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婚俗

2024-06-22

各地婚俗(精选8篇)

篇1:各地婚俗

海州婚俗谚语

不婚不嫁,不成天下。

一辈没好妻,三辈没好子。

结婚不宜早,只要配的好。

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财。

莫看容颜,要看心眼。

妻子要小,二麦要老。

买屋看墙,娶妻看娘。

买猪不买圈,媳妇靠教劝。

女大三,抱金砖。

女大四,没意思。

女大五,欺了祖。

心邪做贼,嘴馋做媒。

天下无媒人,人间断了根。

种好一半麦,妻好一辈福。

夫妻常吵闹,邻居都看笑。

夫妻不和,奸人来乘。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宽心。

男人无妻不成家,女人无夫浪淘沙。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会选选儿郎,不会选图家当。

买马不买缰,娶妻不问娘。

慌不择路,贫不择妻。

回头亲,穷断筋。

姑做婆,闹不和。

姨做婆,孩不多。

世上三样宝,丑妻薄田破棉袄。

天下事难如人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北方蒙古族婚俗趣话

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曾盛行抢婚习俗,男方家召集人马将对方家的女儿抢来和自己儿子成亲,如果没有抢成功,两家会结下冤仇。公元十三世纪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才普遍实行聘婚制。

蒙古族的婚俗是从求亲开始的,男方须多次向女家求亲,才能得到女家的许诺,有一句蒙古族婚俗谚语说:“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全羊到女家“下聘”,女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

蒙古族的婚俗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异,但都非常隆重。新娘到了男家,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礼,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额吉(妈妈)给新娘梳头。

婚宴通常摆设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

婚宴上“求名问庚”是不可少的:新郎要半跪求问新娘的乳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们要出些影射乳名的词语,让新郎猜答或相互对歌,直到女方说出真实乳名……求名问庚犹如一场智力竞赛,尽显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聪明智慧。

义乌婚俗谚语

“有钿讨个老婆大,无钿讨个平腰盘,自背自抱大。”这是一句在义乌民间流传很广的谚语,道出了早年贫富人家不同的婚娶方式。有钿讨个老婆大,是指有钱人家男子尚小时父母就替他操办婚事,娶的老婆年龄往往比自己大得多,所谓“廿岁姐,七岁郎”:廿岁姐,嫁个七岁郎,脱鞋脱袜抱上床,穿鞋穿袜送书房,先生问我是姐还是娘?弗是姐,弗是娘,是前世修来的老婆娘。无钿讨个平腰盘,是指早年贫苦人家怕将来娶不起老婆,往往去抱个童养媳来。

“一家囡百家求,一家成功九十九家休。”女方在择偶时,男方的门第、人品、性格、年龄以及生辰八字都会考虑在内,权衡利弊,评判高低。往往有些女的高不凑低不就,以致大龄后不得不降格要求,所谓“东拣西拣,拣个仰天灯盏”。如果女方家一时无法应允下来,男方就会找媒婆去“公关”。上世纪八十年代义乌民间有句顺口溜:“爷不肯,红西湖大前门;娘不肯,糖霜藕粉;小娘不肯,胭脂水粉;哥弟不肯,青柴木棍。”

民间的传统婚姻观念是嫁娶有序,姐先嫁,兄先娶。随着年代变迁,冲破这观念的越来越多,所谓“大麦好挂树,小麦熬不住”。这句话本意是指大麦割下来后可以长挂树上催老后再脱粒,而小麦割下后应马上脱粒,否则黄梅时节麦粒容易霉变,这句话后来演变为对“妹先姐嫁,弟先兄娶”的一种戏称。

“讨老婆早不如生儿早。”义乌民间的婚俗礼仪包涵了对新人的美好祝愿之外,也添加一些“雅谑”的成份在里头,以致婚礼上谐趣横生,笑声不断。比如说,义乌人把新郎倌叫做“新汤罐”,而讨“七字果”时的利市话许多都是搞笑版。比如:新女人,肚脐揩揩,讨个红尜尜;新女人,头戴花,生出姆囡做官;落花生,两粒头,两公婆,眠共头;新女人,凑双几,生姆真容易;新女人,鼻梁直,生姆不要力等等。

濮阳生活习俗:婚俗

濮阳境内婚俗,大抵解放前依旧俗,解放后从新尚,然亦有旧俗的保留,为半新半旧式,兹仅对旧式婚俗作一简介。

旧式婚俗的程序,盖由古时“六礼”--纳彩礼问名字,及出生年月、算命、送礼、定婚期、迎亲,沿循至今。但由于地区、贫富不同,其仪式与繁简差异很大,现就濮阳相近者,略述如下:

·说媒

旧时男二十而冠,女十五而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今皆然。男女结全,中有介绍人。曰“媒人”,亦曰“媒妁”。媒人据男女双方门第、经济条件及属相从中介绍。属相不合,即使门户相对,亦不得成婚。如男女属龙虎,曰“龙虎相对”;属狗兔,曰“狗兔想克”;属鸡猴,曰“鸡侯不到头”等。在这一封建迷信恶俗下,不知耽误了多少好姻缘,今日应彻底批判。

·换贴

换贴亦曰“换启”,有小启、大启,盖有媒人将男女名字、生辰年月帷贴告诉对方。男方要馈送钗环首饰或银币、布料等物作为聘礼,女方收下,方算定婚。

·定婚期

由男女生辰八字择定吉日,备好礼物柬帖由媒人通知女方,以女方许可为定。所谓吉日,即黄道吉日。迷信星宿者认为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等六辰,是吉神值日之日,为黄道吉日,这天是诸事皆宜,大吉大利的日子。此迷信愚论,不可取信。

·迎亲

男方按择定吉日,备彩轿两顶,吉酒两坛,喜盒二架,彩旗十面(多少不等),路分两道,前有三筒枪(或鞭炮)、大锣开道,后有唢呐伴奏,吹吹打打,好不热闹,谓之“小登科”。贫家则以牛车相迎,车张席棚,附两绣球,前后用红花被遮掩,一切礼仪从简。

新郎到女家,由陪客人迎至中堂,略备烟茶稍待,俟新娘梳妆打扮完毕,泣别父母,方上桥回程。女上轿时用椅抬架,或人轿内将鞋换掉,谓“不沾娘家土”。旧时有赛轿、赛车之风。轿抄小路,车走大道,出村扬鞭摧马,快奔如飞,故迎亲车与送客车多用彪肥骏马和好车把,以免掉队丢丑。

·燎轿与过鞍

彩轿到家不许落地,待用谷秆裹鞭炮燎轿一周,方可著地,名曰驱除狐妖鬼邪。新娘下轿,头门置一马鞍,过鞍者,谓不在经期,不过鞍者,谓在经期,寓有“好马不把双鞍备,好女不嫁二夫男”之意。

·拜堂与坐帐

新娘下轿,红毡铺地,由两十全妇女搀扶,旁有丽妇将麦麸伴铜钱撒向新娘头上,谓之“撒喜钱”。时正堂前置一彩桌,桌上放一斗,盛有高粱,内插一秤,秤上挂一磬。新郎、新娘走至桌前,有司礼者主持婚礼,高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然后同坐红帐下一条凳上,谓之“坐帐”。坐时男压女衣裙,同饮一杯酒,名曰“交杯酒”(此项亦有在晚上进行),嗣后拥入洞房。

·绞脸与填枕

绞脸亦曰开脸,在当天下午(有在第二天上午),由一巧妇用红线给新妇绞脸。绞时以粉拂面,歌曰:“开新脸,使新线,今年吃火烧,明年吃喜面”。又歌曰:“婆家脸,娘家脖,也喂马,也喂骡”。填枕, 用麦秸填入枕头内,一般由新婚夫妇,亦有两十全妇女代填,并放有籽棉和红枣,寓意“早生子”。填时歌曰:“今年铺干草,明年生个小(男孩)”,又歌曰: “你一把,我一把,又喂骡子,又喂马”。晚上邻人散去,新娘拿出蜜蜜果(用糖烤制的火烧)给丈夫吃,表示夫妻团圆,生活美满。

·闹房与听房

闹房多在晚上,洞房拥满妇孺,调笑戏谑,以博新娘一笑为快,有甚者将新郎、新娘拥在一起,碰头接吻,众皆大笑为止。听房,则待新郎、新娘入睡后。潜在窗下,细听房内动静及谈话,如有所获,翌日争相告闻,以羞新娘。

·出拜与认门

结婚第二天,新妇要出拜公婆及族长,族长则以钱物相馈,有亲戚长者在亦如此。此乃一笔很可观的收入,可作新娘体己。结婚第三天,新婚夫妇要去岳家认门,亦曰“走三天”。新妇婿是向岳父母及族长叩头,与妻同呼尊称。上午岳家盛宴招待,下午同回,女不得留住,待在婆家住九天,方得回门。回门后先住七天,以后再住八天,故有“先住七,后住八,发了婆家发娘家”之谚语。

篇2:各地婚俗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人从自己经历的各地婚礼中,来分享各地婚俗的特色!

深圳婚俗:

深圳是个移民城市,人口来自全国各地,婚礼习俗就更显多元化,大部分新人会根据老家的习俗再结合深圳大众化的婚俗来操办婚礼。深圳的婚礼一般都是在晚上举行,很少中午场。通常是上午新郎会去酒店或岳父家接新娘,许多新人是有时辰讲究的,按点出发回来,包括入门点炮等,之后进行拜堂、敬茶等环节,上午的所有环节的主持,司仪是不用参与的,都是新人的家人负责操办。

深圳的婚礼仪式一般包括:中西合式、西式,纯中式。西式与中西合式居多、纯中式非常少。新人下午到酒店迎宾,来宾到酒店后会先恭喜新人,后把红包交给迎宾台的工作人员,在红包背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祝福语,工作人员会向来宾递双烟、给双喜糖,都是双数。仪式中大概包括:新人入场、证婚、宣誓、戴钻戒、点烛台、拥吻新娘、倒香槟、切蛋糕、交杯酒、致词等环节,仪式时间大概在30分钟左右,仪式完后司仪会吩咐酒店工作人员上菜。敬酒过程中,新人与双亲、伴娘、伴郎会按主次一一每桌敬酒,感谢来宾的到来。

在这特别提一下在深圳的客家人、潮汕人结婚的一些风俗,大部分风俗与各地差不多,但有些地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新娘的父母都来了深圳,也不出席女儿的婚宴现场,有的就是到了婚宴现场,也不用上台,不用敬茶或献花等环节。还有的,就是今年自己结了婚,年内是不去参加朋友的婚宴的,红包到,人是不会到的。

安徽河南等地区:

在合肥、宿州等地,婚宴一般安排在中午,很少有晚宴,上午会在家进行中式的拜堂仪式,中午在酒店进行西式的婚礼。

在安徽合肥地区,在婚礼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习俗。在结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请族中各人,然后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长辈,拜毕,以新郎为首的迎亲队伍便会响着锣鼓,向新娘家进发。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女家照例紧闭大门,要新郎大放鞭炮,称“催门炮”,妇女家亲友便向新郎索取“启门钱”,即开门赏钱,再向新郎再三请求,新郎才会随他们进屋内。当夜女家会设盛宴招待新郎,与亲友共饮。在举宴之前,新郎要先叩头拜见宾客,同时还要拜见女家长者,叩头吉计其数,当晚新郎会宿于岳家。次日早晨(即婚礼吉日),新郎的迎亲随从在女家门前大放鞭炮,称为“催妆”,新娘整妆完毕,便会与新郎一起出发往男家。在出门时,新娘会放声大哭,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家人亦会大哭表示惜别。在啼哭声中,新郎的兄弟或至亲送她先行,称之“送亲”。

新人来到男家门前,男家会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妇人,将新郎和新娘的鞋对换,因为“鞋”与“偕”同音,故此举有“白头偕老”的象征。

新郎把新娘从婚车上抱下来,“留神,新娘的脚可不能沾地!”我大声呼喊着。新郎抱着新娘走到楼门前一块大大的红地毯上,地毯上摆着一张竖着两根大红蜡烛的中式桌案和2把椅子。“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随着司仪的喊声,两位新人开始拜天地仪式,并按次序给男方长辈亲属磕头行礼、老人们会给新人红包,表示祝福,后进行夫妻对拜。拜天地仪式结束后,便上楼“入洞房”。“又有栗子又有枣,来年生个大胖小儿。”在新房里,新人铺床上撒满了红枣、花生、栗子,寓意早生贵子。仪式完后,来宾们前往酒店参加中午的宴席,再进行西式的婚礼。

西式的仪式就和各地差不多了,这我就不多讲了。别外:来宾们不是以红包形式给红包的,而是直接给现金到一位专门负责记账的人手上,负责人将来宾姓名和数目写在嘉宾册上。仪式中敬酒会采取集体敬酒的方式,主持人邀请新人及家人到主席台,共同举杯欢庆,表示对来宾的致谢。

广西桂林婚俗:本人有幸去过广西桂林、贺州一带主持过婚礼,也见到了桂林地区龙胜龙脊一带的壮族的婚礼,结婚时有背新娘、砍梯、拆桥、对歌等独特婚俗。背新娘由一父母健在,子女双全的男子或姑娘的父亲来担任,新娘到夫家,不坐轿,由十几位伴娘和歌手陪送,要踏着临时搭的竹梯上楼,再走为她架的“新桥“下入洞房,然后“砍梯”、“拆桥”表示新娘已无后路永远落夫家,也寓意新人结合,如意美满,白头偕老,永不变心,次日回门。

晚上伴娘和歌手要与寨上小伙对歌,连唱3夜,有些青年通过这种机缘有了意中人。夜婚,也叫“火把婚”,婚期在晚间。由新郎带二三十人,点火把,边走边唱,直往女家。进寨门以歌声盘问,对答无误才可迎取。新娘上路,由二三十位倍娘陪送,一路以歌声相伴,新人入洞房后仍以对歌为主直到天明。

侗族婚俗 两头黑迎亲-侗族习俗,迎娶新娘,不备花轿,只派引路郎和押礼公挑着礼物前往,入暮到大约半夜时分,才将新娘接到男家。迎亲礼物也简单,一般三四十斤肉,二三十斤酒和一些菜肴。

桂林市里的酒店婚宴,与各地没什么差异,只是在仪式流程中,会有二次进场,就是婚礼进行到15分钟左右,司仪会让新人退场,新娘去换旗袍,这个时间会吩咐酒店工作人员上菜,来宾先吃点饭菜,新人换好衣服再上台,进行其它的仪式,也会每桌敬酒,以示感谢来宾!

湖南结婚习俗

在我们湖南老家,如在酒店摆酒宴就和各地差不多,有西式、中式、中西式结合等。如是传统的婚礼却与各地有所不同。

周礼有“三媒六证”,湘南的婚姻古风存焉,虽然没有那么严格,但农村在20年前的风俗可以窥见古代习俗,小时候如姑姑们或姨结婚,可高兴了,会有许多程序的,很讲究的。现在的婚礼就简化了许多,也没那复杂酒可摆,有直接上岗

了,提亲就可结婚了,的酒也不摆了,拿证就了、有的人连证都不拿也直接上车了。

一、说媒,这大家都知道,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即使是自由恋爱,也的在婚前挂靠个媒人做挡箭牌。

二、筛茶。男的第一次到女的家里,女的如果觉得男的不错,给端一杯茶,男的给一红包。对上眼了,有戏。

三、过庚。男女双方交换生庚八字,请先生算命能否相配。

四、订婚,结成婚姻。

五、过门:男方一大早抬花轿来女方门(现在是汽车)彩礼必有三牲。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先要“辞堂”,陪新娘到堂屋里拜别娘家的祖宗牌位,谢谢娘家的养育之恩。出堂屋门时,必有新娘兄弟在门前阻挡,不愿意姐姐远去。新郎只有红包开路))

六、上轿(或车)必有女方的哥哥或堂哥背她上轿,双脚不沾地,害怕把娘家的运气沾走。娘家村里的众人送新娘出村门,新郎封红包买糖感谢。

七、到婆家,停轿。首先念煞。由德高望重之人围着花轿念念有词,将一公鸡当场宰掉,以阻挡娘家带来的晦气。然后有德高望重之中年妇女(必须子女都有)搀扶新娘出轿,跨火盆,新郎射箭。(此节可有专文论述)

当天宴请宾客时,陪姐姐来的弟弟,哪怕是毛孩子,必坐上席,这是对娘家的尊重。

八,入洞房闹洞房,唱拜堂歌,可有专文论述之。

篇3:各地婚俗

婚俗背后的文化心理

人类求爱、结婚不是纯粹的性本能的要求, 而是性文化的内在驱动, 这就是说, 在男女两性的求爱、结婚过程中, 综合了当时当地所具有的民族文化。[2]。就土家族而言, 其婚俗背后的文化心理主要表现为膜拜神灵和崇拜生殖。

第一, 对神灵的膜拜心理

土家族作为中南地区的古老民族, “大多数人说汉语, 崇拜祖先和鬼神。”很久以来, 土家族就有着自己本民族的神灵。向天王子、盐水女神是土家族的先祖。“向天王子一支角, 吹出一条清水河、、、”这是土家族的创世古歌。就是土家族人对向天王子和盐水女神自由而幸福的结合的讴歌。[3]

土家族婚俗很多源于对神灵的膜拜, 而正是这一文化心理, 造就了其独特的婚俗。

第二, 繁衍不息的期盼

多子多福一直是土家族人心灵深处的期盼。而这一心理在婚俗中又有显现。多用象征意义表现出来。

其婚俗之一的“过礼背山花袱盖”即男方派人送“过礼”, 所背聘礼中有两只鸡 (一公一母) 是必不可少的。这两只鸡一定要与女方家的两只鸡交换, 这是生息繁衍的象征。[3]

又如“新娘出门把筷甩”新娘用手把两把筷子, 在跨过门时使劲向身前身后撒去。这里“筷”与“快”谐音, 含快快“早生贵子”之意。[3]

这些在婚俗中的出现, 都表现了土家族人对后代生生不息的企盼。

婚俗背后文化的审美价值

婚俗作为文化的一种审美形态, 必然有其巨大的审美价值, 在土家族的婚俗中, 我们可发现其独特的内涵美、艺术美, 人情美的审美价值。

第一, 内涵美

作为具有某独到一面的土家族婚俗, 其外在形式美, 为大家喜闻乐见, 但其内涵美则因其不明显性而被人们所忽视, 正是其内涵美, 经过时间的洗礼仍顽强保留下来。如土家族婚俗中的哭嫁, 据《礼记曾子问》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 三夜不熄烛, 思相离也。”

土家族的哭嫁有这样的因素, 但都赠与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其所哭的内容有 (1) 泣诉少女时代欢快生活逝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的迷茫不安。 (2) 对家长制家庭的控诉, 以及对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的不满。 (3) 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 哥嫂姐妹的关怀和睦之情, 媒人乱断终身之恨。 (4) 嫁女对婚事的不尽人意感到委屈, 借机倾泻自己的不满。[5]

丰富的思想内容让我们看到其独特的内涵美。

第二, 艺术美

莫里斯认为:与其说是文明的进步造就现代人的性行为, 倒不如说是性行为塑造了人类文明。换句话说原始的音乐, 美术, 衣饰, 舞蹈等文化艺术同性行为, 男女两性的婚姻关系密切相关。[6]而正是这赋予了土家族婚俗独特的艺术美。

就歌舞而言, 它常常表现着人们对婚姻配偶的选择意向, 审美情感。土家族人传统的恋爱习俗中主要有每年都要举行的跳摆手舞的活动, 这是青年男女选择自己中意对象的好时机。在大型集体舞跳完之后, 已婚男女和小孩就退出场外, 只留下未婚男女青年进行小型且歌且舞的晚会, 舞后再唱“风流歌”, 这种歌可以让青年男女有相互结识的机会, 男女青年可以在歌舞中仔细挑选自己中意的人以单独接触。如果双方情投意合, 便互赠礼品。另外吹木叶谈情是其独特的艺术形式。[6]

通过歌舞等艺术形式表达的恋爱风俗, 使其因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而熠熠生辉。

第三, 人性美

土家族婚俗中的人性美不仅表现在父母姐妹浓浓的难以割舍的亲情, 还表现为朋友间真诚深厚的友谊, 还有姑嫂长辈最沉挚的祝愿。

浓浓的亲情在婚俗中表现为“上轿须得哥背来”, 即土家族姑娘上花轿, 不是由新郎背, 而是由姑娘的哥哥代劳。没有哥哥, 则由弟弟和叔叔替之。清晨哥哥把妹妹慢步背出闺房, 表示浓浓的亲情。同时土家族婚俗中也表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如“哭嫁”时全寨相好的姐妹都要轮番陪哭。至于姑嫂最沉挚的祝愿主要体现在化新娘妆, 即“开脸”、“上头”“戴花”三个步骤, 其细心之程度, 体现了姑嫂一颗诚挚的心以及对新娘的祝愿。

土家族婚俗背后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 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在当代物质文明高压下, 正逐渐被小解。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我们这代, 应努力加以传承并积极发展, 从而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更多的活力。

摘要:孟子云:“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古人把婚姻与饮食放在相提并论的地位, 看作人类必须做的两件大事。认为婚姻是维系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头等大事。作为缔结婚姻的形式规范的婚俗, 反映了人类文化的一个侧面,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土家族作为少数民族有其特殊的一面, 这里通过对土家族婚俗的研究, 浅谈隐藏在婚俗背后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婚俗,文化心理,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民俗风情》, 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2003年版, 第95页。

[2]鲍宗豪著, 《婚俗与中国文化传统》,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版, 第23页。

[3]陶犁主编, 《民族民俗风情鉴赏》,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年12月版, 第117—119页。

[4]鲍宗豪著, 《婚俗与中国文化传统》,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版, 第159页。

[5]陈勤建主编, 《中国风俗小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 第125页。

篇4:世界各地的奇葩婚俗

在肯尼亚,当一对新人离开村子时,新娘的父亲会对着女儿的头和胸前吐口水,以此代表不会污染了新人的好运气。出发点很有爱,只是接受起来有点难。

印度:童婚现象十分普遍

在每年5月的结婚旺季中,印度数百个地方都会举行大型的儿童集体婚礼。许多父母在为10岁左右的儿女张罗婚礼,有的新娘甚至还在吃奶。

这种婚礼和正常婚姻一样,经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最后举行正式结婚仪式。婚礼也和成年人的婚礼一样,三四岁的孩童穿戴整齐,戴着项链和手镯,在大人指点下绕“圣火”三国。

德国:锯木头

在德国传统的婚礼中,新人礼成后必须立刻当着众宾客的面合力将木头锯成两半,以此考验两人是否同心,同时也代表着将来遇到险阻也愿意共同面对克服。除了锯木头以外,在德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婚俗,宾客会在新人婚礼前一晚带着碗碟去新房门口,然后疯狂地将餐具摔在地上,以此帮助新人驱走厄运和昔日烦恼。

韩国:送鹅给岳母大人

新郎要送野鹅或鸭子给岳母还真是少见。赠送这些单配偶动物,寓意新郎单纯专一的心,将来必定对新娘从一而终。而一对新人也要互赠木制的鹅或鸭子,以此作为承诺。

苏格兰:涂黑仪式

在苏格兰,为了获得好运,避免恶魔侵袭,人们想出了涂黑仪式。婚礼前一天,准新娘和准新郎会被一群亲朋好友带出来灌酒,然后浑身涂满蜂蜜、羽毛、煤灰和面粉,如此狼狈不堪、人见人躲,相信恶魔也不愿意接近。

南非:父母从家中取火送给新人

在南非,新人的父母会从家里的壁炉取火带到新人家中,然后新人会用这两把从父母家带来的火点燃自家的炉灶或壁炉。

罗马尼亚:绑架新娘

仪式举行前,亲友或专业表演者会劫走新娘,然后通知新郎来赎人,一般会以酒、钱或者是爱的宣言作为赎金。

束埔寨:女子婚前必學会吸烟

篇5:闽台婚俗-茶礼

在我国,茶与婚姻有着密切联系,早在明朝时就有“订亲茶”的记载。清代人福格在《听雨丛谈》卷八中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清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与茶有关的婚俗,最有趣的当推闽南和台湾。

闽台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天礼”。“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

在旧社会,男方随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亲、相亲,女方的父母就习惯叫待字闺中的女儿端茶待客,茶杯斟满后,依辈份次序分送到男方亲客手中,由此拉开了“相亲”的序幕。男方家人乘机审察姑娘的相貌、言行、举止,姑娘也暗将未来夫君打量一番,当男到女家“送定”(定亲)时,由待嫁女端甜茶(闽台民间叫“金枣茶”),请男方来客品尝。喝完甜茶,男方来客就用红纸包双数钱币回礼,这一礼物叫“压茶瓶”。到了娶亲这一天,男方的迎娶队伍未到女家,女家就要请吃“鸡蛋茶”(甜茶内置一个脱壳煮糖的鸡蛋)。

男方婚宴后,新郎、新娘在媒婆或家人的陪伴下,捧上放有蜜饯、甜冬瓜条等“茶配”的茶盘,敬请来客,此礼叫“吃新娘茶”。来客吃完“新娘茶”要包红包置于茶杯为回礼。结婚成亲的第二天,新婚夫妇合捧“金枣茶”(每一小杯加两粒蜜金枣),跪献长辈,这就是闽南、台湾民间著名的.“拜茶”,也是茶礼在婚事中的高潮。倘若远离故乡的亲属长辈不能前往参加婚礼,新郎家就用红纸包茶叶,连同金枣一并寄上。

在闽南、台湾,茶树是缔结同心、至死不移的象征。据郎英的《七修类稿》和陈跃文的《天中记》载:“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旧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

篇6:家乡的婚俗作文

结婚之前,男方要给女方送聘礼,这聘礼中一定要有鹅和半头猪,“鹅”的.意思是说女方像天鹅一样美丽;猪,两家人一人一半,意思是说,他们两个要和和美美,永不分离。当然女方也要给男方回礼。这礼中一定要有一个小桶和两床被。“小桶”的意思是永结同心。被子上一定要有两只鸳鸯它象征着男女两方百年好合。

在新娘出嫁前,一定要有其兄弟背上车。如果无兄弟,那新娘便要踩在桂花糕上,这是因为不能让新娘脚沾娘家泥土,带走娘家财气。等女儿走出十几米后就要向外泼一盆水,这就叫做“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祝愿女儿永远纯洁如一汪清水”。

在新婚之日,桌上一定要摆着花生,桂圆,枣子,莲子。来喝喜酒的人一般都会带这些东西,意思是祝新娘早生贵子,子孙兴旺。

男女新婚后第三天要回门看望父母。在吃饭时,如长辈给新姑爷夹菜,就一定要吃完,否则就是对长辈不敬。若新姑爷实在吃不下,就要按“吃不了,兜着走”的说法,将菜倒进新姑爷的衣袋中,这目的就是要看新姑爷失态的样子,以此逗乐。另外要将胭脂,口红等强抹在新姑爷的脸上,而且不许洗掉,这种玩笑不分长幼,新姑爷不许生气。

篇7:婚俗文化

摘要:婚俗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岭南地区的婚俗文化内容 ,丰富多彩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岭南地区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婚俗文化形式多样 ,内容繁杂 ,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关键词:岭南、婚俗、文化

岭南地区的婚俗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随之变化,这昭示着岭南地区社会的进步,人们价值观的改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岭南地区的汉族婚俗文化从不同区域可分为三类广府婚俗、客家婚俗与潮汕婚俗,另外还有疍民婚俗和其他一些婚俗习惯。

一、广府婚俗指以广州为中心分布于珠三角及周边地区的婚俗习惯。在20世纪80年以前,广州的婚配嫁娶按时间先后可分为3个阶段。

①婚前礼,婚前礼又可分为六个步骤:一曰纳采。由男家请媒人携带礼物向女家提亲。二曰问名。提亲后,交换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男女“八字”宜婚,婚事方能进入正题。三曰纳吉。实际上是订婚仪式,是日要请酒祝贺。四曰纳征。俗称“行聘”或“过大礼”,这次送的礼比纳采时的礼厚,仪式也较隆重。五曰请期。下聘礼后,男家选择婚期,征求女家意见,双方商定嫁娶日期。六曰迎亲。婚礼前最后的重要程序。男家派出代表到女家迎亲;女家收取男家送来的部分礼物(不能全收),并回礼致谢。

②正婚礼,新娘到男家后当天的礼仪。新娘和新郎双双拜天、拜地、拜祖宗、拜父母以及对拜。之后,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向男家父母和年长者以及贺喜的亲友献“心抱”(即媳妇)茶。被敬茶者喝完茶后,要给新人封“利市”(即红包)。男家随后设宴款待亲友。宴中,新郎、新娘要逐席敬酒,散席前要敬茶。在入洞房前,新郎、新娘要对饮莲子糖水,取其“连生贵子”的好意头;要对饮“百合茶”,取其“百年好合”、“白发齐眉”之意;要吃和顺榄,取其和气、顺利、甜蜜的意思。

③婚后礼,新婚夫妇于婚后第三天回娘家,称“三朝回门”。这是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回门时,夫家备上礼品,包括烧猪、鸡和礼饼等。新婚夫妇必须于当天日落前返回夫家;且往返都要顺着迎亲时的原路走,不能“三天走两条道”。

从20世纪80年代起,广州兴起新式婚礼,并将整个婚礼过程录像留念。

婚礼前,先通过婚纱影楼照婚纱相。通常,新郎、新娘会提前请自己的未婚朋友做男傧相、女傧相(俗称“兄弟”、“姐妹”)。婚礼当天,新娘由“姐妹”陪同到预先约定的美容中心做发型、化妆;而新郎的“兄弟”则装扮花车:在轿车上挂上或贴上鲜花、丝带、彩球,车的正前方则矗立一男一女2个洋布娃娃。吉时一到,新郎领着众“兄弟”到新娘家接新娘。这时候,新娘的“姐妹”会严守层层大门,不让新郎轻易接到新娘,而且与新郎及其“兄弟”唇枪舌战,索取“利市”(俗称“姐妹钱”),拿到一封“利市”开一道门,有的还会藏起新娘的鞋,直到新郎“求饶”、“认输”才放新娘出门。这时,众兄弟、姐妹才热热闹闹地簇拥着新郎、新娘去男家。有的时候,尽管新娘家离酒楼近在咫尺,花车也要特意绕个大圈子经过吉祥路、长寿路、万福路、百子路等,以取好“意头”。随后,新娘由新郎陪同返回娘家,俗称“回门”。在婚宴中,新郎、新娘每席必敬酒;宴毕必敬茶,宾客则以“利市”相赠。整个婚礼过程,有的新娘会换2~3套衣服,迎宾时穿西式白色婚纱;宴中着传统红色裙褂;宴毕送客时则换艳丽旗袍。婚宴的菜谱也很有讲究,如是初婚,必有“烧乳猪”这道菜;还有红枣莲子汤,取“早生贵子”之意,有甜汤甜糕,取新婚甜蜜之意。婚宴后,主家还会向来宾回赠“利市”。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则选择旅行结婚。

二、客家婚俗指梅州、河源、惠阳等地区客家人的婚俗习惯。客家婚俗一般要经过“六礼仪式”:

(1)说亲。男孩长大成人,父母便托人作媒,寻访适当人家未婚女。媒者向女方父母说明男方家庭、男子年龄、品貌等。如女方父母同意,便进一步相亲,谓之“探人家”;如不同意,则婉辞谢绝。所谓“探人家”就是女方父母邀请几位至亲内戚前往男方观看郎貌,了解家迁,男设宴款待并赠送礼品。过去女儿本人不去。经同意,女方将女儿出生年、月、日、时,俗称“时辰八字”写在红帖上送往男家,谓“送庚”。男家将“庚帖”放在祖牌位前,三天内诸事顺遂,则进一步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认为“合”,婚姻就算定了。

(2)送定(札定)。说亲合适后,女方提出条件,聘金若干,猪、酒、鸡、鱼若干,桔饼、糖果若干,农村要加上米、豆、粉、面若干;男方则提出要妆奁若干,由媒人在男女双方间调和讲定。农村往往用书面形式,称“写婚约”或“写合婚字”,正面写“文字厥祥”,底面写“天作之合”,由双方家长及媒人亲房签字画押,各执一份。写字时要由男方备办盛宴。在城关则由男方送桔饼、糖果并布料、鞋袜、戒指或手表等到女家,女家回送帽鞋衣服给男方。有的还由男家请一二桌“订婚酒”。从此,女子便是男家的人了。送定以后,逢年过节,男方要送礼物给女方,直到结婚为止。

3)报日子和送聘金。男方择定“斗床”和接亲的日期后,告知女方,叫“报日子”,一般要在结婚一个月以前,同时男方将聘金送给女方。客家人对聘金的尾数喜欢用“九”,图其谐音“久”的吉利。女方在男方斗床的时候,要送柚子和木炭到男家,含有平生贵子和暖新房之意,俗称“探子探孙”。男方要做许多大肉圆送给女方分赠亲朋好友,以示结缘。

(4)盘嫁妆。嫁妆丰厚俭朴相差很大。旧时一般人家嫁女的妆奁有五色衫裤、梳妆台、脚桶、尿桶、门帘席、木箱或皮箱等,富贵人家则加绫罗绸缎、被褥毛毯、金银手饰等,招摇过市,极尽炫耀。送嫁妆的人叫“青娘”,由男方给予红包。嫁妆送到后,男家宴请亲朋“看嫁妆”。盘嫁妆的时间在日间,具体日期各地不同,城关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乡间多在新娘出嫁的第二天。

(5)接亲与送亲。接亲也称迎亲,旧时多在日间进行,现多在深夜。男方在午间要备猪头、鸡公、鱼及香烛、喜炮声中到女方家中接亲。“我是花轿抬到夫家的!”这是旧时妇女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俗话说:“破扇子扇扇也有风,破轿子坐坐也威风。”同去接亲的人要双数。女方家中看到接亲人员前来要将大门关住,待接亲者连放三次鞭炮以后,接过蜡烛火种,才开门恭迎。女方要备办酒宴款待接亲者,谓之“无块席”,婿郎、陪客稍微动筷,不多吃。出嫁姑娘洗澡后,由媒人和喜娘为之梳妆打扮。女方送客的人也要双数,一般有新人伯娓和新娘的兄弟及其他亲友。出门时,女方父母应回避。到男家后,若入门时候未到,新娘先要在门外等待。入门时,鼓炮相迎,男方父母亦应回避,到拜堂时相见,以避免“相撞”,造成日后不和。跨进大门槛时,由厨子宰杀一只公鸡,叫“拦门鸡”。一些乡间习俗在门槛下放一把斧头,新娘踏着米筛进入新房。

(6)拜堂与吃面碗鸡、交杯酒。这是结婚姻最后的仪式,新郎、新娘先同拜天,次拜祖宗,然后夫妻相拜。拜毕同入洞房,洞房内点红烛,桌上放着煮熟的鸡、面条和两个鸡蛋,新娘新郎共同进餐,吃交杯酒。这是新入门第一次与新郎进食,需选吉时。新床上放的东西有讲究,城关一般是放四个柚子,上贴喜字,“柚子”与“有子”谐音。乡间放一个红斗,装满白米,还有尺秤、算盘、剪刀之类,象征婚后生活富裕,会划会算;另有一盏红灯,取“添丁”之意。

闹房,闹房不属结婚仪式,或有或无。一般在宾客宴散以后,一些青年男女亲友进新房与新郎新娘逗乐,要新人说唱捧逗,如新郎抱新娘咬红花(红包),新郎新娘合吃一颗糖果,唱歌跳舞等。过去还有“坎压油堆”的陋习,就是一个个压到新娘身上。这种现象多少带有人类早期野蛮群婚的遗风,现已革除。过去有些地方因新房狭窄,闹房改在厅堂举行。闹房连续三天,这三天内不分大小,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客家闹房,还受一种观念的支配,认为越闹越吉祥。广东客家人闹洞房的习俗中特别突出说四句,以吉祥、祝福、禧 戏的语言构成押韵四句词,贯穿着整个闹房过程,典雅、风趣。

圆房,不少地旧俗有圆房验贞之陋俗。南方特别是广东一带,在三朝回门时随送烧猪以示新娘贞节完好,新娘得到男家的尊重,女家为此而感到骄傲。“吃烧猪”成了新娘子是否贞节的代名词。三朝之日新郎伴新娘回门,女方父母翘首盼望,在看到随来的“烧猪”时才放下那颗久悬着的心。女儿是守身如玉的处女,婿家已表示对她满意了,父母才为女儿终身有托而感到欣慰。

请三朝,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要设宴席请女儿、女婿。女儿以客人身份回娘家,可坐首席,宴后当众脱去红衫,改穿普通新衣裳。这天不能在娘家住宿,无论远近都要赶回夫家,有的乡间,娘家过几天邀一些亲戚(妇女)至女儿家中做客;有的结婚满月时,做母亲的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男女亲家各择定日期,设盛宴互相请酒,谓之“上门”。这些喜庆的余音,可以加强两家之间的往来。

婚宴设于厅堂,桌位分尊卑。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插。主要宾客,新郎须一一到他面前恭请并带到规定的席位,奉献碗筷。嫁女宴席则由新娘家长礼请宾客。新郎和新娘的母舅为上宾,坐首桌首席。女方来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他们来了,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斟酒从母舅开始。

三、潮汕婚俗指汕头、潮州和揭阳地区的婚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汕人的婚礼已越来越富于时代气息了,不少青年男女早已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然而,传统婚礼还存在。

(1)提亲。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

(2)合婚。这里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贴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占卜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

(3)定亲。合婚之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枚金戒指,也有送金项链的,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表示订婚的信物。女方在定亲礼时,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定亲后便行聘礼。行聘,亦称送聘。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潮州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现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实物必各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州柑)、金银首饰、布料、饼食等,但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为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即两个并生的香蕉,象征百年偕老;桔谐音“吉”,象征大吉;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给亲朋邻里,报告结婚喜期。亲朋邻里也

婚宴队,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尤其过去娶亲更甚。

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请期,行聘礼后,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请期所请的时辰大多在黑夜里,潮俗保持黑夜迎亲的婚俗,实是远古的遗风。

(4)迎亲。这是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 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这时,新娘往往放声大哭,这叫“哭嫁”。一方面是为远别父母亲而哭,另一方面据说只有流泪,才能使娘家富裕。

彩轿来到夫家门口,夫家要放鞭炮迎接。新郎用脚踢轿,卷轿帘,拔下新娘头上的如意,往新娘额上作势欲扎。踢轿、扎如意,意在给新娘下马威:今后一切须如夫意。这是夫权的暗示。接着新娘在伴娘搀扶下跨过门槛底下一堆燃着的“火烟”。新娘进门之后,要在婆家请来的“青娘母”陪伴下,与新郎吃“合房圆”,进洞房,上厅堂给长辈、平辈端茶行礼等。这时,青娘母应在旁诵祝颂歌辞。娘家在新娘迎娶当天,要派小舅子送百合汤赠与男方,愿新娘在婆家人人合意。第二天要给新娘送木耳猪心汤,期望新娘不要忘了娘家亲人。只有第三次才能在娘家住上几天,好好倾吐思念父母之情。

这里的姑娘出嫁时还有分赠“姐妹钱”的习俗。“姐妹钱”是由前来迎娶的新郎分赠给送新娘上路的弟妹们,一般是4元4角8分。分赠姐妹钱一对男女代送,含意“好”。448分,寓“世世好”和“世世不分(离)”之意。行庄严的“安床”仪式。安床之时宴请算命先生择日,床头朝向也有个讲究。在安床时,要做“四句”以图吉利。

当新娘艳妆浓抹、将上花轿的时候,新娘娘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轿泼洒,边泼边念:“钵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寄寓对出嫁新娘的祝愿。不过,现在泼洒的当然不再是花轿,而是自行车或是摩托车、小轿车了。新娘的嫁妆中,过去还必须备有两双木履,除方便日常生活外,也取“同偕老”或“亦步亦趋”之意。新娘过门后,隔一天清早就要起床下厨,亲自做一碗甜米饭,待家翁、家婆及丈夫的兄弟姐妹起床后,请他们各尝一点。据说,这碗甜饭,糖要从娘家带来,做饭时还必须将一口自己的唾液掺进米汤中。当然,唾液掺米汤得悄悄进行,吃的人也不必多问。这一习俗意味着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饭,新娘和全家大小就能融洽相处,生活和睦。

新婚三天内,新娘子与公婆应避免相见。第四天一早,新娘要到新居所在地的公共井汲水。汲水前先将一小撮红糖和一小撮由娘家带来的泥土投入井中。这是为使新娘此后不致“水土不服”,且能和邻里和谐相处。

闹洞房。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子夜时分拜财神。无论是哪一个地区,婚礼的最高潮是“闹洞房”。潮汕也如此。香包是新娘出嫁前躲在闺房里刺绣的,人们要从这些刺绣工艺品的手艺高低、数量多寡来品评新娘的灵巧与笨拙、勤劳与懒惰。

四、疍民婚俗指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并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的婚俗习惯。疍民们的婚俗,虽和陆上居民一样,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其婚庆有自己的特色。谈婚时,先将男女双方生辰请相士推算,如算得双方八字无碍,媒人再将两边的家庭详细情况通告对方家长,然后双方家长再商酌礼金,若男家不允女家提出的条件,便封回一个红包,把年生送回,此门婚事便告吹了。饼礼则同陆上居民大同小异,突出不同的是要加槟榔五十七斤。婚礼宴客也不在艇中进行,而是择一开阔、平坦的沙滩,以地当席,海碗当杯,畅饮庆祝。

五、其他婚俗,是岭南特有的一些婚俗习惯,有一些特别的称呼。

童养媳,长江长期以来有带童养媳的风俗,俗称“新婢子”。过去产生童养媳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重男轻女;二是一些人家娶媳妇

困难。生女孩者常在一二个月内将婴儿送给别人,收养者只需出几斤猪肉和细面。如果将来不做儿媳妇,也可将其出嫁,获取聘金。

过去童养媳结婚往往比一般人早,十五六岁结婚者不少。仪式也很简单,一般不请客,不拜堂,除夕日吃过面碗鸡便同房,俗称“合卺”或“圆房”。婚后夫妇感情多不太融洽。

赘婚,男到女家结婚,长汀俗称“打合同”或“招亲”。女方多属童养媳或等郎妹,前者指婴儿时抱来长大后配童婚(有男孩匹配),后者指抱养来后等着生郎的。因无男孩将新生女儿与人“打合同”的则很少。“打合同”主要条件是生的孩子两姓平分,男方对女方父母负责生养死葬。结婚仪式也较简单,女方家长请本族亲房和男方的家长商议签署合同即可完婚,男方不出聘金,女方也无所谓嫁妆,男方可继承女方父母财产。

转亲,城乡均有此种婚姻,但为数极少。

换亲,兄妹双双互换结成夫妇。两家均可省去聘金、送礼等费用,接亲、拜堂等仪式照样进行。这主要出自家长的意图,双方男女并无爱情基础。

改嫁,寡妇再醮与离群的妇女再婚,过去在社会上受歧视。结婚仪式不能与

普通婚姻相同,如不能穿红衣,不能在厅堂正门出门,要提前一两天离开原来的家,有的地方要半路上轿,接亲时间不能在晚上而在白天等。也有寡妇不改嫁他家,招男子来家结婚“打合同”的,多因其有子女并与翁姑有感情不愿离开所致。离婚妇女也有离婚不离家的,与家人照常生活在一起,除了与丈夫脱离夫妻关系外,其地位与离婚前相同。

篇8:奇异的苗族婚俗

寨头的婚姻习俗有两种:一是日娶,即明媒正娶;二是私奔,又称跑婚。私奔,就是说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男女双方曾征求过自己父母的意见,因女方家不同意这门亲事,女方便跑到男方家去,叫私奔。日娶,就是说青年男女双方通过玩山对歌情投意合之后,男女双方把真实情况告诉了各自父母,而且双方父母都同意这门亲事,再通过媒人说亲而成的婚事,故为日娶。是私奔也好,是日娶也罢,其婚姻的过程均相同。一是嫁女家当时不请酒设宴;二是新娘回门后才设宴喜庆;三是妻不落夫家。

出嫁不请酒设宴

当媒人说完亲事后,便进入婚期。姑娘出嫁的头一天,姑娘家不请酒设宴喜庆,只是在当天晚上,与姑娘平时要好的朋友和姐妹们来陪嫁。与此同时,原姑娘交往较好的男子也来陪嫁。男子来陪嫁,主要是对歌。双方唱的是别离情或送别情歌等。娶方男家也在婚期的头天晚上,叫三人到女方家去接亲,这三人中,有新郎、弟弟和妹妹。他们一同与嫁娘家的姐妹们对歌守夜……到了下半夜,姑娘的父母杀鸡宰鸭来招待前来接亲的人、当接亲的人吃饭时,嫁娘就开始梳妆打扮。嫁娘一打扮,歌声也就当即停止。嫁娘柿妆打扮完毕,时辰刚好是卯时,即天麻麻亮。这时,早已吃完饭的接亲人,他们在等候着,只要嫁娘同意出门便把新娘接走。去接新娘的三人中,有一人提着装有新娘衣服、首饰的细篾竹篮在前头引路,新娘尾随在后,四人朝男方家走去。

把新娘接到新郎家后,主人便叫一对“福寿双全”的长辈来主持操办这门喜事。男的负责杀鸡、杀鸭,烧香化纸祭祖;女的承担煮油茶……与此同时,主人还叫二三个妹妹陪同新娘去井里挑“喜水”。这“喜水”一挑只能挑七瓢或九瓢水,以免在路上水从桶里溢出。下午大办婚宴。

这天,新郎家杀一头大肥猪来请家族、亲戚、朋友吃喜酒。把肉砍成块并煮熟,然后切成片,一切安排就绪后才就餐,就餐是摆长桌,即用门板、粑板等铺架连接而成的长长桌子。肉片是用来散发的,每人发五片或六片……客主双方猜拳行令,热热闹闹。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一散发肉片的习俗已渐渐打破,现时兴以圆桌或方桌来宴请。

回门娘家设宴喜庆

姑娘嫁到男方家三天或五天后,姑娘要回娘家,这种回娘家的方式,当地苗族人称为“回门”,也,)L广转脚”。回门这天,男方家族、亲戚、朋友都要来陪伴送行。在此之前,即在回门的头一天,男方家把240公斤大米、80公斤猪肉送到女方娘家去。吃了早饭,大家就出发了。走有前头的是位年轻的小伙子,他挑着一对细篾竹篮,竹篮里盛着5公斤左右的糯米饭;竹篮两头,一头挂着一只鸭子,另一头挂着一刀肉。随后是回门女人和几位陪伴回门女人的姑娘,姑娘中又有一人挑着一对细篾竹篮,竹篮两头,一头盛着男方家送的棉花(半公斤),另一头装有原姑娘出嫁时的衣服及一把黑伞。跟在最后是家族、亲戚等这些众多的男女老少。女方娘家也叫几位姑娘到半路迎接作伴。

当众人行至女方娘家时,女方娘家早有准备,一是在路口设一道“关卡”,即在路的两边用捆着的三根木棒制成的架子架着,中间横架一根竹杆,竹杆上置放着用线系着的一对牛角,拦住客人喝酒。这种做法,当地人叫“拦路酒”。二是在大门口再设一道“关卡”,俗称“拦门酒”,凡来客者,都要喝上两杯后方能让其走进女方娘家的屋。不会喝酒的人,只要在牛角上面抿一下,表示已喝了主人的酒,便可过关了。

下午三时左右开席。开席前,主人先叫四位青年客人(当作女婿)吃饭,主人中由一位福寿双全、能说会道的长辈来作恭贺语。四方桌上四位后生各坐一方。桌上摆满了酒菜,听候这位长辈的恭贺。未贺之前,这位长辈先在四位小伙子的脑门画上十字形的锅烟,以示号婿,然后恭贺:“婚后,生九男育七女,九男烧柴亮半寨,七女挑水干半井……”四位后生应声道:“谢谢长辈的金口五牙……”饭毕,主人就叫这四位后生把刚才从男方家挑来的那对竹篮挑去……这四位小伙子走后,大家才人席就餐。席间,主客猜拳行令,拳声一浪高过一浪……太阳快要落山了,客人才离席而去。

当客人离席走出家门时,来到路上,这时,主人又叫大伙提着酒壶拦着路,再邀请客人饮酒对歌,以示对客人的敬重。

对歌是由主人唱起,而且是由主人中的一歌手即端牛角酒的人唱起。主人唱:“在远古时代,水已漫到天,淹得没有种,地已破裂完。去何处找种,才得这酒来?”客人对答:“主人间这事,请听我来言,迪炎(传说是人类的祖先)去坡上,包饭做农活,饭挂在树上,昆虫从南来,飞到这树上,喷水着了饭,一半成了酒,一半仍是饭,你说是不是,”客人全答对了……这种在路上用酒对歌的方式是寨头苗族人民特有的婚姻习俗。

妻不落夫家

新娘回门在娘家住上三五天或八九天后,新郎家要到新娘家去接她回家。因为是首次去喊新娘,所以主人特地选一位命好的年轻妇女去。去喊时,还提着一细篾竹篮去,竹篮中置放着生的米粑及糖果之类的东西。来到女方娘家,女方的母亲便将竹蓝里头的生米耙来煮油茶,让主客共同品尝,以示祝贺新郎新娘成家立业,发家致富……把新娘接到男方家住上几天后,新娘又要返回娘家。之后,男方家在第二次或第三次去喊新娘回家时,不一定是叫妇女去,只要有人去喊(接)就行了,或女孩或男孩均可。通过反复多次接送,新娘便慢慢地习惯了,来去由她。两头居住是她的自由,直到身怀有孕,才到男方家长住。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一“不落夫家”的习俗正在逐渐改变。如今,有的青年男女一结了婚,妻子就长期住在夫家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各地婚俗】相关文章:

各地婚俗范文05-16

中国各地婚俗范文06-04

世界各地婚俗范文05-31

婚俗文化04-11

婚俗04-30

婚俗2范文05-15

话婚俗范文05-15

传统婚俗范文05-15

楚地婚俗范文05-16

各国婚俗范文05-16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国庆节活动设计下一篇: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