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

2024-06-19

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精选6篇)

篇1: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

[论文摘要]自由是教师教育智慧不断生成的必要条件,不同语境中的自由具有不同的意义与界限,教师需要采取一种理性的态度,在追求和应用自由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教育智慧,从而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论文关键词]教师 教师自由 教育智慧

现代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指出,古代的学校热衷于智慧的传授,而今天的学校教育却将知识与智慧相对立,只致力于各种科目知识的简单灌输,而忽略学生智慧的启发,结果导致死板知识的泛滥以及大量书呆子的出现。现代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启迪人的智慧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而智慧教育所需要的第一资源便是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智慧型教师的培养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育智慧:基本意蕴

学术界对于教育智慧的界定说法不一。有些学者把教育智慧看作是教师所达到的一种教育艺术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教师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教育激情、个人智慧、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经验进行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表现为教师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经验总结能力、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教育实践能力;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知识类型——实践知识;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就是教师所拥有的各种智慧的集合体,主要体现为在教育知识的整体认知和把握过程中所形成的知性智慧,在探索规律的理论思考中所形成的理性智慧,在个人实践和教育反思中所形成的实践智慧以及基于教育责任感、对学生的关爱、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情感智慧;还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对个人教育生活进行反思后而获得的一种理解和感悟。

二、教师自由:教育智慧产生的必要条件

正如自由主义哲学家哈耶克所说,人们的各种经验都是自由获得的,只有这样才会有新的知识出现以及人类认识的进步。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由的主体,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也一定占有和享受着自由的心灵和环境。然而在历史上,关于“什么是自由”,学者也有着各自的理解和评价,不同语境中的自由赋予了教育智慧不同的内涵和意义。追求智慧的教师需要采取一种理性的态度,建构起自由与教育智慧的逻辑关系,并从中去体验教育职业的幸福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与教师教育智慧

17世纪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人通过理性能力认识自然的必然性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之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明确指出,人类的自由应当建立在对规律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一个人越是有理性,他的思想和行为也就越自由。因此,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应建立在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性思考和把握基础之上。

1 领悟教育教学的真谛。现代解释学认为,理解是人世间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关系,理解不仅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想,同时还告诉我们该怎样存在。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教师对教育智慧的领悟。由于长期受西方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普遍强调模式化和标准化,按部就班是课堂教学的常规做法,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根据预先设计好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程序将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的过程,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被扼杀,教师的理论视野和教学智慧被束缚。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使课堂教学有了一些改观,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确立也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得到了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仍然限制着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僵化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而阻碍了其教育智慧的生成。

理解产生智慧,对教育教学真谛的理解是教师教育智慧产生的基础,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精神交流和对话,教育过程不仅要进行文化的保存与传递,同时还要培养具有创造文化意识和能力的人;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教学是有双重性特征的,它既有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一面,又有多样性、灵活性、复杂性、生成性的一面,教师需要辩证统一地认识教育教学的意义、程序和规律特点,进而重构课堂教学的理论体系。 "

2 科学整合教师的角色。多元化的社会期望以及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活动要求现代教师的角色定位从单一化转向多样化,在学校教育中,除了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还需要扮演终身学习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学生健康心灵的培育者,学生模仿的榜样以及学生的朋友。这些角色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理想状态和角色行为的向往,是对教师应该如何的期待。角色观念明确的教师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能有效协调自我角色期望与对他人的角色期待,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人;能真切体验到自尊、自强和自我价值实现所带来的成就感;能与学生和睦相处,共享共创。而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不同的教育环境、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以及认知水平使不同教师对教师角色有着不同的理解,进而表现出多样化的角色行为,不少教师还因为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等问题而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教育智慧因此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由此看来,充分理解教师的理想角色,科学定位自身角色是成为智慧型教师的先决条件。教师应树立理性的角色意识,用理想的教师角色约束自己,深刻认识不同角色的内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熟练运用角色技能,将多重角色有机整合,从而在成功扮演相应角色的经历中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和智慧。

(二)实践论意义上的自由与教师的教育智慧

马克思强调,人是自由的动物,人在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改造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发展个人的能力和创造力,进而实现自己的自由。人类所追求的真正自由正是“实践的自由”。站在实践论的角度,教师的自由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由的、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这种自由实践使教师成为自己职业的主人,并且在创造精神生命的工作中感受快乐、传递快乐,教师个人的生命意义得以释放和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也在自由的教育实践中不断生成、提升和完善。

1 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在学校教育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做“搬运工”的工作,常常打着借鉴的名义,把标准化、固定化的教学方案或者别人已有的教学设计原封不动地嫁接到自己的课堂中,教学过程中喜欢人为地控制或左右学生的思维活动,追求标准答案和共同目标的达成。这种机械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不仅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也曲解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本质和教师的教学自由。

现象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范梅南教授曾指出:“智慧和机智是我们通过教学的实践——不仅仅是教学本身,所获得的。”实践反思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源泉和基础。智慧型的教师往往拥有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他不仅懂得占有是什么的知识,更注重通过思考为什么、怎么办等深层次、理性的问题以挖掘隐藏在教育事实背后的原理或本质。作为一种理性智慧,教师的反思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反思的内容应涉及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案、教育观念、教学过程、教育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审视和分析,对其中的成就和问题进行反复琢磨,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另外,教师的实践反思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总结或回顾,而是教师与教育情境之间展开的一种对话,它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和心态面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自我追问或与他人对话,不断完善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将个人教育经验理性化,进而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2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教育者、学习者以及教育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必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预期性因素和突发状况,因此面对动态的、复杂的、多变的教育情境,教师需要具有洞悉他人内心世界的聪慧心灵,具备较好的分寸、尺度感和道德直觉,即教师需要一定的教育教学机智。可以说,教育教学机智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具有教育教学机智的教师通常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问题意识,能及时捕捉到教学情境中的信息变化和问题性事件,快速敏捷地做出教育判断,并能果断地采取恰到好处的教育措施从容有效地将教学引向高潮。

当然,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对教师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探索中所获得的教育经验进行概括、升华的结果,它要求教师能够透彻领悟教育工作的本质,深入研究教育对象,整体提高专业素养,不断积累并反思教学经验,以满腔的教育热情和丰富的人生智慧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畅谈,用自己淳朴的教育情怀、完整的教育实践、博雅的专业知识和自由的个性品质创造出独具魅力的教育智慧。

3 正确定位教师的科学研究。教师的工作是直接面向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的,身居一线的便利条件使其最易了解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与需求,能在教育实践中检验对策的有效性以建构起适合教育情境的教学理论,可以说教师具有开展教育研究的先天优势。多年的实践证明,教育科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发展,同时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受实用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当前教师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突出,应引起高度关注。

教师的研究是直接指向教育实践、意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研究只是一种是手段,并非我们追求的目的。教师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教育研究工作,摆脱功利化色彩,脚踏实地地立足于自身的教育实践,以教育问题为核心展开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研究,并以研究来带动个人教育智慧的提升。学校也要创造一种宽松的研究氛围,引导教师明确教育科学研究的内涵与价值,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外在强迫或功利性任务对教师的负面影响,本着以研究促发展的理念科学认定和评价教师的教育研究,让教师在自由、和谐、公正的环境下不断提升教育智慧,从而创造性地、高质量地推进教学工作。

自由是智慧之门,教师的教育智慧离不开自由的滋养。只有在自由的教育氛围中,充分地占有和享受属于自己的各种自由,教师才能在“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教育人生境界中实现自我超越,不断孕育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夺目的教育智慧。

 

篇2: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

在《教师智慧的20个分享》一书中看到:教师作为一种专业,需要睿智、机智、理智、明智、大智和德智。我将它理解为,教师的教育需要智慧,智慧的教学、智慧的与学生交流、智慧的因材施教、智慧的处理每次偶发事件。

教学的智慧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不仅能够挖掘教材的深度,更能够用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等独创性思维的产物吸引学生,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不断吸收成长。

智慧的与学生交流。师与生的交流,往往缺乏平等,生与师的对话常常有所保留,有的甚至会话到嘴边留半句。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智慧话出学生心声,产生共鸣,再抛砖引玉、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人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智慧的因材施教。我们常说“人最不缺乏的就是个性。”在一个班集体中,往往会有那么一两个个性特别鲜明的学生,他们可能不是成绩最差的,也不会是让人最操心的,但常常是令人最头疼的。对于这类孩子,除了必要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需要用耐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恒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再以闪光点为突破口,用机智的话语放松孩子的心情,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辅以课后辅导,逐步实现因材施教。

智慧的处理偶发事件。我想这应该称之为教育机智。课堂教学充满了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地设计,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有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向师性。面对偶然性问题和突发的意外情况,教师作为一名引路人,应当在瞬间激活奇思妙策,机动灵活地处理。这种智慧,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更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

篇3: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

关键词:人格智慧,教学智慧,心理智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教育逐渐步入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社会对教育要求有更高水平的教育质量,以满足家长对子女成长的预期目标、满足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当下的学生无论是思想认知还是行为表现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这样的新常态下,国家教育体制、学校办学思路、教师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引导技巧都必须与时俱进。而初中教师也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智慧”,才能够在新常态的教育环境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心悦诚服的人格智慧

人格智慧指的是,在传道授业解惑诸方面,除了必要的技能外,一个具备积极面对生命、诚实面对他人、自信自爱和言行一致的生活态度的教师,其人格魅力对学生所产生的感染作用将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获得学生心悦诚服的信赖和尊重,才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教育目的。高尚健康的人格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核心,教师应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为人师表的高尚人格,同时也可以在学生面前多方位展示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体验与感悟。

(一)可以这样“晒”

例如,我在教学语文校本教材口语交际“寒假印象”这一内容的时候,把自己也融入其中:

展示游览柳州窑埠古镇的照片,与学生谈感受:“一如无法抗拒今天的阳光和蓝天,柳州窑埠古镇以其复兴古典神韵的建筑和民国风文化,再次令我驻足:呼吸穿越时空的‘味道年代’,感受天人合一的和谐内涵……”

展示早春赏花踏青的组图,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每朵花都有属于她的独特花语……应邀到朋友的苗圃,即感受到春暖花开之时,‘最是那回眸一笑,惹得百花报春早’的美……在大自然面前怎能不心存深深的敬畏之情呢?”

(二)可以这样“聊”

例如,让学生谅解你偶尔的迟到;解释有时带手机进教室是公务需要;不要轻易做出承诺,一旦承诺了就要兑现;承认自己也有知识盲点:文科老师对理科知识的费解,理科老师对文科知识的木讷;向学生请教时尚词语,让学生纠正自己的普通话……因为老师不是完人。

通过这样的“晒一晒”“聊一聊”,让学生更深入、更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真实而生动的教师形象与人格智慧,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

二、心旷神怡的教学智慧

熊宜勤老师说过,课堂应该是师生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是一段能够焕发生命色彩的人生经历。教师应该积极营造美好的课堂,让学生得到愉悦而充实的成长。

当下初中生喜欢怎样的课堂?经调查知道,最受学生喜欢、学生最需要的课堂是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活跃、教师风趣幽默的课堂。

这个结论并不令人惊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在和谐而欢快的教学中增长知识是最难忘的记忆。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这“秀”:

(一)“秀”出风格

例如,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青春之语文,反对语文教师陷身于琐碎事务,心灵老化,无所作为,呼吁语文教师终生保持专注与创新,热爱生活,积极有为。青春之语文,反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坐井观天,盲从附和,呼唤学生投身于语文壮美的天地,借语文之东风,舒展健康俊朗的青春个性。

又例如,余映潮老师“余氏风格”:主张“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提出了“课型创新”理念并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教读课、品读课、辩读课、说读课、演示课、联读课等新课型的探究;创造“板块式教学思路”,教学结构清晰有序,内容优化组合,过程灵活多姿。

余映潮老师在《小石潭记》教学时有这样的教学板块设计:

①请同学们说一说找到了哪些能够用来分析课文的以“清”字领起的词,如清澈、清凉、清秀、清冽等。

②同学们自由选用“清澈”“清凉”“清秀”等形容词“写句子”,以品析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③教师归结(形成欣赏短文):

“闻水声,如鸣佩环”,水声叮咚,清悦动人;“下见小潭”,“尤”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景物多么的清秀;小溪水声清脆,水色清亮,“明灭可见”,消失在远方;“坐潭上,凄神寒骨”,不仅是寒气刺骨,而且还有坐在石上的清冷;“其境过清”,环境是太清静了,太清幽了,这让作者更感到心境的凄清。

如此设计不仅角度新颖,而且还避免了文言文教学一味的串讲,聚焦核心文字,小到一个词语的锤炼,大到艺术表现手法、作品思想内涵,都可品评议论,其表现出来的创意(艺术性),令人耳目一新。

浙江省永嘉第十一中学校长、特级教师肖培东也指出:“你怎么样,你的课堂怎么样。你是你的课堂。……我看着你忧悒的眼睛,知道你心里的埋怨。可是开启课堂教学大门的钥匙,应该是在你的手里。”课堂应该是属于教师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大胆地“秀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教学智慧。

教师要把生活世界引入语文教学,形成丰富多彩的“生活语文”。正如王开岭老师所说的:“语文老师应该成为汉语世界里的旅行家和鉴赏家,你是什么,语文就是什么;你有多大,语文即有多大;你有多美,语文即有多美。”人们往往用“把课上活了”这样的话来评价名师的课堂。所谓“活”,其实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因平等的对话和互动产生的种种“预料之外”,是师生在民主和谐中交流而进行的自主构建,也就是我们今天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动态生成”。

只有拥有令人心旷神怡的教育智慧,才能生成令人神往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必然是开心的,教学效果自然是好的。

(二)“秀”出能力

良好的教学秩序,离不开有效的课堂管理。教师可以采取纪律管理的三条“铁律”:

1. 建立良好的开端

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关系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由师生的“蜜月期”到学生的“试探期”,再到教师“建章立制”。教师应该在“蜜月期”严格要求,在开端就要建立起良好秩序,因为先严后松容易,先松后严难。

2. 合理处理违纪行为

一位平时学习很好的初一学生,一次数学作业没交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名批评。学生分辩说:“我只是没有交作业,但是我的作业已经写完了。”老师继续批评:“你的作业尽管写完了,但没有交上来,所以我点你的名字也是没错的。”下课后,这名学生还是不依不饶地要求老师撤回批评,但是老师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最后,这位优等生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

教师在学生违反纪律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做出处理。有些学生就无法接受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自己,第一反应就是反驳教师。这类学生羞于接纳自身的不足,觉得有一些不好的方面呈现出来是对自身的一个否定,这时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回避。如上述这位学生跟教师发生冲突后,导致在上数学课的时候,一直存在着负面的情绪,不再愿意去接触数学教师,不想学数学了。

例如,教师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说:“你父母那么辛苦挣钱,不就为了你嘛,你在学校里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谁……”这种劝告似乎是合乎道理的,但对学生往往起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有些教师对在课堂上讲闲话的学生说:“你都懂了,还来上什么课?”使用这种尖酸的语言并不能促使学生从内心里想要改正错误,反而会引起怨恨。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心理特点,合理地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

3. 处理问题时,先给学生选择的机会

例如,我常常给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选择:你是停止自己的事安心参与我们的课堂学习,还是离开教室做自己的事?结果他们往往做出选择珍惜获得继续上课这个权利。

教师处理学生违纪的行为时,务必要先了解症结所在,才能做有效的处理。伤害学生自尊往往导致学生产生新的问题。课堂要有纪律,违规行为要担负后果,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使后果难以实施。“惩罚”的选择由学生自选,是自我管理的培养,更是维护教师的方法。这样的自我管理是管理的最高目的。

心旷神怡的快乐是人类生活取向的一项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轻松愉快的教学风格,灵动有效驾驭课堂的能力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莫逆于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三、心平气和的心理智慧

心理智慧指的是,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应拥有冷静、沉着的心理素质,不宜失去控制、失去理智。因为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如果在气头上会出现判断错误。教师应学会在问题面前保持冷静的方法:坐下来——缓缓气——喝口水——说一说——问一问——理一理……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式,正如白岩松所说的:“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一位心理学教授提醒我们:不要与未成年的学生较真,初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很可能昨天恨我们,明天爱我们。这是他们这个年龄的特点,而不是对教师的全部评价。

教师可以这样“容”:

例如,在一堂“国培计划”公开示范课(口语交际教学)上,一名学生的发言揭了学校的短……当时参与听课的本校教师感到很尴尬,而我首先肯定了这名学生的积极性和敢于说真话,然后诚恳地表示学校会尽快整改。

又如,在一堂作文课上,教师把某学生的作文当范文讲评,刚读一小段,有学生就说了一句“抄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出现伴有嘲笑声的骚动,性格内向的这学生已趴在课桌上哭了起来……有位教师这样处理:“面对这样的突发情况,我有些不知所措,想狠狠批评多嘴的学生,但一想这样能平息这场风波吗?未必,有可能他们说的是真话呢?为了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当务之急是收回学生的注意力,于是我镇定下来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好不好?’‘好是好,可是’,我立刻打断并再次强调说:‘我问的是这篇文章好不好,不管其他。’学生说:‘好极了。’‘好就请同学们听听好在哪里,这样好的文章,我们以后多推荐一些在班上交流,你们觉得这样好不好?’‘好。’‘那对第一次为我们推荐优秀文章的同学该怎么办呢?’学生说:‘谢谢!’当全班学生心领神会时,我接着说:‘不过,推荐原文,请别忘了标明出处和作者,好吗?’那位同学已经抬起了头,眼睛闪烁着感激的泪光。”

这位教师从“尴尬”中发现积极因素,变“抄袭”为“推荐”,借题发挥,化被动为主动(把握“教态”);抓住有效信息,及时进行心理引导,既爱护、尊重学生,又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调控“学态”)。宽容是智慧的善良,它以一种平和的教育智慧原谅学生目前的落后,用发展的眼光相信学生日后的优秀。

此外教师的心理智慧还包括依法、抗压、思辨等素养,“心理测评”已成为目前名校招聘教师的必测的职业素养之一。

篇4:教师文化素养与教育实践智慧

一、爱事业,做乐教型教师

魏书生会教书、擅育人、通教育管理,是一个文化素养高、充满教育实践智慧的人。他说过教育是一项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事业。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的收获是双倍的,乃至于其他幸福也是因为对教育事业的挚爱。魏书生能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放弃提干的机会,居然写150次申请,要求当老师,正是因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能奉献,肯拼搏,短时间内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再总结一下中外优秀教师的特点,就会发现,那些文化素养高、富有教育实践智慧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热爱之情。正是这种强烈的爱成为了强大的推动力,令他们在教育领域以苦为乐,以乐为趣,不懈地追求,不歇地探索,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提升自身的教育实践智慧,并同时体验到教师工作的乐趣,享受着教育的乐趣。

热爱教育事业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是提升教育实践智慧的必要前提条件。拥有教育实践智慧的教师一定对工作充满爱心,一定是乐在其中。相反,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缺乏职业情感的教师,也不会喜欢学生,但自己却不得不面对工作,面对学生。这样的教师,肯定是过得郁闷、不开心,生活的幸福指数也不会高。我们观察周围,就有这样的教师。他们缺乏教师角色认同感,对工作产生厌倦,工作马虎敷衍,无心钻研业务,经常面无表情阴郁着脸讲课,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这种方式、态度对自己、对学生都是折磨。正因如此,时至如今,培养、激发教师良好的职业情感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二、好读书,做学习型教师

当前,我国教育界存在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有些教育界学者谈的理论一套又一套,不少分析、结论缺乏实践基础、实践智慧。而很多中学教师有丰富的实践基础,但对教育理论缺乏热情,究其原因,与升学压力大,没有多少闲暇时间读书有关,也与一些教育理论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有关。实际上,教育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紧密相联,相互促进。教育理论智慧要以教育实践智慧为基础;教育实践智慧离不开教育理论智慧的能动反作用。

于永正说过:“我喜欢读书,而且读书时,喜欢想自己,与自己的思想工作挂钩,我总是换着从书中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去读书,而且一旦我认识到了,便会立即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于永正读书,有自己的方法,能结合自己实际,善于从书中吸收、借鉴智慧、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不断提升其教育实践智慧。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笔者认为,有教育热情,有教育理想的教师,爱读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古今中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知识,学习与教书、育人、教育管理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学习国内外教育发展、教育改革的经验等,提高教师文化素质,从而提升教育实践智慧,其实就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的体现。

三、善研究,做探索型教师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教师研究探索。因为教师工作是在传播文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其责任、意义相当重大。但当今形势下,新课改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这也对中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适应课改要求还必须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学生特点和定位教师职能。社会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使高中学生特点和教师职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早已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源头,更不是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教师可能拥有很多经典的教育方法,也会忘我地工作,但对差异明显的每一个学生而言,这些不一定都有效。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不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决定者。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学习基础上不断探索,做“研究型教师”,研究新课改、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研究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技能等,才能提升教育实践智慧,顺应时代的要求。

四、会总结,做反思型教师

有这样一个故事: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拜宫本学艺时,曾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请教老师,柳生问:“以徒儿的资质,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宫本答:“至少也要十年。”柳生一听十年太久,就说:“如果我加倍努力,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宫本答:“那就要二十年。”柳生一听还以为自己的努力不够,就说:“如果我夜以继日一刻不停地苦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宫本说:“如果这样的话,你就只有死路一条。”柳生越听越糊涂,这时候,宫本说:“要成为一流的剑客,就必须留下一只眼睛给自己,一个剑客如果他只知道注视剑客的招数,不知道回观自我,不断反省自我,那他就永远成不了一流的剑客。”柳生顿悟。

学剑如此,教书育人更是如此。如果一个教师只顾埋头教书,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默默耕耘,从不回头,不知总结反思,做深入研究,那么他就失去了很多提升自己实践智慧的机会,那么他只能成为一个地道的教师匠,永远成不了一流的教师。

教育实践智慧是一种关于教育践行的才智。它不是通过单纯知识学习和传授而获得的,经验在这里起了很大作用。而经验来自对经历的总结,经历不等同于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的经历才能变成经验,才能获得实践智慧。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新课程,我们需要更多的总结,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

篇5: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

——《教师管理智慧》

时间:2012年4月22日

地点:教师办公室

辅导教师:吴朝飞

培训内容:

第二章 表扬与批评的艺术之胜任特征说明

一、表扬与批评的艺术之胜任特征说明

表扬和批评的艺术。表扬是对学生良好思想行为的肯定性评价,是一种正强化过程,其目的在于巩固良好行为,鼓励良好行为的再发生;批评是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性评价,是一种负强化过程,其目的在于克服缺点与不足,抑制错误行为的发生。准确适度的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强化他们的行为动机,使他们朝着教师鼓励和期待的方向发展;通过批评,有利于学生认识、发现和纠正错误,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看似截然相反的两件事情常常融为一体----表扬与与批评的字眼只是形式上的一种界定,实质上都是为了使受用的当事人更上一层楼,所以,其方式方法也常常一致而统一。

二、表扬与批评的艺术之评估方法

老师们做以下测试题:

(1)当学生表现出进步时你会对他的成绩给予肯定吗?(是 否)

(2)你会为了让学生对自己保有信心而一直不断地对他进行表扬吗?(是 否)

(3)比起笼统的话,你更乐意用那些具体的事件和话语来表扬学生吗?(是 否)

(4)在对学生评价时,你会夸大学生的优点或成绩吗?(是 否)

(5)你在表扬学生时,会把他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吗?(是 否)

(6)你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品性而采用不同的批评方法吗?(是 否)

(7)你认为用幽默作为批评的手段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智慧吗?(是 否)

(8)你是否认为不论当时周围是怎样的环境当学生犯错误时就应该立马进行批评?(是 否)

(9)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你是否认为 应该采取一些非正常手段来进行教育是必须的,比如体罚?(是 否)

(10)你是不在批评学生之后其进行跟踪观察批评的效果?(是 否)

评估方法共10道选择题,每题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8分以上,你是一位精通表扬与批评的老师,你知道如何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话语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与表扬鼓励。大于等于6分小于等于8分,你基本了解表扬与批评的作用,但是你对批评和表扬过程中所用到的技巧还不是太精练,需要提升。小于6分,你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有些偏差,应该针对学生建立起积极、正确的评价体系。

三、表扬与批评的艺术之相关情景

老师阅读情境一P27,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最符合你目前想法的解决方案。

老师阅读情景二P29,然后思考作为小林的语文老师,该怎么办?是呵斥起哄的学生,还是对小林进行严肃批评?最后阅读三种解决策略。选择自己通常运用哪种?

阅读情景三P30,想想该用什么方法处理此事?然后读三种解决策略,选择自己通常运用哪种策略?

四、表扬与批评的艺术之解决策略的辨析

1、无效的解决方式:如果在课堂上对学生“一表到底”‘对学生不加区别不加轻重的进行表扬,这样做的后果有两点。

2、有效的解决方式: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尽量正面强化学生的优点,以克服其缺点,要以正面“塑造型”教育为主,少用“改造型”教育,即多教育学生要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充分肯定并积极扶植学生长处及优点;少批评学生,更不能惩罚学生。

3、专家型教师的解决方式:表扬与批评是教育过程中常用的手段与措施,表扬与批评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的质量。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应以表扬为主,表扬的正面激励效应是永远存在的,这已为教育理论与实践所证实。从心理感受讲,批评是一各否定性评价,往往使人感受到不快、委屈、懊恼等负面情绪,从而具有一定的“杀伤力”。

五、表扬与批评的艺术之指导与训练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青少年的荣誉感尤为强烈。一声褒奖往往能点燃其智慧的火花,激发其进取的信心。过多的批评则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太多地感到求学的艰难、成长的烦恼,从而情绪低落,不思进取。因此,老师要注意尽量多用表扬、少用批评,用好表扬,慎用批评。针对不同的情境,老师们应该使用不同的表扬或批评策略。

指导建议:

1、少表扬学生的聪明或能力

2、少表扬学生某一行为的结果

3、多表扬学生的方法

4、对特殊学生的转化、勤表扬,狠批评

5、要用肯定的评定,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6、语言不仅要春雨润物,必要时还要夏雷发聩

7、让批评的方法艺术起来

8、使用顺耳忠言和糖衣药片

批评时善用润滑剂——幽默被称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篇6: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

——也谈师德

摘要:关于师德的话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是一个亘古长新的话题。要做一名好老师,必须做到四个字:用心、用脑。心代表情感,代表爱,即爱学生、爱教育;但仅仅有爱还不够,还必须用脑,脑代表智慧,即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

关键词:爱心智慧了解创新

众所周知,在我们每个人的求学生涯中,都会遇到许多老师。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老师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同的回忆。有许多老师,曾以他们高尚的师德、高超的教学艺术为当时年少的学子插上飞翔的翅膀,这些老师留给学生的是美好的回忆,他们收获的是学生一生的感恩。但也有一些老师,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学生的记忆中渐渐模糊;甚至有个别老师,也许因为缺乏教学的热情与技巧,曾经在无意中抹杀学生对某一学科的求知欲望,甚至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过伤痛。一个学生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说:“老师,你知道吗?人生有三大幸,一是有好父母,二是有好老师,三是有好伴侣。”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老师在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在人生旅程中只能陪伴学生短短一程,对学生的影响却能如此之大。因此,如何才能做一个能给学生留下美好回忆的教师,做一个能影响学生心灵的教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长期的实践中,笔者逐渐感悟到,要做一名好老师,必须做到四个字:用心、用脑。心代表情感,代表爱,即爱学生、爱教育;但仅仅有爱还不够,还必须用脑,脑代表智慧,即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

我先谈谈我的第一个感悟:用心去爱。

我们都知道,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的教育,就象在沙漠里播种,即使很辛苦,种子也很难生根发芽。爱是温暖学生心灵的阳光,是滋润学生心田的春雨。但如何去爱,却是一门学问。首先,我觉得爱是无微不至的关怀。

作为老师,我们从事的是奉献和付出的事业。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博爱的心,拥有慈母般的情怀。《孟子·梁惠王上》有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学生也是他们父母的心肝宝贝,学生父母把无限的信任给予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辜负这份信任呢?天冷了,当我们打电话嘱咐自己的孩子要多加衣服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提醒我们的学生注意保暖?当我们担心自己的孩子不能适应新环境时,我们想没有想到过我们的学生也正在为想家而流泪?我们有没有给他们暖心的鼓励与安慰?不要小看这些学生,他们有一颗比成年人更加敏感而脆弱的心,能敏锐地捕捉到来自老师的所有信息,并把他们记录在心。老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简单的赞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切的问候,都会象一束阳光直射学生的心灵,带给他们温暖的感觉;而老师嘴角的一丝鄙夷,眼神里一闪而过的不屑,甚至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会被他们尽收眼底,并化作一块阴云,遮蔽在学生心灵上空。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讲台上读课文,忽然听到有人吸鼻子的声音,我抬起头,看到一个男同学正准备从作业本上撕纸擦鼻子,我悄悄走下讲台,一边读着课文,一边从口袋里掏出几张餐巾纸放在这个学生面前,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拿起了餐巾纸。下课后,得知这个学生是感冒了,我就把办公室里放的感冒药拿给了他。这本是一桩小事,却被这个学生记在了后来的一篇作文里,并被他命名为“我最感动的一件事”。一位教师曾经跟我说起过她教学过程中的一件事:有一次,她所带的班级里一名女生突然发病,她毫不犹豫地和几个学生轮流背着学生往门诊部送。她说她没有想到背一个人会那么重,两条腿直发颤。但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一路小跑。让她欣慰的是学生的病很快好了。虽然过后这位教师的腿疼了好几天,但是却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这个学生本来非常不爱学习,从此以后对学习竟然认真起来,尤其上她的课,特别专注。凡是用心和学生有过长期交往的老师可能都有一个体会:付出爱,得到爱。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视自己的孩子为掌上明珠。我们对自己的孩子付出了很多爱,教育效果往往让我们自己感觉不满,但如果对学生哪怕只是付出很少的一点点的爱,教育效果却会出乎我们的预料。只因为我们是孩子的父母,是学生的老师。

其次,爱是走进学生的心灵,去了解学生。

佛教中有一偈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接受过不同的教育,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过去,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象一本书,有厚有薄,但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因为只有了解,才有接纳。只有对教育对象有所了解,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寓言: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锁就“啪”的一声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你却轻而易举地就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这则故事向我们每一位老师提出了问题:你了解你的学生吗?你有打开他们心灵之门的钥匙吗?我想许多老师的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因为有许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我们的学生。因为每一学期要为许多班级上课,他们在老师眼里渐渐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学生。甚至他们还有着让人难以辨别的相似的面孔。课堂上,我们很容易因为赶教学任务而把他们当作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忽略了他们作为个体而具有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这样的教学象在自己完全不了解的土地上耕种,效果难免令人沮丧。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尝试换位思考,把自己变做学生,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我们可以从心理上回到少年时代,去感受学生面对学习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前途的迷茫时所特有的困惑与无助,去体会他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面对学生表现出来的逃避与软弱,我们所做的不再是指责与抱怨,而更愿意陪他们走上一程,用我们有限的人生经验引领他们走出困境。我想当我们尝试这样去做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惊奇地发现:作为老师,我们得到了学生最珍贵的信任,他们愿意把隐藏在心底的秘密向我们倾诉,而学生卸去心灵包袱之后的欢欣与喜悦将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在教学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让我难忘的事情:有一个学期在一个班上课时,一个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原因是她上课喜欢睡觉,而且几乎从来不带课本。有一次语文课,我发现自从我走进教室她就没有抬头,我就故意提问她,让她读一段课文。她抬头看了看我,又趴下了。在其他同学的一再催促之下,这位同学终于站了起来,却很干脆地说了声:不会!并用挑衅的目光看着我。我说:你看,你上课老睡觉怎么行呢?你想过将来吗?没想到她脱口就说:无所谓!她淡然的语气与冷漠的眼神深深震撼了我。那一刻,我没有半点生气的感觉,而是心痛,我觉得这不应该是一个十六岁女孩应有的眼神和态度。是什么样的经历与痛苦使她对这世界如此绝望?看着她手腕上包扎的纱布,我觉得我该找她谈一谈。下课后,我把她叫到了办公室,先问她的伤口疼不疼,是怎么回事。也许是看到我没有任何恶意,她也很坦率地回答我:不疼,已经习惯了。手腕是星期天在外边被人砍伤的,缝了十针。接下来她谈到了她的生活状态,可以说那是一种我完全不了解的充斥着暴力与仇恨的生活。我感到震惊,我真诚地对她谈了我对这种生活的看法。让我没想到的是,第二次上课前,这个学生给我拿来了一本笔记本。翻开,竟是她写的带有日记性质的自传。原来她也曾经有过幸福的童年,也曾经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八岁那年父母的离婚与再婚改变了她的世界,后母的虐待使她逃向了社会,走上了一条不正常的人生道路。其实,作为一个十六岁的花季少女,她是那么渴望理解与关爱。日记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她的挣扎与痛苦,迷茫与徘徊。有了这份了解后,我发现原来一点儿也不觉得可爱的学生,其实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的地方,路上碰见,她会很真诚地问“老师好”,课堂上也不再用冷漠的眼神回应我的提问。师生间有了更多的默契与信任,课下我和她有了更多的交流。但非常遗憾的是,很快我就不再教这个班级,和这个学生也很少再见面,但对这个学生我总觉得有一份牵挂。通过她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不可爱的时候,往往是最需要爱的时候。当我们以爱为前提,以了解为钥匙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发现那里并不是一片荒漠,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个斑斓多姿的花园,这里需要呵护,需要细心地修剪。

为了进一步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师还应尝试在更多事情上“追赶学生的脚步”,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有一次,我在一个班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请谈一谈你心目中理想的老师形象”。有几个学生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词:现代化。我问具体涵义是什么。学生解释说希望老师能和学生有共同语言,思想新潮,能理解甚至接受学生的一些标新立异的行为。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一次课间,学生们正在聊天,我的手机忽然响了。因为我的手机铃声是周杰伦的《东风破》,几个学生就很惊奇地问:“老师,你也喜欢周杰伦啊?”我说是呀,我觉得他的歌很好听,并随口说了周杰伦其他几首歌的名字。学生一听,来了兴致,就和我谈起了明星。因为我平时上网,有时会刻意关注一下这方面的信息,许多明星成名前的艰辛等逸闻趣事,知道的可能还不比他们少。学生觉得和老师有了共同语言,感觉师生距离一下拉近了许多。课后还有一些学生来找我聊天,我就趁机引导学生要正确追星,不要沉迷其中。平时在学生中流行的一些小说、杂志,我经常借过来看,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是想了解学生为什么喜欢。在和学生谈话时,我可以有根有据地谈出我的看法,并引导学生去读更有价值的书。为了鼓励学生读书,我特意买了许多《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合订本,还有《南丁格尔传》《居里夫人传》《简.爱》等名著分发到学生手中,并经常就书中的内容和学生一起探讨。在和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更有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在这种交流与碰撞中,老师和学生的心贴得更近了,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再次,爱是对学生的尊重、宽容与鼓励。

有一次,读漫画家丰子恺先生回忆他的老师李叔同的一篇文章,说李叔同年轻时是上海有名的才子,琴棋书画样样皆精,后任浙江第一师范教师。一次,一名学生上课看课外书,自己以为掩饰得天衣无缝,谁知一堂课结束,讲桌边的李先生却用轻柔而严肃的声音说:“甲生等一下再出去”。甲生坐立不安地等,心想即使教鞭不打下来,一顿训斥肯定是少不了的。但终于等到教室里只有甲生与李先生四目相对,耳边却依旧是轻柔而严肃的声音:“下次上课时,不要看课外书了”。只此一句,点到为止,却如雷鸣般震耳。接着是一个诚恳庄重的微微鞠躬,然后,李先生轻轻走出去。这一躬,是礼貌,是恭谨,更是对彼此人格的尊重与信任。学生红了脸,从此对人也多了一份庄重。

李叔同鞠的这一躬,不仅印在了学生的心上,也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李先生作为一代大师,对一个小孩子能如此谦逊恭谨,他让学生折服的绝不仅仅是他渊博的学识,更是因为他超凡的人格魅力。李叔同在浙江第一师范七年,培养出了丰子恺、吴梦非、潘天寿等一大批名冠中华的大艺术家。他本人,更是被代代景仰。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亲爱的朋友,请记住,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要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要培养自尊心,只能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能容许采用粗鲁的、强有力的、凭意志的手段的。”他还说“做为一名教师,要记住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 ‘你是不可救药的 ’。”的确,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有义务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我们中专学校的学生,他们在过去的学习生涯中已经历过太多的失败与打击,有许多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几乎被消磨殆尽。我们要用加倍的尊重唤醒他们的自尊意识,重塑他们的人格。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学生为我们倒了一杯水时,我们要真诚地说声谢谢,当学生向我们起立时,我们应庄重的还礼,当学生向我们问好时我们应认真地致意。让学生在老师的举手投足间体会到被尊重的欣喜与自豪,并把这自豪延续成对他人的尊重。有一位老师在课间曾说过这样一件事:上课时,他发现一名同学在吃东西,他没有声张,趁同学读书的时候,悄悄走到她身旁,敲了敲她的桌子,低声问:“是不是早上没吃饭?”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下课后,学生为老师倒了一杯水,并用双手递给老师,老师也赶忙用双手接过来,郑重地说:“谢谢你”,并趁机表扬她待人接物的礼貌。从此以后,这位同学听课专心多了,也更有礼貌了。

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们的批评一定要讲究方式,我们要有宽容之心,决不能以伤害学生的心灵为代价。宽容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特别是面对那些“不那么可爱的学生”。有时候,宽容比责备更能打动人心。因为“学生最不可爱的时候也往往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侯”。

爱心是教育的灵魂,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有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做好“传道、授业、解惑”才是教育的根本。这就要求用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智慧不断提升我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艺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有这样一句话:阅读的厚度决定心灵的高度。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科学知识的承载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师在知识上与思想上所能达到的广度与深度决定了学生所接受的信息的广度与深度。人们常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但我觉得这还远远不够。教师要想把自己本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去粗存精,做到在课堂上举一反三,信手拈来,并能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随机应变,就需要自己不断吸纳新知,做源源不断的小溪,容纳百川的大海。

古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师广闻博览,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眼中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累土成丘,积少成多,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变得丰盈而充实,渐渐也没有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丰富的知识储备会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既立足于教材,又超出教材,可以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可以在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教材以外更广阔的知识的海洋,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与人文情怀。

其次,创新、创新再创新

作为老师,我们都非常清楚目前中专学生的特点: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基础知识薄弱,阅读理解能力差。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免会出现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晕头转向的沉闷局面。如何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把课讲得能让学生喜欢听、听得懂恐怕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老师面前的难题。时代在变,我们的学生在变。这种变化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超越自我,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中求得发展。记得几年前曾经读过一本书——《非常教师-优质教学的精髓》,这是一本美国许多优秀教师写的介绍教学经验的书。书中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如果你不能选择你的学生,你至少可以改变自己!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与方法,努力让自己对教学更有激情,尽力设计更容易贴近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建立老师和学生之间那种彼此接纳所带来的亲切感与融洽感,使教学既充满挑战又富有乐趣。

看《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我就想,他们为什么能这么受欢迎?秘诀就是把历史故事化,哲学生活化。于是,我就努力在课堂中尝试把抽象的哲学原理还原到生活中去。结果很受学生欢迎。看《非常6+1》,其中有一段是“你比我猜”。我灵机一动,在讲职业道德课“职业特性”一节时,我事先也设计了一些纸片,让一个同学根据纸片上的内容演示职业特点,另一同学来猜是什么职业。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在游戏中理解了概念,加深了印象。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海伦.凯勒的伟大,在讲课前,我先让学生用丝巾蒙住眼睛,在黑暗中完成我布置的任务。在磕磕绊绊的摸索中,学生的心灵有了震动。上课时,他们的表情凝重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教无定法,教无止境,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才能使教学常教常新,充满灵气。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切体会到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她应该洋溢着围炉夜话般的和谐与随意,弥漫着孔门“侍坐”式的平等和宽容;应该流动着人性的魅力与诗意的光彩,展示着温馨的情怀;更应该迸发出灵感的火花,飞跃着瑰丽的想象。多姿多彩、情趣盎然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平和亲切、睿智机敏、诙谐幽默、博学慈爱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

最后,让我们化用冰心的一句话做结:爱在左,智慧在右,耕耘在三尺讲台,一路播撒美德与知识的种子,在学生心灵的田地上培育真、善、美之花,收获无限芬芳。当我们回首往事,我们会毫无遗憾地说:我无怨无悔,因为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人类最光辉的事业。

参考书籍:

《语文教学探索》(魏书生著)

《大学铸魂工程论》(张放涛等编写)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著)

《非常教师-优质教学的精髓》

上一篇:工程例会会议纪要格式下一篇:诗的境界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