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2024-05-16

浅谈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共8篇)

篇1:浅谈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浅探“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心理效应合理及时的应用对教育工作顺利进行有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明确心理效应的内涵,反思教学生活中心理效应与教育教学结合的成功案例,提出心理效应在教学中如何应用的建议与方法,定能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给予启示和引导。

关键词:心理效应教育教学应用

前言: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在平日教学中,备课上课占用了我们大部分时间,以至于对教育理论的研究缺失很多。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到作为老师:要想真正地对教育有所研究的话,就应该多读些理论上的书籍,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底蕴,运用所学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这样才会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心理效应是什么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共64条规律和效应,比如,首因效应、暗示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蝴蝶效应、南风效应、超限效应、名片效应、手表效应、近因效应、罗森塔尔效应、.鲶鱼效应等等,分别从教学、教育、管理三个领域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个教育心理学规律,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给予了启示和引导。

2.心理效应与教学生活的巧妙结合2.1做亮细节

1963年12月,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在华盛顿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要特别注意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动,要对这方面的微小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为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这正是一点点积累的结果。

看到这儿,我不由得把这种效应和我们的教育教学联系起来,这不正是在提醒我们要从细节上来关注我们的学生吗?教育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事做起,做亮细节。

读后,我深深反思了自己的日常教学。扪心自问,我做的很不好。翻开一本本作业,上面的评语简单而又重复着。回想之前发作业时,学生那渴望的眼神,而如今黯淡的目光,我感到深深的自责。评语写的千篇一律,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地思考就写下。长此以往,试想这样的评语,学生见到之后还会受到触动吗?老师写给学生的评语,犹如一面镜子,学生会深信不疑,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一份评语,是教师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行为表现的书面鉴定,更是对学生的一种认可,鼓励和期待。它犹如心灵的“超链接”,能让教师、学生、家长的心灵相互沟通;它犹如春风春雨,能使学生希望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

宋云天同学这次考试很不理想,翻开他的作业本,我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次考试虽然不是很理想但是你的潜力很大,老师相信只要肯努力,每天都会进步一点点,相信自己,你会做的更好!加油!”他受到鼓励以后,积极投入到了学习中,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取得了很大进步。

这正是教育中的细节,我们只有把这些细节做好,做亮,慢慢累积,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我知道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成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健全,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家长的话有时不听,却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老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句真诚的表扬,会使学生获得巨大的动力,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但错误、专断地教育学生,也可能贻误学生一辈子。如果老师多关注学生成长的细节,因势利导,给一点启示,给一些赏识,给一声喝彩,就有可能在学生的心里产生“蝴蝶效应”,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人生轨道,成为学生生命中新的起点。

伟大正是存在于这样的细节之中!希望我们都能够拥有一双慧眼,找到教育事件中的支点善加利用,把细节做亮!

当我们把这些细节做亮的同时,有没有想过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会做的更好呢?读了下面这个故事,我受到了很大启发。

2.2“以柔克刚”

这是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衣服脱掉。于是北风便大施威风,猛掀路上行人的衣服,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

紧紧的。而南风则不同,它轻轻地吹,风和日丽,行人只觉得春暖身上,始而解衣敞怀,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想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这就是南风效应的神奇力量。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情感效应。它告诉我们:教学、教育、管理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要让学生感到温暖。

泰戈尔说过:“神的巨大权威是在柔和的微风里,而不在狂风暴雨之中。”的确如此,感人心者莫乎情啊!

还记得陶行知先生的 “四颗糖的故事”吗?从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深切体会到南风效应的神奇力量。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严厉地说:“放学后到我办公室来!”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往往扣好“全部钮扣”,整个地封闭起来,进行紧张的心理防范,这样,谈话就很难深入其心灵。

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当我们对着学生拍桌、甚至体罚时,学生的大衣就会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就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当发现学生心情不好的时候,主动跟学生谈心,帮他解决遇到的难题。学生就会特别的信任我们,把我们当做朋友,以后再遇到什么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我们交流。当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合作的候,多深入到小组中间,关心他们的学习进展情况;当课外活动的时候,参与到学生活动中,跟他们一起跳绳、一起踢毽子,边活动边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真正的用心去关心他们,用真情与他们交流,这样我们会有许多地沉甸甸的收获。

就让我们多实行温情教育吧,多些真诚的表扬,多去关心学生,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理围城,让他们脱去紧护心灵的外衣,敞开心扉,与我们进行沟通,能够与我们“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年少无知,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样的学生,让我们对他们多一份宽容和尊重,多一份关心和帮助,让其自发自醒,感受到浓浓温情,相信会比我们简单粗暴的训斥要好很多。

2.3暗示的神奇力量

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据说罗森塔尔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棒在发挥着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如果老师对学生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学生的心田,就会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我们的期望有多高,学生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用暗示做自我调节也讲究一定的艺术,要使用积极的话语调节自己,而避免使用消极的词汇。

比如当我们在参加面试时,不要暗示:“我不要紧张”,要暗示“我要镇定从容”。尽管意思是一样的,但是使用积极的词汇来暗示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环境暗示在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营造我们生物实验室的温馨氛围。如果在窗台上摆放几盆绿色植物,一进实验室就会满眼绿意,感受到勃勃生机。或者在生物角学生自己养几条小金鱼,既是一种环境暗示,也陶冶了情操。

再比如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在我们八年级一班的教室中,一幅照片墙特别引人注目。它由全班所有同学的一寸照组成,班主任的一寸照在最上面,然后依次摆开,组成了一个“家”字,预示着我们八年级一班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努力拼搏,创造辉煌。这极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另外,在教室中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对联、或学生作品,也能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只要我们有心,就能从多方面为学生制造积极暗示的条件。

3.“心理效应”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的建议

3,1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效应的运用。

3.2多读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能够依学生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效应

3.3多反思,多写作,及时记录下运用不同心理效应指导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效果,为以后工作服务。

总之,“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这能够使我充分运用以前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建构、应用它们,加深对这些心理学效应的理解。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努力地将它们附诸于行动,促使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应。

参考文献:《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刘儒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浅谈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当今世界,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加和教育上的失误,现在许多青少年都有自我中心的心理倾向,他们自私、唯我独尊、从来不会为别人考虑,在教育方面也会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这些现象更体现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非常重要。在科学技术突飞猛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人们重视进行全面素质的概念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都得到发展。但由于受环境影响,我们的孩子在一定的情况下心理比较脆弱,个别还存在心理问题。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犹其重要,因为心理教育能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同时对小学数学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研究表明,在愉快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激活。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比如:当学生圆满回答教师的提问时,教师用恳切的语言伴之以赞许的目光注视:“很好、真棒、你真聪明、真会动脑筋”等口头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则用“别急、不要紧张、慢慢说、再想一想、明白了吗”等温柔体贴的话语鼓励并伴之以信任的眼神。例如:开学初我发现自己班的文宗周同学有异常的眼光,上课总是自己玩自己的文具,根本没有意识听老师讲的每一话,还经常发出傻笑声。经过两天的观察发现这样的情况从来没有改变过,于是我直接找到家长把上课发现的情况告诉她,从家长的对话中才知道这个学生有轻微的自闭症,在外从来不和任何人交谈,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每天上课都时时关注他,经常给予他微笑的表情,经常语言上的鼓励,动作上的爱护,课后动员其他同学多和他说笑、沟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有一次我在数学课上说:有地上20只鸡,走了17只,还有多只?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奇迹出现了,我期待已久的小手轻轻地举起了,我高兴得大声喊到:请文宗周同学回答,更奇怪的事情出现了,刚才还你争我抢的举手抢答的热闹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原来孩子们都像我一样都期待着文宗周能回答问题,当大家听到文宗周回答说:“用减法解答。”教室里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学生还小声说:其实文宗周是很聪明的,我们不要小看他。从此,我在课堂上采用多鼓励、多提问、多了解、多引导的方法和文宗周的沟通,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个学习的努力,文宗周整个人的变了,自动和同学沟通,作业认真、上课专心、种树发言,家长都说他变化很多,对老师充满感激之情。只有在这种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生都能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的强烈愿望。

二、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电动机,力争用精辟的语言,实践事例、典型趣闻等导入新课,使“导入”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上课时,我说到: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想把它送给这节课最爱动脑筋,最爱发言的同学。但老师觉得这礼物的盒子不够精美,你们能不能给老师出出主意?(让学生说,当学生说到给礼物包上包装纸,教师电脑演示,包装纸打开。)接着问:想知道这包装纸的大小吗?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这时学生头脑中便产生疑问,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课堂气氛立即热闹起来,学生的学习情绪得到了提高,每个学生都有试试的想法。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进入学习。

三、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和提出不同见解的自由。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设民主教学氛围的核心。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上的向导、顾问甚至是伙伴。如教学“认识时间”时,我让学生首先观察事先准备好的钟面,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钟面上所隐藏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小组活动,找到钟面上有分针、时针与及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中掌握短短粗粗的针是时针,长长细细的针是分针,每个大格表示5分,每个小格表示1分,老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得出的结果在黑板中板演出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

四、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

竞争催人奋进,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根据小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竞争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竞争,并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公平的机会与条件,使他们在各个不同的层面上尽获提高。我在教授《两位数的估算》新课后,设计了求两位数的估算四组练习题(每一个学生一道题),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接力赛,每一个小组完成一题,按照座位顺序依次到黑板写出得数。做得既准又快的小组为胜。我的这一设计,为学生营造了紧张愉快、和谐的竞争氛围。只见人人兴致勃勃,个个跃跃欲试。在欢快的音乐和喝彩声中,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跑到黑板前写答案。这样的练习既满足了学生参与竞争的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五、让后进生燃点信心,积极学习。

后进生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慟 根据生个后进生心理创伤的个性特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从感情入手做了如下的工作。后进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智力型后进生”,一类是“非智力型 后进生”。这两类后进生的心理的原因及个性特征是不同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其他同学多,但成绩远远不如别人,天天都遇到难以应付提问或考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对学习的感和心灵上自卑感。于是,我积极创造一种适当的环境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二1班温建业同学,由于自由散漫,无心向学,数学成绩很差,自己和大家都认为脑子及“笨”,每次上课提问,他部是一问三不知。但这个同学个性好动,尤其在体育方面很感兴趣,在参加区组织的田径比赛中,表现较好,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我抓住这个契机表扬他,说他并不笨。相信他数学也能觉得好,从此在课堂上我时时注意他的一言一行,提出较易的问题让他回答。回答正确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和鼓励他。课后多和他谈话,从中了解他的个性爱好、家庭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他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引导,做孩子的良朋知已,从而改变他的学习态度,让他心理和身理都有更大的进步。

篇3:浅谈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1 善用“期待效应”

1968年,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 煞有介事地对所有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 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 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 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 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 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结果。但8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 不但成绩提高很快, 而且性格开朗, 求知欲望强烈, 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一个希腊传说: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 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 并且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 爱神就给了雕像以生命。此实施效应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也称“期待效应”。

为什么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所做的实验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心理学家, 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 于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 即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尽管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 但教师掩饰不住的深情还是通过语言、笑容、眼神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 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心理, 在心理的推动下, 他们有了显著进步。“皮格马利翁效应”被形象地总结为:“上联——说你行, 你就行, 不行也行;下联——说不行, 就不行, 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

“期待效应”表明, 我们对他人的看法,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 并使对方的行为越来越接近这种看法。这个效应告诉我们, 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与期待, 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产生巨大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渴求的就是赞美”。其实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一样, 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老师的赞美和期待。教师与学生交往时, 一旦对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予期望, 学生就会产生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作为班主任, 要对学生投入感情、抱有希望, 并进行特别诱导, 使学生得以发挥自身主动性和创造性。

2 活用“增减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 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然而, 人是复杂的, 其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对方对我们的态度在喜欢与不喜欢之间转变时, 我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为此, 心理学家做了一系列实验。其中有一个实验:将被试的80名大学生分成4组, 每组有7次机会听到某一名同学 (心理学家预先安排的) 对他们的评价。其方式是:第一组为贬抑组, 即7次评价只说被试者缺点, 不说优点;第二组为褒扬组, 即7次评价只说优点, 不说缺点;第三组为先贬后褒组, 即前4次评价专说缺点, 后3次评价专说优点;第四组为先褒后贬组, 即前4次评价专说优点, 后3次评价专说缺点。当4组学生听完该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后, 心理学家要求被试者各自说出对该学生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 最喜欢该学生的竟是先贬后褒组而不是褒扬组, 因为这组被试者普遍认为该学生如果只是褒扬或先褒后贬均显得虚伪, 而先贬后褒则显得客观且有诚心。实验结果使心理学家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 即我们最喜欢那些对我们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 最不喜欢那些对我们的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我们的喜欢逐渐增加的人, 比一贯喜欢我们的人更令我们喜欢。

班主任评价学生时难免将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诉说一番, 可往往是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 其实这是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 增强评价效果。评价学生时, 可以提出学生的一些缺点, 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这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当然, 班级管理也不能机械照搬“增减效应”, 因为评价学生时涉及的具体因素很多, 仅靠褒与贬的顺序变化不能说明一切问题。倘若我们评价学生时不根据具体对象、内容、时机和环境而盲目采取先贬后褒的方法, 往往会弄巧成拙。

3 巧用“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 讲北风、南风打赌, 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于是北风便大施淫威, 猛掀路上行人的衣服, 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 把大衣裹得更紧了。而南风则不同, 它轻轻地吹, 行人只觉得春意盎然, 从而解开钮扣, 继而脱掉大衣。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 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 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行为。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称为“南风效应”。

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 学生有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 他一旦明白你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 就会将自己封闭起来, 进行紧张的心理防范, 教师的语言很难深入其心灵。当学生犯错时, 教师的怒斥甚至体罚, 只能让学生把“大衣裹得更紧”;而采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 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 达到教育目的, 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 班主任应从心理因素研究入手, 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 创造心理相容的条件, 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理围城。

4 勿用“马太效应”

“凡有的, 还要加给他, 叫他有余。没有的, 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福音》第二十章的这句名言广为流传。1973年,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将其概括为“马太效应”, 意思是人们的眼光总是投向成功者, 人才的成功同社会对其的承认和肯定成正比, 即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给予更多荣誉, 而不肯承认还未出名的科学家的成绩。

学校里“好生好对待, 差生差对待”做法, 就是教育工作中的“马太效应”, 其消极作用必然会造成只重视和培养少数拔尖生, 忽视和放弃大多数中等及后进生, 形成少数和多数的隔阂、分化和对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 要避免“马太效应”可能带来的奖罚误区。一方面, 要“赏有据, 罚有章”。表扬奖励和批评惩罚, 都要按照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 结合个人具体情况, 客观、公正地进行, 做到“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另一方面, 要树立“手心是肉, 手背也是肉”的观念, 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不可偏颇, 有时更需照顾后进生, 给他们更多帮助和关心。“赏罚之道, 莫若至公”, 教师应努力做到“赏不因喜, 罚不因怒”, “赏不遗疏远, 罚不阿亲贤”。

5 忌用“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 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 使人感动, 就掏出自己所有的钱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 牧师还没有讲完, 他就不耐烦了, 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 牧师还没有讲完, 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演讲开始募捐时, 马克·吐温由于气愤, 不仅未捐钱还从募捐的盘子里偷了二元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 会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

篇4:浅谈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心理效应 教育 应用

心理效应是个体心理活动状况的最直接、最概括的反映,因此心理效应不仅可以成为我们了解个体心理活动状况的主要途径,也将会是我们对变化发展中的受教育个体进行教育的有效工具。现以几个心理效应为基点,谈一谈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应用心理效应。

一、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老师应根据学生问题,借用文学、电视、电影等媒介,组织学生参与并讨论,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暗示,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教育不是喊破嗓子、慢性咽炎的光荣职业病,教育原本可以很轻松、很快乐,没有必要拿所谓的职业病做自己的荣耀,这反而预示着一种无能。暗示效应不只是启发我们运用暗示的力量,更让我们懂得教育是不应拘泥于形式和手段的,任何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都是可以为教育所利用的,让我们发挥聪明才智,以人为本,开展“不择手段”的教育。

二、门槛效应

很多人都听过这么一个故事:在一次募捐活动中,主持人多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个效应促使我们对人的要求要从低开始,并逐渐提高。要求低一点时,人们认为很容易、很简单,被要求者就很难拒绝;如果一开始就提很高的要求,大家就很容易拒绝。当人们接受了较低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一点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知和行为上的一致性,就会趋向于去接受较高的要求。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提出要求要考虑学生心理接受能力,开始时应该少一些,小一些,简单一些,然后一步一步提升,在不经意间学生会收获连他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进步。

三、空白效应

在演讲中,适当地留一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在绘画艺术中,适当的画面留白,会有更美妙的意境,这些都可以叫做空白效应。它启示我们,教师的教育要善于留白,在课堂上对于有些题目要适当留白,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而不是将标准答案全盘托出;在对学生的交流中,要注意克服自我中心,不要讲话说得太死、太尽、太绝对,要保留一些自己的观点,给学生思考、表达的机会;在生活实践中,学生能做的我们尽量不去代劳,将锻炼和进步的机会留给学生。留白就是给学生创造性完善自我个性的土壤。

四、南风效应

有一则寓言故事,南风和北风打赌,看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衣服吹掉。于是,北风就凛冽地吹,但是人们把衣服裹得更紧了,更难被吹掉了;而南风却是徐徐暖暖地吹,人们感觉热了起来,就把身上的外套脱了下来。南风之所以能够赢了北风,是因为南风更懂得人们的内在需要,从人们的内在需要出发去影响大家。这种从个体自我需要出发,诱发个体做出自我行为调整的心理反应我们称之为“南风效应”。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配合以适宜的教育目的,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与引导。

五、期望效应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和他的团队到一个学校里做了一些智力测验,测验后将问卷直接扔掉,并随机在名单上勾取了一些学生名字,并召集这些学生的班主任告诉他们这些孩子有发展潜力,一个学期之后,罗森塔尔再次到学校进行调查,发现被随机挑选出来的学生成绩有明显提升。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期望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期待能够影响事情的结果。所以,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充满信心,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热切期待,让期待的力量推动学生的发展。另外,这也就从反面说明了我们总是给学生贴标签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楼垠良.少年成长中的心理效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3]邓木辉.几种心理效应对教育教学的启示[J].语文教学通讯,2011(3).

[4]刘中琼.运用常见心理效应优化教育教学效果[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

[5]周亚南.解读教育教学中的几种心理效应[J].中国科技纵横,2009(6).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技师学院)

篇5:浅谈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夜村镇吕涧小学郭建平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协调进行,共同努力。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出现心理失衡或偏差,将对他们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前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实践和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呼唤我们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而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一个人的成功,固然要看他的智力因素如何,然而智力因素是通过“心理素质”起作用的,心理不健康,无论有多少丰富的知识,其结果必定是失败的,可想而知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在我校,老师让学生们通过书信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另外,学校专设了心理辅导老师,学生遇到困惑、受到挫折,心情不舒畅都可以找辅导老师倾诉,寻求帮助。对于大多数学生,如何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一个紧要的问题。因此我校不定期有辅导老师向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方法使自己身心健康。并且,班主任老师自身也学会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管理水平,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在一个班级体里,学生众多,平日表现、学习成绩尽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区别对待,了解他们的心理尤为重要。有的学生学习差,自卑心理强平时不愿和其他同学交流、活动,教师应因势利导,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进行辅导,对全体同学进行道德教育和良好品质的培养。

另外,还有一些优秀学生心理也需要调整,他们在各方面位居上游,经常沉浸在喜悦之中,一些人滋生了骄傲的心理。这种心态降低了优秀生承受心理挫折的能力,形成脆弱的心理障碍。针对学生骄傲的心理,我们的“处方”是辩证法优秀只是相对的,教育这些学生应正确看待自己,正确对待同学,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利用班会的时间,让他们择取格言,警句以自勉。还有就是要使学生克服脆弱的心理,对学生道德情操,心理品质进行综合的培养和训练。

篇6:浅谈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单位:湖南省岳阳市文桥中学 姓名:李慧

职称:中学原级

联系电话:*** 摘要 现代初中的学生处于一个复杂的信息时代,有着复杂的心理状态,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必须多角度地进行班级学生的管理,可应用一定的心理效应,如“暗示效应”、“定型效应”、“门槛效应”、“奖罚效应”、“链状效应”、“南风效应”和“破窗效应”等,使班主任工作更好地进行,并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心理学效应 班主任 班级管理

邮编:414012 前言

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育人的科学,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基层工作。班主任工作开展得好坏将关系到班风和学风建设的好坏,甚至关系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体现和提高与否。因此每一个班主任都必须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教育好学生呢? 我认为做好班主任工作应该注意心理学效应方面的应用。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班主任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利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就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 “暗示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而且暗示的效应既可以由学生本身产生,如经常认为自己很棒的学生,他在其他方面也会做得很好,而那些认为自己不是很好的人,可能在其他方面也做不好,又可以有班主任的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从而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班主任可以通过语言、手势等给学生充分暗示的作用,如学生没有按时参加早自习,班主任不要立刻严厉批判,不妨问一下:最近有什么事情,对自己的要求降低了啊? 什么原因呢? 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诱导学生说出理 由,并让学生自己分析,使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注意并改正。3 “定型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所谓“定型”,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定型效应”,亦称“社会刻版印象”,指的是人们在见到他人时,常常会自觉地根据人的外表行为特征,结合自己头脑中的定型,对人进行归类,以此评价一个人,如见到一个肌肉发达、身材高大、穿着运动服的人,就很自然地认为他必定是一个运动员。

人头脑中存在的定型是人们以往经验的反映,但由于在各类人当中广泛存在着的差异性及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同一类人的形象不可能是一样的,也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发生语言、行为甚至性格等方面的变化,此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例如,有的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可能经常迟到,到了新的学校还是以往的样子,所以还是这样要求自己,说自己以前就是这样的。班主任可以这样说,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的才是最重要的,以此来改变他们的想法。所以,以不变的固定形象为依据认识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着的人们及其行为方式显然会使我们的认识出现偏差,导致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由此可见,“定型效应”是一种使人产生偏见的社会心理效应。班主任必须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克服这一效应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力求历史地、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学生,减少判断和决策的失误。如有的班主任认为学习不好的学生可能其他方面也不会好,或者学生犯过一个错误,以后都以此为例,反复进行批评,这样只能使学生更加反感,不改正错误,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丧失改正错误的信心。曾经有位平时学习不好的学生有一阶段学习特别刻苦,在期末考试时成绩特别突出。在知道考试成绩后,一些班主任说的是:“成绩是不错,作弊了吗? ”由于平时班主任已对学生有了刻板印象,在学生进步后还是以原来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很容易造成偏见、成见,既伤了学生的自尊,又影响了自身形象。“门槛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在对人们 2 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因为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而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要学会巧用“门槛效应”,例如在班级学生的作业中,开始有部分学生不写作业,我找到他们说作为学生要把作业写好,再找任课教师说,无论如何都要给以鼓励,然后一步一步,这些学生开始写作业,而且作业一次比一次认真,到最后变得特别喜欢写作业。所以班主任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5.“奖惩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奖罚效应”在班级管理中被大多数班主任所应用。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作奖惩效应。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例如,有个学生宿舍的卫生情况本来不是太好,但是在一次劳动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其实还是比较勤劳的,只是没有很好地应用,所以在班会课上我表扬了他们,以后他们宿舍的卫生也随之而变得很好。但奖励学生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学”、“为家长而学”、“为班主任而学”的心态。奖励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开化。当然“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必要的惩罚是控制学生行为的有效信号。在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奖惩的频率。6 “链状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这种效应在年龄小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就学生的“链状效应”看不是单方面的,既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又在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发生综合影响。例如本班男生宿舍305,他们宿舍的学生本来成绩一般,但是学生性格都比较内向,所以在一次宿舍调动中,将本班学习成绩很好、比较外向的一位同学调入,在此同学的带动下,6名宿舍同学都在班级前10名,有2人还加入了校学生会,2人在学校食堂进行勤工减学,4人利用 课余时间在外进行兼职,宿舍风貌得到很大改善。因此班主任应有意识地优化学 3 生周围的环境,利用学生的“链状效应”,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取长补短,完善学生的性格和其他方面的能力。7 “南风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有一则寓言,讲北风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劲,可越刮,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徐徐,轻柔温柔,使人自觉地把大衣脱下。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我们称之为“南风效应”。班主任一是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采取符合学生实际和需要的管理方式。例如本班一位学生,是单亲家庭,跟着父亲和奶奶生活,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基本上采取课后谈心的方式,详细了解其心理情况及其在生活上的困难,给予其家庭所不能给予的一些关心,使得其在思想上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二是管理措施要人性化。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相信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人、关心人,在行为上激励人、焕发人,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为本校学生性质的不同,基本属于初中起点大专的学生,有着很复杂的心理特点,所以在管理中允许他们有一些的缺点,采用“讨价还价式”的方法,例如本校学生基本采用半封闭式管理,有事情出门需要请假,而请假基本上有事情外出的最主要的途径,所以有位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有事要外出,来到办公室请假时,我就说请假必须家长的同意才行。他说有很多事情不需要家长知道,后来我就和他做了个“交易”,一张假条换一个星期的表现良好,包括按时上课、作业、认真劳动等,他都答应了,而且很好地完成了。8 “破窗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地,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这些都被称为“破窗效应”。在班级建设中,任何一件有碍于班级整体发展的事情,即使只是小事,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处理,犯错误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容易使其更加有恃无恐,今后其行为将更加难以控制;从更深层次来说,错误的行为没有得 4 到纠正,其他学生就把这种错误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久而久之,学生的正确认识受混淆,是非分辩能力下降;即使学生当时对此种错误行为有所认识,由于班主任当时没有明确表态,并采取必要措施,也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暗示性作 用,错误的发生就成了无所谓的事,在广大学生中就将产生辐射作用,正气受抑制,邪气滋长,由此在班级管理中产生“破窗效应”,对班级的建设造成无可估计的不良后果。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始终遵循“教育无小事”的原则,警惕在班级中“破窗效应”的发生,让一切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班级管理 中容易诱发“破窗效应”的环节有:课堂纪律,特别是一些非重点科目的课堂纪律、考试风气、保护公共财物的意识、日常用语习惯、卫生习惯、攀比之风、奢侈浪费等,要有效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必须从做好积极预防、发现破窗要及时修补、措施要得当等方面。

心理效应还有很多,上面叙述的只是在班级管理中比较常见和典型的几种心理效应。两年的教学生涯,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需要教育学生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运用心理效应法,从学生的心理入手,把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后,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班级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当然这些效应的 启示远不止这些,还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心理效应和现象,需要班主任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金晶.《浅谈“破窗理论” 对班主任的启示》[J ].美丽中国,2009年12期。[2] 宋兴川.《教育心理学》[ M ].南海出版公司,2005.7 第一版。

篇7:浅谈心理效应与数学教学活动

主要内容:

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常出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发呆,做小动作、烦躁,甚至打瞌睡等现象。教师辛辛苦苦上完一节课,却收效不高,达不到教学目的。如何才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和学生的学习心理效应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就数学教学活动如何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略抒已见。主要标题:

正文

一、情感效应

二、环境效应

三、顺序效应

四、皮格马利翁效应

1、对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

2、对掌握着主动权的学习很感兴趣

3、对学习有着鲜明的情感

五、迁移效应

六、悬念效应

七、疲软效应

关键词

效应激励

浅谈心理效应与数学教学活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

醒、鼓舞”。数学教学要想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真正使他们学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有关学生心理效应的细致研究,掌握学生认知的心理特征及设计好教学过程中心理方面的处理策略至关重要。本文从学生心理效应的角度,谈谈个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一些感受和体会。

一、情感效应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不会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过

程是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学对象是有情感的学生,他们有丰富的内心世界,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理解、信任和关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数学知识,严谨的教学态度,而且还要有乐教爱生的崇高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很好地体现对数学的钟情,对工作的敬业,站在讲台上要用期待的眼光注视学生,用艺术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魅力,把知识变成活生生的思想和情感,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渴望真理和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重视慰藉学有困难的学生,用我们的爱心拨动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之弦,善于发现自己与学生沟通的“移情点”,及时消除、转化消极情感,形成积极的有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情感,使师生之间亲近和谐、心灵交融;同时要用数学家前仆后继的动人事迹、呕心沥血的探索精神以及感人奋进的趣闻轶事激励学生,用数学的美好神奇鼓舞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之亲,体验到数学之美,形成一种情感效应,对数学产生了向往与追求,激起对教学内容的极大兴趣,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活动,并乐此不疲。

二、环境效应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教学环境、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

着直接的影响。民主宽松、愉悦开放的教学环境,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持久,学习效率高;消极被动、冷漠沉闷的课堂环境,学生思维迟钝、情感压抑波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因此教师要具有高尚人格、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并且能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尤其是对与已不同、与众不同的学生更应采取尊重、宽容和鼓励的态度,消除学生对自己的神秘感和畏惧感;提倡标新立异,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广泛听取学生的批评和建议,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真正建立起一个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创设出一个民主宽松,愉悦开放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消

除了胆怯与依赖的心理,可以无拘无束地用自己的方式充分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认识和情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同时,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验教学的环境,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电化教学和CAI技术,通过实验演示、输入数据或图形,对数学公式、定理等进行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形成对数学结论的感觉和体验,然后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使他们在操作演练的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理解数学信息的含义和提高其抽象概括能力都在群体的激励和启发下,经过多次反复学习才能完成,因此还要为学生创设相互交流、启发、激励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允许学生群体间多向交流或广泛讨论,要杜绝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单向信息流通方式。通过对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将会涉及许多知识、思想和方法,每个同学都能从其他同学的看法或做法中得到启示,从而激起发散性思维,擦出可贵的思维火花,使成绩好的学生得到提高,成绩差的学生得到带动,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考,又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以及说理表达能力。

三、顺应效应

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顺序,这就要求教

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便获得更大的顺序效应。循序渐进原则是一个古老的学习原则,宋代大学者朱熹在其名篇《读书立法》中把循序渐进作为学习的主要方法,明确指出:“读书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17世纪捷克大教育学夸美纽斯也强调学习要循序渐进,他在《大教学论》中多次提到学习要“不性急”、慢慢前进”、“从容易的进到难的”,把这些方法作为教与学的原则,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能否激发学生的接受欲望,关键在于教师的操作,一成不变的按教材顺序进行教学会缺乏生动性和可接受性,在教学中应严格执行《新大纲》,对教材深入钻研、分析、切实降低教学起点,尽可能先传授学科中与学生知识结构、心理趋向相吻合的概念和原理,要注意渐进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级递进、螺旋上升,认真对待每一阶段、每一个单元以及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力求顺序安排最有效,学生易于接受。例如:在初一入门阶段,注意中学与小学知识的衔接,课堂上多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打好基础;到初二年级再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要求;初三年级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对某些概念(如方程、函数)及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通过不同阶段的反复学习来不断深化对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又如: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新课中,不可过多涉及加减法解方程等等,不应“深挖乱补”、“一步到位”或者“加快进度”,否则容易造成学生的畏惧心理和消极情感,结果会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难以实现教学目标。一节课

中,教师讲解的顺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节课的开头要精彩、简要,如以细胞分裂引入乘方等,能抓住学生的心,则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就能全心投入了,小结时画龙点睛(如将本节内容归纳为主要的几点或网络图)、把新旧知识进行鲜明对比、设计出带有挑战性的问题等,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这些都能促使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皮格马利翁效应。

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迷恋自己雕刻的一尊女像,并日夜祈祷,希望和她

—起生活,爱神知道了之后,将那尊雕像赋予了生命,这被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为期望效应),其含义为期待会带来所期待对象的戏剧性变化,教师期待的效果被称为教室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对学习一般有如下心理倾向:

1、对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因为跳一跳才够得着果子不

仅仅使他们体验到需要,而且更能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可能,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兴奋和获得成功的快乐。

2、对掌握着主动权的学习很感兴趣。他们需要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喜欢

到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因为这些活动能够使他们感到自己能力存在的意义,增强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成功率。

3、对学习有着鲜明的情感。他们为学习上取得好成绩而喜悦,也为学习上

遇到困难和挫折而苦恼。当学习取得成功时,就会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一种“好了还要好”的自我激励、自我要求心理,成为促使其进一步学好的内部动力;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就会产生灰心、自卑、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以致丧失学习信心,挫伤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对学生充满信任,及时捕

捉不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力求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让他们始终看到自己的成功,取得期待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和分析教材,注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在各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以努力跳一跳,够得着为原则,创设出多种方法和各种渠道(但不是一帆风顺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最终获得成功,从而体验苦尽甘来的欣喜和快乐,形成自信而无自大的心态。其次创设出成功的问题情境后,还要用教学机智来辅助,抓准时机,点拨激励,把握课堂情绪脉搏,使学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品尝到撷取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要把注意力仅放在答案上,还要关注这个答案是如何得到的。所有合理的尝试和努力都应得到重视和表扬,即使是不合理的尝试,也可能对问题的解决

有某种启示,对学生的努力提出表扬将会增强学生自信和良好的自我形象。第三,教师应树立“天生其人必有其才”的信念,坚信“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材”,如爱因斯坦、邱吉尔均是大器晚成的典范,教师不应轻易给学生扣上“差生”的帽子,俗话说得好:“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就要求教师将真诚的期望,有意识地通过各种表态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在课堂上,应鼓励差生大胆回答问题,当他们答错或回答不畅时,给予诱导、期待的情感,起到激励效应;当他们答对或答得非常准确时,给予赞许的情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有成功学习的能力,在心理上得到—定满足,激发他们更强的成功欲望,从而得到进步。

五、迁移效应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

脑中已有的知识和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在当前的教学中,对知识的学习及学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仅靠教师的传授是难以做好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迁移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为此,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十分强调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学习,这些原理、概念抽象程度高,适用范围广泛,迁移效果明显,学生掌握之后可以用来解决大量的类似问题或同类问题,二是要重视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逐步构建他们新的认知结构,通过给学生提供具有共同要素的知识,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和应用,并帮助学生分析材料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进行尝试探索,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如类比一次函数学习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类比分数加减指导学生研究分式加减等。三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构造问题,加强变式训练和综合训练,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和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通过学生的参与,促进学生能力的迁移。

六、悬念效应

悬念是人们对周围事物发展结果的关切心情,在教学中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

力。课堂教学中有意来制造悬念,精设认知冲突,让学生面临—个似曾相识,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欠缺的问题,形成欲罢不能的追求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愤悱状态下学习,带着问题进行讨沦、探索、评价,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可用下面这些方式来创设悬念:1.故事中引出 如学习有理数成方时,以国王能否满足国际象棋发明者提出的要求给学生留下悬念,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成方知识的欲望。2.动手操作引出 如《走进图形世界》的教学中,可让学生操作思考以下的问题:六根火柴棒能摆成多少个正三角形?一个正方体用刀截去一角,其截面是几边形?这些问题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制造矛盾 如解方程时,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方程可使两边相等,而分式方程的根有时代入方程却无意义?这样可以

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刻思考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4.设计陷阱 针对学生对某些概念、法则、定理等理解不够全面透彻,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迷惑性题目,让学生反思,如学生学了有理数后,老师问:平方等于4的数是多少?大多数学生认为是2,教师指出答案是错的,学生感到意外,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这时老师的讲解会取得很好的效果。5.在无疑处设置悬念 如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本没有疑问,这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能否把“平面内”去掉?如果

去掉,会有什么现象?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帮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概念。

七、疲软效应

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习材料的重复枯燥,一成不变的激励方

式以及长时间学习引起的精神疲劳等都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减退、对教师的激励刺激不再有兴奋的感觉,这就是疲软效应。对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要善于控制教学情景,不断地变换刺激的角度,或经常给学生以新的刺激,维持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学习兴趣。通过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留出更多的时间放松和调整;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调节疲劳的方法,增强学生心理调节能力,使学生能够自我调节,缓解疲劳。适当地开展一些趣味性、实用性、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如数学游戏、教学模型制作、数学调查、数学测量、数学板报、数学竞赛、数学辩论、几何图形的商标设计和收集、数学小论文写作等,既可促使学生认识数学,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钻研分析,又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张有弛、张弛有度。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活

篇8:浅谈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首因效应是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 则指当对一个人某种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 人们可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虽然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可以适当运用, 但绝不可全信, 不可以偏概全。首因效应会使人们容易忽略、不注意后面的信息;会把后面的信息的重要性打折扣。晕轮效应使用不当时, 就使认知对象被一种“坏”的光环笼罩着, 他所有的特性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称作“负晕轮效应”, 也称作“扫帚星效应”。

高校新生的第一课就是军训, 这一课被认为是最体现吃苦耐劳的一门必修课。一方面, 多注意在军训中屡次缺勤的学生, 这类学生可分为两类:一类确实身体状况欠佳, 需要暂停训练的, 辅导员应多对其进行健康状况的关注。因为大部分体质孱弱的学生, 性格内向, 内心渴望关爱程度也较高, 人际交往中也表现得被动。另一类学生则是因“侥幸心理”, 编造事假、病假作为逃避军训的借口。面对此类学生切忌直接拆穿谎言, 而应多为其树立正直诚实的榜样, 通过教化或诱导的方法将其认知思想纠正过来。因为此类学生大多好动, 思维活跃, 交际能力较强, 辅导员一方面助其摒弃惰性, 一方面能使其为班级提升活跃指数。

二“罗森塔尔效应”, 从班干开始:以感恩激发责任感

“罗森塔尔效应”和“皮格马利翁效应”都反映了期望的作用, 所以又称为期望效应, 也可称“爱的效应”。罗森塔尔通过实验, 随机挑选一些学生作为“大器晚成者”观察, 结果发现老师们对“大器晚成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 能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

期望效应的运用机制就是通过这种“默认期望”来激发个体潜能、激励个体成功。大一新生在班干竞选中表现出的热情和激情是最浓厚的, 然而这种热情会随着年级的递增而递减。新生在竞选演讲时充满激情, 并擅于把曾经的优异成绩展现于老师、同学面前, 而往往同学们会以这些难以考证的功绩来衡量一个候选者的能力, 然而这样的判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无论是通过民主投票选出或是指定任命的新生班干部, 在刚踏上班干部道路时都会如履薄冰、忐忑不安、兢兢业业地执行命令、履行职责, 源于他们对任务的使命压力和对自身的自信不足。此时最需要老师的鼓励和期望, 就如罗森塔尔所做的实验那样, 把他们看成“晚成”的“大器者”, 现时没表现出的潜能会在酝酿后爆发。除了选拔形式外, 鼓励和肯定才是真正激发学生感恩之心的良药, 积极的鼓励性言语对学生干部有着巨大的肯定作用, 就如同协助当事人做出客观、认可的心理暗示一样, 这种心理暗示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当事人的责任感。

三争当学生“自己人”:师生“相似”无距离

人际交往中有一个规律:如果交往双方有较多类似的地方, 相互之间就较容易吸引, 能促进双方关系的发展。俗语中“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指的就是“相似定律”现象。“自己人效应”具有“相似定律”的异曲同工之妙, 在人际交往中, 如果双方关系良好, 一方就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观点、立场, 甚至对对方提出难为情的要求, 也不太容易拒绝。

由于在很多高校中都会出现“一辅多班” (一名辅导员带300~400名学生, 约5~6个班级) 的情况。而每个班级的情况不一致, 当辅导员需要根据不同的班级安排工作、处理问题时, 尽量避免使用“你们班……”、“你们班比不上其他班……”等句式来进行沟通。因为, 这样以“你们”作开端的语句很容易为师生隔阂埋下隐患, 甚至成为工作的阻力, 追溯缘由就是“相似定律”和“自己人定律”。因为上述的表达方式会让学生感觉老师与学生的立场不同, 老师并没有真正站在“自己人”立场去认识、思考问题。因此, 辅导员表述时若能与学生一致, 使用“我们班……”、“我们班的同学……”等句式, 正好表明了“自己人”的立场, 使学生倍感亲切, 引发师生间更深层次的情感互动。此时, 师生所思所想都是以共同利益作为出发点, 所谈所议都是共同相关之事, 双方具备良好关系的基础, 才能真正敞开心扉, 真正将心比心地沟通。

四充分利用“负强化”:异曲同工的“惩罚”

强化理论也称行为修正理论, 美国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利用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 从而修正其行为。所谓正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给予报酬, 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这种行为在今后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这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奖励”、“表扬”手段。而与正强化相对应的则是负强化, 负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的减少, 使目标行为概率增加的过程。负强化与惩罚的共同点在于把目标行为的概率减少, 不同点则在于:负强化利用负强化物的出现次数的减少使目标行为增加;惩罚利用惩罚手段的增加使目标行为减少。很多时候, 学生开始都会害怕惩罚, 但在惩罚手段过多使用后, 学生们容易产生“耐受性”, 不当行为的纠正就治标不治本了。负强化刚好弥补了惩罚与正强化之间的空白, 因为有时候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 负强化利用的就是人皆有之的“尝甜心理”。使所有学生都明确获得利益的最直接方法就是按照原定的规则或既定的要求来执行时, 能够一举两得, 达到双方的共同目的。

由于高校学生的人格形成渐趋稳定, 作为高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 需正确把握尺度。当今高校班级管理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学生不会再以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标准”作为自己的唯一发展导向, 很多学生在自我意识中都已有了一个成熟的“理想自我”, 并以此作为自身的发展方向。积极有效地运用心理学定律来管理班级, 克服消极效应所引发的膨胀性消极情绪, 能够更好地帮助高校学生工作者透过学生的个人行为了解其心理状况, 顺利开展班级建设, 促进大学生发展并完善其人格。

摘要:高校的班级建设与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高校班级管理是学生管理的首要基础, 班级管理中又以班团干部的培养为重心。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基础也是成功的前提, 有效地运用心理效应能推动和指导教育工作, 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 提高学生干部的自立、自理意识, 更好地帮助低年级学生走上适应大学生活的正常轨道, 引导高年级学生使用认识自我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效应,高校

参考文献

[1]李建明、刘瑶.社会心理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3:193~197

[2]郭亨杰.人文社会科学十万个为什么心理学分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179~180

[3]朱彤.影响生活的77条心理定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93~98

上一篇:2019年市司法局党支部创先争优活动总结下一篇:合伙人申请承诺书