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2024-06-15

期望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共9篇)

篇1:期望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期望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班主任工作中的积极期望是指班主任对班级中的人和事的前途有所期望和期待。它表现为一种心理作用,通过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心理相融,收到德育效果。班主任从学生的不同情况出发,设计出对不同学生的德育期望值,然后通过师生间各种活动作用于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将其内化为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动力学生自觉地行动,逐步使自己越来越接近于班主任的期望目标。

针对我几年来接手的班主任工作,如何有效地发挥期望效应,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学生——有效发挥期望效应的前提。

学生是一个个有灵魂、有血肉、有思想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他们每一个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身上有待领略的无穷魅力和需要挖掘的无限潜能,其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深入地、有计划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心理特点、行为表现、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并进行分析研究,捕捉学生个性的积极因素并以此为出发点,设置符合学生个性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期望,逐步引导他们前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了解学生,就是要相信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深入地、有计划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表现、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进行分析研究,捕捉学生个性的积极因素并以此为出发点,设置符合学生个性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期望,逐步引导他们前进。

2、了解学生,就是要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班主任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有独特的兴趣、爱好、特长,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和获得成功的要求,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创造潜力,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的表现和发展提供条件。

3、了解学生,就是在班主任管理班级实现“不管”的最终目的时,应善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调动学生本人的内驱力,使学生能够朝着既定的目标自我加压、自我调动、自我管理努力的过程中,逐渐地实现班主任的期望目标。

二、情感教育——有效发挥期望效应的关键。

“感人之心莫先于情”,有了适合学生实际的期望,还必须利用情感因素实现这一期望。“没有了情感、没有了爱,就没有教育。”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是由教育的本质和特点决定的,它不仅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教育,在有效发挥班主任工作的期望效应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能提高班主任在期望效应中的威信。如何提高班主任的威信,首要一点就是与学生相处过程中,要严于律己,具有高尚的品德,还有就是钻研业务、具有渊博的知识,这是班主任赢得学生威信的前提之一。班主任能淡化教育者形象,代之以慈母、伯乐两种角色,随时不忘“人师”的导向,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真正益友。基于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高度责任感而产生的真挚的高尚的慈母的爱,关心、热爱学生,甘当服务员。以善于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推荐人才,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的“伯乐”意识。由此教育者形象,随时不忘以多重角色做到以心换心、以诚对诚,与学生共欢乐、同烦恼、解忧愁,从关心学生的成长入手,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为班主任工作的期望效应奠定了有利的感情基础。

2、能增加期望效应的实效性。只有深入学生生活,主动沟通与学生的情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讲、所感,才能与学生有共同语言,才能一方面从中因势利导,一方面与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使期望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意识,进而转化为外在行动。(班主任

)同时,班主任表现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的冷静、沉着、坚定、自信,能稳定学生的情绪,并给以极大的鼓舞力量。也就是说情感信息有更深刻、更直接的感染力。因此,班主任应有意识地运用情感,提高期望效应的实效性。

3、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能为学生提供可以感受到的积极期望信息。班主任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表达情感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征,采用心理换位、师心童化、移情体验等方法,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怀和期望。传递信息的方式可以是言语的,通过交谈沟通,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发展智能,强化自信;也可以是非语言的,诸如目光、表情、动作、手势,传递班主任对学生肯定、满意、赞赏等积极的情感。

三、分层达标——有效发挥期望效应的途径。

班主任期望的目标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期望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体现在班主任工作目标的完成之中。因此,班主任要合理地实施期望目标,采取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目标,与学生共享达标的乐趣。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其期望目标的达成,尤其需要教师深入而细致的有效帮助。每个学生都会因目标的完成而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相互信赖与激励的良好期望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班主任期望的目标也应该随着学生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调整和变化,努力实现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1、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尤其是,后进学生一般来说都没有什么理想,因为他们无论是在别人的眼里还是在自己的眼里都是“后进生”。于是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甚至破罐子破摔。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歧视他们,打击他们,而要引导他们分析后进的原因,找出可能进步的条件和闪光点,帮助他们制订出学习上和纪律上的近期目标与远景规划,使他们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树立起进步的信心。使期望效应圈影响全体学生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集体和集体活动对于学生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每个学生都能给集体生活带来某种自己独特的东西时,集体生活才丰富多彩,也才会使学生感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样每个学生的爱好、才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感受到成功和喜悦,才能产生力量感和安全感,从而促进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实现班主任期望目标。

3、充分利用班级环境造就有“共同目标”的文化氛围。“有了共同的目标才有整齐的步伐”,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班名、班旗、班级口号的设计,调动学生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图书角等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渲染一种文化氛围,而将我们的期望溶入到这种文化氛围中。

4、开展有亲和力、有实效性的家校联系活动,为家长送去解班主任期望效应的教育信息,使“期望效应”触手得到延伸,促使“家校”共建。如举办“感恩父母”征文比赛活动等。这些丰富有趣的活动,是班级文化形成的有效载体,促进班级文化的形成,有助于班主任期望目标的达成。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只有用诚心对学生充满希望,才能去开启学生封闭的心扉,才能使学生对自己充满希望。因为它满足了学生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理解。他们的这种心理,不仅是保护、发展他们自己的起码要求,也是促进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的诚心使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师生间心里相融必然会产生“期望效应”。

篇2:期望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主讲:张建伟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二、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明,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三、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四、定势效应

请看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

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文章开头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效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于“心理定势”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可见心理定势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巨大影响!

五、第一印象效应

篇3:期望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一教师期望的内涵

期望, 是指人们对每样东西提前勾画出的一种标准, 达到了这个标准就是达到了期望值。教师期望则指教师在学生的知觉感受基础上产生的对学生某种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

早在1968年,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 通过一项著名的实验得出:教师对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这种现象在心理学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罗森塔尔根据古希腊神话称其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应用在教育界, 又被称之为“教师期望效应”, 它运用了暗示在心理态度建立与习惯养成方面的作用。本质上, 暗示是人的情感和观念, 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二大学教师低期望值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师期望效应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大学教育中, 教师却往往对学生持有一种较低的期望值, 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师生关系疏远

有别于中学教育的是, 大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那么紧密, 究其原因, (1) 学时问题。有的课程只开一个学期, 学生在几年的大学生涯中, 虽说接触的课程与老师多, 但与每一门课的任课教师接触的时间却很短。 (2) 体制问题。大学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同时, 承担着很大的科研压力, 有的教师甚至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的提升上, 而把教学当成一种任务去完成。基于以上原因, 大学课堂中师生关系疏远, 教师在课堂中只注重知识的灌输, 疏于与学生的交流, 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效果与预期存在差距。

2. 中庸文化的影响

从小学到高中, 教师和家长都是训练学生以学业为重, 以便他们能顺利通过一个又一个考试,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下一个阶段的更好学习, 以致考入好的学校。而一旦进了大学, 学生便没有了这种压力, 在学习上他们便不如之前那么努力, 对学习也不再那么重视。大学中花费大量时间玩游戏导致大部分科目不及格的学生也有很多。这种缺乏学习动机的原因, 一方面可能是大学转专业困难, 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可能学校传递给学生的一种低期望值, 相应地导致了学生持有一种更低的期望值, 许多学生认为他们的大学经历不过是为了拿一纸文凭, 以便找到工作。几十年来, 中国的中庸文化造就了一种“凡人”思想, 从一句俗语“及格万岁”中便可窥见一斑。而许多大学教师也习惯于这种中庸文化, 认为大学里的考试学生只要及格就行, 没有升学的压力, 多一分少一分无所谓, 这就相应地降低了他们对学生的期望值。

3. 教学评价机制的影响

现在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相对于老一辈的大学生, 这些年轻人有着更清楚的个人权利意识, 当他们感到个人权利受到侵犯时, 保护意识也就更加坚定。因此, 部分大学教师在这群学生面前, 存在着不自觉的“畏惧”思想。有些老师平常上课播放幻灯片, 到了考前就给学生“划重点”, 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考试。以虚高的分数来取悦学生, 以便从学生那里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在教学评价中处于较高的位置。

个人权利意识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但滥用权利便容易过界。如果一个老师由于严厉要求学生, 考试严格把关而受到学生的非议甚至排挤, 那么则要反思当前的大学教育。当学生意识到在大学里只得到简单的分数和缩水的教育是在挥霍父母的钱财和自己的将来时, 以虚高的分数来换取学生的满意度便会适得其反。

进入大学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业水平和个人能力, 如果在大学里得到的是一种建立在低期望值基础上的教育, 便会使有着较好基础和较高能力的学生产生一种挫败感, 也无法提高其他学生的学业水准。俗话说“严师出高徒”, 高期望值应当在大学教育中成为一种准则。教师也应当激励学生, 适度的压力和较高的期望在学生学业和个人成功方面是必要的因素。相反地, 低期望或无期望会导致学生平庸甚至失败。

三教师期望效应的运用策略

既然教师期望效应对教学及学生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当将其合理运用到大学教学之中, 以下对其运用策略提出几点建议。

1. 提前将自己的课堂规则传达给学生

教师应在开学之初将课堂规则传达给学生, 如不能迟到、上课不能玩手机、按时提交作业、课堂布置的任务禁止抄袭等, 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则, 学生便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一个学期中因为一次拖沓而受到惩罚似乎较严厉, 但除此之外, 这些要求本身没有任何错误。学生由于抄袭或没有按时提交作业, 应当意识到自己不会通过考试。在教学开始之前, 这些要求一旦提出, 学生和教师双方都应遵守, 尽管提出要求时会产生不愉快, 但规则便是如此。

2.“以人为本”合理设置期望值

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存在差异, 但大学课程中不管是课程标准, 学生用书还是教师用书, 学业评价标准等都是公共的, 其假设的对象为“普通”“多数”的学生。因此, 教师必须对这种“公共”, 进行转换、取舍、增补成为“个别”。对学生的期望也是如此, 针对不同学生, 设置不同的期望值, 这种期望才具有可行性, 符合行为主体的主客观条件, 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如果从客观上讲是合理的, 而主体行为上是不可能的, 那么这种期望还是不能转化为主体需要, 更不能内化为主体动力。因此, 教师期望不能一锅端、所有学生笼统给予一个目标, 而应“以人为本”合理设置。

3. 唤醒积极情感, 投入爱心

只有热爱一项事业, 才有可能全心投入。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学,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爱心包含两个方面, 对学科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对学科的热爱, 能激发教师对学生学好这门学科的渴求, 这种渴求进而使教师产生对学生学业进步的较高期望。对学生的热爱, 能使师生间的关系融洽, 形成认识、情感及思维上的“共振”;才能使教师对学生给予持续的关注, 对学生有细致的、个体化的解读, 进而对学生个体提出合理的期望, 促使学生朝着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发展,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4. 不断进行尝试与反思

高超的教学能力、出色的职业技能、良好的教学效果、融洽的师生关系, 这些都不是静态的知识模块, 不变的行为准则, 而是与具体活动、情景相联系的, 这些单凭理论学习是无法获得的。教师期望效应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尝试与反思, 如除了学生的学业, 教师也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将较高的期望传达给学生, 如时间的安排与管理;自律以及其他自我管理方面。只有在不断地摸索尝试与研究总结中, 教师才能了解学生所想所需, 才能发现隐藏在教学现象背后的规律, 才能提升运用教师期望, 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智慧。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目的。教学质量决定了人才的质量, 教师期望策略在大学课堂的正确运用,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者, 大学教师应主动将教师期望效应运用在课堂上, 使学生置身于“高期望—高表现”的良性循环中, 这也是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实现手段。

摘要:教师期望是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目前部分大学教师期望值较低的现状,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师生关系疏远、中庸文化的影响、教学评价机制的影响、低期望值或无期望导致学生平庸甚至失败。针对于此, 提出的具体策略有:提前将自己的课堂规则传达给学生;以人为本合理设置期望值;唤醒积极情感, 投入爱心;不断进行尝试与反思。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课堂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曾瑜薇、周媛媛.关注英语教学中的“期望效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7) :135~136

[2]赵莲.国内外教师期望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 2013 (3) :75~78

[3]耿娜.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高教 (下旬) , 2013 (12) [4]于海波.论教师的课程智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22) :28~31

[5]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6]张菁、薛凌芸、陆润达.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课堂教学状态调查研究——以某地方本科院校为例[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 2013 (9) :15~17

[7]夏之莲.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篇4:期望效应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期望效应;初中;班级管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11-1

班级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教育活动,其中不仅融入了丰富的教育学理论,同时也融入了很多心理学知识。班级管理重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使其行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满足学校及班级日常运行的需要。在心理学领域,期望效应被众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拾起并运用到班级管理当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期望效应

究竟什么是期望效应。也许用一句较为通俗的话能够很好地概括这一效应的具体内容:“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期望效应,也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或是罗森塔尔效应。这一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个实验得出的。1968年,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开展了一个实验。他们随即抽取一部分学生,并告诉老师这部分学生拥有较好的学习潜质,以后的成绩会有明显提高。结果在八个月以后,通过测试发现,这些被点名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确有了显著提高。而事先这几份名单根本就没有对外透露。也就是说,是教师的期待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得到了一定的心理暗示,从而在学习上有所长进。抽象地说,罗森塔尔效应的主要内容为:对一个人的看法不论是好是坏,正面负面与否,都会对这个人产生影响。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如果在这种互动中引入期望效应,让教师能够对学生产生某种正面的期望,这样便会使班级管理的整体情况趋向于积极。

二、期望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形式及一般过程

1.暗示。暗示是通过某种简介的语言、文字、肢体语言等形式对对象进行意思表示。期望效应就是暗示发挥作用的最好范例。暗示往往会是一个人在不知不觉当中按照某种方式行动,或者在潜意识下接受别人灌输的某种观点。所以,通过暗示的使用可以在班级管理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班级纪律比较差的时候,虽然有几个同学的表现十分明显,但是教师并不主动点出这几位同学的名字,而是指出所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都不是一个好学生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这样,喧哗的学生在接受到了教师给予的暗示以后,鉴于对好学生这一称号的“敬仰”而会乖乖地安静下来。

2.感染。有学者认为,感染是“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不由自主的屈从”。当学生对某种形象、某个场景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心理时,这就是他对这一形象产生了感染。这种感染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是对某种价值观、某种行为、某种意识的赞成表现。期望效应也利用了感染的作用,通过对学生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外界对其的期待,进而提高对自己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不断努力,进而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合理要求。情境教学是感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抽象,在班级管理中同样可以使用情景教学的核心思想,通过为班级营造良好的秩序氛围,对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进行双重引导,重构,最终形成内外感染,达到感激管理的目的。

3.激励。激励是外部因素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过程。当教师呈现出一个榜样式的形象、事件时,其正面积极的因素会对学生产生某种激励的作用,进而督促学生向榜样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言:“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通过期望效应实施激励的行为,可以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榜样形象,以榜样为原型,在教师和学生的鼓励下,完成自己的身份转变。有教师在面对班级纪律较差的情况时,选择一两个表现很好的同学加以赞扬,并指出他们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向榜样学习的向心力,在榜样的激励下纠正自己的行为。

三、期望效应对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启示

1.合理地运用期望理论的形式。班级管理在不同情况下会遇到不同的情景、困难。究竟使用何种形式去应对纷繁复杂的管理矛盾,这就考验着教师的智慧和对期望效应的理解。一般来说,在班级管理中遇到大范围的违纪现象时,教师可以采用暗示的方法,通过集体暗示,达到控制班级违纪现象的目的;在面对班级管理违纪个案的时候,可以使用激励方法,通过为学生设立学习的榜样达到学生在行为上的回归。

2.结合语言和文字的双重工具,实现期望理论的功效。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教师在课堂上大多使用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但是有时,文字也是教师传达思想,表达意见的很好的工具。

语言工具的使用可以是面对集体的演讲,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谈话,教师与众多学生之间的争论,聊天。这种语言工具的使用优势在于意思传达得更为直接准确,省时省力,且交流方便,但是教师必须要在充分的准备之下合理组织语言,同时也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文字工具主要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日记、周记、纸条等方式进行感情交流和意思传达。这里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某班主任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全校化学知识竞赛,打算提醒一批化学尖子生最近好好复习。于是他给每一位他认为能够拿奖的学生的作业本中放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这次的比赛全靠你了,好好加油复习。”可是由于教师的失误,有一张纸条被放到了一个差生的作业本里。当这个差生看到纸条以后,以为教师对自己充满了期待,便加倍学习,复习化学知识,结果在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虽然是教师的误打误撞,却充分地说明了期望效应的巨大功效,也说明了文字工具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5:期望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自己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的切身体验,它不仅在人们的心里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和实践活动中,尤其在班主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结一年来管理班级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我认为情感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能增强角色魅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者的个人威信与教育效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致性。因此,班主任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是搞好班级工作和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保证。班主任要用自己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班主任不仅要把自己扮成严师的角色,而且还要扮演好“管如严父,爱如慈母,亲如朋友”的三重角色,做到以心换心,以诚对诚,学生的崇敬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我感觉首先要树立我在班级中的威信,不能让他们有任何的瞧不起,否则我的工作将陷入极大的被动。为了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于第一堂教学课和班会课我都做了精心准备。第一堂课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同学的思维带入奇妙的科学王国,课结束了同学们还意犹味尽;(班主任)考虑我班男孩子较多,第一堂班会课,我用体育明星姚明坦诚做人的具体事例告诉学生一个人不论什么时候,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应该说,我给学生留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在赢得了学生的第一份信任之后,一年中我不断找同学谈心,经常设身处地替同学着想,与同学的关系非常融洽。由于在同学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学生非常愿意听我的话,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二、能增加教育的可信度

就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大多在15岁17岁之间,世界观已初步形成,自我意识接近成熟,独立性和自觉性已达到较高水平。尤其是思想的解放、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意识的增强,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进入初三后,学习生活已不同于初一二时期,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拓宽,使他们显得更“成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更强。这个时期尤其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理解和尊重。

面对不听话的学生,班主任应该用真挚的情感去弥补学生心灵上的创伤,深入了解学生,从关心学生成长入手,教育学生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样,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自然会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班主任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从痛苦自卑中解脱出来,激发其要求上进的动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真正尊严,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时,学生会把他们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的尊严丰碑便也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

四、总结

篇6:期望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作者:俞丽

生活教育 06期

一、“蝴蝶效应”启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为了预报天气,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他吃惊地发现,由于误差会以指数形式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微小的误差随着不断推移造成了巨大的后果。他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有可能会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它给我们很多启示:

1.牵一发而动全身。“蝴蝶效应”说明在复杂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动可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一旦小事情处理不好,就会对整个系统造成无法预料的影响。

2.防微杜渐。“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一个微小的、坏的机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调节或制止,最终会带来非常巨大的危害。我们要重视“第一次”,要善于捕捉那些能扇动翅膀、引起连锁反应的“蝴蝶”,从而发挥正面影响,控制负面影响。

3.从量变到质变。“蝴蝶效应”告诉我们:要有所收获,必须注重积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从量变最终发展到质变。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一个好的机制,如果长期坚持,不断完善,最终会产生丰硕的成果。

4.知人善任。“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能带动起一连串正面的连锁反应。一个班级如果有好的家长来率先“扇动翅膀”,将会带动更多的“蝴蝶”一起“扇动翅膀”。这样的话,班级家长工作就会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

现在,“蝴蝶效应”被广泛运用于天气学、经济学、社会学、混沌学以及股票市场等系统研究中,目前也逐步渗透到学校教育领域。

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现状分析

1.家长的价值取向、职业地位、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的高低不同,致使家长很难在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段内形成教育合力。

2.家长一般处于等候教师召唤的被动参与地位,大多数时,家长是单向接受教师的指挥,不便于行使参与班级建设的权利。

3.由于家长的素质差异较大,家长参与班级活动的时间、机会、方式都不够稳定。

4.家长参与班级工作的途径单一,导致家长只能浅层次地参与班级工作,参与内容基本围绕提高家教水平,而班级的其他实践活动,家长没有参与途径。

三、幼儿园家长工作中“蝴蝶效应”的运用

《指南》中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在家园互动实践中,我运用“蝴蝶效应”,及时捕捉家长想法,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让幼儿、家长、教师在互动学习、互动合作、互动交流中,实现家园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发展的目的。

(一)善于捕捉,约谈式的家园沟通建立伙伴关系

实例一:家长半日活动。一群家长围着教师,七嘴八舌地问着自己孩子的`表现,教师疲于应付,每个问到的孩子只能简单说一两句,而家长等了半天只听到关于自己孩子的一点零星评价,带着不满足的表情走了。

实例二:晨间入园。嘉琪妈妈问老师嘉琪最近的表现,老师正在介绍时,天天进教室了,老师停下接待天天,嘉琪妈妈无奈地走了。

在实践中,我发现传统的家园交流方式随意性较大,深入性不够,每次交流都不能令家长、教师满意。我想到了美国幼教机构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约谈。我细心观察每个孩子,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表现分类:如生活习惯方面的、常规方面的、礼貌方面的等,把有相同困惑的家长一起约到幼儿园,教师在相对安静的地点和这些家长畅所欲言。教师简要、全面地汇报孩子这段时期在园里的表现,着重谈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展示孩子的作品,并提出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家长谈孩子在家里的情况,近来的变化与长进,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班级的希望。双方共商下一阶段具体的教育目标与措施,以便共同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家长们在约谈后都会满足地说:“今天总算和老师详谈了一次,把孩子的情况了解得彻彻底底。”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耐心也要能细心观察和缜密地思考。在上述实例中,家长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初发生时往往极其细微,如果教师没有及时抓住时机,开展活动,满足家长需求。长此以往,家长会对教师、班级失望,家长工作就会难以开展。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看到那只“最先扇动翅膀的蝴蝶”,捕捉到翅膀的方向,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引导、开展相应的活动,良好的教育效应也随之产生。

(二)了解需要,沙龙式家长会分享经验

传统家长会更像一个严肃的报告会,很难解决家园合作中的实际问题。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家长会沟通作用,使家长最大程度参与到家园共育中去。在一次家长会中,我把问题抛给家长,家长们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不定期组织一些开放式、互动式的家长会,可以在园内,也可以在园外,让家长唱主角,教师作指导。于是,我班的家长沙龙萌生了。

1.育儿式沙龙

程子妈妈对早期阅读感兴趣,长期来积累了一定的家庭亲子阅读的经验。她在班级QQ群咨询了大家的兴趣点和困惑,并根据大家的想法设计了亲子阅读活动过程,制作了PPT。当我们拿到一份非常完善的方案时,我们感动了,我们也更相信了当初的设想“要把家长沙龙变成集众人智慧的场所”是正确的。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欣赏绘本《发脾气的妈妈》;讲述交流亲子阅读经验;分组阅读绘本并讲讲自己是怎样给孩子讲绘本的。活动取得了成功,随后,由程子妈妈牵头建立了“宝宝爱读书”群,每天家长们都会交流的不亦乐乎。圣诞快到了,“宝宝爱读书”的家长们又筹办了圣诞晚会,相信家长们的阅读之旅会越走越远的。

2.辩论式沙龙

经过几期沙龙的开展,家长参与活动的热情渐渐减弱,组织者、参与者的积极性都在减退。这时,教师及时介入,分析了原因:长时间同一种形式的活动开展,家长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新鲜、激动一平淡、平常。这时,如果不调整活动形式,家长沙龙势必成为家长工作的鸡肋。调整必须从家长中来,从家长的需要出发。我和几位参与主动的家长进行讨论,大家的思维在碰撞中激发出火花,舟舟妈妈提到的大学生辩论赛给了大家灵感,辩论式沙龙横空出世。大家制定了组织程序:设计、发放调查表,了解家长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收集、找出代表性问题→告知家长辩论主题,寻找资料→开展活动,激烈辩论→教师主评。第一期辩论沙龙开始了,辩论主题:狼爸,兔妈。家长们积极寻找资料,辩论当天有三十几位家长参加,大家抽签决定正反方,辩论时你举例说明,我小结反驳,辨出了正确的家教经验,辨明了怎样做一位合格的家长。

3.特长式沙龙

在沙龙活动中,逐渐有家长提出疑义:家长沙龙就只能在一起分享育儿经验吗?我会制作头饰、我会跳舞、我会烘焙……这些经验能不能和大家分享?这个建议得到家长们的热烈响应。制作头饰,贝贝妈妈主讲,爸爸妈妈来了一大群。大家认真的绕着缎带,配着珠花,一个个漂亮的发夹、头花制作出来了。健身操时间到了,圆圆妈妈是戏剧团的舞蹈演员,她带着班里爱漂亮的妈妈们跳起来,一招一式,妈妈们学的认真,练得有劲,纷纷要求要多开几次。小怡妈妈是美食专家,她邀请大家去她家,学习做饼干,揉面团,刻模型,香喷喷的饼干出炉了,大家你一块我一口,亲亲热热中又学会了一招。

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家长沙龙作为一种新型的家园合作新模式,符合现代人平等的沟通要求和心理需求,也更能发挥家长自身的积极作用。家长在沙龙这种无拘无束的形式中能学到更多的育儿知识,进发思维的火花,从而主动参加、积极创造。需要注意的是: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参与者、倾听者,为家长间的联络搭建桥梁,解答家长的疑问。同时,教师的行为跟进更重要,如果说家长的意识像蝴蝶翅膀,那教师的行为跟进就是翅膀周围的空气系统,及时发现家长的需求,调整活动形式,从而将活动落到实处。

(三)建立机制,引领式家委会形成合力

在一次次活动中,部分家长脱颖而出,他们有较新颖的育儿观念,有多变的思维,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愿意支持、配合班级工作,有一颗愿意为他人服务的心。他们在班级家园活动中,就像那只蝴蝶一样,率先扇动翅膀,渐渐带动更多的“蝴蝶”一起扇动翅膀。把这些家长组织起来,就可以让他们带领更多家长一起走进家园活动。我们在班级中组建了家委会,把这些家长吸纳成为家委会成员,经过共同讨论、协商,形成家委会工作流程:沟通→协调→策划→督促→反馈。

家委会的建立鼓励这些主动参与的家长的积极性。短短几天,他们就完成了一学期的家园活动安排,并通过班级QQ群,征询家长们的意见,和大家一起完善活动方案。一时间,每个家长都感觉到了他们带来的改变和力量,受他们吸引的家长越来越多,QQ群里发表建议、参加讨论的家长越来越多,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平时的家长沙龙分享会、周末的“走进朋友家”、亲子踏青、绘本俱乐部……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利用空余时间,为班级、为孩子出一份力。

此时,教师需要注意“知人善任”固然重要,家委会成员后期的指导更重要。因为这些家长凭借一腔热情参加,他们对组织、策划活动没有太多经验。这时,教师要做好翅膀边的空气系统的作用,帮助翅膀用力扇动。

(四)多项互动,自主式家园活动共同成长

自主性家长活动是指在班级各类活动中,家长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家长活动,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的育儿知识。这种家长活动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家园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活动积累在家长有积极地参与活动的愿望,有组织活动的经验的基础上。我班的家委会工作实施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和家长都相对积累些经验。怎样发挥家委会成员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组织策划能力呢?

1.活动责任制

“活动负责制”即每人负责一个活动,包括策划、组织,其中其他成员全力配合。随着活动的开展,这个制度的益处逐步显现出来。由于活动直接负责到人,就没有推诿的理由。负责人必须认真思考,精心策划,否则把一个失败的活动呈现给大家会很丢“面子”。而其他成员必须全力配合,因为下次轮到自己负责时也希望得到他人的相助。

2.活动呈现

(1)亲子户外游:春游黄山湖、相约山湾、双山岛亲子游、走进竹海、走进田野……在家委会组织下,家长们积极贡献资源,自主策划活动。和孩子一起走进春天,走进大自然,搭帐篷、提螃蜞、走迷宫、玩铁环、烧烤、捡稻穗、择菜、喂鸡鸭、包馄饨、烧大灶……体验到了大带小的快乐。回幼儿园后,我们还组织幼儿回忆亲子游的过程,说说、画画亲子乐。

(2)小型自主亲子游:这个活动每次只有八个家庭左右,不指定由谁负责。当有人有活动创意后,可以在QQ群里发布活动信息,上传活动方案,家长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自由选择,然后在QQ群里报名,额满为止。这样即保证了安全,又使各个家庭互相熟悉。参观远望号、天目湖露营、文明广场放风筝……一个个活动精彩纷呈,快乐无限。

(3)自主助教:我们还把家长进课堂的形式作为一个探索的新目标。我们设计一份调查表,调查家长对家委会活动的建议,其中有一条就是“你是否愿意走进教室”。调查表收到后,我们进行了汇总统计,发现有很多家长都愿意参加助教活动。阳阳爸爸主动设计了一堂谜语课,来带领小朋友玩。活动有PPT、有礼物,家长有激情,孩子们有欢乐。随后,双双妈利用自己的英语专长,为小朋友们上了一堂英语活动。圆圆爸爸也把地方戏曲锡剧带进了班级,孩子们直到今天都能津津有味的唱起“双推磨”。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对家长也不例外。当我们为他们搭建舞台,每一个家长的才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一次次活动中,我充分看到了家长们的才能,正是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对班级家园活动热情的关注、参与和支持,才使我班的家园活动不断高潮迭起。

篇7: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关键词〕共情;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

一、共情的概念

共情是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一个概念,是心理咨询中最主要的因素。1961年,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大师罗杰斯在他的《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一书中指出,共情是能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那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的能力,也就是说,如同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对他人的内心世界有准确以至于有犹如亲身体验的了解。

近百年来,国外学者对共情这一概念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也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领域对共情展开了一些实证研究。多维取向的共情研究者认为,共情包括两种认知成分和一种情感成分。辨别和命名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以及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是共情的认知成分,反应他人情感的能力是共情的情感成分,共情是这三种成分的相互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共情是暂时放下自己原有的价值体系,跳出自己本来的参考框架,设身处地地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不带任何偏见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念,仔细辨别他人处在何种情感状态中,感同身受地体验并准确地反应出他人的真情实感。

二、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意义

共情是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咨询师心理咨询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特别是中小学班主任来说,在班主任工作中引入共情这一概念无疑能促使育人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规定明确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首先是要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引领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班主任可以借助于共情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态、学习与生活状况。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共情的态度赢得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教师的权威性,班主任作为整个班级的领导者,其权威的地位更是坚不可摧,学生服从班主任的管理是毫无异议的。然而,学生毕竟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想法和观念,班主任在教育与管理学生过程中难免与之产生矛盾和冲突,有人甚至用皇帝与臣民、警察与小偷、医生与病人这样的比喻来形容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见师生关系之僵化、师生情感之疏远甚至对立。这样的师生关系显然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要使僵化的师生关系变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共情不失为一剂良方,因为对学生情感的理解和感同身受是赢得学生信任和建立良好关系的最有效途径。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首先要树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样一种观念。在教育及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始终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仔细揣摩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一份理解、尊重和接纳,这样才能自然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班主任尤其要选择共情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信任自己、亲近自己,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铺好基石。

2.共情的技巧指导有效的沟通方式

在班主任工作中,与学生作沟通交流是班主任进行日常管理和教育的必备方式。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能与班主任交流,期望老师能帮助自己成长。然而,现实生活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畅之处。班主任找学生进行谈话,要么是学生根本不愿意听或不愿意敞开心扉说,要么是班主任一堆大道理往学生耳朵里灌,这种沟通方式的效果可想而知。

有效的沟通方式首先要求教师会听,用共情的技巧倾听。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光讲大道理是没用的,这些道理学生都懂,但他就是做不到。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呢?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说。班主任暂时放下自己作为教育者所拥有的价值观,用学生的大脑思考他的想法,用学生的内心感受他的情绪,理解他的想法,接纳他的情绪,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放下防御,敞开心扉,说出他真正想说的话而不是应该说的话,教师才能听到真话而不是套话。道理只有学生真心实意地从自己口中说出来,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这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这样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

三、共情的具体步骤

班主任在育人过程中,首先要有共情的意识和态度,把工作重点放在教育上而不是急于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例如,某位学生作业没有完成却在抄同学作业,班主任把两位学生都批评一通,告诉他们抄作业是不正确的行为,用写检讨书的方式进行惩罚,禁止他们以后抄作业,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只是解决了具体问题,但很难保证这位学生下次不再抄作业。如果班主任有共情的意识和态度,就不至于用简单的批评教育来解决问题了。

香港学者林孟平认为,共情首先要辅导者暂时放下自己的主观参照标准。这就要求班主任卸下班主任的角色,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上,积极关注学生这个个体。如果发现学生抄作业,则要对学生抄作业这个行为表示好奇,要有深入了解的欲望,而不是用既定的传统标准直接判断抄作业就是不对的,就是要接受惩罚的。

其次,要做到共情式倾听。当班主任暂时放下主观参照标准,对学生所说的表示感兴趣,积极关注,那么学生就愿意说,愿意被了解。不管学生说了什么,对所说的内容不需要根据班主任头脑中的价值标准作出好与坏、对与错的判断,要保持价值中立,但是对学生言语中所流露出来的情绪要保持高度敏感。所谓听锣听声,听话听音,要聆听和辨别学生话语中的情绪以及话语背后的情绪。

最后,共情认知和共情情感。班主任要尽可能地从学生的价值参照标准来体会学生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们体验的情绪又是什么,并将自己的感受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还是来看抄作业的例子。从学生的价值标准出发,抄作业很可能是因为作业不完成会面临较大的惩罚。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学生也不例外。为了避免惩罚,他选择抄作业。在抄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情绪很可能是内疚,这一步是共情认知。接着班主任要把自己感受到的这些情绪和想法清晰地传递给学生,这时,学生会深深地感觉到老师的真诚、亲近和温暖,老师是多么理解自己,接纳自己,自己抄作业是多么错误的一件事情。有了这些情感铺垫,接下来,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依照老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共情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中的一种技术,也是班主任工作中有效的教育方式,更是班主任的一种态度,一种品质,一种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南京,210044)

篇8:期望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一、依恋效应———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爱

通过对中职生家庭状况的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家庭存在着问题,如父母离异,跟父母一方生活;或父母在外打工, 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或是被领养的,从小没有得到良好教育; 或是从小一直跟着父母漂泊等,他们虽然生理上接近成人,心理上对大人还有许多依赖。与父母交流的缺失,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电视或网络等虚拟媒体中去;小学、中学时学业上的落后, 让他们受表扬受肯定的机会少之又少。他们更加渴望爱和尊重。 为了得到关注,刷“存在感”,有些学生甚至不惜故意违纪。老师在很多情况下,或多或少在学生的心目中扮演着父母的角色。

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要抓住机会,给予学生温暖, 具体表现为:某天发现黑板擦得很干净,班主任可以大声询问值日生的名字,然后响亮地称赞一下;某学生一次单元测试意外地及格了,班主任轻轻拍拍学生的肩膀,真心地祝贺一下;自习课班主任经常转到默默无闻的中等生面前,询问学习近况;当看到某学生脸露不适状,上前关心问候一下;天气转冷,班主任去宿舍检查一下垫被的薄厚,尽早提醒学生做好防寒措施,甚至让字迹端正但成绩一般的学生誊写成绩,并称赞他,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虽是举手之劳,给中职生带来的心理触动却是巨大的, 也许就是这些点点滴滴改变着学生的一生。

二、晕轮效应———不让偏见遮住眼睛

在学校里,大多数人会以学生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班主任往往让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班干部。这样做将会在学生中间造成不良的影响:被重视者恃宠而骄、目中无人,一旦受到老师批评就承受不了,甚至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受冷淡或歧视者,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班主任,不理会或拒绝合理要求,甚至“破罐破摔”,不思进取。这种现象在中职生当中表现相当突出。

作为中职校的班主任,应全面掌握学生的信息,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避免未弄清情况就武断做出与事实不符的评价,防止晕轮效应带来的不良后果。如课堂上第一次看到某学生在打瞌睡,班主任不要一上去就兴师问罪:“你怎么上课还打瞌睡啊?”这样可能一下子就伤了学生的自尊,让事态恶化。也许是该生今天生病了呢?作为聪明的班主任,不如轻轻关心下:“某某同学,今天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啊?”即使这个学生真的打瞌睡, 也会感到不好意思,同时也会对班主任产生感激之情,尽量避免以后打瞌睡。

与此同时,班主任公正、乐观、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积极的榜样光环,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和成长的动力。

三、蝴蝶效应——小细节推动大成就

学校无小事,处处小事即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老师的一个笑脸、一声称赞、一种习惯动作,都有可能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某一成绩平平的女生,个子高,坐教室的最后一排,因为性格内向,任课老师很少关注她。她似乎已经习惯被“忽略”。不知从哪天开始,她忽然发现,每次只要轮到班主任看班的早读课,班主任必定要转到她位置跟前,停住脚步,看着她读的内容。有时班主任还会轻轻说一声:“普通话挺标准的。”一年后,她的成绩名列前茅,并通过单招考试顺利进入大学本科深造。临毕业时,女生送给班主任一盒糖果,盒里还有一张精美的贺卡,上面写着:“谢谢老师一年来的默默陪伴。每当您走近时,我感觉这个世界特别美好。”

相反,老师一个鄙夷的眼神、一次错误的斥责、一种冷漠的态度,可能会成为学生生命中“致命的毒药”。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对每一个偶然事件保持冷静,努力寻找教育契机,充分发挥蝴蝶正面效应。

四、暗示效应———让班级充满积极的力量

人在积极的暗示下会变得乐观向上,充满朝气和活力;人在消极的暗示下会变得悲观颓废,显得死气沉沉。成绩欠佳的中职生考试不及格会认为:“我生来就笨,因为天生不是读书的料。” 一个操作步骤连续尝试了三次都没成功,就开始泄气:“我的动手能力差,不适合做这个。”消极的自我暗示必然得到消极的结果。

作为中职校的班主任可以从环境布置和主观指导两方面来帮助学生作出积极的暗示。如,教室里安排专门学生管理卫生, 让教室保持干净、整洁;在教室墙面上、黑板上贴上激人奋进的标语,并时常带领大家高声朗读;制定响亮的班级口号、具体的班规,在集体场合对积极的行为及时表扬和鼓励等。只要学生能感受到班主任的期待和关注,他们一定会沿着积极的方面大步流星地走下去。

摘要:中职生是特殊的群体,虽在学业水平上比不上普通高中生,但从智力的多元化角度看,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作为中职校的班主任,可以借助心理学规律和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职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职生,依恋效应,晕轮效应,蝴蝶效应,暗示效应

参考文献

[1]班华,高谦民.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中等职业学校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9:也谈期望效应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期望效应;体育教学;激励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067-02

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期望,教师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自暴自弃,造成恶性循环。教师对学生不偏不倚,把握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使期望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按教师的期望来塑造自己,教师的期望就会成为学生自我实现的预言。这就是著名的“期望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的融洽、心理的协调对教学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正确运用“期望效应”,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获得巨大的鼓励和力量,从而促进他们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本文结合初中体育课的“鱼跃前滚翻”教学内容,探讨了“期望效应”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 激发兴趣,让期望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

期望效应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动机,是导入技能的基本要素之一。而兴趣是学习活动中引起动机的最基本因素,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学生对体育课一般都较感兴趣,但不是每一项体育活动都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有些项目由于技术含量较高,动作难度较大,许多学生因其畏难而失去兴趣,如教学“鱼跃前滚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高,这主要是该项目技术难度较大,且学生平时对此项目的接触不多,缺乏必要的了解。这时教师就要把自己的期望融入在真诚的引导中,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所学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本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标的现实意义,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期望,让学生明白“鱼跃前滚翻”是体操运动中技巧性很强的项目,动作做得好就会非常优美,一旦学会了这一运动技巧,你就会有浓厚的兴趣,“鱼跃前滚翻”也是一项体育锻炼价值很大和表演性观赏性很好的项目,这样便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在对动作要领的讲解时也要尽可能地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语言启发下,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老师对他的期望,从而在心理上产生自己迫切想学好本堂课所教学的内容的期望。如在讲解“鱼跃”概念时,教师不是肢解体育理论,而是用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可先让学生回想一下他们在海洋馆或电视上看到过的海豚轻盈地跃出水面时的情景。海豚跃出水面时,在空中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漂亮优美的弧线,此时海豚的全身包括头和尾都离开了水面,有一瞬间的腾空,然后轻盈地滑入水中。鱼跃前滚翻中的“鱼跃”也要求有这样的腾空,即手和脚有一瞬间同时离开垫子。这样的讲解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在动作形式上建立了正确的“鱼跃”概念,而且产生了对“鱼跃”跃跃欲试的期望心理。

二、正确示范,让期望生长于学生自信的土壤里

在体育课中,特别是技能学习的体育课中常常会涉及动作要领的教学,新课程从健康第一的理念出发,弱化了初中体育课的技能训练,倡导体育课形式的多样化,倡导合作交往,自主参与探索,培养体育兴趣。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排斥必要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正确的体育技能,提高运动技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而且对他们今后的自我体育锻炼也有很大好处,这也是符合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体育新理念的。因此,在技能学习型的体育课中,我们仍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巧教学,像“鱼跃前滚翻”这样技巧性很强的动作,如果没有正确的讲解和示范,学生是很难自己掌握的。学生成功的尝试来自自信,而对必要的技巧如果一片茫然,就毫无自信可言。因此正确的动作规范教学,可以给学生以进行自我尝试的自信心,而教学动作规范,除了必要的讲解,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进行正确的示范。正确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示范的本身是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后,教师再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取得理性上的认识。在“鱼跃前滚翻”的示范中,教师要放慢动作节奏,或者分解成几个关键性的动作,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把讲解和动作示范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动作的方向、路线、发力部位、用力顺序、身体姿势等外部形态特点。在学生基本了解“鱼跃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后,教师可以进行表演性示范,教师轻松、优美的表演性示范,是告诉学生“应该这样做,这么做动作挺漂亮,不难,你们都可以来试试看”,学生从教师的期望信息中获得了鼓励,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让我也来试试看”的期望。

当然,示范也并不一定是教师自己做,也可以让动作做的比较好的同学来作示范,这种示范,由于来自同伴,学生会倍感亲切,更能产生模仿的欲望。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学生崇拜的优秀体操选手的录像,尤其是播放奥运会上的相关镜头,学生会更喜爱,从而产生更好的“期望效应”。

三、激励评价,让期望洋溢在体验成功的愉悦中

激励性评价可以直接产生“期望效应”,教师从对学生的真诚期望出发,优化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注入积极的情感因素和人文关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多用激励性评价,以亲切的态度、殷切的话语、深切的爱心和多用“我相信你”等激励的语言,去启迪他们的潜能,伴随他们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爱的期望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时“期望效应”就会具体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期望中不怕挫折,并不断尝试,决心克服困难,战胜逆境,获得成功的体验,真切地感悟到“我能行”。

在“鱼跃前滚翻”教学中,通过上述两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期望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交流,围绕鱼跃前滚翻的动作要领,讨论完成动作的关键是什么。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对动作要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尝试,并有更多的同学自我加压,不断提高奋斗目标。这时教师可以对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并暗示他们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和能力,向这些同学提出更高的期望——逐渐提高腾空的高度和远度,暗示他们向新的奋斗目标继续努力,就有希望获得成功。对身体素质较好、反应灵敏的同学进行有意识培养,使他们在学习中起带头作用,以激励全班学生;对素质较差的同学则用热情的语言鼓励他们,用适宜的方法耐心指导,使他们克服困难,获取成功。对这部分同学的期望不是放在与同伴的比较上,而是以学生原有的成绩为背景,只要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哪怕是点滴的进步,也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这样就能让每一位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让所有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上一篇:小学教师感想日记下一篇:连铸工艺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