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智慧

2024-06-12

思维与智慧(共11篇)

篇1:思维与智慧

暑假中,我读了《成功的管理者的思维与智慧》这本书,这是一本教会人们怎么样去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拥有的能力去做人做事,本书中有一句话,“做人靠方法,做事靠智慧”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是啊,做人想要成功,就必须要在立身处世中学会运用智慧、运用方法。那我们就一定能在人生的路途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否则只会到处碰壁。

本书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人才的选拔与安排,第二章、成功管理的领导决策法则,第三章、做好沟通的枢纽,第四章、实现管理的激励手段,第五章、改革与创新的管理思维,第六章、稳固军心的团队管理智慧。每一章都是以故事带动知识的升华,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而言,关键是看做人处世的方法,在处理一些生活、工作中的问题运用的思维与智慧,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掌握了处理这些事情的智慧,从而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成功。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家劳迈尔认为:弱者之所有弱,就在于不懂得利用智慧,处理生活中面临的困境,他们看到的都是别人的成功,最后在自己脚下,剩下的就是一个个失败的人生之坑。

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那些不断的失败者,并不是他们没有超凡的智慧,而是没有找到开启智慧的钥匙。

本书第一章人才的选拔与安排中,有这一句话,人才是无形的资产,就我的理解人才的定义,不一定是在学校学习成绩优异,工作做出色的就算是人才,也只能是说也许有的人是适合做那样的事情。例如,在学校对于每一个班主任,都要慎重选好班上的每一名班干部,充分的了解他们,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角色,选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给他们。选对了班干部,也许就是作为一个管理者成功的起步,之后就要班主任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来处理一些生活琐事,处理好了这些事情,也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管理者。

本书的第五章有提到改革与创新的管理思维,对于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而言,管理模式和方法要不断的跟上社会的变化,不断的改革,创新,速度是关键,只有想法而不行动也许这种创新一点用也没有。例如,我们学校的寄宿部,今年上半年才开始办,从刚开始的订制度,到后来的操作上的困难,我们学校就不断的在变,不断的在更改,一直到学期结束正常化的运作。创新,他们从后半个学期开始,实施饭后水果,早餐喝牛奶,这也给学生创造了很好的饮食条件,这也许在整个通城县,也就只有我们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这优厚的条件吧!在这些事情上,我觉得我们学校的管理是非常成功的,充分的找到了智慧的钥匙。

总之,一个人的成功很多成分在于多人做事的“智慧”。“智慧”说道底其实实质是一种谋略和方法,它是人类竞争智慧的精华。数千年来,它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可以说,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方法”和“谋略”的创造史和实践史,无时无处不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无论纷纷乱世,还是太平盛世,那些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人中龙凤,哪一个不是靠着智慧的“方法”和“谋略”获得成功的。所以,真正拥有智慧的人,才能获得成功,赢得未来。

篇2:思维与智慧

。《认可他人》中有一句话是:“认可别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睿智,是一种超越。不吝啬包含鼓舞的片言只语,不小气满含赞许的笑靥眼神,不计较富含肯定的拥抱相挽。对他人,力量无限;对自己,快乐无边。认可他人,亦是肯定自己。”是呀,只有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才能取长补短,不断进取;只有鼓励别人,来认识别人的长处,优点,悦纳别人,这样别人会更加有信心,而自己也会快乐。所以,认可,赞许,悦纳他人,就是在悦纳自己。还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要赢得好声誉需要,要毁掉它,5分钟就够了,如果明白里这一点,就会不同了。——巴菲特。每一位德高望重的人

,不都是经历多年的`坎坷,才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同样,学习亦是如此,要想在最后考试中得到优异的成绩,那就要每天辛辛苦苦的学习,其过程十分辛苦,可最终所得到的是好成绩,同时,也得到了快乐,如果不坚持勤学苦练,那么,成绩也会轻而易举的一落千丈了。所以,我以后每天都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前预习,学后及时复习的好习惯,每天,刻苦学习,今天的任务今天完成,决不拖到明天,不应付作业,只有这样,我的成绩才能提高。

《思维与智慧》让我学到很多很多。

篇3:思维与智慧

1 课堂提问研究与英语课堂提问研究

1.1 课堂提问研究

早在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就从产妇生产时虽需产妇协助, 但生产婴儿还必须依靠产妇自己这个现象中得到启示:学生要学到知识也只能自己去发现, 而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协助的作用。此后, 在讲学中, 他经用用到“产婆术”, 即通过反复诘问的方式, 让学生陷入矛盾, 理清概念, 得出结论。这就是课堂提问的雏形。随着学校教育受到广泛的关注, 课堂提问也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关于课堂提问的作用, Sinclair&Coulthard (1975) [1]曾提出, 教师的提问起到告知、赞同、评价、重申六种作用。而Richard&Lockhart (1996:85) 则认为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思考并把精力集中于课堂内容上、帮助教师澄清学生发言、帮助教师引出特殊的结构与词汇、帮助教师检查学生是否理解、鼓励学生参与课堂。”[2]虽然后来也有许多学者对课堂提问进行了研究, 但得出的结论与上述有很大相似之处。对于课堂提问的分类, Tsui (1992) [3]根究问题回答的方式将课堂提问分为Yes/No问题、...or...?选择性问题和Wh-/How-?问题。而语言学家Thompson (1997) [4]提出, 根据问题的语法形式, 可将问题分为Yes/No型和What-/How...?型, 并指出后者的回答难度较大。在中国最早对课堂提问进行研究的人莫过于孔子了。他曾在讲学中提出在提问时, 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 即通过师生不断地问答, 使学生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在最近的几十年里, 国内学者对课堂提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策略的研究, 主要观点如下: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讲究提问的策略;留给学生提问问题的时间, 多给学生互动讨论的机会。

1.2 英语课堂提问研究与现状

基于二语习得课堂的研究之上, Long和Sato (1983) [5]提出的课堂提问应分为展示性问题 (Display question) 和参考性问题 (Referencial question) , 展示性问题即教师事先知道答案的问题, 参考性问题即教师事先不知道答案的问题。他们同时指出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中, 教师用到的展示性问题远比参考性问题多。在随后的几十年里, 这种问题分法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可, 如Brock (1986) [6], Nunan (1988) [7], Allwright&Bailey (1991) [8]等就沿用这种问题分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学者何安平 (2003) [9]参照Bloom (1956) [10]的认知发展模型理论, 运用计算机辅助检索技术, 分析了17余万次英语课堂教学语料库中教师话语的部分语言特点, 指出“Why式提问比率虽然从小学到高中的上升的趋势 (2%<4%<7%, 2%<4%<13%) , 但无论在哪一个阶段, 这类有利于激活较深层次思维活动的提问都仅占有所有特殊疑问句的极小比例 (从小学课的约2%到高中课的10%上下) , 反映出无论是小学课还是初中或高中课的教师们在使用特殊疑问句提问时, 主要的认知导向还仅仅是询问有关事实的信息, 距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寻找理据等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还相差较远。”[9]虽然也有学者指出展示性问题也有可能会激发学生生思维, 比如一些训练学生归纳逻辑思维能力的展示性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课堂中如果想要利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就需要多设置一些参考性的问题。

综上, 虽然课堂提问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是对于如何有效利用英语课堂中的提问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并不多, 依然需要广大学者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这也是本文的写作意图所在。

2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堂提问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 但是到底哪类问题才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就必须先了解一下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并产生首创的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11]其特点主要是:新颖性、发散思维与集合思维的结合、创造性的想象和灵感状态。英国心理学家瓦拉斯 (Wallas) 提出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验证阶段。准备阶段即主体为所规划的创造项目有目的、有计划地广泛收集资料。酝酿阶段是指主体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力图找到解决办法。豁朗阶段即主体经过充分的思考, 突发灵感, 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而验证阶段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最后一个阶段, 指的是主体对新的观点或思想反复验证、修改, 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对于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较为普遍使用的策略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接纳和鼓励创造性思维观点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人格;开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程;善于激发学生的灵感, 并使学生养成及时记录自己灵感的习惯。

根据纽南 (Nunan) 的研究, 在外语学习中, 当教师提出参考性问题 (Referential Questions) 时, 学生使用的语言会更为复杂, 同时也会更接近自然环境的话语。这也就证明了参考性问题更能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 在英语课堂中利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3.1 紧密集合教材, 课前做好准备

由于教师在备课时多把精力集中在教材内容上, 所以会在课堂提问时出现问题繁多但有些问题没有实际意义的现象。因此, 在讲授新课之前,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 把课堂中所涉及到的提问提前准备好。由上述可知, 参与性的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不仅要设计出问题, 还要给出一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的答案。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合思维的结合体。所谓发散思维, 就是针对某一问题提出多个方案。而集合思维就是在提出的多个方案中选出最优的方案。“一个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 往往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 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 任何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发散思维和集合思维的有机结合。”[12]在EFL课堂中, 虽然课的类型的不同, 可能涉及到的展示性问题的比例也会有所不同。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定要有意识的增加参考性问题提问的比例。如果刚开始学生不适应, 教师可先让学生回答展示性问题, 然后在其基础上回答参考性的问题。如先让学生回答关于what-?型或...or...?型问题, 再让学生回答why-?型问题或Which-?型问题。此外, 教师设计的问题还要具有新颖性,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想说, 有兴趣说, 只有这样, 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3.2 讲究提问的艺术

在提问前, 教师要营造出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情感氛围, 让学生在积极放松的情绪情感中学习与思考,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动机。同时, 教师还应有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异常规者的态度, 让学生获得心理安全感和自由感。从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四个阶段可以看出, 创造性观点和想法的形成离不开足够的信息。这就说明教师在提问前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变式,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有关问题的信息, 从而能更加流畅地解决问题。

在提问时, 教师应放慢语速, 即使是复杂的问题, 教师也应该尽量用学生学过的单词、短语来表达。当然, 如有时间, 教师也可把问题写出来, 以便让学生对提问有更清晰、明了、深刻的印象。孔子在提问时讲究“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师在提问时也要把握好时机。这样做, 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获得成功体验。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动机。

在提问之后, 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这个时间段也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酝酿时期。有大量的研究证明, 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占据了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即使是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 也非常有限。可见大多数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在听到自己的问题之后直接说出答案, 甚至有些教师不等学生思考就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显然,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起不到促进的作用, 反而有碍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参考性问题大都需要学生充分地思考, 组织答案。而且在我国, 中小学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一直是听、说、口、写、译中较弱的一项, 所以教师应在提出问题后, 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英语回答问题。“在外语教学中只注重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语言形式) 是不够的, 还须加强语言功能及语言使用的适当性和得体性。”[13]因此。。只有通过让学生多说, 才能真正看出学生掌握语言的程度。如果问题较难, 教师可根据自己提前准备好的答案给学生以指导, 鼓励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讨论并给出自己的答案。

3.3 及时反思与总结

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 分析一下课前设计的提问能否起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作用。如果学生在用英语回答问题时越来越流畅, 越来越切合语境, 而且给出的答案越来越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或提出的具体操作方案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就可以判断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 通过分析学生的回答, 也可以归纳出学生回答此类问题的特点, 理清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所处的阶段, 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地提升。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邵瑞珍提出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真创造是指个体产生对社会有重要价值的首创性的产品, 类创造指个体所创造的产品对其本身具有独创性, 但在社会中已存在这样的产品。如果学生能通过思考判断获得类创造性的产品, 也表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

另一方面, 教师应对自己提问的环境、时机等进行分析和反思, 以便更有效地利用这些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 结束语

篇4:思维与智慧

关键词:核心素养 作文素材 多角度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本文将通过作文素材的多角度运用来帮助学生发展这核心素养。

一、面临的问题

1.由命题材料联想到自身储备的素材

2.由观点或话题联想到自身储备的素材

3.契合点在哪儿?(认清本质)

4.如何在行文中表达?(怎样表述论据并联系观点分析说理)

二、作文素材的多角度解读

以昭君的实例为素材,我们可以多角度解读。

汉元帝后宫女子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女皆赂画工,多者十万钱,少者亦不减五万。独昭君不肯,遂不为帝所幸。匈奴入汉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事已定。帝重信于外族,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弃市,籍其家资巨万。

从昭君的角度,前人有不同观点: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从情感角度分析;“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王安石也从情感角度分析,但是结论完全不同。“一身归朔漠,万里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 无名氏从政治角度和对将来的影响方面分析昭君和亲的意义。

从毛延寿的角度也可以进行解读:

“可恨毛延壽,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哀怨曲》中表达的是对画工的恨;“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明妃曲》 则为毛延寿鸣不平。

因此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解读素材,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

1、各种感情

2、政治、经济、环境、艺术、民心、做人

3、起因(内外、主次、表层深层) 影响(正反、过去现在未来、个人团体民族、物质精神、自然社会心灵)

4、不同对象

在对材料的解读中充分重视思维发展阶段性的规律,努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思维的敏捷性,学生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反应快速、敏捷聪慧;思维的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上联想丰富、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二、素材和论点的结合

(一)材料的叙述思路(叙例)

“失街亭”故事

适用主题1:理智战胜情感

叙述的角度:诸葛亮

马谡自负大意使街亭痛失,依法当斩。面对群臣的竭力劝阻,诸葛武侯深知军令如山,不能凭私人感情行事,于是挥泪斩马谡,(叙例)这是理智战胜情感的义举,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关联论点)

适用主题2:偏信自己

叙述的角度:马谡

带着几分侥幸的心理,他(马谡)依然固执于自己的观点,不料敌军却轻易打败了他。(叙例)是因为他不懂兵法吗?不,是因为他偏信自己,认为自己才华盖过军中上下,不能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关联论点)

在叙述材料的时候要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加以简述,不可把整个故事复述过来。而且要注意和观点加以勾连,找到契合点之后要点出观点。

(二)材料的分析方法(析例)

材料:《贞观政要》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 “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一则“太宗吃蝗虫”的材料,可以生发出多少个角度,又可以论证多少个话题与观点呢?请看:

角度1一一“忘记和铭记”

思考:太宗忘记的是什么?铭记的是什么? 他的忘记和铭记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贞观政要》中有记载,唐太宗视察庄稼的长势,却看到蝗虫带来的灾害。太宗遂向上苍祈求,希望将百姓面临的灾难转移到自己身上,要用自己的生命安全换取百姓的安居乐业。太宗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心铭记着百姓的哀乐。在这种“忘记和铭记”之间,唐朝日益兴盛,太宗终成一代明君。

角度2———“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思考:太宗的什么举动出人意料?什么举动又在情理之中?太宗为什么吃蝗虫?吃蝗虫的作用和意义?

《贞观政要》中记载:“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杖而咒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遂吞之。”李世民乃是一代封建君王,肯于吞食蝗虫确是出人意料,似乎令人不可思议。但这看似出人意料的举动细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作为一国之君,李世民不但非常清楚粮食与百姓、人民与国家的密切联系,更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而这样贤明的君主成就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更在情理之中。只此一事便可看出,大唐之兴亦实属必然。

角度3-——“说‘安”

思考:唐太宗心中的“安”是什么?为什么要求这样的“安”?追求这样的“安”有何意义和作用?

《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视察农田时,见蝗虫蚀苗,不顾自身安全吞食蝗虫,让其蚀己心而不危害百姓。太宗的祷告和希冀令人感动。岁乃民之根本,民乃国之根本,唐太宗舍一己之“安”,求万家之“安”,可敬可佩。农业乃国之根本,安泰之源泉,抓住了根本,方有杜稷之安稳,方可享百年之盛世、万代之荣光。“贞观之治”,得民心者得天下。

因此说,材料一材多用的具体分析方法可以有如下几种:

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样?

4、意义和作用?

在素材解读和运用中,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是培养学生独立性品质。要深入研讨,有独特感受,在习作教学中要鼓励独创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连动性品质。如在阅读教学中,发现一个问题后进行横向、纵向、逆向思维活动,分析探究问题的原因与结果。三是培养学生多向性品质。要另辟蹊径,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找寻最佳答案。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学生在作文素材的多角度角度中可以得到发展并提升。

参考:①陈摇兰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素养的培养

篇5:《思维与智慧》的阅读与答案

②“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仇不报非君子”,听听这话就知道人最不容易忘记的是仇恨。中国历史上,伍子胥报仇灭楚,勾践报仇复国,赵氏孤儿寻仇屠岸贾,直到现在,还被当成励志的故事来讲。

③古代第一帅哥兼才子潘安也是死于仇恨。潘父任琅玡内史时,有个伺候潘岳的小吏叫孙秀,为人诡诈,潘岳很厌恶他,经常鞭挞侮辱他。没想到,三十年后,孙秀成了司马伦辅政时一手遮天的中书令。潘岳惴惴不安地在宫禁里问孙秀:“孙令还记得过去相处的事吗?”孙秀冷笑着回答:“何曾一日忘记。”潘岳知道自己大难临头。不久,孙秀便诬告潘岳、石崇等图谋尊奉淮南王、齐王作乱,随即被诏令夷灭三族。

④能忘记仇恨的人,就近乎佛的境界、圣人的品行了。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在监狱里度过了二十七个春秋,受尽折磨与羞辱,但在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就开始思考,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仇恨留在身后,那么,就仍处在狱中。因而,他一再宣称“我没有敌人”,并在自己当选总统的任职盛典上,邀请当年监狱里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出席,给其以贵宾待遇。他还多次强调:“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

⑤“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别的都能忘,报恩是不能忘的,否则就与禽兽无异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钱钟书困居上海孤岛,已经到了快“弹尽粮绝”的时候。恰巧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度过了难关。时隔多年,众多导演都想执拍电视连续剧《围城》,竞争激烈,谁也没有想到最后女导演黄蜀芹胜出,得到钱钟书的首肯,其中的关键原因是,黄蜀芹怀揣着老爸黄佐临给钱钟书的一封亲笔信。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记着的人,黄佐临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一直念念不忘,多年后终于还报。

⑥念念不忘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却淡忘自己对别人的帮助,则又是一种君子情怀,尤其值得敬重。经济学家孙冶方和舞蹈家资华筠都是全国政协委员,常一起开会。一天,孙冶方得知资华筠是著名学者陈翰笙的学生,便告诉她:“你的老师是我的引路人。我是在他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并且对经济问题发生兴趣的.,所以我很感谢他。”后来,资华筠把这件事告诉了陈翰笙,翰老却说:“不记得了。”资华筠以为老人年事已高,记忆模糊了,嗔怪地说:“人家称您是引路人,您倒把人家忘记了!”不料,翰老十分认真地说:“我只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怕重犯。至于做对的事情,那是自然的、应该的,记不得那许多了。孙冶方选择的道路和成就,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没什么功劳。”

篇6:思维与智慧读后感

天下只有三件事,一件是“自己的事情”,比如上不上班,吃什么东西,开不开心,结不结婚....自己能安排的.

一件是“别人的事情”比如小张好吃懒做,小李婚姻不幸福..老刘都我很不满意,我帮助别人但不感激我...别人主导的事情

一件是“老天爷的事情”比如会不会刮风.地震.战争...人能力以外的事情..这是属于老天爷的范围.人的烦恼就是来自于,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所以要轻松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情..不去管别人的事情..别操心老天爷的事情..

上面面这几条我不完全同意..如果一个人天天什么都不管只管自己.没一点社会责任感.俩耳不闻天下事..那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话怎么去解释.那不成了多管闲事吗?

篇7:《思维与智慧》读后感800字

书的卷首语中有篇文章《大度》,文中作者采用借典故寓意,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决战于官渡,当曹操烧掉臣子写给袁绍书简的那一刻,用自己的大气赢得了天下士子的拥戴一事,从这个小故事中,作者认为大气也许微薄,却如万里晴空浩浩荡荡。大气也许低矮,却足以滋养花香草色。从中,我也认为我辈皆是凡人,我们所从事的教育行业也是一项平凡的事业,也许干不成大事业,但做一个大气之人,长存大度之胸怀,问心无愧,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功。

还有一篇文章让我感受颇深,题目叫《尽量让自己快乐起来吧》,这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所作,他的文章很多都带有哲理性。说到:“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永远活着,长生不老,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一直存在。”是啊,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就让自己尽量地快乐吧。但有时生活是残酷的,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是很繁杂的,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完美、幸福,每天都面临着不同的矛盾,需要我们去解决,这就使得我们往往很烦躁、缺乏耐心,甚至抱怨,产生悲观情绪,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对生活和工作的积极性。泰戈尔说得对,他说:“时间就这样一路飞驰而过,它不会等我。”“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因为它只给我几个快乐的日子,我把它们同我的爱人一起分享,如果让我一个人的生命里只充满辛苦的工作和劳动的话,那生命倒是变得无穷的冗长了。”我认为如果明白了泰戈尔的这两句,就让自己尽量地快乐起来吧。因为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生命里,快乐地生活、工作,才能不枉此生啊,毕竟谁都不可能永生!

诸如此类的优秀文章还有很多很多,我能从每一个故事中查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有所领悟,比如像“为自己留条退路”一文中通过讲述登山家在登山前准备好很多逃生工具,在遇险时得救的故事,教育读者在做任何事之前都应给自己留条退路,做到有备无患。人生百忌,忌没有退路!那么,如何给自己留条退路呢?比如,你平常注意急救方法了吗?如果有人突然噎到,你懂得怎么急救吗?如果有人出了车祸,出现了短暂性的休克,你会最简单的急救措施吗?如果有人烫伤,你知道冲泡盖送的方法吗?你的钥匙有没有备份?藏在哪里?存在哪里?使你紧急时可以拿到。你告诉了孩子的学校,你家的紧急联络人吗?等等。

篇8:逆向思维 智慧作文

一、在审题拟题上逆向思维

审题时运用逆向思维, 可以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的“双向审题法”就是这种思维方法体现。这种审题法既要明确题目限制的内容, 又要摸清题目放开的内容。把握了两方面的要求, 在允许的范围内落笔, 就不会跑题偏题;把题目放开的内容 (不作要求内容) 摸清了,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闪出自己的亮点。纵观历年的高考作文试题, 几乎无一例外地包括两方面的要求:限制的一面很窄;而放开的一面则很宽。有些作文题目, 仅从字面上分析, 从传统的、常规的一面去思考, 有时绞尽脑汁也难以找到突破口, 不知从何下手。这时如运用逆向审题, 突破传统的束缚、常规的障碍, 换个角度从事物的另一面去思考, 往往就能迅速确定写作范围和对象, 短时间就能拟定题目。例如以“愚”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愚”为贬义词, 往往形容人“傻、笨”如愚昧、愚蠢。如果只是从字面上来理解, 从正面去考量, 是很难下笔的。但如果能从事物的另一角度, 逆向思维, 以《愚的力量》为题, 提出“‘愚’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也是一种美德”的观点, 如“大智若愚”, 那么就显得新颖别致, 不落俗套了。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很多成语、俗语、惯用语的含义陈旧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标新立异, 采用逆向思维, 以顺应时代的需求。如《弄斧就要到班门》、《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没有“异想”, 哪来“天开”》、《三个臭皮匠怎敌诸葛亮》等题都是逆向审题的结果, 都可收到令人耳目一新之效。

二、在主题立意上逆向思维

所谓立意, 就是确立作文的主题。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 那么主题便是文章的“灵魂”了。可见在一篇文章中主题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作文的立意要立得新颖, 立得别致, 立得深刻, 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就要做到立意的角度要与众不同, 别具一格。而做到这一点, 就要运用逆向思维, 进行逆向立意, “反其意而用之”。思维的独创性决定作文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智力基础上, 必须以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为支撑。换句话说, 知识与智力是逆向立意的阶梯, 阶梯的材料构筑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 最后把学生引上逆向立意的殿堂。如《红楼梦》里歌吟落花, 显得很伤感、很凄惨, 催人泪下:“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如果写文章以此立意, 难以摆脱那悲惨、凄凉的基调。如果指导学生反其义而用之, 借用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来立意, 歌颂落花, 就能一扫凄凉悲情, 写出积极向上, 立意新颖的文章来。在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逆向立意的能力。逆向立意, 简单点说就是“唱反调”, 即以相反的思维来确立自己文章的主题。如2002年国际大专辩论会的辩题之一是“逆境成才”。反方则认为:“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双方各执一说, 针锋相对。我们作文教学的立意指导可以以此为借鉴。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如果写作时按照习惯思维立意, 那么离不开反映城市化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摩天大楼日新月异, 高速公路纵横交错, 街道在拓宽延伸, 厂房铺天盖地, 汽车穿梭往来……人们生活富足了, 衣食无忧了。以此来歌颂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这些事物人们早已司空见惯, 无可非议。照此立意虽不能说不好, 但平淡无奇, 了无新意。如果我们打破思维定式, 以一反常规的思维方式去立意:“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由马路拓宽、街道延伸、城市无限扩张, 想到大片良田被挤占, 耕地减少;由雾霾天气日益增多, 意识到大气被污染;由汽车拥堵, 车祸频发, 联想到人们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提出治理应该与开发同步, 只发展, 不治理;重发展, 轻治理;先污染, 后治理的做法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其结果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与众不同的立意, 避免了单一与狭窄, 角度新颖、独特, 给人以一种全新的感觉。逆向立意, 达到了创新的目的。

三、在篇章构思上逆向思维

题目审好拟定, 主题确定, 立意有了, 就要考虑篇章结构的问题。“文似看山不喜平。”而学生的作文一般都是平铺直叙, 一竿子捅到底, 毫无曲折离奇可言, 显得平淡无奇, 索然寡味。要使文章言之有序而又不落俗套, 不妨采用逆向思维来构思。所谓逆向构思, 就是指作者在构思过程中, 利用一些题材的可逆性, 避开正向思维定式, 向与之相反的方向构思谋篇的一种创造性构思方法。这里的逆向思维, 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与常理相悖的思维方式, 而是要反对程式化, 出奇制胜, 写出人人心中皆有, 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来。例如:宋徽宗时代, 搞了一次全国绘画大赛。各路画家云集京城, 考题是《踏花归来马蹄香》。有的画家在“花”字上下功夫, 画了许多花瓣;有的在“马”上打主意, 画了一个跃马扬鞭者;有的则在“蹄”字上做文章, 画了一只马蹄……这些都与诗意不合———没有体现“香”味来。只有一位画家采用了逆向思维, 既不写“花”画“马”也不从“蹄”字落笔, 而是另辟蹊径, 画了几只蝴蝶围着马蹄翩翩起舞, 如此构思, 画出了香味, 很好地表现了“踏花归来马蹄香”的题意。再如以“谎言”为话题作文, 如果依传统的思维来构思, “谎言”是与“真话”相对立的, 人们对“谎言”必然持否定的态度。父母教育孩子从小要养成不说谎话的习惯, 教师教育学生真诚待人。“狼来了”的故事流传了多少年, 大家都知道说谎是不对的。照此写成的作文难免落入窠臼:或对说谎者口诛笔伐, 或言说谎者自食苦果等。在这一固定模式下的主题, 实质上是对事物认识的是表面的、肤浅的, 是人云亦云的“鹦鹉学舌”的产物。如换个视角, 由反面而观, “谎言”也有其闪光的一面, 并非一无是处。如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 在生命即将完结的时刻, 还不知道自己的情况, 医生告诉她:“你的病并不严重, 是有治愈的可能”。避免病人精神的崩溃。可见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实的道德。真诚的谎言是有利用价值的。

篇9:师生思维对话:心灵与智慧的碰撞

思维对话是思维的多元交流和碰撞,是一种对完美的教学艺术、教学智慧的追求,是师生间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与理解,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一种心灵的融合和智慧的碰撞,也是教师和学生基于课程表现出来的智慧生成、精神沟通和心灵敞亮的过程。作为课堂核心的思维对话,如果在课堂上缺失了,教育也就失去了活力,也就不存在或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了。反之,只有通过思维对话,教师与学生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并能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学生也由此获得非预期的发展,从而完成新课程的目标。

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对话是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其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思维,提高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就是要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不仅会解决所给的问题,而且还要自己发现新问题;不仅掌握知识,还要尽可能充分的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思维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以及其他学习资源之间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和心灵上的碰撞,其目的在于在彼此的对话中通过情感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方法的探究、结论的整合,完成对经验的感悟、知识的构建、方法的掌握、目标的达成。

实施思想品德课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以师生之间展开的对话为媒介,使师生在沟通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提供“发现真理”“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下面就是我以对话为媒介,与学生的一次心灵与智慧的碰撞。

初三上册第一单元是关系公民的几个非常重要的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和消费者权。第三课涉及的是公民的经济权利,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在这一课中出现了学生理解有难度的无形财产,即智力成果权。如何让学生了解和运用智力成果权,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并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首先我利用导学提纲预设了一个案例,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是:《一封家书》,由于语文作业有精美文章摘抄,很多同学就把平时积累的大量美文用到了作文中,甚至有位音乐爱好者把歌曲《一封家书》的歌词整个抄录下来,大家都很庆幸,这次作文太简单了,拿高分肯定没问题。

如果你在考试中遇到类似的作文题目,你会怎么做?你认为这些同学能拿到他们预想的高分吗?如果《一封家书》的词曲作者李春波知道有人抄袭他的作品,他会怎么做?

经过自学、小组讨论之后,1组组长很不情愿的说,我不会抄袭别人的文章,因为这是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这些同学的作文分不会很高,特别是那个音乐爱好者可能会很惨。因为法律保护公民的智力成果权。马上就有很多同学提出异议,有的认为平时的积累就是为了考试时用的;有的认为老师根本不知道我们有哪些是抄的,哪些是我们自己写的,考试时抄抄不会出问题;还有的同学认为李春波不会因为粉丝对他的喜爱而诉诸法律。听听都蛮有道理的,只有极个别的同学认为作文不应该有抄袭的行为,即使是部分抄袭也不对,局面有些失控。对此,我没有做任何的评判,相信真理会越辨越明。我忽然想到了曾经看过的一个案例,便要求给我一点时间,我想做个调查,很简单,家里有DVD的请举手?大部分同学都举手了。然后我告诉学生们国内的DVD生产企业每生产一台DVD机就要向日立、松下、东芝、JVC、三菱电机、时代华纳6大技术开发商组成的“6C联盟”缴纳4.5美元的专利费,原因就是“6C联盟”掌握了DVD的核心技术并申请了专利。我简单的介绍了这场旷日已久的官司,最后以“6C联盟”获胜而告终。学生们开始小声的讨论起来,并做了一个价格比较,不服气的觉得专利费为什么要这么高,忽然就认识到无形的财产——智力成果权的重要性,一副很沉重的感觉。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板书:面对知识产权问题,我国应该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并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下面加注了重点符号。学生们欣然点头,并抄写在课本上。有学生意犹未尽,站起来大声说到:我们中学生现在就应该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积极进行小发明、小创造,还要学会保护我们的智力成果!我带头鼓掌,智慧的碰撞让我们有了情感上的交融。我忽然话锋一转,大家对先前的案例有重新的认识吗?各小组不约而同的开始了新的讨论,3组组长强烈要求发言,她的发言非常具有代表性:1、任何形式的抄袭都是错误的甚至是违法的,包括抄别人作业的行为;2、我们要提高保护智力成果权的法律意识,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我们虽然是未成年人,但智力成果也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智力成果受到侵害,要积极寻求法律帮助;3、要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包括不买盗版书盗版光碟等。然后,4组和5组的同学起来补充了一下,我们组已经达成协议,以后坚决不抄别的同学的作业,也坚决不买盗版书和光碟,希望全班同学都能响应!同学们鼓掌响应,本节课达到了没想到的效果。

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知识、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证和比较,知识、结论就难以真正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不仅要学会接受知识、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获得知识、结论的方法和过程,即教师要教会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技能。学生要为发展自己的思维而学,教师要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通过教师的引領、促进作用,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学生逐步在知识和生活体验中,内化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品德,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和谐高效思维对话》之新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

篇10:思维与智慧的读后感600字

《懒惰的智慧》中别出心裁的将“懒”和“智慧”连在了一起。文中的“懒惰”是指那些讨厌吃苦受累,懒于无效劳动,不愿因循守旧,但是却积极开动脑筋,不断创新,想出省时省力的懒办法,他们是聪明的“懒人”。其实,“懒人”的身上常常闪烁着创造的火花:懒得扇扇子,发明了电风扇;懒得洗衣服,发明了洗衣机;懒得收割庄稼,发明了收割机;懒得爬楼,发明了电梯;懒得走路,发明了汽车、火车、飞机,买东西懒得出门、直接在网上淘??“懒惰”激励了发明创造,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古人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懒人的智慧就在于懒得动手动脚,却勤于动脑用心。他们不是傻懒,而是善于想出懒的办法。反思自己,作为一名中学生,该怎样学习“懒人”的智慧呢?有的同学看上去整天忙忙碌碌、埋头苦读,却是事倍功半,成绩平平;而有的同学看上去学的轻轻松松,成绩却总是遥遥领先。我想他们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懒办法。他们是学习的有心人,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磨刀不误砍柴工”,偷懒有时可以找到更好地方法,当你遇到一道十分复杂难解的题目时,不要急于往下做,先不要用麻烦的方法做,花点时间想想有没有更好地方法。这样不仅节省时间,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1:开启物理思维的智慧大门

——河南省信阳高中张春丽

内容提要:“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是解决物理难教难学问题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学生一生受用的东西。培养物理思维,要从思维的品质、方式、方法等方面来潜心引领方可成就学生最终的思维智慧。

关 键 词: 物理思维品质方式方法智慧

一、提出物理思维的背景

一位教育家说: “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面对高中物理教学,则往往忧喜参半。校园里流传着三句话,第一句:“物理是对学生伤害最大的一门学科”;第二句:“当初就是物理学不好才无奈学了文科”;第三句:“某某同学物理学的那么好,太牛气了”。是的,物理,令人“痛”也令人“牛”。

1、物理的“痛”

物理难教难学,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教师们常感到力不从心,学生们往往感到头痛万分。仅举几个现象为例:

痛1:太抽象、难理解

物理概念大部分很抽象,如电势能、电势、电场、磁场、引力场:磁通量等;再比如,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学生没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总是很难真正理解。

痛2:太理想,难应用

物理总是采用理想状态或理想整化模型,其目的是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如质点、理想气体、纯电阻等,而现实生活中这些理想化模 型并不存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很难迁移应用。痛3:能听懂、用不上

无论老师讲什么,似乎都能弄懂,可是一到自己解决问题时,不是一筹莫展就是一做就错,什么经验和方法都用不上了。

痛4:综合强、难融合高中物理对数理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大量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既要求用函数形式表达,又要求用解析图象表述,而且不同的图象表达不同的物理含义。解决物理问题时,时而要用到函数、微积分思想、数学归纳法、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数学知识,时而要列出很多的方程,而且方程的数目还得与未知量的数目相匹配,还得很有方向地去求解否则前功尽弃等等,如果是一个纯数学的问题学生往往不觉得难,然而一旦用在物理情境中却总难自然融合。

痛5:耗时多、难入门

有调查显示,约有82.7%的学生在开始时对物理学习是有兴趣的,学习也刻苦努力,甚至做了大量的题,但物理就是学不好,于是觉得物理太难兴趣也就减退了。教师体会到物理这门课程难教,往往是总感到学生对物理迟迟不能“入门”,即使是很用功的学生,到了高中快毕业了,分析问题时仍然没有清晰思路,思维往往比较混乱。相反的现象,大凡物理学习不吃力的学生,其共同特点就是能很快“入门”,“入门”之后越学越轻松,越学越喜欢学。在做大量重复的题目时,他们有时可能显得“懒”,但仔细观察他们在分析每个复杂新颖的题目时往往推理性很强,思维很严谨,思路也很清晰,可以说他们是思维上的“勤快”者。由此可见,学生物理思维水准的高低直接干系着物理的难易。

2、物理的“牛”

尽管物理的“痛”这么多,大家却几乎都有一个共同认识,那就是“物理学的好,脑瓜就聪明”。

匈牙利物理学家乔治.马克斯博士说“物理学的方法经过几个世纪的考验,已经证明了它的有效性,物理学的毕业生已被证明他们有广泛的兴趣,有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重视不同领域现实的能力„„也许在每个已问津的领域中都有自己的专家,他们比物理学家更在行,但是,在复杂的、未知的领域中,物理学家应当被认做是最出色的人!”

一直以来,很多行业中搞物理的人也被认做是最能克难攻坚的人,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物理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智慧。可以说,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无论是眼前还是将来,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将是他们一生受用的东西。

物理,是令人痛还是令人牛,其关键的区分点就是是否擅长思维!这也是本文选题的重要原因。

二、对物理思维的有关认识

目前,国外的一些思维科学研究较多关注的是思维的品质,受到国外研究的影响,国内也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思维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切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培养措施,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业成绩以及整体的科学素养。

1、我国物理教学大纲对培养物理思维的要求

我国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体现在物理教学大纲的层面上,也是在逐步发展和深化的。1956年的大纲提出了培养解题能力和实验技能;1963年的大纲又增加了培养思维能力;1978年的大纲对培养能力的提法比较完整,并在执行过程中突出了思维能力的重要性;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教学大纲对物理思维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进入21世纪,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由此可见,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2、关于物理思维的概念

物理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物理事物(包括物理对象、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等)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及物理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和能动的反映。再通俗一点讲,就是对观察过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过程等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并反复加工、去粗取精,把感性认识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个过程就是物理思维。

3、关于物理思维的品质、方式及方法

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物理思维品质主要包括物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物理思维品质结构中的各要素是密切联系、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它们相互作用而达到均衡的发展就构成了物理思维的智慧。

根据思维科学的研究,角度不同,对思维的方式的划分也不同。例如,根据思维材料的不同,可以将物理思维分为:物理抽象思维、物理形象思维和物理直觉思维;根据思维探索方向的不同,可以将物理思维分为:物理聚合思维和物理发散思维;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可以将物理思维分为:物理常规性思维和物理创造性思维 ;根据思维目的的不同,可以将物理思维分为:物理上升性思维、物理求解性思维和物理决策性思维等等。

在物理学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又相对完善的思维方法,这些方法在成为物理学本身发展的工具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其它学科、社会思潮以及社会生活。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大致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科学推理、臻美、等效等方法。

三、培养物理思维的主要对策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不是顺其自然的事,需要从物理思维的品质、方式、方法等方面

来综合设计、构架并实施,否则难有成效。

1、要有武器——渗透思维方法

光一味泛泛地强调培养物理思维是不行的,必须要有着实的依托 即要有管用的武器才行,这个武器就是要渗透一些常见的思维方法。以下举几种思维方法的渗透。

例1:渗透过程分析法①分层次: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构成的。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分析分析就是分开来析,各个击破”。

②抓中间:阶段的划分有时并非易事,还必需探明物理过程的转折的中间状态,或者物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状态(有时可能是极短暂的过程)。事实上,中间状态往往就是一个转折点,抓住了它,往往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

③找关系:从内在联系上把握每一个物理子过程、中间状态的因果关系以及遵从的物理规律,步步为营,在严谨的推理过程解决问题。

例2:渗透因果分析法

①因果对应: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定义的。如R=U/R、E=F/q等。而这些物理量之间并非都互为因果比例关系。学生常常不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义,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联系,哪些量之间没有因果联系。

②因果互求:循因导果,执果索因,在物理习题的训练中,从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因果分析,发展多向性思维。

例3:渗透归纳、概括法

心理学研究结论显示,学生认知结构是否理想的标尺,往往就是看是否达到了“三化”(概括化、清晰化和系统化)的层次。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甚至物理问题进行比较、梳理、归纳、概括,寻找其共同的本质的习惯。因为概括化的东西才可能更清晰、更系统,在以后不同的变式情景下才可以一眼看穿本质并迅速解决。例如,解决某一类问题,根本大法是什么,巧妙方法有什么,稀奇方法有什么,容易在哪儿摔跟头,等等,要引导学生的物理思维中不断概括形成自己的一套应对策略。

例4:渗透类比法

类比是由一种物理现象想象到另一种物理现象,并对两种物理现象进行比较,由已知物理现象的规律去推出另一种物理现象的规律。例如电与磁的类比、引力与库仑力的类比、卫星系统与玻尔原子系统的类比、重力功与电场力功的类比等等。运用类比的方法常能起到点化疑难、灵感突发、开拓思路的作用。

例5:渗透假设推理法

尤其在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时,通过大胆假设,比如物理过程假设、物理条件假设、临界状态假设、矢量方向假设等等,往往能忽觉柳暗花明,突破思维方法上的局限性,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2、要有抓手——锻造思维品质

光有武器还不够,还要有使用武器的着力点即要有抓手才行,这些抓手自然就是要针对思维品质的各要素来进行强力锻造。这是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困难点。以下仅举几例。

例1:抓细节——锻造思维的深刻性

结合物理的学科特点,应当把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作为培养其思维品质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因为深刻性是其它要素的根基。首先,在常态的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不断纵深理解、全方位理解的习惯,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所有内涵及外延要有全面精准的理解;在常态的物理现象分析上要引导学生养成由表及里、层层剥壳的递推式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的思维不断纵深发展。

其次,要培养学生在看书、做题等学习过程中养成很抠推理细节的习惯,让学生在一次次严谨的推定论证中学到深刻的思维.这样,就不会再轻易出现一些“想当然”的错误了。再次,培养学生开发物理错题的习惯。剖析自己的理解以及分析过程中的细节,对所出现的错误进行特别的对比、归因和概括,学生自己会发现许多问题的要害和规律,这既是物理思维活动的修正、批判,也是物理思维活动的再深刻。

例2:抓变式——锻造思维的灵活性

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唯一,许多物理问题的结果也并不唯一,许多看似不同的解决思路、方法物理本质却相同。在常规教学中一定要在变式上做足文章并以此来激活学生的物理思维。例如,“一题多变”让思维与方法具有敛散的变通性;“一题多解”让思维与方法具有系统的流畅性;“一题多问”让思维与方法具有深透的严密性;“多题归一”让思维与方法具有清晰的概括性,旧题变新点、新题还旧点等等,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在变换中灵活地进行分析和综合,全面地把握问题,细心地权衡哪些思维是有利的,哪些思维是正确的,选择和优化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也同时锻造着思维的批判性。

例3:抓快准——锻造思维的敏捷性

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能够积极、迅速地展开思维操作、调用所学的内容、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敏捷高效地解决问题对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至关重要。当然,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学生无论在知识还是在方法上都已经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认知结构体系。与此同时,一旦学生的敏捷性受阻,尤其是在一番番苦思冥想又告吹时,即将孕育的将是思维的批判性和创新性。因此,适时地为学生再设置一些思维障碍和思维陷阱将非常有利于思维品质层次的再提高。

3、要有通道——介入思维诊断

一个很浅显的道理:道路只要畅通,目标就容易达到。我理解的思路,就是所有思维品质得以展示、所有思维方法得以应用的一个通道。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培养学生畅通的物理思路在物理教学中至关重要。我的一位优秀学生在回答“解物理大题的经验”时,说了句很朴素的话:“就那样一点一点地推,推着推着就推出来了”。这里体现的就是一种畅通的物理思路。

要想真正解决学生的“入门”问题,教师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整个思维过程,去放大、去解剖,去仔细诊断学生的思维在哪个环节卡壳或脱节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跟踪学生的思路,就要引导学生理清思维脉络,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选准思维的“发生点”起步,在思维的“转折点”上用力,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的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这一点上,我的体会是,当教师真正拿出耐心、舍得花时间去听听学生讲一讲他是怎样思考才做出题的,即使没做出题但已经想到了哪一步,细致地去跟踪诊断,学生的很多问题就明显暴露,有公式记错的,有想当然根本不推的,有做题套题的,有考虑不周全的,有主观臆造条件的,有缺乏把复杂过程分解成子过程习惯的,有研究对象相互干扰的、有缺乏耐心推了几步就没信心再推下去的等等,五花八门。走进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对症下药,教师的指导才真正会成为“灵丹妙药”,学生的物理思路被一步步打通了,就像中医上讲的“疏通了经脉”,学生也就自然“入门”了。

4、要有网络——转换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的转换是物理思维灵活机制的一个鲜明特点,它要求学生能及时地更换自己的思维方向,转换思维的方式,以更简捷、有效的方式进行分析、综合并解决问题。研究方向的转换、研究角度的转换、研究对象的转换、物理模型的转换、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转换等等,学生既能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地表达出来,又能对形象的问题洞察出抽象的本质,还

能在这种抽象与形象的逐步渗透中不断孕育着物理的直觉思维,如此不断的训练也同时优化整合着学生的整体思维网络。

比如,研究对象选取时隔离法与整体法的交叉使用,研究过程选取时全程法与分段法的交相辉映,电路分析时整体法与局部法的有效融合;再比如,短暂过程怎么来放大研究,复杂过程怎么来细化研究;怎样在动态变化中寻找到静态的特征,解决问题时顺向程序性思路怎样,逆向思路怎样,双向交汇式怎样等等,只有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都被激活了,思维网络化的灵动性就会呈现,解决问题时八面玲珑,信息的流畅性、选择性、预见性、批判性甚至创造性都将步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最后,用两句名言来结束本文。恩格斯:“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爱因斯坦:“你能不能看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愿我们的物理教学不断散发思维花朵的芬芳!愿我们的物理教学不断彰显思维智慧的魅力!

2012-8-25

参考文献:

1、《物理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闫金铎主编,梁树森著;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钟启泉等主编;

3、《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上一篇:会计职业道德之诚实守信下一篇:体育节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