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

2024-06-19

各地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精选8篇)

篇1:各地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

各地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

各地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做好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指示精神,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采取多项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就业观,支持他们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北京、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大连等省市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上海财经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通过组织“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共享成才-杰出青年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优秀典型和事迹,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要把个人理想同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四川大学抓住省内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契机,推出了“四川大学毕业生服务灾区行动计划”,并与已有的“村官扩大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实现政策对接,鼓励毕业生服务基层、支援西部建设,目前学校有近千名学生响应学校号召,正在灾区服务,对灾后重建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也加大了后备人才的储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邀请陕西、重庆、四川等省市负责人来校宣讲“大学生到村任职”和“选调生”工作,并通过宣传在西部基层,特别是进藏、进疆工作的先进典型,引导毕业生投身西部、服务“三农”事业。兰州大学积极转变就业工作指导观念,靠事业留人,通过加强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把西部学生稳定在西部就业。

――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内蒙古自治区将选聘8000余名高校毕业生参加“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计划”、“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特岗计划”和“民生工作志愿者计划”。上海市实施“郊区镇校教师计划”,招募1800名上海高校毕业生到本市郊区普通教育系统(含学前教育)任教,实施“卫生人才储备计划”,新建三级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招募上海高校优秀毕业生作为人才储备。重庆市加大“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实施力度,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由原来的800名扩大到4000名,使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总数达9000人。陕西省对到城市社区工作满2年的毕业生,参加县级(含县级)以上事业单位聘用或全省各级公务员录用考试和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笔试成绩加5 分,到农村乡镇以下工作加10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启动了“人才储备编制暨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56名首届内地新疆高中班大学毕业生已于3月到岗,在岗期间享受“自治区人才储备编制暨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录用人员的同等待遇。中山大学为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学生保留学籍至服务期满;为参加“西部计划”的毕业生办理暂缓就业,免费保管户口和档案2年,服务期满即按照应届毕业生为其办理就业派遣手续;具备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研究生支教团到西藏、云南等地支教工作,可享受优先录取为免试研究生的优惠条件等。

――采取经济鼓励措施。广东省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实行上岗退费政策,退费标准为每人每年6000元,所需经费由省财政统一安排。高校毕业生任教一年退一年费用,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分4年逐年退费,大专学历毕业生分3年逐年退费。华东师范大学设立“服务基层奖”和“服务西部奖”,对毕业当年6月15日前与基层单位或西部地区单位签约的应届毕业生一次性最高奖励5000元。中国矿业大学在采矿工程等专业设立了“煤炭定向奖学金”,每年筹集经费160多万元,定向奖励到煤炭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中山大学积极与银行协调,为已办理助学贷款的学生办理展期还贷提供帮助;设立“志愿服务西部(山区)奖励金”,每位志愿者服务期满1年考核合格的奖励元。上海海洋大学决定,对9月1日前到国家西部大开发省份内的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分别给予2000-6000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到水产、远洋渔业等艰苦行业工作且签订4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毕业生,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奖励。华侨大学对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每人给予1000-3000元奖励,代偿贷学金总额的15%。

篇2:各地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

中国海洋大学关于引导和鼓励

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工作的意见

(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推动我校毕业生面向基层、服务西部、建功立业的工作,现就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阐述了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的重要性,规定了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明确了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机制和措施,是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我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基础上,进—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的就业工作,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

二、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学部、各院(系)要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 1

院关于引导和鼓励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号)。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校报、新闻网、广播、“海之子”网站、就业信息网等校内媒体以及学校各级学生社团,深入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大力宣传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在全校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三、在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基础上,继续面向中西部地区

生源招生,并根据西部发展的需要,逐年增加对西部地区的招生计划。

四、面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根据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根据西部地区和基层对人才的需求,科学规划和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要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毕业生适应市场和基层需求的能力。

五、积极鼓励、支持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

到基层创业的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设立“学生创业基金”,为学生赴基层创业提供支持。

六、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根据国家来去自由的政策,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或为其保留户口。工作满2年以上的,根据本人意愿,需要流动到原籍或艰苦边远地区,学校协助其办理落户手续,需要人事代理服务的,为其提供免费代理服务。对上学

期间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协助其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减免手续。去西部工作满两年后考取我校研究生的经济困难学生,可优先申请困难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取得突出工作成绩的,可以减免部分研究生学费。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从有基层工作经历毕业生中选拔

干部的有关规定(《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学校为赴西部、基层就业并有志于报考公务员的毕业生建立人才档案,帮助推荐其报考公务员并做好相关服务。

七、继续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学生服务西部

期内,本人要求户口和档案保留在学校的,由学校免费保管两年;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回生源地的,学校协助办理落户事宜。对于服务西部期满后进入市场自主择业的学生,学校按当年应届毕业生对待并给予重点推荐,帮助落实就业单位;继续做好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对于已被录取为本校研究生、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可以为其保留学籍1年。

八、依托事业单位为有就业愿望且暂时尚未就业的我校应届

毕业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预备就业岗位和建立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基地。在锻炼期间,学生要求档案、户口保留在学校的,学校为其保留一至两年。两年择业期内落实工作单位的,学校帮助其办理就业手续。

九、对于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服务2年以上的我校毕

业生,建立研究生加分录取机制。单科、总分均达到国家复试线者,总分加10分;总分达到国家复试线,单科未能达线者,未达线单科加5分;单科达到国家复试线,总分未能达线者,总分加10分。

十、加大奖学金发放力度,支持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安排

专门经费,用于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学校设立“支援国家建设、自愿赴西部就业”奖学金:对志愿到西部省市艰苦边远地区、国家重点基层企业、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不含定向生),每人一次性奖励3000元,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为省优秀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大学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支教团的我校应届毕业生,具体办法按照《中国海洋大学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活动的实施意见》(海大党字[2003]67)号实行。

十一、进一步开拓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工作的就业市场。

学校统筹,学部,各院(系)广泛利用各种资源,积极为毕业生拓宽赴西部、基层就业的渠道;要与现有的西部、基层各用人单位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西部建立多个毕业生就业及实习基地,让毕业生更多地了解西部,服务西部。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工作,是我校毕业生就

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国家西部建设需要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要求,明确目标任务,创新工作方法,把引导和鼓励我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鼓励广大毕业生踊跃下基层、赴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中国海洋大学

发:全校各单位

篇3:各地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基层工作

高校毕业生作为国家倾心倾力培养出的宝贵资源, 一直是推进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必要保障。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采取有效措施, 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早在2005年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旨在引导大学生有信心到基层一试, 配之以近年实施的、有优厚待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服务基层计划”等政策, 试图从根本上破除大学生的“就业难”困境。然而, 结果很显而易见, 真正走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甚少, 至此, 基层人才流失和人才匮乏就自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为能够全方位、近距离了解这一现状, 笔者特意制作调查问卷, 深入毕业生群体进行考察, 探究组织、引导和教育毕业生下基层就业的新途径。

一、高校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就业的数据调查

针对学生的调查, 我们选取了河南农业大学2012届部分毕业生, 由各学院组织学生填写, 共收回有效问卷300份。我们一共调查了本科生237人, 硕士生51人, 博士生12人, 按性别分布为男生228人, 女生72人。在所有被调查学生中, 党员 (含预备党员) 为108人, 共青团员172人, 群众20人;城镇户口的146人, 农村户口的154人;另外, 有132人为独生子女。对收集上来的资料, 我们运用统计分析, 现将调查的结果报告如下。

1.对基层就业的认同感较高

在本次调查中, 有33.1%的同学表示, 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非常敬佩;35.5%的同学认为, 到基层就业大有可为;21.9%的同学认为, 这是就业的权宜之计;也有9.5%的同学对此不理解, 认为不值得效仿。

2.对到基层就业认识到位, 动机端正

调查中, 对“毕业后你会选择到基层就业吗”这个问题的回答, 75.4%的同学表示会或者可能会, 25.6%的同学表示不会。另外, 对于国家相关政策的了解情况也各不相同, 10.9%的同学回答很了解, 57.5%回答了解一点, 还有31.6%的同学回答不了解, 而选择到基层工作的动机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14.1%的同学认为, 这是一种无私奉献回报社会的行为;40.9%的同学认为, 到基层工作能当骨干、挑大梁, 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30.0%的同学认为, 可以在艰苦地区锻炼自我, 磨练自我;还有15.0%的同学认为, 到基层工作对于以后考取研究生和公务员都有优惠。

二、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现状

1.虽然基层特别是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迫切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去服务、建设, 已经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渠道, 但真正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人数很少, 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更是屈指可数。同时, 到贫困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不仅数量少而且学历相对较低, 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2.到基层就业的渠道还不够通畅。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政策体制不配套, 户籍等问题得不到解决;一些基层用人单位既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给毕业生落户、建档, 也不办理“三金”保障手续, 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缺乏必要的保障, 产生后顾之忧。

三、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措施

1.全面落实教育系统的各项优惠政策, 形成积极的政策导向。

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 要为到村任职的毕业生落实好涉及教育系统的每一项优惠政策。要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符合条件的毕业生的助学贷款代偿政策以及考研加分和优先录取的政策。鼓励各地和各高校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出台更为优惠的奖励措施和政策, 进一步加大对到村任职毕业生的政策支持力度。

2.采取综合措施, 为毕业生和服务地提供持续的服务和支持。

高校要满腔热情地关心到农村基层任职的毕业生, 要隆重举办欢送仪式和表彰活动, 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开展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 并针对毕业生任职过程中的实际需要, 提供农业生产、农村管理等方面的专项培训;要与到村任职的毕业生保持联系, 定期走访, 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毕业生服务地“结对子”, 提供教育、科技、信息化等全方位的支持, 大力促进服务地新农村建设。

3.开展“基层就业、激情创业”宣传活动,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在4月~5月集中开展“基层就业、激情创业”宣传活动, 掀起新一轮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宣传高潮。宣传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和到基层就业的重大意义, 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 宣传毕业生在基层艰苦奋斗、创业成才的感人事迹, 形成基层就业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 基层就业正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针对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 我们认为应该提高认识, 强化服务意识, 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篇4:各地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

一、统筹政策的中央文件构成及主要内容

(一)统筹政策的中央文件构成

从狭义上说统筹政策主要由人社部发〔2009〕42号、人社厅发〔2009〕120号、人社部发〔2010〕52号、中组发〔2011〕13号、国发〔2011〕16号、国办发〔2013〕35号等5份文件构成。其中人社部发〔2009〕42号、人社厅发〔2009〕120号两份文件是核心性基础性的文件,其他文件是对其的重申、细化和微小的调整。

(二)统筹政策的主要内容分析

针对到农村基层服务各专门项目的不平衡问题,2009年政策主要强调了在研究确定计划、组织报名选聘、安排工作岗位、出台优惠政策等四个方面对各专门项目的工作进行统筹,其中并对优惠政策进行了具体化的统筹。

第一,规定了各专门项目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补贴的确定标准,避免了各专门项目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补贴水平的随意性与过低性问题的再度发生。同时强调了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的规定。此项措施表明对各专门项目高校毕业生的劳动报酬权予以承认与落实。

第二,规定了从2009年起,各专门项目高校毕业生在服务期间全员参加社会保险的措施,对社会保险的种类、社会保险的缴纳主体:单位缴纳部分与个人缴纳部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从而使社会保险的缴纳主体的责任得以落实,从政策上保障各专门项目高校毕业生参加社会保险的权利的落实。

第三,明确各专门项目毕业生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同等享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优惠政策,实现各项目间参加人员在某个行政层级的公务员考录优惠政策享受方面的公平。

第四,明确进入不同行政层级的事业单位编制的途径与比例,在政策上确保各基层项目参加者同等享受进入事业单位编制工作的机会。

第五,对期满自主择业与自主创业政策的统筹。各专门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毕业生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的,享受国办发〔2009〕3号文件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实现自主择业与自主创业的各专门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毕业生在相关政策享受的公平性。

第六,在期满考核合格后升学优惠政策方面的统筹,各项目参加者统一享受加分政策。在政策上确保各项目参加者在升学优惠政策的享受方面的公平性。

第七,享受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的统筹。各专门项目高校毕业生期满考核合格的,按规定符合相应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实现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享受方面的公平性。

第八,服务年限计算工龄政策的统筹。各专门项目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的服务年限计算工龄。解决各专门项目参加人员到国有部门正式就业后工龄计算人事待遇的公平性问题。

第九,到企业就业的,按照规定转移社会保险关系政策的统筹,解决各专门项目参加人员到市场部门就业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的公平性问题,实现社会保障权享有的公平性。

第十,明确不同行政层次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参加各专门项目的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补贴及参加社会保险等费用。确保参加各专门项目的高校毕业生的劳动报酬权与社会保障权的公平落实,避免有的项目参加者有保障,有的项目参加者无保障的情况的再度出现。

总之,2009年的统筹政策的具体内容考虑到了各专门项目独立运作期间的所产生的上述十个方面的不平衡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提出十个方面待遇保障政策的具体统筹措施。但是其思维起点还是低了些,未能从项目参加者的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未能提出以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为指导的整体性的统筹思路与具体措施,可能造成日后各专门项目期满考核合格者除了依赖期满就业、升学的优惠政策所获得的在就业与升学竞争中的暂时的相对竞争优势外而无其他的能力方面的绝对竞争优势,这是一件潜在的可悲的事情。

国发〔2011〕16号文强调要按照统一征集岗位、统一发布公告、统一组织考试、统一服务管理的原则,统筹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做好各类项目之间的政策衔接,进一步落实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人员的就业政策措施。对2009年的统筹政策进行了重申,强调进一步衔接各类项目之间的政策,落实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人员的就业政策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统一的原则:统一征集岗位、统一发布公告、统一组织考试、统一服务管理的原则。从项目运作的四个共同环节和步骤做出统一的要求,这样就从项目运作的客观流程上减少各项目间的冲突、重复与浪费。可以说2009年政策侧重于各项目参加者的公平待遇问题的解决,2011年政策侧重于各项目运作流程的统一,实现人权的公平性与项目运作的客观效率的有机结合。

nlc202309021210

国办发〔2013〕35号指出:“统筹实施基层服务项目,规范岗位管理,健全保障机制,落实和完善生活补贴、社会保险、期满就业服务等政策,积极促进服务期满人员就业创业。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选拔一批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加大面向基层考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力度。”首次提出规范岗位管理的要求,使各项目参加人员能在岗而避免脱岗及被其他岗位使用的情况发生。同时提出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又在农业领域开辟特岗计划。意味着基层服务项目由最初的综合性岗位计划向未来的专业性特岗计划的转变的发展趋势。

总之,自从2009年的统筹政策提出来后,从中央国家级2011年、2013年政策的发展来看,一直从不同角度发展、丰富、充实着2009年的统筹政策,表明统筹政策设计者的坚定态度。

二、统筹政策在各项目部门政策中的落实情况

自2009年出台统筹政策以来,各基层项目中央政策逐步落实了统筹政策的相关内容,尤其是2013年西部计划政策与教师特岗计划政策以及“三支一扶”计划政策对自身项目以往对统筹政策中所忽略的内容,根据2009年统筹政策的规定加以增加,写进各自项目的相关政策文件中,使统筹政策在各基层项目中央政策文件中得到落实。

(一)西部计划政策对学费补偿与助学贷款国家代偿政策的补充

在西部计划最初无学费补偿与助学贷款国家代偿政策,也许西部计划启动时国家无学费补偿与助学贷款国家代偿政策,西部计划在2013年进行了相关政策调整,增加了首次签约期为3年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毕业生志愿者享受学费补偿与助学贷款国家代偿政策的内容。

(二)教师特岗计划政策对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硕士研究生等优惠政策内容的补充

在2013年前教师特岗计划政策中无对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优惠政策的规定,对硕士研究生优惠政策进行了地区限定性的规定,2013年的教师特岗计划中增加了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服务期满特岗教师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硕士研究生(非地区限定性的规定)等优惠政策的内容。

(三)“三支一扶” 计划政策对全员参加社会保险政策的增加

2011年“三支一扶”计划政策,提出“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服务期间,应按照当地规定,参加相应社会保险。2012年“三支一扶”计划政策重申落实社会保险政策。“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服务期间,参加相应社会保险,尚未参加的要按照当地规定尽快办理。2013年“三支一扶”计划政策进一步提出全面落实社会保险政策。从2013年起,“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服务期间,要全部参加相应社会保险。其中在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地方,应在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为其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各省(区、市)“三支一扶”办要统筹协调,加强督促和监督,确保工作落实。社会保险的单位缴费部分由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共同负担,个人缴费部分在“三支一扶”大学生工作生活补贴中代扣代缴。

(四)“三支一扶”计划政策获得中央财政的支持

从2010年起,中央财政设立补助专项经费,用于“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工作生活补贴以及参加社会保险等费用补助。使“三支一扶”大学生获得了与其他基层服务项目大学生同等享受中央财政专项经费补助的机会,保障了劳动报酬权的公平性享有。

三、未来的统筹政策以及目前统筹政策在未来各项目政策中的进一步落实的建议措施

(一)社会保险政策制定与落实

在各项目政策出台之初,由于项目性质的不同存在着就业、类就业、类就业与志愿者之间、志愿者等差异,其实质上是劳动关系的性质与形式上的差异,所以各项目参加人员在社会保险政策的享有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岗计划是一种特殊的就业形式,享有参加社会保险的待遇(2006年政策),村官是类就业形式,是一种非公务员身份的特设岗位,因村官本身的岗位的特殊性,在社会保障政策上的不完善,在政策设定之初只享有养老保险政策(2008年政策)。“三支一扶”在2006年政策制定之时(申请书)不属于类就业计划,无享有参加社会保险权利的规定。西部计划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志愿者计划,在项目启动之初(2003年)就只是投保商业保险,不享有社会保险参加的权利。在2009年出台的统筹政策中,虽然规定各专门项目高校毕业生在服务期间,未参加社会保险的 ,从2009年起,按照当地规定,参加相应保险。村官项目在2009年之后的中央政策得到了落实,增加了社会保险种类。“三支一扶”项目的定位开始向类就业方向转变,增加了参加社会保险的享有权(2011—2013年政策的重点)。西部计划的项目性质一直未变,直到2013年政策一直只提商业保险投保事宜,而未提社会保险的享有权问题,从而导致社会保险政策在各基层项目的落实中的不均衡问题的产生,笔者猜测是由于各基层项目的性质的差异,从而导致西部计划因志愿者的性质,参加相关计划的人在服务期间无法享有社会保险的参加权,那么如何实现在服务期满到企业就业的,按照规定转移社会保险关系,是否在未来的关于统筹的政策中明确规定西部计划的服务期限视同社会保险的缴费年限,以落实2009年的关于社会保险的统筹规定。另外是否应该对社会保险法做一个修订,把西部计划作为例外纳入社会保险范畴。

(二)中央财政的资助与经费保障问题

在最初计划的启动时,除“三支一扶”计划外都明文规定了中央财政的资助项目的种类,唯独“三支一扶”含糊其辞,在以后的政策中逐步进行了修订,从 2010年的政策开始也明确了中央财政的资助种类与具体额度,开始保障了各项目人员的工作、生活补贴及参加社会保险等费用。但是忽略了对各项目人员教育培训费用的中央财政的资助与经费保障,影响了各项目人员在项目期间能力开发,导致在期满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状态,在2011年个别基层项目中,开始出现了期满未就业人员。所以在未来的统筹政策中应增加对教育培训经费的中央财政的资助内容,并在各专门项目的中央政策中明确表述教育培训经费由中央财政经费予以保证,以增加期满就业人员的就业竞争能力。

nlc202309021210

(三)应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政策制定与落实

进一步细化各基层项目服务人员应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政策。把“三支一扶”计划和村官计划中应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优惠政策引进到西部计划的政策中。

(四)中央项目计划与地方项目计划的统筹

在教师特岗计划(2010、2011、2012)与西部计划中谈到了相关统筹问题。教育特岗计划强调招聘标准的省级统筹,其可能与中小学编制特点有关,在全省范围内考虑中小学编制计划,要求义务教育的均等化,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的基本素质有统一的标准要求,才可能保障同等水平的教育质量。而在西部计划中则强调地方项目同等享受中央项目的优惠政策。在未来的中央统筹政策中应把中央项目计划与地方项目计划的统筹问题纳入统筹的范畴之中。

(五)统筹运用各基层项目全国信息系统,实现相关信息共享

在2011年“三支一扶”计划的政策文件中提出要做好与其他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信息库的贯通、共享工作。建议可以把此构想上升为新一轮中央统筹政策的关键内容之一,可以统筹解决各基层项目期满未就业者的问题,排除社会不安的隐患。

(六)建立统筹政策落实的检查督促机制

在2013年西部计划的政策中提出分片区、分省督导相关(统筹)政策的细化、落实的措施,笔者认为这一措施可上升为新一轮统筹政策的又一关键内容,建立统筹政策落实的长效检查督促机制。

(七)对各项目的长期统筹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各项目持续实施与某些项目规模扩大(中央规模与地方规模)的原因是由于各阶段高等教育的扩招导致各阶段高等教育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扩大,所以各基层项目由临时性的项目变成持续不断的项目,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扩大的问题,目前各项目的长效机制的建立都成为了一种客观的必然,于是对各项目的长期统筹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也就成为节约各项目运营共同环节的工作经费与时间成本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参加相关项目选拔的毕业生节约时间与经费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是避免各项目选拔时间的撞车,二是避免各项目相同性质岗位空间配置的冲突,使四个项目在不冲突的时间、不冲突的空间,广泛覆盖在农村基层的各类岗位上,对解决“三农”问题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四、对统筹政策的困惑

(一)关于政策的公平性问题

在健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公民的劳动就业权、社会保障权、参加国家公务员的考试权等方面,在宪法上以及相关的具体法律上都要求得到公平的落实,不能采取实质上的差别待遇。这是一个国家每一个国民最起码的公民权利,然而遗憾的是因市场经济发育的程度不同,我国的每一个国民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公民权利并不总是公平的,尤其在劳动就业权、社会保障权、参加国家公务员的考试权等权利的享有上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是不公平的,几乎所有政策都是针对某一特殊群体的而不是针对处于同等处境的每一个国民的。因此在各基层项目中这一特点也被显现出来。

(二)基层项目参加者与应届高校毕业生及往届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的公平性问题

统筹政策制定者注意了各基层项目参加者的期满就业的优惠政策的公平性问题,但忽略了基层项目参加者与应届高校毕业生及往届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初次就业与再次就业)竞争中公平性问题,期满合格的各基层项目参加者仅因参加基层项目的经历而非实在的能力与实绩在期满就业竞争中与应届高校毕业生等就业群体相比获得比较优势,笔者认为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等就业群体是不公平的,对各基层项目参加者的未来职业发展并不见得真正是有利的。

(三)从人力资源的管理角度抑或是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统筹基层项目的政策是决定统筹政策的可持续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目前统筹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基于人力资源的管理理论,侧重招聘、岗位配置、报酬、社会保障、期满优惠就业政策等环节,忽略了对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应用,在各基层项目的设计中关于在职培训的内容要求比较少,培训时间比较短,难以实现各基层项目参加者在参加基层项目间根据工作需要获得有针对性的培训机会,使其相关的业务能力不能获得长足的提高,在期满就业竞争中除了被期满就业优惠政策保护外,而不能获得相关就业优势,最终有可能沦为期满长期未就业者。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市场研究室副研究员)

篇5:各地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

工作的通知》

京人发〔2008〕22号

各区县,市委、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在京各高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三支一扶”工作的有关要求,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现将做好我市2008年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了新的目标、提出了新的任务。各区县、各部门要从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培养年轻干部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确定工作重点,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环节的工作落到实处,逐步带动农村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壮大,加快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深入开展聘用高校毕业生到京郊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工作

按照《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目标的实施方案》(京组发〔2005〕16号)所确定的工作目标与任务,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2008年继续选聘3000名高校毕业生到京郊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全面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每村有两名大学生”的工作目标。同时,积极开拓创新,不断探索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养、培训考核、管理服务、进京审批以及合同期满后就业政策研究等各项工作。

三、全面推进“三支一扶”工作的深入开展

进一步整合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各种工作模式,统筹岗位规划、生活待遇、保障措施,努力做好“三支一扶”工作。2008年,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继续选聘700名高校毕业生,到京郊农村中小学开展支教工作。选拔一批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重点是山区、半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继续做好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工作。

四、充分发挥到农村基层工作高校毕业生的积极作用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培养是基础,使用是关键,管

理是保证。要针对到农村基层工作高校毕业生不同的岗位和工作阶段,制定培养方案,适时开展系统的岗前培训、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强化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工作技能培训,真正做到“不经培训不上岗”,切实提高他们的农村基层工作能力。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每年至少要轮训一遍。各区县、各部门、各乡镇要本着有利于大学生开展工作、有利于发挥大学生作用、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则,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灵活采取各种有效形式,优化配置好这支人才队伍,加强锻炼、大胆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整体作用。要进一步明确到农村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岗位职责,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规范管理,扎实推进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努力营造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良好环境

各区县、各乡镇、各行政村要从思想上关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爱护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和沟通,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鼓励他们多做贡献,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同时,要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就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重大意义、政策规定、积极作用和典型事迹进行广泛宣传,认真做好在农村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学习和交流工作,引导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在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切实加强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篇6:各地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

她同时表示,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各级人事部门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北京、山东、辽宁等地采取多种措施,选拔高校毕业生到村级或乡镇基层工作。国家人事部将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共青团中央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去年和今年的全国项目招募报名中,共有一千二百多所高校的九万三千多名应届毕业生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今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签约到西部和基层的比去年平均增加近一倍。

篇7:各地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量增加的毕业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无疑是有巨大促进作用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城市待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大量基层地区、基层单位人才严重匮乏,一些偏远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日益迫切。这种失衡的状态不仅给社会的稳定和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从而也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费。因此,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愈发显得重要和紧迫。

2005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将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当成了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使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有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和契机。高校也应把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当成毕业生工作的大事来抓,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工作,唱响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到艰苦行业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锻炼、发展、创业。

我系也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一向把毕业生基层就业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就业工作的重要渠道。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切实把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引向深入,构建长效的学生基层就业教育、创业引导机制,我系积极制定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措施。

一、实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责任制。

系总支书记亲自抓本系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各个毕业班辅导员抓本班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在工作中及时研究学习相关政策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加强对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切实做到责任、政策、措施到位。

二、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不仅是帮助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催生连锁就业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加快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系认真组织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党员毕业生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角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和长期性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责任和事业来抓。要通过教育引导,为广大毕业生树立“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并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使更多的毕业生自愿投身到基层就业大军中去。要通过教育引导,帮助毕业生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毕业生将创业意愿变为创业行动,发挥就业系统的造血功能。在教育活动中,贯穿“四个结合”,即结合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成才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基层成长成才的决心和信心;结合科学发展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有利于国家利益,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个人成长的持续就业观和成才观;结合国情教育,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专题教育活动;结合就业形势教育,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就业形势,自觉选择基层就业,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

三、加强舆论宣传,深入发动,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骨干和广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发挥政治思想和宣传工作的优势,在认真总结以往基层就业经验和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注重工作方法创新。

深入宣传实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等文件精神和“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等基层就业项目的重要意义,宣传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系毕业生范围内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帮助大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新观念。张贴各种相关的横幅、海报,借助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抓手等形式进行了覆盖面较广的宣传造势。还将借助海报、网站等多种载体,举办形式多样的政策咨询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同时积极培育创业主体,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创业热情和能量,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促 就业。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把教育活动纳入党校、团校和学生骨干教育培训计划,使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观念深入人心,切实增强教育效果。例如,举办基层就业、创业专题讲座,宣传基层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组织座谈会、演讲会、辩论会和主题班会,多种形式开展“面向基层,建功立业”、“创业我行”等主题教育;邀请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成功校友等现身说法;举办扎根基层、扎根农村创业事迹报告会,用真人真事真情教育学生,举办自主创业典型报告会,用先进的思维、创新的手段和创意的做法吸引学生。

四、点面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指导实践活动。

我系结合专业特点及往届毕业生的相关情况,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开展切实有效的指导实践活动。

首先,学院下发的各项相关政策以及在院内办公里公布的各项相关的通知在第一时间内由毕业班辅导员组织政策宣讲和解读,同时组织各班级集中学习并开展专业和行业就业政策宣传活动。

其次,为更直观的加深学生对基层就业的理解,激发学生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和影响在校学生,我系在往届毕业生中挖掘基层就业的典型并请至系里为学生现身说法。如我系请回了2008届旅游管理本科生鹿才琴同学,她是安徽省2008年的选调生,目前在合肥三河镇人民政府工作,工作非常出色。她给我们毕业生介绍了很多关于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相关情况使毕业生对什么是基层、什么叫在基层就业、在基层就业的学生能受到哪些政策支持等等问题又了直观的了解。

第三,在班级组织座谈会、演讲会、辩论会和主题班会,多种形式开展“面向基层,建功立业”、“创业我行”等主题教育。

旅游系

篇8:各地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

一、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现实意义

基层这个概念, 可能以前更多认为是农村和西部。实际上, 基层的概念也是十分丰富的, 既包括广大农村, 也包括城市的街道、社区;既涵盖县以下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也包括中小企业;基层就业既包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也包括监护行业和监护岗位。基层的概念是一个大的概念。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时代的要求, 于国于己均是非常必要的。

1、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有利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高校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去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积极开拓就业渠道, 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项目引导是比较有效的方式之一, “三支一扶”计划就是项目引导的举措之一, 已经和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2、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促进了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大学生去基层就业, 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面。“三支一扶”等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项目的实施, 从长远看, 对于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 进而提高基层经济、社会管理水平都是有利的, 如果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机制, 实现良性循环, 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问题。

3、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促进了青年人才的成长。

到基层去是有志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基层的艰苦条件可以锻炼和磨炼人, 大学生毕业到基层去, 可以学到很多学校无法学到的知识, 可以砺炼人生、磨练意志, 培养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联系群众的良好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 可以熟悉国情、了解民情, 增强热爱农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历练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4、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为农村基层输送了人才, 补充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急需人才, 储备了“生力军”。

我们调研时, 感受最深的是基层确实渴望人才、需要人才, 大学生在基层确实有发挥作用的舞台。“三支一扶”大学生到基层的时间虽然不长, 但他们带去了很多新的知识、新的观念。不论是在学校任教, 还是从事支农、支医工作, 都能运用所学, 做出成绩, 为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些基层乡镇的领导盼望这些大学生能留下, 表示“只要能留下, 需要什么给什么”。

二、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 各地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 拓宽就业渠道, 优化就业环境, 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总体来看,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但形势不容乐观, 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特别是就业的流向不平衡。高校毕业生大多数在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就业, 真正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人数很少。同时, 到西部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不仅数量少而且学历相对较低, 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归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1、首先是信息渠道不通畅。

有些大学毕业生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到基层去干什么工作, 盲目投递求职简历的行为, 无疑会导致成功率大打折扣;有的毕业生想去基层, 但对基层并不了解, 信息不对称阻碍了毕业生下基层, 也给用人单位带来了困难。

2、基层待遇比较低。

大学生到基层“下去以后再上来”的机制没有形成, 求职学生顾虑较大;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有限, 收入水平与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差别较大, 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还存在用工不规范、不缴纳社会保险等问题, 挫伤了毕业生到这些单位就业的积极性。

3、现在高等学校的专业和学科设置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基层的需要。

高校的培养跟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很多是脱节的, 所以大学自身也应该逐渐调整专业, 不要让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干”。大学生在校期间, 如能多参加一些社会或生产的实践活动, 了解国家、社会的发展, 了解企业、技术的发展, 对于日后发展将大有裨益。

4、大学生基层就业难还存在观念问题。

部分毕业生及家长的就业观念存在一些误区, 社会舆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多数大学生希望能当公务员, 留在大城市、大型企业。如何使青年人认识到基层就业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从环境条件上创造一个有利于一生发展的基础, 这需要政府考虑如何引导和激励。

三、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什么样的单位才能让毕业生满意?什么样的单位才能让寒窗苦读的学子大有作为?这就是一个就业观念转变的问题。时代在变化, 社会在发展, “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应该成为包括家长、学校、用人单位在内的全社会的共识。

1、引导和指导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

对于毕业生就业心态的调整, 前提就是要充分了解和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一是要认识到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大学生不再是精英。二是要认识到现在的用人机制是一种市场化的用人机制,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已成为选人择业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依靠政府和学校统包统分已成为历史。三是认识到社会的整体就业压力在加大。因此, 广大高校毕业生必须在此前提下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 必须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 树立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求职理念。同时, 要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会带来大学毕业生岗位的大众化, 在这种形势下, 大学毕业生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

分析当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 存在几种误区:一是不少大学毕业生就业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这一观念成为众多毕业生就业的“障碍”。二是城市情结。毕业生择业扎堆大城市的现象依然没有消减, 城市人才的供大于求直接影响薪酬水平和求职机会, 也制约着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农村、社区充分就业, 造成了部分毕业生“有业不就”。三是大学毕业生追逐热门。很多大学生择业时只看行业是否火爆, 大大缩小了求职空间。四是外企情结, 结果高不成低不就。五是高估薪酬。数据显示, 有43%的大学生毕业生求职对薪酬的要求在1500-2000元之间。大学毕业生过分注重薪酬, 也是造成大学生“有业不就”的原因之一。事实上, 评价一份工作的价值, 薪酬水平只是因素之一, 还要看企业发展状况、岗位的发展空间、劳动强度、福利、以及工作地点的生活水平、工作环境等, 这些都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 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 确实存在就业心态不健全、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实, 很多学生就业标准很模糊。此外, 学生和老师、家长的沟通很少, 大多是和同学之间的交流, 这样无形中形成了互相攀比的思想, 就业期望居高不下。

为改变以上状况, 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 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 勇敢地走向基层就业。首先高等学校要在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年开始, 就开设有关职业生涯设计的课程, 以讲座和网络教学的形式,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地位观、权利观。其次, 大学的思想政治课要充分发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宣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典型案例。同时, 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也要充分发挥大学课堂的育人功能, 让学生在大学课堂中吸取丰富的知识, 砺炼完美的人格。三是在毕业前夕, 要进行正确的就业观指导, 宣传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政策, 引导广大毕业生调适就业心态, 面向基层就业。四是学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 包括学生处、团委、各系 (部) 书记、学生干事和辅导员, 在开展积极有益的思想政治工作时, 要将择业观教育贯穿始终, 引领广大毕业生树立为基层服务,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就业观念。

2、完善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有效机制

2005年中办、国办下发了18号文件, 在毕业生资源的配置以市场为基础这样一种机制基础上, 加大了政府的调控力度。既鼓励毕业生长期在基层工作, 也欢迎毕业生提供阶段性的服务;既考虑基层的实际工作需要, 也考虑大学生的个人发展, 更加人性化。贯彻落实国务院18号文件精神, 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根本问题就是政府要适应当前经济体系的要求, 建立一个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 一是政策的完善和配套, 另一个是要建立教育经济补偿体系。各地区要积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办法, 重点解决经费支持、政策统筹、促进就业等问题, 通过政策引导、舆论引导、市场引导、项目引导, 在全社会形成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

此外, 还要深入研究并逐步形成更有效的机制, 激发广大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积极性, 吸引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解决高校毕业生“下得去, 留得住, 有前途”等问题。

3、构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

除了建立一套毕业生下基层的长效机制外, 各高校还要营造一种大学毕业生下基层的良好氛围,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下基层就业, 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针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 学校应该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上下更多的功夫, 从小处着眼, 细处入手, 引导毕业生了解基层的情况。同时, 可以经常请些基层的领导来学校介绍基层的发展情况, 还可以组织学生代表到基层去, 亲自看看基层的发展。这样, 既能让毕业生了解基层, 又能宣传基层, 改变毕业生对基层片面的看法, 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到基层就业。对基层用人单位来说, 特别是那些用人需求大的基层单位, 招聘前, 可以到高校举行介绍会, 向大学毕业生推介基层, 把基层的优势告诉大学生们, 同时, 要把相关政策在招聘会现场展示出来, 这样才有利于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总之, 做好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这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这不仅是就业问题, 更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全局意义。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周生贵, 蔡文伯.力争“零距离”接触.畅通毕业生通向基层的渠道[J]中国高等教育.2005, (5)

上一篇:有关高三的学习计划下一篇:5年老员工奖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