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全国卷主观题(生活与哲学部分)

2024-06-15

新课标全国卷主观题(生活与哲学部分)(精选6篇)

篇1:新课标全国卷主观题(生活与哲学部分)

2011~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主观题汇编(生活与哲学部分)

1.(2011·全国卷39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对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12分)

2.(2012·全国卷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之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诞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

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糟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爱你了一颗野生龙脑樟树!

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当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树原料体,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创痛龙脑提取方法,来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为什么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10分)

(3)结合材料,就更好的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

3.(2013·全国卷Ⅰ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0等239个西文亭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荚混杂的话吉.”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曲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2)《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12分)(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佯坚持这一原则?(4分)4.(2013·全国卷Ⅱ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一:近年来,莫高窟游客逐年增长,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量达到80万人次。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逾4000人次,最多时约7000人次,而其最佳游客承载量在3000人次以内。大量游客进入洞窟,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空气湿度增大,温度上升,侵蚀壁画和彩塑;加之长期的风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

(1)结合材料一,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14分)

5.(2014·全国卷Ⅰ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蜒、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栽,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从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2)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12分)(3)结合材料,就教育创新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4分)

6.(2014·全国卷Ⅱ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现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求。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

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于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本草》,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书中收录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0多则。《民间兽医本草》“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的李时珍”,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10分)

(3)结合学习冯洪钱的事迹,班级举行“我的青春·我的梦”主题班会,请你以“理想·奋斗·价值”为关键词拟定一份要点式发言提纲。要求言简意赅,每个关键词对应相应要点,总字数100字左右。(6分)。7.(2015·全国卷Ⅰ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10分)

8.(2015·全国卷Ⅱ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来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杭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关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10分)2011~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主观题汇编(生活与哲学部分)答案

1.2011·全国卷39题(2)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但具有相对独立性。(4分)②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同时又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4分)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4分)

2.2012全国卷39题(2)、(3)答案:

(2)①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及克服又保留。②辩证的否定要求立足实践、不断创新。③科研人员批判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克服传统龙脑生产的局限性,创新发展思路,开发新产品,从而取得成功。(3)①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传统中医药理论与新的实际结合起来;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国家扶持和发展特色中医药产业。

3.2013·全国卷Ⅰ39题(2)、(3)答案:

(2)①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论是正常现象;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讨论,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

(3)①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②以理服人而不以势压人;③尊重对方发表意见的权利;③避免语言粗暴、行为过激;④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4.2013·全国卷Ⅱ39题(1)答案: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分)②游客增多加大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的压力,若限制客流会影响利用的效益,但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是能够相互促进的。(4分)③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④从实际出发,探索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的途径和办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合理利用中保护。(4分)

5.2014·全国卷Ⅰ39题(2)、(3)答案:

(2)答案示例一:①该观点具有合理性,意识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②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基于落后观念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④当然,学生的成长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教学观念不是唯一的因素。

答案示例二:①该观点存在片面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作用的发挥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现实。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实践,就不能发挥作用;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③学生的成长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不能把教学观念视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

(3)答案示例:创新托起中国梦;知识改变人生,创新成就梦想。6.2014·全国卷Ⅱ39题(2)、(3)答案: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亲身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为冯洪钱提供了研究课题,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验证了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②兽医药研制及其在畜病治疗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的目的和价值。

(3)①理想: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和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将个人需要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树立和坚定理想。②奋斗: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脚踏实地努力奋斗。③价值:以冯洪钱为榜样,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让青春无悔。(围绕主题和关键词的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7.2015·全国卷Ⅰ39题(2)答案: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受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4分)②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3分)③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3分)

8.2015·全国卷Ⅱ39题(1)答案:

①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分)②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2分)③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3分)④激奋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3分)

篇2:新课标全国卷主观题(生活与哲学部分)

专题十二 生活与哲学之唯物史观与价值选择

【考情分析】

1.本专题包括唯物史观和人生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规律、社会发展趋势、社会历史主体;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原理包括: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的基本途径。从考查的形式看,本专题既有客观性试题出现,也有主观性试题出现,但以主观性试题为主。

2.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在高考中分量不断增大,往往与政治生活中政府的职能、责任、党的性质,与文化生活中文化的作用结合起来考查。备考中要根据以下几点,有针对性地训练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党和国家的政策措施;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分析我国深化改革的必要性;运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分析我国一系列民生举措;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分析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各种违法现象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运用人生价值的内容分析当前先进人物、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其中本涌现出的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更是命题的重点;以英雄人物的事迹为切入点,考查人生价值的实现,以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等为切入点考查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的重要性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考向探究】

【网络构建】

长大附中高三第一轮复习政治资料――第 1 页 · 共 5 页

天 道 酬 勤 ―― 有 志 者 事 竟 成【考点整合】

八、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观

1.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原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内容: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识别关键词:落后腐朽思想╱先进思想╱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分原理1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

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原理3内容:①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方法论: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原理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3)社会发展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⑴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⑵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

⑶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长大附中高三第一轮复习政治资料――第 2 页 · 共 5 页

天 道 酬 勤 ―― 有 志 者 事 竟 成⑴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⑵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⑶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⑷总体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4.如何运用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6)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主体差异性的特征。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党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

2)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维护群众利益是党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的体现。

『方法技巧八』如何解答有关社会历史观的试题

设问方式①: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说明…… 答题模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设问方式②: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 答题模板: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设问方式③: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分析…… 答题模板: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设问方式④: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知识分析……

答题模板: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九、历史唯物主义之人生观价值观

原理5.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 内容: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社会价值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自我价值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这两方面是辩证统一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实例:先进人物和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原理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内容:⑴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⑵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着对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⑶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原理7.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或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内容:⑴的必由之路;⑵

原理8内容:①具有阶级性。

长大附中高三第一轮复习政治资料――第 3 页 · 共 5 页

天 道 酬 勤 ―― 有 志 者 事 竟 成人们的社会地位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也就不同。③具有主体差异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原理9.人生价值的实现 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方面。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方法论:,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原理10.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内容: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 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主观条件: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1)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4)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要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努力创造主观条件: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方法技巧九』如何解答考查人生价值观的试题

设问方式①: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对你的启示。答题模板:价值观的作用+价值判断和选择+实现人生价值 设问方式②: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相关知识分析…… 答题模板:人生的真正价值+价值观的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

设问方式③:从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角度谈谈……对你的启示(分析……)。答题模板: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民群众的作用+人生的真正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

【易错诊断】

1.2.3.4.5.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如影随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是完全同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提醒: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醒: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醒: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只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社会主义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

我国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的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

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其主体不是全部。)6.7.8.9.长大附中高三第一轮复习政治资料――第 4 页 · 共 5 页

天 道 酬 勤 ―― 有 志 者 事 竟 成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提醒: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有内涵。)

10.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的主体。)

1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群

众路线的基本内容。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2.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价值选择。)

13.客观条件无法影响到人的成功。(:客观条件直接影响个人的成功。)

14.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们的价值选择。()

15.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提醒: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还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就是价值观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醒:不同性质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阻碍作用。)

17.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享受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18.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醒:既要看物质贡献,也要看精神贡献,把二者区分开来是错误的。)

19.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基础。(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基础。)

20.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

篇3:新课标全国卷主观题(生活与哲学部分)

一、命题的基本趋势

1.以教材为知识背景的试题多,直接依据教材表述的试题少。

2.历史基础知识是实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仍将是高考历史命题的指导思想之一。

3.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科能力,采用的新材料和营造的新情境将更具人文色彩。考古发现、馆藏文物、影视片断、报纸通讯报道、图表数据、人物言论摘录、电影戏剧、名著、图片漫画、票证、标语、口号、广告、路牌、印章、纪念章、纪念碑、餐具、服饰、谚语、儿歌、俚语、外来语、新词汇、网络语言、对联、建材、民俗、观念等鲜活素材,都将成为高考命题的载体。

4.将充分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时代主题,强调历史学科“学以致用”“资政教化”“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

5.将更具有开放性,把历史学科能力作为考查重点,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品质的考查。

6.将进一步体现学术性。新的史学研究范式和史学成果会被大量引进高考试题。同时,会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历史小论文,体现出较强的学术性。

二、试题的基本特点

近几年全国文综历史试题总体基本上保持了相应的稳定性,体现出“重视基础,考查能力,关注热点,材料灵活”的特点。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相结合,同时又侧重考查通过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设计注重对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一)考查题型特点

1. 选择题特点

(1)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顺序组题。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题量分配一般是8题与4题,其中考查比重最大的是中国古代史,一般为4题。

(2)试题选用的材料简短、阅读障碍少。

(3)设问灵活,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思维过程及方法,能力层次要求高,整体难度大大高于地方卷。

2. 材料解析题特点

(1)第40题特点:主题式、跨度大、综合性强,体现“中外关联”“古今贯通”的考查要求。

(2)第41题特点:第一,属开放性试题,内容及形式无定式可循。第二,强调史观与基本史实的有机结合。第三,突出对基本能力的全面、综合考查。第四,一般采取分层评价。

(3)第45~48题特点:第一,突破教材的限制和束缚。考查的历史现象来自材料而非教材,考查内容较少直接涉及教材内容。第二,考查方向主要集中在原因、背景、措施、特点、作用、意义等方面。第三,突出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以及运用模块主题学习的基本框架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查内容特点

1. 依托主干知识,重视基础性

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遵循这一原则,试题涉及的知识,都是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如2016年全国Ⅱ卷涉及的考点有: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科举制的影响、宋代土地兼并的原因、大陆与台湾的关系、近代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根据地经济发展的原因、抗战胜利后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一五”计划、雅典的民主政治、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苏联的“一五”计划、美苏争霸、近代以来全球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清政府的军事改革、洪仁玕的政治主张,这些都是中外历史主干知识,为考生所熟知,试题用主干知识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2. 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点

试题充分关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适度关注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做到了学科特点和时代特点的有机结合,科学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

示例1(2016年全国Ⅰ卷文综第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解析】第(1)问考查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解答时先提取材料一信息“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垦荒等说明原因,再从“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人均收益递减”“民变”等说明其影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补充说明。第(2)问根据材料二从康有为建议移民、严复倡导兴办现代实业、有人主张“迟婚与节育”说明相应主张;可结合晚清经济发展状况、半殖民地形势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作出评价。

【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方面。

该题选取“人口”作为命题话题,呼应了当前社会有关开放二胎、人口老龄化等热点,体现了全国卷鼓励学生用历史知识指导生活实际的命题思路,充分体现了全国卷命题的时代性。

(三)考查目标特点

1. 强调能力,凸显历史素养立意,开放方式多元化

突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但绝非单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试题以知识为载体,把考查重点放在系统掌握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放在看待过程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放在从不同思维角度和思维层面去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上。

从2010年开始,全国卷中增加了开放性的试题;2011年,开放性试题在全国卷中单独成题,共12分,分值很大,是考生得分的重点、难点。从2011年以来,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试题形式不断创新,考查角度不断翻新,命题立意不断提高,成为全国新课标文综卷材料解析题中的最大特色。学科素养在第41题中的表现有: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示例2(2016年全国Ⅲ卷文综第41题)(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以图片形式呈现,考查中西文明的交流与融合、通商口岸的设立。要注意题目要求:(1)提取信息,即“自开商埠”的信息;(2)简要分析,可以分析原因、过程、特点、性质、实质、结果、意义、评价等。此题在阅卷中一般要求提取信息准确有效,能从不同角度作出合理分析。

【答案】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达;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族入侵。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的不同,考查角度新颖。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的解答,首先要提取和归纳材料中的一个主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必须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 重视对考生情感、世界观、价值观的考查

引导考生思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与统一性,感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从中外历史发展中汲取积极进步的养分,树立正确的文明观、民族观、国家观,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这一要求对中学历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示例3(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第26题)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解析】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即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但同时也有恶的一面,故要求人们应泯灭自身的欲望,追求至善至美这一人生的最高目标。故选D项。

【答案】D

该题考查对人性的认识,体现了高考试题重视对考生情感、世界观、价值观的考查。

3. 运用各种史学范式探讨历史

近代化范式、文明史范式、全球史范式、社会史范式、生态史范式等不同史学范式,在近几年的高考当中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体现,对中学历史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示例4(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第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2)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属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性著作,它关注传统技术,缺乏创新,对社会的影响较小;而牛顿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更看重理论研究,属于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其创新度和社会认知度较高,对社会的影响较大;两者出现的背景需要结合17世纪中国、欧洲的相关知识以及材料中提到的两位科学家的个人经历进行比较分析。第(2)问,由材料一可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当时的中国反响很小,却在19世纪的欧洲颇受欢迎;由材料二可知,牛顿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受到欧洲社会的追捧。原因是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八股取士钳制人们的思想、封建士大夫愚昧无知、缺乏重视科技的社会风气;而17—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崛起,自然科学迅速发展,启蒙运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当时的欧洲有重视科技的良好社会氛围。

【答案】(1)特点:

①宋应星: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②牛顿: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

①宋应星: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②牛顿: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宋应星: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

牛顿: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该题以宋应星和牛顿的科技成果入手,考查17、18世纪中西科技文化的异同,体现了全球史观。

(四)考查形式特点

1. 灵活运用材料,创设新情境

试题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的具体表述,而是突破教材,从新的视角重新整合相关知识,灵活运用材料创建情境,搭建一个测试学生学科能力的平台,试题的选择和运用既有对以前风格的继承,也体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材料阅读量适中、文字通俗易懂,减少了考生的阅读障碍,更有利于考生发挥。不追求材料的形式,注重对材料内涵的把握和利用。

示例5(2016年全国Ⅰ卷文综第47题)(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时间“1965年”,联系当时的国际局势——此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且美国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以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并结合材料信息“中国政府……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分别从美国战略重心、吸取历史的教训、中国政府的表态、美国的措施等方面作答。第(2)问需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如国内反战因素,国际上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战争的态势等作答。

【答案】(1)“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

(2)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关系;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

中美大国关系既是当前国际关系热点,也是考生非常熟悉的历史知识,但该题考查方式非常新颖,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设计巧妙,考查了考生的基本功底和学科素养。

2. 注重学科内综合

试题突出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的掌握情况,引导考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示例6(2016年全国Ⅱ卷文综第29题)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土地革命,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增加,价格相对较低,A项正确;红军英勇奋战是为了保护根据地,B项不准确;当时革命根据地政权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根据地的安全与扩大,排除C项;材料明确说明的是社会经济存在区域差异,没有体现经济封锁,D项错误。

【答案】A

该题考查政治对经济的影响,体现了高考试题注重学科内综合的特点。

三、复习备考建议

1.要强化研究意识,做到有的放矢

(1)研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明确命题思想、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和内容,细化复习目标。

(2)研究全国新课标卷试题,尤其是近三年的试题,分析命题技巧和评分要求,优化复习策略。

(3)分析学科内容,明确考什么、怎么考,进一步思考和分析为什么考这些内容、考过的内容还能怎么考、还会考哪些内容。

(4)关注前沿研究动态与成果,挖掘和利用其与学习内容的联系,拓展复习视野。

2.要强化规划意识,做到循序渐进

(1)高考备考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要有规划意识,做好整体复习计划。

(2)根据学科特征和现有教材的编写体例,主要开展两阶段复习。第一阶段复习,专题式复习,实现基于教材专题的“纵通”,梳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第二阶段复习,断代通史式复习,实现基于一定主题的“横通”,包括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包括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概括出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最终构建一个立体的历史知识体系。

(3)夯实基础与能力训练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3.第41题备考建议

(1)梳理主干知识,强化历史核心概念的学习。

(2)加强多元史观学习,学会用多元、多视角的方法研究历史(分清史实与史识)。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的开放性明确学生可以用不同的评判标准来看待历史事件。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不要局限于教科书上固有的结论,应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并在答题上尽量做到解释多样化。

(3)要多关注史学前沿动态与研究成果。

(4)加强针对性训练,注重答题技巧与方法的掌握。应该重视对“论证”“对比”“启示”“评价”“认识”等开放性试题的训练,逐渐熟悉题型的特点、摸索答题的规律与方法、培养好答题的习惯与技巧等。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固定答案,但良好的答题规范与方法对得高分很有帮助。

4.选修模块的备考建议

(1)针对选考内容及选考题的要求,从选考指定的四个模块中选择一个模块重点学习。

据统计分析,四个选做题,按照考生选做率和平均得分率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第48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7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46题(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复习要立足教材,又高于教材。在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掌握模块学习的基本思想、框架和方法。

(3)参照全国卷提供的“材料与问题”情境,落实对材料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以及运用模块主题学习的基本框架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5.具体训练建议

(1)精选精练,拒绝题海战术;经典试题,反复训练;核心内容,多角度、多形式训练;具体题型,专项训练。

(2)分科训练,注意难度的调控。相对地方卷而言,全国卷总体较难。平时训练和测试时,试题难度要循序渐进,适当加大难度,向全国卷难度看齐。

篇4:新课标全国卷主观题(生活与哲学部分)

一、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二、试题分析

1. 稳中求变的题型。

今年Ⅱ卷的诗歌鉴赏题沿用了以往的题量(2道)与分值(11分)的模式,甚至考点也与去年相同,即仍重点考查对诗歌情感(主题)的理解和对表达技巧的分析。考查的既是诗歌鉴赏的根本,又是《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更是重中之重。因为理解诗歌最重要的是能把握其所发之真情,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能分析出诗人表情达意的方法,即表达技巧。如此考查,应是命题者的初衷。而且与今年其他省市该题中多见的“形象赏析题”相比,虽然形象类也是考查重点,但笔者认为Ⅱ卷考得更为根本。如此,在今后的备考中,自然仍应把理解诗歌情感放在首位;其次,学会分析表达技巧;当然,诗歌形象(人物、景物)也不能搁置一旁。

说到“求变”,无非是由2014年Ⅱ卷的直接考查“用什么方法表现情感”改为今年的“炼句”题;由对两首诗的某词语各自表达什么情感的考查改为直接考查“后两联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虽然有变化却不算是创新,但命题者的选材和设题仍可见其深远用心。

2. 精巧合理的选材。

选取的诗歌仍然是唐宋诗词,这是选材的主流,是其合理性;而诗歌的作者却是众多师生所不熟悉的,这又体现了“反猜题”的合理与巧妙;而尤为精巧的是诗歌的“颔联”大有文章可作,这也一定是其闯入命题者法眼的重要因素,也为诗歌阅读的巧妙设题做好了铺垫。

3. 匠心独运的设题。

说到独具匠心的设题,主要指这里的第8题。其实,命题者在选材时就已经“预谋”好了的。虽然这种题型是常见的“炼句”题,但巧就巧在这一句可以“炼”出多元化的答题内容,又极具开放性和层次感。如,从浅层面上能找出修辞方法(比拟),从而去炼“抱”“吹”二字;再深入一层,又能找出表现手法中的动态描写,从而去分析“动静”的巧妙;而最为深刻透彻的,应该是对这一联的寄情于景的抒情方式和衬托的表现手法的分析,从而关注“落”“行”二字。“蜂抱花须”虽然很灵动,但一“落”字,恰与诗人此际流徙闽地的失落怅惘之情相映,“鱼吹柳絮”虽然很清新别致,但一“行”字借写鱼的无聊又恰与诗人此时百无聊赖的内心相合,借物衬人,亦景亦情,浑涵无迹。这才是这一联“乃晚唐巧句”巧之所在,也是命题人设题的精巧所在——考生都能作答,但层次立见。

由此看来,若要准确、透彻地回答这种“炼句”题或“炼字”题(其实,均属考查表达技巧方面),在透彻地理解了诗歌主题的基础上,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诗人在“这里”用了什么方式来揭示主题,即使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而词句达到所谓的“巧”或“妙”的境界。往往不是修辞手法(一般仅起修饰、铸炼作用)的功劳,更多的要考虑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4. 规范适宜的难度。

由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部分的要求是: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选修”部分的要求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所以,本题在难易程度上也作了调整,使其更规范,更适宜。这主要体现在第9题上,由于对生涩字词的注释,降低了理解诗意的难度。如:注释③“梁”、注释④“朝簪”都为考生理解诗歌内容扫清了障碍,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而注释①韩偓“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的内容,清楚地交代了作者写作此诗的处境,更降低了考生对诗歌情感理解的难度。当然,如果要深刻理解诗歌的主题,还需要考生在透彻理解诗歌主旨后,整合信息,组织作答。如“眼明”的内涵应为诗人期盼大唐朝廷能皇恩浩荡,开明眼,使自己免去流徙之苦,甚至期盼有朝一日可以重用自己。若不能透彻理解此深意,恐仍难于深刻理解本诗。再如:“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句中 “禅伏诗魔”的内涵应为诗人由于饱受流徙之苦的煎熬,内心极度孤寂愁苦,故以参禅之法,使自己内心趋于平静。而“出奇兵”应理解为纵使万千愁苦于心,诗人亦有胸藏万军之抱负。但无论如何,考生都能根据注释①把握主题的大方向,从而降低了第9题的答题难度。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注释”对于理解诗歌主题有多么重要,难怪业界专家曾总结出“三看”(看诗题、看作者、看注释)“两析”(析意象、析结句),看来是值得大家学习并推广的。

三、 一点建议

笔者建议广大考生在做诗歌鉴赏练习或答卷时,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诗歌是重形象,宜含蓄的,所以不是一读就懂的,需要我们反复推敲才能尽解其中味道。尤其是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技巧的把握,考生不要盲从,要学会质疑,甚至挑战权威。现在市面上有许多教辅资料,由于作答者的认真程度或自身水平存在一些问题,“答案”的准确度、严密度、深入度多有可商榷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我们甚至是一些“误导”。对此,教师要深思慎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现举一例供大家参考: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两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 “一看肠一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 “凄凄”“袅袅”写得极妙,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第1题的作答无可厚非,关键是第2题。原参考答案为: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迭,读来格外令人回肠荡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

细读原诗,不难发现,这两首词都和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有着紧密的,甚至是直接的关联,怎的一个“叠词”了得!一个修辞手法仅仅点缀一下文字,铸炼一番语言罢了,能尽显诗情的不可言传之妙吗?再深入分析,“凄凄”乃借景抒情、以景显情的烘托之笔,“袅袅”乃借柔软绵长的西风写出自己与朋友别离时“斩不断,理还乱”的绵长愁绪,也是寓情于景的手法运用。正是这些手法的运用才使得诗情的表达更加蕴藉含蓄、韵味无穷。这情景怎的一个“叠词”了得?

(作者系黑龙江省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省美德阳光教师、省高考优秀阅卷员,《高效作文指要》等书的编委,所带班级语文成绩优异。目前,在国内多家知名教育期刊上发表作品200余篇。)

E-mail:lili79928@163.com

篇5:新课标全国卷主观题(生活与哲学部分)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课标卷Ⅰ)

说明:本卷为课标卷Ⅰ,由学科网政治解析团队第一时间独家人工录入。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按现行规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年利率)一年期为3%,两年期为3.75%。老陈有10 000元闲置资金,准备存两年,那么,这笔钱以一年期连续存(第一期学科网利息计入第二期本金)两年的利息比存一个两年期的利息

A.少141元

B.多141元

C.少150元

D.多150元

13图5是某国20年来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的变化图。从图中可以推论出该国居民 ①消费行为越来越不理性 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③日用品消费支出不断增长 ④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14某知名家电企业通过互联网收集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并根据他们的特殊需求专门生产了近万台定制彩电.从消费者下单到生产、配送、安装,整个过程仅耗时一个月,比传统批量生产模式(含产供销)少用半年多的时间。与传统的批量生产模式相比,这种定制生产模式能够 ①充分发挥企业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 ②以需定产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企业库存 ③更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④优化企业决策流程,提高企业技术水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完成15~16题。2010~2012年,中央财政对8个民族省区(即5个自治区和青海、贵州、云南3个省)的转移支付总额达26055亿元.国家对民族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是学科网 ①提高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地位的主要手段 ②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享有更多自治权的措施 ⑨协调少数民族特殊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的表现

④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要加大对民族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关键是要增加财政收入。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措施是

A.大幅度提高税率

B.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C.提高职工工资水平

D.扩大资本市场规模

17近年来,某地按照“意见收集、公开听证、民主决策、执行督办、群众评议”的原则创

新社区民主管理办法,让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监督.社区居民提出合理化建议52册余条,近千名居民代表直接参与了杜区重大民生事项的决策.该社区民主管理办法

①扩大了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决策参与范围 ②创新了杜区居民自治组织的组织体系 ③突显了社区居民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④消除了社区居民消极参与社区管理的现象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2013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在刚果(金)的联合国维和部队部署专门的军事干预旅,负责解除当地武装团体的作战能力,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保护平民,并协助刚果(金)政府维持地区的安全稳定。安理会上述决议表明 ①联合国积极参与成员国刚果(金)的和平重建工作 ②联合国代行成员国刚果(金)的部分独立权和自卫权 ③联合国是成员国以集体方式应对安全威胁的有效平台 ④联合国把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 A 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学科网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话。完成19—20题。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学科网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样,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建交50年来,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因为两国文化

①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相互融合②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

③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

④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从哲学方法论看,这里强调的是

①以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要“盲人摸象”、“刻舟求剑” ②以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要“吐故纳新”,不要“厚古薄今” ③以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要“事必躬亲”,不要“纸上谈兵” ④以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和而不同”,不要“同而不和”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③④学科网 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但根据学科网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几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了不于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①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 ⑧联系是必然的,发明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

④联系是具体的,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学科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习近平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是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②价值观作为个人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规范作用 ③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 ④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3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是新一届政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材料一

2013年3月,十二后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提出,要减少和下放投资、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5月13日,李克强总理强调,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把政府的作用与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结合起来,增加服务供给,满足社会需求。

2013年,国务院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材料二

2014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明确了放宽市场准入规则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注册资本认证登记制;改革年检制度和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等。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12分)

(2)政府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会增加市场活力,最终使消费者受益。学科网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14分)

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蜒、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栽,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从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10分)(2)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12分)(3)结舌材料,就教育创新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4分)

12.A 13.D 14.C 15.D 16.B 17.B 18.A 19.C 20.B 21.C 22.A 23.A 39.(1)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2)放宽市场准入规则可以降低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企业进入市场的积极性和速度,使市场上企业的数量增加,从而导致供给增加和竞争加大。供给增加意味着商品种类的丰富和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竞争加大有利于提高商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最终使消费者受益。

40.(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文化繁荣和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识、创新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答案示例一:

该观点具有合理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落后教学观念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知识体系不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当然,学生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观念不是唯一的因素。答案示例二:

篇6:新课标全国卷主观题(生活与哲学部分)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规定;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的材料型问答题,考生不论赞同哪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答题时,只要选取一种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按要求回答即可。

【反对之示例】“冲击—反应”模式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观”,夸大了西方冲击的历史作用,美化侵略,是片面和狭隘的历史观。这种错误的历史观理应受到严肃地批判。

“冲击—反应”模式是西方资产阶级企图按照自己的面貌来改造世界的一种意识形态,把欧洲(主要是西欧)的历史看作是世界历史的主轴和主要动力,贬低和歪曲中国与其他非欧洲国家的历史地位和成就。“欧洲中心论”的错误主要是宣扬欧洲种族和文化的天生优越性,否定人类文明的多元性。

近代中国的问题,首先是中国自身的问题,其历史重要性的判断尺度也只能是中国自己,而非西方。中国之所以在回应西方挑战时反应迟缓,并不仅仅是由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同时也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所面临的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即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两大迫切的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近代化。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动力是中国内部的张力,应该从中国内部寻找原因,而不是单纯从外因——西方冲击来考虑。

争取民族独立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不倦的追求,救亡图存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内在动力。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而不是西方的冲击。梁启超先生总结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三个阶段: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这一历程无不彰显中国从“自强”、“求富”到建立“民主共和”的奋斗历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屈辱史,更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反抗外来侵略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头等大事,没有民族独立,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我们绝不能夸大西方冲击的历史作用,更不能为美化侵略所蒙蔽。

【赞成之示例】“冲击—反应”模式有其合理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经济:冲击了中国根生蒂固的自然经济,使之逐渐解体;改变了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

(2)政治: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面对西方冲击,中国发生一系列社会变革,诸如学习西方、改革旧制的洋务运动(中国第一次反应)、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相继兴起;总理衙门、招商局、银行、邮政局、新式军队、同文馆等机构相继产生;派驻外使节、成立政治学会,等等,新现象接连出现。

(3)对外关系:从闭关锁国的“朝贡体系”到被迫打开国门;改变了中国“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4)思想文化: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首开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故陈旭麓先生认为,此时中国士大夫已经承认西学的地位。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华尊夷卑”的文化观念和“中国中心”的地位;改变了对西方无知的状态和歧视态度,等等。

(5)社会转型:近代中国在衣食住行、派遣留学生、出版报刊等方面逐渐迈向近代化,等等。

【批判中的借鉴之示例】“冲击—反应”模式在解读近代中国历史时,具有某种合理性。即便是今天,这种范式也并非全然失效。“晚晴时,内部的挑战与外部(西方)的挑战相比,其意义也许更为重要”。近代中国的问题,多数中国学者认为:中国的情景以及中国方式的回应,只有置身与中国自身的历史中才能真正洞察其原因。

上一篇: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总结讲话下一篇:《金匮要略方论》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