面工作,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协商谈判能力和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人员,指导基层企业事业单位依法开展法律维权。按照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三个条例”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体系,致力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群监网络。目前,全省基层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车委员会已经发展到1.24万个,车间(分会)工会劳动监督检查委员会发展到3.91万个,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3.76万人,劳动保护 专兼职干部4893人。2014年全省各级地方、产业工会和各类企业工会参加安全生产检查7.89万次,共查找出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数2.19万个,整改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1.92万个。(作者系甘肃省总工会理论政策研究室干部

上一篇: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下一篇:初一优秀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