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工商建设

2024-05-18

法治工商建设(精选6篇)

篇1:法治工商建设

澧县工商局三项举措推进法治工商建设

作者:段碧波李明越

2011年,澧县局坚持以依法行政为主线,不断创新工作理念,丰富培训内容和方法,深入推行说理式处罚文书,依法行使自由裁量权,有力推动了“法治工商”建设。

监管理念注重“专”和“精”。为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该局结合工作职能和辖区实际,创新专业化执法办案的监管理念,不断整合执法资源,由公平交易分局、消保股、食安股、商广股、市管分局等股室牵头的专业化办案队伍,分领域成立了食品、农资、无照经营、商业贿赂、公用企业不正当竞争、流通领域商品质量7支专业化执法办案小组,各工商所根据客观实际成立执法办案小分队,明确办案重点和主攻方向。该局结合各类专项整治行动,多次统一调度、统一行动和统一查办,重点查处了一批专业化的案件,其中,商标侵权系列案12起,产品质量系列案27起,食品安全系列案58起,商业贿赂系列案8起,仅万元以上的大案有19起。对这些案件的查处既震慑了不法经营者,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好评,真正树立了执法权威。

业务培训注重“新”和“活”。今年,该局法制股配齐三人,均为全日制本科毕业,学历水平在全局属最高。各办案机构的法制员一般是由执法经验丰富的副所长或副股长兼任,平均年龄40岁左右,年富力强,为法制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该局除了每周五的日常学习外,还先后开展了省局案件管理系统、农资及食品打假、行政处罚文书格式及案卷装订规范等培训10余次,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储备。在培训方法上,该局采取传统培训、专家讲座及实地检验相结合的方式,邀请晚安公司、泸州集团等大型企业的打假专业人员教授识假辨假知识,并当场在有关市场鉴别实物。同时,该局还实行一万元以下案件即时讨论、1

万元以上大案或疑难案件党组定期研究、每季度开展案卷评查等制度,有效提升了执法办案水平。元至六月,该局召开了两次案件评查会,由全局法制员对已办结的150余起案卷进行交叉“挑刺”,评选出优秀案卷7个,办案能手2人。在评查案件时,各办案机构找问题不怕揭丑、遇难点不耻下问,对案卷中存在的不足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了学以致用、查漏补缺、释义解惑的浓厚氛围。

执法监督注重“严”和“实”。一是严格核审提高案件质量。该局按照省局新案件管理系统的要求和标准,严格审核立、备案、调查取证、强制措施、送达告知和处罚决定书等程序,对于未立、备案或是办案机构负责人没有及时签字或代签的,一律不予核审;对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一律先完善再进行核审;对于立案后久拖不办导致超期的案件,坚决予以销案。二是实行现审现办提升效能。为确保案件快办快结,该局法制股坚持在第一时间核审案卷,尽量做到与办案人员“一对一”的交流,当场指出案件的不足之处。对于无法及时核审的案件,则采取“开单子”的做法,将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指出不足和提出意见,及时通知办案人员修改或补正。三是统一规范说理式文书。该局要求办案机构全面使用国家局2009版新式文书,并增强处罚文书说理性。案件送审时法制股先核查文书的使用情况,对拒不执行的,坚决发回改正,逐步解决了以前法律文书中存在的不规范和不系统的问题。四是依法行使自由裁量权基准。针对过去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重责轻罚、轻责重罚、同案不同罚等现象,该局在确保案件合法性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审查力度,综合违法行为的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和当事人主观过错以及法定情节等因素,确保每起案件的处罚均在自由裁量标准之内。

目前,该局共立备案269起,下达行政处罚告知184起,结案173起,罚款60多万元,撤销了16起超期案件,至今未发生一件复议或诉讼的案件。

篇2:法治工商建设

今年以来,老河口市工商局以实施五五普法规划为契机,一手抓行政执法,一手抓法制监督,坚持在“两手抓、两手硬、重落实”上下功夫,确保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工商”目标的实现。系统上下思想统一,各项工作成效明显,赢得了多方好评。我局先后被市政府、襄樊市工商局评为“法制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抓法制制度机制建设,让普法工作有章可循,实现法制工作“开门红”。

为使普法宣传效果达到最佳,我局在结合本局实际,通过念好“转、建、训、督、宣”五字诀,进一步建立完善《老河口市工商局行政指导工作实施方案》、《老河口市工商局行政指导程序规定》、《老河口市工商局行政复议案件调解制度》、《老河口市工商局法律顾问制度》、《老河口市工商局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等相关的规章制度,从而有效提高全局法制工商的遵从度,为法治工商建设的深入开展构筑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普法先进单位”。

二、抓监督制约体系建设,让依法行政观念深入人心,实现公开、公平、公正执法目标。一是推行岗位执法责任制。通过清理执法依据、明确执法主体资格、编制执法流程图、签订行政执法责任书等,将执法职责落实到具体的执法机构、岗位和人员,保障执法工作相互衔接有序进行。二是围绕履责推进执法评议考核制。先后制定印发《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实施方案》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内容和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全面实施“每月评查、季度抽查、半年检查、年度考评”的四项内部考核制度,同时做好行政执法外部评议工作,即每月和每季度采取网上随机抽卷、集中交叉评卷的方式,统一标准,集中评查行政处罚案卷和登记注册档案;每半年在全县系统逐级开展行政执法工作专项执法检查;年终对照标准进行考评,制发专项执法检查情况通报,向受检单位逐一反馈受检个案评分情况,提出改进意见,督促整改。三是围绕问责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通过对不履行、违法履行或不当履行法定职责负有责任的工作人员过错责任追究的警示作用,举一反三,积极主动纠错,达到处理一案教育和规范一片的效果。四是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去年12月,老河口市工商局在制定《老河口市工商局规范自由裁量权实施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工商行政处罚权限,认真梳理本部门执行的、现行有效的、涉及自由裁量权内容的行政执法依据。截至目前,已按照处罚的违法行为、类别、定性依据、处罚依据、裁量情节以及处罚种类和幅度等七个方面的内容梳理出各种涉及自由裁量权内容的行政执法依据二百八十余项。并出台了《老河口市工商局行政处罚裁量指导标准(试行)》,要求全局认真执行。目前,以上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有效避免了自由裁量权在工商行政执法过程中的滥用,最大限度的压缩了“权力寻租”空间,切实保障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利益。为建设法治工商,责任工商,诚信工商奠定了坚实基矗

篇3: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法治社会

一、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把依法治国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一道置于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加以强调, 法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但是, 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 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 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问题累积是不少的, 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 从执法和司法领域看,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

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 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 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 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依然存在。三拍现象依然突出:拍脑门决策、拍胸脯执行、拍屁股走人。这些问题, 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损害人民群众利益, 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有些党员干部执法意识差, 虽然我国提出依法治国30多年了, 但是一些领导干部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事情还时有发生, 在一些领导干部的头脑里, 法律意识还是淡薄的。

(二) 从公民和社会的法治意识角度分析, 民众没有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

我们长期以来人治观念影响很深, 特权思想、等级观念深深扎根。在西方国家, 一些公民出了问题, 首先会想着去找法律上的依据, 去看究竟错在什么地方或者哪儿没有错, 他们是寻求法律的帮助, 最后听从法律的裁决。虽然我国从1986年开始, 连续搞了6个普法教育, 力度很大, 虽然经过六个“五年计划”的普法, 但是很多老百姓、民众没有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所以, 要想增强法治观念、提升领导干部及全社会的法治思维能力, 尤其是要加强社会法治建设, 下一步重点的任务还是要怎么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法治社会关键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二、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法治社会的举措

(一) 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 以上带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学法、尊法、守法, 努力提高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作为执掌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公权力的特殊群体, 作为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执政主体, 必须具有较高的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 就像其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水平和能力一样。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是其法治意识和能力的集中体现。

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必须时刻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 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定程序, 必须切实保护人民权利和尊重保障人权, 必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必须自觉接受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因此, 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 真正尊崇宪法和法律, 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 自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二)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 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

人民群众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力量, 要通过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真正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 并逐步深入人心。要创新法治宣传方式,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抵御错误观点的干扰和影响, 让社会公众在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认识和信仰。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高度重视道德对社会公众的规范作用, 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道德风尚。

(三)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之中。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 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古语说, “理国要道, 在于公平正直。”在日新月异的改革时代, 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义, 折射出社会和谐发展对法治的更高要求。只有让“法治”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最大公约数, 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 弘扬法治信仰, 学校教育者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人的法治意识不是靠上一堂课或者是旁听一个案件就可以增强的, 要有一个长期的熏陶, 耳濡目染, 所以从小学乃至幼儿园开始, 而且形式要生动活泼, 喜闻乐见, 小孩子能接受。现在跟孩子提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要有共产主义理想, 这些问题对孩子来说太宏观了, 他们理解不了。但是你讲要爱你的亲人、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 不能打架斗殴, 不能损害他人的权益, 过马路要看红绿灯, 告诉他们这些最起码的底线规则, 我觉得更重要一些。只要不断训练、不断提升, 他的意识会增强。所以, 无论是家庭教育, 还是学校教育, 在弘扬法治精神, 形成法治文化方面, 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但是, 目前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要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法治社会的举措, 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 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 以上带下用, 要依靠制度形成法治文化。

篇4:营造工商法治化建设的文化氛围

一、工商法治化建设需要文化氛围

文化,广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制度和组织机构。大到每一社会,小到每一部门,都有随其自身发展变化而逐渐积累、成形和演变的文化。随着工商机构的更替设立、工商职能的调整定位和工商法律体系的完善成形,工商行政管理法治化发展趋势基本确立,由此带动了工商法治文化的逐步累积,催生了法治文化氛围由零散到完整、由低层向高层的渐进形成。

1、职能调整定位,决定工商部门必须营造法治文化氛围。建国后。经过6次“三定”方案调整,工商机关逐步确立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定位,实现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历史性转变,促进了“运动员”与“裁判员”相分离。增强了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也最终确定了法治化建设的根本方向。近60年来,工商机关始终坚持企业登记管理核心。历史积淀深厚;始终承担经济检查重任,地位无可替代;始终围绕市场管理重心,监管经验丰厚:始终把握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心,部门地位稳固:始终抓好商标广告管理,职能优势明显;始终强调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基础牢固;始终强化协会建设,群众基础扎实。完全可以这样说,工商系统的每一项业务,均已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一门学科;而零散驳杂的履职习惯与业务技巧,亟需升华为部门文化,需要营造文化氛围,如此工商法治化建设才能有相应的文化特质,才能使工商事业发展的软实力、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也是工商行政管理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文化根基。

2、法律丰富完善,决定工商部门必须借助法治文化氛围。一部工商行政管理立法史,就是一部工商法治文化发展史,其中1983年的《商标法》、1987年的《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1993年的《反不正当竞争法》、2004年的《行政许可法》、2008年的《反垄断法》等,在工商法治文化建设史上均有里程碑意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中共有100部法律、258部法规和104部规章赋予了工商机关监管执法职责,形成了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市场交易行为、市场竞争行为、市场监管行为等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许多工商法律法规条文将变得陈旧和过时,一大批新法条文将随之产生、丰富和发展;工商法治化建设只有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形成文化的氛围,才能有利于工商人理解新法精神、规范执行法律、实现与时俱进。实践反复证明,法治文化素质越高的人,对法的理解和执行会越全面越规范,也才能在更高层次上体现法治精神、实现执法到位。

3、人类文明进步,要求工商部门必须重视法治文化氛围。“21世纪的发展。要么是文化的发展,要么什么都不是。”作为政府负责市场监管与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工商机关的法治化建设同样要走文化发展之路。这不仅是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工商自身及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诉求。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前工商人员构成极为混杂,文化素质特别是法律素养普遍低下;1978年恢复建制后,工商部门除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考了一批公务员外,还从原市管会及其他部门承接了一批。1984年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了一批。这些同志为工商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面对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推进和人类文明的加速进步,其法律文化素质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要求,加快形成法治文化氛围,运用文化的震撼、塑造与引领作用,更为牢固地树立公平正义理念,更为强调和保护人的尊严与自由,更为有效地保障公众共享改革开放与社会正义成果已越来越迫在眉睫,从而在法治框架内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释放公平正义,实现工商人与全人类的发展共赢。

所以,法治化建设是工商行政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急需营造法治化文化氛围,从而以文化的力量为支撑、为引领,这是工商机关自我认定的身份凭证。是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之源,也是工商法治化建设的原动力、核心力和最终竞争力。

二、工商法治化建设的文化氛围要义

一般认为,文化包含观念、制度和物质三个层面。工商机关的机构性质和职能定位,决定了其首要任务和基本要求就是依法行政。其部门文化内核在于法治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包括工商人的法治意识、法治原则、法治精神等观念层面,也包括工商机关的法律制度、法律机构、法律设施等制度和物质层面。显然,在工商行政管理“四化”建设中,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多地与制度层和物质层相对应,而最为根本的法治化则更多地指向精神层面。笔者以为。工商法治化的要义。在于法治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人格追求、思维方式等四个方面。

1、法治化伦理道德。即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在履行市场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能过程中,所具有和所体现的法治化道德意识、道德良心、道德规则与道德行动之和。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工商伦理道德中既有传统法律文化的人治思想,又有前苏联法律文化的阶级斗争思想,还有从西方引入的人权法治思想。三种思潮在现有道德文化中错综复杂、相互交融,在更深层次上影响和决定着法治化进程。主流管理学普遍认为。市场监管现代化特点之一,就是把法治化伦理道德普及到监管执法之中,使法治成为监管的核心内容,使监管执法的意识、良心、规则及行动与人类先进文明诉求相一致,进而唤醒管理服务对象乃至整个社会对法治的关注与应用,这在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尤为重要。国际市场监管实践证明,法治化建设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形成法治文化氛围,从而以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现代文明导向为支撑,切实树立法律至上、权利本位、以平等为核心的法治化伦理道德。以此保障充分公平竞争。

2、法治化价值观念。即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在履行职能过程中,支撑和指导自己执行法律法规、从事监管执法的法治化心理追求和行为取向。法治化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集中表达了人类追求的基本价值理念,体现了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社会理想。具体到工商部门,法治化价值观念不仅决定工商立法立规的宗旨和目的,而且支配工商人对市场监管本质、行政执法功能以及维护公平交易秩序途径的认知,涵盖了工商履职概念、规范、制度、原则等内在价值观念的各个方面。从这一意义说。工商行政管理职能重构对法治文化氛围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法治化伦理道德基础上形成的工商价值系统越来越重要,需要以人本主义的普世价值观为指导,在市场准入、行为监管、执法处罚

等履职过程中时时处处体现公共秩序至上、公平正义至上的人文价值取向,真正树立起尊重人权、执法保护人权的法治化价值观念和行为追求,以此顺应当今世界的总体价值取向,进而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方向、发展模式与制度体制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三定”赋予的监管执法目标任务。

3、法治化人格追求。即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在履行职能与日常生活中,所具有的法治化意识倾向、个性心理和品行诉求。工商人格追求基于伦理道德而源于价值观念,是工商人的思想层次、精神境界、个性品格的集中体现,工商法治化建设的文化重心正在于干部职工的人格塑造——从现代化的最终目标看,经济现代化所追求的物质文明、政治现代化所追求的政治文明、文化现代化所追求的精神文明、科技现代化所追求的科学文明等,最终都要在人格现代化上体现出来,而人格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就是法治化人格构建。具体到工商部门,法治精神只有进入工商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人格追求、形成文化氛围,工商法律法规才能真正被敬畏、被信仰、被信赖,才能真正有价值、有力量、有权威,进而转化为监管执法的具体原则、规则、概念、手段、技术与途径,最终实现工商“人”的根本提高。从这一意义上说,在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工商体制改革深化推进的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已经是人格化机构,敬畏法律、维护法治的人格追求,不仅是工商机关的立足之本,而且直接决定监管执法的具体成效;工商行政管理现代化迫切需要造就一代具有高尚人格追求的新型干部队伍,以此实现维护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发展的履职目的。

4、法治化思维方式。即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在行使国家赋予的市场监管与行政执法权过程中,按照什么样的逻辑、思路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公正公平地执行法律、充分恰当地履行职能的思维方法和形式,包括认识市场监管本质、处理执法事务中所运用的思路、方式、法则、手段与规范之和。事实上,包括工商法治化在内的任何一项建设,总是和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推进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法治化思维方式在很大意义上说是法治文化的精华,因为法律往往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动和发展,但科学的思维方式却因其成熟、稳定而历久常青。在新事物面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工商法治化就是监管思维的法治化,借以培养一大批敬畏法律、维护法律、思维敏捷、富于智慧的执法卫士,如此才能与时俱进地弘扬善法、消除恶法,才能真正找到工商法治化建设与队伍建设、业务建设、作风建设等的最佳结合点。最终实现工商人的发展。

可见,在工商行政管理法治化文化氛围要义中,伦理道德居于最高层,它决定着工商人在推进法治化进程中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与人格追求,进而在监管执法实践中采取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技巧,并最终决定取得什么样的管理效果。

三、工商法治化建设的文化氛围缺失

改革开放30年来,工商系统在立法、普法、执法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初步确立了法律至上、依法行政的履职观念,领导依法决策能力与干部法律法规素养均有明显提高,市场主体依法经营和消费主体依法维权意识也普遍增强。但是。受制于特定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在当前社会加速转型、各种思潮激荡的矛盾凸显期,工商法治化建设仍面临四个方面的文化氛围缺失。

1、法治化道德氛围缺失。一是传统文化中的不合理因素,阻碍了法治化道德形成。无论是工商系统自身,还是管理服务对象。乃至整个社会层面。推崇德治、信奉人治、权大于法、漠视私权等传统道德意识根深蒂固,无法适应法治化时代要求,阻滞了民主、权利、责任等现代法治理念的普及与弘扬。二是既收费又罚款的职能定位与功利主义思潮冲击。淡化了法治化伦理意识。工商“两费”取消前长达30年的时间里,追求收费与罚款最大化,对个体工商户等弱势群体不仅构成了最大的不公平、不正义。而且使权利寻租、权钱交易等有违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现象屡禁不止,与法治化建设寻求公平正义的文化要求背道而驰。三是工商机关作为团体本身存在伦理缺陷。当代伦理学认为,团体比个体一般更自私、更不守道德,因为作为个体往往可以同情、妥协和让步,但团体总是强调集体利益至上,并往往利用强势地位推行恶法。在执法实践中,许多工商干部作为个体往往和蔼可亲、富有人情昧,但一旦负有“执法重任”,就变得冷漠无情、面目可憎,这些都与人道、理想、正义、理性和真理等现代法治文化要求相去甚远。

2、法治化价值氛围缺失。一是缺乏法律至上的价值观念。系统内领导权威至上、执行法律次之的非法治理念大量存在,许多干部习惯于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履行职能,“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这种价值观念与尊严、平等等法治文化要求越来越格格不入。二是缺乏权利义务相统一的价值观念。系统内重权利轻义务的价值观念普遍存在,对管理服务对象仅要求其履行义务而漠视其应有权利,违背了权利义务对等的法治文化核心原则。三是缺乏尊重和保护人权、体现和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念。以个人情感为重、法律规定为轻,以忠诚于领导为重、忠诚于法律为轻的倾向普遍存在,这与立法体现人权、执法保护人权、监管维护公平正义的普世价值有很大距离。四是缺乏被监督的价值观念。许多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缺乏主动接受监督的法治精神,没有树立起被监督的权力才是正当权力、忠诚于法律就必须接受监督等法治化价值观念。

3、法治化人格氛围缺失。一是缺乏公平正义的人格追求。没有把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公正执法、文明办案作为工商干部的必备素质与人格追求,未能把提高个体综合素质、改进工商执法方式、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二是缺乏独立自主的人格追求。系统内许多人仍未从依赖政府、依赖单位甚至依靠关系、依靠权势的依附型人格心态中解脱出来,未能树立起敬畏法律、依靠法律的充分自信。缺乏以自尊和平等为标志的法治化人格追求。三是缺乏积极创造的人格追求。未能由私情人治型向契约法治型转变。仍然习惯于拉关系、走后门、找靠山的人治型管理。没有用契约法律进行管理,从而既保护自己也约束自己、既制约对方也尊重对方的意识追求。四是缺乏诚信守责的人格追求。未能适应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过程,缺乏享有权利必然承担相应责任的法治意识。五是缺乏积极向上的人格追求。没有真正认识到工商机关是代表政府行使监管执法权、行政执法宗旨是为人民群众利益服务,从而未能以理直气壮的精神状态、勇于护法的时代精神投身于监管执法之中。

4、法治化智力氛围缺失。一是缺乏“法无授权则违法”的自律思维。对监管执法不得超过法律规定范围、凡执法必有法律依据的法治精神掌握不透,习惯于用经验主义、主观主义、长官意志、行政命令等非法治化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二是缺乏“法不禁止则自由”的他律思维。对执法保障公民权利、不得以任何名义侵犯公民自由和合法权利的法治精神理解不深,习惯于用找依据甚至

“造法条”的传统思维方式履行职能。三是缺乏监管应求妥当之思维。未能理解所选择的执法方式必须属于正确手段的法治精神,或至少有助于目的实现而不是与法律目的相背离,四是缺乏手段应求最温和之思维。即在监管执法过程中,如果有许多措施可以实现目的,则必须选择对公众不会造成损害或损害最少的手段。五是缺乏执法应求合比例之思维。即所要采取的行政执法方式对个人所造成的损害与社会所获得的利益之间应成比例、相对称、保持均衡,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平正义。

上述文化氛围缺失,集中体现在工商队伍法律素养上的五种结构性不完善:一是业务法律意识较强,但宪法宪政意识相对较弱:二是民事私权维权意识较强,但公权维护监督意识相对较弱:三是对监管实体法比较看重。但现代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律意识相对不足;四是监管执法权利意识普遍增强,但与其相匹配的公民责任义务意识没有相应跟上:五是普及法律知识方面有明显改观,但综合法律素质仍不理想,特别是现代法治精神普遍欠缺。这些,都透视出工商法治化建设在深度文化层面上的明显差距。

四、工商法治化建设的文化氛围构建

“良知是潜在的,需要人类和各种原则的引导。这些原则只能随着文化的发展逐渐形成。”追寻文化源起,按照文化内涵,针对文化缺失,笔者以为工商法治化建设重在营造这么一种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全体工商人都能认识到法治是所有人的利益之所在,从而敬畏法律、信奉法律、遵守法律;在这样的氛围中,所有工商人都自觉接受法治化文化约束、参与法治化文化建设,处理任何事务都能从法治的视角、层面、效果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中,法律不仅是实现监管目的之手段。而且是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之追求,所有人都能按道德良心行事,从而建立起与法治化建设相匹配的工商人格;在这样的氛围中,法律能促使人的团结、激发人的理智、促进人的积极性。并使人能利用工商集体的艺术和仪式表示内心需要。按照这一构想。可从五个方面入手营造法治文化氛围:

1、强化素质教育,营造法治化建设的道德氛围。文化塑造支撑着素质,素质凝结展现着文化。作为市场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能部门,工商法治化建设亟需强化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行为等各方面素质。以此提升工商人的法律认知、情感、理念、遵守、运用、评价、维护、参与等伦理道德层次。一要挖掘工商原生文化。在建国后50余年历程中,工商部门在主体市场准入、公平交易执法、商标广告监管等方面均已形成深厚的历史积淀。发展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学科。饱含着特色鲜明的法治文化精萃,这些独立的零散的知识形态亟需总结成工商精神,进而上升到法治文化层次,形成珍视荣誉、凝聚人心的文化氛围。二要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精神必须认真整理吸收,主要是以德治国和以礼治国的治国方针、无讼息争的法律心理(核心都是重视内心自律,这与法治建设不仅不冲突且能相互促进)。特别是整体观、辩证观和天下观。以及和谐包容、和而不同的修身原则与文化思想,形成化解冲突、净化人心的文化氛围。三要借鉴西方外来文化。重点是借鉴犹太一基督教传统的良心道德、古希腊传统的理智道德。以及以《世界人权宣言》为标志倡导的自由、民主、人权的当代世界主流文化,形成震撼灵魂、鼓舞人心的文化氛围。通过上述措施,逐步改善工商法律素养的结构性失衡,使工商人既具有过硬的业务法律知识,更具备宪法宪政意识;既注重私权维权保护,更关注公权维护监督:既发挥调解传统和实体法优势,更重视现代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意识;既具有执法权利意识,更具备公民责任义务意识。在此基础上,真正将法治精神内化为工商人的自觉行动,激发大家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尊敬,更好地推动法治化建设。

2、强化普法宣传,营造法治化建设的价值氛围。价值理念是文化的灵魂和导向,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提供价值坐标、指明目标方向、激发创造活力。作为政府负责市场监管的公共管理部门,工商法治化价值追求亟需强化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观、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价值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以此营造人权至上、公民本位的价值氛围。一要推进依法行政。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化价值观的真正形成,需要以良法的存在为前提,要求我们在基本法律制度日臻完善的情况下,加快《商事登记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市场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特别是《反垄断法》的修订与配套步伐,并通过严格执法来彰显法律的权威性、公正性和神圣性价值。二要强化理念灌输。充分发挥全员教育、职业培训以及大众传媒作用,将其作为传递法律信息、实施教育引导的重要手段,作为培养法治化价值追求的有效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体工商人所承认所追求,从而让自己充分发展、充分觉醒、充分人性化。三要加强载体建设。加快创立有工商特色的集体艺术等非宗教仪式,鼓励引导和支持法治文艺创作,特别是法制题材文艺作品创作。以生动丰富的法治文化作品吸引人、感染人、说服人,让工商法治文化融入社会主流文化之中。不断提升工商人的法治文化修养,从而形成全员普遍追求法律至上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3、强化队伍建设,营造法治化建设的人格氛围。法治化人格追求可概括为真、善、美三个字,这是法治文化的核心之所在。对工商机关而言,真代表公正诚信,善代表人性良心,美代表和谐有序,要求工商人不是冷酷无情,而是时时体现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处处贯穿着人文精神,始终融注着人性化情感,在改造队伍自身、打造全新形势的同时。赢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一要弘扬法治精神。把法治的理性精神融入工商人的意识和血肉之中,人人以崇尚法律、遵守规则和尊重对方权利为荣,表现出基于法理的普遍信任,进而在信任基础上形成一种法律文化共同体,时时处处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文化内核。二要注重文化熏陶。通过教育、奖惩、宣传等各种措施,加快培育一批有气质的工商人员,引导工商人员摆正道德良心、培养高尚人格。做胸有法律气自华的新型干部,让公众特别是监管服务对象真正体会到工商执法的真善美。三要讲求规则章法。通过理念牵引、制度约束等各种手段,使各级工商机关和每一位工商人在履职过程中讲求法度,在行使权利时绝不妨害其他人的权利自由。不以官挟势、不仗势欺人,彻底扭转人治状态与杜绝权大于法现象,使工商干部不再面目可憎,而切实富于人格魅力,从而有效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标准、严要求的新型干部队伍。

4、强化能力提升,营造法治化建设的智力氛围。法治化思维方式属于方法论范畴,要求工商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都能从法律的角度、按法制文化的思维方式来实施,旨在锻造与培养一支忠诚和敬畏法律而不教条于条文、崇尚和维护法律而不拘泥于条款、遵守和运用法律而不排斥创造的智慧型执法者。一是倡导系统思维。

即着重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研究分析问题、求得最优方案,着眼于两方或多方实现共赢,这种新兴的跨学科思维方法多用于解决复杂问题。要求工商执法注重统筹兼顾,切实以宽广的胸怀把握全局。以整体的观点因势利导,以系统的方法统筹安排,从而充分理解法律是各阶层基于利益的博弈、妥协与合作产物,通过工商监管执法将更多阶层的利益整合起来,以保障改革成果共享、推动人类共同进步。二是推行情理法相结合思维。工商法治化建设重在理解立法本意、维护法律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记住法条的层次,要求工商人在监管执法时不是机械地套用法条,而应由情入理而法,注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让违法者自觉消除违法、让过错者自觉接受处罚的境界,亦即“人性化”执法。三是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即对执法事务的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等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分析,综合即是把上述各种因素结合成统一整体并给出方案办法,从而正确解决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体现工商执法的文化智慧。

5、运用必要手段,营造法治化建设的物质氛围。文化精神层面的构建。需要制度层、物质层文化建设的配套和支撑。一要强化制度建设。法治文化的建立既需要社会教化和自身修养,更要建立起与文化诉求相一致的惩罚与激励机制。让崇尚和遵守法律者得到激励与鼓舞。让违反和破坏法律者受到应有惩罚、付出相应代价。当前,应深化推进领导干部学法、任前法律考试、执法人员持证上岗等制度,以及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过错责任追究、执法案件评查、民众评判与责任倒查等相关机制,使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的人和事无机可乘。二要强化硬件建设。一个庄重威严、规范合理、设备完善的环境本身就是对法律的敬畏与尊重,对执法者敬业爱岗、审慎执法无疑有着积极影响。当前,建议在统一工商执法标识、技术装备等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在每个市级以上工商局设立工商审案厅。借鉴人民法院传票开庭、公开审理、允许旁听等做法,树立工商执法权威。体现工商法治内涵。进而树立工商机关与工商人员的崭新形象。三要深化推进说理性执法文书。处罚说理是程序吸收不满功能的必然要求,也是程序作茧自缚效应的前提基础,其实质在于说服当事人和社会公众,进而使当事人理解服从法律、养成守法习惯。集中反映了工商法治文化的内涵层次。当前。应在现有说理式执法文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处罚说理,将法理与情理相结合,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此增强工商执法亲和力。

篇5:法治工商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责任分工明确,完善工作格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若干意见》,按照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法治单位创建活动的意见》和省政府法制办《关于在全省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局按照上级法治工商建设实施意见,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工商系统依法行政,加强系统法治建设,提高系统法治化水平,我局坚持“统一领导、法治监督、部门实施、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工作方针,成立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亲自负责,并以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分解落实法治工商建设任务的通知,对全系统法治工商建设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检查和服务,不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法制工作制度建设,构建行政执法制度体系。

今年我局在以往狠抓制度落实的基础上,继续抓好有关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坚持制度建设与时俱进,对已经过时的及时废止,不适应新情况的及时进行了修订完善。先后修订和完善了《行政处罚案件核审办法》、《涉嫌经济犯罪案件移送制度》、《行政复议工作制度》、《法制工作岗位责任制》及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过错责任追究制、规范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同时,我局加大了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工作力度,作为加强工商法制监督、推进依法行政进程的一件大事来抓。今年来,我局按照“逐份甄别、逐份清理”的原则,对所有的规范性文件列出了目录清单,并要求起草的文件业务部门逐一进行甄别和清理,对确需保留的规范性文件提出保留意见;对越权制定、不合时宜、相互矛盾的规范性文件,分别提出修订、废止或宣布失效的处理建议。经过清理,共对《关于加强食品批发送货下乡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个体名称预先核准登记管理的通知》等_份文件提出了修订或废止意见。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原有法规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行政执法行为得以进一步的规范。

三、加大工商法制宣传培训力度,打造“学习型”工商。

一方面对外大力宣传工商法规,不断提高企业和个体户的守法经营意识。我局一直把规范市场经营主体准入行为、生产经营行为的法律法规作为重点内容,引导他们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建立良好市场信用,提高依法经营自觉性。今年,我局专门举办了《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培训班,有__多家企业和金融机构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参加了这次培训,培训中,我局组织专业授课人员为企业讲授了《物权法》、《动产抵押登记办法》和《股权出质登记办法》等法律法规,讲解办理动产抵押和股权出质登记的程序和要求,并现场解答企业提出的问题,培训班结束后,还组织参会人员进行了相关知识考试,受到了银企双方的一致好评。我局还以“_.__”消费者权益保护日、“_.__”知识产权日为契机,围绕活动主题和热点问题,开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市场经营主体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活动。共接待法律法规咨询___余人次,发放宣本文来源:好范文http:///传资料____多份。

另一方面对内坚持不懈地抓好执法人员素质培训工作,全力提高执法队伍的依法执政水平。今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尽快适应停征“两费”后工商职能转型的新要求,结合全市工商执法人员执法证换证工作,我局展开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学习培训,采取领导领学、能人讲学或案例讨论等形式,密切联系监管与执法实际,体现“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定课题进行讲解。我局主要加强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的培训工作,并邀请法律专家重点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讲解,还结合食品处罚案件,在听证中观摩、讨论和学习。同时为检验培训效果,我局对执法岗位上工作人员组织了一次执法办案法律知识考试,考试内容涵盖了实际办案中常用的法律法规及案例分析题,旨在提升办案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普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四、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监督检查。

为确保依法行使职权,正确履行职责,促进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提高执法水平,结合目前执法工作现状,我局对《

全市工商系统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实施方案》进行了修订,并专门成立了行政执法评议考核领导小组,建立“每月评查、季度抽查、半年检查、考评”的评议考核制度,采取了分别考评和集中考评相结合,严格按照新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实施方案要求,对各直属分局和基层分局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市场监管、_____维权、法制工作进行了评议考核,针对个别分局市场

监管不到位、_____消费者申诉受理不规范、行政处罚存在重处罚等一些问题下发情况通报,限期整改,并将评议考核结果与被考评单位和个人的工作考核挂钩,实行奖优罚劣。同时,为更好地履行执法监督职能,我局对今年来涉及到罚没物资的行政处罚案件进行了一一清理,对是否存在部分案件罚没物资没收未实际履行、已执行的罚没物资有的未按规定开具罚没票据、部分罚没物质已没收,但后期物资处理未按规定执行等问题进行督查,从而规避了执法风险。

五、创新执法方式,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畅通注册登记绿色通道。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手续,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依法办理登记。今年以来,新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____户,企业___户。二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我局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多项措施并举,引导、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走集团合作社发展新模式,催生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小高潮。目前,在××蜜柑集团合作社的带动下,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__家,辐射周边农民_余万人,推动了全市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产业化经营,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三是积极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通过上门走访宣传等形式,广泛开展了商标知识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使企业了解和掌握了商标的注册、使用、保护等相关知识,增强了品牌发展意识。今年,我市的“土老憨”生态农业、“华宜”工具、“楚星”化工、“天峡”鲟业、“三山”农贸、“潘家湾”富锌茶_件商标被认定为某省省著名商标,市政府分别给予了__万元的奖励。四是充分发挥消费维权职能,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全年共接待咨询____余人次,受理申投诉案件___起,举报__起,调处率达到___,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___余万元。五是加大违章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强化规范执法。为了规范执法行为,我局建立和完善了行政执法有关制度,做到了处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了制度管人、管事。并坚持每月开展案例讲评,用学习法律法规、典型案例讲解、办案经验交流、案件评析等形式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今年来,我们在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围绕社会关注的焦点,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群众关心的热点,市场治理工作的难点积极开展工作,开展了取缔无照经营黑网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假护农等专项整治行动,查处了关注民生的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无自动熄火装置的灶具系列案及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系列名酒案。全年我局共查办一般程序案件___余件,做到了无一起行政处罚案件被诉讼、无一起行政复议被撤销、无一起行政赔偿案件情形发生,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确保地方经济发展和构筑和谐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总之,在上级领导支持下,全体干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局法治工商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在宣传工商法律、法规的方式、方法上需进一步增强灵活性;在行政执法行为上,队伍中个别同志还有不文明、不廉洁、不公正行为,还需下大气力加以纠正和改进;在行政执法保障上,宣传教育经费不足、执法办案缺乏有力保障,行政执法手段软弱,需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在行政执法队伍上,干部的行政执法观念和理念还需进一步更新,整体行政执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篇6:如何系统推进法治工商文化建设

今年的“3·15”晚会披露了几起典型案例:使用报废材料的轮胎厂、给钱就随意鉴定的文物鉴定行、演双簧欺诈用户的手机软件商、私扣合格证的汽车4S店、违规以旧换新的家电连锁店、使用脱墨纸和荧光增白剂的纸巾厂、使用假药宣称包治百病的洗灸堂、施工单位大量使用不合格的易燃保温墙材、吃着“瘦肉精”长大的“健美猪”。看着这一幕幕,让人心惊胆颤、怒火中烧,恨不得将这些企业打入十八层地狱,让它永世不得翻身。

这些鲜为人知的真相,让我们大开眼界,如果没有媒体的曝光,难道消费者的权益、健康、人身安全还任由这些不法奸商继续欺诈和侵害吗?愤怒之后,我们静下心来冷静思考。在我们身边难道就没有“3·15”晚会曝光的这一系列现象和问题吗?难道只有等到媒体曝光之后,我们的执法、监管部门才“挺起胸膛”去惩治、去向社会老百姓通报吗?

我想作为主管市场流通的工商监管部门应当挑起应有的责任,将此类事件发现一起,查封一起,决不留情。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答记者问中引用了《左传》中的一句话“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身为工商执法干部也应当以这句话自勉,将查处假冒伪劣、食品安全、商标侵权、广告违法、非法传销……等等违法行为保持常态化,“刮风下雨,阴天阳时,无不上心”。

和谐,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只有通过依法行政才能让整个社会实现和谐,才能让老百姓安心、有保障。

那么,如何系统推进法制工商文化建设?

一、工商干部要学习法律、崇尚法律、宣传法律。

身为监管流通市场的工商干部,只要你一穿上工商制服,不管是一般科员,还是所长、局长,都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官”,这个“官”如果缺乏法律知识,又不注重学习法律、崇尚法律,往往会出现不公正执法、不廉洁执法、不文明执法的现象,最终无法取得良好的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更何谈向老百姓宣传法律?

只有崇尚法律意识、学习法律意识、宣传法律意识,提高工商执法人员的法治文化素质才能更加有力地教育和引导企业尊崇法律,用法律来约束和指导企业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至上。当工商干部将法治文化渗透到企业中,让法治成为企业的一个文化时,那么企业就不会为了谋取暴利,做出“3·15”晚会上曝光的沦丧道德、缺失良心的类似事件发生,而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守法经营、诚实守信。

二、工商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法规。

红盾卫士是个响亮的品牌,闪亮的国徽就是法律的尊严,容不得丝毫践踏和毁誉。在学好法律的同时,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宗旨意识、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法治工商文化的建设应该是遵守法律宗旨意识,让法治更好地为行政执法服务,而不是服务于自己的野心和欲望。

当因个别工商执法干部个人的心理不健全,一切从自己出发,对人民的利益置之不理,让“私欲”左右思想,将法律公正搁下,以权谋私,最终成为了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蛀虫,损害了集体利益,使工商部门的社会公信力缺失。因此,工商干部在法制文化建设中必须做到“不贪不占”,严格遵守法律,“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三、工商干部要有应用法律的意识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宣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说明了我国已经进入了法治国家的行列,但法治国家建设的成功还任重道远。去年12月1日,国家工商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法治工商建设的意见》,这项举措也是总局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求每一名红盾卫士依法行政的迫切要求。

实际上,这每一个真相,都关系着我们普通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关系着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关系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甚至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与民族的进步发展。我们不得不感叹,也很悲哀地回忆,近些年,我们老百姓生活得安全放心吗?特别是我们的食品行业,始终不缺话题:“毒奶粉”、“毒火锅”、“毒大米”、“地沟油”、“苏丹红”„„不仅反问,我们何时吃得安全?用什么保障我们吃得放心?我们一直被坏人牵着鼻子走,总是事情出了才堵漏洞,甚至有些漏洞一堵再堵也无济于事。

和谐,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温家宝总理也曾多次说,要让人民生活更体面、更幸福、更有尊严。但是我们很痛心:一边是大国总理孜孜以求的国强民富的美好蓝图,一边却是某些干部和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而将“国之战略”于不理;一边是国家在制定和推行各种利惠民的好政策,一边却是政策落不到实处,还被少数“蛀虫”钻了空子,并加以破坏。用句俗语说就是:一群人在前面冲锋,一群人在背后开抢!

好在我们看到了希望。温总理在2011年全国“两会”后会见中外记者时,远见卓识地提出加强干部政绩的考核,最重要的不仅要看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而且要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生活改善应该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说白了,这就是要做好让13亿人民吃得放心、住得舒心、行得安心、活得幸福的事!如果我们每位干部、每个部门都明白“腐败是犯罪,践踏人民利益是最大的犯罪”这句话,将一切工作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标准,真正肩负起责任来,开动脑筋,创新工作,尽一切可能为人民办些事,这些问题是可以逐步减少,直至消除的。

温总理说得真好:“我应该像一个战士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到最后一天,做到‘忧国不谋身’,恪尽职守”。这是多么让人振奋斗志、看到希望啊!就是要求主动服务人民,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始终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不为自己谋取私利、患得患失;就是要主动履行职责,心中始终装着事业,肩上抗着责任,身系群众疾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要主动身体力行,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就是要主动挺身而出,为群众伸张正义,维护社会公平,赴汤蹈火、冲锋陷阵。

上一篇:汽车4s店估价制单演练下一篇:重阳节学生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