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改革宣传工作方案

2024-06-12

个税改革宣传工作方案(共8篇)

篇1:个税改革宣传工作方案

10月24日至27日,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明年下半年召开十九届代表大会。市场认为,个税改革在跨越了四个“五年计划”后,在“十九届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或将有新的进展。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目前财政部已经完成了个税改革方案的草案,但方案并未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前曾参与方案研讨的专家此次也并未看到内容。不过,对于个税改革关注的税率、扣除因素、家庭申报等内容,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热点。

今年两大会议期间,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改革方案已经提交国务院,按计划将于今年提交全国人大审议。今年上半年,国家税务总局还曾组织专家团队到各地进行实地调研,为个税全面开征的技术条件做调查。

技术征管准备

“尽管综合个税制度还需要很多配套,涉及信息管理制度的完善等难点,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随着改革的推进,个税的技术条件将得到保障。”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斌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早在制订“九五”计划时,国家就明确提出要“建立覆盖全部个人收入的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之后,“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也都明确提出个税改革的`方向,并重申要努力推进这项改革。

然而,经历了四个“五年计划”后,个税虽几经修正调整,但却一直没有完成。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认为,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中,综合所得目前并未实现信息联网,给征管带来难题。“加快建立和健全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是实现全面征管的前提。”他说。

楼继伟也表示,综合所得中包含的专项扣除需要大量信息支撑,包括子女教育和职业教育,家庭赡养等因素都要考虑进来,改革需要分步到位。

据了解,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有11类,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张斌认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意味着税务机关要直接面对自然人收税,接受大量的个人申报纳税,在征管成本加大的同时,也对征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税务部门需要对纳税人的申报进行稽核和甄别。要建立和完善适用于自然人纳税人的征管机制,如自然人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制度和纳税服务体系、与个人和家庭有关的涉税信息系统等”。

税收法定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改革的推进,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的互联互通正在加速推进。

“《税收征管法》修订最大的阻力是‘涉税信息共享’。”参与《税收征管法》修订和讨论工作的施正文透露。

据悉,现行《税收征管法》于1993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虽然在1995年和进行了部分修改,但始终没有增加“建立涉税信息管理制度”的内容,税务机关只能通过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等间接手段获取信息,缺乏直接获取涉税信息的必要权力和手段。

不过,这一现象在去年得到了改善。

国务院办公厅底发布《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按照进度要求,将实现征管数据向税务总局集中,建成自然人征管系统,并实现与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对此,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表示,国务院法制办曾对税收征管法的修订公开征求意见,重点对纳税人识别号和第三方信息提供等内容进行讨论。

在他看来,纳税人识别号包含的各类收入、财产等信息,加上第三方提供的内容都汇集到税务机关,并最终在税务机关建立纳税人个人账户,为分类和综合计征提供了技术保障。

记者了解到,正在修订中的税收征管法已经明确建立自然人纳税识别号,这将归集个人工资、薪酬、证券、不动产、保险、银行存款信息,这成为个税改革中以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为主的重要一环。

篇2:个税改革宣传工作方案

无论是涉及每一个钱袋子的个税改革、承担减负重任的五险一金精简,到力图破解看病难题的新医改,备受关注的这三大改革不仅是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的惠民新政,也是中国逐步绘就新年社会经济新蓝图的一个缩影。

个税改革或遇实质性突破

作为直接影响民众收入高低的税种之一,个税改革的一举一动都颇受瞩目。而在去年10月底,一则“年收入12万元以上属于高收入群体,或加大税收调节力度”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各界的关切更是达到了顶点。

随后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肖捷明确表示,将研究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

实际上,在两个月前财政部单独设立个税处之后,北京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就预测,今年个税改革可能会出现一些实质性突破,例如个税法的修订、个税配套制度的完善等。

不过纵观当前进度,从提高起征点、扩大综合征收范围,到逐步将房贷利息、教育支出等纳入抵扣范围,直至实现以家庭为单位课税,个税改革之路依然道阻且长。

分析普遍认为,在“增低、扩中、调高”的总原则下,“扩中”也就是减轻中等收入群体税收负担将先行推进,月收入万元以下的个税税率有望调低,同时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最高边际税率或也将调低。

具体来说,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建议,可以将相应税率调整为月应纳税所得额在5000元以下,适用3%的税率;5000-1万元适用5%的税率;1万-5万元适用10%的税率;5万-10万元适用15%的税率;10万-20万元适用20%的税率;20万元以上适用25%的税率。

“回扣门”引爆医改“大动作”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都是当前社会难解的一大症结,而新近曝光的药价“回扣门”事件,又使得本已脆弱的医患关系变得更加针锋相对。

去年11月,中办、国办正式发文要求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重点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手术、护理、康复和中医等医疗项目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等价格。

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姚建红随后披露,未来我国医改工作的重心之一,将是实施综合改革,通过各种方式压缩药品价格不合理空间,优化医疗服务价格,把空间腾出来以后,为医务人员提供薪酬调整的`空间,“同时也将结合其他多种措施,可以实现民众看病负担不增加,医保基金也能承受”。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国务院印发的《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就指出,要在20基本破除“以药补医”,实现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品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据此,分析均期待今年的医改将有“大动作”。

不过上海交通大学卫生政策与医务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汪兆平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取消药品加成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在经济下行压力未减轻的背景下,部分地区落实政府补偿存在难度,而要求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则又陷入了行政调价的怪圈,这不仅将导致医疗用品定价不准,也很难根据市场变化做出调整。

“破除以药补医,绝不是简单的取消药品加成”,汪兆平直言,当医生服务价格过低、药品招标采购存短板以及大型公立医院长期占据市场垄断地位等行业痼疾难破,通过高压手段可以短时间见效,但要想长期切断以药补医的利益链,必须多政策共同推进,互为支撑。

近年来三项改革的重要节点

个税改革

●财政部税政司正式成立个税改革小组,专门研究个税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征管办法

●年5月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将研究提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

●11月财政部单独设立个人所得税处,业界预计今年个税改革可能出现实质性突破

新医改

●月国家发改委下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对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改革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在2017年实现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品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

●201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要求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并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社保制度改革

●2015年7月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决定自当年10月1日起适当降低生育保险费率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

篇3:以人为本,个税改革

——卡尔·马克思

“起征点”的提高一直是最近几年个税改革的主导方向, 但我国个税改革并不仅仅是一个提高“起征点”就能解决的问题。改革与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必须从根本上入手。“人”是一切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一切制度设计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个人所得税制度直接以个体的“人”为纳税主体, 更应当强调“以人为本”。但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却在很多方面没有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与纳税人之间的公平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 对于人与人的关系而言, 尊重“人”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公平, 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尚没有处理好纳税人之间的公平问题。

(一) 整体制度设计上的不公平

从整体制度来看, 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所得税制, 不同种类的所得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 这一制度内含了不同种类所得之间的不公平。所得之间的不公平又进而导致了纳税人之间的不公平。同样是依靠自己的劳动赚取的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 两者的税收待遇却不同。一个月薪2000元的工人由于尚未超过工资薪金所得的扣除标准, 因此, 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一个没有工作, 靠打散工赚取劳务报酬的人在取得2000元劳务报酬时, 则需要缴纳240元的个人所得税。由此可见, 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对于条件优越者 (有固定工作者) 施加了较轻的税收负担, 而对于处境艰难者 (打散工者) 反而施加了较重的税收负担。

我们仍然以劳务报酬和工薪所得为例, 来看看分类所得税制所导致的纳税人之间的不公平。一个月工资为10万元, 年薪120万元的白领, 需要缴纳大约34万元的个人所得税。而一个仅以劳务报酬为所得来源, 但劳务足够分散并且每次仅取得800元的纳税人, 取得120万的劳务报酬, 则有可能一分钱的个人所得税都不用缴。

古人云:“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个人所得税在制度设计时的一点点差异就有可能导致纳税人之间的天壤之别。“以人为本”不仅应当以大多数人为本, 也应当以处境最不利者为本。

(二) 税法执行力度所导致的不公平

除了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以外, 税法执行力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个人所得税几乎全部依靠代扣代缴制度来征收, 也就是说, 向个人支付所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由于税务机关对于单位的控制力度较强, 而对于个人几乎没有控制能力, 因此, 凡是由单位支付的所得, 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状况就比较好, 而凡是由个人向个人支付的款项, 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状况就比较差。由于工薪阶层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工资, 而税务机关对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控制颇严, 因此, 工薪族偷逃税款的可能性非常小。但对于那些收入主要来自劳务报酬的人而言, 由于大部分都是现金支付, 而且税务机关对单位支付劳务报酬的监管远低于对支付工资的监管力度, 因此, 依法足额纳税的比例非常小。这样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工薪所得与劳务报酬实际税负的巨大差异。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 工薪所得所承担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比例达到了55.5%。

从社会地位上来看, 仅靠工资吃饭的人是弱者, 而收入多元化的人是强者。税法执行效果的差异导致了弱者在实际上负担了更大比例的税款, 而强者则在实际上负担了较小比例的税款。且不说某集团董事长在被举报后补税2个亿这样的逃税大户, 仅就我们身边的高收入群体而言, 2007年个人所得超过12万的人进行个人所得税申报的仅162万人, 2008年仅212万人。这些数字是否远远低于现实生活中年所得超过12万的人数?

“以人为本”与纳税人自身的生存权

“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 是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权, 如果连基本生存权都无法保障, 就没有“人”可言了, 而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尚没有能够保障所有纳税人的基本生存权。

(一) 定额扣除与“抽象人”

“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当是具体的“人”, 而非抽象的“人”。而我国个人所得税各项扣除标准中的定额与定率扣除, 恰恰是以“抽象人”为本的。

工资薪金所得, 不管男人、女人, 不管青年、中年、老年, 一律扣除2000元, 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等, 无论付出多少, 一律扣除800元或者20%。这种一刀切的制度是典型的“抽象人”理论。在个人所得税法中, 一小时挣1000元的教授与一个月挣1000元的苦力, 只要都属于劳务报酬所得, 就缴纳相同的税, 丝毫不考虑劳动者为了取得该所得所付出的时间、精力与体力。靠流血流汗每月挣2000元劳务报酬的苦力与每月收取2000元房租的“公子哥”的扣除标准也是一样的, 丝毫不考虑“人”的差异。

在个人所得税法中, 每个人都是标准化的人, 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差异, “抽象人”的观念在个人所得税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 个人扣除与“孤立人”

“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当是社会的“人”, 而非孤立的“人”。而我国个人所得税各项扣除标准是以“孤立人”为本的。

根据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个人取得的各项所得, 仅能按照统一的标准扣除个人的生计费用, 至于该个人的其他家庭成员的生计费用完全不在税法考虑的范围之内。一个典型的七口之家 (一对夫妻赡养四位老人、养育一个孩子) 可能只有一个人在外工作, 一家人都要靠这一个人吃饭, 但个人所得税法在扣除费用时, 丝毫不考虑其余六个人的生计费用, 仿佛每个人都是“孤立人”, 身边没有老婆孩子需要养, 没有老人需要养。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 大部分人的生老病死主要靠家庭来保障。我们的制度一方面将养儿育女、养老送终的义务赋予成年人, 另一方面则又未考虑成年人的儿女和老人的生活费。

在个人所得税法中, 每个人都是孤立的人, 人不是生活在社会中的, 人与人之间没有互相依存的关系, 每个人都是无儿无女, 无老无小, “孤立人”的观念在个人所得税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人为本”与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完善

为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为了真正以“具体人”为本, 而非以“抽象人”为本, 为了真正以“社会人”为本, 而非以“孤立人”为本,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需要进行重大改革。

(一) 改分类所得税制为综合所得税制

综合所得税制不考虑所得的性质与来源, 都视为同一种性质的所得予以征税, 适用的税率和扣除标准都是相同的, 这样就排除了在制度设计之初对于不同种类所得的差别待遇, 从而也就避免对于取得不同种类所得的纳税人的差别待遇。

在综合所得税制下, 取得任何所得的纳税人都是公平的, 纳税人不会因为所得不同而存在差异, 仅存在所得多与少的差别。公平对待每种所得导致公平对待每位纳税人。公平对待每位纳税人就是对“人”的充分尊重, 就是真正“以人为本”。

(二) 改定额和定率扣除为个别扣除

综合所得税制下的扣除不是一刀切的定额或者定率扣除, 而是根据纳税人的不同情况分别扣除不同的费用, 也就是个别扣除, 每个人扣除的数额都是不同的。当然, 由于人与人并不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人均基本生活费的扣除可以相同。

综合所得税制下以个人或者以家庭为纳税单位, 由纳税人自由选择。纳税人的费用扣除由基本生活费扣除和其他特别支出扣除组成。基本生活费可以保持目前的每月2000元水平或者适当降低。以家庭人数确定具体的扣除数额, 如标准的七口之家就每月扣除14000元, 而没有老人赡养的三口之家每月只扣除6000元。纳税人其他合理的必要开支, 只要有合法的凭据, 都应当作为特别支出予以扣除, 如医疗费、托儿费、学费、健身费、交通费、通讯费、房贷利息、公益捐赠等。

综合所得税制把人看成是社会人, 是需要赡养老人、养育儿女的人, 是丰富的、具体的和真实的“人”。

篇4:个税改革宣传工作方案

对此,有决策部门表示,现在不会考虑有差别的个税政策,未来可能也不会考虑。但国家税务总局同时表示,为进一步鼓励上海金融业发展和适当减轻金融业税负,他们正拟订在上海进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的方案,减轻税收负担。

“西部叫好,东部叫苦”

似乎没有什么税改政策会像个税改革这样引起国人的关注。截至5月17日,提交个税修正意见超过22万条。在这些意见中,要求个税改革“不能一刀切”、“要有所区别”的声音很多。

据报道,按新的个税法,宁夏自治区可能60%至70%的职工不用缴个税。但远隔几千公里的江苏省的一些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则认为,个税免征额和级距调整的确有些低,他们很多人建议不能全国一刀切。因为中西部生活成本差距如此之大,个税一刀切对东部省市的纳税人来说税负显得过重。

上海金融服务办副主任徐权就对媒体表示,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一些金融业高管认为上海的个税太高了,与香港、新加坡比没什么优势,吸引不了人才、企业的聚集。因此,部分金融界人士希望建立差异化的个税政策。

日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教授在深圳“清华EMBA名师管理论坛”作演讲时也表示“个税3000元起征点全国一刀切不合适”。

李稻葵表示,同样3000元的收入,在深圳就很难养活一个家庭,但在贵州的某座小城生活可能就够了。因此,他觉得个税起征点至少应该划条线:比如说高生活成本的城市五六千元,中等生活成本的城市四五千元,低生活成本的城市三千元。“可能划得不合理,但比不划线强”。

同时,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在调研中也发现,低收入、高收入诉求不同,东部、西部诉求也不一样。

对此,财政部也强调,目前个税修正案草案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是个税改革的第一步,个税费用扣除标准的调整已经进入动态调整机制。本次从2000元提高至3000元即是根据前3年居民消费支出变化调整的。

东西部还是一刀切

虽然在本次个税修改征求意见中,一些意见仍集中在个税免征额不应全国一刀切等内容上,但决策部门认为,中国作为法制统一国家,现在不会考虑有差别的个税政策,未来可能也不会考虑。

据报道,相关政策制定部门考虑地区间均衡发展认为,如果地区间税负不同,发达省市个税税率低,扣除额高,人才会进一步流向发达城市,西部欠发达地区仍吸引不到人才和资金。中西部纳税人虽然从个税改革中受惠,但同时当地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却会大幅减少。

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巡视员丛明5月21日在 “2011陆家嘴论坛”专题会场上也表示,个税修正案草案目前正在全国人大进行审议,其中并未考虑差异化的问题。

丛明表示,“正在审议的方案中没有考虑差异化的问题,还是全国统一的起征点”。他还表示,个税改革的立足点是要适当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同时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

不过,国税总局还在为进一步鼓励上海金融业发展和适当减轻金融业税负而特批新的政策。对此,丛明透露,国税总局正拟订在上海进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的方案。

据报道,所谓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就是个人收入中用于购买商业补充养老保险的部分,其应缴个人所得税可延期至将来提取商业养老保险时再缴税。按照丛明的话说,上海试点个税养老保险递延纳税,普通人可享受到的好处是当期不用纳税,其实就是在减轻税收负担。“这是一个特殊的扶持政策,无论对于中等或是高等收入者都是好消息。”

起征点不宜再提高

同时,一些人对于个税起征点也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的建议。

对此,多数专家提出,科学、合理的减除费用标准应当与有关经济指标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草案关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为3000元的规定已经超出了合理比例,不宜再提高。

有专家分析,实践中除法定的减除费用外,“三险一金”已经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了,按照3000元的减除费用标准计算,再加上“三险一金”的扣除,实际扣除额为3896元。从全国范围看,这一标准已经很高。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朱青也对媒体表示,发达国家减除费用标准相当于居民月平均工资的24%至40%,而按照草案的规定,我国的减除费用标准相当于月工资(约2800元)的100%,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000元,同时也意味着个税的减收。丛明就表示,经过静态测算,个税改革后一年可减收1200亿元。与去年个税约4600亿元的征收总额相比,这个力度是非常大的。

专家提出,一味提高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不利于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专家建议,应该推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税制改革。

篇5:个税改革

根据谢旭人的说明,这次个税改革有两个大动作:一是拟将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标准(即免征额)由现在的每月2000元上调至3000元;二是拟将现行的9级超额累计税率修改为7级(见表一和表二)。该草案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后,最终方案或许会有小变动,比如,2005年9月,财政部向全国人大常委提出的1500元免征额标准,最终被提高至1600元。下文暂时依据财政部提出的“草案”,简单分析一下个税改革后不同收入群体其个税税负的变化。

根据财政部的数据,目前工薪所得纳税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群的比重只有28%,而且个税是单位代扣代缴的,也许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个税是如何计算的,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个税的计算公式:应纳个税=[(工资-三险一金)-免征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第一步,根据[(工资-三险一金)-免征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第二步,根据应纳税所得额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应纳个税的额度。特别说明一下,速算扣除数是为了简化个税计算而使用的一个概念,因为个税是超额累进制而不是全额累进制,如果用应纳税所得额直接乘以其对应的边际税率,相当于是算多了,需要减去一部分,在税率和级距不变的情况下,各档速算扣除数是一个常数。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工资─三险一金)为10000元,按照免征额为2000元的标准,那么应纳税所得额就为8000元,查阅表一,其对应的税率是20%,速算扣除数是375元,因此,应纳个税的额度为8000*20%─375=1225元。

表一:调整前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级数 应纳税所得额 1 2 3 4 5 6 7 8 9 不超过500元的部分 500-2000元的部分 2000-5000元的部分 5000-20000元的部分 20000-40000元部分 40000-60000元的部分 60000-80000元的部分

税率 速算扣除数(元)5% 0 10% 25 15% 125 20% 375 25% 1375 30% 3375 35% 6375 80000-100000元的部分 40% 10375 超过100000的部分

45% 15375

下面来看看个税改革后的税负变化。如果仅仅提高免征额,那么税率和速算扣除数都是不变的,个税改革后税负的变化相对容易判断一些──所有纳税群体的税负都会减少,且高收入群体税负减少的会更多一些。比如,免征额从2000元提高至3000元,假设重新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依然落在原税率档,那么根据上面的公式,减少的税负将为(1000*税率),由

于高收入群体对应的税率更高,所以他们减少的税负也更多。

因此,从高收入群体的税负变化来看,仅仅提高免征额似乎没有“劫富济贫”,于是,财政部这次依据“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调节”的原则,结构性调整了税率和级距,调整后的结果见表二。

表二:拟调整后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级数 应纳税所得额 1 2 3 4 5 6 7 不超过1500元的部分 1500-4500元的部分 4500-9000元的部分 9000-35000元的部分 35000-55000元的部分 55000-80000元的部分 超过80000元的部分

税率 速算扣除数(元)5% 0 10% 75 20% 525 25% 975 30% 2725 35% 5475 45% 13475

这里主要的变化在于,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扩大了5%和10%两个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同时,还扩大了25%和45%两个中高档税率的覆盖范围,特别是将现行适用40%税率的应纳税所得额,采用45%的高税率。如果再加上免征额从2000元提高至3000元,可以粗略判断,中低收入群体将获得更大的税收优惠,而高收入群体由于税率和级距的调整,冲销了免征额上调带来的税负减少,或许还将面临税负的增加。具体的计算结果见下表。

(工资─三险一金)调整前后税负变化趋势 3000元以下 3000-7500元 7500-12000元 12000-19000元 19000元 19000-22000元 减少0-75元,收入越高,减少得越多

减少75─35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减少得越多 均减少350元,不随收入变化

减少350元-0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减少得越少 不变,处于临界点

增加0-15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增加得越多

22000元-38000元 均增加150元,不随收入变化

38000元-42000元 增加150-35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增加得越多 42000-58000元 58000-62000元 62000-82000元 82000-83000元 83000-102000元 102000元以上 均增加350元,不随收入变化

增加350-55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增加得越多 均增加550元,不随收入变化

增加550-50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增加得越少 增加500元-145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增加得越多 均增加1450元,不随收入变化

可以看出,经过财政部精心的规划,(工资─三险一金)的收入,在12000以下的群体,其税负减少的额度相对于其收入比较可观;而在19000以上的群体,在个税改革后,税负

均有所增加,特别是在83000元以上的群体,本来仅仅免征额提高后将使其税负减少400-450元,结果由于税率和级距的调整,使其税负增加了500-1450元不等。总体看来,中低收入群体最高将降低350元的税负,最高降低幅度在50%左右,而高收入群体最高将增加1450元的税负,最高增加幅度在5%左右。

从结果上看,这似乎是一个还不错的方案,让中低收入群体大大获益,而高收入群体增加的税负也不重,也做到了“劫富济贫”。但是,从“宽税基、低税率”的改革方向来看,却不尽然。

如果让高收入群体依旧承担更高的边际税率,那么,他们逃税漏税的动机将依然存在且被强化,将依然难以对他们进行有效征税,这样反而达不到“劫富济贫”的效果,因为往往就劫不到富了,根据财政部的数据,适用10%税率以下的纳税人群占比高达94%,想必适用45%税率的人群是凤毛麟角了。更何况,“劫富济贫”还不能指望个人所得税,因为很多高收入群体并不在工薪阶层之列。

篇6:个税征管改革需要人文关怀

席月民

2012-09-10 21:51:53来源:学习时报

实现个人自由,发展个人人格,维护个人尊严,是现代法治国家建设中个税改革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我国个税征管改革究竟应往何处去?现行个税能否改按家庭征收?个税如何确保税收公平的实现?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个税改革的税制选择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机制。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个税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从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法看,目前主要有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三种类型。其中,分类所得税制把个人应税所得区分为不同类型,并分别适用不同税率,其优点在于课征简单,但问题在于无法实现量能课税,不利于发挥个税应有的收入调节作用;综合所得税制把各项所得进行合并,综合考量家庭情况,其优点在于适用累进税率,能够量能课税,但对纳税意识、征管技术以及税收文化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对低收入者采用分类课税,对超过规定标准者加征综合所得税,其兼收分类所得税制和综合所得税制的优点,但相比之下,税务行政设计却较为复杂。

自1980年起,我国分别针对外籍人员、居民和企业主开征了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以及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1994年简化税制后,开始统一征收个人所得税。30多年来,我国一直采用分类所得税制,虽然近年来个人所

得税法反复调整了工薪所得的起征点,但并未从根本上克服分类所得税制本身的缺陷,税负不公问题日益突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个人固然负有向国家依法纳税的义务,但国家也需要使个税征收更具有正当性,并创设合乎人性尊严存在所需的个税负担条件。系统改革分类所得税制,是我国依法保障人权、充分发挥个税调节收入差距作用的必然选择。

个税按家庭征收是方向

就个人所得税而言,量能课税是税收公平原则的本质要求,纳税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人财富、收入与支出之间的综合比较与考量。判断一国个人所得税制是否公平,不能抛开婚姻和家庭这一重要因素。婚姻、家庭与税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婚姻自由是婚姻法倡导的重要原则,在坚持婚姻自由的前提下,单身与单职工家庭、单职工家庭与双职工家庭、无子女家庭与独生子女以及多子女家庭,在个人收入相同的情况下,其纳税能力会因具体支出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因此,按个人还是按夫妻甚或按家庭征收个人所得税,在衡量其纳税能力时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无论是劳动所得,还是资产所得,抑或是二者的结合,相比之下,按家庭征收个人所得税要比按夫妻征收、按个人征收更为公平一些,这主要是因为家庭支出是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所无法避免的支出,无视劳动者及其所抚养、扶养、赡养的家庭成员之生活必须支出,而只对比劳动者个人收入的多寡,并不能科学地体现不同人群收入的真实价值和纳税能力。不论家庭是否完整或破裂,对婚姻、家庭及其责任的体认和关怀是个税改革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实行按个人征收,这种税制客观地造成了已婚已育者所负担的税收与未婚未育者不够匹配,已育再婚者与未育再婚者以及单亲家庭的税负不够匹配。要确保纳税人对个人所得税法的信赖感,长期维持其适用效力,就必须维护个人所得税的量能课税原则,在纳税单位和费用扣除的标准上重视基本人权的保障和国家税权干预的界限。个人生存权保障的优先性需要在个人所得税法中得以贯彻,纳税人的家庭抚养、扶养和赡养义务应优先于其纳税义务,从而使得每个人生存权保障的支出得以在家庭所得总额中减除,确保个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需扶养的兄弟姐妹以及父母生存和发展之必需。

个税改革呼唤更多人文关怀

个税负担水平的确定应依个人的经济支付能力来衡量。个税改革呼唤更多的人文关怀,个人所得部分只有超出其个人及家庭最低生活所需费用时始有负担能力。众所周知,个人所得税属于“属人税”,是对人课税,是对参与市场交易有收入的人课税,因此在衡量纳税能力时必须考虑其个人负担这一因素,斟酌考量纳税人的家庭状态,否则个人所得税无疑会沦为“营业税”,从而与现代国家民主宪政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

我国现行分类所得税制广泛采用源泉扣缴的征税方法,这比较适合按个人进行征收。在不改变现行税制的情况下,直接改为按家庭征收并不可行,因为这无疑会增加征纳税的成本,不符合税收效率原则。我国目前仍处在城市化过程中,频繁的劳动力流动与传统的户籍制度之间关系一直较为紧张,个人所得税属于地方税,其“属人税”的性质与用于认定家庭关系的户口簿的地域管理之间短时期内无法实现统一,不便于家庭收入所得税的征收。但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如果改为综合所得税制或者分类与综合所得税制,并实行自行申报纳税,则按家庭进行

征收会变得实际一些。

篇7:浅谈个税改革的三个观点

我们既要强调纳税人的纳税责任,也要强调纳税人应有的权利和地位

任何一个公民都有责任按照税法缴纳税收,偷税逃税属于违法行为,所以我们应该对偷税逃税者绳之以法,并给予道德上的谴责,对此,人们是不会有异议的,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讲,我们都应该从法律和道义上处罚偷税逃税者。但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总有人偷税逃税?我认为,除了偷税逃税者自身缺乏法律观念和道德意识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强调纳税者应有的纳税责任的同时,没有承兑纳税者与纳税责任相对应的权利和社会地位。也就是说,纳税者只有纳税的责任,却没有与自己的纳税责任相对应的权利和社会地位。例如,纳税者对自己所缴税收的使用没有投票权,纳税人得不到应有的政府服务,甚至纳税人对于自己所缴纳的税收被人贪污和浪费,也无法有效制止,而且纳税者得不到应有的被社会所尊重的地位。纳税人缴纳税收是对社会的贡献,理应受到应有的尊重,但是现实情况却是纳税人纳税越多,就越显得自己拥有财富,从而会引发别人的忌妒。因此,我们不应仅仅强调纳税人的纳税责任,而且要强调纳税人应有的权利和地位。

但是,我们现在连纳税人这个名词都不肯公开地正式承认,当然更谈不到使纳税者拥有相应的权利和社会地位的问题,因而必然导致人们的纳税意识的比较淡化,甚至故意偷逃税收,偷逃税收在某种意义上是纳税人对自己的纳税权利得不到兑现的一种反抗行为。试想,一个诚实的纳税人得不到自己作为纳税人所应有的权利和社会地位,而另一个不诚实纳税的人却因为偷税逃税而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也就是有更多的钱可以供自己花销,在这种状况下,那么还有谁能诚实纳税?也就是说,如果纳税人的责权利不对称,即不承认纳税人所应有的权利和地位,那么纳税人就必然会以偷税逃税而进行反抗。国外很尊重纳税人,当纳税人批评政府没有尽职尽责时,经常使用这样的口气说话:我是纳税人,有权监督你们的行为!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批评纳税人不纳税,而是应该考虑如何落实纳税人所应有的权利和社会地位的问题。如果纳税人拥有了自己应有的权利,而且纳税越多就越能得到社会的赞扬和肯定,那么,我想,人们的纳税意识是会越来越强的。

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有个度,切不可盲目地脱离经济效率来谈调节收入差距的问题

税收是调节收入差距的最主要手段,但是税收对于收入差距的调节,必须要遵守一个原则,这就是:必须要使收入差距保持在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推动经济高效发展的有效范围内,不能搞平均主义“大锅饭”,更不能搞“杀富济贫”,因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的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合理的。公平确实很重要,但效率同样也重要,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强调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在税收上搞平均主义“大锅饭”,那必然会损害各方面的积极性。例如,有的中小学教师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去搞家教,结果税收太重,那么他们就必然会在休息时间选择休闲,而不去做家教,因为无论是休闲,还是做家教而获取经济收益,实际上都是对收益的选择,只不过前者是休闲的收益,而后者则是经济利益的收益而已,因此,如果后者的成本太高,不太合算,那么他们当然就是选择休闲,而不选择做家教,其结果必然会不利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有个度,切不可盲目地脱离经济效率来谈调节收入差距的问题。

在人类还没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任何劳动都是痛苦的选择,因为任何劳动都要付出体力和脑力,从而当然没有休闲那样有快乐的享受,因而为了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就应该是肯吃苦和爱劳动的人要有更多的.收入。否则,人们将没有劳动的积极性,因为如果这些选择劳动的人与那些选择休闲的人相比,没有更高的经济收入,其多的收入而要是通过税收而被调节了,那么就必然会使任何人都没有劳动的积极性,从而必然会延缓经济的发展速度,因而不能过高地确定所得税的比率,更不能套用发达国家的税率。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不应强调绝对公平

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因而似乎是公平的,但实际上并不公平,因为人们的生存条件及社会保障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对农民的起征点是800元,对政府公务员的起征点也是800元,但对农民来说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政府公务员拥有良好的社会保障,许多个人消费并不用自己花钱,个人收入是实实在在的收入,而农民则既没有就业保障,又无医疗保障,而且连子女教育等都需要自己花钱,个人收入并不是自己的实实在在的收入,所以800元起征点对农民并不公平。又例如,一个养活三个人的人的所得,与一个只养活自己一个人的所得,实际上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但所得税的起征点却是一样的,所以公平中存在不公平。

由此可见,虽然个人所得税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似乎是公平的,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公平,因为每个纳税人的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不同,所以应该有所区别。这种区别既要求我们提高起征点,使穷人应少缴税,同时又要求我们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现在的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偏低,而且税率过高。个人所得税的缴纳不能脱离国情,不能只参考发达国家的税率,而是要从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出发,从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出发,把是否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作为制定所得税税制的重要准则。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税收制度,而不是相反,因而税收制度应与经济发展状况统筹考虑。

篇8:个税改革小步慎行

在经历长达十年的酝酿之后,个人所得税改革草案日前浮出水面。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财科所)税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孙钢日前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新的个税改革草案已上报国务院,计划将现行9个级别个税缩减至4到5个,并将个人11类所得合并,即把除薪资以外的其他10类所得的起征点,都调整至2000元。

早在2000年,中央政府在编列“第十个五年计划”时,就指明了个税改革的目标:从分类向综合征收推进。但受制于中国个人财富透明状况、征管方式等多重现实因素制约,个税综合征收的改革进展迟缓。

此次政府重新启动个税改革,被广泛认为与当前贫富分化加剧、收入分配改革迫在眉睫相关。孙钢表示,新的个税改革草案,或将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全国人大审议。不过,这份草案能在多大程度推动个税改革,向综合征收的目标迈进,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搁置“起征点”之争

备受民众关注的个税起征点问题,在此次上报的个税草案中被淡化处理。

目前,中国个税起征点,采取的是“一刀切”方式,无论是在房价超过2万的北京打拼的“北漂”,还是生活在中西部三四线城市的公务员,其个税起征点均为2000元。这种忽视地区、行业收入差异的一刀切的做法,曾一度引发公众争议。

个税起征点最近一次上调,还是在三年前。2007年12月27日,当时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个税起征点从1600元,上调至2000元。这也是政府自1980年开征个税以来,第二次上调起征点。

然而,在过去的三年里,每年物价上涨幅度平均超过4%。特别是在今年通胀预期加剧的情况下,上调起征点的呼声愈加强烈。

2010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提案中写到:“当前,企业‘用工荒现象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太低也有很大关系,低工资收入还要承受高税收负担,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国企业发展需要。”

原本 “劫富济贫”的个税,如今却开始逆向调节。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工薪阶层贡献的个税收入为1849亿元,占据当年个税总收入的近一半。

但政府智囊机构学者并不这样看。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此前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曾表示,因为如果提高“起征点”,中低收入人群得到的减免并不多,高收入人群则能得到更多的减税。

财政部财科所在2008年的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月工薪收入分别为3000元、5000元、8000元和10000元的纳税人,其每月应纳个人所得税额均不超过10%。

“我个人觉得一般城市应该定在3000元,北京、上海则在3500元至4000元比较合适。”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首席教授李炜光表示,个税起征点全国不应一刀切,国税总局可以定下范围,各地自行调整。

精简税率

此次个税改革方案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对税率表的调整。

多次参与个税改革草案讨论的中国政法大学财税金融法研究所副所长施正文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此次个税改革,将税率从目前的9档,精简到5至6档,拉大级距,增强了个税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早在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时,就确立了分类征收的个税体制,即对纳税人的各项收入进行分类,采取“分别征收、各个清缴。”

按目前的个税体制,工资、薪金所得,适用9级超额累进税率,从5%到45%不等;对于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所得则采用的是5个级距,从5%到35%;对个人的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采用20%的比例税率。

在欧美等个税制度成熟的国家,一般采取的是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除对个人不同收入来源采取相应的分类,还采用综合个人所得税制,将其全年的收入纳入计税范围,以家庭为主体征收个人所得税。此外,美国的个人所得税还与物价指数相挂钩。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自2009年以来就在多个场合表示,缩减现行个税税率的级距,在当前情况下更具可操作性。

一些官员和学者也持类似看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袁绪程表示,中国当务之急是抬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降低其累进税率的档次,给“白领”减负。只有中产阶级扩大,消费才能够稳定,经济才不至于大起大落。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金融法研究所副所长施正文表示:“拉大的几档级距,还主要集中在底层。比如以前500元以下缴5%个税,5000元以下15%,这样算下来税率很高。现在如果调到5000元以下全是5%,就减轻了中低收入人群税负。”

“综合征收”有待时日

对于新近上报的个税改革草案,在更多学者看来,这还只是在不触及“分类征收”前提下,对现有体制的“小修小补”,与“综合征收”的改革方向尚有相当距离。

尽管政府已在1980年立法征收个税,但中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是在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次全面修改后奠定的,包括分类所得税制,累进税率制等等,这一基本框架一直沿用至今。

在多数学者看来,中国现行的分类个税最大缺陷在于,类别之外,遗漏在所难免,无法体现税负公平。

这种以分类征收的个税,事实上主要是对个人工资课税。在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看来,“中国人的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收入差距主要是体现在工资薪金之外。”此外,目前国内个税征收中并没有考虑赡养人数,纳税人的个体差异等具体事项,而是采取一刀切扣除额。中国政法大学财税金融法研究所副所长施正文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分类征收制度不符合公平原则,也容易避税。”

政府已意识到这一问题,早在2000年编列“第十个五年计划”时,就提出个税要向分类和综合征收相结合的方向改革。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在去年11月份社科院的一次论坛上坦承,“个税改革,这个‘十一五最难啃的骨头,各界付出很多艰辛努力,但至今仍没有进展。”

这也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以综合征收为方向的个税改革,要求把现行的个税改造成完整意义上的直接税,但中国历来以间接税为主,这种调整必然对整个税制构成了挑战。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金融法研究所副所长施正文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综合所得税制对税收征管水平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对纳税人的收入信息有着详尽的、准确的掌握。现在征管机关对个人收入信息很难掌握。税务部门之间,税务部门和企业之间,税务部门和银行之间的信息难以共享,这是一个征管的瓶颈。

相比与学者们关注制度建设,政府还更关注纳税人本身纳税意识的建立。财政部财科所税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孙钢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所谓综合,就是把几项收入并到一块。这个合并的工作,由谁来合?由某个部门合了,其他部门认可吗?所以还是需要个人本身的申报”。孙钢认为,中国老百姓没有申报个税的习惯。个税都是被征收,或者代收代缴的。提高公民纳税意识需要过程,但是这对税改来说,才真的是一个飞跃。

上一篇:城市管理工作情况调研报告下一篇:阅读改变人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